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研修活动反思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研修活动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话”创生教师专业发展的能源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有“道”之师,唯有学习、实践、研究,对话则是贯穿三者的链条。
开启教师专业成长的对话之路,我们两线出击:
一是与文字对话——静心读书。新光分站采取共读与选读结合的形式,全体数学老师一起交流碰撞,并将心得体会运用于课堂教学。一年多来,老师们学习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工作站团队研修实践与探索》等专著,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举办了三次读书交流活动。分站成员还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寻找时空,静下心来汲取养分,为后续发展积蓄释放的能源。
二是与专家对话——直面新课改的前沿理论。新光分站多渠道向吴老师请教,邀请吴老师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还与吴老师一起到北京等地小学参加磨课、课后访谈、研修活动,并邀请专家近距离解答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老师们的课堂进行专业诊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搭设了高层次的学习平台,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促进着老师们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研修”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研修就是让教师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够成长?即受到“刺激”了才能反思,有了反思才知道现实的专业需求,有了专业需求才能想办法获得,这个“获得的过程”就是分站教师研修的过程。我们采取总站学习、自录自评、同课异构、学生访谈等研修形式,主要开展了以解读新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为主要内容的研修活动。
新光分站前往北京总站,参加北京小学研修活动,解读教材、分析案例、观课议课,学站的研修方法、研修策略,回校后开展“课标解读”活动,促使全校老师将新的思想方法用于课堂实践,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研修活动采用课前访谈、课中访谈、课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课前访谈主要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新课教学定目标、定重点,实现“以学定教”;课中访谈就是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小组中去,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后访谈或现场采访,主要透过孩子们的声音来感受课堂教学的得失,教师可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现场采访实现了两重意义:一是采访本身就是在锻炼教师的能力,准确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瞬间应对历练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给学生反思学习活动和学习状况的机会,引导学生反思矫正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
分站队员在同伴研修中资源互补、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研修文化,并以不同视角审视课堂教学现象和行为,在自录自评、同课异构对比中思考、交流、碰撞和提升专业能力。
三、“自主学堂”重构教学模式
针对尚未根除的满堂灌、只讲不练等传统教学现象,适应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数学组以吴正宪“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教学思想指导,探索“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一堂课学生活动25分钟左右,教师讲授干预15分钟左右,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校把一节数学课分为“前置预习”、“小组分享”、“全班建模”、“自主练习”四大板块。
“前置预习”旨在读懂学生,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主要过程是让学生根据师生共同设计好的“自主学习菜单”进行预习先学,老师统计、分析数据。关键是设计“自主学习菜单”:首先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系统分析、仔细揣摩,要明确知识的生长点、关键点和症结点,要知道学生学习这一新知的基础是什么、在学习中会有哪些问题、学习这一新知的常规途径是什么?要让学生学会知道前置预习的一般程序,即先认真思考、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小组分享”是让每个学生的前置预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经验得到分享,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首先是建立融洽、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为ABBC4人小组(A为优秀学生,B为一般学生,C为学困生),小组成员按“自主学习菜单”轮流交流学习成果和经验,其他同学倾听、评价、质疑,体验分享的快乐。教师作为倾听者、引导者、信息采集者,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适时点拨引导。
“全班建模”是在小组交流基础上,促进全班分享、质疑、深究、提炼、总结、升华,教师作为组织者、追问者、质疑者,要善于“踢皮球”,把各组存在的疑惑“踢”给全班解决,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然后组织学生归纳、整理、提升,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连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自主练习”板块特别强调分层练习:全班学生都做好“必做题”,学有余力者可做“选择题”,必做题可分成一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等。
篇2
一、 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学校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体系
跨学科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思想精髓就是“跳出学科看学科”。我们发现,不论是历史、政治和地理三门有天然融合优势的学科,还是物理和化学,抑或是文科和理科之间,都有相互的联系和可以借鉴的事物。而且,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研组、年级组层面,抑或是班级任课教师层面,都可以进行跨学科教研活动,三者横纵交错,构成了学校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体系。
我校建立了三级听课评课教研网络。
【一级】成立由校长室领导下的教学评议小组,由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一是统筹安排校际之间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大型听课评课活动;二是评议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准备参评高一职称的教师和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教师等三类教师。一般每周开展两到三次活动。
【二级】这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下的年级组听课评课活动。主要职责是加强学校内部学科教学的纵向研究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一般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三级】这是由各班级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协调小组,主要是搞好学科之间作业量的安排、自修时间的分配以及在会考等重大考试来到时各学科的配合。一般每周安排一次活动,由班主任组织。
(二)完善跨学科听课评课的制度建设
进行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相关的制度,制订相关的计划。合理的听课评课制度是相关教师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使跨学科互动式听课评课活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必要条件。
1.制订跨学科听课评课学期计划
确定每学期学校进行跨学科听课评课的日期与主讲人、参加者;确定参加每学期跨学科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主题与任务布置;制订跨学科教研管理的相关奖惩条例,如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在20节以上,其中跨学科听课评课不少于5节。
2.设立跨学科听课评课日
每周四是学校课堂的“对外开课日”,也是校内教师的“跨学科听课评课日”。这一天,学校重点安排各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展示课、各学科青年教师的研究提高课、学徒教师的邀请指导课等。其他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研究的需要,自主选择本学科各种不同层次的课进行听课评课,也可以选择跨学科的课进行听课评课。
3.加强对跨学科听课评课的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的针对性,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带着问题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如三维目标如何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生成性目标怎样达成、有没有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等。听完课后,听课教师要写出听课评析,并参加跨学科的评课活动,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要及时填写“跨学科听课评课登记表”“跨学科听课评课信息反馈表”,撰写听课评课反思笔记或特色案例,并把听到的和学到的“亮点”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4.加大跨学科听课评课展评力度
学校课程部定期对“跨学科听课评课登记表”“跨学科听课评课信息反馈表”进行汇总,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反思案例的展评活动,并对优秀的案例进行及时推广。期末,课程部还要对教师参加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指标。
(三)开展专题性的跨学科听课评课研修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主干问题是许多不同学科教师都会遇见的,如有效的教学导入、怎样提问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讲解与练习的关系、学生的动态评价,等等。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只能站在自身的学科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如果围绕这些主题,通过集体讨论,就可以帮助教师们跳出学科视野的限制,更加充分合理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进行跨学科主题研修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研修主题应鲜明
研修主题应关注新课改下学生的发展,聚焦以“学习规律”“认知规律”等为基点的学生学习活动;关注“新课改背景下的疑难问题解决”;关注反映本校实际、切口小易操作的教学现实问题;关注教师成长规律,尤其是教师发展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
2.研修方案要细化
各个跨学科的研修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讨论后确定主题,精细化预设研修过程,体现研修活动的系列性,深化研修主题。
3.研修过程重生成
引导教师主动、全程参与活动,并能围绕主题展开实践研讨,使跨学科的主题研修层层推进,体现连续性和系列性。同时要丰富研修形式,增强研修的技术含量,在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听课实践、课后反思、课后评议交流、再实践、再反思等过程,不断生成并加深对研修主题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4.研修成果需提炼
要重视研修活动的总结反思,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方法、策略,并达成共识,即形成某个阶段的研修成果。这既利于改进并优化研修过程,又利于后续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经验的推广应用。
二、跨学科听课评课制度的成效分析
首先,跨学科听课评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大大拓宽了教师的教研视界,强化了学科之间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开课教师们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步骤,在高效上下功夫。各学科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真切地感悟到跨学科教研带来的多视角的教学设计、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多内涵的专业发展的益处,并有效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其次,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而是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参与的教师能从其他学科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此外,跨学科听课和研讨还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改进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促进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篇3
一、组织策略
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有效实施“学、教、研”一体校本研修的基础保障、基本前提,包括内部保障、制度管理、团队建设、专业引领等基本因素。问卷调查发现:有67.74%的教师认为将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会促进校本研修向深层次发展,对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41.93%的教师认为加强组织管理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最需要做的工作。我们从机构建设、团队建设、文化孕育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的有效组织策略。
1.机构建设
无论何种形式的校本研修都应该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规划与实施。目前,各学校在主观上对校本研修工作比较重视,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设置专门的教科室研究机构,聘请专家指导,骨干教师参与,这在一程度上促进了校本研修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本研修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二是职能不明确,缺乏规划、组织和协调;三是业务指导能力不强。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机构建设上实施两点。
(1)成立“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工作室。学校的科研与教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教研”一体化这样主题鲜明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更应该加强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科研与教研合二为一,成立专门的“学教研”一体化工作室,由业务副校长任主要负责人,负责教研与科研的统一管理与实施。如图1所示:
(2)确立各部门工作职能、流程和任务安排。业务副校长和教导处的主要工作职能是统筹规划、协调读书社、学科领导、教科室主任的工作安排,做到工作协调一致、互相支撑、相互融合。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组织、规划和指导教科研工作,为教师开展主题式教科研活动提供服务、指导、培训。教科室主任的角色定位在协助业务副校长工作,指导骨干团队、各学科的教科研工作,起到协助、沟通、规划、指导的作用,也是基层教师与校外专家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2.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以年龄、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水平为界限,以自主、自愿参与为原则,以推动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为目标而组建的“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团队。
首先,建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骨干研修社团。以专题阅读、主题教研、专家培训活动为主,每月活动一次,提前布置主题,成员进行专题研修。以“读名师、研名师、学名师”主题研讨活动为例,主持人提前布置成员了解自己喜欢的名师,然后撰写相关的名师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布置下次活动。
其次,成立以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研修社团。中老年教师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年龄较大,但教龄很长、经验丰富,是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基石。中老年教师研修社团,以自主研修、定期交流为主要活动方式。一方面,以图书阅览室为主阵地,为中老年教师提供“精神食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可互相交换书籍,可以交流读书感悟,还可以积极献计献策,参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不给太多压力,没有记笔记、写心得、等硬性任务,避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工程。
3.文化孕育
文化的形成对存在于“场”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将施加“力”和“能量”,具有激励、凝聚、熏陶、约束、辐射的功能。“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文化的孕育,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氛围营造构建学习型组织,孕育出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目标明确、共同成长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
一是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推行校本研修工作中,教师要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强调团队精神,责任共担,群策群力完成任务。每位教师在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彼此互动、共同成长,成为凝聚人心、通力合作的专业发展团队,成为合作探究的场所,促进学校建构合作共赢的研修文化。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采取类似于“LDC”活动方式,任务分担,每人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目标,并且在团队中围绕中心目标进行学习、研讨、互动交流。
二是氛围营造。文化的孕育需要良好的氛围。校本研修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民主、平等、开放、宽松、和谐的人文精神。在氛围营造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开放、对话、分享、共赢的原则。
三是创造共享。主要采取工作分析活动(学期初对工作的前景作出规划、确立目标措施,工作结束后写出分析报告)、论坛活动(专题性论坛)、头脑风暴会议(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发散思维)、信息会(对研修信息进行)、网络研讨会(通过网上研讨交流,拓展研修空间)等方式,实现研修的创造与共享。
二、实施策略
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团队建设是实施“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的前提与基础,是刚性保障;合作共享、和谐共进式研修文化的孕育与形成是有效实施校本研修的软环境与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有效实施,这需要把握点上突破、面上结合的原则。
1.研训一体
“研训一体”是指学校或教师个体就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解决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二者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其具有共同性(指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即研究的问题从教育教学实际中来,培训也针对研究的问题而展开,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提高教师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服务质量。)、互补性(指学校教研部门与教师内心的成长需求相互补充)、整合性(研训人员的整合、研训内容的整合、研训形式的整合)三个特点。
一是入职阶段的“研训一体”。针对入职时间为1~3年的新手教师,采用“校本教学研究+引领性培训”的培训策略,成立青年教师研训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通过开展专题学习、备课指导、课堂观察、微格教学、专题研讨、自主反思、师徒结对、教学比赛等形式,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对于新手教师,学期初通过指导小组的要求,进行相关课程标准、教学常规的学习,通过“自己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个人修改备课”的三级备课方式进行备课,然后指导小组进行课堂观察、诊断,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要持续两周的时间,每月进行两次;同时,要求教师进行学后反思、备后反思、课后反思,并经常性地采用微格教学进行自主观察、检验,每月一次。领导小组由相关的学科领导、教研组长组成,负责组织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青年教师成长分析会等活动,对新手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与指导小组相互反馈交流,共同指导新手教师的成长,活动的组织开展一般一学期进行一次。通过学习、备课、磨课等培训、研修相结合,在短时间、多形式的提高培训中,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经过3~5年的磨炼,逐渐达到熟练新手水平。如图3所示:
二是专业发展阶段的“研训一体”。主要是针对教龄在5~10年,进行过县级及以上课题研究、执讲过烟台市级以上优质课的教师,他们的专业已基本成熟,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智慧。但是,研究发现,科研能力不高已成为其制约专业成长的根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需要学校依然进行培训支持与管理,采用“校本支持+课题研究+学分管理”的系统模式。
校本支持系统、课题研究系统、评价管理系统,这三大系统分别取向为技术支持、科研能力培养、管理评价保障、支持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最终取向为科研能力的提高。首先,新学年第1个月内通过专业阅读、同伴互助、问题诊断、课堂透视等形式,让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阶段性的研究观察;然后,通过专题培训、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方式让其对所研究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确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方法与阶段划分,为其立项申请、开题论证打基础,然后通过1~2年的时间进行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将其成果进行推广,推广的形式为“召开推荐会”“展示研究成果”“课堂汇报展示”等。学校将其纳入考核奖励范畴,激励这部分教师更加积极、扎实地进行课题研究。
2.三题三级
“三题”指的是专题阅读、问题教研、课题研究三种校本研修形式;“三级”指的是自主研修、骨干团队互助研修、专家引领,“三级”是建立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理论基础之上。“三题三级式”校本研修在其组织实施中,既可以是自为一体、单独存在的,也可以是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如图4所示:
(1)专题阅读(自主研修)。专题阅读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长期的、持续的、研究性的、反思性的阅读方式,包括自主专题阅读和团队共同阅读两种组织形式。其中,自主专题阅读是以个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承担的课题为切入点、突破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阅读。
对于个人专题阅读的组织实施,需要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机制。首先,要求每位教师选取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点,这个研究点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点制定个人的专题阅读计划,学校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汇总,留做专项评估的依据。学校要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积极为教师提供书籍,以激励教师的阅读积极性;然后,教师根据个人的计划,进行有层次的阅读。在阅读之前,学校要做培训,教给教师阅读的方法,如,摘抄阅读笔记、制作读书卡、写读书反思、写分析报告或论文等,对于教师的阅读情况,学校要做跟踪式检查,采用交流和查纸面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专题阅读质量要纳入教师考核。
(2)问题教研(团队研修)。“问题”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困难和疑惑,“教研”是通过教学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可以说,“问题教研”是以学习、研究、研讨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这里边“问题”是抓手,“学习、研究、研讨”是方式。
研修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参与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展开研讨,这个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观课议课”的研修形式,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观课议课按照“观课教师与讲课教师交流教学目标(解决的主要问题)――观课教师分观课点进行观课(注意观课位置)――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共同研讨主题或问题(注意交流研讨方式)――授课教师教后反思(结合研讨建议和体会)――组内教师第二次磨课(基于问题修改后第二次上课)”的流程进行。
问题教研从课堂教学的问题出发,从教师渴望改变教学的需求出发,以实际教学为例,围绕教师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每位参与者都针对教学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困惑,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教师在参与式研修活动中感受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形成良好的研修氛围。
(3)校级科研(专家指导)。调查问卷显示:65.83%的教师认为进行课题研究是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约自己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由于每年立项的省市级课题、县级小课题数量有限,不能保证有研究意愿的教师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需要通过校级课题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按照“提出申请――集中汇报――行动研究――整理成果――现场鉴定”的程序关注和指导校级课题。
篇4
一、建立校本研修机制,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实现校本研修的有效管理,我校先后制订了《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了“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的教师培养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主抓落实,教导处、培训处等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管理,依托教研组(年级组)开展活动的校本研修网络,建立教师校本研修档案,明确各级领导校本研修管理的目标、任务与责任,从制度上保障了校本研修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
二、拓宽校本培训渠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师德修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精神的培养和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在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为关注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通过与教师签订师德修养目标责任书,开展师德演讲等师德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自主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订个人研修计划,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岗位培训。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自主研修学习的具体要求,包括教师每年阅读教育论著、写读书笔记、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撰写论文等,学校每学期定期检查、督促、考核和奖励。
3.全员培训与个体培训相结合。抓住“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国培计划”“网络研修”等机遇,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学习,实现共同提高。并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包括课题研究方法、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微课制作、教学反思等,这些专题培训活动立足于校本,根植于课堂,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4.校本培训与专家引领相结合。我们充分认识到专业引领的重要作用,定期邀请专家名师以及教研室、基教科领导来校指导教研活动的开展,探讨班级管理以及高效课堂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先后聘请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宋德明、西航三校名师王冰冰、吴兰,宝鸡市高新一小校长杨冬梅等专家到校讲学,使广大教师在与专家名师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新理念,接受新思想。
三、丰富校本研修内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自我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是根本和基础,是关键。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每次听课交流中及时进行反思,写好反思日记,以此为载体,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同伴互助。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交流学习活动。实行集体辩课、磨课,在辩论中集思广益,在磨课中达成共识,然后进行个性化教学。
3.专业引领。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积极寻求专业引领的支持。 一是发挥省内外知名专家的引领作用。我们采取请省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教学指导等,有效地使研训工作逐步走向深入。二是重视教W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专题讲座、名师示范课、师徒结对活动。
4.高效课堂。学校以“同课异构,高效课堂”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活动注重阶段性、层次性,以点带面,全面提升。(1)同课异构上好组内公开课。(2)名师示范上好校内引领课。(3)专题研讨上好主题教研课。
篇5
1、调研学校:西乌二中
2、调研时间:20xx年12月4-5日。
3、调研内容:领导的管理理念以及师生的教、学状态。
4、研形式:观课评课、反馈交流。
二、调研情况分析
(一)主要工作与经验
1、校园文化建设。
(1)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领导身先士卒,以自身的廉洁公正以及人性化的管理营造了学校民主平等的气氛,以诚恳、透明和信誉,赢得了教师们的信任。
(2)纯朴热情、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第二中学纯正健康,校长平易近人,教师虚心好学,学生天真淳朴。
(3)勤学、善思、务实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较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校本研修工作
(1)学校在校本研修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全机构、制订规划、形成制度,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帮助教师制订个性学习计划,并把教师的学习纳入新型师德考核内容。
(2)搭建校本研修平台。学校领导确立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实行导师制和指导教师制,坚持做好师资培养工作。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分调动旗、校两级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校园网信息专栏,为教师建立学习、交流、研讨的研修平台。由点及面,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立足校本,聚焦课堂,重视教科研工作。学校以学科组、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确立研究主题,有计划地开展集体备课、互动研讨等活动。通过学期课改理念,深入钻研教材,互相观课评课,人人撰写“实践反思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
教研组活动,规范、扎实、有序。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带头上实践课,活动资料积累齐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每堂课都有语言设计训练点,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字词教学扎实有效,不仅方法多样,而且有选择,有侧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步骤清楚,操作性强,朗读有指导,效果好。作文数量适合,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写作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字词检测大部分同学组词能力较强。
数学学科
教师已基本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有经常性的、具有真实感受的教学反思及教学重构意识,多数老师,能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对象,分析合理、定位正确,撰写的教学随笔颇有质量。学生作业规范清楚,正确率高,教师批改认真及时,作业量适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掌握较好,计算既正确又熟练。
英语学科
学校领导重视教研组活动,教研组计划比较详细、具体,教研组活动比较规范扎实。课堂教学流程清晰,单词教学扎实,讲解透彻。作业批改及时、规范,能做到面批。测试情况良好,特别是学生应答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强。
4、素质教育实施情况
(1)以“班集体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制订了班集体评比细则,通过进行“优秀班集体”、“合格班集体”验收、召开学生座谈会、班主任例会等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2)以“今日行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制订了行动方案,立足课堂,常抓不懈:导护巡视,看学习习惯常态;人人讲普通话,不分课内与课外;写字比赛,“漂亮字”显身手;体育竞技,一展英姿;科技园里,长周期探究出成果……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教师之间和学科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大多数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但也有一小部分教师(尤其是老年教师)由于教学思想还比较传统,在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比较欠缺;语、数、外学科的教研组普遍重视“校本研究”活动,在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带动下,认真开展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研活动质量,但是有些学科教研组只开了一些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和论坛活动,教研活动不够扎实,教研质量不高。
语文学科
识字教学,正音训练不够到位;阅读教学,忽视整体性阅读,操作步骤不够清楚;思维训练缺少点拨,学生的思维表现出零碎、无序;少数作业字迹不够端正,课堂上的语言、思维训练在作业中没能体现,题型单一;作文两极分化严重,班与班之间不平衡;备课缺乏针对性和反思重构,网上下载痕迹明显。
数学学科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作业缺少分层练习,拓展不够。
英语学科
教研组活动,缺乏总结和思考;教案缺乏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缺乏适切性和合理性,部分教师有教后感,但反思缺乏深度;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学生书写习惯不够好;学生的口头回答能力两极分化严重。
综合学科
三、校本研修意见
1、进一步健全校本研修管理机制,依托校本研修博客网,为教师搭建自主进修、互动研讨、反思内化的平台,并以此作为抓手,提高校本研修的效果;建议设立校本研修的专项基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把校本研修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西乌二中教学调研报告西乌二中教学调研报告,
2、加强备课研修,通过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行为,提倡集体备课和电子备课,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落实学情分析与教后反思等校本研修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学生学习习惯教育的专题研究。
4、加强学生训练的层次性设计研究,适量延伸拓展相关内容。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5、进一步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关注其业务水平的持续发展、二期课改理念的学习以及教学技巧的逐步构建。
6、低年级课程应安排专职或基本功较扎实的教师担任,加强基础培养。
7、进一步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合理安排教研活动的时间,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篇6
关键词:工作型合作;研究型合作;教研组建设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建校只有10年的年轻学校,我们英语教研组16位成员平均年龄32岁,而我这个年轻的教研组长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的几年,我一直觉得教研组活动就是组织教师上上公开课,然后组内教师评个课,定期检查一下教师的教学常规,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该干什么。虽然组内教师都很团结合作,但教师之间的合作大多还停留在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学进度、组织公开课说课评课、交流教学经验等事务性工作的合作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不断反思,不断问自己:“我能为教研组做些什么?”而课程改革也强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但从我校英语教研组建设的情况看,才觉得这种工作型合作已经不能适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反思我们教研组的工作,教师间“工作型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集体备课“貌合神离”
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之间合作的基本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性的思考和探究有利于提高备课和教学效率。但在教研组建设中,集体备课中的教师合作常常是“貌合神离”。这是因为各备课组往往采取分工合作的轮流备课制度,一人主备,其他人补充成为当前我们英语组集体备课制度的主要形式,教师之间合作的深度不够。
2.校内公开课、研讨课展示有余,研讨不足
校内公开课仍追求“上出精彩的课”;课后评课每个教师先说几个优点,再象征性地说一两处缺点。其实校内公开课、研讨课应该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
3.教学经验的交流偏重于教师教的经验,对指导学生学的经验交流不足
每次交流教学经验时,大部分教师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做法,但缺乏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的交流。
二、转变策略
日本著名的教育学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因此,我们教研组尝试从工作型合作向研究型合作转变。以校本研修为灵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自助式研修
组内教师通过自学、自查、自省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2.引领式研修
充分利用组内优质资源,开设讲座,进行不同的主题研修。近几年我们先后开设了《如何写教学反思》《词块策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中人物型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讲座,以达到教研的目的。
3.专题式研修
根据教研组发展目标,确定阶段性校本研修的重点。如,2009~2010学年我们校本研修的重点是:在“五严”背景下进行“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专题研讨。2011~2012学年我们校本研修的重点是:开放教室,公开日常的授课情况,实现观摩教学,培养“合作性同事”关系。通过公开日常的授课情况和校内教学研讨,英语组教师间建立起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合作性同事”关系。2012~2013学年我们校本研修的重点是:建立课堂观察研究小组,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通过上一学年的组内观摩常态课,我们的教研氛围更浓了,几乎所有教师都能愉快地参加教研活动,因为每次活动都是基于平等的共享,大家平等参与、真诚表达、和而不同。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家都有所收获。此时,我们又发现在观摩日常的常态课时过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授课情况,而忽略了议课活动。首先是理论学习:通过区教研活动和网络、相关的书籍学习有关观课议课对学生学的情况的观察。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课题观察研究小组,研究了观课的理论。其次是实践:(1)确定观课的主题;(2)观课教师坐在学生身边围绕主题观察学习效果;(3)收集、整理课堂教学信息;(4)观课教师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并提出自己的思考;(5)组内教师围绕主题一起探讨问题,研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反思这一学年的观课议课活动,我们自己研究设计的观课议课表虽然不很成熟,但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学研讨会上,大家更多地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和教师的应对来讨论。
4.课题式研修
让教学具有创造性。在教研氛围日渐浓厚的英语教研组内,很多教师都有很强的教科研意识,积极地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2009年以来,我们组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个,市“十二五”规划课题1个,市级个人课题已结题3个,区级个人课题已结题4个。
总之,我原以为教研组工作就是简单的“教”和“研”。现在才知道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比之下,“研”比“教”更难。过去的教研活动只追求“做过了”“做完了”的充实感。大部分教研活动往往在准备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而忽略了事后的充分讨论、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例进行相互学习,使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打了折扣,也不能让每位教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现在知道了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2012年我校英语教研组还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
参考文献:
篇7
研修是以某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为教学内容,对具有大学本科毕业或相当学力程度的在职人员进行较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不是一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不与研究生教育的学历、学位挂钩。它不是“申请学位班”,也不是“研究生班”。但确定了申请硕士学位资格的人员,在研修班期间参加的由学位办公室组织的学位课程考试,其成绩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所承认,不必再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考试。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个人研修计划模板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个人研修计划模板范文1拟解决的问题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的基本
思路与主要方法本人于2019年10月19日—10月24日参加了“国培计划(2019年)河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送培到县”的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学院领导的讲话,怀来县教育与科学技术局领导的讲话,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通过与指导老师、参训同学的深入交流、研讨。我的教育使命感得到提升,本人的数学专业理论水平、数学课堂教学技巧、教育论文撰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今后的研修与发展提供理论保证。
通过培训促进我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集中怀来县沙城中学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回任职单位进行岗位实践进行教
学改革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完成教学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远程学习跟进培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
预期成果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个人研修计划模板范文2拟解决的问题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积极研读新课标,用理论来充实自己。
二、努力践行新理念,改善课堂教学。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四、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自觉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实施步骤
一、积极研读新课标。
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来充实自己,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二、认真上好教研组内的研讨课。
我们每周四的教研活动,我都会积极准备,认真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教学新理念,改善自己的课堂结构,实现高效课堂。
三、注重反思总结。
我总是在教学之余,讲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认真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争取有质有量。
四、借助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教学情境,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期成果
在多方努力下,完成当节课教学任务,实现数学的高效课堂。
个人研修计划模板范文3此次培训过程中您想要解决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上的一节课的名称
五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
研修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的正确方法,优化小组合作,深入开展有效教育。
研修主题
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主题。
实施步骤
1、参与专家视频答疑活动、浏览简报、学习同伴优秀作品等收获.
2、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预期研修成果
小组合作操作起来有难度,争取二人合作小组掌握“倾听、表达、约定“的基本要求,力求提高合作效率。
个人研修计划模板范文4一、指导思想
1、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技能,掌握本学科教育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拓宽专业知识面,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力争成为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带头人。
2、积极参加省、市、区课改培训,把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使之内化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3、经常走出去聆听名师、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及各种研究课,吸取他们的精华,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4、敢于开拓创新,使自己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5、经常反思、总结,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搞好教学科研。
二.进修目的
1、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读中外名著,吸收文学之精华,和高尚的人对话,使自己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积淀文学底蕴。加强专业书籍的学习,丰厚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摸索教育规律,使教学更加严谨,科学。
2、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标兵、改革的先行者。
3、加强学习和培训,转变观念。
认真学习各种理论书籍,积极实践,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4、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安排的教育教学研讨或对外交流活动中积极承担教育教学观摩、示范课任务。
5、做好业务理论学习笔记本,写好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撑点,使教学实践提高到理论的层面,让自己教学水平得以升华。
三.进修内容
1、结合学校的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业务素质。
2、结合自身需要,自学计算机动画的简单制作,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以课改为契机,教学中注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石”的思想,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实现合格课100%,优质课50%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实效。
4、结合教材,选择适合内容由学生配音,制作课件;
提供交流平台,信息员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特长,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及课题组活动,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科研成果为自己教育教学服务的转变。
6、探索网络课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并在科研、课题上有所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修:
(一)、勤于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
1、坚持阅读专业相关知识的书籍,及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且广泛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努力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以不断给学生新信息、新知识,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
2、借助网络平台与时俱进,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
3、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修个人学历,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
4、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听课活动,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
(二)、善与反思,深刻省察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1、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教师。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反思教育学生的点滴,在反思中感悟,写出高质量的教学随笔、教育故事等。
3、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三)、打造精彩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1、在总结自身的教学特点基础上,大胆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特色。
2、积极参与各类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活动,每学期坚持上一节公开课或研讨课。
(四)、乐于研究,增强教育科研能力
1、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学校课题研究,申报科研课题,把教研和科研结合起来。
2、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自己的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地总结,发现问题就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
3、研究过程有序,每个阶段做到有计划、有总结。
边研究边反思,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实践体会。
4、搞好成果档案、课题档案、文件档案、资料档案建设。
篇8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校本研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31-02
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农村中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教师而言,他们中的多数人教学观念陈旧,不能领会新课程理念,不重视教改;不能正确理解新教材,对现行英语教材的理解片面化,教学方法不当,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农村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以上现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学生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以往都是教师在假期去外地进修学习,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与真正的课堂脱节,缺乏实效性。因此,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学院以陕西泾阳县为对象建设了“陕西省校地共建中小学校本研修实验区”,在2011―2012年这段时间先后进入泾干镇中学、云阳中学、扫宋中学和云塔寺中学这四个学校对英语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指导。
一、答疑解惑咨询
教师在校本研修这方面肯定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我们采用面谈式和团体座谈咨询两种方式帮助他们弄清疑惑,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充分交流互动,促进思维碰撞和集思广益。
二、案例分析指导
我们会选用英语教材的个别单元作为教育案例,从目标设定、内容分析、过程设计、方法选择、活动实施、反思评价等环节与教师一起辩证分析、交流切磋,使教师体验和领悟教学内容所蕴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头脑中悬浮的课程改革观念真正做到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转变,为他们顺利进入亲身实施课程改革的课堂实践铺平道路。
三、教学现场对话
我们先后走进这几所学校的英语课堂,现场观察,一起进行课后反思评课等互动交流活动,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给教师提供一些专业性指导建议。通过零距离体验接触实现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情境的对接,而经过整合之后的建议融入了一线教师熟悉的教学实践情境信息,更接近教师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因而更容易被一线教师所接受并融入其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更新。经过这一系列的指导与整合,这几所学校开始实行了全新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教师们信心和劲头都非常大,他们在慢慢地适应和尝试中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1.以“导学”引预习。这些学校以一个年级为一组,为每一个单元编写英语“导学案”,每一个单元,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标,由集体讨论、研究,统一体例,学重点,统一训练方案,编写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在课前发给学生,内含本课堂教学目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以及20个左右的练习题。学生根据该方案的要求自主学习,提前预习,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如果发现问题,学生们会在老师的组织下,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从而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这样做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将教案、学案、作业、练习结合在一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便于学生自学,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高效量化赋分。课改后,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个性张扬,你说我论,但我们也发现仍有少部分学困生死气沉沉,在了解探讨之后,我们和授课教师制定了“高效课堂”之学习小组课堂各环节评价标准及赋分细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体潜力,发挥了学习小组的最大动能,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个体之间、团队之间良性竞争的氛围。课堂量化赋分的评价对象是各学习小组;评价主体以任课老师为主体,全体学生参与共评;评价范畴包括学案完成、课前板书、站立交流、课堂展示、对抗质疑及其他方面。赋分细则分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案完成:任课老师可全收检查导学案或抽查各个小组部分成员的导学案,视其完成的质量赋分。(2)课前板书:各个小组推选组员提前把该组所分配的任务板书写在黑板上,视其板书的质量赋分。(3)对抗质疑:在别的小组展示过程中,看其他小组成员能否发现该组的板书错误或讲解错误,是否有更好的答案或解题方法等进行赋分,并且对该组讲解内容做出相应的扩展及补充,都给予奖励。每天总结一次,在黑板上公布结果,并评出明星小组。由于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传统课堂上打瞌睡、聊天、看小说的人基本没有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意识也支撑了孩子们的学习意志。学习好的同学会主动地鼓励、帮助学困生,而学困生为了小组荣誉学习比以前刻苦了。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对薄弱学校尤其是薄弱学科的指导与扶持是专家团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通过传递新观念、新信息、传授新教法,进一步推动了各校的教育改革,使一些原本薄弱的学校开拓了工作思路,提升了教学改革的层次。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制定合理解决的方案,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英语课改模式,在试验区推广。
参考文献:
[1]成达如.校本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56-57.
[2]金莉.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理性思考[J].甘肃农业,2007,(1):54-55.
[3]苏雁.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被动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3):47-48.
[4]王路.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5).
[5]周冬祥.教师自主成长之路[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5).
篇9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 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篇1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构建和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校本研修,简单点理解就是以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或教师教育,即学校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校本研修要求学校依据内涵发展的需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
目前关于校本研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在少数,但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各所学校仍然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以校园网为根基,以教育博客群为载体,建立起了内容丰富的校本研修社区,真正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参与和群体参与,形成了“人人都是研究者”的良好教研氛围。同时,通过创新校本研修管理机制,创生出“青蓝”教师研修工作室和“灵江争鸣”主题研修模式等一批校本教研特色品牌,创建了多元化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具有该校特色的教师提升发展性培训研修成长机制。编者希望,通过推广该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宝贵经验,能够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内在需要,从而创造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
【摘 要】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田沃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研修也被赋予了新内涵。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校本研修绽放它的“研、训、修”功能?本文立足研修主体――教师发展的层次需要,移植“提优补差”理念,从研修机制、研修模式、层次培养三方面进行引领新方法的探索,从而使校本研修建设出现新气象,提升新品质,铺就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
【关键词】以人为本 研修机制 研修模式 梯式培养
中午11:45,离校本研修开始时间还有十五分钟,青蓝工作室里已座无虚席,承担本次研修试课的老师早已准备好“说课稿”和研讨记录,等待大家“剖析式”指导。
以上镜头采自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个校本研修现场。进入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你会讶异地发现: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热情度超高,人人争上研修课,人人争着交流自己的想法。而更有意思的是,在研修形式上竟然还实行“主餐”、“辅餐”、“套餐”等餐式制……几年下来,教师专业成长快速,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田沃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研修也被赋予新内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直通车”。新时期下,如何让校本研修立足于研修主体――教师的专业差异,全方位激发了各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绽放校本研修的“研、训、修”功能?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以新理念刷新管理思想,聚焦课堂,立足人本,关注教师的层次需求,创新引领机制,铺就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引领教师走上高效的专业发展之路,开创质量提升新局面。
一、创新研修机制――点燃激情
研修机制犹如风向标,时刻把舵着校本研修的过程绩效。一所学校的校本研修机制能否发挥其效能,关键是看它是否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是否能够点燃教师专业发展的激情。为激发教师研修的内驱力,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潜能,学校立足教师心理需求,盘点过程绩效,剖析过程疏漏,去除框框“肿瘤”,改革管理模式,高质化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1.改革管理模式。优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校本有效研修的基石。2007年10份,学校充分挖掘校本研修管理人才,进行了校本研修机构的改革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教师发展主体模式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
此校本研修管理体系,隶属于五级管理体系。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此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层,由校长担任组长;四个研修中心隶属二级管理层,从教学、教育、科研、网络四个层面向下属研修单位提供业务提升的引导和过程落实顾问的服务;为了缩短学科内容差异上的磨合时间,方便年级集体备课,成立了4个研修工作室和12个研修小组。此管理体系创新研修管理模式,实现了研与质的高效融合,使教师专业发展开始走向校本“研修、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构建如下图)
2.优化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是校本机制建设的一部分,它既是学校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为使研修制度帮助教师寻找最近发展区域,激发内在自我需要的萌动力,我们淡化它的“束缚功能”,放大其“人文魅力”。操作上,我们三管齐下:第一,在“精”字上作文章。剔除专职应付检查的“外观制度”,重组原始积累的“过时制度”,完善过程沿用的“有效制度”,使制度还原它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第二,在“新”字上动脑筋。随着教学理念的刷新,研修管理模式的革新,研修过程专业素养的更新,研修制度也进行推陈出新。我们围绕“新”理念,制定《2008~2009年校本研修工作规划》,新增《名优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奖评比制度》、《校本研修成果奖励制度》,以学年为单位,以新的视角及时修改相关条例,确保制度的引领性、前瞻性,使制度亦“与时俱进”。第三,在“评”字上下功夫。我们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改进考评方式,消除扣分项目,采用加分制;淡化甑别功能,放大激励影响;淡化单一评价,实行多元考评;淡化终端评价,强化过程奖励;以奖代罚,以加代减,提高制度的人性化影响。
3.规划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关键是聚焦课堂,关注每一位教师。所以,我们研修机制的改革主要立足教师实际需要、聚焦课堂,同时关注教师专业的目标化、规范化建设,为每个教师的层次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基本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需求。过程中,围绕校本研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大要素,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其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操作上,我们关注教师自我业务能力的分析、个人教学风格的定位、业务发展意向。研修组讨论建议,帮助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近三年专业成长目标、努力方向,从而在课堂实践、同伴互助、过程反思中进一步积累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当过程阶段目标在实施中超越预定目标时,则可以修改发展目标,更新发展计划,寻找新的起始点,加快专业成长的质量和进程。自我发展计划和实践提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关系。
二、多元研修模式――各得其需
研修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累积进程。在操作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教师群体,不同的研修内容,不同的研修时段,我们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求和消化吸引效能,提供多元化研修菜单,使各层次教师各取所需,各积所长,以期缩短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实现教师的多元发展,
1.研修主餐:“灵江争鸣”主题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完善。“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它的主要优势是学习与研讨贯穿于每个板块,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融,上课者与听课者互为相长。此研修模式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研修组。
(1)模式简介:“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共五个板块,呈现出螺旋上升型的结构特征。(如下图)
“一般情况,“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模式一个周期历时三周,每个板块解决一个任务,每一周完成一或二个活动板块。在主题构建上主要分同课同主题、同课不同主题、同主题不同内容、同内容不同层次四种形式组织活动。
(2)成效分析。扎根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创设开放的环境,倡导开放的心态,形成“教、研、修一体”的校本教研文化,这便是“灵江争鸣”主题教研模式的与众不同之处。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它主要有以下改进: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相互交流学习所得,相互交流教学方法,集思广益,提升自己。在“争鸣”中“碰撞”,在“碰撞”中“成长”。
改进三: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聊的形式,在“教师研修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它真实再现课堂教学成效,定格瞬息的教学灵感、听课智慧,使思维碰撞、新策略衍生。
改进四: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的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
2.研修副餐:“二度设计”对比研修模式的引进与探究。“二度设计”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这里的“二”是个虚指,是指二或二次以上的同内容不同预案的再设计。它是以“教师主体发展”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应对策略,是促进教师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模式简介。根据不同的情态,它有课前、课中、课后三种方式。
课前“二度设计”――胸有成竹:它指在上课之前的第二种教学方案,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方法的可行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
课中“二度设计”――动态生成:一般指在上课中的第二种应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许多精彩的课堂效果往往因这临时调更的“二度设计”而趣味横生、动态生成。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改进:意指上课之后反思改进中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弥补和改进等功能,能短时解决一个教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家常式研修的一种好模式。
(2)成效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二度设计”研修模式已初显成效:其一,它使校本研修改变了安排时“轮流坐庄”,过程中热热闹闹,“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走过场形式,体现对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追求。同时,通过“二度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灵感、听课智慧在同伴的课堂亦得到实现,同伴互助作用突显。第二,它刷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因为其操作简易,程序简洁,又直面一线问题的解决,研讨周期可长可短,空间弹性大,所以它适用于每一年龄段每一学科的老师,更适合人数少的短线学科研修组。
3.研修辅餐:“自助餐”活动平台研修模式的创新与研究。根据不同的对象,我们尝试采用“自助餐”的形式为每位教师搭建研修活动平台,将理念清洗和实践引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活动反思相结合,实践验证和互动交流相结合,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实现校本研修的人文性。
(1)专家引领平台:组织教师专业学习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学校多次邀请省、市、县近30位教育教学名家来校讲座、现场作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采取“出去学习,回来交流”形式组织教师赴外地学习,使教师开拓眼界,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论坛讲座平台:为让各层次的教师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我们组织教师专题论坛讲座,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参与专题思考、专题实施、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的机会,以实现多元发展、层次发展目标。
(3)录像反思平台:课堂实录是一面镜子,它客观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具体过程。我们基于教师人人发展的理念,定期为每个教师录制课堂实录,然后让教师对照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这样可激发教师兴趣,让教师在特定的情绪中去检讨自己的问题,认真改进教学。
(4)教学比武平台:让教师在竞赛中磨练,在展示中提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见成色的一项举措。我们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新生代青年教师比武、名优教师教学风格研磨提炼等活动平台,强密度教师学习,紧教学技能切磋,提业务素养积累。
(5)博客研修平台:2008年3月,我们构建了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网络研修社区。基于教师博客的校本研修社区实际是由教师个人博客组成的网络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体系的建立,由学科网页构成;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空间类,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个人成长的足迹;第三个群落是区域教研――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完善。博客研修平台进一步开拓了研修空间,便捷了互动交流,使研修真正成为个体完善所需。
三、“分格”研修对象――梯式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关注不同层次老师的需求,促进教师立体化的发展,引领教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燃起自主发展激情。我们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育的能力,分成“合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提升目标追求,激励跨越式发展,构建学校专业人才成长的“三格”培养模式。
1.新老师的“合格”培养。对于刚入校的新老师,为了缩小“磨合期”,我们分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强化培养:一是由教导处组织培训,集体观看介绍学校的专题片,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十项工作制度,解读相关考评奖励制度,熟知学校工作常规岗位职责;其次,组织骨干教师组建调研组,进驻课堂现场教学调研,“望”、“闻”、“问”、“切”,为新教师教学引导技能“把脉就症”,及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同时帮助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第三,通过“同伴引领互助”协议的签定,以“师徒协议”形式,加强岗位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培养,传授班主任工作艺术和组织能力,使新进的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团队的步伐,缩短个体差异。
2.青年老师的“升格”培养。青年老师是学校发展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一支生力军。为了让青年老师脱颖而出,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升格”前进:第一,制定三年成长计划,确定三年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一方面给自己的专业成长找准一个方向点,另一方面过程组织“回头看”反思式总结活动,及时更新前进起点。第二,推出“名优教师建设工程”、“星级老师评比制度”,让每个青年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专业发展航标,朝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步,享受过程提高的快乐。第三,创设条件,内引外培。我们提供了许多校本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学习促提高,以培训促奖励,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实用的做法呈现在青年教师面前,引领他们快速成长。
3.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如何让骨干教师有更高一层的奋斗激情,有高层发展的动力?根据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现状,我们制定《桥下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加速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第一步,选苗子,进行人员筛选:根据每位青年教师在各项基本功比赛、教学比武、科研积累的成绩,确定年轻有为、有培养潜力、上进心强的青年骨干老师作为历炼培养的对象。第二,搭台子,进行全面“补养”:历炼“教学基本功”,参加各种“教师基本功大赛”;锤炼“教学策略”,加强课堂调研、诊课活动,进行主题研修课的研磨,二度设计的雕琢,送教下乡的锤炼,摸索教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提炼“教学思想”,加强教学科研理念的学习和洗理,刷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新理念新思想统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第三,定调子,进行风格塑造:客观分析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特长和教学优势,邀请本县教研室和本市名师进行课堂诊课活动,帮助提炼出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鼓励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研修的本质在于提升各层次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培植积极向上的专业源动力。它的经营,不仅需要规范管理,还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期的教师校本研修,更应关注教师层次需求,优化“提优补差”策略,创新研修模式,拓展研修平台,铺就专业成长的幸福阶梯,引领教师走向高效的专业成长之路,使学校真正成为孕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朱小燕.什么样的培训教师喜欢[J].江苏教育,2007,(3):55-56.
- 上一篇:关于研讨会的会议方案
- 下一篇:乡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