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教学观念

【中国分类法】:G633.3

语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基础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堂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及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小学课程标准。虽然新课堂颁布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笔者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缺乏新型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常常出现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被动的听。而且部分教师仍然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不注重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分数,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分数不但没提上来,反而使学生思想僵化,缺乏灵活的创新思维。教师身为教育的主导者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实质,更没有体会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21世纪的小学生活泼好动,这种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他们对课堂及对知识学习失去了兴趣,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知识的独特见解完全掩盖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1.2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及生活化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率课堂是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更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而师生互动环节就是影响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通过师生互动可充分的培养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师生互动的实质目的是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更快的理解及吸收老师在课堂中普及的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全面的去了解,在课堂教学时也没有采取师生互动及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知道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小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知道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试,为了将来升学。语文教师不进行生活化教学导致语文学习成了小学生的生活负担,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3课堂教学缺乏新型的教学观念

新型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改革高高在上的传统教育观,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与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出发,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及点评,积极改进教学评价,将封闭式教育改革使学生开放式学习,开放式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意识。然而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他们认为,语文课堂学习只是他们升学的重要工具,与他们平时的生活无关,更不要说个人素质、创新意识及个性方面了,这与新型教学理念严重脱节。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观念过于传统缺乏新型的教育观念。教师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使学生没有“开放性”发展。

二.解决小学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2.1改革教学模式及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师身为教育的主导者要清楚的意识到未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共存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从各方面进行努力,改革教学模式及教育观念,在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下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及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中来,建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及质量观。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时刻以学生出发,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培养优秀心理素质的前提下,遵循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探索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方式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多利用创新的思维来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及增加学生的创新空间。

2.2改革师生学习方式生活化教学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改革师生学习方式,进行生活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应通过课堂及课外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取向与所学课堂内容相结合,创新的思维设置课堂及课后拓展作业,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动脑动手,建立生活化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情景再现,体验生活;辩论演讲,表现生活等方式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其次,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共同进步。这样不仅缩小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亲切度更利于老师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及对自己教学的认可度。同时学生在不损其自尊及自信心的情况下改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相互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对自己及他人的认识水平。再次,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管理中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管理不仅是老师的重要工作同时也与他们息息相关。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身为教育的主导者要清楚的意识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真正含义,并深刻体会到自身职责所在。从自身出发全方位提升自己并以正确的思想观、教育观、学生观及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中,打造高效课堂与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钱莉.如何转变提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1)

[2]叶子,庞丽鹃.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01, (4).

篇2

关键字: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管理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起点与基石,也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就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协调组织教育队伍,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每个教育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浅析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

1.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在教育方面,目前好多学校都选用来了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然而在教育管理这方面却没有拿出足够的重视,首先表现在教育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其次,存在个别小学,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小学,将行政管理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混为一谈,遏制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最后,部分学校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完善,甚至出现专业与岗位不符的现象。

(2)教育管理观念落后,过分的依赖既定制度,教师与学生均不能突出个性。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小学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然而我国大部分小学却没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仍然继续沿用陈旧的教育管理经验。例如,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其教学过程中航不能与这一原则出现一点的偏差,教师的独树一帜会被领导谴责和压力,学生的离经叛道会被教师制止,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任何教学创新。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有利改进工作无法进行。

(3)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实现小学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仅仅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仍没有完全抛弃应试教育观念。小学教育时期作为一个小孩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完成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蜕变,衡量一所小学提供的小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保证每一个小孩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过分的重视文化课培养。

2. 改善目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

(1)重视对人的管理,完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是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学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以客观的、长远的、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的发展,不能将教师看做简单的教学工具和管理对象,而要将其看做有发展需求的人,所以应该定期对教师、学校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学校应该设法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效率,多招收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断完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2)转变陈旧观念,开放管理模式,树立新型的教育管理意识。开放管理模式的理念在于将原本以管理为主的管理方法转化为不断解放和发展思想,尊重和鼓励老师,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侧面促进型管理方式。改变单一的监督方式,将民主化、自主化的观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改革相应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和改进教师的工作评价体系,促进校方和教师的沟通,协调学校和老师的关系,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不断促进教师的能力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果。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小学时期作为一个人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为课程教育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设置小学课程。因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创造性和多元性,所以学校应该抛弃传统过分重视文化课的观念,根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管理要求,从儿童阶段的生理发展特点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4)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通过亲自去教室听课,管理者通过听课、评课可以挖掘其背后潜在的管理问题,可以发现人才,优化教室队伍。例如,学校教育管理者只有通过走进课堂才能清楚的看到哪些教师适合哪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哪些教师适合哪些年级的教学、哪些教师适合哪些科目的教学,进而分析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调整工作岗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去听课,并设立相应的听课评课制度,实现对课程改革的前沿领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关系到我国启蒙教育的最终成败,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探讨改革的新途径,摒弃原有错误的管理观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力争早日建立完成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振国.探析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教育与管理,2000(3).

[2]张延松.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考试周刊,2008.

篇3

[关键词] 有效教学;农村;小学教育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有关解释,大家对“有效”一词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上。换句话说,“有效果”在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取得的进步或发展。关于教学有效性,有学者认为应该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这在注重教育实效性的今天,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在活动过程中是不是尽量节约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及教学目的的“准确性(即是否是受教育对象真正需要的),都应该成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总结起来,就是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归宿。[1]

这对于当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理论探索空间。其概念本身所涵盖的对教育目的的体现、对教学成本的珍惜以及对教学目的的有效把握,对于解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以往关于“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校布局管理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内容加以把握,较少注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本身。这造成了大家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不利于其更好更快的进行完善和提高。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困境,我们用较为微观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1、教学理念陈旧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与陈旧,并由此导致教学方式和方法长期得不到改进。其中大部分的教师仍然坚持“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2]这背后隐藏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显而易见。大多数农村教师仍然认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居于中心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师知识权威的思想不容置疑,也无需置疑。这直接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师的“不容置疑”之中大打折扣,甚至被完全扼杀掉。

教师这种“掰开揉碎”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理念和由此所支配的教学行为,不仅没有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还阻碍了学生自行探索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主动运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和自觉性的发展。目前,由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陈旧教学理念带来的困扰,使得农村小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水平也相对落后于城市及乡镇小学。

2、教学内容孤立

由于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导致教师所教授内容多局限于书本,既脱离生活实际,又缺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教授内容彼此孤立,旧知识的掌握不能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理解,新知识的学习无益于旧知识的巩固,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导致了学生厌学、家长无视学校教育的局面。

虽然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之中,存在政府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等一系列宏观领域的问题,但是,作为践行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一线教师,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单纯讲授书本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的现象还屡屡存在,这既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教育准备的欠缺,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3、教学评价片面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而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标准又是以分数的优良中差来考核绩效。这些压力,没能在教师这里得到适当的缓解和转化,原封不动的施加在学生身上。于是,很多农村小学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这种单一而片面的评价方式,无论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作用。

三、有效教学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启示

1、先学后教,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学生也习惯了“照葫芦画瓢”,这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农村小学教育必须吸取经验教训,从优秀的教育理念中借鉴其精华。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有着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和热情,“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将学生真正引领进知识的海洋。只要学生真正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对学习和探索感兴趣,一些外在的对学习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便不能成为影响农村教学效率的重大问题,农村的小学教育也便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2、先教后学,注重知识的联络沟通

有效教学中所说的“先教后学”,并非农村小学教师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是强调联系和发展的。有效教学启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修正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方式和授课内容,应把教师的教看作学生的学的积淀和导引。要用“教”来引导学生主动将之前学过和之后即将学习的内容贯穿起来,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直接经验联系起来。这里的“先教后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比起来,难度要大得多,这需要置身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促进自身对教育教学的领悟,并最终形成自己引导帮助学生的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子游,张莹.有效教学与“教学都是有效的”——论有效教学概念的科学性特质[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2]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3]潘超有效教学概念重构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1(3)

篇4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基本比较乐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小学教育管理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尽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中,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思维导致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存在缺失

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需要丰富。

3.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性

目前的教学过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和了解,教学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改善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措施

小学教育管理的意义重大,因此,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影响行动,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更新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要想改善目前状况,就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品质高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3.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4.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 问题 策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同样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漏洞。本文对这些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的教育方式更加的多元化,但我国早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又矛盾重重,具体几点小学教育的现状如下:

1、 传统的教育模式,缺少改革创新。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还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依旧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异的唯一标准,死板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性思维,片面的重视教学材料,缺少大量的实践课程,限制了学生综合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在社会经济的冲击下暴露出了许多的弊病。

2、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得不到确认。家庭是小学生的早期校园,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氛围至关重要。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些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过于宠爱和放任,致使很多子女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过度依赖于父母,缺少责任心和责任感。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小学并不重视,因为工作到处奔波,很少陪伴在子女的身边,缺少家长与子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却严厉要求孩子或者用物质诱导孩子取得高分,从而也会对子女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学习上的压力。

3、我国各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存在较大差异。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本身地理位置的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小学教育事业发展也比较快,教育环境与教学设备也逐渐完善,而西部发展闭塞落后地区,由于受经济以及本身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小学生甚至没有桌椅、黑板,教室异常简陋,更谈不上现代教育设备了。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异更加的明显,从而导致了农村的孩子不能公平的享受良好的教育。

二、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以上,因此农村的小学教育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占据大部分的比重。在城乡差异的影响下,农村的小学教育事业除了存在环境和教学设备的不足外还存在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

1、 师资力量缺乏教师负担重待遇差。由于农村生活环境比较苦,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很多教师都不愿选择去农村教学。因此,农村教师数量特别少,负担较大。四川某农村一所小学中,一位杨老师同时担任两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老师,一周除了周末外,几乎都在上课,体育课就带学生去教室外面跑跑步,学校没有良好的体育设备,音乐美术的课程通常不会上。在教师短缺与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增多,比城市教师的待遇要差的多,这种情况下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2、 教师工作环境差缺少培训。农村教学设备不足同样也会影响教师教学。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下,会降低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农村小学没有实力去请专业的人员来给教师培训,从而教学质量也会落下一大截。

3、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且职称评定受到不公平对待。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目前大部分教师是专科学历,而城市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而且农村小学缺少大量的青年教师,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许多老教师兢兢业业几十年,但是因为学历等原因不能得到相应的荣誉,从而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小学教育息息相关,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科学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针对现阶段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突破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努力创新。在小学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新颖的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的同时增长了小学生的知识涵养。

2、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和交流,生活中善于培养子女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当子女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与子女成为生活上的好朋友,不对其娇生惯养,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

3、加大对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特别是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多多吸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对其进行专业的教师培训,确保农村教师能够公平的享受到相应的待遇和荣誉。

4、提高教师素质及其责任感。要想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速提高,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关键的一环。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可以为小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小学生的课程安排也会多元化。教师的对教育的责任心也会促进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主动的关心、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

提高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最基础的部分,重视家庭教育,改善农村小学基础环境,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才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新课标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重新的定义,明确了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毕竟教育信息化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而且不同的地区教材使用情况、设备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使教学模式、课堂结构还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之中。一些教师认为,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无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一些地区,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担负校园网维护、计算机教室管理等职责,未能够有效的利用,从而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师队伍有待提升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一些中小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执行力不够,导致一些教师虽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但是由于未得到领导的关注而“无奈”选择退出。对于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改进和提升,如何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融合,如何保证培养目标与考核目标相一致,已经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育信息化教师未能够对信息化技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他们无法更好的开展信息化教学,无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

(三)资金不足,设备落后

要想更好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需要购买与之相匹配的设备。但是我国大部分小学还很少接触电脑,既是学校购置了电脑但是已经用了好长时间,濒临淘汰的边缘,虽然有些学校想要对其进行更新,但是迫于资金的压力,无法得到实现,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化无法顺利进行。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学校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无法及时购置教学设备,导致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就成为制约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教育观念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行为能否顺利进行,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的问题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而并非技术问题。目前,落后的思维模式和教育观念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经在社会各界得到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从而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也应该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说在小学教育之中,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然后分享各自的教学资源,而通过互联网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远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

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统筹、均衡城乡教育,以更好的缩短城乡差距,推动教育事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各个地区也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基本教育设施,尽可能让广大师生真正步入到信息化时代。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地发展情况,来因地制宜的进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更好的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三)加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我国可以将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设定为必修课,这样不仅可以引起教育机构的重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更好的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的进行,提高其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其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大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缺乏统一的执行方案,要想解决该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生下工夫,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缺陷,以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加大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进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执行者,而且师资队伍的质量将会直接决定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万悦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篇7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教育信息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虽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历经10多年的探索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总体发展进程与普及程度上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重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尽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家喻户晓,但目前学术界仍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内涵较为系统的界定。西方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较为形象、具体,比如“IT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和Network-based 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等等。而国内学者更加侧重于技术应用于资源开发的行动、过程和目的的内涵。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整合国内学者对其涵义的界定,本文界定如下: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和教育管理,通过全方位运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模式和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量大。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农村学校占总数的90%以上,而农村中小学生占总数的80%。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受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有影响,还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状况。农村小学教育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是肯定的。农村小学一改以前的落后,有了良好的开端,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将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措施。改善农村小学教育软环境,加快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是新时期的新的要求,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推进,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从本文对其涵义的界定,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包括“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内涵[1]。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发展,基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发展,深入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中存在的困境,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技术资源,深度革新农村小学教学管理。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与观念认识问题错位

自2000年以来,政府为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已经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据2004年的统计,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投入已达22.74亿元,建成2万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08万个卫星接收点,7000多个计算机房,覆盖西部地区25%左右,中部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2]。然而,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虽然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得到任何改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还并未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并未完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化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且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3]。

(二)资源整合及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不高

教育教学资源是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网络基础设施优势的重要条件。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等先进资源,但是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来说,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仍存在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的一些教学软件,功能单一,各学科之间不能互相结合,存在资源互不兼容的现象。其二基础设施和资源重建轻用,应用效率低下。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低效,既源于信息化理想需求与农村应试教育现实的冲突,也源于现行教育信息化推行模式与农村小学现实认识的矛盾。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博客,Moodle(学习管理系统)、电子书、移动设备、无线网络等信息化软环境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农村整体发展较城市比较落后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内容与农村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强,应用效率比较低。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滞后,培训质、量堪忧

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与提升是关键所在。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4]。同时,农村小学面临信息技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共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左右,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待遇差、职称评定受限制等原因,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有的还是其他学科改行的[3]。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教育信息化内容存在城市倾向,信息技术代表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具有明显的城市优越性的价值取向。并且信息化教育内容也存在许多农村教育主体不熟悉的内容,如网页、博客、冲浪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如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的农村小学,他们是全新事物。因此,开展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对策探究

(一)构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

依据美国课程学家泰勒的观点,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依据三个因素:社会、学生和课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应基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及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差异性而设定。细化信息技术目标在城镇之间实现,给农村学校以适度“宽容”。采用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推进模式,从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推行的模式大致可采用,硬件资源先到位,然后教师培训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后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不断整合软件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二)建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提高信息化应用效率

虽然现实情况中,不少农村小学告诉校园网建设多年,但网上没有教学资源,并未实现信息化管理,有的学校软件资源不兼容,操作困难,造成现代教育信息体系存在闲置不用、应用层次不深等现象。有些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仅是观摩课教室,典型的“面子工程”,有领导来时才使用。因此,为了规避这种形式主义,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绩效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构建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从而避免了建设与应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形式化、低水平等现状,教师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应有所改革。培训目标上,更加注重实际运用,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资源整合,从而优化教学结果,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内容上,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重点,从以往技术培训转向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的方面,更加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整个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重视教育信息化教改课题的研究

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消解信息化与应试教育的悖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具有创新人才的新颖教学模式的目标,从而促进“教与学”方式产生根本性转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以农村教育为背景的信息化教改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农村教育的实践,加快整个小学教育的现代步伐。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出发,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需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出困境,提高整个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推动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70~73

[2]曾水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效性:问题、归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5):56~59.

[3]郑利霞.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8):69~72.

[4]白玉霞.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54~55.

篇8

创新思维是具有主动解决问题并能够提供新颖的解决办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主要强调的是主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两个方面。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心智与生理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小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对小学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提出: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培养是当前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目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育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考试能力、分数高低,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做试题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一些有着新奇思想的学生,教师常常予以否定,甚至是批评。这种主观的评判思维既让小学教育缺乏趣味性,还让小学学生守规矩、不敢发散思维,严重阻碍小学学生的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阻碍,它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教育的遗风,一时半会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与意识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整体上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与意识,难以突破小学教材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创新教育。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学学生处在一个关键的学习时期,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成绩,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因此,教师不愿意承担这个巨大的风险。其次是目前小学教师在文化水平与教育见识有所欠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教育经验交流,缺乏广阔的学习平台,导致教师只能根据教育部门及学校的规定完成学时。

(三)小学学生自我独立能力较差

创思思维主要体现的主动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两方面,每一个小学学生都具有童真爱幻想的特点,这属于创新性思维的一方面,但是小学学生缺乏主动性思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会主动去想办法解决,更不会主动想一些新颖的办法来解决。这也是小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难点,小学学生具有自律性差、思维意识不成熟等特点,小学教师难以严格约束,也难以快速的提升他们的自律性和成熟思维。

三、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难点

创新思维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不是说培养就能获得的一种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当前的小学教育仍然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这一点不是凭借一个教师能改变,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改变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分数是权衡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成果及管理成果的重要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机制的严酷性使得素质教育获得的难以用指标考评的成果黯然失色。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素质教育几近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

其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很大的操作难度。目前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是教育界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师,其次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本身素质有限,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第三,就创造性思维本身而言,这种能力很难用确定的,客观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估。这就不利于在管理层面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四、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自主思考能力,在问题面前学生愿意自己动脑思考,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够去想新颖的办法。因此,小学教师要从基础的习惯做起,抓学生的自律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管住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思考获取价值。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想问题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情况下,通过循循善诱的办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每一步中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

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想到一个新颖的办法,更应该是通过多向思考,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多维思考。在一个问题面前,学生可以想很多的办法来解决,甚至可以一一尝试,让学生自己在运用的过程中总结最为实用最为简单的办法。因此,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学生遇到问题会通过多向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

(三)拓宽学生的视野与见识

小学学生在见识上相对较为狭窄,要想培养小学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事物。学生只有在知道得更多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散思维,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的视野与见识的扩宽,需要教师与家长同时为之。教师要跳出教材,在课堂上传授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在不同的大环境中接触更多的事物,认识更多的人,并且能够让孩子对所见所闻总结心得。

篇9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1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幼儿园关注小学情况多一些,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幼儿园和小学是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在学校生活上,幼儿园以活动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行动上较为自由。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且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孩子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还不能午睡。

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W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陷入困难境地。在人际关系上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学习、生活,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教授知识,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小朋友们上个厕所就没有了,更别说和同学们交流和自由活动了。

3基于幼小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小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时间观念和思维。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的自我活动。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幼儿园要适当调整大班课程,构造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小学也应到幼儿园来了解一下幼儿在幼儿园都学了些什么,多开展一些幼小学生互动的活动,在幼儿刚入学时,有意识的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当地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合理调整一年级孩子的作息时间,适当的控制作业量,遵循孩子的发展特点,逐步过渡。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而养成良好地看图书的姿势可以保护孩子的身体和眼睛。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和文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

总之,学前教育中各方面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篇10

关键词: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确保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顺利落实,课程设置情况科学与否十分关键。自南师大首个小学教育专业开办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课程设置也基本成型[1]。但根据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结构依然亟待调整,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新时期对小学教师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必须结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理性地分析所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与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促进专业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制定统一的设置方案,因此,多由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自主进行课程设置。本文以某高校为例,探讨了该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较早,目前该专业分别了设置了文、理两个方向,其课程设置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各课程一共2499个课时,学分一共141分。此外,教育见习两周修2学分,毕业论文共5学分,实习8周修8学分。根据课程类别而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必修、选修类,专业必修类、选修类课程四种。根据总课时情况,必修类一共2035个学时,学分一共115。而选修类464个学时,一共26学分。对于公共必修类课程而言,开设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基础四门课程。教学大纲及要求与其他专业相同,而计算机基础第1学年开设,英语、体育为第一、二学年开设,政治课前三个学年均开设;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根据学科的不同也存在差异性,文科学时1208,理科学时共1210,学分数均为68;对于公共选修课而言,必选课程包括十个,任选课不同学期可供选择的课程不同,一共180个学时,10学分;而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包括文、理、教等课程,共284个学时、16个学分。就课程内容而言,课程包括通识类、教育类、学科类三种类型。以文科课程而言,通识类课程共53个学分,如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和统一要求的选修课;而教育类共32个学分;学科类共56个学分。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内容结构方面实现了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实现了高教共性、师教个性、小教特性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内容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设置了中外教育史、管理学、教研方法等课程,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内容愈发充实,加上加强了教育类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现代教育知识,便于其更客观、理性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应注意的是,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很多问题: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根据所开设课程体系,必修课占绝对性地位,选修课学分仅占总学分18.6%。这表明虽然该校小教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仍很小。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需要提供条目分明的选修课,如此方可确保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需求及兴趣研修对应课程,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通识类课程结构不科学。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该校课程结构中,虽然通识类课程比重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以外,其他均为马哲、毛概、法律等政治类课程,自然及人文科学课程未有充分体现。教育类课程缺乏应有的可行性、针对性。该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多为分科或综合程度较低的课程,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关注课程内在逻辑,不关注理论提升,导致与小学教育的具体需求不一致。实践活动不足。该校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未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虽然设置了教育见习、实习、论文等,但由于见习、实习时间短无法得到充分锻炼,不利于理论及时转化为实践。综合课程不完善。该校综合类课程仍然薄弱,为了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与日趋多元化的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必须增设综合类课程,如合科、融合课程等。

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结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必须明确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体现现代化教育理念,顺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对新型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模块的科学划分

总体而言,为了完善小教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模块划分。一方面,应结合小教专业所要体现的专业共性,完善包括综合素质、通修课程在内的通识类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师教个性,设置学科及教育专业双专业教育[3]。此外,应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小学特性,增强实践类活动,增设一系列完善的实践类课程。具体而言:对于公共必修课程而言,应结合传统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对课时的比重、内容等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政治课时,并积极辅以丰富的隐形课程活动作为补充;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应增设专业英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阅读、外文资料评价等知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顺应小教专业要求。就计算机而言,应在精选内容方面增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一系列内容,提高学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施教水平。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为了顺应综合培养的要求,必须取消文理分科,统一进行设置,以满足综合培养与发展的需求。对于专业选修类课程而言,应在这类课程中体现文、理的差别。一方面,应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学分比重,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课程科目进行调整,将文理专业选修课进行综合整理,确保专业发展的深度。此外,对于教育类选修课程而言,必须全面体现小学教育特点。4)对于公共选修课程而言,应转变传统的封闭式情况,充分发挥综合类高校的条件,结合各学科统一进行选修课组织,增加课时、学分的比重,将传统必选类转变为任选,便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业要求。此外,需要将多个模块进行整合划分,如分为素质教育、文修类、心理类、艺术类、专业类等。

(二)确保课程的贯彻、实施

课程设计与完善后,关键是贯彻和实施,如何将课程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是重点,这也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就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而言,除了需要明确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确保课程价值的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外,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之上,突破传统课程实施方法,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从师技能。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课程管理水平。一方面,应注重设置专业的课程顾问,为学生的科学选课提供专业化指导。由于新课程体系提高了选修课比重,虽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学生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不知如何科学选课,致使课程目标、培养计划无法顺利实现。因此,需要设置课程顾问开展专业化选课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专业层次的提升,必须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结合小教专业教学要求,掌握小学教学的要求与发展情况,加强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同时,还应聘请优秀小学教师、教研人员来校授课、讲座等,提高学生对于基础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各学科教师应注重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加以结合,积极优化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充分利用讨论式、探究式、学导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注重授“点”不授“面”,为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4]。借助于探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启发、讨论、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应注重打破高校的“墙围”,带领学生深入小学开展教学观摩、研讨,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教学能力,通过微格教学等方式开展模拟实践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将论文研究作为课程进行全面实施。通过论文的研究、撰写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与精神,使其掌握科研的正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结束语

一言以概之,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校师范体系的时间仍然很短,无论各方面都仍处于探索时期,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了解“做学问”前必须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实现由“教书匠”朝着“教育学家”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卢兵,王智秋,杨圣佐.构建北京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1):392-395.

[2]戚万学,魏薇,路书红.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06):233-238.

[3]纪国和.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13,14(09):193-19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