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合作社的意义

篇1

论文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农户收入,丹阳市,丹徒区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的粮食战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农业作为一种天然的弱质产业,具有投入时期长、收益较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自然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又成为一种高风险产业。传统上,我国是以小农经济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从业者抗风险能力的缺乏。首先社会实践论文,个体小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其经济决策经常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其次,小农因为生产规模小,市场谈判能力较弱,而无法通过谈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论文开题报告。因此,农户希望能通过一些制度和组织,与同业经营者,与上下游经营者进行结合,以减少风险,增加收入。于是,农业合作社划时代地产生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农业合作社的热潮,各种形式和产业的合作社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特别是2006年《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农业合作社得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出现了求量不求质、管理不规范、利润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实践论文,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针对农业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大批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提供了政策建议。一部分专家从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源性根据;也有一些专家着眼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从管理和组织的角度进行探讨;另外,也有相当多的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合作社的立法才是关键之处。总之,专家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组织自身开展的,而针对农户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态度和意愿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正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描述的方法,分析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现状与态度,并计量分析农户参加合作社的行为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为发展农业合作社规模、推广合作优势、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强农业竞争力、保障农户利益提供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二)文献综述

杨惠芳(2005)认为,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在组织创新,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我们找到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

韩洁、薛桂霞(2007)认为,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表现在其市场经营和谈判能力的增强社会实践论文,更与生产一体化、二次分红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王新利,李世武(2007)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的。要使这类组织获得长远而良好的发展,进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政策的实行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二、 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次数据由本班四位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前往丹阳市丹徒区实地调查获得,我们走访了当地茶叶合作社周边的4个村落,共发放问卷220份,通过剔除信息明显错误、前后矛盾和异常的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99份,有效率高达90.45%。

(二)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分为描述分析和计量分析两部分。在描述分析中,将参加合作社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份(是否村干部或党员)以及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产品销售价格等指标做横向的比较,以此对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做出基本的描述。在计量分析中,选择农户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家庭种植规模、非农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生产资料成本为解释变量,采用Cobb-Douglas模型进行计量。

2、描述统计:

(1)年龄: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36岁,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40岁,且两个群体中户主年龄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户主年龄没有显著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2)文化程度:将户主受教育程度按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5社会实践论文,则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8.82%,47.05%,26.47%,17.65%,平均值为3.14,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12.12%,76.97%,4.84%,4.84%,平均值为3.11.从各种文化程度分布比例来说,未参加合作社的户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总体均值较为接近,这是因为当地的教育模式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大部分户主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社会实践论文,以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绝对人数较少。

(3)身份: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占到了50%,而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仅为7.88%,有理由相信,身份的区别对参加合作社与否是有着较大影响的,这也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通常认为担任村干部或党员的农户觉悟较高,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另外也需要起带动作用,因此参与的意愿与可能性更高。

(4)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67%,而对于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13%,同时两个群体也符合正态分布。

(5)农产品销售价格:本次调查对象为当地的曲阿茶叶合作社,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户每年采摘两次茶叶。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社会实践论文,第一次茶叶的平均出售价格是328.1元/斤,第二次茶叶平均出售价格是235.2元/斤;对于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第一次茶叶出售价格为319.6元/斤,第二次茶叶出售价格为227.4元/斤,且上述数据分布都较为紧凑。

3、计量分析:

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总收入,以Y表示。解释变量见下表:

 

表1 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平均值

D1 是否加入合作社:是=1,否=0 0.23

X1 种植规模:农户耕种的总面积(亩) 3.43

篇2

>>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的思考 关于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 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现状及对策 完善功能提升服务,稳步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 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 桂阳县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建议 普惠视角下烟农专业合作社助农新方式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成机制的博弈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证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的实证分析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与思考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情况分析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的实证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分析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毕红霞,孙迎春,薛兴利,等.论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11):69-72.

[4] 陈丹,李明贤.政府主导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背景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184-185.

[5] 萧洪恩,王娟,李伟林,等.烟草理性与政府责任桥接—基于利川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践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3):58-61.

[6] 覃春华,阮联平,张惠军,等.烟农合作社建设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技服务,2012,29(4):508-510.

[7] 魏国胜,赵书军.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难点[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98-201.

[8] 杜兴华,付源.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2(5):169-171.

[9] 肖春生.湖南省综合服务型烟草专业合作社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2):41-43.

[10] 孙迪亮.农民合作社的十大功能[J].经济问题探索,2005(1):91-93.

[11] 申龙均,高强.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形态、功能及其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2-16.

[12] 杨平.合作社成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有效载体—记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协和乡杨柳烟农专业合作社[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1):51- 52.

[13] 宋丽华,普雁翔,包函可.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析——以云南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4):63-65.

[14] 吉洪.金融服务“三农”的新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探析[J].今日海南,2010(8):28-29.

篇3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合作社;农业一体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67-04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快,尤其在数量上表现比较明显。但是,大部分合作社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是简单的将农民联合起来,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农业面对的困难。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中最根本的又是增收问题。虽然这几年农民的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民增收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尤其是供应、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低。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并积极展开了主导农业一体化的实践。在农业一体化中,合作社的出现是有其合理原因的,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角度,结合在浙江获取的实地调查案例,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农业一体化中合作社自身的优势: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合作社与家庭经营相结合走农业一体化的道路,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存在的缺陷,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1.合作社联合农户具有局部信息优势,可以大量减少交易费用

诺斯指出,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关键。“制度变迁中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稀缺的,从而存在正的信息成本。”[1]然而,局部拥有的信息是可以无成本或者低成本取得的。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采取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而且目前的情况是耕地数量极其有限,农户数目巨大,所以家庭经营的规模非常小,因此,对于公司来说详细的收集农户的各种信息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成本会很高,同时,很难了解到实际情况。这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就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如果采取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则可以避免这一行为的出现。“真正的合作社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理性思维还有理性情感。”[2]合作社与农户的交易,是一种传统的交易,它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基本可以视为无监督成本和极低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获取局部信息的成本非常的低,最主要的是获取真实信息的目的很容易达到。因为农户会觉得合作社是自己的,成员之间彼此非常信任,大家都是在追求共同的目标,提供这些信息是为了帮助自己,所以他们会很愿意而且会主动提供准确、详细、全面的信息。威廉姆森认为,各种经济制度的主要目标和作用都在于节省交易成本。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合作社能很好的掌握成员的信息,减少了大量的交易费用,这就为这种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动力。虽然跟单个的家庭经营和原来的“公司+农户”模式进行比较,其组织成本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和其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减少和农业生产利润的增加来看,增加的组织费用数量是很少的,不会影响到这种制度的创新。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尽管目前合作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合作社能大量降低交易费用的优势已经得到体现。80%以上的合作社社员认为,加入合作社之后,他们只需要管理好生产就能有好的收入,节省了寻找信息、销售、运输的费用,而且还能很方便的采用新技术等。合作社能降低交易费用正是合作社大量成立的原因所在。

诺斯认为,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而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因而,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主体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就会率先设法克服这种障碍,从而导致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正是如此,目前的单个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公司+农户”、农村经纪人成立的中介组织等经营形式都无法让农民享有农产品增加的附加值,而合作社主导的一体化可以让农民得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制度会被创新也是合理的。

2.由于成员相互信任,从而产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有效避免内部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成员们之所以自愿提供关于家庭和邻里事务的信息仅仅是因为他们感觉合作社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以信赖它;相反如果他们是在与外部机构打交道,他们是不会愿意揭示任何敏感的局部信息的”[2]。所以,大量降低交易费用的前提是让农民知道合作社是他们自己的。

根据Draheim的看法,合作社既是一个社会团体,又是一个企业;合作社是通过经济和心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治理。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合作社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将合作社的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大家都会比较诚实,而且成员之间监督也比较容易,所以,能很好地避免内部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促进合作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本文讨论的合作社是关于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为这些生产经营服务的组织,因此,有了这种合作精神,农户在进行生产时,就能自觉的按照要求采用符合规定的农药、化肥和规范的耕作技术,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如果不这么做,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而且邻里之间还有可能会举报他,从而会让他承受很大的后果,所以,理性的农户不会采取这种投机行为,邻里之间发现了这种行为也会马上制止,因为这一行为影响的是大家的利益,所以,监督成本就降低为零,同时,减少了内部机会主义行为,甚至可以避免,这样就减少了监督费用,降低了组织成本。由于合作社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避免了合作社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降低了这种制度的组织成本,从另外一个方面也为这种制度变迁创造了条件。根据实地调查发现,真正的合作社都是熟人之间的联合,个别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占总的样本比例不到10%),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熟人,因为它涉及到几个基地,但每个基地的农户都是熟人,这也是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出现的情况。由此可见,合作社都是熟人之间的联合,这也正是合作社能在农业一体化中发挥其优势的原因所在。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降低大量的交易费用,而且能避免内部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合作社在农业一体化中的作用:博弈论角度的分析

理性的农户生产决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在农业一体化中,这个博弈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利润的分配、农业生产技术的供给以及面对市场风险时农户和企业的行为等,其中利润分配是核心问题。

1.博弈过程中的利润分配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目前,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方式主要有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农户”农业一体化模式等。单个的农户进入市场面临着小生产和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后两种形式就是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下面主要对比分析一下后两种模式。

农户进入市场的目的就是要获取利润,因此利润分配就成了整个过程的核心问题。在“公司+农户”这种模式中,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收购价格上,价格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这种生产模式的稳定性。公司和农户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合作,这种选择与合作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收购价格也是双方谈判的结果,但是,由于公司具有信息优势,往往占有产业化带来的大部分利润,从而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

公司与农户利益分配博弈如表1,在这一博弈中压价是公司最有利的策略。公司具有信息优势,所以公司先进行选择,即选择“压价”。如果农户是理智的且是一次博弈,农户最优的选择只能是“卖”。因为农户缺乏市场信息,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如果选择其他销售地点,农户将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从而损失会更大。由于在利益分配方面,公司占有支配权,农民的利益往往受到损害,利益不能共享必然导致合约关系的不稳定。在“公司+农户”这种经营模式中,公司随时都在进行策略的选择,由于违约成本低,当合同约定的策略对公司不利时,公司就会选择新的有利策略,因单个农户数量多,而且单个农户供应的农产品数量少,对违约的公司影响微乎其微,公司也很容易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所以公司和农户无法进行多次博弈只能是一次博弈。如果采用“合作社+农户”农业一体化模式,通过合作社将大量生产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或者服务者联合起来,减少了公司面对的农产品供应者的数量,增大了其供应量,提高了生产者对公司的影响。如果公司遇到合同约定的策略不利于公司时就选择违约,那么公司不但面临高额的违约成本,而且会失去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原料来源,所以,公司为了稳定其原料来源,降低其生产成本就不会违约。由于合作社的加入,农户联合在一起,增强了农户力量,从而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实现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多次博弈,均衡状态变为农户选择“卖”,公司选择“不压价”。这样就实现了利益共享,从而有利于保持这种模式的稳定性,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合作社将农户联合在一起,提高了农户的谈判能力,公司为了长期保证其原料来源,与合作社签订了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的合同。这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从事农业的人员数量有限,再加上耕地数量不多,农户联合以后,其谈判的力量增强了。站在公司的角度,其按保护价收购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比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小很多,所以,公司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也需要保护农户的利益。正因为双方都有这个需要,所以,这种制度才能长期稳定的存在下去。例如,绍兴市新绿果蔬专业合作社,是由绍兴市老史食品有限公司于2005年10月牵头创建,社员159户,带动农户5 000余人,基地面积51 000余亩。合作社组织农户与公司签订合同,农户通过合作社将蔬菜销售给公司,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保护价收购蔬菜。去年芥菜市场价是0.09元/斤,而公司仍然按照合同定的保护价0.3元/斤进行收购。这一措施极大的保护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为保障公司的原料来源提供了保障。这种制度让农户与公司实现了多次博弈,从而农户与公司可以共享其中的利益,而且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增收效果明显。当地土地承包费是450元每亩,其它成本(含化肥)大约需要二三百元钱,原来一亩地能挣三四百元钱,加入后可以多挣100元左右。其中,农民加入合作社后一亩地可以节约成本二三十元钱,另外,七八十元主要体现在收购价格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解决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还能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为公司获得稳定的收益提供保障。新绿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公司牵头成立的,可见这种模式的出现满足了公司和农户的共同需要。农户通过合作社给公司提供原料来源,公司对蔬菜进行加工后再进行销售。由于合作社的加入,农户和公司都避免了以前出现的问题,保护了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步入了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轨道。由此可见,合作社在农业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博弈过程中农户与公司的技术供给问题

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然而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会增加生产成本。由于采取订单农业模式取得的收益是农户和公司共同分配,所以,是否采用新的生产技术、由谁来提供这些技术完全取决于采用这一技术后得到的利益分配情况和各自的成本收益情况。如果农户提供技术可以多得到净收益(采用技术得到的收益大于提供技术的成本),那么农户就可能采用这些新技术;如果公司提供这些技术后的净收益大于0,那么公司可能会提供这些技术,从而这些生产技术也可以得到应用。但是,实际上农户与公司在技术供给上的博弈如表2所示,如果一方供给,那么供给方将会有利润损失,而不供给方将得到好处;如果都供给,那么大家平分得到的利润,这时利润少于单方供给时选择不供给的那方得到的利润,所以,理性的公司和农户都会选择不供给,最后的均衡是大家都选择不供给,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就没有办法得到推广。

如果采用合作社一体化模式,合作社是为社员服务的,不同于单个的盈利组织,而且成员之间是平等共享采用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的,所以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就能得到应用,从而也就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合作社都会免费给社员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如绍兴市绍鸭禽业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鸡舍、统一管理防疫,免费培训和防疫。绍兴县白玉王长毛兔合作社,社员可享受免费上门技术辅导和免费人工配种,每户可节约300元左右费用。上虞市白马湖水产合作社,全面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采用了上海水产大学的新技术,达到了产量高、规格大、质量佳的目标,销售利润达到1 400元/亩,总利润14万元,成本利润率高达216%,采用新技术发展水产养殖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新昌兔业专业合作社,全县设立118个人工授精点,建立由18人组成的辅导员队伍,为兔农提供良种繁育、技术辅导等服务,推广标准化生产,取得了良好成果,优级毛和一级毛的比率由原来50%上升到70%。如城关镇下村俞千渭通过实施标准化,大兔平均体重达到10斤,最大体重14.8斤。成年兔平均产毛量1 800克左右,母兔最高产毛量4 105克,公兔最高产毛量2 986克。近几年他向省内外提供优质种兔2 500多只。2005年上半年,出售种兔310只,收入达2.5万元,与同等规模的饲养户比,效益高出30%。诸暨市冠军香榧专业合作社,以前没有按照无公害香榧标准去施肥,化肥用量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导致枝叶发黄、落花落果,仅这一项每年给农户造成损失近2 000元左右。现在采用新技术,通过标准化生产,同时,采用人工授粉技术,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使每个社员增收3 000元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的解决了农业生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3.农户和公司面对市场风险时的博弈

农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面对市场就要承担风险。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民承担的风险并没有得到转移。当面临市场风险时,由于农户和公司并没有处于平等的谈判地位,所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农户来承担。

面对市场风险时公司与农户的博弈过程如表3所示。在市场风险大的情况下,由于公司在信息上占有优势,所以,公司会选择不收购,此时,农户如果生产必然会有损失,如果不生产就不会有损失,也不会有收益。此时的均衡是公司不收购,农户不生产。但由于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生产决策到农产品收获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就会出现公司不收购,而农户已经生产了,这样农户必然会遭受损失。在市场风险比较小的时候,如果农户没有生产,当然公司不会收购,也不会有损失;如果农户生产了,公司会选择收购,公司和农户都会有收益,此时的最优策略就是公司收购,农户生产。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特性和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力量、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在博弈的过程中,受到损失的只有农户,不能形成公司农户利益共同体,从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因为农户是风险厌恶者,所以,农户经过几次损失后会选择不生产,从而这种模式不能长久存在,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风险来自市场。公司在信息上处于优势地位,完全可以转嫁风险。如许多销售加工企业可以频繁转产,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所以就不愿意跟公司合作。如果采用合作社一体化模式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些行为的出现,在面对任何风险的时候,农户与合作社都是利益共同体,不会让农户单独去承担风险。

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户加入合作社之后,合作社会统一组织农户跟公司签订合同。由于合作社作为一个整体,其宗旨是为农民服务,维护农民的利益,一旦公司出现违约的情况,合作社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是单个农民很难做到的,从而避免了在“公司+农户”模式中经常出现违约的情况。在调查的合作社中,没有发现公司违约不收购农民已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情况,而且公司与农户都签订合同。如绍兴市新绿果蔬专业合作社,一般是在前一年的8月签订合同,而农民在9月才开始种植蔬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完全可以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生产。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跟农民签定合同,农民按照合同进行生产,而合作社可以为公司和农户履约提供保证,从而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会出现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收购的情况;同时,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集中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搜集市场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从而走出了公司与农户博弈的恶性循环。这对公司也是有利的,从原来的短期利益转化为了长期利益,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通过应用博弈理论对农户进行分析发现,在利润分配和面对市场风险时,农户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原因在于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谈判能力弱,不能与公司的力量相抗衡,无法获得应得的收益。同时,也看出在农业一体化进程中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而且还能解决农业生产技术供给空缺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在农业一体化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经济的谈判能力,降低大量的交易费用,避免内部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入对农业一体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很好地解决农民与市场接触过程中涉及到的利润分配、技术供给和市场风险等问题。这种制度的创新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的动力,所以农业一体化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是必然的,且合作社是农业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因素。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Holger Bonus. 作为一个企业的合作联合会:一份交易经济学的研究[A].Furubotn & Richter.新制度经济学[C].孙经纬译.上

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06-243.

[3]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黄明东.农业投资困境: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0,(4):36-40.

[5]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林政.对农业家庭经营组织的辩证思考[J].经济问题,2004,(10):40-42.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s the Essential Cause in the Process ofFarmers' Integration

JIANG Yan, FENG Kai-w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75-02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信贷支持情况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信阳为例,该市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创新支持方式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信阳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是从无到有,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贷款余额3165万元,比2009年增加了1124万元,增长55.6%。其中:社员贷款2183万元,法人贷款982万元。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涉及茶、蚕、果、鱼、禽、花、种植、加工等产业。二是创新信贷品种。信阳农信社系统在“公司+合作社+信贷”、“公司+基地+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社员+信贷”等成熟农业信贷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订单+信贷”的订单农业贷款、“合作社+合作社+信贷”的合作社联贷联保贷款、“合作社+农业担保公司+信贷”的担保贷款、“社员+合作社+信贷”的社员销售收入作抵押、合作社作担保的双保证贷款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支持模式,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实现银社双赢。

二、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优惠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国家鼓励和支持包括供销社、科协、教学科研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等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等服务。但目前国家、省、市、县各级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高

一是法人治理不健全。从大的方面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法可依,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存在“三会”不健全、内部管理粗放、监管机制薄弱、自治能力较差等问题。二是产业化发展层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如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链条简短且脆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机制仍处于初级松散型阶段。三是“小、弱、散”现象比较突出。信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资本金较少,利益关系联结不够紧密,合作社对社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较弱。

(三)金融服务不相适应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化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涉及领域广泛、组织形式多样、对外交往频繁等特点,迫切需要资金、结算、保险、理财、信息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角的农村信用社无论在服务品种上还是在结算手段上都比较单一。二是农村金融的经营原则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矛盾:信贷需求的长期性与信贷资金流动性的矛盾、资金需求急频快的特点与信贷资金安全性的矛盾、农业生产的低效性与信贷资金效益性的矛盾。三是信贷管理的规范性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的松散性。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滞后,致使其发展不够规范、管理比较松散,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而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更加完善,责任追究更加严厉,贷款发放慎之又慎,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四)农业生产风险较大

一是技术风险。作为农业科技应用者的农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低,科技应用效果较差。获取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一方面在内容涵盖上不全面,如在市场供求与价格、科技、政策法规、生产、资源环境,特别是国内外市场行情、产销形势的分析预测等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受经济与教育状况所限制,农民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的收集与接受渠道、处理信息的手段与能力等都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自然风险。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也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三是市场风险。一方面市场调节滞后,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季节性强,错过季节,损失就难以避免,对于鲜活产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设想。

三、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和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社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动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业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和技术培训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风险保障基金。

(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对象,尽快确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的相关领域和制度安排,由县级银行具体实施。同时,改进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二是培育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认真落实银监会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满足区域内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信贷政策等的考核与评价。三是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定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类评级,作为农村金融机构评级授信、择优支持的参考依据。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民合作社贷款业务的特点,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合作社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制度。

(三)创新信贷管理方式,不断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信贷需求

一是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台上,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在合作社内成立农户联保小组,大力发展联保合作社,通过互保,放大信用总量,强化信用约束,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二是应本着“分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分类支持制度,借鉴农业主管部门的评级分类结果,及时调整信贷措施,优先支持规范化程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尝试发放由龙头企业信用做保证的信用贷款。三是认真研究不同生产经营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资金需求状况,推出风险度小、推广价值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专项贷款新品种。降低门槛,适当放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条件的要求,在贷款形式上,可把小额信用、支农信用卡、财产抵押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四是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积极探索采用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订单等多种抵押形式,允许自然人、法人、核心股东等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押的担保。

篇5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八股;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92012101-0016-05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下的小农户经营的优越性不再明显。集中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适应国际大市场的有效途径,于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运而生,但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此时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便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作为农民集体行动的产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有效载体,它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平台。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意味着农民成为股东,拥有合作社经营成果的剩余索取权。这不仅适应现阶段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

目前学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仅限于法律层面,对于加入农地股份合作制影响因素有少数人曾进行了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发展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入股的第一行为主体和最终实施主体。因此,了解农民的主观意愿对于揭示制约这种发展形式的因素及制定政策支持措施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样本描述及变量说明

(一)样本描述

样本数据是2010年8-11月对陕西省农户进行一对一随机访谈获得,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5%。调查对象主要是陕西省各市县的农民,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其中愿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118人,不愿意的有72人。

(二)变量说明与预期

共选择了15个变量:1个因变量反映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14个自变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影响这一出资方式的因素。表1为自变量的定义及假设预期方向。

1.农户个体特征预期分析。如表1所示,性别作为农户特征变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预期影响不能确定。在农村,男性农民作为家庭主力,承担着主要的家庭劳动责任,可是在当今形势下,男性农民可能会外出打工,没法顾及土地经营;再者,男性农民的视野比较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从而可能更愿意土地入股合作社。但是女性作为农业生产者由于受自身条件和劳动强度的影响,也较愿意土地入股。从行为理论上分析,年龄这个因素的预期方向也不能确定。现在的农二代大部分从小就在学校接受教育,踏入社会后多半都是外出打工或干其他事情,一方面没有进行农业生产的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种地,所以青年的入股意愿可能会比较强。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老化而且他们对土地的珍视比青年人更强烈,所以其可能不愿以土地入股。但是,当年龄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自身体力和精力的限制,他们也可能更愿意以土地入股。一般来说,干部在农村的各个方面都属于比较优秀的人,而且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所以其入股意愿较高。文化程度预期与入股意愿正向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通过其他途径增收的可能性大,故用土地人股的概率也大。劳动技能的预期与入股意愿反向,这是因为有劳动技能的农民其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比较好,属于农业生产中的“老把式”,所以其可能更愿意自己种地。

2.农户经营特征预期分析。劳动力占比预期与入股意愿反向,因为劳动力占比越高,说明家庭劳动力越丰富,则农户更愿意自己种地。土地规模预期与入股意愿正向,一方面,土地规模越大,农户自身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规模大的农户一般就是所谓的农业大户,他们用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合作社,拥有的股份会比较大,从而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方面有决策权和管理权。兼业程度这个指标预期与入股意愿成正向,兼业程度越高说明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大,通过土地获得的农业收入越少,那么农民可能更愿意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劳动天数预期与入股意愿成反向,劳动天数越多,说明一年当中花费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时间比较多,人股的意愿就不强烈。

3.社会保障预期。对于农民,土地充当着很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很多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很大原因就是担心失去最基本的保障。于是,笔者认为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预期方向与入股意愿成正向。

4.认知特征预期。对合作社的了解程度与入股意愿预期成正方向,因为合作社是国家认可的具有惠农作用的法人组织,其初衷就是为了农民增收,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人股合作社也是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方式,只有对合作社的运作和利益分配等足够了解,农民才愿意。是否已经加入合作社说明了农户入社的状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对合作社运作的了解,成正向。

二、模型选择

本项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人股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因变量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愿意和不愿意,是离散的,由于普通的回归模型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在正负无穷大之间,故在本研究小不能适用。二元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适用于本研究,其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应为:对(1)式进行变化,将非线性变成线性有:

(2)式中Pi表示第i个农民愿意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率;Xij表示第j个农民第i个因素对这种出资方式的影响,具体定义和特征值见表1。

三、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

(一)模型运行结果

本文运用SPSSl6.0采用Forword Stepwise(wald)方法对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经过四步迭代后,达到收敛标准,估计参数。拟合优度卡方为61.435,Sig为0.000,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关联强度系数C和S2。分别为0.276和0.376,同时Homer and Lemeshow Test的Sig为0.696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拟合优度很好,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因变量的结果,回归结果见表2。

(二)结果分析

1.农户个体特征对人股意愿的影响分析。农户个体特征变量中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的变量,这说明对于土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农户自身因素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但从系数来看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性别的系数为负。说明女性较男性更愿意;年龄与愿意的概率成负相关,说明青年人更愿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这与现实情况相符。因为农二代大部分从小就在学校接受教育,踏入丰十会后多

半都是外出打工或干其他事情,一方面没有进行农业生产的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种地。文化程度与预期一致,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通过其他途径增收的可能性大,故用土地人股的概率也大。劳动技能与预期入股意愿一致,这是因为有劳动技能的农民其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比较好,属于农业生产中的“老把式”,所以他们更愿意自己种地。是否为村干部与预期一致,因为村干部是农村里见识多、认识水平高、能力比较强的人,而且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所以其入股意愿较高。

2.经营特征对人股意愿的影响分析。经营特征对农民土地入股意愿的影响较大。土地规模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其系数为正,与预期方向一致。这是由于一方面,土地规模越大,农户自身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规模大的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合作社,拥有的股份比较大,从而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方面有决策权和管理权。劳动天数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其系数为一0.005,说明劳动天数每增加或减少1个百分点对农民土地入股意愿具有很小的反向影响,但劳动天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兼业程度达到了10%的显著水平,其系数为1.529,与其他变量相比它的变化对入股意愿影响幅度较大,这也符合预期与现实。劳动力占比没有达到5%的显著水平,且与预期相反。这说明传统的认为能劳动的人越多就越要依赖土地的观念已经不适用。家庭劳动力多,剩余劳动力就会从事非农生产,获得更多非农收入,于是土地对家庭的收入作用就会降低。收人多就可以运用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方式,土地对家庭保障功能就会弱化。

3.社会保障对入股意愿的影响分析。我国在农村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以来,广大农民基本都参加了医保(本次调查参加比例为94.7%),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它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是否参加医疗保险的显著水平为5%,系数为1.787甚至超过了对合作社的了解程度1.577,这说明医保对农民人股意愿的影响很大,也说明了社会保障对农民的重要性。养老保险没有达到5%的显著水平,且方向与预期相反。本次调查中63个农民有养老保险,127个没有,而有养老保险的大多都是山区或半山区的农民,这些地方合作社发展缓慢,农民对合作社了解不多,其用土地人股的意愿较弱。

4.认知特征对入股意愿的影响分析。对合作社的认知特征变量都比较显著,这说明对合作的了解程度和加入状况都不同程度影响农民的入股意愿。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不同于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农民对其运作和具体操作情况的了解程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农民在了解合作社的运作机制、盈利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管理者经营能力等情况下,确定风险最低才愿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去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劳动天数、土地规模、医疗保险是影响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人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显著因素,兼业程度和是否加入合作社也较为显著。农民进行土地经营权决策时对个体特征考虑较少,经营特征、社会保障和认知特征才是重要决定因素。这反映了农民在对待生存之本的土地问题时很慎重,总是首先考虑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故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意识层面的影响,通过典型示范进行实例影响,使农民意识到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弱势地位和维护农民的自身利益而自愿结合起来的组织,从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

篇6

1.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日常活动不正常,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社成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力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帐目都没有。

1.2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1.3合作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最初都是由少数专业户、经纪人发起的,在起步阶段,农户入股资金很少,大部分是土地、技术、劳动力的合作,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得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同时多数合作社因资金困难而无法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目前只能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维持在协会功能上。在调查中,合作社社员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金融贷款难度大。金融机构中仅有信用社愿意为合作社贷款,并且只对合作社成员个人贷款,不对合作社贷款,因此,资金问题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续发展乏力。

1.4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

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获利能力不强,这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低,还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1.5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调查发现,不少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知道我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没有学习过《农民专业合作法》,有些乡镇从来没有人从事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更谈不上研究、解决合作社的具体问题,合作社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自发性的初始阶段。加上宣传造势力度不大,不少农民不知道合作社的性质,不知道该不该参加合作社。

2.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仅仅是农民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应关心、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做好日常工作。同时,要注重对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2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3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一是对基层供销、农技等部门兴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协会在吸收农民入股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革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经销大户、农村经纪人领办专业合作社;三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自律。

2.4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篇7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城乡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在继续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基础之上,我国尤其注意对于农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本文着眼于高级职业农民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两项工作,具体分析这两项措施的内容要求以及具体内涵,由此分析这些在市场经济下的政策性改革会对我国农村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经济图表和具体事例的展示,运用对比的手法分析农村前后经济的具体变化,突出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经济;高级职业农民;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57-02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胡阳(1993-)女,辽宁葫芦岛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会计专业,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

1.绪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于怎样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始终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一系列政策性法规的调整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发转变对于农村经济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高级职业农民政策和农村信用社转变两项工作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两项是对传统农村发展模式的巨大调整,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发展状态和人们对于农村、农民的看法。

文章通过具体分析高级职业农民和农村信用社的转变两项工作,了解其内涵和发展的状态,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例,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和我国该如何具体的应对发展。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的中国发展,处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挑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则更加受到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多、经济技术含量低、科技性差,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的进步并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虽然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经济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尤其是近些年的一些政策改变和调整,使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进步。

3.高级职业农民

3.1高级职业农民的内涵

时展到了今天,农民早已不是过去普通意义上的“农民”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深化,而近一两年来,一个新兴出现的名词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高级职业农民。

所谓高级职业农民,不同于以往我们对农民的认识:没文化、世代种地耕作等。他们是一群年轻人,并且普遍学历都在大学本科以上,他们所从事的高级职业农民,就是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带进农村,他们在农村工作生活,但是却不同于以往。

陕西省是我国最早出现高级职业农民这一类型的省份,2014年,陕西认定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2015年,陕西省给第二批182人颁发了“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认证资格证书,这是陕西省对“农民”这个职业的最高“职称”。

3.2高级职业农民的出现的原因

3.2.1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

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操作的调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人们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因此越来越多有知识的青年愿意投身农村工作,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在农村的实践中发挥出来,当地农民也愿意学习新技术,创造更多的价值。让知识闪耀农村,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2.2国家政策的支持

让高级职业农民这一工作真正运行起来,离不开国家政策给与的支持和帮助,据了解,在农村高级职业农民所带领的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可以享受如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手续、项目扶持等的政策倾斜。换言之,这是政府给这些“高级职业农民”锦上添花[1]。

从这些帮扶政策可以看出来,我国政府对于高级职业农民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为他们制定出了一系列方便工作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高级职业农民进入农村工作后不再面对无从下手的局面,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鼓励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高级职业农民的行列中,投身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3.2.3人们观念的转变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后一定要进入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从事工作,可随着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他们不再局限于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工作,而是更看重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技术真正的运用到工作中去,以便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系列的就业观念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看法的转变,让这些年轻的有文化的人愿意进入农村,愿意从事高级职业农民这一工作,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

3.3高级职业农民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3.3.1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级职业农民的出现,产生的首要影响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有资料显示,在未来伴随着我国高级职业农民逐渐走向规范化、成熟化,农村的现代化耕作养殖产业将慢慢成形。而在较早开展职业农民工作的陕西省,一批来自高校的大学生们正将现代化的低温养殖技术运用于农村中的鸡养殖产业中,更是创下了过去十余年都没有过的高产量。这一简单的事例说明,高级职业农民走进农村,将会给农村的发展注入很大的活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经济生产形式,通过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技术,我国的农村经济将逐渐形成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模式,克服过去落后的弊端,整体农村经济水平实现较大的发展。

3.3.2缩小城乡差距

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我国的城乡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但农村的落后局面始终无法得到改善。现代化的高级职业农民,他们本就是城市化的年轻人,在进入农村工作后,不仅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带进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将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技术带入,使农村走出愚昧的思想观念,与城市逐渐接轨,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2]。

4.农村信用社的转变

4.1农村信用社转变的现状原因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信用社实际也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对这些地区的信用社,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对于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实际上他们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同属于我国的总体银行系统管理,但是由于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比较混乱(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也比较混乱,所以要实现股份制改造,使信用社步上正规化银行的运作。长期以来的农村合作社在产权结构和农民的收支分配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弊端,责任不明晰,具体规章不详细,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行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将其彻底规范化、产业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2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转变

4.2.1有的放矢,统筹兼顾

成立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必须达到监管要求。目前,大多数县级联社距离这些指标要求都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工作中既要有的放矢,努力推进未达标指标,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业务指标齐头并进,避免顾此失彼[3]。

4.2.2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转变过程要结合县级联社实际,抓好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对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专业化服务相分离的市场营销体系;对内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中心,审贷分离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和精简高效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县级联社的市场营销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上下整体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改革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4.3农村信用社的转变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4.3.1体制更为健全

我国农村原有的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村信用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使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更加健全完善,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将农村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疏通,并且带动我国整体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管理[4]。

4.3.2 资金实力更为雄厚

自我国原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下,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和农民自负,相比而言资金较少,在农村发展中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则可以通过使用融资贷款等手段,积累更多资金,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3.3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完善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将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三权分立,更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这样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农村的经济问题通过完善合理的途径得到解决,避免的不必要的权责纠纷和相关的经济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农村与现代化城市接轨的重要表现,把现代企业制度应用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两者相融合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

5.结论

不管是农村的高级职业农民还是农村信用社的改制问题,其实质都是我国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相应的政策改变,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而事实也证明在实践过程中这一系列的措施正在发挥一定的作用,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政府和市场的自发调节正在进行完善修正,力图将它们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 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训[J].农业工程.2012.

[2] 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篇8

一是完善内部运作机制。通过健全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等,保障其操作运行的规范化。二是引导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合作社,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模式,开展农产品种植、养殖及其生产、加工、销售等系列化经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乡镇全覆盖。三是增强合作社自我提升能力。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自身积累上下功夫,用足用活有关扶持政策,合法规范地启用民间资金。通过扩大基地逐步扩大规模,增加规模效益,拓宽服务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促进合作,建立互助发展渠道。鼓励现有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优势合作社在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通过积极引导合作社与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合作社与合作社的结对活动,寻求资金援助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增强发展动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切实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

不断加强对社员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社员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鼓励合作社人员主动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三是加强道德教育,在进行各种知识、技术培训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社员的道德素质,培养优秀的合作社带头人,促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三、认真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投资或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发展能力。二是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

四、尽快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

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地方政府一方面应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为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另一方面应鼓励县域有实力的企业为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同时,金融部门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开发创新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产品。此外,还要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实行授权授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其贷款难问题。

五、推进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与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村镇银行及资金互助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本联系,增强其各自的合作基础和社区性特征,强化其对农民的资金投放和市场定位方面的效应。推动行、社生产合作和产业发展,并以农户的持续增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篇9

1 云南省昭通市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意义分析

从昭通市农村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农民的散化、缺乏充分的权益保证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昭通市经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作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种制度资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社企团体,是对分散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因此,从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经营现状来说,大力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建设性意义。

2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发展模式不一,发展不平衡 虽然说最近几年,云南省昭通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从2000年的1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将近150家,但是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存在着合作社的发展规模不一甚至偏小的现象,导致整体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目前,昭通市绝大部分的农业合作社的注册资金都在5―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相对落后,部分农业合作社存在名义上的社员及家庭合作社。目前昭通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较少,农业的省级龙头企业也只有1―2家,因此不能为合作社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从昭通市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人员来看,绝大部份都是农民,因此整个社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的内部人员担任,管理者在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理念方面相对较低,导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合作社日常经营决策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薪资待遇低、环境恶劣等难以吸引到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合作社中,从而制约合作社的发展。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低 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的中小型规模的合作社因为自身农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效益不高。然而对于部分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来说,自身的主导产品可能在云南省以及周边地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因为经济实力不强、深加工滞后导致农产品存在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以及价格的低向性、不稳定等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合作社经营的风险,降低了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如昭通苹果的品质很好,但由于规模化种植不够,产品深加工没跟上,导致初产品价格上不去,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未形成市场竞争力。

2.4 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昭通(市、县)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手段比较简单,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直接拨款的方法进行补助,因此导致了政府在资金支持上缺乏效率。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使用这些款项的时候,并不会详细对资金用途及效益进行分析和讨论,政府的补贴和拨款就达不到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的。

3 促进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环境对昭通市合作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合作的内容、实施多层次合作方式等,从而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从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合作主体来看,不仅有农业企业、村集体领办、涉农部门;有部分农村能人以及农户联办的;还有部分是农户和农户联办的。从昭通市的农业合作内涵来看,不仅有围绕主导产业、产品进行专业合作的;有以盘活集体“三资”为目标的社区经济合作;还有为了明确土地产权、提高产出率进行土地股份合作的。笔者认为要促进合作社发展,还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例如:大力鼓励“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合作形式,从而鼓励昭通市涉农企业或者个人积极参与到合作社中。

3.2 提高农业合作社质量,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要实现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就应该结合昭通市当地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特色,选择部分重点农产品和产业,围绕重点农产品策划包装项目,在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中进行重点推广。不仅如此还应该立足于新兴的农产品项目和大型农产品项目,从而不断带动全体农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提高农业合作社的

质量。

3.3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昭通市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当地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各项公共政策咨询、收集工作,要及时农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不断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设施,从而实现昭通市各类农业合作社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标准,从而加大农产品、水产品等质量的监督和检测,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农业合作社主导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积极在昭通市各个乡镇开展各种农产品的展销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产品会等,从而为合作社开拓市场创造基础和

条件。

3.4 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昭通市政府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参与到农业合作社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创始人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对培训规划进行科学的制定,按照分类指导、落实责任、注重时效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从而让他们更加对农业合作社的理论和政策更加熟悉,从而提高合作社决策

水平。

3.5 健全合作社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要实现昭通市农业合作社沿着良好的发展轨道发展下去,离不开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做保障。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昭通市的农业合作社必须加快自己的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有效的保障合作社员的各项权利和利益。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截止到目前,我国只颁布了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该法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缺乏对领办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家进行激励机制,缺乏鼓励合作制企业的机制以及缺乏对农民分配和积累进行划分等规定,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实现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云南省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农业合作社产业支持、税收优惠以及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要根据昭通市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等。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农产品风险保证制度。因为农业生产会受到自然灾害、政府调控以及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影响,在收益上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因此昭通市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社会企业资助以及农业合作社自身积累三者相结合的农产品风险保证金制度,从而降低农业合作社会员的各种风险,实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 总结

篇10

关键词:营销渠道力;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dex system of 29 provinces of nationwide to analysis competitiveness of marketing channels b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Extraction main factors, and combined marketing channels force to give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main factors and indicators of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factor loadings. Then ranked th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via the analysis result, analysis position and weaknesses of the 29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combined the model of marketing channel six force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n marketing channels competitive of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Key words: marketing channels force; competitiveness; factor analysis

在市场体系中,渠道直接关系着营销组织的市场服务能力和市场覆盖面。而市场服务能力的保证决定于该组织的渠道力。渠道力强的营销组织,可以有效整合整个渠道资源,通过对各成员进行协调、组织和控制,保证市场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成员,其渠道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从生产地向市场推送的能力和质量,也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

1 基于“六力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渠道力的组成结构

弗兰茨教授与兰文教授 1959 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渠道权力的来源于以下五种因素:报酬力、强制力、参照力、知识力和合法权利,基于影响渠道权力的五种因素构建了营销渠道“五力模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渠道权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兰文教授和克鲁格兰斯基教授1970年在营销渠道“五力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补充,添加了信息力,构建了如今的营销渠道“六力模型”。

1.1 报酬力。报酬力是指渠道成员A服从B影响时,B回报A的能力。回报通常以很实际的经济效益形式出现,作为一方成员服从另一方成员意愿的酬劳。

在流通渠道中报酬力是指当渠道成员服从制造商的控制时,制造商回报渠道成员的能力。回报多以经济收益形式表现,渠道领导者往往通过报酬力从经济角度控制渠道成员。

1.2 强制力。强制力也可说是惩罚的权力,是指制造商可以在渠道不服从自己时对其进行制裁的能力。

与报酬力相反,是指渠道控制成员可以在渠道其他成员不服从自己时对其进行制裁的能力。渠道控制成员的强制力在渠道关系中相当普遍,比如,以畅销产品搭配非畅销产品销售;对竞争品牌的排他性;只能把40%以下的资金用于其他产品,等等。

1.3 合法权力。合法权力来自渠道成员自身的行为准则,该准则规定一个成员可依法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其他成员有义务接受这种影响。

大多数的渠道都由独立的公司组成,他们与渠道主要控制者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没有明显的权力界限和命令等级,所以实际并不存在合法权力。

然而这些渠道对于大多数类别的产品,目前依然是主流渠道,渠道领导者难免要处心积虑、大费周章地去施加影响,企图增强合法权力。比如组建契约式的渠道结构,成立“批发商俱乐部”;或者干脆自己开连锁店,把渠道商变为加盟性或合营性的内部成员,从而享有绝对的合法权。

1.4 知识力。知识力是指渠道成员在特定领域赋予另一渠道成员的知识或对知识的感知。是渠道成员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其他渠道成员产生影响的行为。

渠道中的专业知识力极其普遍,很多渠道领导者帮助其他渠道成员进行各项经营管理。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交流会,向渠道成员传播种养殖知识,安排渠道成员参观学习,培养渠道成员意识和自主能力。渠道成员出于对渠道领导者专业知识的信服,往往接受其建议并做出改变。还有很多渠道领导者对渠道成员的业务开展培训,移植有效的管理模块,帮助他们提升经营绩效,这些都表现为专业知识力。

1.5 参照力。参照力即追随力,渠道成员一方认为另一方影响自己行为的企图有利于自己目标的实现,产生随从行为。对于个人,参照力更多的是源于渠道成员的个人魅力。比如农业合作社的成员,就是特别服气合作社的领导者,往往这些领导者都是村长、支书或者村里的能人、大户,其魅力来自于其个人经历、成就和举止,这就形成他的参照力,有时甚至是某种类似于偶像的力量,参照力的概念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比如,有的农业合作社中的示范社想突出其“领导地位”、“品质可靠”及“良好声誉”,就会相应选择“门当户对”的渠道成员作为参照,意在与其树立的形象相符合。

1.6 信息力。是由于一个渠道成员能得到真实信息资料而产生的,反映渠道成员市场信息收集、分析与判定的能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信息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合作社对信息收集、处理、判断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否广泛,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准确程度,以及是否有高瞻远瞩的信息判断能力,这个能力也决定着渠道领导者对渠道的带动能力。

2 模型构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渠道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武器,渠道如品牌,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说现代市场进入了“渠道为王”的时代,然而,从渠道规划、渠道运作到渠道调整,反映渠道整体竞争状况的渠道竞争力如何,仍然是很多企业无从面对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对其营销渠道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尤其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渠道中的竞争能力评估,已成为提高渠道乃至企业效益的基本前提,而这就需要对渠道竞争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估。

2.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本研究认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渠道竞争力应从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渠道主体通过渠道运营满足客户、达到渠道目标这个过程来进行分析,并在渠道规模竞争力、渠道规范化程度、渠道带动能力、政府的渠道扶持力度、渠道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拥有的与竞争对手相抗衡或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指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渠道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数据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经济管理站2013年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对录入的数据反复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所取数据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按照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14个经济指标: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人),合作社经营收入(万元),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数(个)、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示范社数(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数(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户)、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个)、培训成员数(人)、当年获得财政扶持资金的合作社数(个)、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总额(万元)、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总额(万元)、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成员数(户)、企业成员数(个)、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万元)。15个指标分别从五个层面反映渠道竞争能力,分别为:渠道规模竞争力、渠道规范化程度、渠道带动能力、政府的渠道扶持力度、渠道合作能力。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

2.2 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应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数据处理后,我们发现第一个主因子F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成员数、企业成员数中有较大的载荷,这3个指标反映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渠道中的规模对渠道竞争力的影响,可将其定位为规模影响力(强制力)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示范社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中有较大的载荷,而这3个指标反映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流通渠道中的渠道示范能力,可将其定义为示范带动能力(参照力)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在合作社经营收入、当年获得财政扶持资金的合作社数、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总额中有较大载荷,而这3个指标反映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流通渠道中政府对其渠道竞争力的影响,将其定义为政府扶持力(报酬力)因子。详细分布见表2:

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关键,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情况由专家组研究来加以确定等,也即是主观赋以权重。这里,仅从单纯的数量上,以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来计算各上市公司综合业绩的因子总得分,方法如下:

F=37.118×F+29.612×F+21.107×F/87.838

由上面的公式,再通过SPSS 软件求出结果,最后整理在EXCEL中,如表3所示:

由于本文着重分析营销渠道力对竞争力的影响,故在表3中只列出了29个省市中综合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表3的省、市、自治区渠道竞争力评价得分中,有很多省、市、自治区的得分是负数,但这并不表明该地区的竞争力为负。这里的正负仅表示与平均水平位置关系,省、市、自治区城市的平均水平算作是零点,这是在整个过程中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

2.3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因子得分综合排名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竞争力综合得分最高,特别是强制力因子排名第一,说明该省份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上,合作社整体规模比其它省、市、自治区大,但该省的示范能力相对较弱。综合能力排在第二的是山东,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参照力很强,说明其合作社的带动示范能力较强,但在强制力因子和报酬力因子上得分相对较低。排在第三名的是河南,河南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强制力因子和参照力因子上得分较高,而报酬力因子得分较低。浙江省综合得分排名第四名,但其在报酬力排名第一,说明该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利能力及政府扶持力度上最强。而排在最后三名的是青海、宁夏、北京。这三个省市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参照力因子得分较低,在这几个地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能力较弱,进而影响其综合竞争力。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过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没有直接对指标赋权,而是通过科学定量分析构造一个统计上优良的因子体系,因子的权术是伴随着数学变换自动生成的,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同时,将评价依据由较强相关的大量指标转换成相互独立的若干因子,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各个主因子得分与排序情况了解各省市的综合排名及薄弱环节,为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竞争力提高提供重要依据。

3 营销渠道力在提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竞争力中的作用

在市场体系中,渠道直接关系着营销组织的市场服务能力和市场覆盖面。而市场服务能力的保证决定于该组织的渠道力。渠道力强的营销组织,可以有效整合整个渠道资源,通过对各成员进行协调、组织和控制,保证市场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成员,其渠道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从生产地向市场推送的能力和质量,也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为了进一步探讨营销渠道力对竞争力的影响,现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省市数据提出,专门从因子分析提出的三个因子:强制力、参照力、报酬力三个方向进行分析。

3.1 强制力提升竞争力。渠道强制力是组织在整个渠道运行中对渠道成员的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成员在渠道运行中的话语权和自由支配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渠道过程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来构成,每个利益主体都要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对这些成员的管理与控制是一种跨组织的控制,比一般垂直性的层级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渠道强制力主要表现在该组织在行业中的地位,替代商的多寡,规模化程度等方面。在农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道路上,农业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有明显带动作用,可引导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加大了对产业带动力强、与农民利益联接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紧密对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渠道竞争力。

3.2 参照力提升竞争力。参照力是指某个组织或个人所突出显现的“领导地位”、“品质可靠”、“良好声誉”等促使其他成员模仿或参照的形象或行为表现。渠道参照力是该组织在营销渠道中所处的地位和领导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参照力越大,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信誉度就越高,消费者对该组织的产品越放心,购买欲望就越高,社会各组织、企业与个人的合作意向就越高,从而该组织在整个渠道中的领导地位和控制能力就越高。通过示范社建设,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使更多的专业合作社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不但可以提高示范社的建设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促进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示范社,这样对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积极意义。

3.3 报酬力提升竞争力。报酬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参与方回报的能力。参加商业活动的每个组织与个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成员们与其合作也要获得一定的利润,而且这个利润率必须比自己经营或与其它组织合作的利润率要高。这些渠道成员所获利润越多,合作意向越强,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地位就越明显,对各渠道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力就越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能力越强,越吸引农民加入,进而扩大合作社规模及进一步提高渠道谈判能力,同时带动更多渠道成员创新组织模式,提高竞争力,所以,报酬能力高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渠道竞争力影响颇大。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2(3):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