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旅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从分析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出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发〔2014〕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迈向我国旅游发展新目标——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上明确说明,“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仅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等方式进行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呈现出原创力不足,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与对策。以“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词频在CNKI中文知网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找到20条相关结果,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有6篇,关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4篇,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的有7篇,关于乡村旅游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对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策略研究;张曼婕研究分析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张硕等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李霞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各节点上的融合建议;赵华等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当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没有统一界定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所产生的新业态的名称和概念,难以准确把握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规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象,倾向于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宏观策略进行探讨,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型研究较少。第三,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模式,还需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证的重点探索。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资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乡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创造了天然的基础。为适应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升级的特征,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应依托乡村生态,融入文化灵魂,突出农耕生产,体验乡村生活,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特有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实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便是一条有力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可将原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出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将乡村文化资源、场景创意等进行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增值,开辟一种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型发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扩展其附加价值,完善和延长其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带来乡村旅游的巨大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指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4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共同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在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各种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重塑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延长乡村经济产业链。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城市化、产品单一雷同、环境污染、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将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打造出能够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加快休闲农场、房车营地、乡村民宿、艺术村落、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和市民农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类型的发展,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面。再通过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给,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的机会,实现当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扩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
三、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
乡村旅游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创意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乡村文化多渠道、多层面的表达,倍增产业效益,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
(一)缺乏整体规划,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创意是一种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将乡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以不同的文化创意物质表现体现乡村文化内涵,使乡村旅游开发,联系创意生活,让原有的村落以现代形式彰显。只有依托乡村文化底蕴而发展,才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展现,才能带动相关区域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村落的发展模式都较为单一,造成村庄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于当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的艺术家和扎根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区域联动发展不足。要想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创意产品独具特色,还需要村落的整体规划,甚至区域的整体规划,在尊重原生态、原风貌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让村民更多受益,让艺术家更接地气。
(二)产业链不完整,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创意、乡村生活创意、乡村景观创意、乡村功能创意、农产品科技创意和乡村旅游品牌创意,助推乡村旅游方式从“旅游”到“生活”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复合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力度不够,产业链过短,没有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只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全面打造集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农事生产销售、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构建统一的乡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用文化创意发掘乡村文化、表现乡村文化、营销乡村文化。
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
用文化创意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和产业融合,可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何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融观赏、考察、度假、学习、参与、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提升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能力,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走一条基于资源特色的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产业融合发展具体路径与发展重点均应有所不同。不同地区都应找准自己最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格局。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创意农业旅游,一方面提高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产品,完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体验型创意农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出创意农业旅游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历史建筑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显自身特色,在规划中坚持对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节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文博和主题文化旅游节,大力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和示范功能,开展各类乡村体验特色活动。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文化元素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从文化创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渠道建设和个性化等多方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优美产业,推动生态建设、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同步发展。
1.分圈层差异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按照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来差异化发展。城市圈层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氛围为主,在适宜区域发展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圈层以休闲农场、乡村庄园、市民农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发展社会生活功能型创意农业;远郊圈层以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兼顾创意生活功能。近郊和远郊在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时,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有所不同,如近郊首先要解决交通和停车问题,而远郊则更关注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但不管哪个圈层,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突出体验性、娱乐性,做到精致化、生态化。
2.分区域功能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进行区域功能划分,哪些是当地原住民的保留区域,如核心生活区域,游客不得前往,也没有前往的兴趣;哪些是游客的专有区域,主要进行乡村文化体验、娱乐;哪些是原住民和游客的共有区域(分享区域),既能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体验,又能为原住民所用,甚至参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开发。只有增强原住民的认同感,原住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
3.规划先行,过程管理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和利益冲突问题事先解决,尤其是大量游客到来之后不能给原住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不便,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管理上的平衡,使游客和原住民的幸福感都得到保障。然后,将原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等资源进行再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产品,将创意设计、广告营销、零售流通、管理培训等前瞻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产生的每一个环节。
4.注重新媒体营销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渠道建设,包括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等。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乡村的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景观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和品牌创意都要通过官方渠道、民间交流渠道和网络渠道向外传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将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营销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社交媒体将乡村优美的意境和养心养美的场景传递给游客,是一种情感营销。总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走一条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发展之路,发动民众的创新力量,形成叠加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30-3433.
[3]张硕,吴上上,陈跃雪.北京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3):83-86.
[4]李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J].科技咨询,2014(2):220,240.
[5]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6]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4):28-29.
[7]于莉.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26):156-157.
[8]金虹.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8):32-34.
[9]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136-140.
[10]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
篇2
一、抓好疫情防控下文旅产业复苏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县文旅产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产生了重大影响。县文体旅游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复苏,取得明显的效果。一是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有序抓好复工复产。落实省、市、县关于疫情防控期间A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网吧、歌城、电影院等文旅企业工作要求,该关闭的关闭、该落实措施的落实措施。按照相关文件精神,3月30日起,所有A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网吧、歌城等涉文旅企业有序开放。二是落实有关政策,缓解文旅企业经营困难。落实省、市、县关于缓解文旅企业经营困难相关政策,中国工商银行、市商业银行等迅速推出“文化旅游专项贷”等金融产品,颐和春天、天官山庄分别申请的“旅游贷”200万元、“文旅贷”100万元均已落实到位,助力星级农家乐利用疫情“空窗期”开展了硬件设施升级和景观环境打造。天翔纸业成功申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十条政策》奖补9.8万元。落实7家享受水电气优惠的文旅企业,除供水、供气企业直接落实补贴外,财政补贴10.939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积极号召文旅企业参与对一线抗疫人员免费免票大型公益活动,—景区、观光茶园、大酒店、一树闲居等纷纷参与。
二、抓好项目投资工作,推动“六稳”“六保”落实
一是加大文旅项目储备。围绕我县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深度挖掘、包装生成一批重点文旅储备项目。成立文旅产业招商组,挖掘本地储备项目,“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特色旅游度假区”、“纸乡古栈道环线建设”等7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推动招商引资大格局。二是全力推动项目投资。全县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成立了文旅产业发展指挥部,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指挥长,重点项目由县领导挂联推进,健全完善了财政、土地、奖励等扶持政策,设立2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止6月文旅产业发展组固定资产投资入统18.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38亿元。三是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坚持市、县重点文旅项目“挂图作战”,压实牵头及责任部门职能职责,全力推动—创建4A级景区,对标4A标准内容,从提升基础设施、突出景观美化、发掘文化精品、完善接待服务四个方面扎实开展查漏补缺,安排落实创建项目30余个,投入6500万元。目前已完成创建项目工程建设,成功通过全省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和市级初评,正在迎接省级评定。整合—景区与世遗公园体育公园等城市地标,使之成为充分展现我县“世遗国宝”文化、广大市民的休闲健身的城市景观生态纽带。预计投入4000万元创建马村镇石堰村3A景区,预计投入1000万元开展华头古镇2A级景区创建,截止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开展全县文旅资源普查,全面掌握我县6类文化资源和8类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现状,摸透家底,盘活既有资源,激发增量潜力,已完成1116处县内文旅资源普查。四是加强旅游招商引资。成立文旅产业招商组工作专班,积极与有投资意向的客商对接、沟通,梳理完成目标企业库、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库,策划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青衣水上乐园,古镇等项目10个。形成之维安生态研发暨会议中心、碧云山文旅综合体、大千纸故里(国家级非遗研学基地)、五兀书院造纸项目、马村特色民宿、世界艺术家驻留地等6个项目投资意向,投资总额约8.8亿元。
三、抓好文旅融合,打造文旅新业态
提前研判市场需求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出乡村踏青游、非遗研学游、民宿体验游等文旅新业态、新产品。一是深挖非遗产品。启动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公布县级第四批非遗项目5项、第六批非遗传承人19人和第一批非遗传习基地6个。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分会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创作了一批防疫宣传年画。接待多批次领导调研体验年画和手工造纸,对我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推出文旅活动。开展采茶节、李子采摘节,举办县首届武术节开幕式暨体育公园开园仪式,举办“-景区”全民欢乐跑活动,正在筹备啤酒电音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加强宣传营销,依托各类平台做强声誉、集聚人气,快速提振疫后文旅产业。三是打造精品线路。依托、手工造纸等文化遗产品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与遗产文化融合,将打造为世界知名的文旅精品。加快推进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碧云山度假公园、华头特色旅游小镇3A级景区建设工作。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抓好景区、旅行社、乡村酒店、星级宾馆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常态化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安全旅游、诚信旅游、文明旅游建设工作。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媚儿”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总结
1.高质量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
2020年,重点完善提升1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和图书馆文化馆分馆、66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2个贫困村文化设施,打造了73个村级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新建3处城市书房和10处城市书吧,目前全区共有7处城市书房,与区图书馆一卡通用,方便读者就近借阅。大力进行创建宣传,在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报道,形成宣传声势;在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以及主要街道、商超、车站、机场、宾馆、酒店、银行等场所,设置宣传标语,形成人人了解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深化城市文化内涵,全区先后重点建设了19个红色文化展馆、打造了29个“文登学”文化展馆,命名了12处红色主题公园。
2.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加大走访调研和群众文化活动力度,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2020年,培训基层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5批次,送戏下乡活动遍及每个村,每村至少5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7233场次,各类公益文艺辅导上万场次,文艺爱好者利用自家闲置场所改建“文化活动点”超过500个,全区形成部门带动城乡文化联动、民间剧团覆盖各片区、小文艺队覆盖各村居的多层次文化活动阵地。2020年上半年威海市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文登区排名第二;11月份,威海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暗访评估中,文登区排名第一。
3.精品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梳理全区文旅资源,发掘了167个有特色、有故事的优质景观和历史遗迹,推出慈口观、顾家、梧桐庵、六度寺等10个主题民宿及一批网红打卡地;利用3年时间,打造18个精品旅游特色村,今年,慈口观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制定自驾旅游整体规划,培育文化体验游、红色教育游、康体养生游、乡村民宿游等融合业态,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10月,新增天福山红色旅游景区和威海回龙山李龙文化民俗园2个3A级旅游景区。在威海市政协组织的精品旅游视察中,文登区在8个市区中排名第四,取得历年最好成绩。
4.激活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全面落实上级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9家旅行社退保证金84万元,为3035家文化体育、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企业减免税费4520万元。加强线上线下节会的营销推介,从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后开始,坚持月月有节庆,举办了蒲公英文化节、樱桃节、金鸡菊文化节、西洋参文化节等,线上助力文登特产销售,实现“富民”产业与精品旅游的深度融合。5月—10月广泛组织商户参加威海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整个活动期间,参与项目7个,交易笔数1490笔。提振冬季旅游市场,自12月1日至明年2月底,开展A级景区免门票惠民活动。
5.文旅项目集中落地
全区新上了15个文旅产业项目,其中,启动续建呼雷汤温泉,郁竹苑田园综合体、莲花城田园综合体、新农创春分小镇、听风观海文化旅游项目等精品旅游项目已有部分设施投入使用。“双包双促”有效落实,全局78名干部包促文旅企业,重点帮促解决问题35件,受到企业的好评。
6.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推进
(1)行业精准扶贫经验为国际旅游减贫事业提供参考。2020年,区文旅局推荐的米山镇西山后村生态旅游开发扶贫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是威海市唯一被收录的案例。
(2)文登音乐厅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试点工作,这是省委制度创新的重点任务,全年上演了11场精品剧目,“花小钱、看大戏”的惠民举措,深得观众好评。
(3)文登图书馆荣获威海地区唯一的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试点单位”。
(4)文化馆“艺彩龙乡”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山东省2019年度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篇4
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为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拥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又是成德绵区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地段,东西南北均可辐射超大城市,辐射成德绵2400万人口消费市场,向东可辐射重庆、湖南、湖北,向北可辐射大西北,向南紧联成都,辐射云南、贵州、广西。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4.4措施
篇5
深圳作为一个年轻城市,也是一个新崛起的国际大都市,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通过“文化+”模式来引领世界文化发展风向标。
笔者近日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发现创造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很多文化企业面临的首要课题。
打开国际视野为企业思维加油
2017年,深圳这座名扬世界的“设计创意之都”不再高冷。5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文博会上,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的融合,增强了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为亮点。
深圳文博会正在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风向标。新技术、新产品、新体验已经成为文博会的关键词。文化企业的发展,眼界与格局很重要,要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企业和产品。文博会各个展馆展出了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工艺美术作品,还有VR、AR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同时,来自全球5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117家海外参展机构,以及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万名海外展商,也将当下最新的文化产业趋势和潮流带到文博会现场。
在新技术时代,原有的时空概念被颠覆,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和运营方式的变化。应借鉴海内外文化企业的发展经验,加快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成品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的搭建,配以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推广,形成产业化营销模式。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圳文交所”)也参加了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以“文化+金融”新模式,进行“文化四板”的革新,是2017年首家通过清理整顿验收工作的文交所。笔者对深圳文交所进行了实地考察,其经营模式让笔者深受启迪。首先,要从选择真正有金融综合素质的人才入手,建立行业规范标准和规则;其次,建立正规的交易体系,为文化产业提供一个真正展示和活跃的平台空间;再次,金融不能野蛮助力,要懂得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本身,不能急功近利;最后,文化产业化要转变为产业文化,真正将文化内涵赋予产业。
文旅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
如今,特色小镇已成为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城镇化的主战场。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思索和拓展文化产业的外延,探索并实践“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载体,深挖中国文化内核,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和改革升级,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独特路径。
笔者参加深圳文博会期间,参观了深圳较场尾民宿小镇,对这一民宿型文旅特色小镇印象颇深。
文旅特色小镇,是将特色文旅作为小镇的主导产业,在小镇之内培育集“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旅游元素,构建旅游产业链。而其中,吃、住、购等多个旅游元素的落地,都和民宿有着莫大关系。民宿已成为文旅特色小镇产业链中的标配角色。甚至有些特色小镇,其最核心产品与亮点就是民宿,即“民宿型文旅特色小镇”。
民宿是小空间里的大价值平台,通过较为完整的生活链的整合,提供住宿、餐饮、文创产品销售、在地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民宿既是实现特色小镇旅游价值的重要产品载体,也是特色小镇进行“特色”塑造的重要来源,更是特色小镇进行城镇化、文旅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篇6
为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为**转型发展出谋划策,12月2日至5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到宜宾市南溪区和贵州省湄潭县学习考察。通过一路考察、一路对比,一路思考,普遍感到触动很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一、南溪、湄潭基本情况
1.南溪基本情况
南溪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上游,是四川省宜宾市的市辖区。万里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区境,南溪自古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自设区以后改为“万里长江第一湾”,拥有1500多年的建城史和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古城门。南溪江滩湿地公园连接长江沿线的古城墙和新城,充分利用长江水,引水入沙、引水入滩、引水入城,在江滩上设置生态绿岛,让丰富的长江水资源浇灌着江滩公园,滋润着城市。
2.湄潭基本情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平均海拔972.7米,是贵州茶叶第一县,全国茶叶第二大县,茶叶总面积达60万亩。从“茶产业大县”跃起为“茶产业强县”,茶产业已成为湄潭的支柱产业,60万亩优质生态茶园托起了数十万湄潭人脱贫致富梦想。
二、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是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无中生有”。南溪交通区位好,城市亲水性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匮乏,仅仅依赖自身条件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为此,南溪充分审视自身实际,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形成了独特的“南溪模式”,将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做好“古”和“水”两篇文章。善于推陈出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在河滩地上建新城,目前,已基本建成4.76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善于画龙点睛,通过打造桂溪古街等亮点景观迅速提升了城市品位。
二是“以地生财,聚财建城”。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推进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南溪为适应城市建设资金需求,在原国资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溪财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南溪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政府性投资平台。将城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畴,城市管理中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一律交由市场管理。
三是人大参与,监督到位。南溪区在城市开发之初重开发、轻保护,部分文物已被损毁。区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中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把文物保护和生态发展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及时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建议意见,区政府认真吸取经验教训,采纳了此建议意见,从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的角度,开始有意识地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区人大常委会从城市规划开始全程跟踪监督城市建设,确保历史文物安全。
四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湄潭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大好时机,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地提出了“退耕还茶”的创新思路。湄潭茶从2000年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如今的60万亩,从一山一岭到千山万岭、绿浪连天、茶香四溢,真正实现了荒山变金山、绿叶变金芽、农民变股东的华丽转变。
五是茶旅融合,促进增收致富。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立足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依托优美的茶区环境、宜人的生态气候、名优的茶叶品质,由单一的品茶、做茶、卖茶向与茶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湄潭以茶产业作为主线,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湄潭县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集采茶制茶、农耕文化、乡土风情体验,茶旅、文旅、农旅、体旅为一体的乡村茶旅一体化发展。
六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湄潭全县119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20多万亩集体山林、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资金,44万农民变成股东参与持股分红。为打造茶旅乡村,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近年来,湄潭县还在乡村房屋改造方面下了大功夫,从2006年开始,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湄潭县累计挤出近7亿元资金,对改建或新建黔北居民的农户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政府统一规划农户建房用地,统一设计外观风貌,农户自建,政府补贴,建好后每户补贴7000元。现在,七彩部落、田家沟、八角山等茶旅乡村旅游点备受游客青睐。
七是严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管理。湄潭县成立的茶叶协会,制定出“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同时,每年筹资4000余万元,用于品牌宣传推介,通过茶王大赛、茶艺节活动,国际茶博会等活动,大力提升了湄潭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如今,“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已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更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保护品牌,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湄潭全县生产的茶叶只要品质达标都可以使用该品牌,达到“价格相对统一、减少内部竞争”目的。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放思想,成为更新观念的前提;反思工作,作为提升效率的契机;加快发展,成为跨越争先的动力。通过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几点建议:
一是解放思想实现新突破。在这次参观学习中,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能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退耕还茶”的思路决定了出路,观念就是财富。湄潭县茶叶的发展历程有力的印证了这一点。坚持抓发展的劲头不减,同时也要坚决执行原有的科学规划,南溪城市规划分步实施,提高了城市的总体效益,吸引了更多的招商投资,加快城市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速了城市的发展,美化了城市的环境。
二是乡村振兴一盘棋考虑。在农业的发展上注重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大规模的经营,促进老百姓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积极借鉴湄潭县以茶叶为中心实现“全面融合发展”:茶博物馆记录茶叶历史脚步的印记,挖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七彩部落建设新农村的经验,以茶带旅、以旅促茶,打造“全景域·四季游”助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多元化转变,加快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国茶城”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工商业者,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茶产业园区天凤知青文化纪念馆、民盟同心基地、茶马驿站等,以后都可以打造为茶旅融合的亮点。
篇7
为保障旅游业持续“井喷”,黔南州委、州政府认真分析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规律,结合黔南旅游资源禀赋,在创建荔波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基础上,果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创新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州,借机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努力将旅游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
推进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
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业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已超过10%,对全球就业贡献也超过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目前,各国都在强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本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
现代旅游业发端于欧美,法国创造出“都市与乡村旅游一体化”模式,美国探索了“国家公园体制”模式。
在国内,苏州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模式。强调“大空间”“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桂林创造“两江四湖”模式。“两江四湖”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实现城市旅游的创新突破。海南琼海发展“田园城市”模式。提出实施“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将全市当成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新热点;就是统筹推进供给侧改革,协调景区内与外、城与乡、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发展矛盾;就是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就是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就是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发展全域旅游 黔南正当其时
黔南是贵州的南大门,是西南出海的大通道,是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走廊,区位优势独特;北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南有荔波机场;贵广、沪昆高铁,黔桂、湘黔铁路,厦蓉、兰海、沪昆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油路;已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是西部综合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优越资源条件。
黔南山水秀美、气候宜人。这里孕育了张三丰修道的福泉山、西南有影响力的佛教圣地贵定阳宝山、建文帝归隐的长顺白云山。河湖溪瀑纵横交织、山水林洞相映成趣,水如珠玑、瀑似飞练、千姿百态。四处青草依依,百草入药,宛如一座丰富的自然生物博物馆,多种珍稀动植物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凉爽舒适,紫外线辐射弱,景区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以上,是天然的大公园、大空调、大氧吧。
黔南的风情多彩、文化厚重。布依、水、苗、瑶、毛南等民族世代居住在这里,都柳江畔水族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月亮山下瑶族的“凿壁谈婚”,清水江边苗家悠扬的芦笙曲调,红水河岸布依青年清脆的木叶歌声交相辉映。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商贾文化、三线文化、知青文化、宗教文化在此汇聚;四月八斗牛、水族端节祭祖、瑶族铜鼓、布依竹韵、长衫龙、八音座唱、芦笙舞、独山花灯等情景交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大观园。
黔南的物产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都匀毛尖、荔波风猪、独山盐酸、三都马尾绣、苗绣、惠水枫香染、罗甸玉石、平塘牙舟陶等地方特产琳琅满目。
在黔南,抬头能看宇宙奇,俯首可观大地绿,倾耳即闻天籁音。全州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26处。好山好水是大自然赐予黔南的最大财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黔南的宝贵遗产。多种优势资源叠加组合,为黔南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
实现旅游业“好花更红”
“十三五”时期,黔南州将全面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的FAST精神,强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把旅游业作为建设生态黔南的助推器,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大力培育“生态之州・醉美公园”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努力将黔南打造成为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好花更红”。
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整合三都、独山、都匀山地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泛荔波旅游区”;依托荔波大小七孔国家5A级景区优势,提质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旅游产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然山水旅游品牌。整合平塘、罗甸、惠水天文地质旅游资源,打造天文科普主题旅游经济带,依托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将大射电―天坑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天文科技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建设以天文地质奇观探秘、科普、修学,自然生态观光体验、高端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运动为主导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走特色发展之路。
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灵魂。大力挖掘整理黔南的儒释道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推进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升民歌节、水族端节、卯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质量,加快构建演艺、音乐、影视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业态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游客需求。
大力推动“旅游+”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积极推动州内各景区与省内外景区联动发展,将荔波大小七孔、平塘FAST天坑、独山净心谷、三都万户水寨、都匀茶文化博览园、福泉古城、贵定阳宝山等著名景区串点成线,打造北部环贵阳乡村休闲度假游、中部儒释道特色文化游、南部天文科普生态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天文科普主题旅游经济带等精品旅游带。坚持“旅游+”理念,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础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要素,大力促进文旅、农旅、茶旅、体旅、城旅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与休闲娱乐、养生养老、运动康体、天文科普等新兴领域的联动,打造一批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
篇8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XX区**畔,迎来第三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欢乐乡村行"专场演出活动,共同感受新农村建设的蓬勃气象,共同体会新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和同志们的光临表示热忱的欢迎!向筹办此次展演活动的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关心和支持XX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次活动主要目的是,以乡村文化为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角,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业绩、新成就、新气象,用全新的艺术形式生动演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奋力实现"中国梦",加快推进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文化中心建设,紧紧围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新村建设加快推进,产村融合发展初具规模,现代农村新形态正徐徐展现。在全国新农村文化和新村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将以此项活动为契机,以"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发展为统揽,紧扣"**率先、川东领先、区域争先"工作取向,大力实施"产业现代化、全域城镇化、开放纵深化、环境宜居化、文旅品牌化"五化战略,全域推进新村建设,加快"产城一体""产村融合"发展步伐,努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最后,祝此次专场演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篇9
2月19日,贵州省委常委会对遵义提出“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发展主题。这是省委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遵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遵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
作为“黔北门户”正安县的县委书记,如何推动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在正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何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做好这张答卷?个人认为,关键要围绕“北部突破”要求,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突围。
突破思想桎梏
构筑精神高地
正安要始终坚持把红色传承作为解放思想的重中之重,作为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好红色精神。大力弘扬精神和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提振精神风貌,增强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志气和信心。
攻克思想意识贫困。着力解决干部群众思想意识贫困的问题,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践行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拼搏劲头,树立“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自然出新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观念决定贫富”“大干小困难、小干大困难、不干最困难”的雄心壮志,克服“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等靠要”思想,切实在思想解放和作风改进上大转变,在工作创新和推动落实上大突破,在开放开发和绿色发展上大见效,坚定执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突破老路穷路
构筑绿色发展新路
正安县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捧着绿水青山“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穷路,要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坚持新型工业驱动发展。按照“全神贯注抓园区、凝神聚气抓工业,全力以赴守底线,凝心聚力上项目”的要求,加快“正安・国际吉他园”建设,实现年产吉他500万把,产值50亿元以上,努力把“正安・国际吉他园”打造成“中国唯一、世界第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以贵州云海科技有限公司为引领,大力采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壮大智能电动车、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云计算终端系列产业,力争把正安打造成依托高新技术的智能终端产业园。加大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黔北服务外包呼叫中心示范基地,完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网点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坚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拉动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主打绿色有机安全健康品牌,突出茶叶、生态畜牧两大主导产业,统筹抓好野木瓜、方竹笋、大鲵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坚持全域旅游推动发展。深入实施“旅游+”战略行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景点配套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筹办“中国天楼山滑翔大赛”和“正安・国际吉他文化艺术节”,全力推动农旅、茶旅、药旅、林旅、商旅、城旅、工旅、文旅等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城镇带动发展。围绕建设“黔北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特色城市、休闲养生宜居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一城三区”骨架路网建设,尽快形成“一江两岸、三区融合、产城互动、灵秀正安”的城市格局。坚持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高品位、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提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内涵,把“盆景”变成“风景”。
坚持生态建设支撑发展。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遵义市委“以抓水体建设为突破点,以抓增彩添色工程为根本点,以抓环境保护为立足点”的要求,深入开展“月月造林”活动,以景观树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相结合,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干道、园区干道及景区景点等为重点,努力建成一批高档次的花园。加大城乡环境建设,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厂、村寨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覆盖。
突破封闭保守
构筑开放开发平台
正安县始终按照遵义市委“着力打造开放平台,着力培育开放主体,着力拓展开放渠道,着力优化开放环境”的要求,创新开放理念,拓展开放通道,改进开放形式,提升开放内涵。
打通开放开发大通道。按照“铁公机”联动的要求,积极争取渝桂高铁过境正安,争取南川金佛山至正安杨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黔东北机场、正安九道水至万盛黑山谷旅游专线公路,打破对外开放交通瓶颈。
篇10
新浦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边有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花果山风景区、3A级渔湾、东磊风景区,有良田十万。近年来,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紧紧抓住人们“返朴归真”的生活愿望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现代农业、自然资源、悠久历史,因势利导地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索了一条具有新浦特色的“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以旅富民、以旅旺区”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乡村旅游的概念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对农业及其他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释怀农民情结的主要窗口,是农业产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是对传统农业产业的升华和对现代农业的提升,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促使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加快农民致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发展融“一产”与“三产”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是当前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水平后的必然趋势。
二、新浦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新浦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区位优势突出,农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发育程度高,东依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胜地花果山,与渔湾、孔雀沟、东磊等著名景区相毗邻。新浦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调和,汇江河之便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优质粮油、特色蔬菜、淡水养殖、地方畜禽的优势产区,全区现已认证三品7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7个、绿色食品2个、并依托自身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培植了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十里桃花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凤鸣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农业品牌。
一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坚持把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引导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抓生产、搞开发,实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手段。今 年1-6月份,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量达6万人次,旅游收入 为0.03亿元;近0.01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充分考虑了旅游的功能。投入30万元,科学修订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凤明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11家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彰显其旅游元素,促进农业与旅游“联姻”发展,目前已创建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成功举办了二届“番茄采摘节”,农业旅游的兴旺亦进一步促进了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发展高效农业10万亩。
三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百村整治”、“千名专家教授兴千村”、“农民素质大提升”等活动,全面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热潮,创建市级康居示范村1家,市环境优美村5家,培育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宣传推介新浦、提升新浦知名度的有形阵地。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创建活动,精心打造出樱桃采摘游、太平渔家游、温室大棚赏花游、番茄采摘游、乡村生态游、水生花卉观赏游、新农村考察游等覆盖区域的7条农业旅游线路,凤明湖樱桃、草舍番茄、云盛万亩荷花、岗埠鲜切花、龙浦泥鳅、集瑞园果蔬等6 大特色基地被列入我区乡村旅游宝典,引入各大旅行社踩点踏线、签订旅游协议,使新浦乡村旅游成苏鲁边界知名的大众旅游品牌,有力地提高了新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新浦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1.突出优势
突出我区作为城郊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颇具吸引力的特色农业,引导游客领略体验不一样的农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2.多元化
形成农业观光、休闲、高科技农业展示,会议接待及农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3.参与性
让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参观游览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到温室和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给旅游者采摘、耕耘、栽种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实现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
争当新时代沿海人,为新浦区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新天地,增添了新动力。新浦区将抢抓新机遇,投身沿海大开发,实施“一、二、三”行动计划,全面开创“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乡村旅游新时代。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立足我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休闲、观光市场需求为 导向,以云台山南部及包青路沿线现有的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为基础,增加生态旅游农业的投入,通过统一规划,改善环境,调整结构,培训宣传,重点培植 “二区十园”的格局,即云台山南麓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区示范区(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新浦区西郊新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番茄园、鲜切花园、特色水产园、设施蔬菜园)。打造新浦生态旅游农业的精品线路,使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三产拓展,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以产业规划为切入点,科学推进乡村旅游
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围绕精品休闲带、旅游区,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乡村旅游农业建设,达到自然、农业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提升新浦农业形象。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对产业发展具有决策与导向功能,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和种养结构调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产业特色,科学编制新浦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行统一布局,实现大面积农田风光与各个景点的相互融合。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围绕“二区十园”建设新浦乡村旅游,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发挥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建设投入导向功能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吸引“三资”投入,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等制约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旅游农业效益的提升。
(二)以生态技术为突破点,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良好的生 态环境是推进旅游农业的有效保障。从农业自身面源污染入 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与应用,加大清洁家园、清洁水 源、清洁田园“三清”工程力度,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 程清洁化飞生产产品无害化、生产环境舒适化,改善农村生产飞 生活环境条件,打造“蓝天、碧水、沃土”,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
一是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 防治技术,实施统防统治,控减农药及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规范化肥施用,提高利用率;推广秸轩全量还田技术,在机械购置、技术应用等 方面对农户给予补助,解决秸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培肥地力。
二是推广复合种养技术。发挥各地产业、资源优势,将种 植业、养殖业与林业相结合,实施稻渔共作、稻鸭萍共作、林下 养鸡等生态复合种养技术,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渔业复 合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社会经 济生态效益,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三是推广生态混养技术。立足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栽种或移植水草,实施生 物调控水质,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推进虾蟹鱼混养,实现“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控减因长期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三)以旅游产品为落脚点,注重优质品牌培育
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包括优美的生产环境、优质的 农副产品和优良的特色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植推进乡村旅游的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实现生态与 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一是培植市场主体。乡村旅游离不 开市场主体的带动、参与,加大相关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 的培植,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联合起来,规范管理,培育一 大批创新能力强飞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竞争 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市场 竞争主体,推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