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篇1

摘要:2013 年8 月,《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开始颁布实施,随着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合作社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财务管理的特点区别与普通企业。本文从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和内容出发,分析财务管理现状,以期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随之产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而蓬勃兴起。

据海南屯昌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合作社918 家,比2012 年4 月份统计的数量新增17.8%。出资总额36953.67 万元,合作社成员近20734 人,带动周边农户近40000户。

2013 年屯昌县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0—350元。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屯昌县政府的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在不断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农村资源,有效促进了农业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

(一)成员账户的不稳定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合作社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因此管理成员账户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合作社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供应商和客户。一旦成员不再与合作社发生交易往来、不再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时,可以自愿退出合作社,可以抽回入社资金。而为了稳定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法》规定企业股东不能随意撤资,特殊情况除外。随着社员经营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变化等自身条件的变化,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合作社社员账户与合作社的财务关系变得很不稳定。

(二)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合作社依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提高对外交易额为目标,由农民自己成立,自己管理。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即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在合作社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同时也是供货商和销售方。西方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作社价值最大化,由于合作社的性质区别于股份制企业,因此,国内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不应以合作社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合作社对外追求合作社利益最大化,对内提供服务最优化和技术最佳化原则。

(三)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

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四)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

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 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 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

2013 年8 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 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

通过对屯昌县100 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

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

四、建议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融资难、财务决策民主缺失、财务运行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抓住当前特区经济的机遇,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政策和优惠措施,努力对外发展交易业务,对内完善内部管理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构建适宜当前合作社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各种财务活动有序进行,合理筹集资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利润;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真实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桂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特点[J].财会研究,2007(7):76-77.

[2]刘蕾.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探讨[J].财会月刊,2011(11):1-10.

篇2

1 喀什、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008-2009年喀什地区专业合作社有74个,占新疆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9%;和田地区33个,占新疆的3.1%。喀什地区合作社成员总数8123人,占新疆的7.2%;和田地区成员数572人,占新疆的0.51%。劳动非成员农户总数两地区分别为42623户和1930户,占新疆的20.85%和0.94%。资产总额分别为260万元和2499.8万元,占新疆资产总额的0.73%和6.99%。喀什、和田地区盈余额分别为763万元和519.4万元,占新疆盈余额的3.96%和2.69%。2008年喀什和田地区财政扶持基金总额分别为29万元和20万元,占新疆财政扶持基金的0.64%和0.44%。

2 喀什、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特点

2.1 “企业十农户”型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企业需求,紧密连接农户,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之间起到很好的纽带作用。这类合作社规模大,发展快,带动非成员数量多,效果明显,服务功能较强,例如和田市孜艾达尔农产品购销合作社、英吉沙县艾古斯乡查子加工合作社,就是这类合作社代表。

2.2 “村干部+农户”型

有很多村干部面对新形势,转变传统的“管人、管钱、管事”工作模式,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指导和领办各种有当地特色行业和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具有区域性强、指导示范直接、影响力大、带动性和组织化程度强等特点,对带领农民致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着积极有益的作用。如墨玉县芒来乡药材生产及购销合作社,伽师县江巴孜乡查产销合作社。

2.3 “能人+农户”型

农村中的经纪人、创业能人、科技带头人等,充分发挥自己头脑活、信息灵、关系广、渠道多的特点,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引导农民生产营销农产品,活跃市场,增加收入。像于阗县蓝形葡萄专业合作社、岳普湖县铁力木乡吾斯曼领办的专业合作社。

2.4 “协会+农户”型

利用各行各业协会和产品协会,以支柱产业和品牌为核心,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优势产品试点规范,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着力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大、参与农户多、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水平高,通过创建示范村,提高广大农民的合作意识,推进该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如和田县巴格其镇牡丹地毯农民专业合作社、英吉沙县英吉沙镇英吉沙小刀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

2.5 “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型

以某类农产品生产为主,连接分散农户形成基地带动的运作形式。这类合作社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商,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本地支柱产业。如墨玉县芒来乡药材生产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田县核桃生产及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3喀什、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宣传培训不到位。在260位农民问卷调查中不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占58%,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占39%,没有听说过的占3%。一些政府部门没有把专业合作社发展摆在应有的位置,只管建立不管发展,以部门的利益来考虑,存在管理不顺、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2)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不全面,带动性作用有限。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建立章程,而建立章程的,大多也只是为了便于注册登记而制定。理事会、监事会处于虚置状态,缺乏对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决策。多数专业轻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产销链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成员之间合作关系不明确。吸收的成员不多,分布范围有限,对市场影响力有限,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带动当地农产品市场的作用。

(3)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仅停留在松散的技术服务或单纯的市场交换关系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行二次分配,按股分红的专业合作社。

(4)政策和资金扶持不到位,缺乏高素质人才。喀什、和田地区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占新疆财政扶持资金总额的3.1%和2.2%。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生存和发展环境并不宽松,自身难以壮大。金融部门缺乏信贷支持政策,并且数额也有限,在260位农民问卷调查中贷款容易的农民占35%,贷款不容易的农民占55.4%,不知道的占9.6%。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基本上是农民,文化水平、生产技术、市场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综合开拓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4 促进喀什、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坚持“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坚持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协商为基础,以章程为依据。一是合作和经营方式都要尊重合作社成员的意愿;二是不管谁牵头组建都必须带动农户,以农户为主体;三是要保证合作社成员获得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

4.2 消除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1)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农民普遍了解合作社的作用和运作方式,引导和调动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社、加人合作社,提高他们经营合作社的积极性。对基层干部、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合作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经济合同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全面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2)注重示范引导,全面推进。对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关注,给予扶持,引导他们规范组织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并注意总结经验,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

(3)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和发展合作社。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或无息周转金贷款,解决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给予合作社税收、用地、用电、用水和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4.3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

4.3.1 合作领域要纵深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加工业、特色产业以及库存流通领域拓展,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积累,加强发展后劲。

4.3.2 合作方式要紧密化

合作社内部要建立起有利益分配、合同约束、风险共担、服务保障、民主管理等相关机制,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参与权、建议权、决策权和收益权,加强合作社发展的凝聚力。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75-02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信贷支持情况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信阳为例,该市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创新支持方式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信阳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是从无到有,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贷款余额3165万元,比2009年增加了1124万元,增长55.6%。其中:社员贷款2183万元,法人贷款982万元。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涉及茶、蚕、果、鱼、禽、花、种植、加工等产业。二是创新信贷品种。信阳农信社系统在“公司+合作社+信贷”、“公司+基地+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社员+信贷”等成熟农业信贷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订单+信贷”的订单农业贷款、“合作社+合作社+信贷”的合作社联贷联保贷款、“合作社+农业担保公司+信贷”的担保贷款、“社员+合作社+信贷”的社员销售收入作抵押、合作社作担保的双保证贷款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支持模式,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实现银社双赢。

二、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优惠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国家鼓励和支持包括供销社、科协、教学科研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等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等服务。但目前国家、省、市、县各级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高

一是法人治理不健全。从大的方面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法可依,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存在“三会”不健全、内部管理粗放、监管机制薄弱、自治能力较差等问题。二是产业化发展层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如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链条简短且脆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机制仍处于初级松散型阶段。三是“小、弱、散”现象比较突出。信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资本金较少,利益关系联结不够紧密,合作社对社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较弱。

(三)金融服务不相适应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化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涉及领域广泛、组织形式多样、对外交往频繁等特点,迫切需要资金、结算、保险、理财、信息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角的农村信用社无论在服务品种上还是在结算手段上都比较单一。二是农村金融的经营原则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矛盾:信贷需求的长期性与信贷资金流动性的矛盾、资金需求急频快的特点与信贷资金安全性的矛盾、农业生产的低效性与信贷资金效益性的矛盾。三是信贷管理的规范性不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的松散性。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滞后,致使其发展不够规范、管理比较松散,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而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更加完善,责任追究更加严厉,贷款发放慎之又慎,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四)农业生产风险较大

一是技术风险。作为农业科技应用者的农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低,科技应用效果较差。获取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一方面在内容涵盖上不全面,如在市场供求与价格、科技、政策法规、生产、资源环境,特别是国内外市场行情、产销形势的分析预测等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受经济与教育状况所限制,农民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的收集与接受渠道、处理信息的手段与能力等都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自然风险。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也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三是市场风险。一方面市场调节滞后,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季节性强,错过季节,损失就难以避免,对于鲜活产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设想。

三、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和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社员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动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业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和技术培训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风险保障基金。

(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对象,尽快确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的相关领域和制度安排,由县级银行具体实施。同时,改进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二是培育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认真落实银监会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满足区域内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信贷政策等的考核与评价。三是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评定。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定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类评级,作为农村金融机构评级授信、择优支持的参考依据。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民合作社贷款业务的特点,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合作社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制度。

(三)创新信贷管理方式,不断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信贷需求

一是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台上,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在合作社内成立农户联保小组,大力发展联保合作社,通过互保,放大信用总量,强化信用约束,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二是应本着“分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分类支持制度,借鉴农业主管部门的评级分类结果,及时调整信贷措施,优先支持规范化程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尝试发放由龙头企业信用做保证的信用贷款。三是认真研究不同生产经营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资金需求状况,推出风险度小、推广价值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专项贷款新品种。降低门槛,适当放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条件的要求,在贷款形式上,可把小额信用、支农信用卡、财产抵押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四是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积极探索采用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订单等多种抵押形式,允许自然人、法人、核心股东等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押的担保。

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组织方式多元化

一是能人大户带动型,由当地具有技术特长和营销才能的大户牵头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牵头型,以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创办的专业合作社。三是龙头企业依托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四是政府领办型,由政府牵头带领农民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五是社会部门兴办型,主要是由科技、农技和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

(二)运营形式多样化

从服务范围、经营特点看,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产销一体化型,围绕本地拳头产品,联合专业生产大户,组成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二是加工储存型,主要是以产品为依托,以加工储存为重点,联合生产大户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三是运销服务型,这种类型本身不生产加工,只搞运输和销售。四是技术信息服务型,根据专业生产的需要,联合大户,在生产各环节上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社。

(三)合作空间开放化

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界限,建立跨乡镇、跨县市、跨行业的合作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作空间更加宽广,综合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四)服务领域全程化

大多数合作社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同时,不断努力拓展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良好生产经营体系。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现有的专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小,注册资本和固定资产太少,流动资金短缺,经营项目单一,自身实力不强等问题。

(二)运行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虽然制定了规范章程,但许多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合作社财务账簿,财务管理混乱。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

(三)合作意识欠缺,服务功能不完善

合作社社员小农意识浓厚,大局观念不强。合作社服务层次低、服务项目单一,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等层面上,很难做到提前、产中、产后全程一体化服务。

(四)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能力受限制

目前大部分合作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又都位于偏僻山区,多数合作社所在地区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发展能力受限。

(五)资金短缺,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

自有资金不足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财政在扶持合作社方面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农民因缺乏有效抵押物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合作社经营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一)明确思路,加快发展

明确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树立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必由之路的观念。发展一批具有特色产业资源的合作社,依托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组织跨地区、同行业的大型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即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税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应视同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征税款,有关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应优先立项,优先提供土地,把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项目、农机补贴项目优先向专业合作社倾斜。

(三)创新信贷产品,扩大融资渠道

金融部门应把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农村服务重点,加大信贷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互质的贷款公司,促进农村融资渠道多元化。

(四)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健康、规范运作

健全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保证民主管理和社员的主体地位,健全财务、营销等规章制度。建立合作社积累发展机制,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保持专业合作社的稳定性、连续性发展,提高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

(五)引进管理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指派技术人员协助管理,使专业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宝峰.专业合作社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商业会计,2005;2

[2] 苑鹏.关于合作社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再认识.中国农村观察,1998;5

篇5

一、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农业比重比较大的区县和经济相对困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生产粮食等国家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扶持。通过市和区县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

二、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有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农产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免税农产品,可按13%扣除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得税在国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前,暂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执行,企业从事农业、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免征减征所得税(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的项目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扶持政策。工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搞好合作社成员名册登记。

三、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本市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市和区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各区县用于农业贷款担保资金。担保资金主要用于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需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对授予市级守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的,给予重点扶持,小额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农业保险公司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进一步扩大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撑。

四、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地用电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业场、农机示范推广和设施农业用地,属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临时性生产辅助设施,主要包括仓库用房(存放粮食、农资、农机具,进行冷藏、蔬菜整理等)、场地和必要的管理用房用地,可参照本市对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内生产辅助设施建设临时用地的审批办法解决,但不得移作它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等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由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享受国家农业用电优惠电价,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申请享受农业生产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

篇6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做好“三农”工作,现就本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出以下若干政策意见:

一、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农业比重比较大的区县和经济相对困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生产粮食等国家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扶持。通过市和区县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

二、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有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农产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免税农产品,可按13%扣除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得税在国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前,暂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执行,企业从事农业、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免征减征所得税(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的项目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扶持政策。工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搞好合作社成员名册登记。

三、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本市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市和区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各区县用于农业贷款担保资金。担保资金主要用于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需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对授予市级守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的,给予重点扶持,小额贷款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农业保险公司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进一步扩大政策性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撑。

四、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地用电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业场、农机示范推广和设施农业用地,属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临时性生产辅助设施,主要包括仓库用房(存放粮食、农资、农机具,进行冷藏、蔬菜整理等)、场地和必要的管理用房用地,可参照本市对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内生产辅助设施建设临时用地的审批办法解决,但不得移作它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等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由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享受国家农业用电优惠电价,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申请享受农业生产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

篇7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 信贷支持 融资

一、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12%。其中种植类192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79.01%,其中星级农民合作社8个,占种植类农民合作社的4.17%;养殖类22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5%,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占养殖类农民合作社的4.54%;农机类18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41%;其他类11个,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的4.53%,其中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占其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9%。专业合作社社员总数为8206个,其中种植类6625个、养殖类44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92个,分别占专业合作社员总数的80.73%、4.63%、4.25%、9.65%。其中农民成员个数为8047个,占全部专业合作社总数的98.06%,其中种植类6606个、养殖类380个、农机类349个、其他类712个,分别占农民成员个数的82.09%、4.72%、4.33%、8.85%。土地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为6118亩,全部是种植类,养殖类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养殖,农机类基本上都是以农机具入股,其他类中基本上都是已现金形式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情况基本是零。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支持情况

截止2014年12末,林口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机构只有一家,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只有二家,占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0.82%。累计发放贷款250万元,贷款余额为50万元,同比减少125.75万元。

(二)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社推出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发展情况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型的少,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个数为243个,真正能运营的能达50%左右,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少,达不到贷款条件,满足不了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而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发放的都是农户联保贷款,基本上没有“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农户)”、“合作社+社员(农户)”农业生产组织模式,金融机构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大约在近3亿元左右,利率为8.7%、10.656%、1458%,期限为一年。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典型经验

目前林口县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为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该社2009年组建,注册资金500万元,截至目前,该社发展社员230户,占全村户数的75%,2012年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中国红树莓第一村”称号。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运营,为社员实行生产、技术、管理、服务、销售“五个统一”服务。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购置苗木,统一栽培品种,全社主栽费尔杜德、哈瑞太兹,按照欧盟有机食品技术标准生产和管理,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配套应用程控微喷,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由合作社协调龙头企业统一销售,统一使用“红林之莓”品牌,实现了红树莓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目前种植树莓1500亩,盛果500亩,非盛果1000亩,亩产收入7000~10000元左右。龙爪镇信用社2013年给社员贷款400万元,都是通过五户联保贷款形式得到的信贷支持,2014年以专业合作名誉贷款200万元,现已全部还清。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存在的困难及障碍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融资需求主要是扩大经营规模,如龙爪镇红林村林口县红林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购进设备、果盘和扩建冷库。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是用于购进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不足,难以满足抵押贷款要求。

三是贷款利率太高,难以承担。

四是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新的贷款方式,实行农户互保,授信额度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去年农户贷款基本都在5~10万元左右,今年按照新授信计算方法,农户贷款额度基本在3~5万元左右,很难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四、完善做好金融支持专业合作社相关建议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加大调研力度,结合自身信贷方式,按照2013年中发1号文件关于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要求,创新金融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扶持力度。政策上的扶持是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要及时拨付到位,在税收优惠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民产品,应按规定减免税收。

篇8

关键词:聊城;农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10-02

一、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作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农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聊城市农业发展呈现新的态势。

1.发展势头迅猛

从表1可以看出,2007至2011五年间,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无论是合作社个数,还是社员数和出资额,均有大幅增长。特别是2008年,从92家增加到791家,增幅明显。合作社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社员数也从1 711人增加到28 000人,社均出资额从10.2万元,增加到43.2万元。这主要得力于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呈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市各个乡镇、办事处均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平均20个以上,有的达到60多个。

2.产业特色突出

聊城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已经形成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聊城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都是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和区域性,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适宜快速批量交易的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近几年,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有明显发展,在内容上也不断延伸,包括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技推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多个行业和环节,基本涵盖了目前农村绝大多数行业和领域。

3.组织形式和类型多样化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类型呈现多样化。90%左右的合作社都是农民自发合办的,其中,农村能人是主要力量。冠县畜康养猪专业合作社、红太阳大棚油桃专业合作社、高唐县永顺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临清市牧旺养牛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合作社都是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的。供销、农机、农业技术、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部门领办是2013年合作社发展的新方向,并且这类合作社规模比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如东昌府区甜翠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是在东昌府区林业局扶持指导下成立的,社员213人,带动农户4 600户,年销售收入达到700多万元。

4.内部管理趋于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山东省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全市绝大多数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设置、社员管理、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管理运作日趋规范化。有的合作社还根据经营状况,进行了二次分配。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的有413家;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成员的合作社有578家,其中返还60%以上的达到436家。

二、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初创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影响力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1.总量偏少

虽然近几年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迅速,但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偏低,总量偏少。2011年底,山东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6 552个,注册成员55.9万个,出资总额692.5亿元,实有户数居全国第一位,实有成员总数和实有出资总额均居全国第二位。而2011年底,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 151家,只占全省的7.34%,相当于临沂的38.75%、青岛的51.58%,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与聊城农业在全省的地位相比存在不平衡,远远不能适应聊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2.规模偏小,实力较弱

从规模结构看,多数合作社规模偏小,由此产生资本积累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无力发展规模经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合作社社员少于10户的有1 153个,占75.8%,10—50户的277个,占18.2%,100户以上的仅有38个,占2.5%。多数合作社只是向社员提供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服务,合作关系比较松散,能够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良种推广引进、产品销售的不到30%;能够开展生产、销售、加工、仓储、运销、信息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占比更少。有的合作社仅仅是做了注册,并未正式运营。甚至有些合作社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生存。

3.内部管理不规范

就目前情况来看,聊城市真正参照有关合作社法律法规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很少。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在内部管理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不到位。在利益联结上,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并且多数没有实行二次分配。2011年,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的合作社仅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9.9%;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成员的合作社仅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13.9%,其中返还60%以上的仅占全市总数的10.5%。

4.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绝大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老、弱、妇女”为主,因此合作社社员的文化水平和农技素质普遍偏低。对于领办合作社的“能人”来讲,其个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大部分领办人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长远发展眼光,合作社对于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渴求。

三、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与服务

农业、财政、工商、税务、供销、质量监督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按照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搞好指导和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通过召开会议、举办专题讲座、开辟宣传专栏、发放材料、张贴标语等宣传形式,宣传报道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2.授人以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和农村能人培养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办社能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能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合作社领头人,切实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全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3.突出特色,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步伐

聊城市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2013年的全市农村工作重点之一,力争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基本达到“一村一社”。政府的空前重视使得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合作社要以本地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为特色,打造亮点,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基层供销社等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格局。鼓励合作社之间开展再联合、再合作,使合作社真正成为组织农民、引领农民的现代经营组织,成为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

4.规范运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按照合作社法和山东省条例的要求,健全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构,搞好建章立制,完善合作社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账簿,切实加强会计核算,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收支状况。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完善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

5.典型带动,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近几年,聊城市每年评选命名市级示范合作社100家,进行表彰奖励。要积极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扩大合作社单体规模,提高农户入社率,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切实发挥示范社的典型示范、典型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扩规模、上水平,争取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行列。

6.项目搭台,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对于一些农业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建议国家和省、市、县(市区)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品牌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质量认证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财税金融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商务、农业部门要搭建平台,积极搞好农超、农校、农企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克强,梁智慧.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11).

篇9

为贯彻落实党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探索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中国银监会、农业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意见》指出,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围绕农业产业链贯通金融支农链条,探索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进一步拓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意见》明确,要从五个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一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2009年上半年,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与当地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一建立信用档案,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稳步构建专业合作社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区分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差别化的针对性支持措施,重点支持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励以及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评级、授信、用信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做到扶持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一个特色产业,搞活一地农村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群众。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在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获、信息披露到位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结合实际创新金融产品。鼓励探索以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鼓励扩大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鼓励发展自助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鼓励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和金融咨询、保险销售和理财业务等。四是改进服务方式。加快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鼓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就近设置ATM、POS等金融服务机具,稳步推广贷记卡业务,探索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特别要围绕提高审贷效率和解决担保难问题,逐步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优先选择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开展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按商业原则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以及借助担保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关农村市场主体作用,扩大成员融资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意见》要求,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和政策激励。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金融服务管理办法,抓紧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良信用记录的惩戒机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全程跟踪与管理,积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缓释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建立必要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业务协作,共同组织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成效明显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政策,引导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投放的持续增加和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

篇10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特点;制约因素;破解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01-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迅速发展。2010年底,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37.91万家,比2009年增长13.26万家,较“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多。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发展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因素,不能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呈迅猛之势,截至2011年6月末,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738户,比同期增长了65.2%,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扶余县、松原市宁江区、蛟河市、桦甸市、磐石市、梨树县、双辽市等七个县级市的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发现吉林省相当一部分农民合作社存在组织规模偏小、社长综合素质偏弱、资金匮乏、缺乏政府有效支持、社员主动性、农业生产特性差等问题,使得合作社出现内涵式发展欠缺、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政绩色彩重、难以持续性发展等特点,严重阻碍了农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

一、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

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主要表现在参社户数和注册资金两方面。依据对吉林省90个农民合作社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参社户数约为55户,其中:参社户数20户以下的达到34个,所占比例为37.8%;100户以上仅占18个,所占比例为20%;最少的只有6户,属于有血缘关系的邻里;最多的为448户,范围扩散到镇范围内。由于每户农户的耕地规模有限,在粮食、蔬菜、农机等方面,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难以提供初加工生产所用的原料,难以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90家合作社的平均注册资金约为26.5万,注册资金在5万以下的为36个,比例达到40%;50万以上的为18个,比例为20%;注册资金最少的为1万元,最多的为150万。通过调查了解到,合作社虽然注册,但是由于资金规模小,很难继续有效的开展相关生产服务,使得合作社停滞不前。

(二)社长综合素质偏低

社长经营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合作社缺乏认知、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筹集资金能力弱、经营能力较差等方面。

1、有一部分社长不了解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甚至合作社章程也是复制其他合作社的,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套取国家优惠政策的目的建立合作社,根本不致力于合作社的发展,使得合作社有名无实。

2、从年龄上分析,社长的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30岁以下的仅有3名,比例仅为3.33%;40岁以上的为69名,比例为76.7%,其中:50岁以上的为42名,比例为46.7%。年龄相对偏大,缺乏求变创新的观念,使得他们更看重政府的援助。

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的为6名,比例为6.67%;初中和高中的为60名,比例占到66.67%;高中以上的为24名,比例仅为26.66%。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制约了他们接受新的知识、技术的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筹集资金能力弱。原因在于一些农民合作社的资金仅为发起人自己出资,社员仅仅是简单加入,不出资,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5、经营能力差表现在个别合作社仅仅是数量规模上的加大,在质的提升上并不明显,经营效益没有提高,农户加不加入对其生产、经营没有影响,使得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较差。

(三)农民合作社资金匮乏

资金匮乏主要表现在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和资金筹集困难两个方面。从资金渠道来看,没有贷款的合作社,即仅通过社长和发起人筹集的为31个,比例达到34.4%;通过信用社和银行贷款的分别为30个和9个,比例分别为33.3%和10.0%;部分合作社在信用社、商业银行贷款没有优惠政策,只有通过人际关系或者其他方式获得贷款,这必然增加了农民合作社的贷款成本,给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四)缺乏政府有效支持

表现在相关服务缺失和权力寻租两方面。当前农民合作社注册登记限制门槛非常低,最低的1万就可以成立合作社,但合作社成立以后,政府对合作社缺乏经营指导,相关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不到位,使得合作社无序发展,经营举步维艰。另外,权力寻租现象严重。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农民合作社中的权力寻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村干部及镇里相关负责人直接组建合作社,人为分配政府提供的资源,套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合作社为载体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彰显政绩;第二种是村干部联合村里能人共同组建合作社,村干部不直接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仅是凭借合作社获取一定的利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五)社员主动性差

社员主动性差的原因主要是小农意识、对合作社缺乏了解、缺乏制约、实惠不明显等。首先,由于吉林省人均耕地多,农户对土地有强烈的依赖感,特别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农民的收入大增;同时吉林省气候冬季时间长,使得人们安于现状,进取、合作的动机不强烈。其次,农民对合作社比较了解的仅仅占11.1%,甚至有一部分将现在合作社和以前的合作社及供销社混为一谈。有的认为合作社就是简单的集合;有的认为合作社就是一种形式。对合作社缺乏了解甚至误解,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调查发现,有三成左右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没有以资金或实物形式入股,仅仅是报名加入,并且有自由退出的权利,合作社对其缺乏约束,使得社员的进出成本几乎为零,社员对合作社也没有归属感,所以不关心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最后,社员获得的实惠不明显。据调查,在没有剔除价格波动影响的前提下,参加合作社社员收入增加的占63.97%,基本没变和减少的分别占33.82%和3.33%;加入合作社后时间精力投入增加、基本没变和减少的比例分别为8.09%、52.21%、39.71%;资金投入增加、基本不变和减少的比例分别为12.50%、53.68%、33.82%;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合作社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是并不明显,与农户的期望存在差距,造成社员满意度不高。

二、现阶段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特点

(一)内涵式发展欠缺

在农民合作社规模迅速增加的同时,一些皮包合作社也大量出现。合作社的皮包化主要表现在规模、运营以及效果3个方面。从规模看,注册资金少,一般是个人或发起人共同出资,取得营业执照,然后就束之高阁;参与社员少,参与社员主要包括有血缘关系的直、旁系亲属或者邻里,对外部社员有一定的抵触;组织形同虚设,一部分合作社只有社长一职或者社长一人身兼数职,合作社章程条例模板化,没有起到相应的规范、指导作用。从运营看,服务内容单一,很难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运营不规范,没有突破家庭式经营模式,没有相应的收支报表等;决策不民主,决策主要是社长或者发起人作出,忽略农户的参与权、表达权与知情权;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缺少交流,社员对合作社的运行、发展不了解,合作社发展缺少社员基础。从效果看,合作社质量发展停滞不前,没有利益分配或者返利,没有体现出合作社的优越性,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程度较低。

(二)发展缺少持续性

笔者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合作社也经历过兴盛的时候,农户情绪积极高涨,规模迅速扩大,但持续时间不长。以扶余县肖家乡立新村养牛合作社为例,在赵社长带领下,2009年,农户养牛规模户80户,建设标准化圈舍65座,存栏2500头,人均年收入仅黄牛一项新增长了200多元,但现在全村养牛户仅剩一家,合作社也已经不复存在。通过调查发现发展缺乏持续性的合作社有两个明显特点即以村委组建和养殖合作社为主,一方面由于村委组建的社长一般不是合作社发展的直接受益者,缺少持续性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亏损一般也只有主要发起人承担,导致合作社发起人备受打击;另一方面,近几年养殖业受市场的冲击比较大,而农民合作社并没有很好的规避风险,减少社员的损失,严重打击了社员的积极性,纷纷退出养殖业。

(三)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民合作社运行的阶段性,一年之中只有在农忙时发挥作用,其余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合作社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等,涉及加工领域仅有12家,比例为13.33%,由于生产时间具有集中性特点,销售的交易频次比较低,技术支持的次数也有限,这些特点都导致合作社的阶段性。

(四)政绩色彩重

通过相关报道不难看出,报道一般侧重的是合作社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形成通过合作社的有无判断农村产业化程度高低和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作为与不作为的错误观念。同时,注册合作社门槛低,建立合作社也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彰显政绩的一条捷径。为了使合作社的影响扩大,一些基层领导对于规模较大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扶持倾斜,并且上报时加入一定的水分;对于中小规模的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合作社掺入过多的政绩色彩,扭曲了合作社的办社目的,影响了合作社的正常发展。

三、破解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瓶颈的思路

(一)依照规律办事,防止数量盲目扩张

合作社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前提,不能人为超越。当农户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于某项产品的生产经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大交易的专用性资产,并且从生产投资中所获得的经营收入在农户的全部经营收入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时,农户才会有较强烈地联合起来的意愿。只有农户有了这种需求,并且加以引导和支持,合作社的成立才顺理成章。

(二)提高建社门槛,加强监管

对于合作社的成立要加强审核,要有一定的资金、相应的办公载体,详细完备的规划方案,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群众基础。深入当地调查考核,对于达到要求的予以承认,达不到要求的继续关注,努力做到成立一家,发展一家。合作社成立后也要加强监管,防止以合作社谋私利,以及套取国家优惠政策的行为发生。

(三)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增加合作内容的持续性

合作社要善于吸收新社员,打破村、镇的限制,扩大规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开展初加工生产,原料采购不应仅局限在合作社社员范围内,可以吸收其他农户供应,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逐步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培养农户合作意识,提高参与积极性

定期对农户进行合作社知识、种养殖技术以及现代经营能力的培训,逐步打破农户的小农意识;加强对典型合作社的宣传,发挥村内能人和有威望人的带头作用;在农户受到实惠的前提下,提高社员入社门槛。

(五)政策整合,发挥联动效应

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系统项目,涉及土地、人力、资金等众多生产要素,包含生产、加工、销售的众多环节。为了使合作社健康发展,必须将“土地流转”、“人才培养与引进”、“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建设”、“农超对接”、“农民转移”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