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策划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文旅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文旅策划

篇1

关键词 农村;林业绿化;现状;问题;对策;浙江温岭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84-01

农村绿化是温岭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近年来,温岭市启动实施“百村绿化、千里绿廊、万亩绿地”工程,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市取得了省、市、县3级绿化示范村逾100个,粗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农村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现通过对全市山村、海边村庄、主干道周边村庄几个不同类型的村庄绿化观察及调查,探讨农村林业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以为农村绿化建设提供借鉴。

1 农村林业绿化现状

1.1 重建设,轻绿化

农村居民绿化意识薄弱,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破坏、阻遏林业绿化,导致农村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此外,农村居民绿化的积极性比较低,房屋附近缺少系统的绿化,缺失乡村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1-2]。

1.2 农村绿化物质基础缺乏

根据农村绿化不同,每村平均需投入3万~15万元,而温岭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村级集体收入少,根本无法拿出资金进行绿化建设,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价值高,多数涉及到农户的承包地,难以协调。农村缺乏专业的林技人员及相应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此外,绿化养护经费匮乏,导致农村绿化成活率低下。

1.3 存在城市化倾向

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盲目引进名贵树种;大面积种植草坪,对灌木进行模纹处理或在村内公共空间造假山、修水池等;公共场所地面过度硬化,不切实际地修建亲水木栈道、村庄公园。以上这些建设措施,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丧失了乡村特有的生态绿化环境,破坏了乡土风貌与气息[3]。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绿化意识,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村绿化带来的利益。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等,使农民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的重任[4]。

2.2 加强领导,重视物资投入,明确职责

农村绿化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目标考核,同时村级集体要积极寻找出路,筹集绿化资金、解决涉地农户的租地绿化优惠政策,建设完善的农村绿化体系。基层林业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绿化改造提供改造前合理规划、改造中亲自指导、改造后管理整套服务,通过结合各村各自的特点,指导农村完成适合本村生态的林业绿化。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的认真落实。引导农村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生态效益,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农村林业的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建设的发展[5-6]。

2.3 突出乡土树种在农村绿化中的应用

一方面,在农村庭院绿化上,多选择种植枇杷、桃、杨梅、桔树、葡萄等温岭乡土果树。这些果树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庭院围墙以藤本类瓜果蔬菜进行攀藤,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围村林业绿化建设,将村中河流沿岸、村中主道、村外荒山田间机耕路旁充分利用起来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绿化成果,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结合温岭市村庄分布在沿海、公路、塘堤、平原、山地等特点,分别布置带状沿海农村防护林网、平原网络状农田林网建设、片状山体绿化网[7]。有条件的村庄,可在村口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在村内,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地形地貌,以乔木为主体,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形成村内绿色骨架体系[8-12]。

3 参考文献

[1] 李翠萍.对新农村建设绿化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2011(1):31.

[2] 吕品.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6):228.

[3] 刘大威.乡村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7-10-26(2).

[4] 周生贤.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林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02M):4-7.

[5] 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J].中国林业,2005(03B):18-19.

[6] 许咏梅.新农村建设中有关绿化方面的建议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2(13):100.

[7] 颜福彬,吴敏霞.温岭市农村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42-243.

[8] 吴维,代钦奎,唐逸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探讨[J].林业建设,2009(1):56-58.

[9] 朱社红,卢素香,葛庆玉,等.小议乡村绿化[J].现代农业,2012(4):93-94.

[10] 白永祥.提高林业绿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94.

篇2

7、8月份开始,随着对业务的熟悉,工作内容主要转变以配合为主,参与了北碚静观、酉阳小坝、易华录数据湖及江北区五宝镇等项目。其中,在静观和小坝项目中主要完成了对项目地区位的分析;在五宝镇项目中负责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申报的各项政策补贴的梳理;在数据湖项目中收集了项目地的对标案例及项目建议书的部分编写工作。

期间,还参与了乡村振兴全过程顾问咨询服务模式的设计工作,完成服务清单的整理分类及编制工作。

课题方面,逐步加入中冶农特产品型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研究两个课题组,协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文字工作。

同时,自7月初加入文创IP小组后,完成了小龙虾项目的市场分析部分并提供策划思路和理念;另外,负责美丽乡村院IP的策划、设计与打造工作。

在院宣传方面,负责撰写了中冶扶贫征文和美好中冶公众号推文。

以9月底的金刀峡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为转折点,开始正式作为设计及执笔人员参与到项目中,负责该项目的产业部分和生态农业发展区策划。提出在金刀峡镇生态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社区农业的思路,打造金刀峡镇区域有机品牌,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品牌打造路径和模式。

除此之外,长寿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项目工作也在10月底展开,主要负责项目的文化振兴部分。根据长寿区文化的禀赋特点,基于现存的“自然长寿”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出打造“健康长寿”和“百年长寿”的长寿形象,推动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在长寿区宣扬儒家文化以完善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宣扬工匠精神以促进民族民俗手工艺品向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积极转化。

另外,课题方面除完成重庆市农委乡村振兴课题的申报工作之外,还配合完成了2019年度研究课题《文旅驱动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的申报工作;文创IP小组方面完成农特产品IP打造路径研究和酉阳小坝项目的命名工作。

2018年度全部工作内容详见附表。

回头入职近一年的时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进步和转变:

一、 业务能力的提升。在过去几个月的时光里,从刚入职时的懵懂迷茫,被分配到任务时的毫无头绪,到现在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板块的内容,从心里还是为自己感到高兴的。这段时间里,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都努力提升了自己,积极阅读相关材料,补充背景知识,虚心请教弄清楚院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目前不仅可以保证被分配任务的质量,还有精力一点点尝试着把自己之前的专业知识提炼出来融入到项目中来,做出创新和提升,以期为项目打造更好的效果。

二、身份意识的转变。刚刚入职时,还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学院气比较重。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时而还会有惰性。项目上不太善于和别人配合交流,经常出现完成的作品达不到要求和预期的情况,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和自己有意识的调整,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任务量不繁重的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充电,偶尔还会主动询问同事,是否有需要配合的工作,并逐步增加了同团队和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返工的问题渐渐转化为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对院的归属感逐步增强。在刚进单位的时候,恰恰赶上受到私人原因的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也不是很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事们逐渐熟络起来,深刻地体会到美丽乡村院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存在。对单位越来越有感情,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一点一点增强。现在已经时刻做到意识自己是美丽乡村人,自己的优秀就是为美丽乡村院争光。

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现有的不足:

一、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院项目提供的帮助太少。因为之前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再加上性格方面原因,在各类项目讨论会上发言较少,羞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导致没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方面给予项目足够的支持;

二、距离多专业复合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除了必备的产业基础知识能力之外,对于规划设计、文旅策划方面知识的不足,景观建筑方面意识的欠缺都可能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短板所在,不利于日后项目的开展和团队之间的配合。

三、 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生思维进入工作思维。虽然前文中提到这一年中的转变,但是照比优秀的同事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不能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完美地找到“有”和“优”之间的平衡,有时难免给项目负责人和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对院级层面的宏观发展方向缺乏长远视野。对于项目和院发展方向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政策和市场前景缺乏前瞻性的见解,或是目光短浅,过于关注眼下,或是忘记了作为央企的性质和责任,过多追求拥抱市场。

篇3

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表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在文化赶超的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近年来,郎溪县已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将顶层策划、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九德郎溪”等系列人文策划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九德郎溪”的文化主题和概念是2010年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在《郎溪城市景观品质提升及城市泛园林化概念设计》中首次提出的,获得了郎溪县政府的高度认可,推广到全县。其以《尚书·皋陶谟》中“为政九德”的概念为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郎溪九德”,即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其中,“仁义礼智信”5个字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五常”,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法则和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静清趣善”4个字则体现了国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向往。建设“九德郎溪”,就是把“九德”的内涵植入城市建设和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张鸿雁教授还指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元素,“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中国根柢在“九德”。 “九德”作为郎溪城市文化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并有望成为中国根柢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大文化郎溪”发展战略在秉承原有定位的基础上,以创新文化郎溪特色县域定位为出发点,系统打造“九德郎溪”的主题县域空间和主题文化发展战略,以软实力和特色竞争力的构筑促进县域的整体提升,打造中国文化根柢示范区和创新区。

通过“文化郎溪”建设,重新构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以地方性文化崛起整合区域发展与富民效益,创造县域经济与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示范标杆价值;郎溪农、文、旅、工、创联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打造,可以拓展“文化郎溪”产业覆盖半径,实现经济产业价值,创造郎溪社会全员的文化福祉,实现文化礼仪递进共享机制,实现民生福利价值,进而创造出文化层面的 “郎溪现象”。

整个“文化郎溪”建设目标,是实现由6个方面组成的系统目标体系,即以“一核九区”为特色县域文化主题,建设中国根柢文化创新试验区;以文化富民、文化福民为导向,建设民生文化的先行区;以文化设施的高质量建设为基点,建设安徽省高品质人文县区及人文循环示范区;以发展“5+1”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重点,构建郎溪特色全文化产业链实践区;以“九德”文明行为普及和居民素质提升为亮点,建设“九德”文明素质典范区;以全面实施12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建成中国特色文化先进县。

篇4

就荔波而言,这里生态良好,拥有“中国南方喀期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是全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先后荣获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地方、世界最美喀斯特森林等称号,更被誉为“地球绿宝石”。

所以,做好生态经济这篇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的荔波来说,是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

为此,荔波将按照“两加一推”主基调和黔南州“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战略定位,以打造荔波旅游升级版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围绕旅游这一核心,抓好一产、二产、三产,围绕旅游功能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文旅、体旅、工旅、农旅融合发展,力求把荔波旅游“做美、做优、做强、做亮”。力争到2025年,实现有2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0个以上3A级景区,实现众星捧月、嫦娥散花的旅游大格局,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

坚守底线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发展农业方面,荔波将立足“农旅结合、安全食品”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荔波精品水果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梅园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农耕文化示范园区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哈密瓜、枇杷、蜜柚、血桃、青梅等精品水果及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争取到2020年打造几个规模十万亩、产值千万元的特色高效产业。

以打造“全国安全食品示范生产基地”为载体,发展一批无公害绿色放心的农产品,提高遗产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龙头企业与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有机结合,让农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精深加工,深度推进农旅结合的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农业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荔波将依托“高铁时代”到来的优势,凭借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在加快景区的纵深开发,抓好景区扩容及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借助品牌景区带动效应,谋划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

2015年,全县将重点打造开发108个古朴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村寨,真正把具备条件的村寨都做成旅游村寨,把全县能开发的美景都打造成景点,创造性构建新的旅游大格局。

所有旅游之外的三产都要围绕旅游要素来做,充分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升级打造《水韵樟江》《瑶之韵》民族风情演出和节庆民俗文化表演等一批寓教于乐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冲击力,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索道、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水疗、野外拓展等一批高山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复合发展转变;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建设;深化旅游综合体制改革,推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制度,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旅游发展中来,打造荔波旅游升级版。

产城互动

做强做大“绿色GDP”

在发展工业方面,荔波始终牢固“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抢抓“互联网+”、工业4.0、创客时代等机遇,坚持高位嫁接、高端切入理念谋划工业发展,突出“绿色化”,走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旅游相生相融的绿色、低碳、环保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发展一批如绿色轻工、农特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工业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支柱,做大“绿色GDP”。

同时,支持和培育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每个乡镇创办一个以上返乡创业园进行孵化,县级层面重点打造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引导各类能人和返乡农民工到园区创业,围绕旅游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弥补荔波工业短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在城镇化方面,按照“做精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思路,科学优化和精心编制县城总体规划、老荔波旧城改造项目规划、月亮湖湿地公园规划、荔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及四大主体民族建筑规划,将县城规划区拓展至朝阳高铁站,面积达27平方公里以上。

围绕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定位,做足做好亲水文章,加快推进“老荔波”古街区旧城改造、樟江河景观化治理与旅游航道改造、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网路、城市公交公厕等功能配套设施及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星级酒店、精品客栈和一批高档次的影视娱乐场所、购物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立足实情

让全域旅游战略落地生根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不管是空间上的拓展,还是产业的融合发展,都需要全民的参与,荔波将从“空间拓展、产业融合、全民参与”三个维度深刻阐述和全面诠释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交通的支撑。荔波已正式启动了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陆空并进,内优外快”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为打造荔波全域旅游提供支撑。同时,加快推进贵南高铁建设,开启荔波“高铁旅游目的地”新时代,三都至荔波、荔波至榕江、荔波至南丹、荔波至环江“一纵一横”高速公路已纳入省、州“十三五规划”并提前实施建设。此外,陆续开通了荔波至贵阳、荔波至重庆、荔波至广州、荔波至长沙、荔波至海口等航班航线,形成高速、高铁、航空三位一体的外联大通道,加快打通各景区景点的联络线、断头线,形成全域旅游的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

金融的支撑。加强与中信证券、华创证券、贵州兴黔财富公司、中国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投、融、建一体化发展,将荔波景区资源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加强银政企合作力度,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借助省州融资平台合作发行基金、债券等,巧借外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推动荔波旅游挂牌上市。

大项目的支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成功引进广州奇码科技、云南敏大集团等企业入驻投资兴业,并引入奇码电商、世界蜜月之都、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等一批大项目落户荔波。目前,云南敏大集团正深入推进对世界蜜月之都项目的研究,贵州三叠纪有限责任公司正推进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项目建设。今年9月,上海东方卫视与美国探索频道的《荒野求生》栏目联合在荔波拍摄《跟着贝尔去探险》,该节目是亚洲首档中外明星探险真人秀。届时贝尔・格里尔斯、韩雪等中外明星将齐聚荔波,助推荔波加快打造全球婚纱摄影基地和游客最向往地方的步伐。

人才的支撑。出台一系列引进人才、关心人才的政策,推出人才公寓让人才安居乐业,今后还将建设专家楼、人才房等,鼓励和引进更多人才到荔波就业创业,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篇5

石台县常务副县长巩文生不无自豪地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基于我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东傍黄山、太平湖,北邻九华山,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东唯一“一县一业”专做生态旅游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达81.2%,负氧离子浓度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35倍。”

大自然的巧妙分工,赋予了这里新鲜的空气与丰富的植被资源,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石台县的“立县之本、形象之基、发展之源”,使之能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飞地强县”三大战略。

相得益彰:开发与保护

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基础上,石台挖掘出无数的旅游资源,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首位产业。“我们就搞生态旅游,这是我们的资源,更是我们的特色。”巩文生说。

在谈到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候,巩文生强调的更多的是加强生态保护。“作为县内重要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执法管理,保护好全县森林资源尤其是阔叶林,保护好全县河流湿地尤其是秋浦河,保护好全县野生生物尤其是珍稀动植物,保持自然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巩文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相比开发过后的人工景色,人们更愿意遁寻着历史的沧桑,与大自然拥抱,在石台,游客们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有农家乐。所以,加强天然阔叶林、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才能保持古树木的长青和原始村落的古老气息。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就是石台县加强生态文明规划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拥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青山绿水之间,当地除加快高架游览车、索道、双龙谷至主峰栈道等项目建设,开放双龙谷、五指峰景区之外,还不断完善景区内道路、停车场、旅游公厕、供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巩文生说,“但是要想做好,就得限制性开发,开发过度就成破坏,谈不上生态;开发不够,便谈不上建设。”开发与保护的权衡,成为了这片纯净土地上的长期课题。

中流砥柱:特色产业

生态搞得不仅仅是旅游,而是要把全县的产业都做成生态特色。据相关人员介绍,基于旅游首位,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农事体验和特色餐饮基地,推进农旅融合;加快旅游文娱场所建设,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富有浓郁乡情的旅游文化娱乐项目,推进文旅融合;完善城区、景区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地方特色系列旅游商品,推进商旅融合。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仙寓镇大山村某农家乐示范点了解到,农家乐从业村民年均收入基本都在十万元以上。在一个不大的庭院里,有喝茶休息吃饭的地方,楼上便是客房,吃的瓜果蔬菜都是农家自己种的,纯天然、无污染、有机、绿色。

县旅游局局长彭作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我们树立的是生态产品经营理念,也就是将资源商品化。依托富硒负氧特色资源,打造集生态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推进石台硒茶、硒米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系列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高山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农业,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以发展优质高效农特产品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培育茶叶、经果、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山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于是便有了富硒茶、富硒米。好的资源要拿来分享,就应当将品牌推出去。

在品牌宣传方面,O2O的营销模式也被小县城的生态经济玩得游刃有余。在网络营销平台上,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联运、共同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宣传,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资源的连带产业,将资源商品化、市场化,并打造出品牌,是这个县城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巩文生说,“党的十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指明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坚定了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信心和决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培育绿色企业,加快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加大小水电和风能开发利用;加快飞地园区产业招商,推进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建设。飞地与本土并重的发展模式充分展现了生态经济的魅力。

小城大事:精气神的建设

生态经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实际上,小县城的生态经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重中之重。

将生态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结合,健全绿色发展、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巩文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每年元宵节,县城都会举办灯会,猜灯谜、看表演;每年的茶叶展示展销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向全世界展示出县城独特的茶文化。通过免费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送戏下乡,举办全民参与的民歌大赛和健身运动会等,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篇6

一、成都市新津县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和需求

新津县已依托梨花溪风景区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跻身四川省旅游强县行列,正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2012年―2014年,全县旅游收入年递增26%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6.8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21.3个百分点,农民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高于全省平均7.9个百分点。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3.3%和26.4%,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比重11%,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6大主要考核指标:①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②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③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④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⑤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⑥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新津目前还未建立起全域旅游相应的指标体系,但就当前数据来看,新津在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当地农民年纯收入来源于旅游收入的比重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不过也应看到,相关数据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新津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未来大有可为。特别是提出了“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也需要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做足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大旅游、大宜居、大商贸”发展格局。

二、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

游客和群众普遍反映,新津虽有一些特色的景点,但相对零散,没有串珠成链、形成合力,仅有以黄辣丁为代表的河鲜美食以及以花舞人间、梨花溪为代表的观光旅游等少数亮点名声在外。同时,山水资源、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城市整体营销宣传欠缺、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不浓等问题也导致资源整合度低,整体效益低下。

(二)产业协同发展不足,融合程度不深

工业方面,主要强调产业内部优化,同时工业集中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布局,旅游装备制造有待形成特色产业链,工业旅游也有待探索发展。农业方面,虽然一三产互动、农旅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区(市)县相比仍显优势不足。服务业方面,旅游业与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从一日游向多日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足够吸引力。

(三)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优,协调力度不强

文旅产业是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六大要素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以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就表面和实际运行效果看来,设立梨花溪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后,旅游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的模式、力度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必然要求强化旅游发展的统筹力度和协调能力。

(四)旅游发展动力不足,项目支撑不够

项目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当前新津旅游产业发展大项目支撑仍显不足,现有项目也未能形成辐射全域的带动效应。同时,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除道路通达性较差外,停车、住宿、购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旅游形象和接待能力的提升。

(五)旅游发展特色不明,优质产品较少

虽然新津也有花舞人间、梨花溪、观音寺等著名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新津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这需要新津县旅游产品有更加明确的发展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开发优质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六)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除花舞人间等大型旅游景点以及少数知名餐饮酒店企业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团队以及较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外,大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仍以家庭成员、亲属为主开展服务工作,旅游专业人才薄弱,职业培训也略显不足。

三、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一)坚持全域视野,统筹规划建设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完善现有旅游总体规划,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研究,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旅游元素,融入到“小组微生”、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规划中,统筹布局“行游住食购娱”等六要素,着力推进景城合一、城乡互动。在旅游规划引导下实现“多规合一”,使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融合衔接,合理配置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大力度推进规划落实、项目落地。

(二)落实交通先行,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提升景区景点通达能力。充分对接二绕、高铁、成乐复线等主干交通网络,加强专线公交、自驾导引设施等建设,形成更加便捷畅通的对外旅游交通体系。整合现有县乡村道路资源,打断一批“断头路”,合理安排组织旅游公交线路,加快打造旅游环线。二是提升景区景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标识导览服务,完善景区景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尝试多媒体展现,设置多语种标识牌,增加景区无障碍设施,推进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推动梨花溪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景区景点配套服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创新创业,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推动农家乐改水改厕,提供除餐饮以外的儿童游乐、运动健身等特色旅游活动,增强吸引力。特别是积极探索“引进旅游管理公司、引导群众参与”的形式,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体验等业态,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点旅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食品安全、服务质量、道路交通、价格等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环境。

(三)突出特色亮点,加强资源整合

基于全县主要景点都是以花、田、水、林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现状,结合“美丽成都建设”工作部署,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加快梨花溪转型升级。树立“大花舞人间”理念,整合梨花溪片区各景区景点,实施“增花添彩”,发展特色花卉种植和观光旅游,形成四季都有花卉观赏的整体效应。同时,引导现有旅游景点景区加强联动,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套票,带动人气聚集,拉动消费提升。二是增强项目带动效应。进一步支持花舞人间做大做响品牌,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斑竹林景区完善和提升,争创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引进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强重大旅游项目促建,进一步聚集人气。三是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做好宝墩遗址、观音寺等国家级文物的保护利用,深挖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形成图书和影视作品,释放品牌效应,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突出历史文化、河鲜美食以及梨花等主题,策划、包装和开发具有一定体系的成套系列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

(四)加强营销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精准营销。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主体电视、报刊媒体的宣传合作,借势借力开展旅游营销,提升省级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刺激游客度假意愿。二是打造精品会节。以传统梨花节、龙舟赛、国际名校联盟挑战赛为重头戏,进一步提升品牌会节的影响力。依托山水条件,串联景区景点,做好活动策划,将山地马拉松、城市定向赛等活动办成传统赛事。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通过开展“微电影”、网络小小说、优秀博客等征集活动,增加线上关注度。积极对接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到新津拍摄,进一步提高新津知晓度。

(五)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积极发展旅游新兴业态。首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新津葡萄、柑橘、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市级杜鹃花()、梨花等赏花基地打造,以成新蒲示范带以及农业公园等为依托,推动农旅融合、一三产互动。其次,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以三大支柱产业开展工业旅游,引导企业开辟相应项目,围绕公众关注的食品生产、科技创新、轨道交通等主题,打造工业旅游线路。第三,依托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等资源,开展通用航空及低空旅游项目,积极争取和办好国际航空展会,着力打造航空小镇。二是积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结合新津产业特点,依托泰隆游乐、新筑、鲁晨等企业,推动游乐设施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旅游装备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装备新材料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依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推进产学研一体以及校地合作,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人才就地就业创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加强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推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酒店、餐馆及其他旅游服务商通过OTA(在线旅行社)拓宽消费市场,提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优化游客消费体验,提高游客消费额度。五是积极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结合318汽车营地建设,在斑竹林景区发展自驾车营地,拓展自驾旅游集散功能。打响“骑闯天路”口号,对接专业自行车、摩托车骑游团队,在大件路、成新蒲沿线为骑友提供必要的餐饮、车辆维修等服务以及交流平台,打造骑游川藏318最美景观大道大本营。大力引进国内各大旅游中介机构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同步配套建设旅游用品、户外用品市场。

(六)推动全民共建,实现利益共享

篇7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交通便利,素有贵定“南大门”的美誉,天然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云雾镇自然山水秀美奇俊、农业种植初具规模、所产“贡茶”历史悠久,将为云雾镇打造高效、优质,集“旅、农、茶”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云雾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风情浓厚,主要居住有汉、苗和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构成了云雾镇美丽的民族文化景观。云雾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云雾镇镇区周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规模,土地耕作条件好,经过多年发展,以茶叶为重点的山地农业发展布局已初具规模。夏榕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未来园区物质流通创造了良好的物流环境。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建立100个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越来越多,农村闲置土地逐渐增多,这为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云雾镇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以鸟王高原台地、云雾大坝田园风光、江比滨水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云雾镇地处黔中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苗族文化和布依文化已形成贵州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雾镇地处贵州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中心地带,紧邻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云雾镇存在着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及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云雾镇的农业、茶产业发展各行其道,没有充分结合旅游、观光的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建设,虽然农业、茶产业有所发展,但和旅游产业发展互不搭界,产业融合水平低,制约了云雾镇产旅一体化的发展。考虑到旅游和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关联性,应积极加强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的协作和互动,使各个产业能够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基于资源的云雾镇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云雾镇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是缺乏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在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产业连接松散,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适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用以作为开发的参考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在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形成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才能加快实现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的转变。在开发的模式上,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提供借鉴。

1.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云雾镇可以发展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此地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也很丰富。以云雾镇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这些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推出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并且要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云雾镇农业基础较好,离中心城市近,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优势。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云雾山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三、云雾镇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

云雾镇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贡茶文化、现代农业等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开发农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及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发展理念创新云雾镇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树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思想。民族文化不是作为旅游的附属产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云雾镇的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构成了民族文化景观,其风俗、语言、节日独具特色。所以,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渠道,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并贯穿到旅游景区的全过程当中,突出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借此激发旅游的动力和活力,使旅游产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品质上得到差异化的体验,从而也更好地保护了民族文化。

2.打破行业与部门壁垒,促进融合和协同创新云雾镇整体性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推动各类优强企业进入文化旅游领域,推动科研、教育、民间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合力。整合利用各行业、各渠道的项目资金,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打造、景观优化等方面施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找准起点,开阔视野,规划创新建立省内外乃至国外规划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规划的机制,既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又引入省外先进观念和技术,做到本土知识与国际视野的结合。云雾镇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地,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提品需求,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产品,更要整合资源创新产品,通过深度创意策划,促进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风情、概念性地域文化等无形文化资源并重,规划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活动,改变就资源谈资源的规划方式。遵循文化旅游的规律编制规划,以文化、景区、文化休闲区等结合为模式,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

篇8

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刺激了居民的消费,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1、开发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科技含量不高。另外,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2、基础设施

建设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浪费游客的时间,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不做长远规划,坑骗游客。所有这些,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没有形成产品系统。

4、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管理水平较低,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建设,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1、规划先行,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体现民俗特色,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以形成集群效应。

2、生态立园,服务领先,品牌经营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开拓市场,打造专属品牌,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3、注重产业功能,农旅协同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篇9

石板铺成的道路,石板垒成的围墙,门窗上雕刻着纹饰,石坊上倒立着石狮,一条条弯曲狭长的小巷,散发着悠远古朴的韵味。

壮观的古城楼,精美的石碑坊,恢宏的古寺庙,错落的古民居……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一项项闪光的荣誉,不仅为青岩带来了名气和人气,而且使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强基固本

打造旅游升级版

“想住个两三天好好品味青岩的文化和美食,但苦于旅馆太紧张,回市区住宿第二天再来,又感觉太麻烦。”回忆起5年前青岩旅游的一次经历,广东游客杨小丽感慨地说,那时候到青岩,“游”和“住”是一个尴尬的选择。

作为贵阳最重要的人文景区,青岩一直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

几年前,受限于精品景点缺乏、旅游业态单一、基础设施陈旧等因素,青岩古镇仅能勉强承载旅客游的需求,吃、购等业态发展缓慢,住、娱等业态止步不前,导致青岩旅游的发展曾出现过这样的局面:有了人气,却留不住人;有了商机,却赚不到钱。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组建了贵阳花溪旅游文化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负责花溪区域内景区景点的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青岩古镇在游客的关注中逐渐改变了散、小、弱、差的发展局面。

为了规范景区内的商户经营,从2010年4月起,青岩镇对古镇南北街的69户食品经营单位,36户餐饮店炉灶、柜台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青岩古镇南北明清街被评为贵州省首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2013年10月,青岩被确定为第九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为古镇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以迎接旅发大会为契机,青岩镇不断加大投融资力度,改善景区形象,提升景区品位,打造贵阳旅游升级版。

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青岩古镇引进贵州桥梁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集黔茶、黔酒、黔菜、苗药文化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涵盖吃、购、娱等旅游要素。引进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负责开发青岩古镇主题文化设计酒店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6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

在景观改造提升方面,2013年度,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计划为6700万元,实际投融资到位资金为1.8亿元,超过年度总投资计划168.7%,涉及游客接待中心、寿福寺广场、灯饰亮化工程、旅游标志标牌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等7个项目。

源源不断的投入,除了换来亮丽的景区环境,还吸引了外来游客的大幅度提升。

2013年,青岩古镇旅游总人数达到3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67.76万元。

保护传承

小镇开启大旅游

2011年6月, 贵阳首个大型都市娱乐和生态旅游项目――青岩堡商业街正式投入运营。原本为安置失地农民而开发的荒山,却成为集避暑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美食、主题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青岩堡坐落于青岩河畔,距古镇1.2公里,商业街全长350余米,采用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并融入贵阳本土建筑元素。这里不仅是旅游商品、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展示平台,而且还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现贵阳民俗风情,让游客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品位和建筑风格上,青岩堡与青岩古镇一脉相承,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特色,并弥补了青岩古镇难以实现的业态。青岩古镇与青岩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该片区的文化旅游得到有机升华,并成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实上,青岩古镇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9年编制完成《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以来,各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1亿余元,对古镇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性修复,对镇内文物景点、街区等进行了修复并新建了部分旅游基础设施,使古镇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2000年,《青岩古镇恢复建设实施方案》经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青岩古镇保护和恢复建设全面启动,先后完成了慈云寺、万寿宫、寿佛寺、文昌阁、迎祥寺等12个项目的抢救性恢复建设。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如今的青岩景区,已经成为 “爽爽贵阳”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个性化、高品质的出游需求,景区在宣传促销上予以了高度重视。先后在中央、省级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同步播出青岩古镇的专题宣传片,将青岩古镇景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了传播。此外,景区一方面有计划的针对客源市场策划营销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每年一度的国内旅交会和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从而提升景区形象、优化景区品牌、吸引景区客源。

在青岩古镇的发展目标中,这样一幅图画正徐徐展开:两年内率先将青岩古镇、十里河滩湿地公园、花溪公园连片创建为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年内率先打造成为全省旅游集散地、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区;五年内率先形成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世界文化旅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旅游目的地。在“三步走”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正逐渐形成。

提振品牌

抓住文化这个“魂”

青岩古镇,是贵阳南通广西古驿道上第一驿站,素有“筑南门户”之誉,除浓郁民族风情外,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虽小,但文化丰富,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又有“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既有来自中原、江南的汉族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族、苗族文化。此外,还有汇集全国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抗战时期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等。在历史文化名人方面,青岩古镇有《康熙字典》编撰之一、诗作传世的清翰林大学士周渔潢,有名振京华的贵州状元第一人赵以炯,有先驱平刚等。

2005年,总书记在青岩古镇考察时指出:“青岩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又在省会城市的近郊,非常珍贵,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利用好。”

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沉淀厚重,古城建筑格局完整,可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

有关专家曾经指出,青岩古镇要提升景区档次,还应更充分挖掘利用好自身文化资源,利用古城建筑形态、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多民族的文化风情等多举办各种特色活动,聚集人气、增加互动效果、扩大宣传力度,为古镇注入活力,使传统和时尚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更好地享受现代旅游消费的乐趣。

为了树立青岩良好的形象和夯实青岩的文化氛围、提升青岩旅游价值,近年来,青岩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文化旅游价值。

――通过发展、挖掘红色文化,将青岩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

――积极支持镇区各宗教在法律范围内自主活动,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宗教文化和包容、和谐、创新的精神基础;

――加强屯堡文化、状元文化、军事文化等建设,促进青岩文化的长足发展;

――利用青岩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的优势,深挖民俗文化,丰富古镇内涵。

篇10

(一)抓住机遇解决主要矛盾,力争实现我市旅游经济较快增长

一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及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的时机,将*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积极探索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率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为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产业发展扩大招商引资积累新的经验,探索新的做法;二是要抓住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即国民不断增长且日渐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结构供给不足且商业模式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坚定不移的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着力解决传统旅游产业中业态和模式落后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旅游产业的运行绩效,坚定不移地创新旅游产品,面向新需求,依托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源,着力解决旅游产品开发和组织创新问题,为我市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保证。

(二)加强投资引导,争取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是“十一五”的冲刺之年,我们将进一步用好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促进政策,加大引导性投资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老街”一期项目、北大营生态旅游一期项目、星河温泉旅游小镇一期、*世纪天乐一期等项目要力争年内建成并接待游客;推动*池生态旅游项目、石林“狂欢之都”、*海华侨城生态旅游小镇、*海凹子山等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做好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湾运动休闲主题社区等项目的前期报批工作,力争尽快完善手续开工建设。

(三)积极进行宣传促销,促进入境旅游恢复与提升

把握后奥运和200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重要时机,强化对外形象宣传,组织开展有声势、有特色、有成效的旅游促销活动。加强*、*、*等国家和*地区传统海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同时着力印度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仍需抓好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和东北的市场营销工作。

为此,我们将开展以下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在上半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狂欢节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宣传布展工作。在参展规模、布展水平、活动策划、商务洽谈等方面都要实现提升和突破。二是进一步加大*旅游广告投放力度。计划重新拍摄制作一部新的*旅游现象宣传片在国家级或海外电视媒体上进行播放;编制一本新的《*旅游》导图或宣传册为游客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继续在国家级或海外媒体投放一批*旅游平面广告。三是积极组织海外目标市场营销活动。下半年,将组团分别赴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旅游促销,并计划邀请不少于3批的海内外旅行商、媒体记者来昆进行考察宣传;计划组织国内目标市场营销活动3次;参加区域性旅游协作会议及展览2次;四是继续加强互联网宣传力度。*旅游网全年添加内容15万字左右;英、日、韩三个外文网站将计划增加不少于3万字的信息内容。

(四)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做好《旅行社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随着新修订的《旅行社条例》开始实施,旅行社从事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准入标准大大降低。有利于旅行社通过增加接待能力或开展新兴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同时,也会吸引外资旅行社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促使小而零散、“小作坊式”的国内旅行社不断整合与调整,促使我市旅行社公司做大做强。

随着《旅行社条例》的实施和省级管理权限的下放,我市旅行社从数量上预计将会出现明显增长,管理工作覆盖面和管理难度将会加大,这对我市的旅游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2009年我们将加大我市旅游市场管理力度:一是用好省级下放的审批权限,配合《条例》的实施做好国内旅行社的审批工作,为旅行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旅行社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旅行社的做大作强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继续推行“旅行社行业建设指导员”制度,抓好《旅行社条例》和《*市旅游业监察条例》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检查力度,加强对涉旅案件的查处,净化旅游秩序;三是继续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全面开展整治“零负团费”的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一日游”市场的规范治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做好旅游投诉的受理和处理工作;四是指导各旅游行业协会实施旅游安全风险基金机制,指导各类旅游企业购买保险,做好突发旅游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急保障工作。启动旅游安全风险金救助机制,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和火灾隐患督查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四是配合《旅行社条例》的贯彻,做好旅行社经营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备案登记工作。启动*旅游网络监察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