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业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作业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考试改革;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素质提升
在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课程成绩考核评定早已成为课程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优评奖、学业鉴定直接与之挂钩,正常教学开展也需以此为推手。作为一项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推动教学管理顺利进行的工作项目,艺术设计课程考试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对教学的能动促进作用、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问题日益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命题。
1 艺术设计课程考核评定现状
作为一项常规教学考核,很多高校传统做法是采取任课教师负责制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评定,这种方式往往表现出由任课教师拟定专业考核试卷、学生现场完成试卷、任课教师据试卷评定课程成绩的考核形式,或者表现出由任课教师拟定专业作业题目、学生在课程中或课后完成该作业、任课教师据作业完成情况评定课程成绩的考核形式。任课教师负责制考核评价过程简单快捷、操作方便,但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却存在着系列问题:首先,在对专业大作业作评定时,教师评分的分值高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作业状况而产生出不同的评分波动,而这种起伏的波动必然影响到一部分学生成绩的合理与公正,整体成绩评定将有失偏颇;其次,任课教师所拟定的传统型专业作业题目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概念化与虚拟化,这势必导致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虚拟化、程式化与被动化,同时教师拟定专业作业题目的实践参与度较随意,综合作业最终应用与推广不得力;最后,作为实践参与性、过程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任课教师负责制的考核方式显示出考核形式与成绩的单一性,不足以在最终成绩中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与综合能力提升状况。由此,这种传统考核方式是到了当有所改变的时候。据调查,国内一流艺术院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状况纷纷推出了相应的考试改革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初具特色;而国内大多二、三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总体上仍在沿用上述任课教师负责制考核方式。
2 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提出
一流艺术院校所推出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有着他们自身的合理与适配性,将之生搬硬套运用于二、三流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然行不通。针对艺术设计课程传统考试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应用型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办法、新途径,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组织实施了系列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推出了艺术设计考试改革新方案,探索多元化、能力化、过程化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发挥课程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和激励作用,实现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专业课程良好教学状态。
3 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内容
在对众多一流艺术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模式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淮工艺术学院立足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逐步定制出了适合自身工科院校特点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总体来说,该改革方案原则上要求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彰显专业个性、激励专业创新;要求专业课程结束后展示综合作业成果,并邀请考核小组进行集体评分;综合成绩评定既要体现出作业的完成度、工作量、最终成果,也重视学生制作作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协作能力,以及作业过程所体现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后期采用与推广度;建立优秀与及格成绩申请制度;作业实现随机抽查并采取公开答辩方式最终认证。在运用于艺术设计课程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考试改革方案逐渐明晰,具体目标内容也越来越明确,以下以该院专业课程《影视后期》考试改革为例探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专业课程考试的过程化
法国艺术教育家日耳曼・罗斯曾提出:艺术教育不止是一个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发现世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考某事物的渴望” [1],其中透露出艺术教育“过程”的重要性,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高校艺术设计,俨然更当注重教学过程的阶段设计与艺术创意设计的先期引导,而课程考核也当注重考核的阶段性与过程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影视后期》教学任务在于让学生了解影视后期发展及当代应用,掌握影视后期合成软件基本操作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影视动画特效、影视栏目片头制作的能力。鉴于此,该课程考试改革首先侧重于教师教学过程的阶段设计、阶段引导与阶段测试,相关工作室及任课教师课前根据教学总要求,将课程进行阶段化设计,定制出每一阶段的内容与任务、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考查标准,并有的放失地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该课程教学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影视后期专业软件学习阶段、影视作品前期策划与采集阶段、影视作品后期合成阶段。由此,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由影视后期软件阶段小练习、影视作品前期创意策划稿、影视作品后期粗剪辑三模块组成,三模块平时成绩则由任课教师参考工作室考试评审组与答辩组的意见进行评定。这种过程化的考核措施,一方面能让学生把控好综合作业的每个关键环节不致使其疏漏;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阶段学习主动性与积极参与性;同时还能在考核成绩中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与综合能力,进一步体现出考核的全面、公正与合理化。过程化的考核措施能对教师的阶段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认真对待,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考促教。
3.2 专业课程考试的实践参与
“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必须首先培养受教者使用材料进行艺术思维,把材料由死的形式变成活的形象。这就需要让受教者去观察、感受、模仿” [2]。这种感受、模仿、使用实则体现出实践参与的内涵,而由死的形式变成活的形象也传递出现实案例参与的含义。由此,课程的考试改革工作不仅应侧重于过程化测试,还需注重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实践项目的参与度、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制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这就要求该课程在综合考核过程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项目要素。这种实践要素可包括:教师社会实践项目、科研课题的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活动的参与等。《影视后期》课程的考试拟题由任课教师与工作室相关教师共同讨论,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拟题方向,联系当时所拥有的实际项目,确定出系统的综合作业题目及相关要求。该课程后期综合作业共完成了两个实践作业:连云港交警大队主办的电视宣传栏目《港城红绿灯》的栏目片头设计,与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的宣传片创意制作。为完成这两项作业,学生们奔走于交警大队作调研采访,扛着摄像机在十字街头取外景,握着DV穿梭于学校教学楼、办公楼、操场宿舍间,通过实际项目参与,不仅进一步巩固锻炼了学生实地拍摄技能,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交际阅历;真实的项目与丰富的现实素材,让他们在后期合成阶段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创造发挥与运用;现实的甲方要求也促使他们不得不尝试运用刚学到的多种影视后期合成技术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作品。由此,在紧张与忙碌中,在不断的评审与修改过程中,较成熟的作品终于产生。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的部分综合作业被抽选出参加相关展览竞赛,部分则被连云港交警大队选出继续深入制作,同学们猛回头居然发现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知识,能力状态也和课程刚开始时有了很大提升,他们感受到了快乐并增添了自信――这就是实践参与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既完成了课程教学,更能让学生收获了实践经验、收获了社会参与能力,而我们的考核内容也变得公正、全面而合理,于实践中实现以考促学。
3.3 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加减分制度
《影视后期》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课程教学汇报展,并组织数媒工作室考试改革组成员观看。展览现场,任课教师与本工作室部分考评成员一起对学生的综合作业进行总体评定,从而产生课程的综合作业成绩。该课程最终的学期成绩则由上述三阶段实践过程的平时模块成绩与综合作业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而成。除此之外,学生以此课程作业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者、课程作也被采用推广者都可以获得加分。如课程结束后,学生以《影视后期》课程成果作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获奖或入围,或在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中被采纳,均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加分。因有些赛事的结果公布时间已晚于该课程学期成绩公布时间,该课程成绩无法再加分变更的情况下,则将加分加在后期同类型课程如《影像专题》、《栏目包装》课程成绩上。学期成绩不仅可以加分,也会与平时考勤结合而实施减分或取消考试资格的制度。学期综合成绩与学生平时考勤紧密挂钩,能在一定程度上以外力规范学生正常作息,可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由此,可让师生拥有一个有序、正常化的教学环境。
3.4 专业课程考试监控与申述
《影视后期》作为实践设计类型课程,主张平时作业在课堂内完成,由任课教师监控;综合作业的前期创意策划、作业初始阶段均在课堂内完成,由任课教师进行实时监控指导,综合作业的后期完善整改由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任课教师定期针对小组或全班学生给予实时监控与指导。另外,为进一步体现考试的公正合理、为给学生一个作业最后辩解的机会,考试改革方案制定出考试申述与答辩制度。课程学期成绩产生公示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考虑成绩申述答辩等事宜,答辩小组及时组织作业抽查与现场答辩,落实申述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
4 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初见成效
总之,通过实施考试改革新举措,同学们对课程专业综合作业的被动完成变成了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由原来的虚拟设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践型、应用型项目设计,考试改革的新要求促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之余不断涉猎更多课外知识,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拓宽了专业眼界,同时考试改革的加分鼓励政策也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多种竞赛活动,使他们能了解设计前沿状况并紧随时代设计步伐,而申述答辩新举措也让同学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新的考试改革举措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项目参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活跃了专业学术氛围,带动课程教学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可谓一项利教利学的教学改革新方案。
5 结 语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作为一项可以发挥多方面功能的教学改革新举措,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中具有一定推广与运用价值。值高校艺术招生渐趋饱和、各高校纷纷出台专业教学改革新方案、众家齐探讨共争议之际,笔者借此文作引玉之砖推出本校艺术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经验,望能引起同行的广泛探讨与深入研究,以期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艺术教育丛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76.
[2]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
篇2
一、调研过程
按照《陕西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陕教〔2019〕50号)安排,**市教育局向各校传达了中省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并于2019年三月上旬在全市进行了调研,同时督查引导各校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调研结果
1.扎实安排部署。市教育局第一时间转发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学习落实。各中小学校均组织教师进行了传达学习,并成立了学校“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减负”工作方案。有的学校和教师分别签订了“减负”目标责任书,制定“减负”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学科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有家庭作业和双休日作业布置的要求,有层层把关的周作业计划和落实记载,从这些学校的汇报与检查中,可以看出对“减负”的重视及作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2.严格内部管理。市教育局向各学校明确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探索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3.提高工作认识。各学校利用各种平台,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规条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认识,增强“减负”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减负工作提升到师德层面上,为“减负增效”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优化课堂结构。各学校把落实“减负”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评价方式、推进高效课堂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到了一些科学、创新、讲实效的优秀做法。大多数学校能将“减负”工作纳入教师常规考核范畴,与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挂钩,和业绩考核挂钩,逐步建立“减负增效”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机制。
5.强化家校联系。各学校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成长规律,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支持学校和教师正确行使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权利。要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鼓励孩子尽展其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培训,避免盲目攀比、跟风报班或请家教给孩子增加过重课外负担,有损孩子身心健康。
三、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各学校课程设置都有差异。如初一语文,国家标准规定每周6节,有学校设为5节,有学校设为7节。音体美等所谓“副课”时间被挪用被挤占问题较多。
2.作业量较大。小学低端仍存在书面作业情况,20%学生感到作业量过大,感到作业量大主要是六年级和初三学生,部分学生反映教师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每天做作业很晚11点多。
3.补课现象普遍。根据调研,城区学校学生在培训机构补课现象较为普遍,有文化课补习,也有艺体特长教育。乡村学校比例较低,但仍然存在此类现象。
四、今后工作思路
一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了解新课程改革方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重新安排课表,国家课程方案不容以任何理由的变更,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三是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使减负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落实作业管理标准,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更新教法和学法,倡导广大教师充分运用电教资源,有效提高教课堂教学效果,向45分钟要质量,以达到减负增效。
四是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规定,积极开展艺术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学生健康成长。
篇3
关键词:实践训练;ACM竞赛模式;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费雄伟(1980-),男,湖南祁阳人,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周建存(1977-),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益阳 4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379)、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1]315号345)、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课题(课题编号:XJK011CGD0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98-02
计算机程序类课程是培养计算机各专业学生学会编程或者完成软件产品的课程。它的教学成败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计算机专业工作能力,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师资投入也很大。但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程序类课程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程序类课程实践训练题型单调。学生往往根据理论教学对应的章节知识点练习书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存在缺乏对应的应用场景、难度较低、无法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等缺点,造成学生对其兴趣不足或者训练不够。[1]对于需要提高编程能力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挑战性的题目来训练自己。为了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程序,需要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题目,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
第二,程序类课程实践效果评价不客观。学生完成程序类课程的实践练习后,一般由老师检查实践练习的结果并进行评价。[2]有时,程序能在几次运行时保持正确,但程序本身错误。以教师只通过有限次地运行程序来断定是否正确,可能存在着偏颇。所以教师对实践效果的评价并不科学,存在着某些结果正确但程序错误的情况,而学生提交的程序作业种类和版本各异,造成教师评价工作量过大,评价质量不高等问题。
第三,程序类课程实践缺乏反馈。传统的程序类实践课程没有平台的支撑,无法统计学生完成的程序存在的问题,也无法知道学生之间的差异,无法发挥实践反馈的作用。若能利用计算平台分析学生完成程序作业的情况,找到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和讲解,对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ACM竞赛模式改革计算机程序类课程教学,系统地提出方案的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一、ACM竞赛模式教学改革
ACM(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竞赛,即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始于1970年,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主办的一年一届的国际性赛事。该赛事的目的是展示大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采用3人一组的形式,也赛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3]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能力竞赛活动中最有影响的一项赛事。ACM由3名队员为一组代表所在学校参赛,比赛形式为每队使用1台计算机在5个小时编程解决6至10个挑战性问题。编程可以使用C、C++或Java,完成之后提交给判题系统。判题系统通过运行大量的测试用例来判定答案正误或其他问题(超时或超内存)并返回给选手。比赛的第一名颁发金牌,要求正确答题数最多且总用时最少(用以区分正确结题数目一致的排名)。以后的排名,先按正确答题数,同正确答题数时按总用时少的方式排序。排名第2和排名第3的分别颁发银牌和铜牌。基于ACM竞赛模式的教学改革指采用ACM竞赛的办法,以灵活地方式组织学生按照ACM判题的方法进行程序设计练习或测试的一种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学习效率和评价客观性。[4]
二、计算机程序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方案理论依据
该方案的理论依据来自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首先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等人提出并倡导。该方法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出教学问题,同时将问题创设一个问题情景,然后,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及其情境,激发学生热情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接着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后提升为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锻炼。[5]
问题教学法相对传统教学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5]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教学活动模式方面的优势。问题教学的学生活动模式为“产生困窘—探索—掌握”;而传统教学学生活动模式则是“听—记—练”,显然问题教学在学生活动模式方面更为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2)问题定位方面的优势。问题教学法把问题定位为有智力价值的教学材料,并为该材料设置情境,用来引导教学过程,而传统教学把问题定位为学生接受知识过程要经历的考验,用来做作业或考查学业成绩。显然问题教学对问题的定位比传统教学对问题的定位更为科学和客观。
(3)教学程序方面的优势。问题教学的教学程序是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再经历探索,把未知创造为已知,而传统教学的教学程则相反,首先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再要求学生把已知应用到未知中去。显然问题教学的教学程序能满足人的探索欲望,体会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乐趣,教学程序更为积极。
问题教学法的操作难点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高。这是因为问题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以创造性解决问题为中心,以任务的完成和升华来结束。因此问题情境显得尤为关键,这就需要精心设置问题,并置入一个现实贴切的情境中去,所以对教师而言难度较大,要求也高。对此,教师必须系统地经过这些方面的教学技能培训。为了解决教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技能培训方面的不足,利用ACM平台,集合各个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家的力量,并引入专家判题的形式,为实施问题教学提供了条件和资源。目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都在网上开放了基于ACM模式的在线判题系统(Online Judge System)。[6]教师可以利用它,进行在线的出题,选择题目进行测试或练习。它的题目数目很多,涉及到计算机程序类课程的各种算法和应用,学生可以自由练习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题目进行练习,重要的是能够进行实时的判题,也能给出反馈信息和排名情况。
2.方案具体内容
作为湖南城市学院而言,由于计算机专业办学时间短,积累和沉淀少,可以利用其他大学的基于ACM的在线判题系统。笔者选择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在线判题系统,因为它的题型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求,且提供了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其使用和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编程。[7]改革的课程是笔者开设的计算机程序类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还有Java程序设计。改革的内容分为平时练习、课堂练习、月末的测试和考试,均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在线判题系统中进行。
3.方案实施过程
课堂练习按照教学进度完成对已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的目的。其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已学和在学的理论部分知识,编写或选择匹配的训练题目,要求学生在上机实践课时内完成。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记录成绩,以此指导下次教学。平时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练习,教师只规定完成的数目,逐月计算学生平时练习的完成度。月末时,由教师按月度学习进度,编写或选择一套测试题目,要求学生按照ACM竞赛规则完成一次实战比赛。教师根据比赛情况分析和统计,以进行总结。学生也体验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激烈的竞争,对提供其学习动力,锻炼其竞争能力大有好处。月度成绩好的同学,筛选为学校ACM竞赛队的选手,进行专门地培训,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和激励学生。期末时,组织所有任课教师,精心组织一次全课程的竞赛作为课程的考生成绩,让考试客观且公平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三、改革效果
经过对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3个专业计算机程序类课程3年多的改革,已经看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一是在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成绩逐步提升,由几年前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1个三等奖或没有,提高到在2011年第7届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了3个三等奖,在2012年第8届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了2个三等奖,2013在湖南省第9届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了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佳绩。二是学生考取软件设计师的人数也逐步提升。三是我院的学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2012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3.5%。可见基于ACM模式计算机程序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的另一个明显的效果是提升了教学效率。改革所基于的ACM平台共享了大量优秀的计算机编程类题目,这些题目有情境,有梯度,也能进行客观判分。这些资源和平台功能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提高了教课的效率。同时,学生也能在此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练习、测试和考试,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系统和循序渐进地进行编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为了适应湖南城市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采用问题教学法,在ACM竞赛模式下对我院的程序设计类课程进行了改革。该改革改变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训练效果不佳的窘境,很好地解决了训练题型少、评价不客观和缺乏教学反馈等问题。通过近三年的实施效果表明该改革有效地提升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下一步的工作是将该改革方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设计课程中加以探索和推广,还有对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也可以进行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邱修峰.C语言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及其观测内容分析[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22(8):10-11,14.
[2]林巧.基于在线评测系统的C语言实践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37-39,50.
[3]张熠,陈荣钦.以ACM为导向构建C语言实验教学新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台州学院学报,2009,36(6):70-74.
[4]芶生平,杨鹏,汪小平,等.以ACM/ICPC竞赛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7):71-73.
[5]萧枫.国外学校教学改革[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40-46.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07—05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alent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theoretical courses teaching for PE majo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reforming the teaching of School Physical Pedagogy。 With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plan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can also be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PE major;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当前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传习性教学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互动,不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体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不高,以致于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感到很难适应丰富、多变的教育现场。
1《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学校体育学》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具有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特征[1],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其教学效果会迁移到学生后续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
目前,国内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综合各高校的改革情况,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体系方面,提出说课纳入教材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教学建议[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3],对建国以来我国多个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初步构想[4]等;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针对体育专业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5],“双主体”教学模式[6]、“综合、多元、互动”教学模式[7]以及“目标—半导式教学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8]等等。通过对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实地走访发现,对于这门传统课程,大部分学校授课计划保持在54~72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观摩等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改革还只是停留在某个教学环节上,难以形成气候与推广价值。另外,教学改革要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要有充分的学时保障,否则,上述改革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收获甚微。随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小型化、选修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学》应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既要保持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又要焕发时代生机,是每一位有志于改革的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因此,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以我校“百门课程改革”计划为契机,提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创新面和突破口。本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学》师范性的课程本位,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技能型”特点[9],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论结合实践等教学策略,探索并形成一整套教学模式与实施机制,以期取得教改的实效,顺应时展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呼唤。
2《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
篇5
经过两个月的意见征集和方案修改,深圳2015年中考改革方案终于出炉了,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科目调整后的中考科目为5科共460分,成绩以单科原始分、单科等级和原始总分同时呈现。深圳市教科院院长尚强表示,对于备受关注的思想品德考试,做义工等帮助他人的行为或纳入考查内容。
根据2015年中考科目设置,语文、数学、英语(含听说)、理化(合卷)、历史等五科文化课考试安排在初三年级末进行,采用闭卷笔试,体育考试项目则以深圳当年中招体育考试方案为准。各科卷面分值均为100分,但历史和体育按照卷面成绩的30%折算后计入中考总分,故中考总分为460分。
新增的生物与地理(合卷)考试也是闭卷笔试,卷面满分为100分(生物50分、地理50分),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但考生均须参加考试。在中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生物与地理(合卷)分数高的优先录取,还可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
生物与地理(合卷)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初二年级末进行(一般安排在每年中考结束后第二天下午),因特殊原因缺考的考生可申请在初三年级末参加一次补考(与下一个初二年级学生一起考试)。
篇6
一、分层教学与分级教学的不同特点
1.教材选取初衷不同
两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在教材选取中均按照不同层次,选取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或在材内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按照学生实际水平增加部分补充教材,最终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不等量的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但两者初衷并不一致:分级教学重点强调学生英语单科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中更多地强调不同级别学生在考试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级别较高的学生教授难度较大的考试内容,并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分层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往往加入不同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内容,培养学生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深厚的基础。
2.教师课堂授课策略、学生接受程度不同
通识教育学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都通过各种授课策略,在教室语境下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利用不同教学手段完善、补充已有知识体系的不足。然而,分级教学与分层教学两种体系下教师授课策略及学生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分级教学教师由于强调单科学习能力,更加强调英语单科听、说、读、写、译其中某一项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某一考试具体要求为指导,强调学生考试过程中解决试题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由于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往往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
3.学生实际需求不同,课下学习手段不同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1995年以后出生,成长过程中社会更加多元化,不同学生间性格、追求等凸显出多元化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也有较大差异。分级教学中学生更加注重单科成绩的提高,把提高成绩作为学习的主要动力,充分钻研某一种或某几种重要考试的考试内容,为自己将来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最大限度的准备,强调学习的时效性;分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单单注重单科考试技巧的提高,更加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体会语言中蕴含的社会现象,学习语言中的人生哲理,强调学习的长期性;在课下学习中,分级教学学生更加注重与考试相关的影像、文字等资料的学习;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加广阔,电影、杂志等与考试无关的素材都会成为他们的学习内容。
4.评价体系不同,考试的效度不同
分级教学和分层教学两种不同的方案由于立足点不同,在教材选取、教师授课策略等一系列环节也都发生了相应不同的变化。分级教学由于立足于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侧重应试技巧的考核,相对而言,考试形式更加注重某一种类考试内容要求的考查。如果比较注重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最终成绩,考试的难度、题型、分值比例等都尽可能地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致;如果比较注重学生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最终成绩,教师在试卷的安排上则尽可能地跟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要求一致。分层教学由于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查手段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作业、出勤等平时成绩和最终考试的卷面成绩,往往还结合了一部分课外学习的考查。部分院校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时长、答题数量等都会被视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部分学校甚至利用学校、社团等平台开展英语竞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按照一定比例算入学生最终成绩。在考试内容上,分层教学的素材来源也更加灵活,对学生语言、文化等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在考试的效度方面,分级教学更加紧贴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考核,具有较为明显的标准,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区分功能更加明显,能够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相比而言,分层教学由于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内容更加复杂,手段更为多样,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相应的改变,考核的标准相对模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区分功能不如分级教学明显,教师需要在认真分析学生试卷大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平时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才能对学生形成更为客观有效的评价。
二、分层教学与分级教学改革的措施
整体而言,两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都比之前大学英语教学“一刀切”式不分层次、程度的教学方法有较大优势,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两种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各有特色,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在实践中采用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主要办法有:
1.材与教师自选素材相结合
分级教学的高校大部分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成绩等级较高的班级安排相对较快的教学进度,在适当时期加入一定的与英语单科相关的内容讲解。目前大部分实施分级教学的高校课堂补充内容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内容,部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了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在考试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分层教学的高校大部分教师在材的基础上,大多安排相似的教学进度,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部分其他内容作为补充。主要有新闻时事为主的视听内容、以英美文化为主的经典文学赏析、以英语国家风土民情为主的生活相关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整体认知和英语文化的全面培养。
2.教师在课堂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不同教学需求
以英语单科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分级教学由于其立足于考试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统的板书、PPT、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分析该类考试的分值分配、出题模式、解题策略等采用某一类型的考试内容,在课堂上加以讲解,学生在考试中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提高。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增加英语语言及英语文化等综合知识,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主要靠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得以提升。学生在遇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文学、文化等知识解决。
3.网络教学、学生自学、校园活动等多种途径相结合
教师在分级教学方案指导下,往往以实体课堂为基础,以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等手段为辅助,重点讲解课本知识,网络教学和学生自学的素材也往往以课本和考试为依据,在多种途径下学习较为单一的英语内容,课堂作业、考试等也相应成为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重要考试中的成绩成为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最重要评判依据。在分层教学中,教学与学习的途径更为多元化,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在重要性方面互为补充,主次要地位不明显,以各种手段的综合效果为最终评判依据。
4.多重评价体系相结合
在分级教学方案指导下,不同班级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因此在考试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班级在试卷题型、难度进行有所区别的考评。教师在出题过程中,对成绩等级较好的班级进行难度较大、题型更为复杂的考查,对普通等级的学生进行难易适中、题型相对简单的考查,最终在同等级班级内进行考试结果的评比。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同样利用多题、多卷的考查形式,但是出题手段更加灵活多样,不仅仅强调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的考核,更强调完形填空、阅读、翻译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虽然两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侧重点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强调人才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方案,都需要服务于课堂实践,更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作者:贾林培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gn/2017/01-19/8129889.shtml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40-0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开始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50多所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中心。[1,2]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具有的特点是注重创业意识培养和模仿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分类详细、有学术研究支撑等,著名的有百森商学院(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和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等。[3]国内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2002年才正式启动,近些年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创业训练计划、课程体系构建等都进行了改革与实践,[4-7]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汕头大学的胡文龙基于CDIO理念对工科探究式教学进行改革实践;[4]浙江工业大学的李浩君等人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立体化教学方法。[5]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化程度不高,相关创新创业学术研究尚未全面开展,对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深入改革,以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工科类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根据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结合新形势下国家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特征
1.教学理念
CDIO(Conceive 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对产品进行系统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另一方面培养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8]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了CDIO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习与实训、教师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环节的重新构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由于工科专业课具有较强的技术特色、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既要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又要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运用CDIO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2.教学特征
深入研究与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征是提出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前提。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5]其总体特征具体如下:
(1)在专业课程方面:部分专业课理论性强,涉及到工程建模、理论计算,学习难度系数大;课程内容多,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涉及知识面很广而且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各专业培养方案都增加了部分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与专业课,导致本专业课学时数减少,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实践性强,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2)在教学对象方面:高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接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二、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并注重与各相关专业与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联系。因此,讲授内容既要有基础理论与原理,又要有新技术,并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由于工科专业课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内容庞杂,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度和相关度、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课程教学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设置,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基础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基本实验和参观实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要求掌握该门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项训练、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案例训练等,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
2.教学方法
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枢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是在对课程资源、讲授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基础上提出来的,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去那些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针对每门专业课特点,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过程应运用多样化的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核心专业课,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除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外,还应把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创新竞赛等活动加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偏重工程实践的专业课,应增加课程实验、参观实践和项目实训学时数的比例,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视频,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
对工科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过程在评价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旨在关注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坚持学习过程主导、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建立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小组团队考核等,关注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核。具体改革指导思想是:在内容方面,增加具有实践性且超出课堂讲授内容的知识,涉及创新能力、技能操作、团队配合等多方面考核内容,以评价学生在项目实践训练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形式方面,一部分采用理论闭卷考试,一部分采用开放性考试,把学生课堂与课外作业、设计作品、科研项目、各类相关竞赛等作为一部分考试成绩的评价内容。
三、改革实例分析
以佳木斯大学2013年评出的百门课程“包装工艺学”改革工程项目为例,基于以上提出的改革方案,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1.授课内容
改革前该门课程总学时5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4学时),改革后总学时不变,采用模块化思想,具体方案如下:
(1)理论讲授模块(占学时50%):国内外包装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包装工艺理论基础;通用包装工艺;专用包装工艺;包装工艺专题研讨。
(2)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模块(占学时25%):案例分析包括药品泡罩包装工艺、啤酒灌装工艺、大型平板液晶显示器缓冲包装工艺等;项目训练包括咖啡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和疫苗产品阻热包装设计等。
(3)实验模块(占学时15%):卧式枕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工艺实验;真空包装工艺实验;立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实验。
(4)实习与实践模块(占学时10%):北方佳宾白酒灌装工艺等。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课程类型和内容特点,改变以往偏重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灵活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冲击与振动防护包装工艺、液体灌装工艺等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关于典型包装工艺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个工程实例,将详细的包装工艺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归纳总结包装工艺设计的详细思路;针对众多的包装技术,如收缩包装、拉伸包装、贴体包装和泡罩包装等,采用分类教学法。
3.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含上课出勤、听课认真度和回答问题等);项目设计(20%);实践动手能力(20%);考试成绩(40%)。
四、结论
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专业知识内容多且更新速度快,学生基础理论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提出了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工科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已应用在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的改革工程项目上,以此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2):26-29.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
[4]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5]李浩君,邱飞岳.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16-420.
[6]王新荣,张霞,李小海,等.高等理工科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10-111.
[7]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80-81.
[8]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篇8
关键词:互联网;走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1-03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新的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与传统的课程方案和高考方案相比,最大的突破和超越就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凸显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而对于一直没有课程选择权的学生而言,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茫然: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如何选择选考科目以体现兴趣与发展的最优化组合?如何选择考试节点以获得最大效益?……新方案的实施在拓展选择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盲目选择的可能和风险。因此,学生能否科学、有效地选课就成为了实现深化改革核心价值的关键。为此,我们进行了“互联网+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课程选择”
1.利用互联网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在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一系列调查,召开一系列学生、教师、家长座谈会。调查数据和座谈纪要显示,原有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校迫切需要架构新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需求。
“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杭师大附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秉持的核心理念,而其前提需要明确“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传统与现状,学校群策群力设计了理想附中人形象,并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以及“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十大核心素养。我校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必修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开发,开发了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学科的网络学习课程以及综合类网络学习课程,课程网界面如图1所示。
学校秉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架构五大特色选修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以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以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和以提升学生公民素养为核心的公民课程群,构建可供学生多样选择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此来实现课程满足需求,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选择权。
2.利用互联网调查学生指导选课
我校自2012年起就开始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出发,以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作为载体,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建构适合个人的学习课程系统。2014年新高考方案颁布后,学校顺势而为,成立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我们利用互联网对我校2014级高一新生进行了《霍兰德职业倾向测测试》调查,其结果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教师能对学生选课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唤醒学生规划意识,明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与发展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
2014年9月19日新高考方案颁布后,学校于9月26日利用互联网对家长与学生进行了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选考科目的意向、选考时间的意向、选考科目组合以及选择时所考虑的因素等方面都做了首次细致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将化学作为科目的第一选择;35种组合中有34种被学生和家长所选择,其中政治、生物、技术组合空缺;原有的文综、理综组合大大减少,理科少于30%,文科少于10%,文理交叉科目选择大于60%。然而一次初步数据调查结果可能还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2015年4月,学校在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如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学考方案解读、开展职业面对面活动等)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数据调查,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学生和家长在观念上的变化。
3.利用互联网发动家长参与选择
大部分家长还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要么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凭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为孩子选择专业或职业;要么表面重视孩子兴趣特长,却没有长远考虑孩子的职业发展;要么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也无从下手。因此,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最焦虑与纠结的莫过于家长。学校在浙江省高考新方案公布后,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杭师大附中公众微信,及时通报高考方案的变化,发表了“告高一年级家长书”。还将有关高考新方案的专家讲座录像在校园网上并通知家长去观看,还开设专题讲坛、举办“家长正能量工作坊”等形式,与家长分享新高考和有关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对家长进行高考新方案解读,消除家长顾虑与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家长转变思想,提高家长职业认知力,配合学校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
为了能让家长与学生走得更近,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与孩子对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职业达成共识,学校还利用互联网,借助家长力量开展“职业面对面”、职业访谈、职业体验等活动,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职业性向分析和目标确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个性特长,培训学生的选择技能。
通过近两年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我校学生间选课差异度显著,知识结构明显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互联网+走班教学”
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必修适合学生的课程,必修有适合学生的教学,必须开展学生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为了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构建了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见图2)。该管理平台设置一系列管理栏目,如“考勤管理”、“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成绩管理”、“家长留言”、“分班管理”、“课表管理”、“导师管理”、“寝室管理”、“系统管理”等。在每个栏目下面又设置若干子栏目,可以说,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是我们实施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有力保障。
学生选择多样化,既需要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又要求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和有效性。随着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完善选课走班的课堂教学形态,分步实施分层、分类、分项走班教学,在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求,让学生在选择中不断明晰需求,完善规划。
1.利用互联网实施必考学科分层走班教学
2014年,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始实施必考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班进行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变化情况适时提出调整学习层次的申请。分层走班教学要顺利实施,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我校构建杭州师大附中走班制管理平台,从学生分班、分层、课表安排、教师配置、调层等环节进行精细化操作,保障了我校分层走班教学的顺利进行。2014学年,高一高二年级共设置必考科目教学班100个。
分层走班并非仅仅是形式的转变,其实质是教学组织形式变化背后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落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组织“分层走班教学措施的有效性思考”的教学研讨会,开展以数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为个例的调研活动,进行以“化学学科分层走班教学”为主题的化学组教研展示活动等途径,从教学目标、备课、作业等几个侧面来探讨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让教学更适合学生。
2.利用互联网实施选考学科分类走班教学
根据新高考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课程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学校利用互联网完成了一系列诸如家长、学生问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设计了四选一的课程设置方案供学生进行选择。2014年11月底,在家长和成长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首门选考科目做出了谨慎选择。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我校于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选考科目分类走班,高一年级共设置选考班13个,学考班35个。
分类走班教学所设置的选考班与学考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都有差异,为了让任课教师更快了解教学新动态,我校于2015年3月分别组织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开展了新高考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及变革之应对策略的学习研讨活动。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详细陈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各个科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所发生的变化,比较分析了学考、选考在难度、题型等方面的区别,同时提出了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分类走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杭州师大附中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见图3),做到了学生一人一课表,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勤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有问题可以给教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此外,我校从2006年起就开始尝试体育分项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培养了学生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5年3月,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尝试音乐学科进行分项教学,让2014级高一年级学生从爵士、键盘、声乐中选择一项进行修习,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互联网+成长导师”
我校在浙江省深化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的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保留了行政班,行政班与教学班同时并存,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为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走班教学管理无漏洞,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了教师双岗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和成长导师指导的“三位一体”的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行政班教学及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实施中“一人对多人,工作难到位”的难点。
在“互联网+成长导师”的改革实践探索中,我校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教师为10位左右的学生当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进行持续关注,帮助学生选择与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
我们在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上设置“导师管理”栏目,在“导师管理”栏目下面,又设置了“导师资料库”、“选择导师”、“手工调整”、“导学提纲”、“宿管沟通”、“交流主题”、“家校联系记录”、“感悟收获”等子栏目,导师管理平台界面见图4。
篇9
布朗恩的独立调研报告《大学教育的基金和学生的财政支援》自10月份颁布以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个报告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日益增长的费用上。绝大多数的分析也将注意力放到了学生缴纳的费用,以及比较在现有的体系之中具体哪个社会集团能获利。实际上,讨论仍然局限在大学收费对学生的财政影响这样的狭隘领域,而没有认识到以下事实:即他的建议其实是在现有的修修补补的体系之中,增加新的费用。
整个报告最核心的建议,就是改变大学的财政来源,从依靠财政辅助转变到集中力量到增收点和偿付比例上。布朗恩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不要再把大学教育视为一种公益事业产品,不要再认为大学教育依赖于公共资金的扶助。而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有特定规范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之中,学生选择高等教育就是一种消费需求,决定了学校应该提供何种服务。目前,英国每年的教育整体补助为39亿英镑,按照布朗恩的意见,这种补助应该全面废止,高等教育的定义应该重新设定,政府应该全面退出这个领域。
布朗恩认为,没有了高等教育的补助,学校就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去争取消费者,实际上,高等教育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每年政府补助的总数是差不多的。如果对工作有较好的预期,他们就需要去了解大学究竟教些什么,对于这些大学而言,它们的兴衰就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了。这个报告少见的闪光之处,是考虑到应该减轻学校中弱势家庭学生的财政压力。但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来我们评判英国大学的标准不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套东西,而是完美的市场理论。
当然,没有人会假装对英国大学的现状感到满意,在大部分学校中学生是如此之多,而每个人得到的注意是如此之少,连学生父母都听说过学校有如此多的研讨会,却没有相应足够的课程作业。特别是,研究经费如此之多,以至于大家都忙着做所谓的研究,而不把教学当回事。所有的大学都统一在一个所谓的“大学体系”的外套之下,里面充斥着形形的、水平不一的研究机构。
但是,我们不禁要怀疑:这个所谓的独立报告所提到的这一揽子改革方案,到底是一种赌博,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事实上,大学不是一桩生意,从来不是依赖市场在运作。所有的比喻和类同不过是一种误导,就好像说大英博物馆或BBC与英国石油公司是类似的,所以应该同样行事。如果布朗恩的意见值得考虑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进一步,把英国所有的大学私有化,成为某种私产,政府就一劳永逸了?但问题是,如此一来,我们还有大学吗?
篇10
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7-02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改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涵盖宽及依赖工具”等特点,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历了“模拟测量”、“数字化测绘”,并逐步走向“信息化测绘”,每个阶段均离不开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2]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测绘专业课程普遍被压缩,还存有一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体系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下很难保证较为系统地完成测绘专业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实施“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笔者根据培养测绘类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不断整合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科学定位,逐步推动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
1.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传统测绘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以致课程教学内容老化,很多教材目前还未涉及现代测绘仪器装备技术,无法让学生及时熟知新的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
2.学校实验设备的更新得不到保证,教学实习仪器陈旧,无法接轨现代测绘需要的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内容,很难实现技术领先和卓越。
3.校内实习场地狭小,综合实习困难,实践教学环节松散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在校期间很少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训,缺乏对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认知,更谈不上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测绘学科的办学经验,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集中学习,期间穿行企业实习(计入对应课程学分);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充分参与下,联合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3]。重视校企联合平台在测绘实践体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根据测绘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照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实践计划,建立有特色的测绘实践体系。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采取相对自由的实践模式,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建设开放式校内实习场,拓展实践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利用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各类实验室的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各专业原有实习基地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与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专业兴趣和团队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教学单位和实验室的教师在不影响日常课间实习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这种相对灵活、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开放的实践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4]。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内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技术优势,让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构建虚拟化的实验室环境;还可利用校园网将一些常规实践操作性过程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根据开放式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建立开放式实践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缓解实践教学设备不够的问题,实现校内教学实习的现代化。
(2)通过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我校很早就尝试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来促进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会同相关测绘仪器公司联合举办了9届学校测绘技能大赛,并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3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全国测绘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建立了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测绘数据采集及内业处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还能发现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测绘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测绘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培养,通过课程相关专题设计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数字测图实习为例,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举办一次软件应用比赛,让学生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扫描矢量化过程,还能在数字测图外业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软件进行大比例尺图式符号的设计,熟练掌握地物、地貌的绘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竞赛,学生迅速从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企业工程师的角色。
(3)产教研结合,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产学研结合是途径,建立校外实践中心可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基础。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应挑选一些技术实力强、项目类型多的单位,这样的单位涉及的科研课题多、项目类型全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课题的机会,实践操作技术正规,可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强实践教学,我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测绘行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了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方案,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到企业讲授,学生现场观摩和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企业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或增设“工程实例型”选修课程,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指导集中实习或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突出工程教育,注重能力训练,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科技开发及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极为有效。
(4)基于导师轮换制度的测绘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实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为依托,以项目总负责人为导师制度,导师轮换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各测绘小组间导师定期的轮流交换。通过校企联合的运作模式,项目总负责人做整体指导和讲解,实施分组作业的导师引导模式,各分项负责人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技术设计、现场踏勘、组织人员设备、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成果提交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该类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成果的验收的整个过程,也是宏观认知项目管理的过程,使学生100%接受工程训练和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同类型项目的把控能力[5]。
四、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学校和企业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监控与结果评议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达标进行评估。任课教师(包括实验室人员、指导教师)对每门课程是否达标负责,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核。实践考核对象应从实习小组细化到每位学生,全面考核学生的测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合理的考核机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6]。
五、结语
“卓越计划”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测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为实现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测绘学科工程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通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S].2009.
[2]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7.
[3]朱庆伟,孟鲁闽,留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4]马俊海,李秀海,冯守良.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0,19(6):73-7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学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