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

篇1

2008年7月2日,北京市体制改革工作会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出席会议并强调指出,今年北京要一手抓举办奥运与援建什邡,一手抓发展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宋宇介绍了2008年重点推进的“十大改革任务”。

一、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中央精神,研究提出本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制订市和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精简和规范市属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研究拟定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文化领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提出教育、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积极推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管理体制创新等。

二、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政府投资向郊区县倾斜的政策机制;扩大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试点;开展社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等。

三、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城市

探索金融与科技有效结合途径、人才支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改革试点,争取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建立海外学人中心,搭建海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和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吸引机制和使用政策;进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深入开展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完善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总结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成功经验,探索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市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大国有资本重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一级企业战略重组,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加快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继续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完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相关制度建设;优化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成长环境;研究提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方案;研究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生活必需品综合保障机制;制定奥运会期间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控预案;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等。

五、加快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本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及办法;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和垃圾收费、排污收费等政策;积极探索水源保护区等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推进供热体制改革;研究探索“碳中和”机制和碳交易平台;研究建立与周边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长效合作协调机制等。

六、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区县互助共赢、合作发展机制;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开展清理化解乡村两级公益性债务试点;研究制订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开展集体土地征地留用地安置、实物补偿等多元化补偿试点;完善绿隔地区科学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建立设施农业的帮扶机制;加快新城、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在昌平区东小口镇开展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完善石景山区整建制农转居的配套政策等。

七、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研究探索整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改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探索创新体育场馆、赛事的运营机制;创新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政策机制;完善“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等。

八、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研究制订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研究探索市属医院管理体制“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方案;开展二、三级医院的资源整合试点;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的优惠政策;以海淀区为试点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形式和机制;实行无保障老年人和低保人群社区首诊制试点;扩大按病种收费试点等。

九、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推进“居家养老”,探索“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新途径;落实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模式和补偿政策;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等。

篇2

关键词: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72-02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制度的整体安排、改革措施的一致性等原因,使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发展中显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导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悬殊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已在近年来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并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

一、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其退休后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待遇的养老金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这种“双轨制”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施行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双轨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其制度设计的不公平、不合理性等问题更是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

(一)立法层次低

目前,在立法层面上,最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适用对象,仅限于中国的企业用人单位及其个人劳动者,并未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就造成了养老保险立法的层次不完整和不合理性,也更加反映出“双轨制”的过渡性特点异常明显。

(二)机制反差大

现阶段企业及其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基本上是全部由企业与职工共同负担,企业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职工缴费进入个人账户。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却几乎是由财政“统发”或财政“集中支付”,单位和个人根本无需承担任何缴费。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制度的严重不公平性。

(三)待遇差距明显

由于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以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为计发依据,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却是以退休前的月工资和连续工龄等为计发依据,因此直接造成不同主体在退休养老金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差距是越来越明显。根据权威数字统计,自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养老金经过连续十年的上调,虽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总体待遇水平仍只占退休前工资收入比率的50%左右;而相比之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往往能达到退休前工资比率的75%~90%。这对于同样是为了社会发展而辛勤工作几十年,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企业职工,显然是既不公平,也不公正的。

(四)财政负担加剧

现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制度中,个人还不需要承担缴费义务,养老责任和成本全部由国家“埋单”,随着在岗职工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财政支出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有数据表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总费用从1990―2005年十六年间增加了21倍。由于离退休工资的不断提高,财政负担自然也会越来越重。再加上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对调整机制缺乏长远规划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未来财政负担不可小觑。

(五)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由于制度和养老待遇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许多想到企业施展抱负的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或不敢去,而许多想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施展抱负的企业身份人才又根本没法去,阻碍了人才合理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政策取向

任何一项社会制度的变革不仅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相反地也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势在必行,不仅是长期以来受到陈旧的制度对社会发展造成的阻碍,更是因为对“双轨制”的改革能对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的意义。

(一)“双轨制”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现行退休养老金“双轨制”下养老金待遇差别过大,如同等学历、同等技能甚至同等贡献的人,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时可以领取的养老金要比从企业退休领取的高出很多。“双轨制”改革能改善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差别过大的现状,缩小待遇差距,缓解突出矛盾,安抚企业退休人员的情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2.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作为两个并行的没有联系的轨道,人才很难在相互之间进行流动,“双轨制”也就成了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绊脚石”。“双轨制”改革能够解除优秀人才对未来退休待遇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不仅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现象,而且适当减轻了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压力,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双轨制”改革能够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方面改革的发展方向。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人口众多,社会保障压力大的现状下,“双轨制”改革有利于构建系统的、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双轨制”改革的建议

正是基于消除这种不平等现象的主客观愿望,几乎在“双轨制”运行的同时,国家也就着手开始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如早在1992 年,原国家人事部就曾下发《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开始局部试点;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呼吁地方积极开展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改革探索;2008 年两会之后,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选择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 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2009 年1 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又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等五省市做改革试点。这次事业单位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办法趋于一致。改革方案公开后,立即引发社会舆论质疑。广州、上海等地还出现高校大龄教师提前退休的恐慌风潮。

面对这种形势,对“双轨制”进行改革,彻底消除其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因素,已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成为摆在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内容。任何一项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应该以明确实施原则、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公民退休后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更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而现阶段中国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更多的是通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形式予以规定,缺乏应有的高度、深度、广度与严肃性,必须通过立法渠道予以解决。

2.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阶段中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组成的多层次体系框架,实行企业与职工个人共同缴费、国家财政补助的筹资政策。而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还是停留在财政单一筹资的制度模式上。

因此改革中国“双轨制”的第一要务就是明确将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一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中,建立起养老保险责任共担机制,促进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筹资模式,建立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更是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3.完善其他养老保险制度。除了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到与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后。这主要体现在补充养老保险跟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两方面。

中国现阶段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是企业年金制。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企业年金由企业与职工按照一定的固定比例按月共同缴纳,所缴金额予以税收减免优惠,在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一次性或定期领取全部年金及投资收益的制度。而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为了他们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应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将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公职人员基本退休金之外的重要养老保险补充。通过制度完善,为各群体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养老保障。

篇3

《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现有土地承包合同、权属证书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为依据,查清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和地方负责。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土地承包档案清理。二是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和空间位置。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四是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注销登记。五是对其他承包方式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六是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资料归档。

二、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部决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试点。根据财政部日前的《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是指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其拥有的科技成果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包括无偿划转、对外捐赠、出售、转让等。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限: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进行处置,并于一个月内将处置结果报财政部备案;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含)的,仍按现行规定执行,即由所在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审批。《通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中央级事业单位中试行,试行时间为《通知》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

三、金融体制改革

银监会印发《关于全面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支持水利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重点,全面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各级监管部门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央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应尽义务,在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确保今年涉农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其他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涉农信贷支持力度不减弱,扎实、深入、有效地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和监管工作。《通知》强调,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努力提升贫弱地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银监会通知规范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的行为。通知要求,在授信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审慎使用外部信用评级,不应将外部评级直接作为授信依据,并应指定专业部门负责在授信业务过程中管理外部信用评级的使用情况。通知强调,商业银行应对所使用的外部评级机构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审核其独立性、专业性和评级公信力,并对所使用的外部评级机构进行持续评估。

证监会公告下放证券公司部分事项的审批权。根据公告,证券公司变更公司章程重要条款,设立、收购、撤销分支机构,变更注册资本,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增加或者减少经纪、投资咨询、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承销等原来由证监会机构部审批的涉及证券公司的五项事项都将授权给派出机构办理,由派出机构审核。据介绍,这五项事项的授权并非全线铺开,而是考虑派出机构的承受力,条件成熟一批,授权一批。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关于扩大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范围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解决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缺乏执业助理医师的问题,经研究,决定在2010年部分省开展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试点内容是对乡镇卫生院中具备《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报名条件,在岗行医但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单独命题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进行执业注册,并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执业。《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方案》作为《通知》附件同时印发。

五、地方改革

篇4

摘要:本文从养老保险由双轨制向单轨制并轨的背景下,分析了实行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和实行养老保险单轨制的益处,探讨了并轨制下的高校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希望对下一步高校实施养老保险的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养老保险并轨制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一、引言

2014年7月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1日起全部纳入养老保险改革的范围。从此,拉开了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变。此举措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做好养老保险的并轨制,是当前工作中重中之重,务必真抓实干,确保按期按要求做好。

二、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

1.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和企业退休职工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属双轨制。即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的核算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统筹安排;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企业人员由自筹账号上支付,事业单位由财政支付;三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退休时工资标准是最高的,企业退休人员在退休时是按照历年缴费的情况计算的;四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因此,由于社会分工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障的的不公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改革是从企业开始,企业先实行了社会化,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是单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之中就把领取退休金方式的工作人员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企业退休制度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职工个人和单位须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待遇按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时间长短、社会平均工资等要素确定退休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和单位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职工办理退休时计发退休金与缴纳的养老保险无关,而与当时退休月份时在职工资有关。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退休制度,导致了企业人员能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并且之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能与之退还;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纳养老保险,如向企业流动,则之前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完全不被认可,从零开始。造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可携带(只视同于缴费年限,并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衔接,制约了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有效流动,使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三、养老保险并轨制的益处

1.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进一步促进了公平的价值取向

2015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国发〔2015〕2号《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中提出“一个统一”和“五个同步”。“一个统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因此,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养老保险并轨制,体现了在养老保险政策改革中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确保公平价值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2.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增强活力

从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流动的视角下看,资金来源不同、工作单位性质不同、职业特点不同的劳动力其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计算的办法相同,这就促使劳动力努力工作、干好工作,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的分配格局;同时也打破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进不能出的单向流动机制。实行并轨制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途离职就不是净身出户,而是可以携带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一起转移到企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实现无缝对接,促使人员的合理流动。

四、并轨制下的高校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思考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好并轨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的并轨,是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此次养老保险并轨制改革工作,适应政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加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聪明才智,破除之前双轨制的体制机制弊端,顺利如期完成好本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体如下:

(1)加强宣传,耐心解释,逐步打开教职工单轨制退休疑虑。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快捷的多媒体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制改革进行宣传、报道,对其正面和积极的意义加以引导和肯定。让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改革的目标是让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而不是降低养老金的待遇,使教职工思想认识上得到转变和提升,使教职工心中的疑虑得到消除,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国家的养老保险并轨,更加顺畅地推进改革。

(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双轨制向单轨制的无缝对接。信息化是实现并轨制快捷手段之一,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事系统、社保系统、银行系统、工资系统等各环节的养老保险数据准确、及时无缝对接,让职工能第一时间清楚明白自己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进入个人账户金额、进入社保基金金额等数据,实现信息公开,让教职工明明白白缴费,切实保障教职工对缴费的知情权,对养老基金的监督权。

(3)深入调研,细化预算,依法保障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权力。为了做好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工作,仍需要人事部门对每位教职工的工资数据进行充分的调研,按照养老保险政策做好缴费的数据测算,上报学校年度预算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学校保基本的支出范围统筹考虑,依法保障教职工应有的享受缴纳养老保险的权力。

2.深化以事定费、岗位管理、淡化身份差别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1)实行以事定费,工资总额管理,赋予高校自主权。高等学校应探索实施以事定费、以费养事、以事用人的资源配置方式,实行工资总额管理,实现增人不增经费、减人不减经费,赋予高校定岗、定薪等更多、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薪酬能升能降,逐步完善微观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2)加强编外管理,规范合同用人,实现减员增效。整合高校编外人员队伍,建立编外人员管理制度,不再区分临聘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外聘兼职人员等编外人员类别。通过制定标准,采取购买服务、第三方用人等方式,按合同管理,规范合同化用人。严格区分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岗位职责,严禁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混岗使用,实施按岗管理,进一步完善编外人员薪酬合理增长机制,建立职业通道,逐步实施同岗同酬,实施内部统一的编外人员工资福利制度,提高编外人员用人效益,逐步实现减员增效。

(3)强化岗位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切实激励先进。合理设置岗位,强化岗位管理。一是要设置符合高校实际的岗位类别、结构、比例和数量;二是要根据岗位实际合理设置聘用条件。要统筹考虑工作强度、质量、表现、贡献等因素,积极探索绩效激励方式和方法,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评价手段,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切实实行工资收入与绩效考核挂钩,使之真正起到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作用。

总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顺应了时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各类人员的合理流动,激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教职工不断创造价值,多缴费、多工作、迟退休,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3]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4]吴粤.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

[5]高和荣,韩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公平价值取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李琪.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

[7]关于印发深圳市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篇5

为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15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皖政办[*]94号)精神,经县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从*年1月1日起至*年底,对县农村信用社按3%税率上缴的营业税,全部由县财政按月对农村信用社予以补助。

二、工商部门免收县信用联社及所属农村信用社的工商登记注册、变更等相关费用。

三、工商等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办理抵押登记过程中的各项收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给予减收50%。

四、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支持和鼓励辖区内自然人、法人入股农村信用社,促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多元化。允许采取以优质资产或土地资产置换其不良资产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信用社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提高资本充足率。

五、财政、税务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核销呆坏帐、弥补历年亏损等。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呆帐坏帐实行按季核销,并尽量简化核销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六、支持农村信用社按规定对现有资产进行重估,有关单位和中介机构对资产评估的费用减收50%;税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固定资产重估后的新增价值,2年内免征房产税;允许农村信用社对固定资产增值的部分提取折旧。

七、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社贷款清收工作,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落实债权债务,维护农村信用社债权。重点组织清收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的借款、担保借款。继续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加强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依法查处、严厉打击恶意逃废、悬空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八、农村信用社可以采取租赁、出租等方式处置和经营抵债资产。有关部门对涉及农村信用社在接受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下,按现行收费标准给予减收50%。

篇6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扎实推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稳步回升、稳中有进”态势,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从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看,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与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见表一)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3%,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一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8、0.9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和居民网购分别增长80.2%、56.1%。出口增长11%,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其中对中东、金砖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3%、17.3%、22.1%;服务贸易出口较快增长,增速达27.1%。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从财政收入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7%,比一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在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春粮种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分别增长1.5%、0.9%和2.3%。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和9.2%,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腾笼换鸟”扎实推进,坚决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指标减排任务进展顺利。“机器换人”成效初显,1-5月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4%,劳动生产率提高10.3%。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限额以上交通、信息、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长3.4%和12.9%,同比分别加快1.2和8个百分点。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71亿元、997亿元,分别增长26%、33%。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实施“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抓项目推进,抓要素保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全国同期1.9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广东、江苏、山东5、1.9和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投资增势良好,工业投资增长19.7%,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5.7%,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外的三产投资增长29.5%,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提质增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汽车制造等投资增速均在30%以上,明显高于面上投资增速;生产业投资增长37.1%,占服务业投资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势头良好,增长19.3%,比“十一五”时期高7.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为62.2%,比去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浙商回归累计到位资金893.6亿元,增长26.1%,完成年度目标的59.6%。引进外资量质并举,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7家,实际外资77亿美元,增长22.3%,完成全年目标的56.8%。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0.7%;“41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9%,其中127个20亿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9.6%,宁波南车超级电容器产业化一期、杭甬客专、宁杭客专、杭州东站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

(四)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财政对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分别增长15.1%、20.2%,均大幅高于面上支出增幅;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0.7%,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2.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出持续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增长22.1%,增速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13.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4.1%,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0.2%。创新型企业发展走在前列,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44家,居全国第三;新建中控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研究院等19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总数达74家;新增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高新园区,总数达23家。

(五)区域发展趋于协调。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衢州、丽水等市发展提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上半年衢州、丽水GDP增速快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等增速也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培育,上半年完成海洋经济有效投资1022亿元。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步伐加快,6月底举办的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会签约33个项目,签约额达1670.8亿元;上半年投资增长22.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1.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8万人,均完成年度目标的70%以上,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20461元和10878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7%和8%,均比一季度增速有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财政对民生支出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2.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4.6万套、竣工7.3万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4.4%和78.5%。“三改一拆”顺利推进,拆除违法建筑5665万平方米,实施“三改”建筑面积4081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88.8%和81.6%。物价涨幅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与一季度持平,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

(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省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建立实施,绍兴县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开发区园区化零为整前置审批试点、审批服务中介机构配套改革等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继续显现,在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检验监管模式、便利化通关机制和企业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组织、拓宽民资投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方式、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绍兴、嘉兴和舟山等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改革示范点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具体概括为“三减缓、三加大”。

1.“三减缓”:出口、消费和居民收入增长减缓。

——出口增长趋势减缓。上半年我省外贸出口增长1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月度出口同比增速波动较大,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仅增长4.2%和1.9%;出货值增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表明出口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分析原因:一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全球经济进入相对稳定但增速缓慢的阶段,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量继续低速增长,最近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2.4%下调至2.2%,加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抑制了我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分别比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出口的难度,还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据省发改委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从影响出口制约因素看,二季度认为“汇率风险加大”是制约出口增长的企业占比跃居第一,为58.5%,比一季度上升10.4个百分点。三是出口订单的不确定性较大。据省商务厅监测,今年以来我省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一直在100点荣枯线附近盘整,出口订单处于微弱景气至微弱不景气区间。企业反映,“有单不敢接”、订单转移及短期化情形更为明显。四是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减少。上半年全省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企业4.45万家,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万家;其中年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减少7家。上述情况表明,受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下阶段我省出口基础仍较为脆弱,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考虑到去年我省外贸出口依存度为40.9%,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稳定增长影响较大。

——消费增速总体减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幅低于去年全年0.9个百分点,也低于近7年我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前期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退出。家电类、汽车类等传统消费热点逐步降温,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7%,自去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二是餐饮业、住宿业转型压力加大。上半年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零售额分别下降4.4%和13.3%,同比分别回落14.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股市持续低迷等影响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四是新型消费方式对传统零售业的分流影响加大。近年来网络购物、服务消费等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但目前没有全部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消费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虽然上半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均居省区市前列,但增幅有所放缓,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仅为6.7%和8%,其中城镇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个百分点,农村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均低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从收入来源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6.9%,财产性收入仅增长2.4%,导致总体增速逐步趋缓。农村居民增收压力持续增大,主要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普遍上涨,土地流转费和农业用工成本涨幅较大,加上部分高档农产品价跌销缓、H7N9禽流感等影响,增收任务十分艰巨。

2.“三加大”:中小企业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和部分领域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加大。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产品价格下降、综合成本上涨、盈利水平偏低,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一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广大中小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的“双重冲击”,产品售价持续下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我省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2.3%,已连续18个月负增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如化纤、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加剧。二是综合成本仍在上涨。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元,比一季度提高0.3元。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小微型制造业企业资金面偏紧,短期融资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且一线员工流失率较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难的问题突出。三是盈利水平偏低。在价格下降、成本上升、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现象突出,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尽管1-5月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2.7%,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与201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8.7%。

——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逐步加大。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支撑。下阶段,财政减收的结构性因素较多。特别是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呈明显回落态势,二季度各月的增速分别为79%、55.4%和17.9%;制造业税收低位增长,企业利润状况难有大的改善;金融业税收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仅增长1.2%,同比回落40.3个百分点;“营改增”8月1日全面扩围的减收影响将逐步显现,都将对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还贷高峰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日益加大。

——部分领域金融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当前我省金融运行总体稳健,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是不良贷款仍存在较大上升压力。尽管6月份我省加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货款率均比5月末有所下降,但6月末全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对于银行信贷正常投放和我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带来一定压力。二是部分地区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事件仍时有发生。个别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风险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的趋势,尤其是我省造船、光伏、钢贸等行业的企业偿债风险有所增大。加上担保链关系错综复杂,资金链断裂往往引发连锁反应,需高度关注和积极稳妥应对。

二、下半年经济走势判断与工作重点

从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刻调整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内下行压力加大。我省正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考虑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长期性、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性,考虑到去年我省经济增长前低后高的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全省经济仍将以平稳增长为主基调,但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经济指标或将呈现稳中趋缓的走势,完成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作风、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不失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毫不松懈改善社会民生,确保完成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当前,要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打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突出“四个更加注重”: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深化改革;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和谐稳定,着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具体而言,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要把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42项实施细则,抓紧推出第二批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重大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民间投资进入交通、社会事业等涉及公共资源利用的行业创造条件。以确保全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500亿为目标,梳理100个左右“实、大、新、高”项目开展对接洽商,推进48个省级年度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10月组织召开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二是努力推动消费提速。筹备召开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我省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出台我省鼓励消费的政策意见,完善促消费的工作机制。积极扩大信息消费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杭州、宁波、温州无线城市(TD-LTE)国家试点建设,着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开展老字号振兴工程等消费促进活动。抓好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提升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在加快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27个小城市试点镇、200个左右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商贸服务功能。三是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展会的主渠道作用,扶持企业参展抢抓订单。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拓展市场方式,加快推进“电商换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中心,推进电子商务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浙江出口名牌”培育,推动进入国外主流消费市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根本问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率、装备智能化率、产品优等品率等重点目标,全面启动现代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百企装备优化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支持100家左右企业开展存量装备优化试点,促进“机器换人”。二是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省级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工作,抓紧制定集聚区产业指导目录,突出各地技术创新特色和新兴产业特色。进一步发挥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嘉兴科技城等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百项工程”项目计划,重点推进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制定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发展政策,力争年内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100家左右。完善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工业强县(市、区)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同时,争取今年再新建30家左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三)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全面实施扩大有效投资“411”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省重点项目形象进度计划,力争三季度明显提速、四季度如期完成,力争完成全年增长20%、投资总量2万亿元的目标任务。一是抓开工,确保全年开工“411”重大项目250个以上、新增省重点项目开工率70%以上,力争31个省领导联系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二是抓续建,重点加快建设长安福特杭州乘用车、大榭石化馏分油综合利用、华为二期研发基地、甬台温和金丽温天然气管道、音乐学院等一批续建项目。三是抓竣工,重点推进上海大众宁波乘用车、南车轨道交通装备一期、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等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四是抓前期,做好衔接和催批工作,加快43个左右“国批”前期工作,争取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吉利罗佑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等重大项目前期有实质性进展。五是抓储备,超前谋划生成一批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创新载体等标杆式重大产业项目,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六是抓落实,组织开展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现场推进会、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企业债券融资对接等活动,重点加强要素保障,帮助好项目、大项目尽快落地。

(四)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牢牢把握产业升级这一主攻方向,努力在“提速”上下功夫、在“提质”上求实效。一是加快实施“三名”工程。加快制定建名企创名品育名家“三名”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着力增强浙江制造的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实施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和产业联盟主导型等“五型企业”创建政策,实施小微企业“扶优助长”上规模培育计划。加快制定“浙江制造精品”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和扶持政策。二是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年度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两届海洽会签约项目,力争全年海洋经济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面实施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立新区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方案研究并申报设立等工作,争取新区陆海统筹试点方案、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尽早获批。三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实施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确保今年264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453亿元的年度计划投资顺利完成。加大对108家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创建第三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四是加强农业“两区”建设。坚持把农业“两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在各市县的“两区”中推进一个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开展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着力将现代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到“两区”建设平台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生物、农业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五)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先行先试,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大力破解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一是争取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早见成效。着力巩固前一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对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启动第二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梳理工作。加快实施企业投资便捷高效审批改革试点方案和开发区园区创新前置审批试点。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抓紧制订出台省级联审平台的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二是加快推进要素配置改革。针对我省土地要素制约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空间换地”,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加快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案,抓好海宁等地的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加大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支持。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争取在地方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点带面,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30多项国家级试点。尽快出台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税务、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完善综合交通物流平台,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加快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五是扎实推进医改工作。抓好温州市社会办医试点以及嘉兴市等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着力帮扶企业。要高度重视、努力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尽心尽力帮扶企业。一是提振企业家信心。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强化对我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业投资发展节能环保等新产业。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国家从8月起再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前置的强制性专业服务收费,严查各行业主管部门将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机构办理并收费的行为。深化整治银行业不规范经营“回头看”活动,完善问责机制。三是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加快构建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浙江名品中心、省外营销中心建设,引导更多浙货进入省外销售渠道;强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拓展市场的支持,鼓励省内企业、支持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浙江制造重点装备目录中的产品。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进“年审制”等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创新。强化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的增信、分险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帮助企业批量化融资。五是积极化解担保互保风险。进一步落实加强企业资金链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加强对全省资金链、担保链变化趋势的跟踪,特别要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七)着力加快“美丽浙江”建设。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快“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认真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制定实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办法,开展新增用能量以及现有用能存量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严格贯彻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和认定标准,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二是切实抓好水环境和大气治理各项工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浦阳江流域、平原河网整治,统筹实施饮用水源保障、工业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防治、河道内源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六方面重点工程。加快编制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强化对杭州湾、乐清湾、三门湾等重点海湾污染防治。以PM2.5防治为重点,落实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快推进烟尘控制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黄标车限行区的建设,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是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立行动项目台账,强化对各地实施情况的督查和通报。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四边”区域率先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加强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

篇7

上半年,全市人事编制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二届一次会议和全省人事局长、编办主任会议精神,严格执行人事编制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统筹安排,强化服务,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上半年,重点完成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完成了公务员登记审核工作。我们坚持工作程序,严把标准条件,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建立了层层把关、逐级负责和责任追究制。以原始档案为依据,严把登记对象关、报批资料关、登记内容关、复核确认关、表格样式关、数据录入关,加强审核工作,做到登记对象信息准确无误,客观真实。截止目前,全市列入登记范围人员的基本情况已经全部审核结束,登记人员数据准确,事实清楚,为审批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工资套改工作基本完成。认真筹划准备,及时召开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制度改革实施工作会议,学习传达了工资政策文件,开展了全市业务骨干培训班。坚持按照单位摸底、填写草表、上报初审、安装工资套改软件、进行套改、严格复审、领导审签,最后审核审批的程序,扎实有序地进行了工资套改。至目前,已完成市直66个部门单位1584人和52个事业单位2471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套改工作,兑现了增资额。部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待参照管理单审批后,再进行工资套改。

三是不断推进人事政务公开。全面清理了人事编制工作公开行政职权目录84项,报请市政府进行了批转,入编《*市政务公开目录》一书,利用*人事人才网和*新世纪人才广告向社会各界公布发行。制定了《*市人事局政务公开暂行规定》、《*市人事局政务公开考核办法》和《*市人事局政务公开评分标准》等规定办法,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上半年共办理即办件2847件,承诺件1件,办结率达到100%。

四是狠抓项目建设工作。通过走出去广泛联系沟通,多方协调,争取到位资金20万元。积极加强与国家和省外国专家局的沟通合作,引进日光温室微灌施肥技术、乡村英语教师长期培训、日本技术改建真空冻干果菜生产线、民营科技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培训、棉花节水灌溉与配方施肥技术、酒店管理人员培训等6个国外专家技术项目,项目经费预算8万元。上半年已完成了3个引智项目组织实施,争取得到国家和省外专局资金3万多元。不断壮大发展*人才驾校和新世纪人才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20多万元用于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人才中心申请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机构,设立了“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认证授权培训中心”和“全国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甘肃省鉴定中心*分中心”,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五是事业单位改革有序进行。积极协调组织、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研究讨论和重新修订了职业技术学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请市政府批转执行,为*职业技术学院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操作的依据。完成了敦煌种业瓜州县种子公司企业改制工作任务。按照人事部和省人事厅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要求,在全市事业单位中进行了两轮调查,摸清了全市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编制、岗位和人员等情况,为下半年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夯实了基础。

六是进一步加强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行政编制分解下达的有关精神,结合县市区行政编制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对省上下达给我市的行政编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解下达,进一步明确了历年来政法专项编制以及编制的数量和使用范围,完善了行政编制台帐。积极参与政务大厅机构设置、职能整合、兽医管理体制该和以及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等方面的调研考察,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促进了这些部门行业的改革。结合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监督检查办法的颁布实施,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针对机构编制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初步提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议事规则草稿,提请有关会议进行研究决定。在具体的机构编制业务方面,继续坚持编办审核、编委会研究决定的“一支笔”审批制度。上半年受理各类机构编制事宜的报告、请示42份,在认真调查、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了意见建议,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了汇报,对反馈结果进行认真归纳整理。不断规范完善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依法对全市1319个法人事业单位进行了年检,年检合格率为100%。依法设立登记事业单位4个,注销登记事业单位2个,办理各种登记变更事项26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法人登记档案。

七是不断加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移民乡镇的帮扶工作。积极加强新农村示范点联系沟通,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水泥50吨,用于村组道路硬化。积极与供水、供电公司协调,解决了示范点多年来在供水供电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做好移民乡镇帮扶工作的精神要求,立足部门实际,扶持、帮助移民乡镇加快发展。多次与省编办协调,为移民乡镇审批了机构,下达了编制。共争取编制657名,得到省上财政转移支付1421万元,为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捐助现金5000元。

八是完成了安置工作任务。制定了《*市计划安置干部实施办法》和《市直*年度干部公开考试考核安置实施办法》,组织干部进行了公开考试,顺利完成了安置工作任务,止目前,干部全部上岗工作。新的安置工作机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多年来指令性分配的安置模式,使我市安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九是认真完成了各项日常人事人才工作。上半年共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5次,共有150家企业、事业单位、非公经济单位入场招聘,提供岗位1500多个,入场求职人员达3000多人,有700多人达成意向性协议,就业成功率平均23%。不断加快人事人才网站建设步伐,及时进行改版,新增部分栏目。积极探索开展网上人才交流业务,发展全年网上会员单位12家,半年网上会员单位2家,季度网上会员单位43家,月会员13家,网上登陆求职人员4860人,各类人才信息5期,接待单位招聘登记84家,个人求职登记706人,档案托管30件,办理人事58件;发行《新世纪人才广告》14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人机对话考试点,组织酒嘉地区467人次人机对话考试;认真组织实施了从高校毕生中选拔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26名,协调做好了安排上岗和下达编制工作。核拨*、*年到基层服务毕业生和“三支一扶”毕业生服务经费2297000元,并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保障了服务毕业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做好了*年服务期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明确了*年毕业生报到、注册、择业和就业相关政策,协调、落实了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办理就业手续和政策咨询服务等工作。协调财政、社保部门为新增的21名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核定了医疗保险金和大病统筹金个人应缴纳金额,建立了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落实了医疗保障待遇。认真做好*年度市直机关事业单位8729人年度考核的审核备案工作,组织了53个工种1323名技术工人考核培训,为机关事业单位1253名工作人员增加离退休费,为377名工作人员重新核算了退休费标准。完成了玉门石油管理局教育分局、公安处移交工作。完成了*年1066名公务员培训证书的登记审核和25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验证、复验证工作。审批举办培训班2期260人。在职称评审中继续坚持公示制度,办理了618名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手续,完成了11个专业2198名参加的各类资格考试报名资格审查工作和262人职称计算机考试。制定统一的考核办法和标准,对13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进行了年度考核,研究制定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开展了“全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人选选拔推荐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审批工作比较缓慢,影响了整个公务员登记工作的审批和部分人员的工资套改。

二是干部安置工作由于新的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安置办法的制定衔接不够及时,出现了部分干部上访事件。

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刚刚颁布实施,还将继续加强学习宣传,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加强协调,抓紧做好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审批工作。力争在9月底前圆满完成公务员登记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套改任务。

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合理划分事业单位性质职能,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三是认真组织做好*年高校毕业生进村就业、三支一扶和到基层服务计划大学毕业生选拔工作,完成*年公安招录公务员的工作任务。

四是配合中央、省上督查组,对全市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进行一次全面督促检查,进一步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五是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政府公务员培训纲要》,坚持依法开展继续教育,全面推行“菜单式”培训,完成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公修课的知识更新培训。

篇8

“我们都知道麻将的打法,但每次的牌却完全不一样,想打赢,就要灵活运用麻将规则;同理,每一位医生都学过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但没有病人的情况完全相同,想治愈病人,只能靠医生对病理的悟性。”王旭的感受是,医生的悟性不同,所以治病的能力也相差很大。

正因如此,作为一名地市级中心医院的医生,王旭经常接受邀请,到该市医疗水平较差的基层乡镇医院以及当地民营医院去“走穴”。“走穴”是业内对医生私下到其他医院行医的叫法。

虽然能够带来额外收入,王旭却并不喜欢“走穴”。“打麻将讲究‘知己知彼’,但‘走穴’却做不到。”他说,“我基本不了解病人的情况――有没有其他疾病,当地医院有没有必备的设备和药品等,这些都是未知数。”他向《凤凰周刊》记者坦承,许多手术都是冒着风险勉强进行的,因为必要的设施并不充足。“几乎所有的‘走穴’医生都遇到过这种风险”。

内地医疗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催生了医生“走穴”市场这一灰色地带。“走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基层医疗机构暂时获得了优质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却也提高了治疗的风险。基于此,新医改试图建立一种名为“医师多点执业”的制度,创造让医生“合法走穴”的白色地带。但从2009年至今,这项制度一直“叫好不叫座”。大陆医生若想多点执业,仍需在灰白之间徘徊。这一探索也从侧面说明医师人事制度改革需要朝向自由执业继续深入。

处于灰色地带的“走穴”

医生“走穴”产生的背景是大陆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2014中国卫生年鉴》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4709家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079家。东部共有三甲医院854家,占全国三甲医院总数的79%。以北京、广东和江苏为例,这三个省市的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44家、83家和58家,三地的三甲医院占全国三甲医院的17%。

三甲医院的集中导致优秀医学人才的集中。2013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廖小莉等人曾对广西各级医院肿瘤科人力资源现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广西三甲医院共 209 名肿瘤科医生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45%,高级职称比例为29.2%;二甲、三乙医院肿瘤科医生学历则以本科为主,大部分为初、中级职称,硕士或高级职称很少见。

在这种背景下,三甲医院高职称医生到下级医院或民营医院冠以“周末门诊”“专家指导”等名义的“走穴”已经成为常态。

“走穴”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名医到别的医院甚至外地医院做手术挣外快;另一种是大医院的医生将本院病人带到小医院做手术。医学论坛网站“丁香园”2013年曾做过一项3000多名医生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55%的医生认为“所在医院医生‘走穴’现象普遍”,近三成医生表明“本人曾‘走穴’。”

严格来说,“走穴”属于违法行为: 1999年出台的《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在第一执业地以外为病人看病,属非法行医。只不过,一方面因为数量巨大,另一方面由于能缓解民众看病难、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水平,“走穴”目前处于灰色地带,无论是官方还是医院,都对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没有监管的“走穴”,带来的医疗风险却不容忽视。除前文王旭所说,医生不了解病人病情之外,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麦一峰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则指出,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医院和“走穴”医生都会面临法律纠纷。天则经济研究所2016年1月的研究报告《中国政府行政部门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公正研究》援引媒体报道指出,内地因“走穴”导致的医疗事故已占事故总数的1/10,且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患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容易加剧医患纠纷。

此外,部分民营医院院长对前来“走穴”的医生的感情也很复杂。黑龙江省某三线城市某民营医院院长孙晓峰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大医院过来“走穴”的医生的确能够给他的医院带来名气,但如果算经济账,这“并不是一笔合适的买卖”:“走穴”医生拿走了大部分诊费,病人术后护理却同样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并不合算;而且更让他头痛的是,因为没有监管,有些医生甚至会临时“涨价”:“宣传都打出去了,结果医生希望加价,否则就不来,弄得我们非常被动”。

合法地带:多点执业难推进 2012年3月19日,北京一所医院内的糖尿病专科诊室人满为患。

业内人士认为,在大陆优秀医生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化解“走穴”风险的方法只能是将医生“走穴”行为合法化、公开化。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医生的自由执业,即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其执业身份不受管控,可以选择个体、合伙或者受聘于医院等多种执业方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均实行医生自由执业方式。

2009年,中国进行新一轮医改时,给予医生一定自由执业权被提上日程。作为进步和妥协的产物,原卫生部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医生可以多点执业,但“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增加注册的执业地点”,且“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同时限定“医师原则上应当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执业,地点不超过3个”。

2011年7月,原卫生部还决定将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降低门槛,将申请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以上”降为“中级以上”。这意味着,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行为,希望有更多的医生参与其中。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官网“答疑解惑”专栏还曾专门介绍这一制度的优点:“医师多点执业对于更好地统筹调配医疗卫生资源,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进区域间、机构间人员和技术的交流,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方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出台鼓励政策,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此后,大陆医师多点执业出现了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政府指令型,也就是医师遵循政府指令,到社区、急救中心(站)、医疗机构等地进行对口支援;第二种是医疗合作型,多家医院为整合医疗资源,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开展横向或纵向医疗合作,安排、帮助各个医院内的医生打通渠道;第三种是医师主动受聘型,医师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并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增加注册的执业地点。

现实的情况则是,前两种多点执业并未遇到太大困难,但第三类的推行则困难重重,尽管许多地方文件明令推广,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少省份申请人数不足百人,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零申请。江苏省推行政策一年多后,只有230名医师申请了多点执业。南昌医师多点执业试行2年后,仅有101人办理。

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还出现一起乌龙事件。2013年7月底,深圳市卫计委将《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上报广东省卫生厅,该政策打破了医师执业地点不超过3个及须经所在医疗机构允许的限制。就在业内对其抱有极大希望时,深圳方面赶在发文前忽然撤销了该方案。

当时有媒体透露,有官方人士的看法是,“步子迈得太大”。巧合的是,同年7月30日,也就是深圳有意撤回试点方案审批前后,国家卫计委在其官网上专门就多点执业发表意见。在这份意见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虽然表示鼓励和关注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但也强调:“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试点工作,必须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整体框架下,立足基本国情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稳妥有序地实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并对医师的执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这表明,国家卫计委一方面继续敞开多点执业探索之门,一方面又担心地方“步子迈得太大”。

“医生不敢走,院长不肯放”

王旭所在的城市早在2009年就开展了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同时,王旭也迫切希望能够申请多点执业。但是他看到所需条件时,打消了念头。该市规定,申请多点执业必须得到医院管理层签字同意。这也是大陆大部分城市申请多点执业的共同条件。

“‘走穴’因为是私下行为,而且占用的是个人休息时间,医院一般不会干涉,但多点执业的意义不同,相当于和领导申请到其他医院工作,领导怎么可能会同意?而且这甚至可能影响领导对我的看法,会认为我‘人在曹营心在汉’。”王旭说。

其实,与其说王旭惧怕领导,不如说其担忧失去“编制”。这也是大部分医生忧虑所在。国有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的公立医院医生,是“单位人”而非“社会人”,多数人不敢“冒险”。内地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与医生的劳动合同关系是全职服务,掌控、承担医生的全职薪酬、终身的进修和培训费用,且退休后完全由医院负担其退休工资和各类津补贴。因此,体制内的医生不得不顾及医院对其多点执业所持有的态度,因为这不仅会影响薪酬待遇,也很可能会影响到医院对医生的评价,从而影响自身发展前途。

也有些地方的政策规定不需要领导的签字,但医生仍然走不了。2014年8月1日,新版《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进一步放宽了对医生多点执业的限制,不仅规定医师申请多点执业不再需要本单位出具“同意书”,而且规定多点执业的地点数量不设上限,医疗机构的法人、负责人等管理人员也可以多点执业。

但北京儿童医院医生李强(化名)向《凤凰周刊》记者抱怨,根本没有时间“多点执业”。他一天的工作状态是:手术少则七八台,多则十几台;还得查房、安排治疗;如果出门诊,会比手术还累,半天看七八十个病人,坐下基本就没有起来的机会,水也顾不上喝。

数据也能够证明医生的工作强度。2016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进等人所做的关于1537名中国医生负荷现状调查显示,内地医生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约10小时,且所在医院等级越高,个人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年纪越大,医生工作时间越长。

医生走不了,院长也不愿意放人。院长们忧虑,一旦实行多点执业,将打破大医院的人才垄断格局,使优质医疗资源向外流动。由于目前公立医院还是要靠自身收入来发展,医师多点执业如果全面铺开,医院将面临核心竞争力分流的风险,因此,公立医院没有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动力。

王旭所在医院的院长向《凤凰周刊》记者坦承,医生多点执业制度的愿望虽好,但实施起来却会引发许多问题,“医生在不同医院工作,如何防止医院之间相互挖人才和病人?”

多点执业的真正推行,需要进行包括人事制度、保险制度、薪酬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比如,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医生的人事档案和保险都在原执业单位,劳动人事关系也在原执业单位,可客观上却同时在几家医疗单位工作,那么其福利、保险等该如何分摊?此外,多点执业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责任该如何界定也没有明确规定。此前各地的管理办法当中,仅北京市提到,在申请注册时需要“申请人本人医疗责任保险凭证”,其他试点地区均未明确对此做出要求。

篇9

【关键词】新时期;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

一、前言

非税收入,狭义上指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资金范畴和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非税收入是指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信誉、国有资产、政府权力、国家资源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总要通知》),即除税收以外的收入。一直以来,政府强调“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即也就是政府需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以期达到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公平社会分配秩序、增强各级政府执政公信度和宏观调控能力、优化经济环境发展等目的。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之成就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已达到26355.88亿元。其中,政府非税收入大约为10523亿元,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39.8%,规模增长比较快。非税收入的增长要求国家严格对其实施管理,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1990年,我国提出来对非税收入(在2003年前非税收入称为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将13项政府资金纳入预算;200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2001]93号)提出国家5个主要执法部门的全部预算外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2001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非税收”的概念;2004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财政国库制度管理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18号)、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的精神,各地全面启动了政府非税收入相应的改革工作。改革实践近五年,对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可以说,政府税收管理收入已经迈向了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

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之不足之处

新时期,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已取得不少成就。自2006年以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进度加快,成效显著。中央级非税收入收缴在所有中央部门已经纳入改革范围的基础上,扩大改革实施部门。越来越多的项目实施收缴改革纳入非税收入。纳入改革的资金范围已经涵盖了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其他非税收入等。总体说来,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实现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非税收入收缴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但也应该看到新时期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也同样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加以完善和规范。(1)认识不清,管理困难。政府部分非税收入管理部门或单位,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等认识不足或完全错误。他们的错误认识主要有:政府不必调控并且财政无须管理非税收入;非税收入不能有效增加政府的可用财力;抓非税收入就难免出现“三乱”现象,管比不管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会触动单位既得利益,管理起来会得罪有关部门,还不如不管;混淆政府与市场界限,“收费吃饭”;非税收入征收“领导说了算”;“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不仅不利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展开,也可能滋生腐败现象的产生,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2)制度欠完善。“非税收入”这一概念确立的时间较晚,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但在现实的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即非税收入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尽管地方性规章在有些非税收管理部门出台,但实施起来往往“得过且过”、强制性不够。同时,非税收入管理亟待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才能使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化被动为主动。(3)分工不明确,管理不给力。目前,承担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任务的部门有很多,但多头管理和征收、执行主体繁多、执行能力欠缺现象严重,缺乏明确的分工,造成工作“扯皮”、管理工作成本高、效率低下的恶劣状况,严重阻碍了非税收入的征缴、统筹、管理;并且,许多管理机构大都是只重事后管理,只重收入取得的合法性而忽略事前、事中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这往往影响了正常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当前一些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执收存在随意性,导致财政收入流失、扰乱正常的分配秩序。(4)票据和收支管理不到位。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已有十余年,至今仍有部分资金财政监管不到,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票据和收支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少数单位受利益驱动,混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性质界线,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化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收取;预算非税收入计划讨价还价,造成部分非税收入流失;人为增加收费环节,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一些非税收管理部门和单位等依赖靠财政资金的思想,缺乏收费积极性。

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改革之建议

(1)统一认识,更新理念。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并更新建立非税收入新理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上来。要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树立“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具有重要地位”的全局意识;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加强税收管理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两手要抓,两手抓紧,提高各级各部门按章办事、服从监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还要树立政府宏观调控观念,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环境,提高资金整体使用率。(2)健全法制规范管理。一是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步伐,尽快结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二是完善非税收入政务、收费制度公示制度,有利于民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增加透明度。三是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的内外监督约束机制。行政自律制度、举报、投诉等制度都要尽快建立起来;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公开曝光、定期将非税收入征、管、用情况向人大报告等监督措施。(3)明确征管主体。要改变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给力的现状,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三乱”现象,就要明确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唯一主体,将其征收管理权限集中于财政机关,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另外也要对非税收入管理、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非税收人人员的综合素质。(4)重视票据和收支管理。票据是收费单位在行使职能和会计核算的重要凭据。不仅要按时换领新票,并且在征收方式上,要在现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基础上实行“单位开单(非税收入缴款通知单),财政(银行)开票、政府统筹”的征管制度,以票管收,统筹调剂。规范票据和收支管理,做到有效和高效的票据和收支管理,避免非税收入流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税收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证。新时期,政府在非税收收入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许多不足之处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依法严格对非税收入实行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非税收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10

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

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3%.

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

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二、任务分解

(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

9.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个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提高服务业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服务业税收占全省地税收入的比重。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继续发展和提升商贸、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业。

10.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和服务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做强做大一批软件园和软件企业,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努力实现软件业跨越式发展。

11.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做强做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尽快形成销售收入万亿元级产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65家。

12.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00亿元,增长18%.

(1)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刘山站、解台站,基本完成蔺家坝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三市截污导流工程。基本完成新沂河整治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中运河骆马湖堤防加固、新沭河整治等治淮工程。完成22公里海堤防护和保滩工程。两市中心城区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实施里下河、沂北、宝应湖等重点区域洼地治理以及太湖地区重点引排骨干河道拓浚。

(2)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加快启动过江通道,通榆运河北段工程,铁路枢纽、京沪高速铁路段的建设;积极推进连云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以下长江深水航道和沪通、宁杭、沿海铁路以及沪宁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以上。建成京福高速公路徐州绕城西段、沿江高速公路至、扬溧高速公路镇江至溧阳段。开工建设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启扬高速公路江都至海安段、通嘉高速公路无锡至张家港段。

(3)继续抓好电力重点项目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70万千瓦,新开工建设电源项目500万千瓦,完成电网投资和改造210亿元。(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电力公司)

(4)开辟新航线尤其是国际航线,引进新的基地航空公司,提升禄口机场服务能力。完成苏南机场改扩建工程。

(5)加快推进淮安富士康科技城、无锡海力士集成电路二期、南通王子造纸、如东天然气储备与发电、盐城风力发电基地、常州特高压变压器和中邮航空速递物流中心,以及国家批准的南汽名爵自主品牌汽车、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长安福特第二工厂、上汽仪征轿车扩建等汽车项目和中远川崎增资扩建、熔盛重工等船舶制造项目建设。

13.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1)出台并实施沿海发展总体规划,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推进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布局。加快连云港建设步伐,逐步发挥带动沿海和振兴的龙头作用。

(2)进一步落实加快振兴的各项政策,把深入推进“四项转移”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结合起来,积极支持南北共建开发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

(3)以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为契机,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对接和融合,深入开展区域大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共享、科技创新等专题合作,推进要素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14.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强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3%.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综合功能建设,积极推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建筑节能工作,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省建设厅、人防办)

(二)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省财政安排“三农”投入211.2亿元,增加31.2亿元。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地区有效信贷投放,扩大农村小额贷款规模。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在各省辖市选择1个县(市)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1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外向规模农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新增高效种植面积24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0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镇江等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

17.继续办好农村新五件实事。省安排补助资金61.7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亿元。

(1)道路通达工程。新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新改建大中桥梁1000座,改建农村危桥4000座。

(2)教育培训工程。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培训农村劳动力24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

(3)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2%.扶持经济薄弱地区改造乡镇卫生院100个、村卫生室1000个,培训农村医疗卫生人才12800名。(省卫生厅、财政厅)

(4)环境整治工程。编制完成1500个“三类村庄”建设规划,完成30%一般规划保留村庄的平面布局规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6个,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2.32万人。疏浚整治县乡河道、村庄河塘土方分别达到2亿和1.5亿立方米。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67.7万座。建设秸杆气化集中供气点20个,种畜禽场沼气工程150个,“一池三改”沼气池6万户。对200个村进行环境整治试点,选择50个村庄开展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处理试点。

(5)文化建设工程。扶持建设经济薄弱地区100个乡镇文化站,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90万户,出版“三农”图书和电子音像产品各100种,新建“农家书屋”1000个。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开展“送科普书籍、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

18.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创业并举,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0万人,建设5-10个农民创业辅导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推进经济薄弱村“八有”建设,帮助20%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19.组织推进村企挂钩,落实有实力的企业与经济薄弱村挂钩合作,帮助经济薄弱村加快脱贫致富。

(三)以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为突破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

(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重点推进列入全国的“千家企业”和我省“百家企业”节能降耗,实施100项节能改造项目。加强电力节能调度。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50%的节能设计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2)进一步实施《省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组织130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500家企业进行新一轮清洁生产审核。

(3)组织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开展“行业节水行动”,全省万元gdp水耗下降4%,重复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

(4)在省级机关广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从节约用电、用水、燃油以及节约办公用品入手,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资源节约机制,使资源浪费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

21.全面落实加强土地调控、管理和节约用地的各项措施,推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扩大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范围。新增耕地面积2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达标率100%.规范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支管理,严肃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规案件。

22.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1)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污染防治任务,完成淮河流域90%的重点治污工程,继续抓好太湖流域漕桥河、太滆运河等主要出入湖河流综合治理,促进长江段水质好转。完成119个日供水1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工作,宁镇扬泰通地区新增区域供水通水乡镇70个,地区新增区域供水通水乡镇58个。继续整治大气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

(2)加快建设“绿色”。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6.8%和41%.

(四)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3.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增加到10亿元,实施一批对产业带动性强、预期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新建1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13家重点研发机构、6家重点实验室、1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工程中心、8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进沿江留学人员创业带建设,完成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任务。

24.加强技术专利、商标品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0%和25%,其中发明申请量增长30%,注册商标总量达20万件。巩固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成果,稳步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25.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实施“六大人才高峰”第四批项目资助计划,资助创新型项目200个,培养高层次人才2000名。启动“长江工程师计划”,实施“千名苏商赴境外培训计划”,组织“百名留日博士行”活动。培养25名重点企业集团领军人才,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20万人次。(省人事厅、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经贸委)

(五)继续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努力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

2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进一步搞好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做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工作,制定全省及省级机关规范津贴、补贴实施办法。

2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优势企业集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严格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程序。

28.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妥善清理乡村债务,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29.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管理。

30.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加快地方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银行和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进一步发展保险业,组建2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3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进步,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六)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32.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全国领先,注重引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苏中、地区。加快规划和建设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引进研发和营销环节,争取服务业利用外资有新的突破。(省外经贸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

33.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着力培育出口品牌,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的比重。加快建设机电产品、软件、医药、农产品、服务外包等出口基地。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加强和改进口岸管理与综合服务。建立和完善贸易磨擦应对机制。(省外经贸厅、经贸委、海关、检验检疫局)

34.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境外经济合作区,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金额增长25%以上;积极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10%以上。(省外经贸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

35.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搞好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试点。优化服务环境,增强配套功能,降低商务成本,强化产业特色,提高各类开发区产业发展层次、集约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省外经贸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建设厅、科技厅、海关)

(七)把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6.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投入,省财政投入172亿元,增长25.9%.(省财政厅)

37.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1)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确保双失业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5%.(省劳动保障厅、教育厅)

(2)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研究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省内跨地区转移衔接办法,积极探索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8.5%.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人事厅)

(3)完善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8%(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卫生厅)

(4)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省民政厅、劳动保障厅)

38.做好关系民生的十件实事。

(1)从年春季学期起,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制度,对普通高中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一免两补”,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省教育厅、财政厅)

(2)提高高校助学金、奖学金标准,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省教育厅、财政厅、人行分行)

(3)全面推进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出台以大病统筹为主、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指导性意见。

(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

(4)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290万、273万人。

(5)积极推进惠民医院建设,对困难群众实行医疗费减免和医疗救助。建成惠民医疗机构80所、惠民医疗站点600个。

(省卫生厅、财政厅、民政厅、物价局)

(6)全面实行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重度残疾人全部享受低保政策。

(省民政厅、残联、财政厅)

(7)认真做好农村五保工作,提高供养标准和服务水平,全省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以上。(省民政厅、财政厅)

(8)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支持力度。新建改建50个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对贫困家庭和社会福利院6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免费手术康复治疗。(省残联、民政厅、财政厅)

(9)在全省县城以上城镇全面建立廉租房制度,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面积550万平方米。

(省建设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

(10)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困难群众打官司提供有效帮助。(省司法厅、财政厅)

(八)增加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79.7亿元,增长20.1%.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省教育厅、财政厅)

(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轮训计划,选派25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选派2500名骨干教师赴农村千所薄弱学校对口支教。(省教育厅、财政厅)

(2)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县(市、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全面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建设,新建25个中等职业教育、15个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抓好20万人次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生技能培训。(省教育厅、财政厅、劳动保障厅)(3)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力争总数占全国10%左右;继续建设高校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抓好17所本科高校教学水平和32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40.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城市居民覆盖面苏南地区不低于85%,其他地区不低于70%,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药品购销制度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民办医疗卫生机构。

(省卫生厅、财政厅、物价局)

41.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新增100个计划生育示范服务站。建成国家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省人口计生委、财政厅)

4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1)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举办“锦绣”主题文化宣传活动,承办“第九届亚洲艺术节”、“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进省广电总台国际频道在海外落地。

(省文化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财政厅、社科联)

(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省级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优,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创业主体和产业基地,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建设。

(省文化厅、广电局、信息产业厅、新闻出版局、发展改革委)

(3)省美术馆新馆主体工程完工,开工建设博物院二期工程,完成大剧院选址并做好前期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文化厅、财政厅)

(4)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30个县(市、区)基本完成新“四个一工程”,50%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成体育活动中心,100%的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年度全国最高水平比赛成绩保持前列。

(省体育局)

(九)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4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庄、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组织30场次以“新农村、新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巡回演出活动。

(省文化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教育厅、民政厅、建设厅)

4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实施《法治建设纲要》,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法律意识。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社会自治功能。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省司法厅、监察厅、民政厅、民委、宗教局)

45.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建立个人联合征信与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出台《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和《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继续推进、苏州城市信用试点和常州、盐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

(省经贸委、金融办、公安厅、工商局、质监局、人行分行)

46.加强平安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现行命案和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健全工作责任制,完善依法表达诉求的机制。

(省公安厅、司法厅、安全厅、局)

47.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确保不突破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安全控制考核指标。(省安监局)

(1)认真做好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淘汰违法化工生产企业,推动化工生产企业向化工集中区域集中。严格化工生产企业市场准入,严格产业准入、安全准入和环保准入门槛,严格规范从业人员资质要求,努力消除安全和污染事故隐患。

(省经贸委、环保厅、安监局)

(2)扎实做好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保障干线航道安全畅通,坚决杜绝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巩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加大超限超载车辆治理力度,加强农村道路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监管,全力压降道路交通事故,确保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1.68%以上,机动车万车死亡率下降0.5个万分点。

(省交通厅、公安厅、安监局)

(3)加快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95%行政村实现药品配送进村,60%乡村卫生院、50%村卫生室通过达标验收。在粮食行业和无锡市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积极开展创建消费放心单位活动。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工商局、质监局)

(十)切实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

48.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政务公开,积极开展权力运行公开试点,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目录,加大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省政府门户网站和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水平,4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级应急预案体系,完成县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和主要专项预案编制工作。(省政府办公厅、省监察厅、信息办、人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