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急救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急救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急救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国式接送孩子;小学生;安全应急教育

小学生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又处在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安全隐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教育不得不引发思考,针对这一时期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必要的应急教育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一、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为一群处在身心发展并不成熟时期的人,寄希望于有一天他们会像超人一样面对着种种危难可以所向披靡恐怕也是痴人说梦,不切实际。

然而孩子们面对着这些危害,有一种弱势的不知所踪,家长们的种种担忧引发了空前绝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接送孩子。

对于“中国式接孩子”, 一项有意思的数据值得相关部门研究:“目前, 南京幼儿园的接送率是100%, 而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接送率目测至少在九成以上,一个城市有几十万乃至百万的小学生及幼儿园小朋友,那么,每天要往返学校四次, 人流量将是数百万计, 这对城市的交通 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之下,孩子本身其实也受到了影响,接送孩子时的过度关心,过度宠爱,使得孩子们的素质与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面对着这些变化,应急教育的目的方法策略无法使得家长完全放心,因而中国式接送孩子现象一直出现,这样的存在时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教育反思的所在。

虽然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单一个教育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人的一己之力就能完善的,但孩子们的应急之举面临着深深的挑战,我们需要一种弥补来完善这一漏洞,需要一种与孩子们身心发展相匹配的应急之措来优化这种局面,需要一种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应急之举来将不幸降低到最低。

就目前来说,这种应急教育是指紧急情况发生前关于自救、互救,以提高个体生存能力为主的教育,它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我国的应急教育指向防灾应急和安全自救。

二、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在屡屡事件爆发之后,在惨剧不断上演之时,任何人都不敢冷漠这样的局势,帕斯卡尔在其《思想录》中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当我们看到阳光般的孩子失去了年少的面庞,当我们看到无数的惋惜在堆积时,我们不敢怠慢,也怠慢不起,更不想以此颓废,以此漠然,以此无知,以此消极等待,这时应急教育的开展就成了大势所趋,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成为我们急需完善的环节,这是应急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大关,应急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放在小学这一层面,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小学阶段的特点,应急教育的特点,对此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教育。

这有利于增加小学生自身的应急知识,提高小学生自身的应急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应急教学的开展;有利于缓解家长对孩子安危的焦虑;有利于应急教育的不断完善,提高应急教育的质量,进而丰富教育的内容。

三、存在原因

(一)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不完备

孩子处在小学阶段,各方面的发展并不成熟,单纯的一己之力还是有限的,然而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以至于频发事件直接裸的暴露在了孩子的身边,这让家长的担忧迅速提升,使得中国式接孩子的现象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在不断提升。

(二)学校应急教育的缺失

学校作为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孩子们接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还是有一些应试教育的味道,对于应急举措应急方案的设定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学校对应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危机离自己还很远,只是做些表面文章,缺乏一整套应急预案,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于是孩子们真正面对那些东西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陌生,一如既往的不知所措,虽然他们还小,让他们像铁臂阿童木一样也不现实,但面对着这些事件的一片茫然也更不该,这恰恰也说明了应急教育的不完善,不合理。

四、相应对策

(一)开设专门的应急教育课程

应急教育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要切实的安排专门的课程,设置适合小学生发展规律和应急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让孩子们先接触到一些基本的应急知识,在大脑中建构自己的图式。由于应急教育课目前在中小学还没有规定为必修课,这就使得应急教育课往往存在“科普化”和“业余化”问题。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这门课程, 应急知识教育往往放在安全教育课或类似课程上讲,或者在班会、团会上讲,应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

在专门的应急课程的系统教育下,还应该将应急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课程中,让孩子们能够随时为自己的生命获得一些掌控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应急的基本内容。

(三)保障措施的实施

1. 建立应急教育的保障机制

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不能流于形式,另外要为应急教育的展开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政治支持,要有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不然应急教育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保障机制的建立要有一定的体系,做到系统全面,灵活多样。

2. 学生之间团体行动,根据家庭地点年龄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对其进行组合

上下学期间高年级低年级一起行动,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在这种团体行动中,既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的能力以及一种担当与责任。

3. 设计相应的报警机制,使小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在书包衣服等随身方便的地方安置报警器,在校园随手可触之地设置紧急救援机制,让孩子们能够有强大的外援,为他们保驾护航,这种机制的设置不能只是形式,要落到实处,确实能对小学生的安全起到最大的作用。但孩子们必须知道怎么用,如何用,怎么用的好,如何用的妙,这部分便是应急教育所该担负的。

4. 进行现场模拟培训

要让孩子们能够灵活掌握,设计专门的模拟场地进行现场模拟反应,让学生能够有一种条件反射,形成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形成之后,应急教育的落实才算更加具有意义。

(四)加强小学应急教育的师资培训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设计,提高小学教师的应急能力和水平,提高专业素养;制定专门的应急教育的教材,借鉴国内外丰富的经验。

五、结语

生命是个谁都无权轻视的话题,安全是个谁都不能漠视的境遇,小学生关乎着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各个层面,中国式接送孩子所形成的这种中国特色让我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背后的教育反思,当然应急教育的落实,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现象,在这背后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夹杂了太多的思考,但生命无小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

参考文献

[1] 蔡剑秀.“中国式接送”何时休[J].中华家教,2012(01):6.

[2] 吴路珂.应急教育:教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领域[J].外国教育研究,2010(05):54.

[3] 许锡良著.追寻教育的真谛——许锡良教育思考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

[4] 吴洪华.学校应急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10):7.

篇2

关键字:计算机教学 中小学 策略

一.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现况

我们通过实际调研发现这样的结果,大约88%的小学能够根据国家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每周安排一节电脑教学课程,仅有特别少数学校能够每周安排两节或更多的课程来推动小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而且存在部分教师上课不认真,只是敷衍了事的情况,教师们认为授课时间少,作业布置下去,再反馈时间长,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哦。

从师资力量和计算机的教学老师的水平来看也是参差不齐,能够真正达到计算机教学标准的老师仅为全体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剩下另一半都是非计算机的专业老师,对教学方法及方式掌握程度较差。此外,计算机的师资条件也存在一定问题,超过85%的计算机老师仅为本科学历,高学历师资在小学中少之又少。

二.小学生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由于学校对计算不够重视,计算机教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得到的资源严重不住,不知道如何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如果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来进行计算机教学,恐怕教学任务也仅仅能够完成一半,另一半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果不按照教材内容讲解,学生们则又会反馈出老师教学不认真,不备课等不客观的现在,这些问题都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导致小学计算机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2.2计算机硬件条件差,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硬件方面资源的匮乏导致,计算机课堂一般组织形式都是教师的"独角戏",也就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完全一个人讲述,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课堂组织不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无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促使学生思维发散的目的。当今课程对组织形式的需求往往是多角度、丰富性与多边性并重的,小学老师需要将自身的知识、灵感、教学经验等内容深深的融入课堂教育之中,促进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提高教学水平。

2.3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教育》这门课程本来传授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尽管老师给了学生们一成绩,而且这个成绩与学生们的升学毫无关系,也不会影响学生们期末考试的排名,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失败的,不仅不会促使学生们努力学习计算机,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已经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是课余课程和设备问题的限制,都无法根本解决这样的问题。

三.提升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3.1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对于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提升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进一步将小学校园内部的校园网,多媒体电子课程等相关教学资源完善,其他学校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逐步加强硬件条件。但是计算机硬件的建设要满足基本教学环境的要求,满足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相关器材和软件的要求,满足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的要求,只有满足上述三个要求,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计算机教育。

3.2开创计算机小组学习模式。小学计算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们进行分组,成立若干的计算机学习小组,小组内要有优等生和较差的学生,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促使优等生主动将自身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传授给差等生,从而使得组内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等生可以通过对差等生的讲解促进对知识更深的理解,差等生可以借助优等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式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们的互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3.3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体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实验室配置的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实验内容和操作演示直观的播放,在进行复杂而又关键的步骤时可以重复的演示,相对于复杂的实物操作演示这是非常方便的。在做实际操作时,学生如忘记了实验步骤,还可再次观看操作演示,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教师的劳动量,同时又深化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直观而且形象。

四.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教师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教育教学机机制,,积极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扎扎实实的提高计算机的讲学质量来带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升,因此,这就需要计算机老师根据计算机这门课程独特的特点开展教学,不断改进创新,适应新时代的更深层次的需求,教学要满足学生,启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真正的从心里愿意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波,魏红艳,隋淼.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J].中国体卫艺教育

篇3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现状

1.1学校不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大多数学校普遍不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课程设置较少,不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甚至很多学校中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任课教师是由其他教师兼职,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1.2教学效率低下:在部分学校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极大程度上的阻碍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1.3教师水平欠缺:很多学校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都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由其他科目教师兼职,教师不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平,并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足的准备,甚至有部分教师根本不备课,导致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无法起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作用。

2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办法

2.1树立正确教学观念,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强调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学校首先应当增强师资力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上设置专门的任课教师,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利用培训和定期考核的方式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做好备课工作,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每一堂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安排上,学校也要做出适当调整,现今多数学校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安排上课时过少,并且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也相对较少,学校常常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因此,教育者应当对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2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为一体的现代技术,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就属于信息技术的体现。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可以将各种影像、文字和音乐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我生活的地方/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当地的图片、视频和音乐,创设一个虚拟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阐述当地的物产,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家乡。通过创设虚拟教学情境的方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高效的投入到小学品德与生活学习中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实践能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不能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仅限于理论中,应当更多的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利用信息技术,针对社会中的时事热点进行再现,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外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给予了学生一个引发内心道德的动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法制和道德的节目,例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和《你会怎么做?》,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节目阐述的观念和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观念将会被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影响,从而达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的。

3结语

篇4

一、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体育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错,都有一定的功底。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编写准备活动教案并且让其实践,而后让学生完成整堂课的教案编写。此外,教师给定范围,让学生写有关篮球运动的小论文,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写课堂总结,在参加或者观看比赛后写赛后观感等。

二、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和纠错能力

在上普修课<<教育学>>时我们就知道,讲解法、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体育系篮球专选的学生没有经过特殊的长期的正规的训练所以对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掌握的不好,想要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和纠错能力,首先要让其知道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规范和正确性,然后再进行讲解和纠错能力的培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进行教学,还要经常组织训练,两者也是相辅相承,相互影响的。因此,组织训练能力的培养也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组织训练能力上去了,教学能力必然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学生组织训练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带队训练的能力。

体育系学生在这点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于体育系学生大都是在高三一年的简单训练后进入体院的,所以在这点上知识和经验比较匾乏。这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讲解只是打基础重要的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了篮球组织训练方面的理论后,必须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2.培养学生技战术运用和比赛现场指导能力。

老师经常组织体育系篮球专选的学生和外校的系院队进行比赛,还和少体校和运动系打过比赛,因此可以利用这点,经常组织通过篮球教学比赛使学生具备比赛现场运用技战术和临场正确的指挥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l)技术、战术教学和比赛相结合。南京体育学院是一所“三位一体”的学院,所以学生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比如观看运动队训练,和少体校等队伍打教学比赛,以次来提高学生的技术战术和比赛结合的能力。

(2)模拟讨论和观看指导相结合。南京体育学院有运动员和少年体校,运动水平很高,观看他们训练和比赛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一优势,经常的带学生观摩他们训练和比赛。

(3)培养学生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体育系篮球专选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普遍不高。每年体育系都会举行体育系篮球联赛,参赛队伍多,参赛人数也多,因此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培养学生的组织裁判能力,而篮球专选学生确实也这样做了,经过几轮比赛的锻炼,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篇5

一、新媒介及新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是在报刊、影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状态,包括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而互联网这种高速发展的新媒介,拥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复制方便、受众多、传播快等特点,再加上多媒体的交互性,这就给信息的接收、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而言,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阅历、情感特征的限制,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信息,如何理性地辨别和正确地认知与处理,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新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在全球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少年儿童开放的视野、合作共享的理念、强烈的责任心,让少年儿童会思考、会选择、会判断、会决策、会交流,成为网络社会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造的一代新人。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加强新媒介素质教育策略

1.新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保护主义到超越保护主义在新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媒介环境中青少年只是媒介影响的被动接收者,而新媒介技术带来的媒介环境,单纯地想从媒介接触和媒介信息源传播上进行所谓的“保护”已变得不可能,这就使得传统媒介时代的保护主义在新媒介技术面前名存实亡,传统媒介时代的“保护主义”理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超越保护主义”理念则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不再被界定为一种与学生的媒介体验天然对立的教育,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作为媒介信息的受众或者作者的活动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使用媒介的体验上。

2.新媒介素养教育认知的提升:

思维的转变重于技术的转变新课改以来,新课程体系中虽然部分学科中含有媒介素养的成分,但往往是隐含在其他主题之下,都没有明确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现实生活中尽管家长、老师不厌其烦的告诫孩子不要上网、聊天、玩游戏,学校也组织“告别网吧”“告别游戏”等活动,但往往是收效甚微。这正说明了我们对新媒介素养教育认识的不足。思维的转变,加强教师培训是关键,提高教师自身新媒介素质,帮助教师掌握实施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

3.新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培养:

如何辨别和分析媒介及媒介文本从学生已知的东西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媒介分析技能对媒介及媒介文本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目的不是要保护学生不受媒介的影响,而是引导他们从媒介使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愉悦的享受,让学生在新媒介运用与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新媒介的理解力、判断力。

4.新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的设计:

以参与式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反应模式新媒介素养教学传授的并不是确定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基本素质.新媒介素养教育也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确定的事实,而是利用他们对媒介、流行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对媒介信息质疑,并通过亲自收集信息、与他人共享观点、反思各自的体验等实践来培养自我反应能力。在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多的采用线上线下团队讨论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一方面通过团队讨论、意见分享,既可以使学生对新媒介现象的核心概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介技术的互动性、即时性和多样性,把课堂讨论延伸到课后网上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时间段、讨论的主题、注意事项等给学生以具体要求,通过线上相互探讨深化课内学习效果。

5.新媒介素养教育阵地的确立: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一些综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有着巨大的竞争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职员时除了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更希望能够招到具有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卫生学校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

卫生学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始前,就应该确立好语文教学任务及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及目标的确立时,应该积极寻找语文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共通点,以就业为导向,将语文学科与就业进行紧密结合,突出语文中的职业性、专业性,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学生学习能力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就业导向

目前,我国卫生学校学生存在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而阻碍了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在平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无心为语文学科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很多学生心中只要学习好专业技能,就能具备就业竞争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导致卫生学校学生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基础素质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水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答疑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参与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不断开拓眼界和认知水准。要完成这些工作,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及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具备专业的教学修养。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卫生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专家,安排教师参加定点培训,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学校学生存在教学环节中参与度不高、学习被动等问题,语文教师理应正视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好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锻炼学生的探索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场景,模拟实际职场环境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医院中的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让不同学生按照角色模拟工作中的日常沟通以及遇到的突发事件,通过模拟场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发展需求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在对专业素质的硬要求之外,还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专业实践性来讲,卫生学校是专科学校比一般高校更具实践优势,但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也是事实,尤其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下功夫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会。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可通过朗诵、演讲提高学生的口语清晰度。定期选择题目召开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新闻为辩题,让学生通过选择立场进行辩论,在辩论赛中不仅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得到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将得到锻炼。此外,还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用神农尝百草、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等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初步建立医学思维。

(四)整合教学材料,多元化教学

医院机构在招聘学生时,对其理论要求不是很高,而是更看重其实践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面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可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为例,学生在创作时常常遇到思路阻塞,缺乏灵感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选择优秀的文案、启事、议论文等应用文进行播放,并进行分解分析,让学生归纳所播放的应用文都蕴含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再对比播放一些形式单一、无新意的文体,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来感受二者区别,了解两篇文章的特点等,进而进行模拟创作。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就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结语

卫生学校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语文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就业的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卫生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有将语文知识和就业实践相结合,以贴近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入手,才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美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36.

[2]许娜.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4,22:7.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年级语文 小学生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校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对于即将离开小学校园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将有效率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那么,有效率的教学该从何处下手呢?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因此,在课堂上充分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题入手,开端引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导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开始设疑,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探索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妙切入,唤醒情趣。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巧妙切入,教师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机动的引导,唤醒情趣,以便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率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二)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交流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向协作互动活动。它不仅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是指情感信息方面的交流与互动。不仅指师生之间,更重要的是指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小组合作讨论,互相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竞争关系。因此,在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会学”、“善学”,不仅要掌握知识信息,同时还要学会掌握知识信息的方法,用已知推知未知。比如,在教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三首时,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学习《暮江吟》一诗,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学习诗的方法:①反复朗读,整体感知;②理解题目,了解作者;③合作讨论,理解诗意;④质疑问题,加深理解;⑤表情朗读,背诵默写。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赠汪伦》两首诗时,指导学生如法炮制,课堂所用时间缩短了,课堂的结构紧凑了,学生运用方法自如了,互动合作融洽了,学习效率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发挥媒体作用,提高认知效率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抽象的不易使学生理解接受的内容,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难免似懂非懂,囫囵吞枣。为了促进全面感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合理地使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运用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庐山的云雾》一文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在深入品悟语言文字后,运用媒体将庐山云雾的特点清楚地展示给学生,并配以文字说明和图片讲解,使声音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活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表达出云雾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2.运用媒体,巧设朗读。例如,《庐山的云雾》第一段写人们观赏庐山的云雾及其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读出文中对庐山的云雾的惊叹赞美之情。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语言,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高书本、生活和网络世界整合的效率

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到的、而且接触最多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之一是把生活拉进语文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把生活拉进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教材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剪影,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这些画面又会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时,如能利用这一瞬间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途径之二是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值得注意的是拓展要基于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向课外生活辐射,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从而避免拓展的漫无边际,降低效率。

语文教学除了要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整合,还得注重打通与网络世界的界线。网络是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感兴趣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还可使在线的所有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协作与交流活动,提高交往能力。学生在论坛上就某一话题开展讨论交流,遇到困难也可在上面发表求助留言。

总之,语文课堂应充分把握一切契机,借助多种途径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自由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依依不舍的感情!

参考文献:

篇8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与误区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资料显示,多年来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数均超过1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这与我国在对未成年人的安全宣传教育上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从学校的角度看,有些学校没有进行全面、规范、系统的安全管理。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要求中小学校进行专项整治,但是有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甚至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进行弥补,不能系统考虑校园安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部分学校对校园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应试成绩上。有些学校没有一套适当有效的事故预防管理方法,则难免在学生的安全防护上出现漏洞。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分析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薄弱。

从学生方面分析,中小学生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主体,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任务相当紧迫和重要。自1996年起,我国就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生安全的重视,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了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说明了我国对中小学校安全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

二、国内外中小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情况概要

2005年的一项学术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仅有不到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的教育。学校主要进行的是一些法律常识及校纪校规的教育,家长大多时候也只是叮嘱“听老师话”、“不要和同学打架”之类,至于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提高警惕,关键时刻如何自护、自救和求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的结果是未成年人中有较强辨别能力的不到10%。新浪网上的一个调查更令人震惊:在答“是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题中,“会”的仅占52%。问其“灾难逃生知识从什么渠道获得”,18%的人称“没有渠道”。对生死相关的知识,竟如此无知,岂不令人痛心?这是一种社会教育的缺失!所以大多数人一遇灾难,恐慌、失措,最后做出错误选择。

由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组委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10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占51.44%,公共场所占36.32%,自然环境占10.4%,家里占1.8%。令人意想不到:调查中学校居然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伤害的地方。所以,中小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对校园和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减少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等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

我国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最好的城市是上海,上海于2005年6月十七日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该指导纲要的内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今年9月,上海54所首批试点中小学学校教授生命教育课。

三、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所应采取的对策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过去也一直在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预防教育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说教、走活动式的过场,而没有真正实现在课程意义上的统筹。因此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也是课程资源整合的需要。而开设相对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禁毒教育的课程整合,以生命教育理念进行统整,从而使教育趋向完整。对学生如何进行预防火灾、交通、溺水、疫情、拥挤踩踏、食物中毒等事故进行了教育,切实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具体来说可以着力落实以下三个具体措施:

一是通过对生命的认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命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二是强化对生命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并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是促进对生命的升华,使学生在认知和感悟生命的基础上,敬畏和欣赏生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篇9

关键词 经济困难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Po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JIN Guofeng, SONG Lei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 Economic difficulty students are particular vulnerable groups in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 special part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Under the fair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rend, how to care and love them, let them grow up healthy overall,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to transform their ideas and promote better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s do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find solutions to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conomic difficul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好时期,高校实行的扩招政策使得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走进了大学,使他们得到了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校并不是义务教育,高校的收费标准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而持续增长,这就导致了大学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经济生活的差距也给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有着特殊的意义。

1 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一般学生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所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照顾。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并没有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专门的特殊教育,所以就造成了思想教育效果的偏差。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原因,使得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心里与学习状况的差异,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个体性差异,在加上教育工作者的不重视,就导致缺乏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造成,经济困难学生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1.2 教育方法与形式单一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理论知识较多,大部分运用的都是激励教育法,不能贴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指导,这就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学校并不能提前获悉与预防。在教育模式上,大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表面,仅仅通过灌输与说教来进行教育,不注重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感情,不能与受教育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1.3 教育途径不通畅

当前,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行政式与教条式的理论灌输方法惊醒教育,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得他们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无法在内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的范围也比较有限,大部分都是在校内的实践活动,而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却是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缺失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资源进行教育,还需要整合社会上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资源,只有这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与实施,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但是,面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学校这个主体来进行的,社会力量与家庭参与的力度有限,不能从各个层面了解、关心与帮助他们,这就导致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 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2.1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想要做好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教育者深入到现实当中,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实际现状进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针对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经济困难学生充满爱心,对他们付出真心,关心爱护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优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以前落后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加强他们的自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其次,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教授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感恩教育,鼓励他们毕业后回报社会。

2.3 根据实际需要,拓宽教育途径

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如采用情感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对教育途径进行创新,将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多为经济困难学生讲解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高校还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4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完善资助体系

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舆论导向的方向是正确的,对正面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加强合作,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③在资助方面,把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加强法制化的建设,使得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加规范。

3 结束语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现实的原因。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就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多下功夫,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2CZZ034)、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1024)

注释

① 朱丽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0-11.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孝道 孝道传承 感恩教育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作为百善之首的孝,在当今社会人群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孝”正逐渐式微和消亡。当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心智趋于成熟,但尚处青春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父母。积极在大学生中提倡孝道的传承,可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孝”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将孝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成感恩尽孝的教育机制。

一、孝道的科学内涵

“孝”在华夏文明史中是最早出现的道德范畴之一。小篆字形的“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意为人年迈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孝”字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孝的本义。

(一)孝道的历史发展

西周是孝道的产生时期。天子需要定期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实际行动对太学的学子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战国,是系统孝道观形成的时期。孔子在西周孝的思想上进一步系统化,确立基本的伦理模式。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孝被不断强化和泛化,完全超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而至明清两朝,当权者把君权与孝联系在一起,移孝作忠,使孝道消极因素不断增加。受到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偏移,具体表现为自我化、功利化。孝道观正由传统孝道向现代孝道蜕变。传统孝道,部分内容反映了封建专制社会许多不好的、与当代社会发展相违背的因素。但同时,它保留了我国自古积淀的道德精粹,在维系人伦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上,仍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现代孝道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因素,摒除传统孝道的消极糟粕,是对传统孝道观批判的继承。主要继承的包括感恩知报、敬亲养老。它与传统孝道的区别则强调人格平等,提倡义务并行,注重感情性。

(二)现代孝道观念的特征

第一,注重个人自由权利。当代人十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讲究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子女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孝敬父母。第二,亲子交流减少。如今很多老年人单独生活,儿女对父母也不再是每早请安、晚上汇报,而仅仅是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媒介传递。休息日、节假日举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第三,殡葬活动简约。现代人再也不会如同古人那样结庐而居、兴修坟墓、守孝三年,而是努力工作,幸福生活,这是对死者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与分析

(一)大学生孝道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对各种各样新鲜的思想意识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大学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对某些问题事情考虑不周全。面对种种诱惑,抵制能力很弱,追求时尚、互相攀比严重,认为父母落伍,与父母关系淡漠。另外,某些大学生考上大学后,父母的话也不听了,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感受,更是认为考上大学既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又完成了父母交代给自己的考上大学的任务。于是,他们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小银行,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完全没考虑到父母挣钱辛苦。再者,大学生毕业时面临就业问题,有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却认为是自己的出身不好,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经常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不思上进。

(二)大学生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某些人的孝道传统正被逐渐淡化。另外,大学生健康的成长离不开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学校因素。由于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注重知识的传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孝道知行脱节。道德教育常常与社会相脱节,这样的教育导致的就是大学生孝道认知和孝道行为的背离。

3.自身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少年中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定型,自我意识很强,自控能力比较弱。因此在面对复杂现象时,常常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尤其是在现在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复杂的情况下,容易迷失自我,放松自己的自我规范,出现孝道缺失等问题。此外,学业与就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对孝道的漠视。压力的集合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家庭无暇顾及。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全面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孝道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开始,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奠基。孝是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孝道的教育就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在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教育,大力提倡孝道文化中的忠孝仁爱和谦和礼让等品质,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自尊、自立、自信等理想人格观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解决家庭代沟隔阂问题

加强孝道文化教育,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家庭中的代沟。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些人的伦理观念非常模糊,对父母缺乏孝道观念,总是以我为中心。加强孝道教育,是实现家庭和谐、调节人际关系、消除代沟的有效办法。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和谐社会应当开始于家庭,家庭和谐也推广成为社会和谐。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当多的大学生是家中独苗,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变得自私自利。如果不加强孝道教育,就会影响社会秩序。我们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孝道文化,营造孝敬父母的社会氛围,这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措施

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孝道教育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家庭的协同,以及社会的参与。要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则要有社会的倡导、鼓励和规范。唯有通过社会的倡导、规范、鼓励,学校的教育,再加上家庭的密切配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孝道。

(一)社会环境建设

孝作为一种道德,需要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做保证。目前我们在孝道方面的立法只侧重于构成物质或经济上的赡养,并且没有能够很好地落实执行和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必须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加强孝道立法,全面完善孝道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推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各类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强孝道正面宣传,激励大众崇尚孝道,并对各种孝道异化现象进行批判,逐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孝道的氛围。

(二)加强学校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首先要树立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观念,务实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全面支持高校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并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加强自身孝道方面的修养,成为实行孝道的先驱。

(三)改变父母家教

家长需要纠正重智轻德的功利性教育,树立亲子平等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该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才能够得到孩子的尊重,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和孝心。父母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家长与其让孩子向别人学习,还不如从自己做起,在生活中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与父母聊天谈心,满足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以自己的行为默默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比向孩子灌输大道理的效果要好。

孝道是中国古代诸家公认的一种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基础。“百善孝为先”,是传统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是中国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孝道对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