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

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

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 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 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依赖、嫉妒、自卑、孤僻等多种性格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较高比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在家的家长很多也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小学生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外作业,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同学、玩伴儿之间的家庭情况、物质条件不一,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设备逐渐进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学校监管,很多小学生沉溺于电视节目、游戏等,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离家出走、逃学等。

2、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等逐渐增多。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明显上升,加之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面对面教育较少,而家中老人对这些孩子又较为溺爱,这样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改正,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骄纵、任性等情况,在对待人和事物等方面易出现“指责别人、难以合作、不能友好相处”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

3、厌学情绪高、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而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最高达67.5%,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方法、设备等较为落后,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不够,加之较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4、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儿童犯案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更是儿童犯的高发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农村小学生性知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刊、电视、电影、父母、学校及朋友,其中报刊、电影、电视占绝大部分(42.72%),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低,总体性知识严重缺乏。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心理问题的好奇和困惑增加。

二、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的对策

1、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亟需适合农村地区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并及早促进其真正落实: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形成和责任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心理问题评估方案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通过上述措施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培训对象并非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前文提到的相关基础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这就需要对我们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予以培训和提升。农村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加之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冲击下,农村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表明,通过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矫正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误区,还相应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准确的判断问题类型,指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课内、课外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多元教学,增加基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结合具体情况因人施教。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积极利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式,充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学生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家长需建立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亦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共同重视和协作,长期建立全面的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杨晏,黄雅利.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2] 詹 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5(5):71-72.

[3] 廖全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53-55.

[4]易小君.基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J] .读写算:教师版,2015(27):211.

[5] 徐忆梅.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J] .教育现代化,2015 (3): 9.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行为习惯;素质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所以在很多方面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对自身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能够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但先决条件是先学会做人,这样学生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帮助小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自身或者他人有怎样的影响,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讲究教学的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对于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还不能够深刻地理解,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时候,应该采取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教育方式,通过轻松的简单的歌谣或者漫画让小学生在小故事中体会人生的大道理,当然这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不断地调整教育方式,让学生逐渐地认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兼顾鼓励和批评两种方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逐渐地改进,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每个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难免会有差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保证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性,让他们从小学就学会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在教会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前期的教育非常关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

二、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通过简单说教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达到目的的,小学生还处在感性的思考问题的阶段,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方式和方法,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认真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分析小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不要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通过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改正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的行为问题,所以,心灵的沟通对于教育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帮助,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能够促进师生情感的培养,还能够为更好地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和教学上的问题,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说话方式,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对待,能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让学生可以主动表述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大多是源于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小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所以,需要教师为他们指出正确的方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学生才可以逐渐地改正自己不正确的地方,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逐渐完成的,所以在小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就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方式,这样学生在以后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逐渐有了自己正确的想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思考,这样在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考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是正确的,是否能够做到不影响别人,是否不危害他人和自己,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是通过不断的教育和经历逐渐地积累出来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保证学生以后道路的正确性,这也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所以,必须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小学生的行为养成一定要受到重视,首先学生很多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之后步入社会进行工作,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和自身有关,还影响着身边的人,所以对待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定要进行纠正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做好铺垫。

作者:但云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篇4

关键词: 交规法规 中小学生教育 安全教育

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道路安全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部分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法制意识淡薄,甚至有许多高中毕业生乃至大学生不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标识,看不懂交警手势信号,导致交通事故不断[1]。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有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有关,尤其是忽视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交规教育。

近日,广东省一小学出台规定,要求小学生骑车上路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2]。近年来,日本、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也出台过相关政策[3,4],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美国部分学校将交通安全知识与课程相结合,英国从1970年起便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行动等[5]。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堂交规教育,使其了解掌握交规的部分实质性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虑到今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仅考察市区、城郊中小学。以邹城市市区、城郊的十所中小学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分析了中小学生交规安全教育现状,据此提出了对策。

一、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

1.外部因素

(1)上、放学均处于出行高峰时间段。中小学生上、放学时间基本与上班族上、下班时间一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大量涌向道路,容易造成交通混乱,给中小学生安全出行带来极大隐患。

(2)个别校园周围环境较复杂。中小学校园大都处于闹市区等繁华路段,车流量较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接送,但也相应增加了安全风险。加之个别校园门口不乏流动商贩,违章情况时有发生,也相应增加了学生出行风险。

2.内部因素

(1)心智不够成熟。中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规避风险能力差,对危险感知能力差,在危险面前容易茫然失措。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上、放学期间经常成群结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相互追逐、骑车打闹。中小学生在违反交规上往往遵循“破窗理论”,一人违反,众人盲从。

(2)法制观念淡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更侧重于文化课,中小学生无暇主动或被动接受道路交通法规知识。

二、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由于重大交通事故频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往往导致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收不到较好效果。

1.注重升学率

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小学所进行的智育不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的智育,而是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开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

2.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而不是“言传身教”,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后自己却在违反交通法规方面“身先士卒”,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被家长改变了。

3.外部干预较少

通过调研表明,学生道路安全知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生活所学,交管职能部门的参与过少。基层交警任务繁忙、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导致交警等难以为在校中小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

三、对策分析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遵守交通法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要注意对其进行现场教育,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准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规范学校周围环境

中小学生效仿能力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为有效贯彻交通法规,切实遵守交规,有必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规范整治。学校周围的十字路口要设立红绿灯,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上学放学期间,驻校民警要到学校门前马路上指挥交通,确保学生安全通行。

3.交通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是保证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交规教育教材,对于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不懂得遵守交通法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相比大中城市而言,县级市的安全教育往往更加缺乏。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交规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交规教育进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并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全面落实交通安全教学课时、教学活动安排和组织工作。

只有让遵守交规这一概念从小便深入学生内心,让安全这一概念根深蒂固,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伤亡事故率,最终达到人、车、路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谈太强.浅谈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5(2):95-96.

[2]学生骑车要考“驾照”爱得深还是管得宽[N].中国消费者报,2015-04-17.

[3]高建春.交通规范问题与交通规范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5

>> 浅析我国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 浅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浅谈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我国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探讨 我国中小学英汉双语教育反思 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及对策浅探 浅谈我国中小学国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 日本书法教育对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我国中小学教育亟待财商教育的渗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07-08.

[3]张信勇,卞小华.关于我国防灾教育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4]秦启文.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8.

[5]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黄宫亮.日本学校的防灾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8,(9).

[7]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工作中要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应利用一切社会环境等因素创建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双边作用,把小学思想品德课确定重要地位,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现阶段小学思品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小学思品教育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教育教学的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所用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

小学思品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环境的定义:个人的生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对行为有影响的外部条件。在这里主要讲影响孩子受教育的最基本的三大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最原始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从孩子接受教育开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学生处于亚健康的氛围,对孩子学习乃至品格行为的养成具有强烈的干扰作用,例如:社会的虚拟网络,孩子的抵制能力不足,会有一些孩子沉迷网络,迷失道德规范。(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最适宜学生发展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成绩第一位的主导思想,而且,在大部分学生实行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再者,思想品德教育评价难以量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方向。(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现在的家庭,或者父母忙着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甚少,或者部分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为孩子做各种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校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同样的存在不足之处。(1)教材内容。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本内容过于简单化,而且脱离学生的现实学习环境,课本上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实际,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形式。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形式,一般是说教,这种课堂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足够的动力,学生在这种枯燥的课堂进行着思品的学习,学习效果不能的到保障。(3)课程评估体制。在学校的课程评估体制关注的是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课下的行为规范等表现没有有效的监督,但孩子的品行更多的是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对课堂以外的孩子的品德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形成像课堂一样的评价体系,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内从事教学,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监督,对课堂外学生的表现更没有关注。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双边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教育的一个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组织秩序和引导学习等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接受知识、听从引导等角色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现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这种双边关系不能够得到良好的配合。(1)教师主体地位不明确。现在很多小学,尤其是乡镇上的小学,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呈现混乱驳杂的现象。例如,在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或者管理层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把思想品德课划分给语文、数学等科目;或者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形式方法简单化,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更有思想品德教师本身不重视自己所教科目,认为没有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轻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日趋严重。(2)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受教育就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利,现在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没有取消学生的这种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严重忽略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性。现在教育多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填鸭式教学,并没有太多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现在学校教育这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忽略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课堂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害无益。

二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策略

对于上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优化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

环境促进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成长,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来说,将发挥出积极有效的影响力。三位一体,顾名思义: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环境应当为学生提供融洽的氛围,让置身于社会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身边的社会现象为镜子,更正自己不良的社会行为,监督社会不文明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品德的养成;家庭环境对孩子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家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引导孩子品德养成,并关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做出及时制止、引导和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真实性;学校环境,应该创造一种文明校园,从教师到学生都是文明积极的,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发挥出学校的润泽学生的作用,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最后就是整合三方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孩子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走出思想品德学习的误区。

(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管理下功夫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必须能够接受这些教学内容,从趣味性方面考虑,可适当的增加彩色插图、品德小故事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由我要学转变为我喜欢学,教学内容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纪念馆、清明节扫墓等,置于孩子这种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简洁而不仅仅是简单,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理解,再引导孩子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课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欢快的实践活动,提高感性认识,感性带动行动,促进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最后,在对学生教学评价上,转变以往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的评价方式,应结合试卷测试、日常行为等给予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三)明确师生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的双主体地位

教师队伍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要培养优秀品行的学生必须要有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立优秀的队伍,学校应多给教师提供平台,进行业务学习、科研活动等,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弥补不足,提高个人水平,每个教师努力,就会发展成优秀的教师团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变“你应该怎么样”为“我应该怎么样”。要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的关系。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小学生的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育者培养的不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且是品行更加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品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以期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小学生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2003,03:140-144.

[3]毛伟.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南方论刊,2014,02:78-79+91.

篇7

【关键词】小学;感恩教育;问题;对策;认知感恩;认同感恩;践行

感恩感恩教育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借助感恩教育能引导学生切实体验到知恩、感恩的重要性,改变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恶习,保证学生能对周围给予他们关爱的人更多的感激。

一、小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以及教育目标的差距,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深度思考的问题。第一,学校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依旧存在,多数小学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视“主科”课程忽视德育教学效果的情况。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失,也体现出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学校将升学率作为教学重点,形成的是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且评价的基础数据就是数语外的分数,忽视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实际水平就受到了影响。第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知不足,在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家长尽管已经意识到要进行感恩教育,但是重视程度并不够,不仅体现了教育方式和教育意识层面上的滞后,也表现在教育常规化处理措施方面的单一性,往往只是口头说教,其实际教学效果和实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多数父母都将教学重点和教育目标放在读好书,考取重点学校方面,家庭教育中溺爱的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完全包办了学生的衣食住行,这就导致学生对外人的关爱和帮助缺乏认知,学生不懂得回报的重要性,使得感恩教育效果并不符合预期。除此之外,家长和学生缺乏沟通也是较为明显的问题,学生不能对父母的付出有明确的认知,也无法感同身受的理解父母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辛苦。这就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逐渐产生隔阂,无法建立一致的价值观,也就更无法真正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第三,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的缺失,在社会结构和发展变革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都受到影响,小学生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往往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影响,若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出现“感恩意识”逐渐淡薄的情况。全社会感恩文化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使得教育导向出现严重的偏差。

二、小学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小学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教育流程,保证教育对策的完整性。第一,开拓感恩教育的渠道,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感恩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永远的歌声》等等都是经典的感恩教育教材,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谈认知、抒领悟,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互动中提高对哲理的认知,进而体会感恩这种美好的情境。随着学生的阅读机会在增多,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感恩教育书籍学习基础上,提高课外读物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家校互动,积极向家长推荐相关读物,提倡亲子共读,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的同时,确保学生能逐渐内化其中饱含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充满教育意义的短片、电影、片段等,利用直观刺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效果,在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进写观后感,抒发直接的情感,以此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教师还可利用时下便利的网络通讯工具,选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新闻人物等视频,如水灾、火灾、地震等,通过播放感人事例及时展开讨论,借助探讨让他们懂得感恩的意义,唤起他们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第二,树立典型,于无声处引导学生认同感恩行为。据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模仿能力较强,除了同学之间的习惯模仿,还包括对教师的模仿,对家长的模仿和对其他熟悉人的模仿。因此,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树立自身的示范性。同时还要与家长共勉,共同树立良好的育人形象,获得孩子的认可,你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情感,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心存感激。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感恩故事,利用班会课或演讲或表演或图解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内化的过程,从思想认知层面提高对感恩教育的认同,从而保证感恩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实际的教育价值和优势。第三,找准时机,引领学生积极践行感恩活动。感恩教育首先的意义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从而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创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找准时机及时将学生萌芽出来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回报恩情,在日常生活中如记住爸妈等长辈的生日,在生日当天送上真诚祝福的同时为长辈做一顿他(她)喜欢的饭菜、帮他们洗一次脚、洗衣服等;又如结合节日(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儿童节等等)为关心、爱护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制心卡或写一封感谢信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再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献爱心活动以回报社会……学生必将在一次次的践行活动中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进一步升华感恩的真挚情感,从而增强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感恩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提高家校互动的效果,也要引导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提高社会关注度,构建和谐化的社会氛围,真正提高小学生感恩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兵惠.朴素的感恩教育深刻的人文关怀———浅谈如何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C].第三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论文集.2014:403-407.

[2]胡婕,申屠华英.在开放的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C].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家办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312-315.

篇8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探析

以德为首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更是小学生良好习惯和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世,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等,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各个课程里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提升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在社会立足,首先要学会为人处世,德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首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的起点,这个起点能不能做好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周围事物认知的对与错。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在小学生眼中班主任就是全能者,无所不能。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班主任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小学班主任要重视德育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帮助小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班主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在新形势下,这个工程的主体结构必须是德育。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了,整个工程才能取得成功。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班主任要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启德育教育新模式,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2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弊端

2.1教育急功近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市场的竞争性。这些都在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无形中使得教育开始带来功利色彩。通过升学深造掌握专门技能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深入人心。与此相伴的是教育的功利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教育更重视升学功利价值,无暇顾及德育教育,忽视了合格人才的培养。在应试教育下,智育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则无人为津。重知识、轻能力现象非常严重,德育地位仍然被冷落。

2.2德育教学手段单一。目前,班主任即使开展德育教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呆板、单一,小学生根本认识不到德育的重要性,甚至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譬如,德育工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忽视了小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一概而论的德育教育效果甚微,也使小学生不买班主任的账。另外,班主任除了管理班级之外,还要担任教学工作,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忽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无法及时给予小学生德育指导,这和德育教育理念是相背离的。

2.3教育观念滞后。由于小学班主任更多的热衷于学科教学,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只凭借个人经验,自身缺乏系统的德育理论支撑,导致德育教育没有实效性。比如,小学生犯错误后,班主任要不就严厉指责,要不就片面说教,不能耐心引导和帮助,没有把德育理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不利于小学生主动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3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3.1充满爱心,善待学生。平等、尊重、信任是人与人相处的前提。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放下姿态去关爱学生,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学生犯错误之后,老师采用训斥、挖苦的方式只能引起矛盾,导致学生的畏惧心理,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多为学生着想,尽量帮助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耐心引导,善于启发,使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班主任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3.2德育教育,手段多样。小学生性格好动、活泼、淘气等等,因此,德育教育的开展方式也应多元化,避免单一的形式,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游戏,读书读报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德育视频,举办专题讨论会等,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德育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另外,我们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式,联合家长、学校等,共同搞好德育工作。例如,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我是好孩子”互动活动,一起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参与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使学生受益终生。

3.3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小学班主任要与时俱进,多了解德育教学知识,不断探究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深刻理解德育教育内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班级中经常犯错的学生,大都和家庭教育有关,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太忙,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同时也缺乏对孩子的关心照顾,班主任应告诉父母关爱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原来建立班群QQ的基础上,还建立家校通、班级与家长微信群等加强了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3.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德育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明白事理、讲究诚信等,促使学生在知、行、意、情方面的统一。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意识比较幼稚,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能力。小学生对班主任是充分信赖的。因此,班主任的言语行为都在影响着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要重视自身修养,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班主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保持乐观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对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耐心而长期的工作,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班主任应强调自身德育观念,一定要勇于创新,通过恰当的方法来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饶玲苑 单位:广东省兴宁市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曾楣媚.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漫谈渗透式心理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2):3.

篇9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教学管理;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变得复杂起来。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或城乡结合部工作后,一些劳动力的子女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一些劳动力的子女则被带到城镇边缘区的学校接受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指的是行为习惯差,打架斗殴、口吐脏话、不讲究卫生,以及学习习惯差,学习不自觉、上课不认真听讲。“一欠缺”指的是思想意识欠淳朴,城乡孩子互相歧视。学习风气不正,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中屡见不鲜。

小学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是科技进步发展最新鲜的血液,作为未来的国之栋梁,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极其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整个人生的初级阶段,其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他们的各种能力正在不断发展,需要引起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不同于任课老师,只对学生进行某一科的教学,也不同于学校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而是二者兼顾,皆有涉及。那么,背负双重责任的班主任,应如何在城镇边缘区域的小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学习,这将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保持得更加长久。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城镇边缘区域小学的班主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那么,我们应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有以下两点方法。

1.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新异的刺激能够引起小学生的更多注意,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相比于魍辰萄Х绞礁加先进,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轻松有趣。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立体图形,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对立体图形进行展示,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其表面积、体积的知识进行掌握。

2.对学生学习有效成果进行充分肯定

强化是行为主义教育学家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优异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适时对他们进行奖励,可以使他们产生“好好学习可以得到奖励”的思考,从而通过奖励激励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更积极地主动学习。学生期中考试后,对成绩前三名的同学发放一些小奖品,笔、本、橡皮等在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最佳。

二、家校共同管理

成功的教学管理成果是基于家庭、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一基础之上的,家庭教育应与学校管理相配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努力。曾有学者提出“5+2

1.家长会

家长会是教师用来与家长沟通学生现状的一种方式,通过家长会上教师对整班学生学习情况的汇报,家长能够更清晰明了子女在班级中的表现,从而能够更好确定自己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2.家访

对于城镇边缘地带的小学班主任来说,家访会是一种困难但是有效了解学生家庭表现的方式。通过与父母的沟通,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在今后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六岁到十一二岁是人生的学龄初期,这是儿童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倾向于做更多的事情,例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帮助老师发作业等等,显得非常勤奋,这时倘若儿童在这种帮忙中出现错误,家长和老师不要急于对他否定,否则会使儿童形成自卑感。儿童进入学龄初期,需要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这种勤奋有助于他们接触各式各样的事物,从而不断发展。

人本主义学者认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主导自己行为的需求,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对人的需求进行了阶梯式由低到高的划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高级的需求才能够出现并对个体的行为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小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因为他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已经得到了相应满足,所以此时归属与爱的需求将会主导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倘若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爱,就会减少他们在社会中寻求归属感的行为,进而少接触社会中的不良行为,从而更好地在学校中进行学习活动。

笔者拙见,希望能够通过此文对城镇边缘地区小学的班主任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为我们的学生,构建适合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育;措施

小学生们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是我国未来的继承人,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教师们在孩子的成长时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文化知识传授的时候,必须要不断的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一、小学生特点

(一)极大的好奇心

小学生们的好奇心十分严重,书本内的一切知识都是学生们了解的对象,所以,其本身在小学阶段往往会萌发诸多奇特的思维想象,并且具有十分丰富的好奇心,对于一切事物都十分感兴趣,甚至一些不是十分明确的事情,越想去了解,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培养学生们兴趣的基础条件。

(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小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还比较淡薄,也不知道学习对于未来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的时候完全凭借着自我的感觉,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尤其是所学知识并不是十分的理解,容易分心,进而培养出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学习。

(三)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小学生的思维十分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认识到事物的个别特征以及表面现象,比如其所掌握的概念往往十分的具体,能够直接感知的,并不能区分出其本质和非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不断的加深,其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结合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甚至能够掌握一定的抽象概念。

二、提高小学课堂教育效率的主要对策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玩,为了能够提高其主动学习,必须要不断的调动小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兴趣,并且给学生们足够的自主空间以及活动空间,才能够提高小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所以,其核心因素就是教学做合一,必须要结合学生们的生活进行教学工作,通过生活实践实现教学,进而将知识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们,不仅保障其具有较为踏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要保障其具有动手能力,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将课堂变为探究课堂,提高其生命力,不仅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逐渐的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还必须要解决其主要矛盾,将教授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及时的转变。

(二)创O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组织和领导,人格魅力和威信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震撼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更是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对学生们放任不管,也不能严的过度,避免给学生们带来心理压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激情,用热情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保障学生们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情感而进行教学。教师必须要保障自身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以及互动性,才能够避免枯燥乏味的情况出现,必须要保障课堂的高效性以及互动性,使其成为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课堂本身是师生和谐、积极交流的场所,是师生质检创造奇迹,激活自身潜能的主要空间和平台,所以,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教育管理来讲十分的重要,必须要积极的结合新时展的趋势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们,并且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够不断的培养学和感染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打下牢固的基础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多与学生谈心,拉近距离

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们能够感觉到教师真正的在乎他、信任他,能够真正的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学生们逐渐的转变为主动自我管理。教师对于学生们的培养,主要能够体现为爱,必须要真正的了解每个学生,并且经常的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聊天,从学习、家庭等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们,并且通过课外时间与学生、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然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必须要以情感人才能够真正的与学生们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对其进行诱导,对学生们充满爱心,尽量满足学生们情感上的需要,才能够避免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保障其能够健康的发展。如果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将学生们推到教师们的对立面,并且给后续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保障教师具有一颗爱心、真心,能够真正的爱护学生们,才能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生。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其课堂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不仅要保障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还必须要积极的转变教师们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课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