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策划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介融合 传媒运作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媒体搜集和报道信息模式带来全方位改变,信息处理和传输方式的同质使传媒产业融合的技术壁垒被打破,媒介运作模式开始向多媒介形态相互联合、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一数字化背景下传媒运作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数字化进程中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深入发展和应用,传媒内部发生了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改变了其原有的内部结构与生产流程。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急剧扩张,融合新媒体技术、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运作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就推出了“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的报业集团开始了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但是就目前中国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只能算作报业的数字化阶段。很多新闻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定位很多都缺乏针对性,大多都是综合性新闻站点。例如数字报业的发展虽然已成为报业集团的基本共识,但是大多数报业集团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将其纳人集团整体发展战略,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平台去运营。如在数字实验室创新项目申报书中,多数申报单位没有明确数字报业在长远发展中的位置,在具体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方面也不清晰。这使得报纸网站在发展过程中最终只能成为传统报纸的翻版,或附属品。
(2)媒体互动形式化,内容缺乏创新
媒介融合的一个主要层面是业务融合,这一层面的融合则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将业务延伸到其他媒体领域。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浅意义层面上的融合。媒体之间业务层面上的互动大多也只是针对个别报道内容而临时结盟。在整体运行机制上,各种媒体间还没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机的结合。随着媒体互动的进一步展开。单纯的媒介战术性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的融合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许多报纸都开设网络版,或建网站,报纸的传播终端出现了多媒介形态共存的局面。但很多报社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往往忽略对数字化内容的重视。很多所谓的数字报纸只是传统报纸内容的媒介翻版,内容缺乏原创性。据调查,目前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算得上是原创数字报,没有相关的纸质报纸。而事实上,它也是在其他纸质报纸的内容的基础上生产和制作出来的。
(3)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不成熟, 新技术是传媒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跨媒体运作的数字技术平台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在我国有线网络平台已经建成并进入成熟阶段,但无线网络还在建设和发展中。移动平台除手机这一终端已进入成熟阶段之外,其他移动终端的研制和生产还处于实验阶段。移动电子阅读终端、数字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开发模式以及大容量无线传输网络建设都还处于建设的不成熟期。。例如目前我国报业的数字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模式和数据库模式也还处于实验阶段。
(4)数字化运作人才匮乏
网络媒体的多平台性决定了无论在新闻编辑还是媒体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新型的人才与之相适应,但媒体网站编辑和技术分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我国目前媒介人才市场开发不充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这些都造成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媒体竞争资源变化带来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输渠道的技术壁垒,使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及品种质量都有了巨大增长,传媒业的传输渠道资源变得相对丰裕。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传媒大融合,“内容”将取代“渠道”成为传媒的稀缺资源。数字时代,“内容”将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资源,传媒产业发展的重心和竞争的焦点将从渠道争夺转移到内容生产上。
(1)“微内容”的聚合开发不够
为了有效满足受众需求,传媒运作的核心从竞争策略角度来说应把握不断变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与信息传布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出现了从面向社会公众开始向分众传播的趋势,出现了新的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传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同类内容的大量复制只能造成原有市场的叠加而无法拓展新的市场。我国传媒对受众需求的认识还不深入,没有抓住人们真正的心理需求,没有从提供服务角度重新研究传媒与受众问的关系。我国传媒业的现实情况是媒介市场上同类内容供给量较大,而受众需要的细分资讯却很匮乏。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就是互动和个性化内容,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的传递基本上是单向的,目前为止这种互动运作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商业模式不清晰,核心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存在专业化分工不够,产业价值链也未完全形成,传媒业的竞争忽略了内容和服务质量,单纯依赖对广告的争夺,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为了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需求,新媒体除了需要长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更需要突破现行的运行机制。目前大部分报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商业运营模式的开发,但仍停留在传统报业运营模式的一种逻辑延伸上,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仍旧缺乏。另外数字广播电视机构虽然也在不断探索盈利的多元化渠道,但是对产业链的经营意识和运作能力也还不是很强,目前经营现状也不是很理想。
所谓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新闻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没有有效合适的赢利模式,目前国内网络视频企业大多数都在亏损。商业网站虽然已经开始按商业化、企业化运作,部分商业网站媒体也已经开始赢利,但是目前的这种赢利基础还不稳定。
数字技术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传统媒介系统,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相对稳定的传统媒介系统形成了威胁与挑战,使得媒体发展环境正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制度性的操作机构,传媒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体制的束缚、观念的阻碍以及多元格局下的多方利益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下针对传媒运作在数字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对相对应的策略进行一个粗浅的探讨。
二、数字化时代传媒的应对策略
数字技术改变不同形态传媒的边界,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的存在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造就新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为把握传媒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传媒形态聚集规律与资源共享规律,必须超越传统的传媒认识方
式建立数字媒体观。
1.数字化战略生存,融合化发展趋势
(1)明确数字化发展战略
实施传媒业数字化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提升传媒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按照网络传播内容的要求,传媒业需要创建新的数字内容,通过对这些数字化内容的有效存储并向其他媒体延伸,加强内容管理,以实现跨媒体传播。《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并将以新型传播技术来重塑报业的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传媒产业问的边界壁垒,使相关联的产业在内容产业下整合,加快向数字化战略转型将成为传媒界的共识。即将出台的《电信法》也将改变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互不准入的状况,由于“三网融合”在体制上的限制仍然存在,广播电视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将主要依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实现。
(2)数字化内容开发创新,媒体互动走向深入
数字化内容已经成为媒体间战略联合、提供受众个性化服务的关键。为了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一些商业网站已经开始提供包括视频和音频、动画等在内的多种媒介内容但是目前整合新闻方式仍是现在大多网络媒体采用的主要编辑手段,还不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成熟形态。创造真正的多媒体原创报道,探索网络媒体内在的不可替代价值,才是网络媒体成熟媒体形态的核心环节,一个新的信息形态的形成是一个新媒体成长与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内部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趋势。不管是跨媒体延伸还是多家媒体的整合,都需要对各个媒体机构进行重组,并对跨媒体合作机制予以支持,以此实现对各媒体资源的统一筹划、统一调配,将多家媒体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组合,以多种复合内容模式来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制作包括视频、声音等在内的多种内容产品形式,通过报纸、网站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来,形成了跨媒体的内容产业链。数字报纸、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电视等,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媒介融合的具体产品形态。随着这些产品形态的不断实践,各种媒体间业务进行交叉、互动,直至融合。媒体互动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媒介市场的交汇、相融。未来更高层次的融合将在传媒业与电信、IT界等相关行业机构的大汇流基础上出现。
(3)新技术探索,创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它首先必须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实践,随着P2P技术、宽带技术、无线通信等一系列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网络实现产品形态的创新。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能数字化操作业务运营平台和一个数字化运营的服务体系,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跨媒体综合性的新闻采编发系统等都在传媒业获得广泛的应用。我国广播电视业需要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高技术手段来对媒体资产的保存、检索、重组、交换,实现对媒体资产的组织、管理、掌握和多力‘面应用,以此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的社会交流与共享、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影音资料是整合资源、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媒体资产,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内容的储存,并向不同的媒体发散。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由此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媒体网站要加大融合的力度,就需要一批既掌握网络技术,又懂编辑的复合型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此外由于媒介融合后需要更多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要求具备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生产、发展战略策划等各种素质。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对人才需求,人才能力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对新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
2.分化传播,品牌化竞争理念
(1)细分受众,开发微内容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受众市场的碎片化,传媒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应对受众进行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为分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比大众传播的受众需求更为单一。Web3.0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Web3.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向受众提供个性化聚合服务。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现在传媒市场的受众细分日趋明显,网络媒体要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必须高度细分市场,将微内容大众化。将大批分散的受众集中以在分众中达到聚众,通过创造更多分众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打开商机。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其为受众提供独一无二的金融、经济信息而拥有前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付费用户群体。舒咏平在《基于网络的品牌传播“长尾化”》中也提到品牌传播“长尾化”,即将原来大规模制造、集中于强势媒体的流行品牌商品,针对网络重新聚合出来而实际分散的市场碎片。进行目标分化、载具分散的小众或窄告传播。
(2)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
篇2
传立媒体北亚区首席执行官,管理包括中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传立的运营。2005年10月,Andrew来到中国,担任传立中国华东华南区副总裁,2006年11月成为传立中国区总裁,2008年6月1日起升任传立媒体北亚区首席执行官。
2008年4月17日,传立媒体宣布进行全球转型重组,转型将在传立媒体全球67个国家的97个分公司中全面推进。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是什么原因促使传立全球转型?转型以后传立组织架构将发生怎样的改变?这将对传立和客户的合作产生什么影响?
带着种种疑问,《成功营销》记者专访了传立媒体北亚区首席执行官Andrew Meaden。
《成功营销》:作为传立的分支机构,传立中国的转型也势在必行,那么,传立中国预计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转型?
Andrew Meaden:传立媒体全球范围内的转型重组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不同客户对重组的适应速度有所差别。在中国,传立媒体拥有不同类型的客户,他们的需求不尽相同。像Nike这类跨国企业客户,他们的团队经常会提出非常复杂的需求,例如数字媒体广告投放和内容策划等,而中国本土的客户则更注重媒介购买的执行效果。这种情况使传立中国的重组速度较之传立欧美分支机构要相对缓慢一些。
传立中国的转型将在18个月内逐步完成,我们计划在最初的6个月内,首先针对少量核心客户提供转型后的服务,为其他客户接受传立的转型留出更多的空间。
《成功营销》:近年来,传立中国在中国的快速成长是有目共睹的,转型之后,传立中国的运营将发生哪些变化?相对于旧的运营模式,此次转型对传立而言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Andrew Meaden:与旧的运营模式相比,传立此次转型最大的改变在于把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提到了首要的位置。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这些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不断下降,在美国和欧洲这些成熟的市场中,这个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市场,有两个领域变得愈发重要。一个是媒介的数字化趋势,包括数字化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等越来越明晰;另外,内容的整合策划越来越重要。为了应对这些变化,传立必须改变现有的业务操作模式,才能更有力地掌控这些领域的相关业务操作。在欧美市场,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已经成为了媒介策划的核心。做媒体策划时,通常是数字媒体策划先行,然后,再寻找其他媒体对数字媒体策略进行支持。而现阶段在中国仍然最先考虑电视媒介的投放,其他媒介都是对电视媒介策略的支持。
《成功营销》:很明显,电视仍是现阶段对中国观众影响力最大的媒体,虽然中国有2亿的互联网用户,但数字化广告仍只占企业总体广告花费的较小部分。传立又是如何说服中国的客户去接受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成为媒介策划的核心呢?
Andrew Meaden:数字媒体是一个零售的渠道,欧美的数字媒体之所以发展较快,是因为大规模在线零售商的存在。数字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还比较有限,首先,现阶段中国的信用卡使用率和网络支付安全度都相对较低;其次,中国数字媒体公司的服务也很不完善,这导致很多客户对如何运用数字媒体较为陌生,他们对数字媒体的效果也缺乏信心,这些都是数字媒体在中国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
今天,电视在中国依旧是一个相对新型的媒体,对中国的普通民众来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由以电视为中心向数字媒体为中心的转变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相对较高的收视率而言,电视的千人成本较为低廉,但是20多岁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转变。
实际上,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也正在向数字化的方向演进,例如上海文广的IPTV业务等等,都是传统电视开始数字化进程的最好例证。我敢断言,10年之后,所有的电视都将发生数字化的改变,到那时我们再谈到电视,它们一定都已经成为数字化的媒体。
现阶段,我们的业务还主要集中在电视媒介购买上,转型后,我们会全力推动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目前,客户在数字媒体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但这种现状将会很快改变。无论新老客户,传立都将提供给他们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不仅媒介购买,而是全方位的策略服务。
《成功营销》:如果说数字化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那它是不是传立此次转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传立的转型绝非贸然之举,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传立决定如此大规模的转型呢?
Andrew Meaden:数字化的确是促使传立转型的原因之一,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客户需求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同过去相比,客户对于整合传播解决方案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过去,客户只是认为传立以及其他媒介公司主要是提供媒介购买服务。现在,客户越来越多地希望了解媒介策略制定和实施的细节,希望了解他们能从对媒介购买的投资中获得怎样的实际利益。他们比以前更加需要营销活动的创意和策略,通过不同媒介的广告投放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客户的需求直接驱动了媒介购买公司的转型,我们的组织构架需要更加灵活。媒介购买公司只有找到新的运营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希望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做媒介策划的时候,要同时考虑所有的媒体,思考营销活动怎样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发挥作用,而不再仅仅以一个强势媒体如电视为核心。
如今,客户越来越需要对数据做出解读,特别是在欧美市场,媒介公司要有能力处理大量的数据,因为数字化媒体产生了大量信息,客户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入他们的营销传播活动中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广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传播效果如何。这也需要我们做出改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竞争者对传立的巨大影响也促使了传立的转型。以Google为例,他们已经开始直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媒介购买策略,而且他们本身就拥有数字媒体。所以,我们需要升级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在这些领域里为客户提供比竞争者更优质的服务。
《成功营销》:作为一个大型的跨国机构,传立的转型重组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传立的转型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Andrew Meaden:传立在各个国家的业务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大部分分支机构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运营的。转型前,传立内部设有很多团队,比如说数字媒体组、户外组、电视组、杂志组等,因而,对传立媒体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这些支持不同业务的群组整合到一个大的团队内部。按照媒体类型做出的部门划分将发生改变,从策划到执行都将是针对所有媒体的策划和执行,是在一个团队内更加有效地完成,而不再是分小团队独立运作。对于这种转变,一些员工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有一些抵触情绪,这是组织内部需要跨越的一个障碍。
我个人认为,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转变客户的思维,目前,传立中国拥有相当规模的客户数量,我们需要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让客户更加相信传立。一旦客户了解到数字媒体和内容策划这些服务的重要意义,我们和客户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他们对新的运营模式也更加容易接受。
《成功营销》:面对不可逆转的数字化趋势,您对中国的企业在营销方面有什么好建议? Andrew Meaden:我认为,首先企业应尝试数字媒体的广告投放。目前,传立的客户较少选择数字媒体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很多客户对数字媒体还不了解,他们不愿轻易对数字媒体进行投资,担心投资回报率的问题;第二,他们认为数字媒体的受众规模还非常有限,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受众范围广的大众媒体。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 连环考核 教学模式 游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34-02
数字媒体专业是随着近几年数字时展而诞生的专业,是艺术表现和技术展示的结合,而游戏专业属于该专业,游戏需要有绚丽的画面表现,又需要有灵活精悍的技能,是数字媒体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当今市场的宠儿。无论从行业市场、知识体系,还是从将来的发展来看,游戏专业方向的教育都十分重要且必要。
1 数字媒体专业游戏方向的教育定位
数字媒体专业下的游戏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数据媒体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应用软件,特别是游戏、虚拟仿真类软件的策划、开发、设计、制作,毕业后可以在不同领域从事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信息服务及媒体管理等工作。
2 游戏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游戏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迅猛发展的现状,游戏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入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采用项目化案例教学,结合专业体系课程连环阶段考核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1,2]
3 项目化案例教学
游戏专业是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技能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每门专业课程都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知识点都是连贯的,前期课程为后继课程做铺垫;后继课程是前期课程的延伸,是前期课程的深入应用。学习各门课程时以整套项目为依据,逐步细化项目,将项目分解成多个小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能从实际案例的演练中明白各知识点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直接面对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轻松掌握应用技巧。整套项目案例化分解教学,能让学生清楚知道每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以及课程之间是如何贯彻衔接的,从而完整地掌握整个专业课程组的知识体系。
以《游戏策划》《游戏引擎》《游戏开发综合实训》和《数字媒体专业实训》4门专业课程组为例。首先,学生在《游戏策划》课程中通过学习经典案例的策划设计流程和方法掌握游戏策划的方法,在课程中分阶段进行分析学习,完成游戏作品的阶段性策划方案,并及时汇报讲演,在讲演交流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游戏作品策划方案及Demo;然后在《游戏引擎》课程中项目化分解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同学逐步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游戏,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游戏设计制作中的每个知识点及应用方法;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和总结,进一步团队合作完成游戏策划课程中策划出的游戏作品,此时游戏专业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游戏项目设计开发的流程及方法;最后在《数字媒体专业实训》课程中引导游戏专业的学生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共同合作,从作品的构思策划,到作品的设计制作,再到作品的测试,完成一款完全原创的作品。既巩固了整个专业的课程知识,又进一步掌握了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合作方法,培养了团队意识和能力。
以整套项目为主线,细化项目,形成融合每门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案例,以项目案例为依据进行讲演授课,让学生边学边实践,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明白实际项目的设计制作流程和方法。此种项目化案例教学让学生能轻松学习,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去设计、去尝试、去实践,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积极,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试验,效果显著。
4 游戏专业课程的连环考核模式
游戏专业课程以教授实操技能的知识为主,对于课程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专业技能,能否很好地应用专业技能完成好的作品,所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知识技能是贯通应用的,所以采用多门专业课程的连环考核模式非常合适。[3]
以《游戏策划》《游戏引擎》《游戏开发综合实训》和《数字媒体专业实训》4门专业课程组为例,分4个阶段进行连环考核。
第一阶段,团队合作完成一份完整的游戏作品策划方案及Demo,分4部分4次进行汇报讲演,逐步完善改进,最后整组综合演讲展示,并记录第一阶段的总成绩100%=策划方案30%+第一次汇报讲演10%+第二次汇报讲演10%第三次汇报讲演10%+第四次汇报讲演10%+综合演讲展示20%+平时考勤10%。
第二阶段,独立完成一款完整的案例游戏,并答辩展示作品。
第三阶段,团队完成第一阶段中策划的游戏作品,并展示作品。
第四阶段,游戏专业与动漫专业团队合作完成一款原创作品,并答辩展示。
其中,第一阶段的总成绩作为《游戏策划》课程的成绩;《游戏引擎》课程的成绩100%=第二阶段成绩40%和第三阶段成绩40%+平时成绩20%;《游戏开发综合实训》课程的成绩100%=第三阶段成绩40%+第四阶段成绩40%+平时成绩20%;《数字媒体专业实训》的成绩100%=第四阶段作品答辩成绩50%+报告成绩30%+20%平时成绩。
每个阶段的考核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分,学生也可以去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并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分数,互相交流,多维度地考核,促进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通过多门关联课程的连环考核来检测学生对整个专业方向知识的学习情况,不仅仅是对独立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而且与多门课程有直接的关联,是对学生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5 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中游戏专业课程的教学依托数字媒体的艺术表现能力,结合计算机技能的应用能力,将项目化案例教学逐步细化融入各知识点,进行连环学习考核,学生从实践操作技能中学习领悟,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也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显著。
从学生角度看,项目化案例和连环考核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教师角度看,项目化案例教学和连环考核模式使教学更加灵活,能更好地将最新技术和信息融入课堂。从专业领域的需求来看,项目化案例教学能为行业培养更专业、技能更强的人才。[4,5]
参考文献
[1] 赵竞.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跨专业合作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培训,2016(10):169.
[2] 李园园.游戏开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与实施[J].软件导刊,2014(3):33-35.
[3] 芦明明.高项目化实践教学在游戏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165-167.
篇4
媒体营销大变革
随着web2.0的到来,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和媒体的技术融合,特别是微博带来的社会化媒体的爆发,多对多的互动传播成为混媒时代的特色。与此同时,消费者市场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传统的大众市场到细分市场,进而关注目标市场,顾客导向的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沟通市场,现在更是跨媒体多渠道的互动口碑的个性化市场。
反观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其媒介生态也演化,以及大众消费市场的改变,必然带来媒体和广告市场营销的变革。
过去媒介和广告人只能凭借主观经验和直觉给出媒介策略和创意,不能从多视角、全方位洞察消费者需求,策略的制定缺少了广告和品牌管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可持续性品牌资产的数据评估体系。传统的消费者数据往往来自第三方调研机构的专项或专案分析,广告公司购买的第三方客户数据。但又往往缺乏有效的融合管理手段,无法形成有效的媒体与广告、销售与品牌、策划与创意等跨部门营销人员协同作战的数据业务平台支撑。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产品,以及当今集成媒体、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微博、微信、LBS等社会化媒体出现后的营销变革,媒体、广告和企业都面临快速调整策略,快速适应变化的新阶段;也面临着在整合营销的基础上如何融入新媒体特性,把握消费者数据,发挥数据库营销威力,形成互动式整合营销模式。
该怎么办
第一,建立广告数字化运营体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整合媒体和传播渠道,将营销重心转移到围绕消费者不同阶段的消费体验而定制化的“整合互动营销”理念上,应侧重于收集消费者信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洞察数据能力和动态品牌管理,扑捉消费者媒介接触行为,创造更多的媒介接触点,采用全新的营销模式,让广告能数字化运营。
第二,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建立广告数字化运营体系下的整合互动营销,要求营销策划企业能够:
依靠数字化技术,通过多渠道连续收集客户信息,探究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各种变量,建立数学统计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哪些不能靠直觉发现的商业机会,挖掘分析模型和商业规则。
使营销策划人员根据消费者的信息、细分群体的特征和消费心理变量,去追踪消费者个体体验的可持续性。与客户产生持续性对话,提供更个性化的传播信息,寻找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最佳媒介接触点和媒介组合。
广告数字化运营的变革根本在于新营销、新传播理念的提升,最终落实在品牌管理流程的变革。
才能在整个营销的不同阶段获得消费者的“统一视图”,界定目标消费者,洞察消费行为,挖掘数据价值;
才能确定品牌沟通策略和定位,整合媒介接触点,优化媒介组合和投放;
篇5
三年前的7月1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集团层面的全媒体新闻中心,以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为轴心,横向打通,纵向整合,开始了以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营销为特征的全媒体运营。可以说,在中国传媒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们那时的心情是:“战战兢兢”。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战战兢兢”。不过,上一次的“战战兢兢”是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心中有点后怕,但这一次的“战战兢兢”,却是担心“跟不上”全媒体的步伐。
三年间,中国传媒的全媒体化探索速度之快,令人意想不到。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到县市报,各个层面的传媒机构都在关注、介入、实践全媒体运营。三年时间,全媒体的探索与运营已从传媒发展的一种方向、一种探索演变成一种现实。而且,令人欣喜的是,以全媒体化为特征的媒体融合,已开始从最初的内容、方式、渠道等初级层面的探索,深入到组织、产权融合以及媒体产业融合。
反思、梳理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三年多时间全媒体运营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要顺利实施全媒体战略,赢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终极融合,聚合更多的信息消费终端客户,实现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价值增值的良性互动,需要构建“一个轴心”、力推“两个关键”、消除“三个误区”。
构建“一个轴心”全媒体化数字信息平台
之所以将构建全媒体化的数字信息、互动、服务平台提升到全媒体战略的“轴心”地位,是因为没有平台作为纽带,就很难创新传媒集团的业务组合和组织形态,求得全媒体化的内容生产、传播、营销实效。
媒体集团化的加速,以及互联网引爆的媒体终端革命,迫切要求变革传统媒体业务流程,实现新老媒体间的融通,完成媒体集团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和细分。原有的媒体集团新闻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基本上以单一媒介为单位平行、封闭进行,既不符合现代企业集团流程化、集约化的要求,又难以形成集团整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另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终端在悄然无声中实现了所有媒体的融通,传统媒体的软肋暴露无遗。大量实践证明,要实现集团媒体之间的整合、融合,单靠行政命令是难以维持的;以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等技术层面的手段来推动,也犹如蚂蚁撼大树,难以实现目标。只有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平台、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独立法人、一个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主体三者结合,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其中“开放式的信息平台”就是全媒体业务运营的“轴心”。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首先做的就是构建这样一个“轴心”。2007年10月29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启动“1029”项目组,历经五个月时间,成功研发出集团的信息、互动、服务平台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实现了集团内部的用户、内容、线索、审核、策划、数据库、检索及新闻生命周期等八个管理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又开始了内部组织形态的变革。2008年7月1日,将集团所属报纸(《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等)和集团新闻网站(水母网)等新老媒体的所有记者整合在一起,成立了集团层面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集团化的业务流程塑造,逐步实现了信息生产信息信息增值的功能布局。新的业务流程就是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资料等采集回来,生产出“初级新闻产品”,上传至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等传统纸媒和水母网等新媒体各取所需,然后进行“深加工”,24小时通过N个媒介滚动,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互动传播内容。
三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这仅仅是全媒体运营的初级阶段,实现的是内容生产、的全媒体化,而全媒体化的结果应该是融合。就是以信息平台为轴心,前端信息内容生产链条“聚合”,后端传播链条“裂变”,将海量媒体产品分流给N个终端,对应不同终端背后的受众群,形成新的内容营销态势。
前端生产链条“聚合”,汇聚海量信息资讯。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三年来围绕平台研发、扩展,逐渐聚合形成了专业化、社会化两大信息汇聚通道。专业化内容生产,除购买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机构的内容信息外,就是发挥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70余名记者的智慧,进行本土化新闻的专业制作,将平面媒体内容的“信度”“深度”和“高度”体现出来。社会化原创内容,是依托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构建96110民意通呼叫中心系统,将市民提供的线索、信息、资讯等在平台上呈现出来;依托水母网构建“烟台民意通”频道,将市民的民意呼声通过平台呈现出来;依托烟台新闻摄影学会,构建“华夏拍客QQ群”,融汇社会图片资源;招募公众记者、大学生校园记者,丰富媒体内容资源;开发iPhone银钮新闻客户端,鼓励iPhone手机用户通过客户端提供新闻快讯或线索,等等。媒体可借助这些社会化原创内容扩大与受众互动,也可将原创内容通过专业化的信息核实和配置,适时。
后端传播链条“裂变”。则是将这些“聚合”到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上的的海量媒体产品,再分流给N个终端,对应不同终端背后的受众群。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业已形成一个由众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集群构成的全媒体矩阵,通过变革原创内容生产方式和深加工方式,一次开发,多次生成,多点,开创出放射状的内容价值链。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集团所属的手机媒体,如烟台手机报、iPhone银钮新闻部落等;桌面媒体,如水母网、数字报、集团新浪微博(YMG广播网)、集团新浪博客(表情)等;集成媒体,如以户外视频展播为主的光速资讯网、以数字出版为主的黄海数字出版社等;平面媒体,如《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华夏酒报》等报纸或杂志等,依次将新闻信息加工成适应不同受众群体的产品,形成全介质传播。当然,要完成以信息平台为轴心的内容聚合与裂变,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而且必须以技术为手段,不断创新传播模式。
力推“两个关键”整合传播力・全媒体营销
1.整合传播力
许多业界人士比较关心全媒体运营的实质转变和运作实效,我认为,全媒体运营最大的运作实效,就是大大提升媒体集团的整合传播力,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这是全媒体运营的一个关键,也是追求的结果之一。
全媒体运营的整合传播力,在重大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前不久由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率先发掘、连续报道、重点推出的扎根贵州山区、情动黔鲁两地的烟台籍选调生王媛媛的事迹,就体现出全媒体报道的优势。
3月底,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得知线索: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闵孝镇工作的烟台籍选调生王媛媛在3月24日下乡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在确认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水母网、iPhone银钮新闻部落、集团新浪微博(YMG广播网)等新媒体,次日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刊发消息,引起网民读者强烈共鸣。
次日,集团派出3名全媒体记者赶赴贵州,利用一周时间用滚动播报,在微博、网络、纸媒等各种媒介上进行专辑、专题、互动报道,层级开发、组合传播,将最鲜活的内容呈现给受众,在烟台、铜仁以及贵州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4月11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又在所属报纸和网络同步推出《海的女儿山的情》等长篇通讯,连续配发评论《绚烂的青春壮丽的人生》《青春之花永不凋零》等,迅速被新华、新浪、搜狐、和讯等30余家大型门户网站全文转发。此后,多家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派出记者,对王媛媛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采访,纷纷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推出重头报道。
为提升集团全媒体报道的整合传播力、影响力,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还成立了重点新闻策划统筹组和新媒体互动组,推进媒体融合下的新闻报道策划和新老媒体的互动融合。重点新闻策划统筹组由各媒体和新闻中心新闻部主任组成,直接对各媒体总编辑负责。按照“动态策划随行赋形,静态策划构架为先,动静结合的策划运思为要”的原则,实施跨媒体策划,将本埠重要新闻做活做深做透,同时,实现国际国内重点新闻的本土化。通过重点新闻策划统筹组的带动,形成以多种载体为新闻平台的整体报道策划,逐步取代针对单一载体的新闻报道策划,并将媒介与公众的互动作为策划的重要一环。新媒体互动组则在重点新闻策划统筹的前提下,细化全媒体的融合报道,探索跨平台、跨媒体的使用,利用数字化终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内容的融合产品。
2.全媒体营销
前面已经提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数字出版系统,最终实现了“八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就是数据库的统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自启动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以来,集团几乎所有的信息,如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服务资讯、线索等都从一个入口进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媒体待编稿库。今年年初,集团又将全媒体待编稿库与集团66年的历史资料库、图片库以及客户数据库,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以搜索引擎为前台的全媒体数据库“星云搜索”,为内容的二次营销、三次营销奠定基础。数据库营销也是“全媒体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媒体营销”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能够与受众共同交换信息、创造信息,聚拢特定受众群,发现需求,提供对位服务的平台。
就当前全媒体运营来看,全媒体大多是在内容融合、渠道拓展、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全媒体营销上并没有大突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也仅仅处于尝试阶段。如:利用黄海数字出版社、光速资讯网的数字出版平台,推出一些分众产品;整合全媒体数据库的图片资源,实现分类图片销售;依托建构以搜索引擎为前台的“星云搜索”,探索向个人用户、社区用户、机构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将原有读者热线扩展为呼叫中心,组建城市服务联盟,向市民提供生活化的服务;实行媒体大客户经理制,提供新闻、广告、发行、活动“四位一体”服务,等等。
消除“三个误区”同质化・独版论・唯内容论
第一个误区:全媒体化难避同质化。
一些人认为全媒体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服务平台,由一个全媒体新闻中心供稿,将同一内容在集团所有报纸上,岂不是在制造报纸内容、特色的同质化?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三年的全媒体运营证明,同质化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做法是:一是明确媒体定位。对同城报纸进行科学、清晰的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分别面向各自受众和市场。同时,将媒体定位及版面风格纳入日常考核中;二是在内容制作上,要求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适应媒体定位和特色,进行层级开发,差异化供稿;三是在技术上进行保障,在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的待编稿库中,设置公共稿库和特供稿库。其中,公共稿库面向所有媒体开放,而特供稿库则仅对单一媒体开放,内容主要是各媒体的栏目和策划供稿,以及针对媒体特色开发的稿件。目的是通过特供稿件体现媒体特色。通过努力,报纸同质化现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比以前少了,媒体的特色更加鲜明了。
第二个误区:独版论。
曾有人认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模式不可复制,是烟台上演的“独版”。应该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模式之所以能顺畅运转,得益于集团多年来集团化、市场化的积淀,和对未来传媒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今天传媒产业的全媒体化进程,应因地制宜,因“社”制宜,然后,再一步步规范,进入方向性轨道。据悉,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威海日报报业集团等业已成立全媒体中心,开始了类似的全媒体运营。
第三个误区:唯内容论。
篇6
[关键词] 数字出版 数字化 编辑 职能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27-02
Analysis of the Editorial Functions i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Era
Huang Xiaoyan
(Hu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Wuhan,420100)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 has greatly changed in content productions, management processes, product forms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he editorial functions have also alter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editors should perform a successful role transformation and become talents who can plan digit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Digitization Editor Function
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数字出版浪潮的袭来,传统出版开始向数字出版领域转变。
数字出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出版方式呢?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出版是一种涵盖多种传播介质的出版方式,它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呈现给大众,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用手机、iPad等其他电子终端阅读,能为社会大众提供及时、同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听读信息。
这种新型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是巨大的,编辑承担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对编辑的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数字出版相对传统出版的变化
1.1 内容生产方面的改变
数字出版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改变是由传统的生产书刊等产品转变为生产数字内容。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自媒体和社交媒体逐渐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互动体验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产品形式无法满足他们在个性化、多样化和互动性等方面的需要。所以传统出版单位只有把生产出版物产品转变为生产内容,才可能通过内容重组为需求不同的大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要实现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和深加工。内容生产的数字化不只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传播提供多媒体内容和服务,能为读者定制内容,实现内容增值。
1.2 产品形态的改变
由过去单纯的纸质出版物扩大到电子图书、数字期刊、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动漫、数字音乐、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网络地图等包含多种介质在内的全媒体出版物。数字出版物能给用户带来一种更强的阅读体验,其本质是软件应用,它通过各种介质使用户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声音、景象、触碰等交互式体验,增加了新的使用功能。如能“自己朗诵”或有动漫演示的教科书,带有GPS功能的互动旅游向导,带有计时器和音频菜单的烹饪书等。这种产品形态的改变显然更能增加用户的阅读体验和使用方便度。
1.3 管理过程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全流程包括选题策划、内容采集、编辑加工、结构化内容生成、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环节,所以,数字出版管理过程要实现数字化首先要设置好的平台。一个成功的数字出版平台应该在全流程的各个环节上实现数字化,形成对作者、出版者、读者、经销商等业务合作伙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式。数字出版不仅要关注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还要关注出版内容的结构化,更要关注读者使用和反馈的数字化。
现在数字出版做得比较好的出版单位一般都建立了协同编纂系统来实现数字化过程管理,提高数字出版流程效率。协同编纂系统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结构化标准,以多媒体资源库为中心,面向作者和编辑使用,实现结构化内容的编纂、审校、管理和动态出版的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解决方案,并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数字内容服务一体化平台。目前开发得比较好的协同编纂系统如方正书畅-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协同编辑平台、结构化内容资源库和动态引擎。整个系统平台在文稿的创建、协同创作、系统配置、控制和五个环节全面支持XML结构化数据标准,支持从内容源头开始的基于内容对象的数字内容创作,生成多形态数字产品,并可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元产品服务[1]。
1.4 营销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传统出版的传播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线下传播。数字出版是多种渠道的复合传播,以线上传播为主,网络化、互动化特征明显,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和卫星网络都是重要的内容传播渠道。而且,数字传播不仅是内容提供商对社会大众的传播,大众也可把个人的阅读体验拿到众人之间分享,这种社会化阅读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传播效果。
数字出版相对传统出版的改变,要求处于传统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应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从单一的图书策划和文字加工中解脱出来,成为了解出版传媒规律,能策划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1 编辑应成为数字产品项目策划者
由于数字出版是由单一性向多媒体复合型转变,编辑工作实际上成为一个由各种复杂要素构成的系统项目工程。从对数字多媒体产品的市场调研分析,确定选题,组织稿源,内容加工校对到对产品价值的判断,对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合理选择,对营销推广的策划安排,甚至是电子阅读终端的格式,显示器的通用尺寸,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何种编排模式的阅读效果最佳等,编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发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成为数字产品的项目策划者和组织者。
2.2 编辑应做好内容把关人和知识消费引导者
数字出版在给社会大众带来出版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垃圾。在海量信息的笼罩下,大众对知识的辨别、选择和使用面临更多的困惑。信息只有经过专业化的选择、筛选、整理和系统化编辑后才成为“知识”。目前数字出版的质量参差不齐,编辑首先要做好内容的把关人,对海量、繁杂、无序的信息做出谨慎鉴别和取舍,选出读者真正需要的信息,通过对传播内容的优选优化,保证知识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使之符合社会需要,提高读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编辑应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成为知识消费的引导者。现在是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大众习惯于跳跃式阅读,满足于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编辑应侧重于内容的经典性、专业性和重要性,引导大众从“浅阅读”向“深阅读”转变,从“被动式阅读”转向“创造性阅读”。
2.3 编辑应成为内容资源的拆分者和整合者
在数字出版时代,由于出版物的内容载体、出版形式、传播方式和大众阅读习惯等的变化,编辑在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时需要更多地考虑数字出版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多种出版形态的应用,具备内容资源的拆分和整合能力。
编辑在内容加工环节应服务于大众利用关键词等进行精准搜索的拆分功能,对掌握的数字资源进行精细拆分、标引、分类、关联等加工活动,使之形成半结构化或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建立数据库以供用户检索。要基于不同阅读需求、阅读群体、内容载体、阅读平台等进行针对性的编辑加工,为大众提供数字化内容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增值服务。要为内容资源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譬如纸质出版、电子书、数据库、复合出版等。同时,编辑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包括数量上的整合和基于内容资源相近性的整合,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策划,深度挖掘,开发新的数字内容产品。换言之,对内容的加工要实现“立体加工,多次利用,立体出版”,达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2.4 编辑应成为售后服务者和立体营销推广者
在数字出版日益发展的时代,传统发行营销业务逐步转型,单纯的线下发行、市场营销人员逐步减少,转而被电子交易、线上分散下载为代表的数字发行取代,但市场营销力度不能弱化。这就要求编辑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从选题策划开始,对数字产品的营销有一个立体、多维化的思考,不能将数字产品只当成一次销售,要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包装营销,做到线上线下的深度推广,对用户体验和反馈信息敏锐捕捉,及时收集,实时做出改变,做好售后服务。利用数字产品的渗透力、宣传力,扩大产品知名度,在扩大数字产品销售量的同时,提升精品纸质图书购买收藏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读者资源,促进双重购买。
数字出版发展迅猛,全面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图书出版的必然发展趋势。编辑必须紧跟数字出版的步伐,积极应对,主动进行功能角色的转变,将自己塑造成为新型编辑人员。
注 释
篇7
(一)专题策划信息搜集
专题策划需要学术期刊编辑根据刊物特点和所具有的优势,从海量的资源中搜集相关的政策、专业热点、社会问题,或从事编辑的人员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敏感性,依据自身的学术敏感抓住有价值的研究话题。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虽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但也给学术期刊专题策划带来了机遇。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简单地说新媒体就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无疑,新媒体时代下理念、方式的变化渗透到传统社会各方面、各行业,其中也包括学术期刊这样的传统出版行业。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存储和便捷检索功能带给以往靠翻阅纸质文献资料搜集专题信息的传统方式不可估量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上万种刊物以及不可计数的书籍被收纳到数据库,只要鼠标一点,成千上万的信息扑面而来,大大节省了过去不得不到图书馆或资料室手动翻阅故纸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数字化的优势使专题策划的第一步“搜集信息”变得不受时空局限,而且能更为精准地掌握更多资源,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策划。此外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库,策划编辑可通过检索学术信息、已刊发的文章、书籍等迅速查找到当前学术研究动态、研究程度,以及相关学者信息,为初步选择、判断专题策划的内容打下基础。比如,可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这样的学术数据库进行学术热点搜索、学术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出有价值的专题策划内容。新媒体时代下,也可结合传统的选题策划搜集方式,做到双管齐下。策划编辑应经常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的现场挖掘有意义的专题策划内容。会议结束后,可走访参会学者,锁定目标,促成一群学者围绕研究的内容深入探讨,形成专栏文章。关注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也是找出专题策划内容生长点的有效办法。与此同时,经常关注同类刊物的专栏,通过比较找寻自我特色,可在同行的专题策划中受到启发。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储备、文献搜索、资源共享各方面都较之以往便捷、迅速。所以利用当前的网络时代,使得专题策划的第一步———搜索信息变得触手可及。
(二)专题策划内容确定
经过专题策划信息搜索后,大致得出选题的类型和方向,策划编辑需要根据专题方向确定具体内容。在这一个过程中,策划编辑需要根据本刊实际情况,从自身优势及局限出发,切勿妄自菲薄或不自量力,依据自身的地域特点或资源情况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选题内容。比如《宁夏大学学报》有“回族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有“周秦汉唐文化研究”,《成都大学学报》有“巴蜀文史”和“三国文化”,苏州大学有“吴文化研究”,都是依托历史自然环境,发掘本地文化资源,策划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题栏目。由于学术期刊情况各异,这里只能就专题内容策划的大致方法和要求作一番探讨。从选题策划的要求看,一是需要根据专题内容在命名上凸现内容的核心价值。栏目的名字如同门牌号,要让人一目了然且记忆深刻,既要与内容相吻合,又要与刊物其他栏目名称结构上不违和,最好还能新颖别致。整体上就是要体现刊物的办刊宗旨,强化刊物特色。二是确定专题内容的时候,就要预先对可收到的稿件做一个先期规划,因为专题的策划,不仅指内容策划,还包括刊发文章内容搭配的策划。大致来说有一个原则:即是根据文章内容,将不同长短和内容倾向不同、风格不一的稿件合理组配成一组栏目。专题策划的文章内容虽然同是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言说,但长短、风格肯定不一,策划编辑不能随意摆放这些文章。质量上乘的、知名学者或栏目主持人的文章通常排列在前;栏目内容上要长短兼有,理论强和可读性强的文章也要穿插其中。专题策划,除了有好的选题以外,专题的名称、专题内容的搭配策划也是编辑需要考虑的。
篇8
1难以展示全貌和细节
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国画艺术展示时,一般都使用实物展示,以悬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展示空间以及画幅大小的影响,观众较难欣赏到作品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对大幅作品的上部与下部。
2受时空限制
使用传统媒体的展览方式,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场所进行欣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严重。由于空间的限制,每次展览只能服务当前或是周边城市的观众,影响面受限。同时一次展出的国画作品也有限,无法将更多优秀的作品展示给观众。
3难以展示说明信息
国画艺术展示过程中,除了对画作本身的展示,还需要提供画作相关背景信息的展示,比如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创作时代背景、作品艺术价值等。传统媒体展示主要通过展板方式展示这些说明信息,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平衡大量文字不便阅读和少量信息不足以帮助观众理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具有时代背景或者反映历史事件的国画作品,如何让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较好欣赏国画作品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展示方式必须面对的挑战。4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接收信息的习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接收信息,并且追求与信息传递者之间互动的效果。而传统媒体进行国画展览时信息传播是单向的、静态的,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
二、数字媒体技术特点及在国画展览中的优势
1展示能力强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国画作品,有效弥补实物展出时展厅空间、照明限制以及缺乏细节展示的缺陷。比如使用高清数字扫描技术将国画作品转化为数字图像展示给观众,可以对作品任意部位进行局部放大、旋转等操作,观众可以欣赏作品整体的同时品味每个部分的细节,特别是对于大型画作效果更为明显。又比如使用数字修复技术,将已经受损的国画作品进行复原,让观众可以欣赏完整的作品。
2不受时空限制
数字媒体技术由于其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展示技术的时空限制。例如故宫博物院将其馆藏画作的高清数字版本放到网站上,方便人们欣赏,观众不受到参观时间和参观地点的限制,可以对国画艺术作品进行更细致的观赏和学习。在网站上同时也提供了方便的查询功能,让观众方便地在大量作品中找到目标作品,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3内容信息量大
传统展示技术因为受到展板或展厅面积的限制无法大量展示的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容易的实现。将国画艺术展览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信息等录入计算机,构成信息数据库,在展厅中部署信息查询设备,让观众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画作相关信息。查询系统可以容纳大量数字信息,有效设计交互方式后可以高效地提供信息。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展馆空间,也避免了大量展板引起的杂乱,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览作品。
4互动性与趣味性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将传统媒体展示技术中单调的信息转化为视频、动画、游戏等丰富的展现形式提供给观众,增强了展示的趣味性与观众的接受度。使用数字媒体展示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展示的互动性,将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交互。观众在互动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将意见反馈给展览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国画艺术展览中的应用原则
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首要原则就是形式与展览内容的一致性。传统媒体的展示方式是描述性的,而数字媒体的展示属于阐释性的。传统媒体可以先确定展示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设计形式。由于数字媒体可以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并且更具有交互性,因此在策划展示内容时就需要同时考虑展示的形式,并且根据展示形式的不同调节展示内容。
2科学严谨的原则
在使用数字媒体追求展示效果华丽的同时,必须坚持展览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所展示的文字、图片、影像都必须有完整的学术依据,系统地对国画作品相关信息进行展示。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场景再现时,要特别注意对场景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不能凭空臆造。设计的展示方式必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但不能是抛弃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娱乐。
3合理适度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必须确立展览的主体为国画作品本身,数字媒体技术是展示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控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范围和频率,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画作上,不可以喧宾夺主。合理适度的原则是指合理安排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比例,既不让观众长时间被动接受信息,也不能让观众把时间都花在多媒体展示项中。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多媒体展示项占据观众的参观时间大约控制在总时间的30%左右可以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四、国画艺术展览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制作流程
1确定展示需求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使用数字媒体,首先必须确定展示需求,作为传统展示方式的补充,数字媒体应用主要满足以下几种需求:全景或细节的展示,大量背景知识与相关信息的展示,与观众互动的需求,网上作品展示等。根据国画作品自身特点与传统手段展示的不足,确定数字媒体展示方式,并且确定在数字媒体上需要呈现的内容。比如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清明上河图》,其需求一是展示画作的全景和各部分细节,二是重现北宋繁华的景象,三是展示画作时代背景知识与作者相关信息。因此可以选择数字媒体技术,利用历史资料结合作品重现画作场景。明确需求是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才能确保需求的准确。
2策划与设计
根据需求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体技术,并且对展示方案和方式进行设计。在进行策划与设计时必须遵守上述讨论的原则,达到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且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国画艺术展览来说,设计依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画作本身,任何展示技术都必须建立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其次是对该画作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采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丰富展览信息,帮助观众欣赏画作;再次就是画作年代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对画面内容做合理的扩充,以达到全面认知的目的。
3实施要点
篇9
大数据的特征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预言大数据的发展未来。但大数据研究真正成为热点是从2012年3月22日开始的,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进行大数据的研究与发展计划,从此不少国家都兴起了大数据研究热潮。在国内,2013年前后“大数据”在政府、媒体、研究机构和学者中间被广泛提及。
1.海量信息。互联网每天产生的数据信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多以PB、EB以上的单位来计量。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总量(200PB)。①
2.高渗透性。不管是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还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站,都不断生成着各种数据。网民在互联网上的消费或浏览行为,构成了大数据的基础,并且真实反映出当前的消费、需求情况和价值观念,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
3.精准传播。大数据让互联网精准传播成为可能,利用网民网页浏览、消费购物、IP定位的基础数据,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记录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实现个性化服务与精准传播,预测网民的需求,并推荐关联销售。
专业期刊的发展
专业期刊的发行对象较为集中,内容专业性强。目前国内9851种期刊中专业期刊高达7000多种,数量庞大,但专业期刊的发展状况与之并不匹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办刊理念上的因素,也有专业期刊体制上的问题。
1.专业性强,受众少。专业期刊由于专业性和学科性强,其受众范围窄,所刊载的内容大多数以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为主。正是因为专业期刊的专业性,所以受众范围较为集中,具有明显的分众性,能够为专业期刊的大数据营销奠定基础。
2.数字出版的冲击。随着数字传播的普及,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专业期刊的重要出版方式,国内一些专业期刊已经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模式,专业期刊仅进行少量的纸质印刷。国内发行量大的纸质专业期刊少,一些纸质版只是用于赠阅读者和交流发行。
3.市场化程度较低。国内专业期刊大多是由各级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主办,资金来源依靠主办单位的拨款,以发挥专业研究的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不太重视专业期刊的经营,造成专业期刊市场化程度低,大多数专业期刊无法依靠广告收入维持日常运营。
4.内容传播方式单一。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播的趋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多数专业期刊依旧以纸质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部分专业期刊虽开通了微博、微信,但效果不佳。
大数据时代专业期刊的读者
在网络和数字传播时代,读者对专业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期刊不仅要刊登专业的内容,还要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专业期刊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1.目标受众的分众化。专业期刊的专业性定位决定了所刊登内容以所在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为主,所针对的目标受众是分众人群。专业期刊的目标受众具有相似的专业研究领域,专业内容需求,职业、学历等人口统计学特征。
2.受众媒体接触行为的变化。专业期刊的部分读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新媒体发展较为敏感,是最早体验和使用新媒体的用户群体。他们已经减少了传统媒体的接触,更多采用网络媒体、智能手机终端。读者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也是使用者,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3.专业期刊使用方式的变化。研究者通过数字出版平台获取专业文献是科研和工作的需要,通过及时了解行业与专业资讯,增强指导科研与工作的能力。目前,学术期刊的读者需要的是学术信息,并不一定是某种具体刊物。读者将从订购某种刊物转向订购相关的文章,甚至是文章中的某个部分。②及时、准确地了解读者的数据需求,能够指导编辑的选题策划。
4.数据获得的方便性。长期以来,研究者除了主动阅读纸质期刊外,更多的是利用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据检索,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与专业研究趋势,这种被动的检索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专业期刊要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专业领域的热点,主动推送相关资讯给目标人群。
专业期刊的大数据经营策略
专业期刊经营的核心是期刊的内容策划、发行策略和营销模式,要改变专业期刊的困境,需要对海量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行业需求,掌握行业研究趋势,增强专业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1.大数据的期刊编辑策略。第一,选题策划保持前沿性。大数据能够帮助编辑更好地进行选题策划,专业期刊编辑借助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研究,如CiteSpace文献引文网络分析软件,通过多元、分时、动态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该学科或知识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与动向,③从而及时了解和把握专业期刊选题的前沿性。此外,期刊编辑还可以关注知网最新数字出版文献,以及专业性的网站、论坛,及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第二,获得稳定的专业稿源。期刊编辑可以根据选题策划,引导专家、作者撰稿,打造期刊品牌栏目,增强专业期刊的品牌影响力。通过编辑与行业专家学者的有效沟通,可以获得固定、稳定、高质量的稿源,从而改变当前专业期刊被动等待作者投稿的局面。
第三,建立作者与研究机构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能准确发现该专业领域权威的研究机构,以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专家,建立约稿专家信息库,确保专业期刊刊登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利用大数据专业期刊能够掌握该领域内主要研究者的研究趋势,通过关注权威专家的研究方向,为期刊选题策划提供参考。
2.大数据的发行模式。专业期刊应重视受控发行(Controlled Circulation)模式,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专业期刊必须建立读者和研究机构数据库,遴选该领域专业的研究学者、行业专家、研究机构进行免费直投,通过有限的发行数量精确直达核心读者。④受控发行还需到达专业期刊的潜在或者直接广告客户,通过每期精确直达广告客户,能够影响广告主关注该期刊的广告传播效果,为专业期刊的广告销售创造条件。
专业期刊要继续加强数字出版发行。数字出版是专业期刊最主要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传播优势明显,读者可以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快捷、方便地获取内容。专业期刊应尽可能增加被收入数据库的数量,力争收入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出版平台,通过数字出版能够提升专业期刊的关注度,增强专业期刊的影响力。
除了传统的纸质版,专业期刊还应该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开发新的形式。杂志社可以同步推出电子杂志版、电子书版的期刊,免费为注册用户提供下载和订阅,方便读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新增用户注册数据,扩大目标发行对象的数据库。
3.大数据的营销策略。专业期刊应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品牌营销。期刊的三次售卖分别是发行、广告和品牌营销。随着纸质版印量减少和目标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专业期刊的纸质印刷数量减少,其发行量直接影响到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效果,因此,大多数的专业期刊发行和广告收入较低。专业期刊应利用大数据的优势,重点从期刊的品牌营销切入,利用专业期刊的专业性优势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专业论证与技术认证服务,提高专业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其学术影响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专业期刊的跨媒介经营是大势所趋。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专业期刊可以利用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建立专业网站,开通微信、微博等,根据目标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建立跨媒体的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信息整合优势,利用专业期刊建立的跨媒体平台进行广告营销,发挥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综合互补的优势,扩大杂志和新媒体平台的读者群。
专业期刊要发挥公关策划优势,根据目标企业营销的需求,利用事件营销推出主题性的公共活动策划。专业期刊的事件营销主要采取借势和造势两种策略。通过突发热点事件借势营销,专业期刊可以根据广告主的营销需要,进行主题性活动策划,巧妙植入广告主的营销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关注。专业期刊还可以主动为企业营销造势,营造行业关注热点,比如结合行业热点,联合相关领域的企业召开研讨会、论坛,进行评奖等。
专业期刊要利用大数据开发衍生产品。利用大数据整合与分析的优势,专业期刊能够准确地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研究趋势与前沿动态,可以策划出版专业书籍、著作,还可以整理已经出版的专业研究文献,推出主题性策划的集刊,发挥专业期刊的专业优势、作者资源、发行渠道等综合优势,通过衍生产品提高专业期刊的经济收益。如《广告人》杂志利用其在广告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编辑资源优势,通过对国内广告教育需求的数据分析,与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一批广告专业书籍,图书出版成为《广告人》杂志重要的收入来源。⑤
注释:
①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4期,第102~104页
②喻国明 宋美杰:《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场域分析――基于共词分析与词频分析方法的探索》[J],《文化与传播》,2012年第2期,第1~11页
③周华清:《学术期刊的受控发行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3期,第64~67页
④周华清:《品牌经营: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214~218页
篇10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24-02
0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无论是出版业还是期刊业,都受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环境的影响。出版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运而生的崭新的现代编辑也发生着角色的转变,而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编辑在现代汉语中有各种解释,既可以作为名词来使用,又可以作为动词来使用。在现代社会中,编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中,编辑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常说的编辑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以及网络等的编辑,他们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将作者的文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进行选择和划分,并重新编辑之后呈现给读者。而另外一种编辑就是是指修撰、整理,即对文化载体进行收集整理,使之有序、条理和谐,以便于传播和储存的活动。无论是做何种工作内容的编辑,所有的编辑活动都需要编辑的参与和执行。
所谓角色指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和数字时代使得在出版业中,编辑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传统的出版方式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也在逐步的发生着改变。编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产生出的一种职业。编辑的工作,需要满足人们的阅读、视听等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专事文化选择的社会角色。正如陈仲雍先生所言,“编辑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一定发展阶段即社会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产物”。编辑的角色认同,主要是指编辑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从事的特定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等的认识和理解。
在数字时代,有着各种网络的媒体,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查看相关的网络来获得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电子书籍进行与传统不一样的文化汲取方式。近年来有出版社尝试把纸质图书和光盘版同时出版一起销售(简称“书配盘”),也有出版社把图书与网站捆绑在一起(称为“书配卡”),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得到有机结合。当然,数字出版时代绝不是出版物载体性质与形态的改变,而是出版方式的根本性革命。包括了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技术渗透到了出版的所有环节。这些内容,都影响着编辑角色的人认同和转变。
在数字时代,计算机和各种各样的数字媒体的层出不穷。不同的媒体的出现,也导致不同的读者和观众的出现,这些不断变化着的读者的人群和需求也导致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发生着辩护。而与传统不同的媒体的出现,都在极大的改变着编辑的性质、地位和职责,也在更改着编辑的角色。
专业技能在任何时期对于一个职业人员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传统的编辑更强调文字方面的素养。编辑需要具备在传统的编辑的工作中,主要是采用手工的方式来进行的,例如进行纸质文字的审稿等。编辑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需要在自己编辑的行业中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要这样,编辑才能和作者进行深入的沟通,才能发现编辑的文本中所出现的错误之处,才能达到编辑的目的。
而在数字时代,计算机则是编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已经成为编辑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化的设备,才能在文本中进行文字的审核和资料的收集和查询,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全新的编辑工作。另外,在现代的编辑工作中,出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技能的要求,不同的编辑工作还需要更加复杂和具体技能的要求,如网络编辑,则需要在文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懂得图像的处理、网页制作的基本功,以及html语言等要求。这些,都与传统的编辑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数字时代,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是编辑的技能要求之一。数字时代信息的发达和多样化导致甚至有导致信息泛滥的趋势。在我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的轰炸和对信息的需求,但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查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归我们所用,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出版业中,编辑面对的并不是单向的对信息的攫取和处理,而是要面对整个文本,以及处在文本背后的作者、作者写作后的背景,以及作品发行后可能会面临的市场反应。这些,都需要编辑对信息进行处理。编辑在信息的分析中,主动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筛选,将以往的被动获得信息变成主动的对信息的追寻和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角色的转变。
在数字时代,编辑的功能和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对于编辑来说,编辑的理念主要是指编辑对自己的编辑工作的观点、看法和观念,编辑的理念决定着编辑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方向。编辑理念的更新和进步带动着媒体的内容和精神导向上的根本变化。
在数字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的广度和频度都是以往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出版业种编辑的职业理念和本质也随着信息时代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影响而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出版业中,编辑的主要职能是知识的加工者和审查把关人,变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编辑利用自己的编辑工作扩大信息的交流和积累,将更多的信息进行组织起来给读者提供信息和知识的服务。这才是当代出版社编辑的本质功能和专业职责。无论是在现代社会中的编辑需要面对读者,理解市场,还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分众传播,编辑都需要面对广大的读者,都需要对手中的内在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考虑,并将这种考虑进行层次上和对象上的划分。
纵观我国报刊媒体的发展演变,主流的媒体编辑理念的“灵魂”作用非常明显。编辑理念的更新与进步带动的是媒体内容及精神导向上的根本性变化。编辑在新的编辑理念下,缔构新生的文化知识结构,瓦解不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知识结构。这些活动进而导致人们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我国报刊媒体自产生以来,主流的编辑理念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推动了媒体本身、文化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首先,受众知识和信息需求在内容上存在更大的分化与层次性,从最艰深的专业学术著作到最通俗的科学普及和文化消费读物各有市场。其次,受众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上呈现更明显的匹配和多样性,从“书痴”到“网虫”接受习惯各具特色。这些差别的存在,都需要编辑进行受众的分析和考虑,并根据受众的实际水平和消费旨趣将传播的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而编辑在面对同质的内容的时候,又需要考虑读者的欣赏习惯和使用上的偏好,而将图书或者杂志、报纸等用不同的载体和方式进行呈现。
在出版业中,编辑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策划人的角色,而对于图书等编辑来说,成为策划人则是其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的目标。
编辑的“策划人角色”就是指在现代出版业中,辑站在市场和营销的高度来审视题、把握选题,并将选题与市场、销、印刷、宣传等统筹策划结合。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编辑不仅只是文字的编辑,还是一个策划人的角色,编辑首先进行市场的调研,调查市场的情况,并将市场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要做的选题的策划,这些选题的策划师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的选题,这些策划既需要有一定的作者来进行具体的写作,也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在选题策划好之后,编辑还要去进行约稿,也就是联系作者,并分配一定的选题的写作,或者是公开自己的选题计划,接受作者的投稿。编辑在接受作者的投稿之后,还要根据选题的策划来进行文章的选择,并审查文章的目录。这些还不是编辑工作的结束,而是传统编辑工作角色转变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接下来就是需要跟传统发编辑相似的工作,如对文稿的编辑和校对等。但是与传统的编辑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内容,如编辑在进行一审二审校对之后,还需要联系印刷厂等,并要跟踪具体的印刷情况,还要进行样书的检查和新版书的审读等。这些,都是需要具体的工作来进行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编辑的策划人角色不仅是策划的选题本身,而且与出版和印刷等密切相关,这些,都关系着出版业的发展。但是在强调现代编辑的策划人角色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避免自我意识的膨胀和策划人角色的偏失。
2.4 传统的编辑角色向经营市场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编辑更多的是强调编辑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编辑的工作也需要跟随市场进行分析和行走,这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无论是期刊,还是图书报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一定的收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市场可以说是现在经济生活的导向。编辑也是处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编辑必须要跟随市场的趋势进行分析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进行执行,这样,才能获得经济上的收益,才是编辑工作的完善。
在编辑工作向市场经营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编辑也不能忽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必须在自我意识和素质的导向下,将那些尘埃中的珍珠发掘出来。而在这种好作者好作品的珍珠寻找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地进行选择,需要匠心地进行包装,才能实现珍珠的发掘和在市场中珍贵的光芒。而在编辑由传统的编辑角色向市场经营的角色转变的过程当中,如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是这两种角色转变过程的最大的难题。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根据市场的导向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是生存的根本,但是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是编辑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上的财富,是精神的食量,是需求上的超越。编辑在具体的工作和策划中,必须要注重其社会效益,而不能单纯的走媚俗和迎合低级趣味的道路。实践也证明,这种为获取短期效益“背水一战”而永远失去“家园”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按着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但是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才是编辑进行策划和市场经营的可行之路。
2.5 编辑角色由专业到出版全流程的转变
传统编辑是“一岗责任田”,而现代数字时代的编辑则是需要将自己的工作贯穿到出版的全部流程之中。现代社会中,编辑的工作的空间与以往相比也扩大了,编辑工作已经从纯粹的编辑环节,扩展到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审读加工、编校设计直至印制出版、发行营销等全部出版流程。编辑除要具备原有学科和专业知识来完成编辑加工工作之外,还要熟悉多种媒介出版特性,不断搜集、挖掘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与出版相关的信息资源,如了解读者需求,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网罗作者群,关注图书出版动态,分析和预测图书市场行情,及时快速地以多种媒介形式出版有需求、有特色、有价值的图书,并进行有效营销发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编辑的工作在除了进行市场调查和选题策划之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具体的工作。
在数字时代中,编辑角色的转变,也改变了在出版业对编辑素质的技能的要求。
3.1 编辑必须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在现代社会中,数字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扩大了人们生活的内容,也扩大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在现代社会中,对编辑的新的技能上的要求不仅仅是会计算机就可以了,而是还要学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和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在数字时代中,一个比较强大的挑战就是网络的出版,这种新型的出版形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现代社会中出版业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网络出版凭借其特有的传播渠道,为个人搭建新的出版平台。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并非是具体的作家或者,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出版物。2006年上半年出现的博客,这便是典型的一例。在未来的出版流程中,编辑的选题策划功能将有所削减,读者在选题筛选方面很有可能会拥有比编辑更大的话语权。在传统出版业的概念被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时代,编辑需要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定位,采取创作和文字加工两个环节合二为一的新工作方式。因为,一名编辑如果具有足够的相关领域知识,就具有了进行创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拥有专业的出版平台;其次,具备在相关领域的实战经验;再次,比普通作者更了解市场需求;最后,可以从编创两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细节。
3.2 编辑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和策划意识
在数字时代中,各种图书的编辑和传播速度比以往相比都明显加快。无论是在计算机上的文字审稿中,还是在网络电子图书的中,都与传统的出版编辑有着很大的不同。纵使各种书籍的出现层出不穷,但是各种图书依然是在编辑的选择和对市场的判断中所做出的。在现代社会出版业中,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和判断能力。
在现代市场社会中,书籍从写作到发行,都与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在一些文学期刊的编辑中,书籍的写作一般是在网络中发行,编辑必须首先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书籍中选择那些具有很强市场性的图书来进行实体书的发行,而一旦选择错误,不但不能给社会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会因为市场的冷淡而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而在过去。编辑的工作中,总是从其编辑作品的角度去评论,如发现作者和发现作品的经历和过程,并考虑自己如何对文字进行加工和整理以符合语法并且没有错别字等。但是,在现代数字化时代中,编辑必须进行一个角色的转变,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要有意识的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和完成编辑工作。在出版业中,编辑的“编书”,其实更是在“做书”,选择并且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书籍整理和编辑。
3.3 编辑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的角色
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出版业的编辑在工作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的角色,必须要针对市场,对潜在的市场进行必须的调查,并且在这种调查中具备足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并且在分析之后做出决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市场化的形势。另外,编辑的营销和市场意识必须灌注在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中,编辑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都必须专业而且有序的进行。编辑应该参与从策划、编辑、版式设计、装帧,销售、信息反馈的全过程,这种过程的参与是编辑的角色从市场的旁观者到市场的参与者的变化。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的编辑。
4 结论
无论是在数字时代还是传统的社会中,编辑的角色的转变其实都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恶化社会的需求加大的结果。编辑在不同的角色转变中,必须要根据当下的对编辑的要求,进行自我的能力的提升,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出版业中对编辑工作的要求,才能促进编辑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7.
- 上一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 下一篇:农村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