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监管办法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交易监管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强化学习宣传。夯实监管工作基础
《办法》是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调整网络商品交易关系的全新规范,学习宣传好《办法》是做好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的重要前提。山东省工商局对此高度重视,2010年《办法》正式公布后,省工商局组织全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办法》学习宣传工作,召开了全省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培训动员会,邀请总局市场司领导和山东大学教授分别就《办法》和电子商务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结合此次培训,省局对全省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地也通过以会代训、以案说法、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了贯彻落实《办法》的学习培训。通过全员培训,有效破除了对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的神秘感,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责任感和主动性,为切实承担网络商品交易监管职责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地采取举办网站负责人培训班、发放材料、走访网站、开办专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引导网络商品经营者诚信守法、规范经营,指导消费者安全网购、依法维权。据统计,《办法》实施以来,全系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5期,培训工商系统执法人员和网络商品经营者5.7万人,为网络市场监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强化保障措施,促进工作扎实开展
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具有链条长、环节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强化领导、健全机制、落实人员对于做好监管工作至关重要。为组织指导全省工商系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省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办法)的指导意见》,对开展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学习培训、宣传引导、扶持发展、消费维权、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工商机关按照省局要求,切实做好监管人员配备、设备配备、经费保障、内外协调机制建立等环节的落实工作。全系统通过新考录、调整等途径,将170多名熟悉市场监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人员充实到市、县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岗位,各工商所都配齐了专兼职网络监管员,’为监管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地工商机关还注重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加强系统内部职能机构的协调配合、业务条线的上下联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与公安、通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构建信息共享、上下畅通、内外互动、协同联动的协作机制,增强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的合力。
三、强化技术支撑,实现以网管网目标
网络商品交易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交易方式。要监管好网络商品交易,必须适应其与网络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及网络交易无地域限制的特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网络市场监管效能。山东省工商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以网管网”的指导思想和统一部署,在介入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之初,就及早启动了监管系统开发建设工作。山东省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专项资金,从相关处室和有关市局抽调人员成立开发小组,经过充分细致的调研论证,于2010年底完成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系统一期工程“一网一平台”的建设。“一网”即“山东工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服务网”,提供了工作动态、行政公告、市场警示、典型案例等信息的窗口,以及执照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报送、申诉举报受理、法律法规查询的渠道。“一平台”即“山东工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系统”,提供了网络经营主体搜索建档、网上巡查、违法行为处理、信用分类监管、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对商业网站的全面搜索和对网上交易行为的有效监控,提高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的现代化水平。
山东省开发的这套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系统,严格以国家工商总局《办法》规定为依据,在借鉴有关省市做法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业务角度讲,建立了“一网一平台”的基本架构,提供了多渠道的网络经营主体建档方式,覆盖了网络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建立了简便快捷的信息传输渠道。同时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并与网络交易平台实现信息互动;从技术角度讲,系统投资小,可扩展性强,并能高效、准确地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企业网站、搜索违法行为。系统开发完成后,首先选择在网络交易量较大的济南、青岛等六市(含全省一半的县、市、区)进行了应用试点及推广,并根据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对软件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2011年3月底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后,在全省所有地市全面开展推广应用。下一步山东省工商局将启动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开发电子取证分析系统,通过配备相关设备,实现对涉网案件电子证据的发现、采集、固定、保存等功能。依靠高科技手段解决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取证难的问题。
四、强化调查研究,增强工作针对性
建立网络经营主体经济户口档案是开展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的基础。为全面了解全省网络商品交易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监管工作,山东省局近两年先后两次专题部署开展网络经营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在2011年的企业年检通知中,省局要求各级工商机关在年检验照工作中收集企业网站信息,并设计了《经营主体网站信息采集表》,上传至红盾信息网或加载在网上年检系统中,供建有网站的经营者下载填报。各地工商机关按照省局部署,通过系统引擎搜索、查阅经济户口、受理申诉举报、日常巡查、上网浏览、年检验照、从有关部门查询等途径,对本地网络商品交易情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摸清了辖区企业开展网上经营情况,掌握了全省经营性网站底数和网络商品交易现状。截至2011年4月中旬,全省工商机关通过系统搜索等建立网络经营主体档案4万余条,其中交易平台1915个,初步建立了网络经营主体经济户口数据库。此外,省局市场处主持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研究》被列为全省工商系统重点调研课题。
五、强化执法办案。切实加大监管力度
篇2
今年7月初,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市场监管局接到外地消费者举报,称从青岛某家具公司网站购买8万元家具后,发现该网站宣称的产品绿色环保等内容没有事实根据,涉嫌虚假宣传,请求工商机关依法进行查处。
接到消费者举报后,执法人员立即进行调查,发现某家具公司网站公布的公司名称和住所分属两个辖区。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某家具公司网上公布的公司名称位于一家商场内,但已经人去楼空,未发现公司工作人员。在网站上公布的住所,执法人员发现另一家公司,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与某家具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同。经电话联系,该法定代表人称其只担任虚职,对公司日常经营毫不知情,告知工商机关联系刘某。执法人员电话联系刘某,责令其到案接受调查,没想到刘某此后无法联系,案件查办工作遇阻。执法人员将某家具公司列入企业异常名录。
案例二
某肛肠医院网页广告,称该院诊疗技术能保证100%的病人痔脱垂和出血症状消失,并使用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执法人员认为,某医院的行为违反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属于在医疗广告中利用患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社团、组织的名义、形象作证明,且含有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等情形,构成违法医疗广告行为,罚款1万元。
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然而,不论自营电商,还是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存在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商品质量不合格、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违法行为。网络市场无序竞争,网店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权益投诉有增无减,这些都已经成为危害网络市场发展的问题。
目前,基层网络市场监管处于初级阶段,监管方式大多数停留在网上巡查亮照经营等浅层次管理上,监管手段单一,难以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基层网络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查证难
网上交易通过虚拟市场进行,网页信息、交易数据等证据易灭失、固定难。产生消费纠纷后,部分电商采取拖、赖、躲的策略,甚至对网络电子数据进行修改、破坏、删除。网络电子数据多由电商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掌控,工商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需要当事人配合才能完成,加之基层工商机关获得证据的设备和手段有限,增加了取证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网络交易监管与登记注册目前分属两个系统,客观上导致网络监管无法进行现场检查比对。
2.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处罚难
互联网具有超时空、超地域的特性,一些网店、网商的经营活动十分隐蔽,无法采取常用监管方法解决投诉、查办案件。在实践中,一些投诉、举报跨区域,有的甚至涉及境外经营者,即使办案机关能够取得完整证据也难以对当事人进行处罚,直接导致案件无法正常办理或是无果而终。
3.网络监管手段滞后监管效果不理想
网络交易涉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科技知识,监管人员既要熟练掌握互联网相关知识,又要熟悉网络交易管理及工商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目前基层工商人员结构及业务能力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监管手段仍然停留在通过搜索网页、上门采集信息,工作量大、效率低,难以有效开展网络巡查监管,无法及时发现网络违法经营行为。
二、加强基层网络市场监管的建议
1.建议要求进入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商品的企业或者个人,在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如实登记主体信息和经营信息后,通信部门或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如淘宝、当当)方能为其开通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法交易,并实行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篇3
这只是网络经济核爆炸式增长时代的一个小场面。在网络经济的领域里,中国正处于浪尖。近10年来,我国各类网络交易额均呈几何级数增长。网上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自然的行为,通过网络的途径释放消费能力,正是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引领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
然而,伴随着网络交易市场的高速发展,虚假广告、售假售劣、侵权欺诈、网络“钓鱼”、网络水军等违法违规问题也接踵而至,严重影响了网络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那么,开放的网络市场该用怎样的手段来监管?又如何让老百姓树立信心,放心网购?记者走访了省工商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作出解答。
刷信用,好评“商品”也不靠谱
【案例】
2006年底,杜某组织人员专门开发了一套系统,为想尽快获得高信用等级的淘宝卖家提供刷信用服务。后来,媒体上曝光了其刷信用的手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互刷,将有意向炒信用的卖家组织起来,提供一个平台,大家互拍商品提高信用。二是用户直接付费,由平台组织各地的专职买家来购买店主的商品,平台将收入与职业买家分成。
在淘宝网购物时,消费者被卖家提供的商品图片吸引后,仍不忘查看这家“店”的信用等级,是否是“钻石”“皇冠”或者金牌卖家;各项服务的评分以及买主对商品的评价等。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买家一般都选择高信用卖家。
这就“造就”了上述案例中的行为:一些卖家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信用,就利用现行规则的漏洞进行信用炒作。所谓信用炒作是指对于买、卖双方以抬高信用为目的,或双方在无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做出好评的行为。虽然相同买家和卖家之间的评价计分不超过6分,超出计分规则范围的评价将不计分,但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方式及松散的注册制度,使很多人仍有机可乘。
除了信用炒作,价格竞争造成的低质量产品和缺失的售后服务,以及第三方交易平台信用评价体系的漏洞,也给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由于网上交易方式缺乏对商品真伪的监督,使得网上假货泛滥。当存在质量纠纷时,网店要求消费者个人提品质量的真伪认证,普通消费者很难做到,加之时间、邮费等问题,更多的消费者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这严重打击了人们网购的信心。
以网管网,让欺诈无所遁形
【案例】
2014年4月,达州市工商局网监分局在网上巡查中发现,四川某住房置业担保公司在其网站上的内容中有“月息15%”的字样,涉嫌虚假宣传。执法人员对当事人位于达县南外镇某街道的经营场所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的LED屏幕上有“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达州最大的置业担保公司、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等字样的宣传语。达州市工商局认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规定,构成了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今年8月,四川省工商局官网中的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平台正式运行。平台采用以网管网的方式,由网络监管信息系统和网络监管公众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网络监管信息系统由工商网监工作人员使用,用于便捷、智能地开展网络市场巡查和专项整治工作,记录日常巡查、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建立主体信用档案,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形成网络经营主体发展报告。办案与部分统计功能与四川省工商局现有的“工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案件系统、计划建设的12315数据系统对接。
“发现难、定位难和取证难是网络监管的三大难点。我省目前的监管网可利用搜索技术,有效对网上违法商品和行为进行搜索,解决发现难的问题;通过建立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通过搜索和比对可以解决定位难的问题;通过建立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进行取证、证据的恢复、固定、保全,可以解决取证难的问题。同时,建立的全国协同系统,使即使不同省市的买家和卖家发生纠纷,也能实现联动处理。”省工商局副局长杨跃向记者介绍。
如何让消费者树立信心
【案例】
今年年初,某团购网站首页上称,消费者只需花200元就能购买价值1200元的驾校优惠券,并可选择多所驾校学习。经调查,开展这项业务的胡某没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资质,各驾校也没有与其开展培训合作。此外,活动中还存在购买人数虚标、好评造假的情况。工商机关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四十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责令该团购网站整改,并处罚款3万元。经调解,该团购网站向141名消费者进行了全额赔付。
网络经济已经是一种势不可挡的经济发展趋势,那么如何让消费者建立网络消费的信心,这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必然要求。
“其实,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赔付,不是纠纷的调解,而是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市民王先生这样说道。
如何才能进一步确保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的放心交易,让消费者树立信心?
2014年3月15日,在以往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国《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政府在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新办法充分适应了网络交易发展的新特点,还细化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各项保护措施。新办法中的7日无理由退货、卖家实名制、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及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内容准确‘击中’了网购过程中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杨跃告诉记者。
同时,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也为消费者的网上消费把好了关。杨跃进一步介绍说:“我省的网络监管公众服务系统是一个对外的网站,提供信息公开服务,提供电子链接标识申请、网络经营主体查询服务,与12315系统互通,建立网上维权通道,接受消费者的网络消费申诉、举报、咨询和建议。”
篇4
>> 以制度建设为先导积极构建商品质量监管网络 加快由食品安全电子备案向商品质量网络监管发展步伐 加强商品质量监管 确保消费安全 实施商品准入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 网络交易平台商标权间接侵权行为 我国网络交易平台商标侵权避风港规则的引入 网络交易平台商标间接侵权责任的相关探讨 商品质量问题折扣 加强农村日用品市场商品质量监管 关于北京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立法的几点思考
">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品质量监管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商品质量监管水平 完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体系的思路 构建商品质量全程监管体系确保消费安全 改革创新商品质量监管模式的新举措 直销纳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范围 市场新业态下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 商品质量问题占平台投诉量七成 我国网络商品质量管控研究 论消费价格指数编制中的商品质量调整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3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0号令.
[2]陈S.网络店铺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3]罗中清,陶利军,顾合迪.网络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和网上亮照[J].中国工商管研究,2012(4):57-59.
[4]张晓菁.我国在线经营主体资格规制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
[5]董瑜.网络交易市场主体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卷烟是一种有害健康的商品,中国及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管制的方式治理烟草产业,限制卷烟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特别是采用“寓禁于征”的税收政策,对卷烟商品征收重税,用经济手段抑制卷烟消费需求,保护民众健康。由于被课以重税,卷烟商品的制造成本与销售价格存在较大的背离,随着卷烟税率的不断提高,这种背离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卷烟的生产和销售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导致卷烟成为中国商品侵权交易的重点领域。不断有个体或组织违反烟草专卖制度的规定,侵犯相关卷烟生产厂商的知识产权,非法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卷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造成国家和地方政府税收的大量流失。因此,市场监管一直是我国烟草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和常年开展的重要工作,有力的监管措施有效促进了烟草产业的平稳发展。然而,互联网的兴起对烟草主管部门的市场监管造成了巨大挑战。2008年的网络调查显示,以“高仿”、“香烟”等关键词在网上可以检索到非法销售假烟信息约12.8万条,在淘宝、易趣等网络交易平台上,非法销售卷烟的店铺有170多家,部分店铺的年经营额高达上千万元。基于互联网卷烟侵权交易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发展势头,烟草主管部门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违法分子很有可能利用互联网构建起隐蔽而稳定的地下交易网络,替代传统的侵权交易渠道,使原有的政府监管方式完全失效,导致卷烟市场秩序的失控。因此,互联网卷烟侵权交易的监管和治理成为烟草主管部门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
二、监管的理论困境
目前,学者们对政府互联网监管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长期聚焦于制度层面,主要关注对世界其他国家互联网监管模式的介绍,探讨中国可行的监管模式。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逐渐增多,政府互联网监管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监管模式的宽泛论述上,研究的主题应该转向政策领域或行政角度,探索互联网监管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从行政角度来看,政府监管行为的实质是政府权威深人到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领域,除了对政府权威应用工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论述外,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这种权威应用的环境对监管的具体活动和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除了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和执行理论角度对政府监管的分析外,社会网络理论对政府监管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人类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应该从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人们的经济活动,因此,对互联网卷烟侵权交易的监管研究首先要考察其社会情境。在卷烟侵权交易这一情境中,互联网上的卷烟交易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1)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卷烟的个人或组织;(2)供给者,制造、分销或零售卷烟的个人或组织;(3)中介者,为消费者和供给者提供网络沟通、交易支付等服务的互联网机构;(4)监管者,具有网络卷烟交易监管权责的烟草、通信、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从理论上分析,如果消费者的目标是要获得质优价廉的卷烟商品,所有的供应者将会力图以最优的价格提供真品卷烟,最终达成一种合意的市场均衡状态。在达致均衡的过程中,假设消费者是厌恶假冒伪劣商品的,任何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供应者都会被理性的消费者识别出来,这样的供应者就会在竞争中失败,并被逐出市场。因此,在理想状态下,互联网上卷烟侵权交易的行为不会长久存在,只要监管者进行适当监管即可。但是,具体分析互联网上卷烟侵权交易的基本特点,我们发现,留给监管者的只是一个开展“有效监管”的狭窄空间,这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影响:(1)非正常需求。吸烟是一种理性致瘾行为,一般来说,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效用,会排斥假冒伪劣商品,选择购买真品卷烟。然而,实际生活中,许多消费者是出于特殊的需求(如送礼、炫耀性消费等)或为谋取非法利润,明知是假烟,而主动购买,难以完全激发市场中消费者自动驱逐假冒伪劣卷烟的机制。(2)信息不对称。由于卷烟的制假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许多消费者并不具备辨认真假烟的能力,也就不能有效识别互联网上的假烟供应者。此外,虽然烟草有害健康的观念在社会上较为普及,但部分消费者并不了解真烟和假烟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这些因素都导致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信息识别和排斥假烟供应者。(3)竞争不充分和负外部性。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购买卷烟时,面对众多的供应者,选择的条件包括卷烟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如何;供应者的服务如何,如送货的及时性、沟通时的态度、交易的便利程度等;是否有中介者,以及中介者的可靠程度等。然而,由于没有符合法律在互联网上向消费者提供真品卷烟的供应者,市场竞争的结果反而是假烟供应者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善。(4)互联网的特性。首先,Web2.0带来了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网上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3j在互联网上,假烟供应者可以大量销售信息,有非正常需求的消费者也可方便搜索到这些信息,而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者和海量的信息,监管者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去除。其次,传统上,在假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有一个批量分销运输环节,是监管者治理的主要突破口,而互联网重新塑造了交易模式,用小批量、多批次方式取代了批量运输环节,供应者利用发达的社会物流网络可以直接将假烟送至消费者手中,使得传统上有力的监管手段失效。因此,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互联网卷烟侵权交易的监管有着理论上的困境,烟草主管部门可采取的监管手段是有限的。具体来说,围绕卷烟侵权交易参与者的社会关系网络,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烟草主管部门可行的监管路径有:(1)针对消费者,烟草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宣传,减少消费者与供应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技术手段尽快提供真假烟鉴别的查询检验服务,抑制并逐步矫正卷烟的非正常需求,同时,组织人员和联合各网站对互联网上泛滥的售假信息集中清理,降低信息的易得性。(2)对假烟供给者而言,由于互联网的主要作用是为卷烟的消费者和非法供应者提供了一个极为廉价和便捷的沟通和交易渠道,因此,监管工作的重点应是提高互联网卷烟侵权交易的各种成本,例如,对中介者明确政策法规,不得在中介者的网站出现公开经营卷烟的网上店铺,严厉打击涉嫌经济犯罪的互联网卷烟侵权交易参与者,特别是以网络店铺、自建网站为交易平台的经营模式,压制有规模、有组织的违法行为等。(3)对于监管者来说,其需要积极改善外部机构协调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互联网监管工作的效率。特别是,需要明确互联网监管的政策和工作程序,构建一个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合作网络,及时进行线索分析和传递,鼓励各地区充分合作,构建完善的监管网络,以网治网,共同监管。
三、监管的实践难题
在有限的监管空间下,从政策执行和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烟草主管部门开展互联网卷烟侵权交易的监管还需要面对一系列的实践问题,这些实践问题并非烟草主管部门所独有,其他商品互联网侵权交易的监管工作也同样存在,主要的难点集中反映在政策、外部机构和内部组织三个层面上。
(一)政策层面:监管要求和执行依据不清晰
2000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指出,“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对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该法律规定明确将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侵权交易行为纳入了常规的法律治理框架中,为惩治互联网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同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应用服务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成为行政管理部门监管互联网交易行为的主要依据。近年来,互联网主管部门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有关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互联网监管政策体系(见表1)。但是,从烟草领域的互联网监管来看,在政策层面主要有两大问题:(1)在不断完善的互联网管理的政策体系中,烟草方面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列入其中,形成了政策锯释和执行的真空地带。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要求,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这几类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申请网站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时,需经有关主管部门的前置审批,该办法所列类别中并没有提及烟草领域,因此,尽管《烟草专卖法》要求从事烟草经营的个人或企业必须经过烟草主管部门的许可,但在互联网经营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政策要求。(2)目前,新闻、医药、视听节目等互联网内容监管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规定,而烟草方面的互联网监管政策尚未制定,监管的依据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的条款中,在具体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由于《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颁布于互联网还未引入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初,无法预见到现在的监管情形,也没有对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的侵权交易活动有明确的约束。例如,在烟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仅有《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中较为宽泛地规定了除取得烟草专卖生产、批发、特种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依法销售烟草专卖品外,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
(二)外部机构层面:协同监管难以实现
按照中国的行政管理架构,有关互联网监管的职权分散在多个部门之中,包括通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省区通信管理局)、公安部门和工商部门等。在2000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国家安全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按照有关规定,烟草主管部门只具有针对与烟草相关的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管的权限,需要协同通信、公安、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进行互联网侵权交易的监管。通信部门管理着互联网在中国的网络运营和各类网站在国内的接人,侵权网站的查处必须依赖通信部门的技术支持;工商管理部门具有制定网络交易规则、开展日常管理的法定职责,在加强互联网中介者的规范经营上也必须依赖工商管理部门的协助;而公安部门则具有案件侦查的技术手段和权限,在打击涉嫌经济犯罪的互联网交易活动上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互联网侵权交易的监管职责不是一个部门可以担负的,需要协同多个部门才能实现,这就导致了协同监管难题。具体说来,中国条块行政体制中产生的纵向部门和横向部门配合的“矩阵”难题会对监管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同级单位的不可约束性和部门间的分散权力可能会使具体问题的解决变得复杂而麻烦。由于通信、公安、工商部门在实际行政管理中的职责范围非常广泛,各个层级的烟草主管部门在相关问题的处理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而协调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监管可达到的水平和效果。
篇6
一、扎实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努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扎实开展执法行动。一要以春耕、夏播、秋种为重要时节,以种子、肥料、农药为重点品种,突出重点地区,认真组织“春季打假百日行动”和“肥料打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防止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各地全年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不少于2次;二要强化市场巡查,要依据农资市场巡查规范要求,认真开展巡查工作,努力维护市场秩序。各地巡查频率应做到农忙季节每月巡查两次、平时每月巡查一次;三要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努力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各地对案值达5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案件要上报市局备案。
(二)全面清查农资经营主体资格。一要结合年检验照工作,对辖区内所有农资经营主体资格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坚决纠正虚假的连锁经营、加盟经营、许可经营等违规行为;二要强化监管,依法规范农资经营者主体资格,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或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三要建立和完善辖区农资经营主体动态“经济户口”档案,及时对网格化监管系统中的农资经营主体进行调整,确保网格化监管系统中农资经营主体数据完整准确。
(三)积极稳妥地做好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一要按照分级管理、自行抽检、统一上报、统一公示的原则组织开展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各地全年流通环节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不少于2次;二要依照法定程序和相关规定组织开展监测,各地组织定向监测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监测品种,要精心选择检验机构,要依照法定程序和工作规范开展监测,同时,要依规处理检验不合格的农资产品,确保监测工作公平、公正、合法。
(四)做好农资经营者自律工作。一要严格按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指导经营者建立健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账等自律制度,督促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二要严格依法规范,对检查发现经营者未履行法定义务,经督促指导仍未整改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做到“查处一起,规范一片”,力求使经营者全面履行法定义务。
二、认真履行集贸市场规范职责,努力营造良好集贸市场购物环境。
一要规范集贸市场证照管理。要求符合办照条件的经营者必须办理营业执照,并做到统一规范悬挂营业执照,实现持照经营、悬照经营;二要规范集贸市场经营行为。要加强集贸市场行为监管,市场内应做到无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强买强卖、骗买骗卖、克斤扣两等欺诈宰客现象,无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现象,无假冒伪劣商品及国家明令禁止上市的商品,严格执行“限塑令”;三要强化集贸市场安全监管。要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强化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所有上市销售食品必须符合法定要求,肉禽经营户必须每天公示检疫票据、建立肉禽经营台账,要指导市场物业单位做好安全防火,坚决消除火灾隐患;四要履行集贸市场指导职责。要依据法定要求和政府交办的文明市场创建任务,指导市场物业单位做好划行规市、卫生保洁、安全防火、秩序维护等工作,要督促集贸市场在出口处设置公平秤,并公布市场商品价格信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五要开展文明诚信集贸市场创建。要按照总局、省局关于创建诚信市场工作要求和市文明委的部署,指导集贸市场开展文明诚信集贸市场争创活动,要督促市场物业单位与经营者签订文明诚信经营责任书,组织开展好“文明经营户”评比活动。
三、扎实推进信息化监管手段运用,努力提升监管效能。
(一)规范运用农资“票证通”监管系统。一要规范运用。各地要以全市工商系统农资“票证通”系统推进会为契机,全面指导已用农资“票证通”系统的批发户按操作规程规范运用,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二要强力推进。各地要加强市场巡查,检查农资经营户索票索证情况,利用“倒逼”方式促批发户规范运用农资“票证通”监管系统;三要努力实现四个100%目标。即农资“票证通”系统100%覆盖农资批发户,农资批发户100%开具“票证通”单据,零售户100%索取“票证通”单据,批发户上传的证件信息准确率达100%。
(二)充分运用信用分类监管系统。一要规范采集信息。各地要按照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规定的市场22项基本指标,采集好信息并规范录入信用分类监管系统;二要规范认定等级。各地要按照商品交易市场信息等级认定规则,认真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信用等级认定,各地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等级认定应占辖区市场数的80%以上。
(三)用好用活网格化监管系统。一要全面使用。各地要按照省局和市局相应文件部署,合理划分监管网格,及时调整系统中网格责任人,力求使网格责任人全面、规范、准确地运用网格化监管系统;二要严格“痕迹”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网格化监管系统记录规范要求,规范网格责任人记录行为,力求实现通过记录“痕迹”,再现网格责任人实际履职情况,力求解决巡而不查、查而不纠、纠而不记等问题,切实提高市场巡查效能。
四、积极探索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方法,努力拓展市场监管新领域。
(一)加强网络经营主体监管。一要全面加强对网络经营主体的备案工作。各地对已备案的经营主体,应当在其网站主页面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网页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信息或其营业执照信息的电子链接标识;二要强化网上巡查。各地要安排专业执法人员开展网上巡查,要将本地的各大经营性网站纳入日常巡查范围,并实行定期网络巡查。
(二)积极探索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方法。一要加强学习。各地要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及网络监管作为年度学习重要内容,着力培养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人才;二要拓宽监管领域。各地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应本地特点的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管方法,努力拓展市场监管领域;三要积极受理网络交易投诉。各地要大力推进12315进网络,及时受理消费投诉举报,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让消费者在遇到网络消费纠纷时“投诉有门、追偿有主”。
(三)努力查办网上违法案件。一要准确掌握网络案件查处方法。各地要组织专门执法人员,研究网络案件证据的提取和固定、法律法规的正确运用等网络案件查处规范,探索网络案件查处的方式方法;二要明确网络案件目标。根据省局要求,今年全市查处网络案件目标任务至少10件,具体目标任务分解为:市局市场规范管理局、至少各2件,石至少各1件。
五、依法开展品牌汽车市场治理,努力规范汽车市场经营秩序。
一要建立品牌汽车销售主体资格核查制度。要认真执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品牌汽车销售主体资格核查制度,对未经授权和未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的,不得核准经营品牌汽车。要结合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汽车销售及服务市场主体数据库,严格取缔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努力规范市场经营主体;二要建立汽车销售格式条款合同检查制度。要依据《省合同监督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汽车销售格式条款合同有关内容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反规定的格式条款,应当书面通知经营者予以修改,并对修改后的格式条款进行备案,彻底戒除霸王条款;三要强化日常监管落实岗位责任。要将辖区内的汽车销售纳入责任区监管,明确职责,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巡点突出“五查”,即查主体资格、查公示内容、查销售合同、查广告宣传、查制度落实情况。
六、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活农作用,努力促进经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示范大户。要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活农作用,培养发展农村经纪人示范大户,帮助其完善经纪网络、营销模式,组建自我服务合作组织,引导经纪人示范户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二要积极引导经纪人树立品牌意识。要积极引导农村经纪人提高品牌意识,鼓励经纪人注册服务商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其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三要认真组织开展经纪人专项整治工作。要按照《经纪人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内经纪人基本情况作进一步调查摸底,全面了解并掌握经纪人现状,建立经纪人管理制度,加强经纪行业自律,规范经纪人经营行为。要坚决查处无照及超范围经营、利用虚假信息骗取中介费、采取欺诈手段损害当事人利益、通过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方式承揽业务等违法违规经纪行为,努力规范经纪市场。
七、扎实开展肉类市场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一要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各地应要求猪肉经营者必须有固定经营场所,必须持照经营;二要建立经营制度。各地要督促经营猪肉的市场和超市实行市场业主责任制,要指导肉食品经营户建立肉食品准入制度、猪肉经营挂牌公示制度、不合格猪肉退市制度、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等四项监督制度;三要加大执法力度。各地要严厉查处猪肉经营户销售无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猪肉、含“瘦肉精”猪肉等不合格猪肉的违法行为,确保监管到位、执法到位。8月份,市局还将组织督查,对猪肉经营户持照经营、四项监管制度的落实和案件查处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进行全市通报。
篇7
201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172310批次食品样品,其中检验不合格样品5541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6.8%。而在2016年3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会,通报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制定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有望在2016年上半年出台。
食品安全重在前端
2015年的抽检结果显示,农兽药残留问题依然突出,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3.8%。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介绍,农兽药残留主要是检出“瘦肉精”、孔雀石绿、三氯杀螨醇等禁限用兽药和农药。他表示,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主要与种养殖环节和储运环节违法违规使用有关。
对于农兽药残留问题监管,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二司副司长崔恩学表示,总局进一步加强了与农业部的合作,同时,把食用农产品的抽检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在市县一级的抽检结果中主要突出对农兽药残留问题的监管。
通报情况还显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样品约占不合格样品的24.8%。这其中的最主要问题是部分样品有防腐剂,其次是甜味剂、膨松剂和着色剂滥用等。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司长王红表示,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主要集中在防腐剂和着色剂的滥用上,今年将加强企业对添加剂使用的监督。
她表示,食品添加剂不符合标准主要由生产经营环节违规操作引起,一直是食品监管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在食品生产中,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即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近年来的抽检情况发现,食品添加剂问题主要集中在着色和防腐方面。食药监部门将对重点企业进行培训和政策解读,提高小作坊、小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认知度。
食品安全的重心在于前端,原产地和产品提供商应该严格遵从农业部对食品生产的相关要求,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做的是对进入批发市场的食用农产品质量进行安全监督管理,只能根据前端监管部门(比如农业部)要求做相应衔接。
“一车菜可能是从10块菜地采摘出来的,完全靠抽检的方式来确定这个东西合不合格,成本巨大,要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尤其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重在前端。一条鱼在生产周期中吃过什么药,猪肉、羊肉生产过程中饲料合不合格,打了什么药,这都是我们后端无法控制的。”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张兰兰在发言中说。
同时,张兰兰介绍:“新发地的批发市场因为担心源头控制不能够满足它们的需求,所以自己在全国选点、租用土地、雇佣自己的人去种食用农产品。在自己基地里面种,通过自己的市场来卖,相当于批发市场延伸至生产环节,这比从别人那儿买要放心得多。今后若电商做大做强,也有可能把自己经营的手伸向源头生产。”
“神秘买家”来监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餐饮食品订购配送等市场发展迅速。互联网餐饮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全新的挑战。
食药监局即将出台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强化了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义务,并在《食品安全法》对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义务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了明确和细化,并规定了第三方平台应承担的三方面义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陈副司长介绍,第一是一般性义务。比如说管理的规则的制定,应急事件的处置,数据的保存,协助召回和配合检查的义务;二是管理义务。包括主体准入的审查,经营产品信息的审核,日常监督管理的报告;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义务。如果因为第三方平台的原因导致无法找到违法的经营者,那么第三方平台应该承担赔偿的义务。
此外,陈表示,《办法》还增加网络食品经营的监督抽检的规定,并进一步明确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管的管辖权问题。
其中,《办法》中提出一项名为“神秘买家”的制度。陈表示,由于网络食品的特点,监管人员无法上门进行抽检,工作人员将以普通买家的身份在网络上订餐,购买来的食品将封存好,作为样品向监管人员供样,进行检测。
陈指出,《办法》明确规定,如果由于第三方平台没有履行义务造成的违法行为,将由第三方平台所在地的监管部门直接进行处罚。
如果网络销售商供货有质量问题或者是违法行为的,将由入网经营者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处理。
通报显示,网购食品不合格率偏高。滕佳材表示,今年将加大对网络食品的抽检频次。
他表示,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取得资质,今后将加大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力度。
对于网售食品跨地域的特点,崔恩学表示,这确实为传统的监管方式带来挑战,需要转变监管理念。崔恩学认为,由于食品监管系统是覆盖全国的,因此对于网售食品的监管需要全系统协作。
四个原则
据张兰兰透露,《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是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思路进行的,并细化了其中的一些原则。
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则:线上线下一致原则、社会共治原则、手段创新原则、以网管网原则。
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强调一致性,线下怎么监管,线上也怎么监管。
社会共治的原则是指网络食品经营者和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在从事网络食品经营活动过程中,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比如公安机关、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等。网络交易行为、网络经营行为所涉及到的监管部门也应该组成联合整体,真正形成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
篇8
【关键词】网上银行;安全;监管
一、网络银行现状分析
(一)网络银行机构数量及规模现状
自从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于1995年在互联网上开业以来,国际金融界便掀起了一股网络银行风潮,目前,国外85%的银行投资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美国70%、日本50%的家庭使用电子银行服务。
在我国,自1997年招商银行创建一网通以来,国内其他银行纷纷开始开通网上银行。目前中国已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根据艾瑞咨询《2008--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行业发展报告》,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为445.0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占据了36.6%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比居第二位的建设银行(占17.0%)高出近20个百分点。
(二)网络银行安全与监管现状
1 安全性
网上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服务的延伸,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使用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服务,完成各种非现金交易。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银行交易服务器是网上的公开站点,网上银行系统也使银行内部网向互联网敞开了大门。
目前保障网上银行交易系统安全系统的技术措施包括:1)设立防火墙,隔离相关网络。2)高安全级别的WEB服务器。3)24小时实时安全监控。对于个人身份认证方面,采用认证介质。包括密码、文件数字证书、动态口令卡、动态手机口令等等。
另外,银行卡持有人的安全意识也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为止,国内网上银行交易额已达到数千亿元,银行方面出现过安全问题较少,只有个别客户由于保密意识不强而造成资金损失。
2 监管与法规
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对银行业的监督外,对于网络银行的安全,中国金融安全认证中心(CFCA)是中国金融业唯―合法的、国家级权威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权威的安全认证机构,是重要的国家金融安全基础设施之一。CFCA作为权威、公正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通过发放数字证书为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提供安全认证服务:确保网上信息传递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以及网上交易的不可否认性。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环境也已经初步建立,基本法《银行法》中已经加入了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规定。除此之外,2001年颁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05年颁布的《电子签名法》标志着我国对电子商务及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管理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2006年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及《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意见稿都为进一步规范和管理我国的网上银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网上银行存在问题与挑战
虽然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以及法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是,由于网上银行的发展过快,现行的法规以及监管模式已经完全滞后与网上银行的发展。近几年来,由于银行的失误以及法规的不完善,网上银行出现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却由客户来承担损失。《电子商务研究》统计,网络银行安全事故中出于员工疏忽的占57%,外部恶意攻击占24%,病毒发作占14%,用户误操作占5%。专家认为,网上银行的安全事故频发,一方面与用户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网上银行本身存在的安全隐忧密不可分。
二、对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了上文对于我国网络金融概念和现状分析,已对网上银行监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了具体的了解。对于我国网络金融监管的发展现作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1 电子货币
作为网络经济中最重要的元素,尽快建立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体系。同时,要适时放松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受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电子货币,更多的是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因此,要求多用途电子货币发行主体仅限于银行是目前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但随着我国信息和通讯产业的发展,在时机成熟时应考虑允许信息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货币产品或由非银行机构单独开发,以增强我国电子货币的国际竞争力。对非银行机构发行电子货币,应采用欧洲中央银行的监管办法,使非银行机构接受同银行一样的监管标准。
2 监管机构
加强各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在条件成熟时形成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环境、金融经营者的素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金融监管水平来看,现阶段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面临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现状及网络金融迅速发展的现实,我们应特别关注混业经营、混业监管问题。在目前不能迅速转变金融监管体制的情况下,要注重加强各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加强沟通与合作,避免监管真空或交叉。最好能建立其专门监管网络金融行业的专门监督机构或者自律性组织。
3 法规制度
加快网络金融业务管理规章的制定。不仅要注重对技术风险的管理,更要强调对战略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不仅要完善对内监管制度,也要建立企业间、行业间以及市场整体全面检查和监管机制。
篇9
一、电子商务流程及基本情况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
(一)网络市场的组成元素
目前国内的网络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由信息、中介服务、在线支付、物资递送、行为监管等环节构成的运行机制。它是网络技术与传统市场相融合,由电子商务、网络广告、中介服务、基础设施等多种市场形态共同构筑起来的,通过交互式的反馈信息,服务于商业行为的无形市场。
(二)电子商务的优势
1、巨大的时空优势。传统商务以街面店铺销售的形式进行,以固定的销售地点和销售时间为特征。电子商务则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库为核心,销售地点是网上虚拟商店,购物时间可以由消费者即网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因此,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具有巨大的时空优势,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内满足网上用户的消费需求。
2、更加便捷、高效。传统商务虽然可以把真实的商品和服务展示给消费者,但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对所购商品的材料、性能、结构、安全等方面的认识往往很有限,容易被商品的外观、包装等外在因素迷惑,对于商家提供的服务更难事先辨别优劣。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商品的内部结构、各项功能以及服务的相关内容,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全面认识和了解商品及服务,作出正确选择。
3、降低商务成本。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依托,使得经营者即使不修建、租赁街面店铺,也可以让消费者方便、直观地了解或者购买商品和服务,收到与传统商务同样的效果。同时,经营者还可以根据消费者提交的订单情况来安排商品生产事项,从而节省了传统商务所必需的仓库修建或者租赁费用,运输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中国电子商务始于1997年。在1997年和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是一些IT厂商和媒体,它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的“启蒙教育”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经过这一阶段,在1999年和2000年,以网站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在风险资本的介入下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最早的应用者,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电子商务的主体。随着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深化,随着资本市场泡沫的破灭,网站电子商务开始跌入低谷,而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却开始大规模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电子商务从2001年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电子商务成为中国电子商务新的主体。
二、工商监管的依据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各类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进行注册并实施监督管理:依法组织监管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行为;依法对各类市场经营秩序实施规范管理和监督;依法组织监督市场竞争行为、市场交易行为,组织监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组织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负责对商标注册和监管保护商标专用权:依法对经纪机构、合同、动产抵押物登记、拍卖行为广告实施监督管理等。
从国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可以看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是“各类企业”,既包括了内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也包括了外资企业;对“从事经营的”都在监管范围之内,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也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监管的市场范围也是“各类市场”,既不论商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不论是传统的有形市场,还是新兴的无形网络市场,都在监管的范围之内;对市场竞争行为、交易行为都要实施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也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市场,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电子商务责无旁贷。
三、网络市场引发的监管难题
近几年,工商部门在监管网络市场、优化网络环境和保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虽然已经介入,但是网络市场由于自身的特点及缺陷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给工商监管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1、网络市场的虚拟性。电子网络首先是一种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信息传输媒体,这种媒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从事各种商业行为、社会行为。网络市场存在的虚拟性、跨地域性、分散性、隐匿性、易转移性等特点。共同导致了网络市场监管的缺失以及网络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猖獗。
2、网络经营者的观念误区。一是不少人认为互联网是个自由开放的场所,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措施,故什么都可以做。二是网上经营行为的定义含糊。不少商家以个人买卖作为电子商务特色和卖点,认为个人交换调剂商品的行为不是经营行为。三是网上经营者为节约成本而规避监管。网上经营者为了实现“无店铺销售”节约成本,客观上引发监管难题。
3、标准不一。各国的国情不同,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当然也存在某些差异,而工商监管要面对无国界、全球性的贸易活动,因此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建立相关的、统一的国际性标准。以解决电子商务活动的互操作问题。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问题是概念不清。呈现一种离散、无序、局部的状态。
4、知识产权问题。在由电子商务引起的法律问题中,保护知识产权问题又首当其冲。由于计算机网络上承载的是数字化形式的信息,因而在知识产权领域(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中,版权保护的问题尤为突出。
5、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在电子商务中,传统商务交易中所采取的书面合同已经不适用了。一方面,电子合同存在容易编造、难以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尚未对电子合同的数字化印章和签名的法律效力进行规范。
6、电子证据的认定。网络中的信息具有不稳定性或易变性,这就造成了信息网络发生侵权行为时,锁定侵权证据或者获取侵权证据难度极大,对解决侵权纠纷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如何保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稳定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有效解决电子商务中侵权纠纷的重要因素。
四、工商监管的措施
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事物,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功能
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电子商务将实现贸易的全球化、直接化、网络化,发展电子商务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就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服务与监管电子商务提出了明晰的思路:规范引导、促进健康发展。
1、法律抓手。目前,工商部门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管理只是刚刚起步,对电子商务市场行为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可以说在国内,既没有成形的经验可借鉴,更无相应的法律法规供参考。而工商法律法规是约束和规范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管的必要手段和有力武器,因此,根据市场发展的形势需要,迅速出台监管电子商务市场的法律法规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同时,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网上交易行为,属于市场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为必须遵循商品交易规则,也理所应当的必须遵守工商法律法规、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但由于电子商务活动是在网上进行的。网络的虚拟性,交易主体、交易商品及各种交易票据的虚拟性,使得无证经营、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纪行为很难确定和控制,没有一整套的网上交易办法和监视措施,监督管理只能是形同虚设,市场必然处于混乱状态。要使电子签名、密码和电子货币流通及电子票据等确实具有法律效力,做到信息传递合法、保密,交易的渠道畅通,交易的行为适于监督管理部门实时监控,既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必须从接受订单、商品配送。到物资保证、财务支付、信息交换、质量保证、安全保险、实时监控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管理规则,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使工商部门确实有手段、有能力依法对网上交易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2、科技、人才抓手。一是依托高科技监管平台,以网管网。加快以网络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工商电子商务监管平台,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过程控制,开展经营主体监测、网上巡查、案件查处及发放工商机关电子图标等工作。针对工商主要职责构建相应的智能化模块,实现人本监管,其中,消费者信息交流反馈模块,实现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主体实时、全方位、标准化评价,收集分析反馈第一手的信息,消费者实时评价反馈与工商分类巡查监管、电子商务主体行业自律等共同构成“三位一体、人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网络违法广告、商标智能化搜索监测模块则实现对网页语音、文字、图像的立体监测。二是引进与培养并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引进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负责操作各类电子商务监管专业设备,同时开展针对性、操作性、实战性强的经验交流,强化对现有执法人员的信息化、电子商务知识的培训,通过与高校联合,聘请专家教授讲课、案件分析、法规宣讲、向先进地区学习取经等方式提高监管业务技能。
篇10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支付安全;归责原则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电子商务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交易模式及价款支付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交易中,买卖双方可能互不相识,交易双方主体身份隐蔽性强。在资金与货物时空分离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当事人都难以对交易对方产生信任,不愿意先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在这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
第三方支付平台有两种支付模式:一种是独立的第三方网关模式。采取该种模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不附属于电子交易平台,而是专门为网络商户提供网络支付及相关增值服务。在该种模式下,买方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向网络商户付款,而网络商户则无需同银行签约,直接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负责与各银行之间的结算。这种模式国外以PayPal公司为代表,国内以首信易支付最为典型。另一种是有电子交易平台支持的第三方支付网关模式。顾名思义,采取该种模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由电子交易平台开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络商户和买方消费者提供中介担保,从而确保网络购物顺利开展。在该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平台通常还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等,为网络商户长期、稳定的经营活动提供便利。这种模式以淘宝网的“支付宝”、eBay易趣的“安付通”和“贝宝”为代表。
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信用补充,满足了交易双方对信誉和安全的需求。并且,第三方支付平台集成了银行网关,提高了网络商户与银行进行结算的效率,畅通了银行卡的支付渠道,极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有序发展。总之,在网络购物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立法情况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还比较缺乏。值得一提的是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息息相关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颁发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办法》与《实施细则》于2010年9月1日、12月1日相继实施,自此,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式被纳入国家监管体系,结束了政策模糊、法律真空与监管缺位的窘境。《办法》明确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主体定位,属于“非金融机构”,并从注册资本等方面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准入设置了门槛。《办法》还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当制订支付业务办法及客户权益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支付服务协议,明确其与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纠纷处理原则、违约责任等事项,公开披露支付服务协议的格式条款。《实施细则》则详细规定了如何进行反洗钱措施,进一步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了保障。
但是,《办法》及《实施细则》并未穷尽第三方支付领域的所有问题,如为学界以及第三方支付界所关心的沉淀资金所产生的孽息的归属问题。又如在支付过程中,若资金划拨的失误或失败造成相关当事方的损害,责任当如何认定。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下各方主体的法律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下网上支付活动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买卖双方、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
第一,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卖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两者之间属于委托合同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受卖方委托代为收款,同时,卖方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担保及其提供的交易信用评价积累,确保其与买方之间的网络交易成为可能。
第二,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买方之间的法律关系。首先,买方将货款交付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由其代为保管,双方之间形成了保管合同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买方货款的保管者,应当通过以下手段切实保障其资金安全,包括通过必要且安全的程序验证付款指示,针对错误的支付设置紧急处理机制等。其次,两者亦属于委托合同关系,买方委托第三方支付平台代为付款,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待买方确认支付的命令后向卖方转移价款。该部分资金因延时交付或延期清算而形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即《办法》所规定的备付金。
第三,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建立的是合作关系,正如上文所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借此实现网络商户与银行之间的结算。其次,为保障买方消费者的权益,《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而备付金存管银行则应当对存放在本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就此而言,备付金存管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四、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一)沉淀资金及其孳息的归属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