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环境

篇1

环境教育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而中专卫校主要是培养医护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医护人员在今后面对各种药剂的使用医用废弃物的处理等问题时,同样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必要的环保知识,才能适应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次调查为焦作卫校、新乡市卫校、郑州卫校、焦作职工医学院等四所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在上述学校的部分领导、专职教师、教务工作人员、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其中教师及教务人员120份,学生3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2份,其中教师及教务人员116份,学生286份,回收率为95.7%。其中260份试卷主要是在焦作卫校教师及05级护理专业四个班进行,其中教师问卷60份,学生问卷200份。160份分别在新乡卫校、郑州卫校、焦作职工医学院教师及05级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其中教师问卷60份,学生问卷100份。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一、对师生环境科学素养

1.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

我们选择了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生调查问卷的方式,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部分师生对环境问题持关心态度(很关心和比较关心),对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森林砍伐和大量垦荒造成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有76.8%的教师和62.9%的学生表示很关心,这也许是和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日益明显,气候日益恶化,水资源日益短缺,人们对此深有体会的关系。尤其是“秸秆、垃圾焚烧”问题,有90.6%的教师和85.2%的学生表示很关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南地处中原是农业大省并且是交通枢纽,焚烧秸秆、垃圾时,随着烈焰升起的滚滚浓烟不但有碍视线,大刹风景,影响交通特别是航空业,而且熏眼刺鼻,污染环境,特别是前几年人们深受其害并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师生而言,对于“野生动物种类减少”“石油、煤等燃料的使用使空气中的CO2增加从而使气候变化”“酸雨导致森林死亡及湖水变质”关注程度不及其它环境污染问题,这应该是值得注意的。

在调查问卷中还发现他们对“医源污染”“白色污染”的关注程度竟是所调查问题中最不受重视的,师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显然是不够的,而一次性医用塑料用品已成为各医院的必需品,其用量有增无减,这些医用塑料是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废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是世界性难题,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环境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2.师生对环境知识答案正确率

同样,我们对环境知识答案的正确性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师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但内容显然偏少,准确率也低,世界环境日师生答对率只有52.4%左右,世界地球日教师与学生答对正确率的只有32.6%与29.2%。具备重要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知识,是关心这个问题的前提,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的对比统计来看,教师的环境意识略高于学生;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时,应该关注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添加相关教育内容,如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水灾、秸秆、垃圾焚烧、医源性污染问题等。

3.学生环境知识来源

在问卷中这项有意设置成的单项选择题中,学生均把主要环境知识来源归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报刊杂志及影视媒体,对学生环境知识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传统与现代媒体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时效性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结合典型事例进行集中报道,创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对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效果极佳。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渗透、第二课堂退到了后面,在卫生学校能够很好渗透环境教育的课程如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化学、传染病及卫生保健等课程中,环境教育显然被忽视了。家庭的作用比较薄弱,学生从父母处获得的环境知识是课外各渠道中最薄弱的环节,出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的不平衡。

4.师生对环保政策和法规的了解程度

从问卷和沟通、交流中看出教师对环保政策和法规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学生,但是,统计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刑法》中是否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环境保护监督渎职罪”,教师中持肯定回答的只有25.8%和28.6%,学生中则只有17.6%和11.7%,显示出师生对环保法制认识的缺乏。

从对师生环保法规的认知程度调查分析来看,情况稍好一些,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都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知道的比例达到56.2%/46.2%和36.2%/28.6%,而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知晓比例则都不足20%,显示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环境法制教育的迫切性。

二、学生对环境的态度

1.学生环境态度的认识

表1可以表明:(1)学生行为的倾向性。环境意识要落实到环境行为上,而这种行为在调查问卷中只能是预期行为,是通过一些情景或对一些实际问题,考察学生的行为倾向,考察主体对客体的参与和行动。

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表示约束自己有害于环境的行为倾向。63.4%的学生选择“虽然觉得很不好但也不好意思出来劝阻”,12.2%选择“当场出来劝阻”,说明多数学生能选择正确的行为,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劝阻错误行为,与学生交谈,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一方面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报告,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敢勇敢地站出来主持正义。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具体环境问题的技能教育,如平时我们对有关公众参与监督及环保部门的技能范围和反映渠道的介绍较为欠缺等。91.5%的学生在购买东西时从不考虑环保因素,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实质性问题,每个人都对他人的环保行为缺乏信心,结果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而且心安理得,没有负疚感。要想改变现状,一方面应充分强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制教育,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优化社会环境,从而控制、减少日常生活中这种破坏环境的公众行为。

(2)学生对环境保护紧迫度的认识。调查表明,87%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一个人做起,不难看出学生环境态度上是积极的。

(3)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来看,学生是否同意垃圾分类的态度“每天从各个家庭生产出大量的垃圾,分类收集日常垃圾中的纸、玻璃、金属,是否愿意”这一具体问题回答中愿意做72.3%不愿意做的27.7%,也可证实学生环境态度是正确的判断。

2.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状况

表2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调查表明,对于“近几年家庭周围地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存在差异。对“居住的地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回答,认为最严重的前三位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认为“我国环境状况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差水平的”占38.2%,学生认为我国的环境状

况不容乐观,这也说明学生有环境意识。对全球性最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回答上,学生选择“人口膨胀、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的比例很大41.7%,是第一位。出现这种情况,与他们的亲身感受有很大关系,交通堵塞有目共睹,人口膨胀所造成的住房拥挤更是大多数学生所亲身感受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认识。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毕竟离学生还是遥远的,而且没有什么亲身感受,社会宣传及教育也不够。这类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远,但却带有全球性,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治理环境问题,最终需要治理这类本质性问题。同样,学生关心环境问题,也应当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全貌和本质。可以认为,中专卫校的学生对环境危害程度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亲身感受是重要的因素。从前面学生对周围环境状况评价及我国环境状况的认识上,也可以说明上述看法。由此可知,中专卫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日常生活环境的高度关注,而对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态环境却知之不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赞成的观点”有43.6%的学生持正确观点,有26.6%的学生认为“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显然,几十年来关于“人定胜天”的宣传对公众自然观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对环境的观察和评价及预期行为可以体现学生的环境态度,也反映出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态度,是环境意识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部分。

3.环境教育方式的认知倾向

表3表明(1)学校开设环境知识课,学生愿意学的有66.1%,也是35.2%的学生最乐意学习的方式,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说明学生想了解环境知识;遗憾的是调查统计无一所学校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进行环境教育,这个结果和国际教育界提出的学校环境教育应该通过整个学校进行的趋势相差甚远,也与时代对环境教育的呼唤不相称。(2)中专卫校开展环境教育方式的调查,普遍认为课堂渗透与学校内课外活动和是目前学校主要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式,分别是29.8%和49.6%,而课堂渗透教学占20.6%,这个结果和前面统计的环境教育知识来源相吻合。

4.学生参与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的态度及开展的活动

表4学生参与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的态度上调查的结果值得欣慰,从学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统计中,积极参加和愿意参加的分别是69.2%和12.4%,这说明环保意识在逐步增强。学生愿意参加的环境活动是课外的垃圾处理过程和社区环境保护行动分别有41.5%与30.4%。这可能与学生的好奇心有关,说明学生愿意参加校内校外的环境教育。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正规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内容除了传授环境知识以外,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形式,并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表5统计结果不难看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偶尔进行环境教育讲座与未举办的是50%。偶尔开展环保宣传活动75%缺乏经常性,学校从未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占85%,说明学校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同时也与学生愿意学并积极参加环境教育活动相违背,应加强环境教育方面的宣传及教育。

5.环境教育课程设置

从几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调查统计结果及笔者与调查单位的部分领导与职工交谈看,学校领导对环境教育是不够重视的,在交谈中只有少数职工(35.3%)认为应该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将环境教育设为学校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同时也没有一所学校的领导愿意将环境教育设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没有一所学校经常举办环境教育的讲座,没有一所学校组织过对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这种结果在环境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是值得令人思考的,同时也说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环境教育发展滞后的表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 订单式 教育

目前,教育界在理论上对理工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多,对经济类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1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

1.2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

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1.3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2.1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2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2.3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3.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3.1 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3.2 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3.3 开展“订单式”教育

篇3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one of organic composition parts of the entrepreneur quality.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employment is not optimistic. From optimizing entrepreneurship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variables affecting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cultiv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measures of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关键词: 创业环境;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entrepreneuri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15-03

0 引言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主要由学校教育系统、地方政府系统(含企事业单位系统)、培养对象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组成。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三者的合力,高职创业教育既需要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基础,也需要社会氛围与社会体系支持,更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与保障,同时也离不开培养对象的努力。本文试图在实证的基础上,从优化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两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措施进行探讨。

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1.1 概念界定 本文在充分文献调研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概念界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了创业能力在本研究范围中的特定组分。在本文中,笔者把社会大背景称为外部环境要素,包括就业形势、创业政策、创业氛围三个方面。把学校称为内部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内部环境有创业课程、创业文化、创业基金。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采用随机与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范围内选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职院校,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层次、不同地域,确保本数据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通过现场发放、网络收集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17份,回收535份,其中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占93%。对于有效问卷,采用Excel2007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

1.3 数据分析

1.3.1 外部环境 从外部环境方面看,统计结果显示云南省创业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当前高职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有72%的同学认为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就业的较好方式。高职生对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了解程度不够,在政府创业政策举措中,学生对银行贷款的优惠、大学生创业园区创建、创业平台搭建的期望值最高。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地域内创业活跃程度不高,从事创业活动的人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受尊重程度不够。

1.3.2 内部环境 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学校内部环境来看,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参加过创业培训的人不足三分之一。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应加强创业平台、实践基地、创业基金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并积极探索培养创业能力的模拟活动及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的演练中能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此外,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创业基金对创业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学校在丰富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教育工作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2 优化外部环境的可行性措施

2.1 社会软环境的建设 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软环境,是指影响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物质条件以外诸如文化、政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2.1.1 加快完善政策、法律体系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建设和谐社会,并制定了鼓励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我省也出台20项措施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培训和创业补贴、社会保障优惠等6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应继续强化对学校创业教育支持的力度,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出台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高职生关注创业、从事创业活动。此外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创业政策、运用创业政策。

2.1.2 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是推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政府服务体系较薄弱。因此,地方政府要注重基础环节的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资源,积极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搭建一个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主要措施为:一、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创业项目、提供创业信息咨询服务。二、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体制,建立配套的激励和淘汰机制,以促进和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三、充分利用政府的整合优势,挖掘社会资源,加快创业导师制度的推进,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2.1.3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是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它主导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我省地处边疆,属于创业活跃程度较低的地区,创业氛围自然不如江浙一带好。然而,我省拥有GMS等区位发展优势,依托桥头堡的战略发展战略,在云南省未来跨越式发展中应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形成社会各界对创业者关心和扶持,善待企业家和创业者,对他们的失败给予理解和宽容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和激情。

2.2 社会硬环境的建设 所谓创业教育硬环境,是指由创业教育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要推进高职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优化硬环境必不可少。

2.2.1 推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 创业能力的提高与创业经验密切相关,高职学生创业经验的培养重在实践,创业实习和实践需要一定的社会平台。我国当前尤其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生创业协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基地、大学生科技园、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实践基地、等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建设,另一方面,高职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协会等,形成一个高职、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2.2.2 加大高职创业教育投入力度 调研结果显示,资金是影响高职生创业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业资金的大力支持。目前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减免税收、提供单笔最多5万元的无息贷款、为创业园大学生提供免费办公设备、产地等优惠措施,对学生创业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大各种帮扶政策的出台及加大创业教育投入的力度。

为鼓励创业,帮助高职学生缓解筹资压力,政府对创业基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政府、社会、银行三条渠道争取专项基金和贷款的做法,设立一定资金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在这方面我们可参考借鉴,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的整合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

3 优化内部环境的可行性措施

3.1 校园软环境的建设 创业能力培养的软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文化、政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3.1.1 构建创业教育组织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应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拓展工程,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积极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下各组织系统的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立由党政领导、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各教学院系、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负责领导、协调全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形成长期而专门的由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

3.1.2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经验证明,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创业人才的成长影响较大,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如果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行为能经常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那么创业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创业的成功比率也就会大大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大力提倡创业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形成尊敬、羡慕创业者及动手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社团的活动,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允许学生社团市场化,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让社团的系列活动成为带动更多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优势“课堂”。

3.1.3 探索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或社会服务的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创业实践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实践中,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之中,形成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轨实施的整套教育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内容,完成教育过程,使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以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在大创业与小创业背景下构建符合高职特点的全新的分层创业教育模式。一是面向全院学生的大创业教育。大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从一年级引导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等。二是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操作性,依托专业,走职业与创业相结合的道路,在高职教育中有很大的优势。三是面向有创业意愿者的小创业教育。对于有创业意愿者,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模拟创业、校内外的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方法和实战的训练来提升创业能力。

3.2 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创业能力培养的校园硬环境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中,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的总和。

3.2.1 拓展融资渠道,设立“高职生创业基金” 创业实践需要钱,无钱的创业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创业教育资金,是高职院校搞好创业教育的物质保障。实践中,我们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首先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创业教育联盟,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次,与企业建立创业教育联盟,通过外借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界的支持,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以解决当前比较棘手的师资、经费等问题。第三,积极应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第四,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自身科技优势,与各种企业建立合作计划,甚至高职院校本身成立高技术含量公司,进入市场运作,使创业教育中心获得更多的活动资金,以更好的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2.2 整合内外资源,创建多元化创业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以实现增强专业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多重目标。在实践中创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经营区、和学生自主创业区3部分组成的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练做一体化”,从而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此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推进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形成前店后厂企业经营区,使学生在实训、生产、经营的实践环境下,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规范与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肖红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以宜春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3-44.

[2]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45-47.

篇4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 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篇5

根据我市城市基础管理和社区居民的需要,在城近郊区各街道建立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以保洁、保安、社区车辆看管为主的社区就业服务项目,开拓新的就业岗位,解决我市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中就业特别困难人员(以下简称就业特困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切实有效地发挥社区安置就业的作用。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又可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在为居民创造整洁、安全、方便、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建立起就业特困人员的就业托底机制。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是:政府出资扶植、社会筹集资金,以安置就业特困人员为主,其他社会劳动者为辅的公益性劳动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以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等服务项目为主安置就业特困人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其它社区服务领域拓展。

二、就业特困人员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300元或本人、家庭成员因患病、肢体残疾未达到残疾标准,且就业愿望迫切,愿意从事本人力所能及的工作的男40岁以上、女35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

就业特困人员的认定程序是:本人向企业或街道申请,由街道核实,区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认(《北京市就业特困人员确认表》附后)。

三、建立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程序是:由街道向区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认,核发《北京市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证书》,并实行年检制度。

四、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就业特困人员数量,由街道提出,区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企业主管部门下达,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向街道输送,就业特困人员也可直接到街道报名。

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应与安置的就业特困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

五、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中的环境保洁、社区保安项目使用就业特困人员,可享受每人每年1.4万元的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这些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其中安置的就业特困人员的工资原则按每人每年8400元标准补助)。补助经费由区财政预算、失业保险金补助、按规定收取辖区内单位、居民的卫生保洁费用“三家抬”的办法筹集。

社区车辆看管项目使用就业特困人员,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费用采取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运行机制,其盈余部分用于补充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

街道收取的辖区内单位、居民的卫生保洁费用标准由区物价局、财政局研究确定。

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还应积极安置其他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并可按《北京市促进就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京劳就发〔1998〕70号)的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六、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今年7月底前各城近郊区要选择1-2个街道进行试点;年底前要发展到5个以上的街道;2000年底前,要在60%以上的街道建立起为就业特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的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并逐步扩展到所有街道。

篇6

关键词: 健康促进 护士 职业防护

健康促进是一种先进的公共卫生观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健康促进”一词即见于公共卫生文献,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健康促进才真正成为卫生工作的一大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提高和控制自己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世界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格林教授认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主任韩相泰博士指出:“健康促进鼓励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的健康,同时也鼓励政府和其他组织采取改善生活条件和使期更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健康促进至少应具备两大构成要素: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的人人参与的教育活动,传播卫生知识,使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环境支持是指各级政府及领导采取行政干预措施,从组织、政策、经济等方面对健康需求(包括改善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支持,为群众创造健康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等生存环境。护士作为临床或社区一线工作者,在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性及社会精神性等诸多的不安全因素,而护士的职业防护和健康促进是关系护理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但是从对护士的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护士的安全和健康不仅是护士自身的责任,外界的政策、环境的支持还是必不可少的。自2000年以来,我国对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的研究逐年增加,但研究的重点在调查护士对职业损伤的认知、发生职业损伤的环节,以及建议护士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减轻职业损伤的危害方面,很少提及对护理职业安全的环境支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主要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的探讨,以减少职业损伤,保持护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1职业防护教育存在漏洞

护理专业教育中仍然没有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而上岗后护士也很少进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再加上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要有奉献精神,有时给护士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传统的观念认为护士为患者服务,不能怕脏,不能嫌弃患者,戴手套等防护措施被认为是不敬业的行为。

1.2护士健康促进的环境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1.2.1护士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护士缺编的问题严重,这是我国的经济卫生政策导致的。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政策重医疗而轻护理,我国护士与病床数之比只有0.33:1,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而且大多医院为了经济利益,还在病房及走廊加床,这导致护士的工作相当繁忙。

1.2.2防护用具不到位。不少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因为经济利益的原因,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大多数医院很难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更不用说比较昂贵的自动毁形注射器了[3]。毛秀英[4]调查了107家医院,结果发现化疗药物配置多以分散式管理为主,不设化疗配药中心,有竖式层流生物安全柜(BSC)设备的仅19家,占17.7%。在防护用具不到的情况下,护士会有更多的机会暴露于职业不安全因素下。

1.2.3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不健全。美国的医院有完善的职业暴露后机构填写情况汇报,并可及时得到咨询和免费补救治疗,并能根据患者化验结果得到相应的血液跟踪检查。在国内,医院没有专门组织对职业受伤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指导,受伤护士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有的医院甚至连必要的上报资料档案也没有。

2.建设护理安全文化

护理安全不只向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还包括在工作过程中保护护士不受损伤,保持护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护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护理管理思路。医院要营造一种氛围,唤起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唤起有意注意,在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的同时促进护士群体的健康,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本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总之,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我国对护士的防护不论是健康教育还是环境支持都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职能部门应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在财政、制度及文化建设上予以支持;护士自身要提高安全防护意大利识,学习有效防护的方法,以减少职业损伤,保持护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胜.健康促进内涵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1997.13(9):1-10.

[2]左改珍,陈晓琴,张炳新.护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的调查与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4.3,(3):63-64.

篇7

[关键词] 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中图分类号] R115 [文献标识码] A

伴随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印刷行业的需求日益扩大。印刷技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印刷行业是职业病危害比较复杂的行业,职业病危害仍然贯穿于印刷的绝大多数过程。单就印刷工序来讲,主要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毒物和噪声。其中毒物主要存在于油墨的稀释剂和洗刷版面、胶辊的清洗剂中,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等,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噪声主要是轮印机工作过程产生的。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抽取郑州市有代表性的9家印刷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监测,旨在了解郑州市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现状。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根据我们对印刷油墨中主要溶剂成分的调查,以及对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有认识[4-7],就作业岗位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监测调查。

1.2 方法

将9家印刷企业分别标为Y1、Y2、Y3、Y4、……、Y9,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

1.2.1 采样方法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1.2.2 检测方法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测定方法》(GBZ/T 160-2004),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噪声计等方法测定。

1.2.3 评价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GBZ 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3](GBZ2-2002)。

2 结果与分析

2.1 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调查,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甲醇、氢氧化钠和噪声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 印刷机作业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Y1企业在2011年度的挑拣机、烫金机、横断和凹印机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和异丙醇的监测值,包括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均未超过容许浓度。其中乙酸丙酯浓度相对较高。

当标准采样体积为7.5L时,乙酸丁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7 mg/m3;当标准采样体积为12 L时乙酸丁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4 mg/m3。

由表2可见,Y2图片社在2011年度的出图和理片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甲醇的监测值,包括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均未超过容许浓度。

当采样体积为7.5L时,甲醇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3 mg/m3;当采样体积为30L时,甲醇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7 mg/m3。

Y3印刷公司在2011年度的晒版工位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氢氧化钠的15分钟采样监测值,结果显示最高值为0.1mg/m3,未超过GBZ 2-2002规定最高容许浓度值(2 mg/m3)。

由表3可见,Y3~Y10企业作业岗位环境中苯、甲苯、二甲苯监测STEL值和TWA值以及噪声均未见超标。二甲苯浓度虽未超标,却相对苯和甲苯浓度较高。

由表4可见,Y3、Y4、Y7、Y8四家企业均为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在26 68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印刷企业,其作业岗位环境中苯、甲苯、二甲苯监测最高值多出现在大型胶印机操作岗位。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虽未超标,却相对苯浓度较高。而Y5、Y6、Y9三家公司为生产规模较小的单车间印刷厂或图片社,其生产布局的拥挤造成了其检测最高值出现在了非胶印机岗位,但其不同岗位的监测值差距并不大,这也说明了生产布局的不合理造成了各个岗位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互相污染。以上各企业的噪声监测值均未见超标。

3 讨论

3.1 职业病危害程度

对9家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9家企业各作业岗位环境中的噪声控制效果较好,职业病危害程度较低;甲苯、二甲苯、乙酸丙酯的监测浓度相对较高,所以是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相对较高;胶印机作业岗位为作业环境中危害因素监测最高值多见岗位,说明胶印机岗位所遭受的职业病危害程度相对较高。

3.2 职业病危害评价

总体来说,受跟踪监测调查的郑州市9家印刷企业对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等有害因素在作业岗位环境中的浓度控制还是有效的。虽然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复杂,但是作业岗位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尚无超过接触限值的情况。9家印刷企业对于噪声控制也比较好。以上结果表明印刷企业已引起足够重视,通过近年来郑州市印刷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积极防护措施,已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但是,低浓度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工的远期危害仍应引起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2002.

[4]张小会,郦胜.上海5家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74-2376.

[5]胡小炜,刘建宁.某公司年产4000吨油墨搬迁工程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4):207-208.

[6]姜彩霞,杨章萍,张旭慧等.某油墨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18(5):307-308.

篇8

1.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                 

3.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整合中的改革与应用 

4.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 

5.对氟作业现场进行的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分析 

6.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新生儿洗浴游泳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10.赣南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11.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12.治疗室血液透析室环境卫生学标准的探讨 

13. 浅议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4.南极劳动卫生学考察 

15.全科医生小词典——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 

16.八十年代军队刊物发表的部分卫生学文献题录索引 

17.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18.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构想 

19.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和当前的任务 

20.斗山覆铜板工厂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情况调查 

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22.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校舍及设备的卫生学调查 

23.1998~1999年黑龙江省出口鸡肉卫生学分析 

24.医学专业卫生学现场实验教学 

25.现代苏联的环境卫生学 

26.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 

27.苏联放射卫生学的基本总结和发展远景 

28.加强中等卫校预防医学教育的设想 

29.苏联对培养未来的卫生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专业素质要求

30.贵州省首例人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31.我国环境卫生学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32.俄学者论现代军队卫生学的方法学问题 

33.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 

34.地下汽车库空气质量的调查与预防性卫生监督探讨 

35.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 

36.基于“标准预防”的维和二级医院职业防护 

37.苏州工业园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效果 

38.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39.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40.关于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1.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42.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 

43.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4.任务教学法在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45.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6.关于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层空调系统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 

48.启发式教学在卫生学课程中的应用 

49.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三个基础 

50.卫生学预评价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53.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54.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学预防 

55.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56.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57.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建设对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8.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 

59.PBL教学模式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60.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61.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6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63.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预防医学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成立 

64.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教材建设历程与新版教材特点 

65.浸取硫酸锌预防砷化氢中毒措施的卫生学评价 

66.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及检索工具介绍  

67.施工监督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卫生学意义 

68.预防医学卫生学英文文献中有关词语的汉译探讨 

69.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7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71.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教学 

72.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 

73.预防医学、卫生学 

7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设项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析 

76.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被引量分析 

77.大连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78.启发式教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79.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分析 

80.《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合作交流 

8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利申请报导 

8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设计 

83.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探讨 

8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进展 

85.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86.联黎临时部队卫生学和野战预防医学的组织和实施 

87.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在学校常见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88.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89.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90.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 

91.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9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93.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及课程优化研究 

94.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95.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96.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97.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98.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篇9

1构建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规律,构建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首先,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即建立系统、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4]。学校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于德育工作,党委要负领导责任,起核心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校长和行政部门的德育职责,支持和保证党委抓好德育工作,并形成以校领导、学生科和班主任为骨干,任课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其次,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包括确立德育教学大纲、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建设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团队意识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学教育等为主线的德育工作内容体系;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包括对德育课教学质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师育人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将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要构建德育网络体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区教育为促进,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2引入人文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医技人才,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效果,因此,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5]。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针对目前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和医疗卫生行业对从业者人文素质要求较高等实际问题,扭转“重技能培训,轻人文教育”局面,推行技能培训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培养“人”与培养“才”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其医德修养。这不仅符合社会需求,也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相吻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6]。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切实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医德、守纪律、技术精的优秀卫生人才。

3强化师德教育,建设德育队伍

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并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7]。所以,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模范示人,以德服人,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其他课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同时,教育者要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具有“向师性”的学生,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德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目前,中职生存在四大心理问题:发展适应问题,人格发展问题,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心理障碍[8]。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存在种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压力,疏通其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德育实效性。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之一,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它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个性特点的反映。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创设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师生员工会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习惯,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课堂,在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应结合学生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民主、和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通过校训、校风、师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各类社团与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6注重学生实习培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篇10

(1)教室环境设计应融入职业文化元素,如医院文化、企业文化,使专业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78.0%的学生认为教室环境设计与专业学习有一定联系,60.0%的学生认为在教室布置与未来职业岗位相关的内容更有利于专业学习。校内实训场所布置要尽量模拟专业岗位工作环境。调查中,80.0%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在与未来职业岗位环境相似度高的实训场所进行训练,50.6%的学生喜欢直接到医院临床实习训练。(2)专业教学可以从校内转移到医院、企业,开设医院(企业)课堂,更好地将医院、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融为一体。在对医院(企业)课堂的教学效果调查中,41.0%的学生认为可以增进对医院工作场景的了解,39.2%的学生认为可以直接接触临床设备,19.8%的学生认为可以了解到专业最新发展动态。专业技能训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调查中,50.7%的学生认为能通过技能训练加深对专业文化的理解,35.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训练专业技能,42.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在技能操作训练中才真正喜爱上所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大赛可以有力推动专业技能教学。调查发现,36.3%的学生非常愿意并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55.9%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综合性训练,能使学生对专业文化有更深的领悟。(3)专业技能水平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调查中,43.3%的实习生认为技能水平是毕业实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实习帮助自己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了专业综合素养。专业文化要内化为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对“专业素养关键要素”问题的调查中,33.7%的学生认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37.2%的学生认为是过硬的专业技能,29.1%的学生认为是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见表2)。这些关键要素都直接体现在专业文化中,优秀的专业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4)学校专业文化要与医院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调查中,67.8%的实习生认为学校专业文化未能体现医院文化。医院临床带教教师在专业技能熟练度和对专业发展了解度方面比学校专业教师更有优势。调查中,94.0%的实习生通过毕业实习对所在医院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有助于职业素养的提升。

2专业教育建设对策

2.1校企文化融合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企文化融合是职业院校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人才的卫生类职业院校,应将医院“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深深融入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医院文化,不仅要营造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和实训场所,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医院文化理念,为培养学生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打下深厚的基础。

2.2专业情感融入是专业文化认同的基础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年龄小,且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由家长决定,所以入学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而专业教育是增进专业认识、培养专业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校史介绍、校友座谈、医院参观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第一印象,早期融入专业情感,初步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尽快接受专业文化,在专业文化引领下自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3专业情境合一是专业文化渗透的平台

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层面,专业文化建设更需要具有专业特色的物化环境。要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教室与病房合一、实训室与检查室合一、课堂与临床合一。示教室和实验、实训中心布置要与医院环境、工作情景相近,实训设施设备与临床一线基本同步,从而营造出浓郁的医院文化氛围和真实的职业场景,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

2.4专业技能跟进是专业文化领悟的关键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专业技能水平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专业技能教育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不能局限于教学生“会做”,而应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与训练中不断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而达到“做优、做精”的目的。专业技能跟进是指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技能训练、技能大赛的作用,在不断熟练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专业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2.5专业素养提升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