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体经济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体经济的性质

篇1

[关键词] 职业指导;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78?03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模式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体制过渡为双轨制,即高校毕业生由学校推荐,然后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主选择的为主,现在转变为学生自主择业。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毕业生的数量逐渐递增,每年600多万的毕业生需要通过自主择业找到工作。“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够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予以指导和帮助。”[1]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2]。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而言,职业指导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点:通过职业指导促使求职者掌握职业生涯设计能力、择业能力、培育专业知识技能、帮助求职者将择业心理与行为合理化。即:增加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工作世界的了解。这一阶段的高校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三个:偏好的固定化、选择的明确化以及选择的实施。学生的两种态度(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以及对职业探索的态度)和两种能力(信息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会影响职业探索任务的实现[3]。

我国的职业指导一般称为就业指导,主要目的是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政策性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与国外相对成熟的职业指导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指导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职业指导基本停留在提升毕业生的择业技巧这个方面,深层次的目标还无法实现,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指导效果不显著和效率低下,即我国的职业指导的有效性不足。如何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是当前须切实研讨的问题。

一、目前职业指导的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职业指导的有效性的发挥,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职业指导的服务部门提供的就业服务的专业性不足;其次是职业指导的服务对象, 即求职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最后是职业指导所提供的服务与求职者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职业指导就业率低下的原因,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指导的供给方――职业机构方面

第一,以“就业指导”为核心的职业指导理念限制了职业指导的发展。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求职者学会职业设计、掌握职业选择的能力,实现人职匹配,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而言,职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生的各个阶段,包括从招生环节直至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的追踪调研。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基本停留在毕业生离校前的一段时间,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引导、求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顾友斌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3.4%的学生觉得学校是“长期进行就业指导”;另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15.8%的学生觉得学校是“定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也有7.9%的学生觉得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4]。

第二,高校职业指导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的

职业咨询师队伍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大部分高校提供职业指导的人员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校级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比例比较低,一般高校师生比为1:500,我校本科生的规模近万人,但是校级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仅为3名,这样的人员配备应付就业方面的日常工作已经属超负荷运转了。院级的职业指导依靠的是承担着繁重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亦无法完成个性化、深入化的职业指导工作,目前学校加大对辅导员职业指导培训与资格认定的力度,提升了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但是因为职业指导尚没有实现专职化,严重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导致职业指导效率低下。

第三,职业指导的大一统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需求。目前的职业指导于高校而言,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学校的就业率,高校的职业指导活动基本停留在职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等,这种大一统的方式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达到职业指导应有的效果。导致的后果是高校职业指导部门的供给无法满足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需求。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班的教学模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需求,因而大学生对于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的态度是比较冷淡的。

2.职业指导的需求方――求职者方面

第一,职业规划的意识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求职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己求职择业的重要意义。萨柏认为,一些年轻人对职业选择准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或不关心他们即将面临的职业选择问题[5]。很多毕业生直到毕业前夕仍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笔者对仙林大学城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期望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程度较低。有明确职业目标的人数占30%;对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只有16.7%的人很了解。在应聘前,是否对应聘单位有事前了解,其中对应聘单位没有了解的占27.8%,近三成的学生在应聘前不了解所应聘的单位[6]。

第二,求职者择业过程中缺乏职业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职业指导的目标是激发求职者探索自己与职业世界的兴趣、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并通过自我探索实现人职匹配,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大部分求职者缺乏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的兴趣,职业规划的能力较弱,理想职业选择不是建立在通过对自己和职业世界理性的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社会评价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社会上认可度较高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而不论自身是否适合某个岗位,也不论自己是否喜欢某个岗位。

3.职业指导机构与求职者的沟通方面

第一,职业指导机构缺乏对求职者个人职业需求的及时、有效、个性化的反馈,导致职业指导机构与求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职业指导机构的就业信息立足于学校主流的专业,用人单位一般也是根据学校的主流专业来开展校园宣讲会,比如笔者所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宣讲会的以医药行业为主,这样的宣讲会对很多不愿意从事医药行业的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因此,职业指导机构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更愿意将从职业指导机构以外的其他方面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

就业信息对学生成功就业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一般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通过上述关于经管类大学生期望的调查发现,经管类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以网络咨询为主,其次是校园招聘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和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信息低于前两者(见表1)。

第二,就业指导机构缺乏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影响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步入职场的校友是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资源,通过对他们的追踪调研可以了解其职业适应性,并通过调查研究,为更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指明方向,但在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对毕业生跟踪调研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比较欠缺的,这必然会影响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二、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的方法

职业指导工作对提升求职者的求职成功率、职业满意率,对提升学校的声誉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都开展起来,但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不高,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的成果,因此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展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等方法,协助当事人更好地解决在选择职业、安置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8]。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通过咨询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职业咨询,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职业选择的能力,通过职业选择促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职业咨询在高校的各种职业指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大职业咨询的力度应是各高校今后改进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2.开展多元化的职业指导,满足个性化职业需求

目前,学校的就业工作注重整体就业率的提升,对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服务的探索与关注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专业的帮助与支持,不利于院系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降低了学生对职业指导评价的满意度。职业指导工作应以激发求职者的潜能,促使求职者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最终到达自我实现。因而,职业指导应针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层次性和个体性,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专业化的服务。职业指导人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个人能力情况、社交情况和个性情况,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

3.与专业相结合,提升职业指导的专业性

大学教育的特色就是专业化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更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职业指导工作应该以专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专业教学过程,将职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的特点,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的前景,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职业的状况和要求,以及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特点。

4.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尽早树立职业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务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通过课外活动与实践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帮助其尽早树立职业目标,并为完成就业目标做好各项准备。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典型人物引领等,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心理咨询、量表测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探索职业兴趣、形成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与准备,提升就业的理性化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学生弄清“自己希望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所希望的与自己能够做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提升?”

5.建立一支高效的专业素质较高的职业指导队伍

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有效职业指导的关键一步。每一所高校只有建立起一定数量的职业指导专职教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亟须进行职业指导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专业培训,使职业指导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型转变,熟悉和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同时要让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从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抽离出来,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必将大大提高职业的效力。

6.搭建便捷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交流的平台

信息社会,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该积极搜索适合学校特色的就业信息,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及时的就业信息,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的职业需求;同时,搭建便捷的校企交流平台,降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成本,提高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137.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2005.

[3] 曹金华,曹爱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1):78.

[4] 顾友斌.高等院校职业指导有效性研究――以南通高校为分析对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5] 曹金华,曹爱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1):77.

[6] 魏翠妮,汪元平,刘丽娟.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四所高校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4):45.

篇2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也大大增强,与此相适应,我国的财政经济与财政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将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的改革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明确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发展的方向等。

关键词 :财政经济;形势;改革;财政体制

在改革开放措施的推动之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状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与全球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的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使得我国需要进行有效的财政体制改革,以有效实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一、现阶段我国财政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正在逐渐的增多。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我国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资金筹集困难以及企业运营方面不够成熟,规模小,产业集中率低,产业升级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非常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导致出现这样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形势的影响所致。同时,由于企业经济发展与实际需要并不符合,经济结构发展不合理,导致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下,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直接影响了财政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民生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也是目前财政经济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矛盾。民生问题的迫切性也推动政府的改革,也急需财政的大力支持。在住房方面,虽然当前也有很多的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等出现,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如棚户区改造、建立安居住房保障等,但事实上,我国人民在住房问题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医疗问题上,一直都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人民的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也急需医疗事业的发展,也亟需政府能够在我国医疗事业方面做出有力的改革。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通过每年的就业信息与失业率中就能看出,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同样也迫切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

(三)经济发展存在下行风险

目前,我国经济处在一个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行业发展变化差距逐步变大。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成本优势相对其他国家已经不太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没有有效改观,产业升级的道路还比较漫长。地方债务风险依旧存在,财政货币政策受制因素仍没有消失。结构性失衡与主动性减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应对。

二、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分析

(一)合理调控经济发展规模

首先,首要考虑的就是税收的问题。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为此,调整财政经济发展的规模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保证税收来源的稳定,并将其增长情况作为制定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其次,要考虑我国的财政赤字水平问题。事实上,当前我国的财政赤字水平还比较低。财政赤字的作用在于,当国家对经济做出调整的时候,合理的运用财政赤字的作用,确保财政赤字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缓解国家在财政方面的支出压力。再次,采取市场化调控措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采用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市场化手段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化手段去调整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不同时期的经济以及金融发展环境所决定,也需要制定合理有效财政货币政策、应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才能够实现。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存贷款利率的放开等。

(二)对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科学调整

之所以对财政支出进行一定的调整,目的在于保证财政体制的平衡。由于财政支出结构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那么在确定财政支出前不单单的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形势,还需要对以往的财政支出结构等进行一定优化调整。一是要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民生类支出的增长,逐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等需求;二是加快支出制度改革,保证资金使用的效益和质量;三是合理调整支出手段和方向,促进公平统一的市场建设。

(三)对收入分配的结构进行一定调整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城乡收入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部地区的收入差距等,导致出现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为此,我国政府需要针对这些收入矛盾的存在进行合理的调控,可以加大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其比重,合理调整地区财力差异;通过对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调整,缓解我国的居民、企业等收入差距问题。提高我国非再生能源的税率以及奢侈品的消费税税率等,引导良性消费,筹集资金扩大内涵再生产。完善我国正在实行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自贸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平衡地区发展差异。这些方面都能够用于我国的收入结构的合理调整,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快速的发展。

(四)做好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划分

要确保财政经济发展形势与财政体制改革能够有效的进行下去,那么财权与事权的划分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于事权要重新的划分,要将当前我国的税收体制与我国的税收基本法规范化、制度化,尽量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政管理权,改善目前税收繁琐复杂的状况。对于城乡而言,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到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没有统一;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事权配置方面存在着随意性等等。为此,我国政府应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财政经济的及其体制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水平。要加快财政制度与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约束有力的完整体系,特别是新《预算法》出台后,要及时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制度与规定,更能适应与推动经济发展;要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也包括资金流程的监管。既监督程序是否规范,又监督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发挥,努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六)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

地方债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要稳妥处理好地方债务,防止其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建立规范有效的债务管理体系,从“管、用、还”上做好文章。要修明渠,规范债务融资渠道。要堵暗道,分清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合理划分确认政府债务。

现阶段,我国在财政经济与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已经加大了力度,我国的财政经济发展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解决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更是刻不容缓,对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完善,以减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损伤。

参考文献:

[1]胡月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10).

[2]宋立根,张智琦,构建财政监督精细化管理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10(65).

[3]韩金华,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探讨[J].中国外资,2013(03).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3-03

1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现状

现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在不断更新,我国需要的各岗位优秀人才均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且基本的课程。目前全国各地区高校基本均开设有计算机教学课程,但由于计算机教学对高校相关教师团队以及硬件设备均较高,计算机技术革新快,需要教师及时做到知识更新,学校要及时进行设备更新。

1.1对计算机教学重视度较低

由于计算机教学的一些高深内容在现今一些专业是暂时不需要的,因此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知识并不感兴趣。而较为浅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便已经掌握,教师过多的讲授浅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则是浪费学生们的时间,因此大部分的计算机课程是不将浅层次计算机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大部分的学生潜意识将计算机课程归结为选修课程,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以及深入了解兴趣,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的情况来看,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课程遵循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传授课程,但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有充分的实践在实验课上练习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还有少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与理论课知识所使用的实践工具不符,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课来熟练理论知识,对于教学来说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实践教学,白白浪费学生时间。还有一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受到学校以及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思想,自身对课程教学抱以懒散应付的态度,大大降低了计算机教学质量[1]。

1.2硬件设施缺乏

由于计算机教学较为特殊,需要计算机设备配合才能够较好地达到计算机教学目的。高校学生大部分均是住校,除了课上在计算机室内学习实践,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来复习熟练课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再加上学生与教师缺乏计算机知识沟通,大部分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后仅能记住课上所学知识的50%左右,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效率,因此大部分学校缺少让学生能够课下进行复习练习的硬件设备。另外,大部分高校还存在计算机教师职位缺乏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熟练,显得手忙脚乱,影响学生的课上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丧失耐心,课上多发生学生走神、睡觉等从事与课堂无关活动的现象。

1.3评估制度不合理

现今部分学生功利心较重,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方式与内容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评估制度决定。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学习成绩评估制度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成果,仅仅重视对学生基础内容的考察,不重时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察,无法发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甚至部分高校采取纸质试卷作为计算机知识的考试形式,学生无需进行实践操作,仅需将所考的重点内容背下来,在试卷上写出即可得到十分理想的成绩,不能从实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实际情况。

2 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计算机教学内容

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授课是根据教材内容备课传授的,而教材内容通常较为落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传授学生计算机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少还停留在Word、Excel等基础工具的使用,内容本身较为枯燥,容易使课堂学习氛围僵硬,使学生对计算机课教学认知为简单的基础计算机知识课程,无法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上,不少教师认为实践大过理论,因此主要带领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课,然而计算机知识并不是学生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上计算机实践课时摸不到头脑、手足无措,无法根据要求进行实践,进而使得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大大降低[2]。

2.2计算机教学方式

现今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内容设计较为枯燥,且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多采用简单的灌输式传授,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学习欲望。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由于教师的讲课形式以及内容过于抽象化,且每个单元的前期内容学生多通过自学早已经学会,因此学生并不愿意接收教师这种平白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整体学习气氛。因此,大多数的计算机教师有必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向其他学科教师借鉴较为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容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知识内容较多,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肯定是记不住的,且还有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将理论课统一在一起上的,结束理论课的课程才开始实践课,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学一点忘一点,最后实际实践时根本不知道应该要怎么操作,白白浪费了早前学习的课时。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理论实践充分合理结合教学才能够真正掌握的学科,因此计算机教师需要去研究分析如何结合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3 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

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模式,创建更符合学生需求,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新式计算机教学模式。笔者向5所高校10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问卷不难看出学生渴望学习基础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缺乏积极性,且由于现今计算机较为普及,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高校计算机教学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当加以创新,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计算机知识。根据调查显示,计算机课程尽量应安排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有充足时间更多精力学习计算机课程。另外,学校需要定期更新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使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能跟上时展,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通过调查还不难看出,在教学初期,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上就不能够要求学生统一练习学习,这样容易导致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轻视心里,同时也是对了解较多的学生的一种时间浪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程要求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展知识范围,为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传授一些更加深入的知识,使其在实践课堂上也能够认真练习计算机知识,进而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率,增强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氛围。另外,不少同学表示,由于时间、精力以及计算机课堂知识内容较大的原因,不少同学并不能将课堂所讲知识完全记住,因此学校可以创建晚上课堂,把计算机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教学视频给学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3]。

3.2评估制度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校必须对齐计算机教学评估制度进行改革,不能过多侧重理论或实践任何一方,提高计算机评估考核的整体综合性,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分,进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上来。因此,计算机课程评估制度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进行,一是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二是实践知识部分的考核,考核内容多侧重一个系统知识由浅到深的综合性题目,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出学生是否有在认真学习计算机课程,学生普遍对哪里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好等问题,进而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3.3教学内容改革

不同届、不同年级及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在展开教学前需要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调整教学目标,增大计算机课程的含金量,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计算机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来创造出一些新奇的东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多展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程序,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另外,不少高校还采取任务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在每节计算机实践课上为学生制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达到学习任务这一目标来记忆计算机知识,熟练计算机操作。教师还可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信息平台相互讨论,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氛围[4]。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已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计算机教学也在此形式的影响下得到了大力发展。 高校计算机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与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改进自身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让学生懂得计算机在今后学生工作生活中的用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另外,高校之间还需多进行计算机教学交流,共同研究分析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径,提高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出符合时展的具有优秀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邢玉娟,曹晓丽,谭萍.多视角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 许诗.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36).

篇4

关键词:前景理论 知识共享 有限理性 决策行为

中图分类号: G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077-04

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的获取要付出代价及成本。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对实现组织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有重要影响。从已有文献看,学术界对组织内部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行为研究大多集中于信任及社会网络关系上,将个体之间的信任和社会网络关系看作是影响知识共享程度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对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和动机作了研究,认为不同个体有不同的知识共享动机,不同动机影响到知识共享意愿不同。如谢荷锋[1]将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划分为个人利益驱动知识分享行为和集体利益驱动知识分享行为两类。王晓科[2]从不同理性动机驱策的前提假设出发,用博弈论分析了互惠、声誉、利他主义等不同支付实体作用下的隐性知识共享决策。何会涛[3]认为,知识共享是选择性很强的行为过程,共享行为导向对共享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但就包括上述文献在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而言,以人的认知局限性为研究视角的并不多。

个体认知涉及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任何个体受其经验和偏好等约束,不可能获取与知识共享决策相关的所有完备信息,更不可能具备完全精确的计算能力,因而其知识共享决策行为往往建立在有限的理性认知基础上,并通过权衡获取知识付出的成本及知识共享可能取得的收益做出选择。同时,因组织制度基础、组织管理者的行为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个体从认知心理出发对知识共享与否的判断,从而也使得个体知识共享不可能按某种特定的运行规则来进行。基于此,本文在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有限理性条件下组织内部个体知识共享决策机理,旨在更进一步解析组织知识共享问题。

1 有限理性主体知识共享决策机理分析

按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人们通常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组织中涉及个体层面的专有知识大多属于隐性知识,组织知识共享研究也主要与此有关。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信息、经验等无形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不仅深植于个体行为中,而且与个体的价值观及心智模式相融合,与个体的经历、修养、思维方式以及受教育层次等有密切关联。一般地,个体通过合作和知识再创造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4]。首次提出隐性知识概念的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知识不能脱离认知主体,只有和认知结合的知识才可称之为知识。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的以及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判断。个人层次的隐性知识通常因与其艰苦的努力相伴随,因而出于回收投入成本和精力的考虑,个体往往会对隐性知识有垄断要求,而不会随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在波兰尼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并就隐性知识的特征达成了一定共识,如认为其具有模糊性、主观性、个体依附性等。

现实中,隐性知识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而存在共享障碍:一是隐性知识主体主观上担心知识共享会导致其既有特权、地位或竞争力等现实利益或潜在利益丧失而不愿与他人共享知识;二是客观上知识接受方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与知识传递方不对等,导致知识共享效果不佳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共享预期。本文不考虑上述第二种情况。换言之,假定只要知识主体有共享意愿,则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不存在传递方和接收方彼此之间因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有太大差异而产生的约束。

20世纪90年代始,学者们开始关注知识共享动机问题,研究主要以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双因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基础[5]。在理论构架方面,大多数研究的重点放在组织宏观层面,也有一部分研究关注组织文化层面,只有少数研究在于个体层面的变量,如互惠、信任和社会网络关系等[6]。但如前所述,组织内部个体知识共享及流动不会自然而然发生。实践中,不仅是个体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和主观看法影响着其知识共享决策及行为,而且组织制度及激励措施等都须借助于个体心理加工过程才能最终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理性始终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知识共享决策行为的发生与知识拥有者个体认知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大厦构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行为目标是追求其自身福利最大化。作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组织中知识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下,必然应对其拥有的隐性知识实施完全垄断,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共享行为,其结果将使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固化在某一水平或某一层次上。这种状况显然与现实相违背。正因为如此,用理性经济人假设解释现实中组织内部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关系显然具有局限性。西蒙以及卡尼曼等学者将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作为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类经济决策行为的心理和认知基础的考察,为现代决策理论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西蒙(H. A. Simon, 1947)指出,现实中的决策者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理性原则”,由此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成果则向人们展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可以系统地偏离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7],从而打破了规范性理论关于固定偏好的神话。通过认知心理学的实验,他们还发现,人受记忆能力或知识水平的制约,通常只会利用自己熟悉或能够想象到的信息进行直觉推断;在进行决策时,由于对参照点的选择不充分,会在决策中产生锚定效应偏差。例如,就组织中的个体层面来看,其知识共享更多地来源于信任基础上的自愿合作;隐性知识主体在受经济利益及组织规则制约的同时,还受组织关系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是组织中知识资源流动的重要渠道。知识主体利用自己所熟悉的关系,凭借直觉推断知识共享的价值及意义,寻找诸如金钱、声望、名誉、地位等机会,并在一定范围内评价和交换资源,利用机会。这种行为所体现的正是有限理性个体在知识共享决策中追求潜在的长期合作利益或共同利益的锚定效应。

2 有限理性主体知识共享决策理论基础

认知活动和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内在的思维活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结合,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知识的存在与活动状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除了极端情况的显性知识和极端情况的隐性知识外,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还有兼具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特征的知识。相对而言,在是否进行知识共享的决策行为中,这部分知识共享决策行为更易受个体认知心理活动的影响。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诸多异常现象。前景理论将前景选择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决策者在编辑阶段主要是对所给定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事前分析,并得出简化的重新表述,以便为评价阶段进行选择奠定基础。这里所谓前景是指各种风险的结果,前景选择遵循的是特殊的心理过程与规律[8]。Kahneman和Tversky认为,正是编辑方式形成了对相同决策问题的不同“构架”,从而产生了偏好和选择的各种不一致现象,即框架效应。换言之,在编辑阶段,组织内部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各种知识共享方案的报酬和成本信息,通过产生的结果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依据自我确立的参照点标准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个体认知不同,对知识共享与否的决策构架也不一致。评价阶段是决策者评价各种经过编辑的可能性,即运用“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对期望进行估值,选择价值最高的情形。其中,价值函数是该理论中用来表示效用的概念,描述未来的结果和投资者主观满足程度之间的关联性;决策权重说明的是未来某个事件的概率变化对总体效应的作用。例如,在组织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认知中包含着对知识共享行为及结果的自我评价过程,若评价认为知识共享带来了个体在组织中所处地位提升、自我效能增加等结果,则与之相关的个体会随着上述估值的提高而提升主观满足程度,进而选择继续进行知识共享行为;反之,若自我评价结果与期望得到的结果差距很大,个体认为其进行知识共享的收益远远小于为之付出的代价,则其知识共享动力必然不足甚至可能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强烈的抵触。

前景理论所描述的是实际决策行为。按此理论,价值的载体在于知识共享行为导致的财富改变而非财富的最终状态。当然,这里的财富构成远比物质资产交易中面对的财富构成要复杂很多,因而度量难度也大很多。经典决策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只有在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带来的效用大于其为获取知识付出的成本时,完全理性的知识共享主体才会选择进行知识共享。但前景理论表明,任何选择和决策的做出都依赖于一定的程序,这种程序不需要决策者完全理性,知识共享带来的财富改变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相当于决策者针对不同前景进行的选择;现实中,知识共享决策者由于精力、能力和信息等方面的局限,不可能对所有知识共享效用和成本进行全面、详尽的计算和评估,因而做出的决策往往基于启发式思维,这种思维偏向可能导致判断的偏差,使不同个体的知识共享决策行为呈现不同的特点。

3 有限理性主体知识共享决策特征

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他不仅强调心理预期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而且认为决定决策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在他之后形成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正是从心理特征、资本市场条件和政府行为等方面的结合分析问题,且考虑了人类决策行为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和非标准偏好的作用以及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前景理论就是一例。该理论以强有力的经验证据为基础,指出人们的决策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和经验进行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行为在不确定条件下背离理性选择的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为分析组织中有限理性个体的知识共享决策行为特征提供了依据。

首先,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以相对于某个参照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期末财富或消费[9]。由于参照点的存在,使得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例如,有限理性个体在做出知识共享与否决策时,通常以某个参照点为出发点,而参照点的选择并不以组织所实施的单一的某种物质激励为标准,而是综合了诸多因素在内。参照点不同,判断结果不同。据此理论,人们在进行知识共享决策时,往往会选择周围与自己的地位、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相当的个体的知识共享经历及其结果作为参照点,判断其在知识共享中得到的收益及成本。其中,收益可以是工资薪金的提高,但更多可能是升迁机会及自我价值的满足和体现等。也正是由于有这种心理偏差的存在,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主观判断相一致或至少相接近的实际事例作为决策参照点,并依此来佐证自己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正确性。

其次,由于在有限理性条件下,人们对同等程度的收益和损失的态度不一样,在面临收益时,人们大多是风险厌恶型的,而面对损失时又是风险偏好型的,换言之,人们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就组织中的个体而言,由于知识共享在短时间内可能形成大量知识拥有者,从而改变组织内部某类专有知识的供求关系,给初始拥有这类知识的个体职业生涯带来风险,因而使其在心理上更易于将因专有知识带来的权力或地位等看作收益,而对因知识共享可能导致的地位下降、特权丧失等不仅看作风险,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情绪。故在是否进行知识共享的决策中,往往倾向于保护已有的权益,以回避各种可能形成的风险。不仅如此,在组织内部,还存在因各种目的组成的工作团队,团队成员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每个成员既是知识传递者也是知识接受者。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因有“多赢”特性,自然被各成员看作是收益加以保护,一般不大可能愿与团队以外人员所共享。

第三,人们基于不同的用途建立保值心理账户和升值心理账户,并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账户。对放入保值心理账户的财富,人们往往具有较强的风险厌恶特点,而对放入升值心理账户的财富则具有较弱的风险厌恶特点,有时甚至主动寻求风险。推而广之,由于某项专有知识是组织中一部分个体保障其既有薪资及地位,并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拥有这类专有知识的个体往往是组织的核心员工,他们势必会在内心将此类专有知识等价于权力、地位或收入,因而作为其个人财富的构成放入保值心理账户,不会自然而然与他人共享这类知识,甚至对共享持很强的排斥心理。反过来,若因组织激励措施得当等原因而使个体与他人分享了某类新知识并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增强了其角色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则这类知识很容易被员工放入升值心理账户。作为对组织的回报,他们势必愿意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其他员工共享,并由此提高组织工作绩效。不过,应该明确的是,由于知识产品的特殊性,相对于那些可量化反映的物质产品来说,组织较难找到适宜的量化标准,考虑到其对个体知识共享的激励成本相对较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激励措施的效用,进而影响其内部个体知识共享效能。

4 结语

人脑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导致人们行为有限理性的根源,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展示了人脑对决策信息输入的操作过程。人们在做出有关决策行为时,只能对有限的领域进行仔细算计,其余的领域则受习惯、经验等所控制;人们的行为富于目的性,但这种目的性有一定的限度。行为经济学致力于传统经济学心理基础的现实化,修正了其关于人的理性、完全信息和偏好一致等假设,越来越多地重视情感因素、社会效用等问题,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揭示影响决策行为选择的非理性心理因素。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相互结合,为从理论上更好地解释人类决策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就任何组织而言,其内部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决策行为选择不仅涉及到人和知识两个层面,而且受具有很高不确定性的环境约束,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个体的知识共享决策行为可能被自利或认知局限性等所左右。因而,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开展知识共享决策行为的研究是一种新视角。但我们也看到,由于隐性知识构成的特点及特殊的储存方式,影响到知识共享双方及多方互惠的程度、获得共享报酬的价值及其概率等呈现一定的独特性。同时,存在于人体本身的心理认知特征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其隐性知识共享决策行为选择分析面临一定的难度。由此,相关问题还需逐步借助于后续研究的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谢荷锋.组织氛围对企业员工间非正式知识分享行为的激励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12): 92-99.

[2]王晓科.不同理性动机下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博弈[J].情报杂志,2010,(11):110-117.

[3]何会涛.知识共享有效性研究:个体与组织导向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3):403-412.

[4]施琴芬等.隐性知识主体风险态度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1):80-82.

[5]赵书松等.个体知识共享动机:国外研究综述与本土化的理论拓展[J].情报杂志,2010,(1):114-122.

[6]黄芳等.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理模型[J].科研管理,2010,(3):120-126.

[7]常鑫,殷红海. Daniel Kahneman 与行为经济学[J].心理科学进展,2003,(3):256-261.

[8]张耀伟.个体决策行为的实验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1):138-143.

篇5

关键词:异质主体模型;神经网络;期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79-02

引言

黄金期货价格与其他大宗期货价格一样,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期货价格预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Brock & Hommes [1]阐述了市场中交易者的不同类型,对交易者同质性、市场有效性假设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交易者的异质性;Hommes [2]对异质主体模型(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进行了综述;在异质主体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Frankel & Froot [3~4],他们将市场交易者划分为图表分析者和基本面分析者;Zwinkels等 [5]以及Reitz等[6]沿用这种划分方式,研究了市场上的异质主体对价格的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本文采取这种划分交易者的方法,分析他们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并行数据处理以及非线性模拟能力[7]。基于神经网络的金融研究是神经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8]。但是,目前在采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的文献中[9~10],较多的只是单纯使用RBF神经网络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模拟,而较少考虑标的的价格形成机制。本文首先考虑异质主体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寻找可能影响交易者的价格信号,综合考虑这些影响设计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实现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达到对黄金期货价格预测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一)异质主体模型

根据前述文献,将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者划分为图表分者和基本面分析者。图表分析者认为价格的波动趋势会延续到下一时刻。设定pt是在t时刻的现时价格,wi·pt-i代表前i期价格对t期价格的影响。另一种投资者是基本面分析者,他们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将回复到资产的长期价值上。当长期价值高于现价时,基本面分析者认为被低估的资产价格会上升,直到价格恢复到其长期价值水平上去。反之同理。在本模型中,F代表期货市场上的长期价值,由市场基本面因素例如供求因素、政治因素等决定。但该值的精确测定存在困难,因此选择多个时间段的价格平均值作为长期价值的变量,即F t-1

(二)RBF神经网络

根据上文的异质主体模型,设计PBF神经网络。

1.输入向量设计。通过观察图表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前N个时刻的价格)和基本面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一定时期内标的的固有价值),预测出后M个时刻的值。因此采用序列的前N个时刻的数据为前N个输入,同时取K个价格移动平均值作为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固有价格,为后K个输入。

本研究中,取每日价格之前3天的期货价格数据作为前N个输入。再取5日平均价格(对应市场中的周平均线)、30日平均价格(对应月平均线)、180日平均价格(对应半年平均线)作为后K个固有价值输入。即:。

2.目标向量设计。将每个样本的前N个值和K个移动平均值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后M个值作为目标输出。由于是对后期的价格进行预测,可以设定M=1。

3.RBF网络设计。本次研究将前812个样本中的70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之后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初值为5。可以不断改变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这一部分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说明。

二、预测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预测

1.数据说明及归一化。本研究所采用原始数据为2008年1月9日至2011年5月25日黄金期货每日收盘价,数据均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官方网站。① 在网络学习之前需要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预测结果。由于spread的大小对网络的最终逼近精度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设计过程中不断调整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直到达到比较理想的精度。将不同spread值下的输出进行汇总(见表1):

可以发现,当spread取值为5时,误差输出最小。

(二)结果分析

理论研究中,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可以对RBF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理论上spread越小,对函数的逼近就越精确,但是逼近的过程就越不平滑;spread越大,逼近过程就越平滑,但是逼近误差就会比较大。

因此,将spread分别设置并绘制出各值下测试值与输出值的图像。发现当spread=7时,预测值优于其他值的表现,曲线拟合更加平滑。综上所述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

结论

本文从微观层面的异质主体决策机制进行分析,对黄金期货价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对非线性系统具有良好的逼近能力。对短期(30日)内的价格走势体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实现了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研究与已有的时间序列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非线性、复杂系统形成进行预测,且不需要进行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分析、显著性检验等繁杂过程。当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交易主体的其他市场信号,引入更加广泛的输入变量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 Brock,W.A,Hommes,C.H.Heterogeneous beliefs and routes to chaos in a simple asset pricing model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

ics and Control,1998,22,1235-1274.

[2] Hommes,C.H.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M].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Agent-Based Com-

putational Economics,Volume 2.2006.

[3] Frankel,J,A.Froot,K,A.Chartists,fundamentalists,and trading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80(2),181-185.

[4] Frankel,J,A.Froot,K,A.Using survey data to test standard propositions regarding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1),133-153.

[5] Saskia ter Ellen,Remco C.J.Zwinkels.Oil price dynamics: A behavioral finance approach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J].Energy Eco-

nomics,2010.

[6] Reitz,S.Slopek,U.Non-linear oil price dynamics — a tale of heterogeneous speculators? [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9,10 (3),

270-283.

[7] 蒋综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李学桥.神经网络工程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篇6

关键词 中国 非公有制经济 内涵 性质

建国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理论上,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突破了“对立论”和“有害论”的传统观念,进而确立了“补充论”和“有益论”的新观念,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对传统所有制理论作了重大突破,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从“补充论”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和“共同发展论”,使其实现了由“基本制度外”到“制度内”的变迁。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在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尽管如此,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我们加以澄清并解决的问题,如: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应怎样界定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性质作些分析。

1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1.1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理解的偏颇

(1)传统意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过窄。一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种经济成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大,同时其影响力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也还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会在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束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果仅限于此,这不但会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谈不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且也会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人们通常认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并未将其看作也可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是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其非公有制经济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其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我国将此借鉴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未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看作也可能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就有可能造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层次,妨碍其借助股份制这种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高水平、规模化的发展及进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层次扩张,这不但会妨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1.2 正确认识和界定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内涵

(1)在理论认识上,应拓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还应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例如,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济等企业中的私人所有部分,具有明显的非公有制属性;在股份制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私人控股的,具有明显的非公有性,应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在合作制经济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谁是主要投资者,主要投资者是私人的应属非公有制经济。

(2)在实践上,应将股份制、合作制看作是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提倡和鼓励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股份制、公司制和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发展生产型、外向型和科技型、效益型企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发展,又可以有效地吸纳需要重组、改造的国有资产,从而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更高层次上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把科学的理论认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生力军,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2.1 判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基本原则

关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理论界有着较为激烈的争议,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具体说来,目前理论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理解存在着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从具体来说,则具有二重性和可变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私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第四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性的东西,哪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就依附于哪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第五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欠科学。要实事求是地揭示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研究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必须从总体上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并以此为指导原则来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判断标准。马克思曾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从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要考察一种所有制的性质,离不开对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考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不同,才体现出一种所有制与另一种所有制的根本差别,才体现出二者不同的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在考察和界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离不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的判断标准。只有坚持此标准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客观地认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质。

(2)结合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国情。在研究某一具体的经济问题时,必须将其置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考察。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现实性政策性极强的问题。我们在考察和研究某一经济问题的本质属性时,必须以现存的事实为前提,以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为前提,不能仅靠理论推导和逻辑演绎,而是要将正确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事物的面貌和本质。

2.2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分析

(1)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份。这种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一方面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它始终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而是一种依附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并且受主导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就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而言,它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不再是作为生产力的消极因素而存在,而是作为必不可少的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而存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个体经济本身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属性,但是由于受我国公有制经济这种主导 经济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其已从属于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因而我国的个体经济已有了中国特色。

(2)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私营经济这种经济关系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私营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使用者相分离,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归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所有,是劳动者成为雇佣劳动者。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从本质上讲无疑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是它又不同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私营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控制和管理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其存在和发展要受到我国政权的控制,要受到我国法律、政策等规范的制约、引导和管理,要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发展,要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种“普照的光”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内在本质中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受到了抑制,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得到了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私营经济已不是那种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有了中国特色,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

(3)外资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达形态,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外国资本家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我国目前的外资经济主要有三种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外资经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接受我国政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尽管现阶段我国外资经济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必须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轨道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外资经济已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的,在涉及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各方面的性质,投资的比重及各自的权限来确定其性质。如是股份制企业,就要看控股权管理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明显的私有性,是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

另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不能笼统地说其是私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判断其性质时,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如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则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私有的性质,属于非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7

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整经济关系的指导思想,是经济立法、司法、执法活动中的根本准则。它不仅贯穿于经济法的始终起指导作用,而且是经济法的性质、任务、目的、调整对象的综合概括,是经济法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

1 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写进了宪法。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以法律形式把我国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加以明确,并对其合法权利加以保障,不但是我国以宏观调控为己任的经济法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则,而且还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依据。

2 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在现代社会大生产中,经济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是计划和市场。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手段的长处,发挥各自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来对资源优化配置。计划,主要是按照政府预先制定的计划,依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以,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加强和改善对经济的国家干预,而计划是国家干预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资源的配置要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使经济资源得到更为合理、优化的配置。

3 国家适度干预的原则

所谓国家干预,是指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监察、审计、司法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参与干步,以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合法进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国家干预体系。市场调节是自发性调节,是基础层次的调节,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微观层次上往往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在宏观层次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经济总量的平衡、重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市场效率条件的保证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重大问题难以调节,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适度的干预。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总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以间接手段为主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适度干预,有助于发挥其长处,弥补市场调节的短处,防止或消除经济中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篇8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01-03

自由主义坚持自由竞争,不赞成政府干预个人福利的实现,而干预主义坚持政府干预,认为国家应当为个人提供生活保障,增加个人福利。二者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在二者的争论中,是否能够找到共识?经济活动的层面从上到下依次可以划分为个体经济、联盟经济、哦暇济和公共经济。本文将以福利经济学为视角,考察不同经济层面上,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在福利实现途径上的争论。

一、个体经济活动层面

在个体经济活动层面上,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在市场中的买者和卖者,或者说,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根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定自我的经济活动行为。与此相对应的是与独立个体相关的福利,包括个人的生存是否有保障,贫困程度,生活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

1.干预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在个体经济活动层面上,为实现个人福利,干预主义主张政府管制,英国早在1601年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中,就规定通过征收济贫税,给无力谋生的人发放救济,并负责组织失业的成年人从事劳动,安排孤儿当学徒等。

2.自由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自由主义主张个体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自由主义先驱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使得人们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促进社会福利是私人的事情,与政府和社会无关。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国家、保护个人和进行公共建设及相关费用之处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贫困与懒惰有关,是由于个人不努力的结果,不应该由社会负责,自由放任、自由调节、自由竞争能使个人得到最大满足。

3.二者争论的焦点。对个人的福利的实现,干预主义认为应由国家负责,提供工作机会和救济,保障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自由主义认为,应当任由个人自由发展,个人能够也应该对自身福利完全负责。

二、联盟经济活动层面

两个或以上独立个体因共同利益通过正式契约建立的组织,例如厂商联盟、行业协会等,通过这种组织来进行经济活动,是联盟经济活动。它是个体活动的一种放大形式,通过联盟的形式,个体活动有了一定的保障。

1.干预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凯恩斯主张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社会救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可以对私人企业增加订货、发放贷款,以促进充分就业。实行高额累进税,以此缩小分配差距,提高社会消费倾向,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萨缪尔森认为,生产和交换的最有效条件是实现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而合理分配是实现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他赞同凯恩斯的观点,主张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税收转移支付。

2.自由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代表马歇尔把贫困问题归因于劳动市场,认为缺乏技能和谈判力量的工人只会得到较低的工资,这导致穷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无法提高,并具有代际延续性。因此,主张限制非技术工人的家庭规模和建立累进税制度,但不主张设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会。

3.二者争论的焦点。在这一经济层面上,干预主义主张通过税收收入对穷人实施补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施社会保障,救助生活贫困的人群。而经济自由主义仍然坚持自由的市场经济,但是也认识到,穷人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通过为穷人提供健康和教育等保障,提升穷人获得财富的能力。

三、垄断经济活动层面

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当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而在经济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1.干预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国家干预的范围不仅包括分配领域,还应包括生产领域,主张通过税赋消灭财富不均,实行免费医疗和老年抚恤金,提出进行失业救济和工资评议等一系列“合理的健全的社会政策”,倡导发展公用事业,对一些企业进行直接的管制,以便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调和起来,使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实现。

2.自由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坚持由市场自发调节经济,认为在稳定的条件下,市场能够通过自发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但庇古也认为,政府应当干预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间的流动,设立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工资公平,长期雇佣,解决劳资纠纷,以提高工人的福利。对于事关全局的产业,如铁路、电力、自来水等实行国有化,通过限制垄断、保护竞争来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从而增进经济福利。

3.二者争论的焦点。由于垄断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及其危害,使得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都主张对其实施政府干预,但前者认为政府应当全面干预国家经济,包括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而后者认为政府干预应当仅限于存在垄断的行业和关系经济命脉的产业,但在其他领域,仍然应该保持自由竞争。

四、公共经济活动层面

公共经济活动是由个体厂商发展到国家公共部门企业来进行经济活动,提供公共物品(大到维护国家和法律秩序,小到路灯、门牌)、克服经济垄断与自然垄断、解决经济外部性(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收入分配、通过需求管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与充分就业。

1.干预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夫人,她主张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对失业者进行政府培训,以促进其再就业;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收制、遗产税制、赠与税制来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增加全社会的福利。

2.自由主义的福利实现方式。“新自由主义旗手”哈耶克倡导不损害自由的平等,对于福利国家持批评态度,他认为福利国家具有短视和低效的倾向,对个人自由构成了威胁。因此,政府提供保障的方式要尽可能地符合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政府的非强制性、尽可能少的收入再分配。弗里德曼与哈耶克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政府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福利国家而采取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干预了个人的自由,主张削减社会保障计划,代之以负所得税。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阿马蒂亚・森提出以“能力”中心观取代幸福的效用观,他认为,人均收入的增加并不必然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增加,政府应提供优良的教育机会及医疗保健制度,而非增加个人收入。

3.二者争论的焦点。在这一经济活动层面,二者都认同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争论的焦点在再分配问题上。干预主义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增加社会福利,而自由主义则反对收入再分配,反对福利国家,主张个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由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在不同经济层面福利实现方式的考察得知,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关注的是不同经济活动层面的福利,因此福利的实现方式,也是有层次的。

在个体活动层面上,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及个体能动性,国家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这样更有利于个人发挥其才能,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一经济层面上,自由主义的观点占据主要地位;在联盟经济活动层面,自由竞争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政府依然可以较少地干预,以保证经济的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垄断经济层面,由于垄断势力过于强大,有碍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适度干预。而在这一层面,干预主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公共经济活动层面,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政府,这一层面的经济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府职能,因此在这一层面上,政府干预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干预主义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与自由主义学派不同,干预主义关注初次分配中的弱势群体,主张通过再分配;而自由主义学派重视宏观福利,社会福利最大化,基于市场机制与宏观目标的实现,接受政府适度干预,但不赞成收入再分配。伴随着经济活动从个体经济到公共经济层面的上升,干预主义的作用逐渐提升,关注的焦点也从提供个人的救济发展到为增进社会福利提供各方面的社会保障,而自由主义的作用在逐渐下降,关注的焦点从宏观福利到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

综上,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在福利的实现方式上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在不同的经济活动层面,福利的实现方式应当采取不同的主张,在个体经济层面,应当采取自由主义的实现方式,干预过多容易束缚个人的自由发展,导致个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联盟经济层面,可以适度加入干预主义的主张,在垄断经济层面,则要以干预主义为主,避免垄断的弊端;在公共经济活动层面,自由主义会导致极端社会贫富分化。因此,应当采取干预主义的方式,并充分发挥二者的政策优势,实现社会福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井润生.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演变[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6).

[4] 殷叙彝.霍布森的“自由的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5] 胡勇军,胡声军.福利经济学及其理论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7).

[6] 谭磊.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3).

[7] 刘继同.个人主义与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论综合评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

The Debate of Economic Liberalism and State Interventio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Economics

MA Yun-chao

(Schoo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篇9

对于教材中已有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直接运用,而社会不断发展,数据的不断更新,新现象不断出现,而新教材中材料又是相对滞后的,因此,对于教材活动设计、材料应有取有舍,尽量以最新的材料、数据去充实更换,学生才会感到新颖有趣,而且更有说服力。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针对《经济生活》教材几处探究活动材料选择或方式,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知识点: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是运用“中药材牛蒡价格的涨落”作为背景材料,对于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学生还没有接触,而且城市的学生对这个话题比较陌生,所以对这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回答难免偏颇。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另一则新材料更切合学生实际。

汽车变“弃车”。油价上涨对老百姓最直接的生活影响之一是有车族增加运营成本。随着世界油价的上扬,国内油价也一路攀升,使许多欲购车的人不得不放弃或推迟购车计划,或者转而选择小排量汽车,这就使汽车销售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2006年7月1日,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进口汽车关税由28%降到25%,进口轿车纷纷降价。

为占据市场,汽车生产销售商拉开价格大战。有人戏称说,这是“汽车生产商的冬季”

情景模拟:假如你现在是一家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你将采取何种措施,带领你的企业走出“寒冬”。

(主要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分组讨论对策,并将对策写到提前准备好的白纸上,最终每一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组应对措施)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知识点:

学生观点:开发新产品如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或转型生产柴油车,省油小排量汽车如QQ,或经营汽车零件,汽车租赁――调节生产。

学生观点:面对价格大战,主动应战,采取降价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给自己的商品降价空间,在竞争中占优势。

学生观点:提高汽车质量,生产优质产品,提高性能,采用新技术增加新功能。开发新产品如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第一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

知识点: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4方面)

教材是选用两幅图片说明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很多老师对这两个知识点淡化处理,而实际根据新教材精神,探究活动内容也属于正文,所以不应忽略。

我认为选用一则真实事例来论证这两个知识点,更有说服力: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布朗认为,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加上每年新增加一个北京市的人口,到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可能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可能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能会对世界的粮食供应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后给我们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到2030年,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将不能养活中国。

而实际上,2006年1月1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中国由一个粮食受援国(长达26年)转变成为粮食对外援助国。

问:到底谁在养活中国人――中国人自己。

问:提到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一个人物功不可没――袁隆平

请同学介绍袁隆平: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研究成果,使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也是首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

学生分析:

1.杂交水稻技术研制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农业发展。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2.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对人才进行奖励可以体现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对科技的重视,从而得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要重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这则材料的运用,不仅突出知识点,同时从情感教育上,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爱国之情。

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知识点:非公有制经济范围、特点、作用、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方针。

教材是虚拟背景情境,我选用播放《焦点访谈》2014-9-1视频片段(摘自)。

张当群是陕西省丹凤县一个农民,这几年她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出去打工。不过现在她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而是自己当起了老板。2014年3月,她办起了“农家乐”餐馆,专门吸引附近的城里人到农村体验生活。自从办了“农家乐”,张当群一家人都不用出去打工了,两个女儿在家帮忙,她这老板当得很不错,生意很兴隆。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

“农家乐”餐馆性质: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的含义: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特点: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

作用:增加就业,方便生活,提高收入等。

情景演绎:随着“农家乐”生意的红火,张当群的眼界也开阔了,她不仅雇人在邻村开了一个“连锁店”,在政府的牵线下,还与一位港商合资开了一个特色餐馆,港商资本和管理经验的介入,使生意越做越兴旺。张当群还被当地镇政府评为“劳动模范”“纳税突出贡献个人”。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

“连锁店”性质: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含义:雇佣劳动为基础,取得利润为目的。

私营经济特点: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生产率较高。

私营经济作用:吸收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增加国家税收。

港商合资餐馆性质:中外合资企业(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含义: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作用:引进境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

国家对非公经济方针:鼓励、引导、支持。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处置和使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从新的教材观、学生观出发,紧密结合当地及学生实际,注重可操作性,使探究活动更具实效。

篇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四章里说得很明确:“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马克思说的“无数色层”和“各种中间状态”,就有系列的意思。历史上如此,现实中也是如此。

至于历史上的私有制,不仅包括奴隶主私有制、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制,还包括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私有制。除了这些典型的私有制(实际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外,还有存在于许多社会的农民、手工业的小私有制。马克思称他们为“自由私有者”。

这里附带说一下股份制。这种企业是什么性质呢?很明显,它已经与单个私人资本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了,应该说已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但它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完全否定私有。至于我国现在搞的股份制,则多数是公有股为主,但也有私人股为主的股份制企业。

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制定义为两种:国家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也叫全民所有制。但这是计划经济下的概念和公有制模式。由于全民所有制概念还有虚幻的性质,这些年来我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都公开发表过文章,建议以后不要使用它了,用社会主义国有制就可以了。而且这两种公有制的具体模式都有一系列弊端,如产权不清晰、所有者不到位、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经营不灵活等,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我国还出现了大批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企业以及外贸经济。这部分经济的数量现在已经很大了,已部分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活力源。

同时,我国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公有制形式,或称“新公有制”。例如真正的合作制企业,十五大报告将其定义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意思就是说这些公有制企业的资产是由劳动者集资而成的,劳动者在企业中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这类企业现在也有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