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体制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在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的同时,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该法实施后,“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充分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依然存在问题和隐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任,在“一个部门管不了”的情况下,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迫选择了多家部门分段监管的思路。其中,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

2009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在坚持和完善分段监管体制的同时,着力建立起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横向层面从中央、地方分别厘清了监管部门的职责,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依法确定本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纵向层面则要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全国层面的监管议事协调机构,着力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上级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在所在地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此外,为保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动态性与开发性,还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分段监管导致的监管漏洞仍然存在

此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虽然从横向、纵向层面强化了监管职责及配合机制,但对多头分段管理体制并未做出实质改变,只是选择在既有框架内“微调”,因此,仍会导致种类繁多、环节复杂的食品领域出现监管盲区。一是部门职能交叉的模糊地带会导致监管缺位。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权限划归不同部门共有,中央部委有农业、质检、卫生、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六个部门,它们在省、市、县又分别有对口机构和管理范围,导致现实中“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情况多发,部门监管职能重叠与缺位的现象并存;二是受部门、行业利益的驱使,一些利益丰厚领域存在多头管理、重复监管现象,部分监管部门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一些部门利用食品生产经营的严格行政审批手续来寻租;还有的部门以罚代管,追逐个体利益,放纵违法行为。这样,以寻利为目标的多头重复管理必然会使食品安全监管目标难以实现。

2.相关法律及其配套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已公布实施,但仍有一些内容规制不明确,尤其是对职能部门的细节要求。例如规定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该机制是什么、如何运作不明确;要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但评议和考核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确认监管部门是否履行了职责,履行职责的质量如何也没有细节规定,这就使监管部门的行为缺少监管,易出现职能缺位或的现象。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一方面我国目前食品质量标准有若干套体系,指标重叠、混乱,缺乏权威。其中,卫生部门制定卫生标准,质检部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并负责所有标准的审批,各行业主管部门也有权制定本行业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发点不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不同,使得监管时依据不统一,难以完全保障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很多食品安全标准领域存在空白,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食品产业。在目前我国颁布的两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只占10%左右。以蔬菜为例,从蔬菜商品标准化和流通现代化来讲,凡是进入市场的各种蔬菜都应纳入制定标准的范围,但我国常用的12大类89种蔬菜中,制定出新鲜蔬菜质量标准的不足20种,至于采纳国际标准的更是凤毛麟角。而百姓特别关注的肉制品、面制品、水产品等常用食品质量方面也存在空白。

4.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性滞后

食品安全监管中专业机构和人员无疑是主力军。但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证明在种类繁多、影响面广的食品安全领域,单靠少数专业机构和人员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近年来很多有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经群众举报、媒体调查后才发现的,因此,只有公民监督真正活泛起来,才能弥补政府监管中可能出现的不作为和企业自律的不可靠。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性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参与监管渠道不畅通,权力太少。卫生部在2010年11月颁布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但现实中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不详细、不及时,使得公众参与成本过高,并限于法律法规起草中的建议提出权,缺乏实际监督行动的参与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1.进一步深化食品监管体制改革

虽然《食品安全法》对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监管环节仍然过多,有节口就会有空隙,因此,应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整合监管资源,归并监管职能,减少监管环节、延长监管链条,建立和完善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逐步实现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彻底解决导致重复监管及监管缺位的职责交叉、责任不清等瓶颈性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抓监管分工,强调各监管部门依法勤勉、权威高效地履行职责的同时,重点抓好监管合作,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无缝对接,最终全面建立全方位、全天候地覆盖各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合作监管体制。与监管分工相比,监管合作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

2.完善相关制度细则,健全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

一方面,要围绕《食品安全法》逐步加强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实施细则,并将已经确立的食品安全评价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失职责任追究机制等加以细化,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指导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应该仿照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物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制定高水平、可操作性强的食品技术标准,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依据,减少不同领域、部门所制定的标准间的冲突,并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以细化,使得标准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健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为充分发挥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公众参与监管的途径、渠道和方式方法,提高监管效率。而公众参与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食品质量的判断标准。例如香港政府为保障公众参与,就实行了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食物安全中心营养数据查询系统,储存超过4300款市民日常食用的食品的营养素资料,供市民检索,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赖于参与渠道的敞开,让公众知晓发现问题食品后的处置方法,降低参与成本,提高参与积极性,例如通过建立公众投诉举报受理制度,让公众的反映有回应、有处理、有落实;增加大量向公众个人开放的科学检测机构,规范检测结果的权威及对企业行为的约束等。

参考文献:

[1]龚恒超: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与法制的反思与重构[J].政法学刊,2007(12)

[2]李昌玉: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综述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问题,由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并逐渐往更高层次发展。但是随着世界各地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使得公众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关注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对于我国来说也更加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斯威尔的《在市场的消费需求中:与食品安全、质量以及人类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卡斯威尔等人以他所主持的美国地域研究项目(NE165)“企业战略、公共政策及食品体系的绩效”为基础,对食品行业的体系以及政府对食品行业的政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为后来学者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义。Vetter立足于消费者,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出发探讨了食品行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近些年,学者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角度也更加丰富,既有从经济学、生态学角度来探讨食品安全管理的,也有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出发来探讨政府监管体系的,理论基础越来越趋于成熟。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外由于科学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拥有一套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风险管理、全程管理是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值得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借鉴学习的地方之一。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一)同国外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对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对比借鉴,结合本国国情加以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孙娟娟的《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和实践》(2008)从法律法规、机构组织和原则、措施三个方面介绍分析了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比照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提出了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借鉴和经验。王中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2007)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为出发点研究了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对比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出供借鉴学习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以上所罗列的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此类研究多是侧重于国外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方法、体制等的介绍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和国外的对比、比较,其中也不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实质性的分析和政策方案。

(二)对政府监管职能的研究。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食品质量进行的监督管理,包括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查食品质量,对因食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人身和财产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职责是对食品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周汉华《政府监管与行政法》(2007)指出行政管理与独立监管的差别,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上下级关系之上的科层官僚体制,而独立监管制度体现的是分散化治理结构下依法监管的原则。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程景民,苏天照的《关于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调查》(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设计,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描述性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所搜集整理的资料数据及其分析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管人员的素质和监管体系的运行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价值。

(三)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角度。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头等大事,相对于其他来说更显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所以对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本文认清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进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为人们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内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文献资料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张旺璧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2008)中从法律体系,检验保障体系,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并在同国外先进水平对比的基础上,从指导原则,指导思想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郑永,季任天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2007)介绍了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地位和现状,突出分析了流通领域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法规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要建设和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健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制度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此类研究多侧重于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从而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及现实性。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和领域对食品安全问题做以研究和探讨。从国外研究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对此问题的关注较早,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完善的管理方法,因此他们多从监管以外的角度来研究。从国内研究来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侧重于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研究,包括对体系、体制、机制等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制度 调研 构想

一、食品安全对我国公民的健康及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看见食品安全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毒大米”“地沟油”“三聚氰胺”等新名词,逐渐走入公众的视线,使得公众对许多日常食品的安全系数报以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

通过问卷调研,我们发现,多数被调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尚不够完善,市场准入和审核标准不够严格。

(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制度不够完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的食品检验检疫制度不够完善,且实施力度和效果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三)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够明确和严格

经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各项指标较其他国家而言标准非常低。

(四)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方式及力度不够

我国当前法律规定中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过轻,导致许多制假售价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

(五)公民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偏低

经过调查研究,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偏低,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不会注意到包装上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在买到不合格的食品时,有苦无处诉,只能忍气吞声,很少有人找商家退换货,大多数被调研者认为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素质偏低。

另外,我们发现,我国公民对《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规定的了解很少,对其的认知程度也非常浅,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也是少之又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

(一)严格的食品检验检疫制度

(二)高标准的食品安全要求

(三)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

四、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转变与策略选择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多数被调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应当采用多部门合作的方式,虽然两种监管方式都有着各自不可逾越的优势,但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单一部门监管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并且会加重相关单位的工作负担。而多部门监管又会造成责任不明,监管不到位,各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从多部门监管变成“无人监管”。但是权衡之后,多部门监管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食品安全问题繁复,解决难度大,只依靠单一部门进行监管,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较大,单一部门难以胜任,所以应该采用多部门合作监管,但应当明确各方责任,严格监管方法,以免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

另外,政府应当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职能和角色,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多层级,多因素影响的复合问题,应当依靠多方的努力来解决,不能依靠政府的严管。除了加强管理之外,政府应当注意发动经营者、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共同来保证食品安全,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构想和建议

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以及监管制度的分析,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们提出了如下构想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大家加入到食品安全监督的行列中来,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2.制定严格的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审批制度和程序,查处不合格的食品生产厂家。

3.制定严格的食品检验检疫程序和标准,提升进入市场的食品品质。

4.严格“食品安全犯罪”入刑,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

5.明确各部门间的责任,建立高效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参考文献:

[1]冀玮.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

[2]郑风田 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亟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1(7)

[3]李先国.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11(7)

[4]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5]刘伟.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形式立法的转型[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1)

[6]任燕 安玉发 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策略选择――基于北京市场调研案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1

[7]蒋慧.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与出路[J].法制科学,2011(6)

[8]杨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困境及其解决机制分析[J].时代经融,2011(8)

[9]顾加栋.食品侵权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完善[J].中国法制卫生,2010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1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危机逐渐显露出来,中国在数十年之内步入食品安全普遍警惕和不信任状态。2013年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拉开了大部制改革综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序幕。然而在笔者走访调查之中发现大部制改革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早,技术理论与实践都趋于成熟。此外,国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比国内更加丰富及全面。经过长时间的发育,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整套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视溯源与预警系统,并结合最先进的HACCP管理体系,拥有完整的召回系统[1]。监管效益以及监管成果都很显著。

2调查情况

笔者调查走访了两个市级单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调查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管理局等总计5家单位,访问了处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的领导、员工21人,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看法、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建议和大部制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及问题,通过走访,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难点。

3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1基层监管人员不足

在大部制改革之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多部门监管,存在一些必然的相互交叉或者衔接不到的地方,部门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和推诿。N市的县一级是将原来三个单位和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科室、人员、职能并未交接完毕,还未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的统一监管。市场监督管理局编制和管理限度不能相匹配,县一级下面以原有的工商分局为基础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分局,监管各个乡镇,每个分所也并不能做到人手充足,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到食品加工设备,工地食堂、学校食堂、小作坊及农村家宴,项目细化繁多,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3.2专业水平不高

对于基层人员,结构调整之后面临新的监管对象,监管流程,监管方式。部分人员是从工商局或者质监局下调,对食品安全、有关法律认识不足。对于省一级和市一级单位而言,新的模式也将带来新的工作方式。监管还存在上级部门不了解基层的运作方式,导致很多时候上级指导缺乏计划、重复布置,基层人员执行力不从心。

3.3检验配备不完善

食品检验配备滞后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县级食品安全的检验主要是在县疾控中心,调查中普遍反映检验能力的不足。基层方面的设备落后陈旧,很多仪器检验灵敏度不高、准确度也比较低,无法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对消费者的举报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超标、餐饮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

3.4检验技术落后

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在技术前瞻领域以及关键技术方面落后,检测方法单一、繁琐,在残留量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基层检测手段还处于传统的阶段,食品行业急需的快速检验技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5法律、法规滞后性严重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食品安全的立法主要着眼于监管型立法,只是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立法,滞后性比较严重,如农村家宴并未涵盖在《食品安全法》中,对监管者监管造成困难。与食品安全民事纠纷相关的专门立法较为欠缺,司法解释处于空白,导致司法困难较大。已出台法规很多款项形同虚设,操作性不强。法律的执法主体不一样甚至存在冲突也加大了执法的难度,使各种违法现象难以定性,以致处理不当。

3.6法律效益低、法规不合理

法律效益不够处罚力度太低再加上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掺杂、掺假,侥幸心理严重。法律法规责任界限模糊举证困难,消费者由于维权费用、维权精力、取证困难和维权时间等造成维权成本的高昂,导致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不高、维权意识差、维权力量弱。无法满足消费者、监管者的要求,消费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3.7食品标准驳杂、不统一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还不完备,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后,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标准起草部门众多,致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协调统一,表现在国家标准之间不统一,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层次不清,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2]。食品工业中的1070项国家标准、1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不一,令执法部门监管无所适从。

3.8食品行业缺乏诚信

食品企业是一个诚信企业,然而巨大商业利润的追逐驱使商家的责任感下降,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存在侥幸心理。生产经营者为追逐利润,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缺乏自律和诚信意识,不仅环境差、卫生不达标,而且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我国食品行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诚信监督手段。3.9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3]。食品产业涉及范围广,种类多,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也遍地都是,造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食品标准市场。

4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思路

4.1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当前食品监管模式正处在转型之中,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综合到一起是长久以来食品监管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走访中很多在职人员对新模式都认为是科学并且合理的。但当务之急是持续深度地进行大部制的改革,政府等相关单位需要提供改革所需要的帮助,提出合理的人员分配方案、合理的资金预算。食药监局内部应当处理好改革中的各县利益关系,尽快完成职能的调整,机构的整合,人员的安排。监管部门应迅速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及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实现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食品监管流程,责任落实到人,可追究可溯源,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行监管职能的首要前提。

4.2提高监管部门专业水平

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重视科室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意识,形成优秀的食品安全监管团队。基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培训,各科室负责人可以定期就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培训过程中着重业务处理流程,使所有的人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监管流程,丰富监管技巧,组织专项整治活动,提高实际业务处理水平。进行培训的领导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授课,在传授一般的法规标准之外还要适当的拓宽培训面。在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交流平台,成员可以借助平台交流经验,更好地合作监督。

4.3监管部门加强责任意识

在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的现阶段存不法商家的恶性竞争,靠企业的自律是远远达不到安全生产的标准,鉴于此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增加专项整治的频率以及力度,定期进行专项整治。监管过程明确部门责任,做到责任可溯源。

4.4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的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能有效提高监管水平。针对现阶段各项标准繁杂,内容不够规范、严密,各项标准之间交叉、矛盾、重复。有些标准存在时间比较长,不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标准脱轨比较严重。各地应该针对本地特色食品产业制定各项标准修订与国家法律不一致的监管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制定各项具体办法,为有法可依做基础。细化各项制度标准,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生产制度、责任制度、认证制度、溯源及召回制度。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所有的方面,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4.5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在学校、社区等人员集中地宣传《食品安全法》,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做到人人关注、人人监督。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客观上还为生产经营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原动力,激励食品企业采取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为,有助于从源头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6多元化治理,推行民众自治性组织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单凭借监管部门远远不够,在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遍地的地区食品监管往往力不从心,推行民众自治组织会,可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强化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主导权的同时,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监督。发动免检自治组织,媒体新闻人士共同监督。完善举报流程,食品监管部门采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民众举报非法生产的小作坊等。在社区、学校、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协会,扩大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度,增强独立市场主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4.7信息化科学化监管食品生产流通

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先进监管方式,在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普及HACCP理论及建设,有效实施监控,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普及食品产品可溯源可召回制度,使食品从源头开始透明化,每一步加工都有据可查,每一次流通都有迹可循,当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能迅速定位环节,能迅速执行召回制度,避免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8创立诚信监管体系,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议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再逐渐推向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议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评价、披露和奖惩制度,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公正的评定、对诚信的企业予以适当的鼓励,对失信的企业予以惩罚,形成一个诚信网络,体系建立之后之后对外公示,以此有效地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形成良好生产规范。其次,企业内部增加自身诚信度,通过低成本的改造生产车间,从原料采集到最后的成品,使企业食品加工过程透明化,全面开放加工通道,并广邀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参观指导,在提高企业诚信度的同时,形成良性竞争,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

4.9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流散型食品生产企业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永远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目前对于县镇一级食品监管的难度主要在于监管对象多,流散型食品生产单位繁杂,监管难以全面覆盖到,出了安全问题难以追究责任,执法难度大。因此在县镇一级目前存在和业主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的方法来限制其安全生产,对违反合约的严肃处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品加工单位的恶性竞争。食品监管部门及国家有关组织需要对这些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指导并逐步推动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5结语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始终将推进食品产业转型作为监管的首要目标,同时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强调持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人员培训,完善食品有关法律、标准,制定各地区可实施的具体法规,注重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完整的企业自主监督预警机制,推行多元化监管,推行民众自治组织,创立诚信监管体系,提高食品企业的竞争力等从而全面提高食品监管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何珊.大连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2]刘林勇,李金林.浅谈我国食品标准体系[J].江西食品工业,2010(2):26-29.

篇5

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建章立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初步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部门协作、上下联动。成立了县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权限,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监管合力,提高了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实效。

(二)注重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通过制度建设,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明确了食品安全举报、事故处置和救援程序,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落实了执法责任,确保了执法到位。

(三)统筹安排,突出工作重点,监管成效明显。一是注重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有的放矢,提高监管实效;二是注重对群体性食品安全的监管,如学校、企业食堂等,近几年来全县未出现食品安全事故。

(四)广泛宣传,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一是组织本部门干部开展法律法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对监管对象进行培训和开展咨询活动,提高食品生产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三是采取挂横幅、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一)食品安全是一项牵动全民的工作,社会期望高,关注度高,工作量大面广、但存在执法人员少、工作职能多、工作经费少的问题。

(二)执法环境有待改善。一是部分行政单位领导和外资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特权思想,对食品监督工作配合不够,增加了群体性食品安全隐患;二是食品加工行业总体素质较低,造成执法难度大。

(三)食品检测体系严重依赖外购服务,检测手段滞后,不利于监督管理。

(四)食品安全法配套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为食品安全执法带来难度。如对保健食品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还暂无法律依据,造成监管空白为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一)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公开招聘,吸收综合素质高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充实食品药品监督技术队伍,解决现有技术人员偏少问题;二是加强对食品药品监督技术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二)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督经费的投入。食品安全工作面广、职能多、责任大,建议县政府相应增加经费,以满足配置必要的检测设备、招聘专业人员及送检样品费用,确保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我县食品安全环境提供人财物的保障。

篇6

一、设立机构,建立网络

市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主抓,日常工作由卫生局牵头,市直机关18个部门参加。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职责,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入市卫生局,增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职责。

设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同时,为加强县市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工作,多次向省编办汇报请示,争取理解和支持,增加政府工作部门限额,将县(市)、南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入政府工作部门。设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雁峰、石鼓、珠晖、蒸湘分局,加挂雁峰、石鼓、珠晖、蒸湘食品药品执法大队牌子,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派出机构,正科级。实行同城一家执法,避免多头管理和执法扰民。市教育局设立学校体育卫生保障所,市农业局设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市畜牧水产局设立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城镇动物卫生监督检疫站、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市商务局设立商务综合执法支队,构建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网络,确保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全覆盖。

二、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理顺食品安全职责分工,明确市卫生局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市农业局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市商务局负责定点屠宰和酒类执法。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理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许可工作监督管理的职责分工。市卫生局负责对国家、省制定的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卫生规范和条件,以及纳入食品生产、流通许可的条件实施监督。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餐饮服务许可的监督管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食品生产环节许可的监督管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许可的监督管理。不再发放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卫生许可证。科学执法,对食品安全执法,实行同城执法。在体制上,我们明确:保留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机构编制,将其设置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

三、充实人员,加强力量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力量,在这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我们做到省移交市的人员编制不打折扣,不挪作他用,细数核定到位;同时,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按增加了2个后勤服务事业编制。根据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所实际履行食品卫生执法职能情况,从市卫生监督所划转了在职15人,占40%以上,从各区卫生监督所划转48人到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占50%以上,大大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力量。人员移交后,我们针对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系统新增职能业务人员不足个情况,同意该局在编制限额内公开招考6名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对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各单位内设机构及领导职数实行顶格配置,充实了领导和业务力量。

篇7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

当前学校食堂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制度缺乏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几方面。一方面,有关部门对于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督制度缺乏完善,导致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治理,进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有关人员缺乏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认识,也没有及时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一直浮于表面,没有得到深入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缺乏深入的管理,面对一些违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通常是简单的告诫,而非按照要求进行惩罚,这样一来,有关人员始终无法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也无法得到治理。为了解决中小学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要针对现行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提升中小学食品安全质量。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制定相关制度,并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分级与示范活动。学校食堂是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对象,所以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必须要制定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以此确保食堂中的健康问题。为此,监管部门可以在学校食堂中开展食堂的量化分级与服务示范活动。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对食堂中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并且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规范。在争先创优观念的指引下,确立食品安全工作的典型示范,并以此带动食堂安全水平的提升。

除了要建立相关制度,还需要和政府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构建学校中的监管部门。因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任务十分重大,极为容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所以在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政府部门的政策要求,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深入至学校的食堂中,并且进行专业的培训,按照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

除此之外,进行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可以运用相应的信息平台,例如微信、网站等,构架学校食堂互动的平台,将食品安全问题及时传递给有关的工作人员,并要求其按照具体规定要求贯彻工作指导,将学校食堂中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在沟通平台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既可以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方便,同时也能够缩减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实现与有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为了保证中小学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需要定期对食堂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在食品安全监管有关工作的基础上,监督食堂工作并给出具体的整顿建议,长期严抓餐饮安全问题,形成长期性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针对日后中学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督人员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一方面,要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且在学校中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以便及时了解食堂的食品安全信息,将其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其次,重点和行政执法、刑事司法部门进行沟通,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发挥行政司法的双重打击作用,重点打击食品违法行为;再次,在学校中建立食堂电子档案,和各个学校进行衔接实现信息共享,以此实现食堂食品安全的远程监管;最后,在学校中建立食堂食品的安全责任制度,针对一些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可以与主要责任人进行谈话,并将谈话记录计入诚信档案中,和学校管理等级评定相连接,提升有关人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真正解决中小学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对策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的评价,以法律为保障,建立监管体制。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方面:明确的新的分工,只有一个单一的部门,其他部门退出的监管重叠和重复。其次,在无人值守的盲点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但没有人有盲点监测。这个程序是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之间的劳动分工。

二、建立的食品安全监督保障体系

食品安全控制不仅需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你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提高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体系。首先,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和基础的管理和监督,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其次,从生产到分配,风险分析,预防为主,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可追溯性原则,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

(2)建立统一的食品标准。目前,我们的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各不相同,缺乏一些重要的安全指标,整体水平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同时,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实施监督力度,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标准的功能。

(3)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根据中国的食品工业和食品要求相关部门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职能明确统一协调食品安全检查系统,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和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其次要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检查能力。同时加强食品安全自检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4)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基于不安全的食品,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现有的和可能的危险的食品安全无法做出及时和快速控制。因此,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按照国际惯例,食品安全性评价必须是开放的,透明的和国际公认的方法。然后要适时适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国家标准和法律为其提供基础。

三、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1)建立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一是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食品安全信息,以满足各种全面、完整的收集。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分析和预警预报系统,全面分析收集到的食品安全信息和预测潜在的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消费者提出建议。三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传播系统。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以提高自己的信息资源数字化速率,另一方面,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以实现建立在大型公共建设数据库信息网站的优势得到整体发挥。

(2)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我国已经实施了新的食品监管系统,新系统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核心是建立食品安全专员系统作为各级食品管理局的载体,遵循普遍抽查,无盲点的原则性,了解企业的民用服务,实施食物安全专员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同时,食物安全专员应给予具体的职权范围,定期监测食品监管职能履行职责的能力进行全面,定期反馈督察负责单位,在特殊情况下,专员可以反映情况,向政府和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3)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问责制度。凡是重大食品安全,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保障系统,以监测监管不力的部门和官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及时追究。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各单位和岗位,权力和责任范围,二是发展理事性能评估量化标准,以提高问责的可操作性;三,落实“倒查”机制,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除了与有关各方严肃查处,还要向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倒查”问责制。

四、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往往急于满足监管现状,没有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后的紧急预案。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是必要的。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应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快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二是在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的前提下,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挥水平,保证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能得到妥当的处理,将损失降到最少;第三,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控系统,人民政府在各级建立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四是制定应急预案;五是建立紧急报告制度;六是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建立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

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且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作用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我们必须发挥各类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与企业必要的约束,维护行业的整体形象,促进食品安全的作用。然而,我们最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是不理想的。因此,政府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促进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约束,监管。还要发挥科研机构的专业组织的作用。三是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及时的信息传递,社会影响广泛,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作用,鼓励各类媒体和消费者对企业的声誉和其他特性的影响,大力开展他们的监督工作,包括政府部门的监督。第四,建立一个消费者组织,属于中介组织,确保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3

篇9

随着以小餐饮为重点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杭州百姓的早餐正逐步实现“退路入室”,一个又一个的“采荷厨房”式便民早餐广场、小餐饮联营店正在杭州市民身边悄然出现。

早餐广场是杭州市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也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成果。

继2008年、2009年先后开展生产领域、加工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评议后,2010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又对流通消费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项评议,实现了食品安全工作“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督。

明察暗访 多方征求市民意见

立体调研 力求了解真实情况

说起2010年的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工作评议,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专项评议在总结前两年专项评议经验的基础上,特意增加了暗访环节,希望能够掌握杭州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农贸市场的真实情况。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高校和生产型企业集聚的地方,也是杭州流动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食品安全监管难度相对较大。正因如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查组便将暗访重点选在了下沙。

2010年3月初春的一个夜晚,调查组兵分两路,顶着尚有些料峭的春寒,走进了下沙灯光点点的夜市。

在浙江理工大学生活区门口,有个已有一定规模的夜排档,调查组碰到了几位正在买夜宵的男生。

“同学,你们经常来这里吃吗?”调查人员试探着问道。一位男生微笑着点点头。

“那你觉得在这儿吃东西,卫不卫生?”

男生嘿嘿笑道:“比以前好多了,现在都用一次性碗筷,东西都是现做的,原料也都挺新鲜,还是蛮干净、规范的。”

“这附近,现在有没有路边摊了?”

“很少了,已经不大看得到了。”

在商业街的“和氏豆浆大王”,大师傅们正在厨房里忙碌着。调查组发现这家小店的卫生状况挺不错,还有专人负责餐具消毒。在店堂的墙上,整齐地挂着各类证照,“食品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里还贴了一张圆圆的“笑脸”。服务员说,这是卫生监督部门检查后贴的,卫生状况好、顾客满意度高的贴“笑脸”,反之就贴“哭脸”。

据了解,这种贴“笑脸”、“哭脸”的做法,目前已在全市小餐饮店中推行。食品安全状况简简单单地化成了一个符号,也成了顾客选择消费场所时的一种明确导向。

暗访中,调查组也发现个别小餐馆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证照也不齐全。在高沙社区农居点的一家小餐馆里,调查组找不到任何证照,一走进厨房,只见墙上地上油污不堪,配菜桌上、水池里杯盘狼藉,垃圾桶、泔水桶满得直往外溢,一旁还堆放着一大堆碗筷……

随后,调查组又走访了几家农贸市场。在高沙农贸市场,调查人员了解到,这里配有专门的检测人员,每天对每个摊位10个批次的样品进行农药残留、吊白块等方面的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公示在门口的电子屏上。

不过,除了这些规范的农贸市场,杭州仍有大量无证无照无监管的马路菜场、临时集市。在余杭区良渚镇杜甫村靠近104国道的一块空地上,调查组就发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露天农贸市场。用几块水泥板做的摊位上,聚集了五六十个摊贩,蔬菜、肉类、卤味、小吃一应俱全。可是,这里的东西不仅进货渠道不明,而且没有经过任何检测,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也有热心市民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向调查组提供了市区内大量马路菜场、无证摊贩的资料。

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努力,调查组通过暗访、实地视察、听取部门汇报、网上征求市民意见等形式,充分掌握了流通消费领域的食品安全状况,并形成了一份《关于杭州市食品安全(流通消费领域)工作的调查报告》,提交专项工作评议会审议。

评议各抒己见

现场“会诊开方”

2010年4月22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杭州市食品安全(流通消费领域)工作评议会,所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市人大代表参与了评议,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工商、卫生、环保、规划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杭州市副市长沈坚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杭州市食品安全工作(流通消费领域)情况的汇报和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的调查报告,还观看了暗访专题短片。

分组审议时,针对流通消费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与会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个个直抒胸臆。

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人称“八顶大盖帽”,结果造成了各部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市人大代表孙彰道说:“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问题,建议政府部门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形成以一个部门监管为主,其他相关部门主动配合的监管模式。”市人大代表管庆伟认为:“分段监管造成了不同环节之间形成管理盲区,如卤味摊点、前店后厂等都存在监管主体不明的问题。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快食品安全配套法规的立法进度,以此来解决监管主体不明、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等问题。”

如何解决群众消费需求和对无证无照摊贩规范管理的矛盾,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来自江干区的市人大代表步汉英说:“钱江新城很漂亮,但要吃根油条却要跑到几公里以外去买,配套服务设施的不健全,给无证无照小摊贩提供了商机。建议规划部门在规划新建小区时,充分考虑小餐饮等一些配套设施的规划。”市人大代表张少燕在前期充分调研后发现,许多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辨别食品安全与否的能力和知识相对缺乏,有时为图方便、图便宜,在明知对方无证或卫生不过关的情况下,仍经常到小菜店、小排档、小作坊等地消费。为此,她建议,一定要增强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倡导自觉选择规范、安全的商家、市场及餐饮店消费的意识,自觉购买通过质量认证或安全检测的安全食品,着力营造食品安全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关于如何加强对无证经营户的规范监管等问题,代表们也积极献计献策。市人大代表杨涤提出:“要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食品安全监管三级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无缝监管。”李国平代表认为,对于无证无照经营户,政府部门要“开前门、堵后门”,加强对他们的帮扶引导,主动协调办理各类证照,指导完善经营场所设施,规范食品经营秩序。

…………

会上,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的意见建议,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沈坚副市长在随后的发言中,诚恳表态:“我们一定以这次市人大常委会评议为契机,认真研究和积极落实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巩固已有成绩,抓好问题整改,不断加强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会后,市人大常委会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的真知灼见,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交给了市政府。

拟立法监管食品安全

人大监督仍在进行中

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的持续监督下,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人大常委会意见建议,围绕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2008年底正式启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以来,杭州市相继启动了从猪肉、蔬菜到水果、水产和茶叶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了具有“杭州模式”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2009年全市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009年、2010年,杭州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市民早餐广场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主城区已建成74个便民早餐广场。

2010年,杭州市疾控中心已在杭州范围内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对市民需求量最大的生鲜和冷藏肉、生食蔬菜、凉拌菜、熟肉制品等食品进行定期抽样检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食品安全警示。

截至2010年9月底,杭州市卫生部门2010年检查小餐饮单位36299家次,规范率达98.44%;98%以上小食杂店食品安全制度和责任承诺上墙。与此同时,杭州市质监部门全面阻击地沟油回流餐桌,共检查了6840家次餐饮单位,抽样检测了251批次食用油,未发现有餐饮单位使用“地沟油”。

…………

2010年11月9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收到了市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流通消费领域)评议意见的正式复函。杭州市政府表示,为了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他们将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调研,切实研究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职责不清、主体不明,特别是职能交叉或上位法规定不明确带来的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问题。

篇10

王永明副主任说,没有法律约束,食品安全就会不断地反复出现问题。就当前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来说还应规定,第一是要严惩危害人民健康的食品制造者,让这些人付出违法的成本,靠一般的良心、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是加强监管,严惩监管失责者,现行体制下多部门管理一下子变成一个部门来管理并不现实,但监管部门不能失责。第三是在现行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督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很难完全承担,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要负起主要责任来。

对于目前广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国华概括了8个字:“法不责众,重典治乱。”法不责众,表现为食品不安全问题太普遍了,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体制安排出了问题,要研究改善制度体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重典治乱,是当前食品违法的处罚太轻,不足以杀一儆百,起到威慑作用,建议重典治乱。

“可以借鉴社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比如,欧美国家的安全号码制度,建议全社会覆盖诚信档案,让诚信缺失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傅颂恕委员建议,“在法律责任方面做进一步推敲,除了目前的处罚外,对危害严重的还应该禁止终生再从事此行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相当严重,可以说触目惊心。如何处理和整治?关键要靠立法和执法。”魏真柏委员认为,“立法一定触动违法者的根本利益,督促他们形成自觉,使他们不敢违法。执法一定要严,真正把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设立“食品警察”,加强监管

吕毅强委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成立食品警察,加强监管。他说,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因此不但要加大处罚力度,还要组建专门的食品警察,来加强监管。

钱中贤委员则将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归咎于两个“不力”,“一是打击不力,二是监管不力。”对打击不力问题,建议在法规中加大司法惩治力度,要严查严惩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对监管不力问题,建议加大对有关监管部门、监管人员渎职行为的追究力度。

潘海天委员认为,要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监督的前移。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滞后,往往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管理。各个职能部门要把食品监管的位置前移,在食品的加工环节就加强监管。第二,应建立权威平台,统一食品安全问题信息的。第三,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现在大量的进口食品包括用高科技手段加工的,要让消费者了解情况,有所选择。另外,对法律责任要进一步明确,比如对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责任处罚中,对不按照规定添加,或者是非法添加非食品化学品的处罚不明确;对生产以食品添加为目的非食品添加剂并销售的企业或者个人如何处罚也应明确。

食品生产要有准入制度

程渭山副主任提出,食品生产要有准入制度,因为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是谁都可以生产的。没有标准的要尽快制定标准,行业标准不统一的要统一。比如对小摊小贩要备案,有备案比没有备案好,监管工作容易到位。另外,他还提出,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培育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的作用。

冯明副主任则认为,要加强保健食品的监管,目前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也很突出,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应该有所规定。

陈小恩委员直言,食品安全监管虽然涉及多个方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政府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条例在明确政府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同时,也要明确政府部门各自在食品安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分工要明确,解决多头管理、多头执法,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相互交叉的问题。

汪志芳委员提出,要强化全程无缝监督。食品安全是系统工程,不能笼统地讲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监督工作,法规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的职责。同时,他还提出要建立食品企业的“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一旦查到违法犯罪行为后要让他不得翻身。

崔秀玲委员则提出,对一些患有不宜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疾病的,尤其是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生产经营者,要有所规定,监管的职责要明确。

加强科普宣传,正确认识添加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