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机合作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立农机合作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立农机合作社的意义

篇1

根据《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由乡镇、行政村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农民依据自身经济实力入股,扮演合作社成员的不同角色,包括发起人和普通社员。经济实力稍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将资本投入合作社成为发起人,希望在促进合作社繁荣发展的同时,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的普通农民缴纳基础股金,成为合作社的社员,享受资金互助带来的便利与红利。

普通社员占了成员的绝大多数,其利益是成员利益保护的核心与代表。相比于发起人,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利益更易受损,也更需要关注与保护。从这个角度,本文探讨的成员更多的是指普通社员。

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员利益保护现状

(一)成员利益受损案件频发

近期,各地接连发生合作社倒闭、资金蒸发、成员利益受损害的案件,让合作社的发展遭遇瓶颈,例如:2012年灌南县4家合作社突然倒闭、南京高淳的合作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案发后,合作社负责人要么一逃了之,要么锒铛入狱,欠下上亿元的债务无人承担,伤害了合作社成员的利益、摧毁了当地农民入社的信心、更动摇了合作社制度的根基。类似案件频发暴露出合作社存在法律漏洞,也正是这些缺陷最终导致成员利益受损,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二)合作社缺乏法律规范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拥有较好的制度设计,但却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出现了制度与法律相脱节的现象,使得其发展缺少法律的保障与救济。目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参照《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运作的,在发展过程中一定存在缺漏的、不合理的、不适用的规范,参照着发展就可能会产生问题,危害成员的利益。同时,也正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法规,维权救济缺少依据和途径,往往维权无门。在成员利益急需保护的情形下,缺少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三)合作社成员法律知识与意识的缺乏

此外,由于合作社的成员基本都是农民,他们的法律知识有限,维权意识不强,往往忽略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在对抗外来的恶意侵权时常常处于弱势状态,在权利救济中往往又处于无力状态,两者叠加,使得成员利益保护成为虚设,利益受损反而成为必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暗示了成员利益保护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其利益急需保护。

三、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存在损害成员利益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带来的融资障碍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参照《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运作的,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特别在融资方面,有损害成员利益的可能性,阻碍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1. 准入门槛较低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有10名以上区域内的居民作为发起人,30万元(乡镇)或者10万元(行政村)就可以申请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一方面,合作社的资金准入门槛低,会使合作社整体资本较少,满足不了成员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合作社的人员准入门槛低。《暂行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发起人的资格、禁任条件,注册资本的来源审查等,极易使部分稍有资本、极具商业头脑的投机者钻法律的空子,谋取不法利益,最终伤害合作社成员的合法利益。

2. 融资方式封闭

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运营资金来源于成员的入股金、存款、社会捐赠和财政支持。其中,社会捐赠和财政支持所占比重极少,主要靠合作社内部进行资金的积累与融通。此外,我国也没有制定政策允许合作社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融资,如此形成了合作社封闭性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合作社资金增值有限,满足不了发起人对利润的需求,也满足不了成员对借款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3. 借款限额不灵活

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中具体地规定了成员从合作社贷款的限额,虽然考虑到了资本现状与风险控制,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灵活不足,会让一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人得不到资金,同时让部分资金在合作社中闲置,怠于增值,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分配与浪费,对成员来说是一种潜在利益的损失。

(二)成员知情权保护存在缺漏

1. 贷款合同操作不规范

根据《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相关精神,农民与合作社之间进行借贷应当订立书面借款合同。合同不仅仅是成员的权利要求书,更是成员证明自身权利的有力证据。合同是否规范关乎成员利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现实中,合作社与成员签订合同大多不规范。

(1)形式不规范。我国《合同法》中并没有排除口头合同的适用,少部分成员出于方便,或沿袭民间传统的需要,会草率地以口头方式签订合同,一旦发生侵权损害,往往苦于没有证据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

(2)条款不合理。合同以书面的方式签订并不等于成员权益得到了的确定性保证。由于自身法律知识不足以及合作社负责人没有尽到一定的缔约告知义务,他们无法辨别合同中存在的格式条款,不清楚相关的必备条款是否缺失,对条款的实质性含义并不知情,其权益也难以保障。

2. 管理运作不公开透明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员的知情权很大程度上与合作社的负责人是否对成员尽到诚信义务有关。对成员诚信就意味着要将与成员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向成员公开,例如:合作社的资金流向、用途、会计账簿、内部人员聘用等。在灌南县4家合作社倒闭的案件中,负责人无视诚信原则,隐瞒存款流向,将成员蒙在鼓里,给成员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

在合作社不成熟、不透明的管理体系中,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平衡。信息不公开实际上是将成员排除在合作社的监管体系之外,剥夺了成员主人翁的地位,侵害了成员的利益。

(三)成员利益保护面临监管风险

1. 监管主体职权与专业相分离

在相关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监管部门。现实中,一些地区的合作社是由批准其设立的农工部监管。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农工部有监督管理职权,缺乏金融管理的专业与经验;而对于有专业管理知识与经验的金融机构,又没有法律的明文授权,无权监管。合作社的发展面临金融与监管的双重风险,成员的利益保障亦缺乏稳定性。

2. 多部门监管职责划分不明

除了农工部的主要监管,大部分地区的合作社还由人民银行、金融、审计等多部门共同监管,存在着监管权限划分不清、责任归属不明、监管效率低下等弊端,进而会引发各部门之间挑肥拣瘦、拈轻怕重的现象,监管浮于表面。当成员需要救济时,各部门相互推诿,拒绝对成员的保护。没有统一的监管主体,没有切实的监管效用,合作社成员的经济利益、救济利益都面临风险。

3. 政府监管过度

一系列“合作社案件”发生之后,各地政府相当重视,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对合作社进行规范,但这些措施实际上却削弱了合作社的制度个性,抑制了合作社的发展活力。例如:为了防范非法集资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政府规定合作社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利率;为防止资金的不法流转,政府给合作社配备了专门会计等,这些做法使得合作社不再享有制度优势,削减了农民入社存款的热情,从根本上减少了合作社的资金存量。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应该参照成员共同制定的章程,由成员自治。政府的介入使得成员的自主管理权、自主决定权形同虚设,政府的改造行为实际上是破坏了合作社的制度特色,使之成为金融“四不像”,抑制了其发展活力。政府的过度监管不一定会损害成员的现实利益,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剥夺成员预期可得的利益。

四、完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员利益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法规关于融资的规定

1. 严格限制成员的资格

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中对于成员的要求是户口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在入股前在乡镇或者行政村内。这条规范并没有严格、明确限制成员的身份,还可能为不法非农人员入社提供途径,也为成员利益增加了不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将“成员必须具有农村户口”明确写入法律,从源头上减少隐患。同时要注重对合作社成员入社资格的审查,在过程中降低风险。

2. 创新拓展合作社融资渠道

合作社互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封闭性。虽然法律对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做出了明确的限定,但是,在现实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尝试做出一些创新性、探索性的改变也未尝不可。笔者认为,在不违反顶层设计基本精神的框架之下,可以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允许合作社以法人的名义向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借贷与融通,这不仅可以保持合作社内部的互,还可以解决农民以个人名义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现实困难,亦没有违反合作社设立的初衷。

3. 灵活变通合作社的贷款限额

为了审慎经营,控制风险,《暂行规定》对成员的贷款限额做出了明确限制。笔者认为规定限额并不是控制风险的唯一途径,通过加大担保数额,拓展担保种类,增加担保人数,完善借贷手续等一系列灵活借贷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控制风险的效果。特定情形下还可以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由成员民主表决,对风险负担行使选择权。这些做法可以更大程度满足成员的借贷需求,实现合作社内部资金的高度运作与最优分配,实现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二)建立合作社负责人对成员的诚信责任制度

为了加强合作社负责人的诚信责任,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将其纳入法律体系之中,使其上升为一种法定责任,让信息公开、管理透明不再是一句空话。只有有了制度规定和明确的法律要求,我们才可以期待合作社负责人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公开,让合作社在阳光下运行,让舞弊、徇私无处藏身。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的让成员参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实现成员当家做主,让成员掌控自己的入社、存款情况,让其知情,使其放心,真正做到透明监管。

(三)尝试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

为了防范现存的监管风险,应进一步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实现职权与专业的完美统一。就现实而言,共同监管的部门之间应该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作配合,不推诿、不卸责,真正做到以成员利益为重。政府在对合作社进行管理时,要注意不能让公权力在无意间伤害到成员的个体权利。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将监管的职权转交给合作社本身,让其内部机制弥补外部监管的不足。政府的角色则可以从实践者转化为指导者,既脱去过度监管的帽子,又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自治权,维护了合作社的特色。

(四)进一步完善成员的救济途径

成员的权益受损,若能得到有效救济,也是一种利益的保护,成员的利益保护也因此显得完整。从外部而言,需要出台专门的法律,对救济方式、程序作出规定。笔者认为,成员维权的方式应不拘一格,只要不违反社会公益、不侵害他人权益,其救济就应该是被允许的。此外,还要对成员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其维权意识。从内部而言,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内部条件,例如:合作社内部成员大会机制、章程自治制度等,这些内部机制可以为成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救济途径,体现民主自治,降低救济成本,补充外部救济的不足。

参考文献:

江合宁,谢拓.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践中的法律风险分析.西部法学评论,2009(03).

齐良书,李子奈.农村资金互助社相关政策研究——基于社员利益最大化模型的分析.农村经济,2009(10).

王杨.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范玲,朱新山.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的几点思考.江苏农村经济,2011(11).

篇2

1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意义

农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织,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经济合作社的类别很多,例如根据合作社开展业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推广以及农机服务过程中的重要�M织,是一种新型服务组织,对农机推广以及农机售后服务有很大帮助,比如农业机械化推广覆盖范围不广,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一部分任务,促进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再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展对农民的教育,成为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组织农民学习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学会使用机械进行操作,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农村经济合作社是改变农村经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社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和效应。

2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方案进行充分、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当前有的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采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方法,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社,但是疏于管理,没有真正发挥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

2.2发展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农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导者、带动者,必须要发挥带动作用,产生集聚效应。但是当前很多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对农民的服务功能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能力有限,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

2.3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在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缺乏技术指导,有的合作社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受阻。

3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策略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途径,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认识,一方面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立的紧迫性产生认识,近些年来,玛纳斯县始终围绕着兴农富民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将发展重点放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也积极加强龙头企业规模化建设。但是农村产业化经营理念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原来的生产方式和市场变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开展适合农村发展形势的经济合作社的建立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社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将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当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协同起来,给予农村经济合作社更多扶持,为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开绿灯”。

3.2加强扶持力度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形成合力,各部门和单位之间要相互合作,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节、社会环境。例如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工作,简化登记注册流程,改进注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作用,给农村经济合作社提供多样化的贷款服务,为合作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3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不能形成带动作用,一方面与合作社的规模不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社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组建,形成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管理队伍,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招聘更多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一些懂经营善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人员,吸引他们到农村经济合作社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4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运行质量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水平,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调研,深入到乡镇地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产生监督作用,让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例如在农民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可以落实技术培训任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培训“学校”,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培训教育,引导农民掌握更多生产新技术,并且改变思想观念,学会使用农机设备进行生产。政府部门要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性引导,发挥引导者作用,确保农村经济合作社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不断发展。

篇3

农机合作社由于其采用现代化大型机械作业,使其必然拥有极具规模、连片的土地,比较容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创新。例如,呼兰大用农机合作社早在2011年就建立起几个生产示范区:一是建蔬菜生产示范区,主要是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有机生产示范;二是瓜果生产示范区,引进美国大樱桃、四季草莓、蓝莓、油桃、礼品瓜、提子等;三是花卉生产示范区,引进郁金香、安祖花、矮牵牛等盆栽花卉和鲜切花卉,年产鲜花100000盆(株);四是食用菌生产示范区,建立菌种生产繁育车间。生产示范区的建立,使农户更直观的感受到农业科技成果,享受到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收益。另外,农机合作社科学的管理与现代农业、农机技术相结合,使农产品进行规范化的生产,优化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提高了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农业推广人才难以引进

无论是农机合作社内部农业技术的采用与实践,还是农技推广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沟通能力、服务热情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专员和技术人员。然而,农技推广机构的优秀人才往往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小城乡发展,更不用说去地处偏远的农机合作社了。基层农业推广专员的缺乏导致其很难真正意义的指导农机合作社运用新技术、新机械进行生产,其理论与实践知识也相对老旧,很多人员对省里配发下来的现代农机具根本不了解。农机合作社中的人员更是如此,虽然有一些生产能手和技术人员,但其理论知识储备并不充足,没有主动更新知识的意识,对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普通社员更是难以接触到新技术的具体操作和应用,且由于其学历不高,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形成辐射作用来实现农技推广入户。

(二)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农机合作社本身就面临着贷款难,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遇到有自然灾害的年份合作社的资金尚不足以满付农户的土地保底租金,更不用说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建立示范区、引进新机械、新种植技术、研发良种、聘请专家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了。而支持其推广服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资金又都是公益型政府划拨经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有些地区都难以保障,用于推广技术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宣传、推广、后期服务效果必然不佳。

(三)农技推广机构、高校未能同农机合作社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应该与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三者目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关系并不紧密。农技推广机构往往只是完成省里下达的推广新技术的任务,将一些新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教给农机合作社后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跟踪服务或者不定期的查看农机合作社将新技术宣传、推广到普通农户的效果。在合作社的问卷反馈过程中还发现,新型机械如何修理、大机械高昂的燃油费用是否能推出补贴政策等都是农技推广机构,甚至可以说是省农委工作的盲点。农业院校虽然有一些创新的科技成果,但其往往转化率并不高,只局限于完成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上,没有实现有效的推广对农业增产增收并不具有广泛的影响。农机合作社方面与农业高校的联系几乎都是简单的聘请高校专家进行讲授农业知识上,但实际上,因培训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术语过多不贴近生产实际,农户反应效果甚微。

(四)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形式不够丰富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内容并不全面,一般集中在推广良种、农业机械、栽培技术方面,且大多都是面向合作社社员的;对于农药、病虫害防治、繁育良种、农田水利等技术多采取合作社集中控制,没有实现有效的推广和辐射效应。推广形式大多局限于定期培训、代工作业、自身示范三种形式,由于农户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不让其切身感受到增产带来的增收好处,很难打动他们改变原有的种植行为,所以农机合作社现有的推广形式不容易被农户接受。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高素质的推广队伍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该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便于各司其职,可分为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村推广部门,同时聘任技术工种的临时用工。高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引进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确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指标体系,对基层推广人员工作进行打分,在基础工资上可获取额外的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要建立符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农业推广专业,进行最新农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实践培训。对于农机合作社,要端正态度服务农民,定期将不同专长的社员送出培训教育,去示范社进行参观与学习,提高高素质农业人才引进的待遇。

(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经费

想要技术服务的良好开展,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员的工资,更多的是办公经费和科技与推广服务经费。而黑龙江的农产品基本保持输出的状态,增值部分绝大部分在省外,所以这项公益性的经费划拨不应全部由省里承担,应尽量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在农机合作社发展中,政府也应拓宽其资金的来源,在贷款条件和利息上给予优惠,便于其扩大规模、建立示范区、推广农业新技术。

(三)创新推广形式

篇4

关键词:农机;经营;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农机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更加快了我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这对于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推动了农机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1158个,入社成员27302人,其中,有6个列为农业部示范社,100个列为省级示范社。合作社拥有各种农机具27434台(套),资产总额达116021万元。占全省机械总值的5.6%,服务农户超过79541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作业面积达到64万hm2,占全省机械耕种面积的18%。合作社总收入超过112350万元,纯收入51906万元,社员人均收入达1.9万元,是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多。我省农机合作社发展也正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方向转变,由耕种收纯农田作业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已成为当前我省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

2 农机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促使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得到有效整合,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物质装备基础,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众一农机合作社,按照“流转自由,退社自愿”的原则,对全村301hm2耕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和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经营模式(即“四化六统一”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全村经济的发展,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9600元,是2005年的4.8倍。

2.2 推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托管为基本经营宗旨,本着自愿的原则,农户以土地加入合作社,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民不出任何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坐享其成。省心、省力和高收益,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仅3年时间,入社农户就从当初的27户发展到320户,托管土地从当初的56hm2发展到542hm2,土地托管范围覆盖了3个乡镇的10多个村,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3 实现了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成,促进土地连片种植,集中管理,不仅为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开辟了用武之地,也使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推广,促进了农业技术的集成和农机农艺的融合。我省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30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实施全程农机化建设项目,主要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载体,进一步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一些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增产、增收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近年来,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提升了主要农作物关键、薄弱生产环节的农机化水平。2011年全省新建全程农机化示范区面积14万hm2,示范区累计建设面积达到80万hm2,在示范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全省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全省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4 强化了农机服务和管理

农机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起到“连线、织网、聚人”的作用,成为基层落实农机化政策宣贯、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农机维修、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管等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双阳村大农机合作社,是全省培养的“一村一名大学毕业生”牵头组建的,他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开展机械作业、市场营销、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多项服务。已成为双阳区农机化公共服务的新型载体。为提高农机社会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他们还主动在合作社的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对其他农机合作组织给予指导,使其服务能力上都有新的提升。目前,该合作社占地面积4000多m2,建有二级农机维修站500多m2,技术培训中心300多m2,入社会员315户,经营土地600多hm2,机械服务作业1500多hm2,累计培训农民3.4万人次。2011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620万元,纯收入156万元。

3 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土地规模经营滞后

由于农机合作社多数是以经营大型机械为主,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土地是分散经营,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种植结构各不相同,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突出,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难以发挥作用,致使大型机械作业效率低下,作业成本增加。

3.2 扶持资金匮乏

我省绝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领域和范围窄,发展水平不高。寻求新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目前农机合作社融资渠道少、贷款审批难,资金的匮乏至使合作社的发展失去了根基。扩大再生产实施缓慢。

3.3 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

农机合作社多数都是由农机大户发展起来的,理事长和驾驶员都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低,缺乏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3.4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合作社的组成方式主要有股份制形式和联合式两种,由于内部制度不够完善,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够民主,成员间经常发生矛盾纠纷,影响合作社的稳定和发展。

3.5 机械出勤率低

由于农机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而农机维修能力不足和零配件供应滞后,机器老“趴窝”问题日益突出

4 对农机合作社未来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

4.1.1 广泛宣传,引导流转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4.1.2 搭建平台,促进流转

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做到屯有信息员、村有服务点、乡有服务站、县(市)有交易中心的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和政策咨询等服务。

4.1.3 加大扶持,推动流转

应采取政府补贴、贷款帮助、以奖等方式,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建立土地租赁、土地托管和委托作业等有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机制,推动流转。

4.2 扩大融资渠道

4.2.1 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开展交流合作,实行企社共建,社社联合,南北联合、市场主体联合等进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定单农业,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先垫付一部分生产资金,通过相互支持,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合作共赢。

4.2.2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对合作社贷款实行贴息政策。

4.2.3 实行项目扶持。将农机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和玉米机收等一些具有作业补贴的项目交由合作社来做,对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合作社,国家应安排一定的扶持发展资金。

4.2.4 对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和维修间等建设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予以补助。

4.2.5 继续执行吉林省农委分别与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分行、吉林省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达成的《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信贷支持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对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实施进行监管,引导和督促农机合作社合法经营,保证贷款安全归还。

4.3 强化人才培养

4.3.1 把农机合作社人才培养作为农机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活动。

4.3.2 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训、引进、激励机制,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合作,培养合作社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

4.3.3 加大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重点培养带头人,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4 加大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服务,提高合作社运用现代技术管理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4.4 完善制度建设

重点指导农机合作社建立健全3项制度:

4.4.1 民主决策制度,发挥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功能,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

4.4.2 生产管理制度,建立机务管理、绩效考核、安全生产等考核办法,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机具使用效率。

4.4.3 收益分配制度,强化财务管理,规范盈余分配,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要坚持规范办社的方针,大力推广使用《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等规范文本,促进农机生产服务规范化。

4.5 加强售后服务

4.5.1 加强补贴机具的质量监督

重点加强对补贴产品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承诺兑现、质量监督投诉电话的公布、质量问题的协调处理等主要环节进行督查。

4.5.2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实行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机修理厂联合,通过组建农机维修4S店、农机配件供应点等方式,提高农机维修质量和配件供应的及时性。

4.5.3 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

要用足用好阳光培训政策,农机主管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努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国占.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功能作用及建设思路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05).

[2]桑明伟.鹤岗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作用[J].现代农业,2011(06).

篇5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28-01

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改善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减轻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意义十分深远。

1 勐海县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全县辖5乡6镇1各农场,现有耕地面积67.1万亩,其中:保水田16.9万亩,二水田7.3万亩,水浇地1.7万亩,固定旱地17.4万亩,轮歇地18.4万亩。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国家茶叶出口基地县、国家水稻机械化示范县、云南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云南省稻鱼工程示范县。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勐海县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拖拉机保有量、机耕、机收面积等等都得到了大幅增长,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近几年,随着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加之大规模的土地整理以及农业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更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能扩大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根据勐海县农业机械现状,有针对性地扶持设立了纽荷兰、利民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在两个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新近设立了勐海县田园农机专业合作社。勐海县利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以机械化育秧技术的推广为主导工作,自设立以来,合作社共完成机插秧面积达0.45万亩,实现收益13万元,机耕机耙实现收益2万元,机收实现收益3万元。2012年,该合作社新购置一台洋马VP6型乘坐式插秧机,将为进一步推广机械化育秧技术的同时,增加合作社经济收入。勐海县田园农机专业合作社于 2012年7月设立,注册资金1840万元,现有合作社成员118名,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18台套,甘蔗种植机7台,甘蔗中耕培土机20台;主要从事机犁、机耙、机种、机培土等甘蔗生产机械服务工作,是西双版纳州第一个农业机械合作社,该合作社的成立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和推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基础。该社已组织机耕服务队完成甘蔗地机耕机耙面积20500亩,机械化种植面积4800亩,机械化培土面积1500亩,实现净收益190万余元,并组织机耕队走出国门,到缅甸第二特区与色勒糖厂签定作业协议,共完成甘蔗作物犁、耙、开沟、种植面积6300亩,收入达94万元。经过多年发展,勐海县形成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2 当前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大型农机具太少,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机械少,缺乏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

2.2 农民的观念更新不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大多仍处于观望状态。

2.3 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站缺乏服务力度,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3 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措施及对策

3.1 建立政府农机部门为引导、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要加大扶持政策,对农机大户、水稻机械生产企业、中介组织和科研单位建立非营利性的专业协会加大支持力度,并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二是把跨区作业的计划制定好,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还要给予那些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户相应的补助,从而来提升农机具的利用率;增加人员培训的补贴资金,强化培养,全方位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经纪人经营管理能力。

3.2 强化农机化科技创新。政府要加大宣传农业机械的应用,并把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还要加大引进先进农业机械的支持力度,力争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技术上取得突破。

3.3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是要培育一批农机龙头企业 、农机专业户,政府要加强对其的协调与引导,为他们提供优化农机具的补助资金,从而拓宽服务的项目;其次要鼓励并引导中介服务的发展,让农民与农机具直接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机具的利用率,也可以增加农民的经营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的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

3.4 要大范围的开展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这样侧能更好的实现连片的机械化作业。因此,要想普及农业机械化的运用,必须以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基础,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带领农民在自己的区域去开发最适宜的产业,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

3.5 要鼓励农民使用大型的农机具,并加快推广的速度,并使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同时,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机械,尽可能的使农机具的性能有所提升,还要把原有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变为复式作业,进而使大宗作物的农机具也可以兼顾经济作物。

4 结论

4.1 建立政府农机部门为引导、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组织保障体系,这也是勐海县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保证。

4.2 通过建立农业机械的社会化,并逐步加以完善,继续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4.3 全面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乡镇;农机化;推广;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64-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主席提出的著名论断。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推广环境,不仅调动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乡镇农机化推广与服务工作者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普及、应用的积极性。2004年以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突出强调加速农业机械化,这不仅是农机化推广事业的福音,更是乡镇农机工作者的动力。

笔者是一名乡镇农机推广服务工作者,面对党和国家对农机化推广的重视,面对广大农民对农机化的渴望,自己以自己30多年农机化推广服务工作的体会及粗浅认识,对“十二五”期间如何开展乡镇农机化推广服务工作进行点滴探索与思考,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1 建立新型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形成的农机管理、生产作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以及生产销售、维修服务的农机化推广工作机制基础上,还应注重发展以下三种农机作业服务形式。

1.1 以农机大户为科技示范户发展农机化

农机大户多为农村有头脑、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他们成为农机科技示范户,不仅可以实现农机大户本身规模种植、养殖,起到引领农民科技致富的示范带动作用,还可以通过代耕、农田作业服务、农用运输服务、实现带动农业运输等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同时,他们具有经营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梅河口市有70多个农机大户,服务在农机作业领域,他们有效推动了农机化发展。农机手已成为我国农村的新型职业。

1.2 以农机协会为基础,发挥“金桥”作用

协会组织是农机户自愿成立加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一。协会组织比较松散,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会员可以通过协会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协调服务,培训服务,吸收和推广当地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还可以利用会员关系、邻里关系协调土地集约化过程中的矛盾。如一家一户农田由一个会员户集中经营或耕作,避免农机具作业难现象,实现会员户、农户双赢,既发展生产又促进和谐。当协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以转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合作社并存,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农机化推广和新农村建设。

1.3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强调: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主导力量。他还在2009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上的总结讲话中说:“牢牢把握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取得农业机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新成效。”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作为独立生产者和普通消费者拥有的农业机械要素为纽带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7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合作社具有法人地位,加之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仅梅河口市就有6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6%,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土地集体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提供智力与机械化支撑,为农民生产、生活,省时、省力、省工,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和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2 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应引进示范推广新机具、新技术

乡镇农机化推广工作要在省市农机局、农业厅局的领导指导下,紧紧抓住“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机具购置补贴”、“优质粮工程”等国家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建设好“农机化示范区”,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农机化推广事业。

2.1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梅河口市“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已扶持25个农机合作社和33个农机大户。利用项目资金购置拖拉机142台,插秧机124台,水稻半喂合收割机94台,大型农机具110(台)套。每年春秋两次的农机化示范推广现场会,有效推动了农机化发展。我所在的红梅镇是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2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创新生产模式

在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中全市建立58个农机示范区,总面积达16万亩,年实现收入8000多万元。通过“农机示范区”建设,使农机化推广与服务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发展,乡镇农机站的农机化推广与服务工作也有了基地,有了抓手。

3 开展农机化推广宣传与培训

宣传与培训对农机化推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乡镇农机站应在省、地、市农机局统一部署中,配合乡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农机化推广意义和培训农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

3.1 广泛开展农机化推广工作的宣传。

宣传实际是一种传播行为。我们宣传农机化推广应该是一种科学传播行为。这种传播行为按照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黄时进在《科学抟播导论》中界定,就是:“科学共同体和公众通过‘平等’与‘互动’的沟通,通过各种有效的媒体,将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中传播与扩散,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来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并促进民主理念的启蒙。”因此,我们的农机化推广就应该在推广中宣传 ,在宣传中推广。通过媒体和培训、咨询、科普活动、展示会、现场会、印发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农机化推广重要性,形成科学发展、推广农机化的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2 大力开展农机化培训

3.2.1 是乡镇农机化推广工作者不仅要积极参加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各种培训,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自觉主动学习农机技术,学习农机化推广方法、原则、程序及科学管理。目前,乡镇农机站人员少,每个人都要成为农机化推广、服务、管理的多面手,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和需要。

3.2.2 是积极开展村屯农机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 在科技之冬活动中举办各级各类农机培训班,或科技入户培训形式,对农民进行相关法规、技术及平安农机等方面培训,为农机化推广提供智力支撑。

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刘宪在“20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会上说:“今后五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必须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重在规模扩张向重在结构转变;由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段话更是提醒我们乡镇农机化推广工作者,在“十二五”期间思考、探索、实践中国农机化推广与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国良,曲道德主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员”

为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依法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和意义,由分管局长带领,专门从局机关抽调长期从事注册登记和法制宣传工作的业务骨干,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耐心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发展机遇,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和特色的认识,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让农村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的各种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业组织起来,由分散的单户经营到集中起来抱成团,形成规模和力量。广大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日益加深,兴办专业合作社的热情高涨。

二、开设“绿色通道”,做好“引航员”

一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提供全程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免费提供章程及其他申请材料、参考样本,保证了农民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二是积极为前来办理合作社的农民提供登记辅导、政策咨询等,帮助设立人完善登记资料,制定章程。对资料齐全。符合有关条件的申请者提供又好又快的登记服务,并在注册登记中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指导服务。三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开设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免收登记费,精简登记注册流程,尽可能缩短办照时间。

三、规范组织发展,做好“监督员”

一是实地走访农业合作社,调查了解合作社设立后社员组合、章程落实、资金运作等情况,坚持“发展一个、成熟一个、壮大一个”的工作思路。在规范中促进合作社发展。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管理专业合作社方面的辅导、咨询活动。不断提高其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大对相关市场的执法力度,清查农资、农机等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坑农、害农行为,把12315消费者投诉站和消费维权联络站延伸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消费维权和农资打假保护的重点,以保障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建立长效机制,做好“管理员”

为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该局从合同帮扶、商标兴农、经纪活农、维权护农等方面建立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涉农合同帮扶工程的重点。支持其发展“订单农业”,根据其专业特点推行农业订单示范文本,实行跟踪指导服务:联合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把合同法规培训与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结合起来,帮助其解决签约、履约中的问题,以维护订单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其参与商标兴农发展战略,在整合涉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培育和发展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理标志时,注意发现和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并为其使用知识产权提供合法空间。三是通过扶持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引导、鼓励其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发展、壮大合作社的整体实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

篇8

肇东市五里明镇是一个粮食生产大镇,主要作物是玉米。去年,就在五里明镇集中规模经营的万亩吨田园区里,诞生了单产1 058公斤的最高纪录。6月27日,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来到这里,称赞他们走出了一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成功路子。我们在五里明调研中,感到他们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五里明模式”以规模化为起跳点,搭起农合组织的跳板,实现了从集中经营、到合作经营、再到股份经

营的“三级跳”

五里明打造现代农业起步于2008年。镇党委、镇政府拿出1万亩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探索和尝试,结果当年收到奇效,经农业部专家测产,亩产越过吨田大关。之所以创高产,主要是缘于他们的集约化做法好。

一是探索了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组建模式。他们称之为“1+5”模式,“1”就是镇里成立现代农业开发总公司,“5”就是下设1个农机作业合作社、3个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个米业专业合作社。开发公司设董事会和监事会,5个合作社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他们遵循公司组建和运行规则,依照《公司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章程,明确责权利关系,建立了决策、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配套化机制。

二是实行了统分结合、以分为主的管理方式。“统”就是强化总公司统的功能,对合作社发展规划、投资方向、资金使用、人动、生产安排、外部协调等实施总控和监督,并实行 “六统一”,即统一整地、统一良种、统一机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分”就是5个合作社分别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既强化了总公司的统筹性,又赋予了合作社的自。特别是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兼任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村支部书记和村长兼任合作社董事长和总经理,确保了各项发展主张抓实落靠的力度。

三是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总公司确定从5个合作社的利润中提取5%作为公司运行管理费用,每个合作社将利润的60%分给入社农民,利润的35%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农机合作社赢利部分按4:3:3的比例由入社农民、国有股份和农机合作社经营者分成。合作社确定了四项惠民机制:一是收入保底,社员以土地为股,每亩为1股,每年每股保底收入350元,实现农民零风险入社;二是赢利分红,合作社赢利部分的60%按股分红;三是风险保障,赢利部分的35%作为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分别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弥补亏损、社员技术培训和福利事业、自然灾害保险;四是权益保障,入股社员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享有国家各项惠农补贴。

四是打造了设施和技术配套的生产保障体系。按照田整、机暄、水足、路平、林齐的现代农业设施标准,新购置大型农机具62台,新打机电井66眼,新上喷灌设备32台套,硬化平整田间道路70余公里,营造农防林368亩,采取了深松整地、选用良种、离子包衣、配方施肥、精点密植、滤水机播、节水灌溉、化学防控、防螟促熟、早种机收等耕作办法和技术,特别是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技术,使亩株数增加近2 000株,有效地提高了单产水平。

“五里明做法”盘活了农业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通过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五里明镇算出了四笔效益账:

从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角度,算出了一笔可观的“增产账”。五里明实行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土地经营潜力和粮食增产潜力。今年玉米吨田园区由1万亩增加到3万亩,总增产可达到1 500万斤。他们计划到2011年全镇20万亩土地将全部实现这种集约经营,预计实现总产4亿斤,可增产1亿斤。按目前的常产水平,相当于增加了7万亩耕地。

从整合使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角度,算出了一笔可观的“节本账”。通过实行统一购置生产资料可以节约成本,今年仅这一块就节约60万元以上。通过大农机作业和连片经营,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可节省成本20%以上,特别是玉米实现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每亩可节省收获成本70元以上,3万亩玉米就可以节省收获成本210万元以上。另外,大机械连片标准化生产,减少了条块损失,相当于增加土地种植面积5%以上。

从农民保底收入、赢利分红、离土创业实现多渠道增收的角度,算出了一笔可观的“增收账”。以今年为例,农民入社后可以得到两笔收入,一笔是入股土地收入,保底收入为每亩350元,预期赢利分红每亩150元,惠农政策补贴每亩65元,按户均25亩地计算,每户入股土地收入14 200元。另一笔是其他收入,土地入社后,按每户解放2个劳动力计算,1 270户可以解放劳动力2 540人,其中务工 1 500人,人均年收入8 000元,总收入1 200万元,从事养殖业830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总收入830万元,经商贩运210人,人均年收入1.2万元,总收入252万元,三项累计收入2 282万元,人均年收入8 984元,户均收入32 178元。两笔收入加在一起,可实现人均纯收入6 791元,比未入社的增收1 200元。

从农业基础设施标准高、农业生产一体化程度高的角度,算出了一笔可观的“抗风险账”。示范区通过田成方、地机耕、保水源、路相通、林成网“五位一体”建设,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标准,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大大提高。大农机整地保肥、保水、保墒,农肥化肥并施,秸秆根茬同步还田,使地力得到培肥,土壤有机质增加。同时,健全的林网防风防沙、固土保水,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也增强了防灾治害能力。以今年为例,在遭受严重春旱和夏涝等自然灾害面前,苗齐苗全苗壮,长势喜人,五里明的玉米高产田单产和总产都不会受到影响,仍可达到亩产吨粮的产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旱涝保收田、高产稳产田和优质高效田。通过总公司与大庆商业银行等金融单位、与东北农大等科研院所、与中粮肇东生物能源等龙头企业建立产加销、产学研、银农企一体的共建共赢关系,实现了资金有保证、技术有支撑、市场有渠道,也有效化解了市场风险。

“五里明经验”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趟出了一条集约化经营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好路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绥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农业生产在经济大格局中占有较大比重、农区特色鲜明、“三农”问题突出的传统农业大市,如何使农业基础“强”起来、使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提”上来、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是我们致力破解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五里明的调研使我们深受启示。

启示之一:推进集约经营,惠民是核心。五里明组建农民专业股份合作组织的主旨是让利于民、创惠于民、还权于民,让农民多增收快致富,并且享有参与生产经营的充分自,所以赢得了农民欢迎、认可和踊跃响应,甚至出现了未入社农民“上访”要求入社的情况。我们在开展农村工作特别是推进以集约化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创新过程中,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研究建立农民多元增收、迅速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启示之二:推进集约经营,自愿是前提。五里明的农民股份公司也好,专业合作社也好,在《章程》中都明确了自愿的原则,加入自愿,退出自由,不“赶鸭子上架”,不搞“拉郎配”,合作组织如果经营不好,农民也可以炒公司的“鱿鱼”。我们在推进土地集约经营中应当借鉴这一点,在运筹决策前多考虑农民意愿,在推进实施中多采纳群众意见,在处理各方面关系时多尊重百姓权益,特别是要发挥好典型示范和能人引路作用,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让农民心甘情愿地加入到集约经营实践中来。

启示之三:推进集约经营,科技是支撑。五里明坚持用现代设施装备武装现代农业,从农机到农艺,从良种到良法,从深松整地到农田灌溉,从林网庇护到科学施肥,旱作农业的标准化程度相当高,这是他们夺高产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我们要推进土地集约经营,首先要培固设施基础,长入先进技术,提高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实现提档升级。

启示之四:推进集约经营,机制是保障。五里明集约农业发展的好,主要在于有一个好的机制,就是以公司和合作社为重点的专业合作组织。以土地为线,把农民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原来分散种植、粗放经营、投入少、靠天吃饭、被动跟市场等诸多弊端。所以,五里明是先有好的机制,后有好的模式,再有好的效益。我们要发展农业,不能囿于传统农业思维、框架和机制的束缚,必须用工业化思维建设现代农业,用创新的办法发展现代农业,从机制层面率先破题,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繁荣的经营机制。

启示之五:推进集约经营,项目是载体。五里明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做工业的理念做农业,用做项目的思维做粮食,顺应全省实施粮食千亿斤产能工程的要求,以玉米吨田高产示范区项目为载体,多方争取农业开发项目政策支持,构筑起了“做项目―上设施―夺高产―增收入”的农业生产大循环。这一点给我们以启示,要积极抢用各种政策机遇,多做项目,多跑支持,特别是要注意把散在的资金打捆投放,把分散的要素整合利用,力求争一个建成一个,上一批见效一批。

篇9

一、着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确保统一供种率达到100%,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瓜菜生产坚持“质的提高”与“量的扩张”并举,积极发挥村绿色食品“太公湖”牌西瓜、生菜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乐家果蔬”牌绿色蔬菜的品牌效应,加快推进瓜菜产业升级和绿色瓜菜生产基地建设,对按标准连片建设20个以上瓜菜大棚、100亩以上瓜菜拱棚、200亩以上露天瓜菜生产基地的,在区财政给予奖励的基础上,办事处再进行扶持和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力争年内新增绿色瓜菜面积500亩。

林业生产按照上级的总体布署,继续实施好农田林网及沿路、沿河、环街道、环村、环企业的“二沿三环”绿化工程。

1、突出抓好高速路杨树林带更新及安次片连片建设绿化升级工程,高标准完成董褚至大杨、309国道路口至新修道路的绿化工作。

2、搞好乌河的综合治理,全力打造一条绿色、环保、生态河道,改善河道两侧生态环境。

3、以高标准村庄绿化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设计,对于村内街道每侧绿化达到1行以上,进出村路每侧绿化达到1行以上标准的(园林绿化树种),每百米补助600元;对村内隙地、池塘、庭院要栽满栽严,人均新栽树木不低于5株,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对按照规划标准要求完成村庄高标准绿化美化任务的村,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每株园林绿化树种(乔木类)补助10元,达到省级绿化示范村的每村奖励2万元。

病虫害防控工作要突出抓好美国白蛾等林业病虫害的防控。今年全区要使用小型飞机对美国白蛾进行统一“飞防”,各村(居)、单位要根据区里的统一安排,提前准备,积极配合好飞防工作。对于无法飞防的区域,由办事处统一购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专业队伍或由村级组织灭杀,真正做到防控工作无缝隙、全覆盖,确保完成上级规定的防控目标。对达到防治标准验收合格的,每村(居)奖励3000元。

畜牧业生产要大力推行生态、环保、林下果园养殖,逐步建设都市畜牧业示范工程。要以畜禽防疫为重点,建立健全街道、村两级防疫体系,从根本上增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充分利用上级加强基层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和分析、检测基础设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要高度重视和做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对产地检疫和定点屠宰检疫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地检疫率和定点屠宰率全部达到100%。加强对畜产品生产、流通、经营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保证上市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确保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畜禽产品。继续实施畜牧业生产扶持奖励政策,对新建1处100头以上的肉牛、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经验收办事处分别补贴2万元、3万元。年末牛存栏达到6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经验收办事处奖励养殖场(户)8000元。年末猪存栏达到3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经验收办事处奖励养殖场(户)5000元。年末蛋鸡、肉食鸡、鸭存栏达到5000只以上规模的,经验收办事处奖励养殖场(户)2000元。要加速品种改良和引进,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年内生猪存栏要达到10000头,大牲畜存栏达到500头,家禽存栏达到33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要达到4100吨。

二、加快推广粮食生产“十统一”模式,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

坚持把推广粮食生产“十统一”模式作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改革的突破口,强化引导,全力推进,着力构建体制完善、运转高效、覆盖全街道的新型涉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一)大力推广粮食生产“十统一”模式。健全完善宣传引导工作机制,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对玉米、小麦“种、收、管”等过程实行统一机收还田、统一旋耕、统一深耕、统一再旋耕、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供种、统一小麦标准化播种、统一小麦收获、统一夏玉米直播、统一病虫害防治十项统一服务,提高耕作质量和产出效益,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积极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粮食种植合作社的发展,4月底前,街道辖区内2.09万亩土地要以村或地片为单位全部成立粮食种植合作社。粮食种植合作社通过民主程序自主制定农事计划,与农机合作社签订机械作业合同,农机合作社按粮食种植合作社要求提供农机作业服务,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粮食种植合作社的有效对接,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服务程度。对整建制实现“十统一”的村,提高对农机作业费的补贴标准,加大对村班子的奖励力度,力争年内1万亩土地率先达到“十统一”标准。

(二)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是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紧紧围绕粮食、瓜菜、畜牧、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努力在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方面实现突破,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推动产业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是完善“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采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农民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对新发展的粮食、瓜菜、畜牧等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保鲜等农业龙头企业,办事处奖励5万元。积极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区财政设立2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办事处对示范带动作用强,正常开展业务的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收合格,每个给予1万元奖励。

(三)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区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完善街道、村二级服务网络。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十统一”模式推广,搞好试点带动,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效益。对具备条件的村,积极稳妥的组织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经验收合格,按每村3万元进行奖励;对入股土地面积占全村农户承包面积85%以上的村,奖励5万元;承包土地100%入股的,奖励10万元。

(四)继续做好玉米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工作。办事处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各村签定目标责任书,并实行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此项工作积极主动,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高,达到全面禁烧的村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实现全面禁烧的村,取消评先树优资格,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取消本项得分,并对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失职、渎职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工作目标。

三、深度开发和扩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升级

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地区和周边间隙地带,为城市发展服务,与城市建设融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对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品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我街道地处城郊,地理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发展都市农业非常迫切,势在必行。

街道确定年为“都市农业项目建设年”,集中策划培育一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率先突破。依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康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等瓜菜基地,着力打造东部绿色精品蔬菜瓜果园区和特色农业休闲区;沿102复线、博临路、牛山西路、西外环等主干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园区,重点建设西孙、董褚、东村花卉苗木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依托淄河生态文化产业带和乌河治理工程,大力发展水岸经济,全力推进南安生态藕项目,建设休闲观光高效农业园区。围绕三大园区,构建高标准、高规格、高效益、多功能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水岸经济、深加工农业等都市农业产业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实现城乡一体化。

对发展都市农业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扶持政策。对于列入街道都市农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的,按当年固定资产实际投资总额的2%给予奖励。积极开展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经验收合格后立牌标识,对达到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标准园区的,分别给予经营主体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

四、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品牌开发,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决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网络体系,推动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蔬菜、畜牧、林果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品牌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绿色食品“太公湖”牌西瓜、生菜及“乐家果蔬”牌胡萝卜、黄瓜、辣椒、藕、茄子、西葫芦、芸豆等品牌带动作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尽快发挥品牌农产品规模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产品申报、续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每申报认证1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办事处奖励1万元。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设施装备水平

紧紧抓住中央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对新建节水灌溉的项目和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的项目,经对投资和使用验收后,按实际投资总额的30%给予奖励。加强对“同源一网”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理,确保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全面完成乌河治理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引进推广新型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街道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社良性运转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实施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和“十统一”服务中的作用。

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作物秸秆及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对于建成使用的户用沼气池每个补贴150元,用于建立专业队伍,统一清理沼渣沼液,及日常维修、维护、技术指导。

篇10

关键词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91-02

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6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世纪60年代前后相继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尽管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等条件不尽相同,采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实现方式和农机服务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注重农机的合作与共享,走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毫无疑问,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

由于历史、经济、自然、社会条件不同,发达国家农机社会化服务所选取的具体措施、方法不尽相同,大致出现了以下3种类型:一是地多人少,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二是地少人多,以日本为代表;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西欧国家,以法国、德国为代表。

在美国,由于中小农场无力购买必要的农业机械,单个农场购买某些专用的、昂贵的、复杂的农业机械在经济上不合算也不必要,因而农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专业化、社会服务产业化便应运而生。开始是推广的、促销式的。如农业机械销售公司开展农机租赁以及代为操作业务,化肥公司配备专用机械代为农场主施化肥等,后来逐步发展为大部分农活都可以请专业公司代劳,如一个种水稻的农民把地整好,浇上水,便可以雇佣飞机来播种施肥,稻子成熟后,还可以雇佣收获公司把稻谷收获、烘干、入库储藏。美国的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如此之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农机使用社会化、商品化与财政管理的改革同步运行,也就是说,国家从开始就注意了对农机社会服务产业扶持。正因为如此,现在美国投资购买农机的不是农民,而是出租机械的服务行业。

在加拿大,人均耕地资源是美国的2倍多。20世纪90年代后,劳均规模才超过美国,种植业农场平均规模约500hm2,每块条田的面积约60hm2,其产前、产后服务主要由专业合作协会承担(如农机行业协会),构成农业机械生产、推广、销售、维修、使用服务网络。企业主和农场主都是协会会员,协会在政府和工业、服务业、农场之间,充当了桥梁和纽带。政府通过协会了解信息,并向农场主提供贷款和补贴,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享受免税政策,为农机科研、开发、推广等提供经费支持等。农场主基本上采取机械化自耕方式,即在农场的场院内建有住宅、粮仓,备有各种农机设备,形成规模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

日本由于小而全的农机装备方式,形成了其高昂的农业生产成本,因此自1972年日本开始推行农业机械银行,旨在促进国家、地方和农业团一体化,高效率地使用农业机械,降低成本,确保高度机械体系不断完善。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强化和扩大农机银行的职能,增加了农机的中介机构,对外出租农业机械。1988年,又开始推广更大区域的农机委托或农机出租,完善了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在没有加入农机银行的地区,进行农业机械示范设点,在农户或农场主自愿的前提下,将农户的农业机械通过农协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在法国,为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帮助组织了许多农机使用合作社。一些效率高、投资大、专业性强的机械,通过合作社集体购买。1975年,法国的农机使用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04万个,平均每1 000个农场就有7.2个合作社。农机使用合作社拥有的拖拉机占全国总拥有量的4%,联合收获机占30%,牧草收获机占32%,耕整地机械占12%。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所用资金的20%按农户服务面积分摊,80%靠国家低息贷款。农机使用合作社为农户服务按规定标准收费,用收费偿还贷款。机械按5年折旧,农户5年之内不得退出合作社,但可以转让,5年之后如想退出,所交20%的机具费全部退还。

在德国,由于农场平均规模较小,因此农业机械利用率偏低,机械化效益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鼓励土地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农民协会组建各种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机械的利用率。德国共同使用农机设备的合作组织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农机环(又称农业银行)和农机租赁企业。该组织1986年就拥有16.25万个成员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0%,现在已基本覆盖全国,是成员最多的农机合作组织。这种组织在不改变农机所有权的情况下,经过统一协调,组织大型、专用农业机械跨农场使用,使农机所有者能够互通有无,相互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二是农机合作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专业服务组织,机器通常属于集体财产,大多是雇佣技术熟练的农业工人操作。三是农机联合体。是2个或多个农场共同购买农业机械,购置资金、使用费用和保养费用按成员的使用面积分摊。

纵观以上几个国家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都是按产业化进行运作,使分散的农场主或农户通过以服务为主与经济组织合作,得到所需要的服务,分享增值利润,尽决富裕起来,并有效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

2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特点

由于各国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各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区别。但是,农产品的微利和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使各国政府都关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结构大致相同。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公共农业服务系统,主要承担公共范畴的农业教育、科研、试验示范及推广等;二是合作组织,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为降低交易成本、消除私人垄断而组成的自我服务的民间组织,如供销、加工、信贷合作社或合作协会等;三是私人服务企业,如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服务以及农产品购销、储运、加工厂商等。

(2)服务领域基本相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一般按生产过程划分,可分为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产后服务领域;如果按功能划分,可分为技术服务,生产作业服务,供销、加工、储运服务,信贷、保险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至于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依各国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情况而异,是国家与制度的产物。美国和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但服务的模式不同。美国是建立在高度分工、专业化、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市场主导的合同制为主的服务方式,而日本则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高度集中的社团组织主导的半行政体制为主的服务方式。

(3)服务体系层次分明,结构完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明显分开。发达国家农机服务组织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纯民间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社团组织,美国的农机合作社和德国的农机环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二是与政府联系紧密,政府给予补贴,协助政府制定或执行有关政策明显带有中央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农协、日本农业机械化协会、日本农业机械工业会;三是纯盈利为目标的公司和企业,美国的农机经销商、农业机械租赁公司、农机公司,德国的农机租赁公司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四是纯政府机构和组织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肥料机械处、地方农政局和美国的农业部。

(4)注重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农机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农机化发展的农机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德国制定的《农机法》规定农机制造厂商必须保证本厂农机产品有充足的零配件供应和农民操作安全。日本政府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业机械的试验研究、普及推广、产品检查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促使农机化事业有法可依。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确立了农机化的主要参与主体农协的法律地位,并促进了农协的发展壮大。除法律保障外,各国还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扶持。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德国和日本在农业机械方面都实行了补贴支持政策。美国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和税收政策。

3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研究有许多好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1)分工专业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质,就是现代农业的分工体系。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后者是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土地所有者、经营者越来越从生产的主导地位退化到从属地位的商品化、高效率为主的方式。可以说,农业分工、专业化水平越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越高。

(2)市场体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必要基础。从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经济部门的,并通过部门间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现代农业的分工体系之间的契约交易关系,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关系。因此,健全完善的市场体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3)主体多元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进程中,后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体等多元主体互为依托、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国家公共服务领域,不仅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还为其他农机服务组织、厂商服务;不仅提供政策、信息、教育、推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还要承担重大科技开发的基础性投入和研究,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政策和法律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制度保障。从后发达国家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两只手”在发挥调节促进作用,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引导调节;二是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推动和保障。国家不仅承担公共物品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有效供给,还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私人厂商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制定必要的行为规范。

4参考文献

[1] 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 宋树友,孙学权.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3] 许先.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2003(4):124-127.

[4] 祁玉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4(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