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公司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公司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世界潮流。当前,国家正在按照电力工业的改革方向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输配分开、竞争供电”。打破由“垂直、集中、一体化管理”在发电端和配电端造成的行业垄断和以“省为实体”、“一省一公司”导致的“区域垄断”,最终在发电端和配电端引进竞争。同时建立政府监督机制,规范竞争市场。这一改革方向和目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电力工业客观实际,有利于促进电力工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向和目标进行,而不应该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目标脱节,更不能背道而驰。前阶段进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在以“省为实体”、“一省一公司”、“一家管网”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对不同产权的独立供电企业实行上划、代管,推行垄断经营,这种逆向改革必须停止,应该按照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重新制定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
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路
(一)县级供电企业改革
对农村供电,原则上以县为实体,组成县级供电企业,既符合我国农村的特点,也符合现行的农村电力体制结构,各方面都可接受。县级供电企业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农村电力体制和农村电力市场的建立,农村电力体制必须根据农村电力市场建设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来确定。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和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是要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实行发、输、配分开,建立开放的发电市场和配电市场,允许不同的投资主体参与发电市场和配电市场的竞争,供电企业要从电网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独立配电公司,实行竞争供电。由此可见,农村电力市场的竞争主体是多元化的,要允许不同产权的独立供电企业参与农村电力市场的竞争。
从我国农村县级供电企业的构成来看,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2400多个县中,省电力公司直供直管县640个,趸售县1040个,自供自管县近800个,趸售县和自供自管县供电企业的产权是地方的,有的是水利部门的,有的是林场和农场的,有的是矿区的,有的早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只有以0个县供电企业属各省电力公司。对于这样一个早已成为多家供电、多元化格局的农村电力市场,应该坚持实行开放竞争的改革方向,而不应该把它变成集中垄断的电力市场,实行一家供电。
因此,对县级供电企业的改革应分两种形式进行,对省电力公司所属的直供直管县,要从电网中分离出来,改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成为独立配电公司;对趸售县和自供自管县直接按独立配电公司进行改革。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在输、配没有分开之前,县级供电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内部的改革和供电营业区的规范化上,特别是对趸售县和自供自管,而不是去改变企业的隶属关系和产权关系。企业内部的改革主要是明晰产权、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组建独立配电公司、参加配电端竞争做好准备。其次,是供电营业区的规范化。由于历史、地理条件和行政区划的原因,县级供电企业之间的供电营业区关系比较复杂,也存在一些矛盾,因此,在农电体制改革中,应重新调整和划分供电营业区,实行供电营业区许可证制度,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农村电力市场。
对于存在多个企业交叉供电的县,可按资产关系组建股份公司,但必须严格坚持股份制的原则,不能搞虚拟股权控制,侵占股东的权益。
[二)乡镇及以下农电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及以下农电管理一直是农村电力管理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中间环节多,管理费用高;二是实行电费承包,“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现象严重;三是管理水平低,管理混乱,偷漏电严重,致使电价奇高,农民用不起电。因此,乡镇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通过乡镇农电体制改革,理顺管理关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农村电力市场,达到降低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的目的,为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创造条件。在两年多的“两改一同价”工作中,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撤销乡镇电管站,建立县级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供电所,直供到户,实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深受群众的欢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还要进一步实施到位。
(三)配套政策和措施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环境,否则无法进行。当前,对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有直接影响的是农网改造的相关政策,如贷款和偿还政策应与农村电力体制相结合、相配套。在前阶段的农网改造中,很多省只允许一个承贷主体,即省电力公司,其他供电企业都不能作为承贷主体,这样无形中就迫使大电网之外的供电企业接受上划和代管,否则就得不到农网改造资金。另外还有还贷政策,同样影响到体制。
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中,独立供电企业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在电力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之前,大电网是一个“集中、垂直、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其实力相当强大,在与独立供电企业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必须制定相应的竞争规则,来维护大电网与独立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否则,独立供电企业难于生存。
篇2
关键词:“三集五大”;供电公司;组织架构;电力体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2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48-03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将“特高压电网与智能电网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内容[1],同时为适应特高压电网与智能电网的运行管理模式,国网公司又提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即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方案,并在2011年试点的基础上于2012年在国网公司内部开始全面推进。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国网公司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关系变革,伴随其逐步推进建设,必将深刻影响国网公司内部的组织运行形式。本文将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电力电网企业组织架构模式,并在深入研究市级供电公司的组织架构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市级供电公司组织架构设计方案。
一、组织架构设计相关理论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本质是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2]。
组织架构伴随着劳动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古典的泰勒科学管理学派、法约尔的组织学派、韦伯的行政组织学派、近代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现代的权变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组织并制订组织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3]。
二、国外电力电网企业组织架构设计模式对比研究
在国际上,由于各国政治环境、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组织形态的差异,致使各国电力电网的组织架构模式均有所不同。
1、国外电力体制分析说明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的能源基础行业,具有公益性质,又由于电力系统各环节(发、输、变、配、供、用)瞬间完成的行业特性,为保持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各国的电力体制存在着诸多差别。一般来讲,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电力体制模式主要有:垂直统一垄断、发电竞价上网、限制性趸售竞争、完全的趸售竞争、零售竞争5种模式[4]。
2、国外电力电网公司的组织架构模式对比研究
根据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以及国网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法国电力集团、美国电力公司、东京电力公司、新加坡能源集团对我国电网企业组织架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具体经营内容和所面临外部环境的巨大差异,重点参考国外电力电网公司的组织架构设计思路。
(1)法国电力集团(EDF)
法国电力集团成立于1946年,负责全法国发电、输电、配电和电力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是由法国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电力公司之一。
法国电力集团的行政管理权集中在总经理委员会和各基层单位的经理委员会。巴黎总部直属的10个部门均有下属专业部门,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法国电力公司充分放权的同时又对人力、财务资源管理高度集中,这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集团管控模式能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支撑了法国电力工业垂直垄断的体制模式。另外,法国电力集团下辖8个地区配电公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这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
(2)美国电力公司
美国电力公司总部设在俄亥俄州哥伦布,集发电、输电、燃气于一体,主要业务包括电力及煤气供应,发电、输电、配电和相关业务的研究开发,其输电、配电业务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
美国电力公司将人财物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采用共享服务方式,提供统一服务,这一点与国网公司当前推行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思路是一致的。
(3)东京电力公司
东京电力公司作为日本十大电力公司之首,负责当地及附近地区的发电及供电业务。截止2003年,日本10大电力公司已全部私有化,但总体上看,电力公司的经营范围仍然主要是按区划分,在区域内形成垄断,因此,行业内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由于尚无真正竞争的市场,且需求增长放缓,东京电力公司采用“向各业务部门提供集中的支持功能组织架构模式,以帮助公司实现较低的运营成本”。
3、启示
通过上述对国外电力体制发展进程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电力电网企业组织架构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启示:
(1)电力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与其所处的电力体制密切相关,当处在政府管制较为严格、市场化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时,一般采用直线职能与事业部制相结合的组织架构设计方案,并逐步向分子公司、母子公司方向过渡。
(2)人、财、物等企业职能的集约化管理,统一向业务部门或基层单位提供服务与支持,有利于实现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与成本节约、效率提升的目标。
(3)减少管理层级,并适当控制管理幅度,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各层级对市场的灵敏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司内部各项政策的宣传贯彻与执行力度,避免层级过多而使政策在下达过程中出现偏差或失真的现象。
三、市级供电公司组织架构设计
篇3
但时至今日,彼时确定的“厂网分离、输配分离、主辅分离、竞价上网”等改革目标仅第一项基本实现。
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基本完成了电力体制改革。基本思路是对发电、输电、调度、售电垂直一体的传统电力体制进行切割。除在发电环节实现竞争之外,还成立了独立开放的输电公司和调度系统,并将售电环节剥离出来,建立竞争性的电力交易市场。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世界性难题。改革中既有电价下降、效率提升的成功案例,也有电力市场失衡,大面积停电的惨痛教训。
总结电改的国际经验,或可为中国新一轮电改提供镜鉴。 政府推进是关键
“先立法,后改革”是各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通行做法。依法改革,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可以克服改革的随意性,减少改革的风险。电改立法完成后,在各国政府的主导下,改革逐步在各领域展开。
在诸多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国家中,俄罗斯的电力工业体制和中国最为相近。改革前,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RAO)是俄电力工业中的巨无霸,其角色与此前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相似。2000年俄政府准备推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但由于电改牵扯的利益太广,在改革方案的论证阶段,俄政府高层、电力公司和经济学家之间爆发了激烈争论。
在此情况下,俄总统普京决定亲自挂帅电改。
2001年1月,普京组建了 “电力行业改革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单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5月,改革草案即告出台。年底,俄政府提交了改革时间表。2003年,普京签署了五项法案以拆分统一电力公司、放开电价、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
2008年7月1日,统一电力公司寿终正寝。该公司旗下的火力发电资产被拆分为6家电力批发公司和14家区域发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输电资产中220千伏以上的骨干电网由新成立的联邦电网公司所有;区域配电公司成立负责电力零售业务,独立的电力系统调度公司也宣告成立。
2012年11月,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又对俄联邦电网公司和地方配电公司进行合并。
俄政府称,此举是为了提升电力行业的效率。输配合一完成后,发电侧和售电侧的竞争态势并未改变,输配电依然被视为自然垄断领域受到严格监管,其收入由联邦政府核定并监督。
调整后,俄罗斯的输配电网依然采取准许收入的模式,独立的系统调度公司依然被保留,俄罗斯市场化的电改方向并未受到影响。
中国电改基本上与俄罗斯同时起步,但十年蹉跎,进展缓慢。现行的《电力法》是1995年底颁布的,严重滞后于现实,并非改革的法律依据,有些规章条文甚至会阻碍改革的推进。
2002年“5号文”和2007年的“19号文”([2007]19号,《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是目前改革可以依据的两份纲领性文件。
但这两份文件并非法律法规,甚至不是行业条例,不具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性。随后的实践证明,这两份文件中大部分内容流于形式,未被落实。
综合各国经验来看,政府始终是改革的主导力量,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相关改革法案才能落到实处。
但在中国,过去十年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发展,低电价是主要支撑因素之一。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电力的商品属性被摒弃,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被锁死。电力市场无法形成,以致煤电矛盾愈演愈烈,电荒频发,火电投资连年下降,改革不进反退。 电网定位有共识
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公司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所有致力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直接牵扯到电力工业发、输、配、售四大环节之间的关系。
由于发电和售电并不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因此大多数国家在推行电力改革的过程中均开放了这两个领域的竞争,但输电和配电是否分离却存在不同的路径。
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大多数成功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电网的角色非常清晰——“一个独立的,传送电力的高速通道。”
“只有独立的电网,才能在两侧形成充分的竞争,进而组织起有效的电力市场”,“改革即便要保有输、配一体化模式,也应该对垄断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引导其向公用基础性方面发展。”国家电监会负责电力监管方面的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确定电网公司的收益?世界电改经验显示采用“成本+收益”的模式最为合理。
在这种模式下,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不如竞争行业高,但常年稳定,这对于现金流充沛、实力强劲的投资者十分有吸引力。
2012年11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网)以5.24亿美元的价格赢得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电联公司所持南澳输电网公司ElectraNet 41.4%的股权。国网在澳大利亚采取的是和国内完全不同的两种盈利模式。
在澳大利亚,电网企业的收益模式为“成本+收益”。电网投资者凭借其输电资产所获得收入总称为监管收入。监管收入由折旧费用、运维费用、税费、资产收益和运营激励五部分构成。
其中前三者为成本,后两者为收益。澳大利亚能源监管委员会(AER)根据核算出的数据将成本和收益按年发放给输电公司。
其中,资产收益率部分由AER确定,通常比银行利率略高。在此模式下,电网的收入和输电量无关,供需双方直接对话交易,协议签订后,电量通过电网传输。
国网成为南澳项目的投资方之后,可以通过内部结构调整,降低折旧、运维费用等成本;通过必要的财务手段和提升供电可靠性获得较高的资产回报率和运营激励,进而获得利润。 电力监管无特区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也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设立电力监管委员会。
在此前的体制下,发改委和电监会均可对电力工业行使管理权,但电监会缺乏具体的监管手段,无力推动电力市场的形成,又在关键的电价方面无发言权,处于边缘化地位。
国家电监会前副主席邵秉仁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感叹,“没有市场,何来监管?”
2013年,中国进行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电监会被撤销,并入国家能源局。
双层监管在国际上并非没有成功的经验。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John Parker告诉《财经》记者,在英国的电力监管体系中,政府机构主要在宏观层面负责规划电力发展和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而具体价格监管和准入许可均由天然气与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负责执行。宏观调节与微观监管分工明确,相互独立,互为补充。
从整体上看,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放松对竞争环节(发售环节)的管制,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对垄断环节(输配环节),则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垄断企业随意扩张。
在世界电力改革的进程中,并不乏监管方制衡垄断企业,迫使其做出改变的例子。
法国是少数改革后仍保持垂直一体化模式国家的代表,由政府100%控股的法国电力公司(EDF)负责管理全国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业务,在电力市场上形成了单一买方的格局。
选择这样的模式缘于法国70%以上的电力源自核电,将这些敏感且颇具战略意义的核电站交给私人经营是否可行,多数法国人持怀疑态度。
但在欧盟的强大压力下,法国最终还是在2000年2月出台了“新电力法”,明确要求EDF将发、输、配三大资产账目分开,独立核算。
其中,输电资产成立子公司法国电网公司(RTE),专职负责电网运营和电力调度,其总裁由法国工业部长直接任命,并向法国国家能源监管委员会(CRE)汇报。
由于RTE是高度垄断企业,受到了法国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其运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各电厂公平地接入电网,供需双方可以通过期货或者分包商建立关系,自由买卖。电网则以输电量为基数收取过网费,过网费的标准由国家法律规定统一测算确定。 电力市场须平衡
建立有效电力市场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与传统的垄断电力系统相比,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的特点,用户拥有自由选择供电商的权利。
在成熟的电力市场中,用户的参与和自主选择不仅可以在售电领域形成竞争,同时还能传导至发电侧,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之初,实行的是单一买方的电力库(POOL)模式:发电商卖电给电力库,电力库卖电给供电商,所有的电厂都必须加入电力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
电力库的模式在初期促进了英格兰和北爱尔兰电力市场的发展,成为世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典范,至今仍然为许多国家效仿。
不过,电力库模式在英国发展到后期,弊端逐渐显现。在该模式下,定价依据主要取决于发电商的报价,用户的选择权未得到充分的强调,而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发电商集中度较高,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卖方市场”,大型发电集团有能力对电价形成操纵。
2001年3月,英国方面开始对电力库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新的电力交易系统NETA(New Electricity Trading Arrangements)诞生。
NETA系统一方面引人发电商和用户直接见面的双边合同交易,用户选择权得到重视,同时也遏制了潜在的垄断行为。
世界电力市场化改革中也有惨痛教训,美国加州电力危机就是忽视用户作用的反面案例。
改革之初,加州政府为了提升公众对改革的信任度,对零售电价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同时却放开了对批发电价的管制。
这套方案割裂了发电侧和用户侧的价格联动机制。与此同时,发电投资受到政治社会因素抑制以及美国用电负荷增长超出预期,这两大因素已为电力危机埋下伏笔。
2000年夏,加州开始出现发电供应不足,发电公司进而哄抬批发电价,而零售价格又被冻结,处于夹缝中的配电公司入不敷出,濒于破产。
从2001年1月到5月,加州共发生了五次大范围的停电,但即使最严重的那次停电,电力缺口也只有30万KW,这在5000万KW加州电力系统总容量中只是很小一部分。
篇4
日本政府由通产省负责对电力实施管制。管制的主要内容是:电价、环境保护和规划。电价管制的原则:一是成本主义原则——按完全成本作为核定电价的基础;二是共同报酬的原则——合理的利润,最早的总资本报酬率为8%;三是公平负担的原则——采用成本加利润的办法。对环境保护的管制主要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对核电建设的环境评价;对规划的管制主要是对长期供求规划和核电建设规划要与电力公司共同讨论。
1999年出台的新电力法是为了促进竞争,实现电力自由化。它的主要内容:一是放开占市场份额30%的特别高压用户(2万伏,用电2000千瓦以上),允许这些用户自主选择电力公司,直接参与电力零售;二是新建电源项目实行招标。新电力法的施行,虽然放开了30%的电力市场,但到目前只有2%至3%的用户更换了供电商。
从2000年3月电力市场放开,实行自由化。政府计划到2004年对现行开放作一个回顾:首先要检查的是自由化以来的实际情况;第二,了解海外自由化发展状况;第三是要检查电力作为公用性事业,在保持其公用性方面做得如何,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自由化的范围是否要继续扩大,是不是要全面自由化。
美国:两种方案两个结果
美国电力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电价。1978年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出台,允许企业建立电厂并出售电力给地方公用事业公司。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出台,同意开放电力输送领域,并要求在电力批发市场引入竞争。1996年,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要求开放电力批发市场。厂网分开只明确必需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核算。
美国在放松电力管制过程中,出现了加州大停电和电价飞涨、电力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样的重大问题,令政府惊惶失措,令世人震惊。美国的电力改革是从加州开始的,由于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大部分照搬英国改革模式,改革方案中存在固有的缺陷:
一是强迫电力公司出售50%的发电容量,而同时没有要求电力公司和发电商之间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购电合同。二是要求电力公司必须100%从现货市场购电,没有期货市场,市场无法提供反映长期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价格传导机制,对最终用户的零售价格冻结,而批发市场价格可以大幅波动和上涨,使得处于中间环节的电力公司无所适从,价格倒挂,最终申请破产保护。四是保证电网用电增长需要的供电责任不落实,将这一重大责任寄托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另外,环保主义者对环境保护的不切实际的苛求,也是造成加州十年没有建发电机组,投产新的输电线路的原因之一。
美国出现了加州这样的问题,但美国最大的东部PJM&127;电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纵向整合电力改革模式,获得了成功。具体做法是:
1将各电力公司发电、输电、配电、供电进行功能性分离,财务分开核算。将输电分离交给系统独立运行者管理,不要求强制出售发电厂,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供电,用户有权选择供电商。
2PJM负责输电系统经营,进行职能管理,&127;提出输电计划对发电厂进行调度,不拥有输电资产,公平为市场参与者提供输电服务和电力交易市场。
3电力公司及供电商分别对用户供电负责,供电负荷要有发电容量保证并有必要的备用容量,不足将受处罚。
4发电容量来源由三部分组成:(1)本公司电厂;(2)双边交易合同;(3)现货市场和一天期货市场。电力市场交易容量约占15%左右。
5为反映电网内部能力限制和拥堵,电力市场实行分区边际定价机制。
在美国本土的48个州中,现在已有24个州正在制定和实施电力改革计划,其中弗吉尼亚和西部的一些州,已经根据加州出现的情况,决定放慢改革的步骤,内华达州已经决定将电力改革延期4年。
2000年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提出要建立区域输电机构,在跨州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创造一个中间没有隔离层、没有独断层的完整的输电经营系统。区域输电机构的重要作用,一个是集中精力把输电基础设施建设好,一个是监督系统的运行潮流。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始作俑者
英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始于撒切尔时代。1979年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夫人坚信“市场万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廉价出售政府拥有的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国有行业私有化改革。并于1988年2月发表《电力市场民营化》白皮书,拉开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私有化和在电力市场引入竞争。1990年3月31日,按《电力法》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国有电力企业被分解为12个地区配电公司、3家发电公司和一家高压输电公司。供电商包括地方供电公司和二级供电商。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库开始交易,允许大于01万千瓦用户选择供电商。
1990~1996年上述各公司股票陆续上市,完成私有化。1998~1999年,允许所有用户选择供电商;新电力交易规则方案(NETA)出台;2001年3月27日,新电力交易规则施行,以多个市场和双边合同取代强制性电力库。
自行业改革以来,由于引入竞争,加强管理,减人增效,及成本低的天然气发电比重由1%提高到22%等因素,零售电价有较大幅度下降,居民用户价格下降28%;中型工业用户电价下降约31%。此外,政府为减少持续降低电价的压力,在改革之初将电价提高了约25%,为改革和电价降低提供了较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当不少国家纷纷效仿英国率先推行的电力库模式的时候,英国却又率先抛弃了这一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改革措施:
1.从2001年3月27日起取消强制性电力库,实行新的电力交易规则。新电力交易规则NETA是一个由双边合同形式主导的市场,合约双方包括发电、供电及交易商和用户;供电商和发电商可就将来任何时候买卖电力订立合同;允许电力合同的时间跨度从当天到几年以后,合同需要实物交割;国家电网公司作为系统运营商,接受电力的买卖出价,以平衡1.5小时以内合同交割中出现的供给和需求的差额,并解决输电网的堵塞问题;系统运营商调度电力直到满足需求,市场价格为系统平衡时最后一个发电单位电价;对合约电量和实际电量不符的市场参与方,将按系统平衡时接受的电力买卖的价格支付费用,并且支付系统运营商使系统平衡的成本。
2.纵向整合。供电公司购买发电商,实现发电和售电的自我平衡,目前英国五个最大的供电公司,发电和售电是基本平衡的。
3.横向整合。供电公司之间将出现相互兼并,平均每个供电公司的用户规模将由300万户提高到500万户,实现规模效益。
法国:反对破碎化以实现规模经济
法国电力公司在电力行业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法电占全国总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的94%,拥有100%的输电业务,自1958年起拥有75年输电网的独家经营权,拥有全国96%的配售业务,拥有100%的电力进出口业务,2000年全国发电量的16%输出国外,主要对瑞士和英国出口。在欧盟指令的推动下,法国制定并实施了《关于电力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和革新的法律》,即新电力法。新电力法明确公共服务使命及其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服务基金,加入电力价格中,由用户负担;确立供电市场开放时间表和有选择权用户;建立生产许可证制度;设立一个电力监管委员会,经费由财政负担;成立在管理上独立于发电的输电网管理机构;法国电力公司实行发、输、配账目分开;法国电力公司业务经营领域将扩大,允许对有选择权用户提供供热、供气等服务。
新电力法的实施,迈出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在2000年用电量1600万千瓦时以上的拥有选择权的1200个用户中,有20户更换了供电商。法电对电力改革主张纵向整合,实现规模经济,反对破碎化;并要考虑长期发展战略。法电提出到2005年的四大战略目标:一是用户非常满意率达到50%以上;二是集团50%的营业额来自法国境外业务收入和境内非电业务收入;三是集团的经济效益跻身于同类能源服务的国际性集团的前三名;四是法电集团的全体成员与企业的观点和目标保持一致,处处体现企业价值。
尽管有来自欧盟的压力,但法国政府对法电的政策仍没有太大的变化:一是仍与法电签订三年的经济合同;二是没有将法电分解为若干公司的意愿,只是按电力法的规定将其发、输、配业务实现功能分离和财务分开;三是没有将法电私有化的意愿;四是没有要求法电裁减员工;五是没有给法电设定降低电价的目标。
欧盟:倡导建设统一电力市场
欧盟于1996年12月19日一致通过关于放宽电力市场的指令,内容包括:
一、有选择权用户可自由选择供电商,参与的欧盟及欧洲经济区13个国家必须依据时间表开放供电市场。
二、供电市场可采用不同的业务模式。
第三方接入:有选择权的客户和供电商可接入供电网络;允许采用纵向整合化系统,但必须将发电、输电和配电行业的会计账目分开;可采用管制价格或协商价格。
单一买家:有选择权的客户可与独立供电商签订合同,但所有电力均由单一买家供应,而单一买家则按约定价格向合约供电商购买电力。
三、对于发电市场,欧洲国家可选择采用招标机制或许可证制度来监管新的发电容量。
欧盟指令后,整体而言,市场改革步伐比“欧洲竞争指引”的指令所预期的要快得多,在2000年,欧洲市场已开放了80%,远远超过规定的30%。
篇5
长期以来,电力产业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各国政府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不仅是对经营权进行垄断,而且按照电力本身的技术特点,包括了从发电、输电、配电到售电的电力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还垄断了发电企业的规模及电网的建设。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结构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电力产业结构。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在逐渐弱化,人们意识到电力产业垂直一体化的结构是缺乏效率的,会促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产品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经济学家在对具有相似结构的电信、供水、铁路等以网络为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不断深入地研究,提出传统的规制给电力产业带来的是竞争缺乏和激励不足,造成产业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即产生了所谓的规制失灵。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我国也对电力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撤销了电力工业部,经营权完全交给国家电力公司,实现政企分开。2003年,全国主要发电资产与电网分离,成立了五大发电公司和国电公司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产业已经大致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格局。表面上,国家对电力产业的改革决心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对电力产业的规制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仅可以说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即发电环节的拆分,而对于构建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仍然处于最初的尝试阶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目前,政府依然对电力市场准入干预过多,对现行电价的规制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确立适当的电力规制价格模型等,这样的问题在电力产业中依然存在,并且成为阻碍电力产业改革的绊脚石。
二、电力市场结构双向拆分过程
从2002年至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结构改革过程,此阶段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建立电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阶段。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并不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所有环节都属于自然垄断。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降低输配电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电网企业定位于自然垄断企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发电环节是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电力销售环节也将成为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同样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为了解决国家电力公司垂直一体化经营带来的发电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2002年,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对电力工业实现了横、纵双向分拆的改革模式,实行厂网分开,重组了发电和电网企业,成立国家电监会,按照国务院授权,行使电力监管行政执法职能,并统一履行全国电力市场监管职责,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电力投资审批权和定价权。2002年12月,由国家电网公司拆分出来的五家发电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和四家辅助公司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在体制层面上实现了发电侧的公平竞争。图1详细地解释了厂网分开的模式。
在发电侧,拆分形成的五家发电公司与原有独立发电企业一起,形成发电市场的竞争局面;在输配电网方面,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双寡头垄断经营。这一“厂网分开、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调整,改变了由国家电力公司纵向一体化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发电独立结构下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模式如图2所示。
然而,厂网分开以后,电网公司作为电厂唯一的购买者和用户唯一的供应者而处于双重垄断地位。一方面,“竞价”双方是竞争性的发电公司和垄断性的电网公司,存在垄断电网对竞争电厂利益的剥夺;另一方面,由于电网对用户的垄断,导致电力用户并不能获得上网竞价的效益。因此,“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在输配垄断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降低电价的目的。为此,《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于是这种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模式出台,具体情况见图3。
如图3所示,实线箭头表示的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过程,虚线箭头表示大用户直接与发电企业签订购电合同,直接购电的过程。当然,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方案是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垄断的输配售环节通过大用户从电厂直接购电,双方直接签订购电合同(包括购买电力的数量和价格)来打破输配售一体化垄断、引入竞争,使“竞价上网”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通过大用户与电厂之间的合同价反映出来,从而实现对垄断的输配售环节的牵制作用,达到示范竞争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用户从电网直接购电依然要通过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的电网传输,要求电网必须对所有使用者公平开放。2005年3月8日,吉林炭素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吉林省电力公司电网向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直接购电,标志着中国大用户向电厂直接购电正式启动。大用户直接购电有利于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在售电方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网公平开放;有助于探索输配电环节的分开,加快形成输配电企业成本规则,在输配电环节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电价管理制度。
三、电力市场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的市场组织特征。影响市场结构的组成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等等。
篇6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其经济学的基础,来源于福利经济学家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情况的比较,前者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达到最大,后者存在福利损失三角形。然而,在反垄断这个问题上,反对什么样的垄断,如何反垄断,经济学界内部至今也没有达成一个共识。
抛开经济学的纯理论分析,且让我尽可能的列出电网垄断的危害,看看哪些是“拆分”可以解决的。
(一)电网的垄断首先是因为“自然垄断”这一特质造成,按照经济学的定义,“自然垄断”产生的基础是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然而,自然垄断附带的这种规模经济本身并不是我们要反对的,一味强调拆分电网会破坏这种规模经济,拆分多个企业后反而可能会导致平均成本增高。
(二)垄断的危害还在于为维护垄断地位而阻碍技术进步,更进一步,将垄断延伸到如发电装备、电动车充电等其他相关领域,阻碍了相邻市场的竞争和创新。对于这种行为的控制,国际上更多的是通过利益受损企业对垄断企业发讼的形式,利益受损方有动机并且有预期的收益进行此种行为。诉讼的裁判,也需要结合商业和技术两方面因素来考虑。
(三)当然,还有人指出,垄断企业由于地位超然,管理运营上可能会存在效率低下,但运营效率的下降不是垄断的必然结果,企业都会因为规模扩大而效率降低,也会因为风险控制而效率降低,如何兼顾规模、风险、效率,是一个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拆分引入竞争可能会增加效率,但会丧失规模效应,增加风险控制难度,综合权衡损益,可能只有拆完了实践很长时间才能有结论。
(四)垄断危害的核心在于:制定垄断价格,牟取垄断利润,从而造成经济学所谓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福利损失”。目前我国的电价是政府主导的行政定价,拆分电网的改革方案,最大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此种行为在发、输、配的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市场竞争定价。沿袭这种思路,就需要先在发、输、配的各个环节都形成竞争主体,这就有了“拆分式”改革一说。然而,反观我国目前发电领域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竞争个体,发电企业上网竞价还是难以推行,搞过的试点效果并不好。政府对电价的控制不是松了而是比以往更加严苛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产权问题:竞价主体的产权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不明晰的。竞价电厂都属于国企,价格再低也能竞买因为即使亏损也是亏国家不亏个人;另一个是风险问题:都是国家电厂,竞争一定会有应赢有输,未竞成的电厂怎么存续?国家不可能让它们破产,否则一旦国家对电力需求量增大,有限的电量如何满足?
所以,拆分并不必然导致电力竞价,甚至可以讲,拆分进而形成法人主体只是竞价的一个表面形式,国网内部同样可以通过设置利润中心的形式实现拆分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竞争定价被经济学誉为最理想定价模式,然而市价的采用是奢侈的,因为产权的界定、风险的规避等等问题带来的社会成本或交易费用不菲。改革开放之初,把拆成家庭承包责任制,微观经济主体是有动力的,那是因为吃大锅饭来的福利损失,远远大于家庭承包后的交易费用,这是“干”和“不干”的区分,不算自明,如今的电网改革,拆分成本太大,再加上竞价后被淘汰企业的破产成本以及竞价所带来的风险等众多因素,拆分改革可能释放的红利很难推动各方微观主体去行动。
篇7
关键词:上网电价;自然垄断;政府规制
一、我国电力行业的“五加二”格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改组,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实行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改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五个独立的发电企业、两家电网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五个发电企业分别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网资产出资人代表,按国有独资形式设置,管理除南方电网公司以外的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所有电网资产。这就是所谓的“五加二”格局。五家发电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电源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的生产和销售。两家电网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从事电力销售的业务,负责所管辖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等。之所以形成“五加二”的格局,其目的就是在五家发电公司之间和两家电网公司之间的业务形成竞争。
二、我国电价定价机制的形成和演变
1995年以来,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双重的影响,一些地区在部分时间段出现了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此时,以个别成本为基础定价的还本付息电价政策显示出了弊端。随着电力项目造价的不断提高,“八五”期间的发电机组平均造价比“七五”提高了约一倍。小火电盲目发展,劣化了资源配置。电价节节攀升,90年代中后期新投产机组的平均上网电价己超过每千瓦时0.4元。为改变成本无约束、价格无控制的状况,国家适时调整电价政策。
1996年国家计委规定对地方指导性电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并于1996年调整了各地的指令性目录电价和地方指导性电价,同时在推行统一销售电价制度和峰谷分时电价制度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97年的电价调整方案中,燃运加价由按总量改为按单耗计算,并要求电力企业消化30%。新建电力项目的发电成本,由按个别成本改为按平均成本核定。继续推行统一销售电价制度,全国2/3的地区指令性与指导性电价并轨,执行统一的目录电价。取消了一切价外乱加价和乱收费,到目前为止只保留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少数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收费项目。1998年,以经营期电价政策取代还本付息电价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将按电力项目还贷期还本付息需要定价,改为按社会平均先进成本定价,同时统一规范了电力企业的资本金收益率水平。这一政策实行后,原来的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方式逐步向按社会平均成本的定价方式过渡,新项目的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了5分钱左右。此举使电力项目还贷高峰期保持了电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为保持我国经济竞争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对促进电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中央层面上实现了厂网分开,建设竞争性电力市场的改革试点也正在稳步推进。原有的政府定价方式受到空前挑战,管理环节扩展为发、输、配、售四大环节,利益主体也由电力企业、用户扩展为电厂、电网和消费者等,电力市场竞价模式的研究也与原有的单一政府定价发生矛盾。进入2003年,电力供求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地区电力供应紧张,18个省区市采取拉闸限电措施。新形势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电价形成机制,既刺激供给,吸引电力长期投资,提高效率,又通过价格杠杆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以达到电力供求的动态平衡。在2003年7月,国务院了《电价改革方案》,相继开展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改革试点。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是对2003年国务院出台的《电价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这是近年来电力市场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新的电价管理办法确定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市场竞争机制,明确了输配电价格的成本决定机制,标志着作为电力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电价改革己经从政策层面上开始破题。
目前,我国的现行电价是一种以企业个别成本为基础的成本推进型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投产时间、筹资条件、造价成本不同,出现了一厂一价、一机一价,在同一电网内,定价水平会相差一倍以上,甚至几倍,造成小火电建设失控和电站建设造价失控,各类电厂上网电价水平悬殊不公平的复杂状况。据国电公司1999年的统计,国有电厂、集体电厂、联营电厂、股份制电厂、中外合资电厂、中外合作电厂、外资电厂的平均上网电价之比为1:l.27:l.56:l.46:1.94:l.54:4.17。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发电环节的效率下降和上网电价水平的急剧上升,对于国家提出的“同网同质同价”目标的实现从一开始就增大了难度。
由于物价管理部门制定或调整电力价格,基本上是以企业上报的成本为主要依据,但是这种成本是在一定范围内垄断的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的个别成本,而不是社会平均成本。按企业的个别成本定价,会导致成本越高,价格也就越高,企业因此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和压力。虽然物价部门会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但由于没有向企业那样了解真实成本,就主要审核其合法性,而其合理性却难以审核。通常凭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调价幅度“砍一刀”,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而且这也会刺激企业虚报成本缺乏努力降低成本的动力。
三、电网差价形成的原因
电网公司的职能主要是从事电力销售的业务,负责所管辖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因此对电网差价的理解应该从上网差价和销售差价两个方面来分析。
1.上网差价形成的原因
上网电价是指独立核算的发电企业向电网经营企业提供上网电量时与电网经营企业之间的结算价格。我国现行的上网电价是执行政府定价,即政府根据各发电企业的实际发电成本、合理的发电利润、税金等确定发电企业的电价水平,实行一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造成上网差价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发电企业由于发电类型、建设时期、资金来源渠道、社会环境、设备的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各发电企业的,每千瓦造价、还本付息的负担、人员的配备、燃料的运输价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形成了现行的上网电价在发电企业之间形成的较大差别。
2.销售差价形成的原因
我国现行销售电价制度由单一制电价和两部制电价两种构成,同时我国实行的是分类电价和分时电价,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以及不同的用电方式和不同的用电时段,电价及计费方式不同,这就使得电费核算非常复杂。单一制电价不管用户用电设备容量的大小,只按供电企业安装在客户处的电能计量装置计量的客户用电量为计费依据。两部制电价把电价分成两部分: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基本电价代表的是电力企业的容量成本,即固定费用部分,在计算基本电费时,是按客户用电设备的容量或最大需量乘上基本电价收费;电度电价代表的是电力企业的电能成本,即变动费用部分,是按客户的实际用电量乘上客户相应的分类电价收费。销售电价除大工业两部电价制外,其余用户实行单一电量电价制,未能反映对不同用户供电的成本差异,这样就造成了用户之间的不平等负担。由于不同的用户负荷率和供电电压对系统结构和运行所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按照现有的电力管制价格形成机制,用户的负荷率和用电电压造成的成本差别在电价中不能得到反映。这是导致电网差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四、自然垄断理论对电力行业垄断经营的解释
自然垄断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垄断势力当做为垄断行为进行辩护的工具,同时它也是政府制定相应管制政策的理论依据。早期的经济学家对认为,由于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的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由一个企业达规模生产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生产更能有效地利用经济资源。但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现,对某些产业来讲,即使在平均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由一家企业生产或服务仍有可能是最经济的。对于电力这样的自然垄断行业,它的投资成本很大,并且投资专用性很强,沉没成本很大,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该行业具有很大的规模经济性。这样的产业由一家或者极少数几家企业垄断能使成本效率最大化。另外,像电力这样的行业需要通过电网设施来为用户提供电能,对于电网设施就不宜重复投资。所以说对于自然垄断的企业,在经营上一般不会采用独占垄断形式,而是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政府之所以采用规制措施,一方是避免其他企业的进入,造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制定高价或通过其他手段获取高额利润,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安华:电力价格垄断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03年第8期.
篇8
显而易见,打破电力行业的垄断,不但对社会和百姓有利,对电力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发明显。因为中国入世以后,开放电力市场是迟早的事。改革电力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不打破电力垄断,就不能建立电力市场;不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从我们的国情和电力现状看,从打破垄断到建立开放的电力市场,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与加入世贸后的适应期相差不多,所以打破电力垄断迫在眉睫,决不能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将电力改革放一放。推迟电力改革,将会错失电力可持续发展机遇。
电力现存的问题决不仅仅是个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体制和机制问题,应该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有人说电力的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实际上机制和体制是紧密相联的,没有体制的改革,机制创新不可能实现,没有机制创新和新机制的运作,就不可能使体制改革切实到位。怎么能说电力的问题是机制而不是体制的问题呢?实际上这种说法,说到底是要说电力的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管理方法的问题。电力系统的问题大致有:在电力建设方面建设成本过高,成本控制手段落后;在发电方面,电源结构不合理,成本核算过粗,管理有广度无深度;在供电方面,可靠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经营观念淡薄;多产业包袱重,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有人说“这些问题属于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不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管理逐步解决的问题”。这样回避电力体制存在问题,显然是不实事求是的。可以这样说,国有企业在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都存在,由于它的自然垄断性,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弊端更显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电力建设成本高、电源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多经产业竞争力低等问题,绝不仅仅是管理方法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个体制问题。电力部门长期以来既是经营企业,又作为政府的行政管电部门,政企不分,电源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的决策都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有的不是专家集体决策,而是长官意志决定,决策不当,重复建设也不鲜见。电价虽由国家控制制定,但是电价制定的基础和建议权在电力企业,同时电力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偏高,是一个重要的价格制约因素。电力成本高,电价确定的基数就高。电力建设成本和发电、供电成本高,单纯归结为管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电力服务
质量水准低,管理也并非是根本所在。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并没有放松管理和少抓管理,企业整顿、企业升级、创一流企业接连不断地进行,为什么总是不能彻底地解决电力的根本问题?究其原因,体制是根本所在。没有竞争,不愁市场,谁会长年自觉地去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别无分店,没有对手,用户求电力,不养成门难进脸难看的习气那才不正常。所以,在这种体制下,无论你怎么加强管理,都难以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相反,倘若抓住体制和机制创新,能够展开有效竞争,通过加强管理,就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今年2月和4月,为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展情况,以及改革后电力立法和电价机制情况,我们先后去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作了一些调查。综观世界各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既有降低电价、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经验,也有像美国加州电力危机这样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该从这些国家电力改革的实践中学些什么呢?
电力改革要实现多重目标的平衡
实施电力改革、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改革有多重目标,而且相互之间有矛盾。这些目标包括:
---用户希望低电价、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稳定供电。
---股东希望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
---电力公司希望公司获得发展和采用新技术。
---员工希望工作有保障和高工资。
---政府希望实施全国性的能源政策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电力发展方针。
---环境保护组织希望减少污染。
---监管者希望能够通过竞争实现最优选择,通过监管实现价值最大化。
---燃料供应商希望保护其市场和投资。
电力改革必须使上述目标相互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电力发展的不同水平,确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根据各国的经验,成熟的电力市场的标志是:电价水平一般反映了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用电客户有较高的电价承受能力;有限的用电需求增长;有限的筹措资金的需求。而发展中电力市场的标志是:在电价方面交叉补贴现象较为普遍;用电客户对电价上调的承受能力有限;对建设和扩充电力设施所需的资本具有很大的要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和首要目标是不同的。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
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电力设施的扩建,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电力市场化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电力的市场化改革除需要有正确的、适合市场经济规则和电力工业特点的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包括:
---系统必须有足够的规模(容量):系统中要有若干的竞争主体,而且每一主体都能达到其经济规模。
---系统要有充足的备用容量:这既是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之一(追求系统的价值最大化),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保证改革期间的安全稳定供电)。
---要有高质量的输配电网络系统。
---要有与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电力法和完备的基于激励机制的监管法规。
---要有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输电配电过网费的计算原则和办法。
---要有切合实际的长期电力规划(每年滚动编制一次),并明确组织实施规划的责任主体及办法。
转贴于
---要有保证发、输、配电设施发展的措施办法。
---要明确系统运营机构负责发、输、配电间运行调度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运营规则,明确现货市场和长期、中期、短期合同的关系及管理办法。
---改革过程中原有电厂沉淀成本(因执行国家能源政策致使造价较高,缺乏竞争力)处理办法。
---新能源及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水电等)发电补偿办法。
---要有成熟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持。
---要有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实现灵活的进入退出。
周密设计改革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电力市场化改革方案的设计包括:一、电力立法。审查现有的电力立法、准备立法咨询文件、起草修改后的电力法、通过修订的新电力法。二、经济财务分析。建立详细的经济模型,资产(企业)价值评估,准备过渡期合同,制定输配电价格。三、批发市场设计。制定系统安全标准,建立电力库定价,期货市场定价和对冲市场,检验电力库规则,建立信息技术系统和结算系统。四、形成具体监管法规。界定监管的范围,起草监管法规,通过监管法规,正式组建监管机构。
在经济和财务分析方面要做更详细的设计:要检讨国际电力改革的经验教训;建立批发市场/电力系统模型;完成电力各环节的财务模型;建立供电价格对用户经济影响模型,包括设计市场和产业结构;确立和处理过渡期主要问题,包括补贴、沉淀资产、各环节收入的重新调整、过渡性的供电协议、新投资的需求;对电价结构和监管法规的详细设计。
电价核定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虽然各国在电力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电价核定的原则有所不同,比如正处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电价的核定原则要与改革的首要目标相一致,电价水平要使股东有较高的回报,吸引投资,加快电力建设;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电价的核定要有利于提高效率,让用户分享提高效率的成果。但各国在电价核定中都能共同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成本补偿原则。
电价能够补偿合理的成本支出。二是合理报酬原则。电价能够让股东有合理回报。三是公平负担原则。用户负担的电价应是成本加利润,取消交叉补贴。在正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竞争环节的电价,由市场决定;垄断环节的电价,由监管机构或政府核定并受监管。定价原则是否正确,是影响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加州管死了销售电价,而放开发电批发电价,因供不应求,批发电价猛升,造成两个电网公司破产,发生了严重危机。
建立独立的、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
电力行业监管机构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是指独立于本行业的任何一家经营者,被充分授权监督产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例如制定或改变价格。对电力行业有效的监管,要求监管机构对本行业具有详尽的专业知识:有能力获取详细和准确的行业信息,包括财务信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能克服监管者和市场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均衡性;能了解本行业中的变化,包括技术和竞争行为等;能吸引合格的职员。
基于上述要求,一家独立的、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比多头分散的行业监管结构更可取。为确保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履行职责,要有明确和清晰的法令法规;要有开放和透明的监管程序;要有由所有本行业经营者参与的监管程序;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期限要固定;要有完善的申诉机制。
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发电市场
首先,厂网分开,有利于电力系统清晰产权。比如,以往电厂与电网之间的联络线由电厂投资建设,无偿交电力公司经营,成为电网经营企业的资产,延续这种作法只会造成新的产权不清和输电价格的成本失真。而实践证明,只有产权清晰,才能方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家认为WTO首先是一个体制概念,它对企业的制度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又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的清晰性、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的可流通性和交易性、产权制度的设置要有利于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等。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WTO对我们来说首先是个体制问题,然后才是一个产业概念。实际上从这里又可以说明电力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管理方法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管理体制问题。
篇9
经历了2006年的短暂停滞之后,徘徊中的中国电力改革终于在2007年中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电力调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将把面临重重阻力的中国电力改革带向一个更为现实、也更少阻力的方向。
8月初,酝酿近两年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办法》甫经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称电监会)网站公布,立刻引起了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
这一全新电力调度办法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环保总局、电监会和国家能源办等部委联合制定。按照新规,今后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将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对发电企业上网顺序进行先后排序。
《办法》规定,今年电网企业在调度时,将优先安排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发电资源上网发电,再安排煤炭等火力发电资源上网。具体执行中,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地安排上网顺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节能调度是一项非常好的改革,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这对于中国的能源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电监会一位副主席在一次部署节能减排工作时指出。
仅仅一星期之后,8月15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力处处长郝卫平受命奔赴贵州。“我正在开节能调度改革的动员会议。”郝卫平在电话里告诉《财经》记者,节能调度改革即将在贵州、河南、四川、江苏等省展开试点,并逐步覆盖全国所有并网运行的发电机组。
告别“发电指标”
节能调度的执行,对于中国过去20多年的电力调度方式,是一场革命性的改变。
电监会研究室一位专家向记者介绍,我国电力工业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之下,曾一直实行按照煤耗水平排序调度方式。但1985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节能调度渐成一纸空文。为了尽快解决缺电的问题,国家开始实行集资办电,鼓励大、中、小电站一齐建设。为了保持各方投资建设电站的积极性,均分利益,中国逐步改变了电力调度方式,对各类发电企业平均分配发电量计划指标,指标一直分配至每台机组。此后,“指标”逐渐成为了电力调度的核心。
按这种调度规则,每台发电机组每年发电利用小时都由调度指标决定;小火电机组没有达到预订的发电计划指标时,大机组即使还有潜力也不能多发。燃煤机组未完成计划发电量时,水电机组也可能弃水。
一般而言,小机组的能耗要比大机组高,火电的能耗则比水电高,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大于后者。但是平均分配制度对此不加区分,在事实上鼓励了小火电机组的发展,使得全国发电机组的平均供电煤耗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以“指标”为核心的分配体系,也使得指标的分配成为一项决定发电企业生死的重要权力,结果各种发电企业经常为了争夺发电指标而打得头破血流,掌握指标分配的机构和部门则因为重权在握而屡屡滋生寻租腐败。
这一权力过去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和各级经贸委掌握,在2002年以“厂网分开”为核心的电力改革启动之后,原国家电力公司的权力则由分拆出来的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继承。
在度过电力短缺的上世纪80年代后,小火电屡禁不止逐渐成为一个行业性难题。1995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对于小火电的“关停”工作。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等部门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严格控制小火电建设。此后,中国各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此――1998年,原国家电力公司曾掀起了小火电的“关停风暴”;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关停小火电机组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要求单机容量在5万千瓦及以下的中级低压常规机组在2000年前关停,同等容量的高压常规机组在2003年前关停。此后的2002年9月和12月,原国家经贸委曾连续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关停小火电机组名单,数量达173家之多。
经年不断的关停风暴之中,小火电却走入了“不断关停、又不断死灰复燃”的怪圈。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陈望祥告诉《财经》记者,其背后除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按照“户头”分配发电指标的管理方式,也是重要的原因。以往关停的普遍做法是,小机组把原来分配所得的发电量指标转让给大机组,大机组按发电指标发电,小机组则通过转让指标,仍然享受利益“分成”。
“小电厂永远关不下去,永远都有生存空间,就不断有人愿意继续投资小火电,这造成了小火电越关越多、电力行业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的局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在一次会议中指出。
最快的一年
2006年,中国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降耗20%的目标,并将节能任务分解至各行业各省份。电力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面临巨大的节能压力。节能调度正是在此情形下重回决策层的视野。
2006年上半年,节能调度最早由国务院研究室专家范必撰写的研究报告提出。报告认为,从调度方面入手实施电力工业节能,将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报告称,中国13.5万千瓦及以下的中小型发电机组装机容量高达1.6亿千瓦。这些小火电、燃油发电机组平均能耗很高,但仍然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发电指标,这是中国电力行业能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按照国务院研究室的预计,实施新的调度规则,全国每年将节约9000万吨标准煤。
这一报告一经传开,立即得到电力业内的广泛认同。2006年年中,国务院将这份报告批复给国家发改委,要求其对这项改革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以及中电联等多个部门开始联合对这项改革展开调研工作。节能调度正式排入了各个部委的工作日程。
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电监会、能源办、中电联等多个部委和行业机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分赴全国六个区域电力市场,开始了调度改革的调研。调研问题林林总总,包括调度改革的效果,中小火电机组关闭后职工出路问题,电价因素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衔接问题;也包括改进发电调度后面临的技术障碍、热电联产机组的排序,电网、电厂运行安全性以及联网自备电厂、大用户直供与节能调度的关系等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建立调度信息公开后相应的监管制度该如何确立。
根据调研的数据统计,全国效率较高的新机组中,高效的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供电煤耗可以低至每千瓦时270克-280克标准煤;而效率较低的旧机组,3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供电煤耗达每千瓦时320克标准煤;而5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供电煤耗则接近每千瓦时500克标准煤。
“调研数据证明,节能调度的改革如果得以顺利实施,每年将节能1亿吨以上标准煤,占中国2005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以上。”国家电监会一位参与调研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这表明,如果新方案实施,仅电力行业就有望完成全国一年的节能降耗的任务。
与此同时,专家们在调研中发现,这项改革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淘汰企业的员工如何妥善安置。“节能调度是一项非常好的改革,治标又治本。”2006年年末,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对《财经》记者指出,但是正因为小火电很可能在新制度下失去生存空间,因此必须对可能产生的震荡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
“职工负担比较重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地方投资的小电厂,也存在于五大发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公司华北分公司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如全部退出发电领域,中电投华北分公司将有5000余人需要分流安置,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2002年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时,五大发电集团所分得的资产总量、资产质量良莠不均。譬如中电投下属的23家小火电厂,职工人数达到了中电投职工总数的29.16%;“而作为集团中资产质量较差的华北分公司,其下属的侯马发电公司、巴公发电公司、娘子关发电公司、永济发电公司四家发电企业中,最大机组是10万千瓦,最小的机组才1.2万千瓦,而且机组运龄全部为25年以上,这些机组未来都有可能被淘汰。”上述中电投人士指出。
2006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允许拥有小火电的企业在关停后再投资建设大型机组,小火电员工立足于企业内部消化,即“谁的孩子谁抱走”。
“总的来看,电力企业是比较欢迎这项政策的,这是一个发展的机会,关得越多,可以上的项目就越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位专家指出。
此外,国家还将在今年建立“补偿机制”,将近年来实行“差别电价”而带来的部分收益下放给地方,以补助地方关停小火电和安置职工所需要的成本。
在这次全面调研结束之后,摆在节能调度之前的阻力和担心已基本瓦解,相关改革进入准备阶段。2007年8月,电监会主席尤权在华中电力公司调研时强调,电网企业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自觉接受政府监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此前的7月17日,尤权已在办公会议上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河南、江苏、广东、四川、贵州成为节能调度第一批试点地区 。
2007年4月,国家电监会副主席王野平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加强发电调度监管,要求电力调度部门在本地区按照小火电关停计划的总体要求,来安排发电机组的运行方式。对于到期应该关停的小火电机组,我们将实行解网,电力企业也不再收购其电量。”
谁遭损,谁受益
从某种程度上,节能调度的推出也缓解了“竞价上网”推进的压力。竞价上网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立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希望以此实现在发电侧的有效竞争。但近年来,电监会推行的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试点时停时开,进展颇为不顺。其中一个难题,便是竞价的结果与机组能耗不成正比。
“在东北电力市场试点的过程中,煤耗较高的小电厂,历史上核定上网电价本身就很低,因此竞价时可以报出很低的上网电价;新电厂虽然机组大煤耗低,但其机组造价较高,难以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华能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指出,“先进节能的大型机组竞争不过能耗高的小机组,这是不正常的。”
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出台的《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同一地区新建设的同类型发电机组将实行同一价格;原来实行“一机一价”的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也将逐步统一,逐步过渡到“同网同价”。
“过去发电上网电价定价的基础是按成本定价,这种定价方式与按节能情况优先发电出现了矛盾。”电力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好在国家已经确定了‘同网同价’的电价改革方向,才有可能使‘节电’与‘经济性’相一致。”
“在电价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节能调度与电力竞价上网,是殊途同归的。”前电监会主席柴松岳在去年离任前夕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力处一位官员告诉《财经》记者,作为改革的核心,“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两项指标是今后调度的最重要依据。其中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机组率先上网;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和满足环保要求的垃圾发电机组次之;排在第三位的是核能发电机组;燃煤热电联产机组和煤矸石等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继之;其后则是天然气、煤气化发电机组及其他燃煤发电机组;燃油发电机组则排在最后。 在能耗水平相同时,则按污染物排放水平由低到高排序,因此对于同等单机规模的机组而言,是否进行脱硫、脱硝也成为上网顺序的重要指标。
“调度方式的改革正式实施后,对电力行业而言不啻于一场风暴,整个行业的格局将会有一个大的调整。拥有大机组最多的华能、大唐等大型发电集团今后将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对单位能耗偏高的小火电而言,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小,甚至会面临无电可发的生存危机。”中信证券的电力分析师杨冶山对《财经》指出,由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规模还非常小,此次调度方式的变革,最大的影响体现在对燃煤机组的调度排序上。 单位煤耗成为机组分配负荷的最重要的指标,而发电机组的煤耗与机组规模有直接关系,因此短期内单机规模将直接决定其所分得的电量。
节能调度改革的力推者、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王骏在8月15日召开的节能调度启动会上指出,节能调度会首先考虑电网安全和供电保证问题,同时也要尽可能节约每一克煤炭。对于排序“入围”,但发电量较少的机组,将采取经济补偿的办法,从市场中给予补贴。无法“入围”的高耗能发电机组,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中信证券电力分析师杨冶山认为,在节能调度全面推开之后,电力市场将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格局,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大型发电集团是这场改革中最大受益方,其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小火电将只能参与剩余份额的竞争,在部分电力供求形势宽松的地区,小火电很可能出现“无电可发”的局面。
公开只是一个开始
在业内人士看来,节能调度的推出不仅在于实现中国的节能降耗目标,对于在2006年底陷入徘徊中的电力改革,也辟出了一条蹊径。
按照既定步骤,2005年中国逐渐告别“电荒”后,电力改革的下一步指向电网的输配侧;要在售电环节打破垄断,形成竞争,将现在电网公司旗下的供电局改组为多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把配电网的建设运行下放地方。如果输配分开手术完成,中国现有电网的垄断格局将被彻底打破,成为一张纯粹的输送网络。
但是,输配分开的改革由于对电网安全的担心而放慢了脚步。2006年底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立的“十一五”电改任务中,关于输配分开改革的表述篇幅大为减少,仅提出进行“输配分开改革试点”。与此同时,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原定的主辅分离、主多分离、竞价上网、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等多种设想,也由于种种原因而进展缓慢。
表面的沉寂之下,电力改革的设计者们并没有放弃寻找突破的努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节能调度的改革由于吻合了中国推进节能降耗的国策而获得了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调度方式的变革,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当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欠缺,即对调度这一垄断权力进行信息公开和监督。
2006年年中,国家发改委提出了“经济、环保、节能”调度的改革思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调度信息公开。
“在现在这种调度模式下,电网的调度信息是不公开的。我们作为监管机构,有时也得通过私人关系才能拿到调度的数据,还不能完全保证数据是真实的。这对监管部门实施节能调度监管造成了障碍。”电监会办公厅一位官员指出。
这位官员表示,为了配合节能调度的推广,将建立一整套信息公开、监管、查询、纠正、处罚等有利于科学调度的机制。
新的《办法》明确规定,节能发电调度将实行全程信息公开,有关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相应电力调度机构提供节能调度所需的信息;而各级电力调度机构必须对全体发电企业和有关部门调度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发电能耗和电网网损情况。在电力调度方面,各级电力监管机构以及各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均有权对调度实施监管。
“加强调度的监管不仅仅是节能的需要,更是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抓住了调度监管,电力监管工作才有有力的‘抓手’,对于垄断的电网企业才具有真正的制约手段。”电监会研究室一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如果执行过程中阻力过大,不排除决策层会进一步考虑调度机构独立于电网企业的改革问题。
篇10
论文关键词:电力市场 课程功能 教学内容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既懂电力市场理论,又能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的实践型人才,已成为“电力市场概秽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本文就“电力市场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功能提供借鉴。
一、电力市场改革概述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对本国的电力工业实施市场化改革。主要内容是对电力工业中的发电、输电、供电业务进行分割,改革后的发电企业被重组为国家电力公司、国家发电公司和核电公司,除核电公司以外,其他电力公司都改组为私营股份制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立国家电网公司,专门经营275kV和400kV的高压输电系统,并且负责与法国电网和苏格兰地区电网的互联工程。
为了展开市场交易,英国建立了电力联合运营中心(即电力库,Power Pool或P001),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行。另外,12个地区供电公司也实行私有化,在售电环节展开竞争。改革后,电力市场对大用户(IMW及以上)开放,大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供电方,即可从地区电力公司、电力联合运营中心和发电厂中任意选择供电方。
英国的电力市场改革迅速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从而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电力市场改革。我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下发了5号文件,开始了我国电力工业“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化改革。随后便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开展了“竞价上网”的试行工作。
同世界各国一样,由于电力工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因此,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展开,电力企业普遍面临改革所提出的许多挑战。例如,电力企业需要学习掌握电力市场的相关理论,要自觉、尽快适应电力市场的环境,从而实现在电力市场的条件下形成企业新的管理模式;此外,电力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展开价格竞争,如何吸引用电大户,如何按市场规律进行投资、融资,如何规避市场风险,如何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竞争策略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管理中急需解决的内容之一,并引起电力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面对电力市场建设所带来的大量全新课题,为促使电力企业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学习掌握市场经营、市场竞争的技能,培养和引进掌握了相关知识的人才是电力企业必然的选择。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了顺应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需要,以满足电力企业的需要为目的,按照完善本科课程建设和实现按照社会需求办学的宗旨,于2000年开始设立“电力市场概论”课程。
二、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
设立“电力市场概论”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为了适应电力市场改革和电力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熟练实际操作能力,并能面临难题勇于创新的人Zo然而,电--力市场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探索过程,无论是理论研究、实践摸索等,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适应电力市场改革的发展变化,强化受教者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成“电力市场概论”课程的功能,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持续的深化改革。
1.跟踪电力市场改革的步伐,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
一方面,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漫长的过程。其中的许多改革内容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完善,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决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快速完成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条件、资源分布、社会发展水平等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因此,各个地区在实施电力市场改革时所选取的改革方案也存在差别。为了让“电力市场概论”课程具有更强的实时性、针对性,使课程功能得到增强,主讲教师利用与电力部门的联系,先后收集了国内各个地区电力市场改革的方案,并且将这些第一手资料整理后融入课堂教学知识引入教学。主要有“东北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华东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文件选编”,“南方电力市场建设文件选编”,“我国电力市场监管和立法”,“台湾电业自由化方案”等,从而使“电力市场概论”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电力市场改革的内容和动向。
2.参与电力市场研究,实行科研促教学
如前所述,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将十分复杂,如何构建起完善的电力市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课程主讲教师采取了积极参与“电力市场改革”的研究工作,做到实时收集信息,跟踪改革进程,并将有关研究成果和电力市场改革信息带到课程中,以启发学生研究电力市场改革问题的热情,加深对电力市场改革的理解,并且能够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电力市场概论”课程的多位主讲教师先后参加了由中电联组织的大型课题:“电力市场改革研究”,申请了国家、省部级研究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先后参与撰写了《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电力工业管制与电力市场监管》、《发电市场》、《多种经营管理》、《电力企业战略管理》、《电力目标市场》等著作和大量论文。这些著作和论文不仅保障了“电力市场概论”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和辅助材料,同时也使“电力市场概论”课程的内容更加生动和贴近实际,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可以研究、思考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功能。
3.完善课程教学平台
电力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受现代科学技术的限制,目前电能还不能大规模的存储,因此,电能具有生产、传输、消费同时性,加上电力供应与消费需要保持协调,从而使电力工业的生产、调度、输送和消费等方面,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而电力市场改革不但不会降低这些技术的复杂性,而且还会引起某些技术的复杂化。因此,在“电力市场概论”的讲解中,必然要涉及这些电力技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些技术内容,我们加大了对“电力市场概论”课程的平台建设。一是为了让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在河北邯郸马头发电总厂天津市杨柳青发电厂河北省邢台电厂建立了实习基地,在学生任职实习、毕业实习等阶段。采取学校教师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讲解,让学生直接感受、了解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技术情况。二是通过软件开发、实验建设,实现电力市场、电力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直观化、模拟化,以便于学生掌握。目前已经重点围绕电力负荷预测软件开发和实验建设、电力市场竞价模拟和实验进行了开发,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这些软件和实验同时与相关电教手段相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并具有可实操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
总之,“电力市场概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课程,既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要求,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只要我们紧紧跟踪电力市场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就能够使“电力市场概论”课程的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王永干.等.电力市场概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 上一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 下一篇:乡镇健康促进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