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体经济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体经济的含义

篇1

摘要: 汉魏六朝是汉语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翻译佛经作为此时期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已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引用和研究。在引用和研究汉魏六朝译经语料时,学界多以《大正新修大藏经》为版本依据。具体考察目前有关研究成果,发现在上述译经语料引用中存在轻信题署、忽略版本异文、轻信不当断句三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或轻或重地影响了研究结论。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3-0049-04

在汉魏六朝的传世典籍中,翻译佛经占有很大比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已注意到它在汉语史研究中的特殊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学者们对这些译经的小范围征引到直接以译经语料为研究对象撰写专著,译经语料的鉴别也跟中土文献的辨伪一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利用译经来从事汉语史研究时,多采用《中华大藏经》尤其是《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①。虽然它们较古版大藏经多有改进,但美中仍存不足。如《大正藏》虽有圆点句读,但非新式标点,不能准确显示语句的语气、语义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等〔1〕,且时有误断;题署等也有讹误。因而学界在征引《大正藏》汉魏六朝译经时就难免出现问题,其主要体现为:轻信题署;忽略版本异文;轻信不当断句。

一、轻信题署

《大正藏》几乎在每部经名下都题译者、翻译年代,有时甚至标出翻译地点。由于历朝有关记载存在不少讹误,《大正藏》以讹传讹,年代、译人错题的情况不在少数,研究者又往往疏于对佛经材料真实性的鉴别〔2〕,直接拿来就用。如《释摩男经》被误作后汉支谶译、《撰集百缘经》被误题为吴支谦译、《昙无德羯磨》被误题为曹魏昙谛译等。误题后的译经,语料年代往往会被提前,如《昙无德羯磨》就被当作三国语料,其中“尔许”的组合运用也被作为首见例来印证“尔许”中的语素“许”指代义的演变途径为“感染生义”〔3〕。年代舛讹,立说的基础自然会受到影响。诚如方一新先生所言:“这在早期利用佛经者当中是屡见不鲜的。以‘失译’经为例,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分别功德论》、《佛说奈女祗域因缘经》等译经,传世《大藏经》或附‘后汉录’,或题‘后汉安世高译’等,研究者往往径直当作东汉佛经来引用,这其实是有问题的。”〔2〕

再如,董琨先生认为,汉魏译经已见副词“就”,所举例证是误为东汉支曜译的《阿律念八经》:“所身患己舍,得利就无为。”〔4〕《阿律念八经》在《出三藏记集》中是归入失译之经的,后被《开元释教录》误作东汉支曜译,今附西晋录。

又如,魏培泉先生认为,动量词的最早出现时间还可上推到东汉,“例如佛经的动量词常用‘反(返)’,也常用‘过’,而这都已见于东汉”〔5〕。其中关于“过”,魏先生引了如下两例证:

(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当昼夜各当三过稽首。(后汉安世高译《舍利弗悔过经》,T24n1492p1091a3-4)②

(2)于是迦叶如来,便出广长舌相,以覆其面上及肉髻,并覆两耳,七过舐头,缩舌入口。(后汉康孟详译《兴起行经》卷下,T04n197p173b2-3)

其实此2例均出自失译经。《舍利弗悔过经》在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撰出经律论录》中是归于西晋竺法护译经的〔6〕。《兴起行经》非康孟详所译,更非东汉译经。据方一新先生的考证当是:最早也在三国,有可能晚至晋代③。所以,在确切的东汉译经中,实未见动量词“过”。

3)祗域善能分别一切音声,即言语使回还:“此非死人。”……示其父母诸亲语言:“此是轮上嬉戏,使肠结如是,食饮不消,非是死也。”(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奈女祗域因缘经》,T14n553p898c19-23)

(4)为如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东汉安世高译《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T15n604p181a19-b3)

(5)诸比丘,若以弹指间念此诸想之事,皆为精进行,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况能多行?是故可念行法想。(东汉安世高译《禅行法想经》,T15n605p181c4-7)

对于《佛说奈女祗域因缘经》、《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学界倾向于不作东汉译经,故其余各家均未采用,而《禅行法想经》的译人亦存争议。许理和先生曾认为:“根据早期的题记或序跋可靠地归属于这位中国佛教的先驱(世高)的译经只有四部:《人本欲生经》、《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10〕许先生此言固然保守些,不过吕澂先生同样认为《禅行法想经》、《转经》、《五阴譬喻经》、《佛说法受尘经》四部是否为世高所译,尚有争议〔11〕,史光辉亦持此意见〔12〕。

汉魏六朝时期的翻译佛经,虽以数量宏丰、口语性强而成为中古时期弥足珍贵的语料,但译经本身却是个非常庞杂的体系,年代、译人存疑者不在少数。如疏于鉴别,按《大正藏》的题署直接引用,无疑会影响研究结论;如为确保结论万无一失,对失译、误题之经一概弃之不用,可供研究的语料会更加有限,我们也无法认识各时期译经语言的真实面貌和各个译人的独特风格,汉语史研究的客观性、完整性会受到重大损害。因此,研究中使用译经语料首先应对其题署的真实性进行鉴别。

二、忽略版本异文

大正藏》以高丽本为底本,同时收集各版本异文,同页标著。或许是先入为主,我们在征引《大正藏》时往往轻信高丽本的语料,而忽略了其他版本,因此失去了比勘、抉择语料的机会。如唐贤清先生在阐释双音词“相互”的演变时说:“‘相互’是先见于佛教文献(共出现7例),再见于中土文献。”〔13〕所举之例有:

(6)所乘象马,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互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T04n196p155c23-25)

事实上,唐先生引此例未截取完整内容,丢了主语,又被不当断句误导,尤其是忽略了版本异文,亦未顾及其他如类书征引的可资借鉴的材料,故会使人误认为引文中“相互占曰”的动作发出者为“所乘象马”,但“曰”后又无内容,令人费解。

首先,按相同版本,此句有主语“衢和”,全句为:“衢和离身所乘象马,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互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此句存异文,其中“互占”,宋、元、明本作“工瞻”,即为“相工瞻曰”。这于文义甚通,“相工”为“以相术为业之人”,汉时中土文献已不鲜见。《史记·张丞相列传》:“韦丞相贤者,鲁人也。……有相工相之,当至丞相”〔14〕。译经中还有作“工相”者,义同。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三:“王命工相相其贵贱。师曰:‘必有圣嗣传祚无穷。’”(T03n152p14b10-11)西晋聂道真译《异出菩萨本起经》:“王闻道人所言,即为太子选择国中名倡妓……王深知道人、工相人。王即为太子更治宫室门户垣墙,皆令完坚。”(T03n188p618b6-10)而“瞻”通“占”,即“占卜”。

其次,与梁时《释迦谱》、《经律异相》两部佛学典籍相关语料比较。梁僧祐撰《释迦谱》卷二《释迦从弟调达出家缘记第十》载:“衢和离所可乘象,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工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T50n2040p58c10-12)梁宝唱编《经律异相》卷七《调达出家九》载:“瞿和离所乘之马,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工占之:‘余皆得道,二人不吉。’”(T53n2121p35c13-15)《经律异相》所载此事即出《中本起经》,这为此处实为“相工”的铁证。“之”则复指前文言及的“瞿和离所乘之马,四脚布地”这件不吉利事情。

碑文中“工”字形为“”,与“互”形近,而译经中,“工”讹为“互”的情况更不鲜见。胡敕瑞先生通过比勘后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两部异出经,就发现“工”讹为“互”:“或时麻油不涂身,或时声好,或时互谈。”(《摩诃般若钞经》卷五《蜜远离品第十一》,T08n226p533c5-6)胡先生认为:“互谈”似当作“工谈”,支谶本译作“或时麻油不涂身,或时语声好,或时巧谈语”(《道行般若经》卷七,T08n224p460b19-20),“巧谈语”犹“工谈”,且圣本亦作“工谈”,足证“互”乃“工”字形误〔15〕。

这样,唐先生所举《中本起经》中的“相互”似不能作为确证。唐先生所举第2例证(另外6例具体见于中古的哪些译经,我们尚无从得知)为:

(7)如王所梦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诤论竞是非者,是彼遗法中有诸苾刍,聚集议论世间名闻利养等事。由此因缘相互斗诤不能寂静,渐使世尊清净法灭。(宋施护译《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T02n130p853c12-16)

唐先生认为此例“最有说服力,前有‘互相斗诤’,后面是‘相互斗诤’。这些例证从形式上就可以确定‘相互’就是‘互相’。从区别性特征来看,‘相互’所修饰的动词‘斗诤’及‘相互’的所指对象‘多人众’都具有‘交互性’”〔13〕。依此标准,我们在唐不空译经中检到1例:“汝心佛心,互相置故;汝体佛体,相互融故。”(《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T19n962p336a19-20)唐先生接着言及:中土文献中,“相互”于唐代才见用例〔13〕,《周礼注疏》出现2例,如:

云“《载师职》云‘以物地事、授地职’,互言矣”者,彼云物地事不云贡,此云令贡赋不云物地事,地事、贡赋当相互皆有也。(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五)

唐先生言及能找到的唐代中土文献的例子都在《周礼注疏》中。《周礼注疏》的著书年代虽不确切,不过据《旧唐书·列传·儒学上》记载,贾公彦在“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16〕。而《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的译者不空,在华从事佛典翻译主要是在开元、天宝时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17〕。这样看来,贾公彦生活的年代要早于不空,因而我们无法依据上述例证得出“相互”源于佛典的结论。

翻译佛经语料在汉语史研究中已被越来越多地征引,但译经版本众多,而版本间大相径庭的记录往往是颇具价值的部分,实有深究其语言基础的必要。上述《中本起经》中“相工”被误作“相互”一例便提醒我们:从《大正藏》引用译经语料时,应结合版本异文,认真比勘后择用。

三、轻信不当断句

如在讨论早期判断句的否定形式时,许理和、唐钰明、陈秀兰、汪维辉〔18〕、魏培泉、方一新等均引用了东汉早期译经,但所举之例尚未超出5例。在译人尚存争议的《禅行法想经》中,诸家均注意到此经末尾的一例,即前所举例(5)。

而对下面1例,诸家未曾提及,可能是因为《大正藏》断句有误:

(8)佛言诸比丘。若以弹指间。思惟死想。念有身皆死。是为精进行禅。为如佛教不。是愚痴食国人施也。何况多行者。(东汉安世高译《禅行法想经》,T15n605p181b20-24)④

例(8)误将“不”断于前句,与前面的“为”构成特殊疑问句形式“为……不”,而不与其后的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否定形式。

“为”虚化后可作助词,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有言:“为,语助也。”将词尾的“为”定为疑问语气词,诸家也已成共识。志村良治亦云:“中古疑问句的特色之一,是在句末用‘不、否、未’等否定词来表疑问。”〔19〕且“为……不”形式在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中已不鲜见。但此例不然,“不”当与其后的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否定形式。全句当断为:“佛言诸比丘:若以弹指间,思惟死想,念有身皆死,是为精进行禅,为如佛教,不是愚痴食国人施也,何况多行者。”这可从异出经《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中找到有说服力的例证:

(9)佛言诸比丘:“若能弹指间,惟行自身身止观,外身身止观,内外身身止观,分别念解世间痴恼,是为精进,为如佛教,非是愚痴食人施。何况能多行者。”(《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T15n604 p180c11-14)

与《禅行法想经》中“不是”相对应的正是“非是”,而“非”是不作语助的,也不见其与“为”构成“为……非”之形式。

众所周知,译经语料在汉语史尤其是中古这一时段的研究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有些语言现象只在译经中有几例甚至是孤例。如在引用这些语料之前,先对其正确断句、释义,弄清其特殊的语法形式,梳理出切实可用者,那么,它为研究者提供的将是难得而确凿的证据。

注释:

①《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是在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小野玄妙等主持下,以丽、宋、元、明四藏及日本古写经、敦煌文献进行互校,同时对勘梵、巴原典,历时十三年编辑而成的收录佛教资料最多的一部大丛书。其中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的译经材料异常丰富。

②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影印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其中T表册数,n为编号,p为页码,a、b、c表上、中、下行。本文译经语料均采自此版本,不再出注。未出注的均指高丽本,其他版本均具体标出,如宋、元、明本等。

③见方一新《〈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载《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11期。

④此例采用《大正藏》原来的句读。

参考文献:

〔1〕朱惠仙.《大正藏》断句首创与致误条陈——以《出曜经》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5,(5):215-216.

〔2〕方一新,高列过.从疑问句看《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J〕.语言研究,2005,(3):54,54.

〔3〕卢巧琴,颜洽茂.中古译经年代与“感染生义”的判别〔J〕.中国语文,2010,(1):83-85.

〔4〕董 琨.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C〕∥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研究(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55.

〔5〕魏培泉.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C〕∥朱庆之.中古汉语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0.

〔6〕僧 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37.

〔7〕许理和.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C〕∥蒋绍愚,译.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第十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97-225.

〔8〕陈秀兰.对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的几点补充〔J〕.古汉语研究,1997,(2):56-57.

〔9〕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J〕.中国语文,1992,(5):394-399.

〔10〕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李四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35-87.

〔11〕吕 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95:284.

〔12〕史光辉.东汉汉译佛经考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8.

〔13〕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6,(4):6-15.

〔14〕司马迁,著.裴 骃,集解.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680.

〔15〕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C〕∥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2.

〔16〕刘 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4950.

〔17〕赞 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6-7.

篇2

《萧山市志》记述非公有制经济把“事以类聚”作为宏观谋篇的基本思路,以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线,以农业、工业、贸易业、服务业等篇目为重点,相关编章节无题小序概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端、变化和现状,采取设置篇目、配置数字统计表格和随文记述相结合等形式记述非公有制经济。这种以无题小序为纲,构筑“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基本框架,与编章节无题小序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规模、效益等各个角度和不同侧面,全面展示萧山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与现状,将非公有制经济融入《萧山市志》相关篇章节目,使人感到萧山的非公有制经济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展,发展脉络清晰。

(一)设置篇目

1.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1)设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节。工业编在经济成分章下设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节。

(2)设对外和港澳台经济贸易编。下设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对外资和港澳台经济技术合作章等。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章下设招商引资、直接投资、间接投资3节。对外资和港澳台经济技术合作章下设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境外企业3节。

(3)设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编。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浙江省县(市、区)级行政区划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国4个县(市)级行政区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为体现志书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设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编,与对外和港澳台经济贸易编并列。该编设招商引资、园区工业、科技创新等5章。园区工业章分别记述了外资(含港澳台资)合资项目、外资(含港澳台资)独资项目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出口创汇、名优产品及企业选介。在科技创新章记述了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科技项目、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和技术改造等情况。

(4)设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登记目。经济管理编工商行政管理章在企业登记与管理节下设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登记目。

2.私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1)设节。农村农民农业编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章的节下设大田联产承包、山林联产承包、水面联产承包3个目。

(2)设私有工业节。工业编(初稿)下设经济成分、乡镇企业、私有工业章。工业编(初稿)评议会认为,不宜设私有工业章。理由是私有工业章与经济成分、乡镇企业两章中都有重复;如果经济成分章不设私有工业节的话,那么经济成分章就缺少要项;乡镇企业是时代的产物,又不能不设乡镇企业章。评议会决定,在经济成分章中设私有工业节。

(3)设个体、私营商业节。国内贸易编在经济成分章下设个体、私营商业节。

(4)设个体户登记、私营企业登记两个目。经济管理编在工商行政管理章下设企业登记与管理、个体户登记与管理等节。企业登记与管理节下设私营企业登记目,个体户登记与管理节下设个体户登记目。

(5)设农业科技示范户目。科学技术编科技应用章在农业科技示范节下设农业科技示范户目。

(6)设中医世家目。卫生编医疗技术章在中医节下设中医世家目,分别记述竹林寺妇科、何家桥伤科、华氏内科、戴村茶亭伤科、潘氏儿科、章氏眼科、韩氏儿科、马氏妇科和孔氏儿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此外,教育编在教育改革章下设民办教育节,记述有家庭幼儿园、民办非学历教育、私立学校等内容。卫生编在医疗单位章下设私人诊所节,记述私人诊所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二)配置数字统计表格

为了全面反映萧山市志上下限时间内的各个历史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领域的经济总量,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领域所占的比重,根据《萧山市志》篇目记述内容的需要,配置不同指标的数字统计表格。

1.反映萧山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数字统计表例如:1996年萧山农村50亩以上土地承包户情况表,记述内地、围垦和农林场的农户承包数量、承包面积、粮食任务和农机配套(收割机、拖拉机、翻耕机)、承包规模(50~99亩、100亩以上),以及外来户承包户(承包数量、面积、粮食任务);1996年萧山农村内地50亩以上土地承包户情况表,记述萧山市每一个乡镇的农户承包数量、面积、粮食任务和农机配套(收割机、拖拉机、翻耕机)、承包规模(50~99亩、100亩以上),以及外来户承包户(承包数量、面积、粮食任务)。又如:1985~2000年①萧山批准“三资”工业企业情况统计表,记述了每年批准的“三资”工业企业的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协议利用外资和累计批准的“三资”工业企业的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及当年增资工业企业数量。再如:1988~2000年萧山市当年批准“三资”企业情况表,记述“三资”企业数量、总投资、注册资本(中方、外方)、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嫁接企业、增资企业;1988~2000年萧山市各行业当年批准“三资”企业情况表,记述1988~2000年期间各行业当年批准“三资”企业数量;配置1988~2000年萧山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情况表格,记述累计批准“三资”企业数量、总投资、注册资本(中方、外方)、协议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情况。还有:1991~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情况表,记述自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以来每年招商引资的外资(含港澳台资)的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等。

2.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在萧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数字统计表例如:1985~2000年萧山工业各经济成分企业主要指标表,记述了私有工业企业的数量、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税金总额、利润总额、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000年萧山市各经济成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记述了私营工业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数量、从业人数、年末资产(固定资产原值、所有者权益)、经营业绩(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税金总额、利润总额)。又如:1985~2000年萧山各经济成分商业网点(机构)情况表,记述个体、私营经济的网点数量和从业人数;1985~2000年萧山各经济成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表,记述个体、私营经济的零售额及占萧山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再如:1993~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统计表,记述外资(含港澳台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还有:1985~2000年萧山企业登记在册数量统计表,记述1985~2000年期间私营、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登记在册数量。

3.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分类(分布)统计表例如:1988~2000年萧山市“三资”企业外商投资者分布情况表,记述来萧山投资各个国别在1988~2000年期间的投资家数。又如:1987~2000年萧山市批准“三资”企业按经营形式分情况表,记述1988~2000年期间当年批准数量,其中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的“三资”企业当年批准数和累计批准数。再如:1991~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项目的分类表,记述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企业)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数量;2000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千万美元以上企业表,分别记述每一家外商(含港澳台)投资千万美元以上企业的投资国别、投资方式、总投资、注册资本、协议利用外资、合同利用外资、批准时间等。

(三)随文记述

在《萧山市志》下限时间,萧山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除专门设置编、章、节、目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外,更多的是以随文记述的方法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绝大多数是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经营,少数是港澳台经济和外商合资经营。所以“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基本上记述的内容是非公有制经济。由于《萧山市志》随文记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较为普遍,因此仅举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各1例:

1.私有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居民服务业节中的美容美发目记述有:“1988年,萧山的美发开始与美容合为一体。是年,创办琴美美容美发屋,主营新娘化妆。后个体美容美发陆续增加,但规模较小,以家庭经营为主,少数业主带有徒弟。”

2.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居民服务业节中的洗烫服务目记述:“1993年10月,萧山开元投资置业有限公司与香港艺康实业有限公司合资设立萧山之江清洗有限公司,总投资30万美元,其中香港艺康实业有限公司出资7.5万美元、萧山开元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出资22.5万美元;主要设备从美国、英国和丹麦进口的15KG干洗机1台、100KG水洗机4台、23KG干洗机1台、烫平机1台;从业人员30人。”(四)其他形式其他形式主要有示意图(按图形分有曲线示意图、条形示意图、圆形示意图和塔形示意图4种)、附、人物名录等。1.曲线示意图。例如:1985~2000年萧山个体户登记在册数量曲线示意图,记述1985~2000年期间个体户登记在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2.设“附”。例如:私有工业节后设3个“附”:《萧山私营工业企业抽样调查》《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经营者访谈录》《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记述了萧山私营工业企业的总体情况和私营企业从家长式管理到家族式管理,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业主的创业目的、如何创业、创业资金、生产资金、生产经营、发展原因、最大挫折、主要困难、从业人员情况(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又如:对外和港澳台经济贸易编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章后设附:《萧山市在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再如:对外资和港澳台经济技术合作章境外企业节后附:《万向集团美国公司》。

3.人物名录。如科学技术编科技应用章在农业科技示范节农业科技示范户目后配置《1998~2000年萧山市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先进户名录》,记述每一位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先进户的户主姓名、所在地和农业科技示范类别。农业科技示范类别有主体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特产。

采取分散记述方法记述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注意的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涉及面广,又是无主管部门。所以,在记述非公有制经济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从萧山市志记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践看,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统计数据的来源(使用)。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正确使用,决定记述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没有的,采用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①采用企业的时点、时期统计数据,其指标定义、数据含义等都需清楚、准确,不错用、滥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类型)。弄清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成分、工商登记企业类型,才能全面、完整记述非公有制经济。凡下限时间在2004年前的第二轮志书,记述工商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类型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记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成分有:私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②。凡下限时间在2005年后的第二轮志书,记述工商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类型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③。记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成分有:私人控股(私人绝对控股、私人相对控股)、港澳台商控股(港澳台商绝对控股、港澳台商相对控股)、外商控股(外商绝对控股、外商相对控股)④。

篇3

济)以外的所有经济类型。

一、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的贡献

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的贡献,可从国家、城镇和乡村三个层面来加以考察。

1.民营经济对全国非农就业的贡献分析。我国非农经济类型可概括为公有经济(统计上包括 )、外资经济(统计上包括)和民营经济(即除上述两种经济类型以外的所有经济类型)。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对我国非农就业的吸纳带动效应也走过了从微不足道到作用显著再到主渠道的历程。图1和图2显示了我国各经济类型非农就业人口及其比重的变化,1978年~2005年间,我国总的非农就业人口持续增加,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2341万增至2005年的46091万;公有经济就业人口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再到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就业比重在1978年~1996年间处于波动上升状态,但之后呈持续下降状态,至2005年,就业人口为21570万,比重为51.85%;民营经济的就业人口和就业比重20多年来都基本呈持续上升态势,2005年就业人口和比重分别为13406万和32.22%,而且上升趋势明显;外资经济就业人口和就业比重也呈上升趋势,2005年其数值分别为1245万和2.99%,显然二者都远低于民营经济相应项。因此,就全国非农就业发展来看,公有就业基本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外资就业虽然处于增长状态,但对非农就业吸纳有限,只有民营经济显示了强劲的非农就业吸纳能力。综合分析各经济类型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一方面民营经济就业人口与我国非农就业人口呈相同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无论是就业人口数还是比重,民营经济和公有经济又呈耦合变化态势。这表明一个事实,即民营经济在我国非农就业发展中作出了双重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在公有经济就业人口及比重下降和外资经济就业人口增加有限的背景下,我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主要是由民营经济吸纳完成的;第二个贡献是,公有经济释出的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也主要是由民营经济消化的。而且这两个贡献在未来发展中还将更加突出。

图1 我国各经济类型非农就业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图2 我国非农就业中各经济类型比重变动情况(单位:%)

2.民营经济对我国乡村非农就业的贡献分析。我国乡村非农经济组织主要有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等三种,根据我们前面的界定,其中后两种属于民营经济的范畴。随着我国乡村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图3、4),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最近的2005年,民营经济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拉动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规模逐步扩大、比例波动上升的过程。1978年乡村非农就业人口为2827万人,仅占农村总就业人口的9.22%,其中民营经济就业几乎不占份额;2005年乡村非农就业人口18760万,占农村总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38.69%,其中民营经济就业比重为9.26%。从图1中可了解到,乡村民营经济解决的非农就业人口至1999年达到高峰后出现下降低谷区,这一低谷区是由个体经济的减少所引起,其原因与这段时期我国整个宏观形势处于内需不足、个体工商业者盈利能力差等因素有关。但是自1990年以来,乡村私营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即使在宏观形势整体较差的时期也基本未受影响。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私营经济对抗不利宏观形势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宏观形势不理想情形下私营经济在缓解就业压力、吸纳乡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从民营经济就业占乡村非农就业比重变动趋势来看,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波动上升的比例同样说明了民营经济在带动农村非农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图3我国乡村民营经济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口吸纳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图4 我国乡村非农就业中民营经济就业比重变动情况

3.民营经济对我国城镇就业的贡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对劳动力的集聚力也呈逐步提高趋势。1978年,城镇民营经济就业人口仅15万,同期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就业人口为9499万,二者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0.16%和99.84%。显然,改革开放初期公有经济是城镇就业的主要载体,而民营经济的就业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历经20余年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经济就业人口无论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重自1978年以来都逐年增加,而公有经济就业人口(绝对数量自1993年,比重自1978年)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城镇民营就业人口首次超过公有经济,到2005年,城镇民营就业人口增加到8918万,而公有经济就业人口下降到7598万,二者在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32.63%和26.70%。可以说,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对于缓解公有经济就业压力(如下岗、分流)起到了支撑力量的作用,同时对于缓和因失业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具有积极意义。

人们经常提到外资经济对于创造就业岗位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分析来看,外资经济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相比民营经济而言相当有限。从图5、6可知,外资经济就业占我国城镇非农就业比重在2005年最高,但也只有4.56%,仅相当于同期民营就业的13.96%。事实上,至2005年,我国民营经济就业已超过公有与外资就业之和。公有经济自1993年就业人口下降至2005年的13年间,裁员7212万,同期外资经济仅增加1024万就业人口,显然对就业的吸纳是力不从心的。而民营经济就业人数的增量达8024万,在国企减员分流、外资增员有限的背景下,不仅一定程度解决了公有经济背负的就业包袱,而且也有效地充当了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压力的减缓器,成为中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经济力量,为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结论

通过从国家、城镇和乡村等层面分析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的贡献,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1.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具有双重贡献。

2.民营经济对我国乡村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3.民营经济对我国城镇就业的集聚力显著增强。

篇4

【关键词】职务侵占罪;诈骗罪;侵占罪;个体工商户;雇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体的规模日益扩大,个体工商户作为我国特有的经营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于雇员侵犯个体工商户财产权利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但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对上述案件的处理也就出现了分歧。

一、引起争议的案例

2013年6月25日及27日,犯罪嫌疑人陈××在担任广州市银通鞋厂(个体工商户)行政经理期间,由于其主管仓库、后勤,该厂经营者张××要求陈××将存放于该厂仓库内价值人民币26万余元的两批牛皮料退回供应商。陈××遂安排他人以退货的名义开车到该厂仓库要求提货。该厂仓管员金×按照规定,填写出仓单据,并交陈××审批后,该批皮料被运出厂区,后被陈××以低价销售给他人。案发后陈××被公安机关抓获。

本案中,陈××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获取该厂财物的事实清楚,其行为也符合刑法第271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的特征。但其工作的鞋厂属于民法上的“个体工商户”,而“个体工商户”是否属于刑法第271条规定的“其他单位”,陈××的身份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成为该案的争议第一个焦点。

另外,陈××采用捏造退货事实的手段获取财物,与采用直接侵吞或窃取手段获得财物有所区别,手段不同是否会导致对其行为定性的不同,成为该案的争议第二个焦点。

二、分歧意见

本案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陈××的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职务侵占罪的特征,构成职务侵占罪;二是认为陈××的身份不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其非法获取的财物系其代为保管的财物,构成侵占罪;三是认为陈××的身份不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其并非财物的直接保管人,其采用虚构退货的事实,骗取财物,构成诈骗罪。

三、个体工商户的雇员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

要讨论个体工商户的雇员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关键在于个体工商户是否属于刑法第271条规定的“其他单位”。

而“单位”从来就不是法律术语,根据不同的字典对“单位”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维基百科》认为单位是中国大陆的特有名词,全称是工作单位,是对人所工作的机构组织的泛指统称。如企业、学校、政府的机关(政府部门)等独立部门。改革开放以后,单位一词泛指公有制机构组织,例如“国营单位”,而对于私营企业则不称单位。而《辞海》则认为单位是:“1.机关、团体、法人、企业等非自然人的实体或其下属部门;2.工薪阶层上班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单位指机关、团体等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等的各个部门。

刑法意义的单位有有两类:一是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即刑法第三十条及最高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的范围;二是作为特定犯罪被害人的单位,如职务侵占等。对两类单位是作同一解释还是有所区别,目前未有定论。但是,能称谓单位的,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组织。

而个体工商户是《民法通则》所规范的,属于个人投资经营,用个人全部财产承担责任的特殊民事主体,与《个人独资企业法》规范的个人独资企业不同,因此不属于企业。个体工商户是特殊民事主体,具有自然人的全部特征,却不具备单位的组织性。因此,个体工商户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单位,其雇员不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4-侵犯财产罪》(1999-2011)P478-479]

四、个体工商户的雇员利用职务便利,获取财物的手段不同,是否会导致定性不同

根据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可以看出,雇员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由于个体工商户属于个人投资经营,用个人全部财产承担责任的特殊民事主体。其经营者的个人财产实际上与经营财产属于混同状态,全部财产的所有权都属于经营者个人所有。因此,个体工商户的雇员在经营过程中依职务处理经营财产的行为,实际上经过了经营者的事先授权,属于受委托保管处理财物的情况。

篇5

随着政策制度的不断制定,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但是在辉煌的另一面,又不得不面对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如不将其合理地解决,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与社会的稳定。公平与效率是人们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在某种特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相当大的作用,而民商法与经济法更是为其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基础、理论依据。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将这两法进行有效地结合,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2法律价值存在的概念

古往今来,人们对法律价值所包含的真谛,每个人所拥有的看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国内国外的许多法学家也都各自有着不相同的探索。目前,公平、效率、安全和正义等这些方面是受到广大学者一致认可的法律基本价值。这些方面所包含的法律价值已经基本满足了绝大多数法学家所认同的法律价值观念不管是什么国家的法律,都是以表现出法律的有效价值作为其终极目的。然而,由于每个部门法都是不相同的,也就导致了构成法律价值范畴内的法律价值取向是不相同的,各自都有侧重点。

3民商法与经济法之公平、效率的价值

3.1民商法与经济法公平的法律价值

因每个学者对法律的公平价值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有的学者觉得正义就是代表着公平;也有学者觉得只有平等才符合公平的含义;另外,还有学者觉得,所谓的公平就是进行合理的分配正义。实际上,就算是相同的一个人,其在不相同的两个时段内,对公平定义的理解都是有可能出现不相同结果的。著名的思想教育家马克思曾在早前就指出:古罗马人与希腊人的公平就是认为奴隶制是公平的存在,而在1789年,因资产者认为的公平原则是要求去除封建制度,因此,永恒的公平都是会跟随时间、地点改变的,也会因人而变化。现在现如今,公平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指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和主体这两者上的分配,进而让社会的各方面利益都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法律的原则中公平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规范存在,而是跟随着法律的变动而不断变换其定义,是一个道德的规范与原则的规范。

3.2民商法与经济法效率的法律价值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主要体现,其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而这样的社会关系与冲突,其最根本的所在就是人们利益的冲突体现。法律的作用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将这些相互冲突的关系进行很好的平衡、协调,其运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平衡相互冲突的利益来体现出法律的作用。思想家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的都是利益,也正是利益才能真正地做到把所有的社会人员之间相互连接起来,而法律则主要就是用来使这些不同利益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的点。同时,法律也是保障社会凝聚力与有秩序的关键所在,其主要的方法就是让所有冲突的利益得到平衡。这些利益主要包含了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因此,将个人所追求利益的行为合理化、社会化就是法律所存在最基本的作用,通过有规则和制度的方式将其规范起来,并且尊重其追求效率的本质,从而实现将个人行为提升到组织行为的目的。经过法律的手段,逐渐的将个人的努力不断地引向一种社会的努力,也使得个人的效率更快地向着社会效率接近。

4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公平与效率的视角下价值取向比较

4.1法律价值取向的定义

当法律有着目的或为了达成一定社会效果的一个方向进行固定的运转时,一般这就是通常人们所指的立法价值取向。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其反映的就是现实中的人为满足特定的与客体之间属性的特别关联=。而且,这样的需求具有非常多的目标与层次。所以,价值取向就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层次所存在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与取舍。一般情况下,正义、平等、效率以及自由等这几个方面是人类在平常的生活中需求程度与愿望程度最高的。而身为法律外化形式的具体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时,大多是通过某些中介的途径来体现出人的普通需求。

4.2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公平、效率的价值取向上的比较分析

4.2.1民商法和经济法相同价值取向的分析

民商法和经济法有着很多的价值取向都是一样的。如在公平价值的这一方面,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调整经济关系必不可少的两个部门,更是保证市场交易公平的主要力量所在。其中,民商法实行的是高位公平的原则。将公平原则跟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比较,实际上,公平原则的内容丰富程度是要远远大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因此,公平原则才是民商法真正精神中的精髓。在公平原则中,充分体现出了民商法的性质、任务与特征,同时还反映出了其追求的目的,民商法是执法的准绳,是民事立法的宗旨。准确来说,公平原则可以说是民商法的灵魂所在。而在经济法中,还是有着大量将公平看作是经济法价值原则的学者存在。从效率方面来说,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最终目的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指两法在各项的制度设计上,都是间接或直接以实现社会利益和实现经济人的利益为目的,以此来促进生产力,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商法就是由平等的角度出发,再合理地利用好个体财产的交易和公平的原则等来获得相应的利益,当在商事的法律中时,就更加强调效益为上的原则;经济法则是利用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与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效益与公共利益的提高。所以不管是经济个体法,还是宏观经济法或者是社会保障法和市场管理法,这两者都是保障和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第一重点。

4.2.2民商法和经济法不同价值取向的分析

但是,民商法与经济法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大的方面来说,在整体价值的取向上,民商法是属于私法,存在于个人角度的法;而经济法则是属于公私结合的第三法领域,是存在于整体社会角度的法。从细小的方面来说,在公平价值的取向上,两法就有不同的取向:(1)民商法和经济法在生产基础上的不同厂在民商法中公平生产就是指商品经济的产物,经过刚开始的自由交换活动后,就逐渐地确立起了法律制度。因此,这时的公平主要强调的就是人们私权的保护。而经济法的公平观念,很多情况都是指在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时发生市场失衡,也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主动放弃守护人的角色,然后政府主动使用公共权力加入到市场中,以此来保证社会与整体的公平。(2)在公平原则上的不相同。民商法的公平原则中包括了平等的环境以及相同的起跑线,并可应用于所有的法律,而且得出的结果也都是相对的公正。(3)在公平实现的方法上的不相同。民商法主要是应用平等的原则,进而认同所有权的相应制度、私权保护以及契约自由等私法的制度,同时,还有原则对市场规则的限制以及公平交易的影响,最终建立好完善的公平保障与矫正机制。而经济法则与民商法完全不相同,因为经济法是直接通过国家政府来进行干预。其主要就是通过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市场秩序以及宏观调控等能够让社会利益逐渐走向公平。(4)两法公平内容上的不相同。民商法的公平主要就是形式的公平、个人的公平与起点的公平等;然而经济法强调结果的公平、社会整体的公平和实质的公平。

4.2.3民商法和经济法在效率价值取向上的表现

民商法与经济法在效率价值的取向上有着两个方面的区别,首先,两法在利益的强调上不同。民商法主要是以强调个体的经济利益为重点,利用个体经济效益的形式来推动整体经济的向前发展;而经济法则主要是强调整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其次,民商法和经济法在效益与效率的关系上的不同。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将效益看作是效率的低一层次,效益与效率又是有着整体与个体之分的存在。然而民商法保障的经济人所具有的驱利性,就是低层次效益追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更是个体的效益与效率。但是,其中的个体效益与效率的追求却和整体的效益与效率没有直接的联系,整体也就不会随着个体的增高而有所提高;而经济法的效率价值取向则是直接的追求整体的效益与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在市场的调整中,可以说是一对矛盾体的存在,相互依靠,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将是不完整的存在。其在民商法与经济法中的价值取向,更应该将两法合理地结合起来使用,而不是单独地发挥其中一法。只有如此才能在民商法与经济法中更好地将其作用充分地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沈业东,吴佳雯.契约与身份:民法主体与经济法主体的差异分析印.法制与社会,2012,14 f}4):258-259.

[2]曹勇.沦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以法律价值为视角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22树:134-135.

[3]戚水茹.经济法与民商法之比较以国民财富的分配为视角印.法制与社会,2011,21 0:360-361.

篇6

一、指数的含义及分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相关指数也如潮水般涌了出来,已经在工作、研究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

指数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产品的物量指数、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等;后者是表明全部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工业总产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按所反映现象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按计算形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前者指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指数,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二、指数的职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指数的职能在不断延展和丰富之中,但其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却不会变化。

1、详尽刻画市场的整体状况。例如,股票中的道琼斯指数,当年创立该指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们提供一个了解整体股市动态的窗口,其涨跌所刻画的是整体市场而非个别股票的运动状况。产品的价格指数也是如此,其状态反应的是整体市场的销售水平、消费者购买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消费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更是从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总体状态。

2、真实记录市场的运动轨迹。指数不仅是市场中商品价格的度量,同时也是商品价格历史的标本,可以用来追溯和研究整个市场和单个品类的发展历史。凡是能够影响到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都会为人们所关注;凡是行业相关认识都能在指数的变动中寻找经验;凡是重大的市场业内事件也都会在指数上留下影响的痕迹。指数就像是市场横断面上的年轮,丰富的历史数据就是其价值所在。

3、间接反映行业经济的变化趋势。人们常说股票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换言之,国民经济的兴衰是通过上市公司盈利的增减来驱动股市指数的涨落。市场中产品的相关指数也同样能够间接地反映所在行业的发展程度。一个行业是否处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之中,通过相关指数能得到清晰和直接的答案。

4、客观衡量投资的行业风险。政府或企业在衡量投资收益时可以用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测算,但指数可以让投资者通过行业发展的角度判断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水平。这给客观衡量投资风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投资行为能更加趋于理性,规避盲目投资的风险。

5、解剖市场的分析工具。市场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在规律,这时人们便需要借助于指数这一工具来探索市场的运作机制与结构特点。研究人员既可以通过横向的断面分析来进行跨市场的对比研究,又能够从纵向的时序分析来进行跨周期的趋势研究。指数所蕴涵的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得这些分析研究成为可能。

三、指数编制现状

广义上来说,任何人都能够编制符合其目的和要求的指数。但从对社会经济有直接和广泛影响的角度看,主要有社会宏观经济指数、金融指数、企业指数。社会宏观经济指数主要是指从总体和社会的角度反映社会经济状态的指数,例如消费价格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这些指数主要是由政府机构和相关研究院所负责编制和。金融指数是与金融市场活动相关的指数,比如股票指数、期货指数,在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有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指数、日经指数和恒生指数,等等。这些指数一般是由最具权威性的财经媒体编制,也可以由一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编制来为其客户服务;另外,证券交易所也可以承担编制指数的责任。企业指数不是类似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中国中小企业指数这样的反映社会总体或部分方面企业运行状态的指数,而是一种代表指数经济和指数营销范畴的一种产物。企业指数不局限于单个企业的发展状态,而是可以集中反应某个地区和企业集群的特点、状态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有若干企业指数已经在运行。例如,浙江义务小商品指数、山西大同煤炭价格指数、深圳华强北电子产品价格指数、福田指数、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指数等。

四、主要指数公司介绍

目前,主要进行指数编制工作的机构有下面几类:政府机构、政府机构下属的研究院所、独立研究机构、企业。在我国,政府及下属单位进行指数编制所需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当中,也可利用部分资源进行创收,国外一般都是全部列入政府预算。相关单位,如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政府机构各部门等。独立研究机构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研究力量承接项目,参与开发和经营来获取收益,例如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企业自行编制指数的情况在国外大企业中有较多实例,麦当劳、必胜客等都有相应指数的编制。我国目前刚刚起步的企业指数主要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指数编制。

1、中国指数研究院:2004年8月整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搜房研究院、中国别墅指数系统等研究资源的中国商业经济研究机构。定期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和别墅价格指数;为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政府顾问服务,大型区域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为房地产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规划等顾问咨询服务;为房地产企业组织培训。该研究院属于典型的咨询类机构,盈利模式为提供咨询、培训、管理输出、策划等服务。

2、中信标普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是中信证券和标准普尔共同设立的独立合资公司。公司主要从事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及固定收益指数的开发和销售,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业绩评价基准;为指数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指数期货、指数权证等指数联动产品提供投资标的;并为市场分析、投资策略和资产定价研究提供基本数据。该公司盈利模式与中证类似,都是以指数授权、参与指数产品的开发经营及数据服务为盈利点。

3、华强北指数公司: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是在福田区政府的指导下,由华强北重点电子专业市场、中介机构、咨询机构及相关企业等共同出资组建的“深圳市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指数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指数公司”接受区政府监督指导,开展事业化公共服务。福田区政府成立了“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监督委员会”(简称“指监会”),代表区政府授权指数公司负责“华强北指数”的、管理和运营,“指数公司”接受“指监会”监督指导。

五、指数公司的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大量指数的编制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机构,而独立进行指数开发的公司主要集中于经济和金融行业,例如中证和中信标普公司。中国指数研究院则是以房地产相关指数支撑其房地产行业的咨询业务。由此可见,政府资金目前是编制指数的主要经济支撑,通过编制指数并围绕指数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仍然较少,并且其盈利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这里抛开完全由政府主导编制的社会宏观经济指数不谈,而对行业和企业相关的指数进行讨论。

1、中证和中信标普:两者都属于金融机构,中证依托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提供中证系列指数的使用服务,包括直接使用和转发或加工其指数产品;提供定制冠名和非冠名指数服务,并授权使用;提供指数数据服务,包括指数相关详细数据的传输和使用。中信标普则是利用标准普尔的强大资源,同样提供相应的指数产品和数据服务。两个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指数的授权使用费、数据使用费和参与开发的指数产品的收益。

2、中国指数研究院:搜房网下属的房地产数据和咨询服务公司。主要服务有房地产价格指数、数据库服务、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房地产市场顾问、专项市场调查、房地产企业管理咨询等内容。中指是依托搜房网的数据资源和资金,完全以房地产咨询公司来运作,其盈利模式和咨询公司相同。

3、华强北指数公司:由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反映华强北电子市场交易价格变化趋势。其指数的渠道分网上和网下两部分,成立指数网站定期更新指数,并在华强北市场大屏幕上滚动。华强北指数是典型的指数经济行为。深圳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尤其是电子元器件的出口基地,地处福田区的华强北商业街已成为全国电子产业聚集度最高、交易规模最大、电子产品品种最为齐全的电子市场,交易辐射珠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并呈现进一步延伸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趋势。因此,创建价格指数就可以引导电子市场向更为合理、有序、集中的方向发展,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在这一点上,华强北指数与义乌小商品指数、绍兴纺织品指数具有相同的意义。因此,这些指数的编制和运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华强北是通过福田区政府与赛迪顾问联合经营的指数公司来运作,而义乌小商品指数和绍兴纺织品指数则是由商务部直接成立指数工作办公室来负责指数的运行工作。

六、中关村指数公司商业模式设想

1、依托中关村现有IT产业优势,走指数经济的路线,争取使指数编制成为政府行为,得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华强北是由几家大型卖场联合做指数,而与其不同的是,中关村指数公司的运作需要由在中关村卖场中具有领导地位的企业发起和经营,进而带来的大浏览量可以影响其资讯类网站。

2、结合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及网站的设计体系中要充分利用指数产品,通过其专业性和公信力促使浏览者完成消费。但为了保持指数网站的公益性,建议链接做成单向,即由电子商务平台链接到指数网站,而指数网站不做任何链接到商业网站。

3、与IT媒体合作。相关媒体定期转载或者在其文章中引用指数产品,使指数公司扩大影响,并取得指数授权使用费。这里不涉及到共谋的问题,因为合作方只限于指数的转载和分析用途,并不是指数的直接渠道。

4、定制指数。按照用户需要定制相应指数,这一点既可以做成企业价值评估的范畴,也可以做到类似于公益性质的企业指数一类。

5、IT卖场咨询服务。提供IT产品销售的相关培训、咨询、管理和营销策划等服务,取得咨询收益。

篇7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始于本世纪初期(2002年),最早由美国发起,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1997年)美国安然公司就出现过利用非法手段隐藏公司债务、操纵近6亿美元的利润,最终的结果就是公司破产。再如,世通公司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公司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即管理层失误的决策,盲目进行低成本扩张,大肆造假支出,掩人耳目虚增企业的市场利润和现金流,最终的结果也是倒闭破产。即使是在今天,国内外企业财务欺诈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真正遇到侵害的是利用相关者,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是社会性的。我国现代财务会计领域的发展起步比较晚,现代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也不够完善、成熟,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环境,从当前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出发点,就财务会计的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演进,对审计流程、标准的选取与实施路径简要探究。

一、财务会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现状

1.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

关于“内部控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兴起比较晚。在2008年,我国财政部门联合其他四大部门联合制定、颁布、施行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这一章程标准,其中首次明确规范了内部控制的含义。即“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表信息的真正可靠,由企业的股东会、董事、监事、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过程”。

2.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新时期新经济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业发展领域及其所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演进之中。在这种复杂而又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主体所遭受到的最大影响因素还是来自于内部会计运作模式,换言之就是指在新形势下财务会计所处环境在不断变革之中,并且受到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法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呈现为当下人们所看到的多元化、信息化、人力资源化等特点。总体来评价,财务会计及其环境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还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着重要的促进功用。

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质量相关性

1.新时期资本市场财务环境分析

① 人力的资本化。当今世界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随着技术经济在社会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显著,企业更加注重人在生产要素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简单一点讲,现代企业无论是在经营管理理念上,还是在财务会计实施策略上,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就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体系,也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价值观,任何资本投入都是有价值的。② 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经济结构上,比如,在经济主体层面上,我国包括国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个体经济、中外投资经济等。主体多元化,势必会导致与催生利益多元化,继而引发出一系列利益冲突,简单一点讲就是市场竞争程度加强,各企业的竞争实力也得到加强。现代企业会有针对性的给出相对精确的目标,长此以往,创新型的财务会计信息技术也就逐渐得以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运行体制。③ 计量属性的转变。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般都会重点研究与议论财务会计的价值,但是财务会计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市场价值、企业会计的公允价值、内在价值等,无论如何,有一点不容置疑,即财务会计的价值是面向过去时间的,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历史成本。如果我们从企业现行低成本或者是企业市面价格来计算,那么所估算出来的企业价值中所涉及到各指标要素,以历史价值作为可靠,并且它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2.提出假设

根据前面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概述,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之间的相关性,在这里提出假设(包含两个)。问题假设一,上市公司被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之后,可以预想到,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引入以及在公司规章规范中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提升;问题假设二,依据前面提到的整合审计大发展趋势,可以猜想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程度越高,就更加有助于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提升。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假设的提出,也印证了本文研究的核心论点,即上市公司在公司内部治理中运用并强化现代内部控制审计,可有效地提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

篇8

论文摘要:文章试图对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一定的计量分析。为此,首先将国内部门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有关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对通信业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通信产业的发展,发挥通信业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引言

通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进程中,通信业的重要性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通信业从弱小到强大、从落后到先进、从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到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然而,通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究竟有大?本文尝试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此进行探讨。

1计量模型分析

1.1理论模型

本文尝试用菲德模型来分析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菲德模型是菲德(G.Feeler)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用于测算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两部门模型。该模型把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出口和非出口两个部门,由于出口部门面对的是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促使它不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出口部门正好吸收这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外溢效应,从而增强其自身实力。因此,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可能要比出口本身增长所形成的GDP增量大。菲德的两部门模型就是用来估计出口对于非出口部门外溢作用以及出口与非出口部门之间要素生产力差别的数学模型。

通信产业作为一个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联系十分重要,任何希望估计通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必须关注通信产业对非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鉴于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外溢作用,将借鉴菲德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来测度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菲德模型的思路相似,把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类同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国内部门划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

模型建立如下:设各自的生产方程为:

P=f(Lp,Kp)(1)

N=g(Ln,Kn,P)(2)

其中P和N分别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两部门的产出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下标代表部门。(2)式生产函数假设,通信产业的产出水平P将影响非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

劳动力(L)与资本(K)总量可以表达为:

L=Lp+Ln(3)

K=Kp+Kn(4)

社会总产品(Y)就是两部门产品之和,即:Y=P+N(5)

菲德模型将不同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表达如下形式:

其中fl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fk代表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gl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gk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δ是两个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理论上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零,正的δ意味着通信产业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高于非通信产业部门。

对(5)的两边求微分得:

dY=dN+dP=gkdKn+gldLn+gpdP+(1+δ)gkdKp+(1+δ)gldLp(7)

根据(3)、(4)、(5)、(6)、(7),可以推导出如下回归方程:

(8)式中,α、β表示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γ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为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分别是总产出、劳动力和通信产业产出的增长率;P/Y是通信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将国内投资视同于资本存量的增量,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在统计数据中不存在,一般用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于是(8)式可以改写为:

参数γ代表通信产业外溢作用与两部门间要素生产力差异两种作用之和。将一个常数项和一个随机误差项加入到方程(9)中,同时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差的特性,则方程(9)就成为所需要的回归方程。

通过方程(10),对的系数γ的估计,可以得到通信产业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将整个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同时,非通信产业的产出不仅依赖于配置在本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要素,还取决于同一时期通信产业的产出量。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假设: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个假定与现实可能不太相符,但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分析结果影响不会太大。

1.2样本的选择

在本模型的计算过程中,Y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替,GDP用当年价格计算。L用年末从业人数表示,从业人数合计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I用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它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和,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P用每年通信业务总量代表。样本区间为1998-2005年。样本选取时间从98年开始,是因为1998年邮电分家,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上述指标的相关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通信年鉴》。如表1所示:

该回归模型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平均平滑处理。处理数据结果如下表2所示:

1.3模型回归结果

利用EVIEW统计软件对方程(10)做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方程(10)的回归结果看,所有的回归系数估计值α、β和γ都通过了统计的显著性检验,R2达0·671254表明了方程的拟合效果好。从方程(10)的估计结果,得到最关心的系数γ的估计值为1·764966,γ就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γ=1·764966的含义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通信部门每多生产出一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

2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参数的估计值γ为1·764966,也就是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通信业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出,整个国民经济GDP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这就说明了通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作用。

通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不仅包括对GDP的直接贡献,其更大的贡献在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渗透作用与倍增作用,尤其是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改变、资源节约利用等改革需求越来越迫切,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必须为有效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这不仅要求通信业加快自身发展,更要求通过它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改造提升其他产业,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基于上述的计量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加快通信业的发展,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要向通信业倾斜,以发挥通信业的高效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内容摘要:本文以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模型为基础,引用1986-2007年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有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影响,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挤出效应 挤入效应 财政支出 税收 私人投资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因为社会总供给由于短期价格粘性而固定不变,所以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国民收入逐渐增加。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支出G。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如果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拉动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保持不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移动到IS',可以看到收入从Yo增加到Y'。如果利率不变,收入可以从Yo增加到Y'',但是由于利率提高到i1,挤出部分私人投资,所以收入只能增加到Y',Y'Y''就是挤出的部分。政府财政政策的扩张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从而挤出私人投资,导致政府扩大需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降低。这就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模型。

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大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当然,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在“IS-LM”图形中,就是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这时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政府具有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LM曲线的斜率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这时利率上升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

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把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这样使得市场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入效应概述

除了以上提到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也有挤入效应,它是指政府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者提高就业量的效应,表现在:政府对公共基础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用财政收入为居民提供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的行为。形成财政政策挤入效应的原因是随着总需求的增大,企业外部的隐性成本下降,外在经济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这样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说企业筹资成本提高时,企业也会增加自主性投资。比如在钢铁销售价格被限定时,钢铁供应可能会发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钢铁行业的供给结构,那么企业有可能增加投资,增加供给。所以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必须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很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挤入效应。

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挤入效应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四个变量:财政支出(G),税收(T),私人投资(PI)(包括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所有变量均采用年度时间序列,样本范围是1986年到2007年,由于数据很大,所以对原始数据采用对数变换法。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分析财政支出效应的理想工具。实证过程如下:

(一)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的分析结果严格依赖于随机扰动项为白噪声序列这一假设条件,而且协整检验也是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提出的。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判断各序列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说明所有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差分平稳的。因此,可以判断所考察的时间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由于各序列均为同阶单整,下文可以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二)协整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检验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模型出现的伪回归问题;二是协整关系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它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协整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影响。

在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时,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并采用滞后结构(Lag Structure)诊断,最终确定的滞后阶数为3阶。表2给出了利用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 VAR方法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仅给出了第一、第二大特征根)。

首先,三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第一个迹统计量值均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可知第一个原假设被拒绝,第二个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所以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有且仅有1个协整关系。因此,三个变量之间在5%显著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这同时表明财政支出、私人投资和税收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时,误差修正模型的方程如下:

D(PI1)=0.172286-1.222415D(G1(-1))-1.114318D(G1(-2))-0.261602D(G1(-3))+0.412287-0.338965D(PI1(-2))-0.555577D(PI1(-3))+1.177224D(T1(-1))+1.581107D(T1(-2))+0.560514D(T1(-3))-1.117493(0.481275+G1(-1)+0.091517PI1(-1)-1.151835T1(-1))+u

这个方程式的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系数。回归结果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的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的影响。此外,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因此它表明每年实际发生的私人投资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117493%被修正。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协整分析只是帮助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比例关系,但没有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为了说明这种因果关系,需要用Granger检验来进一步验证。因为三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因此对二阶差分后三个变量的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结论

边际政府支出倾向为-1.222415,其含义为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就使私人投资减少1.222415元,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很明显,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在长期均衡关系上表现为挤入效应。边际税收倾向为1.177224,其含义为政府每增加税收1元,私人投资增加1.177224元,而税收减少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这有可能是因为从1992年以后我国税收增长幅度逐渐加大,政府增加了税收,就增加了政府储蓄(等于税收减政府支出),虽然私人储蓄同时减少,国民储蓄保持不变,但是我国政府一直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成本,而且还会对关联产业产生辐射效应。总的来说,政府短期内要想使私人投资大幅增加,应采取增税的政策,但是长期增税会影响私人投资成本,降低私人投资积极性。

从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来看,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动的Granger原因;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前者是因为随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私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投资因此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以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考虑到私人投资的影响。后者是因为我国居民近几年的边际消费倾向不断加大,由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居民的人均收入正在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尽管存在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用,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家庭收入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投资,这就表明了政府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私人投资虽然被挤出效应所牵制,但是国家相关制度和设施的不断完善优化了投资环境,而且财政政策扩张由于财政政策乘数的作用总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以私人投资逐年增长。私人投资主要投资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前者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上,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房地产被认为是保险系数最高、增值最快的资产,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比较收益十分明显,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投机资金,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巨大的正效应;后者主要体现在股票投资上,大多数居民报着短期投机的心理,想实现一夜暴富,但是由于股票的收益和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极强的波动性,而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少,缺乏金融创新品种,投资者只能通过股票价差获取收益,使得投资者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政策制定不需要考虑私人投资的影响,但是要适当考虑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利率形成的市场化,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利率管理体制、利率形成机制、利率结构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另外,政府还是要以健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体制为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允许私营企业进入一些新的领域,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商业、旅游以及管理服务等行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内开放;其次,制定完善的法律和规章体系,为我国私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安全而又透明的市场环境;最后,建立与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在相关具体制度市场化以后,国家配合以适当的监管,使得制度日益完善。这样国家进行财政政策操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将大大增强,有利于对私人投资的调节,把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公民社会组织 (-organizations) 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其基础和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对 civil society 的译名,强调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对于公民社会的含义西方学者认为包括两点:一区别于与对立国家干预的社会生活经济领域,二意味着国家权力的一种法律上的界限。黑格尔曾在他的《法哲学原理》 中论述过:市民社会是区别于家庭和国家,是其内部成员得以保护并且市场得以运作的机构和制度是介于自然社会 (家庭) 和政治社会 (国家) 之间的地带。而马克思则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到有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阶段,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是社会的进一步分化。

在国内对于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定义,主要有政治学和社会学两种意义,民间组织是两种定义的共同主体界定,政治学意义强调公民社会“公民性”,社会学意义强调的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综合以上对于公民社会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公民社会概括为国家、政府、企业经济领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总和,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二、公民社会组织特征

1.民间性。民间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需要而自发产生并通过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来维持自身存在,是一种源于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存在。民间性是衡量公民社会组织是否正真起到桥梁中介作用的标准,虽然其分离于政府部门或是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成立,但它是不带有政府行为特征的,是一种带有自发性的社会组织。

2. 官民双重性。官民双重性的特征的存在有其现实根源,首先由于目前不充分的经济发展和正处于转型期的政治体质改革,国家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由于一部分的民间组织是在政府的领导和协助下成立,并且在活动经费上受到政府的资助,其形成的路径具有官方性。按照政策规定,民间组织的成立、发展的经费在原则上,是由组织自行筹集,但实际情况有一部分民间组织在经济上依赖于政府,这就使得民间组织在成员上来源于民间社会,但实际的运作却没能脱离政府的作用。

3. 非盈利性。公民社会组织的成立目的不是追求权力和利益最大化,而是为其成员和社会提供不同于政府所提供的一定的公共服务。但非营利性并不是表示民间组织的活动是没有收益,但必须清楚的是这种收益不是其存在和活动的最终目的。公民社会组织是一种产生于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组织,其存在和运行都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公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服务性的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也必须同第一、第二产业一样,同样以市场经济的原则为运作标准。

4. 服务性。公民社会组织的成立目的在于服务,服务性是公民社会组织的基本特性。公民社会组织没有公共权力,但却为社会、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即为政府、企业、社会利益团体、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技术等公共产品,以提供公共服务获得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认可。这些服务包括:沟通、协调、咨询、监督与规范市场、政策监督与导向等。沟通主要存在于为政府与企业、社会、各行业、地区、公众个体相互之间,为其起到桥梁作用,传递信息;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利益主体和谐共进;为各利益主体提供信息、政策、法律时事咨询和进行人员培训;以社会团体的力量监督规范市场主体的活动;依据政策规定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5. 自愿性。公民社会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依据各自所关注的问题自愿加入不同的社会组织,在一个社会单位内,不止于只有一个社会组织,而是多个社会组织共存,它们之间可能是有不同利益主张或不同的利益冲突,这也是公民社会组织多元性的表现。公民社会组织成员的自愿参与源于他们关注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可能是关系到多数人的大的公共问题,也可能是只关系到部分人的小的公共问题,但绝不是私人问题。

6. 过渡性。中国公民社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够成熟,其典型的特征如自、自愿性、非政府性等还不十分明显。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政府职能也正处于转变期,而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大多成长于上世纪 80 年代时期,由于历史性原因无形中决定了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缺乏自主性、自愿性、非政府性。按照公民社会组织自身的性质和成立的原则,公民社会组织需要加快自身转型,脱钩于国家政府、党政机关,而是在国家政府、党政机关的监督和管理之下进行活动,政府主要通过民间组织的主管业务单位对民间组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三、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组织关系

1. 市场经济营造了公民社会。首先,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人们所了解的事物增多了,自主意识得以发展。同时,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平等意识更促进了人们对于自利的认识和追求,自主意识之下促使人们对于自身合法利益的诉求,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促使人们之间出现利益分化,对于不同利益的追求,促使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在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治理中,公民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力量之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前,国家对社会是一种全面控制和管辖,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渐由原有的被管辖控制转变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局面。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国家发展有利于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社会组织的发展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后援力量,社会组织通过对国家建设、发展政策的理解和实施,从而促进国家社会良好发展,社会组织也会代表自己所代

表的社会阶层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帮助国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第三,市场经济成为了公民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模式。“公民社会的标志是私人商业公司的自主以及私人社团与机构的自主。”市场经济的自由、自主、竞争特点,促进各公民社会的自主性,有利于公民社会组织发展成员,更有利于公民社会组织为了公共事务开展活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市场经济塑造了公民社会意识形态,公民意识形态是指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在行为上的一种体现,体现在公民在处理与国家、社会、政府、公共事务、公民社会以及与其他公民关系之中,公民意识形态的激发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和增强,公民会在逐渐增强的公民意识支配之下,寻求相应的政治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2. 公民社会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特征决定了单纯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在市场经济原则的支配之下对利润的追求会促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便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而公民社会的发展则会对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给以弥补,“公民社会可以承担为经济领域培育市场,发展经济机制的任务,减少了许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阻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也在另一方向度上展开,即社会自上而下地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在国家政府活动之外,社会成员自发或资源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各种新的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如农村经济改革中,农民自主发起的经济合作组织、个体经济协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慈善基金会等各种民间组织的出现并积极开展活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的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公民社会源于市场经济,并且一经产生就以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自由、平等、/!/竞争有序、开放的环境和社会秩序,为此,公民社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架起互通桥梁,一定程度上从社会角度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合作互补。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并为个人和团体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加速了整体同质性社会解体,使得公民社会发育、发展有了条件,使得社会民主目标实现有了基础。市场经济塑造了由主体、自主、平等、自由、竞争意识的个人和团体,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市场经济一竞争机制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财富增加,而公民社会则从社会整体发展层面防止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差距扩大,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形成一个公平和效率同时兼顾的社会大环境。

四、市场经济中公民社会组织发展

1. 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环境。十三中全会报告提出“要实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组织的发展的政治保障,社会组织的发展被列入社会整体治理体系之中,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基金会管理条例》 等若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架构的登记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 《企业所得税法》 及实施条例、 《公益事业捐赠法》 等一批法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为框架的社会组织配套政策不断健全完善”.社会组织的发展在逐步步入制度化的进程中,国家政策也同时对社会组织发展提出了政治协助和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