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22 07:5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护理员培训

篇1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培训标准;构建方法

老龄化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增大了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还需要在培育养老护理员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护理技能,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促进养老服务模式的变革。所以,要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必须构建系统规范的培训标准,激发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热情,使得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养老服务当中。

1.建设养老护理员培训总体标准

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是当前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而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标准。在一个完善的培训标准体系当中,首先需要设定的是培训工作的总体标准。在整体性标准建设当中需要重点把控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培训场地和设施。在培训场地的设置以及各项培训设施的安排方面,必须要符合养老护理员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要求,配备有专门的培训设施和模拟场地,确保这些场地设施能够辅助养老护理员完成多种护理技能的实践操作,积累丰富的护理理论知识。第二,师资队伍。培育养老护理员的师资团队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以便通过言传身教和示范指导等多元方法强化对养老护理员的教育指导。第三,培训档案建设。专门为养老护理人员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过程以及整个过程当中护理员的一系列表现,以便为培训评价打下基础。第四,培训评价与改进。在培训评价体系和标准建设当中,需要设置弹性空间,以便进行评价调整和改进。

2.设置培训机构及培训对象标准

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的培训机构要满足的标准主要包括:第一,培训机构具备对养老护理员实施专业化培训的师资团队,同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顺利的完成与养老护理员培训一系列的保障工作。第二,具备丰富的培训经验,同时在培训场地以及相关设施方面非常完美,能够有效培育经验和技能过硬的养老护理员团队。第三,设置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流程、组织和考核制度。培训机构需要立足学员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学习规律的计划,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与此同时,能够形成对养老护理员培训结果的全方位考核。第四,具备完善的师资管理、学员管理、教学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能够为培训工作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第五,具备实施理论和实践综合教学的方法、场地、设备设施等条件。接受培训对象需要满足的标准主要有:第一,热爱养老护理工作,具备职业道德素质,能够在日常工作当中坚守职业准则。第二,本身拥有一定的养老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能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当中认真学习和消化,努力完成各项培训工作任务,主动接受培训考核。

3.完善养老护理员培训考核标准

要想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就需要建立专门的考核标准,以便让养老护理员认识到自己在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第一,理论知识考核。要对养老护理员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评估,掌握其理论素养的发展水平。第二,技能操作考核。要评估养老护理员在护理技能和日常操作方面是否能够满足具体护理工作的要求。第三,过程考核。针对于养老护理员在整个培训过程当中的表现,也要专门设置过程性考核的标准,掌握他们是否能够认真负责的完成各项培训学习任务。在过程考核当中需要包括的标准参与培训人员的态度、培训过程当中的表现、培训参与度、与其他培训者的互动交流程度等。通过掌握养老护理员在培训过程当中表现的方法,建立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估整合的模式。

篇2

[关键词] 培训者培训模式;老年专科护士;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166-04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ining the trainers model in the cultivation of geriatric nurse sPecialists in clinical nursing units

SHI Hua

Department of Sterilization Supply Center, 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 Beijing 10009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ining the trainers model in the cultivation of geriatric nurse sPecialists in clinical nursing units. Methods Twelve cases of backbone nurses in 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rainers at February 2016, the trainers were taken the training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geriatric nursing, after they were qualified, they started to take next training for the nurses in clinical nursing units. The scores of nursing knowledge, nursing skills, 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 of trainers before training, after training, and after training for nurses were observed, the scores of nursing knowledge, nursing skills of nurses in clinical nursing units were compared,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nursing knowledge, nursing skills of trainers after training and after training for nurses [after training: (74.29±16.48), (78.24±18.03) Points; after training for nurses: (81.59±18.95), (86.61±19.36)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66.27±11.35), (69.58±14.13) Points] (P < 0.05), and the scores of nursing knowledge, nursing skills after training for n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training (P < 0.05). The sco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linical nursing, leadershi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thical and legal Pract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counseling each dimension of 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 and total scores of trainers after training and after training for nurses [after training: (22.31±5.28), (25.39±6.05), (23.85±7.63), (22.54±5.53), (20.34±3.05), (14.52±1.91), (16.68±2.01), (157.53±28.84) Points; after training for nurses: (25.78±7.15), (29.48±8.33), (26.82±8.05), (26.61±7.49), (24.16±6.13), (16.87±2.08), (18.99±2.67), (164.94±32.11)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18.38±3.29), (20.45±3.17), (19.37±3.13), (18.03±2.93), (17.44±2.33), (12.34±1.76), (13.36±1.44), (150.06±22.45) Points] (P < 0.05), and the scores above after training for nurs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training (P < 0.05). After the nurses in clinical nursing units accePting training, the scores of nursing knowledge (71.24±15.32) Points, nursing skills (74.29±16.42) Point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60.46±10.85), (63.36±12.55)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before training was 46.67% (42/90),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after training was 82.22% (74/9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raining the trainers model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nursing levels of trainers, Promote them to develoP into geriatric nurse sPecialists,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 Provide more suPerior nursing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渐延长,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老年护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我国老年护理事业尚在起步阶段,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严重缺乏,多数护理人员对老年专科护理知识缺乏深入了解[2-3],而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疾病,病情较为复杂,且病程长,老年专科护士人才的匮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的需求[4],因此,培养老年专科护士势在必行,其不仅能有效减轻老年护理压力,还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老年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5-6]。为适应社会老龄化的新趋势,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本研究采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对临床护理单元老年专科护士进行培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培训者 2016年2月选取北京老年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护理单元中具有丰富的老年护理知识、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教学能力、大专及以上学历、主管及以上护师、5年及以上护理工作经验的12名护理骨干人员作为培训者。所有护师均为女性,其中,内科6名,外科4名,妇科2名;大专学历3名,本科学历9名;年龄35~54岁,平均(48.2±9.6)岁;工作年限8~30年,平均(19.3±4.7)年;主管护师10名,副主任护师2名。

1.1.2 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我院护理单元中3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其中内科18名,外科14名,妇科6名;大专学历31名,本科学历7名;年龄25~38岁,平均(31.2±5.5)岁;工作年限3~14年,平均(9.2±1.3)年;护师20名,主管护师18名。

1.2 方法

1.2.1 培训者的培训 邀请我院内科、外科、妇科主任医师和各科护士长对12名护理骨干人员(培训者)进行培训,授课人员以邸淑珍的《老年护理》[8]和王艳梅的《老年护理学》[9]作为指导,并参考《老年病综合征管理》[10]、《老年长期照护》[11]和《老年中期照护》[12],同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课程,通过知识讲座、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网络自学平台等形式循序渐进地向培训者传授老年专科护理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老年正常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老年常见疾病与康复;老年健康保健、老年日常生活及社会护理、老年用药安全与护理、老年心理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等。每周培训1次,每次1~2 h,共培训16次,培训时间为2016年2~5月。

1.2.2 培训对象的培训 培训者完成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开始进入内、外、妇科各科室对护理单元中的护师进行培训。根据各护理单元的具体需求设计培训课程,通过知识讲座、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网络自学平台等形式培训,每2周培训1~2次,每次0.5~1 h,共培训8次,培训时间为2016年6~9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 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评分 培训前后分别对培训者与护理单元护师进行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考核。护理知识通过笔试的形式考察,满分为100分。护理技能参考邸淑珍的《老年护理》[8],考核内容包括压疮预防、用药方法、口腔清洁、叩背祛痰、床上擦浴等,满分100分。

1.3.2 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评分 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包含7个维度(58个条目),即科研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和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为0~4分,0分表示完全没有能力,4分表示能力很强。分数越高提示核心能力越强[10]。

1.3.3 老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调查老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对象为2016年2~5月(培训前)、2016年6~9月(培训后)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各90例,所有患者采用现场发放问卷或电话随访的形式填写调查问卷。满意度分为极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5个维度,总分100分,以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来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者培训前后以及培训护师后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评分比较

培训者培训后、培训护师后的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评分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培训护师后的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评分高于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培训者培训前后以及培训护师后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评分比较

培训者培训后、培训护师后的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培训护师后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护理单元护师培训前后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评分比较

护理单元护师接受培训后,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培训前后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培训前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46.67%(42/90),培后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2.22%(7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培训者培训模式是一种成本效益较高的成人教育模式,其不仅科学、高效,而且普及面和适用性广[11-13]。培训者培训模式以培训者为培训对象,先对培训者进行培训,再让接受过培训的培训者开展下一步培训,培训结构呈金字塔式增长,能全方位、多层次培养老年专科护理人才,有利于壮大老年专科护理队伍,缓解老年专科护理人才匮乏和护理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14-17]。目前我国专科护师的培养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培训模式及评价标准,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尤其薄弱[18-19]。为了探索培养临床护理单元老年专科护理人才的最优模式,本研究引入培训者培训模式,结果显示,培训者培训后、培训护师后的护理知识评分、护理技能评分、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P < 0.05),且培训护师后的护理知识评分、护理技能评分、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培训后(P < 0.05),结果提示,对培训者进行培训能显著提高培训者的护理水平,而培训护师后的护理水平更高可能是由于培训者在培训护理单元护师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励培训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培训者培训模式结合了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有利于弥补和纠正护理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0-23]。本研究中,培训后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培训者根据各护理单元的具体需求设计培训课程,能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更容易满足患者需求,实用性较强。本研究运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培养老年专科护士,能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经过培训者培训模式的临床应用后,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1)培训者的筛选工作至关重要,关系到培训者培训模式的成败。培训模式的培训者务必要保证能胜任临床护理单元老年专科护理的授课工作,否则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2)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培训者培训模式成功的基础。适时的考核、评价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培训效果。(3)护理部及护理单元护士长的支持和配合关系着培训者培训模式能否顺利进行。

我国临床护理单元老年专科护士的培养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模式,只有积极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际情况的老年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专科护理质量,真正使老年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刘传红,屈清荣,孙巧枝,等.培训者培训模式在护士静脉治疗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9):1114-1116,1117.

[2] 周云辉,周晓艳,文安笑,等.培训者培训模式培养临床护理单元老年专科护士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4,29(10):72-75.

[3] 邓俊,王晓月,程海丹,等.培训者培训模式在品管圈活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5):3661-3664.

[4] 郭莎莎,陈雪萍,王花玲,等.培训者培训模式在社区低龄老年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0):3756-3759.

[5] 张莹莹,李华珠,许勤,等.培训者培训模式在护理人员压疮防治知识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38-440.

[6] 刘志英,龚竹云,涂国红,等.老年ICU多学科联合护理培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 19(25):3115-3117.

[7] 沈志云,陈利群.培训者培训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250-1253.

[8] 邸淑珍.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9] 王艳梅.老年护理学(供护理学专业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0] 陈峥.老年病综合征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11] 宋岳涛,杨兵.老年长期照护[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12] 陈峥,王玉波.老年中期照护[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13] 赵振华,张爱莉,汪洁,等.上海市社区老年护理师培训效果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6,19(1):42-46.

[14] 周晓艳,周云辉,文安笑,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0):27-28.

[15] 陈秋华,陈萍,邵庭芳,等.系统化健康课程培训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9):4163-4165.

[16] 廖映红.对低年资护士因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指导性缺乏的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z2):339-339.

[17] 游汝,胡姑长,莫志云,等.老年病区陪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59-260.

[18] 周颖.优质护理服务与护理培训用于老年病房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0):119-120.

[19] 刘祚燕,陈茜,黄兆晶,等.老年专科护士培训学员对老年人态度及知识的调查分析[J].o理研究,2014,28(3):299-300.

[20] 龚兰英,杜凤娟,肖斌,等.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106-107.

[21] 计晓薇,张黎明.浙江省基层医疗机构老年无陪护病房护理员队伍现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14):116-118.

[22] 胡苏珍,夏海鸥,王国文,等.培训者培训模式用于社区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17):84-86.

[23] 庞亚娟,周兰姝.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17):2064-2066.

篇3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一般是50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很多属于兼职性质)。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护理人员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老年护理服务发展滞后,护理人员资源缺乏。

(一)老年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随着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增加,相应的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巨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6,《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每千人才拥有不足2个护士,然而护士偏重医学,并不是针对疾病预防和老年康复的。绝大部分护士因为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低,并且也没有职业晋升的机会不愿意转岗到养老机构做老年护理工作,工作阅历丰富资质较高的医护人员更加不愿意进入到养老机构或者护理机构,因此,老年护理人员目前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我国护理医学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不同教育层次,但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尚未构建起与我国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养老护理人员的教育资源投入较少,全国各大高校没有设置养老护理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不足,导致老年护理人员输出量较少,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般设置护士类学科,涉及到老年护理的学校较少,种种因素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老年的护理需求。

(二)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根据以往的调查,目前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能称之为“老年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只是提供端茶送饭,洗衣之类的日常生活照顾,缺少医护常识,对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和老毛病不能进行简单的治疗和护理,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或者急性病发作,不能及时给予救助,使老年人往往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另外,部分老年照料人员服务态度差,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和关怀,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期望。这些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来说,属于比较消极的养老方式,会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增加老人的精神焦虑感。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落后,以及对护理人员培训的缺乏,以及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得老年照料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服务老年人的意识,缺乏工作热情,而且缺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三)老年护理人员的地区分配不平衡就农村地区而言,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并且缺乏必要的养老资金,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相比城市更加缺乏保障。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养护老人的人员数量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农村老年人口不仅不能享受养老和护理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加剧了身体老化和病化的程度。农村老年人的疾病护理服务人员更是缺乏,农村的老年人能否得到基本的养老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配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难度比城市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更大。尽管一些城市建立了养老护理院,护理人员素质较高,但是这种资源较少而且老年人护理成本较高,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无法享受专业的护理人员服务。

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培养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开展老年护理人员教育,加强职业态度培训,老年护理人员的政策扶持以及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培养一批满足当前养老、护老需求的老年护理人员。

(一)开展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和技能鉴定建立多元化的护理教育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多样性、差异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农村、城市的养老模式。就农村而言,目前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针对这种养老模式,全民特别是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尤为重要,老年人应该学会自我护理的常识。最重要的是开展护理教育培训班,老年人在家务农的子女必须参加学习,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偿付能力,这部分培训应由政府拨款,对学习老年护理技能突出的子女给予奖励。另外,乡村诊所的医生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培训对象,可以对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就城市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同时发展,同时还出现一些养老护理院这类护理机构,面对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对老年护理人员的教育应该多样化。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分为专科教育(大专、中专)、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并对从不同层级毕业的学员进行资格认定,例如,借鉴会计行业,有从业资格证、初级、中级、高级,老年护理服务的资格鉴定根据教育水平、实际操作来颁发资格证书,对于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教育,教育年限不同。对于大多数老年护理人员来说,实践更加重要,理论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应合理分配。专科教育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妇女、失业再就业者和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设入学考试。在学生入学半年后再进行考试,用来考核学生的护理从业知识和素质,注重护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学教育是针对高级护理人员而言,学生主要来自转岗医生、护士、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主要培训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有的地区开始注重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资格鉴定,以江苏省为例,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解决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目前已经在全省先后建立15个技能鉴定所,开展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鉴定,举办多期培训班,组织等级鉴定,目前护理队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注重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培训护理人员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老年护理的职业态度问题,所以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培训及其重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护理情感起着直接决定以及导向的作用,能有效对护理学习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表明,因此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据调查只有4%护生认为老年护理有较好的就业前景,42%护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老年护理工作充满了各种猜疑,其他有的是为了文凭,并没有多少人有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打算。在进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外,还应该增加“情感护理”、“情绪护理”、“心理护理”模块。此外,培训教师是关键因素,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护理职业肯定,也要对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宣传和正面激励。

(三)注重对老年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教育的开展护理人员教育都要重视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护理教育,老年人的心理有其特点,焦虑不安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低等。容易感到孤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情绪悲观消极,易猜疑,对生活没有希望等。提高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质量,必须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研究。护理人员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心态。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有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政策倾斜现有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政府政策应该倾斜,使老年护理人员得到更好的职业晋升通道,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政策上对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要有明确的倾斜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在养老机构内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医疗和管理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对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免费岗位培训,可以定期送医护人员去医院学习进修,或者有机会到国外的护理机构参观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在原有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使得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晚年服务,节省去医院就医的费用,使医院的资源向更多的年轻人提供,达到养老机构和医院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4

关键词:社会支持;机构养老护理员;激励策略

一、前言

就当前的研究结果来说,我国有关学者已经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现状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其所得的研究结论基本上是统一的,均认为我国目前的养老护理员数量少、素质低、性别比例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均衡、工作队伍稳定性差等。在研究养老护理员的激励政策时,其提出养老服务业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但工作强度又比较大,社会地位也不高,因此提出了应当采用同工同酬、按岗取酬的新型薪酬奖励制度。而从社会支持视角出发针对养老护理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照护者,尤其是家庭照护者身上,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但照护者与养老护理员是不完全等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当前,有关养老机构的专业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支持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主要从社会支持视角出发,对如何解决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这一现状进行分析,力图有所突破。

二、相关概念

(一)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主要指的是那些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饮食照顾、康复治疗、医疗护理、健康保健等综合的社会组织。按照养老机构的不同类型进行划分,可以细分为供养型养老机构、养护型养老机构和医护型养老机构;而按照养老机构的不同形式进行划分,又划分为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年人康复中心、老年社会福利院等等;而按照不同性质则可分为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和公办民营养老院。

(二)养老护理员

我国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养老护理员定义如下: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照顾和护理的服务人员,其主要等级包括初级护理员、中级护理员、高级护理员和技师。同时,该标准还对各级养老护理员的晋级培训期限做了明确规定:初级需要至少180标准学时,中级则不应当少于150标准学时,高级需要大于等于120标准学时,而技师则需要不少于90标准学时[1]。

三、养老机构的现存问题

(一)主要内容

养老护理员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老年人,而工作场所通常是各类型的养老机构内部,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及购买能力、对为自己提供服务的养老护理员工作的反馈和评价、养老机构本身的经营条件和水平、相关养老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养老机构是否制定了规范的管理条款等都对养老护理员的激励起到了非常直观的影响作用。

1.国家政策的帮助

在我国的三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计划纲要》中,都提及了应当扩展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升养老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质量,这能够对改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提升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意愿和能力,也能够促进养老服务人才收入的提高。三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计划纲要》的实施都主要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作为保障,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国家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根据我国老龄化的现今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培养应当尽早地被提上日程。

2.非盈利组织的援助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是一个由对社会福利事业给予较多关注或从事与社会福利相关工作的企业和个人自愿、自主组织形成的全国性非盈利社会组织。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定期组织对于协会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能够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素质较高、稳定性较强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在对养老服务人才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对养老机构管理者的培训,如果能够使管理者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那么对于整个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社会企业的援助及社会个人的援助

现如今,放眼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仅仅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也开始致力于支持公益事业,履行企业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从而能够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养老服务业在当今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社会个人的捐助,尤其是在养老机构内接受服务的老人或其家属的捐助,这是他们对于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的一种认可和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养老服务人才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褒奖,使他们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具热情。

(二)当前机构养老护理员素质构成不合理

与十年前相比,现如今的养老机构护理员的素质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善和提升,其专业化水平仍然比较低,且男女比例和年龄比例都呈现出了严重的失调。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现状调查,其结果显示,养老护理员中有84.6%为女性,超过40岁的占80%,中学以上文化学历的仅有33.1%,而农业户口的占56.9%。

(三)现存问题

1.激励目的有偏差

由于养老服务人才所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阻碍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养老服务机构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人员就是养老护理员,因此必须要首先解决养老护理员的激励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养老服务人才团队的建设问题。当前我国所实行的种种激励政策都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并未将养老护理员自身作为激励政策面对的主体,这就会使得激励政策存在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偏差或不完善,无法充分促进养老机构内部人才的发展。

2.激励内容不全面

当前,我国所开展的养老护理员人才团队建设工作主要都是围绕人才技能培训来展开的,而本文认为,无论是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技能培训还是其他相关业务训练都应当以“有人参加”为前提,即必须要招募到足够数量的、愿意从事相关职业的工作者才能展开培训。当前的各项政策及各社会主体的支持都将重点放在了人才培训这一方面,但无法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使得该行业招聘工作异常困难[2]。

3.激励对象单一化

养老护理人才队伍的激励政策建设的主力基本上是国家的力量,而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政府始终非常关心老年人养老的问题,尤其是当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后,我国对于各项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制度建设均进一步增加了投入力度;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逐年增加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而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关于机构养老的观念也得到了逐步的转变,其逐渐意识到了养老护理员在整个养老行业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开始致力于支持养老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四、对策与措施

(一)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整合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资源上,同时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使养老护理员的激励工作得到更进一步的推进。同时,由于社会支持的实施过程中,促进人才是其主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实施社会支持既能够满足人才对于衣食住行等基本层次的需要,又能够满足人才对于中间层次和高层次的追求[3]。

(二)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也就是国家支持,在全部的支持主体中,政府无疑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的,因此政府支持无疑能够为养老护理员的激励政策建设提供具有基础性的保障。在政府支持的过程中,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格外的注意:首先,要使社会上扭转对于养老服务行业工作者的观念,提高其职业声望,需要政府首先转变其观念,起到一个引领和促进的作用;其次,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作为一个“主导者”的作用,按照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需求转变,适时地对现行的激励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政府要重视完善养老服务机构从业者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4]。

(三)养老机构的组织支持

各大社会组织所能够为养老护理员激励建设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作用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政府制定的政策需要社会组织帮助落实,养老机构的人员招聘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等都需要组织的帮助和支持。许多养老机构的成功经验都已经表明,仅靠政府制定的政策已经无法完全实现激励人才的目的,组织也必须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和作用,才能使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得到切实的满足[5]。

(四)家庭支持

家庭相比于社会组织和国家来说,拥有更加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优势,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家庭教育是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的最主要的途径,家庭孝文化教育无疑是一切道德教育的起点,父母如何面对长辈将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博爱精神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和孝顺精神,由感恩小家逐步延伸成为感恩大家,能够做到推己及人[6]。

五、结束语

篇5

【关 键 词】养老服务人才 现状 对策 培养培训

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变化,传统的养老方式和陈旧的老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改变,个人和家庭应对养老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迫在眉睫。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做保证。我国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时,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此,必须开展老年服务人才的调查研究,探索人力资源构建策略,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对山东省淄博市19所养老机构的200名养老服务人员进行调查,同时选取了部分淄博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为个案进行了研究。

(一)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国家民政部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指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职康复人员。为老人服务的机构有1名医生和相应数量的护士。护理人员及其它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1]此规范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仍未作出明确的量化和统一标准。

关于养老服务人员需求数量的量化引起了有关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如张良礼先生在借鉴我国香港地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我国养老机构中每5个床位配备1个服务人员的标准,计算出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模型为:所需养老服务人员数=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5。[2]

目前淄博市有养老机构75所,拥有床位数5655张,运用此公式可计算出淄博市养老机构所需服务人员数量为1131人。根据2004年《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我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而在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假如中国养老机构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现在的0.84%提高到发达国家目前的低限3%,按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之比3:1测算,即可提供150多万个就业岗位。[3]

由此可知,社会化养老服务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加快,这个需求会不断扩大。从长远看,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各高等院校加快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各养老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充足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保证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运转。

(二)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1、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养老服务事业是关爱夕阳人生的朝阳产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其他人员相比,养老服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需要有更多的爱心、关心和耐心。对任何一所养老机构而言,从业人员对老人的关爱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是其盛衰的关键所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乔老年公寓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向员工提出“五心”“六多”和“七不”的要求。五心即:满怀爱心、一片热心、处处关心、事事操心、周到耐心;六多即:多一声问候、多一句解释、多一点同情、多一份关爱、多一些笑容、多一声祝福;七不即:不礼貌的话不说、不耐烦的话不说、傲慢的话不说、责难的话不说、泄气的话不说、庸俗的话不说。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浓浓的亲情充盈着公寓的每一个房间。

据了解,有些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对老人缺乏爱心,缺乏职业道德,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对老人表现出不耐烦、厌恶、冷漠等态度,对老人的要求视而不见,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老人有粗暴行为。

2、年龄偏大。据调查,淄博市养老服务人员集中在36至50岁这个年龄段,而且46至50岁人员最多。(见表一)

养老服务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优势在于,此年龄阶段的工作人员心理较为成熟,有一定社会生活经验,做事稳妥,更懂得如何关心照料老人。但因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较重,在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方面不及年轻人。养老机构应进一步吸收工作热情、学历层次较高的年轻人充实其中,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

3、学历层次偏低。淄博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学历在初中层次或者以下的占75%(见表二)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因此,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如何吸引更多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依旧是各养老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4、性别结构不合理。淄博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90%以上的从业人员为女性,性别结构极不合理。原因在于,目前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处在较低水平的层次,服务内容大多为日常生活服务,如洗衣、做饭、卫生清理等,仅仅满足老人的生存需求,把养老服务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从社会分工看,女性更仔细、更有耐心,所以更适合这项工作。但是从高素质老年人入住的增多和养老机构的发展看,养老机构同样需要更多思路开阔、有魄力、高素质的男性从业人员。

5、专业知识缺乏。养老服务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养老服务的提供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养老服务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培训。在日本,从事老年福利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经过考核,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后才能担任养老服务工作。而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很少,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这是造成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入住率。

(三)养老服务队伍不稳定

由调查可知,从业人员普遍工作年限较短,缺乏工作经验。原因是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太大,尤其是年轻一些的员工,职业思想不稳定,只把当前职业看作临时性的工作,不打算长期从事本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对这一行业还存在偏见,认为本职业是伺候人的工作,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感觉被人瞧不起;另一方面,目前这项工作待遇不高。养老机构人才外流严重,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难以引进,致使养老服务人才十分短缺。养老服务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声誉和效益。为此,政府和养老机构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力争“待遇留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影响力,让每所养老机构都能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服务队伍。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专业水平较低的现状,各政府部门、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应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建议,在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开设老年学专业和社区服务类专业,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制定社会福利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开展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编辑老年服务专业教科书。总之,应着重加强在岗服务人员的培训,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养老服务质量。

(一)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素质

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将于2015至2020年开始,加上显著的高龄化趋势,从现在开始储备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可能是最好的时机。[4]从长远看,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养老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快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培养,为养老服务事业积蓄更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的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应对目前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局面,短期内,必须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过培训来弥补当前的人才缺口。正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强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5]

1、了解在岗人员的培训需求

表四看出:95%以上的养老服务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只有4.3%的人员参加过岗前培训,而且时间非常短,一般5-10天。98%的服务人员认为当前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95%以上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意愿,要求以短训为主,因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在35岁以上,他们自身家庭负担较重,除了工作学习外,还有家庭、孩子、老人等需要照料。为此,养老机构应与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共同努力,了解在岗人员的培训需求,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2、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1)培训形式:从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如针对年轻人精力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情况,开展为期1-2年的长期培训班,让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为养老服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现象,开展一个月或三、五个月不等的短期培训班,使他们在兼顾工作、学习和家庭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高校还应派出业务能力较高的教师深入各所养老机构,为机构员工举办专业知识讲座。

(2)培训内容:调查表明,有15%左右的人员需求管理知识,46%需求护理知识,25%需求保健知识,9%需求文化、体育等娱乐知识,需求其它知识的占5%。其中需求护理知识的人员最多。除护理知识外,还应有老年营养保健、老年娱乐活动、老年人权保障等培训内容。使他们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服务。

3、建立养老服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养老护理职业的发展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国际公认的一个专业行业。这个专业有独立的知识体系,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被社会认可的职业准则和专业的认证制度。而长期以来,我国对护理员的技能要求却没有规定,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鉴定、培训要求、知识结构等都还是一个空白。直到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为“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从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2004年9月了首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自此养老护理员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政府、学校在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时,应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一套完备的资格考核制度与体系,从培养培训到持证上岗,再到上岗后相应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建立一套激励措施,使从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逐渐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生命力,使其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健康、蓬勃发展!

(二)增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指出:“加强人才培养,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6]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设立了老年学专业。另外,一些高校在本专科阶段对个别专业学生开设了老年工作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开设了“老年心理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了“老龄事业管理”课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了“老年社会工作”课程,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疗系开设了“老年医学”课程。[7]老年服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养老服务人员应具有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掌握某一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为此,1999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另外,还有长沙民政学院等十余所学校开办了同类专业。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7年录取了首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此专业的开设引起了政府民政部门和各养老机构的广泛关注,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也表现出较高热情。

此专业的开设应对了社会需求,从全球和我国老龄化发展可看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21世纪是一门有着广阔前景的朝阳专业。但是目前办学中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办学层次较低,多为中专或大专;办学模式多以职业教育为主,国家对于这样一个社会需求量大的新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纲,缺乏统一的教材,缺乏完善的办学条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等。所以本专业的研究和开设还应注意以下主要问题。

1、完善条件,开拓思路,提高质量。尽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在全国不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根发芽,但是各所院校的专业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教学设施不到位。因本专业涉及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心理健康咨询、老年心理护理、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老年健身与娱乐等多门学科知识,许多学科知识需要在设备器材的操作中辅助学习。有些学校虽有一些专业训练器材,但多为摆设,使用率低。为此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研究和办学前景远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院校应开拓思路,参加或举办相关学术探讨和办学经验交流会,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学习和吸收其它学校办学的有益思想和经验,将大大促进本专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我国早一个世纪,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比我国早得多,他们办学思路的广度和深度都强于我国,他们的投入也较多。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强与国外开设本专业的学校联系,派出教师外出学习,或聘请他国教师来校讲学,进行办学的互动和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的理念和经验,融入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中。如大连职业学院与日本东北福祉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派出教师或学生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办学质量。

另外,许多学校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老年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教师。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目前专业教学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各所院校应在设备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以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目前人们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本专业存有偏见,认为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不强、伺候人的极为繁琐的工作,而且面对的是老气横秋的老年人,工作环境死气沉沉,远没有幼儿园朝气蓬勃。如此的偏见直接影响着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学生不是心甘情愿选择的本专业,即使选择了本专业,也没打算将来从事本专业。对我校老年服务专业调查,有14.3%的学生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很吃亏,37.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改行。

学校应广泛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以唤起全社会对老龄事业的重视,让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尊重养老服务人员,让那些接受过正规教育或培训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学有所用,让他们充实到老年服务与管理队伍中,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水平。

3、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老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对于实践性问题,除了需要理论的宏观、微观指导外,更需要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中,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理论高度,让他们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看待老龄化问题,步入工作岗位后,具有一定的研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对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教育学、老年营养学、老年文化娱乐等课程既要全面掌握,又要有所侧重。让学生从相关课程中专修、精修一两门并能熟练掌握其技能,将他们培养成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能力的老年服务专业人才。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指出,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养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8]为突出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可加强与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到养老机构实习,并加强专业指导。大学生社团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引导老年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成立“为老年服务志愿者”团队,并动员吸收中小学生及其它高校的志愿者参加,吸引社会上希望加入该团队的热心人参与其中。还可与较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联合,向企业募集部分资金,动员其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举办“我为老年人献爱心”活动,激励学生和企业员工为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进行捐赠。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使老人、学生、员工、企业、学校多方受益,老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多方照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提高了组织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和员工为社会做了有意义的事情,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这是活生生的无价广告,在团队活动中,企业形象、学校办学声誉日益彰显。

4、拓展就业渠道,保持本专业持久的生命力。本专业虽前景广阔,但目前各所院校的招生形势并不十分理想。大连职院首届44名学生毕业时虽百分之百就业,但时隔一年,仅有不到一半的毕业生仍从事本专业工作。长沙民院首届毕业生同样存在着对口就业机会,而真正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还不到40%。[9]

“就业率”是本专业的命脉所在,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着该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质量。为此,学校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与各养老机构建立互助关系,提高养老机构的人才意识,大胆使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待遇。只有养老机构员工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老人入住,使养老机构效益上升,经营走上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OL].hnyzmz.省略/html.2005-6

[2][4]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5,92.

[3]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OL].news.省略/,2004-9-7

[5][6][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OL].news.省略.2006-09

篇6

关键词:民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59-02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逐步放开了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大门,大量的民办养老院涌入市场。目前,民营养老机构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公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在经营上多以小型化和面向低端市场为主。民营养老机构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养老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多数民办养老院面临着入住率低及亏损经营的困境,与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为此,探究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我国民营养老机构摆脱目前的困境,对于我国应对老龄化将产生积极意义。

一、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优势

(一)民营养老机构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 060个,总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但仍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1]。面对大量的老年人群,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显得捉襟见肘,政府不可能以通过大量建设公立养老机构的形式来解决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的现状,在这种大背景下,民营养老机构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较以福利性质为主的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消费群体更为广泛,在未来的发展中,民营养老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自然也会更大,这是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趋势上的优势。

(二)民营养老机构更符合未来养老市场发展需要

民营养老机构作为民营企业在企业的运作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效益是民营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与公立养老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公立养老机构在经营上采用国营模式,不仅盈亏由国家负责,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因此,节约经营成本的积极性不如民营养老机构,更重要的是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理念更看重养老机构存在的社会效益,对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公立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重点。就资源的利用率而言,民营养老机构相对于公立养老机构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且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我国养老市场将会更青睐于资源利用率高的民营养老机构。

(三)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

民营养老机构可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分出不同的档次,以满足不同养老需求。同时,民营养老机构要突破保障型养老机构模式,不仅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吃、住和生活照料的服务,还要满足医疗、学习、社会参与、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较公立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老年人群更加丰富。可根据入住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的选择提供访问护理、日托护理、卧床护理,这种丰富的护理模式是养老资源有限的公立养老机构很难做到的。

二、当前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困境

(一)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条件及服务质量较差

民营养老机构的建筑多是由旧楼改造而成的,无论是在房型建筑、无障碍设计、照明,还是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都难以符合老年人行动住宿的特殊需求。在医疗设施方面缺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在经营管理方面,多数民营养老机构照搬了公立养老机构的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后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层人员虽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但缺乏与老年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制定的管理经营策略上没有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群的需求特点。这些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群入住民营养老机构的信心。

(二)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不能满足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目前老龄工作和服务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2009年《民政统计年鉴》公布,全国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职人员是27.9万人,其中优抚类的收养单位服务人员是3万人,福利类的收养单位人员是24.9万人[2]。虽有众多的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作为补充,但较之全国1.67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来说,供求差距依然明显。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同时整体队伍的素质偏低,受雇服务人员的年龄偏大且多为下岗人员或农村进城的务工者,这支养老服务队伍的结构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加上后天培训方面的缺失,日益暴露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对老年人生活护理、医疗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不足。

(三)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

我国目前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备,民政部虽先后颁布实施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各地也相继颁布实施了类似的规章,但这些法规的内容并不完善,没有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养老机构并未形成质量管理体系,虽涉及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纠纷时有发生,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和相应的服务标准,服务纠纷所造成的性质和所造成的伤害无法明确地确定,这给老年人维权带来不便的同时给民营养老机构的整体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在人们心中服务质量较差的形象,这是导致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低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养老机构软环境和硬环境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增强养老机构内部设计的科学性是提升民营养老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养老机构结构的设计而言,民营养老机构应紧抓老年人群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给予这些老年人家的感觉;在房间的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属于自己不扰的空间,摒弃集体化宿舍的管理方式;养老机构内部应具有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房间标志,要给养老机构中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养老机构内部的装饰应具有适度的声光环境以便视力或听力已经减退的老年人活动,连接养老机构中各活动空间的通道应具有方便的可达性,要考虑到养老机构中的残障人士,对于养老机构中家电、运动器械等常用设施在使用上应简便易于老年人操作。

(二)注重服务细节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要从细节入手。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有着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由朝向外部世界转而朝向内部世界的变化趋势[3]。减轻老年人负面情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常与老年人沟通,民营养老机构应在这方面下功夫,将这种沟通标准化。在和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老人的变化,说话的语速适当放慢一些,语气尽量温柔。在每次交流后要有交谈记录,以便了解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满之处,进而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改进。

在饮食方面民营养老机构应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服务并配备专业的营养师为老年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饮食指导方案。专业的病人营养师要根据老人疾病的需要随时个性化调整饮食结构,力求通过膳食调养使老年人的肌体营养达到平衡,这种食疗可作为养老机构的服务特色来增加养老机构的吸引力。

(三)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民营养老机构护工缺乏完善的护理知识培训,护工在护理中只能提供一些保姆式的照料。反观英国、美国的养老机构在聘请养老护理员时,会对其进行专业的生活照料培训,以及一定的医疗护理技术培训以便能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技术含量[4]。因此,民营养老机构应具备一套完善高效的培训方法来提升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养老机构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员工进行分层培训,分层培训是指按照不同年龄、等级、年龄进行划分的培训教育方式[5],养老机构要根据护工不同的个人基础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尽可能地提高护工培训的积极性,激发护工的潜力,避免护理人员的重复培训。专业性一般的民营养老机构可送专业化水平较强的医疗人员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例如送到医科大学学习,学成后将掌握的医学知识在养老机构内进行推广。

(四)规范民营养老机构服务的行业标准

规范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要由政府与养老机构共同努力。民营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特殊服务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其中包括护理规范、统一的合同文本等方面的内容,政府应制定《养老机构服务标准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将老年服务并入法治化的轨道。民营养老机构方面应建立行业协会来发挥行业的管理作用。在服务方面,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在沟通方面开展信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在规范方面,组织服务纠纷的鉴定工作,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在监督方面,组织实施行业标准,对民营养老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 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7):187.

[2] 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See B.L.Neugarten(Ed.),Personality in Middle and Late Life,Atherton Press,New York,1964.

篇7

每个人都将老去,这就意味着养老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话题,一方面每个人从年轻时就当为自己养老规划,另一方面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有益、可行的社会养老体系,在这方面,南通收录 “居家养老”信息的做法就是值得殷鉴。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的一种养老模式。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家庭养老功能相对弱化、有养老服务需求而又不愿意离开家庭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经济特别困难的老人及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以及志愿服务等。

毋庸置疑,南通收录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是社会事业部门为百姓干了一件大实事、谋了一件大好事,但无疑这种模式离成形的、成体系的、规范化的社会化养老还差得很多,许多精细工作还待解。众所周知,养老需求市场是极其巨大的,而供给往往又是很薄弱的。例如城市老人被重视,农村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怎么办?如何让居家养老模式不遭冷遇,让养老作为一种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坚实地走远?真正让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有所靠?

笔者以为“居家养老”模式有两个发展“瓶颈”:一是更新老人观念,受淳朴传统观念影响,老人总觉晚年儿女在膝下端茶送水温馨,总以为晚年与儿女沟通亲切,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总觉得别扭、不舒服,对工作人员所作所为总有一种不认同感、不信任感。

二是经费问题,庞大的服务市场,偌大的服务群体,这笔经费怎么构成?由谁来支付?怎么支付?以东莞为例,按目前标准,全免的每月提供30小时服务、半免的每月提供20小时服务,按照12元/小时计算,全市推广一年需要1.5亿元。这笔巨大财务支出由谁来埋单?如何分配还是一个未知数?东莞尚且如此,全国那么多乡镇、还有一些偏僻穷困的山区也不知道该怎么落实?

如何打破“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以笔者之见,一是要有优惠政策的支撑,养老护理不需要政府硬件投入,但它能缓解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难题。养老护理岗位作为一个低收入的社区服务岗位,它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比如为所有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养护员缴纳双险或者提高孤寡老人养护补贴费用。

二是,护理人员培训要到位,国家要给护理人员免费提供培训费用,再组织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确保考核合格后再持证上岗。

三是,增添养老护理保险的险种。对一些承担不了养护费用的老人,政府应该参照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对40岁至65岁的人设立养老护理保险的险种,在65岁以后可以提取养老护理保险金,来支付护理费用。

篇8

没有“书记”的门牌,没有沙发、茶几、老板椅,更没有证书与奖杯的展示柜,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尚少梅,就在她那张和同事挤在一起的标准办公桌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补缺口,投身大课堂

护理队伍上的数量与素质上的缺口,一直是中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难题。今年中国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至少在500万人,以至于养老院的门槛越来越高,有的公立养老院排队排到了100年后。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有限,养老机构风险极大,很多养老机构怕担责任,甚至把生病的老人拒之门外。凡此种种,出路在哪里?

原本在基础护理领域已经颇有成就的尚少梅从2006年就开始主动关注这个问题了。当时她承担了教育部重大立项课题:护理干预提高痴呆患者及其照顾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后才发现,诺大的北京城居然找不到人来完成方案。

当时的老年护理队伍多集中在医院和养老院做护工,他们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而且对城市老年人身体和心理护理上的特殊需求没有深入的认识,一旦有机会随时准备离岗。尚少梅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不只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的难题,还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中国亟需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教育工程,这里不但要有资金有管理有组织,还要有课本、有实际的操作练习。

“这是不是我们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事儿?”反复思量后,尚少梅觉得医院要走进社区,护理也必然要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建立一个养老护理的教育体系,是自己专业的延伸,更是中国亿万老年人的需要。从此,已经身兼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主任和学院党委书记的尚少梅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讲台,主动投身养老护理的社会大课堂。

有课堂就要有教材,尚少梅首先想到了日本。日本在上世纪中期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也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在2010年的一次出访中,尚少梅不仅实地考察了日本养老院的管理模式、服务制度、理念和设施,详细了解了护理人员的收入、培训和技能水准,更发现了日本集十数年养老服务经验的大成之作《老年人实用护理技术手册》一书的价值。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从专业的护士到经过简单培训的护工甚至是老年人的亲属,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详细的护理知识和方法。通过与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协会的沟通,尚少梅在我国第一届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把这本书引进国内,并立刻以国内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实际水平出发,编写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手册教材。

而且光有教材还不够,中国的特点是90%以上的老人都居家养老,尚少梅就想方设法地把养老护理知识向家庭传播。她主动找中央电大合作,把纸面的教材做成覆盖全国的视听节目,今年还计划把相关知识碎片化,在手机上、Pad终端上做成可看可学的内容向社会推广。国家的投入也印证了尚少梅的学术敏感,民政部已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拨出专款用于培训养老护理员,2010年拿出1500万元、2011年拿出2000万元、2012年拿出3000万元来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口正以百万级的速度在减少,预计到2015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可以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尚少梅的教材来的正是时候。

“在身体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老年人和家人可以通过自学实现自理,老人身边的家属和保姆也可以成为合格的护理员。这就是我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的理想。”自己所有的付出在经济上鲜有回报,但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尚少梅觉得很值。

立规矩,渐以成方圆

国内养老机构难以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疏于管理,质量难以监控。

2008年,尚少梅主持和承担了北京市卫生局委托“北京市护理院设置规划”项目和其后的“北京市康复院、护理院试点工作项目”,重点解决难以居家养护的老人的康复和护理问题。为此尚少梅考察了海内外很多优秀的护养型养老机构,她发现,在众多的规章和管理方法背后,模式的确立和标准的制定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此她应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之邀,主动承担了《老年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项目。这是一个极为庞杂的项目,不仅有文献研究和现状调研,还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养老服务现状,从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和需要的角度,提出中国自己的护理理念、评估技术和具体的护理服务方案。

整个研究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的地方比比皆是,尚少梅不惜“动用”自己的行政和教学权职,挖掘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邀请留日医疗经济学博士谢红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王志稳副教授与护理学院的骨干教师、博士生一起攻坚克难。

第二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召开之即,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出炉,中国养老服务的规范管理与质量监控正在路上。

老人老,以及吾之老

尚少梅是北京大学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批护理专业研究生,是中国护理学逐渐形成体系、开设博士点的见证者。虽然身在象牙塔,但她经历了中国几代护理人不断攀登的过程,尤其老院长段丽萍的话她始终难以忘怀:北大的研究既要深入最基础的领域,也要与社会积极沟通,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北大护理学院对老年人护理模式的研究在中国首屈一指,正得益于尚少梅团队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积累。

除了学术追求外,尚少梅对老人们还有份别样的爱。在与各种病患和受护理老人的接触中,尚少梅在精心组织一次次俱乐部活动和认真阅读了一份份调查问卷后,已经获得了老人理解与信任的她,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强迫自己刻意地与老人们保持距离,一方面是避免太多感情的投入会影响学术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担心关系太近了,项目的结束会对老人的心理带来无法弥合的伤痛。

她的一个研究生拿来一份88道题的问卷请她审定,她看也不看退回了:问卷超过了老人承受能力。在团队出发前,她总是不忘叮嘱:和老人说话语速要慢,音量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老人不愿意接受问卷、参加活动一定不能强迫……在她最自得其乐的基础护理学的课堂上,她也总是对那些不太自信的护理专科学生说:“虽然我们的工作注定是依附在医生身上的,但我们的服务的对象,离我们的距离是最近的,在某些时刻,我们将发挥病人子女都难以替代的作用。”

篇9

1

机构养老的定义及其范畴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人们无论是对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有着不同的体会,同时家庭养老已经被慢慢的淡化,现如今老年人已经对养老服务产生了很大的需求,老年人不仅仅需要老有所养,更加追求老有所乐及日常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完善,同样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对其负责。因此机构养老模式在一步步的走进普通百姓的视线,并且被人认可,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话题,与机构养老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目前学界对养老方式划分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其划分的主要根据如下:以养老的经济来源为标准。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的一种。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截然不同,社会养老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以社会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方式。本研究中的机构养老是以各种养老机构为主要媒介,依靠国家的扶持、亲属的支持或老年人自助并且以养老机构作为养老照顾的模式。养老机构主要包括敬老院、老年公寓、老人院、老人护理院、老年人福利院为媒介。

2.机构养老存在问题

(1)政府的优惠政策,资金扶持问题较弱。

无论是政府的政策也好还是自己投入也好,对国家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大力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投入,但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实施的是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方面的政策支持。而国办的养老机构不仅仅是对政策扶持,就连资金也是定期的投入,但由于国办养老机构的管理差、人员松散等等不合理的运作方式,导致了国办养老机构缺乏科学管理,很难吸纳老人的入住,从此失去了模范带头作用,反而给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资金负担,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和资金也仅仅是针对于城市,城镇和农村却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因此即便是城镇和农村的国办养老机构也很少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政府在指导养老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有偏有向,重城轻农的倾向,这样并不利于养老机构事业健康发展。

(2)养老机构资金能力匮乏,整体规划不明确

养老机构真正的在我国并不完善,而且需求量非常大,虽然现在我国养老机构有38060个,床位266.2万张,如果想达到每个老人都有床位,还需要努力。从功能上看,除了卫生部门主管的老年护理院与民政部门主管的老年公寓在收养的老人,照料程度上有差别外,一般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均没有功能的定位,其收养的老人主要从基本生活能力上划分。主要分为专门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老年公寓方面则分为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等三个方面,同样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另外由于缺乏合理分类,很多健康老人长期占用了很多的床位,急需入住的老人却要排队入住。

(3)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低

老年公寓内的服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服务队伍主要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大部分护理人员都没有经验,而且多数以下岗女工为主,在专业知识方面就十分匮乏,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在人性化服务上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只是会单一的进行生活护理。如哈尔滨地区,就目前来讲,养老机构整体水平偏低,但即便如此,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全部达到100%,城区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平均也能达到80%-90%,可见社会需求量之大。为对其进行规范管理,近年来,哈市民政部门在全市选了10家各种审批手续健全、经营多年口碑好的养老机构,对全市的“黑养老院”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连锁管理机构的“助老家庭”。虽然改造后的助老家庭依旧无法取得证照,但是至少他们的管理更规范了。目前一些有照的小型养老机构和近年来相继出现的一些“黑养老院”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且机构本身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出现服务功能单一、卫生环境差、管理人员层次低、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3.促进机构养老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是发展机构养老的强大财政支持。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社会化部分,需要政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政府资助扶持机构养老服务本质是对社会福利资源的合理配置,也等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其分配的原则是向老年人中最为贫困或最需要的人群倾斜。政府的扶持资助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资助,另一种是间接减免税收的方式。政府对机构养老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要以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强劲有力的补贴力度。

(2)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

我国机构养老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极不健全,缺乏全国性的专门用于规范机构养老服务事业的单项行政法规,主要依靠部门故障、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就造成了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如养老机构房屋建设标准,以及养老机构内老人伤害问题等,因此,政府要大力推进机构养老事业的法制化建设,应出台专门的机构养老法律法规,把机构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其具有系统的发展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保障经费;

篇10

惊现老人“自燃” 责任究竟谁担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有位姓韦名泽光(化名)的古稀老人,膝下有一双儿女,均已成家生子。由于韦泽光身体越来越差,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他于2011年3月23日,与一家养老院签订《休闲养老服务协议》,协议中约定韦泽光入住该院养老,护理等级为一级――属于全护理的A级护理。按此要求,护理人员应每两小时巡视一次。韦泽光每月需要支付费用1250元,其中伙食费300元、住宿费450元、护理费500元。协议中还特别约定,入住该院的老人杜绝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签下协议当天,韦泽光就住进了这家养老院。

同年5月17日清晨,护理人员阿捷帮助韦泽光起床后,听到其他房间有人按铃求助。因当时只有阿捷一人在值班,听到铃声后,便把韦泽光固定在轮椅上,然后起身离去。

可是,等到阿捷再回到韦泽光的房间时,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韦泽光身上燃起火焰!阿捷赶紧找来灭火器将火扑灭,并在同事的协助下,把韦泽光送到一五八医院抢救。但回天乏力,韦泽光终因重度烧伤及吸入性损伤,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第三日死亡!

事后,养老院支付了全部医疗费。

赔偿协商无果 亲属闹上公堂

韦泽光莫名其妙地“自燃”殒命,这让他的家人感到很困惑。他们认为是护理人员的疏忽才导致悲剧的发生,于是料理完韦泽光的后事,亲属们便找养老院索赔。

但养老院却说韦泽光的死纯属自杀行为,他们在事故中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协商未果,韦泽光的亲属一纸诉状将养老院告上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索赔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及精神抚慰金等损失共计17万余元,其中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2011年8月9日,鱼峰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

庭审中,韦泽光的亲属说,保证入住养老院者的人身安全,是养老院最基本的义务,养老院理应对入住者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养老院管理有漏洞,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事发时护理人员不在现场,出事数分钟才有人赶到。韦泽光因被固定在轮椅上,无法动弹,致使其在发生火灾时无法自救,这说明养老院未尽到应有的管护义务。况且,协议已约定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而导致发生火灾的打火机是韦泽光隔壁老人的。养老院明知有人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院内却未加制止,显然管理存在漏洞。正是由于养老院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和失职才导致韦泽光的死亡,养老院的管理行为和韦泽光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养老院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

养老院的人则辩称,双方签订的《休闲养老服务协议》合法有效,养老院和韦泽光之间是服务合同关系。但韦泽光的亲属以侵权纠纷为由索赔不当。本案应当是服务合同产生的纠纷,不存在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问题。

人还认为,韦泽光属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护工阿捷在护理韦泽光行动时,由于要避免韦泽光因行动不便跌倒摔伤,才将韦泽光的身体固定在轮椅上。在此情况下,韦泽光依然向隔壁的老人要来打火机,最终点火引燃自身致死。因此,韦泽光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应由他本人和监护人承担责任……

在辩论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就“是合同纠纷还是侵权纠纷、养老院的管理行为是否存在管理疏漏、管理行为与韦泽光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养老院是否该承担责任”等焦点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辩。

原告的人称,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责任竞合案件,即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按照法律规定,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要求侵害方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本案的受害人韦泽光通过签订《休闲养老服务协议》入住养老院,与养老院之间形成养老合同关系。养老院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违反约定,即疏于管理未能查禁院内养老人员随身携带的易燃物品,使韦泽光能向其他老人借来打火机引燃自身致死!养老院对此存在过错,应当承担责任,即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重叠。为此,法律依据民法意思自治精神赋予受害人自由选择权――可以提起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因此,以侵权纠纷为由索赔并无不当。

养老院的人则提出不同的看法:韦泽光的死亡与养老院的管理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养老院和到养老院的老人签订的是养老协议,并对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定下具体约定。养老院是否提供了协议约定的服务,关系到养老院是否违约的问题,而不是侵权问题。养老院提供的服务,不可能防范住院老人的自伤行为,这也不是养老院的义务,不是养老院的能力可以防范的。养老院提供给韦泽光的服务符合约定,没有违约。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养老院,承担的应当是合同责任,而不该承担监护人的责任,这种合同责任不是24小时的监护责任……

由于双方各执己见,所以法官调解无果,只好宣布休庭,择日判决。

终审维持一审 养老院担主责

鱼峰区人民法院审理后查明:事发当天,养老院需护理的老人有50多位,其中有10多位老人生活无法自理;引燃韦泽光的火源来自打火机,而打火机是韦泽光隔壁老人的;养老院没有对事发时值班的护理人员阿捷进行过专业培训。

合议庭经评议后认为,《休闲养老服务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符合法律规定。养老院辩称韦泽光是自杀行为,与养老院无关,但因其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实韦泽光的死亡原因是自杀,对该辩解不予支持。养老院作为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专门机构,负有保障接受养老服务人员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义务。韦泽光在养老院接受养老护理期间,因养老院管理存在疏漏,未充分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致使韦泽光意外身亡。养老院的管理疏漏主要表现在:首先,未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对老人进行护理。事件发生时,仅安排一名护理人员值班,而要同时护理50多位老人,其中有10多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其次,养老院规定不允许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但养老院护理人员明知韦泽光的房间有打火机,而未采取任何措施制止。第三,养老院作为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但养老院未对事发时值班的护理人员进行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