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

篇1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篇2

一项针对上海全市高二年级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调研显示,上海目前高二学生拥有课题12 057个,188所高中的高二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总数的74%。除本校教师外,这些学生还拥有1 101名校外辅导教师。75%的上海公办高中已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学生研究课题除聚焦科技创新和社科人文领域外,还涉及艺术、体育、环保、金融等诸多学科。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海199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研究型课程学习,2003年了课程指南,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制定准则。2017年,上海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包括4个方面: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海许多高中学校已在实践中形成多样的实践创新形式。如七宝中学从1998年起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系统实验,建设多个创新实验室,今年就有8名高中学生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吴淞中学、市西中学等成立创客教育联合体,与高校合办创客教育体验夏令营;建平中学每年要求高一新生3年中完成至少两项课题研究,并纳入学生高中的绩点排名;各个示范性高中大都布置有形式多样的暑假研究性学习作业。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为课题找专家,为学生找导师,适时推送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导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广西:要求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每天不少于半小时

《中国教育报》消息 广西近日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形成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广西提出,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各地各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

广西要求,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校内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含劳动教育课时)。校园保洁原则上由学校组织学生完成,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家庭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庭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以整理、煮饭、炒菜、洗碗、洗衣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

福建:考级证书不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依据

《中国教育报》消息 《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近日颁布,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招收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书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的依据。

篇3

[关键词]低年级体育课;趣味游戏;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40.183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也是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和进行体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体育老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为他们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为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对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择及运用教学方法。

1 游戏教学法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运动游戏化。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也发展了投掷能力。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

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2.2 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

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2.3 作为开始准备、整理活动的手段

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各种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火车、马车、大气球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2.4 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

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调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队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着小推车,跑到教师指定的地点。

2.5 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设置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不怕远征难”的模仿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3 唱游教学法

唱游教学法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形象的模仿活动和具有简单情节的表现活动,培养学生节奏感、协调性以及审美能力。运用唱游教学法的时机如下所述。

3.1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两周的学前教育期间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通常要经过两周的常规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如果一上来就教学生稍息、立正、队列等课堂常规,学生会感到枯燥且不适应。通过唱游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觉得“上学、上课”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打消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促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3.2 经常作为准备活动的手段

准备活动总是做一种徒手操,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厌烦。如果结合教材经常变换一些新操,如“小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垫上操”“圈操”“球操”“绳操”等,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3.3 作为整理活动的手段

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唱游教学法,可以克服整理活动中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娱乐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疲劳。唱游教学法,切实可行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身心负荷较宽松的欢乐气氛中,接受体育的启蒙教育。

4 儿歌教学法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体育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生活气息很浓,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简练的语言讲清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儿歌教学法正是如此。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喜爱。如齐步走的儿歌:挺胸抬头,摆臂有力,横排对齐,竖行对正,目视前方,先迈左脚。前滚翻儿歌:下蹲低头手撑垫,蹬地提臀向前翻,肩背着垫抱小腿,蹬地团身是关键。

5 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实际教学中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即激“疑”、激“思”、激“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一、在集体活动、少先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让他们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如学校开展的“拔河、集体舞、接力比赛、文艺表演、故事会比赛”等,在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集体争光,而且集体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荣誉的体现。在开展班级活动的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如开展捡纸屑、校园班级大扫除、爱护花草树木行动、开展礼仪礼貌比赛、法律知识学习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和少先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受到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二、在教学中抓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舞台。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是肤浅、表面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把课文告诉的道理归纳出来后,还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如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育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别人、献出爱心。通过学习课文《我为你骄傲》让学生明白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是值得骄傲的。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

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中有许多小判断和小评判让学生结合自身给图中小朋友的行为进行评判。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同桌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明确自己的行为,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联系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德育

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知道了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见到老师要问好、如何分享快乐、如何互相帮助、如何照顾病人、如何招待客人等。通过各科的学习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把校内受到的教育,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如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追逐打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同学,要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可能发生的后果和造成的伤害,让他们逐步成为文明小公民。在马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及时帮助他们。学生间玩危险的游戏和危险的玩具,要劝说他们防止人身受到伤害。通过帮助,以身作则,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篇5

德育活动的环节和特点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重视是前提。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少工委提出的在基层少先队中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要求,学校将“雏鹰行动”和“五自”活动推向深入,在组织开展活动时着重抓好四个环节,突出五个特点。

四个环节 建立组织:引导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雏鹰假日小队”。建立活动阵地:引导队员根据活动需要,在家庭、社区乃至野外建立活动阵地。设计活动:鼓励和引导队员自己设计,组织开展各种学知识、长才干、练技能的活动。虚心求教: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开展活动,学校要求队员请家长或亲友,轮流担任“一日辅导员”,以此提高活动的质量。

五个特点 人员少,范围小:参加活动人员少,三五名队员组成―个“假日小队”,活动起来便捷易行。活动主题目标小而具体,实际教育效果好。灵括多变: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以及辅导员等,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不包办:活动以成员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主活动为基础,不让成人包办代替。专一性强:依据队员的志趣、爱好相投或相近,组织多种兴趣小组,以促使“五自”活动、“雏鹰行动”不断深化。实效性强:学校开展的活动注重贴近队员的生活实际,并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

德育活动的形式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方向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内容求精,说理求实,形式求活,因而受到学生欢迎,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应该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与要求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德育工作的规律,也是教育工作的规律。

教育系列化活动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在学习实施《规范》过程中,为使教育活动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强化性,学校采取了以下方法:学,即学会、背会条文;讲,会讲每一条的意义;赛,举行学规范智力竞赛;查,检查落实情况;评,评选出学规范先进集体和个人。

劳动教育序列化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自我服务教育和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传授劳动技能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结合起来。低年级开展“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活动,举行穿鞋、钉钮扣、洗手帕等自我服务比赛。中年级给低年级小朋友缝沙包,利用劳动课学到的技术给弟弟、妹妹做不倒翁,给老师做贺卡,给家里做防蝇罩具。组织高年级学生举行“烹饪表演”,开展“做树的小卫士”活动,到“红领巾学农基地”参加植树。一次次的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了劳动习惯,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改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读书综合化活动 学校的具体做法是:读,让学生广泛阅读;写,让学生写读书心得;讲,举办演讲会或故事会;评,评出读书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热爱地球――共有家园”活动中,学校四年级学生张莹获省级读书活动奖,孙建华老师还被评为省级优秀辅导教师。

季节性活动 每年新春佳节之际,学校组织五年级实验班中有书法特长的队员泼墨挥毫,书写歌颂改革开放、倡导新风新貌的春联,然后送给军烈属、老教师等,并组织队员开展抄春联、评春联活动。每年3月,组织学生看《雷锋》电影,制定“我学雷锋做好事”计划。4、5两月,学校组织各中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如读故事书、绘画、唱战斗歌、“追寻足迹、重现情景”等。在国庆节、元旦等节日来临时,学校还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组织中高年级开展“5个5”活动(会唱5首革命歌曲,知道5个著名战役,会讲5个战斗故事,能说出5个以上兵种,知道5种以上现代化武器),以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

为了巩固少先队的活动成果,激发队员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情操,学校还周期性地举行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活动,如勇敢奖、好学奖、手拉手奖、勤俭奖、孝敬奖、自护奖等。县委、县政府及县教委连续几年将学校评为“双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篇6

根据全国少工委和市少工委xx年的工作思路,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指导,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少先队工作机制,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一)、以常规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

1、组织队员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并将行为规范教育与学校“四项竞赛”相结合,围绕卫生、仪表、两操、文明言行进行认真考核,提高值日、值周质量,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在校园网上进行反馈。

2、针对本校实际,以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高队员的道德素质,增强少先队工作的针对性。

(二)、面向社会,注重实践、体验

1、引导学生以家庭为阵地,建立家庭劳动岗位、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2、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社会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育人氛围。引导队员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锻炼成长,提高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

(三)、以基础建设为抓手,促进少先队工作全面活跃

1、抓好升旗仪式。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唱国歌到集体站队的纪律、精神,从细小处入手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

2、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有条不紊的教育秩序,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组织好奉化日报小记者投稿活动,同时,用校园小报、黑板报、墙报宣传校园文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有特色的道德教育活动。

3、努力抓好红领巾电视台的宣传阵地。大队部将筹备成立红领巾广播台播音组和电视台节目策划组,设立台长、播音员、编辑、采访等多个岗位培养和锻炼队员的能力。

(四)、重视生命教育,开展“平安学校”活动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加强安全意识。首先利用晨会、集会、黑板报、图片展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其次,加大校内安全的巡查,如发现安全事故就扣去班级当天的文明行为总分;再次,要求值周教师认真做好学生校内安全的检查和管理工作。

三、逐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活动主题:快乐新学期

工作思路:愉快的春节过后,队员们将进入紧张的学习生活,怎样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各中队辅导员可引导队员确定本学期班队建设目标,鼓励队员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重点工作:

1、总结寒假活动情况,表扬好人好事

2、四项竞赛开始

3、出好第一期校报

4、各中队完成教室布置

5、黑板报版面设计比赛

三月份活动主题:爱在春风里

工作思路:三月份节日较多,植树节、妇女节、世界水日、气象日等,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通过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读一本雷锋书籍,讲一个雷锋故事,唱一支赞颂雷锋的歌曲,向雷锋说一句心里话,做一件表现雷锋精神的事),结合开展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在活动中培养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关心他人,保护大自然。

重点工作:

1、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 低年级为家庭做件好事;中年级为班级、学校做件好事;高年级为社会做件好事。

2、植树节活动。

3、“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做点啥”活动。

4、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

5、第二期校报、班报刊出。

四月份活动主题:情系民族魂

工作思路:四月份是革命传统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机。可广泛开展“寻找英雄的足迹”等活动,通过看革命题材电影,写观后感,唱革命歌曲等形式,激发队员的爱国情感,树立“做中国人真自豪”,甘为祖国奉献一切的信念。

重点工作:

1、四项竞赛小结。

2、四—六年级竖笛吹奏比赛。

3、第三期校报、班报刊出。

五月份活动主题:劳动最光荣

工作思路: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各中队可以组织开展"要做合格的劳动者"系列队活动,配合学校强化劳动教育,培养队员珍惜一切劳动成果和勤俭俭朴的优良品德.

重点工作:

1、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各中队出一期板报。

2、第三期校报刊出。

3、各中队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

六月份活动主题:你我同欢乐

工作思路:“六一”儿童节是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同时,六月又临近学期结束,各中队应组织好复习,帮助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看到自己各方面的进步,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快乐。

重点工作:

1、四项竞赛和百花奖总评

2、上交少先队工作总结

3、布置暑假生活,组织暑假活动

经常性工作: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2、四项竞赛检查人员培训

3、班报刊出

4、大队委员会议

篇7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校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爱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能力;职业意识;积极的健康教育

一、以人为本、加强劳动意识教育是基础

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广大残疾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校门后能够顺利就业,立足于社会,独立获取生活来源,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就业问题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视残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进入社会谋生做好准备。

为使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必须早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意识。我们在低年级开设劳动课程,安排剪纸、贴画、科技制作、编织等内容的学习,在全校开展兴趣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我们分别设立了编织、书画、缝纫、剪纸、舞蹈、体育、等多种兴趣小组,激发残疾学生从小学文化,学技术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获得生产技术知识,又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且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遵守劳动纪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工作中要多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要把学生在学校中教育的观念,在家中同样得到实施,扩大学生的实施环境,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之形成好习惯并得到巩固。牛凤娟、周玉、李俊在我校印刷厂工作。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知道用双手劳动来自立。实际证明,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劳动理念,学习劳动意识,要从小就教育,特别是要得到家长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教师树立职业教育劳动观念是基础

教师要从根本上解放的思想,活跃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特别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形成在校爱劳动,讲奉献好习惯。走进社会成为,报孝社会,回报家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在课堂上通过美工、刻瓷、花泥等,这些都培养了残疾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把职业教育意识教育融入到每一课堂中,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职业教育意识陶冶,以弥补残疾孩子的劳动意识的不足。

残疾人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和一种劳动意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将把社会的包袱变成社会的财富,并贡献社会,回报社会。我校办的印刷工厂,还有在其他工厂工作的残疾学生,都证明了这些。

残疾孩子就业,仍然需要社会的真情帮助,需要整个社会理解和关爱,是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给他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舞台,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让残疾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要给与一个适应残疾学生的工作,心理环境。

三、以人为本、加强职业教育的自信心

生理缺陷会导致对自己评价低,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冷落或被别人瞧不起时,常常觉得自尊受到损害,导致他们产生脆落心态和焦虑。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办事说话符合自己的心愿,过分要求别人完善,这个特点是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屡屡碰壁,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也是焦虑产生的原因。环境方面,在聋校他们主要和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生理障碍的儿童在一起学习,进入社会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语言表达困难,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为此需要积极的健康教育,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积极地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以营造积极和谐的精神状态,其实这种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才是创造幸福生活,报孝社会的必由之路。

四、循序渐进,强化内涵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将其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从低年级开始,重视抓基础性的劳动教育。以学生的劳动课和活动课为渗透点,在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等课程中渗透职业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促进他们的机敏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树立热爱体力劳动的观念,为实施职业教育做好准备,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校设置的职业教育课,不一定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就根据需要,进行短期强化定向训练。如:我们短时间让学生在电机厂学习线圈缠绕技术,并加强进厂知识的讲解,使他们学得快,用得上,收效大。我们对愿意进入印刷厂的学生,可以先实习观摩,在工作。对于进入电器厂,就让技术员到学校先进行技术指导,让家长学生实地考察,再把定向学习的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教育,工厂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什么,就教什么。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并能且使用到工作中,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劳动技能的乐趣,并能安心的享受劳动的幸福成果

随着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职业教育活动中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反思,努力建设与完善既符合国家统一要求,又富有地方和学校个性特色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因生活而更加鲜活,让残障学生的生活因职业教育而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棣.《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篇9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

小学体育教学准备不止是在备课本备课,还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中之重就是教学环节,如何选择合适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4、游戏教学必不可少

小孩的天性就是游戏,我们要很好利用这一点,多进行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年儿童在游戏中能学会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少年儿童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对养成少年儿童集体生活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显著作用。游戏的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能培养少年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在对身体的发展方面,体育游戏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各肌肉群得到必要的活动,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篇10

一、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就这样说过。从这个理论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浓厚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教材中漂亮生动、儿童熟悉的图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漂亮生动的图画进行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第一册教材第一主题“我是小学生啦”时,我改变了过去先出示课题,后学习内容的方式,直接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内容,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看目的已达到,便问:“看了图后,大家有话要说吗?”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有,我觉得这图好美!”“图上小朋友好开心!”“他们玩的有些我也玩过。”听完学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追问:“这些可爱的小朋友都是谁呀?”“与我们一样都是小学生!”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答道。“你怎么知道的?”“他们有的戴着红领巾。”“有幅图画的是同学们在做值日。”接着我故意说:“他们中间有一个是你。找找看哪个是你?”孩子们先是一愣,很快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了,还告诉不明白的同学,然后教室里像炸开锅似的:“老师,这个是我!”“那个是我!”等孩子们都说完后,我故作不明白地问:“你们明明坐在教室里,怎么会在图上呀?”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站起来说:“他们是小学生,我们也是小学生,大家都是小学生。”“对,你们已经是小学生啦!”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带着自豪、神气的语气读课题。

2、在学习中继续利用图画激趣。

学习的短时兴趣容易丧失其效能。当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后,如何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这种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揭题之后,我让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图中的自己,告诉同桌“自己”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你还会玩什么?由于角色的转变,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接着,我出示了教材左边的第一幅小图进行激趣:“小朋友们,这里有两位小朋友遇到了难题,没办法解决,我们帮帮他们好不好?”

帮助别人是孩子们特别乐意做的事情。一听到有人要他们帮忙产生的兴趣:“这两个小朋友呀想考考同学们,猜猜他们遇到什么难题了,猜出来的就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了如下问题:“我想和他们一起玩,该怎么办?”“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呢?”“小明老占着秋千不让我们玩,怎么办呢?”“……”接着,孩子们很快就在教材的启迪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而作为孩子们的伙伴、引导者的我,则根据他们的回答对进行适时引导。如:在解决“我不认识他们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孩子们说“我们可以主动去认识他们,先作自我介绍,再问他们的姓名。”这个办法很好,结合孩子们刚踏进校门没几天,同学之间不熟悉,甚至还互相不认识的情况,我引导他们用刚才的办法去认识班上的同学。由于把教材与实际结合起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从图画过渡的实践,在实践中增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而兴趣的培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因而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地强化,兴趣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再一次出示那幅小图,对孩子们说:“这两位小朋友很感谢你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他们愿意跟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交朋友。作为好朋友,他们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你们还愿意帮助他们吗?”“愿意!”同学们兴奋地回答。性急的孩子直催我:“老师,什么问题?你快说吧。”我故意停了一停,才说:“他们不但想和我们班的同学交朋友,还想同更多的小朋友交朋友。但他们觉得作自我介绍很麻烦,想问问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突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忙示意他说。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小不点语出惊人:“他们可以给大家发名片。我爸爸每次见面的人就给他发名片,不用作介绍。”太棒了!我高兴地问孩子们:“大家说这个办法好不好?”“好!”同学们整齐地回答。这时,我故意眉头一皱,不解地问:“我们没钱印名片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做!”“好,这个办法很好。大家现在动手做,每人做一张名片送给老师。虽然老师现在还不认识大家,不过等看了你们的名片就认识大家了。那你们的名片要怎么写才能让老师认识你、了解你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确定名片上要写清楚姓名、班级,还可以贴上自己的相片,写明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造的能力,又增添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二、走进社区,体验生活。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儿童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儿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来。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