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职业中学;餐饮服务与管理;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课程定位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与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餐饮服务的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应变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企业培养专业性、实用型人才。

鉴于《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着教与学,学与用层层脱节的问题,项目化、一体化教学在本课程改革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分解,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极大的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探索与自我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内化并加以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操演练、摆台创新、主题设计、餐饮比赛等多环节多模块多项目,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运用“做学教一体化”和“理论实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餐饮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要求的基础上,熟悉并准确掌握餐饮摆台等相关操作技能,达到动作规范、操作娴熟等训练要求。

3、在项目化、一体化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协调与动手能力以及在训练中良好的分析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利用模块化教学法全面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二、目标设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勤于合作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观察、协调与动手能力以及在训练中良好的分析问题能力。

4、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际餐饮摆台操作能力。

价值目标:

1、渗透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对客服务的真挚情感融入学习中,培养优质服务意识、服务理念。

2、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保密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知识目标:

1、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了解中西菜点及酒水的基本知识和餐饮服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中西餐摆台操作、餐厅对客服务技能。

3、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与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三、内容设计

针对目前使用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章节过细、内容庞杂、部分内容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中职学生对餐饮服务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和本课程技能考证的特殊性,可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开展“一体化”、“项目化”教学。在“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西餐宴会摆台为例,在这一章节中既有西方传统这类理论知识,又有摆台操作的实操训练,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一个人又讲理论又示范操作,而学生只是坐在座位上观摩,于是往往出现老师忙得一头汗水,学生看的一头雾水的尴尬局面。而通过对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导向、任务引导和项目驱动结构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将“西餐宴会摆台”项目化,通过西餐餐具识别接力赛、西餐摆台训练、以组为单位开展主题宴会设计、展示设计成果、小组间互评等环节,将项目一一分解进行项目一体化教学。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详见下表: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导向、任务引导和项目驱动结构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项目设计、教学项目标准与描述。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子项目名称

项目1 餐饮服务礼仪 餐饮服务知识点

餐饮服务人员素质要求

项目2 餐饮服务技能――托盘 托盘服务知识

托盘服务技能

项目3 餐饮服务技能―餐巾折花 餐巾折花技能

主题创新

项目4 斟酒 酒水知识

斟酒技能

项目5 中餐宴会摆台 铺台布

拉椅定位

餐具定位

三杯定位

上菜与分菜

其他技能

菜点知识

项目6 西餐咖啡厅摆台 西餐咖啡厅摆台知识

西餐咖啡厅摆台技能

项目7 西餐扒房摆台 西餐扒房摆台知识

西餐扒房摆台技能

项目8 西餐宴会摆台 西餐宴会摆台知识

西餐宴会摆台技能

西餐宴会主题创新

中级餐厅服务员证考前辅导

四、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并且学生的主体活动一般不会自发产生,教师应研究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主动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去实践、去体验和表现,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餐饮课的教法主要包括小组协作训练、情景模拟、项目化训练、多媒体协助等。

1、协作训练。餐饮课的技能教学是在本校模拟餐厅进行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人数和模拟餐厅场地规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教师仍保持对全班活动的领导,在分组时既考虑学生在模拟餐厅里的位置,也要考虑他们在学习认识技能上的差异,为了完成专业技能训练时确保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可以根据学习基础较好和较差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编在一起。这种活动形式能照顾他们实际能力,能够开展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和互相监督。

例如:“斟酒”的练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训练。在分组练习时,每组都有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该学生在练习时由于自己已掌握了操作技能,自行做别的事情而没有帮助组织和指导本组同学练习,教师应该给予批评指正,要求他帮助指导其他学生。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已掌握技巧后方可向老师申请考试,考试中如有一人没有通过,全组同学都不能通过。协作训练法不仅使本组的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餐饮服务情景,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不同人的心理感受,切身体会学习内容的性质,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

如在《西餐扒房午、晚餐服务程序》这节课的教学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迎宾员、领班、值台人员,并互换角色来模拟扒房午、晚餐的服务程序。充当服务员的学生要求他们模拟过程注意服务态度、礼貌礼节、推销技巧等。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学习,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以真实性任务接受者的身份可以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作用,就知道怎样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扮演客人的学生也能更加深刻体验客人的心理感受,认识到不良工作方法的害处。通过训练,让学生参与、配合、协调,从各个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减少学习与完成任务之间的落差,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项目教学法。陶行知创造教育论著名的观点“教学做合一”指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去创造”。因此,在专业基本技能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去学、去做。教师可先进行规范的专业技能演示,然后再针对该项技能设计一个项目让学生完成,同时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这样学生不但能较快掌握该项技能,还能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如“餐巾折花基本技法”的教学,在前几节课当中教师可先介绍每一种技法的操作要领,让学生同步模仿训练并对照课本上的图谱自行模仿折叠。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题婚宴餐台花型设计”的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自主创意出切合婚宴主题的新花型并举行小组竞赛,让学生也来担当评委,这样,学生由实践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精彩,创意无限”,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4、多媒体技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餐饮服务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制作各种课件,将知识要点、操作规范、服务程序等教学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减少实际操作错误,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再通过适当的设疑、点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餐巾折花中“推折”的教学即可使用多媒体技术。“推折”是折裥时运用的一种手法,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一种基本技法,学生进行推折练习时,往往不是采用“推”的手法,而是反方向用中指去“拉”餐巾,致使推折出来的折裥不均匀、不整齐,影响整个花型层次的丰富、紧凑、美观。因此,可以用“推折”的范例说明操作要领,并反复播放示范操作录像,根据定格显示的录像画面强调手指间的配合和距离的控制,让学生理解“推折”的操作要领,进而掌握“推折”的基本技法。

五、考核设计

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在传统的考试制度中,教师处于评价的绝对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评价的被动状态,评价不能有效地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常常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创新和改革《餐饮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模式,先要从评价做起。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根据评价的目标,该学科的特点与要求,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职业中学学生教学评价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避免生搬硬套。不但要评价餐饮服务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要评价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如在“迎领宾客入座”内容教学时,可让某一学生根据自己迎领的情况讲述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正确?或者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轮流迎领,迎领结束后让其它组对该组进行评价,说说该组谁做得最好?谁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迎领宾客的正确认识,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评价方法多样化,即考试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的理论考试,也可以是基本技能的实践考试;考试方式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如我校把中级餐厅服务员证考试与《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考核相结合,并在与市劳动局共同拟定的中级餐厅服务员证考评办法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既有餐饮基础知识的理论考试,又有餐厅常用英语口试,还有中餐宴会摆台的实际操作考核。实践证明,将中级餐厅服务员证考试引入该课程教学评价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教”与“学”双方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评价的重点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有所侧重。比如托盘、斟酒、上菜、席间服务等,应把评价重点放在操作过程中;餐巾折花则应把评价重点放在操作成果上。“终结性评价”时,我们可以进行“成果和操作过程结合型”评价。如,“中餐宴会摆台”的评价涉及摆放餐具、叠餐巾花、斟酒等的基本技能,既有过程又有成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餐饮服务与管理》个人成绩期末总评包括

1、教学活动中的表现(50分,其中:技能训练20分、技能竞赛10分、协作性5分、课堂发言5分、平时作业5分、出勤情况5分)

2、中级餐厅服务员证专业理论考试(20分)

3、中级餐厅服务员证专业技能考试(30分,其中:中餐宴会摆台25分、餐厅常用英语口试5分)

综上所述,在《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导向、任务引导和项目驱动结构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增加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色的TOPCARES-CDIO教

>> 基于TOPCARES-CDIO的SOVO实践教学基地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教学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TOPCARES-CDIO的实践环境建设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施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可视化设计课程群建设 基于TOPCARES—CDIO的Java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TOPCARES―CDIO的EDA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的HTML5实训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商务策划与演示》课程改革 基于TOPCARES―CDIO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TOPCARES-CDIO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民办高校“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素质教师 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研究 TOPCARES―CDIO教育理念在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基于TOPCARES-CDIO理念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一级项目设计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王学芳.坚持“人”的教育把握“学”“做”的时机.http:///web/行知研究.

[6] 温涛.基于TOPCARES-CDIO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0年6月.

[7]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篇3

我院开展了多个食品类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培训和鉴定过程中,不断对“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探索,初步实现了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反映。然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在目前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实用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种类和花样发生了变化,新品种不断出现,一些老品种产销量在降低,甚至消失,但是职业标准并未更新,难以充分满足行业和企业需要。第二,差异性方面。职业鉴定机构开展鉴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差异。各培训、鉴定机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工作,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难以针对所有品种开展培训和鉴定,导致持相同证书的人员具备的技能水平和所能从事的生产岗位有差异。第三,强制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共两类,分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资格。食品类职业资格一般为水平评价类资格,不具强制性,部分学生对该类证书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培训、鉴定效果不佳。

学生高昂的考证热情与社会认可度低之间的反差将危及“双证书”制度的持续落实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急需提高,“双证书”制度实施效果亟待提升。开展高职教育“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办出高职特色的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过程

我院以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部门、企业、职业院校和在校师生等“双证书”相关各方为调研对象,调研“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初步形成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继续与“双证书”相关各方探讨改进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案,形成教学体系。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见图1。

查阅资料:查阅期刊、报纸和电子文献数据库,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寻找“双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调研方案和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制定调研方案:汇总资料、整理信息,确定调研重点,制定调研问卷。最终决定在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调研。

开展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电话采访、组织座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研究,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职业鉴定机构、教学一线教师和高职生。找到目前在“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教改方案初稿:根据调研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在立足教学设施和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双证书”制度实施需要的教学改革方案。

实施与评价:参照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教学,并客观评价方案实施效果,为修订方案提供依据。

完成教改方案,形成教学体系:解决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修订教改方案并实施,形成“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体系

第一,调整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的持有“双证书”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需要入手,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第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增减合理分配各课程的教学课时,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技能型课程力争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技能,达到相应工种的鉴定标准。

第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耐挫能力。

第五,设立人才培养监督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和技师督导教学情况,并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跟踪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改进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2.改善教学条件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生产车间配备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和制度,引进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生产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锻炼企业所需生产技能,为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储备技能。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职业化的训练,零距离锻炼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平稳实现由学生到技工的过渡。

3.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效果。为满足培养“双证书”学生的需要,高职急需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技能,以及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是委派校内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开展顶岗锻炼,使其具备“双师”素质。

4.严格执行考核标 准

采取以上三项措施后,高职院校初步具备了培养符合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学实践和考取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并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生实施考核,不达标者需重新学习和考核。将评优、评定奖助学金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促使学生端正学习和考证的态度。

三、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运行成效

1.成功申报、开发和建设了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工、啤酒酿造工和白酒发酵工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项目,并已顺利通过专家检验。

2.推动了我院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天津市国家技能鉴定第六十三所)、十四家食品企业(津乐园和中科百奥等)的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3.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报考率达100%,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明显高于历届非“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篇4

1 中职学校当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对一体化教学有了一定了解后,观察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发现其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1 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不衔接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对理论的教授都是按教材上的章节排列来讲授的,在进行实践课时,实践操作中是分为模块来进行操作,经常在实践中,用不上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又不能学习到实际操作时的知识。根据中职学生群体的特点,能够得知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为一般,学生学习又非常依赖教师的讲解,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1.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衔接 据笔者观察,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系通常分为两个――实践教学教师与理论教学教师。“双师型”教学推广效果非常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各有所长,学生在理论上学到的正确操作方法,通常会在实践中被实践教师的经验推翻,二者通常又不会进行学术上的交流,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衔接。

1.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 理论课与实践课做到同步难度极大,大多学校能力不足以支持。所以一般中职学校都会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为两个阶段,先将理论课上完,到学习末期再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时,有一些很早之前学习的理论要点,还需帮助学生进行重新复习,在操作中遇到没有进行教学的实践部分也需要提前进行预习了解,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

2 中职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对中职学校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浅薄分析后,我们能发现,重点还是中职学校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也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明确一体化教学目标 想要将现行教学模式切实改革为一体化教学,前提是对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刻了解。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中职学校开办的目的――促使我国企业执行层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较高的文化素质,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需求。实行一体化改革,不仅是贯彻了党的指导方针,也是提高学校对外形象与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2.2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一体化教学方案 一体化教学不能从别的学校照搬照抄,也不能统一实行一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专业要在教学计划上做相应的调整,如我班建材检验能够采用课堂实践的方法,但种植业专业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3 完善一体化教学整体体系 一体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改变教学方式,而是要有一套能够支撑一体化教学的设备,如教师、教室、设备等,设计一体化教室、将学校的实践场所向工厂模式靠近、合理制定教学方案等,都是贯彻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措施。

2.4 对教师的培训要加强 上文已经提出“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双师型”教师作为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也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理论教师掌握一定的实践技巧,让实践教师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既能节省人力资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对中职学校来说,开展对教师“双师型”培养有百利而无一害。

2.5 营造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 与营造校园文化一样,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环境也需要精心营造。一体化教学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教师的教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中职学生对一体化教学的意义也不能明白。对此,学校应该在确定对一体化教学进行改革之前,采取演讲、座谈会等形式让全校师生充分弄清改革的意义与利益所在。如山东某中职学校在实行改革前,仅召集全校教师来进行改革方案的制定,在实施4个月后不见成色,邀请某知名企业与某教育学家来校进行演讲,让全校师生都对一体化教学的意义与模式有了基础了解,在这之后进行二次改革,教育质量有了重大突破。

2.6 编写科学的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与一体化教学不相符合,只适用于传统教学方法,而一体化教学的教材需要力求在最少的章节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重新对教材进行编写、采购。目前,笔者已知的几所实行了教学一体化改革的中职学校,多是使用本校编制的教材进行教学,并已发展出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案。

3 中职学校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笔者认为对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3.1 注意改革的彻底性 教育改革,就是彻底推翻以前的教育思想。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更是如此,一定要对相对应的考试体制、学习制度、教学模式、教材都进行彻底的变更,教育过程环环相扣,要精细地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影响。

3.2 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一体化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在改革初期,肯定会遇到诸多困难,对此,无论教师还是领导都要做好准备,只要确定实施,就要坚持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保证教学质量。如果学校高层对改革效果不能保证,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对一个或几个专业先试实施,待体现出成果后再全面推广。

3.3 做好大量投资准备 笔者从网上搜集不少资料,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基地与学校不在同一区域,进行一体化教学是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要求学校拥有相符合专业的实际设备,在校内建立仿真生产线,这就要学校投入大批资金,如果学校既没有专业实训车间,也没有充裕的资金,切忌一时冲动进行全校整体改革。

3.4 严格控制一体化教学质量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高职学校虽然是高中学历,但其教学任务实则比普通全日制高校还要繁重。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对其文化水平与普通高中的要求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在一体化教学中,仍要严抓素质教育,也是一体化教育成功的关键。据笔者所知,在广西某学校试点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全班高职考取人数相对于未进行变革的专业少了几乎一半,反而弄巧成拙。

部分学生的学习计划并不止步于中职教育,对此,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不能过于侧重专业技能教育,对正常的文化课也需要严格控制其教学质量,全面均衡发展,才是实行教育改革的意义。

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改革 《驱动技能工作岛》 实例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一、《驱动技能工作岛》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及结构体系分析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工种必备的变频器控制系统、气动控制基础、步进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结合生产应用和实际工作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设计选取确定了5个学习项目,5个典型工作任务,15个学习子任务。

二、《驱动技能工作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期实例

下面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驱动技能工作岛》课程为例,说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形式与注意事项。

(一)一体化教学要素与能力培养

一体化教学要素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企业情景、团队意识、师生互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组织流程

一体化教学组织流程可以概括为情景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评价总结。其完整的工作流程应该包括: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这几个步骤。

(三)《驱动技能工作岛》“应用变频器基本运行功能控制传送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理解一体化教学的整体流程与把握重、难点,本着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的目的,我系在多门课程中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现以《驱动控制技术》这门课程为例,说明我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1.一体化课堂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总流程

接单、明确任务要求、勘查现场、制订工作计划、现场操作、项目验收和工作总结、评价反馈。

2.各流程教学活动简述及举例

(1)教学活动1:接单,明确任务要求

①教师将全体学生以7名学生为一单位组成若干施工小组。

②教师以研发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向各小组派“应用变频器基本运行功能控制传送带”工程的任务单。

③教师指导学生解读任务单,明确任务要求。

注意点:建立情景、模拟企业

(2)教学活动2:勘查现场(15分钟)

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任务单,列举勘查现场的项目内容。

②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携带设备说明书、学生工作页、纸笔等工具到工作岛进行现场勘查,对应任务要求勘查工作岛设备元件位置、实际接线方式、走线路径。

③教师针对学生的勘查工作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

④学生记录勘查信息,核对实际勘查信息与任务单的信息,必要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⑤在教师组织下,各施工小组汇报本组勘查信息及修改意见,师生共同点评,进一步明确任务控制要求和设备元件对应的关系。

注意点:明确任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指导点评。

(3)教学活动3:制订工作计划(80分钟)

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或资料库查找任务要求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工作计划的制定规范、元器件和耗材的相关知识、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与材料清单等。

②根据工期要求和小组的人员配备情况,小组讨论分析任务的具体内容和流程,进行人员分工和工期安排,完成工作计划的制定。

③在教师组织下,各小组汇报本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师生共同点评。

④各小组根据点评情况,优化本组的施工计划。

注意点: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教师认真聆听解决困惑。

(4)教学活动4:现场操作(125分钟)

①以情景模拟形式,各小组按照工具与材料清单到仓库领取操作工具与材料。

②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根据施工现场的防护措施要求准备工作现场。

③各小组按照工作计划和分工安排,按工作计划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操作规范、设备使用方法及参数的设定等。

④各小组完成操作后,使用万用表自检,并通电调试。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步骤及调试要求。调试完成后,拍摄或记录接线图。

⑤各小组在施工完毕后,清点工具、人员,收集剩余材料,清理工程垃圾,拆除防护措施。

注意点: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分工,按部就班,体现规范。

(5)教学活动5:项目验收(20分钟)

①以情景模拟形式,各小组交付公司研发部(教师扮演)验收,填写验收单。

②若验收不合格,针对不合格项目,结合研发部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正。

注意点:教师认真验收,指出不足,启发思考,改正示范。

(6)教学活动6:工作总结,评价与反馈(10分钟)

①各小组总结应用变频器基本运行功能控制传送带的过程,完成总结报告,并向全体师生汇报。

②学生根据本学习任务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拓展类似工作任务的操作。

注意点:学生积极展示成果,小组认真参与,教师科学评价。

篇6

首先,动画专业的教学缺乏实践性,在我国高校之中,有本身动画行业的发展缓慢,缺乏高质量的动画作品,我国专业化的动画制作人的相对来说较少,从事动画教育的教师对于动画专业的教学也缺乏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学校开设的动画专业课程缺乏有效的实践作为促进手段,导致学科建设发展缓慢,无法适应动画行业的发展。

其次,动画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法单一,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之中,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是人云亦云,缺乏新意。教师在课堂之中使用传统的 理论教学,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与之相配合。无法真正意义的实践促进学生动画设计能力的增长。教学方法的单一阻碍了专业的建设与学科能力的培养。

再次,缺乏有效的体制促进动画专业学生的有效发展,目前来说我国动画专业以培养该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为基础,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建设中国动画教育的生力军。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能力与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动画设计专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无法促进专业建设,就更加谈不上发展与建设了。

二、高校动画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首先,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全面优化对于动画专业创作化人才的培养计划。动画专业作为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专业中融合了美术、文学、音乐等传统专业,同时也结合了电影、戏剧、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与手段,所以这就要求学校找准专业定位,促进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改善自身的专业建设、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办学机制。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

其次,突破传统教学传统的现实,构建全新的专业化教学模式。作为我国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来说,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导致教学改革举步不前。所以,高校对于专业化的建议,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体制的现实,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化的课程建设,而是将四年的教学看做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以及全面的教学系统,保证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课程的使用率与利用率,强化整体的连贯性的教学模式。保证对于学生从理论到操作,从技术到实践,进行全面化培养。

再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用自身建设推动动画专业改革。以往的改革,都是基于教育部对于高等院校的各个专业的改革方案,一般是以部分学校作为试点运行,从而推广到全国的高校。这一改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改革,但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想要寻求改革与突破,应该建立适应我国发展与高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改革,要先与国家改革,进行动画专业的试点,与知名动画设计公司以及设计师相合作,聘请客座教授,到学校为学生带来最为直观的教学。全面建设多、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最后,借鉴网络教育模式,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慕课网络教育平台的学习对象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师生的资源共享,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对口、推广等工作。促进学生对于一线动画设计专业相关资讯的了解。同时,在网络上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实现专业、就业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以实践带动创新,并且与我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相对接,逐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型创业思维,促进动画设计专业学生,技能创新的同时,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中国经济的新发展,生成新的发展引擎。

篇7

关键字:六位一体 导游业务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以就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进一步积极探索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做”结合等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这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教学、2+1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宁波职业学院戴士弘老师主持推行的“职业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全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产生了较大反响。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倡导的“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则结合了各种因素,更适合高职高专教学应用和操作。

1“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六位一体”,是指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计划时的六个重要组成要素。它们分别是: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一体化,形成性考核等六个组成部分。职业能力,是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只有先对目标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才知道这些职业需要学生具备哪种能力,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职业能力目标,是在经过对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之后,对相应课程提出的能力目标要求。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需要,由教师设计好,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任务。职业活动素材,是指根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在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符合职业活动实际的情境、工具和资料等因素。

2《导游业务》课程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导游业务》也叫《导游实务》,它是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必开的核心课程,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导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流程,掌握导游服务的相关知识,能较好的处理导游服务工作中的个别要求和突发事件,能掌握导游人员的三大服务技能,为旅游者提供讲解及旅游相关服务。对于大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她们的就业方向集中在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交通等三大支柱行业。

3高职高专《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职高专课程教学都是以本科教学为模板,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经过笔者十几年的高职教学实践,我认为高职高专《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几乎没有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2)以学科知识系统为导向,没有对目标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3)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4)几乎都是以一本教科书为平台,根本不注重学生相关职业综合能力的训练;(5)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忽视职业能力的日常积累。这些问题都大大的影响了《导游业务》课程目标的实现。

4“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在《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

4.1 认真进行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对照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对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调研。确定《导游业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导游业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实现的能力目标。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岗位群是:导游人员、计调业务人员、酒店服务人员、高铁乘务人员等等。《导游业务》课程主要实现的是导游人员及计调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目标。

4.2 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确定职业能力目标

对导游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就要邀请行业专家、导游职业能手、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等组成课程改革小组,大家通过讨论和调研,确定导游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根据这些能力,列出《导游业务》课程能实现的能力目标。经过讨论分析,我们确定了《导游业务》课程的能力目标有:(1)通过“导游接团前准备”模拟训练,能具体安排行程,正确迎接旅游团,(2)通过“导游实际带团”模拟训练,能践行导游规范服务的8大程序,能力正确的为游客进行讲解,能正确预防和处理旅游活动中的突发事故,能正确处理游客个别问题和要求,能正确协调和处理旅游团内部和相关部门的关系;(3)通过“导游送团及后续工作”模拟训练,能顺利圆满的送团,并做好总结,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4.3 确定典型工作能力训练项目,进行课程整设计

确定好导游职业能力目标后,我们主要以“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去执行教学安排。以导游典型工作的服务流程作为能力训练项目,首先要确定一个贯穿全课程的大项目,然后根据这个训练项目进行课程的整体和单元设计。针对我们当地的旅游产品实际,我把“宁波游客龙虎山三清山三日游地接导游服务”作为课程的贯彻项目,根据这个能力训练项目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的整体和单元教学和训练。

4.4 找准典型工作任务中的情境进行训练

在对课程的整体进行设计之后,往往需要通过完成一个个在导游服务工作的典型任务。而这些任务的顺利完成才能提高导游的职业能力。找准典型工作任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就需要导游服务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结合自身的导游服务经历和课程改革小组的建议,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每次课前课后完成的任务,达到课程能力整体提高的效果。

4.5 发挥学生主体教师示范的“教、学、做”一体化作用

彻底改变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现状,让教师进行技能示范、演示,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角上来,让她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打破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状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还要发挥课后“教、学、做”一体化的作用。

5 教学改革后的效果和展望

通过对“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学习以及对《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把“六位一体”能力型教学模式应用到《导游业务》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学生更愿意动手了,积极性也提高了,职业技能也有大幅度的增强,她们能更好更快的踏上工作岗位了。同时,我们也觉得这种教学改革关键是要找准能力训练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只有教师做好了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学生能顺利的完成训练项目和任务,就能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春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导游业务》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

篇8

关键词:双创;“有机化学”;实训教学

1重构课程体系框架

以“双创”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在做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传播创新创业方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模式[3]。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本课题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每个章节实训内容的选取上,从贴近生活的创业实践项目与开放式实训项目入手,延伸至专业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能与用途,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并且注重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如表1所示。

2实训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2.1加强实训技术信息化的应用。随着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充分考虑“00”后学生学习特点与习惯,利用本课题组成员近期出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原本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科普化、碎片化、颗粒化,使学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方便地学习,学生则更容易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2.2优化实训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专利案例,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开放式的实训项目为依托,可以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造者,鼓励学生在实验方法的改良、仪器的改造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闪现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措施都能成为可申请专利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4]。2.3加强实训教学的延展性。“有机化学”实训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亦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应用,还可以延伸到专业外的其他领域。学生通过“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指导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在原有的生物科技协会和DIY手工协会的基础上,注入课程元素,与专业结合,使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升华与泛化,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制作创新产品。2.4改革考核方式。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重期末、轻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这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应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如个人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参加的创新实践、竞赛、专利以及撰写项目计划书、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2.5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创教学能力。通过派送调研、学习考察、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师的高职教育水平、专业水平、创新与创业能力。为落实“三教”改革新任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致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对改革前后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创新能力、创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见表2),2018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各能力的发展明显优于前两届(见图1),故判断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可行性。

4结语

篇9

关键词:技工教育 教学管理 职业教育

根据人社部2016年12月出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制定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要求,Y合笔者多年从事技工教育的工作经验,围绕“培养培训、评价使用、竞赛选拔、表彰激励、法规政策和宣传引导”六大工作体系,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科学构建教学管理体系提供指导。

一、内部因素研究

内部因素主要指在教学管理中,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其主体组成主要为教师和学生。

1.培养培训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校层面来说,深入推行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掌握《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规范》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结合该地区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构建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在借鉴先进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制定课程标准,以便具体实施。

(2)选用并开发一体化教材。在仔细研究人社部一体化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地使用。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加适合该地区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注重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及辅助教材。

(3)建设管理好学习工作站。要全面推行工作站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求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学习工作站建设是重中之重。要按照“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根据专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技能训练,集教学、实训、生产、鉴定于一体化学习工作站。设置学习区、工作区、材料区、产品展示区、企业文化区以及接近企业的加工设备、工卡量具和白板、图书资料查阅柜、计算机网络信息查阅系统等设施,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融为一体。还要使用管理好学习工作站,充分开发工作站的功能,使它有利于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学得好、学得快,上岗顶用;有利于场地空间、设施设备、师资和其他资源的最优化组合。

(4)采用分组互动式教学法。“分组互动式”教学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注重以小组为重心的“合作式学习”,注重以教师为导师的“探究式学习”。可以融入翻转课堂、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5)加强“四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加强专业技师(高级技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培养,采取结对帮扶、外出培训、企业实践、技能竞赛、课题研究、引进能工巧匠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师资团队。

2.评价使用

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在评价教师和学生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学生行为养成、技能水平考核、师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因素进行多元评价,避免唯考试成绩下结论,从而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教师评价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可通过确立专业水平、教学效果、课题实施、教学创新等指标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坚定理想和信念。学生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取消单纯的唯分数论,注重行为素质养成,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成长体系。

一体化教学中要建立工学一体化质量评价机制。要根据工学一体化教学要求,制订学分制实施方案,将一体化课程分解量化为学分,学生按照学分规定学习,累计学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企业、学校、家长各方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3.竞赛选拔

竞赛对学生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管理中,要公开竞赛选拔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将竞赛选拔由单纯学生选拔,转变为师生同台竞赛选拔,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师资队伍。在竞赛选拔过程中,职业院校已经进行了尝试,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都会设立教师比赛项目,其考核奖励机制与学生相同,实现了师生同台竞赛,对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效果非常显著。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比较有效的模式。竞赛可以分为校内比赛、市级比赛、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校内比赛注重学生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竞赛,督促其学习的积极性;省市级比赛乃至国家级比赛,其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少数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合理调配教学资源,组织各种竞赛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来说,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校内竞赛层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初次选拔工作。初次选拔过程中,要尽量让大多数同学参与。笔者认为可采用指导教师选拔、班主任推荐、学生报名三种方式进行,这样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选拔的机会,通过初选工作,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2)培训工作。对于初次选拔学生的培训工作尤为关键,从学校层面来说,尽量避免单纯以大赛内容为训练项目,可以选取所学课程中各课程的典型课题进行竞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通过以赛促教,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3)竞赛总结。竞赛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的反思与总结是完善竞赛的有利环节。学校可以组织召开竞赛总结表彰大会,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对于先进个人可以进行表彰,从而起到模范带动作用。

(4)示范效应。对于部分参加省市级比赛的同学,可以选拔其作为优秀学科代表,积极协助任课教师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并可以担任教师授课的得力助手,协助班级小组建设,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班级管理、学习风气的养成效果显著。

二、外部因素研究

外部因素主要指教学单位通过发挥部门或单位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外部因素有教研组或教学系、学校职能科室、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等,可以为教学提供平台的一切外在要素的组成。

1.表彰激励

建立科学规范的表彰奖励制度,有利于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有助于教师树立职业荣誉感。对于学校而言,表彰奖励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精神层面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关键。

学校可以推荐技工院校优秀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邀请家长进校园与学生同台进行奖励、优先推荐就业、量身制定培养方案等措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围。

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生先进事例介绍、优秀学生论坛等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向先进看齐、向榜样看齐”的良好氛围;对部分大赛获奖学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其就业、升学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2.法规政策

针对教学管理而言,重点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合理使用关于技能比赛获奖学生免试入学、入职机制和大赛奖励标准,贯通优秀学生升学、就业途径。

推进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技工院校教师职称系列中已经增设了正高级职称,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破格聘任职称。对于优秀学生,根据省市的相关政策,可以推荐给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学习或留校任教,也可以推荐参评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3.宣传引导

宣传工作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宣传教师的优秀事迹、先进学生个人或集体不仅是树立榜样,也是引导校园正能量、构建和谐校园的措施。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新闻媒体等,选取本校教师、优秀毕业生作为代表,定期宣传先进事迹,或播放《大国工匠》《中国大能手》等视频,鼓励师生争做大国工匠。

三、体会与感悟

教学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良好的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合理建管理机制,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减少了教学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基于六大工作体系的教学管理研究,着重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是宏观方面改进,不再局限于教学管理的细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有助于全面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调配学校资源,为科学合理实施教学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2]谈振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3]马斌.简论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就业观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6).

篇10

关键词: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急需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天津市地处渤海湾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其滨海新区已被国家纳入重点发展战略之首,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定位在: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与行业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的,要想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社会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职业教育适应于市场经济,适应于岗位群的需要。

一、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调研

以高职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在电子、机电、冶金等行业中,进行了以电子人才需求为专题的社会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是: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工作的一线操作岗位占50%以上;主要从事生产调度、质量监督、人事管理、线段负责人等的管理岗位占25%;从事市场营销岗位工作约占15%;售后技术服务的技术岗位不足10%。

通过上述调研将用人需求归纳为七项典型工作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这七项典型工作岗位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该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容易,待遇较高,提拔较快。企业非常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并且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是必须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具有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基本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电子产品制造、检测、维护与维修为培养方向,培养会组装、调试、维修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专业高技能人才。

三、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1.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能力领域,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2.基于典型工作过程明确教学思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看出,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通信技术及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等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而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包括上述课程的技术与技能,所以在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中应包括以下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为:(1)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20学时)。工艺文件识读能力,电子产品方框图、原理图、印制电路图识读能力,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和检测能力,焊接装配、压接装配、绕接装配、螺纹连接、胶接装配、穿刺装配、铆接装配等能力。(2)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30学时)。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3)信技术及系统(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4)高频电子线路(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维护维修能力。(5)电视技术(30学时)。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与调试、产品异常分析、电子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电视机调试与故障排除能力。最后构成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共120学时。

3.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1)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载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其实践性。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与工作,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情境下实施案例教学和岗位训练,实现课程的职业性。(2)开放性。网络课程对校内、外学习者开放,学习者可以在线测试、在线论坛,学习助学资料、相关职业标准,查看电子教案、拓展知识等学习资源。(3)螺旋式上升式课程内容设计。以企业电子产品的组装为教学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并适度提升其深度和广度。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为了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工作促进学习,教、学、做、思四位一体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以企业生产岗位为训练平台,以零缺陷为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形成职业能力与认知水平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程共分七个项目:项目一,简单电子电路为分析与安装;项目二,收音机组装与调试;项目三,信号发生器组装与调试;项目四,智力竞赛抢答电路的组装;项目五,电子秒表的电路的组装;项目六,电视机的组装与调试。以上六个项目是基本技能培养,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市场调研中有一部分学生将从事金融具机运营维护与维修工作,所以增加技能拓展内容――项目七ATM机的原理与维修。从而设计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光兰.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改革与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