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范文

时间:2023-04-10 15:2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学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学院

篇1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0年3月9日)

居住地:广州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8个月]

公 司:XXX建筑工程总公司

行 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职 位:房屋设计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装璜广告设计

学 校:广州市建筑学院

自我评价

本人从事广告、建筑装饰、建筑智能化行业工作多年,全面统筹经验丰富,熟悉各自操作流程,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擅长业务洽谈、方案设计(技术、施工组织)、 材料采购、工程预结算、施工管理、企业形象策划及营销推广,熟练运用软件:corldrew、photoshop、freehand、AutoCAD、 Office等,略懂3Dmax、Lightscape。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目标地点:广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房屋设计师

工作经验

2013 /7—至今:XXX建筑工程总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设计 房屋设计师

1.负责公司内部装修事宜的招标、评标。

2.技术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工程监理、预/结算,整合企业VI形象。

3.负责公司的画册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名片的设计等工作。

4.平时的工作方式主要是直接跟客户沟通和交流,按客户的要求来设计。

2012/7—2013 /7:XXX工艺厂[1年]

所属行业: 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设计平面设计

1.工艺厂是一间软体沙发家具厂,工厂主要是以生产和出口懒人沙发和豆袋为主。

2.我的工作是负责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如:产品画册的设计,产品印花的设计与制作,产品配色,产品拍照和产品图片的处理。

3.产品附件的制作如:织唛、吊牌、洗水标、箱嘜、条形码等的制.,还有参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

教育经历

2009/9—2013/6广州市建筑学院装璜广告设计 本科

证 书

2012/6 大学英语六级

2010/6 大学英语四级

篇2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独立学院建筑专业毕业生与研究生、高职生不同,不仅需获得就业竞争力,更渴望在未来的职场中可持续发展。而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作为独立学院开办于2009年,其第二轮(2015-2020)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基础是由此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的一系列、全方位相关调研工作。依托这一坚实的基础,在国内建筑学科技发展与行业运营新形势背景下,总结出科学的并契合我校办学特色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调研及比较分析 

(一)基于不同平台的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针对本次调研选取的3所院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基于各自平台的不同,各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各具特点。 

1.研究型大学:基于“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工程教育传统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建筑学人才和“卓越建筑师”。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实现“适合学生成长、切合清华实际、符合国家战略、汇合全球发展”,持续保持工科人才培养优势的总体目标。 

2.应用型大学:基于“实践能力导向型”的培养目标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是在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城乡建设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服务定位为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于福建省经济建设。培养层次定位为本科层次建筑学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基础较扎实、具有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建筑学专业技能强的本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独立学院:基于“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 

天津大学旗下的仁爱建筑是一所独立学院。仁爱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将“执行建筑师”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谓“执行建筑师”是指具有高度专业执行力的建筑师,能够把主创建筑师的想法深化,形成扩初方案,并有能力在工程实施作业上扎实地与各工种专业协调、磨合。执行建筑师是项目实现过程中真正的中坚力量。[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培养计划主攻目标比较明确:夯实基本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需定位,所以培养出一批务实的执行建筑师。 

(二)基于不同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与特色对比分析 

1.部分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行本硕连读,并在大五起开始实行分流,一部分学生读满五年制本科毕业,另一部分学生从大四直接升入研一。为此,清华构建了“三个平台”形成相对应的理论、设计和实践三大课程体系,即以本科一至二年级为基础平台,本科三至四年级为专业平台,硕士研究生为综合平台。通过平台—板块—课程三级体系,和设计课、实践课、理论课、讨论课等四类课程构建完整的培养模式。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将全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划分四大课程模块(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人文修养社会科学课程模块、工程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建筑设计课程模块、建筑管理课程模块。由此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被调研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次调研的几所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均打破了传统的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程设置必修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的模式,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结构采用了“嵌入式”方法,将专业课程设置围绕设计课展开,建筑原理、建筑技术课紧密结合设计课内容与进度,测绘、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利用集中设计周进行。 

(三)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主干课 

本次调研中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采用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以“设计专题”为建筑设计教学组织模式,教师以各自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确定设计课程题目,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专题及教师,教学过程以调研、讨论、评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原创思考,从而形成教有所长、学有所求、师生互动的建筑设计教学局面。[2]同时聘请建筑业界优秀建筑师作为“校聘设计导师”参与教学,以“建筑大师工作营”使建筑教育越来越走向真正职业化教育。华侨大学以地域为依托,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这些改革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学生进一步开阔创作视野,更好地服务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培养模式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承袭于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传统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然而由于生源、规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嘉庚建筑学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篇3

1.1柔性边缘在空间中,人们更喜欢停留在空间的边缘,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而开放空间则有着模糊的柔性边界,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形成开放空间特有的流动状态,强调空间功能与学生行为可以有机互动、相互渗透、融合和贯通,使学生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更加轻松自在,加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1.2吸引力小学建筑的开放空间,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最愿意待的场所,在获取知识之余,也可以开心地玩耍。开放空间,是学生们的聚集中心,是人流的聚集点,并成为象征意义的交通枢纽。既然是人流的中心,则必有活动的发生,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重,他们会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吸引他们参加到其中,有活动发生从而吸引活动的发生。

1.3灵活性灵活性即空间的易变性,小学建筑的开放空间更应具有这一特性,以保证最有效的利用。用灵活性的手法解决空间连接问题,自由的隔墙或是灵活的家具组合将空间划分开来,灵活的过渡、转换,形成松紧适当、独立又相连的空间。

1.4多样性开放空间多样性涉及平面、空间的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保证开放空间的新颖及个性,避免简单的传统设计。要具备儿童团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应提供儿童个人单独的学习、休息和自我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安静角落。开放空间的多样性、多功能性,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儿童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2.开放空间类型及设计

小学的教室多是班级分隔明确,班级之间的交流较少,下课之后也只有窄小的走廊作短暂的交流,不利于儿童交流沟通和他们身心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校园建筑中应设置开放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度。在小学校园建筑中,开放空间的类型很多,如建筑的走廊、中庭、露台、屋顶花园等。在开放空间中,有很多灰空间的应用,介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亦内亦外、内外相互渗透、时敞时闭的不定性空间,含有室内和室外的两种空间性质。

2.1建筑门厅空间小学校园建筑入口空间也即门厅空间,作为进入教学楼的第一空间,往往能够带给孩子最直观的空间感受。门厅空间是室内外空间的连接点和分界点,室内外相互渗透、融合,同时联系各个功能空间,是建筑空间中最为活跃、最有魅力的空间部位。门厅空间主要功能为人流的集散,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课余休息,但是小学建筑入口门厅空间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方面,深入的考虑学生们日常学习和活动的特点,可以为孩子们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在出入口的门厅中设置合理的高差,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成为临时的舞台,为孩子们的课间生活增添色彩;与楼梯结合,既是交通空间,也是交流空间;大台阶的设计,可以作为孩子们的游戏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图1);也可以在门厅处放置公告栏,布置学生们的作业展,活动的同时也能进行学习交流,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在门厅空间中也包括一定的休闲区域、植物观赏区域、等候区等小空间,精心设计在大空间中的小空间避免了空洞和间隙,提高了空间的活力。例如在史家小学的入口门厅,将绿化、水体引进室内,增设了展示、洽谈、游戏等设施;地板、柱子明亮的色彩,同绿色植物、水体在一起,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倍感轻松;三层通高处理,空间更为开阔,学生的心理更为放松,为学生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图2)。

2.2底层架空空间底层架空空间是开放空间的另一种类型,在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更有意义,不仅能够在有限的用地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同时还能起到改善校园空间环境的作用,位于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与地面环境最为接近,能够丰富建筑的外部,赋予建筑明确的形象特征,加之绿化草地,如果适当地引入水体、小品等,使架空空间与室外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人在架空层内也能体验到自然的亲切感,为学生们提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这种大面积的有顶空间,同时使室外活动场地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扩大的室外场地,让学生们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轻松自在的活动。

2.3廊空间廊空间是小学平面流线设计的重点,它是建筑内部的功能和流线设计最容易出彩的地方,走廊既是连接各教室和辅助用房的空间,同时也被设计成为了学生交流和休闲的公共空间,它的尺度和形态各异,相互穿插,我们从小学建筑的实际使用看到走廊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利用率是很高的,也是学生们聚集交流活动的主要空间。走廊空间可以有很多种类型,如在朝向活动场地的外廊,通常将其加宽,如此便可以有更开阔的空间,有更多的地面交往行为可观赏,走廊的扩大同时也能满足课间大量同学的聚集行为;平面设计中错动连接会出现较大的交通面积,几个教室之间设置没有半围合的空间,从而产生更为宽阔的开放空间,在其间我们可以作为图书角、交流学习角等(图4);在国外,开放式教育更为成熟,时间也更长,所以有很多将教室和走廊之间的墙去掉,或改为活动墙而形成融合型走廊,同学们互动交流,也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方法(图5);视野开阔的户外长廊也是廊空间的一种,在这里,孩子们放松心情、开阔眼界、饱览周围空间,如无锡太湖新城小学的室外长廊,将绿化与水体引入孩子们视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增强与外环境的互动。

2.4活动平台小学建筑的活动平台是指在地面以上的供学生活动的开敞或半开敞空间,与阳台相比空间更为宽敞,公共性更强,弥补了楼上学生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是休息、交流和玩耍的重要场所。活动平台的设计应该与室内空间有一定的联系,避免孤零零的,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把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平台与室内空间的融合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加强了学生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互动联系。活动平台有很多的方式,例如,在建筑创作时也可有意识地让建筑体量高低错落,则每层楼的屋顶都可成为活动场所,学生们不用下楼也可以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当大片屋顶成为活动平台时,可以视为广场空间,可以布置一些景观小品等,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图7);同时在平面设计中,教室的交错布置,可以为班级设置一个公用的阳台,既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公共的活动场地,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室外环境的接触,成为孩子们课间的一片乐土(图4)。屋顶花园作为典型的顶层建筑开放空间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代校园建筑中,对于顶楼的学生来说,上屋顶比下楼更方便,屋顶空间如果能合理利用,也能成为良好的活动平台。因此屋顶平台的设计应该适宜人的停留,增加吸引力,注重与室内空间的结合。把平屋顶设计成可上人屋面,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共享环境。例如台湾光隆小学,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布置精心的绿化,使得空间的层次感更为丰富(图8)。

3.结语

篇4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02-04 随着人居环境建设的不断发展,开设风景园林类专业如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的建筑类院系越来越多。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在建筑院系中,由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科认识局限性、师资有限等因素,园林植物教学中普遍存在学时较少,校园实习基地缺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以下简称“华工”)任教园林植物学课程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文章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篇5

9月16日,记者向建筑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了解翁帆是否通过统招考试的途径,工作人员以“我们是教育部门”为由拒绝回答;之后,校方给出的说法是:翁帆是香港居民,所以不用统考。公众质疑的“招生不公”有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大学历来对境外留学生(包括香港同胞)录取标准低很多。其二,即使按留学生标准,翁帆是否合格呢?

首先,对于留学生入学门槛低的问题,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解释是,由于境外来内地攻读学位的申请较少,这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地位和实际吸引力所致。且不说这个理由,等于在中国大学的额头上自己写上“我很烂”,自贬中国学位的价值;这更容易衍变为对国内学生的歧视,以致孕育出“假留学生产业”,变身外国人曲线进入中国名校。2009年广东就破获过一起“高考国际移民”的大案。

当然,翁帆不属“假留学生”,她是正儿八经的香港同胞。原来,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14年,但香港同胞想来内地读博士,还是这么方便。

从十年前的杨澜丈夫吴征“留学”复旦,到如今香港同胞翁帆“留学”清华,在“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猎猎大旗下,这出对留学生的“苦恋”不知唱到何时?

其次,即使按留学生的标准,翁帆入读清华建筑学院,是否合格呢?

翁帆当初有硕士学位,但拿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硕士,可能连高等数学都没有学过,就入读中国顶级的建筑学院,专业跨度很大。有媒体称翁帆读的是“清华建筑历史系”。其实,清华建筑学院设有4个系(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建筑技术科学),并没有“建筑历史系”,能沾边的就是“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

有记者向清华询问:翁帆能否胜任建筑学的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称:清华建筑学院有很多交叉学科,“任何稍微有点建筑常识的学生,都能就交叉学科中的任何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原来,中国顶尖建筑学院的博士课程,是“任何稍微有点建筑常识”的人就可胜任的,没有高等数学知识、结构力学知识、不会建筑绘图等等,就能从事清华大学的建筑史研究。好比,一个没学过一天解剖、病理、药理、内外科的人,突然去读医学史的博士,从事医学史研究了,你会认同这种学位和这种学校的公信力吗?

翁帆即使以香港地区学生身份申请入学,也需要填写本人的学术成就以及专家推荐意见,哪几个建筑史专家认可了翁帆的建筑史方面的学术能力呢?清华大学看来是不会公开的,因为这是“学术自由”嘛。

那么翁帆有没有建筑学方面的论文证明自己的相关学术能力呢?在“中国知网”论文库检索,翁帆名下的论文有4篇:其翻译学硕士论文《许渊冲诗词翻译理论的研究》;美国科学家杰尔居埃回忆奥本海默的讲话,讲话是由翁帆翻译,杨振宁注释的;还有杨振宁《曙光集》的《编后言》;以及,她和杨振宁合写的《爱因斯坦的启示》一文。我们没有看到翁帆在建筑学方面的学术能力证明。

中国大学,特别是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为何不出大师近几年已经成为口水话题。据说,药方无非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但高等教育和中国很多事一样,面临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一方面,政府管得越来越死,本科教育要“评估”,研究生入学要“全国统考”,博士点每年要过教育部的“筛子”,管制繁密,学术、教育自由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口子一旦放开,诸如“自主招生”什么的渐渐就变了味,成为学术与权钱勾兑所在,腐败问题丛生。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难”。

篇6

2013年11月16日至17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60周年纪念暨第十届传统民居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钟山宾馆)顺利召开。此次大会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以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合办,得到了《建筑学报》、《建筑师》、《建筑与文化》、《Frontier ofArch计ectural Research》以及《南方建筑》等多家媒体的大力支持。

来自国内外数十位建筑史研究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史学史暨中国建筑研究室60年回顾与展望”、“非地域化的地域性”、“民居与建筑创作”、“民居遗产保护的问题与策略”四个议题展开研讨。其中,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教授所作的《从保国寺的发现看“中国建筑研究室”的学术思想成就》报告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任吕舟教授认为“发现保国寺大殿就是建筑研究室的最大成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教授认为“发现保国寺大殿改变了史学界的看法,发现保国寺大殿改写了长江以南无宋代建筑的历史”;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刘叙杰教授认为“发现保国寺改变了学界过去对江南古建筑的定位,可想保国寺大殿在中国学界眼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纪念前辈学者的开拓精神,反思60年来民居研究的观念、方法,推动民居遗产保护。1954年暑假,中国建筑研究室由戚德耀、窦学智和方长源组成的调查小组在调查杭州、绍兴、宁波一带的民居及古建筑时,“偶然”发现了保国寺。在经过了一系列调查勘测之后,他们将部分实物、《寺志》、图片、拓片和碑刻等资料向刘敦桢教授作汇报,其后刘教授做出了“保国寺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这一结论。

会议期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签订了保国寺教学研究基地的合作协议。

篇7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建工XX04班的邹成维,是松风阁书画社第十任社长。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建筑学子”代表在这里发言,此刻的心情无比的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全体同学向在天之灵的“木匠之父”、“土木工匠祖师”鲁班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此次鲁班文化节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真诚的祝福。

鲁班,最早追溯到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工匠之家,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并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敏捷的思维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双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造了许多惊世的奇迹,留下了千古美谈。

今天,在“土木工匠祖师”的佑荫下,我们“建筑人”覆雨云集,去实现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时不待我,只争朝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时刻降临的时期,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去解决。

作为建筑学院学子,我们应该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及我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相关办学方针和校长陈年友教授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学院鲁班文化节的创办理念。认真学习,勤奋刻苦,敢为人先。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努力完备自身综合素养,努力培养探索创新能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争做一名优秀的“当代鲁班传人”。

建德明志,筑能笃行。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建筑学院学子,“全面综合发展,提高自身内涵”才是我们当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同学们,面对当前中国建筑业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各种创新的文化观念及商品经济因素的影响,面对当代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亟待提高,我们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求真务实,认真探索。

篇8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选题是论文作者选择研究对象及确定通过何种方法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1]。学位论文写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题作文写作那样简单。“写什么”,提出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是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所以说论文选题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论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目标。总得来说,论文选题就是学位论文保质保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2004年到2008年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57篇。统计分析所用的硕士学位论文资料主要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资料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图书馆文本资料收集。

2.1 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一直隶属于城市规划专业的范畴,在2008年以前有关景观方面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导师的学生论文涉及景观规划内容的文章,所以5年来统计的文章大概总共57篇。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呈曲尺线性发展。2004年和2008年是这5年来论文数量最多的两年。在这5年发展的过程中,2006年的论文数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论文数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2.2 按照研究类型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对象的类型。适合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围,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黄河高原小流域、某风景区等等。论文中涉及的对象总共有8种,随着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论文数都有所增加,特别是有关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风景区、廊道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关广场、居住小区、园林这三个方面的论文数也有一定数量;论文数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黄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学校园。论文研究的类型随着景观规划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也随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划分的依据是所选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或其他相关的基本单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论文按照景观要素可以划分为:空间形态研究、生境营造、景观设计手法、生态景观研究等十几种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统计,论文涉及的要素数量太多,总共17种。随着年代的增加,论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围越来越广,说明对于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家越来越重视。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占总论文篇数的18%,这方面的论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对象分布地区统计的论文量

按照研究对相关分布地区的划分依据是指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或区位分布。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西安、华山风景区、黄河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中小城镇等14个地区。论文中研究对象的分布十分广泛。论文研究对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这个地方,比例达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西安的文献资料较多,便于查阅,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实地调研。其次是西北地区中小城镇,再者就是延安。

3 结论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5年来建筑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57篇硕士论文的分析,总结了以下3种规律:

(1) 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围广泛。(2)从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论文稍偏重于理论研究,应该把论文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3)缺乏学科交叉型的论文,论文中只是谈有关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缺乏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结合。

另外,鉴于选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几点建议,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则。

大的原则是“小题大作”,选择小一点儿的论题,抓住其要点,深入本质和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主张。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外,论文选题还要遵循三点小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飞. 学位论文选题因素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6.

[2]魏伟.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邹议[J].考试周刊,2007,30:30~31

[3]张照,王德. 我国城市规划院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11~115

[4]王芳,陈莹. 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李晓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刘 基,董西红. 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7]李晓玲,鲁伟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83~86.

篇9

关键词:宇源建筑学、复杂、认知、非线性、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在的建筑不只是方方正正的盒子,非线性建筑设计越来越普遍,我们在学校接受的仍是现代主义较为学院的设计方法,对非线性建筑杰出不多,而后现代主义的界限仍模糊不清,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些新形式的建筑呢?带着些疑问,我读了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这是建筑评论家查尔斯在 1986年出版的一本书,其中对“非线性建筑”的见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非线性建筑设计强调生成的“过程设计”方法,即重视各种影响设计的参数量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分析研究过程,让建筑形态自然浮现,这样一来,就将作为结果的建筑转化为了作为“过程”的建筑,因而生成的结果不再具有模仿性和再现性,而具有了唯一性。非线性建筑设计探讨了实际空间随着物质的折叠、展开、再折叠而形成的世界。是物体自组织的体现。这一观念打破了欧式几何的传统空间概念,展现了一个动态的时空共存的流动空间。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如复杂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预示着人们设计和制造复杂形态的可能性的到来。自然界中的不规则形体以及有机的生物形状,都可以被建筑师拿来进行成为设计的原型。到了60年代,当复杂性科学理论建立时,就有建筑师把它运用在建筑上,试图改变设计方法,但是因为缺少有效的计算机辅助的失败,但直到在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这种设计方法迅速才得以流传。

詹克斯的后现代观中充满了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他鼓励创造,提倡多元,积极的关爱人类和世界。詹克斯认为,新兴的复杂科学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基于牛顿经典力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世界观,因而当今很多新的建筑风格都可以看成是新兴的复杂科学的结果,从而为理解自然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前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一观点:

首先,复杂科学的非线性与建筑形式的非线性之间的关系。线性方程式是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所依仗的基本数学规律之一,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所使用的基本原型。詹克斯提出了“新科学=新语言=新的表现形式。所谓“新的表现形式”就是指建筑空间中对线性的人为干扰,倾斜的、反透视、曲面、的细节等。

其次,复杂科学所研究的不规则形态、突变和自组织与建筑形式的任意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对事件偶然性的强调是对建筑形式随意性的解释。

再三,复杂科学中的时空观念是对建筑形式的“有机”概念的改变。传统的“有机”建筑空间多被解释成流动、自由的空间概念和想植物自然生长般的内外同质同构的特性,但仍摆脱不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有机建筑则要求淡化绝对的几何关系,以复杂的造型来模拟自然形态、不规则形等不易被认识的自然形状,关系不能够再用简单的秩序与等级来表达。

詹克斯从复杂性科学中所看到的首先就是“复杂”,并且认定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詹克斯的早期理论中,建筑创作的源泉几乎无一例外地来自建筑以外,它们是流行文化、回话真是文学风潮等。所差无非是现代派认为“简单性’是建筑的终极价值,而詹克斯则代之以“复杂性”。在宇源建筑理论中,他更多的是呼吁建筑呼应宇宙的复杂性,通过复杂的形式反映世界的复杂性,在建筑之上的只有一个“宇宙”。应该说,这种主张已经很大程度上靠近了现代主义对建筑的理解。

在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界正上演着一场看上去更加理性的戏剧。建构学、极少主义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主义建筑观的复兴,它们将当代建筑引向与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方向向建筑自身回归:在充分尊重结构、材料、功能之类建筑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寻求合平逻辑的形式。詹克斯一生都在与现代主义进行着艰难的抗争,曾经一度他几乎看到自己梦想的实现。事实上,詹克斯建筑理论内部发生的转变也可以看做这种趋势的一个投影。但现代主义终于还是死灰复燃,这改变了当代建筑的命运,令其行进在一个与詹克斯设计的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并获得流行文化的强大支持。非线性建筑远离了传统建筑带给我们的几何特性。它赋予了建筑新鲜的生命力。非线性建筑使建筑获得形体自由,脱离了传统建筑的条条框框。它有可能颠覆几千年的传统建筑理念,非线性建筑将成为新世纪建筑主流。

当似乎一切都值得感动之时,道德标准会发生偏差。现代大都市的兴起,导致大量资源在少数局部高度集中。异质性文化之间的邻近性,使得市民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美学标准随之失去特定的内涵,仿佛感知本身就是唯一标准,就像过多的信息使人眼花缭乱,作为学生,常常觉得在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中无所适从。

那查尔斯又是怎么看待这些风格的呢?他以何种标准衡量?查尔斯•詹克斯没有仔细区分“晚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是把它们全都看作文化断裂的同一种症候。 詹克斯预测,中东、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将会成为纪念表现主义的大客户。最重要的,这些国家和地区看中了“晚期现代纪念碑风格”,以及外国建筑师“拥有将超级方案放在一起的专业知识”。这为詹克斯后来支持库尔哈斯为央视新址大楼所作的设计提供了说明。

查尔斯试图用复杂性科学重新解释新现代建筑或解构建筑,并尝试根据分形等复杂性科学用语的简单图解设计苏格兰园林和雕塑。这些想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他极大地简化了复杂性科学本身的内涵。

通过对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书中所体现的思想的理解,通过电子媒质得到的身体感觉,是一种完全排除物质性的抽象表现,这种 物质性的被排除往往只是表现在事物上的某种特质被抽掉了。所谓的后现代及非线性建筑与现代主义简单的几何形态,强调混凝土玻璃形成的抽象感平面等信条并非对立,立足于信息传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通过电子媒质,通过传播媒介达到某种抽象的表现和交流,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等不可缺少的容器反过来又对人们产生一种排斥作用,这个矛盾往往在强调抽象时被忽略。

人类的认知行为是复杂的,因时间空间而变化,像织物一样重叠交错,比织物还错综复杂,人的行为经常融合在一起,功能是个抽象的概念,说道功能往往强调简单明确的要素有各式各样的分类,,而容易忽略比较含糊爱美的内容。 现代都市尽管都是没有个性的空间,但也存在各种流动变化的因素,人们通过在建筑上砌墙阻断交流和流动,而在内部形成单一没有特点的人造空间。所以对恢复场所的尝试,使各种流动空间复原,并在他们交织中形成类似混沌的区域。从人的体验出发,也许是非线性建筑的出发点 。

参考文献:

[1] 《后现代建筑语言》〔美〕查尔斯•詹克斯 著,李大夏摘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德里达的底线》陈晓明 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美〕詹克斯、克罗普夫 著,周玉鹏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10

主要研究领域:公共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先后获得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建筑设计优秀教案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精瑞科学技术奖建筑文化金奖(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DG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

自1995年重庆建筑大学毕业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任教至今,欧阳文教授已默默在三尺讲台奉献了近二十年。20年来,她始终潜心教学、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担当着光荣的育人使命、实现着崇高的人生价值。

潜心教学,争当教书育人楷模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执着和付出,这是欧阳文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她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提醒自己,对学生关心、尊重,尤其注重对低年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全面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识、专业情感、设计理念。

欧阳文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也习惯了下课后的“不散场”,为求知若渴的学生答疑释惑。2008年建筑学专业评估专家反馈会上,评估专家东南大学黎志涛教授在发言中用两个感动来谈对北京建大学建筑学专业视察的感受,一是感动教师的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二是感动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第一个感动来自于黎教授所听的两门课程,其中的一门课程即是以欧阳文为课程组长的设计课。由于表现突出,欧阳文于2004年、2010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欧阳文非常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她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直接从设计入门开始,围绕对三维空间的理解与创作展开,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设计创作的本质、中国元素的内涵及本土文化的精髓,将这些融入设计过程的始终,并将模型制作贯穿于设计的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底蕴、表现能力、实践能力等。在辅导学生建筑设计途径方面,注重通过校内、校际、国际联合开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思路视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

在人才培养上,她非常注重三个多样化,一是注重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如课堂讲授与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二是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如参观、调研、讲座、个体辅导、小组辅导、联合工作营等多种形式;三是注重教学知识结构多样化,通过知识拓展,以问题的提出为前提,围绕问题解决加以讲解和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并领悟其内涵。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素养过硬是用人单位给予的总体评价,培养未来的设计师、支撑建筑学专业国家级特色建设、取得专业评估7年有效期,离不开学生设计理念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更离不开低年级课程建设。多年来,欧阳文不仅注重自身课程的建设,还带领部门成员开展1年级~ 3年级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创新实践,近三年来向全国专指委所提交的1年级~ 3年级优秀作业,近20份作业获奖,几乎是每年每个年级均有作业获奖。在2009年第六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特色课程交流展中,由其带领的设计基础教学部两门课程荣获优秀课程奖。

服务社会,扩大学校办学影响

“教学是根本,科研是促进”,这是欧阳文一贯坚持的工作理念。在授好课,开展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研工作的同时,欧阳文还注重围绕学科专业内容,结合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来开展科研工作,带动团队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科研服务社会。近年来,欧阳文所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北方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研究”、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之“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等近十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注重师生及同行的学术交流,是设计类课程建设、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可贵途径。在校院支持下,自2009年至今,建筑学院联合北京工业大学主办了3届京津地区建筑学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其中的相关工作由设计基础教学部具体落实,欧阳文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骨干作用。

甘于奉献,勇挑事业发展重担

谈起自己的成长和求学、治学经历,欧阳文的言谈里透露着对改革开放新时代、人们崇尚科学新理念以及学术自由新环境的感激之情,特别是对北京建筑大学的感激之情。她认为自己这条喜欢在知识海洋里游泳的鱼,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环境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这,即是“北建大精神”的缩影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