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城市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城市建设

篇1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因而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成为当下最热点话题。现在可以称为是后哥本哈根时代,全球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低碳建设的革命,都在努力改善我们全人类的生活环境。然而这样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似乎让社会的发展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在提出建设的同时,就应该将低碳建设,保护环境的决心与理念带到发展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新型”的城镇化建设。

二,国际低碳城市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一些城市就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能源积聚短缺的压力下,走上了低碳发展之路。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环境污染给带来的后果,所以,城市在碳减排方面非常成绩极为显著。很多国际大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低碳城市的探索和发展之路。

(一),英国

低碳经济的概念始源于英国政府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该政主要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策略,制定《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以及《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英国伦敦在大伦敦规划中,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实现低碳城市改革。2004年2月,颁布文件《从绿色到清洁能源——市长的能源战略》、《伦敦规划——大伦敦的空间发展战略》。2006年5月,《可持续设计和建设——伦敦规划补充文件指引》,2007年6月《伦敦规划工作计划修订》。

(二),日本

日本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90年时期,另一个阶段是2000年后期。在第一阶段,日本的一些县根据国家减排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计划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这些措施包括增加信息宣传以及增加公众对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的认知。

第二阶段是2000年初期,日本各个地方相应提出了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一系列法规,条例的制定,以及对基础设施开发和能源的再选择。

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重点方向

从目前国内对于低碳的研究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在初始阶段,而各个领域对于低碳的研究是封闭式的,缺乏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对整个国家发展做出整体的低碳调控,国内具体实施的低碳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以建筑节能为代表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制定,另一个,就是在总体规划上做的相关尝试。

(一)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海运交通,而城市道路交通中的汽车客运交通便是全球交通系统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城市交通的低碳建设可以从改变交通模式,提高机动车能效,替代能源和提高行驶效率等方面来实现。

·城市交通模式

在客运交通中铁路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碳排放水平较低,而私家车由于车型和排放标准差异,碳排放也不同,但整体水平均高于公共交通,航空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较高,其全球的差异也较小。

从出行的交通成本与碳排放量来评定,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比较低,私家车的排放水平高于公交车和电动自行车。

由此,政府应该鼓励市民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是低碳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

·机动车类型转变

机动车的车型转变主要是由传统燃力机动车朝向电动汽车转变的过程,以及传统燃力机动车的节能改造,电动汽车在交通领域减排温室气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动汽车也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动汽车被认为是道路交通领域减少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增加电动汽车的销量。

不同机动车类型,其产生的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有所不同,因而选择小排量的机动车,不仅可以减少碳的排放量,而且对于减排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篇2

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二氧化碳排量的激增。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分析,提出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郑州市;低碳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 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GDP增长迅速,2010年郑州市GDP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1999年到2009年郑州市的城市化率从35.1%增长到了42.9% ,城市人口也由1999年的628万增长到了2009年的731.47万。短短十年间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03.47万,平均每年增长10.3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带来了能源消费增加(见图1)、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等问题,给郑州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图1

二 .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关于碳排放来源的研究。从最终用途的角度来看,碳排放的来源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3%,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8%。

2.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目前国际上主要有5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①基底低碳,是指能源供应低碳化;②结构低碳,是指产业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③形态低碳,是指进行紧凑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网络规划;④支撑低碳,是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应用低碳技术;⑤行为低碳,是指市民的消费行为低碳化。

(二)低碳城市建设经验

1.能源低碳化。碳排放与能源的使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环保税制的杠杆作用来促进节能减排。而针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更有实际意义。

2.建筑低碳化。来自建筑的碳排放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推行节能建筑,是当前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2006年4月,英国出台建筑节能新标准,规定新增建筑必须安装节能节水设施,使其能耗降低40%以上;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对节能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

3.交通低碳化。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多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来实现交通低碳化。

三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2009年,郑州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4%(见图2),且,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行业居多。对于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非常不利。

图2郑州市辖区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

(二)城市规划不符合低碳城市理念

工业园区及大学城问题。郑州市工业园区和大学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远离市区,周围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工作日期间,早晨人流从市区大量涌入工业园区,晚上人流又从工业园区涌入城市。周末时,学生大量在校区和市区间穿梭。由于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和上班族成为了增加了增加郑州市交通运输负担的主力军,极易造成拥堵,增加尾气排放。

(三)城市建筑节能问题突出

建筑能源消耗在城市的能源消耗中占用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大量的能源消耗。到2010年,郑州市的节能建筑刚达到总的建筑的15%,比例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大建筑节能对于郑州市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郑州市地处中原,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这就为郑州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郑州市是国家确定的三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有很多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商贸设备和贯通全国的商品集散市场,仅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就有三十多家,为郑州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空间布局调整

要综合考虑人流物流等因素,对郑州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尤其是工业园区与居住区,大学城与市区的规划。既要保证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又要保证交通运输中能源消耗的减少。

(三)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城市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针对郑州市目前建筑节能状况,应该在建筑节能上花大力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新开发的民用住宅中要引导并且可以强制开发商使用节能材料,对于建筑的设计要突出节能环保要求;其次,对于已有建筑,要进行节能环保改进,例如注意通风照明等;最后,要在市民中普及技能环保意识和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将节能环保理念具体化成一项指标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参考文献

[1]潘海啸,汤諹,吴锦瑜.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

[3]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4]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3)

[5]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6]林姚宇,吴佳明. 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05(1)

篇3

城市是人口、产业的聚集区,是能源的消耗者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地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20世纪末,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目前,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城市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能源需求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成为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国不但人口众多,而且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56个,近10年间每年有1600万人涌入城市,2007年城镇人口约5.94亿,占全国人口的45%。据估计,2025年将有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可以说,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能否有效地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事实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重蹈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初期的覆辙,城市规模急剧向外蔓延扩张,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化石能源消耗。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而且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因此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另外,由于中国城市长期以来走的是发达国家工业早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达10倍以上。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近年来人均排放已经高出世界人均水平,排放总量在2008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排放国。国际社会对我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2006年6月中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10月又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切实努力”,同时强调中国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11月2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我国已将低碳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之一,目前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来促进低碳发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世界其他负责任的国家一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在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中,日益凸显的城市问题呼唤新的城市治理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城市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支撑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目前,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低碳城市建设。丹麦的哥本哈根、荷兰的海牙、德国的弗赖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等城市在低碳城市规划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在构建两型社会、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生态文明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低碳城市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和上海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保定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综合性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临港新城、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以及深圳光明新城是现阶段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焦点。此外,南昌、武汉、长沙、德州、沈阳、珠海、吉林、厦门、杭州、贵阳、无锡、重庆也通过制定和出台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等方式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

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建设低碳城市,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何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让城市走上低碳发展之路,这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关键是在于:

一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和维持稳定的根本保证。低碳发展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置于同等地位来综合考虑,绝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来换取温室气体减排的。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或低速发展,这种选择无疑是自杀性的,必将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但是,又不能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就是要在城市发展中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为此,我们应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钢铁、火电、水泥、造纸、重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关停并转许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可持续农业和林业、可再生能源、资源回收和利用等城市新兴行业,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促进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转变城市交通方式。交通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占世界上所有机动车辆数量的80%以上的轿车(小汽车),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轿车以消耗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改革开放以后,轿车开始进入中国的城市家庭。由于“鼓励私人轿车进入家庭”政策的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对滞后, 以及攀比炫耀、追求享受等消费观念的蔓延,我国城市居民对轿车的需求不断上升,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为了有效地削减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根本改变以轿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环保、高效的城市交通,如建立和完善以公交、轻轨、地铁、自行车、步行为主的交通体系,实施公交优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限制和减少私人轿车的使用;推动政府公车改革,减少公车消费;建设紧凑的城区格局,使市民的步行或自行车出行更为方便,减少对轿车的过度依赖;推广使用低排量汽车、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

三是推进城市节能建设。我国是能源和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70%以上。煤炭消费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目前大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但是,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另外,我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浪费大国”,特别是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的能源浪费巨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手段遏制能源浪费,以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城市节能建设,如制定严格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建材、节能建造、节能建筑,减少温泉、汤泉和水城等娱乐场所的建设,减少城市中各种景观灯的滥用,推广使用节能的照明、采暖、空调等电器;必须坚决制止反复拆旧建新,过度追求城市规模,过度追求建筑面积,兴建大广场和奢华建筑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环境污染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己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议定书》,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它从各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活力。在此大背景下,低碳发展已从一个生态问题转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并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和主流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低碳城市也因此成为城市建设研究的热点。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我国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后来付允、鲍健强、刘细良、金乐琴、潘家华等学者分别从低碳经济的特征、碳排放量、社会性、战略高度等方面入手对低碳经济概念加以论述。

总之,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低碳城市的建设应包括新能源的利用、清洁技术的使用、城市的科学规划、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倡导绿色消费等。

总之,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二、兰州在城市建设中走低碳之路的必要性

(一)环境污染严重

兰州由于长期以来,工业结构和城市发展方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受特殊地理气象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大气污染和黄河过境段的水污染成为兰州突出的环境问题。由于煤烟、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加之兰州静风天气多、风速小、逆温层厚的气象条件,形成了严重的混合型大气环境,其综合指数在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排名倒数19位之后。兰州位于黄河中上游,黄河流经境内全长152公里,其中有45公里属于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段,沿途接纳了大量的生活及生产废水。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兰州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低、发展效益不高、部分企业和地区面临资源枯竭等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工业结构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工业强市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丰富的低碳资源

目前兰州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矿点156处,35个矿种。非金属矿相对丰富,此外,兰州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资源十分丰富。兰州特定的地理条件使水能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具有很大的潜力。

三、兰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措施

(一)将“低碳”理念导入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高度出发,转变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根据这一要求,建议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当中全面导入“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借鉴发达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二)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度

能源结构清洁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缓解现阶段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无好处 按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可循环、可持续、可再生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利用低碳资源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碳素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真正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三)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发展低碳产业,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结构

兰州市要坚持“高科技、低能耗、零排放”的产业发展导向,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视野中,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要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建立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产业,尤其是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四)完善市场机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 低碳经营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在私人消费中要大力倡导使用节能型、低碳型的产品和服务,以公共服务来替代过多的私人消费,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以便用较少的能源消耗和碳基排放达到较高的生活满足。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开展环境公益项目,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大力发展培育城市森林

要把培育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 的重要措施,全面实施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碳汇能力。从兰州的具体情况看,要建设兰州城市绿地系统首先要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搞好南北两山的绿化,在两山范围内建成城市森林,同时还应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绿化林带,从而使南北两山的森林与城市连成一体。在城市中尽可能的增加绿化面积,让森林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城市污染。

参考文献

[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篇5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新区规划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具挑战的环境问题,也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新区规划中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规划定位、内涵,并予以实施对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

(三)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建筑区域,能源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引入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人口数约占全球总数的六成。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暴增和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能源的过度消耗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城市面临的通病,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随之产生的温室气体给予了城市巨大的发展难题,环境环境已开始渐渐制约了城市的生活水平。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活交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对自然生态产生了严重破坏。因此,在保障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城市应该重视环境和资源的和谐相处,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向低能耗、低碳型城市转型。

城市作为碳排放最密集的地区,如何使其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和谐发展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达成这一目标,“低碳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低碳城市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提高市民低碳生活理念,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的的要点主要有两点:首先以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前提;其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 CO 排放量。

二、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意义

在国际上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我国走低碳城市兴建之路已成为大势所趋。

2.1 发展低碳城市益于完善我国能源结构

在我国能源结构不断的调整与优化的同时,煤炭仍占据了我国一次性能源利用的2/3,燃煤发电仍占电力总结构的八成以上,使煤炭在短期内仍是我国未来的主要能源。煤炭燃烧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环境严重恶化,使我国在实现国际提倡的“低碳”理念的同时显得步履维艰。国际治理环境问题方面,通过制定全球性公约对各国提出具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对排放量的限制使各国为保自身发展力争碳排放权。倘若我国不顺应国际趋势,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际能源供给及碳排放的相关限制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2.2 发展低碳城市益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除了来自煤炭等能源的生产消耗外,还有来自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燃料能源和钢筋、水泥等建筑用材将大范围应用于基础设施的建造,此类消耗是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投人,也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因此,我国大力发展低碳城市建设,降低基础设施的碳排放强度,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以针对由此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

2.3 发展低碳城市益于我国科技能力的创新

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使我国由高碳向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面临巨大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着重实施“市场换技术”等政策以吸取国际先进科技,但很多外国公司却在占领高科技产品市场之后,阻碍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相互交流。在此情况下我国不得不进行自主创新以开发新技术,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等高科技研发项目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计划当中。政府大力创新科技水平,必会实现我国在低碳领域的大跨步发展。

三、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的定义和意义

3.1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的定义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是指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保护和降低碳排量的原则,以综合资源规划原理为出发点,对所开发区域的建成环境能源系统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与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城市能源供应规划相协调。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是“综合资源规划法”理论(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RP) 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其核心是改变过去单纯以增加资源供给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方式,通过提高需求侧的能源利用率,将节约的资源作为替代能源,提高供给。

3.2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意义

⑴ 针对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具有低能量密度和产能不连续的特点,通过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利用同时使用系数和负荷参差率,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供给均衡;

⑵ 将建筑能源规划和减碳规划融入区域规划体系,有利于在区域范围内实现节能减碳的规模效应,并实现碳排量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⑶ 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IRP),基于需求侧管理理论,将区域内节约的建筑能源资源化,并作为虚拟能源和无碳的替代能源,降低区域开发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

四、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的技术路线图

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理论,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分成几个步骤: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目标制定、评估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量、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确定能源系统和技术方案(能源站方案)、区域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

4.1目标制定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制定目标通常包括两种方法:标准评比法和实质性技术指标。定性技术评估的标准评比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此方法准确性差,缺少详实的数据支撑评估结果。

通过目标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等规划程序,按建筑类型,分别确定单位建筑能耗基准值与单位建筑碳排量基准值,并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定量技术评估的依据,这是理论界建筑能源研究的主要方向。

4.2评估区域可利用能源量

区域内的能源通常分为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低品位能源。对所有能源进行综合的系统性定量分析,是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前提。

常规能源包括电力、天然气、石油、燃煤等;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低品位能源包括发电厂余热、土壤蓄热、江河湖海的温差能、地铁排热回收、工厂废热回收、垃圾焚烧、污水温差能、免费冷源等。

4.3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

以往建筑能源预测采用传统的负荷指标估算法,往往估值偏高,造成大量的设备冗余和浪费。而区域建筑能源预测,应该采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即不同建筑类型,应设定不同的人口密度和使用时段情景,同时考虑系统的峰荷、腰荷和基荷,估算出区域的典型负荷曲线以及情景负荷的出现概率,叠加给出区域能源的总负荷。

4.4区域能源系统配置方案

根据区域内可利用资源量和建筑能源负荷的预测,编制区域能源整体配置技术方案,其核心即区域能源站的建设及运营模式。能源站的建设,应考虑经济性指标(运行管理费、投资回报、能源价格)、技术性指标、碳排放指标、能效指标(设备能效、输送能效、末端使用能效以及损失)、环境影响指标(热污染、热岛效应、噪声)等因素,并确定能源站的规模及位置。

区域能源站一般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建设及运营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又称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提供能源服务,是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能源诊断、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运行、维护和管理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低碳城市;技术创新;实现途径

一、引言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依靠土地、资本、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实现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住宅建设速度随之加快,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会加快城市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迫切需要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构建低碳城市旨在城市化过程中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尽可能使用低碳能源,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系统中经济、社会、环境各要素的和谐发展,最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不难看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而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二者之间又相互包容。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即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所以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无疑是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进行城市发展要素的创新。

二、发展经济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与低碳城市提供物质保证

创新型城市与低碳城市建设都需要对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大量投入,而这些投入最终必须来源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所以,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为创新型城市与低碳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以创新型城市还是低碳城市建设为目的,这种转型都要求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人转变到依靠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环境、文化等创新要素上;经济模式从高碳向低碳模式转变;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增长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避免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从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注重经济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避免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既符合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也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无论是构建创新型城市,还是城市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都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进行产业转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培育创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实现内涵性的经济增长,从而增强城市经济增长活力,为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物质保证。同时,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能耗总量和强度,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能耗降低,必然会减少碳的排放。因此,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技术领域的创新是创新型城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

依靠创新要素的驱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在创新要素中对城市建设起推动作用的是经济技术领域的创新,为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技术进步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城市发展中的技术含量,特别是低碳技术的创新,使技术成为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摒弃高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低碳城市,技术创新同样是关键要素。所以,建立和完善一套既能满足城市创新发展,又不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共同要求。

只有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才能使建设创新型城市获得强大动力。所以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企业为主体,首先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提高,以良好经济效益支撑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政府、企业、企业团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凝聚起来,优势互补,形成一种全社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

篇8

[关键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低碳生态城市 绿色产业 绿色交通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已经和正在产生的影响严重威胁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安全。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城市首当其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同样也遭遇了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也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城市发展就必须解决经济、环境和能源协调发展的问题,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这种发展的模式在“2009年国际会议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上提出的,是基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主要目的事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建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随着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得更加严重,为了减少碳的排放,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有城市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样才能带动国家,社会走上可持续展的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须要经过的选择是建立一个低碳生态城市,也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让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民心工程

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范围包括长春市城区及所属九台市、德惠市、农安县,吉林市城区及所属永吉县、蛟河市,延边州全境。区域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1090万人。2009年8月,吉林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第一个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城市。2010年,吉林市已根据社科院牵头完成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初步制定《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吉林市低碳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实践基础。2009年, 第五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在长春市举行,会议以“加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为主题,与兄弟城市共同签署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联合宣言》,全面开展生态恢复与保护合作,打造东北地区生态功能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拳出击开展节能减排综治行动,加强净月潭国家森林保护,启动石头口门水库上游湿地保护工程,蓝天惠民工程、保护母亲河工程等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全力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饮用水安全、江河污染、河道整治、生态恢复等问题,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碳生态城市理念尚未被市民广泛认知;城市过境河流污染较重,大部分湖库呈富营养化状态;城乡结合部自然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未达标,特别是固体废弃物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

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1)提高公众低碳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只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无序扩张、碳排放超标、空气质量恶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更应引人深思。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低碳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态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气氛,使市民深知低碳生态带来的好处以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增强市民的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可持续发展思想、低碳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2)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长吉图地区应以绿色建筑为契机,规划并引导绿色产业技术的转化,加大对绿色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可再生性能源建筑一体化的大规模应用,如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广泛应用。

(3)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是指采用低污染、低能耗且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以此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模式。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用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行,减少城市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以建立全方位可持续交通系统为途径,合理引导合理的居民出行方式和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实践证明,现行的鼓励城市政府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方式以及考核制度,它的作用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在建设长吉图区域低碳生态城市中,相关部门必须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是适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的。同时,要尽快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节约能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指标,从而为各级地方政府执政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并逐步形成一种长效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冒冉,宋凡.长春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10(6):9-10.

[2]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研究,2009(8):1-6.

篇9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房屋建筑;电气构建

在房屋建筑电气构建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施工的电气设计方案,并做好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工程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房屋建筑电气构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电气构建施工,电气施工人员要和土建人员进行积极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在工期内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使整个建筑电气构建能够正常使用。

一、房屋建筑电气构建设计方案

(一)在建筑电气构建施工以前,要做好设计工作,电气构建施工人员要和土建人员进行积极的配合,共同研究施工图纸,在图纸中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减少由于设计失误造成的工程损失。如果没有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有可能会造成错误施工的现象,从而延长了施工时间,给正常的施工带来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工程损失。在分析图纸的过程中,电气构建施工人员能够对工程的细节有所了解,从而把握好工程中的重点施工环节,这样就能在使用前做好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的选择,电气构建施工人员和土建人员的密切配合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能够增强施工的科学性,保证工程能在工期内顺利完成。

(二)在电气构建施工前,要制定好详细的施工计划,对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控制,并严格按照图纸和施工方案来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施工方案的调整来进行施工,在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时,施工人员应该及时进行和改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工程的每个环节施工前,都要对照图纸进行施工前的分析,并将图纸的设计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电气构建施工的安全性。在施工前还要挑选好电气系统所需要的材料和零部件,对进场的材料和部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对于不符合施工条件的材料,应该严格禁止进场,还应该做好管道部件的埋设工作,并做好零部件的管理工作,随时对即将使用的零部件进行盘点,对于缺少的零部件要尽快进行补充,在管道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三)在建筑电气构建设计中,融入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是十分必要的,电气设备的节能是整个建筑节能的先决条件,在进行电气构建安装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安装节能辅助设备,这样就能有效的节约电量,并且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磨损率,这样就能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减轻了维修的负担。在一些高科技的电气设备应用过程中,应该对设备安装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运用正确的施工方法进行电气构建安装,在施工前,要对节能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了解设备节能的相关事项,提高电气节能的力度,运用最新的技术做好节能工作,在安装完节能设备后,要进行检查和试用,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正常使用,保证电气构建的正常运行,从而延长设备维修的周期,这样就能尽可能的节约工程成本,并能够节省工程的投入。

二、房屋建筑电气构建质量控制方案

(一)电气配套设备的质量控制。建筑配套设备的选用是有效控制电气构建质量的关键,在对建筑照明设备和供电设备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检测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电气配套设备进行挑选,对设备的生产日期、生产厂家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分析电器配套设备的可靠性。在选定配套设备之后,还要进行试用检测,这样才能直观的了解到设备是否合格、是否适用于电气构建中,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应该进行及时进行解决或维修,这样才能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整个建筑电气构建的安全使用奠定基础。

(二)施工材料的控制。在施工前,要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选取符合相关标准的施工材料,对于体积较小的零部件,要进行慎重挑选和检查,确保零部件的质量,这样在安装过程中,就不会发生因材料问题产生的安全事故,做好材料的质量控制,能够保证电气构建使用的安全性。小的零部件如果出现问题,将会提高电气构建维护的费用,严重的还会造成整个建筑的安全问题,所以在施工前,一定要做好零部件的检查工作,并进行试验检测,这样就能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选择好质量的建筑材料,能够保证整个电气构建的安全,也能减少维护的费用,延长电气构建维修的周期,减少工程造价,使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三)其他方面的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构建的施工人员应该检查电缆线穿墙管的布置情况,并查看止水挡板是否设置合理,在进行工程预留的情况下,要进行严格把关,做好预留工作的安排,这样才能便于以后的施工。

三、房屋建筑电气构建施工管理工作

(一)在建筑电气构建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并关注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保证所选用的施工技术适合整个建筑的使用,在电气构建施工过程中,要减少施工意外的发生,避免在工程中出现构建维护、电气检修和重复维修的现象,尽量让电气构建在检查的过程中能够一次性通过,避免返工带来的麻烦。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施工的规范性,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监督工作,让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严于律己,并严格按照工程的规定来规范施工。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做好监督工作,注意工程中施工技术的选取和应用,对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并督促工作人员进行补救,注意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并对施工中的细微部分进行仔细检查。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工程需要不断改进施工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建筑单位也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施工人员更好地运用先进技术来优化工程设计。

(二)在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工程的质量问题。要做好电气构建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检查工作,注意电气设备和用电线路的使用情况,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设备连接错误、电线散热较差等情况时,要及时进行解决,并不断改进所应用的施工技术,这样才能保证电气构建的正常使用。对于施工中存在的比较隐蔽性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并加大维修力度,使施工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

(三)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施工,管理人员要做好施工中的管理工作,督促施工人员进行电气构建的正常施工,对于电气构建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这样就能够使工程的成本降低,进而使工程取得最大的利益。

总结:

近几年来,在低碳环境的背景下,我国对房屋建筑电气构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房屋建筑电气构建施工是一种比较复杂、难度偏大、多专业和多工种的系统工程。因此,想要保住施工的全过程顺利的开展和运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保住施工的质量,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房屋建筑电气构建施工。在进行房屋建筑电气构建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施工方案设计,注重对工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并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在施工中要选取适当的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和电气设备,并做好质量监理工作,这样才能使电气构建的使用安全得到保障,从而确保了整个建筑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仁收.论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

[2]于磊.浅谈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5).

[3]常永东.高层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与线路安装要点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篇10

关键词:绿色廊道;控制形态;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总排放量处于较低的水平。现阶段中国要达成低碳城市化建设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展“紧凑型城市”形态,发挥自然固碳作用,减少机动车出行,推广节能绿色建筑,推进产业向低碳化转型。经笔者研究,通过各种“绿色廊道”将孤立的绿地联结成网络,在增强其生态固碳作用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在控制城市扩张型式、普及低耗能交通模式等方面发挥巨大的隐性作用。

一、绿色廊道的定义

“绿色廊道”(Greenway):指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的,绿道属于廊道范畴,通常起连接各斑块的作用。现实是,很多城市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没有形成有效的、联通的系统,即仅有局部的“斑块”而无整体“网络”。

二、绿色廊道的分类与功能

(一)绿带廊道

20世纪初期,英国人将两个社区、城市之间连接区域的带状隔离植被定义为绿带廊道,宽度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各城区之间,如柏林、莫斯科的绵延的坡脚森林,上海市正在兴建的一圈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hm,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周。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化进程中主要起两个作用:

一是绿色植被本身的固碳功能。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在树种的选择上,尽可能多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木,在乔灌木的配合上,要以乔木为主、乔灌木结合,形成立体绿化景观,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面完成的,乔木的叶面积。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CO2,同时通过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次数,可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

二是控制城区规模并引导城市形成有机分散的型态。紧凑型城市理论认为:在将中心城区控制在适当规模的前提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快速公共交通为发展轴,轴上串结次级中心的轴心结构。各次级中心按照功能偏重进行整合布局,避免能源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重复构建。越近轴心密度越高,越远离轴心密度越低。各轴间以连续覆盖的田野、森林契入,虽然增加了各轴心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但在轴线快速交通下,反而缩短了时间距离,经过整合,能源得到集约利用,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必然大量减少。按照该理论,要使城市运行重新回归有序,就必须要利用建成区圈层外的土地设置屏障,控制城市建成区圈层的进一步扩大,并从规划理论和方法上采用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把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真正结合起来。

(二)绿路廊道

绿路廊道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林荫休闲道路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

林荫路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夏季阴凉、冬季充满阳光的步行系统。能够联系城市、家庭、工作场所、学校、购物中心和文化中心,形成令人愉悦的交通纽带,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根据德国驾驶学会的调研,车主驾车出行时,半数以上的旅程在6公里以内,更有大约5%的旅程在1公里内。而在合理设置林荫休闲道路的城市,上述数据分别下降至18%和1.2%,大大减少短途出行对私家汽车的依存程度。

道路两旁绿化带的降温增值作用能够明显改善小气候,据测定,夏天中午有行道树比无行道树的街道气温低3℃~4℃,有地被植被的下垫面比硬质铺装地面辐射低1.4℃;树木一般可增湿4%~30%,草坪可增湿6%~12%。它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热的夏季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在冬季可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著名的美国内华达州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使公路交通成为舒适的景观体验之旅。

(三)绿色河流通道

几乎所有的大型城市都是依水而建,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城市河流水系构成了城市的自然骨架,河流往往作为城市景观中的线性要素。绿色河流廊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和高地区域。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保存良好的植被或新设计的植被告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河流植被可提供阴凉、防风和通过蒸腾作用使城市变得凉爽,同时城市中的水域在冬夏都有助于减小温度偏差,改善由于城市中大量的吸热表面和使用源而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

绿色廊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河流及其两侧的植被可有效地降低环境温度5℃~10℃,植被完全被砍伐的河流,其月平均温度升高7℃~8℃,在无风的情况下最高时温度高出15.6℃,水温的控制需要60%~80%的植被覆盖。

三、以低碳化目标为导向的绿道规划设计

(一)横向宽度

越是高级、复杂的生态系统,越能稳定存在,就绿道设计而言,越是多层次、立体、多种群就越接近自然体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多样性。在综合考虑边缘效应的情况下,其物种多样性主要取决于绿道的宽度。

一般来讲,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随着廊道横向宽度的扩大,生态多样性的递增,越接近自然,其调节温度与湿度的能力越强。

Juan Antonio Bueno等人提出,廊道宽度与物种之间的关系为12m为一显著阈值,而宽度大于12m时,草本植物多样性平均值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

Budd等人在研究美国的Bear-Evans河时发现30m宽的河岸植被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必须的。

对于带状廊道,以适用于Csuti的森林宽度模型,理想的廊道宽度依赖于边缘效应的宽度,通常情况下,森林的边缘效应有200~600m宽,窄于1200m的廊道不会有真正的内部生境。

综上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绿廊的最佳宽度的最小值。绿带廊道的宽600(单边封闭)~1200m,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道路廊道60m宽可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以上时,能有效起到降温,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

(二)树种的选择

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配置生态性强、群落稳定、树冠优美的树种。

(三)联结模式

实际上,自成体系的绿地系统与城市建筑实体构成了共轭关系,前者避免或限制了城市的无休止蔓延,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后者则提升了前者的生态、文化内涵,体现其存在价值。国内外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形式和方式。如伦敦的环绕形、哥本哈根的嵌合型,阿姆斯特丹的核心组合型、巴黎塞纳河两岸绿带的带形连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