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物流的缺点

篇1

关键词:智慧物流;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systematacially presented.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social needs,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ree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which are government leading, market l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loans preferential policies,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apital invest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 mo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智慧物流的内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型物流――系统化物流――电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个阶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属于现代物流的雏形,系统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电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成熟阶段,而现代物流的未来和希望则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智慧物流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及动态管理与控制,通过物流系统的“智慧”决策,实现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达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实时动态性。物流系统所处环境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动态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静态或周期性动态变化假设,无法实现实时动态决策。而“智慧物流”与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没有不变的模式。

(2)综合系统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统”概念,但这是一种狭义的“系统”,仅考虑物流系统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虑人员、设备、基础设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将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强调的是广义的“系统”。

(3)大众普世性。物流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众多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智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技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那些具有实现“智慧物流”条件,并且能够起带头、示范作用的行业率先进行探索性发展,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物流”。

(4)多领域协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并有赖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精细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来武装物流管理。

2 研究现状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阐释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现状,最后从切入模式、基本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提出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建议。杨健、焦勇兵、刘伟(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智慧物流进行了界定,并对波市建设智慧物流的动因进行探讨,并利用价值链理论、技术采纳理论、当代组织理论对智慧物流进行理论解释。党建民(2012)阐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对徐州智慧物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在推广步骤和主体方面提出具体操作建议。张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物流标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发(2014)提出发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与公共视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实技术基础,离不开大数据,要向“智慧供应链”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义,探讨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意义、城镇化与发展智慧物流的关系、“智慧物流”的抓手与切入点等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智慧物流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智慧物流的对策建议进行初步探讨。但“智慧物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它还涉及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受政策、技术、经济、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亟待研究。

3 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

3.1 意识自发力

(1)拥有“智慧物流”的全球与公共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采购、生产、流通、消费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也成为新的挑战。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有全球视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围去观察、去研究,通过智慧物流的发展来推动智慧国家、智慧地球的实现;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拥有着眼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视野。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不可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要打破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隔阂,放眼全球、着眼全局,促进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

(2)认识到“智慧物流”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民众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约程度低、公共服务增长缓慢、生态文明建设有待改进等问题日益显现。“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由“重数量、轻质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转变。物流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物流体系瘫痪、食品药品安全无法溯源跟踪、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问题,有些甚至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发展智慧物流是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良好运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也会最先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 社会需求拉动力

(1)产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产业结构已经从农、工、服务业向信息业及知识产业方面变动,特别是与物流活动很少直接联系的服务业、信息业和知识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物流总需求量的增长也将越来越困难,物流企业、行业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流发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贸易结构变化。随着贸易结构从“以进出口原材料及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转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机械、海外高级食品等为主”,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特征的变化首先体现为“节约消费”,企业对原材料需求计划更科学,对加工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更严格,对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控制更精确;其次体现为“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种类很多,最终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χ腔畚锪鞯男枨蟛煌,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产业规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数等参数是主要指标。

3.3 经济利益驱动力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的物流需求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由于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随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地位的确立,很多企业开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为公司战略,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对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快速识别,提升物流效率。传统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单元、物流工具、物流环境多种多样,对“物”的识别与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动完成物品的识别,而机器读取条形码花费2秒;没有条形码易污损破损、单件操作的缺点,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可以对“物品识别”进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仅关注流通环节的“结果”,同样关注“过程”的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产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废品回收的整个闭环供应链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在案,以备跟踪和追溯。

(3)实时动态处理,提高物流服务的反应速度。传统物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天气情况、交通状态、特殊运输要求、各类突发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物流产业的智慧。通过实时监控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动态控制与处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务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4)智能决策与优化,管理更科学。一般情况下,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很难二者兼顾;且服务水平和成本影响因素多,并随环境动态变化,难以完全量化,给决策带来了很大难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数据实时更新,运用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达到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管理更科学。

3.4 政府政策引导力

政府政策影响着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置、结构调整与升级、智慧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基于以下三点共识,多地政府出台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

(1)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急剧增加,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采购、生产、销售成为常态,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智慧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帮助我国相关产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并且能够增加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相关产业的平稳发展。

(2)发展智慧有利于适应贸易结构和销售模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能源、原材料、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加;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动组织与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向传统物流提出了挑战。制造行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进一步增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反应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传统行业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联网+”的瓶颈,需要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来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

(3)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智慧物流体现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实时性、动态性的特征,强调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资源集成,注重供应链的动态过程控制,追求供应链的系统整体优化。智慧物流以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以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成与挖掘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带动一批与智慧物流产业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自动感知、识别、可视化、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与产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决策与优化、基于云计算的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

3.5 环保强制力

(1)资源节约要求。①优化配送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业分散经营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约束,很难满足此种市场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优化配送网络,合理布局配送节点,降低配送系统的总库存量,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使用率、减少车辆出行量,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②创新库存控制机制。传统的库存机制是假设供应链各企业间在资源的调度管理上是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独立的,无法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将供应链各企业虚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调度,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2)环境保护要求。①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减少运输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务带来的噪音、震动、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优化等措施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从而减少车辆等运输工具的出行量,对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和水污染、噪音等社会问题都将起到明显作用。②减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优化,提升供应链系统服务能力,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仓库、配送中心等建设数量,从而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3.6 技术进步促进力

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是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借助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PC、摄像头、RFID、传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术;通过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技术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存储提供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专业信息平台、物流专业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系统等信息平台也为智慧物流提供资源集成与优化平台。技术革新改变了物流服务原有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实现了信息快速、真实的传递,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让物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而促进了物流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4 发展智慧物流的对策

4.1 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设运营总体上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政府主导型。政府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一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申报或招标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带动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三是以行业或区域智慧物流项目建设试点为手段,注重经验、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市场主导型。以企业为主导,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并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最终实现社会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大型制造企业模式、物流园区模式等。

(3)共同推进型。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政府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资源保障,企业侧重于运营与管理;注重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的良性发展。

4.2 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出台智慧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智慧物流发展路线图,做好智慧物流发展的整体布局。第二,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手段,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监督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财政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的积极性。第四,尽早开展智慧物流标准和规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第五,政府应该抓紧制定与智慧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3 提供资源保障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专业信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智慧物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成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和社会智慧物流系统的融合,对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税收或贷款优惠。第三,积极推动智慧物流项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第四,加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和平台,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推动智慧物流专业建设;企业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参与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5 结束语

发展智慧物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动力,是提升企业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交通、商贸、环境、经济等众多领域和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和政策协调,需要企业间、行业间、政企间、区域间的协同与联动。因此,提升政府、企业参与智慧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靠的组织、制度和资源保障对发展智慧物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之泰. 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 中国流通经济,2014(3):4-8.

[2] 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17):94-96.

[3] 杨健,焦勇兵,刘伟. 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机理分析――基于管理学理论视角[J]. 物流技术,2012,31(7):377-379.

[4] 党建民,王晓珍. 徐州智慧物流发展定位及推广模式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138-140.

篇2

制造云大数据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变革。那么我们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怎么解读人工智能?首先,网络是一个泛在的互联网,包括魍车幕チ网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其核心技术是七类技术深度融合,包括新互联网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生物技术以及新应用领域专业技术。互联网时代特征总结为泛在互联、数据驱动,共享服务,跨界融合,自主智慧和万众创新。

当然,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正面临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核心就是要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和应用。对我国来说面临的五大挑战是:第一要从技术跟随到创新以及到超越,第二要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第三从粗放型制造向质量效益性转变,第四从资源消耗到绿色制造转型,最后要由生产型制造到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制造业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特别强化两化融合,而且要推进智能制造主攻方向。

云制造的概念首先是基于泛在网络,其次是借助新兴大制造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科学技术及制造应用领域四类技术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技术手段,构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统一经营的智慧硬软资源和能力的服务云。这实际上就是人、机、物互联服务,或者是现在提出的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用户通过智慧终端和智慧云制造服务平台能随时随地按照需要获取智慧制造的资源和能力,要对整个全系统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里面的人机物信息技术自主的智慧的感知,互联协同分析认知和决策控制与执行,促进制造全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设备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集成优化,形成一种基于法在网络、用户为中心、人机物信息融合。

智慧云模式是什么,手段是什么,业态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实施内容是什么,以及目标是什么都值得探讨。

我们把它叫智慧,因为强调三种深度融合:人物与环境信息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同时,很重要的基于大数据的并行、协同、实时、互联、智能的进行创新。根据这样一个理念所构成的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智慧云制造系统或者简单说智慧制造云。概念模型包含几大部分内容,一是制造资源的能力和资源,这里面包括软的、硬的,包括能力和智能互联产品;二是制造云池;三是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智慧云。其核心支持就是智慧云制造的平台。

综上,智慧制造云是一种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模式手段。制造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服务协同个性柔性社会化智能制造产品以及服务用户的模式,它的手段就是四类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作为技术手段,构成一个智慧化的人机物环境信息互联系统,体现数字化、物联化、虚拟化、协同化、定制化、柔性化和社会化的产品。

那么智慧制造云、工业云里面的大数据实际上是全系统全生命周期里面的三要素、五个流里不断产生的四个大数据,包含制造全生命周期里面的各种数据,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数据,有技术产品设备的数据。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有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实时数据。

智慧制造云大数据的特点,除了四个云以外,和大量、高速、多样、价值以外,还加上了多元符合模态、数据类型异构等。其作用简单来说能精准高效智能地用到全生命周期的活动,促进云制造的智慧化,目标实现产业研制、管理服务效率质量成本能耗,实现产品加服务为主导的随时随地的按需个性化指导。

目前,大数据在感知基础上,有六类大数据关键技术,关键技术在制造云里有新的需求。首先大数据的集成与清洗,就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及数据源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接入平台并进行新审查和教研,得到干净、一致的数据。第二技术就是大数据存储和管理,采用云存储和分布式存储技术及高吞吐量数据库技术与非结构化数据访问技术,实现运输集中的数据经济、高效、高可靠、容错的管理与服务。第三大数据分析挖掘,从这些海量的随机的数据中要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分布式计算引擎,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对我们制造云要以应用目标为导向,导出相应算法软件。同时需要建立云制造应用系统定量分析的人工智能分析模型,数据不是直接用的,是通过模型来的。可视化,各种各样数据可视化而且能应用,比如多维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对目前综合处理显示多维数据以及交互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大数据的标准和质量,对智慧云多类型标准需求不限,而且交易和交互要作为一个导向。最后就是安全,全生命周期里面要安全,像隐私保护、数据水印以及区块链技术等。

大数据的云化

第三个问题就是大数据云化。直接把大数据迁入模型软件,第二是直接提供DAAS,第三个就是风险,最后一个就是大数据的可视化,基于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智慧制造云里面的风险和显示。

云里面大数据怎么用也值得探讨。第一类是航天产品电缆数据化设计,也就是说把电缆有关的经验数据和综合分析性能数据收集过来,放到电缆数据工程里面,实现了电缆数据化生产的一体化,产生效果后有60%以上研制时间开展产品质量提升。第二类是医药,利用现在制造云里面官方电子病例、医疗等信息系统提取海量临床数据,挖掘药物效用及治疗方法,从而为医药研发提供参考。第三类是航天制造和生产比如博世、力士乐等智能生产。第四类就是维修,比如C919健康管理,需要实时检测大数据中心。根据上面的情况,智慧制造云在大数据当中是很重要的。

最后提点建议。首先当然是大数据已经成为智慧制造云建设和运行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大数据、没有云、没有人工智能,那最后肯定是做不到智慧化制造。而研究实践需要从技术、应用、产业三方面来协调,进行各个层次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从技术应用和产业方面,概括性地提几点想法:第一,从技术上要做到重视大数据、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领域等多种技术的深度融合。要搞大数据,必须要做到这几个技术的深度融合,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第二,离不开云,因此要对面向用户大数据的云服务技术进行研究。第三,要重视基于大数据制造全生命周期里面的新模式、流程、手段的研究。最后,要进行符合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技术研究,当然还有安全和相应标准的制定与评估。

从应用角度来看,要“四个突出”。第一要以突出制造特色和行业特点来开展;第二要突出问题导向,问题在哪,竞争力缺点就在哪;第三要突出大数据驱动的智慧云制造管理运行模式、手段和业态的变革;第四要突出三要素与五流的综合集成化、优化和智慧化。

篇3

关键词:物联网;仓储;射频技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5日

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从技术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首先,感知层包括一些感知终端,如浓度传感器、RFID读写器、温度传感器、空气污染指标传感器、二维码标签、GPS等,是由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网关组成的。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获取外界信息、识别外部物体、采集所需信息的重要媒介,就像是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其次,网络层不仅包括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络等网络形式,而且还包括网络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层就像是人的大脑,电脑的CPU,用来处理感知层收集获取的大量信息;最后,应用层就是连接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这些用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些其他的系统,根据用户的需要,处理不同的信息。

二、现代仓储智能化中的挑战

在现代仓储智能管理中,业务量日益庞大,客户的需求也呈个性化趋势,因此要迅速适应这些要求,传统的仓储管理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如何降低存货费用和配送费用,加强存货管理,提高仓储作业人力和设备的效率,提高“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效用,已经成为了各个仓储企业和部门未来的主要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点:

(一)仓储作业管理问题。在现代的仓储管理中,面对差异化的需求,仓储系统中的拣货、出货和配送等环节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最原始的功能——保管。在传统的库存管理中,仓储作业仍然是调节生产和需求的重要环节,主要的管理方式是条形码和人工单据。但是,条形码和人工单据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条形码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安全性,但是也存在着容易被复制,容易损坏等缺点。至于人工单据,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保管起来也不方便。所以,现在的仓储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仓储库存管理问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产品越做越精细,差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且由于市场变化速度加快,产品生产和销售周期也不断缩短。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对企业的库存计划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产品中及时发现某一产品的库存情况,如何精确了解产品的收发货时间,如何制定每种产品的库存计划,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对仓储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仓储管理方式的转型也就迫在眉睫。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仓储作业控制;其次,利用ERP等企业管理系统进行仓储管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基本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所使用的标准和软硬件都是不同的。而且,公司间系统的标准和业务流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企业间集成物联网和ERP实施仓储管理也是很难实现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使用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ERP仓储管理系统,它可以使物联网技术和ERP管理软件在统一平台上运行,从而高效地进行仓储作业控制和管理。

三、物联网技术在现在仓储中的应用

在产品或者托盘上贴上RFID电子标签,然后在仓库门或者入库门上安装阅读器,也可以每个货架分区域安装阅读器,并详细记录安装位置,托盘和产品上的电子标签可以记录每次装载的货物类型、数量等信息。阅读器采集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到ERP系统中进行记录和处理。

(一)物联网技术在入库中的应用。将需要入库的产品整理好,贴上电子标签,或者放入贴有电子标签的托盘,然后用叉车等工具入库,当产品通过装有读写器的库门时,产品信息被采集传输到系统里,或者产品直接运输至货架上,通过货架上的阅读器采集记录产品位置和详细信息。如果成本有限,可以选用手持型阅读器。当产品入库完毕后,可以根据货物的信息,将入库单据打印出来。

(二)物联网技术在出库中的应用。当收到出货通知时,操作人员将货物放入带有出货信息RFID标签的托盘中,当货物离开货架时,货架中的阅读器或者手持型阅读器就会记录下这次移动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送到ERP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工作人员便可以从库存管理中清晰地看到库存的变动、货物的移动和出库。当货物从仓库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通过阅读器的识读,可以对货物位置进行再次的定位。当货物离开仓库门的时候,阅读器会把货物信息传送到系统中,这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出货的单据。

(三)物联网技术在库存盘点中的应用。现在仓储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如何控制好品种繁多、单一种类数量少的库存管理,在日常盘点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盘点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不仅会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而且还容易出错。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在平时的仓储作业中实时记录每次作业的信息,这样只需要在系统中将数据进行一下归类,就可以查看全面的出入库记录,准确地了解库存状态,为仓储空间的合理配置,库存结构的优化提供极大的方便,大大降低了仓储管理的成本。

四、物联网在仓储管理中运用的优势

(一)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传统的仓储管理中,产品的进出库都需要人手工记录产品名称、重量、摆放位置等信息,即便是使用条形码,也需要对货品进行扫描、搬动。在产品中使用RFID电子标签后,可以在仓库门上或者一个进仓的入口处安装阅读器,这样在产品入库的过程中,产品信息就自动的记录在了系统数据库中。在货架或者产品码放区,我们也可以安装阅读器,这样当产品放在某个具置的时候,阅读器可以读取和记录具置,并发送到数据库。当管理员需要了解库存信息,查询货物信息的时候,只需要在系统中输入产品代码便可以获得产品的所有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供应链管理和库存控制。从供应链的角度,从产品的生产开始,可以在一些主要零部件中安装RFID,这样就能及时跟踪到产品生产的工序,能够监测出产品的生产进度。在产品生产完成下线进入仓库之后,生产商和销售商可以通过RFID标签,监测产品库存,可以及时地发货补货,控制库存数量,提高库存管理的精确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在物联网的应用层,可以建立起一个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多部门共享和采集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公司运转的效率,而且通过各部门的核对,可以减少信息的错误率。

(三)产品控制。产品中的RFID电子标签,存储了产品的各种信息,包括产品的入库时间、发货时间、产品定位信息、产品的详细信息等,在需要发货的时候,会在系统里显示提示消息,这样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电子标签提供的定位信息,方便地找到产品。RFID电子标签在产品的时间管理上也是极其高效的,通过记录的产品详细信息,可以迅速查找接近过期的产品,尽快将其处理,提高了产品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安全性。我们在物品入库的时候,在物品上或者托盘上安装RFID标签,这样当货物未经许可非法移动的时候,系统中可以迅速发现并报警。

五、物联网在仓储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问题。现在RFID电子标签的价格相对还是十分昂贵的,这严重影响了物联网的普及速度。

(二)标准问题。当今的RFID功能的拓展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其使用的频段还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国际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亚鹏.物联网在烟草商业物流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8.

[2]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

[3]苗云飞.我国仓储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物流,2009.8.

篇4

[关键词] 物流 配送 SOP 标准操作规程

一、前言

市场全球化、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以及激烈的供应链竞争都促使企业对产品快速交付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物流下的一体化物流、快递等业务都在努力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物流各个环节的运营效率都对整体物流的效率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配送是物流系统中作业最繁杂、效率提高空间最大的环节。目前中国的各类物流企业的配送环节大多是人工作业,有些企业具有自动分拣机,但是许多拆包、信息录入、流通加工、包装、装车等作业还是手工作业,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很多物流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没有能力投资高成本的自动分拣系统和搬运设备,而中国人力成本又低,迫使企业维持现状。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配送中心业务量的增加,对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提高的需求也就更为迫切,如何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成为物流企业目前关心的问题。借助于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人因工程、质量管理等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流程、优化动作来实现运作效率提高和质量提高,而标准操作规程(SOP)是综合这些理论和知识,对作业层效率提高有积极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准操作规程即SOP,是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程日常的工作。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解决口头传授的操作造成的作业标准不统一,作业方法不科学化等缺点。

二、SOP简介

1.SOP的制定步骤

不同企业制定SOP的方式可能会有一定的区别。大体上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分析流程和程序。首先企业要对需要制定SOP的职能部门分析其工作流程,确定各个流程由哪些程序构成,这些流程能否优化,然后确定要进行SOP控制的程序,明确要制定SOP的程序和程序间的相互关系。

(2)动作分解与基础数据的收集。对要制定SOP的程序,要分析其操作,进行动作分解,然后在时间研究与动作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一步动作进行分析,优化作业操作过程,然后统计出每项操作的标准时间。

(3)制定SOP。在操作程序和操作时间都明确的前提下,就可以编写标准操作规程。在编写SOP时,对于一些SOP,除了一些文字描述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图片或其他图例,目的就是能将步骤中某些细节进行形象化和量化。

由上述步骤可以看出,SOP的制定并不是单纯靠经验或照搬别人的程序,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工业工程专业的工作研究的方法和人因工程的思想来进行流程分析和动作优化,然后利用时间测定制定标准时间,将这些标准化的动作和时间作为工人作业的指导。同时SOP采纳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思想”和“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记你所做”的精髓,实现这些操作规程的文件化,将这些文件作为指导工人作业的标准。

2.SOP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的主要内容

一般的形成文件的SOP应包括以下的内容:(1)文件编号、发行部门、发行日期等;(2)操作对象;(3)操作内容、顺序、时间等;(4)使用设备或辅助工具;(5)注意事项;(6)其他。

三、SOP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不同模式的配送中心作业内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配送中心执行如下作业流程:进货、进货验收、入库储存、拣选或分拣、流通加工、包装、出货检查、装车配送等。这些环节很多需要手工操作或手工辅助操作,所以可以借助于SOP的方法分析各个环节的作业内容,优化作业程序,形成标准操作规程。由于各个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和工作方法有所差异,具体的SOP制定要根据各自作业的特点进行,本文只探讨一下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应用SOP时应注意的问题:

1.流程改进优先

在制定作业的SOP之前,要对整个系统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如果系统流程过于繁琐,导致了很多浪费的程序,那么对浪费的程序也制定SOP对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意义就不大了。例如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防止对产品信息的重复录入作业。或者优化拣选路径,防止多余的搬运作业。

2.系统的思考

在对各个程序制定SOP的时候还要注意该环节在系统流程中的地位。根据水桶理论,单个环节的最优不代表整体的最优,所以对配送中心的一系列程序环节,要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制定各个环节的改进目标,实现系统的平衡。同时SOP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要随着操作内容的改变、工具设备的改变、管理方法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注意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根据系统需求进行调整。

3.考虑设备工具的使用

对每个作业制定SOP的时候要从人因工程的角度考虑能否借助一些简单低成本的辅助工具来实现更高的作业效率。例如对于繁重的搬运作业,应该根据不同的物品特性设计一些低成本的搬运设备或搬运辅助工具,从而提高搬运的效率。

4.注重分拣作业的优化

分拣作业主要是根据分拣单的要求从仓库中选取产品,然后将产品搬运到指定的地点,完成拣选,或者批量拣选后再由后续的人员或者设备进行分拣作业。有调查表明分拣作业占物流配送中心运营时间的30%~40%,搬运量的90%,成本的40%,所以分拣作业的效率提高对于整个运营的效率提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分拣作业的SOP制定的时候,可以参考“六不原则”,即不让等、不让碰、不让动、不让想、不让找、不让写。

5.工业工程人员的参与

SOP是一个科学化的方法,集成了工作研究、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等工业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制定SOP的人员应该是一个具有工业工程背景知识的人员,从而帮助企业编制更有效地SOP文件。

四、物流配送中心应用SOP的意义

配送中心的各个环节的作业虽然简单,不需要工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配送中心工作量大,作业频繁,以一个工人一个工作日处理一万件产品为例,借助于科学的SOP的制定,一个动作的节省一天就是一万次,如此下来一个月、一年,整个物流配送中心的节省就非常客观了。SOP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应用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行效率

SOP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进行总结、优化和完善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和许多人的共同智慧,因此能显著的提高工作的效率。通过每个工作的效率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

2.为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提供统一指导

如果企业在操作上没有一个统一的作业规定,就导致不同时段不同操作人员的作业方式不一样,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运作效率和运作质量。由于物流企业的许多岗位的人员经常会发生变动,优秀的工人走掉后会将一些好的作业方式也带走,新聘用的工人就要从头摸索更好的作业方式,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物流配送中心的SOP的建立和实行可以持续优化的流程和作业,同时也可以为新聘用的工人提供作业培训的指导。

3.保证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行质量

如果每个工人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作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个工人在哪个环节的问题。而SOP是对每个作业程序的控制点操作的优化,这样每位员工按照SOP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作业,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即使出现失误也可以很快地通过SOP加以检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保证整个配送中心的运行质量。

4.降低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成本

由于SOP的作业优化实现运营效率提高和质量保证,从而可以使物流配送中心在降低人员雇佣数量、减少质量保证成本和减少硬件投入成本方面得到很大的改进,从而降低物流配送中心的整体运营成本,保证物流配送中心的竞争优势。

五、结论

SOP的制定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内容,在制定初期会有较大的投入,但是SOP实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所以作为作业密集,对成本控制有极高要求的物流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早制定SOP,为企业作业流程优化做一次大的改革,并在日后的运行中不断改进,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SOP,[EB/OL].baike.省略/view/414917.htm

篇5

一、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趋势

电子商务档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商务活动中最原始、最可靠的数字化信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档案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商情预测、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维护企业或经营者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趋势无疑已经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1、客户关系管理的智能化。客户档案毫无疑问将是电子商务档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电子商务系统将提供一种商家与客户进行交流的新方式,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是企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智能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分析客户的需求、研究产品的市场、拓展潜在的利润空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改进企业的管理漏洞、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进而达到优化、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的目的。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智能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化的数据库技术是所有其他技术的基础。

2、智能化的商情预测。面对浩如烟海的客户及企业营销、销售和服务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具有高度商业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不可想象的。智能化的商情预测系统利用数据挖掘的思想、数据仓库的管理技巧、一对一的营销策略、个性化的售后服务、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工具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拓展企业的赢利空间。同时,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将不仅实现现有的商业实践和商业需求,更将不断地实现向市场、客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只是重塑企业商业流程,而是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分析工具。

3、智能化的营销策划。借助于智能化的营销策划管理系统,企业将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产品及市场信息,制定高效的营销计划,设计切实可行的销售及服务指标,协调产品、服务、物流等渠道的配合关系,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优目标。

总之,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智能化电子商务将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商务智能化是指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数据进行系统地储存和管理,并通过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各种分析报告,如客户价值评价、客户满意度评价、服务质量评价、营销效果评价、未来市场需求等,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信息。或者说电子商务智能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而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将是电子商务智能化的一个靓丽的奇葩。

二、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需求

篇6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已成为制约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本文在分析职校电子商务专业背景及培养意义和人才培养开发思路及培养方案开发步骤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地区特色、动态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职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想。

一、电子商务目前背景与专业培养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COMMERCE)。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寻找客户开始,一直到洽谈、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电子发票以至到电子报关、电子纳税等通过INTERNET一气呵成。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后,步入务实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占采购总额的比重约8.5%,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近2%。中小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2%。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日益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1、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展开。19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近20家商业银行开办电子银行服务,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务稳步上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

2、电子商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涉足电子商务服务,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陆续展开,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3、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确立了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电子签名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制定配套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邓寿鹏局长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信息产业从支柱产业提升为主导产业,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把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重点。在2001~2005将陆续启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包括信息利用工程、基础性国情信息工程、网络化教育工程、数字移动网络信息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政务工程、高速宽带网工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在"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如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标准、物流配送、税收、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等环境与制度建设。

由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中的《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环境建设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于2005年底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个因素:

(1)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好的收益。

(2)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3)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认识不深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与用户联系的场所不是实体商场,而是网站界面,网站是由后台技术支撑的,一旦出现技术故障,电子商务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开展初期,企业往往没有赢利的压力,保持系统正常运行是首要任务之一,正是这种现象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将技术功能看得重于一切,甚至超过了对一般商业经营原则、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等方面的关注。在目前的环境下,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转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将工作中心集中于对用户和市场方面。

(三)、培养方向研究的意义:

1、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把电子商务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力求把握发展主动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

2、未来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趋势:

1).纵深化趋势。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臻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

2).个性化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经济社会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将把个人的偏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

3).专业化趋势。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上网人口仍将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个性化要求比较强烈。所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BtoB电子商务模式,以大的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前景看好。

4).国际化趋势。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

5).区域化趋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十分明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toC的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6).融合化趋势。电子商务将由最初的全面开花走向新的融合,一是同类网站之间的兼并。目前大量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企业最终胜出。二是不同类别网站之间互补性的兼并。国内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品牌、客户规模诸方面的优势是相对的,国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采取收购策略,主要的模式将是互补性收购。三是战略联盟。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总是有限的,客户的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相互协作也势在必然。

3、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

(1)、电子商务人才的紧缺情况:据统计,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目前全国有10万左右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虽能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贸易工作,但却没有受过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培训。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为200多万人。

(2)、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等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商务活动这一核心,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使组织的商务模式由传统为主转向以“电子”为主;后者更加注重于底层应用、系统应用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于讨论宏观规划与商务解决方案,后者更加注重于微观与技术方案。

(3)、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统计显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有50.14%的企业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实名、搜索竞价等网络推广服务,阿里巴巴网络实名、雅虎搜索竞价、百度、Google已成为国内主流的网络营销工具。据iResearch最近的《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达到41.7亿元,是2001年的9倍。预测2006年的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不含渠道商收入)将达到65亿元,到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7亿。

网络营销人才普遍紧缺,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一直持续上升。百度、Google、网易、新浪等网络公司推出了大量空缺岗位,其中商务运营经理、网络营销顾问、网络销售经理、客户维护经理、渠道销售经理、企业广告经理、商务研究研发工程师、服务营销代表等职位最为热门。

网络营销人才应该是身兼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技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应熟悉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搜索引擎排名和网络广告,了解关键词细分市场,清楚点击率和转换率,以及E-newsletter和E-mailingList,甚至链接广泛度和PR值。但是,目前社会上这类人才是凤毛麟角。一方面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营销经验,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二、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1、专业教学开发的界定:专业教学开发具体规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参考。

2、专业开发的基本理念:专业教学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要着力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企业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的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区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项目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最终为实现模块化教学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专业教学开发要遵循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边开发、边探索、边完善。

(2)、规范性原则:专业教学的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层次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专业是建立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要求清晰明确,尽可能地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可操作。

(4)、发展性原则:专业开发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分析,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适度、够用”的商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在各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寿.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电子商务,2005,(12).

[2]孙福春.浅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J].职教论坛,2005,(6).

篇7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已成为制约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本文在分析职校电子商务专业背景及培养意义和人才培养开发思路及培养方案开发步骤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地区特色、动态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职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想。

一、电子商务目前背景与专业培养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COMMERCE)。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寻找客户开始,一直到洽谈、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电子发票以至到电子报关、电子纳税等通过INTERNET一气呵成。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后,步入务实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占采购总额的比重约8.5%,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近2%。中小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2%。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日益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1、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展开。19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近20家商业银行开办电子银行服务,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务稳步上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

2、电子商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涉足电子商务服务,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陆续展开,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3、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确立了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电子签名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制定配套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邓寿鹏局长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信息产业从支柱产业提升为主导产业,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把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重点。在2001~2005将陆续启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包括信息利用工程、基础性国情信息工程、网络化教育工程、数字移动网络信息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政务工程、高速宽带网工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在"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如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标准、物流配送、税收、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等环境与制度建设。

由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中的《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环境建设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于2005年底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个因素:

(1)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好的收益。

(2)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3)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认识不深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与用户联系的场所不是实体商场,而是网站界面,网站是由后台技术支撑的,一旦出现技术故障,电子商务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开展初期,企业往往没有赢利的压力,保持系统正常运行是首要任务之一,正是这种现象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将技术功能看得重于一切,甚至超过了对一般商业经营原则、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等方面的关注。在目前的环境下,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转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将工作中心集中于对用户和市场方面。

(三)、培养方向研究的意义:

1、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把电子商务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力求把握发展主动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

2、未来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趋势:

1).纵深化趋势。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臻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

2).个性化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经济社会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将把个人的偏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

3).专业化趋势。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上网人口仍将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个性化要求比较强烈。所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BtoB电子商务模式,以大的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前景看好。

4).国际化趋势。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

5).区域化趋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十分明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toC的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6).融合化趋势。电子商务将由最初的全面开花走向新的融合,一是同类网站之间的兼并。目前大量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企业最终胜出。二是不同类别网站之间互补性的兼并。国内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品牌、客户规模诸方面的优势是相对的,国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采取收购策略,主要的模式将是互补性收购。三是战略联盟。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总是有限的,客户的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相互协作也势在必然。

3、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

(1)、电子商务人才的紧缺情况:据统计,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目前全国有10万左右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虽能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贸易工作,但却没有受过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培训。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为200多万人。

(2)、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等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商务活动这一核心,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使组织的商务模式由传统为主转向以“电子”为主;后者更加注重于底层应用、系统应用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于讨论宏观规划与商务解决方案,后者更加注重于微观与技术方案。

(3)、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统计显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有50.14%的企业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实名、搜索竞价等网络推广服务,阿里巴巴网络实名、雅虎搜索竞价、百度、Google已成为国内主流的网络营销工具。据iResearch最近的《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达到41.7亿元,是2001年的9倍。预测2006年的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不含渠道商收入)将达到65亿元,到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7亿。

网络营销人才普遍紧缺,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一直持续上升。百度、Google、网易、新浪等网络公司推出了大量空缺岗位,其中商务运营经理、网络营销顾问、网络销售经理、客户维护经理、渠道销售经理、企业广告经理、商务研究研发工程师、服务营销代表等职位最为热门。

网络营销人才应该是身兼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技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应熟悉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搜索引擎排名和网络广告,了解关键词细分市场,清楚点击率和转换率,以及E-newsletter和E-mailingList,甚至链接广泛度和PR值。但是,目前社会上这类人才是凤毛麟角。一方面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营销经验,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二、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1、专业教学开发的界定:专业教学开发具体规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参考。

2、专业开发的基本理念:专业教学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要着力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企业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的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区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项目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最终为实现模块化教学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专业教学开发要遵循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边开发、边探索、边完善。

(2)、规范性原则:专业教学的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层次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专业是建立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要求清晰明确,尽可能地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可操作。

(4)、发展性原则:专业开发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方案开发的步骤与方法:

1、专业开发的程序

专业开发的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即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工作成果。其中核心是开发过程,包括专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改革调研报告、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等几项内容。

SHAPE\*MERGEFORMAT

2、专业开发的方法

(1)、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电子商务行业人才总体上需求量仍旧很大,复合型、开拓型和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新一轮人才招聘中的新宠。据中华英才网专家分析,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日益壮大,企业人员和业务管理的问题将日益凸显,对于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

三类紧缺人才:

销售类人才:网络营销人员是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网络营销即利用互联网手段达到营销的目的。网络营销涵盖的范围很广,如网上市场调查、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营销策略制定、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与直销、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等。伴随搜索市场的急剧扩容,Google、百度、微软MSN、Yahoo中国、网易等靠搜索竞价营销盈利的搜索公司,急需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网络营销人员。

客服类人才:网络营销能否成功,取决于客户服务人员对市场的把握与深入的调查分析。首先,他应该是一个文案高手,能够撰写各类营销策划书,设计广告标题与内容,以增加网民的关注度。其次,熟悉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制定最适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式。其三,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网络营销人才里面,客服类人才属于多面手,有广阔的知识面,懂互联网,懂客户的需求,对市场学、传播学、消费学,甚至心理学都有所了解。

技术类人才:无论是企业网络构建管理还是网站的开发运营,都需要靠实用型网络技术人才来实现。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拥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IT客户都需要网络技术工程师负责运行和维护。

电子商务使人们可以创造性地应用电子工具来改造和发展传统的商务活动,它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因此电子商务学科具有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以上种种情况分析我们得知开发电子商务专业符合时代的潮流,侧重网络营销是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专业开发中站稳、站深这正是我们需要大力研究的课题。

(2)、专业工作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设置的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培养出的复合性人才对于很多企业,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物流、金融等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在各行业都有具体的应用。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商贸理论和电子信息化的专业手段,运用计算机相关应用技术及网络运用技能,从事与现代商务活动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网络营销及物流企业信息流管理等工作岗位,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职业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设置方向有:网络营销、财务方向、网络策划等三个方向。

电子商务应具有的资格证书:电子商务员、计算机高级操作员、助理电子商务师、营销师、会计资格证书、物流师

(3)、专业改革思路与方法

专业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对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三以一化”作为实施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三段式”模式课程体系。

2)、课程计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围绕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展开,而不是学科体系。

3)、整个教学体系都将重点放在能力或技能之上,而理论课也是围绕能力或技能的需要来教学。

4)、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控制、评价学生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

5)、以三个大模块作为统领,即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专业方向模块。

6)、体现“双证与两高”,“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高”即动手能力高、知识能力较高。

7)、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

8)、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9)、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项目化。

10)、建立一套新的实训体系。

3、课程结构分析

课程结构分析是把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而成的专业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化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针对某一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

论文关键词:开发思路开发方法结构分析专业设置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已成为制约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本文在分析职校电子商务专业背景及培养意义和人才培养开发思路及培养方案开发步骤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地区特色、动态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职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想。

一、电子商务目前背景与专业培养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COMMERCE)。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寻找客户开始,一直到洽谈、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电子发票以至到电子报关、电子纳税等通过INTERNET一气呵成。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后,步入务实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占采购总额的比重约8.5%,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近2%。中小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2%。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日益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1、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展开。19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近20家商业银行开办电子银行服务,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务稳步上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

2、电子商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涉足电子商务服务,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陆续展开,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3、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确立了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电子签名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制定配套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邓寿鹏局长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信息产业从支柱产业提升为主导产业,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把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重点。在2001~2005将陆续启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包括信息利用工程、基础性国情信息工程、网络化教育工程、数字移动网络信息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政务工程、高速宽带网工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在"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如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标准、物流配送、税收、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等环境与制度建设。

由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中的《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环境建设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于2005年底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个因素:

(1)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好的收益。

(2)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3)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认识不深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与用户联系的场所不是实体商场,而是网站界面,网站是由后台技术支撑的,一旦出现技术故障,电子商务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开展初期,企业往往没有赢利的压力,保持系统正常运行是首要任务之一,正是这种现象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将技术功能看得重于一切,甚至超过了对一般商业经营原则、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等方面的关注。在目前的环境下,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转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将工作中心集中于对用户和市场方面。

(三)、培养方向研究的意义:

1、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把电子商务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力求把握发展主动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

2、未来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趋势:

1).纵深化趋势。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臻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

2).个性化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经济社会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将把个人的偏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

3).专业化趋势。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上网人口仍将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个性化要求比较强烈。所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BtoB电子商务模式,以大的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前景看好。

4).国际化趋势。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

5).区域化趋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十分明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toC的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6).融合化趋势。电子商务将由最初的全面开花走向新的融合,一是同类网站之间的兼并。目前大量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企业最终胜出。二是不同类别网站之间互补性的兼并。国内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品牌、客户规模诸方面的优势是相对的,国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采取收购策略,主要的模式将是互补性收购。三是战略联盟。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总是有限的,客户的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相互协作也势在必然。

3、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

(1)、电子商务人才的紧缺情况:据统计,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目前全国有10万左右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虽能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贸易工作,但却没有受过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培训。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为200多万人。

(2)、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等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商务活动这一核心,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使组织的商务模式由传统为主转向以“电子”为主;后者更加注重于底层应用、系统应用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于讨论宏观规划与商务解决方案,后者更加注重于微观与技术方案。

(3)、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统计显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有50.14%的企业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实名、搜索竞价等网络推广服务,阿里巴巴网络实名、雅虎搜索竞价、百度、Google已成为国内主流的网络营销工具。据iResearch最近的《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达到41.7亿元,是2001年的9倍。预测2006年的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不含渠道商收入)将达到65亿元,到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7亿。

网络营销人才普遍紧缺,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一直持续上升。百度、Google、网易、新浪等网络公司推出了大量空缺岗位,其中商务运营经理、网络营销顾问、网络销售经理、客户维护经理、渠道销售经理、企业广告经理、商务研究研发工程师、服务营销代表等职位最为热门。

网络营销人才应该是身兼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技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应熟悉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搜索引擎排名和网络广告,了解关键词细分市场,清楚点击率和转换率,以及E-newsletter和E-mailingList,甚至链接广泛度和PR值。但是,目前社会上这类人才是凤毛麟角。一方面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营销经验,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二、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1、专业教学开发的界定:专业教学开发具体规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参考。

2、专业开发的基本理念:专业教学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要着力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企业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的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区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项目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最终为实现模块化教学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专业教学开发要遵循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边开发、边探索、边完善。

(2)、规范性原则:专业教学的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层次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专业是建立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要求清晰明确,尽可能地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可操作。

(4)、发展性原则:专业开发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方案开发的步骤与方法:

1、专业开发的程序

专业开发的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即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工作成果。其中核心是开发过程,包括专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改革调研报告、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等几项内容。

SHAPE\*MERGEFORMAT

2、专业开发的方法

(1)、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电子商务行业人才总体上需求量仍旧很大,复合型、开拓型和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新一轮人才招聘中的新宠。据中华英才网专家分析,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日益壮大,企业人员和业务管理的问题将日益凸显,对于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

三类紧缺人才:

销售类人才:网络营销人员是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网络营销即利用互联网手段达到营销的目的。网络营销涵盖的范围很广,如网上市场调查、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营销策略制定、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与直销、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等。伴随搜索市场的急剧扩容,Google、百度、微软MSN、Yahoo中国、网易等靠搜索竞价营销盈利的搜索公司,急需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网络营销人员。

客服类人才:网络营销能否成功,取决于客户服务人员对市场的把握与深入的调查分析。首先,他应该是一个文案高手,能够撰写各类营销策划书,设计广告标题与内容,以增加网民的关注度。其次,熟悉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制定最适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式。其三,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网络营销人才里面,客服类人才属于多面手,有广阔的知识面,懂互联网,懂客户的需求,对市场学、传播学、消费学,甚至心理学都有所了解。

技术类人才:无论是企业网络构建管理还是网站的开发运营,都需要靠实用型网络技术人才来实现。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拥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IT客户都需要网络技术工程师负责运行和维护。

电子商务使人们可以创造性地应用电子工具来改造和发展传统的商务活动,它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因此电子商务学科具有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以上种种情况分析我们得知开发电子商务专业符合时代的潮流,侧重网络营销是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专业开发中站稳、站深这正是我们需要大力研究的课题。

(2)、专业工作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设置的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培养出的复合性人才对于很多企业,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物流、金融等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在各行业都有具体的应用。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商贸理论和电子信息化的专业手段,运用计算机相关应用技术及网络运用技能,从事与现代商务活动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网络营销及物流企业信息流管理等工作岗位,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职业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设置方向有:网络营销、财务方向、网络策划等三个方向。

电子商务应具有的资格证书:电子商务员、计算机高级操作员、助理电子商务师、营销师、会计资格证书、物流师

(3)、专业改革思路与方法

专业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对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三以一化”作为实施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三段式”模式课程体系。

2)、课程计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围绕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展开,而不是学科体系。

3)、整个教学体系都将重点放在能力或技能之上,而理论课也是围绕能力或技能的需要来教学。

4)、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控制、评价学生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

5)、以三个大模块作为统领,即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专业方向模块。

6)、体现“双证与两高”,“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高”即动手能力高、知识能力较高。

7)、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

8)、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9)、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项目化。

10)、建立一套新的实训体系。

3、课程结构分析

课程结构分析是把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而成的专业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化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针对某一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

SHAPE\*MERGEFORMAT

SHAPE\*MERGEFORMAT

SHAPE\*MERGEFORMAT

SHAPE\*MERGEFORMAT

综上分析,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适度、够用”的商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在各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寿.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电子商务,2005,(12).

[2]孙福春.浅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J].职教论坛,2005,(6).

[3]杨风召,程超.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3)

[4]薛万欣,李平,李英侠.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3,(9).

综上分析,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适度、够用”的商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在各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寿.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电子商务,2005,(12).

[2]孙福春.浅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J].职教论坛,2005,(6).

篇8

当时间转入第二个十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正在掀起新一轮更加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IBM面向全球1,700多位企业CEO开展的“2012年全球CEO调研”发现,在CEO们列出的未来数年影响组织的关键外部因素中,技术因素赫然名列第一。这是该项调查开展以来的第一次。

在这个巨变的年代,寻找思考的框架与方向,要比探求结论本身更为重要。那么,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商业世界,能否找到一个尽可能简明的思考与解释框架?新商业的运作逻辑及其基本形态可能是什么?

我们的观察是:思考的原点在于云计算,因为它是当前这一新技术群落中最为核心的技术。随着云计算中心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育,它对(大)数据的赋能作用正在不断加强,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正在实现快速的协同演化。继之,(大)数据的分享/交换所驱动的商业流程的网状协同,也开始了它作为主导性的商业运作逻辑的演化之旅。伴随这一运作逻辑的持续扩散,我们所熟悉的商业将被重新定义:一个网状、柔性的全新商业世界正在浮现!

云时代的商业全景图,是一幅比C2B商业模式更为宏大的巨图。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它的全貌,唯有全球20多亿网民,才是让这幅巨图一天天清晰起来并最终成形的终极推手。在当下这一初始性的时点,我们仅冀望在这篇导读性质的文章里,让关心未来商业的读者暂时离开习以为常的地面世界,想象和感知一下云端的风景。

云计算:信息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

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开创性地将信息时代的云计算与工业时代的公用电力相比较,开启了认知云计算的重要视角。但时至2012年,云计算似乎仍然飘在空中。一方面,对于云计算“人云亦云”的宽泛而缺乏实质的讨论还在延续;另一方面,云计算似乎也的确还没有展示出它对于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潜力所在。

无论现状如何,即使云计算已经被讨论得多少有些让人厌倦,其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那么,什么才是关于云计算的“关键信息”,又该如何理解云计算对于信息时代的真正意义?

云计算:新技术群落的核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非由单一的电力技术所驱动,同时出现的还有内燃机、电话通讯等技术,但电力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电力照亮的不仅是家庭和工厂,也照亮了一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同样,云计算也不是今天新技术群落的全部,但它也如电力一样,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群落里最具主导性和普适性的技术。

云计算的典型情境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一个个庞大的计算集群,基于虚拟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使企业或个人可以方便、低廉、按需所取地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具有大规模的资源共享、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快速部署、低成本等突出优点。云计算之所以能够成为类似于公用电力的革命性和集大成的技术,背后是IT技术数十年的演化。例如,分布式计算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网格计算技术出现于90年代末。因此,云计算绝非凭空而来,它是一个庞大的新兴技术群落中的一部分。物联网、大数据等热门的技术系统与云计算几乎同时兴起,并非毫无理由,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需求、互相激发、协同演化的关系,它们都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群落里的组成部分。而云计算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而今,云计算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快速演进,在间或出现的质疑声中,云计算的商用化进程也在提速。例如,在华为,45,000名员工都在使用桌面云的协作平台,数据不再存储于每一台PC,而是存放在了云端的数据中心。海航集团已经建立了云数据中心,并为内部近6万用户提供了500多个应用,包括IaaS服务(云主机等)、SaaS私有云服务(协作门户、E-HR等),以及公有云服务(95071移动应用服务)。海航集团的用户不需要再购买IT设备或维持自己的IT人员,只需向海航信息公司缴纳服务费用。

总之,在IT投资已成为各家企业重要支出的今天,云计算降低了企业IT投资的成本,把IT从固定投资转变为可变投资,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IT的产消模式:以工业化水准、高稳定、高质量的服务,释放了对IT进行个性化消费的商业浪潮。

云+端:新商业基础设施及其应用的原型结构

云计算是新技术群落的核心。提供云服务的云计算中心(如大型的云数据中心),则是信息时代提供计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也即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

作为云服务的承载实体,超大型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在今天已成为科幻电影般的一大景观。例如,微软在芝加哥的数据中心,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2.4万台服务器!要感受一下数据中心的“体量”,还可以看一下它的用电量。2011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达到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这一数字相当于2011年天津市全年的用电量!绿色和平组织2010年的一份报告也提到:如果把云计算背后涉及的全球电信和数据中心当成一个国家,那么它在2007年全球能源消耗的排名中将位列第五,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

云数据中心里一列列不停闪烁的服务器,远不像工业时代高耸的烟囱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一新商业基础设施已经开始了快速铺展,其力量也已显现出来。在云服务较为成熟的北美,亚马逊云服务的互联网使用流量已占整个北美互联网流量的1%,有约1/3的互联网用户每天会至少使用一项亚马逊云服务功能。在这里,亚马逊所提供的公用计算服务,其角色正如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也许远景不易描画,但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的“云+端”、“共享平台+多元应用”或“大平台+小前端”、“基础云平台+增值业务”等,已是这一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及其应用的原型结构。Facebook试图收购的移动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收购价达到了约10亿美元的级别。这样一家只有13名员工的公司,在成立仅15个月的时间里,用户就达到了近4,000万之多!在的头24小时,Android版的Instagram应用下载量超过了100万次,约每分钟2,000次。它的飞速扩张之所以能够实现,与亚马逊的云服务密不可分。再如,Cycle Computing公司租用了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使用了5.1万个计算核心,以测试潜在的抗癌新药。这套系统能在3小时内完成单一计算核心需要12年才能完成的巨大运算量。如果靠自建的基础设施来完成这项测试,数据中心造价将超过2,000万美元,而租用云服务则只需每小时支付不到5,000美元。

近期天猫网推出的聚石塔产品,定位于打造一个能够支撑海量商家、大量第三方服务商(如IT、物流等)和电商平台(即天猫网)之间在线实时协同的云平台,它为观察网状协同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

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天猫网商家在IT领域面临着诸多困难:自有IT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不够,在“双11”这样的大促活动中暴露出缺乏弹性的窘境;与天猫网的数据交互效率不高,在大促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丢单、漏单;商家、服务商使用的各类软件由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实现快速流动,数据孤岛的现象极大地加剧了业务流程的复杂性。

针对上述问题,聚石塔向商家及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了安全稳定、弹性升级、随买随用的阿里集团的云资源,如云主机、云存储等,使得商家和服务商的数据与业务流程由此能够实现云化,从而在快速变化的电商行业中拥有足够的IT可靠性与灵活性。

此外,聚石塔还具有数据推送、数据集成的功能。在数据的推送方面,此前商家与天猫网的数据交互,是一种通过数据接口的抓取模式,这种基于公网的传送方式效率比较低,且容易出错。而在聚石塔的云平台上,基于阿里内网的数据推送代替了基于公网的数据抓取――天猫网会将数据快速、高效地推送到商家的数据库里。

在数据集成方面,聚石塔将会形成统一的电商数据总线和接口标准,使各个软件系统都与这一数据总线实现协同,同时通过确定定单状态的数据标准,使定单动态在各个软件之间实现快速流转。最终,聚石塔将通过把会员信息、商品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等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开放和共享,使商家所使用的IT服务商的各类IT系统之间最终实现彼此连通。

聚石塔还只是一个早期尝试的产品,它肯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但它已经初步体现了基于云平台的、由数据分享所驱动的、各类商业主体的业务流程之间网状、快速、实时协同的业务模式雏形。

网络:商业新图腾

数据分享驱动网状协同,这一商业运作逻辑在根本上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直接相关。就数据传输的拓扑结构来看,传统的电话网,要求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独占的连接,其他人无法参与进来――这是一种链状的、固化的、结构化的连接(流程)。而互联网则类似邮政网的运作,正如邮政网里没有一封信会独占一个传输通道,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之前,也无需建立一条特定的通路。数据被拆分为不同的数据包之后,每个数据包都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路由器去传递,在发送数据的源头和目的地之间存在着多种路径可以选择――这正是一种网状的连接(流程)。我们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但我们相信,商业流程的网状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技术结构在商业领域的映射。就像流水线直观地表现了工业时代机械运作的基本特点,熟悉而又陌生的“互联网”正在成为今日商业世界的新图腾!

一个柔性的新世界

在云商业的环境下,随着网状协同这一运作逻辑的持续演绎与扩散,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企业间的协同模式,以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又将向何处演化?我们熟悉的商业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从一个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不确定、流动、网状的世界,柔性将是云商业最突出的特质。商业模式方面,以销定产、On Demand地满足柔性需求的C2B模式将成为主导;协同模式方面,线性、固化的供应链,将向着柔性的协同价值网不断演化;在生产方面,柔性生产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但新的个性化需求,将驱动这一领域的技术革命跃上一个新高度;此外,组织和个人作为基本的角色,其行为模式和角色“扮演”也将更加柔性化。

商业模式:C2B逐渐取代B2C

面向海量消费者,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很多企业长久以来的梦想。但没有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终将是纸上谈兵。随着消费者和企业被云计算所赋能,产(B)消(C)双方正在开始新一轮的协同演化。C端消费者的角色与行为,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力量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而B端的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感受到了巨大的变革压力,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商业模式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从C端来看,在淘宝电子商务、谷歌搜索、苹果AppStore、Facebook社交网络等云平台上,今天的消费者已经是积极能动、对消费极有识见、处于广泛的社会网络连接中的价值共创者。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对设计、生产、售后等的参与更为便捷和主动。他们正在变成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者所不熟悉的陌生人。

不再孤陋寡闻:云时代的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商品信息、同类商品的比较信息,以及他人的评价。

不再分散孤立:消费者在网上处于无所不在的社区之中――比如团购、旺旺群、QQ群、论坛、微博、博客……淘宝网发起的帮助海南蕉农的“聚蕉行动”中,10天内就团购了520吨香蕉。此外,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在社区中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不再消极被动:那些积极参与到企业设计与生产流程的消费者,不只是少数发烧友了。借助云设计等工具,消费者可以较方便地参与到企业的商业流程之中。

从B端来看,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网状协同,这一运作逻辑也正在进进退退中不断向前演化。一方面是消费者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获得了便捷的参与方式,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在网上留下了大量的行为痕迹。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以及由数据所支撑的商业流程的网状协同,企业第一次看到了大规模地实现个性化服务的高可能性。比如在营销环节,云计算能够支撑起大规模的个性化营销――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而这在过去从来都只是理想而非现实,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今天,借助搜索引擎的个性化推荐、大数据挖掘、SNS营销等手段,企业终于可以快速逼近个性化营销的极致。

协同模式:线性供应链让位于柔性价值网

网状协同的运作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供应“链”向价值“网”的转变。供应链管理让位于价值网协同的论断,并非始于今日。但这一转变的速度一直都非常缓慢。只有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商业环境下,才有了大幅向前推进的可能性。

未来,单向、僵化的供应链,将不再是企业间主导性的协同模式,而灵活动态的价值网协同模式将越来越主流化。其典型场景是:以一个任务、项目或订单为中心,快速涌现和聚合一批能够协同工作的企业或个人,每个角色都类似于各有专长的特种兵,任务完成后参与者迅速消退,临时性的“柔性共同体”自动解散――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灵活快速聚散的协同形态,正是在线价值网的基本运作模式。这一点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数据的共享/交换,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通过大数据的共享/交换/流动,才能高效触发多家企业协同组成的高效价值网。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涌现和聚合出很多全新的商业角色,帮助产消双方围绕个性化需求,进行实时的沟通与匹配,使得网状协作更具灵活性。比如淘宝购物达人,自身是B和C之间的中介,正是典型的产消合一者,这类大大小小的服务商的出现,可以让卖家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其他则交由专业的服务商去完成。

就淘宝网和天猫的演化来看,数百万卖家面向消费者的营销、销售流程,以及卖家之间的分销和批发流程,9年来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化”的运营,网状协作的雏形也已显现。比如国内九大快递公司将针对天猫平台定制多项专属服务,开通超过5,000多条城市间线路的“次日达”与“1~3日限时达”服务,未来还将开通快捷货到付款、晚间配送、预约时间、上门退换货、消费者自提等服务。天猫网之所以能够协同多家快递公司,做到为数百万卖家和数亿消费者提供这样复杂、可靠、多样化、社会化协作的服务,卖家、物流商(仓储、干线、配送等)、天猫等相关各方在销售和物流等环节上的“互联网化”与数据共享是前提,否则各方在商业流程上的互操作将无法想象。前面提到的聚石塔项目就是希望把这种网状协同的平台逐步渗透到更多价值链环节。

生产模式:柔性生产静悄悄地提速

在生产环节,云平台所汇聚的海量个性化需求,云计算对分散化设计和分散化生产的支撑,以SaaS(软件即服务)化方式所推动的软件等生产工具的民主化、普及化,正在倒逼、支撑起社会生产过程的柔性化、分布式。

我们注意到,引入高端柔性化设备、深化产业集群内的协作、尝试3D打印机等快速成型技术,以及如尚品宅配那样的有中国特色的柔性化改造――“适用性技术+流程再造”,凡此种种柔性化生产的努力,由于互联网对个性化需求的汇聚所产生的倒逼力量,都在近年来得到了加速推进。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机器对人力的取代,使得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却没有注意到柔性化生产的不断深化。这是一场发生在发达地区部分行业和企业车间里静悄悄的革命,其意义至为深远。

组织模式:柔性共同体的崛起

张瑞敏曾感言:“当前的企业和经济学界有一个现象就是,全世界都在学管理,但是现在大家都感觉往前走不动了。”是的,互联网将重塑组织管理模式,但新的组织管理的模式、原则、形态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趋于明朗了?或者,如加里・哈梅尔所问:“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内,能够像20世纪早期那样,产生革命性的管理原理吗?”

我们注意到,早期那种“组织将走向扁平化、透明化”等泛泛而论的观点,近来正得到新一轮的梳理与深化。组织管理的变革至为困难,这一领域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行进中的故事,不过,关于未来的共识和行动的方向感,却已比早期的空想有了很大的改观:

组织边界:共享平台+多元应用的双层结构打破组织边界。苹果的AppStore支撑了海量的应用开发商,淘宝的云平台也支撑着600多万的卖家。云计算、云商业的基本结构,就是这种共享平台+多元应用的双层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降低了计算资源等物理设施的分享成本,更降低了数据分享的成本,并有望成为信息时代最为主流的一种商业结构。

如果把消费者众包式的广泛、自愿的参与也考虑在内,那么,这一双层结构给组织带来的影响就是,由于共享云平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实现了分离,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过去那种界限分明、基于资产专用性的组织边界正在发生很大的松动。大量的商业流程被流动的数据所驱动,并在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展开灵活组合,新的组织边界也呈现为一种产消合一、网状交融的格局,企业组织由此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化、社区化。

组织结构:云+端结构向组织结构中映射。就单个企业来看,长期以来,计算模式与组织模式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类似于“伴舞”的节奏上的同步。最早的计算模式以大型机和小型机为中心,其界面对用户不太友好,空闲时会浪费计算资源,更无法激发用户的主动性。这些缺点在当时其实正适应了工业时代典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命令与控制。随后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一大缺点则是难以支持大量用户的并发请求,这其实也正反映了当时被信息赋能了的员工与企业的集中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到今天,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特性,又开始了新一轮向组织管理领域的渗透,比如“人人参与”的理念、“端到端透明性”的设计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开放性、去中心化、对等性等特征,在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和意识中,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认与实践。

任何企业都面临着纵向控制与横向协同,或集权控制/分权创新的难题。云计算为这一老难题提供的新方法,就是以后端坚实的云平台去支持前端的灵活创新。7天酒店的放羊式管理,可以让分店店主自主决定几乎所有的事情:分店预算、经营指标、用人等。这种前端的灵活创新,其基础正是7天酒店后端坚实的技术和管理平台。总部通过对后台IT系统进行整合,用IT把流程锁定,使得销售、服务、采购、财务等很多流程,都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去实施。7天酒店总部只安排财务、人事、服务、营销四条线与分店对接,而且四线管理其实更是四线支持,只要店长有需求,就可以要求总部各支持中心提供帮助,支持中心则不可以命令店长。

云计算并非倏然而至,相反,它是一组技术组件和理念组件的组合,而且也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化。以此来宽泛地看待7天酒店等正在探索的组织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具有某种程度的云属性,与“云+端”在结构原型上是一致的:坚实的后端管理和服务+分布式的前端灵活创新。后端平台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扮演了基础服务商、资源调度者的角色,而前端的店面则创造了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组织方式:柔性共同体掀起“去公司化浪潮”。缓慢却坚定地,“公司化”曾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商业运动,公司由此成为了社会结构的主要构件。时至今日,大部分的社会成员不是在这家公司工作,就是在那家公司工作。但这种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在今天正开始受到极大的冲击。如果说全球化改变了民族国家,那么互联网和云计算则正在改变公司,一场“去公司化、公司消退”的新商业运动其实已经开始了。

经济组织的组织方式,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有三种形态。“公司”这种组织方式依赖于看得见的科层制,需要付出的是内部管理成本。“市场”这种组织方式依赖于看不见的价格机制,付出的是外部的交易成本。虽然很多学者认为还有大量存在的网络化的产业组织、长期缔约、特许经营等“中间组织”,但企业与市场的二分法在商界视野中仍然根深蒂固。

而今天的情况是,虽然互联网、云计算让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包括协同成本)都有所下降,但后者的下降速度远快于前者。这种速度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是,“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效率已经大打折扣了。于是,一方面是公司中很多商业流程正在大量地向市场外移,也即所谓的“外包”活动的日益广泛化――比如电子商务消灭的只是一些利用信息不对称而生存的中间服务商,同时却又催生了大量新兴的拥有核心能力的中间服务商。另一方面则是自发、自主、快速聚散的柔性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比如价值网中临时组合起来服务消费者的企业群体,或是维基百科中自发自愿的业余编辑。2011年初维基百科拥有约9万名活跃的自愿编辑――很多人已经由此去构想一种普遍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凭爱好、兴趣,快速聚散,展开分享、合作乃至集体行动。

是的,组织将永远存在,但公司的主导地位却将逐渐下降。

个体角色:告别“螺丝钉”

抨击“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扮演螺丝钉一样的固定角色,这样的情形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了。但同时,人人又都离不开“公司”这种组织,很多时候也只能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那么,在云商业的环境下,个体的工作与生活能否得到根本性的改进?这种变化对于所谓的“管理”又意味着什么?

在云商业时代,个体在角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人都是专家”将成为普遍化的现实。数据(原始、未加工)、信息(加工后的数据)、知识(结构化的信息)、智慧(基于知识的能力),是同一序列上的四个进阶。此处,我们借用彼得・德鲁克先生经常提及的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来概称与数据、信息等相关的工作人群。德鲁克曾预测,知识工作者将很快成为发达国家中最大的族群。事实正是如此。仅从企业内部与信息工作相关的员工比例来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IT应用,首先让后端财务人员等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80年代的PC普及,几乎让所有的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革命,到今天的IT消费化浪潮――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可以预期的云计算对IT民主化的极大推进,企业里最后那个工作尚未IT化的员工群体,其工作方式也必将发生根本转变。至此,所有部门和员工工作的IT化、信息化、知识化,将基本完成。这又意味着全社会知识型工作人群比例的极大提升。

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人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将让个体的工作与生活更加柔性化。一方面,个体的潜能将得到极大释放,每个人的特长都可以方便地在市场上“兑现”,而不一定要全职加入某一组织,承受“被组织、被管理”的代价,才能实现个人能力与市场的交换。比如,在淘宝的数据市场 (),已生长出一些基于淘宝数据的微报告 ――这些报告的售价少则免费或5元,多则几千元。此处也许将诞生这样一幅令人心仪的图景――既然经验和知识不均匀地分布在每个人身上,那么未来在数据驱动的云商业环境中,只有每个人的经验、知识与数据的结合,才能让数据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诸如此类的长尾生意也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工业时代那种工作、生活、学习割裂,个体无法柔性安排工作与生活的状态也将得到很大改变,类似于工作、生活、学习一体化的SOHO式工作、弹性工作等新形态将更为普遍。

人的柔性化将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比如,在目前的企业会计体系下,员工费用一直作为成本支出而被核算。但在数据驱动的云商业体系下,知识型员工更应该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我们能想象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彻底修正吗?果真如此,这对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都将是一个巨大冲击。此外,人的柔性化也将重新定义所谓的“管理”――更准确地说,“管理”本身也许将不再存在了。正如明茨伯格所言:“任何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从制造陶罐到把人类送上月球,都有两项互相对立的基本要求:将劳动分解成各种可执行的任务和协调这些任务完成预定的活动。”所谓“管理”的存在,其价值支撑就在于协调、监督。但在今天这种大规模协作、开放社区、人人都是专家的环境下,“管理”的价值支撑又将去哪里找寻呢?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但新的挑战将是,如何让有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有机协同?或者,如何去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如何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它的确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真实、更为迫切了!

巨变的底层:中轴法则的转移

商业运作逻辑与商业基本形态的巨变,其背后的、底层的中轴法则是什么?在整体上认知云商业的逻辑、形态、格局等一系列的巨变,生态与分工是两个基本的视角。在生态视角下,云商业在整体上意味着从机械系统向生态系统的转移,以及商业生态丰度的极大提升。而在经济学视角下,则意味着分工的高度深化与大规模协作。这两个视角,为我们认知云商业运作底层中轴法则的转移,提供了观察的切入点:它们涉及新世界图景、新思维方式与新语言体系,也涉及那些有形或无形地统摄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一些基本法则。

从机械系统到生态系统

工业时代的商业运作,在现实和理念上,都遵循着类似于机械系统的一些法则,而云商业的发育,则正在全方位地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属性和法则――这是一个物种大爆发、自组织状态深化、生态丰度大幅提升的新地质年代,其特点包括:

其一,多元物种共生。云商业生态系统的各物种之间,演化出了复杂多样的共生关系。比如,在淘宝网形形的店铺中,不乏“出售自己的时间”、“卖蚊子”等个性化的商店,提供各种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商也大量涌现出来,如工具类软件、网店托管、信息系统、数据研究、质检、营销、摄影模特、咨询培训、供应链、财务、法务等。

其二,自发涌现而不是人为构造。基于淘宝网上各类商业创新的自发涌现,我们自己也常常有一种感觉:面对整体上相对模糊的演化格局,人为地去设定清晰、完整的发展图景,或人为地去构造一个严密可控的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了。

其三,分布式而非集中化,自组织而非被组织。就决策来看,在云商业的生态圈里,没有一个物种的大脑,能够聪明到可以了解所有的事实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实际上,所有的角色都在独立决策,这种分散化决策的局面也并没有导致无序。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每一位业余编辑的编辑质量也许存在不足之处(局部无序),但这一点最终将由于更多业余编辑的参与而得到改变(整体有序)。

今天的人们需要重新适应分布式的格局:平等参与、自主决策、无中心、自组织……就组织的演化来看,公司是什么,组织管理原则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答案并不只存在于管理者的选择和摸索,它也受限于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认知范式。18世纪的牛顿学说一度支配着人们对组织的认知,长期以来组织都被想象成齿轮咬合、有序运转的机器,但在今天的生态视角下,“生命”而不是“机器”,正在成为“组织”的基本隐喻。数据的流动和流程的融化,让组织变得更加灵动多变。自组织、自管理……这些概念也将越来越多地与组织联系起来。

“有尊严地放手吧!”《失控》一书不无晦涩。但这样一本约20年前出版的书,却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热烈响应。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这本书给了互联网从业者一种模糊的暗示:不必困惑于互联网带来的复杂格局,自然界的很多生态系统同样没有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凭借众愚成智的大规模协作,同样可以实现秩序。

《失控》的理念并不孤单。在日本有阿米巴理念的呼应,在美国也有全食超市等的现实案例。在中国,为将企业建成网络组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的需求,海尔的做法是把8万多名员工转变为自动自发的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并使每一个经营体就像一家自主经营的公司,让每个人变成自己的CEO。淘宝网对于600多万卖家的管理与服务,同样体现了自组织的特性。淘宝主动支持卖家之间的自组织,使之有了长足的发育。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卖家就开始自发形成商盟。到2011年,各地已经形成形式多样的地域、行业或主题性(如原创品牌或皇冠俱乐部等)商盟,数量达到了约千家左右。此处发生的事情,正是类似生命能动过程的自组织而不是被组织。

其四,共享平台与多元应用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意味着两个方面:共生的各物种之间不是主从关系;它们也不是一起进化,总有一些物种可能因自身情况或环境变化而被淘汰。此外,随着共享平台的持续发展,平台治理的问题也将越来越突显出来。我们认为,一个平衡的、生态化的、柔性化的治理生态系统值得期待。

从分工合作到合作分工

一般而言,分工的深化同时也意味着交易成本(包括协作成本)的上升。但信息技术的突破,特别是云商业的出现,则有可能在多个层次上破解工业时代“分工深化”与“交易成本上升”之间的相互锁定,进而提供一套新高度上的分工与协作体系,这将大大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可能性边界,极大地扩展社会经济的新边疆。

根据我们的观察,云模式下的分工和协作将表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新的分工体系将变得更为精细化。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下,基于对大数据的分享和交换,特色生意将越来越多,只要有人买就会有人卖;职业种类也将不断分化,三百六十行已经远远不能概括其丰富性了。在此,商业发展史就是一个商业长尾不断延伸的历史,是交易者不断海量涌现的历史,也是一个生意门类和职业种类越来越丰富的历史。

其二,协作将走向大规模、实时化、社会化。随着邮件列表、讨论组、博客、微博、维基、社交网络等社会化媒体工具不断走向成熟和普及,无论是Linux、维基百科、快速聚散的闪客,还是围绕国外电视剧自发组织起来的字幕组,大规模协作将越来越普遍。

其三,“分工/协作”的经济学语境与工业时代已经截然不同。正如段永朝先生在与我们交流时所提出的,工业时代的分工/协作是一种基于分工的协作,而信息时代的分工/协作则是协作前提下的分工。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从极端意义上讲,只要有意愿和能力,每个人都将近乎于好莱坞的演员,可以随时去不同剧组出演不同的角色。相反,一位演员终生只在一个剧组里出演一个角色,那才是无法想象的!

其四,经济角色的含义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消费者正在转变为产消合一者,企业组织正在转变为开放社区,员工正在转变为知识化的专业人士,这都是基本经济角色的重大转变。

这种分工全面深化的原因可能是:

市场范围:大市场才会有大分工,互联网和云计算支撑起了一个广度与深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峰的全球大市场。

交易费用:一方面是互联网和云计算正在大幅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海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正在创造出新的专业化价值。

交易技术:淘宝、支付宝等交易系统与交易机制,都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交易技术,正是这种可以同时服务数亿消费者、低成本地开展远程交易(小到一分钱也可以远程支付)、高度发达的交易系统,才能支撑起高度复杂的分工。

资产专用性:与工业时代企业的资产专用性不同,云平台以“平台共享”的方式,在云计算中心的“初始固定投入”与APP、垂直应用、增值业务等“边际投入”之间,进行了一种超出企业资产专用性边界的社会化分工。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工业时代基本上是一个关于个体和分工、命令和控制的故事;信息时代则是一个关于群体和协作、自发和协同的故事。

从1912年到2012年,是工业时代走向成熟与信息时代加速展开的百年切换。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文明大变革的时代,你我都是这幕大剧的前排观众。当前,尽管云计算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以及云商业的运作逻辑,还只是非常不均匀地、总体上也还是相对稀薄地分布在一些创新实践中,但新的商业时代――云商业的时代确然正在到来。

云计算中心作为新商业基础设施正在扩散,私有数据中心则正在被一点点拆除;一向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数据,其社会文化形象正在变得酷味十足;基于云的新产业、云+端的新商业体系已经开始发育;云商业的运作逻辑正在被讨论、发现、确认,并将被逐步认同为新的商业常识;云时代里的明星企业与这个时代新的“亿万富翁”们正在登上属于他们的舞台;“新技术-新商业-新社会”三套系统之间的连接也越来越平滑,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开始主动学习和接受关于云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以及网络科学、生态科学的新语言体系、新思维方式、新世界图景,努力去理解时代变迁的方向并在新空间中追逐着新的机会。

未来的二三十年,随着云计算不断被“安装”到商业系统的整体运作之中,越来越多的数据与商业流程将渐次向云端迁移,实现“云化”。云计算驱动(大)数据,(大)数据的共享/交换驱动商业流程实现灵活动态的网状协同,这一运作逻辑也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主流化,并最终一点一点地替代工业时代线性控制的商业运作逻辑。

由福特流水线所代表的线性流水的控制逻辑,及其内含的标准化、同步化、大规模、集中化、集权化等法则,统治了工业时代商业体系的运转,也统摄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苦恼与欢乐。而随着云商业逻辑的持续演绎与扩散,整个商业世界也将产生如地壳再造般的巨变。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两百多万年,大量新物种在地球上蔚为壮观地突然爆发,生命进化实现了一次巨大的跃迁。云商业时代也将是商业史上的寒武纪。随着云商业逻辑的生长、演化、扩散,大量全新的商业物种将在这次剧烈的生态涨落中得以创生。而那些成功驾驭这一运作逻辑的物种,则将在机会空间的大转换中收割到这次“技术-商业生态系统”历史性跃迁的全部潜力。

一切都在快速演化,一切也已经在快速切换!是行动的时候了!

(余力女士参与讨论和修改,在此特别致谢。)

观点概要

云计算的典型情境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一个个庞大的计算集群,基于虚拟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使企业或个人可以方便、低廉、按需所取地使用计算资源。

不论是把大数据比喻为石油一样的自然资源,还是把它看做全新的经济要素,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利用的效率,数据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状协同的逻辑下,企业内部开放化、社区化,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网状协同的在线价值网。

柔性将是云商业最突出的特质:C2B模式将成为主导,线性供应链让位于柔性价值网,柔性生产静悄悄地提速,组织将永远存在,但公司的主导地位将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个体将告别“螺丝钉”的角色。

工业时代是一个关于个体和分工、命令和控制的故事;信息时代则是一个关于群体和协作、自发和协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