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法释义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承包法释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书面意见请寄:北京市东交民巷27号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第四合议庭收 邮编 100745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为及时、正确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一、诉讼主体资格
第一条 因家庭承包经营产生纠纷的,以承包方的代表人为诉讼当事人。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对承包方全体家庭成员具有约束力。承包方的代表人按照以下顺序确定:
(1)已经登记并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林权证等证书的,以证书上记载的人为代表人;
(2)未经登记且未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林权证等证书的,以在承包合同上签字的人为代表人;
(3)承包方推举的代表人。
前款所称的代表人因死亡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进行诉讼的,承包方可以另行推举代表人进行诉讼。
第二条 承包方在承包期内长期弃耕,又未与他人订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承包土地已经由他人实际耕种,因承包经营产生纠纷的,实际耕种者可以列为第三人。
第三条 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已经以转包、出租、入股或者抵押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承包经营产生纠纷的,接受流转方可以列为第三人。
承包方与他人互换耕种,未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的,互换耕种方可以列为第三人。
第四条 原作为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内集体经济组织已经不存在,因承包经营产生纠纷的,以其权利义务的承受者为诉讼当事人。
二、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五条 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承包合同的生效附有条件或者期限的,所附条件或者期限应当认定为无效,但其他方式承包的除外。
第六条 发包方就同一土地订立两个以上承包合同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1)家庭承包的,在先成立的承包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2)其他方式承包的,已经登记并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3)采取其他方式承包并且均未登记并领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已经实际投入的一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因前款第(1)、(2)项的规定未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已经有实际投入的人,可以就其在土地上的合理投入请求承包方予以补偿。
第七条 没有订立书面承包合同,但已经发包方同意并实际承包经营一年以上的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自实际承包经营时取得承包方的权利义务。
第八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未经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委托订立的承包合同,由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取得发包方的权利义务。但承包合同严重损害该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的,应当认定为无效。
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请求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返还其已经收取的发包收益的,应予支持。
第九条 其他方式承包的,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主张优先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予支持。但该土地已经民主议定程序并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实际经营一年以上的除外。
前款所称同等条件是指在承包经营内容、承包期等方面的条件相同或者相近。
本条第一款所称未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可以就其在土地上的合理投入请求承包方予以补偿。
第十条 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与本集体经济组织订立的承包合同未经民主议定程序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请求确认该合同无效的,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 发包方以权属不明或者存在争议的土地订立的承包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但在起诉前该土地已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权给发包方的除外。
第十二条 将下列土地以其他方式承包订立的承包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
(1)农民集体所有的适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原;
(2)发包方未取得使用权的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
(3)农民的自留山、责任山。
第十三条 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期内,当事人请求调整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费或者承包期等内容的,一般不予支持。确有调整必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当事人因对前款所称合同约定内容协商不成,请求终止承包合同的,不予支持。
第十四条 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截留、扣缴应归承包方所有的承包土地直接经营收益,承包方请求返还的,应予支持。承包方因此受到损失并请求赔偿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对其截留、扣缴的应归承包方所有的承包土地直接经营收益提出抵销主张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条 发包方以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之前订立的家庭承包合同约定的符合当时规定的承包期长于该法规定为由,请求缩短承包期的,不予支持。
承包方以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之前订立的家庭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期短于该法规定为由,请求延长承包期的,应予支持。
三、承包地的收回、调整和交回
第十六条 发包方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情形之外的理由,请求收回或者调整承包土地的,不予支持。
第十七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为由,请求收回承包地,终止承包合同的,应予支持。但承包地为林地的除外。
承包方因前款规定被收回承包地的,就其在承包地上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所作的投入,请求发包方予以补偿的,应予支持。双方对具体补偿数额协商不成的,参照有关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确定。
第十八条 承包期内,承包方未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并实际交回承包地的,不得认定其为自愿交回承包地。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他人未经承包方委托订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承包方主张该合同无效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同等条件下主张优先权的,应予支持。
前款优先权的行使期间和同等条件的确定,参照本规定第九条第一款后段和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承包方就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订立两份以上流转合同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1)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已经登记的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2)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并且均未经登记的,已经实际投入的一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3)以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的,已经实际投入的一方取得流转土地的经营权。
因前款第(1)项的规定未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可以就其在土地上的合理投入请求承包方予以补偿。
第二十二条 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的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与他人订立的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虽然未经发包方同意,也可以认定为有效。但受让方为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或者受让方不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以不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订立的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但在起诉前经双方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发包方以家庭承包的承包方通过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未经其同意或者报其备案为由,请求确认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无效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对在已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上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所作投入的补偿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并且协商不成的,参照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二款后段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将所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的,应当认定为无效。
第二十七条 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方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即以转让、出租、抵押、参股联营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请求确认该流转无效的,应予支持。但承包方在起诉前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除外。
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方以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形,参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合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九条 发包方在承包方自愿的情况下与承包方以口头约定或者订立书面流转协议形式,约定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流转给发包方的,应当视为长期流转。流转期限以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为限。
第三十条 承包期内,发包方强迫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发包方,承包方主张该流转无效的,应予支持。
第三十一条 发包方与家庭承包方以口头约定或者订立书面流转协议形式,仅约定免除承包方原应承担的农业税费的,该口头约定或者流转协议不能认定为有偿流转协议。承包方请求发包方支付流转费的,应予支持。双方对流转费协商不成的,流转费参照该集体经济组织内耕种条件、土地肥力相同或者相近土地的流转费标准确定。
第三十二条 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截留、扣缴应归承包方所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承包方请求返还的,参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理。
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提出抵销主张的,参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五、纠纷的解决方式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第三十三条 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的纠纷,按照以下原则确定纠纷的解决方式:
(1)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作出答辩并同意应裁后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有异议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十四条 因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的继承问题,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1)家庭承包的,家庭成员之一死亡的,不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承包地由家庭其他成员继续承包经营。家庭成员全部死亡的,该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但承包地为林地的除外;
(2)其他方式承包中的承包方为自然人的,其继承人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3)其他方式承包中的承包方为单位的,其权利义务承受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4)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流转的,依据原权利取得方式的不同,参照前两项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发包方以依据前条第(1)项但书以及第(2)、(3)、(4)项的规定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为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为由,请求收回承包地的,不予支持。
六、其他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施行之日前已经生效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施行后,尚在一审、二审阶段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参照本规定处理。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的纠纷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规定。
篇2
关键词:海域使用权;物权;海洋经济
一、海域使用权理念的把握
海域使用权是海域所有权派生出来一个概念。众所周知,所有权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能;每一种权能都能依据法定程序分离而形成单独的权利。海域使用权正是由海域所有权所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中分离而形成的。
就法律角度而言,海域使用权系一跨越公法与私法领域的权利。欲确切地把握海域使用权性质与理论发展,应从公法与私法二方面作综合观察,亦即应从海域使用权与国家的关系、海域使用权与海域所有权的关系,以及海域使用权相互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评判,始可竟其功。
二、我国的海域使用权
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第一章第3条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海域物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海域公有制规则,海域使用权依法取得、依法转让原则等。该法第四章又较为详细地规定了海域使用权的取得、行使与转让以及海域使用权争议处理。它的实施,在海域使用物权的基本制度方面满足了当时实践的需求,为维护海域使用管理、发展海洋经济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鉴于海洋经济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市场之一,而海域使用物权的法律实践也已经提出了适用《海域使用管理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如何完全满足实践的要求,对我国海洋经济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仅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难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可以采纳物权法基本原理及《物权法》规定作为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基本精神,以弥补一些法理上的欠缺。
我国《物权法》第122条虽然仅仅原则性规定了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然而对于权利的取得方式、行使方式只能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因此,从法律的渊源上来说,作为行政法的《海域使用管理法》也已经成为物权法的根据。这一点在法理上并无不妥,即使是西方国家的民法著作中,也主张公法关于物权内容及物权行使的规定等,也是民法物权法法律根据之一。1因此,今后我国海域使用物权的法律实践就可以直接适用《海域使用管理法》。
三、对我国完善海域使用权制度的思考
海域使用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利?对此,学界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观点认为海域使用权是一种典型的用益物权。
虽然我国目前海域使用物权的法律实践可以直接适用《海域使用管理法》,但是就《海域使用管理法》所设置的海域使用权而言,其权利定位更加突出经济法性质,而海域使用物权依然是不完整的。这样的格局突出社会大众的利益,对于海域使用权人的利益保障不完善。这必然不利于海域使用者合理开发海域,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这表现在:
3.1就《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海域使用权目的与功能而言,海域使用权规制的内容与用益物权的目的与功能不符合。
每一种用益物权的设立都有其目的与功能。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就在于保障承包人在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进行农林牧渔经营而产生的收益;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的目的与功能主要就是保障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国家所有的土地所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权;典权的目的与功能就是保障典权人使用典物并由此产生的利益等等。
但海域使用权设立的目的与功能又是什么呢?从物权法的角度来讲,其目的与功能应当是保障海域使用权人在国家所有的海域上进行使用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可是从整个《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来看,海域使用权设置的目的仅仅在于对一定海域单纯地占有、使用。这样设置的目的与功能仅在于调整规划,合理使用资源。因此,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目前设立海域使用权的物权性质是有限的。
3.2从权利保障而言,与土地使用权相比,海域使用物权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海域使用制度发展虽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关于海域使用权进入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及法律形态,在我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就目前我国规范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律而言,根据权利的内容,通过各个法律规定赋予行为人的主要有海洋渔业权、海洋矿业权和海域承包权。这些权利只是对海域水平层面利用三种资源的保障,不仅不能涵盖海域使用权权利类型,且有的权利还与海域使用权不协调。
其实,海域,与土地一样,也是一个立体空间概念。现代社会,人们对海域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渔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工矿用海、旅游娱乐用海、海底工程用海、排污倾倒用海、围海造地用海、特殊用海(主要指用于教学科研、自然保护区、海岸防护工程等用途用海)、其他用海等九项内容。2这些利用方式不仅包括了对海平面的利用而且也包括了对海底的利用。而仅仅通过对使用海平面的权利保障已经不能满足对海洋资源空间层次利用的需求。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海域使用物权存在不足之处之一虽然在于《海域使用管理法》虽然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公法性较强,但《海域使用管理法》毕竟规定了海域使用物权制度,有了一定基础,对于海域物权制度的完善应该放在《海域使用管理法》修改中进行。《物权法》之所以没有对海域使用权设专章规定,是因为考虑海域使用权像土地使用权一样,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既然土地使用权也没有设专章规定,而是分别规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那么强化海域使用权物权特点,应当留待修改《海域使用管理法》时一并解决,如果将海域使用权专章规定,会造成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体系的不平衡。3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虽然目前我国海域使用物权立法不完善,但《海域使用管理法》所发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没有完善的海域使用物权立法时候,《海域使用管理法》在海域使用权取得与行使方面起到一定的物权法作用。但《海域使用管理法》毕竟是经济法中的一个部门法,该法制订的目的在于保障海洋管理与海域使用,合理利用海域资源,对海域物权保障也只能是有条件。同时,海域使用权物权制度是传统物权法理论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的有限的海域使用权物权制度,可以发现当今的物权中不动产的范围已经由传统的土地逐渐发展到海域、空间等新类型 的物。随着空间、海域成为民法上的物,用益物权的类型也应随之发展。4
综上所述,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法律,应当为经济基础提供保障和服务。在我国的物权立法中,确有规定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必要,否则将会损害物权法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定海域使用权制度,物权法以及海域使用权制度才会相得益彰,其制度效能才会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简介:沈琦 (1981,8-),男,江苏溧阳市人,江苏江花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1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17页。
2 谭柏平,《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72页。
- 上一篇:数字经济职业规划书
- 下一篇: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