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物流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精细物流
精细物流来源于精细制造,精细制造作为成产领域管理技术研究的成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细物流所强调的是同步操作环境,循环时间压缩,全过程的可视性,精确时点绩效,过程的一致性和无缺陷
2.西格玛物流
格玛物流是西格玛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西格玛是过程设计和提高的方法,它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主要的质量要求方面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它注重应用、结果和成功实施的要素等方面。
3.闭环物流与逆向物流
闭环物流的概念,是正向物流和供应链、逆向物流和储存能力的集成。它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售后服务、零部件更换(高科技产业);未出售、未使用、废弃物的回收;回召或有缺陷的产品;绿色产品的”保鲜”。
4.精细供应链
精细供应链的概念是精细原理与供应链结合,是对精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精细管理为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缩短操作周期、提供强化的客户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伟大的方法,在生产过程已经取得就巨大的成功。精细供应链的基本计划方法是设定企业目标,部门目标,操作目标,明确现有绩效与目标值的差别认定,制定达到预期目标的时间框架和要求。
5.物流新技术-RFID
RFID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应用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从技术发展阶段分析,初始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基础设施,进行RFID的技术准备;然后是订立标准。目前,美国和欧洲对RFID的技术标准已经达成了一致;第三阶段是技术创新阶段,要使技术的成本不断的降低,以适应大规模商业应用的需求;第四阶段使规模化应用;第五阶段使成本和绩效的均衡,使技术发挥最大的产出。对于RFID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使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把它比喻成 “与大象共舞”,形象地说明了技术的能力与掌握技术的挑战性。
二、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物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总的来说,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大、中、小的物流企业加起来就有几十万家,由于国内相关企业众多繁杂,且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物流业陷入了市场局部混乱之中。
第二,中国物流业人才短缺。物流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策划的过程,就是”用最少的钱,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在我国这样的人才还比较少。
第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为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灵活应用信息科技往往是致胜关键。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追踪货物、库存管理电子化,都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第四,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善。存在企业有没有通过ISO9000、ISO14000等体系认证,有没有质量保证系统,企业的货损、货差率能不能降到最低等问题。王德荣认为,目前的情况是,物流行业的整合速度远远慢于制造业的整合,毕竟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有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产品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但却找不到全国意义上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第五,我国物流企业的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物流是一种网络经济,网络不完善或不健全,业务开展就会受到制约。
三、对中国物流的启示
1.把握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都应重视供应链。
供应链取代物流,不仅是理论的发展,更是时代的变革。供应链对制造业所起的作用,应引起中国生产企业的足够重视。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供应链技术,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
而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则直接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因此,供应链关系到区域竞争力。研究供应链发展趋势,分析所处区域的供应链结构,打造供应链服务基地,不仅关系到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更涉及到未来区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政府应组织力量,开展供应链战略研究。
2.为新技术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RFID是全球物流领域最新的应用技术。RFID成为物流和供应链”速度”和”价值”实现的最先进的手段,因此,该项技术在物流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RFID具备从生产点到最终消费点的供应链的全程跟踪、操作管理能力,能够实现物流操作工具的标识和操作(托盘、集装箱)的自动识别,使仓储管理、存货管理、货位指派监督、供应商存货管理、贵重商品管理等实现自动化,并可实现全程供应链安全监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深圳处于国际供应链的起点,RFID在国际供应链的应用问题、实施RFID的成本与投入产出问题,将对深圳物流业在未来几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对物流新技术进行基础性研究。
3.开展广泛合作,扩大中国物流的国际影响
博鳌深圳物流大会,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规模最高、影响最大的物流大会,得到了国际物流界的广泛参与。中国物流继续扩大物流国际合作,承办更多高水平的物流大会,引入更多的物流企业和机构,建立物流对外合作网络,扩大中国物流的国际影响。
4.RFID技术将会继续影响供应链的未来发展
无线技术将继续强化供应链的未来发展。对供应链的未来影响最大的无线技术中首选RFID,它也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尽管这种技术仍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但是,分析师们认为,在2008年,它的应用将继续扩展和普及。
篇2
已经是当前我国政府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工作。
—、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T18354-2006)对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应急物流面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使得应急物流不同于_般营利性组织物流。应急物流的作用主要是为应急管理过程提供支撑和物资保障,减轻、减少各种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民的生命,其本质是一种现代物流活动,是一般物流活动的特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1)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持续长短、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确定,造成了应急物流需求也很难事先确定。(2)时间约束的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特殊要求,应急物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保障应急物流的科学、有效实施。(3)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随着突发事件的事态变化,应急物资的流量和流向也必须快速调整,以防止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供给断档或库存积压。(4)弱经济性。应急物流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通常由公共财政支撑。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强调的是全力以赴地快速动员、快速送达应急物资;而普通物流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不仅强调物流的时间效率,更追求物流的经济收益。
二、应急物流的发展综述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完善的军民_体化物流保障体系,为其应急物流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相应的,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对救灾物资也是实行分阶段管理。德国拥有_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另外,德国的社会救援力量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
我国现代应急物流研究始于应急管理提出之后。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现代对应急物流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概念体系、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物资的调配模式的研究上,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和运行的研究上,很多学者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不同的应急物流体系。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4个层次。
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8]。邓伟等认为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各项决策迅速传达到各个执行机构,使应急物流的时效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在应急物流业具体的建设上,随着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应急物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年底,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8月14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立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由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为全面发展应急物流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从以上分析看出,总体来说我过应急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应急物流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已经确定,但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还有待进_步深入。在明确应急物流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模式和支撑系统深入研究是我国应急物流发展下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
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既是一种物流配送过程也是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就好像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一样支撑着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所以要实现应急物流的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的准确投递、不同物流主体间的完美配合,就必须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信息水平。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最终落脚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上。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应急物流救援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不够全面、完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单位、领域的信息零散、不统_,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针对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充分重视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分析问题,将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和应急活动功能有效集成,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完善的数字化管理。
具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中心、应急物流预案为辅线”:系统应实现完善的数字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提供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等基础信息和行动指南,利用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案例。(2)应急物流功能集成:将应急物资的采购及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的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指挥、信息、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融为_体。(3)应急物流信息资源集成:集成视频、指挥中心、呼叫中心、各种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等接口,实现信息资源的统_调配。保障原有信息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进入应急系统,统一信息交换平台,使不同部门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互联与共享。(4)应急物流信息技术集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应急物流“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实现对应急物资资源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采购或征用、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应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备、运输、装配等各活动环节,同时还要能为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服务。
五、结语
篇3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震撼中华。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受灾面积之广,灾情之复杂超乎想象。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作出反应,全力组织救援人员和物资进行抗灾救灾工作。
在紧密关注四川抗震救灾进展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调度配送应该是整个抗震救灾的关键,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将所需物资和救援人员送到灾区?这种形势下的物流活动如何部署规划?如何保障每一批捐助灾区物资能够顺利达到灾区人民手中?
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方面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
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研究人员J.L.Wybol在1998年对预防和营救森林火灾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当中。实际上,应急物流不是一种新的物流形式,而只是物流概念的延伸。它可以被看作为是一种特种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滞后性、弱经济性及非常规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的应急物流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突发疫情应急物流和突发社会应急物流三大类,前段时间手足口病、“31”及目前的“512四川地震”都对我国应急物流运作能力作出了严峻的挑战。
应急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应急物流的需求有别于平时所谈的物流,主要有需求不确定性、时间紧迫性等硬性要求。近几年国内的突发的SARS、雪灾、洪灾等灾害不断考验我国应急物流的承受能力,所以说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应急物流机制是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大多数人对应急物流并不是很了解,因此造成在这次地震救灾出现的不应该出现一些应急物流管理和调度问题,如志愿者盲目进入灾区救援给整体物流带来不便,人员疏散过程中出现事故等。
简要来说,整个应急物流的运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中心、物资供给和物资需求。其流程的运作可以理解为以物流指挥中心作为应急物流的核心,管理应急物资的筹集、采购、运输、包装、分拣、配送,将物资从供给方通过应急物流中心或直接送达需求方。
应急物流中心是在突发事件的情况,为做好救援物资的安排、调度等工作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物流中心。一般来说,应急物流中心应由政府机构投资、建设和管理,是政府专门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执行机构;应急物流中心可以通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及企业物流中心加盟组合,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功能多样化的加盟物流中心,这样就可在突发事件及时调整网络结构,组成一个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应急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应急物流中心“身兼两职”:突发事件时作为应急物流中心和指挥中心,平时可作为商业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其资源。
作为应急物流的“大脑”,应急物流中心领导部门主要负责应急物流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汇报工作,对下组织管理,起到连接上下级的桥梁作用。
从应急物流中心的组织架构来看,物资的储存应包括救援物资的储存管理、调拨、使用和回收三个方面的工作。事实上,我国很多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的应急物流能力,已经着手组建应急物资装备库,如北京为提高2008年奥运会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而建立了一个类似应急物流中心的大型医疗应急物资装备库,其中储存1 000人份的药品、外伤包扎物品、防护服、担架和应急发电设备、破拆工具等。
“5.12地震”应急物流
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大量的救援物资都经过了一步一步严格的管理操作手续进入灾区,然后分发到每个灾民的手中。应该来说,此次震灾后的整个应急物流运作到目前来看还是富有成效的。
四川省红十字会救灾物资物流流程做出一个简单的框架图:捐赠人的物资通过当地红十字会运往应急物流中心,经过一系列规定的登记手续后,由承运人送往灾区。其中,按照红十字会的相关规定,每一笔物资都应有十张制式表格,包括接收、入库、分配、下发接收等一系列环节,不能缺少一项,否则都将视为无效捐助物资。
从以前的经验来看,唐山地震等的灾后重建历经10年,恢复建设共花费资金43多亿元,用去钢材56.9万吨,木材46.6万立方米,水泥254.8万吨。此次汶川地震灾害严重,灾后将迎来重建物资大量进川,物流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全社会各方面应该全面做好灾后重建的物流准备。
另外,此次救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大量救灾物资的统计、归类、发送工作难度较大及专业物流工作人员不足等。同时还将经受一系列难题的考验: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最短的运输时间。这些都是救灾过程中急需解决和优化的问题,只有建立好整个救灾应急物流供应链的网络,认识到谁是需求,谁是供应方,如何让各方的救援以最好的方式按照灾区需求的轻重缓急来投入,将最需要的物资最快运送到位,这样才能实现抗震救灾的最高效率。
篇4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40-02
自2003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接踵而至,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引起了我国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基于此,各界学者专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在应急物流发展现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与发达国家健全的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较大缺陷,尤其是在组织构建中的许多细节方面显示出其不足。
1应急物流概述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应急物流可以定义为: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除了包含物流基本的七大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特殊需要,应急物流会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其效益。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除了具有传统物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21突发性
突发公共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由此而导致了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发生。另外,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灾地区破坏程度等都是无法预知的,使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寻求避免或削减突发事件带来危害的方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22高响应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波及范围较广,决定了应急物流的高响应性。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需要应急物流及时做出反应,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3弱经济性
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其衡量标准是配送速度,而不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传统物流中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往往不是其考虑因素。在灾难发生时,早一步将应急物资送达,就会将灾难的损失降低一分。
124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追求的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与传统物流烦琐的程序相比,应急物流的物流环节相对简单,物流链条紧凑,一切以“快”为衡量标准。政府的强制性与行政性等职能在应急物流中得以体现。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行动,做出决策,控制局面。
13应急物流的分类
针对应急物流的分类,不同专家学者以突发事件为基准,将应急物流分为不同的类型。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1)按照突发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划分,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突发社会危害应急物流以及突发疫情应急物流。
(2)专家学者在第一种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物流的性质,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
(3)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可将应急物流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
(4)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5)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
(6)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
2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物流实体要素组成的,具有应急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
21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是由国家部门统一指挥,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集中部署,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军队布置严谨,反应迅速,执行性和适应性强,在应急物流体系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应急物流运行的主力军。
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急救物资储备库。“十二五”期间拟在现有1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10个储备库,省、市、县各级建设1~2个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15年,保证灾后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其中,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够保障1028万户紧急转移安置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据了解,1990―2009年的20年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8%。
22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各地方政府集中部署的状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协调人员大部分是从各单位抽调,应急物资分散在各个部门,还未形成中央与地方、中央与企业的协调联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制定有效应急物流方案。
(2)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①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方面的联系;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物资流动被分割。另外,我国应急物流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①全面系统规划缺乏,没有形成体系;②大多数是行政性的法规,缺少权威性;③法律申报手续复杂,难以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
(3)应急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技术标准一体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及作业等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目前,我国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信息系统缺失,缺失预警、评估系统。在灾难发生后,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分析灾情,安排信息流、人员流、资金链、物流。信息系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受灾地救灾物资供需失衡情况的出现。
(4)应急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交通运输方面,运输道路和运输网络能力不足,没能形成良好的路、铁、河、航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应急物资的运输提供保障。在其中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断的情况下,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延误救援时机。
(5)应急储备配送体系不健全。在我国,大部分物资入库后以人工分拣为主,误差大,分拣效率低,导致了救援物资良莠不齐,造成了应急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救灾效果。另外,救灾物资储备不足,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物资达到救援地的效率,延误救灾时机。
(6)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在我国,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很难在事故、灾难发生前进行排查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有时即使做出预警,也因为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而无法及时对灾难、事故做出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7)应急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物流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应急物流方面。当灾难发生时,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当救灾物资达到灾区后,缺少相应人员将物资登记、分类以及保管分配,造成了物资的大量浪费,使得本就紧张的救灾物资无法发挥其应有效用。
(8)国民忧患意识淡薄。与众多灾难频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公民的灾难教育还相对缺乏。在灾难、事故发生时,公民不能冷静面对,实施有效的自救,往往因灾难、事故而恐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结论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到近年来不同震级的地震、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一不反映了应急物流在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性。行之有效的应急物流预案,分工明确、协调运作的应急物流体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重视,在应急救灾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应急物流;紧急保障;物流信息;国家安全;军地物流一体化
一、引言
随着公共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公众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对提高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成为了各个国家和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应急系统,健全高效的应急系统可以降低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应急系统是国家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质支撑体系和非物质支撑体系构成,前者包括基础设施、资装备、信息网络、技术工具等,后者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政策法规、信息披露规则、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心理条件、预警指标体系、综合干预机制等。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的一部分,是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对应急系统的全面建设和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故或重大险情时,应急物流如果能够快速运转,保障有力,就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缩小影响范围;如果应急物流保障不到位,不能快速运转,就会扩大损失,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给国家或地区带来灾难。
许多洪灾、冰冻、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们在应急物资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被动,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薄弱,说明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着诸多不足。为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
二、应急物流的概念
1.应急物流的定义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2.应急物流特点
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军队突击力强;平时预有准备、预案演练到位等。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一般认为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但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1)强时效性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物流,最突出特征就是物流活动的时效性,大量的应急物资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运送。由于应急物流要求的高时效性,导致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
2)非预见性
突发事件导致应急物流在物资的流向(供应地和需求地的空间分布)、流量(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需求很难在事先进行准确预测,整个应急物流系统也无法预先进行计划。
3)需求多样性
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信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伴随着物流环境恶化。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系统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4)弱经济性
一般物流系统强调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而应急物流系统则表现出弱经济性,更注重公益性,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物流效益的实现。
三、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底,经国资委、民政部批准,全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并牵头制定、了《应急物流科研指南》。近年来,应急物流理论的研究已经步入团队协作、系统开发的良性轨道。中国物流学会在2007年首次将《中国应急物流现状研究》等5个与应急物流相关的课题纳入年度的研究规划。各级政府和各企业开始认识到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
同时,冰冻、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让我国的应急物流系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也暴露了我国在应急物流系统方面的问题。
一是预见性不足,忽视了应急物流系统所处的环境。在南方冰冻灾害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长期以来南方的物流设备、设施一直在高温炎热气候下工作,一旦遇到冰冻天气,则会措手不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重视性不够。应急物流是在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这方面的著作、资料甚少。在一些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案例记载中,对于当时的应急措施和操作方法很少提及,对特殊事件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总结,对应急物流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三是体系不健全。我国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要完善的方面,包括应急法律法规体系、配送体系、组织指挥系统、预知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人才培训系统,并且需要建立应急物流的理论体系。
另外,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实现基础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必须加强和做好的工作有:建立和完善与应急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军民共用的应急物流信息资源平台、通信平台和相关数据库,提供信息支持;建立权威的物流领导机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军地物流一体化下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军地联合研制必要的应急保障装备和技术;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方案,适时组织军地联合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储备效益。
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若干建议
1.设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应建立完备的应急体系。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政府应该立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灾救灾事物的统筹由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负责。
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应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方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紧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一旦某个地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专门机构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灾害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如紧急征用急需的民间物资,并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灾难之后给予相关企业补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在法律法规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立法,美国的灾害应急处理法规主要有《灾害救助紧急援助法》、《国家地震灾害减轻法》、《全国紧急状态法》等。
3.加强应急物流网络建设
对于救灾物流,应急物流网络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应急物流网可以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应急物流网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送往灾区。
4.配备必要的非常规应急物流装备
这里所谓非常规装备主要是指“一低一高”。“一低”主要是指技术含量不高,但在恶劣环境下可靠、有效的所谓低端物流装备,例如:几乎被淘汰的内燃机车在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便于徒步搬运物资的简单设备和传统的无线单边带电台都将是应对汶川这样复杂情况的必要装备。“一高”则是指技术含量高的先进物流装备及其配套设备,例如: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直升机、运输机等空中运输装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空投托盘、网袋、降落伞等投送装备。
5.加强全天候作业能力的训练
立足极端复杂、严酷的条件,组织应急物流作业训练,切实提高全天候作业能力,满足应急物流运作的各种需求。在通道能力上,要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这次抗震救灾中,在灾害造成的山体滑坡、塌方造成公路通道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军方通过结合空运和步行这两种可以说是最高端与最原始的方式,力保应急物流的畅通。
五、应急物流系统构成
应急物流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应急物流系统环境主要指应急物流系统存在其中的政治、经济、科技及自然等对应急物流产生影响的更大系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需求从环境中产生,这时需要明确保障对象及其对物资保障在品种、数量、时间、空间上的要求等。
应急物流系统的支撑体系是指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完成其各项功能的整个社会的行政制度、公共政策、法律制度和技术等。
应急物流可视化系统是指应急物流管理组织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动识别采集技术等,实时、准确获取和处理物流信息,并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它能够对资源信息、需求信息及物流保障过程信息管理监控。
应急物流决策指挥系统是按照保障对象的需求对应急物流资源进行调度,并对保障过程控制协调的决策指挥机构及辅助其决策的软硬件系统。
应急物流系统资源体系是指构成应急物流系统的物资资源、运输力量资源、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资源、道路航线等网络资源。
六、建立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应急物流系统
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军民携手合作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发展和军事物流息息相关,二者都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物流活动。军事物流可以为应急物流的发展提供实践模式和宝贵经验,对于加强应急条件下物流运作、物资配送、指挥协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军队作为军事物流的主体,拥有规模庞大的专业化后勤保障单位,强大的运输力量、专业化的操作人员、稳固的国家保障使其承担着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物资供应保障的重大任务,其作用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都无可取代。军事物流如果与地方物流相结合,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实行军地物流一体化,必将促进应急物流的发展。
加强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具体的应急保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地方直接应急保障,军方支援。地方直接应急保障适用于较小规模和范围的紧急情况,如局部地区的水灾、干旱、泥石流、塌方等。灾情发生时,由地方政府组成应急机构统一组织指挥救援,并向军队请求必要的援助,如维护秩序、抢救灾民、现场处理等。
二是军方直接应急保障,地方支援。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平时部队训练、演习和小规模武装摩擦期间。军队在进行训练、演习前,由后勤部门向地方运输部门申请运输计划,向地方企业或公司订购后勤物资,以保障军队内部的应急需要;地方为军队提供交通便利,补充后勤物资,如粮食、油料、生活必需品等。
三是军地联合应急保障。这种应急保障模式应用范围广泛。在发生战争、大规模自然灾害、武装冲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时,军地联合应急保障是一种最佳的保障模式。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国家应当迅速启动国家应急系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果断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军地双方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发挥各自物流系统的优点,实现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2005(11):55-58.
[2]欧忠文,李科,姜玉宏.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3]姜玉宏,颜华,王丰.应急物流保障与军地物流一体化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88-91.
[4]徐东“破冰”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
[5]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9(8):1-3.
[6]计国君.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作者简介:
篇6
1调查问卷设计
对于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主要从其6个变量中设计了28个问题,对于服务绩效从货物损失率和顾客满意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顾客满意度中设计了4项问题,从定性的角度将顾客满意分为四个层次,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仍需改进四个值,货损损失率划分为四个区间,即[0,1%)、[1%,5%]、[6%,10%)和[10%,100%]。调查问卷设计通过多次与物流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和物流企业管理经营层高管进行多次沟通、座谈、试填写,最后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内容调整和修正,最终形成了如下8个主要调查问卷变量,即物流服务战略、物流服务理念、物流服务标准、物流服务规程、物流服务管理章程、物流应急服务、顾客满意率以及货物损失率等。
2问卷分析和样本数据选择
本文旨在探究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与其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大量分布均衡的样本数据,初步计划收集300份有效样本数据。经过对400家物流企业的调查取样,最后收回321份有效样本。问卷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在调查的物流企业所在区位分布上尽量朝着离散状态进行。在321份有效样本数据中,华北地区有199份,西南地区为32份,闽浙地区为27份,华东地区为63份,其中国有物流企业约占4.1%,民营物流企业比例约占89%,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约占1.8%,集体企业约占3.7%,其他类型的企业约占1.4%,另外运输类、仓储类、综合型物流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1.2%、3.4%和55.2%。综合以上数据来看,样本选择的范围和广度是符合要求的。在统计分析工具上本文选择SPSS软件作为因子分析工具,同时配合以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来考察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信度、效度检验分析
本文采取克隆巴赫α系数来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和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用信度系数来对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表1中α系数基本上在0.7左右,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当α系数大于0.7时,量表的信度较高。所以本文所采取的调查量表问卷设计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用因因子分析法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KMO值普遍在0.7左右,说明量表的因子分析适宜性比较好,表1中数据还显示,量表的KMO数值都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说明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绩效的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比较适宜。
4相关性分析
表2是采用皮尔逊关联分析法对各变量和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相关性的计算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与物流客户满意度这个观测变量相关性比较小的变量有物流服务规程(0.226)和应急物流服务(0.579),与物流货物损失观测变量相关性较小的变量有物流服务规程(0.069),其他变量之间相对来说都呈现了较高的相关性。这一分析结果与下面对各变量相关关系的AMOS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5结构化方程建模
本部分采用AMOS统计软件进行结构化方程建模来研究构成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的6大变量因素对其服务绩效即顾客满意度和货物损失率是如何产生影响及其影响大小程度如何。
(1)表3是物流服务绩效的信度估计值,从中可以看出其估计值在0.7左右,这说明观测量表中各个维度的变量或潜变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信度水平,顾客满意度变量的信度在0.773。
(2)本文采取拟合优度指数GFI、卡方检验χ2值等效果指标来对模型整体拟合标准进行评价,同时采用NFI规范指数、样本调整影响指数以及CFI比较拟合指数来对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进行检验。拟合情况的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拟合度评价结果来看,绝对拟合效果分析中在0.05的置信检验水平下卡方值表现显著,GFI值为0.962,相对拟合度中NFI、IFI都超过了0.9,同时替代性指标的CFI也超过了0.9,因此可以认为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绩效概念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
(3)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知道该概念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但并不是说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AMOS软件分析的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修正和调整(见表5)。从中可以得出,在变量之间构建双向协方差关系可以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但总上来看,这些措施并不能带来模型拟合度效果的明显提升,只有顾客满意度和货物损失率两个观测变量之间的修改效果较好,对整个模型拟合度带来了0.421个单位的增长,据此可以接受该修正建议,在概念模型中添加顾客满意度和货物损失率之间的协方差关系。
(4)结论。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物流服务战略、物流服务理念、物流服务标准、物流服务规程、服务管理章程和物流应急服务都会对服务绩效的顾客满意度和货物损失率产生重要影响。物流服务标准对顾客满意度影响最大,信度水平达到了0.93,这意味着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标准制定和执行的越好,对服务绩效的提升效果越明显;服务管理章程对于货物损失率的影响程度最高,信度水平达到了0.89,说明物流企业的服务章程对于货物损失情况有着深度的影响,这同调研的数据基本一致。
总结
篇7
【关键词】供应链 应急物流系统 逻辑模型 建设
应急物流是指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要紧急保证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而供应链则是将物流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节省供应时间,可以说,供应链运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其建立逻辑模式十分也是保证应急物流正常供应的关键点。
一、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相关概述
应急物流指以提供突发性公共卫生时间或自然灾害所需物资为目的,最大化追求时间效益和最小化是缩小灾害损失的特种物流活动。而供应链应急物流指供应链成员企业在突发性扰动因素干扰下以尽快恢复常态供应链物流系统运行且降低供应链价值损失为目的而采取的补救性物流活动。
它的特征具有经济性、突发性和多样性、短暂性等。首先是经济性;它与一些非商业应急物流如军事应急物流、救灾应急物流等相比,经济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虽然供应链应急物流的目的是以尽快恢复常态系统运行,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弱化,但这种弱化不代表放弃对经济的追求,因为对于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来说,经济性是其重要特性。所以供应链应急物流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非常态下供应链的价值损失,如果恢复常态的成本高于现状成本,那么供应链的成员会选择等待时机,直到扰动因素消失前不会做任何措施。其次突发性和多样性;一般扰动因素出现在时间地点都不确定的情况下,之所以说它具有多样性,是因所存在的扰动因素中还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供应链应急物流活动的多样性与突发性受扰动因素影响,从而也要要求应急系统具有灵活性是,以此来应对不同因素的扰动,提供详细的应急措施。第三短暂性;扰动因素是一种暂时性的波动,其产生、发展、消亡所经历的时间过程都较为的短暂。供应链物流活动随着扰动因素的逐渐消退也会恢复至常态。所以,供应链应急物流只在非常态环境下发挥作用,如果扰动因素消失,应急物流也会停止工作。
二、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逻辑模型及相关建设要点分析
(一)基于经济因素的模型设计。
判断扰动因素是否因经济因素而引起,可将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分为基于经济因素系统模型和基于非经济因素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模型。供应链目前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其不确定性也在逐渐增大,风险也由之而来。供应链柔性是保障供应链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它的基本要求是降低供应链运行不确定性的能力,调整符合环境波动要求的供应链运作策略。具体体现在决策协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组织融合等方面。所以,基于经济因素等方面,系统逻辑模型建设应遵循间接性、动态性、开放性以及集成性等原则。基于经济因素的逻辑模型建设的要点在于三个层面的柔性机制,分别是战略层柔性、战术层柔性和执行层柔性。其中战略性柔性包括是战略柔性和资源柔性,战略柔性是为了给战术层柔性和执行层柔性做铺垫。而资源柔性则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战术层柔性包括计划柔性和协调柔性。实现战略柔性的计划功能保障要通过计划柔性,之后为执行层面的具体执行活动提供详细的柔性化资源。而协调柔性针对不同的矛盾冲突采取个性化的协调方案,降低冲突程度执行层柔性分为采购柔性和相应柔性;前者主要体现在采购品价格柔性、数量柔性等,实现与上游客户之间的快速协调,而后者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内部个流程之间快速响应下游客户。
(二)基于非经济因素的应急物流系统逻辑模型。
此类供应链应急物流面临的扰动因素具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大部分原因是物流通道中断,短时间内通过常态供应链物流恢复其运输通道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修补中断的常态物流渠道要必须选择新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或网络节点。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所建设的应急物流系统有以下几个方法:1)满足运作采取“自给模式”形成离散节点;“自给模式”指满足封闭节点内物资所需需要调动应急库的临时供应源,然而物流渠道并不通常,物资无法顺利输入或输出,所以只有先通过预先储备的应急库存来保证封闭运行期间封闭节点的正常资源所需。2)采取“搭桥模式”避开常规渠道的中断点;本文所说的“搭桥模式”和临床医学上所说的心脏搭桥模式是同一概念。常态物流渠道中断和临床上的阻塞了的心血管,实现物资转移的新“回路”可采用搭桥模式,通过陆、水、空三维运输方式来满足多个或单个需求。此模式应用前提则是要求搭桥的成本小于搭桥所实现的总收益,尽量避开“多式联运”的方式,以此来节约周转时间,减少物流中转环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扰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建设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供应链常态物流系统中所存在的扰动因素,而是在一定控制范围内降低扰动因素出现的频率,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以此来保证供应链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此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值得供应链是管理在今后工作中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刘胜春,李严锋.基于即有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应急合作分析[J].商业研究,2010,(11).
篇8
[关键词] 三峡坝区应急物质资源支撑体系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长江航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明显增强,长江航运的效益倍受关注。三峡河段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白金地段,其地位和作用自然引起高度重视。长江三峡坝区上起长江干线西陵峡庙河,下至宜昌市中水门,全长59公里水域,是枢纽水域通航的关键区段,包括葛洲坝3座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1座大型升船机(待建)、3个港区,以及8处大型锚地、104处泊位、4座桥梁、6处水上交通管制区域。坝区内船闸、桥区、渡口、油区、码头等重要部位较多,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会对长江航运、三峡大坝效益、长江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由此引发一些不良社会政治和国际影响。因此,为有效应对各种不同的重大突发事件,提高三峡坝区的应急救援能力,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大坝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是由应急救援的硬件、软件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它不仅包括统一、高效、权威的指挥体系,而且包括可靠灵敏的通讯网络、牢固实用的救援设备等多种应急资源的状况和水平。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强的明显特征,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作为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础,事先做好各种预防、救援的综合应变措施,加强各种应急物质资源的储备至关重要。
一、应急物质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应急物质资源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救援、恢复等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救援物资、应急设备和设施,以及应急救援的专用场所等。其中救援物资是指专项用于紧急抢救、转移、安置灾民和安排灾民生活的各类物资。救援物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救生类,包括救生艇、救生圈、救生衣、探生仪器、顶升设备、小型起重设备等;另一类为生活类,包括衣被、方便食品、救灾帐篷、净水器械、净水剂等。而根据应急设备和设施的功能不同可将应急设备分为:消防设备和设施、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通信联络及警报设备、交通工具、照明装备、个人防护设备、监测和检测设备、泄漏控制设备、应急电力设备等。
二、三峡坝区主要的应急物质资源
根据在三峡坝区范围内发生的概率较大且严重影响通航能力,而且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影响面非常广、深且远的主要突发事件建议三峡坝区所应备有的主要应急物资资源有:
1.水上监控装备
水上监控系统是三峡坝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因此水上监控装备的建设应该是应急物资发展重点。根据辖区水域特点及管理需求,建设覆盖整个三峡坝区的VTS雷达交管系统;建设三峡坝上、两坝间、葛洲坝下三个船舶自动跟踪识别AIS基站及监控中心;重点船舶加装AIS终端;重点水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辖区船舶GPS定位系统,实现对重点船舶的跟踪监控。从而实现坝区内监控的无盲点覆盖,以及船舶的动态跟踪。
2.危险品锚地与船舶遇险冲滩区的应急资源
目前通过三峡船闸危险品的种类,已多达17种。按照2004年的数据计算,三峡船闸每天平均要通过一级危险品1052.6吨,其中油品危险品436.7吨,化学危险品615.9吨。大量的危险品过闸给船闸运行安全和通过能力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危险品的待闸锚地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按照危险品过闸的相关规定和严格程序,危险品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后方能申报过闸计划,即必须在锚地停泊一定时间受检等闸。这样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对锚地的需求。同时,危险品锚地应能满足多种危险品性质的需要,才能保障危险品待闸和三峡大坝的安全。但现有危险品锚地的现状,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亟待解决。为此,建设多元化的危险品锚地,是满足过闸危险品多样化的客观需要,是保障三峡大坝和船舶安全的必备条件。
由于三峡成库以后,川江航运发展迅速,船舶吨位增大,船舶种类和数量增多, 从客船、客渡船、旅游船到集装箱、重滚船、散货船、大型船队、危险品船等应有尽有, 船舶通航密度的增大会让频繁。同时,受坝前水位调节、大坝下泄流量变化、入库流量季节性变化和季节性淤沙等因素影响, 使得库尾段和两坝间航段通航条件变得更为复杂,另外成库后水面大幅提高和拓宽, 库区雾情较成库前发生一些变化, 受风的影响也增大, 从而也增加了船舶不安全因素使船舶碰撞、漂移的现象增多。因此建议在三峡坝上、两坝间分别建设几处船舶遇险冲滩区,防止船舶漂流撞坝
3.船舶过闸失火的应急物资
三峡工程双线五级永久船闸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位落差最大、闸级最多、技术最复杂的永久性通航船闸。 由于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是五级船闸,船闸充泄水只能一级一级地进行,正常情况下,船舶通过每级船闸的时间约为40min,船舶在中间级闸室着火时不能迅速被拖离,因而过闸船舶失火会直接危及永久船闸闸室的消防安全。
目前永久船闸闸室消防的主要任务是扑灭过往船只火灾及船上人员的救生工作,消防方式采用水灭火,并辅以消防站两辆泡沫消防车。这些消防措施能够扑灭一般客货轮船上火灾,但对于油轮在闸室内失火且自救能力不足或丧失自救能力时则嫌不足。为此应增加油轮(驳)在船闸内失火时的灭火措施,可设置固定式或移动式泡沫灭火装置,如使用特种专用泡沫消防车泡沫炮对着火船舶舱面喷射泡沫进行灭火。
4.水域污染的应急物资
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峡地区船舶数量日益增加,船舶污染也日益突出。尤其是由于船舶触礁、碰撞等交通事故造成有毒货物大量泄漏及由于装卸作业不当造成的有毒货物溢漏等事故,由于排放量大而集中,给水域环境带来较大破坏,给两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及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在三峡船舶防污设施方面投入较少,三峡库区船舶污染应急处理能力严重缺乏。目前库区除一艘垃圾接收船、一艘垃圾/油污水两用接收船外,其他防污清污设施如围油栏、吸油毡、消油剂等几乎为空白,一旦发生船舶溢油或有毒化学品落江事故,基本上没有清除回收的手段。所以首先应建立三峡坝区水域污染的监测系统。其次,配备污染物控制和清除设施。目前,对油及类油物质的控制和清除技术已比较成熟,所需的设施有:围油栏:用于拦截溢油,根据长江水域的自然条件,原则上使用适应河流情况的围油栏,包括常规PVC 和橡胶围油栏、充气式围油栏、吸油式围油栏、防火导向围油栏等。清油设施:主要包括适应大水流速和多油种的清油设施,如:收油机、吸油毡、方便型储油槽、大功率卸载泵、岸边清除设施、溢油回收船等。消油设施:消油剂等。对其他有毒化学品,可根据船舶运载的主要品种,配备相应的控制和清除设施。同时根据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清漂船。
5.水上应急搜救的物质资源
目前,长江干线没有建立专业救助力量,搜救工作主要靠长江海事机构的监督艇和事故现场附近的各类船舶来完成。现有的监督艇大多数航速慢、抗风等级低、助航设备差且没有配备专用救助设备。川江汽车滚装船是长江上一种新的运输方式,此类船舶遇险后,过载车辆比较困难,救助手段落后,没有专业设备。所以建议三峡坝区建立一个专门的搜救基地并配置相应的搜救设施和设备,以及高速摩托艇、水上搜救艇和搜救指挥艇等应急物资。
三、应急物质资源的管理机制
1.应急资源配送的快速反应机制
图应急资源调度的运作流程
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将应急物资快速的运达救援现场关系到应急救援的效果甚至是成败。因此建立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应急物资调度体系是应急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应急资源调度体系的核心就是应急物资调度中心。所谓应急物资调度中心就是指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为做好救援物资的筹集、运输、配送等工作而建立的一个特殊的物资调度中心。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
如图所示,应急物资调度中心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对应急物资供应部门、运输保障部门、内部物资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指挥。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回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供应主要由供应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内部物资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2.应急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
应急活动需要可靠的实时数据,丰富的背景数据,而应急资源又往往属于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只有通过应急资源的信息共享才能进一步研究、建设和利用应急资源,实现应急资源的采集、更新、管理、共享、交换和整合。集中调度重要应急资源,支持应急反应的指挥和行动。因此必须对应急资源的信息进行共享和整合,从而才能达到互通有无支撑应急反应的各种活动。
3.应急资源的补偿机制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除专业救援队伍外往往需要社会力量的援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在救援结束后对参与救援的社会力量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目前三峡局主要通过三总司设立的专门救援基金对参与救援的社会船只进行补偿,但存在资金较少的缺陷,因此建议由肇事方、保险公司和三总司三方共同负担应急救援的经济补偿,从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援活动。
4.应急资源的保障机制
应急资源顺利到达救援现场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首先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起着关键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其次,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期,建立地区间的紧急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可有效简化作业程序和提高速度,使应急物资迅速通过地区检查站,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极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四、结论
合理储备应急资源是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先做好各种预防、救援的综合应变措施,加强各种资源的储备,构建科学的应急物资快速反应机制至关重要。“三峡无小事”不仅因为三峡工程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更因为三峡的安全涉及长江中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建立健全的坝区应急物质资源支撑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重庆出版社,2005
[2]朱汝明胡承兵:建立长江三峡库区船舶污染应急反应体系的意义和设想.内河船舶防污染研讨会论文集,2000
[3]欧忠文等:应急物流.重庆大学学报,2004(3)
[4]舒顶明: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思考.减灾论坛,2005(1)
篇9
【关键词】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对策
一、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我国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出始于1992年,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杭州的粮食数量上即粮食供给上的安全。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影响粮食安全的生产因素。粮食生产安全与资源、投入等因素有关。一是耕地资源减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粮食生产可能的规模和粮食产出率的高低。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及灾害损害等原因,耕地大大减少。二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农业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特别是南方的水灾和北方的旱灾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有扩大的趋势。三是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落后。由于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粮食的增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及落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构成了粮食生产安全的又一危险因素。
2.影响粮食安全的流通因素。流通安全主要涉及粮食流通体制、价格体系、储备体系、补贴制度等方面。一是价格体系。粮价决定农民种粮收益水平,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需要对主要粮食品种采取价格上的宏观调控,政府要通过相机逆向操作,减少粮食价格波动对产量和需求量的冲击,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粮食安全程度。二是储备体系。粮食安全居我国三大战略安全之首,而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确保粮食持续、均衡、安全供应的重要手段,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应急措施。建立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余缺,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目前我国储备粮一方面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轮换机制不够科学。三是粮食流通体制。粮食流通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产销区格局分布欠合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较为集中,保障销区粮食供应,运输成本会大大增加,所以粮食物流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3.影响粮食安全的应急加工能力因素。粮食安全除了受粮食生产能力、流通体系完善程度影响外,应急加工能力对粮食安全也起着重要影响。一是应急加工设备、人员、资金保障。出现粮食危机时,需要动用应急加工设备和应急资金,足够的应急生产线、应急工作人员都要有所保障。二是应急加工粮食企业的粮源保障。主销区的粮食加工企业如果粮源不足,就很难承担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加工任务。因此,有必要以粮食储备库为依托,建立规模化的粮食加工基地,对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扶持。
三、杭州市粮食安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增产受制约,需求呈刚性,产需缺口继续扩大。杭州是缺粮地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十分重要。目前的粮食产量主要与播种面积呈正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杭州市粮食耕地总量呈快速下降态势,粮食种植面积也难有增加的余地,这就导致杭州市粮食生产难以有大幅度提高。然而粮食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这势必导致粮食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粮食的对外依存度随之加深,2009年我市三分之二以上粮食靠外购,一旦全球性或全国性的粮食紧缺,我市的粮食供应就会暴露出很大的问题,粮食安全隐患就不能消除。
二是粮食产销合作长效机制尚需完善。近年来,杭州市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虽然逐步加强,但仍然是“松散型”的合同利益关系。本地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企业在粮食生产期签订短期的购销合同。由于难以就未来粮食的产量、粮食价格、粮食质量等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决定了主产区和主销区已签订的购销协议面临不确定风险,也就给粮食市场的流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是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不足。目前杭州市区大米加工企业只有4家,日加工大米能力只有600吨,而杭州市区日均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大米日加工能力缺口700吨,现有的粮食加工设备普遍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应急加工需要,粮食市场一旦异常,储备稻谷不能及时加工成大米投放市场,就会出现“有谷变不了米,有粮吃不上饭”的状况。
四是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缺位。目前杭州已在黑龙江密山建立了粮食生产基地和储备粮库,为杭州粮食应急确保了粮源。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及时将黑龙江的粮食运输到杭州,对缓解危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考虑到运输成本和运输速度,目前粮食主要依托铁路运输,然而,铁路运输的调度权不在地方,由于地方依托铁路运输缺少主动权,一旦需要应急长途运输粮食,就会出现有粮运不进杭州的情况。应急运输的物流缺少保障,将直接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的应急储备粮库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提高杭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销区粮食安全应该是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杭州作为粮食销区,在增产受限的情况下,做大粮食市场是保障杭州粮食安全的基础,加强粮食储备是杭州粮食安全应急保障的关键,建立健全粮源与物流的协作机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杭州粮食供求矛盾在逐步加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杭州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坚持科技兴农,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
1.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增加扶持粮食生产的专项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质高效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相结合转变。
2.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法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坚决制止耕地抛荒,防止耕地减少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地力建设,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多渠道多途径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立耕地地力动态的长期监测网络体系。
3.落实扶粮政策凸显种粮比较效益。继续执行国家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政策,认真落实省级早稻订单奖励、粮油种植大户直补、订单储备粮价外补贴、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必须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出台适合杭州的扶持政策,处理好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保粮食产量。
(二)坚持做大粮食市场,夯实粮食供应基础
1.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抓住机遇,政府要出台更优惠的粮食产销合作政策,鼓励建立相对稳固的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尝试建立投资式的产销协作。一是建立投资换产品的协作关系,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牵线以技术投入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形式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以换取一部分对口供应杭州的粮源;二是建立跨区域的独资或股份制的产业化经营公司,实行投资、销售在杭州,生产、加工在产区的经营模式;三是采取租地或直接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商品粮基地,实现优质粮食产品的定点生产、加工和返销。鼓励产区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落户杭州。
2.支持从事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并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粮食深加工的投入,促进粮食加工和转化增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在扩大在杭的粮食采购、储存、销售规模的同时,增强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
(三)坚持科学储粮,有效发挥储备粮调节供给、应急供给作用
参考国际上粮食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的粮食储备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储备和市场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储备监管,落实储备补贴,确保储备粮源,逐步探索“藏粮于企”的粮食储备途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杭州粮食储备管理应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保障政府储备足额到位。政府储备是政府应对粮食危机、调节粮食供应的既重要又直接的调控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杭州要确保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政府手中都有足够的地方粮食储备,充分发挥储备粮“蓄水池”和“缓冲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粮食的安全性。
2.必须强化市场储备功能。杭州市政府在投资建设勾庄粮食物流园区粮库、803洞库项目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鼓励大型的粮食经营企业落户杭州,鼓励其在杭州新、改、扩建设粮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品牌的粮食经营企业在杭州建设粮食加工基地,在杭州市现代物流专项、商贸发展专项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给予企业补助和奖励,通过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在杭州本土的市场保有量,有效发挥市场储备功能,确保市场波动时杭州有粮可调。
3.必须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结构,完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目前杭州市政府粮食储备为21.5万吨,其中小麦6万吨,早籼谷8万吨,晚粳谷7.5万吨(成品粮1.3万吨);杭州市市场粮食储备为成品粮1.4万吨。一旦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杭州市有成品粮储备2.7万吨,按杭州市日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计算,成品粮储备可维持消费20天。在此基础上,同时通过应急加工可将原粮加工为成品粮,这样形成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危机。这就要求提高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同时根据居民的消费要求和市场调控的需要,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适当增加晚粳谷、晚籼谷储备。
(四)坚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建立健全粮源和物流的协作机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杭州以市场经济方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1.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构建粮食物流中心可以把粮食流通资源按市场化要求重新配合、配置,可以使粮食生产和流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建立以大规模粮食集散和综合性物流服务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进行功能创新与整合提升,努力将杭州粮食物流中心打造成集粮食批发交易、仓储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2.加强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建设。为保证在粮食紧张情况下,杭州能将在外省市建库储备的粮食及时运到杭州,铁路、交通、财政等部门为粮食调进、接运、粮食加工应提供火车、汽车运输等方面的支持,包括应急运输工具、应急运输人员、应急运输资金等配备,地方无权调配铁路运输,但应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运输部门的支持,避免“有粮运不进来”现象的发生。
(五)坚持粮食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增强杭州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粮食安全是动态和变化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是经常的,公共突发事件也是难以预测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预报准确及时、反应灵敏、措施得力的预警体系。
1.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行情的变化,在国内、省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采价点,定期搜集粮食成交交割动态,加强对粮食价格变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2.增强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从粮食安全出发,政府必须扶持一些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确保粮食不安全时,原粮能通过骨干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及时加工成成品粮,并按照政府指令供应市场。因此,在粮食安全时,政府与其签订承储、应急加工的合同,可以日常承储补贴、以优惠价格收购等多种形式对这些骨干企业给予支持,企业完全按市场运作,政府可以按照业务量、粮食品质、获粮途径等多方面对粮食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实行星级评定管理,给予分等级进行奖励;在粮食不安全时,政府可以采取支付储备动用补贴、应急加工补贴等形式依托这些企业供应市场,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吕春雷.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分析[J].学习论坛,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11).
[2]粮食主销区市场化改革后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广西粮食经济, 福建省粮食经济学会,2001(6).
[3]单文豪.加强粮食产销协作,确保上海粮食安全[J],上海农村经济,2011(11).
[4] 王跃梅.主销区粮食安全目标与现代物流分析[J].农业经济,2009(5).
篇10
关键词:物流中心,系统 , 建筑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s the emergence of new service industry,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 will become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logistics is also necessary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a sense, logistics base and work well mean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ctive, business is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arrier and basic logistics center construction of the growing amount, on the corresponding building design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Keywords: logistics center,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中心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仓库、停车场的概念,而是集物品、景观、能量、信息的流动为一体的现代化、低能耗的建筑群体。越来越全面的要求使得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筑与物品、信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流中心的每个功能区块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文提出了以“系统论”的概念来设计物流中心,将整个物流中心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运行来考虑。下面以某物流中心的设计入手,简要分析了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手法。
2、项目概况
某物流中心由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版块四大版块组成。
3、设计要求
3.1 城市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连续、完整的姿态为城市提升整体品质,一期建设形成沿街规模,二期预留用地较为规整。
3.2 先进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多功能的构成、高效率的管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物流仓储中心。
3.3 高效性
功能集约,流线清晰,安全可靠,充分保证物流中心的各功能高效运行,真正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3.4 生态性
遵循生态节能的原则,创造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中心。
4、设计理念
根据甲方需求和用地特点,以及当今国内外物流中心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先进的设计手法,我们提出了“系统”的概念,将整个中心看作几个有条不紊运行的系统来设计。同时我们根据建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系统流动”的概念。
4.1 系统流动的概念
在项目总体规划上,我们提出了“流动”的概念。物品的流动、建筑的流动、景观的流动、能量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我们从这五个方面贯彻强化“流动”这一概念。
(1)物品的流动:方案设计根据物流中心基本的功能作为设计的主旨,围绕物品的流动进行设计的展开。
(2)建筑的流动:采用飘逸的流动线条,结合起伏的地貌、原始的水塘形成了极富动感的景观建筑群,与大地融为一体。
(3)景观的流动:充分利用原始的地形、地貌进行景观设计,小桥流水、山水相宜,构成了一幅连续不断的景观画面。
(4)能量的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雨水等自然资源,通过中心水系和绿色节能技术做到能量的流动和循环,减少能耗。
(5)信息的流动:在建筑的信息化设计中,方案提出了“信息流”的概念,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通讯指挥技术以及“物联网”的设计理念,组织货物、车辆、人员的流动。
4.2 系统模块化的概念
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我们提出了“模块化”的概念。“模块化”设计将主要功能体块以及建筑单体设计成一个个标准的模块,每个模块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同时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模块,对整体的规划不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集约性,提高物流中心的使用效率。
4.3 生态景观系统
在景观设计上,方案结合原始的地形、地貌,设计了中心水系和湿地景观生态园,运用绿色节能的新技术,提出了“能量自循环系统”的概念,力求减少能量的消耗和资金投入。
5、设计方案
5.1 总体系统规划
(1)功能分区
方案将主要区块仓储物流部分布置在基地的东部,机房和附属用房部分布置在基地的西南处,在基地的西北处结合中心水系设计了生态景观区块,同时也为二期的发展预留了空间。通过道路的组织和划分将整个基地基本分为了四大版块: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和二期预留版块。四个版块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总体规划上又融为一体。并且一期建设易于形成沿街规模,二期用地也较为规整。
(2)基地的交通组织
方案将基地的主入口布置在南侧的金屏路上,物流部分的主入口布置在了东侧的新农路上,物流部分的次入口布置在了北侧的东岗路上,机房和附属用房部分的主入口布置在了西侧的金港路上。
(3)仓储物流的交通组织
主要的仓储物流功能区块中,提出了“物流广场”的概念,通过广场的组织,有效减少了物流中不必要的路程和交叉,达到了物流的快捷、便利、井井有条。在仓储版块中部设置了60多米宽的物流广场,作为仓储的进货、出货等辅助区域,广场十分宽阔,做到了单向4车道,并且还预留了仓储停车位,此外在广场的尽端设置了圆形的回车广场充分满足了车辆进出货物的需求。仓储库房采用了“U”型库的形式,有效减少了车辆的流线和路程,增加了物流的使用效率。仓储版块中消防环路贯通,并设有次入口作为应急使用,在东侧的主入口设计了物流的一些辅助用房和货车停放、缓冲区域,和一些管理、休餐饮等用房,方便了使用,提高了效用。同时,结合景观空间为二期预留了空间,随着今后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条不紊的物流体系。
5.2 系统中的单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