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076-01

俗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的关注,为了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我国也相应的提出了一些政策,加强了监管的力度,但是仍然还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如: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都豆芽事件等等,这样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谈谈当前我国食品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有效提升监管质量的有效措施,还给广大市民一个安全、绿色的食品市场。

一、我国食品监安全监管中的问题所在

1.监管的模式复杂,监管的力度不足,监管的效果差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多头监管、分段监管的模式,使得监管力不从心,不能有效的配合,导致监管的效果差。农业部分负责对初级农产品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管部分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食品医药部门负责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协调以及处理食品的安全事故,这样的分段监管模式,存在很大的漏洞,存在监管的空白。

分段的监管模式,使各个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的对接,不能有效的结合,导致食品监管的效果差。在食品监管各个部门对接的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对接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有误差,以及信息不完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各个监管部门可能各司其职,各自为政,出现食品安全事故都在推脱责任,导致监管职能低下。卫生行政部门、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都属于平级部门,尤其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效果十分的有限。而对于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权利不大,没有强硬的执法权利,仅仅能做到的就是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食品监管工作,做不到食品严格的监管。

2.执法具有滞后性,没有建立问责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这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执法人员,执法具有之后性,如果早一步进行执法,可能就会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监管部门在其位不司其职,不能做到尽职尽责,我们常常就会发现,安全安全事故通过网络曝光以后,监管部门采取进行事后监管,执法部门采取执法,处于被动的状态,很难保证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甚至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权利干预,不能真正的进行监管,而且还有监管部门的人员与不法分子勾结,给不法分子给予保护,使不安全不健康的食品流入到市场上,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问责机制不完善,没有标准的问责机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的发生。在食品安全事故爆发之后,政府部门在调查的过程中,只是追究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而且对尽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人员不闻不问,不追究其责任,这是我国问责机制不完善的所在,如果能及时的对监管部门人员和执法部门的人员进行问责,追究其责任,才能有效的确保食品安全。

二、提升食品监管质量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食品监管体系

食品监管效果的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严格的食品监管体系,改变分段监管的局面,做到监管的专一性。可以将原有的分段尽管机构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监管机构,并将其监管的职能进行统一,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这一条链全由新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改变原有的尽管模式,化多头监管为整体,可以弥补原有监管的空白,全面的提升监管的质量。同时政府部门要赋予监管部门强大的执法权利,可以统筹整个监管工作,提升监管的质量。

2.实行问责制度,强化监管力度

建设一只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这是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在构建食品监管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执法的人员素质进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以及专业素质,做到公平公正的执法,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同时还要建立执行巡查、督查等日常的管理制度,并且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人员的考核系统,希望当地的政府领严格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全面指导食品监管部门工作的开展,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3.强化监管检测的技术,提升监管的水平

在食品监管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食品的检测。所以我们应该强化监管检测的技术,采用新的监管技术,并且还要加强对食品检测人员的培养,培养专业的检测人员,提升检测人员的素质,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部门的投入, 建立检测基站,对检测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各个地区的信息交流,确保食品质量的绝对安全。

4.强化对食品经营者的管理

在我国食品的经营者越来越多,要加强对这些经营者的管理,在监管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对较好的企业要进行指导和扶持,并要求取得生产经营的许可证,对那些小商小贩的经营者,要严格的进行监管,不能确保食品安全的要强制其经营权。鼓励中小型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商合作,合并,实施品牌食品策略,打造品牌食品。

5.利用社会的监管力量成立监督平台

政府部门可以结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严格的对食品进行监管,可以成立监督平台,让市民自由的反馈信息,同时监管部门可以食品检测的信息,加强监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交流,这样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同时监管部门可以在平台上一些食品安全的信息,教群众一些防范的措施,提升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意识,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总结

食品的安全是政府和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十分的严峻,令广大群众甚是堪忧,再加上食品安全事故不断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本文重在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食品监管部门有所帮助,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维军.国际贸易中的舆论壁垒及其应对措施――兼谈正确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舆论监督作用[J].中国检验检疫.2012(01)

[2]崔卓兰,宋慧宇.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多元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崔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2)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 改进措施

近年来,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频率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强度的增加,各大商业运营商已经开始调整其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

一、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农业生产早期阶段的销售情况是不理想的,农业监管体系还没有发育完全,给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加快,现有监管体系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的要求。

1 法律不足

农业监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政策,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监管食用农产品的各项活动。

2 体系不全

一个完整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涵盖整个消费的生产和加工的整个过程,现行的监管制度,重点仅限于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不重视原有的加工、包装处理、货物运输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3 策略不当

对于出现在市场上的食用农产品,监管部门未能严格把关,未能充分考虑各种问题及采取相应措施以至影响了整个监管制度性能的发挥。

4 人员不多

由于市场是一个广泛的经济交易平台,整个市场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策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作用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措施,须从整体市场经济活动监管,维护市场经营主体的利益,更新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也是市场经济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监管制度的作用体现在:

1 规范市场秩序

当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世界贸易是一个开放的格局。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各种监管策略加以保护,从而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改善监管制度,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各交易活动的主体,按照规定,以避免市场交易混乱。

2 维护各方利益。

运营商,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下交易,通过业务发展产生的收入,以确保经济利益的合法性。消费者依照监管制度,以保障购买安全的食用农产品,遇到各种质量问题时,可以按照监管要求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表明食用农产品监管的重要作用。

3 保证产品安全

近几年,国内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产品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农产品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能够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以确保安全和可靠性。

4 创造经济效益。市场稳定是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只有监管制度完善,才会合法经营,同时这也是运营商获取经济利益关注的重点。完美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是各种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的保障,并引导各主体正确的交易,以避免各种纠纷的出现。

三、切实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力度

1 加强资源整合,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政策支持的联动机制,立足现有农业政策和项目,并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主体培育、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工程应用和检验测试的内容,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整合力度,应设置专门的预算,落实资金保障。

2 健全源头管理,推进全程监管制度

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可以提高小规模生产消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提高小规模生产者的教育和监督,而从使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得到更好的管理和监督。

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管理责任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按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质量检测、产品标识等的相关要求,全面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

4 实现标识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

生产经营者必须对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对其提供的农产品出具追溯凭证,能找到相应的产地及操作人员,以确定该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食用农产品原料采购应索要凭证,更加有购买和销售台帐,档案管理等等,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性,严把市场关。

四、一个健全的监管制度的有效策略

1 加强立法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立法部门应制定农产品相关法律,调整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不断更新,以确保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的执行。

2 依法监管

食用农产品监督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工作,对于假冒伪劣食用农产品,必须立即处理回收。

3 搞好宣传

为了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执法工作人员应做好宣传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经营,确保食用农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使消费者放心购买。

4 宏观调控

篇3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

    食品安全监管是国家职能部门依法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食品安全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2012年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展开的网络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位列网民最为关注的十大热点话题前列。京津冀等地的地沟油事件、河南的瘦肉精、沈阳的毒豆芽、上海超市的染色馒头、问题牛奶等事件,把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推到了新的历史高点。在上述这些出现问题的企业中,不乏一些全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以及名列前茅的明星企业,这不仅引起公众舆论的轩然大波,也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运作中所产生的实际效能备受质疑。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导致监管的碎片化;政府监管力量呈“倒金字塔”结构,上强下弱,基础监管力量薄弱;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管体系不健全,对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不严格、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体系不完善、执法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以及缺乏有效的行政问责制度等问题。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就必须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完善多部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的执法权力、建立食品安全问责制。同时考虑构建“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推动由单向监管向协同治理转变,实现政府、社会、公民三个主体整体治理;推动由事后处置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源头、过程、结果三个方面整体控制。

    二、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中的“两法衔接”问题

篇4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制度 问题分析 完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1.56 文献标识码:A

1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理论

1.1食品安全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中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的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仅包括食品质量安全,还涉及到食品数量安全与食品卫生安全。

1.2食品安全监管

监管一词源于英文regulation,指的是某主体为了使某事物正常运转,基于一定规则和准则对该事物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按照监管的含义来看,广义的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社会公共机构和个人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基于法律和社会规范对食品安全性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活动;狭义上讲,食品安全监管指政府代表国家作为监管主体,主动参与食品安全性的监督与管理,以达到市场上的食品安全不致人发生危险的状态。本文涉及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就狭义而言。

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多部门联合监管体制,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实行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合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同部门之间责任权限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渎职失职、消极应付、流于形式等现象大量存在;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沟通协调困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种种问题使政策在监管过程中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

2.2监管标准不科学

我国的食品标准是1989年开始颁布实施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手段也已更新换代,市场机制的转型导致现有食品标准难以符合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除此之外,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标准的制定工作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全权承担,公众没有机会参与到制定过程中来,专家咨询也难以落实到位;加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不够完善,风险评估数据不够准确,使得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合理性。

2.3监管法律不健全

虽然国务院及有关政府部门已经颁布了大量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在法律层面仍存在一些弊端。在法律的制定方面,《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规、规章滞后,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农药管理和饲料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规规章至今没有出台;从法律实施角度而言,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实践中执法部门难以有效贯彻法律意图,食品检验难以全面落实,从而增加了法律实施的难度。

2.4监管环境不完善

食品安全监测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的偏差上。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领域的实践模式以管制主义逻辑为起点,以政府全能主义为支撑,是一种管制型的治理模式。这种理念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手段单调,方法简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3如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3.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协调机制

我国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协同治理模式,提升监管水平与效率。首先,政府内部不同的监管部门之间要进行部门和职能整合,使监管权力由过度分散走向适度集中,并且对各个监管部门进行合理分工,明晰权责关系,理顺协调机制。其次,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快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和食品行业协会,主动引导社会公众与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3.2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内容不完善、实用性不强、技术落后等方面。因此,我国要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使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维护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参照国际标准重新修订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食品加工生产,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避免国外问题食品流入我国市场,维护国内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3.3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应当尽快颁布《食品安全法》配套的相关法律,对一切未做明确规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弥补现有法律的缺陷。同时,在食品安全监管实践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应急处理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使食品从原材料到加工生产到市场流通中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篇5

【关键词】机构改革 食品安全 对策建议

一、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质检部门监管生产环节,工商部门监管流通环节,食药监部门监管餐饮环节,各部门各司其职,各管一段。由于监管职责范围不明确,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监管存在空白和盲点等现象。针对“分段监管”这一弊病,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改革,将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统一到一个部门。“大部制”改革强化对食品全过程实行无缝隙监管,明确监管责任机制,逐步建立广覆盖、一体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发生,问题食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监管任务仍十分艰巨。食品安全仅仅依靠政府监管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社会等多方努力,共同营造安全可靠的食品监管社会共治环境。食品安全监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以此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形成监管合力,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产品功能等缺乏有效了解,而食品经营户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会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部分食品经营者诚信意识缺失,唯利是图,甚至个别经营者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此外,食品经营主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食杂店和小作坊,具有“规模小、分布散、环境差、秩序乱”的特点,经营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无证无照经营现象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社会监督有待加强。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目前食品安全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不健全,对食品信息的披露不及时,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社会监督缺乏有效平台;一些地区基层食品安全监督网络不完善,还未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员制度;食品行业协会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还未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因此很难对监管者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

三是政府监管力不从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多、任务重,涉及食品种类繁多,经营主体分散,监管难度非常大。“大部制”改革除了对涉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进行调整外,还将部分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一方面突出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和地位,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除了要完成上级食品主管部门、政府布置的工作外,还要承担本单位的日常监管工作。地方政府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现象,工作强度和负荷严重“超载”。对于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政府监管部门坐视不管,而是根本没有相应的精力、人力去管,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构建企业、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是强化企业自律。严格履行食品准入制度、食品质量承诺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和食品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完备的进货查验、进销货台帐。食品批发主体实行“三项备案”登记制度,有效掌握食品流通环节的源头信息,构建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库,在源头上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在食品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公示牌,使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投诉途径等一目了然,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举报。强化企业自律管理,对食品从业人员教育要常态化,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二是完善社会监督。首先,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食品安全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通过公众平台及时食品安全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其次,定期开展送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消费维权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现场食品快速检测演示,普及食品鉴别常识,增强消费者防范能力。第三,畅通举报渠道,进一步扩大消费维权网络的社会覆盖面。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倡导广大市民积极举报食品领域违法行为,让威胁食品安全的种种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三是提高监管效能。首先,严格食品全过程监管。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工作,加大对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巡查力度,督促经营者严格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进货渠道关,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严禁假冒伪劣、“三无”、过期和来源不明的食品进入市场。其次,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通过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规范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流程,确保对事故处理信息的及时报告和跟进,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的效率。第三,继续强化“四位一体”检测体系。整合和优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第三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积极探索向第三方购买食品检验检测等技术。第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应尽快建立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上下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长效沟通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全力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SHAO Jia-ju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Gaizhou CityYingkou 115200,Liaoning,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a gust of food safety problems to scare the public mind, such incidents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lso pose a direct threat to national life and health. Called for, 2009, \"food safety\" officially issued and implemented, but the law did 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various problems stil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failures to prohibit food safety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to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erfecting relevant laws.

Key words: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Build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对现行监管制度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而且重点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自从新法实施后,在体系构建方面取得很大创新和完善,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这就表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主要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方面提出几点思路构想。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

1.1促进立法更新,完善法规体系食品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立法则较为滞后,我国确立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同国外相比存在差距,加快立法工作,及时更新与现实情况不适应的相关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现实执法过程中,监管部门常存在执法推诿或职权不清的情况,其根源在于法律定位无明确性,归类不具清晰性。要想建立完整清晰的监管体系,加强立法非常必要,通过法律形式统一法律文件,澄清协调其中的法律规范,并准确定位涉及概念,从根源上将职权重叠的现象予以解决[1]。

1.2优化监管模式,实施机构整合发达国家现在的监管体系为我国监管体制的优化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着眼于世界范围,统一单一的监管模式似乎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因为此种监管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权力重叠,权力真空、职权统一,优势明显。但是从我国的食品安全行业现状来看,此种监管模式与我国国情并不相符。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

日本经验,以厚劳省与农水省为主,高度集中监管部门执法权。以此为一种启发,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将农业部门与卫生部门所拥有的执法权重点突出,细化工商部门、食品药品与质检部门的职权,充分做到各司其职。

1.3建立监管模式,采取种类监管从国外国家实施种类监管的效果来看,此种监管方式具有明显优势。此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按环节划分监管更加周延也更为全面,所有食品不是都可以划分到各个环节,但是它们均可以被直接划分为某种种类。

1.4完善配套措施,强化监管力度食品回溯机制应及早建立,从原材料、饲料、添加,到制成饲料的具体物质,再到生产、加工、消费的各个阶段均可追溯,要求从事生产、包装等的人群或者企业向有关部门登记,以便进行追溯。加强民间食品作坊、流动摊点的监管,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并做到定期检查。

2优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运行方式

2.1严格准入制度,强化行为监督《食品安全法》中拟定了食品的准入制度、备案制度、HACCP体系与ISO90000体系等,并且两套体系或者三套体系的文件同时运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行成本。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不足,所以,严格各项市场准入标准,操作流程与厂方标准,对食品加工安全监管具有积极意义。

2.2发展监测手段,做到科学监管《食品安全法》中虽然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有所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的技术层面同国际标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仅能针对重金属或者农药等重度污染物给予分析,监测网络缺乏完整性。因此,只有加快科学监测的发展,迅速建立预防监管制度,才能做到全面监督[2]。

建立诚信档案,加强处罚力度

对各个食品行业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限制经营并且定期检查。同时,公示违反法律法规的具体企业,对某些禁止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员进行公示,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设立检举基金,实行社会监督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缺陷,诸多小作坊或者小型的食品生产厂家成为重点的违法生产灾区。而强化社会监督,提倡检举举报违法行为,则可以减少监管成本。设立一定的检举基金,给予检举者一定的救济补偿或者奖励,鼓励公众坚持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维护食品安全。

3细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责任问责制度

3.1明确监督性质、方式明确监督问责属于行政监督还是属于检查监督,并进一步明确监督的具体方式,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定期抽查是指根据月份或者季度定期检查,并将最终结果纳入到绩效评估中。不定期的检查则是指随时抽查,及时发现违法问题。

3.2明确监督主体、权限因食品安全的监管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与严重的危害力,应采取检查监督联合内部监管的方式进行监察。对于情节较轻的企业有监管部门介入管控,而情节严重的企业则通过检查机关实施处罚。

明确严格标准、形式

因食品安全监管缺乏透明度,部分监管部门存在监管腐败或者现象,现行处罚多是在事情爆发后再进行处罚。因此,严格标准的制定非常必要,实际监察中应量化监督,加强行为监督。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进行艰苦、细致的努力,向“全面监管”的正确方向努力,扎实落实好《食品安全法》,监管部门严格执法,最大程度的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选择理论;监管机制;食品链

4月14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峻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这关系到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又紧。这些年食物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问题仍教严重,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存在诸多问题,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须再接再厉,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本文主要分析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为什么安全监管体制会出现问题,以及对于食品监管机制提出的三大建议,从而让中国老百姓能对每天吃到的食品真正放心。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主要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各个级别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卫生、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等九个部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已建立起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形成以各项法律法规为依托,多个监管部门相协调,共同监管的格局。然而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逐渐地暴露了食品安全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执行力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已经起步,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应该是一个”从农田到饭桌”的全过程监控。包括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送、销售、卖出等的监管。但是在我国因分段立法监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覆盖”从农田到饭桌”食品链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目前的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食品产生、生产环节的卫生监管。而且有些法律法规条文或因过于笼统难以执行,或因标准欠缺难以执行。现有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无论是从法律法规还是法律震慑力都是不强的,这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在很大程度上于对事故的处罚力度和威慑力不够有关。(二)政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效率底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分工的总体思路是“分段监管为主,不同种类监管为辅,多部门共同监督和管理”。此监管机制有一定的合理性,让食品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得到政策主体的管理和指导。但是其机制也存在缺陷。各个部门不相互配合、管理重复和管理欠缺等现象突出政策实施的通道被切成不相连接的几段。当食品安全事件需要追究法律责任时,牵扯的各有关方面都会本能地相互推卸责任。这种情况往往导致管理活动的反复,管理活动一致性低和管理盲区的出现等诸多“政府失灵”的现象。这恰好是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根源之一,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三)检验能力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持和依据,是必须执行的国家标准。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力量分散,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和利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级政府部门的设计是一个多分支多级别架构的机制,因此各种各样的检验室、监测站分布在卫生、农业、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中,既独立又封闭,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资源的损失。我国质量标准体系整体普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呈现出“少、老、低”的趋势。目前这一情况直接致使了质量标准不能很好的与国际实施标准接轨。我国食品行业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严重制约了食品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

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以整个食品供给链的监管为根本,私营公司、消费者、政府构成食品链的三大主要行为主体。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引入政治市场,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探讨政治过程。政府是食品监管的主体,政府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同样也可能产生政府失败。“经济人”范式是一种相当有用的分析工具,是一个人类行为动机的简化的假说,它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系列相当广泛的问题。“经济人”假设,就是“人是关心自身利益的,是理性的,并且使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一)政府行为的分析“政府失败”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部分,来分析政府行为效率。所谓的“政府失败”,是指政府的行为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那样“有效”。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保证人,其作用是避免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所做出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前更高,否则,政府的存在没有意义。但是政府存在着这样的“缺位”、“错位”和“越位”的情况。对于一些底层监管者而言,在经济建设“锦标赛”模式下,基层干部升职与GDP和财力增长有关,比起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等“生效慢、难出彩”,政府部门这种趋利行为,他们自然喜欢为招商引资这些看得见的政绩忙碌。如“三鹿奶粉事件”不法分子在从奶农到奶站的途中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却一直无人监管,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二)利益集团的行为分析奥尔森曾在《国家的兴衰》中提到,特殊利益集团为了达到它们的目的,采取最为明显的方式就是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利益集团可以凭借自己庞大的资产为政府人员提供创租的机会。利益集团可以由普通民众、非政府组织、公共部门组成,也可以由寻租的利益集团组成。企业、厂商与地方官员来往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利益勾连的现象,浮现出“官”与“商”勾结,在这种千丝万缕的中,食品生产商只要不出太大问题,就会出现“选择性失明”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公可以交税,于私可以交钱。厂商会通过采取游说、示威、威胁、行贿等合法或非法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官商的相互勾结是理性经济人通过结成利益集团来追求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要求。(三)消费者的行为分析消费者首先是个理性的经济人,人是关心个体利益的,是理性的,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每一个活动经济人面临选择时总会倾向于选择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收益的机会。这表现为在行动的时候必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经济活动中既注重收益,也关注成本,或是取得最大收益,或把支付的成本降到最低。有些消费者在购买有问题的商品时,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往往忍气吞声,不能引起重视,通过法律的手段作为有利抗争,而且消费者原本就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再加上投诉成本太高或没有相应的奖励来鼓励他们的行为,由于食品消费一般涉及的数额不高,如果问题产品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明显的健康威胁。

三、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食品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基础。应该加快其修订完善的步伐,尽快的完善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落实处罚到人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滥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所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均应追究到人,并向社会公开被处罚人的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推动地方食品厂生产经营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管理办法的出台。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管,开展执法检查,做好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让失职部门承担起相应的民事甚至是刑事责任,来避免“政府失败”。(二)完善检验检测,提高监管能力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继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美国为了满足食品市场的基本需求,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大量安全检测机构,也结合各州地区的实际发展状态,对食品安全检验标准进行全面调整,把每年的9月确定为“食品安全教育月”加强对食品监管人员的检验训练。借助美国经验,考虑我国现状,我国应该克服行体制的问题,通过改革创新,推进现有机构结合。推动监管行政部门与检测技术部门分开,给予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独立的地位,来提高检验检测公信力,实现检测和监管分开。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三)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多方位监管首先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更加具体的确定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要降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内部的部门侥幸心理,深层次地确定各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要积极避免责任划分不明、权责不清从而导致监督管理空白。其次,要有分段式管理专向一体化监管。食品安全监督权越集中,监督部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越高。最后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全局的视角下考虑,加强各部门的相互沟通与协作,从而实现各监督环节的无缝衔接,使监管工作更统一、协调、有效。食品生产者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社会和公民负责,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加强风险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公共论坛这样的方法,进而提高公众应对和参与治理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3]周人杰.食品安全必须对监管者动真格[J].环球人物,2013.

[4]陶跃华,张晓峰.从“三鹿奶粉事件”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

[5]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

[6]沈琛.比较视角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

[7]尚莹.基于博弈论的食品安全相关主体行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

[8]吴林海,刘晓琳,卜凡.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机制改革的思考: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2011.

[9]田合生,何晓.新常态下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的对策[J].学习论坛,2015.

篇8

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曾有报道称我国的七大水系、湖泊、近岸海域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层层递进,最终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急性或慢性中毒等。除了将工业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外,含氯的各种有机化工产品工厂随意排放有害废弃物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间接地对各种食品原材料造成污染,最终导致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食品加工是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安全问题。滥用食品添加剂或者非法的添加物,会造成隐性的安全问题。某些企业可能违背正常的工艺要求进行食品生产,消毒工作可能不到位,使得一些病原体残留在食品生产或储存的过程中,从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原料、技术和工艺等应用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带来更多问题。如,在对很多生产用菌种进行的研究表明,食品工业用的黑曲霉、米曲霉等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另外,在社会中对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也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在食品的流通环节,食品的存储、货运等都达不到相应的要求,这也导致很多在出厂时是合格的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变质、腐败,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已经成了问题食品。

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安全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关卡,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存在一些漏洞,纵容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保障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如,法律法规所规范的主要是食品的生产、经营等环节,而对原材料种植、加工中的添加剂等缺乏相应的规定。

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职责不清。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很多部门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但仅按照各自的行政职能进行相应的管理,在职责出现交叉时,而各自的规定又不同,则很容易出现矛盾。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还有一些缺陷。食品质量标准是食品安全生产的一种量化形式,但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却存在政出多门、交叉重复、互相矛盾等现象。

维护我国食品安全的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众多问题,不仅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会给食品生产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迫在眉睫。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安全养殖知识等方面的科普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提高相关部门检测技术和能力

农作物中过量使用化学药剂是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测把关。我国的食品安全质检目前正受到很多方面的挑战,如检测技术、检测设备等硬件条件有所欠缺,导致检测力度不够等。为了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进行科学质量检查,一方面要充实仪器设备,配备世界先进的检测手段;另一方面要不断革新检测技术,并有选择地配备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检测人员。

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符合规范的生产环境是食品生产安全的基础,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保证生产环境的卫生是确保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应确保环境卫生;在运用新的原料、技术时,也应将保证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是控制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法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和保障,从长远来看,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随着人民需求的变化而做出进行相应调整。在我国最新起草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中,呈现了很多新的进步。如,强化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人的理念,规范了食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等。在食品监管过程中逐渐实现全程监控。每个部门在行使自己的相应职能时,也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共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帮助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对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也要统一规范。如,在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评估修订时,要抓住保障人体健康的基础,统一各类食品强制标准条款内容,避免政出多门或相互矛盾的现象。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将重点监控与系统的区域监控相结合,力争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进行生产、贸易等全方面监管,防范于未然。

篇9

关键词 蓝莓;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目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S6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01-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存、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和营养的食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几年的食品市场屡屡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频频曝光的假冒伪劣产品,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蓝莓学名越橘,原产于北美,是地球上少有的蓝色食物之一。我国的野生蓝莓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的野生笃斯越橘资源主要分布在8个产区内,即北部的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7个林业局和嘉荫县,这些地区笃斯越橘集中分布面积为2.4万hm2,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5%以上。蓝莓因具有独特风味及营养保健功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保健食品之一。蓝莓被誉为“美瞳之果”。

蓝莓食品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森林食品[1-2],由于伊春市所处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使蓝莓产业成为一项新兴的非林替代产业。目前,伊春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59户,其中以小兴安岭特色山野果蓝莓为生产原料的企业达到60户,占食品生产企业3成以上。但是蓝莓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监管中发现,各个企业生产的蓝莓食品除蓝莓果酱外,采用的都是企业质量标准,无论是从原材料生产与采购方面,还是生产加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势必加大了对蓝莓食品安全的隐患。伊春市在经济转型中,要使蓝莓食品成为林区绿色食品业最具有发展行业的产业,促使蓝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蓝莓食品质量监管,保证蓝莓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对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产品研发和保证质量安全。

1 研究目的

野生蓝莓的保护由林政部门负责,蓝莓的种植质量归农委负责,蓝莓食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由技术监督局负责,蓝莓食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是工商局管理,蓝莓食品的企业标准由省卫生厅制定。现有的多头管理体造成了各扫门前雪的现状,无法从整体上,根本上保证蓝莓食品质量安全。因此,应该以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蓝莓食品发展情况,从伊春市蓝莓产业发展与管理现状入手,查摆问题,条分缕析,对伊春蓝莓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伊春蓝莓食品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并希望通过实践的操作能够将这些对策建议转化为促进伊春蓝莓产业发展有效措施,从而保证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蓝莓食品。

2 研究意义

任何理论研究都要具备某种应用价值和现实效用,并最终成为指导实践的范式,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讲,研究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3-5]。

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讲,对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国食品安全理论,对于我国蓝莓食品产业规范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由于蓝莓具有独特的风味及广泛的药用价值,其鲜果及加工产品在国际上长期被作为一种功能保健食品而风靡世界各地,而且当前国际粮食组织已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因此,全国各地掀起发展蓝莓食品风暴,保证蓝莓食品安全,加强对蓝莓食品质量监管,就成为食品业发展的应用之义。

2.2 实践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讲,《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蓝莓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市场需求量逐年迅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野生蓝莓蕴藏量大,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蓝莓产业发展初露端倪,势头强劲,效益显著,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区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独特的地理环境 ,有大量的野生蓝莓生长,发展蓝莓产业与蓝莓食品具有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于经济转型林区而言,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是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替代产业的优势项目,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如何加强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保证蓝莓食品安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进行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参考文献

[1] 吴兴壮,李利峰,李晓东,等.越桔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测[J].辽宁农业科学,2003(6):27-28.

[2] 李亚东.越橘(蓝莓)栽培与加工利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郜海燕,徐龙,陈杭君,等.蓝莓采后品质调控和抗氧化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3(6):7-14.

篇10

关键词: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监管体系;几点启示

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一直备受国家高度重视,各地相关组织也相继开展食品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建设。各部门以实现信息化监管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有效配置、智能监控等措施,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2017年3月24日,各级食品相关组织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了增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研讨会,就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与流动检测需要、体系监管、适宜检测技术与设备配置等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和讨论,对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检测系统创建提供了指导与完善策略。现阶段,国外的食品安全监管比较完善。例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均拥有完备的食品监管法规、严格准入制度与标准,保证了食品安全,且产生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一、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做法

(一)食品监管法规比较完善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规较为完善,为提升食品安全和完成差别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例如,美国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多达三十多部,主要包括《药物、食品与化妆品法规》、《公共健康相关服务法律》、《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规》与《肉类检查法律》等。并且,2018年1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上述这些法规与法案不仅提升了进口食品安全,又实现了差别化监管。新西兰食品安全监管也较为完善。2014年5月新西兰开始设立新食品安全法规,大力强化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权限。2016年8月16日,又进一步通过与增强了食品安全法改革法案,加速了食品风险计划实施与可追溯框架的创建,也为监管部门和生产商了解食品安全法案提供了方便。日本食品安全管理也具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包括《包装容器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律》、《农药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相关法规》、《健康增进法》、《乳及乳制品成分规格省令》、《农林物资规格化法(JAS法)》与《新食品标识法》等。2015年4月1日颁布的《新食品标识法》,对食品标识实施了重新修订,该法对新型食品生产销售的安全监管具有重要作用。

(二)食品监管模式较为健全

近年来,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健全,与其监管主体分工明确有直接关联。以美国为例,政府实施部门与民间机构协同监管的方式,监管主体分工比较明确。该监管主体主要由政府与其他民间部门构成,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规定、监管实施与食品安全教育等方面,全程监控食品安全。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约80%-90%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食品安全检验局承担剩余约10%-20%的职责。正因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分工明确,监管效果显著,促使美国在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排名也一直处于前列。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数据显示,在2015《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美国以89.0分位居全球第一。挪威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分工也较为明确,食品安全局主要职责是保证消费者获得安全食物,促使动植物卫生获取合理保障。农业和食品部门、卫生与健康部门、渔业及海洋事务部门各个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与管理。同时,在行政方面,该三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局的财政预算与计划过程,并对食品加工与生产、动物与植物及鱼类与人类健康作出相关规定。通过明确分工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有效地监督了食品安全工作。

(三)食品安全检测较为严苛

国外对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方面比较严格,且监管体系也相对完善。如澳大利亚拥有全世界最严格的食品监管、检验制度,对出口国外的奶粉,从奶粉罐的高度、材质到奶粉保质期、细菌测验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比如每一罐Duri丽维奶粉的诞生均需经过9项澳洲政府监管,原奶各项指标需完全符合澳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在成粉包b过程中,需经过4道生产检测系统,1项工厂全面的验收程序,满足上百项检测指标,最后经由澳大利亚乳品安全局认证,获得出口认证证书。再以新加坡为例,该国拥有最严格的食品检查。为降低不合格食品流入,农粮兽医局专门规定了一套完整的食品检验检疫程序。首先检查生产商品的农场或者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对农场或加工厂进行严格的食品资料审核与检查,以证明其安全性。最后,在关卡严格检查进口食品,或在实验室抽样化验食品。据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在113个参与国中,从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等28个指标的综合考量,新加坡位居第3位。严格标准的检测环节可以充分促进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四)食品安全召回与追溯系统较为完备

目前,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召回和追溯系统都相对完善。并且,美国是世界上率先引入食品召回制度的国家,现已拥有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召回系统。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立刻主动从市场上撤掉商品,或者政府机构强制要求供应商召回。美国食品召回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最为严重,召回对消费者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食品。第二等级召回那些对消费者健康产生较轻危害的食品。第三等级召回的食品对消费者健康不存在危害,其召回原因主要包括,产品标签贴错、标识没有充分反映产品内容等。美国相关部门对食品召回的执行较为严格,在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仅短短一年之内美国就过610次食品召回令。这一完善的食品安全召回制度不仅约束了企业违法行为,又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再如,美国大型鸡蛋生产商Quality Egg,由于4年之前出售的鸡蛋被沙门氏菌污染,所以被食品监管部门处以68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约束了企业违法再生产问题食品的行为。此外,德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也非常健全,从食品原材料进货、生产加工、流通与消费等每个环节均可以追溯。例如,每枚鸡蛋均印着一连串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10位编码。通过这些编码可以追溯到该产品生产来源国、饲养方式以及详细“地址”等,实现食品安全问题有效监管。

(五)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可实现无缝对接

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任一环节监管不善都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进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均对食品安全的整个链条环节采取无缝监管,从而形成多级监管、无缝对接的完善食品监管链条。例如,荷兰各监管机构对食品原材料采集、流通营销、食品生产加工与售后消费等每个阶段均实行严格的全方位监督与管理。在食品加工生产环节的监管,采取食品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现场监控的方式,形成覆盖全国的立体式食品监管网络,同时可实现监管信息的实时共享。在整个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阶段也均有针对性的监管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有效对接,从而实现无缝监管。如荷兰在奶粉配方阶段,首先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进行初步监管,进而在奶粉生产与销售阶段也进一步实施整个流程的严格监控,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解决,保证整个环节不出现"连锁反应"式的问题。高效无缝对接的食品监管方式,提高了消费者对荷兰奶粉的信任度,使得近几十年之间,荷兰奶粉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问题。再如,法国对食品生产过程、产品标记、渠道分销等阶段也进行了无缝对接监管,不仅规范了本国食品生产商的卫生环境,而且完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食品监管,进而形成了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以牛奶为例,从奶源收集、抽样检验、成品奶保藏、运输、销售等各阶段均建立了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保证了奶质安全。在这样的无缝监管模式下,法国牛奶的品质也享誉全球。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监管法规不健全,安全标准缺失

相比国外对食品监管的法律规定,我国当前的监管法律仍不完善,目前虽然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为主,相关规章制度为辅的法律体系,但在监管立法方面仍缺乏系统性,规定比较含糊,如《产品质量法》第六条规定,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但是对国际先进水平未明确界定,奖励措施也没有具体标准。同时,我国在一些食品安全领域的执行标准仍然缺失严重。据中国医药报报道,截至2017年3月为止,我国登记使用的600多种农药成分中,尚有近200种无限量指标。并且,农业部批准使用的300多种兽药中,也有40多种对限量指标没有明确规定。可见,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仍需进一步细化,安全标准也需进一步完善。

(二)食品检测技术落后,检验方法不配套

目前,我国食品检验设备与检验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国家至县级各级实验室的检测水平逐步递减,检测能力接近4:2:1,缺少对残留量微量的快速筛选、检测技术。相较而言,美国能够对激素、瘦肉精及二恶英等污染物进行微量检测,而目前对这些污染物检测技术我国尚未掌握,以致在日常监管中,出现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外观和标识进行检查的现象。同时,国家各级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许多食品项目没有相关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如卫生部已经公布的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黑名单中,共有6批86种食品,其中有37种没有规范配套的检验方法。在农药中,也有108种620项残留限量缺乏配套检测办法。食品检测技术落后和检验方法不配套,导致我国执法部门在执行监管任务时,缺乏技术支撑和有效方法,从而给监管带来困难。

(三)食品监管对象分散,难以全覆盖

我国对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的单位实行许可制度,但在监管过程中,有一部分对象并未受到有效监管,监管对象较为狭窄。当前,我国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难以做到对食品经营单位全部覆盖,造成无法做到对部分小作坊的有效监管。如据国家食药局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品经营小企业、小作坊的比例超过70%,而其中超过45%没有相关许可证件。此外,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网站上销售的食品监管,也没有具体的监管办法,造成网络食品经营单位游离于当前的监管体系之外,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只能采取临时措施,给日常监管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如2017年4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合格食品情况通告显示,部分食品在天猫、京东等国内电子商务网站上均有销售,而对此只能采取下架等措施来控制风险。

(四)食品追溯w系不统一,追溯效果差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食品追溯体系,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的食品追溯试点工作仅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较发达省份或城市开展,虽然试点工作已启动多年,但是在推行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溯体系不统一,而国外一般由单一部门独立负责建立追溯体系,如瑞士规定食品安全追溯工作由联邦卫生局负责,实施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的系统管理,所有信息均需在网上详细登记,并可提供网上查询,实现了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有效监督,取得良好追溯效果。而我国现阶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和农业部等部委各自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造成各追溯体系之间融合效果非常不理想,追溯效果较差。此外,我国现阶段对食品安全可以追溯的信息非常有限,很多食品的追溯只能查一些简单信息,而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十分少见。如2017年2月,中国食品科技网针对食品溯源进行的调查发现,对包括奶粉在内的多种食品进行二维码扫描,只发现食品名称、生产批次等信息,而对产品源头、添加剂及流通过程等信息却没有显示。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扩大食品监管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食品安全的基础法律,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和规定。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立法部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多方位的食品安全法律框架。如美国既有《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食品质量保护法》等食品安全综合型法律,又先后制定了《婴儿食品配方法》、《食品添加剂修正案》和《健康肉类法》等相当具体的配套规定。我国应该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分类构建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环节上的针对性法律。比如针对食品生产环节,可制定关于食品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残留等的法律;在食品加工环节,制定关于食品色素和调味品等添加剂的法律。建立包含全部食品门类及其生产、加工等各环节的法律体系,能够为我国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法制化支撑。

(二)设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统,提高公众参与度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至今尚未建成运行高效、公众广泛参与的食品信息平台。可以学习美国和欧盟做法,包括学习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信息收集、评估及反馈方面的基础设施做法。借鉴美国从联邦到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对食品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公开披露经验,还可以学习欧盟食品安全信息方面做法,我国应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食品可追溯体系,对食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各环节实行可追溯。并且,在食品信息公开方面应该规定食品监管部门通过出版物、电子媒介等方式,向公众展示食品安全信息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决策和依据。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及民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风险判断和发表评论。比如,要求牲畜屠宰场保留牲畜来源和基本信息等详细资料,并对畜产品挂配识别标签,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这些信息。

(三)构建食品风险分析机制,有效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发生

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前提是从风险评估,监管和沟通角度,创建食品风险分析机制。在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危险性描述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并以风险评估结果为根据,权衡和规定相应政策,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监管。具体而言,从食品风险交流角度,监管部门应该依据相关观点或信息,及时有效沟通。确切制定食品安全中各添加物监管标准,针对无法防止食品污染或有害添加成分,政府部门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并且,通过风险沟通,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将有效信息公布于众,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基本合法权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分析步骤也需要公开于社会大众,发挥群策群力效用,接受群众意见,有效防止食品安全问题产生。

(四)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加快信息追溯制度与国际接轨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不高,在受到相关惩罚之后容易产生类似犯罪局面,由此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些与我国缺少健全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密切相关。针对于此,我国应加快创建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与体系。食品安全信用制度的实施对象应该是全面性,包含大中食品生产商,食品经营商,小型作坊式食品经销商等。而且,我国应创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规范食品外包装与标签粘贴工作,厂家应将所有食品安全信息记录于标签上,促使信息追溯制度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孙德超,孔翔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4(7):109-112.

[2]任甜甜.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6):191-192.

[3]何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 33(12):49-53.

[4]张卿.我国食品安全O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粮食流通技术,2016(4):19-20.

[5]龚晓菊,洪群联.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1,29(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