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振兴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振兴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and the proposal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Xiao-ran
Abstract: Recently,the urbaniz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ization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This paper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pose some propos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evel.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ortance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发展。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长到52.5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人们危机意识的上升和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追求,生态文明开始纳入城镇化考量。
一、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城镇化很多是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和投资驱动的,且延续了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镇化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过度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不仅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给社会文化与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文化、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生态文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以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为目标,带有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本化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以 “人”为中心,谋求民生改善,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使群众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这与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符合城镇化的本质发展要求,是实现方便、和谐、宜居、低碳目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是构建科学城镇空间格局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提出构建新型城镇的空间格局,概括而言就是要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显然,新型城镇空间格局的理念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生活的发展质量为着眼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并且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我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较差,关键是生态文明在意识上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真正重视。唯有在认识层面达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才能形成社会互动,才能有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因此各级单位必须深入贯彻学习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需要、发展手段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政绩观,大力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提高社会生态素养,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转变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城镇化观念。
2、突出文化建设,制定科学的生态城镇规划。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缺乏完善且科学的城镇生态化建设规划。从总体来看,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加强城市群建设。加快培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城市群周边卫星城市的建设,完善内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接受产业转移的能力,打造经济发展次中心和经济强镇,实现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协调发展。对小城镇来说,发展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应本着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和方便宜居为原则,对产业园区、居民区、基础设施、城镇景观等有一个包括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结构、顺序等统筹的科学安排。
生态文明型城镇还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为城镇发展预留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千姿百态的城镇。尤其是像山东省这样的文化大省,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充分彰显齐鲁文化特征,结合地方文化底蕴,建设一批如剪纸之乡荣成、曲艺之乡莱州等文化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的文化影响力、产业吸引力、经济带动力。
3、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确定适度的城镇规模。我国大城市普遍承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人口流动导致的。各地应结合实际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对于城市超载问题,首先,合理引导人口流动。通过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和合理化产业分布,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次,提高城镇承载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以适应逐渐扩张的城镇人口。对于承载力较大的新兴城市,应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转移,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逐步扩大城镇规模。一方面为中心城市分散土地、人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4、发展城镇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产业是突破地区经济瓶颈,实现经济腾飞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其生态城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各地应结合地区优势,建设一批生态化特色工业园区,采用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为原则,提升生态产业聚集效能。对于典型的工业城市来说,在加强生态产业建设的同时,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打破“一业独大”的格局,延伸产业链,逐渐向技术先进、生产清洁、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5、治理污染,建设宜居城镇环境。建设优良宜居的城镇生态环境要以低碳、节能、无污染为指导。首先要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治理空气、水、土壤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机制,重还城市碧水蓝天;二要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达到垃圾无污染、无害化、再利用、再循环要求;三要加快以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用能为导向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产品,开展各项节能降耗活动;四要加大城镇绿化力度。以河流、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为载体,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继续做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建成空气更加清新、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宜居、景色更加优美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锐意进取,开创医疗技术工作新局面
--在2005年全县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全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在卫生局中医药管理股和县中医院的大力协助和积极筹备下,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县卫生局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工作在中医药战线上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致以崇高地敬意!
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今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也非常关心中医药事业,给予了许多支持和扶助,使我县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全县的中医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会议旨在以继承、发展、创新为主线,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学术发展、科技进步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还需各尽其责,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中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在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方面,特别是骨伤、针灸专科两方面,措施有力,成绩斐然。此外在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县广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会议收到论文116篇,不少文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在开展新技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适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今后的学术探讨和工作实践中,积极开创我县中医药科研、学术、临床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工作指标。
第一、加强中医药学会组织机构建设。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学术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要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和依托,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经营的办会理念,注重把那些在学术上有造诣,热爱学会工作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和选拔到学会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保证学术优势和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强学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的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发展工作。要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中西结合工作者全部吸收到这一块阵地中来,共同为繁荣全县中医药学术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只有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疑难病症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医药发展才具有强大内在动力。例如,在今年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温病学在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我们始终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按照全国、全省中医药工作计划和防病治病的重点,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着力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各项目标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今年六月二日,以民政发(2003)80号文件转了我局制定的《民勤县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动方案》,该方案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依据,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是整个创建活动的行动指南。今天在座的有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和中医药骨干,希望大家回去后,以这次培训班、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三大活动为动力,对照各自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单位实际,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要尽快建成合格达标,今年十一月份,我局将邀请县人大的领导和人民代表视察创建工作,哪个单位的工作滞后,由哪个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医药骨干共同负责。
第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医药事业由此将走上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条例》,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条例》,依法管理和发展全县中医药事业。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我县中医药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为中心目标,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中医药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志们,这次中医药学术交流暨适宜技术推广会议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研究探讨,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取长补短,更新了学术观念,获得了新的知识,学到了新的思路,了解了新的动态,掌握了新的技术,大家受益非浅,会议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适宜技术推广,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会议。会后,我希望大家更加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
记我国中医药领域首位“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获得者杨新杰
认识他是从一本精美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证书上,上写:“各类中医药藏品数量之最 杨新杰藏品3781件”,这一纪录由我国最年轻的中医药古籍保护与研究专家杨新杰,历经23年创造的。经国家公证处公证员现场公正,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和收藏家协会专家的仔细甄别选评,最后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为其颁发了这个来之不易证书。
杨新杰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庭训,时时目濡祖上精湛医术,刻刻聆听祖上金石论断,躬身潜学岐黄传统医术二十余载。在多年的从医实践生涯中,他渐渐的发现,这个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因缺乏实物佐证,不重视传承保护等诸多因素,让年轻一代缺乏了对它应有的认识和掌握,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术面临失传的险境。
为拯救濒临失传的五千年中医药文化,为保护好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遗产,二十多年来,杨新杰几乎将他的全部身心都用在保护挖掘中医药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他历尽艰辛,倾其所有(财力、物力、精力),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从民间收藏各类有价值的中医药珍贵历史藏品3700多件,其中不乏全国知名老药店.如:北京同仁堂.哈尔滨世一堂.沈阳天益堂.杭州九芝堂等珍贵历史藏品.更有像中国最早的养生著作《黄帝内经》和古代医学巨著《本朝纲目》、古代宫廷《太医院秘方》等一批失传的古籍善本,堪称无价之宝。
为使中医药文化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他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历史上首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展》。与国家卫生部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中医药文化展》。
为将我国的岐黄文化发扬光大,他创办了国内首家专业从事中医药文化产品传播、研发、销售的公司――《沈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他根据收藏品开发出的中医文化系列产品之一的“仿宋王唯一针灸铜人”,被选入国家会议中心展出,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称赞,并得到了国家局外事司得认同,推荐作为外事活动指定专用礼品。
他撰写的关于中医药的论文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十多家知名期刊、网站转载,他还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名医协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协会、中国国医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中国发明协会 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多个国家级专业学会的名誉主席、理事、专家委员、会员等多项社会职务。
他是我国中医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受国家重点保护。 他是当地政府向国家推荐最年轻的国家级中医药古籍保护与研究专家。
由于他在中医药领域的突出贡献,在业界多次引起轰动效应,被誉为中华医药文化传播第一人,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中医药突出贡献奖》等各种国内国际大奖和殊荣20多项。
他曾多次作为特约嘉宾出席由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委举办的各种全国性医学大会和学术论坛,并做中医药保护传承方面的精彩演讲,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国家卫生部财务司长赵志林等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对其在我国中医药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表彰和鼓励。
2009年,在香港各界同仁的多方协助下,他应邀到香港,与香港中医师公会、港九中医药商会等各界同仁进行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交流学习,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向海外交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年11月,他应邀出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西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他的论文,“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整体战略发展计划书”,入选大会《优秀论文集》。
同年在广州举办的《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上,杨新杰的中医药文化藏品项目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医药界同仁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哈佛大学的教授 DavidYue-WeiLee,AssociateProfessor.来自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院长EnricoGaraci. 来自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的代表M.Georges Massiot。来自奥地利国家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Rudolf Bauer ,Professorl。来自捷克国家医学研究中心的SuenYang BuoSi。来自英国的皇家植物园MoniqueSimmonds,Proes sor。他们纷纷与之交流资料名片,合影留念
如今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承认和应用,连续三年的两会期间,由中医界的全国政协委员龙志贤、舍静、冯世良等14位委员发起的1190号提议,建议国家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科委等十六部委联合出台政策,要支持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篇4
一、实现“三巩固”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巩固。一方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和省已下达投资计划的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要加紧建设,尽快投入使用、发挥效益。2011年安排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县级急救中心、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项目也将全部开工。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例;另一方面,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成果。加强对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行零差率销售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医务人员工作状态、绩效考核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所有的县(市、区)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巩固。全省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所需基本药物列入所属乡镇卫生院药品采购计划,由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采购,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供应。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11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医院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付款。
(三)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促巩固。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启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继续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项目监测和绩效考核,确保实施效果。做好鼠疫、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精神病防治管理工作。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深入研究减少疾病发生流行的干预措施,严防重大疫情发生。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加强常规免疫规范化管理,夯实常规免疫基础。要加强地方病和区域性高发疾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规范化水平。
二、实现“三提高”
(一)提高新农合制度保障水平。今年,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290元,其中政府补助达到240元。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提高住院补偿比例,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7万元。实行新农合的县(市、区)全部实现门诊统筹。在全面推开6种重大病保障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救助病种范围,将肺癌、食道癌等12个病种纳入保障范围,并探索采用多种形式,形成多重补充保险机制。唐山市要开展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试点,秦皇岛市开展由商业保险部门经办的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要积极推行总额预付和按病种、按单元、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出院即报。省级定点医院开展出院即报试点工作,加快试点步伐。进一步规范新农合基金使用和管理。
(二)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水平。围绕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省”,进一步增强依法履职意识,严格落实法定职责,不断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水平。一是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继续推进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对国家基本药物和纳入基本药物管理的药品实行全覆盖抽验,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对基本药物供货样品实施备案管理。二是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进一步加大药品医疗器械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四是加强卫生监督。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规范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断鉴定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三)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集约建设、强化应用,全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数字卫生”工程。充分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加强数据采集和交换应用,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涵盖居民健康管理、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同步开展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速度快、科技含量高以及智能化、便捷化的特点,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三、实现“三突破”
(一)公立医院改革求突破。要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以建立完善稳定的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与着力点,强力进行突破。11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医院率先前行,大胆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完善补偿机制。二是完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积极开展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种。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医疗费用总额控制。科学测算、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医保支付政策要进一步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促进形成分级诊疗制度。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各地在制定人员编制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县级医院编制备案,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用人机制。新进人员公开择优聘用。四是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五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将医药费用、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健全院长问责制,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医疗和行政分工协作管理机制。六是加强医院管理。
(二)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求突破。以贯彻落实河北省政府《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和全省振兴中医药事业大会精神为契机,促进中医药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创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医专科品牌。深化基层中医药工作,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扩大中医药社会影响力。
篇5
1.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爱丁堡宣言”明确提出今后的医学教育不要只满足培养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要把医生训练成为病人的倾听者、观察者、交流伙伴和医术精湛的医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应该高度支持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要专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发展。同时中医药院校要制定教学计划,开设与中医学学科相关人文社科课程,努力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新时期背景下,民族素质、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负有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职责,医学教育要打破传统思路,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对医学生培养模式需求,将传统模式变革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现代模式,培养医学生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世界医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生物学传统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医学模式把人视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视角来考察个体的健康状况。倘若我们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考察人生病的缘由、发展以及变化状况,就难以了解掌握病情的动态发展过程。一个优秀的医生之所以出类拔萃,不仅仅是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且也因为其能从心理、社会、生物等视角来考察分析病人的情况,而这些高素质都需在医药院校加以培养。中医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中医药学科则是涵盖了生命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的综合学科,中医药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医药学科技术及中医药文化的大任,所以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学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它将治病救人有机结合,德术并重,显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就已经融入到社会各阶层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帝王将相,走卒贩奴,皆能知医识药,中医药文化因此世代传承,经久不衰。若离开传统人文科学的熏陶,中医药行业人员只是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等技术方法,终难成大器。中医药学科何去何从,终由何样的人才来推动所决定。所以,在中医药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着眼于当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是切实关系中医药学科未来之走向。
二、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能否借乘时下中医药文化振兴之东风,主动融入中医药院校学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绩,这才是当下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关学科,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医学和人文交叉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容回避。如,有的中医药院校高层管理者对于发展人文社科教育没有充分重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趋同发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见,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之现状确有让人堪忧之处,并且实践中仍存有诸多制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
1.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原则束缚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
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往往许多中医药院校陷入只向中医学科倾斜教育资源而忽略其他学科发展的窘境中,人文社会科学必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此外,虽然许多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原则是医学与人文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但为突出中医药特色而增加中医药课程的设置比重,导致这些院校人文轻,中医重;专业课程繁冗,学生不堪重负;人文课程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实践中,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使得人文科学与中医学实践脱节,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2.学科建设中的“为”与“不为”的原则制约着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
中医药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常被学校当作优势专业争取国家和地方资源投入的重量级砝码,所以进行学科建设时,中医药学科建设往往首先得到积极回应,学校常常积极解决诸如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图书设备采购等要求。而人文社会科学则经常属于“选择性作为或者零作为”的领域,这些其实极大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3.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尚未形成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级学科体系,很多还只是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甚而简单地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往往使得医学生知识广度狭小,专业深度不够,道德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匮乏。另外教学形式的单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评价体系滞后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引进,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自然很难“更上一层楼”。
三、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建议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实践,中医药院校就有能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促使观念更新,提高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层应该摒除以下几种观念:①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干扰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②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培养现代中医医药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论课上好就行。④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为中医药学科服务,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既是传授医学知识,又是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既有普通专业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来,要从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上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医药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2.突破建设重点,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中医药院校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选择性地建立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交叉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创设较多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设方面,中医药院校可对人文学科与中医药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模式管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塑造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视校风建设,培养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对于培育中医药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院校新时期的竞争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校训校歌的确定、校园媒体文化的宣传、人文社科学术讲座的举办到学校景观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寝室教室文化的营造以及学生就餐环境文化的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融入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理念。另外,鼓励广大教职工利用自身专业人文社科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质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习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进课程教学,构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还应该积极在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创新,努力提高人文社科教学质量。
(1)教学形式注重多元化
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属于跨领域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组建专门教学小组,成员可从各学科专业人才选调,小组成员以协作教学的形式,融合医学与文、史、哲等学科,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譬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也可以给出课程设置安排,让学生自行选择课程、系列讲座;还可以采用实践式教学,使学生通过实地感受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
(2)教学目标注重能力的培养
中医院校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这便要求学生参加工作行医后不但医术要精湛,而且道德、意志力、心理素质等也要良好。另外,他们还必须坚持终生学习,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正确思辨、有效沟通协作。所以中医药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对于提升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质量也极为重要。
(3)教学内容注重现实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篇6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商校犹如“工厂”,教学过程及管理似为生产;学生的就业视为销售.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凡才市场密不可分,如何提商教学与管理质量,提高人才素质,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立院校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学校不断涌现,并逐步走向规范。而且,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配制度不复存在,“‘双向选择”成为时下通行的就业方式.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高校和就读的学生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和就业思想,提高中医药教育人才素质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以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巫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陈述一点着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佼犹如一个“工厂”,其产品即毕业生。产品的价值最终是在销售和使用中体现的,能够顺杨实施销鲁的前提是供销对路,高品质的产品亦是关键,任何违背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残次产品都难以在市场上寻得自己的位置。据此,笔者以为就学校教学及管理而言应注意从两大方面着手:
1. 转变办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市场经挤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部门要重视素质教育。首先是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突出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是努力的方向,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努力探索构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为此,笔者认为:
其一,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中医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胜任中医药临床、中医药文献整理和中医药现代研究工作的合格人才。因此,它必须与医学科学及中医药学本身的发展趋势相符合,中医药既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什,又是探索人体奥秘的基础学科。在这“信息社会’和“知识爆炸”的年代,中医药教育必须跟上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传统的四诊(望、闻、问、切)与新的仪器设备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诊治的精确性,而且也提高了速度、效率。而新的仪器设备掌握又与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统计学等不无联系。所以,以中医药院校为独立的教研机构,自成封闭而与其它学科几近隔绝的教学方式在这学科日趋综合发展的今天日见弊端。笔者认为,应使中医药教育从封闭型教育模式发展为开放型戈综合大学式),以利于快速获得新信息,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武装医、教、研;促使多学科对中医药广泛渗透和边缘学科的开发;促进不同专业师生沟通与学术交流,以提高智能;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与多样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协作创造精神;有利于造就横向学科人才。
其二,变灌翰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现今灌输式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借助记忆的知识再现型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要使中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休制下不致落伍、淘汰,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强化人才的智能培养,特别是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及科学方法论素养的训练,以造就实用型、创造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除通过一些有效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外,还必须利用多媒休技术、电化教学等手段。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关系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特点为信息的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它充分利用影像实物等诱导启发,自学讨论,克服目前死抠书本或唯老师所讲为是的背诵式教育,提高学生的智能开发,联系实践,方法技术训练等。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模拟血液流动、心脏动态立体图像等‘又如电化教学把一些老药抑掌握的濒于失传的中药炮制、制剂绝技等应用录像保存下来,既避免中药传统技术的失传,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采用问题案例式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讨论、老师答疑等方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总之,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与多媒体电化教学,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确为迫切.
第三,设工选修课.信息时代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知识结构,要求增加大量现代学科的选修课程。开放型教育为此提供了可能。而多媒体电化教学的运用,又为解决课目大量增加带来的课时量的加大提供了途径。这样的安排,教学灵活性加大,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调节自己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也为将来学生就业的分流提供了契机与多途径性。
2.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典道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分配高校毕业生。高校教育一般不过多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是否与社会需要完全一致,这种只顾生产,不顾市场的做法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
2. 1学校首先要加强和规范学生就业推荐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经营已由传统的‘枣核式”经营转向现在的好亚铃式”经营,即在搞好产品生产质里的基础上把市场销售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供求关系中还有矛盾。在这种现状下、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要人的观念和做法只能是死胡同一条。因此,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应主动出击,为学生就业创造和挖掘出路,尽可能沟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联系。设立人才库网络,与省内外用人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建立联系,架起校方与社会相关部门的供需桥梁,使中医药人才资源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要象工厂抓销售那样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两手硬’,即一手抓“生产’吃教学),一手抓“销售伙就业)并重、做到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同时,学校有关部门应拿出一部分精力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通过分析反馈的资料信息以明确社会对中医药专业的实际需求,并据此对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2. 2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塑造。学校的教学和就业推荐工作是学生“供销对路”的外在条件二学生能否适应时代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即内因,还在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就业思想的转变。为此,学校要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市场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更需要大量的以专业为主兼具其它的复合型人才。联系到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兴趣特长,使自己成为有个性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就业思想。当今时势,教育振兴,国运昌盛,有所谓高校毕业生“过剩”的说法。事实上这种“过剩‘,是“地区性过剩”或‘结构性过剩”。—即由于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相对发达地区所造成的“地区性过剩”、或某些专业供大于需的“结构性过剩”。特此,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正确认识自我:
第一,针对“地区性过剩”—纵观全局,从长远的观点看待就业和个人发展。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不应只盯着发达地区,应该看到广大的、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县乡级医药部门仍然需要大量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这些落后地区可能役有发达地区提供的自我发展条件好,待遇高,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却为我们青年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问。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中西部地区繁荣腾飞之日正在来临,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间与空间。
第二,针对“结构性过剩”—就业思想必须灵活。传统砚念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就行,但在当今,这种观念必须改变,而且颇为急切,“学以致用”古训常在。如何被社会接纳,使自己所学知识与自身之无形价值转化为生产力至关重要,而用人单位用人时对人格、业务、能力、思维等总体素质都有考虑。联系中医药院校学生,一方面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例如中药专业可参加西医医药自考、财会学习、市场营销等。中医专业可参加汉语言文学自考、英语自考、高等护理学习等。通过多方位学习拓宽知识面与知识深度以及通用性;另一方面.打破僵硬之就业模式。即改变传统的学医必当大夫,学药必当药师的观念,使自己成为适应多向性职业的人才,也就是说.在不离医药方向的基础上.可当大夫、药师,亦可搞医药经销、医药广告策划、中药材开发、医药信息网络交流、医院药厂管理等。要让学生意识到,“上帝给予睡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得到上帝恩赐的东西永远不会均等。”坐在同样的一个课堂读书.将来拿着同一张文凭的各个人,绝不会得到同样的幸运和自我认为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特长,并结合社会需求为自身做好市场定位:
其次,倡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自我塑造各种各样的时代人才:例如.可培养自己为。
①专业型人才。学有心得,学有专攻,学有所成之同学可走深造考研、考博之道路,塑造自己为学术型、临床型人才。
②“时尚”型人才。比如精通、爱好电脑者,可进行医药卫生保健等新兴电子音像传媒的开发、运用。
③经营型人才。比如承包中小型医院、药厂、诊所、医药原料厂加工厂等。
④设计策划型人才。形像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的谋士型人才也是医药企业或相关企业、医院需求的专业与管理人才
⑤公关型人才。对于善于交际、有商业意识、善于辞令的学生.同时又有较高教养、气质、风度者可走医药销售之路。
篇7
【关键词】离退休;老中医;师承教育
本文所说的老中医是指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依据现行的人事制度,已经不具备法律意义上正式的工作机会而归为离退休人员进行管理的中医药人才。发挥老中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由中医药学术环境和学术特点决定的,这不是简单的老中医作为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中医药高等
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1 两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都要求老中医发挥作用
1.1 师承教育模式下,老中医的作用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经典模式,即使在学校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亦是极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纵观中医药发展史,传统的中医教育尽管形式多样,但多数体现或表达了师承教育(包括家族相承)的特点,师徒之间的“耳提面命”、“口耳相传”直接培养了下一代的中医力量,近现代以来的很多名医大家无不具有师承或者类似师承教育的经历,即使在学校教育模式确立后,师承教育也并没有受到忽略,只是在两种方式的力量对比中没有成为主流。在此新老模式交替的过程中,尽管培养的方式各异,但效率都很高,不难想象,老中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现在看来是个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医德和医术的培养上都具有直接而有效的作用,用现代教育理念中关于教学过程监控的观点看,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实施了有效的监督,无疑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1.2 学校教育模式下,老中医的作用
学校教育模式是在人才培养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要求下产生的,在中医教育界亦是如此。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下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因此,对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学的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验色彩。老中医在基于中医药知识和学术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上与中青年教师相比,更为得心应手,他们的课堂教学或是临床带教,无疑更具有说服力、征服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中医学校教育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下,老中医对于青年中医大学生深化和提升专业兴趣、巩固和夯实专业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两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利与弊
现在,学校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师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两者的关系上,仅仅依靠师承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师承”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作用已经受到极大的限制,但同时,完全脱离师承教育又不能较好的继承并创新中医临床经验的精华。
由于中医有“体验之学”的成分,所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老中医,要将其丰富的体验单纯地用课堂灌输的方法传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师承形式能够使学生跟在老师后面增强临床体验,较快的将老师积累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否则,光靠课堂教学,就会造成中医临床的接触不足,体验不足。并且,中医和西医在诊疗思维和手段上也不同,西医虽然也会有临床思维的不同,但是规范和临床实践的对应性较为明确,但是中医的临床思维有很大的个体性,同一患者,不同经验的中医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方剂治疗,并且都能够取得疗效,所以中医的教育不能够将思维限定在某个单一的标准上。
目前高等中医药学校教育的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倾向于课堂教学,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造成了中医上的一些无形的个人经验资源无法得到传承,而这些在中医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仅靠课堂教学,会造成学生对中医的接触不足和体验不足,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中医教育界人士提出来。虽然在现阶段有很多的学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整体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既定的制度,甚至只是在课堂教学模式外的一种即兴的和附加的教育模式。在新一轮的教育体系的完善中,将要把师承教育体系固定化、规范化、有效化,成为中医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老中医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2 作为师承教育的重要主体,老中医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
2. 1 老中医作为传授主体之一的师承教育将会重新得到重视并获得发展
虽然在中医药学校教育草创和形成的初期,由于师承教育的规模效应不显,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集约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其他一些缺陷,从而被学校教育取代地位,但这种教育方式一直没有停止发挥作用,特别是随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继承和发掘名老中医经验的事实要求,师承教育将会以新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新的魅力。
师承教育的传授主体当然不只是限定于老中医,但老中医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在高等中医药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自身的学术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师承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必将有着广阔的空间,师承教育将呈现出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师承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于,依托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的个体和单边接触,传与承的关系和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真;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其临床诊疗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整理和发掘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药学术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师承教育将在今后的时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2.2 老中医临床水平的示范作用不仅是医学学术资源,亦是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传统,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就是中医学这样一颗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璀璨明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却被扣以“不科学”或“伪科学”的帽子,甚至还在延续着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的存废之争。
一方面原因是中医药自身发展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中医知识普及不够。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中医,学中医的人浅尝辄止,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学习研究中医,致使中医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医药在唯科学性的评价中丧失自身的独立性。现代医学作为科学本身并无国界,有其科学性、先进性,但它近代迅速在国内传播并不是平等的学术交流的结果,是被作为侵略手段随着政治势力而涌入中国的。它是一把同时具有科学性和侵略性的双刃剑。当“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成为评价中医的尺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改造中医的工具。中医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和平演变的重要战场。
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医药高等教育首先应该打响中医药文化的保卫战,使学人有信心、医者有能力、患者有希望。而老中医的临床水平可以不同程度的回答和解决以上的问题,老中医们能够现实的解决临床问题和难题,充分说明中医药在现代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与唯科学性的单一评价方法做出有力的抗争,这对维护中医学的尊严、保护中医学人的信心非常重要。老中医的这些学术示范作用不仅是一种学术资源,也是一种文化资源。
3 老中医发挥作用的途径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以重拾信心、振兴中医为目的,多渠道发挥作用 近年来,中医界和社会对中医药学校教育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和名中医一直争论不休,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下,中医业者自卑的心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中医药面临着重拾信心的困境。说,“经以明理,史以明事”。要想重拾信心,必须从经典入手,明理以立信,除了安排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外,更应该挖掘与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学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名老中医,挖掘与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是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曾先后组织过多种形式的整理总结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的工作,到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直至现在,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总结的新探索,此外,还有全国范围内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工作室制度等,应该说,保护、抢救、挖掘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工作从未停止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很多的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
但我们看到,目前这些经验更多的是在总结阶段,整理、推广进而获得广泛继承的力度还显不够,而这通过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途径加以实现的可能性是显然的,并且,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更需要这样的学术力量。
中医是经验医学,许多感性认识和临床经验需要学人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师带徒中,这种感性认识很方便地就被直接、有效地传递;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这就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带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学生能够增强临床体验,较快的将老师积累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体验。
尽管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师承教育不可能象学校教育那样大规模的开展,但依托学校教育的强大平台实现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有着更多的可能,因为中医药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临床师资队伍。近年来,国家除不断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发掘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还在中医药院校开展以老中医为主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后期临床教学的改革和临床试点教育等工作,这是师承教育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新的发展形式,也为老中医发挥作用提供了多种渠道。
3.2 梳理现行的相关政策,为老中医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很多老中医的心身状况决定了其在退休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可以继续精力充沛的进行包括临床、教学、研究在内的学术工作。并且,中医药学术的特点也决定了老中医在退休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中,老中医发挥的学术带头作用也是经常显现和容易实现的。比如,让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中医充实到教学、科研、临床第一线,开展讲学和讲座活动,担任本科生导师等,特别是坚持门诊临床工作,继续以师承的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需要在老中医的退休返聘政策及其工作岗位的设置与安排,老中医专家学术团体的建设及其与学校相关学术组织、学生社团联系制度的确立,有关学术组织中的职务安排和活动体制、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修订和制定一些重要的制度,加强他们发挥作用的组织载体和渠道的建设,使老中医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再是散在的、自发的,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这样,其作用发挥的效益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篇8
做为一名中国人,要常常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和感动。中医属传统文化,从中医院校走出的学生,首先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什么是传统文化?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和相对立的一面。它们总体上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中医是传统文化,西医是现代科学。然而,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对立只是相对的,两者之间还有相适应、相协调和相促进的一面。现代化不排斥传统,它需要传统;现代化不剔除传统,它吸收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秀内容,保存这一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国人民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中医是历史,要会品味;中医是文化,要会观赏;中医是古代科技,要会同时挖掘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中医教育的特殊性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品味历史、观赏文化的神韵、掌握挖掘古代科技双重价值的方法。对待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让其能传承下去。品味观赏文化需要氛围,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中医院校必须让一种健康向上的、充满活力的、富于创新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医文化风尚占领校园。所以传承中医,重在原汁原味,重在古色古风,重在良师引领。
中医人才品格的塑造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中医大学生一般处在18~24岁之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身体发育、思想心理素质和职业行为选择方面,都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由不定型趋向定型的特点。对于他们如何引导和培养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高等中医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有利于他们青春期发展内在规律来确定培养素质目标要求和教育内容,使他们健康成长。
人的品格是由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而高等中医人才的品格要求,主要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一是要有坚定信念。信念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与追求。它是品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核心内容。就是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振兴祖国医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要有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指中医主体要有科学意识。科学意识要求具备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祖国医药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复杂的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才能很好地继承发掘和创新,也才能充分发挥医药的优势。三是要有高尚医德。社会主义中医道德的基本原则要求跨世纪的高级中医人才必须具备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高尚道德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同情病人、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竭诚为病人服务,当一名人民的好医生。四是要有优化行为。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它是指个体品格中外在的可观察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人的行为主要包括仪表、举止、语言和交往等行为。中医大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病人。因此,他们的良好行为,端庄的仪表,都会对病人诊治和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不能忽视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一,普通基础理论知识。这一模块中包括文、史、哲、经、法、社等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外语知识,以及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中医药知识。这一模块中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经典著作和中医药临床知识等等。这是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的主干和核心。第三,西医药理论知识。这一模块中包括西医基础理论、西医临床知识和急诊知识等。第四,现代科技知识。这一模块包括新型学科知识和交叉综合学科知识,例如公共关系、医学关系、卫生经济、医学社会学、医学教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科学方法论等。
人才能力最重要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品格是能力的导向和支柱。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品格并不等于就有了相应的能力,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对于现代高等中医人才来说,最主要的是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其一,继承和发展创新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科学的兴起,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些均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医药学要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实现中医现代化,就必须要求中医学生具备继承能力和一定的发展创新能力。继承能力就是要继承发掘传统的中医学术经验和理论;发展创新能力就是要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发展中医药学。通过继承和发展的结合,使中医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理论有所创新。其二,基本的操作技能与一定的科研能力。这里的操作能力主要是指临床诊治技能。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来源于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况且,中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病人,这就要求未来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同时,要求中医人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善于总结,积累实践经验,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规律和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未来的现代中医事业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此,中医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重视和加强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三,具备适应与交流能力。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别在我国,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潮中,在当今的人类医学由“生物模式”向多因素、多属性、多层次的生物、自然、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时期,矛盾多,运动快,这样,就要求现代高等中医人才必须具备较强地适应能力。同时,为了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活动和职业活动需要,就应该拓宽渠道、搜集信息,与各方面建立来往,与病人交流感情,因此,还必须具备交流能力,以在社会活动和医疗卫生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满意的工作成效。
以上素质要求是从总体上来考虑的,具有普通性的意义。同时也应看到,在现代高等中医人才群体中,还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也有各自内在的特殊性和要求,因此,在品格要求、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上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培养一批真正的中医人才
中医本身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弘扬民族精神。中医院校的根本职责在于能否真正培养出能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一批精英,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需要。
人文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流”人才。有学者强调:跨世纪的一流人才应该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是创造者、发明者,是专门家;在思维科学、决策上也是杰出人物。他们不仅在做事时,能精益求精,而且在做人上,也通情达理,深明大义。
没有中医大家,中医成不了大器。中医精英教育就是要培养智慧型的中医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热爱传统文化,愿为中医事业献身,并且不仅能娴熟地运用中医手段给病人治病,更能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品牌生”。
精英教育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真正的中医精英应是学贯中西,纵横古今,并善于融会贯通的人才。因为当代的中医精英不是古代名医的简单翻版,更不是拒绝现代科学文明的“老古董”。
总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是科学本质的必然表现,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是对这一整体的探索、理解和描述,这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责任。
科技与文化在更高层次的整合是极其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又有与现代科技精神背离的东西,整合的难度是不容低估的,如何在高层次上整合中医和西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只有在精通中医与西医的基础上,才能谈整合问题。
培养适应医疗市场的人才
从中医院校走出的学生不可能个个是精英,中医教育必须面临市场就业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医教育要有与时俱进的市场意识。缺乏市场意识,中医院校将面临生存危机问题。
市场不是不需要中医,而是不需要既治不好病又打着中医招牌的“垃圾生”。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即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所以中医院校既要培养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又能继承独特传统中医文化的人才。要开阔学生视野,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引导民族文化与时代同行。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能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管它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
篇9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篇10
黄炳明先生出生於一个经商家庭,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二代接班人,其父亲黄定中先生更於四十年代以十七之龄在家乡创立事业,经营贸易,开办工厂K常称自己为“动物”,工贸K进。辗转间五十年代来到香港再次创业,经营洋行进出口贸易,K在1960年,已在港澳两地开设工厂,经营化纤、塑胶、机械、绳缆、五金等多方面产业,生意渐具规模。黄炳明先生在家中排行老大,几乎是从小学起,每逢暑假严父都要他到公司帮忙由低做起,跟随着父亲学习经营工商。年少的他,颇有经商天赋,在父亲的支持和提点下领悟得很快。
黄炳明先生回忆说,父亲是一位很具商业头脑的人,也是自己事业道路上的导师,对他的事业发展影响很大。“从小他就跟我说做生意不可单一,要向多元化、企业化发展,因为在市道衰弱期总有一些行业没有受影响的。多元化有利於分散风险互补不足,实现平衡稳步发展。”黄炳明先生牢记在心中,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进军医药行业的尝试。因为不论盛衰期医药都是不可或缺的行业。
源於70年代,黄家的生意已日上轨道,一次,有人问其父亲有没有兴趣做“药”时,抱着“多一行,多一条路”的心态,父子俩决定试一试,从事医药行业。随即,自主品牌“保秀丽”应运而生,成为减肥茶品牌之始祖。敬业乐业的黄炳明先生对医药行业兴趣逐渐浓厚。
1979年,新明药行成立,黄炳明先生负责前线工作,开始零售、批发中西药品的业务。刚开始为了打开市场,他们曾挨家挨户地去上门推销,做市场调查,收集反馈的意见,最终销路逐渐打开了,K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1994年新明药行改组为有限公司,K得到欧洲药厂的委,成为其亚洲区总。
後来,随着事业的发展,为减低成本,提升竞力,他开展药品的包装和生产,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服务模式。为增进相关的学识,在1999年更报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中药管理学课程”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分析理论与技术培圳”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後,中药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黄炳明先生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发展C遇,未来行业也许会出现一个整合期。“每个行业竞都非常激烈,但无论从事哪一行,就像父亲教导我的,诚信是最重要的,特别是药,关M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所以我们始终要保持自己的品质和信誉,绝对不能弄虚作假。”这是黄炳明先生一直坚守的原则。
一路学习,一路历练,一路收获,他在事业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一诺千金 推动药行商会发展
因为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兴趣,黄炳明先生选择了医药行业;而因为一句有意的“玩笑”,他信守承诺,为香港药行商会尽心服务,而这一坚持就是差不多十年的光阴。
故事源於十年前的那次聚会,早前就非常欣赏黄炳明先生才能的老理事长S凝鎏先生,故意向他“大吐苦水”,说经营这样一个庞大而历史悠久的商会特别不容易,自己年事已高而s没有人愿意接手,许多人手、租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处理吃力,若实在不行便只有将商会会所捐赠给慈善机构。K投石问路地询问他的意见。耿直的他悉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美陷阱”。老理事长心有神会地对他说:“呀!你f得很Γ既若如此,那下一届就由你来负责吧!”就这样在老理事长的再三邀请和勉励之下,黄炳明先生答应了下来,更R上被x任楦崩硎麻L。
香港药行商会自1938年成立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是香港药界最广义的商会,其会员包含中西药u造商、药行、药房、出入口商等,涵盖了整个操作链和整个产业链,是一行一业的专属商会。在社会经济环境困难的成立初期,商会先贤们便致力赈济拿癜煅А⒖设泳棚、创设诊所、赠医助药,服务病患者不计其数。四十年代末更成功取港府免除成药税,造福全港患者,影响深远。
黄炳明先生担任理事长以来,秉承商会“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时刻谨记自己的承诺和肩上的责任,带领仝人为商会开拓更广阔的天地作出了许多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早在十几年前,黄炳明先生就意识到,要推广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必然要借力其他行业,利用到各类资料信息,那麽信息流将会是必备的。他言:“如何利用信息流、IT科技加速行业的发展,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中医药文化,刺激中医药行业的消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於是,香港中医药信息化中心於2009年在香港药行商会与职业训练局合作下创办,旨在推动和统筹中医药与电子或资讯科技的跨界发展的计有工程学科、资讯科技学科、应用科学学科。它的成立意义重大,一是为同业搭建了一个既可内部互动,又能与全球传统医药的互动大平台;二是通过共享全球一体化信息流,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医药文化,从而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地位,让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正是今天所v的大健康产业。
商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黄炳明先生一直在用心考虑的问题。香港的药品一直以其品质享誉海内外,如何利用好这个优势振兴行业发展呢?黄炳明先生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发展,做出新的尝试。”未来,他计划打造“实体店+电商”的发展新模式。“内地现在开发了许多自贸区,加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些都是发展的机遇,因此我想将实体店与电商综合起来。”
目前,药行商会申请通过了BUD基金,借力这一点,他希望一方面能提升和促进本地药业及保健食品业防伪技术、以及发展内地市场,他分析说:“品牌是我们的优势,所以我们不只做产品的生意,我们应该向产权迈进。”另一方面是利用该基金为商会赢取一些发展平台,扩大用妗
此外,他还参与了许多书册的主编和出版工作,例如主编《香港药行商会会员名录暨商贸资讯》及生产力促进局之《本地药业及保健食品业]册、检测及内销政策指南》等,为大家提供便捷的指引,最近也筹划出版香港(港派)医药文化史一书。2010年,他负责出版了老师罗集鹏教授编写的《香港中药习用品种》考评与鉴别一书,对中医药界极具参考价值。
一诺千金,黄炳明先生为行业奉献了全部心力,带领香港药行商会一步一步持续向前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继续前行,吸引更多的力量将中国医药文化发扬K传承下去。
薪火相传 培养年轻後续力量
现在,香港药行商会已走过了77个春秋,然而也面临着与香港其它许多社团一样的问题――入行的新人少、会员老龄化。黄炳明先生清楚这是个需要刻不容缓地去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社团,只有年青人不断加入,才会延续下去。”
医药行业多数是家族式经营,很多老品牌都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正如几十年前黄炳明先生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家族生意的第二代传人,如今又由孩子们接力一样。K且商会会员都是商号而不是个人会员,因此如何引导和培养年轻梯队,对品牌、对行业来说都至关重要。於是,他心中有了在香港药行商会成立青年部的想法,K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在黄炳明先生的倡导组织下,香港药行商会青年部於2012年成立。青年部成员由商会年长的一辈提名推荐,既可以是各自公司的人员,亦可以是他们的後辈,由他们组成商会的执行部门,直接向理事会负责,即直接参与理事会的活动。黄炳明先生非常注重对年轻力量的锻炼,给予他们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例如去老人院药、为地^选举提供相关x工服盏鹊取K解释说:“成立青年部,是为了将年轻一代凝聚在一起,让他们多了解、熟悉香港药行商会运作流程,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为他们以後进入行业或接手事业做铺垫,让企业文化得以传承,避免断层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