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建设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建设的含义

篇1

【关键词】 蒲韩合作社;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社工;借鉴;生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需要发挥农民群体中精英分子的中坚作用。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发展迅猛,源源不断地抽走了农村地区的优秀人才资源。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外出务工农民不到200万人,1988年超过了2000万人,1993年以后增至6000万-700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1]据农业司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近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3212万人,比上年增加634万人,增长5%。[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7%,高中程度的占11.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3]由此可见,农村发展必须攻克人才流失造成的人才匮乏之痛,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城市始终比农村在吸引人才上更具竞争力。近年来,为了支持农村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支援农村,这也为农村人才的回流创造了可能,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蒲韩合作社正是在抓住国家对农民合作社支持的基础上,在培养乡土人才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青年返乡创业,蒲韩合作社的实践也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蒲韩合作社的人才发展之路

1、蒲韩合作社简介

蒲韩合作社起源于黄河滩上的一家农资店,农资店的老板娘郑冰在店里帮忙时发现,农民买农资时存在极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多的农业生产投入,面对这种情况,身为乡村教师的郑冰决定为村民做点什么。1998年,郑冰从村小学辞职创办了寨子科技中心,自费请农学院的专家来给农民讲授科技知识,并通过亲戚朋友,以滚雪球的方式动员更多的人来学习,到了2000年,培训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人。1999年,郑冰在市妇联的帮助下组织村里的妇女跳舞,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1年,郑冰正式创办了妇女协会,并将文化歌舞培训扩展到周围的22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2004年,郑冰将妇女协会改组为晋州市农民协会,开始吸引男性村民的加入。到2005年,农民可以以会员的形式加入科技中心,其中正式会员以土地入股,一亩地一股,每股50元,正式会员在中心购买农资可以享受优惠,同时可以获得股息分红。非正式会员无需入股,可以享受低于正式会员的优惠价。2007年,晋州市农民协会更名为蒲州镇果品协会,2010年,郑冰又组织农民在22家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有机农业联合社。目前,联合社已经覆盖了22个行政村和35个自然村,有固定会员3865户,服务范围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土壤改良中的农机耕作、日用品统购、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资金互助、老人互助养老、儿童及家长农耕乡土教育、手工艺传承等九大板块。

2、蒲韩合作社的人才之路

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即1999年的时候,郑冰在市妇联的帮助下组织农村妇女跳舞,由于身边也没有可以教跳舞的人才,郑冰便自己先学,再教教身边的人学,然后再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队伍。后来郑冰发现,在参加跳舞的人中,有几个总是积极参与的人,于是将她们选拨出来,让她们带领本村的人跳舞,后来还去教别的村子的妇女跳舞。协会现在的领导骨干,基本上是从跳舞开始,逐步培育出来的。除了骨干成员,新生力量的培育大致经过了以下两个阶段。

(1)人才外聘阶段。2003年,郑冰亲自去运城农学院招来了9名大学生加入寨子科技中心,但当时这些外来的大学生能做的只有农资销售和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内容单一,起不到主导作用,他们和协会之间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到后来这些大学生全都离开了协会。

2005年到2007年是合作社的成长期,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合作社从运城招来了第一批大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批大学生来到农村,来到合作社之后,发现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无趣、无聊,工作简单,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大学生们整夜地睡不着觉,在村子里闲逛。最后,合作社没能留住这些大学生,就连从本村招来的大学生也不甘寂寞,离开了合作社。

看着青年人离去的背影,合作社也在反思,一是合作社内部效益不佳,不能给青年人提供充实的工作环境,也不能为他们提供理想的工作报酬;二是外聘过来的青年人对这片土地的陌生感,他们缺乏足够的热情去改变这块土地。

2008年,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原有的人员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发展,引进人才势在必行。然而遗憾的是,引进人才的工作没有做好,老人和新人之间存在隔阂,而新人需要独当一面地处理多项业务,有点不知所措,原来招进来的20个大学生,过完年之后就只剩下了8个。

(2)人才内生阶段。人才的进进出出,流失量很大,2008年之后,郑冰等人开始积极考虑适合本合作社的人才发展路径。她们发现,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孩子有赋闲在家的,也有在外打工的,为何不考虑把他们先吸纳进来。因为郑冰等考虑的是如果农村的孩子都不爱农村,不愿意为农村的事业做贡献,那么又何谈指望外面来的孩子呢。就这样,郑冰等人积极筹划,劝说身边的年轻人来合作社工作。通过这种感情为纽带的关系网络,不少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孩子、同学、朋友加入并留在了合作社,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人力资本。

除了感情的运作,合作社也极为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青年人探索农村、适应乡村生活、适应乡村工作。2008年,合作社创办了小小青年农场,让新加入合作社的青年人独立承包一亩地,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想种的东西,但整个种地过程中的选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自己去管理。通过青年农场,让很多年轻人都重新认识了农业,认识了自己工作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也让年轻人逐渐适应了乡村的耕作生活,缓解了他们无聊感和空虚感。

除此之外,合作社会对新进的人才进行培训,这部分主要由合作社的老人进行开展。老人带着新人跑业务,在老人的帮助下,让新人和农户之间建立工作关系,逐步完成工作的交接,新人的工作完成情况都会有老人为他们把关。每天早晨都会组织大家一同学习,汇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心得,老人们也会在此分享工作经验,帮助大家成长。每周都会定期举行青年人聚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找到了团队的归属感。

二、返乡人才个案呈现

A君现在已经是合作社的中层管理者,2003年以前,A君在永济市的一个公立幼儿园做临时老师,当时的工资是90元每月。2003年以后,幼儿园被私人承包了。由于管理上的冲突,A君在那里工作得并不开心,便退了出来。后来,以前的一个同事自己自己承包了一个幼儿园,A君便去那里做了老师。2006年的时候,A君结婚,再次从幼儿园辞职,去超市做收银员,这份单调乏味的工作也只持续了两个月。

A君通过合作社的骨干成员W君,从2006年开始接触合作社的业务。当时W君负责北京富平公司在村里开办的小额贷款业务,通过W君,A君开始学习如何放贷、入会规避风险、如何进行回访。到了2008年协会正式成立的时候,A君回到合作社做业务员,2012年联合社成立后做包村业务员,现在主要负责信任的培训和城乡互动项目。工作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都会有人手把手的教,直到能够独立完成业务。

事实上,A君在刚接触合作社的时候,觉得合作社并不赚钱,并为合作社的工资发放问题担忧。但是出于对W君的信任,她还是决定来协会工作。A君说,相较于以前,现在合作社的效益好了,工资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和那些出去打工的人相比,尽管自己的收入很有限,但是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这份工作的价值就更加凸显。更重要的是,自己就在村里,离家近,能亲自照顾孩子。

在蒲韩社区,还有很多像A君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放弃了外出务工的高回报,选择留在农村,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合作社在吸纳和培育青年人的整个过程中所展示作用,有很多值得农村社会工作借鉴的地方。

三、农村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扶危助困、助人自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自其诞生之初,就主要围绕城市展开,在我国的实践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农村社会工作才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家对什么是农村社会工作还缺乏一致的观点,但最终都还是回归到了促进农村发展的层面上。农村发展需要人才,而在农村人才普遍外流的情况下,农村社会工作又将如何开展工作,保住农村发展所需的青年才俊呢?蒲韩合作社的人才吸纳与培育机制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1、生态视角

生态视角认为,人和环境是不可分离的,社工在介入对象的过程中,要检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评估案主适应性的所有层次系统、生活转型情感体验、社会支持等。[4]蒲韩合作社在人才外聘阶段不能将人才有效留住的原因是未能将外来人才与农村社区进行融合,外来人才不能融入到农村社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中,他们游离于系统之外,当他们产生不适时,必要的社会支持是缺乏的。而在人才内生阶段,从农村内部培育出来的青年人才本就生活在农村,他们对农村并不陌生,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此阶段的人才培养也比较成体系,当产生不适时,有骨干成员出来调试,年轻成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社会支持。

2、优势视角

在农村人才普遍外流的大格局下,农村发展所需的人才从何而来?人才引进是一个不错的路子,但是从蒲韩社区的人才外聘来看,农村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内容枯燥、工资报酬有限、闲暇生活无趣。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留人难”并不意外。但这个问题在人才内生阶段得到了极大的解决,从农村内部培育出来的青年人才很快就能适应农村工作、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因此,农村在人才建设方面,应该着力于自身优势,从内部去挖掘培养人才,创造能够吸引人才的条件。张和清等在云南绿寨的实践也证明,关注村庄本身优势,注重自身能力建设,让村庄自身成为村庄建设的主体,才能真正帮助村庄走出发展困境。[5]

四、总结

农村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返乡青年、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从外部筹集资源,还应当考虑内部资源。蒲韩合作社在解决人才空缺过程中,经历了人才外聘到人才内生的过程,这也是认识和开发农村自身优势的过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人的内部适应、社会支持考虑进来,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7.

[2] 费云良.200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山东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4]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格致出版社,2007.

[5]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06.174-193+246.

篇2

关键词:学习领域;定位;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要求;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81-02

一、学习领域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为高职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高职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现代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强调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既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又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其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心理素质,增进其社会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渠道和有效手段,在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通过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使之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控情绪,锻炼意志,修炼个性,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协调,学会合作,走上社会以后,不仅具备优良的专业能力,也能具备优良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成长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与大学生心理需求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自身与社会岗位共同需要具备如下特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面对现实,认知完整;情绪适度,意志健全;处世和谐,适应社会;人格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其年龄特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康复能力、自知自控能力、自我成长能力。

围绕着这个目标,我们重构了课程内容,实现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将课程内容归为“入学适应”、“心灵成长”、“就业心训”三个学习情境,十二个学习任务。具体分为:学习适应、认识健康、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培养意志、应对挫折、优化个性、学会交往、学会去爱、排解压力、职场心训。实现了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做到了以知识、能力和方法综合培养为主要教育目标,突出职业岗位心理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沟通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还聘请行业专家围绕社会真实环境组织课程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课程教学内容;将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学习情境(任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二、学习目标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急需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结合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会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分析会诊,高职学生要适应现代社会和工作岗位要求,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能力:

1. 专业能力

除了具备各种必须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优良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心态,团结合作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个性,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面对现实,认知完整;情绪适度,意志健全;处世和谐,适应社会;人格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其年龄特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康复能力、自知自控能力、自我成长能力,等等。

2. 方法能力

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善于积累,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发现新问题并进行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自主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具有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素材和积累素材,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3. 社会能力

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与人沟通;具备创新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具有市场调研、预测流行趋势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路

1. 以社会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导向,选择课程内容

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与大学生心理需求调研,发现大学生自身与社会岗位共同需要他们具备如下特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面对现实,认知完整;情绪适度,意志健全;处世和谐,适应社会;人格完整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其年龄特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康复能力、自知自控能力、自我成长能力。

2. 以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职场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序化课程内容

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依托,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以内及外,循序渐进,将上述学习任务分为“入学适应”、“心灵成长”、“就业心训”三个学习情境,实施“教、学、悟”一体化教学,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社会能力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心理素质。

3. 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工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安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影片赏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锻炼职业心理素质、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4. 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拓展职业心理素质

课程组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健康书签大赛、心理健康漫画大赛、单词记忆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答、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演讲比赛、“5·12平息心灵的地震”主题活动、心智拓展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训练了心理素质,在"真实"工作过程中培养锻炼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提高了自知力、自愈力、自调力、自成长力。

5.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构建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贯穿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过程性学习考核占60%,最终学习结果占40%,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银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127-02

党的“十”以来,“中国梦”的构想,像春风沐浴着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行员中引起强烈共鸣,它以清新的理念和引人入胜的风格开启了人民银行行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根本保障是加强作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以“中国梦”的意义,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于教育引导广大行员正确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用唯物主义思想造就行业范围内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每个行员都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把“个人梦”与“中国梦”关系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下,进行科学分析,增强内部整合力,汇聚成复兴之路就会更快一些、坎坷就会少一些,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色彩、梦想成真。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过美好的梦想,也许现在也还怀揣着梦想残留的碎片。那些破碎的、飞走的、爆破的梦,集成于现实,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蓬勃宏大的“中国梦”。交织在中国这个飞速运转的巨大时空里。在地球这个庞大的星球中,人类如同尘埃一样是微小的存在者,不用论及梦想这虚无缥缈无法用语言文字或是手势助语来表达的无实物体。但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照耀整个世界的光芒。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的发展在推动金融领域业各重点领域坚持国家行业标准,为有效促进地区产业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西北地区各分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所有行员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付出、拼搏时留下的痕迹。这就是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与加强人行内涵建设融入实现“中国梦”发展轨道的真实涵义。

二、“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的构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需要行员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这个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中国这个博大精深的古国中,在历史的推进中我们有吸收有变化,只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黑暗丑陋的人性阴暗面才能摊在日光下,严惩在背后舆论中,中国金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构想,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行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积累,已形成一条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文化长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沐浴着中华文化积淀,追求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或是传承,或是壮大其丰富滋养,使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构建金融文化氛围,引导行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完成金融工作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第二构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追逐人生灿烂轨迹。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世人瞩目。最让人我们骄傲的是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机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添新绩。我们拥有“感动中国人物”的最优秀代表,有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而牺牲生命的金融卫士,他们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怀,这些事迹就如同漫天繁星般紧密地洒满这温馨的中国大图上,我们以他们为骄傲。我们当行员的,虽不能如他们般轰轰烈烈人尽皆知人人歌颂,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西北地区这片热土上辛勤工作,因为我们怀抱着伟大的中国梦。

第三构想,注重行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注重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等岗位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求他们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单纯内部自我循环中深化金融风险管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提高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追梦与圆梦,提高行员在岗履职能力

当年,可以用笔指点江山,可以用笔决定国家兴衰的神奇,现如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已经成为现实。中国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和未来金融业改革创新中,金融业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要在经济虚拟化程度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对提高金融业行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行员在各自岗位上恪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敬廉崇洁,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1.严格执行中国的信贷政策。中国信贷政策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2.做好征信知识普及工作。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中国经贸领域的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信贷政策具体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大,进一步放宽融资渠道,并使企业贷款资金成本变低,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目前,银行融资不贵,问题是企业背负的费用太高。如果放贷,银监会一定要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报表,这就给企业带来审计费用,抵押评估也要费用。所以,在大众中普及征信知识,有利于提高大众的信用意识和守法观念,防范企业逃债、废债的可能性。

3.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帮助商业银行抵御风险。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对授信客户的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动态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4.加强金融监管,构筑有效管理体系。在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等指数实施监管,利用电子监控平台制作各贷款企业和个人资金流动状况图和风险性指数表,根据指数的变动,制定监管对策,有效提高全面监管体系和管理职能。

5.现代化支付系统(Advanced Payment System)岗位人员要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细致缜密地处理各种支付业务、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等工作。此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每个行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

6.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岗位人员肩负着支付业务统计分析和监控系统的重要职能,岗位工作者具体负责基础数据管理、行名行号管理、运行控制、计费管理,以及支付业务统计分析监控等业务,操作过程的正误,关系到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准确性,一并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7.从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在办理资金汇划和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工作中要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把各项金融产品和制度设计也融入其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售汇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强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全面反映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情况。

篇4

一、前言

家是每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们接受启蒙教育地方,从小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员道德素养耳濡目染的也会影响到我们,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良好的素质和道德的形成都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同时也为社会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家风对于国民素质和道德建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在每个家风的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我国社会道德建设才可以顺利的进行。

二、家风

一个优秀家庭的诞生离不开家庭的建设,家庭的建设一般包括家教以及家风等一些的相关内容。一个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建设,因为家庭建设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基础,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来说起着稳定性的作用。而家庭建设中不同的建设内容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起着不同的作用。家庭建设中的家风就是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存在的。家风通常都是代代相传,因此家风有时候也可以读作门风。家风含义通常可分为侠义含义和广义的含义两类。门风就是狭义的家风,它通常是指一个家庭所拥有的独特,传统的生活习惯、作风和待人行为等。而广义的家风通常是指以家庭或者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观念、气质品性和素质教养等等一系列的,能够展示这个家庭和家族成员的独特的传统风尚的家庭文化风格。

三、家风的重要性

“少年强,则国强”。如果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则国家的道德素养也会进一步提高。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最早的教育是来自于父母对他们的启蒙,他们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影响他们道德素养和素质的同样还是来自于家庭和家庭之中的成员。家是每个人出生、生存、成长和发展的最初的平台,同时它也是联通人与社会的桥梁或者是纽带,是个人从一个呱呱坠地小婴儿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社会人的基础。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家风是家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建设内容,所以家风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风的形成在我国来说历史是比较悠久,而且从以往的历史经验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家风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成熟与否以及精神的成长来说都起着决定性的基础。

四、家风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

人是组成社会的主要群体,家风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基础。所以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好坏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发展。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文化标志通常都是家风,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家庭价值观。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一般都是这个家庭或者家族的精神文化追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自古以来,耕读传家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儒学教化的民族,所以小到一个人,再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直都把仁德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建设中的最高境界、也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以及准则。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有自身高质量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建设才会得到保障。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良好的家风一般注重的内容是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而家风中的这些内容都是仁德传承主要内容。一个家族道德传承的主要渠道就是这个家庭的文化建设,只有将这个家族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等重点家庭建设内容完成好,家就会成为道德传承主要渠道,家风就会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句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设来说同样是适用,只有形成良好的家风,家庭的道德建设才有保障,进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石。

篇5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含义

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二者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它还包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逐步加强,从教育中认真培养,从实践中刻苦锻炼。

(一)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得到提高

(四)高校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提出切实可行

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而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

篇6

【关键词】孝道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 公民人格 民族凝聚力

孝道文化的溯源和本质特征

“孝”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上部为“老”,下部为“子”,可按其象形会意,表征老人与青年晚辈的和谐,是一种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感怀,一种年轻个体对年老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其起初的含义与当今的含义差别较大,作为伦理概念的“孝”正式提出于西周时期,其基本含义为尊主敬宗和传宗接代。就尊主敬宗而言,其尽孝方式主要为祭祀,在宗庙通过奉上贡品以祭祀祖先,求得祖先或神灵对现世的保佑。当然,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其对象非在世的长辈而为逝者。就传宗接代而言,当时西周流行朴素的信仰,崇拜祖先就是将祖先的生命得以延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孝的现代含义由孔子所提出,他不仅将孝从普通的伦理信仰提升至遵从伦理血亲前提下子对父的关爱与赡养的高度,并赋予这个概念更为深刻的内涵。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①,就是将孝应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构建起始于亲父母直至尊君尊国家乃至大爱天下的全面的伦理体系,并将它贯彻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纲之中。“孝之至,莫大于尊亲”②,将孝的主要含义限定在长辈与晚辈之间,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简明而又深刻的规范。儒家倡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③,阐明了古代对于孔子尊孝观念的起因和缘由。在成长过程中,子女则需遵从“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的观念,对长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④,时刻谨记父之命,行父之事。其本质则为在“顺”以及“敬”的前提下的一种职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子女的关键职责在于孝养父母,否则与犬马无异。

孝道文化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道德文化的起点,以孝文化作为支撑来构建公民品德教育,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孝道文化构成了中华道德文化的起源,同时也规定了道德教化的本质内容。孝道规定要尊敬父母,承袭君子德性,修身养性以光耀祖先。以孝道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起点与切入点,应该从三个方面通过加强和深化孝道精神和要求来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格。

首先,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在对个人进行人格培养上应首先强调珍爱生命价值,呵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爱惜自己是前提,只有将自己首先保护好,不、不逞凶、不违法,才能为对社会做贡献提供前提。同时也应关爱他人,对生命重视与珍惜,人人生而平等,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这份对生命的珍惜来作为健全人格培养出发点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与体贴。

其次,要做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⑤,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而建功立业,以使家人光耀。这就为个人奋斗提供坚强而厚重的动力源泉,不仅仅为自身的幸福,而且也为家庭的幸福而终其一身。在这一过程中既伴随着品行的提高,也蕴含着个人能力的潜在提升。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充分体现了个人的主体性意识。

最后,个人品行的提升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个人品德的培养定位于提升修养的过程中,服务社会和祖国建设。孝道文化不仅仅要求对父母的孝,还表现为对社会的付出与服务,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将孝道的统治意义定位于“忠于事君”,而现今社会主义孝道文化的构建则应定位于“服务社会”。要艰苦创业,自觉奉献,将自身发展同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统一起来。

孝道文化与和谐家庭的构建

孝文化的内涵不仅充分显现了晚辈对于家庭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孝道对于“齐家”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晚辈对于长辈的“敬”与长辈对晚辈的“治”相结合,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挥,从而以家庭为契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第一层次而言,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字面意义讲子女有对于传承家族血脉的职责与义务,而深层探析则可发现这是一种人类对于生命的关怀与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现了一种单向的作用力,即子女无独立的人格,而被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从而产生了诸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为子纲”的一系列严格的等级秩序,从根源而言,这是中国古代小农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与封建等级秩序的产物。

从当代视角来看,一方面在构建孝道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继承古代家庭孝道的合理成分,而另一方面则应扬弃其糟粕。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孝道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单向遵从,同时也应体现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与呵护,在“齐家”过程中,双向发挥作用,分清主次,分清层次。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子女对父母则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长辈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以满足,赡养父母,做到“尊亲”;二、继承父母之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做到“大孝终身父母”;三、“慎终追远、丧葬祭祀之礼”,以安父母。从父母及其他长辈角度而言,则应履行“齐家之宝”―孝的新要求,体现孝道新功用,小至和谐家庭,大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不应忽视“长幼有序”中的“倒序”,即长辈对于晚辈的关怀与呵护,既为其子女树立榜样并孝顺自己的长辈,又充分关怀自己的子女。由此,通过子女与长辈的双向互动作用,可以为和谐家庭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谐的孝道关系则通过家庭为建立社会有机体而发力。

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以孝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治理理念,体现了社会的一种安定祥和的状态。但是就历史发展过程而言,这套治理理念毕竟是以封建制度为根基,带有封建落后性,难免会出现“举孝廉,父别居”的丑态。所以说,传统的孝道具有精华与糟粕的双重成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孝道则需用批判的眼光辩证的看待其内容,吸收其合理成分,剔除其糟粕。同时,结合我国阶段性思想文化建设的成果与教训逐步推进,最终构建起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念。新的孝道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因而,应把社会主义孝道文化的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范畴之中,实现政府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搞好这个重新构建新型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

其次,对于国家而言,虽然它不是建设与学习孝道文化的主体,但在推进孝道文化建设中却发挥着引领与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初步形成了公民道德体系,然而在其中却缺乏明确的孝道文化的内容。不难发现,古代封建社会的传统孝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缺陷与局限,但却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贯彻,究其根源,不仅仅是官方的道德提倡,更重要的是将孝道纳入了制度与法律体系的建设轨道。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孝道建设虽说不可采用上述严刑峻法,但是古代中国的有关实践却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将孝道文化的有关内容融入到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来保证孝道文化的实施效果,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孝道文化的最终实现。

最后,国家需要为孝道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当前,民生建设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和评价政府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将孝道文化建设与现阶段民生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各级政府需要在社会福利体制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将家庭基于孝的个人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为孝道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国家需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安全网络,提供经济、医疗、住房、权益等多方位保障。同时国家更需要加强社会救济和脱贫工作,减轻老年人的负担,从而形成家庭与社会的双层物质保障模式。

结论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国度,中国继承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如何有效地批判和继承这些遗产是一项重大而严肃的历史使命。处在快速转型期的中国不仅经历着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迁,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同样剧烈,因此构建适合现阶段国情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更为紧迫。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思想文化建设进程中能够发挥诸多方面的作用。孝道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家庭和谐的构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社会主义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充分发扬孝道文化,推进孝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注释

①③⑤《孝经・开宗明义章》。

②《孟子・万章上》。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含义特征作用模式

中国已经“入世”五年,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和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中国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涉及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诸多包含在企业文化之中的管理改革。实行企业文化理念化管理的企业,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底,每个人都感觉到企业在关爱着自己,自己本身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自觉地把自己利益与行为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着力建设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文化,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首先廓清企业文化的含义、特征、作用以及对中国现有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加以梳理,以便从中有所借鉴,构建适应市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文化”的含义。“文化”一词从西方引进而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指耕作。在中文里它作为动词指“化地为垄”的过程;作为名词指“化地为垄”的结果和方法,引申为“以文教化”的过程。英国学者泰勒的所谓文化是指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的定义,得到了社会多数人的认同。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把企业问题放到文化背景下进行宏观思考和总体把握,是从人性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日本人称之为“社风”。企业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狭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理念、制度、习俗及其感情领域;二是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把狭义和广义综合,企业文化可以表述为: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上的、行为上的、制度上的、精神上的文化的综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属性是一种规范,它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这就是百年企业的立足根本;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洋溢着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全体员工如沐春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的客体是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行为,它强调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把追求的各种具体指数上升为崇高的目标;企业文化的产生方法是长期培育,它依靠群策群力,成长于长时间持之不懈的努力。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企业文化具备社会文化的共性,即,连续性、变迁性、后天性、适应性、超个体性等。企业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1.时代性

企业文化产生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企业运作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所以企业文化必然成为时代精神的反映。

2.人文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在小群体中调整人际关系和人本身的一种文化,它遵循的是文化规律。

3.独特性

企业文化反映的是特定企业的精神,铭刻的是特定企业的烙印。

4.系统性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5.稳定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久远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所以具有历史的惯性而呈现为相对的稳定性。

6.可塑性

企业文化是人塑造而成,尤其是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就必须对企业的文化进行重塑或者改造。

7.目的性

企业文化把企业的目标内化为企业的价值系统,强调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目标追求。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推动力。因为企业的发展靠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方向盘,引导企业所有员工追求企业的共同的目标、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共同的价值观、遵守企业规范。

2.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力粘合剂,把所有员工的情感、行为与整个企业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凝聚成为强大的整体效应。

3.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因此它是企业活力的加压泵,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协调作用

企业文化使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这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5.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是无声的号令、无形的管束。它使员工自觉地接受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6.辐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大的辐射源,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7.稳定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长寿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使发生重大人动,企业照样稳健前进。

四、企业文化的模式

企业文化传播到我国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各自特点及其市场发展空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构建模式。

第一,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代表的“三层次说”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我们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即表象的发展速度、海尔的产品、服务质量,等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层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

第二,以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为代表提出来的“一本三涵”模式。即“以人为本”,它体现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主旨;“讲求经营之道”,强调了企业理念与经营战略相结合;“培育企业精神”,涵盖了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作风和企业道德的建设内容;“塑造企业形象”,综合了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和员工形象等的建设发展要求。

第三,以上海宝钢集团为先行代表的“用户满意工程”的构建模式。它以企业理念满意为先导,以产品和服务满意为重点,将企业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融为一体,开拓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型模式。

篇8

档案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新时期下,档案工作应遵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推进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中,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政府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1.档案文化建设含义及重要意义概述

1.1档案文化建设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档案文化,狭义上是指个体或社会文化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性的社会大背景和语境下所形成的相关文本、方式、实物、制度和理念等,广义的档案文化还包括在此基础上通过借助一定的技术和辅助工具所进行的一切档案文化实践活动。档案文化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它与其他不同类别的文化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不对档案进行有效利用,就不会有文学和艺术的创造,也不会带动教育、图书、旅游等各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可见,档案文化是一种原始文化,也是一种记录或记忆文化。档案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是构成其它各类文化的基础要素,档案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它各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2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档案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进步的载体,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档案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极其强大,对提升档案工作的水平及档案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至关重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档案工作迎接挑战、转型升级,获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档案,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就会阻隔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

2.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探究

2.1加强领导,深化认识

当前,为了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人员分工,进一步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将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政府文化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及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支持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发展,对市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县的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建设一批有特色形象好的综合性档案馆。此外,还应通过召开新闻会、座谈会等方式,不断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专题调研,大力宣传档案文化建设,加深社会各级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和合理妥善的保护,还应不断深入到基层中,对有关文化资料进行摸底调查。在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相关部门的意见,稳步推进档案工作,确保顺利实施档案文化建设。

2.2完善征集方式,做好接收征集工作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的人数逐渐减少,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通过对接受机制进行创新、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来实现档案的接收工作。因此,在征集原件、无偿捐赠以外,可以通过开展口述资料、原件复制、有偿征集、署名收藏及收购等方式来不断完善征集活动。对社会各界的各种载体、各门类档案通过主动介入、跟踪征集等手段,将其接收、征集进馆。众所周知,一个没有档案资源的档案馆,是无档案文化可言的,没有特色的档案资源,很难开发出具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所以应不断加强档案的接收工作,除了依法对本档案馆接收范围内的档案实行接收外,还应不断加大对民生档案资源的接收力度,注重对地方资源的充分挖掘,加强特色档案建设力度,形成多元化的馆藏结构。

2.3提升档案馆文化形象,拓展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馆建筑是档案文化的外在形象,在建筑与布局上要突显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得到档案服务的同时,能充分领略深厚的文化气息,享受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档案馆在标志的设计上,应体现出庄重、简洁且富有创意,馆内的环境布置应该富于文化品位与格调,不仅有助于提升档案服务机构的文化品位,又能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文化氛围。在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因此,我们要全面对民生档案加以整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建档服务工作,努力提升服务能力。此外,通过完善利用制度,实现网络服务等便捷途径,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3.结论

篇9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众多,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我国学者许宏认为: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表现的处事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二、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功能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具有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的属性,其企业文化必然带有自身的特点。国有企业是国家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保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综合效应的最大化。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其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服务经济功能。从经济属性看,国有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竞争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企业文化要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经济功能是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首要的功能。

第二,服务政治功能。从政治属性看,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保障,它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提供可靠支持的重任。企业文化要为国有企业的这一重大责任提供精神支撑。因此,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具有政治功能。

第三,服务社会功能。企业文化倡导的诚信、公平等理念能够起到调节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领导与员工、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不仅促进企业内部和谐,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由上可知,我国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不仅要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也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它必然反映并应当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必然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必然具有服务经济、服务政治、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

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应树立的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理念。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国有企业,以人为本最基本的就是以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为本。国有企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把全体职工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员工的需求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一理念要求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关系。不能只看到企业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更要看到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乃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能够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第三,和谐理念。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和谐。构建和谐企业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构建和谐企业需要将和谐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一种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思维模式,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善于辩证看待问题,承认矛盾,承认差异,对于分配的差别和职务的升降心态平和,能使各种矛盾、差异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和谐的企业文化应包容多样、团结多数,更好地贴近员工、贴近实际,为企业大多数员工接受和认可。

第四,特色理念。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每个企业各有特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有所不同。国有企业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所属行业特点和企业组织的特点,把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国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因经营内容不同、规模不同、效益不同、历史不同、声誉不同等差异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篇10

关键词:公路建设;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18-01

一、公路建设工程成本的含义

成本,就是为兴建某一项目或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各项投入要素费用的总和。具体地,公路工程成本,则是公路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费用的总和。根据生产管理的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公路建设工程成本和公路养护工程成本。本文研究的是前者,即公路建设工程成本。

公路建设工程成本和公路工程造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程成本与工程造价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建设一项工程而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费用。另一层含义指工程价格,即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从广义上说,工程成本也就是工程造价。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工程造价偏重于第一层认识上。因此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围绕规范和完善建设工程投资管理而进行的。而本文是立足于建设工程各管理主体之外的角度,也就是全社会的角度研究公路建设工程这一特殊事物所消耗的资源费用的,因而“成本”比“造价”一词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故本文选用“成本”一词。

在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实践中,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有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之分。公路建设工程实际成本,是指在工程建设活动进程中实际发生的,在工程竣工或部分竣工后方能准确核算的生产要素费用之和。公路建设工程目标成本,因公路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目的而生,是成本控制的工具。它是指在工程实际开展之前,为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工程成本,通过科学方法预先估计的生产要素费用消耗量,是对公路建设工程实际成本的期望,最终用于控制公路建设工程实际成本的发生。

二、公路建设工程成本的表现形式

公路建设工程成本因公路建设工程管理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建设单位(业主)而言,公路建设工程成本表现为公路建设工程投资。建设工程投资一般是指为进行某项工程建设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其在数值上与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是相等的;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而言,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是以构筑公路工程实体成本(施工成本和其自身收益之和)来表现的;对投资者,包括银行、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工程建设成本意味着他们投入的总货币与所得报酬之和。公路建设工程实际成本,通过工程结算和竣工结算来表现。而公路建设工程目标成本则随公路建设工程进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分别以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工程标底、投标报价、工程合同价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目标成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预先估计的并期望作为各阶段成本控制目标的数值;不同点是适用的阶段不同和数值计算精度不同,因而指导性强弱各异。值得一提的是,合同价中掺入了市场竞争因素,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立,是招标标底与投标报价互动的结果,它表达的是因施工企业这个经济细胞自身的先进水平而导致公路建设工程实际总成本降低的期望.前面的估算、概算、预算等目标成本,反映的则是社会平均先进水平。从理论上说,用合同价控制工程成本,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三、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施工项目从开始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要把成本管理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解决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要选择科学可行的方法。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通过消耗资源的计量来计算成本的成本控制方法。这种方法将项目施工分为具体的作业,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准确地分配到各作业要素,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计算作业消耗的资源。作业成本法跟传统成本核算法相比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强调成本的全过程战略管理。除对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产生的成本进行分析之外,还分析项目的设计阶段和市场需求,有利于作业链的优化。二是将成本动因概念引入了成本管理,以多元成本分配取代以往的单变量成本分配,提高了成本构成分析的准确性。

2、目标成本管理法的运用

目标成本管理法是根据企业项目预期能达到的效果以及企业能获得的目标利润来确定项目可以达到的成本水平。公路施工企业需要根据制定的目标成本来施工活动,使施工过程产生的实际成本在目标成本之内,并不断降低成本,以保证项目的利润空间。运用目标成本法对公路施工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应当以公路项目的设计阶段为中心,发挥施工企业各部门的作用,把项目的整体成本水平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公路施工项目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标成本确立阶段、成本控制阶段、目标成本的考核阶段和改善阶段。

3、价值工程

将价值工程应用于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成本,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使生产要素物尽其用,提高工程的质量,保证工期,使工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舒心.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2] 林乃善.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D].电子科技大学,2003.

[3] 迟春波.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