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合作社实施方案

篇1

一、整治的时间和范围

从7月15日开始至8月23日,用一个月时间对全乡以注册登记的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整治。

二、整治原则

1、对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经营不善停止运行2年以上、确无发展条件、无法联合或合并的“僵尸社”、“空壳社”引导其自愿注销。

2、对发现涉嫌骗取套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和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合作社,移交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事实确凿的坚决取缔。

3、对在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有缺项的合作社,要逐社列出清单,提出时限要求和整改标准,逐项整改到位。

三、整治步骤

1、摸排登记(7月15日-7月19日)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甄别分类标准(见辅导手册190页),对照《XXX合作社汇总表》,各包村组将本村所属的合作社按“运营规范的”“运营较规范的”“运营一般的”“未运营的”和“注销吊销的”进行摸排登记,并填写上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摸排登记表。

2、集中整治(7月22日-7月26日)

各村和包村工作组对摸排出来需注销的合作社,各包村组动员和引导合作社填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申请表,附成员大会会议记录,并在 2 日内提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程序进行注销。

3、规范提升(7月29日-8月16日)

对已运营的合作社,按照规范提升的标准,逐条逐项整理完善我乡已注册登记但未注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整治必备资料,并由农科中心预审。

四、具体要求

1、靠实工作责任。各村要按照整治内容、整治时限和方法步骤,明确责任分工,将集中整治的各阶段任务分解落实到工作组成员头上,按时间节点加快推进整治。集中整治原则上由各包村工作组组长亲自挂帅,各成员全程跟踪参与,确保摸排不漏一村、注销不缺一社、整治不漏一项,做到整治不结束不撤队、整改不彻底不罢休。

篇2

自农村中心成立以来以落实机构改革任务、村级网格化管理、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农民合作社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中心,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完成中心机构改革工作任务

按照区委公益事业单位调整目标,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设立、人员编制调整、固定资产划拨、办公地点整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办理、银行账户和社保账户设立等工作。紧紧围绕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这个目标,以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内部管理为突破口,认真研究制定了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值班制度、印章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公务出行管理办法、公文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确保中心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形成用制度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

2.全力推动村级网格化管理工作

农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区农委、区委农办相关文件要求,12月初制定印发了《静海区村级网格化管理信息统计表》,组织各乡镇开展村庄三级网格员确定和网格划分工作。到目前为止18乡镇383个行政村,选定一级网格长383名,二级网格员1498名,三级网格员11540名(另配备党员7199名),农村网格化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深入静海镇、蔡公庄镇、西翟庄镇等多个乡镇的村庄走访调研,推动村级网格化管理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村级网格管理考核细则》(初稿),现已报送区委农办审定。12月28日会同区网格化管理中心,对各乡镇政府辖区内行政村的村级网格电子地图划分工作进行了培训,目前各乡镇正在全力推动落实。

3.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

按照区委“一个试点、一个方案、一个专班”的要求,农村中心配合区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专班积极开展宅基地摸底调查工作,目前,先期确定的6个试点村已制定出了初步实施方案,并成立相应工作专班。根据试点村调研情况,形成了《静海区宅基地改革试点村调研情况汇总表》,起草了《静海区宅基地改革试点村情况报告》、《静海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所有权管理暂行办法》、《静海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资格权管理暂行办法》和《宅基地管理系统设计需求》等初步文稿,制定了《静海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所有权管理办法》(暂行)等10个管理办法,并分别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乡镇村征求意见。

4.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配合区农委开展村庄污水处理项目督查,成立了3个专项督查组,由中心分管领导带队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分别对中旺镇等7个乡镇的9个村庄开展督查工作。通过与乡镇、村、施工方对接,协调解决各方问题、困难,圆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任务。

农村中心联合区帮扶办成立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专项核查小组,对工程中的水泥路面硬化、里巷红砖硬化、面包砖硬化、修葺护坡、健身广场、环村植树等项目进行实地测量、验收,目前已开展了对13个乡镇43个村的缺口资金项目核查工作。

5.认真落实合作社和农村“三资”工作

2020年农业合作社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共有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1家;市级合作社3家;普通合作社7家。

篇3

1.高度重视,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

1.1成立领导组织 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亚晖、市长杨洪波为组长,以市委副书记梅丽娜、主管农业市长王刚为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气象局、水利局、牧业局、林业局、农业银行、农村发展银行、农业开发办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同时成立了技术领导组,组长由农业局副局长傅国担任,副组长由市直技术推广单位领导和农业局相关人员担任,成员由市直技术推广单位和乡镇农业站长担任。

1.2落实工作责任 农业部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责任人分别是市委书记、市长和主管农业市长,由市农业局全面负责组织实施,示范片乡镇政府配合。市级其他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由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农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对于农业部和省级的28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市农业局组织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种子管理站、农药监督检测站、植保站和市农广校进行技术包保。在市里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发放玉米、水稻生产技术模式、发放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手册的同时,各包保单位还针对各自示范片的特点,分别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1.3制定工作方案 市里统一制定了《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市农业局制定下发了《公主岭市2012年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技术集成方案》、《公主岭市2012年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技术集成方案》、《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资金使用方案》和《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竞赛方案》,下发到局直属各相关事业单位。各技术包保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集成方案》要求,并结合各自包保的示范片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2.科学实施,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2.1落实了示范片 全市共建设55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其中:国家级万亩示范片20个(水稻1个,玉米19个),省级8个玉米示范片,市本级27个玉米示范片。农业部的20个示范片,分别落实到二十家子、南崴子、陶家屯、刘房子、范家屯、响水、大岭、怀德、杨城子、玻璃城子、毛城子、秦家屯、八屋、双龙、大榆树、朝阳坡、黑林子、桑树台、双城堡、环岭等20个乡镇,30个村。各万亩示范片中分别设立了不低于150亩的高产攻关田。省级的8个示范片分别落实在二十家子、永发、黑林子、朝阳坡、双城堡、杨大城子、怀德、陶家屯等8个乡镇,11个村。据统计,全市共落实万亩示范片551694亩、高产攻关田9250亩,参与农户33000户,落实在62个村,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有郑单958、先玉335、银河32、银河33、农华101等,水稻品种主要是吉梗88和吉梗83。

2.2开展了技术培训和指导 全市共办培训班121期,印发资料27000份,培训人数42000人次。

2.3抓了集成技术的田间落实 今年,在万亩示范片上,做到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赤眼蜂防螟、种子包衣和等离子处理等重大技术全覆盖。还重点推广了增施农肥、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苗带重镇压、低残留短残效药剂除草等技术。攻关田在集成常规技术的同时,重点集成目前条件下还不能全覆盖的膜下滴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探索“合作社+高产创建”、“龙头企业+高产创建”、“种粮大户+高产创建”等有效运作模式,通过攻关田的典型引领,逐步使高产创建向更高层次推进。此外,各技术包保单位还根据各自职能特点应用了相关技术。市农业技术总站在高产攻关田进行了耐密品种增肥密植技术、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市植保站在高产创建示范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达120公顷。

2.4抓内业管理 市直5个技术包保部门,对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建档立案,并将情况及时报送市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各种文件、三田落实情况、技术应用情况、各示范片作物长势等及时归档立卷,并设立了专柜,专人管理。

2.5抓示范引导 通过召开技术培训班、发放宣传单、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更好地了解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相关政策、好经验和好做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高产创建中来。同时,在粮食高产创建地块交通便捷的地方,设立醒目的标示牌。为了更好地发挥标示牌的作用,把上级要求制作的标志牌由4米×2.5米改到6米×3米。做到技术反映全面、内容醒目,让百姓一目了然。此外,还在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积极组织农民集中到田间参观学习,扩大高产创建田的示范辐射范围。

3.抓创新,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

3.1探索了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 公主岭市是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市,万亩示范片部级、省级、本市级达55个,涉及全市24个乡镇。根据示范片多、覆盖面大的实际,市农业局确定了局属5家事业单位对示范片进行全程包保,农业局统一进行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制作标示牌等,各单位根据各示范片的技术特点,对农民进行分类指导,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3.2成立公主岭市高产创建科技服务团 成立了以省农委农业处副处长郑清为团长,王立春、靳锋云等省级专家为副团长,公主岭市专家为成员的市级科技服务团,科技服务团在关键农时分区分片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把整建制推进示范片建成专家的试验田、农技人员指导服务的样板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平台和鲜活教材,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3.3制定了玉米、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 根据全市生产实际,聘请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等专家和我市农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公主岭市玉米和水稻高产创建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并以明白纸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农户。

3.4加强部门合作,统筹整合项目资金 公主岭市已经形成了水利、国土、发改、综合开发共同参与高产创建的良好局面。在高产田应用的膜下滴灌,水利局无偿打井,示范片要集中地块,土地部门、乡镇政府主动协调。发改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集中向高产创建田倾斜。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已经整合了保护性耕作项目、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地膜玉米推广补贴项目、水稻“双增一百”项目、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五项”重大技术补贴项目、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等。如响水镇示范片是公主岭市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黑林子、朝阳坡分别是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区。通过集约项目,集中使用资金,切实把高产创建活动推向深入,起到应有的作用。

3.5逐步探索专业化服务模式 公主岭市把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合作社发展和土地流转有机结合,把探索专业化服务作为高产创建的重要内容来抓。如朝阳坡的示范片,通过合作社,采取统一区域布局、统一种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实行订单种植的“四统一”模式,农资统一采购,确保了农资质量,降低农资价格,减少农资购置成本,同时推进全程机械化。黑林子镇万亩示范片,通过黑林子镇林西众营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20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90%。公主岭市正在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实行土地流转整村、整屯推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等卓有成效的办法,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3.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评奖励办法》,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考评奖励。对在高产创建中基础设施建设好,资金投入大,建设标准高的示范片,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市里还要对基础设施和建设单位进行重奖。此外,今年还要开展高产创建竞赛,在万亩示范片中评选种粮状元,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促进工作开展。

4.下步工作

篇4

镇为常交通枢纽。全镇总面积49.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公顷,下辖12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有363个村民小组,11037户农户,年末总人口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5万人。

目前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近18000亩,小麦种植面积近14000亩,土地集约化经营面积2000亩;果蔬种植面积2044亩,有专业户208户;苗木种植面积3150亩,有专业户39户;特种水产养殖面积2880亩,有专业户74户;外向农业面积200亩,畜禽养殖业专业户56户。

全镇现有各类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其中:有专业协会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个。已建或在建的各类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园10家。

二、存在问题

1、农业投资力度不大。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法人资本、工商资本等“三资”投农,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等,切实提高我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2、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土地流转比较零星,机制还不够完善,流转手续不规范,流转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3、合作组织带动力不足。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仍以个体为主,产品仍以原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形成竞争力不强,抱团作战能力差,带动力不足的问题。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仍不高。部分农民“土枪土炮”,小打小闹的思想较深;标准化基地规模小,档次质量不高,导致产品品质不一、产量不稳定,标准化工作滞后。

三、总体思路

《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三年发展纲要》项目主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抓手,以特色产业为平台,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旅游农业,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四、功能定位

发展定位:以打造“特色品牌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为方向,划分若干功能区进行现代农业的开发建设。

发展重点:以“良种繁育、果品苗木和水产养殖”三大优势产业为主,旅游农业为辅的特色农业产业。

五、发展重点

以发展5个产业,4个特色农产品基地,5个农业生态园区,1个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内容,大力实施“5135”工程。

五个产业。发展具有优势的水产种苗、稻麦种子、花卉种苗等种源农业;发展上规模、有特色的水蜜桃、蔬菜、葡萄、梨等果蔬产业;发展水产静养及特种养殖等特色渔业;发展集休闲度假娱乐垂钓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利用交通优势建设农产品集散、交易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四个特色农产品基地。要完善建设好东岐村的稻麦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以赤岸村为中心的水产养殖基地、以红豆村为中心的千亩水蜜桃基地和集现代高效为一体的红豆鲜花生产基地。

一个品牌。以注册商标“金”农产品品牌,现已形成金水蜜桃、金梨、金葡萄、金清水蟹和金大米等多系列、多品种的品牌。

六、发展对策

年,抓好造林绿化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2%;完成万顷良田一期3500亩的建设任务;江南淡水渔业科普研发基地投入运行;推进校村合作,初步完成金花卉研发基地;加快金水蜜桃建设,举办金桃花节;完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农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10%。

年,森林覆盖率再提高2%;完成万顷良田二期3500亩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金花卉研发基地;龙栖湾生态园投入运行,重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基本完成并合理规划;多渠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成农业网络平台建设,农业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10%。

年,森林覆盖率达20%;全面完成我镇10000亩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基本南曹庄紫檀园艺博览园建设,农业不开发区域初步成形,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10%。

七、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现代农业意识,认真研究发展现代农业的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的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把各项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2、广辟财源多元投入。农业的投入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个人、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此外,应高度重视信贷资金的争取和招商引资引企工作,拓宽农业产业资金来源。

3、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制定各项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各种扶持措施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各项产业发展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同时,所制定的政策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产业链 融资 培训。

自 2007 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与现代“大市场”体系的对接提供了解决途径,为分散弱小的农民与强大龙头企业之间实现平等的谈判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不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我国毕竟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可以遵循的典型模式,而我国各地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良莠不齐、形式多样,有些达到了较高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而有些则经营的较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发现典型案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推广优秀合作组织的成果。因此我们对河北一些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收集了一些资料,总结了发展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束缚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和环境,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当前河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在 100 人以下,甚至有的仅 5、6 个人,所以合作组织一般也就是四五百亩地,产出也不会超过一千吨,而一些小的合作组织则规模更小。如果不能获得规模优势,合作组织便失去了其建立的本来意义,难以获得与其他主体相对等的市场地位。比如农超对接一周也是需要 50 吨到 100 吨的,经营较好的龙头企业需要的规模也很大,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规模,便很难实现农超对接等经营方式。例如乐亭县能够参与农超对接的只有 5家合作组织。此外规模过小也会妨碍人才的引进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难以培育起立足于当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1.2 主次定位不清,龙头企业在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龙头企业可以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与其他会员相比,龙头企业规模庞大,在合作中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合作经营中的重要决策和实施方案会向其倾斜,从而使其他普通会员受损。根据调查,企业在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当中,并没有按照合作社法中规定的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而是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此外,合作组织把产品销售给企业,企业并没有给合作组织更为公平的价格,因此农民的利益受损。应该尽快理顺合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合作组织的归合作组织,企业的归企业,否则龙头企业可能会利用合作组织的形式使利益分配更倾向于企业。

1.3 发展层次较低,制约拓展产业链其他环节。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经营中要克服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产品附加值较低。要提高合作组织的利润率,不能只盯着生产和流通,而应积极拓展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这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使命之一。

但现实中由于资金、人才、规模、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仍然比较窄。即使在流通方面,合作组织也只是完成一些低层次的工作。根据调查,在我国梨生产出来送到零售部门损失达 20%,蔬菜达到 30%,而美国和欧洲的损失都在 5%以下,损失腐烂的原因主要在于冷库设施的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这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微笑曲线上下游高附加值的环节,更是很少涉足。长期发展下去,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主要利润仍将被其他主体所得,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增收的愿望仍将是镜花水月。

1.4 融资渠道较少,成为限制合作组织发展的最大阻碍。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就必须有充足资金的注入。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的现实是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自有资金不足,2009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5153 元,仅能勉强支持子女入学及日常开销,很难拿出多少钱投入到合作社;二是贷款难,乐亭县等地虽然在努力推进“惠农卡”和小额信贷,但具体执行情况差强人意,很多时候合作组织负责人需要用自己个人的名望,通过请客吃饭送红包才能在信用社等“支农主力军”处贷到款;三是国家补贴少,首先国家对于合作组织的扶植力度很大,但具体到每个合作组织就体现不出来了,其次补贴更多投向了超市等渠道,而非合作组织本身,再次国家补贴的产品和品牌有偏差,比如农民不愿使用的劣质化肥却得到了国家补贴。

1.5 高级人才缺乏,合作社层次无法提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开创者,一般是农村能人或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眼界不宽,缺乏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单打独斗可以,但经营管理则往往不在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无法与城市比拟,难以吸引到高级人才,大多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向往城市生活,并不愿投身到农村地区工作,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高级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难以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上取得突破,无法实施标准化等生产模式,直接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进一步快速发展;而管理型人才的缺乏,使得合作社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创优意识都严重缺乏。

2 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快是好事,但也由此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下大力气解决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培育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环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训并引导管理和技术人才流向农村,理顺合作组织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以持续快速的成长成熟,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应有所作为,我们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2.1 鼓励合作组织间的兼并或合作,推动产业链升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取得更大效益,就须要改变规模偏小的现状,努力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市场博弈能力。还应扩大经营范围,拓展产业链其他环节。做大规模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实现,大量合作组织建立之后,良莠不齐,有的规模很小,有的缺乏竞争力,这些合作组织很难生存,而政府对其的补贴,也只是在补贴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下一步政府应对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整顿,设定考核标准,对于不能达标的,鼓励其并入其他合作组织,从而扩大单体合作组织的规模。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则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其相互间合作,以期取得强强联合的效果。

规模扩大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就能得到提升,政府还应为合作组织产业链延伸与升级提供帮助。例如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要降低损耗,就要建立冷库,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冷库,从而提高效率,增加经营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利润率相对较高,只有获得这部分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应利用补贴和减免税收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这一领域。

2.2 调整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关系,明确政策导向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明确了各项政策和规则。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虽有涉及,但定位模糊。仅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由于涉及利益分配,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参加合作组织以后,合作组织的领导层是谁来选举的?农民没有社员大会制度,农民没有办法制定合作组织的分配规则,农民更不能去查企业的账,那么农民在其中起不到合作组织的作用。从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应明确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关系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将来企业要参加合作组织,企业就应变更为合作组织所有,合作组织以投票的形式来决定企业的经理。作为合作组织的一员,企业就应该把自身的经营权交出来,以放弃经营权来换取作为合作组织成员的身份,否则就不要参加合作组织。此外政府还应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质性的优惠和支持,以提高企业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2.3 拓展合作组织融资渠道,积极破解资金难题。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融资问题,合作组织才有可能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政府对规则进行微调,允许合作组织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将会员资金集中起来,除货币资金外,生产资料、劳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均可作为出资形式。

二是以政府担保或保险的形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贷款,在以政府担保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组织在农业信贷方面向合作社倾斜,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三是积极创造宽松环境支持发展合作金融,尽量简化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对复杂的贷款手续,增加贷款投入,并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四是政府将部分政策性支农资金直接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合作组织正确解读国家相关政策,调整自身业务结构,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国家财政补贴支持。

2.4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吸引外来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匮乏是束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又一难题。建议当地政府部门,要尽力帮助合作社进行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培训不应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应覆盖产品加工、销售、信息获取和传播等多个方面。培训工作首先应植根于现有员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投入,将其培养成高级人才。现有员工本身对合作组织具有较强的认同感,熟悉当地情况,具有实际操作经验,是合作组织的基础,应充分予以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应以管理、技术为重点。但仅靠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很难大幅度地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吸引外来高级人才,带来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经验,以使合作组织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质的飞跃。但外来人才引进也不宜过急,应因地制宜,注重与当地合作组织的互补性,还应注重外来人才对本合作组织观念的认同度。吸纳的外来人才必须能充分认同合作组织发展理念,有长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新一代技术和管理精英。

参考文献:

[1]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今天,省、市专家一行莅临X检查验收X县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鞭策和极大鼓舞。

X年,经国标委批准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以来,在国标委和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关心支持下,X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现将创建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介绍。树高千尺,源自根植沃土。X县位于X省东南部,拥有X年农耕文明史,素有X之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核心区。全县辖X镇X乡、X个国营农场、X个街道办事处和X个产业集聚区管委会,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总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万,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

守正出新,行稳方能致远。近年来,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资源投入逐年增加、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技术机构逐步健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我县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在体系建设、科技推广、标准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以高标准粮田、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业品牌。我县也相继荣获X等荣誉称号。

二、项目完成情况。蹄疾步稳,凝心聚力。我县在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之初就明确了示范县建设的总体目标,从标准覆盖率、农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努力完成各项目标。

通过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的建设,我县各龙头企业、示范区精准掌握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覆盖县辖区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和农业信息服务全过程,全县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生态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业综合标准化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屋建瓴加强制度保障,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X年,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市场监管、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财政、环保等职能单位为成员的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领导小组,同时,我县又成立了由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科技、气象、农机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

印发了《X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实施方案》、《关于成立

X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考核办法》、《X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X县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具体实施细则、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将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四制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创建示范县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保证了示范县创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强基固本加强市场监管,凝心聚力提升管理水平。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我县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严格把控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产品市场检查,做好农产品质量监测,有效维护了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X年--X年,全县共出动检查人员X人次,发放宣传资料X万余份,检查市场、超市X家,检查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X家,共抽检蔬菜水果样品X个,样品合格率X.X%。通过检查进一步宣传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规范使用,使生产者、经营者提高了对无公害农产品规范用标重要性的认识,对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躬身笃行强化服务保障,提质增效推进体系建设。

X年以来,我县以周家口物流市场为依托,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运、市场流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群体,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适应我县农业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逐步建立了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不断加大对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检验和标志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和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宣传筑牢人才支撑,强化培训提供科技保障。X年以来,我县充分利用X广播电视台、新X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普及、宣传工作;通过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科技活动强化了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指导,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截至目前,印制各种标准宣传材料十万余份,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

X次、培训班X次,逐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支持标准化、实践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五)持续强化标准编制工作,着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X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标准综合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制定和相关标准,基本实现了标准覆盖X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率达到X%以上,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渔网编织作为我县脱贫攻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覆盖了全县X个乡镇场办的X个企业和加工站点,从业人员达X万人,带动X万名贫困人员就业脱贫,产品占据全国X%以上的市场份额,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可创产值X亿元,但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渔网生产标准,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因此制定渔网产业标准、促进渔网行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我县以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组织人员积极与省标准院联系沟通,邀请该领域专家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实地座谈了解渔网行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产品要求等,编写了生态网笼产品标准,对生态网笼的分类、规格、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并于

X年X月实施,填补了生态网笼技术标准的空白。X年X月,X县被授予“中国生态渔网之乡”荣誉称号,这对于我县生态网笼行业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我县共组织制定了X个省级地方标准、X个市级地方标准、X个团体标准;编写印刷了《X县农业标准体系汇编》丛书和《巧媳妇工程产品标准汇编》共计X套X本,收录各种标准X余个,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标准制修订任务。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不断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X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标准化服务推广体系;培育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X个,带动农民合作社X余家,新注册家庭农场X余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优质粮食、优质林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生猪标准化养殖繁育基地等省级标准化示范区X个,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X个,全面形成四大标准综合体,认证蔬菜、果品、食用菌、粮食等方面的绿色食品、无公害有机农产品X多个,有效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四、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X)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我县技术应用覆盖率、标准化入户率、标准化应用率、标准宣传培训率均达到X%,项目辐射区生产环节技术规程应用覆盖率达到X%以上,标准培训率达X%以上。周家口食品有限公司、朗丽食品有限公司、海创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获得省级XA、X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普爱饲料有限公司、中农福安粮机有限公司、牧原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等X余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荣获市长质量奖、县长质量奖。培育了邓城猪蹄、周家口牛肉、李家小磨油、舒庄双黄鸭蛋、香之缘香油、红提葡萄酒,黑色农庄系列、李寨大白菜、郝岗乡辣椒、胡吉镇粉条等“X县十大特色农副产品”,有效提升了农副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

(X)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有效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县新建高标准粮田X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元,年均增长X.X%;示范种植户年净收入增长X%。全县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X%以上,标准化示范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达到X%以上;核心示范区农户生产成本下降X%,年亩净产值达到X元-X元,辐射区生产成本下降X%,年亩净产值达X-X元。

(X)生态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在全县范围内强化了产地环境监管,全面推行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通过在各个生产环节上的改进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防止环境污染,为实现我县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使用;管理;陕西榆林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9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城乡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药是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是常备的救灾性物质,更是确保农业高产稳产不可或缺的关键措施。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达不到除病害、保增产的目的,而且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因此,合理使用和管理农药是确保农业高产、稳产及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榆林市农药使用与管理现状

1.1 农业概况

榆林市地处中国中西部结合带,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总面积43 578 km2,总人口3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农耕地面积109.7万hm2,农业人均面积0.37 hm2,居全省第一。榆林市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干旱半干旱特色农业优势产区,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具有蓝天、净水、无污染的农业生产条件,有23项优势农业资源居陕西省第1位。红花荞麦、大明绿豆是世界级优势产区;优质马铃薯、春玉米高产示范、玉米杂交制种、优质小杂粮、小杂粮良种繁育、旱作农业示范是国家级生产示范基地。总之,榆林市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被授予“陕西现代农业的希望在榆林”的美誉[1]。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特别是农产品投入品农药的使用的控制关系着榆林市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

1.2 农药使用与管理情况

榆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部分农药的使用量,如用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虽然可有效降低人力投入,但若不进行有效的农药监管活动,必然会引起农药残留相关的质量安全问题。榆林市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在技术层次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的安全使用方面也引起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如市农业局下属单位榆林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简称中心)积极落实《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利用在城区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起的检测室对进入市场销售的蔬菜、水果进行查验、登记、抽检、处理、公示,做到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予以退市下架和无害化处理,确保了市民的消费安全[2]。2013年以来,中心有效配合省市例行抽检,样品抽检超过1 000份,为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迅速提供质量报告,为事件的认定处置提供了依据,为政府部署农药监管活动提供了信息。

2 榆林市农药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1 购药、配药、用药不科学。在榆林市从事农业种植的除了农业合作社及企业外,也存在着大量的零散农户。农业合作社及企业属于规模型种植,同时从事农业种植的管理人员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通过榆林农技中心的指导与培训有效地提高了购药、配药、用药的科学性。相反,零散农户具有分散经营、种植规模小、收入低、文化低、不便于培训与管理等特点,使得农户在购药、配药、用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用药方面,农户滥用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由于农户的文化及技术所限,不能根据具体的防治目标有效施药,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其次,部分农户往往有意识地提高用药剂量,存在打太平药、保险药的现象[3]。

2.1.2 个人防护不规范。目前农药销售人员,特别是零售门市及上门兜售人员缺乏防护意识,不带口罩和手套;农户施药操作时基本不佩戴防护口罩和手套,部分人员甚至“赤膊上阵”,同时也存在逆风施药现象,增大了身体接触及吸入农药的概率。另外,有的农户错误地认为温度高,施药效果好,结果多采用正午高温期间施药,容易造成中暑和中毒现象。

2.1.3 农药保管不周全。大型农药销售部门基本可以实现分门别类、按性质储藏农药,但小型农药销售经营点及上门兜售农药贩的农药保存未遵守相关的农药保管制度,存在随意乱放、混放,以及在光照强烈的地方放置的情况。对于农户而言,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经验的格局,带来了千家万户分散式保管农药方式,引起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为错用、误用、服毒和作案者提供了便利[4]。

2.2 农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农药管理、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规仅仅只是提出禁止在生产上使用某些农药品种或某些作物上禁止使用高剧毒农药,而对违反法规使用者的处罚未做明确规定,执法时操作性差,使用者未得到应有的处罚[2],另外,国家尚且未制定专门防治农药污染的法律[3]。

2.2.2 监管尚未形成合力。目前,榆林农药的主要监管部门有公安、安检、工商和农业局。公安、安检部门是按危险化学品对农药进行管理,不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农药的市场管理,实质是经营资格管理,不涉及高毒、限用等农药;农业局对农药的管理基本涉及了公安、安检及工商监管以外的内容,但是由于农业局内部的农业执法、农技中心、农产品检测等部门虽然承担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但职能划分不是十分清晰,不能有效地对农药的生产企业、经营场所及农药残留进行监管。

2.2.3 农药技术较落后。农药技术的更新涉及农药生产、农药使用及农残测定等。目前,多数农药的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农药的毒性逐渐呈现降低趋势,但仍然有一定的毒性和残留性,不可避免地引起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从农药使用方面而言,由于农药喷洒设备的落后,多数农户使用手动喷雾器,农药利用率不足50%,既造成农户身体的伤害,也带来了农药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从农残的测定来说,目前,农残的测定标准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但是部分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差,给农残测定工作带来了不便。

3 加强农药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及规章制度

应对目前颁布的农药管理、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学习与探讨,对于不合理、不完善之处,提出改进型意见或建议,从而促进农药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在目前的农药相关法律框架下,应结合农产品产地环境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如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及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记录(专项检查、监督抽查及质量安全普查),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关。又如加强企业诚信、产品标识、产地追溯、信息、事故报告与责任人追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3.2 分清职能形成合力

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基础上,榆林市相关部门应加大职能部门权利的划分工作,使公安局、工商局、农业局等部门权利明确职责,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的管理局面。做到从源头上打击违规生产农药的企业,促使违法企业不断创新工艺流程,转变经营方式,实现由不敢、不能到不想违规生产的转变;做到深入群众,广泛宣传《食品卫生法》《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法规,强化农民安全用药意识,最终实现农民合法购药、正确配药及合理施药。

3.3 更新技术促进生产

应引进或鼓励生产先进施药装置,代替目前的手动喷雾器,实现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目的,最终提高农药使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伤害。

应加大对新型、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及生产的支持,尽快让毒性较大、残留性较高的农药退出市场。另外,应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及多项物理防治技术[4],如利用微生物、有益昆虫、生物制剂防治作物病虫害,利用性诱剂、诱虫灯等诱杀害虫。

应继续加大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设备的投入及农产品追溯系统的普及,使规模型种植企业或合作社能够快速对农产品的农药进行检测与记录,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真正可追溯[5-6]。

4 参考文献

[1] 鱼智,黑登照,张翔,等.现代农业使榆林旧貌换新颜[J].中国农业通报,2011,9(27):74-76.

[2] 文家富,陈光华,王刚云,等.严格高毒农药使用管理 减少和控制农药污染[C]//第二十一届全国农药械“双交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2005:262-265.

[3] 李剑英,张玉萍.加强农药监管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9):1-4.

[4] 茜晓哲,王秀果,王雪征.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4(12):48-51.

篇8

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下,构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建议(高志敏、彭梦春,2012;李俏、王建华,2012),也有研究从我国的整体现状出发,探讨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孔祥智、楼栋等,2012;关锐捷等,2012)。从研究结论来看,创新制度设计、培育服务主体、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环境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

近年来,江苏省以“农民和市场相结合”作为基层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将农业科技与服务的各类要素集成起来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探索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以下简称“科技超市”)的服务方式,形成了“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将科技超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生产基地、新型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这种将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的做法,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了宏观政策体制与微观商业模式的有效结合,以及综合服务体系与创业体系的充分衔接,对完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一、江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创新

(一)从农户需求出发,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理念创新农村技术推广模式

江苏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从农户需求出发,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的理念,探索建立了一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即“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不同于以往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教兴村、农技110、农村信息化工程、农民田间学校等自上而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它充分考虑当地农户的科技需求,将相关的成果、技术、信息等科技要素整合到科技超市平台,让农民直接获得所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优质的农机化肥饲料等资源和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具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的独特优势。同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客户群,提供具有科技特色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实现了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是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个集成式创新。

(二)将科技服务以“超市”的形式与农业生产相链接

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是对现有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重大创新,将科技服务以超市的形式链接到生产一线,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依托政府引导的公益体系,在全国首创了以连锁经营的业态践行科技服务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市场机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以“有店面”、“有队伍”、“有网络”、“有基地”、“有成果”、“有品牌”等六有为建设标准,丰富了现有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提高了服务水平。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为总店、分店和便利店三级网络,体系上更具体、长效、稳定,也更有利于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在科技超市店面建设方面,根据全省不同地区产业需求,共建设214家科技超市,包括1家设立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总店、67家设立在县市的分店和147家便利店,其中,便利店每个县(市)2-3家。分店和便利店建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地。总店、分店、便利店实行“四统一”①。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13个省辖市的65个县(市、区),覆盖率达61%的科技超市网络体系。参照商品超市管理建设模式,建成196家特色标识明显、标准形象统一的示范店。

在科技超市专家队伍建设方面,整合省内涉农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资源,组建了1700名专家与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伍,建立了21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7个专业领域组建了近190人的省级专家团队,具体如表1所示。各分店、便利店遵从为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服务的原则,从所在地区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种子农资推广站等单位遴选专家组成分团和服务小分队,为农户提业链一站式服务。

在科技超市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江苏省科技特派员网”作为超市网络体系建设的重点,提供“三农”政策、成果技术、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咨询平台、供需信息、服务基地、超市万村行等十大类信息服务,并由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综合型技术团队负责网站建设和运行维护,以便保障准确、及时、便捷地与农户进行信息互动交流。

在科技超市基地建设方面,建设了70个基础较好、标准较高、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基地的主要作用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创新,繁育优质种苗,促进地方土地资源、区域产业优势和科研单位科技人才优势的结合,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种多、技术新、科技含量高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在科技超市成果收集方面,将适宜推广与交易的先进实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作为科技超市的主要“商品”,围绕科技超市特色产业,以“实际生产增产或增收的效果是否显著,是否真正能为农民、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入选准则,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广泛筛选、采集和引进国内外技术成果。

在科技超市品牌建设方面,加大对外宣传、提供有偿科技服务,注册商标为科技超市产品冠名,并在家乐福等商品超市设立科技超市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专柜,通过增强科技超市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超市的市场化运作。

(三)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作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村科技超市推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物结合、上下联动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制。“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要是指在规划、发展模式、规范标准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科技超市店面、基地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则遵循市场机制运作。在资金投入方面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为主导,强调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入机制的灵活性②。“技物结合,上下联动”是指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采取总店、分店和便利店三级一体的科技超市网络,通过连锁经营、商品配送的形式,建立科技服务和农资产品的“规模化采购――统一加工包装――实时配送”产业链,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城市现代商贸物流、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向农村拓展;实现了农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等联手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二、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科技超市实现了政府、市场、农民的多赢效果

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成果向现代农业转化不足、供求失衡等问题。江苏省探索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模式,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结合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优势,充分调动了农技相关人员的工作动力,为农民提供有效对口的农技服务,实现了政府、市场、农民的多赢效果,比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有很大的改进。截至2012年上半年,科技超市已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个,联系销售蔬菜农产品480吨,辐射带动3000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8000元。

(二)科技超市成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载体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系)244个,取得新技术1341项,开发新产品7105项。江苏省利用科技超市的综合服务平台,及时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市场价值的快速转化,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当地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科技超市成为有效整合科技服务资源的新平台

江苏省具有较强的农业科技优势,科技超市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全省各类农村科技服务资源,集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培训、12396信息服务等各类科技活动,集中优势资源为产业创新发展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率。将品种、技术、成果、信息、人才、培训等科技要素整合到科技超市平台,提高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为基层科技工作的有效抓手。

三、 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超市连锁经营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连锁经营的形式将分散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发挥规模优势,这是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建设目的之一。同时,通过统一管理和定向供应建立消费信任,有利于可持续经营。然而,从当前的经营情况来看,科技超市总店、分店、便利店之间存在纵向联系,但是各分店之间、各便利店之间缺乏横向关联。分店和便利店的自主运行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反馈不够频繁,大多数还局限于完成总店安排的各项活动任务,对所在地区的影响力有限。而连锁经营是一种紧密的组织形式,组织内部需要形成一系列严格完备的制度规范,以保障组织高效运转。连锁科技超市之间可以存在经验交流、优劣互补,以及有效竞争等有益关联。但是,科技超市之间的松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超市连锁经营优势的发挥。

(二)科技超市人力资本和资金投入不足

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处于初始运营阶段,科技超市总店注册为非企业法人单位,组织机构和设置已基本完善。但是,从分店尤其是便利店的调研情况来看,部分超市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影响了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功能的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投入不足。部分科技超市技术人员还未完全到位,导致时常出现管理、协调工作难度大、效率低、影响服务效果的现象。二是资金支持不足,部分超市实体工程建设还未完成,缺乏相应的软硬件配套设施。需要加大政府推进力度,尽快协调各相关单位,多方引进企业资金,为科技超市打造良好环境。

(三)科技超市考核管理不够合理

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由省科技厅负责科技超市考核管理,开展自查和年度检查工作,各县(市、区)科技局负责对所辖区内超市分店、便利店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这种考核管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但是还不是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科技超市模式的一大优势是农户作为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者可以与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者直接接触,有利于农技推广部门了解农户的技术需求,也便于农户及时监督反馈和评价科技服务效果。因此,科技超市应该把农户的意见纳入考核体系,建立一种互动式、参与式的科技服务评价机制,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来实施考核管理。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分析可以看出,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主导,整合优化当地各级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应该作为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的基本理念。地方政府应在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标准制定等方面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与宏观指导作用,并出台切实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设立引导性专项经费,给予鼓励支持。同时,要选择一批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科技园区作为整合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的着力点,有效整合服务场所、科技人员、成果展示、农村信息化、服务品牌等要素,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和管理。这种模式既能摆脱农业科技服务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瓶颈,又能较好地实现公益的效能、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赢”局面。因此,结合本文的分析,未来我国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政策部署。

(一)采用多元化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仅约为1400-2000元。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约80%被用于人员的工资,主要包括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费、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费等。技术推广项目费的比例仅为10%左右,财政对整个农村科技服务的投入仍处于低水平。因此,我国亟需加大对科技驱动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财政经费投入。同时,要积极探索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为主导的多元化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参与科技驱动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建设。

(二)建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政府经费支持额度不足,还不能满足多元服务主体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建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采取“阶段式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工作机制。在前期创建中,需要政府以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等形式进行适当投入,引导服务体系建设和试点工作的开展。而当服务体系进入成熟运转阶段,则应主要依靠市场行为支撑其自身的运行和发展。不断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政府服务与社会服务、公益与经营、综合与专业等互补互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社会力量主导经营的多元化服务格局。

(三)将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度信息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和信息获取渠道,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村地区。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加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通过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活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并扩大农村科技服务的可覆盖范围。应该整合农技110、星火12396、农业信息网等信息资源,建设综合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向纵深开展,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

(四)统筹利用多种科技资源

将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培训、12396等科技资源与活动在科技服务平台上统筹安排,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服务中的作用,就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借鉴江苏省科技超市的经验,依托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可以作为科技特派员在基层的落脚点和开展科技创业与服务的根据地,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

注释:

篇9

近年来,××市局(公司)始终把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扎实推进。2008年,在国家局、省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局“一基四化”和省局“构建七大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的组织领导优势,多年来积累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qtp等生产管理模式优势以及烟叶资源配置改革(estb)“四大优势”,通过高标准制定建设思路(3618)、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有机化改造、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探索新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五个做法”,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取得了“六大成效”。一是规模化种植不断扩大。试点区户均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3.32亩提高到了26.6亩,最大的达300亩,种烟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创历史新高。二是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示范区烟叶田间长势良好,成熟度好,低次等烟比例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3个百分点。三是减工降本成效明显。示范区与传统烤烟生产方式相比,亩均劳动用工由42.5个降到17.47个,减工25.03个,每个工按25元计算,亩均降本增效625.75元。四是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示范区平均单价15.13元/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价高0.17元。五是农机研发进展顺利。在吸收、借鉴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制了适应××土壤的移栽机、刨旋式灭茬深耕机、刨旋式深耕旋耕机、起垄机。六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示范区内基本烟田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解决了边远山区4.86万人长期以来的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其中,融入了国家局、省局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麒麟区越州镇大梨树按照“依法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股分配、规范管理”的原则,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去年6月份,潘组长就深入大梨树调研指导,对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建设的重点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潘组长的指导性意见,指明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方向,坚定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建设的信心,鼓足了××进一步探索烤烟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勇气。

下面,我把今年以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向潘组长和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确定新思路,引导新发展

2009年,为了全面提升全市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按照潘组长视察××的指示要求,我们在去年示范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建设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两项工程,搞好一个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同时,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主动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发挥烟草的带头、骨干、示范作用,走出了一条新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

(一)围绕一条主线

就是围绕生态烟叶这条主线,进一步提高烟叶安全性,提高烟叶质量。

(二)实施两项工程

即“天香工程”和“沃土工程”。“天香工程”就是把发展天然香型作为××优质特色烟叶的发展方向,制定评价体系与办法,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深入推进以“生态天香”和“高原天香”为主要特点的烟叶质量体系建设,形成××烟叶特色品牌。“沃土工程”就是通过深耕改土、绿肥压青、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建立用养结合的耕作机制,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搞好一个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原则,全市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区域连片的要求,进行基本烟田、生产组织方式、专业化服务体系、育苗基地、质量区划、防雹网络、烤房建设、烟用机械、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规划。其中,全市现代烟草示范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烟水工程项目143件,工程覆盖面积5.08万亩,投资概算5794.6万元;规划建设机耕路34.77km,受益烟田3.94万亩,投资559.58万元;规划建设烘烤工场135个,卧式密集烤房881座,可烘烤1.76万亩的烟叶,投资3347.8万元;配置烤烟移栽机、旋耕起垄机、烤烟移栽专用型拖拉机等现代农机1248台。示范区共落实种烟大户7067户、13.29万亩,家庭农场45个、1.17万亩,专业合作社15个、1.64万亩。全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户平种植面积达22.96亩。其中,富源县2个家庭农场种植烟叶达3200亩。专业化服务方面,计划成立育苗服务队55支、机械化服务队45支、植保服务队76支、烘烤服务队135支、专业化分级服务队188支。

(四)扎实稳步推进

坚持“大配套、大整合、大提升”的思路,努力把马龙己沃片区建成全省中低产田改造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典型,把师宗彩云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的典型,把罗平罗雄片区建成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继续完善麒麟越州、宣威热水、陆良小百户和马街、沾益赤章、富源大河和营上、会泽迤车和者海试点的整村推进工作。共涉及16个乡(镇)、65个村委会16.36万亩。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试点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叶生产发展格局。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马龙己沃片区的工作已得到了国家局、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树立新典型,塑造新形象

今年,我们深入贯彻国家局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战略部署,在马龙己沃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结合,坚持“四个整合”,实施“八个配套”,突出“三个效益”。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2.52万亩的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全面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树立了烟草行业的良好形象。

(一)统筹整合资源,高效组织实施

在马龙己沃片区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烟草公司按照“变低标准为高标准,变分散为集中,变单渠道为多渠道,变一方积极性为多方积极性”的原则,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一是整合资金。有效整合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3361万元。其中,基本烟田建设项目预计投入资金2481万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55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00万元、水土治理项目资金30万元。建立了集中使用、多渠道融资、快速高效、统筹兼顾的资金运作模式。二是整合资源。打破乡(镇)界限,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做到水源、土地、道路等资源共享。三是整合项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实现项目大统筹、大联合,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财力、综合利用,降低改造成本,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四是整合力量。及时成立了局长(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低产田地改造领导小组,负责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指导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了综合协调、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任务明确、责任具体、管理到位、考核严格的工作格局。通过“四个整合”,统筹了各种要素资源,较好地解决了片区内涉农项目规模小、标准低、资源散、效果差的状况,形成了改造中低产烟(农)田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强大合力,丰富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内容,提高了建设水平。

(二)强化整体功能,提升配套水平

为确保7.03万亩中低产烟(粮)田改造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坚持低投入、高产出的建设思路,按照“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提高单产、减少用工”的原则,严格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整体规划,做到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整片推进。目前,己沃海子示范区在已规划基本烟(农)田15.78万亩的基础上,确定改造中低产田地10万亩。2009年已完成2.52万亩,2010年计划完成7.48万亩。

遵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原则,我们围绕“田、水、路配套,节水、节劳、节资、高效,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改造目标,找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结合点,统一制定烟水工程、机耕路等建设标准,突出烟水、烟房、机耕路、农机、育苗工场、防雹网点、烟叶站点、信息化管理“八配套”。高标准组织配套项目建设,确保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更好地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整体功能。

一是规模推进土地整治。按照“权益不变、耕地不减”的原则,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会议、算账对比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和前景,解除了农户的思想顾虑,使广大农户自觉让出地块,主动参与土地整治,3.7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形成了愿意干、主动干、积极干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了农户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宜大不小、便于耕作”的原则,将高低不平、地块凌乱的田地整治成平整规则的田地,方便了机械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对整治的地块,组织人员进行丈量、造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按照统一的标准整治,再分配给农户。整治后多余的土地,用于机耕路、水池以及烤房、育苗点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精细配套烟水工程。为确保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地旱能浇、涝能排,让烤烟等农作物“喝”上自来水,在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上,以管网工程为主,充分利用水源点自流灌溉、节水灌溉的自然优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目前,己沃海子片区已完成2.98万亩的烟水工程建设,建成8件主体工程及915个小水窖,建成沟渠20.052km、管网209.13

km、水池46个容量1.29万m3,安装灌桩2279个,塘坝灌浆29.37万m3。2009年规划建设引水主管11.7km、引水支管13.1

km、分管274.789km,沟渠19条、总长18.738

km,灌桩1958个,水池40个、容量7750

m3。2010年计划完成10.28万亩的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建设管网279km、沟渠161

km、水池191个容量3.82万m3,安装灌桩10610个。

三是合理修筑机耕道路。机耕路建设以科学合理、经济适用为原则,以方便机械化作业、方便农事操作为前提,与沟渠相配套,与连片规模种植、土地平整、烟水工程建设相结合,以双沟夹路、砂石路面为主,发挥整体功能作用。项目区原有机耕路1条1.1

km。2009年建设机耕路18条21.8

km,建成后将形成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完整道路系统。

四是科学建设育苗工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8万㎡的育苗工场,供4万亩大田移栽。一期工程已建

成1.2万㎡,可供6000亩大田移栽,二期计划再建6.8万㎡,实现100%商品化育苗。

五是统一建盖密集烤房。根据示范区烟田数量,共规划15群1998座卧式密集型烤房,供4万亩大田烘烤。现已建成364座,今年规划建设200座,其余1434座在2010年内建成。

六是有效布局防雹网点。按照每个防雹点有效作业半径5公里计算,己沃海子示范区共需要6个防雹点。现有防雹点4个,计划再建设2个,以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烤烟种植风险。

七是合理配置农机器具。示范区现已配备耕作起垄机械110台(套),完全能满足深耕、碎垡和起垄的需求。现有移栽机30台,按每天每台栽烟30亩,10天完成移栽任务计算,还需购置移栽机70台(套),计划2010年配置到位。

八是突出烟叶站(点)功能。为充分发挥基层烟叶站的作用,确定了烟叶站“组织生产、收购烟叶、供应物资、培训指导、技术服务、基础建设”等六大功能,计划成立育苗供苗、农机、烘烤、植保和烟叶交售运输5个服务中心,按照“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收购手段现代化”的目标,增强市场化、专业化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烟站对烟农的服务保障水平。

九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五年内逐步实现100%应用国家局基础信息管理软件和××省烟草公司烟叶生产管理扩展应用系统,100%建立基本烟田、烟农、烟叶质量和烟叶生产气象四个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和烘烤、收购信息化的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

十是持续推进土壤改造。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土壤结构改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地力,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确保当年改造当年见效,我们实施了“沃土工程”,通过采取机械深耕、合理轮作、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堆捂农家肥等土壤改造措施,持续推进土壤改造。示范区组织大型拖拉机、旋耕机110台(套)深耕细耙;按照每立方米补贴2.5元,每亩施用农家肥不低于2

m3的标准,组织农户堆捂施用农家肥5万余

m3;种植绿肥0.9万亩;现在已完成秸杆还田4000余亩,计划大春作物秸杆还田6000余亩。通过持续化的土壤改造,最终建成“保护制度健全、耕作制度合理、轮作制度落实、用养结合、粮烟协调发展”的高标准、高规格基本农田。

(三)突出三个效益,项目初见成效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打牢了示范区农业生产基础,提升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推动了己沃片区农业从分散向集中,从粗放向精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夯实了基础。

一是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资源整合、综合配套,降低了建设成本,做到了低投入高产出。示范区亩均建设成本1333.7元(含管网、水池、机耕路等工程)。其中,烟草亩均投入984.5元,比分批实施各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节约了建设资金和管理成本。通过配套建成水池和灌溉沟渠,实现己沃、周家箐2座水库水源综合利用,片区内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灌溉生产方式由原来远距离人挑马驮、抽水拉水变为就近就便用水和自流灌溉,灌溉保证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100%,灌溉能力达到连续70天无雨保灌溉,受益村民委员会9个,村民小组62个,农户2616户,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耕作方式由人挖牛犁变为机耕机种,机械化耕作率达100%,耕作效率明显提高、耕种成本明显降低。据初步估算,每亩土地可节约劳力3个约90元,节约运输成本50元。通过把3200亩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2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稳产农田,提高了土地整体收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技措施、合理休耕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了亩均单产和收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和发展劳务经济,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

二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项目实施后,新建机耕路与原有的生产道路连成一体,形成了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资运输的道路网络,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运输条件和机耕条件,为机械化耕作和经营提供了便利。通过打破地域界限,实行配套建设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实现了“管成网、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通过实行适度规模的土地流转,集零为整,为招商引资,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同时,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仅解决了烟(粮)田的灌溉问题,还解决了项目区近40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机耕道路不仅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还改善了8个村民小组的交通条件,群众称之为“致富路”。

篇10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15日,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410,完成年目标3000人的 113.6 %;实现新增转移就业收入 5867.57万元,完成年目标4000万元的 146.68 %;组织技能培训943人,完成年目标任务905人的104.2%,创业培训105人,完成目标任务105人的100%;举办了“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春风行动”等6场现场招聘会;持续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力度,累计提供寻甸县就业岗位 15531 个,累计转移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 1550人,完成目标任务1400人的 110.7%,其中建档立卡 1310人,完成目标任务1120的116.96%。

二、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和动态更新。

为进一步真实准确的掌握西山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不断完善信息系统数据录入更新。年初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为及时调查了解西山区农村劳动力返乡返岗情况,紧急召集全区58名农民信息员加入微信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基础信息调查,在人员无法入户调查情况下,以 “手机APP”、电话、QQ邮件等方式,对辖区返乡务工人员情况进行调查,并每日及时通报进度,按照省市级要求,于3月底全面完成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5月28日,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核实跟新农村劳动力力资源实名制数据库相关信息的通知》要求,西山区再次组织58名农民就业信息员及各街道办事处农促就业专干进行业务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数据的核查、修改、更新,确保6月30日全面完成《云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农村劳动力子系统》全库人员信息核实更新。

(二)应对疫情,创新招聘模式,大力开展线上招聘服务。

西山区原计划于2020年1月上旬至3月中旬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暨春风行动”、 “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系列招聘会活动。1月14日西山区就业局在西山区海口街道举办了2020年“就业援助月暨春风行动”、 “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现场招聘会。有10家辖区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400余个,当天进场求职共计1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人,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多份。

疫情发生后,区就业局第一时间暂停2020年的春风行动、百日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大力开展线上招聘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大力推送岗位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依托农民信息员微信推送“就业彩云南”、“昆明智慧就业”“西山人社”等信息平台,通过这些线上渠道加大用工岗位的推送和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同时以微信方式西山区复工企业急需的一些招聘岗位,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家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实现线上查询就业岗位,了解创业政策,电话咨询完成就业招聘。将企业复工和农民工就业连接起来,不间断提供就业服务。疫情期间,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共岗位信息12848条,点击次数超过560次,预计为200人提供了线上推荐服务。

(三)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促就业。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组织适合于一类项目的群众参加培训,根据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如育婴员、美容师、茶艺师、保健按摩师等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的培训专业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发展,围绕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把老百姓需要的培训送到家门口。真正实现送培上门把培训效果和致富增收紧密连续在一起,发挥培训的指导作用。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及返乡农民工、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重点开展不少于10天的创业培训。截止2020年12月15日,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943人。

(四)大力开展区级创业创新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引导和鼓励更多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按照《昆明市西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西山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试行)》(西人社通〔2019〕31号)文件,西山区开展区级农业创业园、农业创业示范村、创业之星的创建。年初经过广泛的宣传动员、项目申报、现场调研,对昆明耙齿山农业创业园、昆明黑箐水果种植创业园、西华社区古莲小组农业创业示范村、团结的两名创业之星五个申报项目进行创建。在创建过程中积极给予创建项目业务指导,开展了创业培训、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组织导师帮扶等活动,9月9日至10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由区农业农村局、区科技工信局、区财政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商务投资促进局、区劳动就业服务局相关工作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小组,深入到五个创建项目场地进行评审。评审小组按照评审流程,听取汇报、查阅台账、核实原始凭据、实地勘查种植项目,逐一对创业项目进行了考评验收。

海口街道的西华社区古莲小组进行创业示范村的建设,创业氛围浓厚,创业环境良好,社区牵头成立了三个农业合作社一个协会,10名村干部9人带头创业,以草莓等果蔬种植为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总户数369户,创业户数120户,创业人数230人,带动就业人数460人,村民创业热情高涨,带动经济效益效果明显;云南耙齿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业创业园,以果林种植为主,农林业为载体的观光体验型的农业创业园,种植面积1000多亩,建成400余亩的樱桃园、200亩的李园、400亩桃园,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60多人就业,对周边经济带动较大;昆明黑箐水果种植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业创业园,以苹果种植为主,种植面积达150亩,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力53人就业,具有良好的创业示范带头作用。两名创业之星--云南丘山农副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法人孙成都,创建的云南丘山农副产品种植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花卉、蔬菜种子生产及销售,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达286多人,年营业收入达390多万元.累计培训800多名周边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动业绩非常显著。昆明市山之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严芝,是蔡家社区的农户创业带头人,承包100多亩土地种植核桃,魔芋,带动周边30多人就业,每年创造经济价值100多万元,带动创业就业成效显著。经评审,最终得出全部考核为合格的评审意见,圆满完成了这次创建项目评审。按照文件精神分别为五个创建项目落实了一次性补助,这些创业项目将进一步推动西山区乡村振兴。

(五)举办6场现场招聘会,加大对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帮扶。举办现场招聘会一直是主城区精准帮扶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今年1月19日上午,西山区就业局组织云安会都、中石油,一心堂药业等8家企业,携带客房服务、辅警、卫生保洁、机电操作等732个就业岗位,到寻甸县甸沙乡召开现场招聘会。当天甸沙乡组织“三下乡”活动,组织了约150多名农村劳动力参加了活动和招聘会,现场达成意向共11人,取得良好的招聘效果。

后来疫情爆发,西山区就业局第一时间暂停2020年的春风行动、百日行动等大型招聘活动,也暂停了对寻甸县的现场招聘活动,先后分三次,提供寻甸县5711个岗位信息,通过寻甸县农民信息员工作群岗位信息,以微信联系方式开展转移就业人员和岗位的匹配,疫情期间不间断提供岗位推荐服务。2020年3月24日,西山区就业局带辖区7家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赶到功山镇,利用赶集的时机开展了现场招聘,招聘会现场提供了1210个岗位,为几十位老乡进行了岗位推荐,达成意向约11人。3月25日,西山区再次组织用工企业深入寻甸羊街,举办了现场招聘会,当天达成意向8人。4月3日,西山区再次组织辖区八家用工企业,携4780个岗位信息深入到寻甸县先锋镇举办现场招聘会。当天的招聘会得到市级的高度重视,市就业局万正文局长、谢承先副书记亲自参与并做了动员讲话,进场参加招聘会的当地农村劳动力近500多人,初步达成意向23人。4月21日,西山区组织辖区13家用工企业,携1252个岗位,深入到寻甸县倘甸镇举办精准帮扶、沪滇劳务协作暨易地搬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招聘活动共吸引当地群众400余人参会,初步达成意向21人。

(六)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把帮扶工作下沉到被援助各乡镇社区。为充分发挥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优势资源,帮助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山区制定奖励措施,拿出扶持资金,对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给予职业介绍补贴。3月24日,西山区就业局带领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昆明厚致百盈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寻甸县就业局的帮助下,与功山镇的16位农民信息员及劳务经济人进行了座谈,并与之签订劳务合作意向书,明确合作的内容和具体操作办法,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帮助寻甸县贫困农村劳动力向省外及昆明主城区现实有组织输出。4月3日,再次组织西山区另一个合作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昆明玄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深入寻甸县先锋镇,与乡镇分管领导和9名农民就业信息员进行座谈,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有组织化转移输出。

(七)继续在寻甸县贫困村开发乡村公共服务性岗位安置特殊困难就业人员。

继续做好寻甸县部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转移困难人员的就业安置,2020年西山区计划投入资金120万元,用于在寻甸县开发乡村公共服务性岗位安置220人,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特殊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