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合作社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合作社的好处

篇1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规范运行;科学管理

农民合作社的经济组织是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进行不对等交易状况的制度安排,担当着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重要组织主体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在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以及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因素,这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合作社,集中了大片农田,可对农民来说,得到的只是固定的流转费,是个死钱,合作社怎样才能带动农民挣更多的钱?合作社有了地,又怎么才能种出高效益?不少合作社,还处在粗放阶段。这个问题是当前不少合作社正在面临的。

有的合作社,虽然名叫合作社,实际上只是几个人成立的经济组织。这样的合作社,享受着种植和养殖产品免税、政府扶持资金等好处,盈利却从不搞二次分配。由此引发不少“吃小户”现象。还有的企业或者大户,把自家亲戚拉来充数,5个人注册成立一个合作社,流转多少户土地,就说有多少户社员,普通农民连自己成了社员都不知道。

农民挣不到更多的钱,就激不起合作热情;合作社挣不到钱,其发展也难以为继。随着合作社数量激增,合作社整体规模偏小、管理制度不全、应对市场力不从心等现象开始显现。业内专家表示,市场竞争加剧,合作社也将面临优胜劣汰。对每一个合作社而言,如何尽快走向规范,实现高效运营,是避免被淘汰的惟一出路。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对待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合作社的种种问题,我们通过多方实地考察,探索出进行规范运行,科学管理,做大做强的措施。

首先,必须组建一个过得硬的理事会。在合作社成立后,除了涉及合作社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的决策,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外,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主要靠理事会决议并实施,所以,理事会班子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合作社设立大会一般都要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所以在民主选举理事会组成人员时要兼顾多方面人才加盟,要把成员中的“能人”选进理事会,特别是生产技术人才、经纪营销人才、经营策划人才,等等。其次,必须选配一名高素质的理事长。理事长是合作社的领军人物,也是核心人物,担任理事长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在合作社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要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选举理事长时成员要充分了解理事长人选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家人选好了,才会使合作社健康发展。第三,必须选聘一名业务精的财会人员。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离不开财务核算。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在合作社创办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合适的专业财会人员,可聘请当地村级组织的报帐员担任,也可以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做帐。第四,必须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作社在内部机构设置上,要根据每个合作社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合作社,可设置办公室、财务室、技术(供应)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等机构。第五,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合作社在设立登记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合作社的章程是套用工商登记的章程范本,或者是其他合作社的章程范本,有的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各项权责不够分明。

第六,必须进行规范运作,有制可依,夯实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有的合作社之所以会产生社员“内讧”。多是因为收益不高,社员们怀疑钱都让理事长挣去了。理事长却感到冤屈。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投很多钱,但是市场行情不好,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此,要弄清钱到底谁挣了,很简单。就是要按照相关规定,合作社在采购、销售、投资、分配积累、负债等方面,要建立十三项内控制度;根据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要设置十三本账,三个登记簿,五个报表。假如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本糊涂账,彼此怀疑、指责就当然难以避免。目前,不少合作社在管理分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规范运作才是一个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七、必须留得住人才,培养好自己的人才,使合作社保持永久的活力。在

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中,困扰合作社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人才缺乏。人才意味着合作社融资能力的增强,意味着经营局面的改观。合作社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合作社是以企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员工的待遇福利要好,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点,对每个来应聘的学生,都要提供一个职业规划,按这个规划,应聘者从养猪场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边干边学,一般1到3年的时间,就能完成从饲养员到技术员再到场长的发展,待遇福利也会随着职位的改变而提高,有目标,有发展,学生们都会愿意留下来。同时,合作社也应该加大培养固有社员的力度。为社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和受教育机会,本身也是合作社服务内容的一项。规范运作、科学管理能留住社员的人,保证利润、不断盈利则能稳住社员的心。

第八、必须把握合作社自己的品牌价值,通过品牌实现盈利。目前合作社整体盈利能力不高。因此,合作社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没有品牌,合作社做不大也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保证产品质量,打磨品牌亮度,让自己的产品价值进一步提升,提高品位增强实力,走农产品精深加工谋求利益最大化之路。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等级和品质,经过加工后的产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很容易找到适合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其产品附加值也随之增加。

总之,针对当前农村合作社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以上笔者通过多方实地考

察,探索出的八项措施,进行规范运行,科学管理,就能够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涌现出更多的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如果能再加上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将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将绝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致富梦。

【参考文献】

[1]黄连贵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的新发展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调查与研究》2006,3

篇2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灵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着我州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农业技术和信息交流,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结,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落实国家扶农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各县(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州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切实把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规范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基本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家庭财产关系。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管理制度,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是坚持多形式发展原则,要立足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积极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通过试点示范和典型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五是坚持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成员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千方百计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三、目标任务和年度计划

(一)目标任务

1、围绕我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到20*年,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在2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发展到*4个,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超过30%。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全州每个县的优势产业至少有一个合作社,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加入合作社,每个乡镇或每两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合作社;全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统购统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投入品占成员总使用量的3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数量占成员生产量的3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非成员增收320元以上。

2、各县市、州级农业、畜牧、林业等业务部门要围绕中药材、双低杂交油菜、马铃薯、奶业、林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优质农产品,结合各自的业务实际,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每年引导组建3—5个示范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1-2年内,积极协调组建由农户、种养大户、企业参与的马铃薯产业、油菜产业、肉牛产业、肉羊产业和奶业产业等跨县界、跨区域的州级行业协会,依次推动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发展。

(二)年度计划

20*—20*年,全州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较非社员增收分年度任务目标如下:

*

四、发展重点和建设内容

(一)发展重点

一是重点围绕马铃薯、畜牧、林果、玉米、双低杂交油菜、中药材、蔬菜、花卉、现代制种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重点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围绕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农民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培植市场主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交易地位的角度,加快探索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相匹配。积极协调有销售渠道、生产技术、加工实体、资金实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大户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建立“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四是围绕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适时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建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组织格局的形成,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五是积极推进规范化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指导和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内部积累发展机制,不断壮大和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主要建设内容

1、积极引导,促进共同发展。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在发展初期,各县(市)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的认识,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事来抓。各有关部门要从我州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密切配合,齐心协力,采取多种措施办法,发展农村技术协会、专业协会、营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互相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2、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发展机制。制定符合本专业合作社特点的章程,章程要有全体设立人签名或盖章。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制定适合本组织成员特点的成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由理事长或者理事会负责,理事长或者理事可以兼任经理,也可以聘任经理。合作社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建立经常性的民主议事制度,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应有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票制,保证每个成员平等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增强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

3、规范服务内容,实行产业化经营。统一组织农业投入品的采购、运输、储藏和供应,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统一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检验监督等制度。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生产技能和素质。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提高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切实解决一家一户的“卖难”问题。

4、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一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账簿,实现财务公开,定期审计,接受社员的监督。二是规范社员账户。合作社要为社员设立账户,记载社员出资、公积金份额以及与合作社交易情况,以此作为界定私人产权、社员利益分配、社员退社和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三是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监事(监事会)负有财务监督职责,重大财务活动要通过社员大会进行决策。

5、规范盈余分配,密切利益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的盈余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返还给社员,实现利益连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归全体成员所有,逐年增加盈余返还的比例。至20*年底,重点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盈余返还,从经济上兑现合作社的原则和办社目的。

6、健立营销体系,发挥品牌效益。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掌握市场信息,拓展农产品销路。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理念,开展统一包装、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组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林产品等质量认定认证,创建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提高市场知名度。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营销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扶持政策。从20*年起,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精神,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农范围,州县(市)财政每年要分别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逐年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力度。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试点示范,培育典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各级政府还可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运作规范、带动面大,列为省、州、县试点示范的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州县(市)财政分别给予开办经费和工作经费补助,以点带面,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对中央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抓好落实。

(二)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发挥效益。一是州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项目管理。根据每年制定和下发的项目申报指南,指导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级申报项目,并进行严格审查论证。对符合申报指南的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章程规定,经过民主程序,如实填报项目申报书,当地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进行指导,确保申报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强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操作性和科学性。二是实行财政扶持资金报账制,对省上资金投入和州、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批复的建设内容,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账凭证,经州级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县财政部门拨付使用,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三)坚持多元推进,努力扩大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积极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主体上,鼓励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技推广部门、基层供销社、农机服务大户、农村能人、乡村干部等单位和人员利用自身优势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进行产销各方面的合作。在组建类型上,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规范发展与社员利益联结较为紧密、具有销售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具备条件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辅导改制,申报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在市场竞争、带动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狠抓试点示范,全面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农业、农经部门要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建立省、州、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重点指导、扶持和培育一批产权明晰、机构健全、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服务作用较好的合作社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篇3

当前围绕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所进行的争论,其焦点在于合作制在我国农村到底具备不具备生存条件?如果具备,那么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如何规范和发展?如果不具备,那么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形式应该是什么?实际上,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这个事实本身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合作制这种金融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确实存在着客观需求。然而,围绕合作制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且至今尚未得出明确结论,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合作制是否存在客观需求,不一定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可能是需要进一步认清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作出新的选择。

一、合作制问题为什么会争论不休?

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的原则,所以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龚方乐,2000)。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历史已经表明,这些原则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谢平,2001)。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放弃合作制的观点。

根据合作金融理论,合作制原则包括以下一些要点:(1)实行一人一票制的**管理;(2)对所有人平等开放;(3)不以盈利为目的;(4)不负债经营以保护会员利益等(史纪良,2000)。如果用这些原则来衡量,那么,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确是非常不规范的。但是,在不同时期导致不规范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既不存在市场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过是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设立的、为农民发放口粮和基本生活(医病)贷款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事实上,当时不但缺乏实行合作制原则的主观意愿,也不具备实行合作制原则的客观条件。所以,对这个时期里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然而,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基本上还是作为政府机构而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来办,仍然相当缺乏经营自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所以一直由(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管理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也主要是表现为数量型的扩张,其性质和经营仍然主要受到行政体制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初步改善,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在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大方向是必须办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来办的观点也日益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合作的某些原则,如合作社“由社员人股组成,实行社员**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等,已经写入了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之中。但也不能不看到,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进程必然会受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制约,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前,很难想像合作社原则会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另一方面,社会信用环境还相当不尽如人意,按合作制原则经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客观条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这个时期里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尽管已经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却还难以有效实施。

再次,从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都进入了一个以注重规范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一特征在金融领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系列整顿金融机构,规范金融秩序的措施陆续出台;无论在城市金融领域还是在农村金融领域都相继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破产、关闭、兼并、重组等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暴露出一些原来早以潜伏着的金融风险并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是早晚都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对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趋向规范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金融机构行为规范化营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所以,从9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合作制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而且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以至于可以说,它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实行的问题,而是变成一个如何实行的问题了。

如此看来,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各有短长。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始终看到合作制原则在我国农村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这种客观需要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体制条件的演变而变得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这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是否具有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也是实行条件之一,如果不同时具备这个实行条件,再强烈的客观需要也难以转变为现实。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则正确地指出,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远离合作制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按照合作制原则去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而只要缺少这个主观意愿,不但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就是在客观条件具备时,合作制原则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但是,正像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一样,主观意愿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当客观条件已经变化之后,主观意愿的变化就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正是忽略甚至否定了这一点。由于这两种观点各有短长,所以虽然争论不休,却很难有实际结果,而事物的实际发展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正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

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特征

经过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都有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在城市经济领域有明显体现,而且在农村经济领域也有明显体现。一是由于各地区经济的普遍发展,国民经济总量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提高转变。这种转变对经济体制也提出了相应的客观要求,促成其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二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多元化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都已稳定地占有相当的比例,且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特点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多层次化是指在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特点在农村经济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对经济组织结构也提出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客观要求,并促成了经济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方向转变。三是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相适应,经济体制进一步呈现市场化。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经济体制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权让利,而是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加以规范。削除不公平竞争,整顿不规范市场秩序,不仅成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且也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特点集中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的市场风险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而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现阶段的上述特征在金融领域也得到明显体现。一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金融总量也迅速扩大;与此同时,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呈现出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二是金融机构也明显多元化,这不仅表现为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业务量在金融市场业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三是金融体制也进一步市场化。金融作为高风险行业,在过去一些年里吃了更多不公平竞争、不规范市场秩序的苦头,因而也形成了更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规范竞争要求,这为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特征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通过多元化和规范竞争促进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单一化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总是想找到一种办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困扰着我们对农村金融改革思路的设计。如前所述,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主张按合作制原则来办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点上是无可非议的,但似乎把合作制原则绝对化了,以为仅靠这一种办法便能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所有或主要问题。再如前所述,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分析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规范的历史原因方面是十分深刻的,但却因此否定合作制原则今后仍然可以得到贯彻执行,这就像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过去不规范而得出今后必然不能规范的结论一样显得缺乏内在逻辑的~致性;而且用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单一化思路来取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也流露出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的痕迹。说到底,像其它方面的改革一样,农村金融改革思路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主观设计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按照或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去设计。在农村经济金融已经并且还将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此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三、转换思路,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改革转换思路,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要从目前正在试点的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说起。去年曾经提出过两种农村金融改革方案,一种是把农村信用联社改造为由农业银行控股的农村合作银行;一种是取消各个独立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资格,以县为单位组建只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联社。后来在江苏开展了以组建县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这项工作计划于今年内结束。届时有可能允许各地农村信用联社依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者组建一级法人的县农村信用联社。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条件较差,距离组建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的差距较大,因此自愿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数量不会很多。即使在东南沿海经济金融条件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会因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要求高、经营约束严而缺乏自愿性。我们曾在宁波市9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包括已于3年前完成了一级法人组建的鄞县联社)搞了一次十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家条件有一定差距的联社自愿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以外,其余8家(既有具备条件的,也有暂不具备条件的)都不愿意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而只愿意改组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县农信联社从主客观两方面都难以适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造要求。如果可以另作选择的话,不少县农信联社愿意选择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指望利用这种变通体制,既可以享受到股份制扩充资本金等方面的好处,又可以免受股份制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约束。由此看来,在目前情况下实际选择的结果很可能会是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远远多于农村合作银行。

那么,对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改革方案到底应如何看待呢?第一,这种方案不失为从实际出发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是,也不能不同时看到,这种方案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而且过渡期越短越好),而不宜作为一种长期性制度安排。因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不是一种规范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它既没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也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极易受到来自外部的行政干预而演变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第二,从宏观管理角度选择这种方案的一个主要考虑恐怕在于,通过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人组织扩大,达到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人到可控范围的目的。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庞大,且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其系统性风险基本上处于可控范围。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各自为政,不成系统,其系统性风险没有国家担保,也超出地方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所以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但是,这可能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以前通过扩**人组织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尝试(如海南发展银行兼并18家城市信用社)没有成功的先例;已有的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试点经验也表明,除非政府拿钱(如江苏),否则即使扩大了法人组织,县农信联社的风险也不会得到降低或有效控制(如三年前已实行了一级法人的宁波市勤县农信联社)。而如果政府有足够的钱的话,那么与其扶植过渡性制度安排,不如扶植长期性制度安排。第三,这种方案即使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在选择时也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要同时作出长期性制度安排。不但要明确长期性制度安排是过渡性制度安排的必然演变方向,而且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长期性制度安排能够同时生长。否则,过渡性制度安排将失去过渡的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需要从以单一模式为主转变为以多元化模式为主,从以过渡性制度安排为主转变为以长期性制度安排为主。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两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既然在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条件下,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或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都不宜作出单一性的制度安排,那么,就应该允许(可以是逐步允许)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同时生存和发展,以满足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这些适宜在农村经营和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原有的农村信用联社(独立法人的和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等;还应包括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可以由农业银行控股,也可以不由农业银行控股)、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对原有的、以承担政策性业务为主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外资和合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等;以及证券公司的分支机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租赁公司的分支机构或网点等。

然而,允许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金融领域共同生存、竞争和发展,并非单纯出于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的考虑,更重要、更长远的考虑在于把农村金融领域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长期性制度安排结合起来,并且更突出地强调长期性制度安排。所以,除了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过渡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之外,其它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包括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形式)都要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格外强调规范化。只有农村金融组织(从治理结构到内控制度)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组建或改组,其经营行为才能够规范,才能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其规范化的要求有所不同,但结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种形式的规范化。

合作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制原则前面已经列举过。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不规范.主要是没有按照这些原则来办,而是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在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再继续这样办下去是没有出路的。应该明确,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目的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社区化的、互(非盈利性)的、数额有限的金融服务。那些技术要求高、数额大、盈利性的金融服务应该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去承担。因此,目前多数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应该按照一人一票、**管理、合作互助、非盈利性、社区化服务等原则逐步进行规范化改造。在欧、美那些经济金融条件高度发达的国家里,互的信用合作金融组织至今仍大量存在的事实表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无论在经济金融条件较不发达地区,还是较发达地区都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此,还需解决的另一个认识障碍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规模小并不是导致金融风险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力的原因,而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不规范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所以,通过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才是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真正有效的途径。

篇4

一、起步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日益突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使单家独户小规模的传统生产方式面临严峻挑战。适应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由此翻开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篇章。

(二)萌芽

1997年12月,有“中国枇杷之乡”之称的路桥小稠村农户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枇杷观光节。为解决门票收益分摊问题,农民按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路桥区桐屿小稠枇杷合作社”,这是我市最早出现以“合作社”命名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998年4月经路桥区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为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前奏,是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

(三)正式起步

2000年8月,台州农业部门在温岭石桥头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由农技站发起,十几位农民入股成立了有明确章程并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拉开了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序幕。

二、量的扩张

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社的成功运行引起了周边农民的关注,各县(市、区)也大胆探索,积极筹建,到2001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家。2002年7月台州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六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市之一。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和实践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每年发展100家合作社的目标列入县(市、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2003年,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试行)》(台市委发[2003]61号),2004年,市政府办公室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合作社地方性文件――《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台政办发[2004]66号),2004年5月,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台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台州市联合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有16位国内外著名的合作社专家参加。台州市合作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04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79家。

三、质的提升

(一)三年规范化建设

经过几年发展,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基础,但此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参差不齐,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全面规范台州市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维护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从2005年起,台州市农业局把工作重心转向合作社质量的提高。为切实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2005年起,台州市连续三年把每年规范100家合作社的目标列入县(市、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市政府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市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目前,全市已有364家合作社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目前正着手建立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动态管理制度。

(二)规范型合作社培育

随着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台州现代农业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确保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今年台州开始着力于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计划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5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骨干专业合作社2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龙头型专业合作社30家,形成一批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经济效益显著、不同规模梯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群

体。

四、成效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台州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82家,资产总额8.7亿元,负债总额2.6亿元,成员出资3.1亿元,所有者权益6.1亿元。共有成员3.2万人,其中农民成员3万人,占93.8%。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51.6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33.5%。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364家,占总数的46.5%。市、县两级全面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有515家专业合作社加入。有25家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出现了“玉麟”、“忘不了”、“旗海”、“洛阳青”、“东祖”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一)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水平,解决了产销脱节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个体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户专注于生产环节,销售能力普遍较弱,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也不准确,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非常严重。台州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销对路的产品,即解决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收入29.3亿元,实现盈余3亿元,有3家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额4.6亿元;年销售额0.1-1亿元的专业合作社有64家达到0.1亿。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总额超过1.6亿元,有185家农资统一购买率超过80%。统一销售农产品总值26.9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1亿元,281家专业合作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统一销售比例达到80%以上。合作社带动农户生产的53万亩柑桔,22万亩西瓜,11万亩西兰花,700多万羽草鸡以及12万亩青蟹,没有出现一家合作社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销售非常顺畅。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成为抢手货,如浙江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的桔子最高卖到20多元一市斤,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的枇杷卖到6元钱一颗。

(二)培育了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开创了农业产业化新途径

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微观经济组织来支撑、运行和保证。农户受规模和经营能力限制,无法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因为无论农户的经营规模有多大,相对于他的交易对象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更无法通过自身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因此,无论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度把现代农业建设的希望寄托于农业龙头型业,但是,由于龙头企业和农户是一种零和的利益关系,两者市场地位不平等、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获利农民不一定有好处,很难形成长稳定的契约关系,经常产生各种利益摩擦和违约现象。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自愿参与把分散农户集中起来,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实现了“家庭生产”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发展壮大后便开始自办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或者与龙头企业合作进行垂直一体化经营,合作社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很好地解决了龙头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合作社组织优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破解国外“绿色壁垒”,甚至走出国门,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开创了“农户*合作社*企业”复合的农业产业化新途径。2007年,有89个专业合作社创办了加工实体,涉足农产品加工。如临海市翼龙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2007年投资350多万的“热风脱水蔬菜加工”项目,占地10亩,建设标准厂房3300平方米,引进SHT系列热风脱水机20套,开展西兰花热风脱水加工,预计日产量3吨。此外,还与其它合作社一起成立了“台州粮菜肉配送中心”,整合临海上盘镇一带的农产品资源,面向中小学校、高速公路服务区和超市,开展蔬菜、水产、肉类配送服务,使合作社业务不断延伸,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了农村社会变革,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围绕产业发展合作社”向“依靠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变。合作社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一大批职业农民,推动了传统农业的变革;农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户可以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转向城镇、市区专心从事二、三产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以后,由于其本身就有集体的性质,更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社会福利;合作社提倡成员平等,面临重大事项和决策时采取民主表决,增强了农民民主意识,促进了农村文化变革,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形成公平正义、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

篇5

“歪”种子、高价格……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单打独斗的乡亲们更多的是无奈

说起丰岩合作社这个“新生儿”,48岁的理事会主任刘万伦有说不完的话。

“一家一户时,我们经常吃市场的亏。”刘万伦说,5年前,他从石角场镇上买回1.5公斤包谷种子,摊贩说是优良品种,产量大,结籽多,颗粒饱满。刘万伦满怀希望地春种、夏管,辛苦了大半年。到了秋收时节,高高的苞谷杆上稀疏地结着几个苞谷,掰开外衣,里面是“癞子的脑壳――没得好多搞头”。这一季下来,刘万伦包谷减产八成。吃了亏的刘万伦想找摊贩理论,可摊贩“连影子都不见了”。

“我所在的村就有70多家农户像刘万伦一样,遭受了劣质包谷种的坑害,总计下来,全村减收粮食5万多公斤。”丰岩村五组组长左天法说。

除了遇到“歪”种子,乡亲们在购买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时,也常常受中间商层层盘剥,最后买到手时,价格也比市场的正规价高出了10%左右。一年下来,每亩地就得多承担少则几十元,多则一二百元的生产成本。

既然作为“弱者”的单个农户很难与市场抗衡,那就应该把农民组织起来,走新型合作化道路――丰岩综合经济合作社就这样应时而生

吃了那么多的“哑巴亏”,让刘万伦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把相对弱小的乡亲们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让念头变成现实的,是一次偶然的阅读。刘万伦有读书看报的习惯,2004年4月,他在《中国改革》杂志“农村版”上,看到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有一则招生简章。简章里对参加者的要求是,有志于农村发展致富、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人。

这份简章让他如获至宝,先前的念头一下子被激活了。

他把报名表剪下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填好后寄了出去。不久,学院通知他去北京上课。刘万伦想都没想,借起钱就走。

刚开始,刘万伦对学校很有些不解,因为这个学校有个奇怪的规定:农民读书免费吃住,但是你要是只读三两天就走,那就得付钱,能住下来学习,反而不要钱。

刘万伦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是一位专家讲的中央1号文件,他结合农村实际把枯燥的文件讲得深入浅出。就是这一课,深深打动了刘万伦,他决心留下来好好学习。

他至今还记得学院院长、中国农村问题著名学者温铁军的一番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20多年来,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面对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单个的农户已很难与市场抗衡,已成为市场条件下的“弱者”。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走新型的合作化道路。

“温院长算是讲到我的心坎上了。”刘万伦说,“我的心头一下子亮堂起来,我决心在丰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半个月后,刘万伦回到了丰岩,他按照学院教的方法,在当地村民中开展宣传。

他首先找到一些思想解放、有一定认识能力和文化水平的人,通过摆龙门阵的形式,给他们讲建立合作社的好处以及自己的设想。想不到几天下来,就有近10个村民赞同了他的主张。这给了刘万伦很大的信心,他又发动这些骨干四处宣传。

经过一个多月的动员和筹备,2004年6月30日,“丰岩综合经济合作社”在合唱声中正式成立了。

成立的当天,36户申请入社家庭的代表在登记表册上郑重地按下了手印。然后,他们讨论了合作社的《章程》,并按照《章程》的规定选出了5名理事、3名监事,并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刘万伦被选为理事会主任。

赚了400元钱带给乡亲们不小的喜悦,但收获的岂止是400元……

2004年8月31日,在当地政府和农经部门的支持下,丰岩综合经济合作社在工商局顺利注册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走过一年多的路,到2005年底,这个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40余户,除本村外,还吸收了其他村镇的农民,其中还包括刘万伦在内的8名党员。入社村民中,参股股东已有90余户,入股股金2.7万元。到2005年12月,合作社赢利400元。

虽然赢利不大,但这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给我们的绝不是区区的400元钱,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丰岩合作社按照市场化运作,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家庭经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合作社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回”的原则,是一个完全的互助互利的经济组织,每位社员入社时需缴纳10元钱入会费,如果缴纳股金,每股100元,年底可参与分红。这样,弱势的村民们就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人人都发自内心地关心合作社的发展。

联合起来的农民,从一家一户分散进入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变为整体进入市场,通过“统购统销”等方式,锻炼和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交易、谈判等能力。不少村民都说,不管是会员还是非会员,他们都愿意在丰岩合作社购货,价格便宜,从来没遇到过“歪”货。目前,合作社已跟当地最大的一家农资公司签订了200多吨肥料的销售协议。

启示二:丰岩合作社除了发展经济,还加强农民自身教育,直接服务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为实现自我教育,丰岩合作社办起了图书馆,现已有农业科技类书籍400多册,会员、非会员都可以免费借阅。2005年10月中旬,合作社还搞了一次集中培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及重庆的专家学者,为100多名社员和10多名来自外地的农民讲授了农村金融以及种养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今年,合作社打算建一个便民服务小组,把具有维修家电、家具、农具技术的人员组织起来,常年开展上门便民服务。除此以外,他们还准备采购乐器,组建一个田间文艺宣传队,为村民们带去欢乐。

启示三:丰岩合作社实实在在惠民,对村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推进村制改革有着标本性的意义。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合作社办公室和销售门市的墙壁上,到处都有这样的标语。以往通过行政村要求村民做的事往往做不了,而合作社一提出来社员就自愿做了,政府没钱投入的事,社员不用动员就自己掏钱干了。

去年,附近一所学校修建围墙后,孩子们上学得多绕10多分钟的路程,有的甚至涉水过河。为此,合作社通过决定,由社员们集资6000元,新修了一条江边利民路。2004年年终,合作社就对10多户社员家庭中80岁以上老人、军属和五保户、特困户进行了慰问,并送了年货。平时,社员的家庭成员有人得了重病,合作社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也要给予一定的扶助。

篇6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民合作社; 资金互助

中图分类号:F275.1;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41-05

2006年以来,资金互助业务以多种形式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笔者重点研究基于农民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问题),资金规模从几万到上亿元不等,资金互助已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之一。

虽然农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为资金互助提供了现实需求,国有资本在农村的缺位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资金互助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政策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又为资金互助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动力,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资金互助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迅猛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江苏省连云港、盐城等地发生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负责人关门“跑路”和资金遭遇挤兑的事件,这些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虽然并没有蔓延到全国范围,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资金互助组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极度匮乏,缺乏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等。

笔者主要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并辅之以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资金互助现阶段发展的特征,剖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建议,旨在规范资金互助的运行,进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一、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发展特征

笔者主要针对北京市、河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五地的4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4份。据此分析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发展特征如下:

(一)资金互助现实需求强盛

资金互助的产生源自农村资金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资金现实需求强盛。

在我国农村,资金的短缺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遇到过资金问题,而且资金缺口较大,但是在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从银行等正规渠道进行贷款难度较大,而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是最简便的解决方式。

如表1所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通过向朋友借款解决资金问题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9.7%;通过个人抵押贷款解决资金问题的为109人,占总人数的22.1%;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社员筹资解决资金问题的为337人,占总人数的68.2%。

(二)资金互助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资金互助组织在注册资本、存款余额、借款余额、资产规模、负债规模以及所有者权益规模等方面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互助组织注册资本从最开始的10.18万元上升至1 000万元;存款余额也从2007年的1 475万元,逐年增长,到2011年达到了66 000万元,增长了64 525万元,2011年是2007年的43.75倍;资金互助社的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986万元,不断增加,到2011年达到了44 000万元,增长了43 014万元,2011年是2007年的43.62 倍;资产规模从2007年的2090万元,到2011年达到84 000万元,增长了81 910万元,2011年是2007年资金总额的39.19倍;负债规模从2007年的1 511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68 000万元,4年间增长了44 倍;所有者权益规模从2007年的580万元,到2011年达到了15 000万元,增长了14 920万元。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的连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资金互助业务的快速发展趋势。

(三)资金互助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文环境不同,资金互助业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1.资金互助认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北京等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服务较为完善,当地政府及农民对于资金互助等有关资金的业务也有着较为理性的判断。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农民对于资金互助的接受度低,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有些人甚至认为资金互助与银行存款性质完全一样。不仅如此,资金互助的规模、遇到资金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2.筹资方式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在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短缺时大多选择通过个人贷款解决资金缺口;而在河南及河北,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采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筹资的方式,也就是说利用资金互助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问题。

3.资金互助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通过调查可知,北京的资金互助资金总额全部在10万元以下,而外省互助资金总额基本在10万至50万之间,甚至有些互助资金总额在100万元以上。

(四)从业人员对资金互助认识不足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对资金互助的认识明显不足。

由表2可知,在接受调查的已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合作社的494人中,有137人不知道资金互助的规范要求,占总调查人数的27.7%;有159人不知道资金互助业务的主管部门,占总人数的32.3%;有143人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业务的监管部门是哪里,占总人数的28.9%。

由图1可知,被调查者中49%的人对资金互助认识不清,或有偏差。

(五)资金互助发展畸形

资金互助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形”,行业发展逐渐畸形。

1.存在打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号,暗地里施行资金互助社的运营方式。通过表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接受调查的494人中,有166人表示资金互助业务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次要业务,占总人数的33.6%;有多达328人表示资金互助业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业务,占总人数的66.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人没有一个来自专门的资金互助社,也就是说,我国普遍存在农民组织挂农业活动之名,行金融活动之实的现象。

2.资金互助业务背离初衷,沦为谋私利手段。资金互助的出现是源于农民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迫切愿望,但是如表4所示,有292人认为资金互助的好处在于方便给农民放贷,占调查总人数的59.1%。只有167人认为资金互助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融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问题。由此可见,资金互助的宗旨已有所偏差。

(六)资金规模较小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知,我国资金互助规模与农民收入、现代农业投资规模明显不符,资金互助规模有待提高。

1.资金互助的资金规模增长速度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不符。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7 916.6元,较2011年的6 977.3元增长939.3元,连续三年以近千元的增幅增长。预计到2015年年底,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有望突破万元大关,这也就说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有着强大的储蓄能力。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资金互助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不符。如表5,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资金互助总金额基本在10万元以下或者10万到50万这两个选项上,尤其以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209人,占总人数的42.3%。而表6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基本在100人以下,其数量为37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5.1%。按照100人集资10万元计算,平均每个人出资仅为1 000元,资金互助的资金规模还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资金互助的资金供给与现代农业投入需求供需不平衡。农业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庞大,尤其是家庭农场等大规模种植基地,肥料费、水费、农药费用都是必需的开支,所以大规模生产的农业项目投入动辄百万,甚至千万。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资金互助的规模相较需求明显不足,在不借助企业投资的情况下,资金互助很难支撑起大规模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资金互助发展大规模农业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调查显示,我国冬季温室蔬菜大棚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如果计算上水费、电费、人工费、运输费用等,农业投入数额相当庞大。如此类比,10万元以内的资金互助规模在农业事业中,的确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资金互助发展迅速的同时,显现出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条文不健全,监管责任不明确

1.资金互助的主要形式――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活动无法可依。银监会针对依法注册的资金互助社,在2007年1月出台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有着严格的限定。但对依附于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活动则没有规定,致使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活动无法可依、无人监管。而目前,资金互助的主要形式是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服务,虽执行资金互助功能,但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有关的金融监管问题尚不明确。

正是由于法律的匮乏,政府行为准则的缺失,导致了资金互助众多内部问题的出现。甚至出现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理事长“跑路”的现象。

2.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导致监管空白。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谁登记谁管理的制度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部门为工商部,而工商部无权管理资金问题,其内部的资金互助管理部门在理论上应为银监会,但是银监会又无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事宜,出现了监管空白,极易导致资金互助活动不能健康发展。

(二)内部制度不健全,资金互助服务“变形”

1.资金互助没有体现互助宗旨,变为集资。调查发现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情况,在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时,聘请来自银行或者保险行业中转岗的业务人员,这些业务人员的收入与吸纳的资金量挂钩,于是利用他们的业务特长,应用与金融机构吸储方法大体相同的方式,专门负责到各村镇吸纳农民资金,于是导致资金互助业务变成集资业务。

2.互助资金被挪用现象普遍。在调查中发现,利用资金互助业务吸收农民资金非法对外投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在少数,尤其在能人、企业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因为能人及企业在当地本身有一定的声望,农民“放心”加入这样的合作社。农民只追求其利息,对于自己投放的资金去向并不关心,这就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者挪用互助资金成为可能。

2012年12月,江苏省灌南县四家农民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然关闭,四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存在对外吸收、投资资金的非法情况,涉案金额高达1.1亿元。

(三)风险应对机制缺失,互助资金风险大

1.风险控制弱化。在风险控制上,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内部资金互助活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力,更缺乏风险应对机制。有关财务制度、存贷利息、盈余分配标准和形式不统一。在操作程序上,很多地方采取打借条、按手印、进行简单借贷偿还记录的方式。一旦出现问题,没有法规依据和风险应对机制,存在较大风险。

2.监管缺失。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有些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小集体”。但是由于“小集体”拥有共同的利益目标,机构设置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内部监管主要依靠道德及自律,受个人控制概率较大,难免增加了风险。

(四)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影响资金互助功能的发挥

1.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互助资金主要来自内部成员缴纳的互助金,也有极少数合作社接受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政府以实物扶持为主,专项资金的拨付较少),来自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资金几乎为零。

2.贷款难。虽然一些地方的银行已经简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手续,但调查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银行贷款成功的案例很少,限制了互助金的规模,进而影响了资金互助功能的发挥。

三、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1.完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目前资金互助发展迅速的情况,急需出台规定详尽、贴近实际的法律,以引导资金互助的健康发展。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及法国的做法,充分调研,严肃立法过程。充分听取农民、农业组织的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贴近实际的法律、法规。

2.加强监督管理。资金互助业务的监管可分为外部监管及内部监管两部分。

外部监管应主要依靠现行法律法规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运作,包括上级机构(上级合作社和合作联社)监管、外部(第三方审计)监管和政府监管。鉴于资金互助业务的特殊性,农业部、工商局等多部委,应对资金互助业务制定切合实际的详细规定,必要时应协同处理资金互助问题。

内部监管则需要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首先,切实加强社员尤其是资金互助成员的监管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发挥理事会、监事会的监管作用。为了杜绝“小集体”现象,可参照北京的做法,将区域内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农民占比提高到一定比重之上,切实做到农民的互助资金交由农民自己管理。

(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控制资金风险

1.建立信用保障机制,控制坏账风险。根据成功经验,主要采取借款人信用测评、借款项目严格审批、成员间信用联保、合作社代销社员产品收入担保等信用保障的有效措施。

2.严禁以存代股,控制挤兑风险。保障会员的资金安全,保证会员的存款可以随时提现,控制挤兑风潮,是资金互助组织的立身之本。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严禁以存款充抵股金的做法,确保会员足额的入股资金,同时保证股金的稳定性,以保障自有资金的稳定性。借鉴国外合作社做法,规定社员可以自由退社,但不能自由退股。

3.健全管理制度,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内部风险主要采取严格财务管理、借贷审批、资金拨转、现金收支、银账核对;互助金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严禁资金挪用;增强风险意识,管好用好互助资金;要健全民主管理。

(三)创新合作机制,拓宽资金融通渠道

1.建立“农村金融+资金互助服务+农户”的信贷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通过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组织贷给农户,或者直接贷给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组织,再由资金互助组织转贷给农户,不仅拓宽了农户资金融通渠道,解决了“贷款难”,同时也解决了银行“放款难”的问题。

2.建立“政府监管+农村金融+资金互助服务”的合作模式,可借鉴德国农村金融经验,让政府、金融机构、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服务紧密合作,各司其职,政府做好监管、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金融业务释放出来专心履行为社员谋福的职责,三者相互扶持,最终使得资金互助回归其初衷,更好地支撑农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发展。

(四)因地制宜,分层发展资金互助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农业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资金互助的发展理应按照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1.我国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在全省建立统一的资金互助领导机构,制定全省的统一发展标准,下设分支,在分支接受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地方的自主发展权利,大胆创新,允许多种资金互助模式并存。

2.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贫困地区)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在原有的资金互助模式中引入风险保障体系,降低资金互助风险。在引入风险保障体系之初,对各地资金互助进行有效评估,对于不适合引入风险保障体系的坚决要求整改,甚至关停其资金互助业务。

3.对于西北(除个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适于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地区,应该坚决制止资金互助的发展,不能为了政府业绩而罔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开展资金互助业务。

【参考文献】

[1] 陈荣文.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345,348,355-356.

[2] 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县联合水果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3] 窦婷婷,杨立社.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3(9):47-52.

[4] 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 朱文浩,邢大伟.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54-55.

[6] 唐毅泓.文化产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3(9):42-46.

[7] 王建荣.资金互助社运行及发展探讨[J].中国合作经济,2012(7):42-43.

[8] 舒歆,骆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理事长影响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0-133.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努力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氛围。浙江省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地,2003年,该省最早被列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浙江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08家,注册资金已近5亿元,固定资产达37亿元,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家,入社社员33.6万人,带动农户245万户,产业门类涉及了各大主导产业,经营领域涵盖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各个环节。

(二)政策扶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引导,加强配套政策扶持且措施到位、落实有力,那么该地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层次就高、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2004年11月率先出台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随后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工商登记的性质为“合作社”,把合作社从企业法人中单独列出。与此同时,《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一系列规范化制度纷纷落地,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7年该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千社五化”建设列为农业工作十件实事之一,不少合作社都实现了“五有”运作。

(三)规范运作,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浙江省温岭市是全国大棚西瓜之乡,该市狠抓西瓜这个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指导该合作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行业管理功能,帮助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生产的西瓜优质率达到95%以上,并直接带动该市东南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的形成。其“玉麟”牌西瓜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其西瓜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开展贷款授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授信方面,浙江省有两种模式:一是温州模式,即对合作社授信。2006年12月,浙江省首批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当地农村信用社订协议,共获得贷款授信2304万元。二是温岭模式,即对合作社法人和社员同时授信。2006年12月,温岭农村合作银行与该市44家合作社签订贷款授信协议,合作社法人代表和1380户社员分别获得贷款授信2068万元、3769万元。

二、主要特点

特点之一:认识高。由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农民看到了发展合作社能够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其桥梁与纽带作用逐渐为农民群众接受和认可,因此在这些地方的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之高。

特点之二:合力推进。在这些地方,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开展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机制;涉农部门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金融部门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多种形式的贷款和融资,积极扶持合作社的发展;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成功的合作社典型,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特点之三:扶持力度大。2007年7月,绍兴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农村能人、科技干部等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每家补贴5000元;对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10万元;对被评为省级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5万元;对被评为市、县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1万元。2007年,温州市政府也拿出1600万元项目资金,对达到“五化”标准的合作社,每社给予2万元的奖励。

特点之四:规模经营。绍兴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56家,超千万元33家;台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40家。如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是集西瓜生产、服务、营销为一体的互经济组织,跨国跨地区建立西瓜生产基地19个,面积总计达2万多亩,常年可供“玉麟”牌西瓜8万吨,并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点50多个,年经营收入2.2亿元,向社员返还盈余4251万元。

特点之五: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据考察了解,浙江省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已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1300多家合作社的产品通过省或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39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一大批产品进入了国内超市和国际市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绍兴市79%的合作社建立了产品进出台账制度,76%的合作社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记录,51%的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其中3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称号。

特点之六:成效显著。这些地方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经济作用,把发展合作社同深化完善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加工流通项目,形成“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使农民更多地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同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据了解2006年,浙江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销售农产品总额达248亿元,实现盈余12亿元,社员通过返利获得的收入户均达2463元,浙江因此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最高的省份之一。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重要形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把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发展作为抓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指导,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建议尽快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主导产业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文件和考核办法,并对通过考核的合作社给予奖励。

篇8

关键词:“公司+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道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上,我国目前正在实践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另外一种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下就这两种模式发展的目的、期望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区分这两种模式的优劣。

一、“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公司与农户建立一定的经济契约关系,开展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方式,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汇聚成为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促使传统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

政府给予“公司+农户”模式以大力支持,是希望这种模式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拓宽农民致富的途径,弥补农户分散不集中的现状。对于农户来说,大公司,低成本、不用担心销售、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养殖技术、“只要不笨就能赚钱”的承诺等等,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于公司来说,这种模式的好处似乎有:可以节省场地、设备、人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开支;有保障的原材料供给,不仅避免了生产风险而且节省了巨大的市场搜寻和交易费用;可以优化资本配置,集中于科技开发、综合经营等高附加值项目的效益。

虽然“公司+农户”模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之初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但是从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却并没有达到人们所希望的目标。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公司+农户”有80%以上的案例是不成功的,而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存在三个共同的原因:一是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圈的钱很少用于农业;二是大部分农业公司都有圈占土地、以资源获得资本化收益的本质;三是工商业资本介入农业,其结果是工商业资本对小农的剥夺倍加。随着这种“公司+农户”模式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学术界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主要有:(1)认为公司与农户的行为不一致,权利不对等,导致博弈双方不能完全履行职责,容易导致不合作行为。(2)认为该模式存在制度性缺陷。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公司和农户的垄断势力不均衡、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与农户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形成契约的不完全性,从而导致该组织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3)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在生产要素流转受限的前提下,对农民增收作用不大。未经过充分竞争就过早追求“产供销一条龙”、“纵向联合”等会促进公司垄断势力的发展,妨碍中间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会阻碍农业发展。

对于进入市场的农户来说,“公司+农户”模式的实质不过是将农户与中间商之间的短期契约转变成农户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契约。农户与中间商之间就存在地位不对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与公司的长期合作则会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放大。本来长期契约的原意是希望分散农户能够规避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风险,然而契约双方地位的严重不对等,使得单个农户丧失谈判资格,只能作为公司所定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发生企业不履约的情况时,单个农户又无法承担维权费用,因此只能采取不合作态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1995 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 次社员大会对合作社作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要和愿望,而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自治社团。由此可见,合作社是由成员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纯粹的“民办”性质,承认其社员家庭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并承认社员的资产所有权及一定的参与分配的权利。我国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有两类,一类是专业合作社,一类是综合合作社。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凡是研究、关注或涉及这一问题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是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农业弱质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即在市场体制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分散经营的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很难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进行微观经济体制创新。于是从节约交易成本角度出发,寻求交易过程中的联合与协作,使内部交易费用低于外部交易成本,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综合合作社的产生显然可以看成是专业合作社的扩大版,不过是将合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

与国际上比较,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无论是合作社自身的内部管理、参与主体、运行规范程度,还是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人才缺乏。会技术、懂管理的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有知识、有本领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几乎都留在城市,因此 如何吸引、培养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之一。(2)法律缺位。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现在依然处于量的扩张阶段,许多制度除参照国际经验外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法律条文形式。(3)资金运作困难。国家虽然有许多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但难以落实。实际上许多农业合作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4)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根据合作社的定义,合作社应该是一个“自治社团”。但是由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上当前阶段合作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难以摆脱行政干预的影响。(5)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如管理人的作用过于明显,缺乏民主;组织化程度不高,职责不明;“按交易额返利”的分配机制没有形成等。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显然,无论是“公司+农户”模式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之所以要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都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及规避农业生产本身所固有的风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农户”模式并没有将改变农户的分散性质,不过是将农户与中间商的短期契约变成了农户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契约而已。由于分散农户与公司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因此这份长期契约的履行必定要依靠公司的自觉性。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是,这份长期契约的履行部分地由政府支持激励生成,因此并不具备内生激励机制。农民专业组织则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其具备与市场上的交易方相对等的谈判地位,从而解决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的单方垄断问题。

两种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都显现了不少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公司+农户”模式中的问题是模式本身所固有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的问题则是由于市场、法律不完善,以及组织发展不成熟所致,并非是组织本身固有的缺陷。“公司+农户”模式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该模式未能赋予分散的农户以市场主导权,它在看似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时候,却又创造出了一对新的矛盾,即“小农户”与“大公司”之间的矛盾。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要中国坚持市场改革方向,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国际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也会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并坚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金海.“公司加农户”的制度缺陷[J].现代商贸工业,2003(3).

2. 林柯,任红岩.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运行缺陷与食品安全[J].科学经济社会,2006(2).

3. 李斌.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4. 胡宗山. 农村合作社:理论、现状与问题[J].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7(4).

篇9

【关键词】尚湖农作物 农产品竞争力 电子商务 农产品销售

一、调研情况及调研结果分析

笔者于金华尚湖,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观察等形式,展开调研活动,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最后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农产品营销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建议和对策。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年龄结构断档

图1 农产品种植户的年龄结构分布图

上图可以看出,当地从事农产品种植的人群中“老龄化”现象尤为突出。在尚湖镇农产品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引入人才技术的背景下,年轻一代从事农产品种植的人员甚少。因此,如何让年轻人鞒猩泻镇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将尚湖镇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向人民大众成为当地政府及人民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营业主体规模小且呈分散化

尚湖镇的农产品种植主要是以小型种植户居多,达到32.16%,农产品种植大户仅占4.70%,这说明目前尚湖镇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为基础和基本单位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优势与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下种植的优秀农产品结合,可以为当地的农产品开拓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市场。

(三)销售渠道单一

当地农产品销售主要是通过中介收购,大型农贸市场与中介签订收购合同。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农民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然而通过互联网,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时间及地点的需求,风险较大,以至于在销售上过于依赖中介。如何发挥当地农村合作社的作用,解决农产品种植过于分散单一的局面及销售渠道的问题是当地政府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农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

由于电子商务属于新兴事物,且当地的种植农户年龄普遍较高,对新兴事物接受度较低,因此需要通过生产合作社将农户统一管理,并由生产合作社通过相应的方式,构建“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所需要的人才、物流、平台在内的一系列电商销售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尚湖镇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销售。

(一)发展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

(1)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当前,尚湖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传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移动电子商务,利用网络的普及性与广域性,实现农产品现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分购联销等多种交易模式,从而拓宽尚湖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为了提升农产品质量,需要尚湖政府与合作社合作,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及农产品的物流渠道管理功能。需要通过生产合作社将农户统一管理,并由生产合作社通过相应的方式,建立“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所需要的人才,物流,平台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设施。

(2)采取分购联销方式。农产品销售所具有的规模大、难保存、季节性等特点都是在开展农业移动商务活动的过程中理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农业移动商务通过将分购联销的销售策略应用到具体流程中,会是传统农业营销策略和当代电子商务结合的一大亮点。合作经济体系的经营工作无论是销售还是购买,都取预购的方式,有很强的计划性,可以减少库存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在销售和购买中,农业生产者利用规模大的优势,在市场中取得较高的谈判地位和优势价格,同时统--组织协调农产品生产者的活动,减少体系内部在价格上的内耗。合作社把利益的一部分让渡给农产品生产者。

(3)发展农产品信息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目的是触及农产品的销售,所以农产品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力求为买卖双方提供相关农产品的完整信息。农户可以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自家农产品生产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订制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同时农户可以在移动终端获取到各种高效、有用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农产品的供应信息,需求信息,农业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等,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落实农超对接,实现三赢局面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1)多种对接方式。①“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超市”模式。虽然尚湖镇政府倡导农超对接多年,但是在实际合作中一直存在农户与商超衔接不顺、农户无法理解商超的市场意图、商场不满意农户作物质量、超市话语权一家独大等问题。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引入了政府和高校。政府可以进行提供土地和政策,积极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找合适的超市进行合作,宣传“农超对接”的内涵和理念等。积极引入政府还可以制衡超市对合作社的控制能力,防止其一家独大。而高效,尤其是农业类高校可以给农民提供种植技术上的支持或者给农民提供定期的培训,这就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问题;②“超市+供销社+合作社+农户”模式。超市不直接与合作社进行对接,避免会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寻找合适的合作社。因此,超市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供销社,供销社这时候就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供销社帮助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目前北京物美超市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和山东供销社进行合作,且分为“供销社与超市联合直采”和“供销社在超市直营”两种;③“超市+合作农场”模式。由农业生产公司直接投资设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租借给公司进行使用,或者通过土地入股。公司以尽量聘请当地租借土地的农民为员工进行农业生产,并定期给予农户发放租金或者红利。不同于传统“农超对接”模式的是连锁超市也可以入股此农业生产公司,或者进行直接控股进而可以主导整个农超对接流程。在这种模式中,超市和农户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户可享受到更多的农超对接的好处。

图2 农超对接流程

(2)内外兼修、培植农产品特色

①在以上模式基础上,尚湖农业需要依据自身特色,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并根据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结合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培育自身的特色品牌,加长自身农产品的深加工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科学的方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并做到对农产品的分类挑选,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②对于超市而言,农超对接使超市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从而得以持续发展。首先其应搭建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配送平台,重点是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投入,以降低农产品损耗,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建立好与农超对接基地规模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鲜活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等,从而进一步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增强消费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永东.社区O2O新趋势:智能可持续闭环[J].广告大观,2014,(12).

[2]戚兆川,董硕玲,李强华. 社区电子商务模式构建[J].江苏商论,2010.

篇10

我们知道,按照经济与社会的一般关系,农村社会的结构,是以农村生产方式为基础的。遍观古今农村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电子商务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改变生产方式。它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方式变化间接地传导的。

在沙集模式等一些地方经验中,我们看到,由于电子商务的引入,改变了当地主要产业结构中的生产方式,从而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沙集镇前任书记黄浩到《互联网周刊》杂志社做客时,告诉我一则趣闻。电子商务在沙集兴起时,他初到沙集。还没来得及抓治安,却发现治安忽然奇迹般好转了。经调查发现,原来电子商务一夜间把当地劳动力都吸光了,劳力缺到了要到城里雇人的程度。“两劳”释放人员自然也被卷入就业大潮。他们十分想犯罪,想破坏社会治安,但做案总得有时间呀。电子商务忙得他们晕头转向,怎么也抽不出时间去破坏社会治安,只好任由社会治安好转了。

这是农村生产方式与农村社会发展互动之一例。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盲区:新农村新在何处

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说来话长。

先得看一看以往社会转型的漏洞在什么地方,才好理解电子商务的独特作用。

在我印象里,从后不久,新农村建设这回事就有了。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赵秀才和钱洋鬼子,背着阿Q,将静修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打碎,以为末庄成了新农村了,但结果没有什么实质变化。后来又有梁漱溟搞乡村建设运动,也想建设新农村,结果农村依旧。

、、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了巨大变化。一直到最近,农民离开平房住进楼房,外观上都不一样的。

但是有一点,农村的生产方式,与同时代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比,一百年来,差距仍然是代差级的。

所谓新农村,当然是和旧农村相对而言的。一百年前的旧农村,是农业社会;新农村,自然是工业社会;一百年后的旧农村,是工业社会,新农村应是信息社会。但现实是,中国的新农村,按当今世界标准,仍然是旧农村。

根本的标志,就在于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上。

疑惑由此产生: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运动,作用于农村的生产方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呢,为什么会从生产方式这个基础和根子上,造成农村社会与发达社会的代差呢?

以大历史尺度回顾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农村社会迄今为止,一直是在典型的传统工业化社会的框架下进行建设的。

我们可以把中国农村与工业化的“二人转”历史分成两段:前半段,中国城市要工业化,农村的经济基础,全部设计来为城市提供原始积累,可以说农村围着城市转;后半段,城市工业化完成,现在要反哺农村,城市开始(相对地)围着农村转。基本关系,完全围绕工与农的二人转,区别只在于谁喂谁,谁围着谁。

但睁开眼睛看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出现了:在“农”字号、“工”字号之外,第三者已经出现了――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历史力量,属于“信”字号(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村社会,已经驶入“农-工-信”的三岔口,开始转向。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更不用说世界现代化进程水平拉开的标志性信号,可以从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即带动力量)看出来:对中国社会,提的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工”字号与“信”字号的二人转);对中国农村,提的则是产业化(实质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农村,是农字号与工字号的二人转)。

质言之,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正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带动力量时,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带动力量。这是中国农村落后于时代的基本面上的原因。

我们看到,三农问题的讨论,充满了细枝末节,但在时代的带动力量这个基本问题上,完全处于失语状态。就好比英国蒸汽机革命都发生了,英国农民还在争论牛更有带动力,还是马更有带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沙集,它实际是一个非常超前的现代化信号。电子商务的加入,改变了沙集社会的经济基础结构,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引起的信息化的生产方式,阴错阳差,成为沙集社会结构中的引领因素(如果不说主导因素的话)。

这相当于硅谷和班加罗尔,直接从农业社会,跨越式进入了信息社会。

将来人类学一定会对沙集这种在世界上也独一无二的社会跨越现象,加以详细的理论分析,看出未来100年内的中国人由于离得太近而看不出的那些历史意义。

电子商务对社会发展目标的校正

电子商务对农村社会转型的潜在影响,在于悄不出声地在实际上修正着社会发展本身的目标。社会发展的实际目标变了,农村社会的变化,就有了总纲,由此引发的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才变得容易理解。

在进入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有些预备的知识。

大家恐怕都听说过这样的段子:一个放牛娃在晒太阳。行人问,晒太阳为什么,回答为了放牛;放牛为什么,为了赚钱;赚钱为什么,为了进城;进城为什么,为了假日可以来晒太阳。

工业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在赚钱到进城这一段。也就是追求GDP和城市化。信息社会的发展目标,在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

阿玛蒂亚.森提出“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通俗地说,就是以晒太阳为标准,看待赚钱与进城这等事的意义,主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也就是晒太阳)为超越工业社会的发展目标。由此形成未来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农村社会的指挥棒。

我们看沙集人是怎么利用电子商务晒太阳的:

东风村一位小伙子亲口对我讲,他过去开照相铺时,最常见的是一位老人带一个孩子来照相,怎么也逗不乐。因为青壮年农民出去打工,一家难得团圆。自从开展了电子商务,农民从外地都回来宅在家里发财,现在来照全家福的,脸上乐开了花,他再也不用去逗乐了。

一位没有文化的大嫂,在村里属于生活条件比较差的。老公和孩子出外打工,难得相聚。她跟熟人学会电子商务,赚了钱,还清了借款,把老公和孩子也吸引回来,赚的钱比打工还多,因此他们再不外出打工了。一家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我问她,老公和孩子的工资,是不是由你发?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我的同事周红从东风村回来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刘兴启家是村子里较为困难的一户,在村里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上世纪90 年代一家五口就随打工的人潮来到宿迁市,靠加工熟食为生。94年因为他们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单独在家的4岁的小儿子被入室抢劫的歹徒杀害。2007年,听说村里的人开网店赚了钱,他们也回到家乡,学习乡邻开起了网店。原来调皮捣蛋的儿子,现在挑起了家里的大梁,一个人打理网店,不识字的妈妈帮他发货,憨厚的爸爸自己做了简单的工具为他按顾客需求加工。因为他们的产品有特色,利润较高。很快每天就能赚到200-300元,现在每天已经能赚到1000多元,今年6月,他们的儿子刘永和当地的一个漂亮姑娘结了婚。婚礼花费了十几万,刘妈妈遗憾地跟我说:‘要是像现在这样能挣到钱,当年她的女儿就不会辍学了’。我看着眼前这位和我同龄的农妇,既替她难过又替她高兴。我想和她合个影,她让我等她,说要换件衣服。她说:“现在不像从前了,有好衣服,就是干活脏,没机会穿”。她换衣时,我无意中看到她的手臂上有大面积的瘀伤,就问她原因。她告诉我:“前几天送货时,被人骑摩托撞倒了,腿上伤更重”。但是,她没要那人一分钱就让他走了,因为她现在有钱瞧病了。”

这样的事,一桩桩、一件件,仅仅在一个村里,就数不胜数。我想,要是有人不懂“和谐社会”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从这些故事中应该懂了。

但是,令人回味的是,当沙集模式还没有现在这样红火的时候,一位当地领导进京,在我请他吃饭时,曾跟我讲过他从没跟人说过的苦衷。原来,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起来,但按当时考核标准,不算政绩;而沙集镇的招商引资,在同档次的镇中快排在末位淘汰位置了,他最忧心的是这个。好在当地最终改变了做法,这位干部也因为发展电子商务的成绩有了好的发展。

但我在想,像这样的事,放在全国各地农村,这位领导的好运,能在现行发展目标模式下成为可复制的吗?

我们不妨套用那个段子来想一想:招商引资为了什么,为了提高GDP;提高GDP为了什么,为了人人脸上乐开花,为了一家和和美美,为了撞倒了让着别人……但是,如果电子商务已经把这些实现了,让人人脸上乐开花,一家和和美美,撞倒了让着别人,我们还要招商引资干什么呢?正确答案只能有一个:为了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为了GDP而GDP!

这就是我们用工业化思路引导农村社会建设,带来的悖论。把这样的农村社会当作新农村,肯定有违初衷。

电子商务越过中间环节,实现了我们费劲巴拉要实现的那些目标――为人民谋幸福、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就业、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建设和谐社会。这不是以实际行动,在修正单纯GDP导向的社会发展目标,向着我们所声称的宗旨靠近了一步吗?这是农村社会的根子上的事情。

电子商务可以对农村社会发展目标中的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进行平衡,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基本面上的原因。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具有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内在特征,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工业化(所谓产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力量,传导到社会发展目标上,就会产生兼顾经济与社会目标的效果。这一点,就是我们从沙集模式中看到的现象背后蕴含的东西。

电子商务对社会结构空白的填补:

以社会力量平衡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电子商务通过介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网络结构,可以成功发挥社会自组织、自协调的作用,使农村社会从不成熟、不稳定的结构,转向成熟的、稳定的结构。

在工农、城乡“二人转”结构下,农村社会难以形成稳定结构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缺乏“社会”这个居间的角色。

在“二人转”的前半段,农民不愿种粮,国家以统购统销强迫农民,为城市工业化做贡献;在“二人转”的后半段,国家要反哺农业,这个月我看到种粮一亩地,国家补三分之一,农民连农业税也不交,在某种意义上,在拖累国家(还工业化欠帐)。

然而,国家与农民之间,难道不能有一种类似商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机制吗?

从国外农村社会发展经验看,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社会组织的发育,是农村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稳定因素,成为社会的生态平衡机制。

国外农村合作社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欧洲模式,以德国、荷兰、法国为代表。二是以综合性合作社为主的日韩模式,以日本、韩国、以色列、泰国、印度和中国的台湾为代表,如日本、韩国的“农协”。三是以跨区域、协作式合作社为主的美加模式,美国、加拿大、巴西建立在大农场、大农业基础上的共同销售性合作社即是。

在日本,多年来,政府对农协一直实行低税制,如所得税,一般股份公司要缴纳62%,而农协只缴纳39%;法人税,一般企业要缴纳35・5%,农协只缴纳27%。国外对合作社主要是法律规范和政策扶持,直接进行行政干涉和管制的较少,目前全世界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有关合作社的法律。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没有农会这样的组织,中间缓冲地带的经济组织许多都半死不活(例如农村合作组织既不能成为二政府,又难以适应市场与农民打成一片),这使农村社会结构容易趋向极化,不是政府,就是农民。一旦发生冲突,往往造成上访、等极端行为。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成熟执政经验的社会,理应从结构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靠维稳经费的追加解决问题。

在这一特殊国情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经济组织形式,可以对农村社会结构发挥意想不到的稳定作用。

电子商务当前已经进入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国形成了世界级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平台在意大利没有、整个欧洲没有,这是天赐中华的历史良机。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电子商务平台,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政府(和企业),介于二者之间的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具有自组织、自协调的社会功能。但它不同于农会,没有政治性,是经济组织。它对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表现在使农民在经济上有序化,利益协调化,为社会稳定提供经济基础;又不同于现在半死不活赖在政府身上的那些官僚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充分的市场活力,可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存活下来。

更主要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同产业化中的“公司+农户”比较起来,由于生产力先进了一代,生产方式先进了一代,因此具有一个稳定的、来自基本面上的优势,这就是符合农民利益。

在沙集模式中,这一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原来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公司掌握订单、掌握市场,农民总是在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但在东风村,我亲眼见到许多小学文化的年轻母亲,抱着小孩子,玩一样(在玩游戏的间隙、十分轻松地)从欧洲、香港和全国各省拉来订单。她们让公司(制造家俱的厂家)生产什么,公司就乖乖生产什么;她们命令公司生产多少,公司就乖乖生产多少。农民成了爷,企业成了孙子。我这去搞农业时,从没见过农民这样扬眉吐气过。

这不是由于这些农民比企业水平高,而是由于电子商务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这两个关系因素站在农民一边,企业只是靠传统的工业制造,就只能给农民打工。硅谷和班加罗尔无法照搬,但沙集这种搞法,全国各个乡村镇都可以上手。这比建设七个欧洲的城市,让农民背井离乡,解决差不多同样的生产销售问题,不知要省多少。这就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力量。

农民一旦同电子商务平台结合起来,不仅是利益得到保障,更重要是权利得到保障。通过网络作用,使分散的农民在行业自律中,形成商业生态合作关系,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利益协调基础。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农村电子商务有这样大的好处,会给中国农村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农民工进城、大建城市以外的新选择,稳定农村社会,但总有人要在利益上受损。象当年乡镇企业冲击了城市传统工业一样,农村电子商务将对城市传统商业造成冲击。我们看到沙集电子商务的成立,在于减少了城市商业中间环节的暴利,势必造成原有商业渠道的洗牌。从全局利益出发,主动的办法是深化商业改革,推动城市商业向更高端的服务业、体验业升级,让出传统商业渠道空间。我们看到,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代表着城市新兴商业的未来,也是中国城市商业升级的方向和空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