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公车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
(一)政府机关的多面角色。
政府机关部门既是公车改革的主力军,又是公车改革的目标对象。政府作为公车改革的主要对象,难免会顾及自身的利益。公车改革既与管理决策者的利益相关,又与改革的主力军的利益相关。因此,要推进公车改革,就要求政府改革的主力军肩负起做好改革推进者的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改革必须具有较高的正义感和巨大的改革勇气。可是作为改革利益的直接关系者,许多时候政府机关也总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公车改革过程中,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顾虑,使其成为公车改革的主要阻力。
(二)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
缺乏完善的配车制度和严格的用车制度,是我国公车改革改了又改反反复复的主要原因。如果政府不改变这种公车管理体制,公务车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句口号。公车虽然说是公务用车,但在很多使用时,公车到底是在为公服务还是为私服务还很难分清楚。平时我们在郊游度假和婚丧嫁娶等活动中总能看到公车大显身手的景象,这种行为在背离了公车属性的同时,也造成公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使老百姓对政府机关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公车改革的配套制度建立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存在严重的配备攀比现象。
我国目前公车配备标准是参照现行的制度根据人员的职务级别高低来确定的。从表面上看,这一规定符合公车使用的标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实际上,这种标准却为公车配备和使用涂上浓厚的等级色彩,刺激了攀比现象。公车的品牌和规格则成为了政府管理者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无疑催生了公务用车性质的改变,进而公车成为各级各类政府管理者们相互攀比的对象。因此,不在源头阻止住这种攀比现象,那么公车改革将无法顺利进行。
二、公车改革的原则分析
(一)全面配套改革原则。
公务用车改革,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学或是经济学问题,不能够单纯就公务用车本身来谈公务用车。
目前公车改革陷入困境的事实充分证明,虽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在理论上是明确的、清晰的,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来改变公车改革的效果。如果我们只对公务用车的方式、方法进行单独孤立的改革,而不是进一步在法律法规的健全、组织的管理、和违规的惩罚等方面进行全面切实可行的配套改革,那么新的制度也将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管理成本监督原则。
目前我国公车使用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公车管理成本过高,机关公车数量大、标准不一、管理分散,并由此带来车辆闲置、公车私用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公车改革的重要原则就是在不影响政府公务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公务用车管理成本,增强公车采购、维护、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全面监控,从而减少公车管理资金浪费的现象。当前我国公车改革过程中使用货币化、补贴化的思路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可实践中真的做到了吗?会不会出现补贴照拿、公车照样由政府出钱的情形呢?如果这样,结果不仅不会降低成本,反而使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所以公车改革中做好成本的监督势在必行。
(三)改革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转变领导干部们的原有思想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领导干部是公务用车的主体,无论在普通民众还是部分领导干部心中,公务用车做为某种特权的象征,是与权力和地位紧密相连的。所以一旦涉及到车改,很多领导干部就存在怕失去这种特权、怕没面子等错误思想,进而不想改也不愿改。这不仅仅是行政体制、法律机制的问题,更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问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务用车制度不仅是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从源头上也是对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上的一场革命,更是创洁廉价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次,公务用车改革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近年来,公车改革在我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改改停停,步履艰难,所以公车改革不能仅仅凭借领导干部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做出决策制定政策,更不能在改革中空泛的搞形式主义。因此,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进行,特别是在政策的制定、模式的选择,更需要相关工作者们在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炼理论成果。
最后,车改最重要的环节,即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车改改到今天遗留了大量了体制和政策问题,新的政策出台必将是对原有政策部分或是全面的变革,因此在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政策实施者们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切实做到政策的每一步实施都是合理合法进行,不能为了业绩工程而过急,形成只看速度不看质量的改革。所以说,稳步实施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三、公车改革的模式分析
(一)公车使用补贴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源于1998年大庆市的车改模式,所以也称“大庆车改模式”即:将现有政府公车全部取消或拍卖和转让,把政府原来公务用车管理的经费以用车补贴的形式按照公务人员职位高低发放。资料显示,大庆市1998年的车改政策是对当时参加车改的正处级干部每月补贴1500元,副处级干部每月1200元,而正科级和副科级干部每月仅150元和120元。这种改革模式初衷是以合理控制公车成本减少政府财政流失为出发点的,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出现了分配不均的现象,而且干部每月的补助会随年增涨,原本想与工薪阶层缩小差距,但反而与拉大了工资距离,影响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剧了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心理。最重要的是在该模式实施中出现了“一用车,就打仗”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政府办公秩序。
(二)公车管理市场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采购方式和管理的市场化。即取消现有公务车辆,政府用车统一由政府向所在地出租汽车公司招标采购,出租汽车公司在公开、公正、透明的条件下参与投标竞标,一旦出租车公司中标那么该公司将独家经营政府用车业务,并保证以优惠的价格和优良的服务确保政府公务用车需要。这种模式的优点相对比较明显,该模式能大幅度降低财政支出。在保留部分特殊公务用车的情况下,取消绝大部分公务用车,将公车问题全部推向社会。原来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公车管理费用交给了社会和市场,因此公车管理市场化模式最终能够达到节省财政支出的目的。但市场化模式在实施中的弊端也很突出,因为这种模式的实施条件有严格限制,主要是各地区和单位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市场和社会的承受力;同时,在招标授权等过程中如果相关部门监督不力很容易出现腐败的现象。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尚不能普遍适用。
(三)集中化管理模式。
篇2
财政百科书
2003年根据单位工作需要,他从苏溪地税分局调入预算科,为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积极向科内同事虚心求教,并从科室收发文等工作中熟悉财政业务,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财政管理文件制度、阅读科室历年文件阅办签。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随手收集财政相关文件资料的习惯,凡是工作学习过程中看到的、用到的文件材料,他都会分门别类地整理收集。他不止一次的引导年轻同事:“财政相关的文件资料很多很杂,平时做好梳理和积累,才能有备无患,不用临时抱佛脚。”
调入预算科12年来,他与文字材料结了缘,与加班加点交了友,十二年如一日,坚持着加班天数比休息天数多的工作状态。2014年上半年,他为了拟定深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不论周末夜晚,连续加班十余天,由于牵涉到全市机关部门的切身利益,呈送市领导审定的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光是打印的汇报材料就足足能装下两麻袋。那段日子他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从早响到晚,电话来自全市各部门,有来咨询政策,有来提意见建议,有的甚至情绪激动来争辩,他总是耐心讲解,并将来访人员反馈的问题都进行记录整理反馈,通过不断的请示、协调、沟通,最后凭着这股子韧劲,硬是啃下了公车改革这块“硬骨头”。
好参谋
他是单位领导的“好战士”、“好参谋”。在支部群众路线教育学生活会上,单位领导不约而同地夸奖他是全局同志学习的榜样,预算局少不了他。
他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过硬的业务素质深得领导同事的信任。去他的办公室咨询业务的人络绎不绝,狭小的空间里时常站满了人,有些还是兄弟科室的同事,大家似乎养成了习惯,工作上有遇到疑难问题就征询他的意见,甚至有的同事戏称:“有困难,找一青啊!”这与他多年来深耕财政改革一线,认真钻研,勇于创新分不开。他对我国财政改革动态一直保持着灵敏的嗅觉,只要有新动向他都会第一时间学习钻研,快速消化,并能结合我市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多年来为深化财政改革、完善预算管理,他积极建言献策。我市的公车改革方案、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管理系列办法以及上半年出台的与财政相关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配套文件,无不凝聚了他的汗水和智慧。完善政府公共预算,单独编制社保基金预算,探索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升综合财政预(决)算草案报告质量等方面,更是倾注了他的无数心血。而当前,他又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在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这项艰巨任务中。
优秀“账房”先生
部门单位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很“精”,可以说是锱铢必较。但这种“精”,是精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高效理财上。每次服务单位的人来办理经费追加、办公用品采购审核等业务,他都要分项目逐条审核,有时来办理的人员会抱怨:“向你们财政局要点钱怎么这么难。”他总是笑笑地说:“既然我们有了规定,就要照章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文件你我都要签字的,如果我现在不认真而糊弄过去,以后追究下来,你我都有责任。”简单的两句话让抱怨的人心服口服。他办公室里有台“古董”传真机格外显眼,据说比他在预算的时间还长,用的还是老式黄色的卷纸,许多看见的人都不禁问他:“这么多年了早就过报废时限了,为什么不换?”而他只是淡淡地说:“用着挺好的,干嘛要换呢。”严于律己才能榜样他人。“管理出效益、制度出效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实现财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在预算局工作期间,他经手制订了《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办公设备配置原则与标准》、《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开支规定》、《义乌市机关事业单位物业费预算安排管理办法》、《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招待费控制实施办法》、《义乌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度,为规范管理、高效使用财政资金提供了制度保证。
篇3
一、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汽车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仅汽车用品和维修两行业的产值就达500亿元和450亿元,到2010年整个汽车服务业形成1~1.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为一般汽车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从而带动汽车服务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2006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全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12个大城市,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水平不到2,000元,即按照月收入2,000元计算年收入也不过2.4万元;普通居民家庭年收入2.5~3万元。而现在要买一辆13万元左右的家用汽车,消费者一年的总支出就要花费2万元左右,大大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据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研究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比例最大的是10~13万元这一档车,占31%;其次是10~20万元的这一档次,占17.5%。从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档车。这种购买力与购买愿望之间的差距给汽车消费信贷带来了很大的商机。
(二)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北京晚报记者对76位汽车消费者进行定点拦截采访,有81%处于已着手购车状态,当问及他们既然想买车为何又不买的理由时,摆在第一位的理由是“汽车价格还是太高”;摆在第二位的理由是“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明”;摆在第三位的理由是“现有车型还不够丰富”;接下来的理由便是“还没有攒够足够的钱”,这是导致“持币待购”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当中,有38%的消费者面对价格波动的汽车市场处于观望态度。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主要的原因是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环境,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一)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可以创造需求。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仍然严重落后于生产信贷的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几乎是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加速发展汽车消费信贷,逐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发达的消费信用之间达到均衡,才能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汽车消费信贷对汽车消费有重要作用。在金融业中,汽车消费信贷属于金融业务的一种。对制造商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是实现生产和销售资金分离的主要途径;对经销商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则是现代汽车销售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对汽车营运机构而言,汽车金融服务是其扩大经营的有力依据;对消费者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是汽车消费的理想方式。因此,汽车消费信贷服务业的发展对汽车业和汽车消费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有利于创造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我国国内消费品市场存在着低水平的商品过剩、居民消费缺乏新热点等问题。住房、汽车等消费市场则由于居民购买力的制约难以迅速启动,城镇的一般商品和家用电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农村市场尚未开拓和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品需求存在着断层。开展汽车消费信贷可以缩短消费者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促进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创造新的消费热点。
三、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不管是同国外相比,还是从适应我国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来看,发展状况都不很理想。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大约30%~7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进行的。而我国实际上只有5%的购车人办理了购车贷款。有关调查显示,有29%的人因手续繁多而放弃贷款。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还远未发挥推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作用,所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主体较为单一,不适应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约占全部汽车贷款量的95%。由于财务公司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包括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所占比例很小。近年来,我国汽车贷款业务发展很快,但汽车销售融资比例尚不足20%,与国外70%的比例相差较远,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资料,由此导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5%。为了降低信用风险,人民银行对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操作有明确规定,各家商业银行也根据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由于对贷款人资格要求过高,贷款条件太苛刻,手续烦琐,又把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排除在外。另外,由于汽车消费信贷属银行的零售业务,具有客户分散、笔数多、金额小、偿还期限长的特点。个人资信制度的缺乏使大多数银行只能对单个申请人进行逐户逐笔调查,不仅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成本,也因得不到消费者的理解和配合,影响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广和发展。
(三)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一般来说,在消费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开办的履约保证保险成为银行控制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主要手段。目前,在银行办理的汽车消费贷款中,大部分由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但许多地方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此类业务。保险公司把汽车消费贷款中最难把握的道德风险转移给银行,一定程度上,保险本身并未给银行贷款真正上“保险”。
(四)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贷款通则》和《担保法》均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更没有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不仅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无法可依,而且一旦借款人故意或非故意地违约,就会出现耗时耗力、执行困难的局面。
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对策
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上,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改革用车制度,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减少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利因素。
篇4
近年来,县政务服务工作始终坚持“县级抓标准、乡镇抓延伸、村级抓代办、问责抓规范”的工作思路,以方便群众为宗旨,以“依法、公开、便民、高效”为原则,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奋力营造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努力搭建政府、群众沟通交流平台,不断推进政务服务工作。
一是努力完成县级标准化。中心成立之初,只租了几个门面,几十台电脑、十几个部门在一起办公,场地不过300平方米。由于不能满足标准化需要,先后两次搬迁,于2008年迁址伯坚广场,办公面积扩展到1500平方米,2009年,又租赁了青少年宫场地,再次扩充办公面积700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县政务服务中心有办公场地2200平方米,进驻了47个部门,设立了43个窗口,有工作人员100余人,悬升了国旗,统一了着装,大厅分布图、窗口指示牌、96196全省效能投诉电话等标识标牌一应俱全,视频监控等也全部安装到位。2012年,我县通过了全省标准化建设验收,县城社区不断在拓展服务功能上予以完善,创新服务方式上狠下功夫。
二是高度重视乡镇便民,抓好服务延伸。由于我县为山区地势,偏远乡镇较多,为了方便群众办事,2009年,县政府投入400余万元,在全县43个乡镇或租或借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2012年,县又投入近2000万元,为全县43个乡镇分别建有80—150平方米不等的便民服务中心,并按照“简朴整洁、庄重大方、色调清新、协调一致”的标准进行了装修,内设林业、民政、计生、等8—10个窗口,电脑、打印机、触摸屏等办公设备统一购买安装。全县43个乡镇、15个农村社区、19个县城社区,150个村已建便民中心(站)点。
三是村级服务抓好代办。为了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县524个村已建便民服务代办点150个。村级服务事项71项,在服务类别上分为:政策咨询类、即办服务类、代办自办类、不能代办类、其它服务类,服务方式:采取“电话预约、专人接件、自愿代办、集中办理”的方式,确保老百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真正将服务送到群众家中。
四是严抓管理、规范运行。一方面狠抓政务管理,县政务中心先后制定了《考勤管理办法》、《大厅日常巡查工作制》、《首问责任制》、《窗口人员考核办法》、《窗口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奖惩办法(试行)》等制度,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中心大厅日常巡查工作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对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执行,该通报的通报、该问责的问责,并将日常监督检查情况作为窗口和个人季度、年度评先评优依据,凡被通报的窗口或个人,一律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乡镇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服务的通知,其中对乡镇的职能定位,七件管理,八项公开,十制办理作了相应的规定,明确了专职副主任的职能职责,创新了五条管理机制(一是人员轮训制,二是四表巡查制,三是过错问责制,四是一票否决制,五是专用印章使用制),完善了三项监督机制(一是过错倒查问责制,二是建立通报督查制度,三是建立相关考核机制)。
另一方面努力规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县政务中心多次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今年5—6月,我们在集中培训的基础性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大部分乡镇进行“手把手”培训,让窗口工作人员掌握软件安装和日常维护,能够熟练操作软件,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县政务中心抽出专职人员利用视频监控,每天随机抽查4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重点进行跟踪运行情况,及时纠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季进行情况通报;县执法监督室定期对全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视频监控,对工作人员到岗履职情况、业务办理情况、电子监察三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有问题的乡镇全县通报、问责,今年1-7月被县效能投诉中心通报35起,县政务中心提醒纠错82起,不断规范便民服务中心运行。
二、县、乡、村(社区)服务体系运行特色
一是县政务中心狠抓五大特色服务;二是部分乡镇“全天候”服务,镇、镇、镇按县政务中心作息时间每周一到周五全天上班,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办事;三是专职副主任专职工作人员专用,我县等配备专职副主任14名,专职工作人员12名,专门负责便民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四是镇兼职副主任认真履职尽责,创造了“五个一”,即一颗红心、一副黑脸,一张快嘴,一双铁手,一双勤腿的管理模式;五是乡、镇等乡镇纪委巡查认真负责,加强日常监管;六是镇等乡镇将“双网”资源充分整合,变“更换”为“切换”,有效解决了部门专网和行政审批网上的录入矛盾;七是全县已建10个高标准化村级集中服务点,2014年已规划30个村级标准化服务点,待政府审批后,立即实施。
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中到位不彻底。“两集中两到位”集中是前提,到位是关键,只集中不到位是形式主义,不集中讲到位是空想主义。由此可见,“两集中两到位”工作重点在“集中”,难点在“到位”,因为集中需要放权,到位则需要授权,这也是导致“两头办理、体外循环”的根源所在。县“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经过多次清理,并在县级相关部门督促下,基本实现了“两集中、两到位”。但也还存在个别部门、个别窗口集中不彻底,到位做样子,部门给窗口签订了授权书,但只是为了走程序,怕追责,办理还是在单位,签字还要回局里。窗口只负责受理和发证,有时老百姓办事还是要两头跑。总之,“两集中两到位”要仅仅依靠政务服务中心和部门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刚性约束,也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二)事项下放重形式。去年,已下放14项审批事项到乡镇,但一些真正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却没有下放。一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作支撑。法律明确规定只放到县级,如果我们下放到乡级就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就属于违规操作;二是没有相关制度约束。如果将事项下放到乡级,一旦出了问题,会层层追责,最终被问责的还是县级,所谓吃力不讨好,没有人愿意担这个风险。所以,如果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做出调整之前,事项下放只能是一句“口号”,下放的也永远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事项,最终只能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三)村级建设难推进。一是领导重视不够。2013年,全省7号文件虽然明确要求除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外,其他地方要加强村便民服务点建设,但其指导性不强,也没有后续文件,也没有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导致市县两级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所需资金缺口大。村便民服务点建设面宽量大,我县要完成524个行政村的标准化建设,大概需要资金524万元,钱从何来的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村便民服务点建设就难以落实。
(四)便民服务中心缺专人。乡镇便民中心无专人管理占全县乡镇的三分之二左右,窗口人员老化严重,不会电脑的人多,大部人不愿意去学习新知识,满足现状,即使懂一点电脑知识的工作人员在“双网”录入上怕麻烦,侧重部门专网,办理事项根本不录入行政审批通用软件。县上中心工作和部门在乡镇抽调人员协助工作多,导致部分乡镇严重缺人。
(五)并联审批难坚持。并联审批工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工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1-7月我县并联审批现场踏勘已达105次,交通费用全部由政务中心承担,财政未列入预算,长期运行很难坚持。
四、几点建议
一是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事项需全省统一事项,确定下放事项和取消事项,力争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服务事项标准化。
二是建议市向省反映,全省审批系统延伸到乡、社区(村)实现五级服务体系“一网化”审批对接,为网上审批奠定基础。
篇5
一、问题与成因
据统计,车贷险从1998年开办以来,全国车贷险的保费收入为39.7亿元,而保险公司承担的理赔风险却高达2137亿元。据某财产保险公司的统计,在其开办车贷险的两年时间里,累计保费收入1872万元,但累计赔款459万元,赔付率24.5%。而逾期贷款3个月以上且直接要求索赔额竟达到3296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76.1%。另据报道,为了化解车贷险形成的巨额损失,北京、天津、陕西等地先后由政府牵头,成立了专门的清理车贷风险的部门来收拾“残局”,以最大限度地保全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利益,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已成事实的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车贷险给各家财险公司带来了无尽的痛楚。虽然保监会通过修改有关条款和规范相应的管理以试图重塑车贷险的辉煌,但是,经历了“噩梦般”信用风险打击的各家保险公司开始痛定思痛,并不急于重新开办该险种,于是车贷险步入了漫漫冬季。
造成车贷款从“天堂”走向“地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信用方面的缺失,信用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也有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不够,商业银行缺乏分担风险的机制以及法律惩戒的软化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从车贷险出现的问题来看,人为道德风险已成为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而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直接助长了这种风险的产生。由于缺乏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水平的计量、评估和记载,保险公司在投保人即购车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况下,很难从社会公信机构获得其相应的信用记录。即使拿到他们的收入证明或财产状况,由于纳税环节的漏洞和财产申报制度的缺位,保险人很容易被蒙骗或欺诈。而且一旦发生风险,又缺乏信用等级监督和对失信者进行追踪、惩罚的机制与措施,有时候执法机构也苦于无计可施,从而更加纵容了存在道德风险的被保证人“想逃债,敢逃债,勇逃债”的侥幸心理,形成一种“有钱不还,不催不还,催了还想拖”的消极信用观念。因此,极低的违约成本和乏位的惩戒机制是车贷险高频出险的根本原因。二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不到位。在车贷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充当保证人和风险经营人的双重角色,即在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商业利润。而经营信用风险无疑对保险公司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以市场份额为导向的市场竞争中,各家保险公司为了“上规模,垒盘子,争保费”,在巩固传统险种的前提下,对于像车贷险这样新的险种采取了“饿虎捕食”般的架势进行抢夺,放宽承保条件,简化业务流程,扩大手续费支出,对投保人缺乏应有的资信和能力的审查,只要交钱投保,来者不拒。第三,商业银行合作方面不作为。在汽车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中,商业银行是贷款人,保险公司虽以保险形式介入,但行使的却是担保职能。按照商业银行的审贷要求,如果借款主体(购车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来源无法予以充分了解,则看第三方保证的能力,确认担保实力雄厚,代偿能力强,那么也会考虑发放该种贷款。在车贷业务中,商业银行显然看重的是保险公司的担保信用,既然有十足的还款来源和风险规避方式,商业银行怠于对借款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只要按照规定,把该要的材料和证件备齐,有保险单的“保驾护航”,此类贷款就是一路绿灯。然而,这也为后面的保险公司代位求偿埋下隐患。一旦风险发生,首先是对借款人的信息知之甚少,再加上没有如实告知,保险方很难控制车主和车辆的行踪;再一个就是,商业银行在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后,对于保险公司提出的合力声讨和追踪借款人行动缺乏主动,包括不提供有关信息,不参与联合追缴,不配合司法取证等。从而将车贷业务的所有风险全部转嫁给保险公司,自己坐收渔利。
二、前景与出路
车贷险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仍会与日俱增,而且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人均GDP逐渐达到5000-6000美元这个水平时就会出现汽车消费的高峰,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人均GDP已经达到或超过3000-4000美元,正逐步达到这一临界点。从金融角度分析,现在我国只有10%左右的消费者买车时选择了贷款,而国外这一比例则占到了70%,可见该块市场的蛋糕实在不小。从汽车厂商的角度来看,从2001年开始,全国轿车产销量连年递增,供需两旺,汽车消费信贷没有理由萎缩。从市场需求的微观方面分析,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市场需求主要有以下6类:一是私家用车。购买私车的消费者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薪阶层的消费者,他们购买的目标是经济型轿车。另一类是私营业主,他们的目标是中高档轿车。私人用车市场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市场主流。二是出租车。购买汽车是为了投入出租车市场,通过营运进行盈利。国务院正在酝酿公车改革,这个举措的实行将会大大提高出租车的市场份额,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三是货运车。一般购买大中型货车,用于公路运输,这是目前国内中小城市的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的主流。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顺应形势,把握机遇,运用战略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来寻求解决车贷险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出路。尽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树立“守信者昌,失信者亡”的道德规范;银保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共分,风险共担”的制约互惠机制,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风险控制共保和索偿收益共得;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要到位。包括对被保证人的资信审查,险种条款的设计和费率的制订要与投保人的风险度挂钩;除外责任要明确客观,发生理赔时,能主动采取措施,依法处分抵押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政府要营造一个法治社会环境。加强相关法律的立法和执行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磋商和共事的力度和深度,运用协调机制解决在分业经营状况下的适度融合,为包括车贷险在内的诸多准混业型产品提供“剂”,确保各项金融业务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具体来讲:
(一)银行方面
1、降低汽车消费贷款利率,并根据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利率。目前的车贷的利率相对偏高,加上较短的还款期限,对于购车者有较重的还款负担。建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实行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由当地银行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对贷款利率进行上下浮动,用灵活多变的机制应对市场变化。2、完善贷款品种,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信贷的品种非常丰富。比如通用汽车财务公司通常有三种运营模式:统分期付款方式,即在客户与分销商之间签订一个分期付款协议,客户承诺未来支付那一部分贷款及财务费用;Smartbuy方式,即客户每月返还少量的车款,在合同期末或一次付款购买该车或是交纳250美元手续费在超过限制公里数的费用后交还该车;Smartlease方式,即客户可以根据使用情况的预期,选取不同的年公里数、交纳不同的租赁费等等。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汽车信贷模式,不但丰富了贷款品种,同时也适应了市场发展的要求。3、加强贷前调查工作,让风险规避在萌芽中。人保条款第六条第3款:“被保险人(银行)未按规定对投保人进行资信调查或按规定程序进行贷款审批的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责任”。所以各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贷款通则》的要求,严格贷前审查制度,借助人总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于客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详尽的审查,保证每一笔贷款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二)保险方面
针对目前车贷险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监会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于2004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车贷险,旨在规范车贷险的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我国车贷险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更好地满足汽车消费市场的需求,支持汽车产业的发展。1、各保险公司应依保险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车贷险业务,规范保险人、投保人(借款人)的权利义务和被保险人(贷款人)获得保险保障的条件。2、保险公司本着控制风险,稳健经营,权责利相对等的原则,修改和完善车贷险条款。3、保险公司加强集中管理,按照信用风险发生发展规律,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审慎开展车贷险业务。严格执行经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的车贷险条款,严禁通过协议等形式变更或替代车贷险条款费率,将车贷险业务办成担保业务。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将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保险公司稳健经营。4、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完善车贷险的品种,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综合配套方面
- 上一篇:乡镇残联年终工作总结
- 下一篇: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