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管理工作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计划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民用航空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民机的维修业务也随之成井喷的发展状态。飞机维修分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要适应万变的市场经济,就必需从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过去粗放的生产管理转化为现在比较科学的生产经营型管理,大力发展计算机管理,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论述了飞机维修分公司的生产计划工作的现状和数据库的建设,并提出以后的改进措施,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计划管理;数据库
一、生产作业计划的概述
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工作的继续,是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是协调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根据生产计划规定的产品品种,数量及大致的交货期的要求对每个生产单位,在每个具体时期内的生产任务做出详细规定,使年度生产计划得到落实。与生产计划相比,生产作业计划具有计划期短,计划内容具体,计划单位小等三个特点。它的主要任务包括:生产作业准备的检查,制定期量标准,生产能力的细致考核和平衡。
二、维修公司生产作业计划的现状
目前维修公司所用的生产计划编制下达软件基于VF平台,虽然可以完成计划下达,移交单录入,缺件统计,数据分析等多项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此软件对数据源要求非常高,西飞公司目前的分工路线以EXCELL表格形式出现,与本软件不能兼容,老式分工表以纸质为主,无法完成计算机编制。
这种情况极大的阻碍了计划的编制下达工作,降低工作准确性,给零件配套工作造成了障碍,延长维修周期。现在针对这种情况,维修公司对计划性数据库进行完善,并优化数据转化路径,提高计划性数据资料的共享和使用效率。
三、调查西飞现有数据库资源,并制定目标
西飞公司工艺路线组负责对分工路线的编制工作。他们利用公司内部园区网,建立自己的网站,根据不同机种建立许多电子版路线分工表,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还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如现行新舟类的分工路线以EXCELL表格形式出现,并且按系统分段,与VF软件不能兼容。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需要构建VF形式的数据库,并满足成以下两方面的目标:
1、构建MA60飞机的VF形式分工路线数据库,满足民机维修对计划工作的要求。
2、不断完善其它机型的分工路线数据库,为维修工作的大发展奠定大规模数据库基础。
3、现有数据库中有个别数据录入不规范,书写不标准,制约标准化管理,需要统一书写规范。
四、维修公司生产作业计划建立数据库的措施
为了更加迅速准确的完成生产计划的下达,缩短新舟类飞机的定检周期,给用户节约资金,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通过园区网路线组的网站上按批次下载MA60的分工路线,并按照不同批次将各专业分工路线合并,把EXCELL表格形式的分工路线转换成VF形式。当有不同航空公司的新舟类飞机返厂定检时,对照不同批次,采用不同的分工路线,满足定检时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需要。
2、没有电子版分工路线的机型要建立一个完整的VF形式的二维表格,这个表格的字段名包括机型、层次、图号、名称、左件数量、单机数量、路线、备注,并设置宽度和小数位,这些字段名可以用字母代替,逐步完成数据录入工作。下图是一个表设计器的二维表格。
3、不断更改现有的分工路线,将不规范的书写统一起来,比如许多EXCELL表格形式的分工路线将“路线”这个字段写成“7-6”,标准写法是“07-06”。
五、数据库的建立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3年,维修公司完成了13架新舟类飞机的定检和修复工作,其中包含海外维修的飞机,这对生产计划下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玻利维亚外场0503架飞机由于操作失误,机体损坏严重,修复难度大,需要更换的零件很多,有721项直交零件,这些直交件又衍生出许多协作件。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架飞机的修复中,充分利用了大规模的数据库,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工作在10个工作日内顺利完成,准确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六、今后发展方向
通过构建维修公司生产作业计划的数据库,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进行转换工作。每当有新的MA60飞机进厂C检时,按相应批次把分工路线转换成VF形式,满足工作需要。
2、定期维护现在建立的数据库,使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确保计划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着眼于民机维修工作,将每架改装或修理的飞机的生产计划数据保存下来,为以后的维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加入西飞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应用工程是我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系统工程之一,是公司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ERP的实施与应用是公司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ERP是当今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结合现代先进技术,面向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企业需要真正的计算机管理。ERP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因为种种原因,维修公司现在还没有加入西飞的ERP管理系统,这样制约了我们的生产管理的发展,有许多资源不能共享,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入这一系统势在必行。
七、结束语
随着维修公司民机业务的大量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生产作业计划管理也将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将不断构建并完善自己的数据库,大力发展民机维修产业,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实现“将民机维修服务产业发展成为西飞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内首家实力雄厚的民机维修综合服务提供商”的目标,为西飞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工业企业生产管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一年来多次召开安全生产专题工作会议,就安全生产工作的难点、重点和做好此项工作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各街道相应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安全生产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既兼顾日常又突出重点;既推进工作又方便群众,主要成绩如下: 1月—11月共采集841725人,注销614285人,外籍人士采集21660人,注销13594人,张贴各类安全宣传告示21955副,发放安全宣传单214418张。采集实有事件5458件,清查核查出租屋375438套,采集隐患信息2189宗,协助处理隐患问题:其中消防233宗,治安398宗,无证264宗,计生1043宗,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8人,协查治安案件15件。
及时召开各街道网格中心、工作站和网格长工作会议,提高认识,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深入社区悬挂横幅,张贴告示,派发安全宣传单(张),将宣传重点转向“安全工作”信息采集,安全隐患信息排查等。采取张贴社区网格安全工作宣传画、悬挂横幅、召开楼栋长工作会议宣讲、制作社区网格安全公示牌、组织社区民警配合共同入户、召开网格员安全工作培训会和对pda 机器及系统进行业务培训等多措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以来分别到莲塘的莲塘社区,东湖的大望社区进行了安全工作生产走进社区宣传活动,中心每月下街道检查巡查都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即当好了安全生产的宣传员又做好了督导员,隐患信息排查的联络员,大大提高了辖区居民和住户对安全工作支持度和参与度,为做好安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最根本的是人,思想麻痹、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制度不落实,是安全生产工作最大的隐患。为此,我中心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业务能力培训,强化网格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1、强化宣传教育,排除思想隐患。思想隐患是安全生产工作中最大的隐患。排除思想隐患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责任。为此,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坚持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对网格员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安全教育。树立了网格员抓安全就是抓中心的思想,利用每周的工作例会针对社区网格员在排查安全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都给予了及时的解决,对于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绩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推广。对工作的重点、难点区域逐一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使工作的力度得到进一步深化。
2、抓好安全教育,坚持网格员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对于考试不合格的组织开展了补考,直到考试合格为止。通过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安全常识宣传和学习《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使网格员具备了一定的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各街道网格中心分别举办了网格员的安全知识专题培训,通过组织对网格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参加消防安全演练,提高了网格员的安全意识和相关能力;通过宣传橱窗、书写安全标语、建立安全教育警示牌等形式,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重视安全,安全隐患件件有处理,事事有落实。
(一)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充分发挥信息排查处置机制的作用,结合推行“织网工程、网格管理” 、高层楼宇出租屋“二+5”管理服务模式及楼长制的推广,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加大隐患信息的采集,提高隐患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
篇3
随着上半年施工作业面的逐步展开,施工现场的风险源也随之增多,势必会暴露出一些安全问题,项目部针对各分部的施工特点,完善更新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风险源辨识等内业资料,以便现场施工能够更好的执行。项目部将检查情况汇总形成周月报,并在月底召开安全检查会议,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共惯性问题着重提出,以便后期完善。加强各分部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将现场检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道边”不留死角,保障施工安全。
1、上半年检查主要存在问题
现场的临时用电安全尤为重要,在上半年的检查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部分配电箱内没有日巡查记录,且有的巡查记录检查不及时;分配电箱不上锁,箱内的接出线较乱;出现一闸多机使用等情况发生。 前期存在与土建移交工作缓慢的情况,对临边防护工作起到一定干扰,在项目部的不断完善下,临边防护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但也有一些问题被忽略,站厅层移交后的预留小孔洞没有做好及时覆盖,施工拆除后没有及时恢复临边防护设施。
现场文明施工长期保持效果较差,分段施工完成后不能及时清理,施工人员对文明施工意识淡薄。
2、组织开展活动
①组织轨道工程进行样板验收;
②组织公共区设备房施工进行样板验收;
③对预案进行演练;
④针对“安全月”展开各项安全活动;
⑤对各分部进行季度劳动竞赛考核;
⑥秋水广场公共区安装及装修观摩;
⑦对各分部进行二季度的劳动竞赛考核。
二、下半年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1、轨行区管理
在下半年,根据节点工期要求,各分部的施工将进入大干阶段,地盘及轨行区交叉作业人员也随之增多,项目部将针对地盘及轨行区管理着重点检查。区间内作业人员增多,轨道车的行车安全是重中之重,加强轨道车操作司机的安全教育,严格按照《轨行区管理办法》执行,严禁违规作业,施工现场和基地要做好消防措施,在现场备置消防设施,各分部做好消防安全知识普及工作,更新完善消防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现场需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作业手续,方可施工。
2、地盘管理
“四站三区间”试验段下半年进入调试阶段,调试单位的施工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请销点制度”,施工完毕后必须进行销点工作,地盘管理单位必须在施工人员出示请点作业令方可让人员进入施工,做好出入登记工作,对进入地盘施工单位要签订安全协议,加强地盘区域的安全检查工作。
3、施工现场管理
针对上年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项目部将着重检查整改效果。
共性问题及防治措施表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生产管理工作”[EB/OL].(2010/03/26).
篇5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国内大专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站位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是研究制造业生产体系管理和服务业运作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由于它的强应用性和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理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现代生产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调研,国内大专院校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生对制造业不了解,缺少工科基础,计算和图表使学生失去兴趣等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解决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展校外专家座谈会,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专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进厂深入调研计划;
第二,课程组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研,现有的生产相关的职业岗位具体有:生产统计员,班长,线/组长,生产工艺经理,生产改善经理,生产计划经理,调度员,质检员,库房管理员,维修组长,设备工程师,工装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精益生产经理在,物料主任等;
第三,课程组对上述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提供技能储备和理论指导。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课程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
1.执行生产战略
2.优化工厂现有空间布局设计和生产时间调度
3.制定、优化生产计划
4.现场管理
(二)职业能力
1.符合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能够从职能层的角度制定生产战略、战术并执行。
2.根据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能够分析现有工厂空间布局中不足之处,优化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实现“一个流”; 通过生产调度,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3.依据企业愿景,竞争战略,结合企业硬件设施,通过项目计划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期,并能够解决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环境优化等问题;计算出生产能力,为采购、接订单服务。
4.运用5s,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方法,在车间里解决工艺、工装、设备等日常生产及突发生产状况;其中设备管理中制定设备维护制度,确定制度有效工作时间,保障交货期。研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如精益生产,JIT优化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模块化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14个项目,具体课程模块构建如下:
(一)模块一: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模块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产战略作为执行层战略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战略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制定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的能力。
生产战略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生产与运作战略案例分析、项目2生产与运作管理及生产战略相关概念认知、项目3制定生产战略的要点。
(二)模块二:生产系统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系统空间组织设计和时间组织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辅助工程选址;能够优化现有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能够计算期量标准。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4选址案例分析、项目5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概念、项目6如何选址布置、项目7期量标准。
(三)模块三: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讲授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能够编制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绘制网络图并优化。
生产计划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8什么是生产计划、项目9如何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项目10项目计划。
(四)模块四: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模块讲授生产系统运行和维护,使得学生熟知当前生产管理技术、会进行现场管理、学会精益生产的原理、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规律,并制定设备保养维修制度等。
现场管理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1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项目12现场管理及5S、项目13设备管理与TPM、项目14精益生产。
四、课程模块化构建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模块
大学的教育的趋势是向就业导向,一门课程能够延伸出哪些岗位供学生就业抉择,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本文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贴切制造业的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深入企业调研,获得了一手资料,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岗位设置之后,再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为:生产战略、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模块化构建时,细分了14个项目,项目的设置是对模块化的补充,且模块中的每个细分项目都符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每个模块都有案例开始,汇报作业结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课讲座的形式新颖
课程组在进行模块构建时,安排现场管理模块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讲座,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生产现场的视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课的讲座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未来择业提供参考。
(四)形成课程组,优化专业课
篇6
关键字:生产 管理 , 信息化, 生产计划管理
Abstract: the paper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guangzhou metro information production plan management and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plan management difference contrast, then drew information production plan of guangzhou metro operation management, level control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k and inform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Guangzhou Metro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of prod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plan management of contrast, which leads to information prod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of Guangzhou metro operation, hierarchical control and a series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work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necessity.
一、引言
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经近150年,经过萌芽发展期、缓慢停滞期、高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稳定成熟期,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中国的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已经开通地铁,许多其它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广州地铁发展伴随着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共同作用稳固扎实的前进着。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广州地铁的生产管理工作也正在加快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实施的步伐,全方位发展,以此与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水平接轨。
二、信息化管理概念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的生产力,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业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强大的管理功能,领先的开发技术,建设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统一管理模式。
三、广州地铁的生产计划管理概况:
(一)广州地铁生产管理概况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28日,是广州市政府全资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担负着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重责,同时经营以地铁相关资源开发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公司成立以来,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而伴随着公司业务的多元化以及地铁线网的逐步扩大延伸,公司需要着力探索内部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公司未来发展壮大之路。
(二)广州地铁生产计划管理分类
广州地铁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生产管理体系的形式体现,总体对运营业务、经营(或资源)业务、房地产业务的执行进行监督、评估和考核。
生产管理是对生产计划的管理,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对计划的制定、执行、分析、调整、总结、优化等过程的把控,以计划为主线落实相关生产管理工作。生产计划分为三类:
一类计划:是指总部层面对安全生产、经营指标实现或对地铁形象产生直接影响的计划或政府指令性计划。
二类计划:是指总部层面对安全生产、经营活动起到改善作用的计划。
三类计划:是指各部门自行制定的计划或总部层面计划的各类计划。
(三)广州地铁生产计划管理现状
广州地铁生产管理工作按照高度集中、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各项生产管理工作,生产任务的落实以各单位对口业务负责的原则,生产计划的编制按照工班分部部门中心总部逐级审核上报,统一由总部业务归口部门报总部领导审核并下发,总部业务归部门逐级跟进计划执行情况,生产计划的整个报批流程通过人工操作。
(四)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
目前,广州地铁通过市场调研,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正在进行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项目的实施,通过借助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实现运营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用信息系统为广州地铁一、二、三类生产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跟踪、统计提供信息化支撑。
通过预先制定工作计划,定期更新完成情况及调整情况,实现计划的完成率、月度及季度的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方便领导以及各部门对日常工作的各个过程进行审批把控,及时发现进度问题,以便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各部门的反映速度,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及规范企业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缩短交流的时间,确保总体运营工作顺利开展。
四、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和原有生产计划管理的差别
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总结下来,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囊括以下几点:
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
决策程序不科学
管理职位过于看重资力和技术能力
管理以物为主
人力资源的浪费
生产效率低
生产计划信息不能及时共享
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立足点高
以业务为导向,实用性强
强化重点,兼顾其他
强调均匀发展,分步实施
解决存在的问题迅速有效
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逐步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及时有效
相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更能调动公司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更好的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的整合、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可获资源,以实现公司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的一切活动。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直将管理简单的理解为通过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各种职能的发挥,保障企业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完全忽视了创新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会导致公司管理运营效率低下。
五、广州地铁实现信息化生产管理的必然条件
广州地铁生产管理中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实施的必要条件是信息化管理室企业未来管理的必行趋势,要真正实现生产计划的信息化管理,就要重新梳理创新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全员创新型管理。
这种创新分两部分,一是从企业决策者角度上,指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甚至生产者,都应成为创新者。现代化企业管理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2,信息共享管理
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近二十年来国际跨国公司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把企业各项信息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普遍覆盖。这就使员工通过网络可以得到企业内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任何信息,而不再走层层管理,分级下达之路.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大精简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每一职工在自己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的新局面。
3 .改变传统的质量管理理念.
广州地铁的质量管理最终输出就是为乘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通过信息化计划管理要改变质量管理理念,不单单为乘客提供出行的服务,而要充分利用计划体系的管理,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和对企业的反应进行及时检测,将注意力集中到乘客价值和全面的质量管理,降低列车的晚点率,提高乘客乘车环境,为乘客提供资源服务等等手段提升乘客的满意度。
4.增强软管理。
这是几乎过去所有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或不重视的地方.任何一家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通过塑造企业环境、楷模人物、公司价值观、厂风和文化网等,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它反映了企业组织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 。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到信息化管理所涵盖的不同转变方式和灵活多变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说,信息化管理囊括了这一上几点!所以,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而信息化会逐步成为各企业内部今后首选的管理模式!
六、广州地铁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广州地铁管理方法和模式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决策层长期探索的课题。
生产计划信息化,从一个角度上看,一是要重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作用;二是从资源角度,深刻认识到信息也是重要的企业资源,信息本身在资源中的位置应该体现在企业迅速发展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上,信息的重要程度将被提到更靠前的位置;三是,要切实学会驾驭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在企业快速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这个手段;四是信息化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延伸;五是,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辅助手段,信息化的过过程,从侧面而言也就是业务流程的一个优化和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业务过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能够显现出来,这个意义上看,信息化也是不得不让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生产计划的信息化管理也是广州地铁信息化管理历程中的一项新的尝试,在推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不断进行完善,提升管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快与员工的接受程度要匹配培训,不能硬性的改变固有的操作模式,循序渐进的渗透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篇7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041
0 引言
生产计划管理是以盖勒普MES与生产计划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工厂的实际运营状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其进行生产管理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科学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方式,以实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而从当今制造业市场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制造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迎合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清晰市场定位与市场风向,生产计划管理则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1 生产计划管理概述
生产技术管理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以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为对象,涵盖产品制造相关的各个环节;从狭义概念分析,生产计划管理是以产品生产的基本过程为对象,其中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能力核定、生产计划于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和实行一级生产调度工作等。
2 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现状与问题
(1)投产时间滞后、生产加工周期无法保证。订购单位是企业生产的保障,也是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企业与订购单位签署了合法的协议或合同之后,企业才会开始对产品进行生产。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合同的签订需要经历一个及其漫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投产时间滞后。在投产初期,就可能会已经减慢了产品生产的进程,即使采取增加工人数量,延长工作时间等措施,也难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加之基础数据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这使得制造企业生产部门陷入混乱和疲乏,在企业关系中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生产计划管理流程不规范、奖惩不分明。事实证明,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奖惩制度、员工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带动起来等因素会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业绩不突出。在处理问题事件时,部分企业内部缺乏明确的管理措施,处理手段也较为随意,不同的管理者也会相应给出不同的方案,最终处理结果的差异化导致员工态度散漫,直接影响了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3)信息不共享,数据到处找;库存堆得高,资金占不少。部分制造企业缺乏公共的交流平台,各部门之间互不往来,导致信息阻塞与隔断,投资生产部和物资供给部没有实现良好的信息共享,这直接阻碍了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众所周知,产品生产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的共同配合,要求较高的团队协作性。而现今制造公司的各个部门都在“闭门造车”,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极易出现问题。
3 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基础建设。强化制造企业基础建设管理,要对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全面准确地掌握制造企业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确保信息的流畅性和完整性。而且还要具体掌握各个单位成员的基础管理、物资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等情况,清晰明确各单位的职能和功能,帮助管理部门优化管理系统,对企业的产品效率提升、物资准备、质量保障等各个因素进行确定,为产品生产建立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今后产品生产有条不紊的运营。
(2)实施准时化生产计划。产品完成的质量和时间都是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更是市场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制造企业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尽快确立科学系统的准时化方案,迎合市场发展的潮流,满足订购方的最先需求。对此,制造企业可以优先采取“取料制”,这也就是说,产品生产不可再按照单一模式进行,每道工序之间也无需保证高度的一致性,即使前一道工序没有完成,制造企业也可以按照市场生产经验和公司生产预算开始后一道工序,只要保证两道工序订单要求的一致性即可。采用这种生产措施,既可以解决时间滞后问题,又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为导向,达到了省工、省料、省时的目的,为制造企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3)强化企业生产计划执行管理。要真正实现强化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就要从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牢抓生产环节。生产车间应该根据企业确立的生产计划和生产任务进行,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因为一点工作的拖延就会搅乱整个生产秩序。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使其成为一种制度保障;第二,实时掌控生产进度。技术部门要与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对影响工作进度的问题进行及时排查,确保生产有效有序进行;第三,加强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力,杜绝窝工、消极怠工现象的发生。
(4)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制造企业要善于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采用ERP系统为企业制定严谨准确地生产数据,减少人力劳动造成的误差;以科学技术代替脑力劳动,增加对机器设备的投资,减少对不必要的闲置人员的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5)在企业内部开展精益管理工程。企业要追求创新理念,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精益理念为导向,减少成本投入,增大产品输出,加快产品生产进程,保证产品兼具质量与效率;同时,企业应尽快展开精益管理工程,加大对管理部门的建设和投入,为自身发展增添生机与动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计划管理在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要以生产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的契机,强化管理,努力改善当今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实现飞速发展,为未来的良好运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程金胜.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生产计划管理的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8).
[2]赵海燕.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改进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3]李美叶.浅论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25).
篇8
一、非信息化状态下的职能管理工作现状
我所从2002年起将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进行管理,年初拟定年度重点管理工作,通过任务单下达至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按照计划要求开展工作,在计划要求的节点前将工作完成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完成工作闭环。这种计划管理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计划完成时间不可控制,经常出现计划未按时完成的现象;计划执行力不足,落实程度不高:涉及多部门协同进行的工作完成率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在判断工作完成质量时主观因素占较大比重,激励措施未能发挥应有的效力。
二、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计划管理的优势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弊端,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管理理念,将管理工作计划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动态管理,科学统计分析计划完成情况,并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明确了奖惩。
从几年来管理计划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的效果看,职能管理逐步规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重点工作的有序落实,基础管理的能力稳步提升。借助信息化平台使每项计划确定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完成标识及各级责任人,形成了可操作的监督机制,管理计划的严肃性明显提高,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执行力得到加强;由于使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计划安排进行同步工作,系统性任务的协同效率大幅提高;借助信息化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把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与绩效考核挂钩,把以前计划完成情况的定性考核转变为细化、量化考核,这种考核是科学的、合理的;管理计划通过网络以流程形式流转,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成本,而且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提升了办公效率。
三、实施效果
2010年下达综合管理计划437项,按时完成率98.55%,计划调整率0.69%:2011年下达综合管理计划422项,计划按时完成率99.76%,计划调整率2.1%。2012年下达综合管理计划397项,计划按时完成率100%,计划调整率0.5%。从近3年的管理计划统计分析可见,按时完成率逐年提高,综合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四、后续工作的建议
我所把管理计划与科研生产计划一起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计划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续还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推行全面计划管理,构建精细管理格局。在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后续还将以市场分析和上级要求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流程创新为突破,以平台搭建为保障,在全所范围内深化实施全面计划管理。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动计划管理全方位覆盖。进一步加大计划管理力度,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制定涵盖管理职责、管理程序、保障措施、执行考核等内容的全面计划管理办法。
3 紧紧围绕科研生产需求,协调落实科研计划和管理计划。促进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一体化,把对效益的追求嵌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将计划管理对应到效益实现点、生产需求点和工作关键点。
4 规范计划管理程序,实现计划管理有序运行。建立、完善季度计划分析例会制度,各职能部门汇报计划管理运行情况,逐步形成管理集成平台。
篇9
【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管理体系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电力企业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力行业在实施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后,形成了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目前,分公司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仅仅是对公司下达计划的上传下达,与本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联系不够密切,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衔接程度不够,管理中还存在壁垒现象,未形成一支快速反应,协同配合的综合计划管理团队,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公转”,减少“自转”。管理方式较为粗放,计划指标均为全年总控制目标,缺乏对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不利于工作完成。涉及的指标较少,未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全方位掌控。
二、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路和目标
为了做好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何为“综合计划管理”呢?“计划”是一个考虑,是未付诸行动前的一些工作,也是思想意识上的准备,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计划执行情况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关理论、原则、制度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计划管理的提出和存在理由,是由企业管理的任务决定的,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企业管理就必须执行各方面的职能。
综合计划管理要求突出整体性、全局性、唯一性、统一性,通过平衡优化,保证企业上下目标一致、行动协调统一,形成加快企业发展的巨大合力。企业依据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结合企业内部条件,通过编制综合计划,把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其它资源与各项工作,科学组织起来,经专业平衡、综合平衡后,形成企业的年度工作目标,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从而实现集团整体效益最优,通过综合计划管理,强化横向融合,加强纵向管控,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发展。
它是推动企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战略目标及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企业从条块分割向集团化运作转变、从资源分散向优化配置转变,提高集团控制力的重要抓手。
三、构建完善的综合计划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1、管理机构
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综合计划三级管理系统。地市公司发展策划部是综合计划管理归口管理部门,各部门是综合计划管理专业部门。
综合计划管理一级管理系统由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组成,成员由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构成,统领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批规章制度、综合计划分解方案;审定企业综合计划建议方案、调整方案;监督综合计划执行,提出指导意见建议和管理要求,协调平衡计划中的重大问题。
综合计划管理二级管理系统由地市公司各部门组成,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和专兼职计划员构成,负责综合计划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上报、分解下达,跟踪监控计划执行,开展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编制。综合平衡基层单位计划指标分解方案,提出综合计划执行偏差率及调整率考核意见。落实综合计划管理要求,协调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综合计划三级管理系统由县级供电企业、地市公司业务支撑机构、集体企业等构成,负责基层单位层面综合计划管理,落实综合计划管理要求,开展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上报、分解下达,跟踪监控计划执行,开展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编制。
2、管理模式
综合计划实施“四统一”管理,即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调整、统一下达。
综合计划管理可分为组织维度、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其中:
组织维度:分为计划编制、执行管控、计划调整、考核考评。构成一个闭环管控体系。
空间维度:分为总部和省公司、地市公司、县公司、集体企业。总部和省级公司作为责任中心和执行中心,地市公司作为保证中心和和执行中心,县公司和集体企业作为执行中心和保证中心。
时间维度: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
3、指标体系
在原有综合计划指标体系4大类30小类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特点,按照全面统筹、分层细化、分工管理的原则,拓展和延伸综合计划指标至5大类48小类。将前期、工程项目里程碑计划、业扩报装、厂用电率、平均售电单价、平均购电单价、劳动保护资金、工会经费、新闻宣传、重点工作目标、设备检修计划等专项计划指标纳入综合计划管理,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全口径、全过程管理。
该模式下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由发展投入计划、供电服务计划、电力生产计划、经营业绩计划和其它工作计划五部分构成。其中:发展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基建(电网基建、小型基建)、生产技改、非生产技改、固定资产零星购置、生产大修、非生产大修、营销投入、信息化建设投入、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新开工规模、投产规模、重点工程开竣工及时率、电网前期里程碑计划、电网项目里程碑计划、技改营销类项目里碑计划、大修维修类里程碑计划18类。供电服务指标主要包括电网责任频率合格率、城、农网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5类;电力生产计划主要包括全社会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厂用电率、购电量、售电量、售电结构、业扩报装、大客户用电情况、市场占有率和线损率11类;经营业绩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质量、劳动工资、外购电量、检修运维成本项目化率、平均售电单价、平均购电单价、应收电费余额、营业收入、固定成本、可控费用、其它可控、工资月奖、专项奖励资金、劳动保护和工会经费14类;其它工作计划指标主要包括新闻宣传量化指标、综合治理计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计划和输变电设备综合停电检修计划5类。
四、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
通过重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一是通过增设“检修运维成本项目化率”指标,引导各单位部门加强运维成本的计划性,提高运维投入效率;增设“平均购电单价”、“平均售电单位”、“固定成本”、“可控费用”等指标,引导各单位部门关注大类和费用的结构,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综合计划由原来的“一市一页”扩展到“一市一本”,树立了一盘棋的思想,明确公司年度工作导向和目标,统筹各单位、部门重点工作计划,突出全局重点工作,强化计划管理的“公转”意识,减少“自转”,促进了企业管理从多头管理向集团化运作转变、从资源分散到集约配置转变。三是拓展综合计划管理,从单纯的年度生产经营指标计划拓展到月度指标和综合性目标计划,将各项经营业绩指标分解到月,分解到单位部门,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明确了目标、节点和责任部门并予以下达;每月对重点工作和综合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预警并按企业领导要求进行督促。从而对企业所有重点工作特别是项目和指标做到了全面掌控,从而实现计划管理工作的高效性、科学性。形成自上而下、一级考核一级的综合考核体系,做到层层有压力,事事有考核,从而给各项指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庞庆华,杜栋.基于灰色理论的企业生产系统柔性模糊综合评价[a].2006 中国开展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篇10
关键词:物流;流程;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两级物流管理现状
在当前CRH3项目生产实施过程中,物流管理划分为物流中心负责的公司级物流业务和生产单位承担的生产物流业务两级物流管理,且上述两级物流管理紧密衔接的重要性逐步突现,尤其在生产需求物料管理方面,两级物流的业务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配送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职能载体分析。由物流中心负责的仓储配送物流与由生产单位负责的生产物流共同构成内部物流管理载体,物流在管理职能上被强行割裂为两个阶段,且资源配置交叉重叠、浪费。
(二)业务实施分析。物料库存状态及可用性分析作为生产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而且作为生产实施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单元及采购需求计划的触发单元,目前仅处于生产链的配角位置,致使物流被动参与生产活动。同时,生产单位及采购部门均未充分评估其业务推进对仓储配送物流造成的影响,如部分自制小件和外购物料过量压库,增加库容及库存占有资金的压力。
(三)管理模式分析
1、CRH3项目当前车体生产、物流管理。基本实现了按照西门子公司生产组织的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和物流计划管理模式。
2、CRH3项目当前装配生产、物流管理。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相同。在生产计划管理中,分别由两级生产调度人员分别实施SAP系统计划管理及产品实体制造计划管理。潜在的不足:SA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生产订单)与生产实际不符,导致实际过程未能按订单生产,订单在一定意义上仅用于产生物料需求。在物料计划管理中,由专职发料人员对生产订单发料,其对生产实际进度的掌控情况之间影响到物流对生产的支持、指导。
(四)生产物流人员配置现状。在动车组装配生产线上,配置了专职SAP系统发料人员,其主要职责为依据SAP中下达的生产订单实施对物流中心各仓库的订单发料操作。物料接收人员职责仅为物料配送现场后的交接确认。
存在的问题:一是SAP系统发料人员仅作发料的触发,未作最终发料完成的确认,对于生产需求物料的配送未形成闭环管理;二是物料接收人员仅简单作为物流中心向生产班组物料是否到达信息的确认者和传递者,未发挥生产工序中物流管理的职能。
(五)CRH3项目内部物流优化整合需求分析。综合上述对公司CRH3项目当前内部物流管理现状的多角度分析,本次CRH3项目内部物流管理优化整合主要存在以下需求:
1、生产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环节。通过优化整合,实现SAP系统信息流与生产现场实物流的即时动态平衡,贯通生产物流与仓储物流管理的瓶颈。
2、物流计划管理环节。通过优化整合,以仓储管理为载体,统筹生产物料需求管理,触发外购供应管理,实现生产物料需求计划与外购物料供应计划的即时动态平衡,贯通仓储物流与外购供应物流管理的瓶颈。
二、优化整合方案概述
内部物流车体部分整合在坚持系统化、物流要素集成化原则指导下,通过物流流程再造、业务及物流资源整合,建立了项目制下基于项目总体执行计划,依据库存状态、物料可用性及未来到货信息分析,向下指导制定生产实施的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向上触发物料供应的采购需求计划的物流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物流被动参与生产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仓储配送物流与采购供应和生产物流无缝链接,进而完成了集供应、仓储、生产物流协同发展的内部“一体化”的现代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及依托SAP系统实施管理的一流物流平台的搭建。
三、整合的范围及目标
(一)整合的范围。内部物流整合的范围包括从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创建并下达开始的向生产班组实施生产需求物料配送、完工物料入库等环节的部分生产物流管理过程。
(二)整合的目标。通过内部物流整合,物流中心负责的内部物流将全面贯通由采购至生产的全过程。建立执行依据库存状态、物料可用性及未来到货信息分析,向下指导制定生产实施的物料需求计划并实施,向上触发物料供应的采购需求计划并跟进,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内部物流被动参与生产的管理模式,实现仓储配送物流与采购供应和生产物流无缝链接。物流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生产实施的源头和过程,从而均衡控制生产。
整合后的整体工作接口关系为:物流中心依据项目实施规划制定生产物料库存计划及生产物料库存状态分析,并以此内需触发采购部门采购需求计划;生产单位依据生产物料库存分析制定并下达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并由物流中心执行由此触发的生产物料需求计划。
四、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化原则。内部物流整合的目标是要实现内部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而不是系统内部的要素目标优化。
(二)集成化原则。内部物流整合不是原有物流管理职能的简单调整,而是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是“物流支持/指导生产”理念在物流和生产管理上的变革。
五、整合的实施细则
(一)职能调整
1、将生产物流管理执行职能由生产单位整合至物流中心,即库存状态及物料可用性分析、物料需求计划制定及配送等业务全部由物流中心承担。
2、物流中心承担仓储配送物流与部分生产物流的内部物流管理职能,将生产需求、库存状态、采购到货等工作环节全面贯通,保证生产按需、有序开展,库存物料状态稳定。
3、物流中心负责生产单位管线材料、预留发料物料管理。
4、生产单位保留内部周转物流管理职能,即生产完工物料入库、工序间周转等职能。
(二)机构调整
1、生产单位。生产单位原对生产订单发料及物料接收物流人员划归物流中心,由物流中心依据生产单位下达的生产订单制定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并直接向生产班组配送并交接物料。生产单位各工段班组长为物流业务执行层(四方称其为承担0.3个单元的材料员职责),负责处理物流配送交接业务。
2、物流中心。优化调整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及内部职能划分,具体如下:调整供应链管理组职能划分,扩充其原单一仓库管理职能,增加仓储物流管理职能。负责物料库存状态、生产需求计划和外购供应计划的统计分析,制定物料仓储管理计划,优化物料仓储结构管理。原信息化技术组职能划出,调整设立物流技术组,其主要职能为:战略规划和技术规划。设置生产物流管理组,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制定、下达所驻生产单位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各仓库配送物料向生产班组的交接业务。
(三)流程再造
1、主工作流程。内部管理流程:变更现有执行的由生产单位按照物料可用性分析下达生产订单后实施SAP系统发料的管理流程,由物流中心依据生产单位下达的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制定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并组织物料配送。
外部管理流程:物流中心依据项目执行计划、库存物料状态及未来生产物料(包括紧急缺失物料)需求计划物流制定物料库存计划,提交采购部门,并进行计划符合性监管。
2、外部管理工作流程。将采购部门视为外部供应商集合,物流中心通过统计分析生产需求信息、项目执行计划及库存物料状态,制定未来物料库存计划及采购到货需求计划,并将其向采购部门传递,用以指导采购进货,实施项目物流管理。采购部门据此向物流中心反馈未来到货计划及应急处理方案。
3、内部管理工作流程。物流中心驻生产单位物流管理人员依据生产调度人员下达的生产订单在SAP系统中创建物料需求计划。物流中心仓储物流人员执行物料需求计划,将生产需求物料配送至生产单位,由驻地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与生产班组的交接管理。物流中心驻生产单位物流管理人员负责管线材料管理,并执行《CRH3项目“管线材料”领料制配送管理实施细则》。生产单位发生的向物流中心的逆向物流业务管理由驻地物流管理人员负责,并执行原有作业流程。生产完工物料入库、工序间周转等业务执行原管理流程。
六、结束语
公司内部物流体系的流程和资源的重组整合,不仅仅是现有物流中心与分厂(车间)生产物流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结合公司生产计划和指挥调度控制系统及物料采购计划和控制系统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参照引进的西门子管理模式,建立以物流中心为主的统一管理的物料需求及控制系统,重新规范物流及生产战略和计划的制定、执行、监控各部分,使之达到职责界定清晰准确、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合理高效、流程规范有效可行、执行监控高效的要求,打造精益物流管理基础,从而提高公司物流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启兰,刘宏志.生产计划与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