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税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待抵扣税金;会计科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由于计税原理或避免重复征税等原因,在税法中存在着可抵扣税金,但很多情况下,可抵扣税金并不一定在发生的当期就进行抵扣,这就产生了可抵扣而尚未抵扣的税金的问题,为使会计核算能够公允、准确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笔者认为企业应合理设置专门的会计科目——待抵扣税金——以进行恰当的核算,并在报表中揭示。
一、“待抵扣税金”会计科目的核算情形
“待抵扣税金”会计科目的核算情形主要有:
1.待抵扣税金——待抵扣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我国采用发票扣税法来确定增值额,即以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当期的进项税额。并对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在凭证条件、时间条件和操作条件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必须凭合法的扣税凭证才能抵扣、而且扣税凭证能够通过报税电子系统的认证、在时间上必须在凭证开具之日起90日内进行认证抵扣。
因此,在税法上,企业取得合法扣税凭证期与抵扣期存在不一致。而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中,企业在购进货物并取得合法扣税凭证的当期,就将进项税额直接记入“应交税法——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这就导致税法与会计的应纳税额存在差异。
2.待抵扣税金——待抵扣消费税
消费税是国家运用税收杠杆对某些特定消费品或消费行为进行特殊调节的一种税种。消费税具有单一税的特点,如果生产中用已税消费品为原材料进行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则生产出的应税消费品在缴纳消费税时可以抵扣已税原材料已缴的消费税。税法中规定,外购的已税消费品及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均可以按当期的生产领用数量或金额抵扣已税原材料已纳的消费税。
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中,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消费品如果被确定为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其已纳是消费税在收回当期就直接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的借方,直接冲减了收回当期的应纳消费税额。这与税法“生产领用”的规定存在计税的时间差异,并且如果实务中货物的用途发生改变,就会造成税额的计算错误甚至导致偷税漏税情形的发生。
综上所述,为避免税法计算与会计核算差异的产生及会计核算的准确公允,笔者认为企业应增设“待抵扣税金”会计科目专门用于核算可抵扣而尚未抵扣的税金部分。
二、“待抵扣税金”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
为了核算企业产生的可抵扣而尚未抵扣税金的变动情况,企业应设置“待抵扣税金”总账科目,该科目应当按照税金的种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1.企业发生购进货物时,应按购进货物的价款借记其他资产科目,按可抵扣的税款金额借记“待抵扣税金——待抵扣增值税、——待抵扣消费税”,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科目;企业发生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收回时,将发出成本及加工费借记其他资产科目,按可抵扣的税款金额借记“待抵扣税金——待抵扣增值税、——待抵扣消费税”,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等科目。
2.对税金进行抵扣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交消费税”,贷记“待抵扣税金”;外购的应税消费品用于直接出售,税金不能进行抵扣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待抵扣税金——待抵扣消费税”。
3.资产负债表日,“待抵扣税金”的借方余额,表示企业可用于抵扣而尚未抵扣的税款金额。
三、“待抵扣税金”会计科目的性质
在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过程中,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符合上述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应确认为资产: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待抵扣税金”科目核算的内容具有资产的如下基本特征:
1.待抵扣税金是在企业购进货物或委托加工货物等经济业务中发生的,符合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这一特征。
2.待抵扣税金是企业可以用于抵扣的税款金额,它能够被企业拥有或控制。
3.待抵扣税金的结转抵扣会使得企业的应交税费的金额减少,能够减少企业资金的流出,因此是一项预期能够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待抵扣税金的金额在发生时就能明确的确定,因此其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综上所述,“待抵扣税金”应确认为资产要素,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四、“待抵扣税金”会计科目的的列报
待抵扣税金是由于企业购进货物而产生的,是属于企业购货成本中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增值税的抵扣时间条件,税法已明确规定必须在“开具之日起90日内进行认证抵扣”。因此,“待抵扣税金”是企业的一项流动资产,在流动资产项目中进行列示。
参考文献:
[1]宋玉章,宋春兰.待抵扣税金的会计反映[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
[2]郑春兰.试论“待抵扣税金”科目设置的必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3]李敬锋.增设“待扣税金”科目正确核算应缴税款[J].财会通讯,2004(06).
篇2
一、旅游税概念的界定
旅游税收是指一国政府对旅游者和旅游商品及服务的提供方规定的税收制度(当然,也包括某些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旅游税收是一个集合体概念,里面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税种。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旅游税收制度,所以,各个旅游税种的名称也不一样。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旅游税收都包括旅游商品税、旅游所得税、旅游财产税以及特定旅游税这样几大类。相对于一些旅游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而言,我国对旅游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起步较晚,且旅游税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因为在我国现行税法中,旅游业涉及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基本上包含了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大部分税种。因而说到“旅游税”,在我国范围内“,旅游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我国对旅游业的税收是渗透在如上所述各个税种中的。而纵览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税收的含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
二、四川省旅游业的现状
从全国来看,四川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雄秀奇幽,风光旖旎。九寨沟一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筑风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汶川地震中,四川的一些旅游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并且来川的旅游人数在此之后急剧下滑。比如在地震中基本未受到损害的峨眉山景区,在震前日均的接待人数超过万人,震后曾一度出现一天28人游山的窘境。值得庆幸的是,四川世界遗产旅游核心资源和产品在此次地震中基本未受到损害,震后不久均已重新对游客开放,且现在已基本恢复到震前的接待水平。地震虽然给四川旅游造成了很大影响,但同时地震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旅游资源。
三、当前四川旅游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出台了一些税收政策与法规来促进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发展旅游的时间毕竟较短,因此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征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税收优惠方式过于单一如前面所述,当前旅游税包括的内容丰富,但现在四川旅游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方面,而对于一些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税种如营业税优惠措施运用却很少,适用面也很窄,只对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化领域—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其他类型旅游企业营业税均没有任何优惠。而在营业税中,一般的营业税的税率都较低,但娱乐业很高,娱乐业中除了保龄球与台球为5%外,其它经营的娱乐项目如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都是20%的税率。这样,势必会加大旅游企业的负担,而做为旅游企业又会将此费用转嫁到旅游消费者的身上,依照税收的替代效应,会减少旅游者的消费,其最终结果便是旅游税收的减少,即产生了税收的负效应。税收的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不足,甚至是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的来源、方式单一,从而使四川许多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难以提升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行业竞争力。
2.以费挤税问题较突出当前四川旅游业的收费较多,已使旅游企业不堪重负了。一方面收费的项目较多,另一方面是收费的部分较多,具体而言这些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旅游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二是其他部门向旅游企业摊派的各项收费,这些部门主要有质检、卫生、广电、劳保、公安、环保等等。这些费用一收取之后,就挤占了税收。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中涵盖很多的公共产品,如景区和景区周边的公路、市政设施等等。对于这些旅游公共产品的建设与维护,可以通过旅游景区对游人收取一定的门票进行补偿,但这毕竟是低效率的,因此就需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才能够保证公共产品有效配置。如果旅游收费过多,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财政资金的减少,财政资金减少就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那么旅游环境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改善,这势必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业税收征管难度大当前四川旅游企业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发票填写项目不规范、开票使用收据而不用正式发票、少记收入或不计收入、多列支成本费用。而旅游业务是用全部的收费减去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餐费、住宿费用、交通费、门票和其他代付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旅游企业采用以上几种方式,最为直接的便是会少交营业税和所得税。比如旅行社不能正确的填写发票,不能准确的计算收入与代垫费用的数额,使得旅行社在费用方面大做文章,进而影响了旅行社的费用清算,还有些旅行社在与外地其他单位进行费用结算时也并不是一次一结,而是存在一次多结的怪现象,这样的收入与费用就无法进行配比,更为确定收入设置了障碍,这就为旅游税收征管增加了障碍。
4.地方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权过小旅游税收具有税收的正效应,如公共物品公平有效配置依赖于旅游税收;旅游业税收为政府税收收入做出巨大贡献;合理的旅游税收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地方税是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不能所有地方都采用一致的旅游税收政策。如果授予地方政府较大的旅游税收政策选择权,则地方政府可以依照各地方的特色,来合理的利用税收政策,使其所选择的政策能充分地为该地区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作用。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税收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税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地方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权过小。省级政府只有对个别税种起征点和税率幅度的调整决定权,从而不利于发挥税收因地制宜的调节功能和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无法实施对区域经济的支持鼓励或限制政策,对旅游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难以实施有效调节。
四、促进四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税收政策的相关建议
1.通过对旅游税收政策的研究,实施旅游行业费改税措施,切实减轻四川旅游业负担进一步完善税制,用相应的税收取代政府职能部门对旅游业收取的具有税收性质的费用项目,加快解决以费挤税现象的发生。使费用变为税收,形成财政资金,让政府能够充分投入财政资金来保证对旅游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如对旅游公共景区和景区周边的公路、市政设施进行改善,进而改变地区的综合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交通补贴、停车基础设施补贴以及给予旅游企业投资税收优惠,来减轻四川旅游业负担。
篇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政策;财政补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致使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特征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新能源汽车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排放小甚至零排放的优点,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三类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试制,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产业化的不发较慢,传统汽车关键技术落后的制约,持续开发投入不足,市场化扶植和激励政策不到位等。
二、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根据通知中的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中央财政还根据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数量和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2010年工信部牵头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此规划清晰和具体的描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在财政上要加大补贴力度,2011-2015年的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在税收上要加大减免力度,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有利的财税政策环境,为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以及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一)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不成熟,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条。而且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大,成本较高,单纯依靠汽车生产企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政府财政补贴就成为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实施直接价格补贴,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
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等因素,依据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专项补贴,推动国内汽车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组织生产。
(二)加大政府公务车采购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约公务用车数目较多,每年消耗经费较大,政府汽车采购每年递增的速度较慢,占政府采购总量的比例不高,而且采购的汽车多数为大排量汽车。因此,政府采购公务车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购公务车应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出台更有利的实施细则及标准,把新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不仅要采购新能源出租车和公交客车,而且要把新能源轿车纳入公务用车的采购清单中。
(三)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免税、减税带动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加大生产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其次,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气量汽车的税率,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税率,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地新能源汽车实施零税率,帮助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最后,完善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特定税种,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对于新注册纯电动汽车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等。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2010,2.
徐丽红.发挥政策功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财经报,2010,11.
篇4
① 周宏春 等:《循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摘 要: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诠释了循环经济及其内涵之后,阐述了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现状,并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我国现行相关税制和税收政策进行了评析,重点从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思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取向;循环经济立法
一、循环经济及其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于1966年在其著作《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循环经济一词在我国最早由刘庆山于1994年开始使用。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国内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有多种解释,本文认为,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经济。它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基础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强调对资源的二次或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从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来看,除宏观调控原则外,循环经济的实际操作始终遵循着“3R”的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和再利用(reuse)。“减量化”原则,是指尽量减少进入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属于输入端方法;“再利用”原则,是指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零部件和包装多次使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属于过程性方法;“再循环”原则,是指对阶段性的废物尽可能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使其重新变为另一生产系统资源,先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属于输出端方法。
“3R”原则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一般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理。
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一种发展,也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例如,通过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生产建材等,不仅消减了废物的产生和排放,而且产生了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还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重视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从线性式的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循环经济更是一种多赢的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正是有了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才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新型的内涵,才能转变我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正是有了多赢的内涵,才能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现状
在我国,由于循环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所以一直没有名义上的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能说税收政策一直没有介入循环经济发展,相反,我国税收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在事实上支持和发展着循环经济。
(一)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1月12日印发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明确了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综合利用共生伴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等四类46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此前,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在2001年了《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98号),规定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的减免优惠政策,具体包括:
一是自2001年1月1日起,对下列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1)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及其他产品。(2)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沥青混凝土。(3)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4)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
二是自2001年1月1日起,对下列货物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 (1)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2)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本文略)。
三是自2001年12月1日起,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的黏土实砖、瓦一律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不得采取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
2004年2月4日又颁发了这方面的补充通知,增加了四项增值税优惠措施。此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2年7月又规定对西气东输项目给予增值税、所得税以优惠待遇。
(二)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4月29日财税[2001]78号文通知:对纳税人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
二是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具体指:(1)企业在原设计规定的产品以外,综合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2)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3)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
三是对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4月29日财税[2001]72号文通知:对企业以三剩物(包括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和次小薪材(包括次加工材、小径材、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15项在2005年12月31日前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
四是2003年10月20日国税函[2003]1164号文通知:对利用废渣生产的水泥熟料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三)对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低污染排放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推动汽车工业技术进步, 2000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0]026号文通知,对低污染排放汽车实行减征30%消费税的政策。2004年1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对企业生产销售的达到GBl8352――2001排放标准(相当于欧洲Ⅱ标准)的小汽车,停止减征消费税,一律恢复按规定税率征税。自2004年7月1日起,对企业生产销售达到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
二是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11月26日国税发[2001]131号文通知: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免征增值税。这项政策实际上是税收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四)对技术进步、成果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二是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三是为鼓励技术引进、推广,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4年6月3日(94)财税字第010号通知,规定对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四是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10月8日国税发[2000]166号通知,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1)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2)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具体抵扣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3)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六是加速企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1)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2)企业为验证、补充相关数据,确定完善技术规范或解决产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中间试验,报经主管财税机关批准后,中试设备的折旧年限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速30%-50%。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我国相关税制和税收政策的评析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客观上支持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有一定成效的。尤其是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减轻或消除污染,促使废旧物资的有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还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调节的范围和力度还远远不够。对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调控政策的引导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仍存在很大不足。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和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同时,现行税制中为贯彻循环经济思想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比较单一,主要是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税收抵免、延期纳税等国际上通用的方式在我国基本没有。
从具体税种看,在现行税制中涉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税种不多,而且还存在许多问题:
1. 在增值税方面:(1)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生产性增值税,这就大大挫伤了企业购入环保、治理污染等设备机器的积极性;(2)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措施只集中在很少的产品,是循环经济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循环链以及相应的原料及产品未被纳入;(3)在再生资源利用环节,增值税没有形成合理税负差,对从正规物资回收公司收购废旧物资最高按10%税率计算进项税,对从民间收购、小规模纳税人处收购的废旧物资不予计算进项税,而以废旧材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最终产品同原生资源生产的产品适用同一税率计算进项税,就税负而言,前者大于后者。
2.在消费税方面:根据财税[2006]33号文,在汽车消费税项目中,为突出环保目的,在小汽车税目下分设乘用车、中轻型商用客车子目,并根据汽缸排量大小不同而适用不同的税率,但对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气、乙醇、氢电池、太阳能和使用其他环保能源的车辆没有优惠政策。而且未能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的塑料制品、电池等征收消费税,尤其是消费税对许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不能起到限制消费作用。
3.在资源税方面:主要强调调节级差收入,没有充分考虑节约资源和减轻污染的功能,而且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同时征税范围狭小,对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海洋、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列入征税范围,不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
4.在废气物生产环节,没有设立适当的税种。目前对企业的污染行为,是以排污费的形式进行末端约束,总体上企业的排污负担较低,造成循环经济思想难以深入人心。
5.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产生了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后果,抵消了其它税种的环保功能。如对生产金、银产品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对金、银矿源的无度开采,加剧了资源的破坏与环境污染;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思考
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无疑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目标取向。
(一)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为循环经济税收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在这方面,日本的先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2000年前后,日本先后颁布了八项循环经济重要法规,包括:基本法,即《促进循环社会建设基本法》(2000年6月公布);综合性法律2个,即《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1年公布,2000年第三次修订)和《废弃物处理法》(1970年公布,2000年第十二次修订);专项法规5个,即《容器包装物循环法》(2000年第五次修订)、《家电循环法》(1998年公布,2000年第二次修订)、《食品循环法》(2000年公布)、《建筑材料循环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构成了日本循环社会的法律体系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19页。。
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有了“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但是真正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和若干专项法规,从而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在其中可以直接明确税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而且还为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开征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
税收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开征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开征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
一是开征原生材料税。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原生材料主要指第一次投入生产等环节的材料,如原木、棉花等。诚然,原生材料税不同于已有的资源税。因为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或生产应税资源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而且征收范围狭小。
二是征收生态税。生态税只对汽油、电能和能源等产品和大气污染、污染源、噪音等征收,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则不征。
三是征收填埋和焚烧税。循环经济也是一种垃圾经济。虽然填埋、焚烧与生态有关,但又与对其征收生态税不同,因为征收填埋和焚烧税主要是鼓励再循环和再利用。比如麦杆的焚烧,既浪费又污染环境,可对其征税之。
四是建立“绿色关税”体系。进口税收方面,可以从两方面考虑:(1)在合理数量范围内,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2)对一些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是限制其进口。从出口税收方面来看,应当考虑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导向,针对原材料、初级产品、半成品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通过降低乃至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退税率来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五是开征垃圾税或对垃圾收费。这就是单位和个人扔垃圾要付费。
(三)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要在坚持目前正在实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前述存在的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一是改革资源税。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说主要依赖资源的节约、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从税收来说,资源税对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狭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在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上还有负作用。
针对目前资源税存在的问题以及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资源税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一方面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列入纳税范围;另一方面可将现行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改费为税。
其二 ,完善计税依据。对从量定额征收的应税资源的计税数量,由销售或使用数量改为实际开采或生产数量,而对于是否已经销售或使用则不予考虑,并适当提高单位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其三,调整税率。首先,对铁、煤、石油等非再生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行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即先在开采或生产环节实行定额税率从量计征,之后在销售环节根据销售价格再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力争使资源税在节约非再生资源、稀缺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其次,随着资源稀缺日益严峻,应对所有应税资源普遍调高单位税额或税率,并适当拉大级距,通过提高税负和运用差别税率强化国家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二是调整和完善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
其一,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由于它是一种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所以在所得税上实行优惠措施,能更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从而更能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具体说来:(1) 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如可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用于节能设备、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据实列支,并可按已发生费用的一定比例在所得税前增列。同时建立研发专项基金,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2) 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可予以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3) 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企业为减少污染而购入的环保节能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或在一定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购买的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摊销。(4) 企业用于环保及环境美化方面的捐赠,可享受与普通捐赠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
其二,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因为增值税的内在机制是排斥免税的,所以要求增值税免税应尽可能的少,尽量避免最终环节以外的税收优惠。可见,利用增值税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示范的意义将大于实际上的经济意义。具体设计如下:(1)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环保和节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2) 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首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从外部购入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在核实购入量、使用量等数据基础上准予抵扣,从而降低企业税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以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生资源之间的税负差距为目标,通过提高进项税抵扣的办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如允许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在取得废旧轮胎时按10% ( 或更高) 抵扣进项税,翻新轮胎实行13%(或更低)的低税率。(3) 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其三,调整和完善消费税相关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6]33号)《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消费税税目由原来的11个调整为14个,新增了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成品油6个税目,取消了护肤护发品税目,将汽油和柴油税目合并至成品油税目,对小汽车、酒、摩托车、汽车轮胎、化妆品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
篇5
一、苏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在内的苏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与苏南、苏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不论其经济生产总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其产业结构状况都有较大的差距。占全省人口43.3%、土地面积50.2%的苏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省的19.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刚刚达到8500元,而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4515元。从宏观结构上看,苏北经济发展存在三大不足: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21.56%、45.86%和32.58%,与全省相比第一产业高出13.96%,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低10.74%、3.22%。与苏南地区相比,其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农业经济积累有限;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结构层次和产业集中度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技术进步后劲不足;吸纳外资及先进技术能力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二是主导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难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主导产业仍停留在纺织、服装、食品、化工、建材、普通机械设备制造、矿产资源开发等传统产业,而且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比率低。相反,目前一些已在苏南地区蓬勃发展并开始成为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工程、精密仪器等,在苏北尚处于空白或刚刚起步阶段。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苏北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各个产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并未成为实际投资与发展的重点。
二、现行税收政策对苏北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现行增值税政策对苏北地区的影响
首先,在苏北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势的资源是矿产和农业资源。但现行增值税政策对矿产品开采、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极为不利,如煤炭、石英、黄沙、建材等行业,大多无扣税项目,能够取得的进项抵扣少,主要是购进的电力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只允许按13%抵扣,而销售时按17%征税,这些在客观上都造成了苏北企业税负偏高,使得苏北有发展优势的基础工业缺乏足够的后劲,同时也难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苏北地区资源优势的转化及产品优化升级。其次,苏北地区以传统的国有、集体企业为主,实行的是典型的生产型增值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均不能抵扣进项税。而我省经济发达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早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可以退还其所含的增值税,实际上意味着对外资企业来说享受的是消费型增值税,这又导致苏北企业在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第三、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门槛”过高,而苏北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商业欠发达,以致大量增值税纳税人无法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在客观上对苏北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以徐州市为例,2005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10266户,只占增值税纳税人总户数的13.12%,小规模纳税人却占到了86.88%。而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达到30%左右。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与一般纳税人发生正常的经济业务往来,加之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偏高,因而使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较重、经营行为被扭曲,小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二)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削弱了苏北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苏南的经济发展和优越的技术、产业、交通等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到2005年,苏州市已拥有外资企业11275家,年产值达6627亿元,占苏州市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昆山市则达到了89%。苏北地区由于在招商引资方面无法与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因而仍以内资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很少。苏北地区以徐州市为例,2005年外资企业为673家,仅占纳税人总数的0.86%,外资企业年产值仅为208亿元,占徐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7.35%。经济发达地区的外资企业除享受着“两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外,工业园区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和保税区内从事加工出口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等,还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约为12%左右,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却达到了25%左右,这种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的受益者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与之相比,苏北地区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环境中,扩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现行消费税、资源税等不利于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行的消费税税收收入属中央级。而全省大型烟厂、酒厂等消费税纳税大户大多集中在苏北地区,每年苏北地区烟、酒等生产企业上缴国家消费税上百亿元,企业税负很高,而地方却得益甚微,影响了经济发展。在资源税方面,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征收范围过窄,且单位税额过低,如煤炭今年4月1日起才刚刚提高到每吨征收2.5元,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每吨或每立方米也只是征收0.5—20元。同时,对大部分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没有征税,资源税对资源开发的调控作用小。苏北属于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长期的自然资源开发并没有使资源产地受益,开发和生产出来的资源产品运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深加工、出口,资源的高额附加值被经济发达地区所获取,苏北地区的这种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税源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税收优惠政策对苏北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大
近年来,为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国家出台了对这两大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西部已广泛实行按15%的较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新办企业实行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则通过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行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以降低企业流转税负。同时,通过实行加速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等降低企业所得税负。与上述地区相比,目前苏北地区执行的税收优惠只是普遍适用的政策,没有体现苏北地区产业、资源特色等问题。原因是苏北经济虽然落后,但由于地处沿海,同时又处于**整体经济发达的大环境中,难以享受国家特殊的税收政策扶持。而既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苏北基本上又享受不到,如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的减按27%优惠税率征收,在3万元以下的减按18%优惠税率征收。由于适用优惠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定得太低,使得应予扶持的企业较少得到照顾。而经济发达地区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又拥有工业园区、保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税收优惠特区”,享受着诸多超国民的优惠待遇,从而使苏北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压力。苏北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招商引资的筹码,只能以牺牲地方财力为代价,出台了很多自欺欺人所谓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税务机关并未执行这类非法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实质上变成“财政返还”,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使本就负债累累的县乡(镇)财政雪上加霜,得不偿失。同时,也导致了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的税负不公,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三、促进苏北振兴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以产业优惠政策为核心,引导苏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政府主动运用税收手段干预经济的措施,通常是国家促进落后地区开发、缓解区域经济失衡的重要工具。在加快苏北地区振兴步伐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税收的作用。从税收政策的角度来说,实行以产业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矿产资源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等进行重点扶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苏北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
(二)发挥税收政策杠杆作用,支持苏北农业产业化经营
苏北的经济落后在于其农业比重过大,但振兴苏北的后发优势也在农业。目前,淮安市、宿迁市以农业为主,盐城市、连云港市的海产品占相当比重,徐州市则是矿采业和农业并驾齐驱。为此,**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建设东陇海线产业带”、“加快开发沿海产业带”的新思路,以科学调整苏北的产业结构,把农业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工业资源优势。农产品、海产品的初级产品深加工,可以增加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是一个需求量很大、前景广阔的产业。因此,应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兴办农、海产品加工业项目,集中扶持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机制的形成,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
(三)加大税收政策倾斜力度,扶持苏北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不仅成为推动苏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必需的协作服务、带动中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成为了苏北地区税收新的增长点。因此,税收政策要扶持苏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
(四)完善税收环保政策,促进苏北循环经济发展
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进行生态市县建设,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被清理出局,这些企业正在转入苏北。苏北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其独特的环境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为了增强苏北地区的发展后劲,应尽快出台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建立健全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以税代费,进一步强化对环境污染的系统整治力度,唤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正确的理念,理性地选择高科技、环保型企业。
篇6
[关键词]税收筹划 避税 联系 区别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及特征
税务筹划是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其定义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基本含义大致相仿:
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作了有关税收筹划的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汤姆林爵士的观点赢得了法律界的认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以后的税收判例中经常援引这一原则精神。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国际税收辞汇》是这样下定义的:“税收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
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所著《个人投资和税收筹划》一书中提到,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享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可见,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通过财务、经营、投融资等涉税事项的安排或选择,对纳税义务做出筹划。
通过对上述税务筹划定义的分析,可得出税务筹划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合法性。当存在多种合法的纳税方案可以进行选择时,纳税人可以选择低税负方案,这也正是税收政策引导经济、调节纳税人经营行为的重要作用之一。国家刺激、抑制经济活动往往利用或高或低的税负来加以宏观调控,因而,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寻找低税点,无疑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使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得以实现。政府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者谋求最大利润的动机和目的,有意识地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和消费者采取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为,以实现政府的某些经济或社会目的。因此,税务筹划是生产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体现,多数情况下它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同向的。
2.筹划性。众所周知,企业交易行为发生后,才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收益实现后才缴纳所得税。这在客观上为纳税人提供了纳税前做出税前筹划或安排的机会,也就是说,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前进行的,具有超前性。
3.目的性。税务筹划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取得“节税”的利益。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选择低税负。低税负意味着低的税收成本,低的税收成本意味着高的资本回报率;另一层意思是拖延纳税时间。纳税期的推后,也许可以减轻税收负担,也许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不管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税收支付的节约。但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也有相关成本的增加,企业在税务筹划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判断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和必要。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范围越广,业务越复杂,涉及的税种越多,税务筹划空间越大,所需筹划成本越高。
4.综合性。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如不着眼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只以税负轻重作为选择纳税方案的惟一标准,有可能会导致企业总体收益的下降。同时,企业税务筹划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因为各个税种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
二、避税的概念及特征
一般地说,避税是纳税人采取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处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事务,以减少应承担的纳税数额,这种做法并没有违犯法律。虽然避税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而且纳税人的行为不具有欺诈的性质。
国际财政文献局的《国际税收辞汇》中避税的定义是:个人或企业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或其他不足钻空取巧,以达到避税目的。
按照前面所列的比较权威的定义,可以归纳出避税主要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合法性,即避税所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纳税人行为不具有欺诈的性质。
(2)避税的手段表现为巧妙地利用税法的漏洞来减轻税负。交易的安排不完全出于正常交易动机,或者纯粹是出于税务动机,或者既包含商业动机,也包含税务动机。
三、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避税的目的性、方式上的合法性、筹划性和税务筹划相同。
就效果而言,避税就是一种节税的方式。但因为避税是利用税法的漏洞节税,而税法漏洞可能在近期税法完善中得以修补,从而使得由原来的合法行为变为违法行为,由避税沦为偷税。
从成本来看,避税的成本要比其他节税手段大的多,因此,进行税务筹划时,不会把避税列为首选方法。当通过其他节税方法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时,纳税人不会选择避税。
税务筹划是与立法意图一致的行为,而避税则是与立法意图相悖的行为。税务筹划既合法又合理,而避税则合法但不合理,这里“理”即是指立法的意图。
参考文献:
[1]张宏林.税务筹划与避税分析[J].经济师,2001(7)
[2]张立.企业税务筹划的理性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3]田冰芬.税务筹划发展的意义及对策[J].经济师,2001(7)
篇7
关键词:税收;税收管理;税收秩序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论文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税收调节严重乏力。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3.某些企业腐败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败,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第6期何朝阳:浅析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9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三)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三、对策分析
(一)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1.实事求是,增强税收计划管理的科学性。税收计划的制定,除了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外,更应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市场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发展变化”的总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为确保计划制定和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者结构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和参数依据,为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奠定基础;二要在具体编制计划过程中,采取因素测算法与抽样调查法进行综合验证,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一因素,避免简单推算,提高计划准确度;三要开发设计出税收计划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转换成编制、分配税收计划的正确依据。2.完善会计改革,保证计划执行的准确性。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虽以申报应征数作为核算起点,建立了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在基层会计实践中,除入库数额外,其他数据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影响了税收计划利用会计资料来计算税收增减因素、测算税收负担和税收增减幅度、预测税源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税收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在计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税源和税收收入以及欠税情况。3.注重调查研究,增强计划分析的针对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制定税收计划的同志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反映征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经济税源结构和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预测税收收入的能力。在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中,要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原因,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比较、有办法、有预测,抓住重点。还要实行税收计划分析与税收统计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料的作用。4.实行综合评价,增强计划考核的合理性。当计划与实际税源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以计划冲击税法。对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考评,不能把计划完成情况好坏作为唯一标准,要强调依法治税,加大对执法情况监督考评的份量,以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媒介
“双语教育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的其它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①目前在我国第一种语言为汉语,第二种语言绝大部分是指英语。采用双语进行学科教学,既学习学科知识,又练习英语的听说能力。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目的语,而且更重要和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他们所要学习的目的语。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和兴趣。”高中《经济生活》双语课教学是指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少到多,由浅至深进行尝试,并综合运用肢体语言、多种教学媒体,使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英语语言氛围的情景中,学习经济学科知识,练习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应用英语的兴趣、爱好与能力。
高中《经济生活》在初步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Economic system)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基本特征(Basic features)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一些与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相关的商品(Goods)、货币(currency)、市场(Market)、企业(Corporations)、三大产业(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财政(Finance)、税收(Taxation)、储蓄(Savings)、保险(Insurances)、股票(Stocks)等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和相关的政策。②在《经济生活》课实施双语教学具有诸多优势:首先,《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达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如银行(bank)、公司(Corporation)等等,这些使《经济生活》的教学变得相对容易;其次,《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时政性非常强,教学资源丰富。经济问题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如英文报纸,英文杂志,英语电视,这些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有很大部分是关于经济的,实践中我们通过订阅Guangzhou Morning Post、China Daily、21st Century 等报刊杂志获得了大量的文字资料。第三,《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高一年级完成,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且高考和会考的压力相对较小。以上优势,为我们实施双语教学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一、高中《经济生活》双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各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经济生活》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认识目标,要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第二,能力目标,要使学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第三,德育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志向。
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首先应是《经济生活》学科教学目标。双语教学的另一目标“应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总体而言,高中《经济生活》双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掌握《经济生活》教学的基本知识,完成“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运用英语来学习和探讨经济问题,并初步学会用英语收集与经济有关的信息。
二、高中《经济生活》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及运作过程
1.理论依据
“输入假设”说(the input hypothesis)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克拉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在加速语言习得的内化过程中,强化语言信息的输入是至关重要的。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理解略超过他现存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Ⅰ,那么教学中应该提供的输入只能是Ⅰ+1。如果输入内容太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最终收效甚微;如果输入的信息能为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上升,渐渐地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依据该理论,我们认为双语教学中英语的输入应该坚持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原则。双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教学方式也应是延续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英语的学习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
双语教学的第一阶段,就是在《经济生活》教学中,以汉语教学为主体,以英语教学作为渗透,在讲解《经济生活》概念和要素的同时,给出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将经济学科领域中的有关专业术语以英语词汇的形式整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词汇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课堂使用英语的比例为5%―10%。在高中《经济生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节中,我们主要给出了以下概念和要素的词汇和表述:税收:tax,公民:citizen,纳税人:tax payer, 税法:tax law, 税种:the kind of taxation, 增值税:value-added tax, 营业税:business tax, 消费税:consumption tax, 税率:tax rate, 关税:tariff,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Tax payment is the basic duty of the citizen according to law等等,同时运用《经济生活》与时政紧密相连的特点,鼓励学生阅读有关经济的英语新闻,使学生感性地、直接地了解本学科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在两种语言的结合下学习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在《经济生活》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但仍以汉语为主。教学日常用语和分析经济原理、经济现象采用英语,教师授课以英语为主,授课过程中引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英语视频材料,学生回答和讨论仍使用汉语。课堂使用英语的比例争取达到20%―40%。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用语有:
请提出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Please tell me what you can not understand while you are previewing.
这节课我们讨论以下问题。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如果你知道问题的答案,请举手示意我!
If you kno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lease put up your hands to me.
请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Please discuss the question with each other.
请大声地自信地表述你的观点。
Please speak out your point of view loudly with much confidence.
你如何评价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行为?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kind of act in our daily life?
你如何看待这种经济现象?
What do you think of such kind of economic phenomenon?
教学过程力求简练、准确,即对教学中知识点的描述,在语言表达时,尽量简练化,尤其注意选用常用普通的词汇讲解,使学生在初学阶段易听、易记、易理解,在简练化表达基础上,又注重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从而给学生灵活掌握与运用英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③
双语教学的第三阶段,就是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在《经济生活》课堂教学中,以英语教学为主体,师生使用英语进行课上交流,教师使用英语引导学生用英语回答进行思维和讨论。学生使用英语回答问题、阐述观点,只有当英语不能正确表达自己观点时才用汉语进行补充。课堂使用英语比例达到80%以上。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阶段,也是双语教学的真正实施和最终归宿。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经济生活》知识生活性、时事性的特点,大大拓展知识领域,加大课堂容量。在高中《经济生活》《银行的业务及职能》一节中,我们就采用从生活出发用英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以下是此节的部分课堂实录:
Teacher:If you walk on the street, which banks can you see?
Student 1:I can see many banks, for exampl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Construction Bank of China and so on.
T: Good, what about you, this boy?
S2:I usually see ICBC, but I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T: Who can tell him what’s the meaning of ICBC?
S3:I think ICBC is 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T:Yes, you are right. I think 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is very common in our life. But these banks are very different. Next, you can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 differences among banks.
……
师生在双语教学中,既体会了教学的艰辛与压力,更体会到双语教学所带来的提升与魅力。
3.注重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应兼顾《经济生活》教学和英语教学共同特点,突出《经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时政性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工具性等特点。教学中应允许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经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时政性,尽可能地使用直观教具和非语言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语言的表达、表情的表达、恰当手势的表达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注解作用。“重视教材的立体性,注意直观教学媒体的引进和积累,增加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教材的使用频度和幅度,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
第二,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一堂课应有23的时间属于学生的活动,课前2―3分钟的presentation,讲述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经济新闻,要求表情丰富,结合肢体展示、表演,而不仅仅是“说”英语。每堂课最后有5分钟,在教师小结的同时,让学生用英语把新课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地讲述一遍。以下是我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用的评价语:
Well done!好样的
Very nice!非常好
Great, you areright!很棒,你答对了!
Good idea!好主意
Of course, I agree with you! 那当然,我完全同意你
第三,创造双语教学氛围。双语教学应贯穿于平时的各节课中,不能为了一次公开课的开设而关注双语教学。即教师平时就应有双语教学的意识。同时,进行双语教学离不开家长、教研组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所以应该进行双语教学的宣传活动,使家长、师生和学校领导更深刻地了解和支持双语教学,从而使双语教学能顺利地进行。
双语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其实施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应分清主次,勿急于求成。首先,要始终把英语定位在工具的地位。“双语教学计划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第一语言的中介作用”,坚持以达到《经济生活》学科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作用,注重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不要在语法结构、词汇及用法上花太多的功夫。其次,要持之以恒进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双语教学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磨合期。
注释:
① 雷晓霞.中学政治教学的反思.中学生政治学习报,2002年第9期.
篇9
但是,与国际一般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存在整体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增加值比重轻等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尽快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税制改革和优化的过程中,应当制定更多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
一、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法律层次较低,缺乏稳定性
目前,针对现代服务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以意见、通知甚至是批复的形式出现,散见于各个单行文本之中,法律效力相对较低。由于立法上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划,各省均出台了相应的税收政策,但优惠方式和力度都存在一定差别,造成了行业税负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同时,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我国目前开征的税种大多是以暂行条例形式出台的,执行中补充规定较多,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多见于各税种的补充规定中。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就需要对涉及服务业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需要对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解释,因此就导致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
1.增值税征税范围偏窄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业流通环节,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绝大部分服务业未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对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购入货物和固定资产较大的企业,因其是营业税征税范围,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上述行业一般是按收入全额缴纳3%的营业税。同时,因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购入货物和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实际还承担了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中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税负比生产性行业重,直接影响了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2.营业税税率偏高,重复征税较为严重
我国服务业多数属于营业税应税项目,从营业税税率设计看,金融保险、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以及服务业均适用5%的基本税率,娱乐业适用5%—20%的差别比例税率,比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3%的增值税税率,最少高出2%,如果再考虑营业税通常全额计税,实际税收负担可能更高,部分行业的营业税税收负担明显高于增值税水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整体性日益明显,分工也越来越细,如物流业涉及货物的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及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业务,但是现行的营业税除特殊规定外,大多按照营业额全额征收,如果是采取专业化协作生产经营方式,由于流转的环节较多,就会导致同一道业务被重复征税;如果是采取全能化生产经营方式,由于是一个企业完成所有业务,所以税收负担较轻。营业税重复征税阻碍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税收优惠政策目标定位不清晰,方式较为单一
首先,税收优惠的环节不合理。我国目前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制造业制订的较多,而以高资本投入、高技术支撑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尽管在产品开发环节的高投入存在较高的风险,但是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技术更新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不大,其税收优惠大多集中于产品研发成功之后。其次,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目前主要以直接减免为主,基本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定额减免等事后减免的方式,导致企业对经营过程重视不够,对一般的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一些经营风险较高和投入较大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则难以取得显著的功效。加速折旧、费用加倍扣除等一些能够在研发和实验阶段给予扶持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为匮乏。此外,税收优惠对高科技产品和劳务的倾斜不够明显,以产业为重点的税收优惠对优惠的目标、重点都不够清晰,使得现代服务业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优势不够明显。
二、国外税收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物流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稳定,手段多样
许多国家和地区将物流业列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在投资、费用抵扣、所得分配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长期稳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般从法律形式加以明确,并且,经济发达地区对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手段丰富、方式多样。其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对物流企业购进的产品或设施实施税收减免、对物流业在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方面实施专门的税收优惠等方面。如韩国规定,对在外商投资区、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等指定地区内进行投资且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物流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允许其进口资本性产品3年免征关税、增值税和特别消费税。法国规定,允许物流企业采用“成本加计法”确定应税所得,由纳税人与税务部门商定平均成本利润率,用以计算物流企业的应税所得,成本利润率一般在5%-10%之间。还规定对物流企业境外职员全部或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金融业方面实施税收优惠减免
目前,国际上对金融业征收直接税为主,在间接税上实行“从轻不从重”的政策;同时,鉴于金融业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对该类高风险服务业实施了减免税优惠。如印度对于设在特区的离岸银行和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第一个5年100%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个5年减按50%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由特区内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企业支付给印度非居民的存款或贷款利息,不要求其代扣利息预提税。韩国对金融服务免征增值税,而且,对为金融服务配套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也免征增值税;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的所得,虽同普通企业法人一样课征法人所得税,但对投资信托、投资公司、私募投资专门公司等间接投资机构有一些特殊优惠规定;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所得不课征个人所得税和证券交易税。
(三)科技服务业方面采取多种优惠方式
为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许多国家采取税收减免、税收抵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设立科研开发准备金制度和风险投资等多种税收优惠方式来支持科技服务业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在科技服务业发展比较典型的韩国,税收政策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重点体现为税收优惠不仅仅针对技术研发成功的后续环节,而是涵盖了技术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同时,综合运用直接减免和间接减免手段,针对不同的环节实施不同的优惠,尤其是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韩国规定,转让或租赁专利、技术秘诀或新工艺所获收入,公民按照合同提供自行研究开发的技术秘诀所获收入,可减免所得税或法人税;对处于市场开发适应期的技术转让产品,给予减免特别消费税的优惠待遇;对科技人员给予税收减免。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整合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条款,提高立法层次
一是对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确立税收扶持重点。对各地区自行制订的临时性政策加以清理,对需要保留的政策通过全国统一的系统性规划,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增强政策的法律效力,保持地区间税收政策执行统一性,实现地区税负的公平。二是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既要实行全国统一的服务业优惠政策,又要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化的优惠政策,体现行业差别,实现税负公平。如对技术研发企业的优惠可侧重于研发环节,而对高风险企业可侧重于风险控制行为。
(二)改革税收制度,降低行业税负
1.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
增值税方面,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逐步解决现代服务业重复征税的问题。2012年,国家在上海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迈出了税制改革的第一步,但试点范围过窄,仅限于交通运输以及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方面,对于耗用材料较高的建筑安装以及征税环节较多的物流业务等均未纳入试点范围,今年,逐步扩大了试点省份和试点范围。但从长期看,应借鉴国际经验和试点地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将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到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建筑业,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交通运输、物流和建筑业的税收负担;其次,将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转让无形资产、娱乐业、服务业中与生产不密切相关的行业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畴;最后,等条件成熟后再将销售不动产、金融保险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畴,分批分期地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调整营业税税目及税率
营业税方面,一是进行相关税目调整。由于行业的整体性,单独设置“物流业” 税目,对行业运营涉及的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及信息服务等劳务征收统一的营业税,税率可定为3%;对“娱乐业”税目中的台球、保龄球及网吧划到“文化体育业”应税项目。此外,在现有税目中增加一个其他类税目,将不断出现的新兴应税项目及时纳入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以避免税法的滞后效应,保持现代服务业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税负公平。
二是进行税率调整。对金融业、保险业等生产业及洗浴、理发、照相等低盈利行业,适度降低税率;对某些利润较高的消费企业如娱乐业可以取消差别税率,实行较高的营业税税率,对美容、按摩等非生产项目应适当提高税率;逐渐拉开生产业与消费业税率间的差异。
三是在近期“营改增”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制订较为完备的营业税扣除项目管理办法,尽量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矛盾,改变营业税多数劳务按营业额全额计征营业税的方式,扩大差额征收营业税范围,全面实施对服务行业进行差额征收的营业税政策,降低行业整体税费负担。
(三)丰富税收优惠方式,扩大税收优惠范围
一是要转变税收优惠方式。将以降低税率、减免税额为主的直接优惠,转为间接优惠为主,在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根据服务业中各个行业的自身特点,灵活采用项目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办法,充分发挥间接减免在税收优惠中的作用。同时,税收优惠应以产业优惠和项目优惠为主,并对不同风险的产业和项目实施差别化的待遇。
二是要转变税收优惠环节,将以结果为主的优惠转变为以过程为主的优惠。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允许服务性企业将技术开发费用按一定比例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对于某些成功率较低而社会收益较大的项目,允许扣除人才引进、教育培训、产品出口等方面费用,提高企业科研开发的积极性。
篇10
教材原来的提法是纸币只能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现在的观点是纸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某些信用特别强的纸币(如美元)甚至可以成为世界货币,2012年新课标卷就考到这一问题。现正开展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但人民币现在还不能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
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几小时?由于本题限定的条件是某国只有两家企业生产M商品,故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是两家企业生产的全部商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而不是两家企业生产每件商品耗费时间的平均。原因是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由具备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各企业的个别时间之单纯的算术平均数所决定,而是要考虑各企业在同一部门全体商品生产上所占的比重。某一企业在特定产业部门中越占有大的比重,该部门全体的社会必要劳动就越是接近于这一企业的个别劳动。假如甲、乙两家企业,在社会上有同等的比重,在M商品的生产上均占平等的地位,制造等量的产品,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现实上是会与两企业所用个别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数相一致的。从材料可以看出,甲、乙两企业没有同等的比重,甲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就更接近于甲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本题的解题思路是:甲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则甲企业的产量提高到12万件,每件商品所耗费的生产时间为5小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共有M商品20万件,总耗费劳动时间为(12万×5)+(8万×10)=140万小时。20万M商品=140万小时,故1M=7小时。
3.公司、个人(股东、合伙人)承担责任的方式
(1)公司对债权人的责任是无限的,即公司要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包括法定代表人、工作人员和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债务承担责任,而不是限定在股东出资或注册资本的数额范围内。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如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以出资人的出资额为限称为有限,以出资人“全部财产承担责任”就属无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不是指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而是指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⑴法人具有独立的财产:所谓独立的财产,是指法人所具有的独立于其投资人以及法人的成员的财产。⑵独立的责任:①法人应当以自己的独立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法人作为独立的主体,其财产是与法人的设立人及其成员的财产相分离的。所以,法人只能以自己的独立财产对其自身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②在法人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尽管会出现责任在范围上小于债务范围的情况,但法人的债权人仍不得请求法人的出资人承担超过其出资义务的责任,法人也不得将其债务转移到其法人的出资人身上。③法人成员或者出资人的责任具有受限制性,即法人只能自己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法人创立人及法人的成员仅以自己的出资额对法人的债务负责,超出出资额,则不负责任。公司都具有法人资格,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则不具有法人资格。
(2)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负有限责任,即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时,应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如果公司财产与自己家庭财产分不清楚,当公司出现债务,公司财产不够偿还时,要用家庭财产偿还。)
(3)个人独资企业的个人负无限责任,即以个人的全部财产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因个人独资企业本来就是自己的个人财产,所以没有连带之说。
(4)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与合伙企业之间是无限连带责任关系。所谓无限,是指合伙人应当以其个人的全部财产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责任。所谓连带,是指每个合伙人都对合伙债务负有全部清偿责任,债权人可以请求任何一个合伙人清偿全部的合伙债务。一个合伙人清偿全部合伙债务以后,其他合伙人对债权人的清偿责任也随之消灭。合伙人承担的连带责任的特点在于:首先,它是一种法定的责任,即合伙人不能通过约定免除,任何约定只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而不能对抗债权人;但如果债权人认可也应当对债权人发生效力。其次,连带是一种对外的责任,即合伙人都应该以个人财产对全部合伙债务负责,任何人都不能以合伙债务非因个人行为造成而提出抗辩;但是这并不妨碍合伙人在对外承担责任以后,享有向其他合伙人追偿的权利。最后,连带责任强调各个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即每一个合伙人都要对他人的行为负责,这实际上构成一种特殊的担保。
4.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