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2 18: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牧民 专业合作社 产业
一、引言
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曲水县加大了国家强农惠社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主动提供办社指导,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走上合作社的发展道路,从而推动农牧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2012~2014年,曲水县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引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并不断探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特别是在2011年,曲水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4个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后,曲水县按照“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大胆探索、勇于创新。2013年9月,按照“规范、效益、带动、潜力”的示范合作社创建标准,召开了曲水县示范合作社创建现场会,对示范合作社创建工作予以总结、归纳、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逐步向全县合作社延伸。
二、发展现状分析
曲水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经营范围从最初的种植业、养殖业,逐步拓展到加工、旅游服务、手工艺制品、建筑采砂等多个领域,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底,曲水县已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40家(含一家联合社),注册资金达到3752.8万元,入社成员农牧民1435名,年产值达到2817万元。其中,种植类9家,养殖类11家,农产品加工包装类4家,农机服务类2家,民族手工艺类1家,旅游类1家,运输类1家,建筑类10家,采砂类1家。
2013年,曲水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在合作联社备案的合作社有61家,入社农牧民1746户,涵盖种植、养殖、旅游、加工、运输、建筑、采砂、制砖等农牧区多个产业领域。
2014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在农牧部门备案的合作社有61家(含1家联社),注册资金总额4693.29万元,涉及农户1945户,入社率26.8%,合作社涉及种植类15家,养殖类13家,综合服务类1家,农产品加工包装类4家,农机服务类2家,民族手工类2家,旅游服务类1家,运输类1家,建筑与采砂类22家。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合作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起步晚、产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覆盖面窄、运行能力差、品牌意识淡薄、信息渠道窄、专业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竞争优势不强等等。因此,该县抽取了多家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予以奖励扶持,对不合格的合作社提出限期整改要求,若仍不合格,该县将会协同县工商局对其予以摘牌注销。
三、存在的困难及不足
近年来,曲水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逐渐由小到大、由松散型向集聚型转变。经营范围从最初的种植业、养殖业,拓展到加工、旅游服务、手工艺制作、建筑采砂等多个领域。服务形式也由单纯的技术信息服务,逐步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
虽然曲水县合作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合作社步入了数量大幅增长与质量明显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但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足。
(一)资金不足且部分费用较高
扩大生产规模、农产品深加工及开拓市场均需一定启动资金,但由于合作社是弱势农牧民群众的联合组织,经济实力较弱,缺乏资金支持,发展后劲不足。而生产许可、质量检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等手续繁杂,办理困难,费用偏高,合作社难以承受。
(二)经营规模小,产品层次低,人员素质较低,创新意识薄弱,缺乏专业性人才
曲水县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没有持续生产能力,仅能季节性产出产品,满足不了大客户订单需求,经济效益不明显;且合作社成员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产品层次处于较低水平,达不到市场要求,加之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因此,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三)合作社规章制度不规范,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欠缺
大多数合作社章程、三会(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等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没有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建章建制,而规章制度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制约作用;合作社社务公开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不完善,且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和管理体制。
(四)农牧民市场信息滞后,抗风险能力弱、竞争优势不强
农牧民接收信息的渠道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又因合作社起步较晚,及特殊的文化、历史环境,故曲水县合作社整体上基础薄弱,抗压能力差,竞争优势不强。
四、解决对策、建议
(一)政策扶持方面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合作社加工包装、储藏保鲜、品牌培育、销售流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合作社向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发展延伸,促进合作社“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加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办社入社,尤其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围绕净土健康产业办社入社,发挥合作社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曲水县自身方面
1.制定示范合作社的规范标准,并进行规范的培训指导。曲水县要重视对示范合作社创建工作的培训指导,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经常性的走访乡村,协调乡镇共同组织宣传示范合作社创建工作相关内容,指导帮助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这样做能大大增强农牧民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达到规范要求的合作社予以资金扶持等奖励,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惩罚,甚至摘牌注销。
2.安全经营的同时要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及种类。构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开展品牌化经营,开展农超、农校对接等。积极探索创办经营实体,延伸产业链,丰富农特产品种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3.在探索中创新。创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曲水县可以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上,继续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经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有效形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社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曲水县积极引导、主动服务、大力扶持发展合作社,而合作社凭借其独特的组织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得以快速发展,且发展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在稳定和完善农牧区经营体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为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归桑旺姆.谋优势产业特色促农牧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上),2014(3).
[2] 马振宽.关于木垒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的调研报告[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6).
篇2
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1.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1.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1.4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
2.1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2.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3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各地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信息和项目服务,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发农产品加工及相关项目时,发改委、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方面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待。此外,合作社服务装备由当地地方政府买单,技术上的试验、示范、推广也由政府买单;吸收有能力、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人到综合服务站中来。
2.4增强服务功能,实施品牌战略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约束因素;自主治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39-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0.9万个,比2010年底增加15.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成员达3 444.1万个(户),带动非入社成员5 36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种质资源库78亩,每年可以供应种苗300万株,在澧阳平原带动形成了3万亩美国红提生产基地,近几年每亩纯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但是,由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带动力较弱和内部治理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注重数量扩张到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从合作社内部来看,主要表现在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等方面。从合作社外部来看,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政府扶持力度小等是重点。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合作社的质量提升就很难实现。
1.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作为其内部治理机制的组成机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并相互制约。它们职能履行充分与否是合作社能否实现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对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时就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了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利益分配制度,但实际的执行却很不规范。特别是资金积累制度、风险保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员入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类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何命军、周世民通过对长沙市45家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表明,股份合作型的烟农合作社未按《合作社法》规定制定完善的分配办法,家庭农场型的烟农合作社未按《合作社法》的规定运作,只提供农机和农资报务的烟农合作社也算不上真正的合作社[1]。全国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采取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的合作社有11.5万个,只占22.6%。另外,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公共积累还没有具体量化到个人,公共积累还存在模糊处理的问题[2]。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选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同时监事会与理事会存在着组织内地位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也是流于形式[3]。
2.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自下而上兴起的一种合作组织,合作社的发起者大多数是农村能人。2011年底,中国50.9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合作社达45.8万个,占总数的89.9%。常德市依法登记注册的8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牵头领办的占69.7%。这些领办人虽然因为拥有技术、销售、资金等方面“稀缺要素”而在合作社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他(她)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和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在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拓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带着农村乡土文化特色的“家长制”,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财务人员的任用也带有明显的“家族式”特点。这些在合作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管理人员,其合作意识、管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普遍不高,更难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尽快提高以理事长为主的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实现合作社质量提升的关键。
3.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就现阶段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来看,合作社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这些合作社的大部分都是由于共享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而结成的,要素所有者期望通过合作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而普通农户则希望合作共享稀缺要素[4]。因此,普通农户加入合作社具有很明显“利益趋使”特征。他们对合作社的关心程度、诚信度更多地取决于能否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利益,平时很少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度很小。在湘西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中,有不少的合作社理事长向我们反映,成员户即使与合作社签订了产品出售合同,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产品出售给价格更高的收购商,而合作社对他们的处罚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两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规,而对合作社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仅仅以通知、意见的形式颁布了一些规定。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配套,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大。以合作社的税收征管为例,当前在征管程序和办法上都缺少具体详细的规定,致使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代开发票管理存在较大风险,自产自销证明的真实性无法准确核实,以农民个人名义在当地村委会申请开具自产自销证明,直接到国税机关申请代开免税农产品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合作社未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造成漏征漏管等等。注册登记被变相收费,资金、土地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合作社。因此,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缺乏所需的政策支撑。
5.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合作社法》第9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由于政策法规中未明确赋予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很难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的业务指导和业务监管责任不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政府农村工作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协调,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试点示范、项目扶持、信息服务和培训等具体工作。实际上,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五项条件相对宽松,而且没有对发起人自身的约束条件,注册登记部门基本上不能发挥监督作用。政府农村工作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也因为没有明确其监督职能而没有履行本应由其承担的监督职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报表汇总工作的部门,更谈不上对合作社的财务监督。同时,合作社申请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的审核和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不严。调查中发现,既有专门为了套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平时不开展会计核算、为了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而临时赶做假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是少数,但也暴露出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不严的漏洞,使那些真正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了对国家政策的不信任感。
6.政府扶持力度小。到目前为止,国家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还很少。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优惠扶持政策只适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扶持政策只适合林业合作社。农业部等七部委颁布的《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中仅仅要求“凡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均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其他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仅体现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国家出台的这些扶持政策很少作出实施的细则规定,真正落实起来难度不小,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约束的成因分析
1.发起人自身素质不高且对合作社起主导作用。中国近9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能人领办。这些能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多数不具备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应有发现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纠纷的能力[5]。但是,他们在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稀缺要素”同时,产生了通过建立合作社获取更多收益的预期。之所以选择合作社而没有选择其他组织形式,主要是由于合作社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6]。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他们必然会在领办的合作社中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治理机制,而对自己不利的内部治理机制要尽可能的规避。因此,他们在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及财务人员的任用、在利益分配制度的选择等方面都会首先考虑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要让自己能够主导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2.中国当前农村务农人员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根据我们调查走访的情况,当前农村地区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主要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和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据调查统计,湖南1 800万务农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高达87.03%[7]。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对合作社的了解甚少,且普遍存在中国农村社会沿袭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和“小富则安”的心理,加入合作社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搭便车”。 他们不太清楚作为合作社成员应享有的权利,根本谈不上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这直接导致了合作社的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少数人行为,很少让成员户参与其中。由于农村务农人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被发起人主导的现状在短时期无法发生改变。
3.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影响了合作社对高素质人才的聘用。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使得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活动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靠天吃饭”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使得农业生产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合作社根本没有能力聘请具备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来从事经营管理,专门管理人才也因为待遇偏低而不愿意到合作社工作。合作社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多数工作只能从合作社内部选拔人才或临时从外部聘请。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常德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除少数聘请了技术顾问外(很多技术顾问不需要支付工资),绝大多数只是在1 000元以内的工资水平下聘请了会计人员。
4.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关系没有理顺。从中国的发展实际来看,先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后有《合作社法》。《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目的是国家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而提供的法律保障,但是,许多不正常情况也随之而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合作社的运营过程中要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等原则。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合作社设立之前的指导和对发起人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实际情况是合作社设立之前的指导与培训工作严重滞后,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任务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也不可能在合作社设立之前开展必须的培训工作。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五项条件相对宽松,而且没有对发起人自身的约束条件,登记注册不收取费用使合作社的组建几乎不需要成本,为了考核成绩产生的“合作社”、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成立的“合作社”、为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成立的“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相继出现,有少数合作社的入社农户名册都是虚假的,很多农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合作”。《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应当以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为依据按比例返还给成员,公积金应当根据章程规定按年度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是否需要进行监督,由谁来监督落实?对享受国家财政帮扶资金的合作社的资金使用如何进行监督?对申请税收优惠政策的合作社与非成员、非合作业务的甄别如何进行?合作社如何获得金融支持?农业保险如何与合作社对接等等。这些关系理顺需要国家自上而下进行制度设计。
三、基于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基本策略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认为,个人策略的选择受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部规范和贴现率四个因素的影响;自主治理应遵循清晰界定边界、明确占用规则、集体选择安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组织权利限度、多层分权组织八项原则;对于一个自主治理的组织来说,必须解决好制度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和互相监督问题。根据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解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中的约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守为广大社员谋取利益的办社宗旨。农户加入合作社主要受“利益趋使”,这是人的利己本性导致的“搭便车”。奥斯特罗姆理论认为,个人的理性和知识能力是有限度的,这就使得个人有可能也必须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利他的一面,参与集体合作,从而实现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的统一[8]。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为全体社员谋利益的宗旨,按社员对合作社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这样才能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2.完善社员大会表决规章制度的民主决策机制。奥斯特罗姆在解决制度设计中三个难题的时候向我们表示,成功的制度基于相互理解,合作组织如果不抱有某些共同的信仰、规范和概念,将无法自主治理[9]。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一种合作组织,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有参与合作社的决策和制定、修改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制定的各种内部制度更好地适应合作社的实际,才能保证内部管理制度得以顺利的施行,也才能促进合作社实现自己的集体目标。
3.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对社员的约束。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在分析内部治理中面临的可信承诺问题指出,一个组织内部在大多数人都遵守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时,一个人在计算了自己未来的收益后可能会遵守这些制度。但以后如果违反制度能够获得的收益高遵守制度获得的收益时,他很有可能会违反制度,除非违反制度的行为被发现并受到处罚。因而,合作社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来约束社员可能出现的不遵守制度行为,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确保合作社的稳定发展。这方面国外的合作社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4.高度重视联合社的建设。在一个区域内把和一个产业相关的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联合社,既能进一步提高单个合作社应对市场的能力,又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按照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权治理原则,在进行机构建设时,应本着分权的原则首先建立各层级基本单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各基本单位联合起来,从而形成纵向分权的多层级非营利组织构架。组建联合社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因为“一旦组织了较小的单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组织建构的成本就要大大低于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建构组织的成本”[10]。同时,分权式的组织安排也更能适应公共事物治理中所面临的复杂情况,且大大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 何命军,周世民.长沙市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10):33-35.
[2] 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 翟振才,刘永建,罗政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北地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14).
[4] 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5] 舒歆,骆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理事长影响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0-133.
[6]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
[7] 吴易雄.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12):36-40.
[8] 高轩,神克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79.
篇4
关键词: 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连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下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于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问题,更好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笔者对郴州市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郴州市辖11个县(市、区)、250个乡镇(其中镇86个、少数民族乡13个)、2946个行政村、25926个村民小组。全市总户数143万户,其中农业户92万户,占64%;总人口463万,其中农业人口339万,占73%;耕地面积340万亩(其中水田260万亩、旱土78万亩),人均耕地0.7亩。
截至2012年12月末,郴州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11家,其中,2012年新增183家;合作社成员2133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2%;全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9.06亿元,占同期农业生产总产值的6.78%。全市6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33428万元,平均每社54.7万元;农作物总面积62.8万亩,农作物总产量33.6万吨,平均每社0.26万亩和0.14万吨;畜禽产品总量6.34万吨,平均每社0.068万吨,水产养殖总面积0.6万亩,水产品总量0.23万吨;林产品总量2.12万吨。
据调查,近几年来,郴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快了农村产业调整的步伐。在郴州市新一轮的油茶开发过程中,全市共涌现了21家油茶专业合作社,涉及生产面积7.84万亩,占到全市油茶林总面积的76%。合作社新开发面积3.67万亩,占全市已新开发油茶面积的87%。资兴市蓼江华荣铺村是一个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山村,2003年仅三户专业养殖户,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品种改良,引进优质种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带动全村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二)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2008年冰雪灾害发生后,永兴县大元冰糖橙合作社迅速组织成员对因灾受损的果树进行统一的科学救护,当年他们的水果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以上。宜章县一六镇一带的生猪养殖大户两年前预测到了生猪市场的走势,迅速联合起来组成协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以合作社名义与饲料供应厂商谈判,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饲料价格,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减少生猪存栏,抢抓机遇进行生猪品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当轮生猪价格下滑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
(三)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生产投入品的统一购买和生产产品的统一销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宜章县岩泉镇泰鑫养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局的生猪定点供应基地,日前已与南海区签订了年供生猪15万头的合同,不仅保证本社成员生产的生猪销售无忧,还解决了一大批养猪合作社及其大户的生猪销售问题。苏仙区长冲铺葡萄专业合作社2012年第一次组织产品的统一销售,就销售了葡萄500多万斤,占到全社葡萄总产量的70%以上。此外,宜章县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校对接洽谈会;桂阳县佳宝油茶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参加了全国合作社(湖北)产品交易洽谈会,为打开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提高了农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水平。据郴州市农经局统计,全市合作社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05个,现有注册商标29个,拥有农产品质量认证数1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个数44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专业合作社数141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创建出数十个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永兴冰糖橙、宜章水浸窝杨梅、资兴东江湖蜜桔、汝城板鸭、苏仙区长冲铺葡萄等都成为了享誉市内外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全是间接性的。从调查情况看,占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法定的注册资金,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人经济体,因而金融机构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不多。由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仅适宜经营合作,并不适宜统一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都是间接取得的,比如通过龙头企业、农户、法人代表等取得贷款,由合作社使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利率不高,但贷款满足率低。根据问卷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多数是通过社员个人借款,故利率较为正常。6个月至一年的利率有80%为5.8%-6.3%。通过对郴州市农经局的走访调查,有贷款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98%,但实际满足率不到10%。
(三)合作社当前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社员个人向银行借款。调查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0户合作社中,有12户是社员个人向银行借款,有6户是向其他企业借款,只有2户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向金融机构贷款,但贷款未成功。
(四)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远远不够。调查郴州市辖内所有涉农银行,没有一家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两家国有银行更是连间接融资都没有,只有农村信用社对社员个人发放了贷款1624万元,村镇银行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2534万元。从调查问卷来看,所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可度不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不符合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而现在也没有特别的政策对他们予以扶持。因此,涉农金融机构虽然接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但都表示不符合他们的放贷条件,爱莫能助。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物,制约了信贷投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农房等资产认同度较低,有些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导致农民合作社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另外,由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发展不足,导致信贷资金供求不平衡。
(二)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金融产品供应不足。在调查中,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贷款需求,但因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与农村现有条件存在差距,形成一方面农户贷款难,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放款不出去的尴尬局面。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欠规范,不具备承担债权债务的能力。一是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组织形式松散,合作社对其成员约束力有限,增加了银行贷款的管理难度。部分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缺乏,或者形同虚设。二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从目前合作社贷款主体的情况看,多是以农户、龙头企业、股东的名义取得银行贷款,合作社自身很难贷到款。三是管理松散。由于从组织者到广大社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的合作社规章制度内容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不具备相应的合作社管理能力,规章制度建设滞后,运营管理随意性大。
(四)农业保险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风险的分担、补偿机制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是农产品,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决定了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大,需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来保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五)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滞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未到位。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其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平等合作思想,对合作经济认识不足。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宣传教育、规范管理等未同步跟上,导致部分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动力和能力受到了限制。同时,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还不到位,如登记注册、税收减免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专业合作社用地、用水、用电、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也未落实到位等等。
四、相关建议
(一)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农发行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补充作用,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大型基础设施及生产性资金投入方面扩大业务范围。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支农社会责任,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并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授信、信贷、汇兑与结算支持,真正把合作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来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参股,使其成为信用社的社员,建立起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核定信用额度,通过积极创建信用工程,打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绿色通道”。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网点优势,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行现代公司化管理。根据合作社法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法律法规设立和管理。比如要有规范的公司章程和财务制度,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明晰产权关系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使之具备独立承担债权债务的条件;保证社员股东的监督权得到有效行使,企业管理经营者由董事会聘请,企业管理者对董事会负责、对公司所有股东利益负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外部引进人才,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实行不同形式的信用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一是对以土地为入股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权质押信贷产品。二是对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提供企业为社员担保、订单质押和仓单质押等组合贷款。三是对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以大户和带头人为核心的联保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
篇5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西宁市城北区现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1家,注册总资金达8279万元。其中:种植业68家(包括蔬菜、花卉、果品和苗木),占总数的67.3%;养殖业16家,占总数的15.8%;农资购销5家,占总数的5%;其他(休闲观光、服务业等)12家,占总数的11.9%。合作社成员2484人,其中农民成员2464人,带动农户数8595户。
2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政策扶持
自2006年以来,西宁市城北区积极争取省市扶持项目,先后争取省级资金80万元,扶持城北区蔬菜协会、民兴西芹、鑫玉胡萝卜、华贵大蒜、源康、为农种植等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备电脑、投影仪和办公桌椅等基本办公培训设备,有效改善农民合作社基本办公条件,不断提高服务社员的能力。同时区级从预算资金中先后安排1564.2万元,对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乡韵、艺柏、谐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了水电路配套设施扶持。
2.2 规范运行管理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规定,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对四证齐全、能按要求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和财务决算的合作社纳入市级规范化合作社名录,并督促合作社逐步规范和落实合作社年度分红制度,规范记账。西宁乡韵休闲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等3家被评定为市级示范社,西宁为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宁艺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2家被列入2013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名录。
2.3 加强基地建设
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建成为农、乡韵、顺寨等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百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8个;2014年又将合作社纳入《城北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申报(复审)及管理办法》及《城北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奖惩及绩效考核办法》实施范围,进一步规范合作社运行模式和奖励扶持政策,提升合作社的产能和带动能力。通过下派农民技术员、开展技术承包服务等形式,将以合作社为主体经营的生产基地列入重点技术指导范围,引用“粘虫板、防虫网、诱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有效降低使用农药投入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基地蔬菜生产向精、细、嫩和采摘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机结合。
2.4 发挥品牌效益
注重品牌建设,鑫玉胡萝卜、民兴西芹、为农种植、乡韵休闲观光、金果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登记注册了“鑫玉” “巴浪”“青惠田”“乡趣” “农盛”5个注册商标;通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依托“城北区草莓节”等平台,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其中,大堡子草莓已经成为西宁市知名产品。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西宁市城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先进区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尚不规范。二是少数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意识不强,发展没有明确思路,没有真正发挥好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三是合作社成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少,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四是多数合作社还停留在果蔬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初级产品包装销售层面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少,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的动力不足。
篇6
[关键词]:黑龙江省绥化市 农民专业合作社 会计工作
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依赖优秀的经营模式,然而优秀的经营模式必然依赖着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同时没有好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没有严谨的内外监督模式。目前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出现了一些会计工作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已经逐步影响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会计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政府对于扶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加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来看都的到了扩大。但这也使合作社在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逐渐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进一步完善这些会计核算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
1、目前绥化市各县城的合作社几乎都存在原始凭证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整、不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例如:(1)部分合作社会会出现缺少收支业务的付款回单、取现、付款审批单等凭证的情况,(2)有的合作社收据、采购清单仍存在白条,甚至有的合作社费用开支原始凭证只有总金额没有具体明细,(3)领款单没有出纳签字,有的审批人和经办人为同一人,这些都不符合我国农业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
2、账务上存在账本记载错误,存在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记录不相符,摘要不具体的情况,有的合作社胡乱填写二级科目。据了解,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出现同一合作社会计科目使用不统一的情况,如合作对于收到的政府拨款和补贴,有的记入了“专项应付款”科目,有的记入了“专项基金”科目。有的合作社会计人员认为政府拨款项目需要验收就放长期应付不需要就直接出现金,还有的认为拨款应计入专项应付款,补贴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与此同时部分合作社搞不懂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区别,如:把合作社通过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转入资金和取得的农业资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等本需要计入专项基金的款项计入了专项应付款。并且大部分合作社只设置了一级科目,不能准确反映合作社运营状况;而且几乎不对“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有的即便设置了二级科目也不够合理。
3、中要求合作社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合作社对于现金收取必须有完善的,完整的,严谨的程序,经办人要明确自身权限。但黑龙江省绥化市的部分县的合作社财会人员存在着对规定不了解的情况,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引起了数据无法准确核算,没有准确的数据,导致成本计算的不合理,不明确。并且在年终编制会计报表时出现个别会计报表不平衡,使有关部门无法核对会计资料。
4、部分县城合作社部分科目选取不合理以及会计处理方法选取不恰当,如:对于财产清查产生的盘盈、盘亏采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导致核算复杂而且不符合实际应用;“无形资产”科目中的摊销直接冲减资产;种植及养殖合作社通常采用年限平均法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折旧,这种方式不能准确体现出生产性生物资产产量与其这就间的关系。
5、绥化市部分县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先进技术,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普及,但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中财务人员的理解程度有限,再加上没有经过会计电算化培训,并且农村老一辈会计人员很难接受这种运用计算机的新模式的会计核算方式,从而不能完成运用电脑操作会计核算的工作,导致会计信息获取渠道不够宽,并且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在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各相关部门对合作社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和对财政补贴资金的运用,明显缺乏监督,甚至导致合作社将财政补贴资金挪用,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这一直阻碍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在人员配备上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县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人员少,而且多数没有会计从业证书。有关部门没有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要求来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据了解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不懂会计的人做会计的事,勿把鸟人当牛人,根本发挥不到会计的作用。
二、导致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会计上问题的原因
(一)会计核算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少财务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甚至有些都没有学过会计专业知识,根本不了解会计核算,从而致使合作社几乎没有财务分析的能力,并且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国家的财经政策理解能力弱,针对合作社的税收政策也不能准切的计算。在走访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中有80%的人员都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甚至兰西县机械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只是小学水平,剩余的20%也仅仅只是职业学校以及当地电大毕业,没有专业的会计知识,也没接受过培训。并且听兰西县合作社管理人说:“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工资低导致没有专业的会计来工作,所以几乎是由村委会会计作账,并不专业”。
2、多数会计人员对中的规章制度了解缺乏,从而导致了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正如问题中指出的部分合作社搞不懂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区别才引起了上述的错误;财会人员的粗心也会使得明细科目设置不准确,并且财会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明细科目也引起了二级科目设置不合理;县城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监督与纠正,导致了会计处理方式的差异,不尊重实际情况合理修正科目的设置导致了核算复杂和错误,如:部分合作社依旧采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有的甚至仍在“无形资产”中的摊销直接冲减资产;在折旧方面由于合作社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折旧方式,这方面各合作社的财会人员考虑不全面,由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特性与其他固定资产的特性不同,生产性生物资产受生长规律与生产特性的约束,年限平均法无法处理产出波动大,各期不一致的情况,也就不能采取的适当的折旧方式,所以这种设置方法并不合理。
3、各地经管站没有针对农村会计进行电算化知识的培修,全部是老会计们自学,但这些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和文化的原因对于电算化的接受程度有限,学习能力低自然很难掌握电算化的知识,而且有的本来就不懂会计,要学习电算化更是难上加难。
(二)会计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在绥化市部分县城监督形式化,各部门不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和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合作社内部的会计信息不透明,即使设置了内部监督,内部控制机构,但却不明确自身的责任,没有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常常走形式主义,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致使社员们不能准确地了解合作社目前发展运营状况,无法对自己的交易进行预测。
2、合作社领导层及员工缺乏财会知识,根据走访看到兰西县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种植大户或者农民经纪人担任,而这些人的财务意识十分欠缺,不能够意识到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和提高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思想上缺乏重视,从而导致财务工作的欠缺,并且不在意自己的会计是谁担任,由谁担任,是否专业,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乏力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普遍现象。
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针对会计核算上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引入高校毕业生充实财会人员队伍,鼓励高校财会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支农”活动,开展农业会计实习项目,大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人员引入新的血液,并且促进农民与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加速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电算化普及工作,增加资金支持,并依托各地区经管站的支持,举办相应的电算化知识培训,普及电算化知识,尽量采用易懂,易接受的培训方式,加强年轻的财会队伍与老一辈财会人员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认真区分“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不同,并且加强政府资金的发放监管。建议部分合作社将财产清查中产生的盘盈、盘亏不经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直接根据获得申报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无形资产摊销时应通过“累计摊销’科目来核算,即发生摊销时: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贷累计摊销,不得直接进行冲减资产处理,针对生产性生物资产各期不同的产出分别采用年限平均法与工作量法,产出均衡采用前者,产出大波动大采用后者;针对适当情况采用加速折旧。
(二)针对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黑龙江省绥化市各县城的经管站多开展管理层培训教育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对主管财务人员的财会知识额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及业务能力,从而减少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对财会人员进行公开任免选拔,持证上岗,形成一支坚持原则,稳定精干的会计队伍。
第二、建议加强会计核算公开化,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公开化,透明化,让社员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准确的了解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以便对自己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进行剖析。社员们应充分进行内部监督,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使合作社的工作效率更高,避免出现松散的现象。
第三、鉴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合作社的政府扶持政策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善,建议绥化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和监督,防止出现假账错账等问题,从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晓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问题探析――以北京市为例.商业会计,2014(13).
[2]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
[3]白兆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文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2家,业务范围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中药材、农机服务等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合作社发展。
虽然农民入社积极性普遍较高,但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承包责任制影响,农民群众已经习惯了分散自主经营,仍有不少农民担心加入合作社后,在生产经营上会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管束。已经入社的农民,期望值过高,短期行为偏重,往往是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能共享收益不能共担风险。并且,有些人办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规避税费,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支持,空有合作社之名,不谋合作社发展之实。
(二)合作社规模小,带动力弱。
一是全市202家合作社吸收的成员数量少,多的只有310个成员,成员少的不足10人,这种规模的合作社比例占到70%。按农业部有关规定,较小的规模不仅很难得到上级的奖励扶持,而且直接影响了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的发挥。二是合作社经营服务大多数只停留在蔬菜、苹果种植、畜禽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组织,社员持续增收的能力不强。三是产品注册商标少,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注册商标4个,另有12个已提出申请;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合作社不足10家,市场知名度为高,品牌获利能力不强。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
一是相当部分合作组织机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组织还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二是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少数人操作,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三是有关制度和财务不健全,约束力不强,财务不公开、不民主。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二次分配机制”,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方式是买断式或定单式的,社员未看到合作社直接带来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活力和动力。四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多合作社的章程中都未考虑到风险控制这方面,一旦当他们需要引进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时,那么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摊上就会遇到困难。
(四)资金缺乏影响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其赢余除了提取少量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其余大部分都要返还给社员,自我积累能力很弱,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市2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万元以下的占到了三分之一。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需要资金,农产品认证需要资金,邀请专家讲课需要资金,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更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但由于合作社没有足够可供抵押的资金,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不少合作社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办理小额贷款,还要给担保人一定的好处费,无疑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合作社的和服务。
由于群众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还存在很多偏差,甚至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些认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学习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促进合作社的有序健康发展。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从农业、工商、科协等相关部门抽调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从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开始时即对合作社的运行进行指导、督导,并经常加强与合作社的沟通,除组织参与授课培训外,对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税收知识、质量安全、项目扶持、发展规划等内容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培训,真正为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提高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今年以来,从中央到省、威海市,各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对服务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合作社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并择优培育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各产业领域的示范社,这些措施的相继出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议由农业和财政部门牵头,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从现有合作社中筛选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功能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植,使之成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并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合作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三)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建议重点抓好“三化”建设。(1)生产标准化。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加强生产信息监管,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技术支撑力。(2)经营品牌化。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证”认证,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搞好优势农产品商标注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建议农业、财贸等部门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合作社广泛联系省内外各大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发展配送业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3)管理专业化。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以各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组建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全面负责同类别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同时,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市农广校、职教中心,定期举办合作社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和骨干社员培训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以常店为例:到2010年底,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干部带头农民合作社15个,占37.5%;大户带动20个,占50%;其它情况占12.5%。合作社种类涉及食用菌、生猪、苗木、绿色蔬菜、肉牛等,注册资本达2200万元,其中注册500万元以上的有2个,100万以下的有30个,小规模企业占总数的75%。据统计,农民人均收入的40%来自于专业合作社的贡献,形成了“产业全覆盖,农户大合作,规模大扩张,效益大提高”的发展态势,成为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其中万庄村硕果食用菌合作社,有农户60多家,资产规模超过500万,大棚食用菌远销国内外市场。该合作社运作规范,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的转变作出重要贡献。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生产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民增收滞缓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载体,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又可以扩大农业规模,促进农业结构规模化调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农业增效。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由于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要求农业必须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达到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农民合作生产的集中性和单项产品经营的灵活性,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比较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经营自然是更为有力。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最佳示范点。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引进、消化、传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广大农民以农技、种子、水利、畜牧等涉农部门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后盾,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就有了保证。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农民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
识,有的认为现在主要应发挥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把合作经济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有的部门和干部在工作中侧重于发展农村专业协会,不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位置;有的认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职能部门不宜多管,放任自流,淡化了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组织、引导职能。
二是规模较小,带动性不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社员与专业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以常店为例:在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注册资金在100万以下的就有30个占总数的75%,且企业规模不大。
三是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是专业合作社虽有规范的《章程》,但一部分流于形式;少数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难以发挥作用;内部制度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对社员二次分配比例小。
三、对策及建议
(一)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过程,现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化指导,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上级应每年按比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要开展和加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社间接到户的模式。
(三)完善机制,规范运作。⑴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指导 专业合作社制定完善的章程,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明确责任和权利;要强化民主管理,在内部决策上,严格执行“一人一票制”;要建立健全劳动、财务、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⑵是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对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其利润采取按交易额分配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结合,以更好地体现合作社的特征。
篇9
【关键词】合作社;成效;发展;对策
1.基本现状
1.1发展概况
2011年12月底止,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9家,共拥有注册资金10.64亿元,注册成员数15317人,带动周边农户近6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25.2%。5家合作社的7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家合作社的2个产品取得有机食品认证。有82家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83个,其中市著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个。
1.2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发展,厦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坚持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又实现了农户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密切了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和专业生产基地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和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
1.2.2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是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而合作社的发展也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合作社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已经成为率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重要带动力量。
1.2.3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得益于合作社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扶持政策,以及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的让利,农户的收入渠道变宽了,生产支出变少了,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普遍高于未入社农户。
1.2.4强化了农业服务功能,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社强化了自身的农业服务功能,从产前、产中、产后为社员提供了信息、品种、技术、销售等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弥补政府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的不足,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主要问题及困境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发展速度偏慢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9家,共拥有注册资金10.64亿元,注册成员数15317人发展速度偏慢。造成我市合作社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农民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合作社领办管理人才,缺少创办合作社的“动力源”;(2)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引导力度不够,扶持力度不够,创办合作社的氛围不够浓。
2.2管理不够规范
(1)民主管理机制不够落实。尽管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没有按《章程》办事,规章制度不够落实。有些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即使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在一些社员数量较多的合作社,在经营决策和利益分配中,存在着个人主义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利益分配向少数人倾斜,缺乏民主和公正。
(2)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是合作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合作社的盈余再分配。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与否,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带动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基本上只在合作社的股东社员或核心社员中进行,一般社员或普通社员未能参与分红,合作社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财会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合作社普遍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其财会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有困难,也很难到位。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合作社的财务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成员帐簿,有的甚至没有建账。
2.3指导工作脱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尚未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导致合作社业务指导工作出现脱节。
(1)管理关系不顺。目前,多数区没有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存在多头管理,农业、财政、供销、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都在抓,由于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容易出现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指导难到位。
(2)管理手段缺乏。合作社在登记注册中不需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没有向农业部门报备相关材料,也没有按规定报送会计报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合作社的发展及运行情况,难于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工作。
2.4扶持力度不够
中央和省已出台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由于有的政策比较纲要,不够具体,落实起来不到位,出现偏差。金融服务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量有限,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不多,也没有政府或部门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或者贴息贷款,地方金融部门尚未制定具体可行的信贷便利措施,手续比较繁锁复杂,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财政扶持问题。除了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扶持资金外,市、县两级没有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扶持力度不大。税收优惠问题。增值税免税申报手续较繁琐,所得税的优惠落实不到位。用电优惠问题。合作社未能享受到农业生产用电的优惠政策。
篇10
关键词 水稻;病虫防治;专业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23-01高州市金山街道办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有逾7 000农户,农业人口逾2.3万人,其中在家务农的逾1.5万人,年龄50岁以上的农户约占70%,妇女约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8%。全镇耕地面积1 466.67 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 153.33 hm2,蔬菜等其他作物约666.67 hm2。为探索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新模式,在省植保总站、市农业局的支持帮助下,金山街道于2011年3月15日组织成立了农民植保专业合作社,并在当地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为高州市第一支由政府引导扶持、植保部门技术指导、农民自发参与、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
1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新模式
金山街道群众基础好,农技站在村民中有较高声望,同时也是茂名市植保新技术推广示范镇。为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分散问题,在农技站的引导和带领下,从2010年开始,金山街道积极探索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的新模式,筹备成立了农民植保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由20人组成的病虫专业化防治队。在筹备过程中,农技站一方面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植保部门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购置了先进的机械喷雾设备,培训了专业防治队队员;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合作社多次主动组织村民召开会议和举办培训班,请省、市植保技术人员宣传介绍专业化防治的运作模式和优点,广泛发动村民参加专业化防治。在实施过程中,合作社采取补贴、优惠等方式吸引农民参加,每季水稻仅收取防治费用750~975元/hm2,同时在示范区实施专业化防治和农民自主防治的稻田树立宣传牌,标明使用农药名称和成本、施药时间、防效、产量等内容。通过对比,让村民亲身体会病虫专业化防治的好处,提高他们参加专业化防治的积极性。1年来,共有800户农民加入专业化防治,早、晚造实施防治面积346.67 hm2,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 规范管理,建立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
为保障病虫专业化防治示范区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专业化防治过程中发生防治效果与药害损失的评定等方面的纠纷,规范专业化防治队的服务方式、收费标准、农药采购和使用、植保机械使用和保养维修以及专业化防治队员的管理等,制定了《农民植保专业合作社章程》《参加专业化防治协议》《专业化防治效果评定标准和办法》《专业化防治效果评定专家库》《专业化防治效果调查方法》《农药采购和仓储制度》和《喷雾器的使用、维修和管理制度》一系列规章制度。1年来,协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专业防治队员操作行为规范,田间档案和服务记录基本完整,没有出现农户投诉现象。
3 科学防控,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效益
在专业化防治工作中,市、县植保部门及时向专业防治队提供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要点,在安全用药、病虫防治技术和药械维修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帮助解决专业化防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每次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植保技术人员均到达现场指导,帮助专业防治队员准确把握防治适期,确保药剂喷雾质量,通过1年的实施,早、晚造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在2011年晚稻遇到近10年罕见的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情况下,示范区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虫口夺粮”,充分体现了专业化防治是农业防灾减灾、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和保障[1-2]。据调查,实施专业化防治的稻田病叶率均控制在3%以下,而不少农户自行防治的稻田卷叶率达60%~85%。专业化防治与农户自行防治比较,每季减少用药1.5次,节省农药及用工费335.25元/hm2,每季增产稻谷762 kg/hm2。2011年金山街道实施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346.67 hm2,共增收稻谷111 t,节省人工和农药费用95 000.5元,总节本增收达603 500元,示范区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省植保总站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村民都愿意继续参加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村民普遍认为专业化防治可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和用工成本,提高稻谷产量。
4 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队伍进行培训
近年来,始终把培训提高植保专业化服务队伍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每年市植保站请专家到该镇对农药经营从业人员、专业队员、种植大户、村委会干部、村中种植能手等150多名登记备案的植保员进行培训,通过聘请从事农药管理、测报研究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生动地培训,让学员们对相关的植保技术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带着在开展统防统治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老师进行互动沟通,共同探讨,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为每位学员发培训合格证。加强专业队伍的应急防控演练,提升集体作战能力。培训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涉及农药的派配、施用技术分解、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农药包装废品的回收、先进植保械器的保养、维修等等各个环节。加强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喇叭广播等方式在社会上作为宣传,让农户明确统防统治工作的省钱省工、效果好等方面的优点,正确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病虫害统防统治事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为
(下转第125页)
(上接第123页)
病虫害专业队伍提供物资支持,每年市植保站为金山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十几台先进的机动喷雾器。并在区域组织召开小型无人直升飞机施药演练工作,免费提供财政惠农资金采购防治对口药剂。另外,还为病虫害专业队伍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指导,通报病虫害发生信息、建议采用施药配方,为防控提供保障[3-4]。
实践证明,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有较高市场化程度、有较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新模式,为全省各地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5 参考文献
[1] 丁旭,陈书华,吴小兵,等.水稻病虫害专业化承包防治服务新模式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2(1):23,25.
[2] 周世荣.临猗县植保专业化防治模式介绍[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