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教育体系

篇1

一、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德育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它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被冷落;它费时又总是出力不讨好、效果差:它最应跟实际相联系但又总是太空泛、形式主义;它是教师最难教、学生往往也不喜欢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德育工作也受到了应有的理解和重视,这对于处在改革开放中的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1 德育内容的泛政治化、成人化。现在中小学的一些教材和德育活动还存在着许多空谈政治理论、牵强附会、知识教学(如语文、历史)政治泛化现象。德育教材内容单一,致使教师无法用教材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学生信服。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反而增强了逆反心理。在政治泛化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不到发挥,德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政治课和德育课持不信任和抵触态度,加之在不良社会思想和思潮的影响下,增大了消极面对社会甚至对立的情绪。

德育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必须服从教育规律。而我们的德育内容、德育教材、德育观念偏重于成人化,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道德概念讲得太多、太死,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涉及相关的事例太少,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有说服力的教育,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错位现象。

2 德育过程的单一化、教条化。德育过程中方法单一、僵化,缺乏科学依据,缺少互动性体验,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当前一些中小学政治课的教学充满了机械性,考试内容欠灵活性。只强调学生死背政治概念和法规条文,考试方式也仅限于填空、名词解释等。教师授课雷同于语文、数学等智育课程。更多注重课本知识要点的传授,轻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难以理解。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涉及,给人以不切实际和过时的感觉,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缺失

道德是在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源于人的生活,所以它应渗透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德育成了一个学校中脱离智育、体育等其他学科的单独领域。我们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等)、配备单独的教师、设立单独的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等),来实施德育,这是太片面的。德育不能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道德不是区别于社会现象中其他现象的特殊现象,不能限定德育的空间范围,道德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课。学生是很难对它产生兴趣的,也就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并进行道德判断、选择,进而产生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离开了社会实践。所教的道德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有些学生嘴上能说一套大道理,可是一旦面临现实道德情景。却难以付诸有道德的行为。

三、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评价是道德行为的前提,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变单一性的评价体系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学生处在道德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加上受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他们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时已经不再轻易的将其简化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好坏、善恶的对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道德评价的结果和道德评价体系不仅会促使其依据一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还会促使其依据一定的道德理想来激励自己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正确而灵活地做好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想有效地达到德育目的,必须遵循德育规律,掌握德育方法。但重点要落实在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德育主体或再生产德育主体的过程。

要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育重在实践。重在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必然要求。创建活动要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和兴趣爱好创新内容与形式,寓道德培养于潜移默化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社团在新时期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要解决动力机制。一切行为都需要动力推进,道德实践要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基础上,合理可行的道德评价与激励体系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动力。

篇2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教育;教育行政管理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柳清秀(1954―),男,湖北省黄石市人,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柳春慈(1979―),女,湖北省巴东人,中央民族大学2004级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学习型社会,是人们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一种新型社会形式。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对象方面的限制,通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教育时间方面把教育和学习推广到人生命发展的全过程,使教育和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等等。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对教育行政管理权力配置的挑战。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强调集权,注重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追求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这种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出发点的管理,客观上阻碍了学校的自主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也就无法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习性和主体性的要求。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赖于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村镇的建设。要使学习型社会的各项教育政策尤其是在基层的具体实施方案得到有效的推行,前提之一是必须改革现有基层行政体制,激发和释放基层行政机构和基层群众的政策实施积极性。

第二,对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挑战。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当一部分精力是用于办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亲身主持、参加了许多教育业务活动,作了许多本该由校长做的事,既影响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效能,又影响了校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扩大了教育不公平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使用,不利于全国教育发展,不利于学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终身化体系的构建,阻碍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第三,对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的挑战。在教育行政管理的官僚体制内,存在着层层的委托――关系:公民与政府,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由于存在这种关系,对官僚的监督变得困难,教育管理者能够机会主义行事而不被发现,因此,他们会追逐个人利益,尽管这可能损害到组织利益;他们会追求部门预算的最大化,这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下属,更大的权力以及个人在组织中更高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育管理机构的臃肿,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管理效率的低下。

第四,对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挑战。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以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为基础的,传统的社会虽然需要学习,但这些新的潮流出现以后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加强烈,并且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对新知识、新环境的挑战。

二、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面临挑战的原因

以上这些挑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要求,存在着诸多因素,我们将予以分析。

第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是现行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挑战的客观因素。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以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理念,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社会的各层次进行构建,实现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保障,为社会各成员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提供各种机会。教育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促使社会的各方面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学习型社会正在迅速推进与形成,并成为现行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挑战的客观因素。

第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滞后,是现行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挑战的主观因素。教育行政管理,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种事务,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由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参与并完成,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成为教育行政管理能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却存在滞后性,在旧的人事制度的影响下,许多管理人员缺乏竞争的意识,不能自主地接受正规系统的学习,自身素质难以提高,工作的创新能力低,导致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难以突破现有的模式,成为现行教育管理面临挑战的主观因素。

第三,教育管理理论实践的发展,是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挑战的内发因素。任何一种体制都经历着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同样也是如此。在我国一直主要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这一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由最初的促进教育发展的作用而演变为现今推进与发展学习型社会的负面拉力,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发展、完善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现行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挑战的内发因素。

三、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应对学习型社会的措施选择

面对学习型社会的种种挑战,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可以采取以下的改革措施:

第一,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我们认为,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立法及完善配套制度,做好所辖范围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拨款,规定校长、教师的任职资格和聘任制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及审批程序;制定基本的学制、学历和学位制度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控制招生规模,依法对学校进行监督与评估。 终身性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法律条文,用法律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地位、作用,以法治教、以法促教,以法保教。推进终身学习措施的落实,把建立学习化社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估制度。

第二,改革培养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需要考虑强化宏观调控部门,特别是要强化有关教育执法和督导部门,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计划、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拨款等方面的作用,减少相关专业教育管理部门,避免职责交叉,实现职能、机构和人员的合理精简。同时,为了充分要发挥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调控作用,还必须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建立成学习型政府机构。把机关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塑造成为学习型干部和学习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的积极推行和实践者。

第三,转变教育行政管理理念。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状况和学习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教育行政管理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的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切实担负起对学习主体的服务职能。

第四,创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发达的信息资源平台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型社会的生命,没有信息的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零距离教育,打破了时空、地域和对象的限制,能直接有效地伸向社会各个角落,面向社会全体人员。为了适应这种以丰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也为了能够有效发挥其调控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需要相应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做到传递信息快,服务范围宽,管理效率高。

总之,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与发展以及迅速推进,使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必须相应地改革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才能适应学习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江.“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的政治资源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25~26).

篇3

一、明确目标,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赢得青少年就赢得未来。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体现出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应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把价值观讲透、用活。比如在将其基本内容转化为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分阶段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小学阶段,主要以荣辱观教育为着力点,进行“五爱”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初中阶段,在继续深化荣辱观教育的同时,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为着力点,进行理想教育、国情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高中阶段,要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步进行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紧紧抓住“融入”这个关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以生为本,积极构建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操作体系

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学校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个性的彰显、主体性的弘扬,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成长。

(一)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育德是落实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突出“德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

在国家课程体系中,凸显一个“深”字。在继续深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德育内涵。教师将德育潜移默化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学科德育目标,激活学科德育内涵。从目标到内容,无不体现课程育德的理念。在地方课程体系中,体现一个“实”字。依据国家《专题教育指导纲要》,结合辽宁省的实际,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文明礼仪、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魅力辽宁等地方课程,开展专项德育活动,达到补充国家课程和凸显地方特色的效果。教学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六多”原则,即多用鲜活通俗语言,多用生动典型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学生为主导的方法,多用参与的方法,多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突出一个“特”字。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学生、教师实际开发的德育课程,包括校风、制度、环境的隐性课程在内,凸显出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如大连金湾中学《“六心”教育读本》,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化为“六心”,即:关爱心、感恩心、荣誉心、合作心、责任心、奉献心,通过引领学生树立更为具体的“六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瓦房店中小学传唱的《警世贤文歌》,是集文化、艺术、道德教育于一体的德育课程。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源泉和最有效的载体,《警世贤文歌》在深入研究与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搜集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谚语和俗语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最终确定了孝亲、尊师、团结、勤奋、读书等22个教育主题,创编成歌曲。歌词包含了120多条名言警句,读本收集了近百个教育小故事。学校每天利用晨会、班会、团队会、课前等时间让学生吟唱,营造了轻松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构建立体化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实践育人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建设中,我们把德育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把校内外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纳入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以“体验”为切入点,以“实践”为突破点,在全省建立了分布广泛、布局立体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将资源单位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建有爱国主义教育类、民族文化教育类、公民素养教育类、科普知识教育类、创新体验教育类、爱心体验教育类等社会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进行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理、自救、自护等方面的能力。如沙河口区的科技中心实践基地,以“情趣·启迪”为办学理念,自行开发了9个类别20余项探究体验式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课进行实践活动。寒暑假期间,各种课程资源向全市学生开放。该中心组建的14个社会实践小组取得了国家级大奖8项,省市级奖项若干,科技中心已经真正成为全市学生科技体验类实践活动的乐园。以基地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如社区服务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文明创建、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服务和调查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再如,开展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动。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安排踏青、远足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同时,使其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学校育人品质

文化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品味和层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致力于用多元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化知识来陶冶学生情操,润泽学生心灵,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心、以文立德、以文践行的教育目标。

美化校园环境,以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陶冶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学校物质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虽然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但无时不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节,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沈阳市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七个结合,即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行为养成教育、学校特色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教学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紧密结合,使传统文化教育涵盖了校园的各个方面。戏曲、楹联、书法、美术、传统乐器、武术、围棋、象棋、篆刻、曲艺相声、抖空竹、剪纸等传统项目都在不同学校得以展现。当校园文化真正变成一股清泉,一道美丽的风景时,就能激励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理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巨大教育力量。

三、着眼发展,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多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探索构建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加大德育专项经费投入。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培养高水平德育工作团队,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不断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培训和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育人作用。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形成班主任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等有机衔接的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班主任工作协作交流活动,举办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评选感动校园的优秀班主任等活动,加强对优秀班主任典型事迹的宣传,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促进班主任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师德建设检查评估中确定为不合格的地区及学校,在当年各种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提高德育意识,明确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职责和要求,做到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担负起育人职责。

(二)形成合力,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青少年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的生活系统中实现身心成长、知识成长和逐步社会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面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形成合力,特别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进行引导和统筹。

篇4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将大大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对指导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无疑有很大的作用。

(二)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

对高职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科学的评价,能使学校及时、正确、主动地采取有力措施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发挥管理功能。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为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录用员工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企业录用新人时没有科学、可靠、权威的依据,只能参考毕业生所在院校的推荐和毕业生的自荐,录取新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社会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评价报告的定期,将从根本上改变就业市场混乱无序的现状。

(四)为社会(家长和考生)选择高职教育提供依据

由于没有科学可靠的评价资料,家长和考生对高职院校的了解甚少,他们在选择院校时同样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致使很多考生无法进入理想的院校和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造成了时光和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可为家长及考生选择院校提供权威、准确的依据。

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导向性评价相结合

科学评价是指评价项目的选取。在认真遵循高职教育总体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使评价的项目反映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用等级表示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使评价便于检测,易于操作。导向评价是指教学质量评价要有前瞻性,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必须要体现职业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体现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一致,从而使考评结果对师生产生重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促进学校发展中,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不断将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二)注重以能力为核心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结果性评价,是针对被评价者的教学结果并对其价值做出的判断,重在评价对象的实际效果,通过效果评价明确教学质量的状态及成效层次,获得成功体验或受到危机冲击,从而促进职业院校教学高效、优质、创新地发展。

(三)客观性与权威性相结合

客观性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工作的特点,实事求是评价教学主体的教学质量,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现状;构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体系,使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真正激发各部门和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善和性质所进行的判断,侧重于质的方面,即根据评价项目内涵的不同,对那些不易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给出定性的要求,定性评价具有综合性、模糊性特点,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一种评价机制;定量评价是指对教学质量评价对象进行的数量分析和比较,侧重于量的方面,即根据评价项目内涵的不同,能用一定的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给出了定量标准,定量评价具有单一、精确、明快、简单、易于比较、便于操作的特点,是具有客观化、精确化的一种评价机制。

(五)规范与创新评价相结合

规范评价是指为了做到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教学管理部门需反复研究,不断探索,广泛征求各方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较为完善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使社会参与的质量评价有标准、有依据,可查考。评价过程要周密部署,统一组织,对评价结果要科学统计,及时反馈,增强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实效性,规范评价对改进未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评价是指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标准,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使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激励、回馈、改进、鉴定等功能发挥最大效应。

(六)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全面评价是包括评价主体的全面性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全面是学校自身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所有社会主体,充分体现社会参与评价整体性的特点;评价内容全面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综合评价;重点评价是指对参与评价的部分主体,如用人单位等进行重点体现;另外则是对教育教学结果进行重点评价,通过教学结果———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反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在社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评价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遵循社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参与职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完善创新评价标准,这是加快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进行实践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社会构成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多维度。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将是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家长、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和媒体等社会主体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也只有这些主体参与到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训条件)、教学过程(办学定位、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和教学效果(就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评价中,评价主体才是完整的、全面的。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Delphi法(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lty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将决策总量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Delphi测定法是常用的测定方法,它是一种客观的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技巧,故又称专家打分法,可用于各种领域的决定和判断过程,将两者结合采用Delphi法建立评价因素集,然后根据AH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首先,采用Delphi法建立评价主体集和评价指标集。评价主体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家长、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和媒体等社会主体。其次,在建立评价主体集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主体的权重。为了保证科学、合理公正和便于计算,各项指标均由评价主体以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一级指标的权重可计算出评价结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数。

四、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保障措施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评价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

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否有效运行,政府起着关键性作用,政府必须通过立法推动评价机制的运行,使社会参与职业教育评价成为常态化、制度化。制定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制度,如退税制度,对于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退税额,以鼓励企业积极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来,在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企业一般都愿意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制定优惠、奖励制度,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同时,还要制定惩罚措施,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制定激励措施,使广大毕业生等评价主体愿意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真正实现在多赢的基础上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赢。

(二)建立职业教学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机构是组织保障

借鉴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成功的做法,成立职业教育联合会与统计局做为组织和实施机构,共同合作完成评价的全部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调与相关各部门关系,重点是将信息收集系统搭载于企业纳税申报系统;研究开发数据处理程序,将收集的调查信息加工处理;评价结果的。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是评价体系正常运行的技术保障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动态教学评价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由此构建在线调查、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直到形成评价结果。

(四)健全的信息收集系统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评价的基础保障

及时准确收集主体评价信息是评价体系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制约社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关键因素。将评价指标的信息收集系统搭载于企业纳税申报系统,使信息具有可靠的收集渠道。

(五)评价结果报告制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

篇5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08-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更加注重培养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规格多样的复合型人才。但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社会体育专业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却没有得到市场的预期承认,就业难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面临的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然而,当前针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创业教育的缺位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着巨大差距。

一 高校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如今它们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在国外,大学的创业教育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独立创办企业的能力,而是更加偏重于将创业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创新的核心能力,并将之融合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之中。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体系中,社会组织和社会资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过程中。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所以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真正较系统地提出创业教育概念是在1999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文件,其中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规格要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从右表中可以看出,各高

――――――――――――――――――――――――――

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本上按照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规范,围绕“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几大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并设置不同类别的课程。而且我们还看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并无太大的区别,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开设了专修或专项技能提高课,但授课学时有限,学生难以胜任健身教练岗位工作;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受到学校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等条件限制,相应地缺乏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这些都成为当前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

15所代表性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与培养特色

主要专业方向 院校名称 培养目标、就业面向 课程设置特色

体育休闲锻炼、健身咨询指导、经营管理与开发 天津体院(首都体院、福建师大) 各类健身中心体育技能指导与咨询、经营与开发应用 以健身技能和经营管理与开发为主

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体育经济、俱乐部健身指导 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天津财大) 各类体育场馆俱乐部经营管理与开发 以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复合型为主

社会体育指导、体育教学训练、俱乐部健身指导 上海师大(安徽师大、巢湖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学与训练康乐部健身指导 以运动技能教练与指导等应用型为主

高尔夫球教练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 华南师大(河北师院) 休闲高级宾馆、社会体育指导 以休闲体育、高尔夫球理论与技术及管理为主

户外运动管理、新兴项目拓展 中国武汉地质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行业户外运动健身与管理等技能应用 以户外运动竞赛与管理、户外运动医学与保健、野外生存拓展项目为主

三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查了解到中国武汉地质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部分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进行的创业

*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1jytq189)

教育仅仅是以8~10学时的讲座形式进行,这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未来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是一个内容庞大的复杂体系,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一门专业的知识。如何将创业的内容纳入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当中,如何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将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创业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通过借鉴国外知名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其中包括三大板块:创业教育通识理论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

1.创业教育通识理论课程

创业教育通识理论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和实施创业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理论性课程。如通过开设创业教育概论课程,不仅让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国内外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理解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同时使他们了解企业从创建到发展直至成功的过程,培养其创业意识。通过开设大学生创业导论课程,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创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了解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开设创业法律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开始创业之前了解、熟悉我国的基本法律环境,使学生在创业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到懂法、守法。通过开设创业管理学课程,让学生具备分析市场、运作项目、筹集资金、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在创业实践中准确运用创业理论知识指导创业实践。通过开设成功与失败创业个案研究课程,让学生了解成功创业者的发展历程和创业失败者的经验教训,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学习榜样和借鉴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

2.创业教育活动课程

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内容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自己的兴趣及条件,选择不同项目,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创业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1)定期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或相关领域的企业精英,尤其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局限。(2)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在创业计划大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学生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获得模拟创业经验,体验创业经历,学习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分析和研究市场的能力,提高创业技能。(3)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承担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教育项目。学生可以围绕创业教育项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进行设计、组织、管理和评价,去亲身实践和体验。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业探究兴趣,丰富创业学习体验,增进独立思考能力,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促使其创业素质形成。

3.创业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通过模拟创业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创业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项目选择、资金筹集、团队组建、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实施创业实践,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实习基地,使教学、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把基地办成能孵化学生创业实体的校内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三是建立创业者联盟,让准备创业的学生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或成功创业的人士一起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创业者联盟这个平台,让准备创业者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和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

四 结束语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培养既有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如今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加强三方面的改革:首先培养目标要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人才转变。其次要结合本专业特点,制订实施创业教育教学方案,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增设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等版块,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后要与社会上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联手,校企联合办学,共同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实训课程平台,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条件,为其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按照“效能建设提高年”活动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围绕我局“进军现代化,教育率先行,人人当先行”总目标,对于教育局工作人员而言,这是一段誓言,要有立足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埋头苦干的刻苦精神。通过近一阶段的学习,我就机关效能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是发展全区教育事业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对干部的能力是一种考验,要求我们机关工作人员不但要向书本学习的同时,还要向实践学习,学习是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每个干部成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应该牢固树立自觉学习、系统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这真是所说的:学到老,用不了。机关工作的效能,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直接影响我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为此,我把全心全意致力于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真正把基层和广大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作为衡量我工作的标准。以积极的姿态和实际行动投身于“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年”活动。

二、提高效能建设,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出成效

篇7

2020年的新春,充斥我心间的有恐惧、有泪水,但是当我面对着屏幕上那一个个看不到面孔,却感到熟悉和亲切的身影时,胸中更多的是一种感动、感恩和同为华夏儿女的血肉相连的自豪:

看到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每一次掷地有声的媒体发言,我替我们每一位国人感到幸福;

看到六个月大的确诊宝宝,被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抱在怀里开心的笑着,我替那位同为一线医护人员,同被病毒感染的妈妈感到幸福;

看到90后情侣不远万里在国外背回2万只医用口罩和200个护目镜,无偿捐给武汉抗疫前线,我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心怀大爱的子女感到幸福;

看到清洁工大爷、拾破烂为生的大妈分别为抗疫前线捐款上万元;看到快递小哥收到好心人送的口罩,也同样在工作中将爱传递下去,为因没有口罩而无法下楼取快递的市民送上口罩;看到在疫情面前团结互助的武汉人民、中国人民,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同胞感到自豪和幸福,也为我们历经苦难,却不怕苦难的祖国感到欣慰和幸福……

篇8

正如“不和陌生人说话”无法真正保护自身一样,“亲吻陌生人”也同样难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尽管如此,大学生们对当下社会信任缺失现状的思考和勇于行动的精神也是值得赞许的,他们行动的意义不在行动本身,而在于让人思考:当下社会人与人信任缺失的根源何在,以及教育该从何处发力。

人们对当下社会信任整体不佳的现状已有共识: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买菜时习惯性地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买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我们的教育也总是告诉孩子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别人给的食物、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等等。2013年年初,中国社科院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扶”事件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人们对造成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但社会信任机制变迁的客观要求与新的社会信任机制构建相对滞后之间的反差,恐怕是造成目前失信和不信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旧的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必然要求构建新的“契约型信任”机制。高度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熟人社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信任的维系只能靠契约、制度和法制。

依靠法制、制度、契约当然是一种理性的制度层面的思考,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更像是一种心灵契约。在笔者看来,构建这种心灵契约,需要的既不是距离过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不是距离过近――“亲吻陌生人”,而是基于关爱基础上的彼此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等教育;教育机会均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23—01

一 、和谐社会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而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源头——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源泉。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解决教育领域实际的不平等问题,不仅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所在,更是我们应该为之长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宗旨是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既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体现出人、自然、社会三大关系的高度统一。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判定

伴随着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教育机会均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均等即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平等、教育结果的均等即学业成就的平等。

(三)教育机会均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教育机会均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教育机会均等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受到种族歧视、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由于受到古代传统等级思想的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孩子无法享受到处于高层家庭的孩子所拥有的教育,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教育机会均等能满足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获得最大释放。

2.教育机会均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是否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国而言,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这个国家的教育办得如何,公民是否得到了平等的教育。对于个人而言,接受教育,享受知识的熏陶不仅仅是公民长期的夙愿,更是公民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途径。社会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社会的底层阶级就能获得知识改变命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和谐社会下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一) 高等教育机会的社会资本差异

1980 年,皮埃尔·布迪厄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概念。社会资本即指学生所处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文化资本即指物质上为学生提供素养的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父母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距扩大,不同阶层的社会背景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教育机会的选择。处于社会低层的家庭由于资本因素影响,这些家庭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者没有能力接受教育。

(二) 高等教育机会的区域差异

由于区域间经济非平衡性与高校分布的历史和地域原因,我国不同省份间的高等教育差距体现在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上的差异。而这数量与质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地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二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不均。

(三) 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

受我国传统思想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在社会中女性就业受到歧视,这导致女性在接受高等层次教育受到社会、就业等因素制约。虽然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高层次受教育的女性比例仍明显低于男性。

(四) 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就差异

由于资源的稀缺,优质的资源分布不平均,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平等。教育条件的不同、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导致了教育结果上的差异。

三、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途径

(一)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现行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益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而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时代性,并且加大对违法教育的处罚力度,尤其是对于违章建校,乱收学费等现象应加以严格监管与督查,避免此类事件不断发生。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 企业社会责任 教育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与千千万万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同时关系着国家的和谐稳定,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我国的食品工业已逐渐演变为化学工业的革命,如在我们的饮食中,从干货里尝到了福尔马林、从火腿肠中见识了敌敌畏、从大米中找到了石蜡、从水产品中认识了孔雀石绿、从木耳中发掘了硫酸铜、从奶粉中知道了三聚氰胺,还有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在食品中争相展示他们的作用,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我们极为震惊。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从管理理念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由此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一体化框架的社会责任教育问题尤为重要,本一些探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从古典经济学理论来看,社会需要通过市场来定位,企业将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消费者, 这样企业就尽到了社会责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随之发生变革,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认为企业不应该把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把与其产业相关的人的需要联系起来,包括道德因素。1958 年博文(Bowen)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1963 年麦克奎尔(McGuire)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又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1979 年卡罗尔(Carroll)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这些期望决定了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总结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宏观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观即为企业社会责任,随着学术界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演变为经济—社会—伦理—慈善四大方面的责任。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在尊重企业、股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与社会的需要和关切的价值观的基础上,选择经营的行为,并取得企业的成功。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否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经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资源丰富、种类数量充足、供给有余。然而食品在数量供给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食品质量却大打折扣。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给人们带来味蕾上的享受的同时,人们却为此付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全的代价,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食品企业为何令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深思。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范畴,为无毒、无害食品。食品安全是一个过程包括种植、加工、包装、存储、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因此,食品安全是个综合的概念,与卫生、质量、营养等多方面内容相互关联,跨越了生产、经营、过程、结果、现在和未来六个方面的安全内容。从概念上来看政府及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应当承担最基本的责任和承诺。

我国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包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瓜果蔬菜等化学农药成分残留;化工企业排放有毒废水,使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污染,大量非食用化学元素如铅、锡、汞、锌等金属出现在我们的日常餐饮中;为了谋求短期利益的种植及养殖业主,超量添加激素在水果、蔬菜、家禽等食品中;一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饮料、馒头等食品中违规添加过量的添加剂。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上严重缺失,从经济视角,应讲究长期效益,良好的企业效益本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追求短期效益的企业选择逃避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耗费着其经济成本。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现状令人担忧。从行业视角,我国企业存在恶性竞争,以致诚信缺失。面对趋于饱和的国内国外市场,企业间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使用非法途径降低生产成本,竞争心态的失衡源于道德的缺失,便是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从消费者视角,消费者从物美价廉的消费观逐渐转移到食品安全的关注上,企业为完成利润指标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现实的矛盾指向目标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从法律视角,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横行,企业将消费者安全、产业安全置之度外,将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销售,可见我国食品监管力度不够。简单用下表来说明企业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三、食品安全与企业社会责任一体化教育框架的构建

全球化责任浪潮不断深入企业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中国企业的新课题,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其在管理理念上发生本质性的变革。无论是国际化进程的要求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急需提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知识架构及管理能力。本文就食品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框架下的社会责任教育问题展开探讨,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1.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公民要从本质上具备社会责任感, 应回归学生时代做起,从学生时代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因此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社会、家庭应该连成一线,应当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意识的做到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和欲求,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在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推行企业质量通报制度教育

食品行业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应首先推行食品安全通告制,要有专门的社会责任考核指标,以此约束道德缺失的企业,使企业能够时时意识到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在食品企业中实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提高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同时,要坚持走长效、可持续发展路径,使企业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的信誉度。

3.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教育

消费者对商品和企业服务的评价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消费者应从物美价廉,物超所值的购物观上转变为更多关于商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的考虑,因此在质量和价格的比较上,消费者应强化维权意识,无形中给予企业社会责任的压力,这样可以从消费方面迫使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四、完善社会责任监管机制教育

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首先,加强媒体监督教育,舆论监督成为媒体报道的主导,其特点是内容真实、取材广泛、速度快且影响力甚广,逐渐成为监督体系的新活力。其次,加强公众监督教育。目前公众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不够完善,大多数公众没有形成普遍的安全意识,应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授理公众的咨询与投诉,以维护公众的权益。再次,加强企业行业自律教育,即建立监管上要专业化、程序上要透明化、地位上要独立化、权责明确的行业协会体系。

最后,社会责任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监管,离不开法律的监控与制裁,因此在道德与利益之间,食品安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社会、个人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体制-机制-法制-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逐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一体化的健康长效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岚.食品安全与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J].现代商业.2011(15):7-8.

[2]张显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