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物流的重要性

篇1

1、病例与方法

1.1病例:20例患者中,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安定类镇静药物7例,毒鼠强中毒2例,氨苯碱中毒1例,噻庚啶中毒1例,高度酒精中毒3例,毒蛇咬伤1例,除糖灵中毒1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6~80岁,平均44.2岁,中毒至血液净化时间约6~72 h,所有20例皆为出现昏迷,呼吸不规则及呼吸机危重患者,设立对照组18例,是同期收治的因非医疗原因,不能做血液净化治疗的危重型中毒患者,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本研究的36例患者均经口服中毒,有2例患者(有机磷中毒)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发病12 h内给予洗胃治疗,12 h以上患者不予洗胃,全部患者给予吸氧―呼吸机支持(其中8例患者给予气管插管给予有创呼吸机治疗)及其他生命支持治疗,有机磷中毒患者均给予解磷定及阿托品治疗,使患 者达到阿托品化逐渐减量维持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HP+HD治疗,血液灌流器采用珠海丽珠公司生产的HA-230、HA-330型,树脂血液灌流器,所有治疗组患者均采用深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道路。血液灌流器串联于透析器之前,采用低分子肝素立迈青抗凝及治疗,根据患者凝血系列化验及有无明显出血倾向选择肝素用量,血流量150~200 ml/min,每组治疗时间3 h,对服毒量大、病情极危重的患者,中间更换灌流器,继续治疗,治疗周期为每天1次或隔日1次,所有灌流器及透析器均采用肝素盐水预冲。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治疗组患者昏迷持续时间,呼吸机撤机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两组对比见表1。

篇2

在物联网的背景下,目前关于“智慧物流”公认度较高的定义是指将传感网、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运用于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强大的中央处理器,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机器设备、人员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这种途径,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动,使得物流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利用率,进而达到“智慧”状态。

具体到技术应用中,智慧物流综合运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传感器、云计算等新一代的IT技术。

庞大体系张弛有度

智慧物流体系就如同人体中的“血管”,有着不同的角色与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企业智慧物流像是毛细血管,它是新旧物质交换的场所,即微循环系统。企业需要通过物流系统将产品与服务送往外界,而精细化服务的实现需要持续创新。企业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存储、包装、运输、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慧化。

一些物流企业斥巨资引入智慧物流,将各种物联网的感知技术与食品仓储配送结合,实时了解食品的温度、湿度、库存位置、配送等信息,打造食品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只要拿起货架上的一只苹果,再用扫描器对准苹果的条形码,瞬间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运输”、“果园”等项目。点击“果园”后,苹果的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时间、农药喷洒时间及数量、采摘入库时间、装车出库等信息一目了然;再点击“运输”,运输公司名称、驾驶人及行驶路线等信息便自动展现在普通市民面前,而那些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食品,还可以通过点击运输过程中的不同地点,轻松获知温度、湿度等情况,真正成为可感知的物流系统。

区域智慧物流层面。好比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这一层面的关键在于打通区域之间的壁垒,形成快速流动的智慧物流网络。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省、市或经济区域等)建设智慧区域物流中心,通过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区域各个层次的物流系统,将原本分离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及网络化,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满足政府部门监督行业与规范市场的信息需要,最终实现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

例如,中远物流包揽了几乎所有家电企业的物流配送,如海尔、海信、康佳等。单是海信,就在西安、沈阳、天津等都设有制造工厂,如何把每一台冰箱以最优的路径、最低的成本、最低的碳排放量,准确无误地送到全国近八千个销售商手中,对中远物流是一个巨大挑战。于是中远物流采用了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创建了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通过智慧物流系统,中远物流成功地将全国分销配送中心的数量从100个降至40个,分销成本削减23%,节约了25%的燃料,并减少了10%~15%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283公顷阔叶林。

国家智慧物流层面。这一层面就像是由心室发出的动脉血管,将新鲜血液送至人体所需各处。它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制定标准和规范、产业发展规划等,培养智慧物流人才,鼓励支持智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全国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物流发展“国九条”,从税收、土地政策、公路收费、物流体制改革、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政策扶持及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明确,针对以上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国九条”明确提出: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物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要积极给予扶持。

问题与隐忧凸显

近年来,我国的智慧物流取得了高速发展,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尤其伴随着国内大型电商对智慧物流的大力投入,众多企业显然已经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未来商业竞争的制高点和第二利润来源。比如,国内著名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易迅等纷纷投资建设自有物流体系,其物流服务除了保障自营商品的准时送达,还会向更多第三方商家开放,利用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惠及更多的商户和消费者。根据2012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全年中国社会物流产业总额达到160万亿元,增加约为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4%。全国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企业。但是,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

信息化水平低。智慧物流产业的核心在于信息化,而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物流企业来说,其应用的层次比较低,仅仅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的处理上。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亟待进一步发展。

物流成本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国物流运行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物流发展迅速,但物流成本也一路攀升,严重影响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012年全国物流产业运行报告指出,2012年全国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物流费用占到全年GDP的18%。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通常为8%~10%,中国的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1倍~2倍。对于中国偏高的物流比重,如果能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为企业节约出近4000亿元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和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运用何种路径和技术等诸多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现今兴起的智慧物流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破题之策。

物流增值服务薄弱。增值服务是指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目前,国内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仓储、包装、装卸搬运、运输配送等服务,物流企业收益的85%都是来自这些常规。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很缺乏,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物流经营模式不完善。我国主要有三种物流经营模式:自营物流、协作物流、物流外包。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具体表现为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纷纷建仓库、买车、招募物流人员。这种自营物流经营模式有很多弊端:首先,物流企业自己采购各种物流设备,成本高且设备利用率低;其次,物流企业不能集中资源优先保障自己核心业务的发展与突破,无法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再次,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的这种自营物流经营模式,容易造成信息闭塞,缺乏与其他企业的交流沟通,不利于企业对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由此可见,转变物流经营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行业标准缺位,核心技术缺失。一方面对标准缺乏研究,另一方面是物流标准化体系比较庞杂,导致物流行业标准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物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信息化业务标准的修改跟不上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很多物流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遵循各自制定的规范,导致企业间、组织间和平台间很难实现信息的交换共享,各自为营的情况比较普遍,整个电子化的物流网络之间数据难以交换,难以做到兼容和信息共享。另外,我国在关键技术方面,除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研发的传感网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之外,其余均是一些日本和美国大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如日立HITACHI、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INTEL、IBM等。

产业发展对策

智慧物流涉及的对象包括物流企业、工商企业、从业人员、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智慧物流建设应设法满足相关对象的以下具体需求:

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需求。尽管一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仍有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日常业务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希望通过信息化改造,采用物流企业管理软件改善对物流业务流程的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需求。物流用户希望能推动电子商务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支付平台,积极开展网上配货、网上跟踪、银行卡结算等业务,使物流业务逐步实现网上交易。

建立统一服务平台的需求。目前,物流行业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服务提供者,如车源/货源查询、GPS跟踪定位服务、集装箱位置查询、船期查询、货物状态查询、车辆/人员信息查询等,但这些独立的服务提供者存在获取服务困难、维护成本高昂、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为实现对服务提供者标准的统一和服务接入的统一管理,让企业能够通过一个入口即可使用多方服务,服务提供商可按照中心提供的标准改进自身的服务,并进行注册和。物流企业则可通过服务交换中心上的服务列表获取所需的一个或多个相关服务。

提供决策支持、行业监管的需求。智慧物流还为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包括从业人员、物流企业、物流基地的管理和服务以及危险品运输管理;并通过对各个平台、企业、场站的业务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形成各种行业统计报表,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从毒姜事件到老鼠肉掺羊肉兜售,从农夫山泉事件和40吨病死猪肉流向餐桌事件,一再触碰着民众敏感的神经,也给行业监管部门提出了难题,而智慧物流的发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硬件”支持,使食品、药品等生产链的全过程透明化。正如“要致富先修路”一般,现在如果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必须从打造智慧的物流开始。智慧物流可对食品从农场到超市货架的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环节进行监控(包括冷链物流的温度检测与控制),对食品的来龙去脉进行记录与追溯,让食品说话,让消费者放心,让监管者有据可查。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智慧物流的发展影响着大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小到每个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面临着广阔的需求前景。但其目前的发展状况与其应有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促进智慧物流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商业企业、物流企业三者合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转变服务理念。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物流服务理念,树立现代的物流服务意识。也就是说,国内物流企业除了提供诸如仓储、运输、配送等基本的物流服务之外,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各种物流增值服务。物流增值服务的范围向上可以延伸到采购及订单处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可以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信息服务、库存控制决策建议、物流方案的规划与选择、教育与培训、货款回收与结算等。从而不断地完善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使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比如国内著名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于2012年推出的“211限时达”、“次日达”和“极速达”等个性化物流配送服务,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物流配送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带来了额外利润,不失为转变服务理念的一个范例。

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信息化是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主要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购买以及更新,这是前提和基础。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之后,物流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物流技术,比如条码、GPS/GIS、EDI、RFID和EOS等。此外,物流信息化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全国性甚至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物流企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物流企业要与不同的行业打交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资源交互共享。

创新经营模式。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升级,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破除过去那种“小而全”的经营理念,把物流业务外包作为未来的经营模式。即物流企业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进行生产,减少不必要的费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也能按照物流企业的要求合理进行生产。

比如大家熟知的家电企业海尔,生产的零部件种类繁多,检验时间长,造成大量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于是海尔将零部件的检验和入库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企业的生产中就重置了检验这一环节,减少了大量库存,其目前只有3天的库存量,库存资金也大大减少。海尔从2010年年初开始实施物流发展计划,仅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收效就十分显著。同时,海尔也利用第三方物流进行内部配送。

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供应商。第四方物流是指不参与具体物流活动, 只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设计、资源整合、经营管理、信息共享、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或供应链方案,并以此为交易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第四方物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以高于第一、第二、第三方物流的方式提供物流服务,是对物流环节、信息技术、物流理论完美结合的高层次物流服务模式。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行业中崛起若干有行业影响力的第四方物流供应商,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供应商处于智慧物流的产业链最顶端,有了他们的参与智慧物流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宁波市在发展第四方物流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宁波因其良好的港口资源,卓越的对外贸易成交量,以及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翼的经济关键地理位置,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物流的潜力城市之一,也因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2008年11月,在宁波电子口岸的基础上,宁波市政府、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海关、宁波国检、宁波港集团、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宁波分中心等单位发起组建了以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为主要产品的宁波国际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宁波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维护和运营管理,并于2009年3月正式运营。2012年,宁波市“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获评中国十佳智慧城市典型案例。

篇3

[关键词]大数据;农产品物流;“互联网+”

[DOI]10.13939/ki.zgsc.2016.36.012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2016年7月20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推进互联网+物流,既是发展新经济,又能提升传统经济”。此前,总理曾3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部署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

农产品物流关乎国计民生,是百姓的生命线。我国在农产品物流方面仍有很突出的“短板”,发展农产品物流业、降低流通成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互联网+物流”也是农产品物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互联网之所以能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不仅在于其高效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产生大量数据,其庞大的数据库才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数据就是资源,是互联网的核心,数据中心是互联网行业的生存立业之本。因此,整合与深入挖掘数据资源,为农产品物流经营提供决策支持,为经济运行提供分析预警,为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数据共享和相互协同,用数据创造新的农产品物流价值,是大势所趋。

1 农产品物流大数据及其特征

1.1 大数据的定义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这个概念突出的特点即数据库的“大”,这些大数据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数据库及计算机常用软硬件的处理能力。正如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定义的,大数据(Big Data)是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1]大数据的定义是相对于当前可以利用的技术和数据资源而言的。

1.2 农产品物流大数据的特征

农产品物流是产生海量数据的产业,农产品物流数据具有以下特征。

(1)数据来源复杂性。农产品物流领域的大数据源,可分为:农产品生产基础地理位置信息、仓储RFID读取信息、GPS映射数据、图像文件、车载信息、时间与位置数据、车辆数据、高分辨率影像、矢量、遥感及动态监测数据等;CRM(客户关系管理)、流量监测、查询应用、分析器等应用数据;报告资讯、科研数据、调研数据、公共数据、公共信息等。[2]

(2)数据结构多维性。农产品物流的大数据既包括存储在数据库里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日志文件、 XML文档、JSON文档和电子邮件等半结构化数据。对于物流企业而言,更多的数据类型是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配置文件、图片、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占大数据总量的75%~85%。这种数据格式的互不兼容性、多维性、结构复杂性、随机性为物流企业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应用带来了极大困难。

(3)大数据的供应链特征明显。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初加工、仓储、运输、配送、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物流轨迹长,环节多,每个环节都产生海量数据,环节性数据特征明显,因此,物流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呈现出供应链特征。

(4)数据价值密度低。在某些环节产生的数据价值密度低。以农产品冷藏车车载监控视频为例,一部1小时的视频,在连续不间断的监控中,有用数据可能仅有1~2秒,甚至没有,造就大量的无用数据;农产品仓储过程如果为每件农产品使用常用的无线射频标签(RFID),标签使货物当前的位置、装载和卸载的时间,存放的地点都很容易被追踪到,但是 RFID识别器每隔10秒反馈快件的位置及状态,这些数据将形成海量数据,一旦货品离开仓库,之前存库的所有数据价值低,真正有用的是货物存入和离开的数据记录,如果货物库存3月,那么这期间每隔10秒的位置定位反馈数据就没有长期保存价值,但又必须收集这些数据,时刻掌握货物流向状态。

2 大数据给农产品物流业带来的机遇

农产品物流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这几个环节:产前管理(投入品及环境资源)、产中管理(生产)、产后管理(物流)。其中,产前和产中是关联数据,产前和产中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协调区域品种结构数量,产后主要服务于物流。数据拥有者之间需要协同共享,整合数据资源,形成大数据池,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优质农产品生产和高效物流。

2.1 大数据技术是建立大平台、大物流、智慧物流的基础和关键

未来的物流平台化发展是主流趋势,而大数据是物流平台的有力技术支撑,是驱动平台运营的核心;大物流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全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必须以大数据作为基础资源;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实现物流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这三大新兴物流的发展和实现都需要数据分析为支撑。[3]

2.2 大数据技术是突破农产品物流发展瓶颈的利器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亟须突破发展初期的界限,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物流业一直被称为“第三利润源”,但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物流过程复杂、损耗高、风险高,企业数量多、规模不大,行业整体物流成本高。而物流成本高一方面取决于设备的利用率及先进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和数据的整合分析。如果能够充分分析和挖掘物流数据中的潜在价值,就能够帮助农产品物流企业降低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数据就成为突破“小物流”到“大物流”的利器。

2.3 大数据的应用是未来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企业竞争需要大数据。未来的农产品物流市场,竞争更激烈、市场变化更快,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价值,支撑和创新业务模式,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物流应用需要大数据。以电商为例,电商物流等社会化物流的强劲发展对每个节点的物流信息需求越来越多,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物流业务数据与物流增值服务融合起来,缩短配送时间,降低损耗;三是供应链发展需要大数据。全程供应链可视化是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当C2B和O2O模式全面渗透到农产品物流的整个过程,物流信息的可视化是必然成为基础运营的重点,数据必成为核心;四是农产品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需要大数据。传统的根据市场调研和个人经验来进行决策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数据化的时代,只有对真实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进行市场预测,才能真正抓住市场,因此,大数据是农产品物流企业内部管理和优化必备的基础。

3 大数据给农产品物流业带来的挑战

作为一个新生领域,尽管大数据意味着大机遇,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遭遇数据质量与实效、数据共享、数据标准化、数据人才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只有解决这些基础性的挑战问题,才能充分利用这个大机遇,让大数据为农产品物流业服务。

3.1 数据源的质量和实效性问题

企业的数据质量与业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公司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大数据来源有很多,数据结构随着数据源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农产品物流企业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多个数据源及时地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数据收集的阶段,由于农产品周期性短,流动性强,环节多,流动数据的变化较快,如果物流企业没有实时的收集所需的高质量数据,那么收集到的数据很可能是无效的。数据质量问题一般表现在属性缺失、数据不完整、数据处理不及时、数据不准确、数据重复、数据属性不一致等,从而影响数据信息不可靠,导致信息化建设效果不理想、决策出现偏差。一是在数据采集方面。数据采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分析的数据模型可以根据需求和思维做,但所有的前提是数据的采集要准,现在的问题是采集不到或采集不准。农产品物流本身就是低利润行业,信息化水平低,投入积极性不高,人员素质不高,如何采集符合要求的数据,这是必须面临的问题;二是物流企业掌握了物流的主要信息,但由于利益与竞争问题,物流行业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如何去监督,质量难以保证,如果原始数据质量很差,基于此的分析结果就不可信;三是由于人为控制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过程,会使结果产生扭曲和偏差。发生暗箱操作、修改数据、无中生有“创造”数据的事情,这样的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低,利用价值不高,这就大大降低了数据的价值。如果数据质量问题不可避免,应用时过度依赖这样的数据,将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因为假数据比没数据对社会的危害还要大;四是在数据管理方面,如果对海量数据不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处理,会让更多数据沦为垃圾,造成“数据过载”。

3.2 供应链数据协同与共享问题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长、环节多,每一步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一是供应链上各企业数据共享难,供应链上各企业数据如何采集、如何共享、如何利用可能会成为影响大数据应用的瓶颈。尤其对于处于大数据中下游的企业来说,如果缺乏数据源头的支持,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虽然各大巨头都嚷着要开放,其实并没有真心诚意将数据源开放,或者只允许在其各自平台上运行。二是公用共享数据也难,封闭在各部门中,难以看到融合的曙光。例如,气象部门详尽的天气预测数据,是研究农业生产的第一手数据,但大部分数据被束之高阁;又如,农产品丰收季节,物流运营商拿不到生产和运输数据,难以提高物流效率。三是社会环境使数据共享难。大数据应用在我国还处于新生态阶段,数据安全、客户隐私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都不完善,部分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大数据资源给自身企业带来的商业价值,对大数据的共享认识还没有真正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4],数据共享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3 数据标准化问题

大数据不仅来源于行政记录、商业记录,还来源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码设备、物联网、传感器等方面。一方面,部分数据基本术语和编码尚未标准化。现行的政府统计数据和企业数据虽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但是需要共享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与记录、数据交换等都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另一方面,来源于各种数据采集器、移动互联网等的数据多为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与现有统计的结构化数据体系具有很大差异。因此,如何将数据基本术语和编码标准化、如何将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体系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数据管理人员问题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运算法则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仍需要人类扮演重要角色。农产品物流业的竞争关键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专业数据管理人员的配备才是保证大数据质量的关键,由于大数据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增加了大数据在处理和管理上的难度,现在物流企业既懂得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技术,又熟悉农产品物流规律和特征、农产品物流企业运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寥寥无几。

4 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不仅是企业的事,更应是国家的事,要从国家层面发展大数据,实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战略。大数据是一场革命,它对现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只有将大数据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层面,在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关键技术等方面做出顶层设计和规划,才能推动各行业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打造真正的农产品物流“数据资源”,建立有效的有较高质量的政府公共数据库,使数据转化为资源,用数据破解“农产品安全”与物流顽疾?政府与行业、企业该如何应对?

4.1 国家层面,制定“大数据战略”

规划先行,确定大数据的战略地位,把大数据当作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是这需要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给予大数据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资源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消除壁垒,集中各界力量建立大数据良性生态环境,重视大数据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及安全。从宏观层面制定大数据研究的长短期规划,抢占时代先机。二是立法工作要超前进行。美国在2000年就颁布了《数据质量法》,规定公民、公司、组织对政府公布的数据可以质疑,我国虽然有《统计法》这样关于数据提供和使用的法律,但主要针对的是传统数据情况,在大数据这方面还还存在相当大的空白和欠缺。因此,借鉴欧美等国经验,立法先行。三是建立一套运行机制。大数据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设计国家大数据政策框架,指导和协调公共领域的大数据管理,以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规有序。

4.2 行业层面,布局农产品物流大数据发展规划

大数据环境下的农产品智慧物流实现并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农产品大数据智慧物流的过程中将涉及农业行业、IT行业、交通运输业、仓储行业、农产品配送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众多行业间如何规划、管理、协调、合作与共享等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布局大数据农产品物流发展,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农产品供应链上各参与企业从下到上的积极参与。一是为适应大数据的时代特点,要在坚持完善现有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行业数据采集应用相关标准,建立政府综合统计与政府部门数据统计统一、协调、互补的政府“大统计”模式。搭建一个共享平台,在各专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各级各类指挥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二是围绕农产品物流的核心和目标,调动行业内部门各方资源,建立集共享、服务、查询研究于一身的各部门数据资料的横向和纵向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开发建立与统计工作流程,相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各负其责、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协同运行机制。四是突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缺陷,通过数据,把仓储、配送、高铁、公路、水运等物流资源整合利用,让农产品物流运转越来越快,打造农产品智慧大物流体系生态圈,为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4.3 企业层面,要高度重视大数据资源

一是农产品物流企业必须有大数据思维。消除对大数据片面认识和理解,重视大数据,及时应用大数据,将以往的信息技术围绕企业自身效率转变为用大数据的内、外部资源,利用资源共享平台,使“数据说话”走向企业的决策中枢。同时,要培养全员大数据意识促进大数据应用技术在组织内的扩散,并内化为组织整体技能,共同维护数据资源,促进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业务人员和数据工程师基于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沟通、共享、协同,消除“数据孤岛现象。二是农产品物流企业必须建立数据资产管理战略。用数据资源来提高物流效率、优化物流服务,让大数据成为物流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5]三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大数据采集与应用基础条件,重视数据采集质量与实效。利用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与信息化平台,提升物流效率。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资源,发掘组织内部的“休眠数据”并认真评估其价值,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数据对企业的战略价值,推动企业内部的数据处理系统与合作伙伴的相关系统的集成,实现顺畅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使线上线下达到一种物流共生共赢状态,形成新商业生态系统,推动农产品物流产业的跨越式进步。[6]四是针对农产品物流特殊性,积极对接农产品生产、初加工企业数据平台,拓展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通过与生产企业的数据交换,整合资源,保证产品质量追溯,提升服务效率。五是重视大数据人才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指挥、懂技术、懂管理的大数据建设专业队伍。大数据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对农产品物流,还需要精通农作物生长规律、农产品特质、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且能够跨越学科和专业限制融会贯通,针对特定农产品能够制订多种快捷便利、保值增值的物流方案,这才符合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现代经济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天琪.大数据时代农产品物流的瓶颈及突破[J].商业时代,2014(18):10-12.

[2]张天琪.大数据时代农产品物流的变革与机遇[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3]肖婉宜.大数据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3(6):288.

[4]田雪等.大数据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15(1):36-37.

篇4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 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 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 ( 或者特征)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 1 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 IC 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 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 “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 “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 2 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 ( 应用) 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 4 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 ( 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 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 3 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 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 ( 处理) 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 1 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 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 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 2 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 3 个方面: 1) 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 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 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 “价值”是 “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 “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 3 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 “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 “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 3 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 3 层: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 “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篇5

关键词: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探究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我们要做好面对突如其来灾害的准备,做好灾后的防护措施和应急工作,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可怕后果。其中,电力行业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所承受的损失和影响是不可估计的,而且其受到影响后对社会造成损失更加难以估计。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安定,都会受到电力行业的影响。这种突发事件,突出了电力行业要做到稳定供电的必要性。以上都表明,关于新建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以下几点做出具体论述。

一、应急物流内涵以及特点

1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对人员、资金、物资需要做好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出现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在突况的应急需求下逐渐形成。由于应急物流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应急物流和普通的盈利物流之间存在差异。应急物流主要作用于处理应急管理中的物资保障,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且尽力挽回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它本质是现代化物流的产物,具有区别于其他物流的自身独特性。

2 应急物流的特点

2.1 应急物流针对需求,分为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因为突发状况的发生地点、事件、持续长短、影响范围以及强度大小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应急物流在配送的时候也难以实现确认。

2.2 时间的紧迫性

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紧迫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应急物流发挥其应急特性,在规定的时效内,用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保证应急物流进行科学有效的运达。

2.3 不均衡性

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质,这点决定了应急物流流向、流量的显著变化将跟随突发事件的实际发展而变化,应急物流需要做出迅速调整,保证流量、流向的稳定性,以避免空间和时间上产生库存积压或者供给断档。

2.4 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隶属社会服务的范围内,大多受公共财产支持。所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效益,强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行动,将应急物资快速送达。而普通的物流,则将重点放在经济收益上。

二、根据电力企业现有特点,建设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应急物流在我国还属于新事物,货物商品从供应地发往接收地的运送过程被称为物流。物流的整体流程包括:运输、装卸、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物流从经济学上讲,它属于生产范围内,是企业创造的第三利润资源。所以,虽然电力没有实体,却与普通物流一样存在着从电力发、配、输、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也符合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物流准则。配送是指以送货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根据用户的订货需求,在物流节点或者是其他配送中心进行货物配备,以最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式送达。而应急配送,意思就是要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效益,确保时间最大化以及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而进行的特殊物流活动。电力企业体系的特点,要求电力行业物流配送活动,要以零配件和原材料等物资的管理、配送确保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为基础。所以,要加大电力企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就要将物流配送作为着手点,完善电力系统的应急配送措施。

三、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的特征和难点

电力系统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各环节连成统一体的电能使用和生产的系统,它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特征如下:

1 各环节协调应急需求

电力系统是多环节共同运作的统一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进入瘫痪状态。因为电力系统出现故障,除了可能受电力系统内部违规操作事件之外,还可能是受自然灾害破坏或者人为破坏的影响。所以,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电力应急物流调查的时候,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综合考量,剖析需求点,调度和维护应急物资。

2 电力应急物资具有需求量大和种类多的特点

电力系统中,与各环节运作相关电力物资具有种类多的特点,范围包括从最开始的发电环节一直到最后的用电环节,其中包含的大多是设备和零部件,是不能被替换的。此外,严重的电力突发事件会加大电力故障的影响面积和受灾范围,同时加大对电力应急物资的需求。因此,电力应急物资具有需求量大的特点。

3 电力行业应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

与一般的应急不同,电力的突发状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人身安全,一旦发生大面积的电力故障,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电力系统建设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电力系统在进行物流配送的时候,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并且在时间内完成,如果超出时间范围,就会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比如说救援物资在进行输送的途中受到阻碍、重要工程不能施工等。

四、强化电力应急物流配送的措施

应急配送作为新事物正在逐渐融入当今社会,但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应急配送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电力行业联合相关供应商或者关联企业做好切实防护,建设常用联系通道或者应急保护系统,以及层级化、多元化、立体化的配送运输保障方案。可以说,普通物流体系和应急物流体系在总体规划和结构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异,只不过比普通的物流配送体系更容易发突发状况,所以,在建设电力企业和多部门间的应急配送关联机制极为重要。而要建立电力企业的应急机制,首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

电力行业中的应急物流配送机制实行储存、配送、分拣一体化,将物联网高科技作为提高配送智能化的高效手段,结合物资需求进行物资配送,将网络物资仓储归口、需求归口、配送归口、信息归口等信息整合一体化,实现日常调度、资源整合、分析决策、实时监控等功能,并将WMS和应急系统的无缝衔接,把兄弟单位的供货商信息、物资信息、合作部门信息等全部整合到系统平台中。用来加强信息共享的特性,实现物资配送最优化,使调配更加井然有序,提高应急效率,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资管理的“实时化”、“无人化”和“智慧化”。以此来做到物资配送的统一性以及信息流、物资流、价值流的集约化管理,确保企业电力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1.1 应急物流中指挥为中心、预案为主线。物流系统要完善对物流预案的管理,提供相应的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以“备、防、治、应”等作为行动指南和基础信息,运用知识结构做出参考案例。

1.2 应急物理的具体功能包括:应物物资的征用、采集、仓储、包装、加工、分装、装卸、搬运、配送、分拨、回收、预报警报、应急反应、信息、联动指挥、动态监测、事件统计、空间信息以及决策管理等。

1.3 应急物流的信息资源包括:指挥中心、通讯设施、集成视频、呼叫中心、视频会议等接口。对信息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统一调配,保证原有的信息和资源合并到应急系统中,设立信息平台,将各部门的应急资源统一整合,实现上文所说的数据共享与互联。

1.4 应急物流的信息技术包括:开发互联网技术,促进互联网事业发展,完善物流配送的安全、节能、高校一体化。

2 提高对供应商的管理措施

供应商是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要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管理体系的联系,来达到物料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使供应商根据系统提示做到按时送货,应用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和按时供应的方法,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行采购的一方,可以把供应商物流包含的运输和库存管理等这些问题交给供应商去做,从而减少双方在进行交易运营时期的风险,同时节约双方的生产经营成本。

3 规范应急转化机制

应急物流大量信息和工作都在紧急状况进行状态转换结合,这是确保信息有效传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由于应急任务的不同,需要的信息内容将会有所差别,好在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展开的模式是类似的。所以我们要完善信息转换机制,确保信息提取的秩序。

4 决策必须做到科学合理

物流信息的提供仅仅是信息保障的一种功能,信息系统必须要更多的参与到信息的决策工作中去,在切实了解和分析物流运作的数据和信息之后,构建优化模块,对运输过程进行正确的调度。

5 辅助决策功能

应急物流要建立各种不同模型,已备发生突发事件时候择优选择和决策。应急物流模型是由灾情监察的预报、信息采集和分析、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决策支持等系统构成的综合数据库。

结语

综上所述,应急物流能够为突发事件提供有力而强大的物资支持,电力物流的配送要求电力行业完善现有的物流配送机制,提高面临突发事件的解决效率,以此来尽最大程度挽回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汤世强,吕运福.我国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3(02).

[2]蒋昊,李亚,邱新力.物流配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运作[J].物流科技,2003,31(06).

篇6

每年,阿里云会在去全国举办十数场云栖大会,为云计算布道。这个2015年从“阿里云开发者大会”正式更名为“云栖大会”的活动,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输出技术理念的招牌,几乎每场云栖大会,都能见到许多因找不到座位而站立聆听演讲的观众。

而在杭州举办的云栖大会,从内容、时间、规模还是参会人数等方面看,都无疑是每年最重磅的――至少马云一定会现身站台。去年,马云通过这场大会,向外界释放了“计算能力会成为一种生产能力,数据会成为最大的生产资料,会成为像水、像电、像石油一样的公共资源”的理念,把云计算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今年10月的云栖大会,马云提出未来五大新趋势: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与新能源。虽然字面上未提及计算或者云计算,但内涵都蕴含了丰富的计算能力:新零售结合线上线下与物流的综合管理、新制造是物联网的革命、新金融要成为真正普惠金融、新技术将机器制造变成人工智能、新资源即把数据变成自然资源。这些“庞大的工程”背后,都需要强大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支持。

在为期4天的大会上,阿里云展示了与阿里内部资源合作的想象空间:创新业务YunOSIoT(万物互联网)的布局、蚂蚁金服启动“蚂云计划”升级金融云战略、菜鸟网络推出物流加速上云行动“鲲鹏计划”……“云生态”在阿里内部逐渐形成。

当然,阿里云如果只为阿里所用,那就太狭隘了。

云栖大会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应用合作。阿里云在人工智能、超大规模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被应用于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提升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基础科研能力。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中国射电望远镜的能力,加上中国的计算能力,将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全世界的天文科研工作者及爱好者。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普惠科技和无法计算的价值。”

篇7

1.1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2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3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欧勒锐(Daniel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实时FAQ”(RealTim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它帮助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大效率方面却力不从心。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而第三方物流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11】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来管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以及处理合作双方的信息并使之发挥效益,这个组织就是第四方物流。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8]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管理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流知识管理实践应用的典型实例。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byJohnGattorna)。此外通过比较“图3第四方物流运作流程”和“图2物流知识管理”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管理思想与知识管理大同小异,均涉及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4促进物流信息化向知识管理转换的途径

4.1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地库存资料和经营资料,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与实际相符的决策【6】。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物流知识管理。国外一些知名公司如微软、施乐早早就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而我国企业大多还处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阶段,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4.2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库存量、供应商资料、网点布局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观点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2】这种观点表明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历程。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2】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4.3加强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知识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篇8

思路清 产业兴

乘着环首都经济圈升温,借助咫尺京津的区位优势,2012年,武清区在继续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年2月18日,武清商务区应运而生,正式筹建。三年过去了,商务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内唯一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擅长用优质产业聚集人气,努力打造大区域中央商务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武清CBD”。

启动建设之前,商务区从国际顶级设计团队中优中选优,确保每项规划、每项工程出精品。在高水准规划的引领下,商务区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倒排工期、卡死节点,全力加快推进开发建设进度。规划部门为赶进度,每天晚上兑进度、催规划进展到半夜;施工人员不顾炎暑寒天,全身心坚守在工地上。

为了找准思路,武清商务区领导还分别赴天津滨海新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虹桥商务区,以及北京望京科技园,针对园区开发建设、经营模式等开展细致考察,并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学院教授、咨询公司、银行,就园区公司化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摸索出园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最终,确定了“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即:避开京津两大城市及滨海新区,发挥武清错位优势,以服务京津两大城市为重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经过不懈培育与发展,目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金融、商贸、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优势聚集的发展态势。

行业龙头奠基石

2012年4月,中兴通讯第一个向武清商务区投来橄榄枝,计划在此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项目规划产业用地350亩,总投资40亿元,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建成后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可吸纳5000人就业。项目落地后,至少带动百余家上下游项目进驻商务区。项目秉承“科技引领进步”理念,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信息安全、融合通讯、移动办公、企业应用整合等电信级IT系统方案和专业IT服务。在天津市先后参与了全国供热示范城市的供热计量信息化建设、武清区“智・惠武清建设以及杨村一中智慧校园、武清文博馆、武清商务区国际企业社区的智慧化建设等项目。2014年,与中国最早的园区综合开发运营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合作建立招商局兴天云谷投资发展(天津)有限公司,实现园区运营与智慧科技的完美结合。

2012年12月,太平洋电信集团的扩张战略与武清商务区的规划定位不谋而合,该集团决定在商务区建设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天津信息服务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30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一站式、可弹性计费的基础即服务(IAAS)云计算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时刻简单、易扩容的基础资源服务需求,项目建成后可吸引5000名高端人才就业。用太平洋电信集团总裁Carl的话说,他们将竭力推动天津武清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IP价值洼地。

2013年3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与武清商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战略性科技产业“北斗新兴战略产业园”正式落户武清商务区。据悉,占地375亩的北斗战略新兴产业园,是唯一国家级导航产业园,重点发展卫星导航、授时、通信等导航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一批应用终端机元器件制造、核心芯片研发、应用软件开发及北斗卫星应用配套的相关产业,带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重点打造“三个平台、七个集群”。目前,三大平台之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启动规划,正在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五大产业齐发展

涵盖了云计算、导航、移动互联网三大板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金融、商贸、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发展迅猛,均呈现了集群化发展。

2013年5月,迅联时代新媒体产业园落户。该项目占地约60亩,其中一期迅联博纳和机器人项目科技研发总部占地30亩,二期产业园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约为6亿,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税收1亿。此项目将国际化理念与本地市场需求相结合,专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包括网络营销策略、媒介计划及购买、视觉创意设计等数字营销服务。

2014年1月,随锐科技落户。该项目专注于智慧通信云融合平台、视频通信云平台等商业云业务,同时集创新、设计、研发、销售与服务于一体,坚持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致力于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商业通信云市场的各级客户,提供跨平台、跨品牌、跨设备的智慧通信云与智慧融合交换服务,尤其擅长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视频通信云商业领域,是中国领先的通信云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2014年7月,“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揭牌。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是天津武清商务区与云适配-美通云动(北京)科技公司联手打造的高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云适配是微软创投孵化器第二期的优秀企业,基于云计算与国际领先的HTML5技术,能以一行代码迅速将网站移动化,实现PC网站和移动设备之间完成无缝对接,能极大降低企业移动化门槛和成本。目前已适配了近20亿个网页,其中不乏诸如微软亚太、联想、光明网、中国青年报、探路者等知名企业官网。双方将在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设立北方区运营总部,在未来将引进30多家支付、物流、金融担保等移动互联网服务机构入驻,共同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圈。

2015年1月,移联佰汇项目落户武清商务区,该项目是专业综合缴费系统电商平台公司,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综合缴费服务,平台商品涵盖通讯服务、生活服务、差旅票务、金融服务等类目,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全国总之一。计划在商务区建设研发、呼叫一体化商务办公中心,预计首年实现税收150万元。

一个个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犹如一部部马力强劲的“引擎”,牵引着武清商务区抢抓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调整机遇。目前,落户武清商务区的信息技术产业龙头项目已200多家,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其中不乏行业顶级企业,特别是新媒体产业发展迅猛,迅联时代新媒体产业园落地项目达150余家。

2014年10月,武清商务区迎来生物医药领域一大突破性进展,计划投资6亿元建设的涵玉干细胞研发基地落户园区。这里将集合国内最精端的研发设备和研发人才致力于干细胞临床治疗和抗衰老生物技术的研究、转化。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权威的干细胞研究中心、综合干细胞抗衰中心和达到欧盟最新标准的GMP级干细胞产业转化中心,并与园区内现有的世纪博爱、元宝枫、中科艾恒等企业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每年税收逾亿元。该项目已于今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推动武清商务区生物医药产业向品牌化、国际化、集群化迈进,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将与世纪博爱、康仁堂中医药、元宝枫、世纪艾恒等,共同打造辐射京津冀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5年4月,天津文化传媒商会与武清商务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武清商务区合作共建文化传媒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基地。充分利用文化传媒商会资源,力争每年进驻基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40家以上,逐步建成辐射环渤海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同时,设立文化传媒与创业设计培训中心,以及创业金融咖啡项目,为文化创业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保障。

俗话说:无商不活。武清商务区开展金融、商贸产业招商工作可谓无巧不成书。2013年,总理视察天津,提出“金融创新围着实体转才能双赢”的重要指示。武清所处的区位,以及京津金融一体化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启动建设,决定了武清商务区可以直接服务京津两大城市的实体企业。目前,商务区已引进美国大通金融、民生银行、中信证券、中绿创投基金等10余家,正在深入研究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租赁、股权投资、信托基金等业务。

作为武清新城三大商圈之一,武清商务区正在深入探索基于都市白领的时尚消费文化,围绕园区内的滨水商业步行街、环中央湖商业休闲区、国际企业社区等,吸引高端餐饮、酒吧、咖啡厅、茶吧、美容会所、休闲购物中心、服装专卖和定制等产业进驻,为时尚人群打造高品质第三空间。高端国际汽车城,是武清商务区引进的集汽车销售、展示、品牌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国际汽车城,其销售、展示汽车均为国际顶级名车。另外,娃哈哈商业综合体、全聚德酒店、梦金园珠宝全国最大的旗舰店均已落户园区。

“中华之梦”创业大赛 驱动园区创新发展

今年5月27日,武清商务区承办了“中华之梦”创业大赛,来自环渤海区域的300余名投资人和创业者齐聚天津市武清商务区,参加了“中华之梦”创业大赛天津赛区启动仪式。此次大赛由中搜网络、华普亿方和洪泰基金主办,武清商务区承办。活动分为三个赛季,按照初评、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武清商务区将承担三个赛季的复赛阶段比赛,决赛将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大赛覆盖20多个省市,来自北大、清华、创业之星等商学院和机构推选超过1万个创业项目参加,历时9个月。红杉、IDG资本、中搜创投等上千家投资机构,提供了的资金规模超过2亿元。武清商务区作为“中华之梦”创业大赛的产业孵化基地,其17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社区成为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载体。为推动创业创意项目孵化成功,武清商务区还与中搜网络共同成立了“中华之梦”创业孵化基金,与华普亿方共同成立了“中华之梦”创业学院,与天津大学共同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创业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目前,商务区已落地的众创空间已达4个,分别为“中华之梦”创业孵化器、天使街股权众筹创业基地、中华海归青年汇、天津大学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建设总部楼宇 夯实园区发展基石

培育特色主题楼宇,是武清商务区把握新兴产业信息,打造区域特色的总部经济方式。目前,商务区自建了17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社区,由集中办公区和花园办公区组成,参照国内最佳商务及生活配套设施的高标准,实现典雅舒适、疏密结合、立体花园目标。招商主题涵盖四大类,分别是:设计类,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时尚设计等;新兴产业,包括3D打印、数字医疗、呼叫中心、在线交易、移动互联等;企业服务超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税务师事务所等。另外,园区还将重点完善两个方面功能配套。一是生产配套,太平洋电信数据中心已接入园区,正在筹建北龙中网呼叫中心、云适配跨屏服务平台。正在进行企业服务中心装修设计,涵盖法律、税务、财会、证券、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的10余家服务机构已确定进驻,预计建成后进驻的服务机构超过30家。二是生活配套,已经引进了水上海年代美食广场、B-S商业、华润万家超市、东亚银行武清支行4个项目。

优势突出 服务到位

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

武清位于京津之间,是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的中心,商务区则位于武清新城核心区。武清城 区距北京市区71公里、首都机场90公里、规划中的首都新机场45公里,距天津外环13公里、天津市区25公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35公里、天津港71公里。拥有全国区县级域内最具优势的交通条件,京沪、京津塘、京津、津保、津蓟、滨保6条国家级骨干高速,12个高速口均匀分布全区,任何村街在十五分钟内可到达一个高速口,另有唐廊高速正在规划中。武清城际站是城际列车天津段的唯一经停站,到北京和天津市区仅需22分钟和12分钟。区内已建成“九横九纵”路网,形成了沟通京津、连接周边、开放便捷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148.6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引才机制完善

一直以来,武清商务区坚持通过“产业+人才”的引进方式,不断引进高端优秀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产业,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其中,211、985院校毕业生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数十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周立伟合作,建立了云计算与物联网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天津研发中心、中关村・武清创业学院三家院士工作站。

服务模式高效

认真践行“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坚持把服务作为园区发展的活力来源,行政服务许可中心32个部门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他们坚持“一个项目、一位公司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方式,对入园项目从签约、落地、建设到运营的全程跟踪服务。真心服务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一位曾经受益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当时企业入驻时急需办理一些手续,商务区服务人员昼夜工作,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办结的手续,节省了近一半时间,在这里落户发展,我们的选择没错!”这些是商务区倾情服务企业发展、打造优质服务环境工作的真实写照。

现在,位于环首都经济圈核心区的武清迎来了借国家战略平台全面腾飞的大时代,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天津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叠加机遇,为武清商务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一个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正在京津之间迅猛崛起!

智慧服务 生态和谐

与众所周知的CBD不同,武清商务区将自己定位为智慧与生态的综合体,兼顾人本与环境。这里既有智能化招商平台,又有占地千亩的中央公园。这里打造的是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新型产业聚集体,它诠释了绿色、生态、智慧的新概念。这里还将矗立220米高的地标式办公楼宇,将成为武清新城内生态环境最佳和最具智慧特色的商务新区。在这里,“生态”“智慧”“商务”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主题,却相生相伴、永不分离。

“智慧”是武清商务区打造的又一特色,也是武清商务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智慧,是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既包含经济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也包含人的主观能动、创新能力、聪明才智。2013年,武清区被选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武清商务区则成为全区的先行先试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开展。

武清商务区正在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利用其全球领先的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的“智慧园区”,实现管理网格化、监测信息化、服务智能化。让所有入区企业和个人享受高品质的智慧服务,打造“智慧服务”品牌。为扎实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商务区还制定了详细方案,完成了可研报告专家评审;正在制定主干光纤网铺设方案,以及重点区域wifi无线覆盖和视频监控系统方案;启动了国际企业社区智能化施工,17个子系统全部进场;扎实推进了中央公园智慧化方案设计。很快,一个“配套完善、模式创新、运转高效、宜居宜业”的智慧园区典范必将屹立于京津之间。

“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一直以来,“生态”就是武清商务区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园区曾与丹麦绿色中国联盟进行深入沟通,对国内高水平的生态园区进行了多轮考察,并借参加商务部生态园国际合作会议契机,向高水平生态园区借鉴经验,有效拓宽了商务区打造国内顶级生态示范园区思路。

2013年,视察中新生态城,做出“可复制、可推广”重要指示后,武清商务区把握机遇,立即组织赴中新生态城进行对接学习,成为第一家复制中新生态城模式的园区。武清区政府与生态城管委会签署了支持双方合作的备忘录,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政府间支持。这标志着武清商务区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启动。

2014年,商务区因地制宜,委托制作了《武清商务区生态设计手册》,高标准编制了生态园区指标体系并进行分解,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规划初稿;按照零碳标准,启动了绿色建筑展示中心建设;将国际企业社区作为生态示范项目,按照绿建三星的国内最高标准启动建设,目前绿建三星认定已完成。另外,还启动了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在商务区中央湖公园建设一座零碳建筑――绿色建筑展示中心,作为商务区生态园区的示范建筑。

“从北京到天津,蓝天碧水在武清。”武清宜居优美的生态基础环境,为商务区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借鉴中新生态城在指标体系、生态规划、绿色技术等成熟经验,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示范园区,2014年6月,园区按照国家绿建标准,建成占地千亩的中央公园,水面开阔、绿影婆娑、景观雅致,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景观公园。半年来,接待各级领导、客商就超过1500人次,已成为武清市民休闲的最佳去处,也是武清新城新的景观核心区。

崛起 招商结硕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是武清商务区紧密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确定的招商引资思路。国际企业社区的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保障,花园式的独立办公空间和全部达到三星标准的绿色建筑搭建起了京津冀区域首选的楼宇平台。此外,招商局兴天云谷、金鹏瑞翔、海达大厦已全面启动建设。

截至目前,商务区共引进项目800余个,其中,投资100亿元项目1个,超亿元项目20余个。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果,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商务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那么一流的服务环境、优质的服务水平就是其成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创业发展高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自成立以来,商务区认真践行“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认真借鉴其他园区的经验,深化摸索完善,制定了一整套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全面落实“一站式”贴心服务,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到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开工投产后经常,促进项目生根、开花、结果。

篇9

关键词: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共享物流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the existing campus express, put out the existing campus express mode,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Guangzhou Chinese Career Academy, put forward Huangshang E application sharing mode logistics platform for campus express service applications: sharing logistics is the key to information sharing; logistics i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so, we can fully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make information needs, remaining resources can conduct and docking in society between sharing surplus resources.

Key words: campus express; last mile; sharing logistics

0 引 言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形势非常好,非常快。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手机网民新增6 303万人,规模达6.1981亿,占网民90.1%,网络手机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40亿,增长率为43.9%,网络购物已超人口总数四分之一。如此庞大的电商市场催生高校学生购物群体激增,同时校园快递所带来网购问题也逐渐被各大快递公司所重视,但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

1 校园快递运行现状

目前,市场主要的快递公司包括圆通、中通、申通、天天、百世汇通、邮政和顺丰等都在高校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开展快递业务,其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1 校园快递集散中心与其他临时分拨点并存。校园快递集散中心一般都是高校物业或后勤管理部门在符合学院规划的条件下划拨一块位置并搭建起来的仓库,用来放置快件以及智能快递柜方便师生以及快递公司运营。这种模式运营方便、成本较低、管理容易,成为了多数高校校园采用的快递管理模式。以华商(包括本科、专科)为例,就有圆通、中通、申通、天天、百世汇通等进驻校园快递集散中心,位置在创新楼篮球场前,通过集散中心进行快件收发作业,发件的时间较固定。

顺丰等其他快递公司考虑到成本以及快件运量的情况未选择入住校园快递集散中心,在学院附近临时设置点,这个位置距离师生相对较远;中国邮政依托校园收发室以及在创新楼放置快递箱开展业务,位置方便但容量小。

1.2 菜鸟驿站。菜鸟网络是依靠大数据、物流服务和物流产品研发的平台共享打法来发展的。菜鸟校园驿站是菜鸟网络(阿里巴巴集团关联企业)旗下品牌“菜鸟驿站”所属的专业校园智慧物流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快递包裹收发系统,在菜鸟网络数据支持基础上,以校园“菜鸟驿站”门店的形式为高校师生提供包裹收寄等综合物流服务。校园驿站以门店形式为高校师生提供包裹收寄等综合物流服铡J紫韧üPC端+无线手持PDA,或无线巴枪等设备,实现包裹低成本快速出入库,及一般问题件、公务件的分类处理;其次,通过菜鸟电子面单系统,结合菜鸟裹裹、支付宝移动端、天猫淘宝等在线寄件入口为用户提供快递面单免手写服务;此外,这个平台和各大学校信息系统联通,可以实现在菜鸟驿站刷学生证、教师证等来获得相应的服务。目前广东设有菜鸟驿站的高校不少,经营模式主要是分两种,一种由校方经营或委托第三方管理,另一种是由在校大学生独立经营。

1.3 京东派校园店。为了更好对战菜鸟网络生态的挑战,京东大规模自建物流和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自2015年伊始,京东积极主动与各大高校进行沟通、合作,充分认识到校园快递市场的重要性,面向学生与老师群体,高调成立“京东派校园店”,旨在向京东校园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周到的服务,全方位体现京东多、快、好、省的理念,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京东派校园店在学院的明星餐厅附近,主要是有企业安排京东人员负责日常的运营与管理,向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校园快递服务。

1.4 其他模式。如校园快递超市、大学速递中心等都是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创新发展的模式,旨在解决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为广大师生提供更高效的快递服务。

2 校园快递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快递存在着快递站点或点多、快递人员素质较低、快递服务质量差和快件安全、二次派送、服务时间不确定等问题,经过前期资料查阅以及现场调查得出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卖家、快递公司、快递员和师生用户之间信息未能形成信息共享、物流共享、互联互通。通过对华商(包括本科、专科)校园快递现状和部分师生的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校园快递物流共享存在以下不足:

2.1 信息不能共享。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全过程中,网络卖家一般都是依据货物状况等因素选择快递性价比较高的快递物流公司进行配送,这个环节快递与客户都是被动选择;快递公司接到业务在公司的网络查询后台输入相关信息,方便用户查询,这个环节客户被动;终端客户通过快递单号在快递公司提供的网络查询页面,使用快递单号查询获得,时效更新较慢,这个环节快递公司被动;快递员作为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者,主要通过电话通讯或短信与用户建立联系,这个环节快递员和用户都被动。在全过程中,快递信息借助网页和电话在各主体间实现交互,但网页的时效性相对较差,电话通讯往往又会与正常教学活动相冲突,无法保障信息的快速高效传送。

2.2 物流不能共享。快递员与师生用户都是在快件达到后才接收到信息,双方都是被动接受者,并且这种信息传送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可修复的方式,比如师生用户快件的收货点变更、收货时间变更等个性需求则无法实现,无法进行反馈,也无法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顾客满意度。因此要实现物流信息的双向互动交流,让快递员与师生用户主动的参与进校园快递活动,以达到快递物流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

3 共享物流在校园快递的应用

基于以上对高校校园快递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借鉴现有校园快递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从共享经济、共享物流的角度,借助共享平台和广大师生用户之间快递信息的高效传送和共享,提出一种新型的共享物流的高校校园快递服务模式。

3.1 搭建信息化网络应用平台。共享经济概念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提出,指“社会资源”拥有者有偿与他人共享使用权,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价值的经济形态。信息化是共享经济的基础,建设共享物流平台的目的是要做到信息能实现互联互通。只有社会资源系统的信息实现了互联互通,才可以充分实现需求者与拥有者的资源共享,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共享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华商(包括本科、?疲┬T澳壳耙延氲缧拧⒁贫等网络运营商进行深度合作,网络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借助于互联网,为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各类生活及学习的一站式服务,华商学院与华商职院联合打造了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华商E家已于2015年全面上线。华商E家主要包括:新生入学、学生在校两个板块,这是整个学院拥有用户量最多、活跃度最高的应用平台。学校、快递公司、用户完全可以借用这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打通线上与线下,盘活闲置资源,剩余资源信息可以在社会之间进行传导与对接,实现剩余资源的共享。

3.2 共享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共享物流就是指通过共享物流资源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系统变革的物流模式。要实现共享物流,一是要共享物流资源,快递公司与用户在取拿快递时要借助华商E家平台信息,匹配拿件的需求共享资源;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信息匹配成功后使得取拿快递的时间更灵活、充分调动所有华商E家平台信息,最终使得取拿快递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三是使得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发生巨大变革,产生颠覆性的创新。

3.3 共享快递物流服务架构。在共享物流华商E家平台下的校园快递服务体系中,师生用户的快递将不再由快递员或点进行配送,而是由华商E家平台校园快递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和配送,快递信息发出时就与华商E家平台对接,收货信息与客户的个性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在平台,等快递公司到达校园集散中心卸货后,共享物流通过平台协助用户取货,效率提高,成本更低。华商E家应用平台下高校校园快递服务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共享物流华商E家应用平台下的校园快递服务体系是以时下高校校园主流手机APP应用为媒介,针对传统校园物流配送模式在信息交互方面的缺陷,通过信息共享、物流共享实现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高效配送活动,并基于此提出了共享物流华商E家平台下校园快递服务体系架构,以现代信息通讯工具实现校园快递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涉及了校园快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搭建以手机APP应用为媒介及服务体系架构,后续研究会考虑把重点放在校园快递服务中盈利模式、快件安全等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涂淼,唐烨,文英姐,等. 校园快递超市运营优化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快递超市为例[J]. 物流技术,2014(1):61

-63,66.

[2] 任大勇. 学生自主管理下的高校校园快递新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4(11):71-73.

[3] 陈平,杨进伟. 校园快递服务质量的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4(15):192-195.

[4] 任大勇. 微信应用平台下的高校校园快递服务体系研究[J]. 物流技术,2014(19):62-64.

[5] 任大勇. 多元参与下的高校校园快递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5(3):95-97.

[6] 张建香,葛永红. 电子商务环境下校园快递业优化对策分析[J]. 物流技术,2015(6):85-87.

[7] 邓曦东,周会娟. 混合管理下的高校校园快递服务体系研究[J]. 物流技术,2015(12):24-26,29.

[8] 杨晓红,严中华. 基于SERVPERF的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5(14):16-19.

[9] 施书彪,黄有方,严伟. 智能柜在校园快递配送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仿真,2015(9):421-424.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0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我国物流行业整体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社会”,“服务社会”理念推广,加强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物流企业文化品位,塑造物流企业发展的文化力,已经成为物流领域普遍的共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这对于物流企业来讲,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和手段。

一、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总体形势分析

“物流的核心是整合,整合的途径是协同,协同的关键是文化。”从中不难理解,企业文化对物流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物流产业在我国的21世纪是朝阳产业,体现了物流产业在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当代物流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物流企业文化力的较量。一个成功的物流企业,其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战略战术制定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物流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来讲,多数物流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越来越高,能够认识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规范企业行为,实现企业制度化的建设和规范化运营,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知名度,而且企业文化能够培养创新精神,打造鼓励创新和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还能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和谐性。从当前来看,物流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总体上有克隆国外文化的特征,在借鉴国外成功物流企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设而来。但无论从认识的高度来看,还是具体的实践,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与成效相反的是,我国物流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首先,物流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独创性,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实际却根本无法看到企业的文化沉淀,也就无法通过企业文化的差异化彰显企业竞争力;其次,由于当前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从业人员流动频繁,这对于企业文化的培育是极为不利的;再者,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由于政治色彩严重,导致管理层的个人思想可能会对企业原有的文化和理念产生影响。

总体上来看,伴随我国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国外知名物流企业的不断涌入,在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的现实情况下,我国物流企业势必将会逐步建设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努力完善实践。

二、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分析

现代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物流企业文化力的较量,物流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企业文化是支撑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物流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发展乃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还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打造高效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物流企业竞争力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因为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塑造共同的理念,产生属于自己所独有的经营理念和战略,为企业节约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战术制定的重要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突出物流企业的鲜明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物流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与国外物流发达的国家相比,传统经营理念束缚严重,短期行为泛滥使得物流企业很难壮大和健康发展。因此,塑造物流企业文化,更合理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战术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战略制定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正是物流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思路探析

1、以培育“企业家文化”为起点。物流企业文化是支撑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对于一个物流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当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旦确立,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物流企业的深层结构中“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物流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但是,企业文化也是人文化,它的建立和培育离不开人的参与以及人们的主观意识的影响,物流企业经营者、领导者的个人思维和观念都会左右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没有优秀企业家就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物流企业文化,企业家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等要素成为物流企业文化生成的原生酵素,决定着物流企业文化的性质和风格,并制约和向导着物流企业文化的个性和发展。良好的物流企业文化应该从企业家文化的建设开始。

2、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对企业本身的认识。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使得企业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业绩,引导企业经营方向,把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紧密结合,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为社会就业、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如何去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发展绿色物流,千方百计为客户降低物流费用,也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必须建立一种自己的文化,适应深化改革与不断创新的需要。改革创新是许多物流企业提出的共同理念,反映了一种潮流。因为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应当讲,不同的企业、不同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

3、坚持以人为本,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企业即人,人为企业之本”。企业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留住优秀人才。企业要制定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除此之外,也要把眼光放宽,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提高现代物流运作水平。引进人才后还要有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尊重人才的个人精神,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其次,在引进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对已有的人才进行优化,培养自己的人才。这可以通过企业加大对物流相关专业的研究和投入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还可以对员工进行职业再教育,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最后,就是要用好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要有健全的人才配置机制,做到人尽其才,还要有良好的竞争机制,以实现人才的人身价值,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企业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人才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除了人才建设,品牌建设也刻不容缓。品牌是物流企业与客户沟通的工具,是客户认识物流企业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对客户来说,物流企业的品牌文化就是客户眼中的物流企业文化。这一方面要求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还要对品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突出品牌个性。总之,只有物流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建立起属于企业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国海.基于企业竞争力视角的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