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这与国家对在经济建设中的宏观调控是分不开的。其中,税收制度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有效避免营业税的重复课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于今年一月一日正式提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制度,尽管其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但是,从试点地区的执行情况来看,其效果应该较为显著。
一、国内税制改革的历史以及未来发展
中国税制现代化的过程意味着营业税最终必然为增值税制所取代。增值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经过80年代的变迁,到1994年已正式奠定了其作为第一大税种的地位。2009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增值税的作用中国增值税制实现了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全面转型。这次转型意义非凡。随着转型的顺利进行中国从世界上少数几个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制的国家名单中抹去而加入了多数的行列。生产型转向消费型也意味着中国的增值税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增值税制在靠近意味着增值税中性作用能够得到更恰当的发挥。增值税制转型之后增值税改革的重点已落在扩大其征收范上。只有扩大征收范围增值税征管链条才会更加完整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的一部分。试点取得经验之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向全国推广。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主要内容
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一些试点行业开始实施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已存在的13%和17%两类基础增值税税率之外,在增添两类低税率,其分别为税率6%和税率11%的增值税。其中,适用于税率11%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相关行业,而一些以研发或者技术服务、文化创意、辅助物流以及咨询等现代化的服务产业在适用于税率6%的增值税(这也体现出了国家对这些服务行业的支持);在这些试点中的纳税人还可以享受到免征技术转让等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该政策在试行期间一直生效;原本归于试点地区的营业税,在改征之后,仍然属于当地的税收部门所有,而不仿效原有增值税的管理方法。
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增值税的作用发挥
现有的税收制度,采用的是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制度,这很容易对增值税的抵扣链条造成不良影响,使其作用无法得以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会做到“厚此薄彼”,即在为政府筹集资金的同时,并不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对某些企业进行特殊照顾,而是实现了“人人平等”,这有利于促进行业内容企业的公平竞争。但是,目前我国增值税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很难真正实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目标,其作用也是大打折扣。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对发挥增值税作用的极大促进。
(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的第三产业一般都不包含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内,而是采用营业税的征税模式,这将会为服务行业带来大量的重复征税,从而出现“小而全”或者“大而全”模式,进而致使企业在生产以及投资决策中出现竞争扭曲。例如:很多企业的外购服务由于无法抵消其中包含的营业税,致使企业更加倾向于自己发展这些服务,从而造成生产内部化,然而,这样由于规模较小,生产成本增加,为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另外,很多国际通用的出口适用零税率,在我国的服务行业是行不通的,因此,很多出口服务都附有高额税款,降低了国内服务行业出口的市场竞争力。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三)打破税收征管的实践困境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税收征管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比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难,这给两税的划分标准提出了挑战。再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商品已经服务化了,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愈益模糊,二者难以清晰界定,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难题也就随之产生。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摆脱这样困境的重要手段。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改革的必要性。国际经验也表明,绝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现已确定的这一改革事项在上海先行先试,将为分步推进这一改革取得经验。可以预期,在上海拉开序幕的这一总体上使相关企业免除重复征税制约而在总体上减轻税负的改革,将促进一大批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发挥潜力,推进自身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专业化细分,提升服务水准,进而有利于提升消费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实惠,并有益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尽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已经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涉及的两个税种分别是中央和地方的主体税种,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也必然要求难度更大的全方位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合,要求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做根本性的调整。本文首先对国内税收制度历史及其发展进行分析,然后,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最后,对税收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叶红.浅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物流企业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2(15).
[2]任琳.浅谈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国际货运企业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2(07).
[3]郝琳琳,卜岩兵.增值税“扩围”改革困境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2(24).
篇2
一、俄罗斯税制的变迁
俄罗斯转轨以来的税制改革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1998年的税制改革,以及1999年《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生效至今的阶段.
俄罗斯税制改革始于1991年末,当时,俄联邦颁布了《俄罗斯税法纲要》、《俄罗斯增值税法》、《俄罗斯企业和组织利润税法》、《俄罗斯个人所得税法》等税收法令,奠定了俄罗斯税制改革的基础。改革初期,俄税制共设置46个税种,实行联邦、共和国(州)、地方三级税收管理体制.
《俄联邦税收制度原则法》规定了税制结构及其实施的一般机制,还有税种及其计算和征收的办法,确定了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成为俄罗斯税制的主要法律基础.
俄罗斯这次税制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了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如规定对税务机关在扣押纳税人财产时须经法院判决,而且须请纳税人在场听证;而以往税务机关查封纳税人财产一般可自行决定,不必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二是对地方政府征税做出明确的规范,取消名目繁多的征收项目。三是为增加政府预算收入,尽可能地减少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取消企业以所得利润对生产和住宅进行再投资时获得的税收优惠;部分取消教育部门将其利润用于教学需求时所实行的利润税优惠政策;取消新闻媒体和消防部门在缴纳增值税和利润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对残疾人就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取消增值税优惠政策;减少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据估计,通过取消部分税收优惠,每年可为国家多增加近60万亿卢布的税收收入。(国家杜马认为不止这个数,应达到120万亿)。[1]1999年《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生效,标志着俄罗斯税制变迁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逐步减少税种,简化税制结构,同时降低主要税种的税率,比较成功地改变了原有税制的混乱状况。2000年7月,《税法典》第二部分获得通过,2001年1月1日开始生效。该部分是对各主要税种的具体规定和细化,主要涉及新的增值税、消费税、自然人收入税和统一社会税等四大税种.
二、俄罗斯税制改革评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俄罗斯对原有税收制度的改造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的税制已基本与世界接轨。特别是俄《税法典》和《预算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俄罗斯税收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使俄罗斯真正\"成为一个建立了良好税收制度的国家。\"经过多年的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税收收入已成为俄罗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占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且税收仍呈不断增长趋势。2001年,联邦税收收入增长50%,地方税收增长30%。还要特别强调,俄罗斯以简化税制、减少税种、下调税率、降低税负、取消优惠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不仅没有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反而使税收状况有所改观。
这主要得益于在税制改革的同时实行\"降低税率(税负),扩大税基,加强征管\"的税收政策。[2]俄罗斯税法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俄税法改革和税制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是有重要意义的规范性的法规。税法典第一部分规定了构建俄罗斯税收体制的基本原则;确定了税收的种类,以及设立联邦主体税和地方税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履行纳税义务的方式,以及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权利与义务;确定了税收监督的形式和方法,明确了违反税法的责任。税法典第二部分则是对各主要税种的具体规定和细化。这场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比较清晰,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俄总统向联邦会议提出的咨文和俄政府的咨文中都做了明确规定.
可以对俄罗斯税制改革做如下分析和评述:
第一,俄罗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其税收制度也经历了由激进转轨而带来震荡、再到基本稳定并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在俄罗斯早期的税收制度建设上,由于照搬西方国家的税收经验,而很少考虑本国国情,尤其是没有考虑其在激进转轨条件下的经济特点,使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常进行修订和补充。在从1991~2001年的10年间,增值税法修改了25次,消费税法修改了9次,所得税法修改了21次,利润税法修改了27次。税法的不确定性不仅使纳税人无所适从,也对税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注重税收法制建设。俄罗斯在刚刚宣告独立几天后就颁布了有关税收体制的一系列法令,包括《俄罗斯联邦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法》、《俄罗斯联邦增值税法》、《俄罗斯联邦企业和组织利润税法》、《俄罗斯联邦个人所得税法》,后来又制定了《俄罗斯联邦税法典》第一部分。在对税法典第一部分(即基本部分)进行多次修改的基础上,俄着重修改和补充税法典第二部分,其目的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效率。此外,还通过税法典的其他若干条款,不仅规定国家规费、财产税、运输税、自然资源使用税、海关关税等税种的支付方式,而且还对小企业课税问题做出专门的规定。这些税收法规构成了俄罗斯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税收体制的基本框架。俄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03年俄罗斯的税负水平被认为是欧洲最低的.
第三,俄罗斯通过税制改革,实现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全国经济的平衡和稳定。由于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实行能够扩大税基并改进税收管理的政策;将增值税列邦预算;统一进口关税税率;实行提高税收征缴率的措施,促进了联邦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联邦财政收入的增加又有助于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以平衡各地经济,拉平预算条件,达到全国政治经济的稳定.
第四,俄罗斯新一轮税制改革意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纳税人的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一是纠正过分注重税收的\"国库收入\"作用,而忽视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偏向;二是摒弃一味增加税负和提高税率,加重纳税人负担的做法;三是对纳税人相对均等地分配税负,实行公平课税原则。俄试图通过以上措施,不但为增加国家预算收入创造条件,而且一方面不至于使诚实和遵纪守法的纳税人不得不寻找避税的途径,另一方面又能堵塞不诚实的纳税人可利用的漏洞和一切可乘之机。为此,俄此次税制改革首先就是大大降低税负,纳税人总的税收负担大约降低了1/3,这主要是通过降低税率来实现的。与此同时,保证每个纳税人依法足额纳税.
第五,缩减或取消税收优惠和特惠制是俄罗斯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几年来,减少税收优惠的种类和数量,一直是俄罗斯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税收政策调整的重点。早在1997年,叶利钦在向联邦会议提出的总统咨文中就提出要通过大量减少税收优惠的数量来拉平课税条件。普京在2000年的总统咨文中又强调要取消一切无根据的税收优惠和特惠,取消对企业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补贴。俄社会上下也都认识到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性,要求对其进行改革。但俄缩减或取消税收优惠和特惠制的改革时常步履维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取消税收优惠和特惠与其直接受益者的利益相冲突,因而遭到这些人的极力反对。此外,取消一种形式的税收优惠和特惠,往往又会有其他形式税收优惠和特惠的出现,例如,禁止提供个人税收优惠后,又可以向纳税人提供\"预算贷款\"等诸如此类的优惠。税收优惠制是正常的税收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
事实上,发达国家对税收优惠和特惠的使用就十分广泛。对纳税人规定优惠税率,有时甚至在一定期限内免税,历来是发达国家加强税收刺激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不能因噎废食,不加区别地取消一切税收优惠;也不能认为任何合理的税收优惠都会加重其他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必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总之,俄罗斯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要取消税收优惠制,而在于不断改进和完善税收优惠制,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应是俄罗斯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六,普京在《2002年预算政策》的总统预算咨文中指出:\"对自然人收入税实行13%的统一税率,其初步结果给人以希望。俄罗斯今后几年原则上不改变这个税率。\"俄之所以实行13%的自然人收入税统一税率,主要目的:一是利用统一税率来与\"黑色\"收入做斗争;二是通过实行统一税率促使高收入公民诚实申报自己的实际收入并主动纳税。这当然只是一种主观愿望或者是一种理论推测。事实上,税收是一种强制性的分配,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依率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税率高低,纳税人都是基于税法的约束并按照规定的税率纳税,并不会因为降低了税率或者是实行统一的税率,纳税人(尤其是高收入者)就能主动诚实纳税。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其一,对自然人收入税实行13%的统一税率,一方面,意味着对占俄罗斯纳税人总数90%的低收入者将税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13%,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却又对高收入者大大降低税率,由原来最高可达35%的累进税率一律降至13%.
这既有悖于世界通行的按负担能力课税即税收的征收与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相符的原则,也违反了税收的公平公正原则。其二,实行13%的自然人收入税统一税率会大大降低地区和地方财政的税收收入,因为该税在地区和地方财政的收入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看来,俄罗斯打算\"今后几年原则上不改变这个税率\",其可行性是令人质疑的。[3]第七,合并税种、简化税制是总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三种自然资源的使用或开采税实行三税合一,还是对小企业缴纳的五种税实行五税合一的改革,都不仅会减少税种并简化税收的征收,而且会大大减轻企业的税负。特别是将利润税、销售税、财的税负明显减轻。这对于鼓励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刺激建立更多的小企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小企业建立得越多,国家仍会得到更多的税收。产税、统一社会税和增值税等五税合并成小企业统一税,会使小企业的税负明显减轻。这对于鼓励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刺激建立更多的小企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篇3
(一)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有所发展,不仅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也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减少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经济资源有限、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收入的增长、生产成本的降低都有一定的限度。故通过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
(二)税收筹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由于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点,所以税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纳税人的既得经济利益,与纳税人的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背离。这就要求纳税人认真研究政府的税收政策及立法精神,针对自身的经营特点,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找到能够为自己所利用的途径,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减轻税收负担。
(三)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国际间的税收制度的差异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区间、部门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目前宏观控制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充分发挥税收这一经济杠杆的作用,在税收制度的制定上,在诸多税种上都制定了一些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产业、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产品税收优惠政策等。另外,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国情不同,税收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国家不征或少征所得税,税率有高有低,税基有大有小。这就使纳税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给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广大的操作空间。
二、我国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
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制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税收筹划开展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淡薄、观念陈旧
税收筹划目前并没有被我国企业所普遍接受,许多企业不理解税收筹划的真正意义,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税、漏税。除此之外,理论界对税收筹划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制约我国税收筹划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税务制度不健全
税收筹划须有谙熟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立法意图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但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一关键条件,只有通过成熟的中介机构税务,才能有效地进行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的目的。我国的税收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并且,业务也多局限于纳税申报等经常发生的内容上,很少涉及税收筹划。
(三)我国税收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流转税等间接税的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商品的销售价格或降低原材料等的购买价格将税款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商。所以,税收筹划主要是针对税款难以转嫁的所得税等直接税。我国的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过分倚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间接税种,尚未开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直接税税种,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简单且不完备,这使得税收筹划的成长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税收筹划的方法选择
税收筹划贯穿于纳税人自设立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税收筹划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组织形式的选择
企业在设立时都会涉及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供企业选择的企业组织形式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收负担不同。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选择税收负担较轻的组织形式。
2.投资行业的选择
在我国,税法对不同的行业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予以充分的考虑,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筹划投资行业。
3.投资地区的选择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税法对投资者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投资时,也给予了不同的税收优惠,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地区等的税收政策比较优惠。因此,投资者要根据需要,向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减轻税收负担。
(二)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不论是新设立企业还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可以说,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资,如企业内部积累、企业职工投资入股、向银行借款、企业间相互拆借、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而不同筹资渠道的税收负担也不一样。因此,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对不同的筹资组合进行比较、分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确定一个能达到减少税收目的筹资组合。
(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利润不仅是反映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税额的主要依据。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一定时期的利润进行控制,达到减少税收负担的目的。
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存货计价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企业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企业期末存货的价值以及利润总额,从而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应根据当年的物价水平选择计价方法来减轻税收负担。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折旧额的大小与企业采取的折旧方法有关。根据现行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企业可以根据税率的类型、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
3.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发生如管理费、福利费等费用支出,而这些费用大多要分摊到各期的产品成本中,费用的分摊可以采取实际发生分摊法、平均分摊法、不规则分摊法等,而不同的分摊方法直接影响各期的利润、税收负担。因此,企业要对费用分摊方法认真筹划。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对销售收入的实现时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无形资产的分摊年限等内容进行筹划。
四、税收筹划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进行税收筹划不能盲目,否则,将事与愿违。要有效地进行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的目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税收筹划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等过程。它应该服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利润(税后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税收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达到少缴税金,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方案不符合成本一效益的原则是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在筹划税收方案时,过分地强调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因该方案的实施会带来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益的减少,使纳税人的绝对收益减少。比如说,某企业准备投资一个项目,在税收筹划时,只考虑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选择在某一个所得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但该项目所需原材料要从外地购入,使成本加大。该方案的实施可能使税收降低的数额小于其他费用增加的数额。显然,这种方案不是令人满意的筹划方案。采取以牺牲企业整体利益来换取税收负担降低的筹划方案是不可取的。可见,税收筹划必须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
(二)税收筹划应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将适用的边际税率
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将适用的边际税率筹划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是33%,某纳税人有一笔10万元的所得(假设不考虑其他扣除因素)可以在2000年实现,也可以在2001年实现,该笔所得不论在哪一年实现,它都会不在乎,因为不管在哪一年实现,都要缴纳3.3万元的税款,税收成本不变。但若考虑货币的价值则不同。选择不同的纳税年份,应纳税款的现值将存在差异。假设折现率为10%,该笔所得推迟一年实现,差异额为3003元[10000×33%-100000×33%÷(1+10%)],等于节税3003元。再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33%,除此之外还有18%和27%两档优惠税率。如果某纳税人签订一份销售合同时,将使其收益增加,若不考虑该份合同,其应纳税所得额为9万元,适用税率为27%,应纳税额为2.43万元,若考虑该份合同,将使其应纳税所得额增加到11万元,适用税率为33%,应纳税额为3.63万元,增加了2.2万元,大于其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2万元,这样的话,通过税收筹划,该企业可以考虑不签订这份合同。
篇4
【关键词】税收 服务 体系 优化
税务部门是国家财政的经济命脉,全面发挥税收职能,是当前税务系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体现以纳税人为本,调整税务机关定位,平等税收征纳关系,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职责要求。把服务的理念融人税收工作之中,进而调整税收工作思路,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
一、构建服务型税务的主要原则
管理与服务并重,侧重服务的原则。在税收行政行为实践中,要注重转变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陈旧理念,树立主动服务与让服务者满意的全新理念,努力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纳税服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和减少可能给纳税人带来的损失。
征纳双方地位对等,保障纳税人权利的原则。要注意转变在以往税收行政行为中形成的征纳双方地位不对等,行政管理方地位高于纳税方的旧有局面。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我国,较之西方国家,纳税人权利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税收行政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始终坚持征纳方地位对等的原则,不能过分地强调纳税人的权利,而影响税务机关的管理职能。
廉洁高效行政,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的原则。纳税人在进行缴税的行政行为中,其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办理应缴纳税款的费用和时间耗费,以及税务管理包括税务稽查给纳税人带来的心理影响。从本质上说,纳税人的遵从成本是一种社会损失。建立服务型税务,就是要不断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大力降低包括纳税人遵从成本在内的各项税收成本。
二、构建服务型税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转变管理思路,树立服务理念,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前提。建设服务型税务,其主要内容是税务机关彻底扭转过去那种以命令、管制、指挥为主导的传统理念,确立以纳税人为服务客体的新型政府管理理念。长期以来,税收管理多预先考虑如何监控纳税人,对纳税人不够信任、不够尊重。这弱化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也影响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工作的配合。税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纳税人主体观念,把工作的主导方向由满足自身的征税需求为主,转向以服务纳税人的纳税需求为主。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充分体现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要倾听纳税人的呼声,反映纳税人的意愿,让纳税人体验政府工作的成效;税收工作的主要职能是聚集财政资金,收税的依据是法律,收税的过程是管理,但是仅讲税务机关的执法、管理属性,还不足以完全、准确地表达其性质。因为税收工作的对象是千家万户的纳税人,很好地把税收起来,不仅需要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也需要征税人能为纳税人着想,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与优化服务的关系,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在强化征管中优化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良性互动。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就需要在理论上确定税收的公平原则,在法律上确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建立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重要手段。完善服务规范一是要解决好税收制度优化的问题,体现税收公平。税收作为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必须围绕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在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税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管理办法和内部监督管理规范,既要体现出诚信服务的现代公仆形象,又要体现出协调高效的现代公共管理者形象。建立和完善各项必要的服务制度,要实行服务承诺与税收行政透明的制度,切实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彻底实现管理模式从打击型向服务型转变,就要优化服务方式,努力实现由以前文明用语、限时服务等浅层次服务向深层次的转变。在服务手段上,要实现由传统的面对面服务向依托信息化手段,实行网络服务、专线电话服务等电子服务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引导和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实行税务行政服务与税务服务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全程办税服务”,设置全程办税服务窗口,确定简便的全程办税服务事项的受理范围和工作模式,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增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使服务在普遍化基础上兼顾个性化,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方法的艺术性,不断满足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全面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纳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以税收业务流为主线设计搭建电子税务的网络平台,为纳税人提供无缝隙、全天候服务,使纳税人足不出户或只需到一个地方就可把涉税事项快速办理完毕。
完善服务规范,健全监督制度,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重要保障。完善服务规范要着重解决好为公平服务、科学服务、充分服务三个方面创造条件。一是要解决好税收的法治化问题,体现执法公平。税务机关应始终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实行法治化管理,切实做到不滥用自由裁量权,主动接受法律约束和监督,注意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二是要解决好税收制度优化的问题,体现税收公平。税收作为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必须围绕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在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应当逐步推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纳税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使税收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三是要解决好服务制度化问题,体现服务公平。税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管理办法和内部监督管理规范,既要体现出诚信服务的现代公仆形象,又要体现出协调高效的现代公共管理者形象。要统一组建为纳税人服务的职能机构,成立纳税人服务中心,规范机构运作行为。要实行服务承诺与税收行政透明的制度,切实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税收筹划 特性 可能性 策略
税收筹划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收筹划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税法规范的前提下,纳税人往往面临着一个以上的纳税方案的选择。不同的方案,税负轻重程度往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而税收负担的轻重直接关系到纳税人利益的多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参与竞争,其自身利益独立化,税收筹划必然成为企业理财工作的重点。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与特点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活动的事先筹划或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获得税收利益的合法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合法性
税收筹划不仅应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应符合税法立法的意图,这是税收筹划区别偷税避税的根本点。税收筹划和偷税避税的结果都是少缴税款、减轻税负。但偷税是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实施的,不仅违反了税法的规定,更违反了立法意图,必将受到严惩,避税则是抓住税法的疏漏进行的,尽管不违反税法规定,但也违反了税法立法意图,顶多一时得逞;而税收筹划则是以税收政策为导向,不仅符合税法规定,而且符合税法立法意图。国家在制定税法及有关制度时,对税收筹划行为早有预期,并希望通过税收筹划行为引导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与税收的合理分配,以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因此,税收筹划不仅不违法,而且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所以这为企业搞好税收筹划奠定了法律基础。
2.超前性
“筹划”就是要企业做好事先规划、设计、安排的意思。税收筹划就是要将税收作为影响纳税人最终收益的重要因素,对投资、理财、经营活动做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
3.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对纳税人而言税收筹划的最根本目的是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即使个人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少纳税金,使个别税种税负或纳税人整体税负的降低。这是因为税收筹划的结果――企业的税务计划只是财务计划、企业计划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标必须服从以纳税人整个财务计划、企业计划这些整体目标。一种税少纳了,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纳,整体税负不一定要降低;整体纳税支出最小化的方案不一定是使纳税人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4.目的性
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税收负担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二是在纳税总额大致相同的各方案中,选择纳税时间滞后的方案,这就意味着企业得到一笔无息贷款,通过税负减轻而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现代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可能性
1.税收理念的改变为税收筹划排除了思想障碍。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把税收看作是企业对国家应有的贡献,侧重从作为征税主体的国家角度研究税收,片面强调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别突出国家在征纳关系中的权威性,忽视了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在依法纳税过程中的合法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开始重视从纳税主体的角度研究税收,企业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税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可以说,目前研究税收筹划的思想障碍已经基本消除。
2.税收制度的完善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制度保障。综观世界各国,重视企业税收筹划的国家都有一个比较完善且相对稳定的税收制度,因为如果企业所面临的税收环境变化不确定,企业选择的纳税方案的优劣程度往往会进行相应变化,甚至会使一个最佳的纳税方案蜕化成为一个最差的纳税方案。我国自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后,税收制度朝着法制化、系统化、相对稳定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为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提供了较为可行的外部环境,这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3.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国际间税收制度的差异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充分发挥税收这一经济杠杆的作用,在税收制度的制定上,在诸多税种上都制定了一些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产业、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产品税收优惠政策等。另外,不同国家的税收制度也因政治经济背景不同而不同。这就使纳税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给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广大的操作空间。
三、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
1.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投资退税。根据我国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将从外商投资企业分得的税后利润,再在国境内直接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又因为企业地处沿海经济开发区,外商投资者可适用24%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假设地方所得税免征),这样,该项再投资可以享受退税额为:600÷(1-24%)×24%×100%=181.58(万元)。
(2)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按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的国产设备,符合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限制乙类投资项目,其购买国产设备价款的40%可用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进行抵免。当年抵免不完的,可在5年内抵免;在免税年度购买的国产设备可以适当延长抵免期限,期限为7年。该新办企业符合以上规定,可按40%抵免企业所得税,抵免额为500×40%=200(万元)。
2.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发出材料计价方法的选择。材料是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也影响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材料价格由于采购地点、采购时间不同,其价格也不一样。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材料费用计入成本有不同的计价方法,而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成本、利润、所得税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发出材料采用何种计价方法,是税收筹划的重要内容。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一定时期市场价格的升降趋势来确定企业选择哪种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费用摊销方法的选择。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一些需要分期摊销和预提的费用项目,由于选择的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不一样,必然引起计入各期的费用不同,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所得税。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根据财务制度规定,选择有利于企业的方法,以达到延期纳税的效果。
3.分配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篇6
(一)环境税收的基本内容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税收作为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率先尝试将税收用之于环境保护,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鉴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世界银行的有关专家建议发展中国家“针对环境的破坏征收环境税”。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保护环境作为其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一个以纠正市场失效、护环境为政策目标的新的税收类别----境税收正在悄然兴起。
由于国情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各国环境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以保护环为目的,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课征专门性税种,一般称之为环境保护,它是环境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荷兰的燃料使用税、废物处理税和地表水污染;德国的矿物油税和汽车税;奥地利的标油消费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课征的二氧化碳税以及噪音税等等。二是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种税收调节措施?包括为激励纳税人治理污染飞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采取的某些加其税收负担的措施。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后者通常是作为辅内容而存在,配合种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发挥作用的。
(二)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本世纪80代被明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保护环境就成为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仁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飞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丁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な乱怠F浯?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问题是入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过度地采伐森林和放牧,使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危及农、林、牧业的发展,而且使自然灾害更为频繁地发生。二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加之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骤增矿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源。三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提高,使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机动车辆的增加则使空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重演。
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环境税收制度建设,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观条件。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申的环境保护结施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仅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消费税。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增值税。
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石干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3.内资企业所得税。
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夕卡国企业所
得税。
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
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工程、森林保护、高效低残留农药、城市煤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投资项目规定了零税率;而对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冶金、小炼油以及部分化工项目规定按30%的高税率征税。
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首先,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二是消费税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显得比较粗糙,仍有进一步改进、细化的必要。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设想
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措施,奠定了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
(1)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优惠规定。
(2)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兔的规定。
(3)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
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2.改革消费税制度。
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做如下改进:
(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
(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帆才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本设想
作为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一项措施,我国从1982年开始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征收排污费。这一举措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确实起到丁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征收范围较窄,征收标准偏低,调控力度较弱,加之征收乏力,拖欠飞拒缴现象严重,征收效果不够理想。有鉴于此,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采取“费改税”的方式。在总结排污费征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环境保护税的模式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扩大其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纳入税收制度体系,以便拓宽其调节领域,增强调节力度,增加课征的“刚性”,取得更佳的征收效果。
1.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列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首先是排放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及各类污染环境的工业垃圾)的行为。因为,此类行为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仅工业废物排放就构成我国污染源的70%。而且,对此类行为课税,我国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应把那些用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答种包装物品纳入征收范围。此类物品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不易消除,而对其课税在操作上又比较简便。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
,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3)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及征收管理涉及诸多环保科技问题,因而,在该税种的立法乃至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部门应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系与协作。(4)为避免纳税人和公众的误解,应在环境保护税税法中申明,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以是否履行纳税义务作为判定其合法?性的标准。对某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目且使缴纳了环境保护税,政府和司法部门仍可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篇7
一、“营改增”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分析
我国的经济如今正处于加快转变其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目前正在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重大举措。经济结构的调整让很多企业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着增值税和营业税双重税收的负担,极容易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难以让我国民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绽放璀璨光彩。通过“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改革创新,则可以让原先缴纳营业税的纳税科目改征为缴纳增值税,有效减少了企业重复缴税的情况,为市场活力的激发注入了强针剂,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赋税负担,而且营造了更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通过“营改增”政策的运行,我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产业布局也更加合理,促使我国经济建设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了我国产品质量以及第三产业服务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可谓影响深远而重大。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税费负担方面
“营改增”政策实行之后,企业赋税负担予以降低,企业仅需要依照“营改增”税收制度的要求而进行财务管理筹划工作,便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企业的税制改革福利,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营改增”税收制度范围内的小规模纳税人,其原本所需要缴纳的营业税为3%,或者5%,而当前所需要缴纳的增值税仅为3%,从原本的5%到3%,赋税降低2个百分点。“营改增”税收制度范围内的一般纳税人,其在原本缴税基础上可以进行增值税项税的抵扣,这就让一般纳税人所缴纳的税费予以实质性降低。比如,就交通行业来说,在购置资产和费用支出进项税抵扣时候,最高进项税抵扣可达到17%。对于以提供劳务为主要成本的企业来说,其同样可以进行进项抵扣,减少了企业的赋税支出。
2.会计核算方面
“营改增”运行的一年多以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企业会计核算来说,其任务量和任务难度都不同程度的予以提升。“营改增”税收制度运行之后,企业所面临的增值税课税范围予以扩大,会计核算的方式,以及入账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应对“营改增”的要求和需求。以往营业税税额所进行的会计核算,仅仅是依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列支进行税率核算入账即可,但是,当前“营改增”之后,会计核算中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都需要会计人员予以不同核算处理,做好相应的区分。会计人员需要依照企业所开展的不同经济活动来进行税率的合理规划和选择,只有具备一定会计能力的人员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合理避税,这对于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发票管理方面
“营改增”税收制度的执行对于企业的发票管理方面也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有序管理,切实保证发票种类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值税发票是企业进行税项抵扣的重要依据,只有做好增值税发票的科学管理,才能够让企业在税收抵扣方面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方面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从而保证企业进项税额抵扣的顺利实现。尤其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更加需要注重增值税普通发票开具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权利,减少发票开具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企业“营改增”政策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1.积极筹划税收,运用税收优惠
“营改增”税收制度全面推行之后,对于纳税人的身份则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划分,其需要结合企业的业务规模、销售规模、财务核算等等因素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从而让企业的缴税活动科学开展。企业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如果发现通过小规模纳税人形式更有利于企业合理避税,则可以通过业务开展的形式建立新公司,将原本公司的义务分流部分到新公司,降低原公司的业务销售额。就一般纳税人来说,其一般可以从供应商以及服务商处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此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用于抵扣税款,从而降低企业赋税。因此,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或者服务商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资质审查,尽量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从而减少重复纳税的情况。“营改增”政策所要求的增值税抵扣名类更加细化,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在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企业要合理利用国家政策中的此项优惠,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2.加强财务综合管理
首先,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增值税与营业税发票的不同予以?嗜非?分,了解增值税发票的抵扣项目,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对原本所进行的营业税发票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改善。一方面要对增值税发票进行系统管理,可以通过增值税编号的形式来对其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对丢失的增值税发票及时进行税务机关备案处理,对于作废、开具红字的分配都要依照特定的程序来进行处理。财务在在进行增值税发票管理方面尽量设置专人负责,在发票开具方面制定切实的责任制度,对于开错票的情况要将责任落实到位。发票如果需要邮寄还需要专人予以跟踪、跟进,避免发票丢失。就增值税发票抵扣也要注意时间,不要错过规定的认证时间。其次,财务部门还要对稽核制度予以高度重视,此制度的履行将会影响后续发票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不可马虎大意。对于票据的审核来说,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是审核的重点,审核人员要坚持票据审核原则,严格依照审核流程,切实强化审核内容,从事前、事中、事后几个环节来规范票据审核情况,真正将票据所可能存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企业也需要从整体上提升票据风险意识,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保证业务开展的合法、合规。
3.加强人员培训
首先,企业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我国于2016年12月底财政部了新的《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其中对于增值税科目的设置,以及相应的财务处理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就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企业纳税的计算,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变化等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企业要就此新变化不断组织相应的培训辅导工作,强化财务人员对新财政税收政策的认识。财务人员在学习财税政策变化的同时还要就财务流程予以深化和重建,就流程的重点,诸如税票的审核、税务筹划等等内容都要予以深入、细致的掌握,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认真执行。其次,企业还要从整体上对各个部门进行“营改增”税改培训。“营改增”税收制度的改革涉及到每一个部门的业务开展,只有强化每一个部门人员的培训,才能够让其与财务们无缝衔接,才能够让部门业务人员了解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发票管理、报销流程等等事项,更好地规避业务开展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避免工作中问题的发生。同时,企业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平台促使各个部门予以有效沟通交流,就业务开展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探索企业运行质量。
篇8
关键词:欧盟;区域合作;经济一体化;税收协调
一、欧盟税收协调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涉及的领域和达到的程度不同,往往表现为自由贸易区(相互给予、独立对外)、关税同盟(共同关税、一致对外)、共同市场(区内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联盟(超国家机构、统一基本经济政策)等组织形式。因此,与之对应的区域税收协调内容,通常是从关税协调、间接税协调到直接税协调。
1.关税协调。即对于成员国之间的产品和劳务进出口,可以有选择地免除关税或降低税率,对于非成员国交易采取一致的关税政策,消除关税引起的贸易障碍。欧盟关税制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内部关税是逐步降低直到最终取消工业品和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商品关税和进口限制;对外关税则是定为四个不同税率关税区,然后逐步按规定达到统一,真正实现了统一的关税自由贸易区。
欧盟东扩完成后,25个成员国将实行统一的贸易规则、统一的关税、统一的行政手续。以关税水平来讲,欧盟现有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是4%,而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新成员国平均关税水平为9%,关税平均要下降5个百分点。
2.间接税协调。即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统一税基,统一税率,平衡税负水平,以利于区域经济交流。欧盟国家之间关于税收制度方面的协调首先涉及的领域是对商品的课税。195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签订《罗马条约》,提出协调间接税的问题。1967年要求所有成员国都采用增值税体制和废除如对营业额征税的其它征税形式。1977年在有关增值税税基的确定、纳税人的认定、税款的结清和交付等方面作出了统一的规定。1985年提出增值税和消费税一体化的计划。
(1)增值税一体化。1992年欧盟委员会提出统一增值税的最低税率,标准税率的最低基本税率为15%,低税率的最低税率为5%,低税率只适用社会文化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在增值税最低税率上的统一协调,避免了通过降低税率进行税收竞争,同时又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的情况有提高税率的自。目前,各国之间增值税税率还存在较大差别,税率最低的卢森堡只有15%,德国和西班牙为16%,而瑞典和丹麦的税率则高达25%.欧盟一直没有提出要完全统一增值税的体制,其原因在于,增值税并不是一个适合税收竞争的税种。至今欧盟内部消费的流动性还不是很强,增值税税制不同引起税收竞争所造成的扭曲并不是太大。
(2)对境外电子商务征收间接税。1998年欧盟委员会确立了对电子商务征收间接税的准则,2000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网上交易增值税议案,规定对欧盟境外的公司,通过互联网向欧盟境内顾客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销售额在10万欧元以上的,应在欧盟国家进行增值税纳税登记,并按当地税率缴纳增值税,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电子商务税收管理体系。
(3)新的消费税对新成员国影响巨大。欧盟新的卷烟税收指令(上一次是在2002年修改的),主要是管理焦油水平以及最重要的是卷烟税收水平,确定了卷烟最低消费税为零售价格的57%.对于所有,这都是非常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指令的要求,新加入欧盟的国家需要提高税收,这将导致跨国的卷烟平均零售价格大幅提高。
3.直接税协调。主要以税收协定方式体现,协定不仅涉及所得税和财产税,而且涉及社会保障税、赠予税、遗产税和环保税等。欧盟直接税一体化进程,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为消除对所得税的双重征税所做的努力,使得对所得或资本征税的实际税率保持大体一致,以保证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通。欧盟广泛地实行了单边免税、税收抵免以及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税收协定而进行协调;第二,体现在对利息所得预扣税率的协调,1989年2月,欧盟提出建议,希望各成员国将利息预扣率最低税率统一规定为15%.
(1)公司税。所得税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上。公司税不仅影响公司企业赢利水平,而且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各国在税率、对分配利润的税收处理、减免制度等许多方面做文章,所得税成为税收竞争的目标。欧盟内部各国之间在公司税体制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迄今为止,欧盟委员会采取的协调措施基本上限于对公司税税基的确定和避免对利润重复征税方面。
在应征税基的确定上,各成员国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别。对有形资产的折旧方式各国也因资产类型不尽相同,有采用直线法,有采用余额递减法。对无形资产法国不允许折旧,而其它成员国都准许对无形资产进行折旧。在对亏损的处理上,向前、向后结转的期限上也有不同的规定。
在避免重复征税上,最早取消了对股息的源泉扣税,后来又扩大到取消同一集团公司内各公司间的利息收入、专利权使用费收入的源泉扣税。由于转让股息涉及重复征税问题,因此需要将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合并考虑,通常有古典制(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并存)、豁免制(对已征公司税的这部分收入不征个人所得税)和推算制(把公司税作为个人所得税的预征,允许股东税收抵免)三种合并方式。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合并方式的选择会造成不同的税收负担,如在瑞典对股息征两次税,而在芬兰只征一次税。
对于跨国境的收入,在国际税收中有两种征税原则:即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除了法国实行属地原则外,其它各国都实行属人原则,但都保留对非居民公司的征税权。一般来说,不管公司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在利润产生的国家必须交纳公司税。但是,各国对汇回收入的源泉扣税的办法不尽相同。它取决于所汇回收入的性质(股息收入、利息支付、专利权使用费)和企业的法律地位。1997年欧盟议会批准通过了《行为准则》,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国家间税收竞争对企业选址和迁移的影响。虽然《行为准则》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各成员国都承诺要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在政策上保证不会采取任何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税收竞争的措施。
(2)储蓄税税制。储蓄税泛指一切间接投资收益所征收的税收。欧盟各国之间在储蓄税税制上的巨大差异为储蓄者和有价证券投资者创造了避税空间,使储蓄税成为税收竞争中最活跃的领域。欧盟几个主要国家储蓄税或其它有价证券投资收益税的征收制度,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有银行和税务局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度,而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英国均没有这样的信息交流制度。二是各国主要储蓄收入的税率有很大的差别,法国的股息税负担最重,其它国家通常实行税率在12.5%到26.84%之间的源泉扣税法。债券利息税的负担德国最重,税率高达32.25%.三是非居民和居民的税收待遇不同,特别是在债券利息和有价证券的增值收入上。
储蓄收入的征税一般遵循居住国原则,但需要完备的资本流出信息交流网络系统。1990年7月1日起,欧盟内部实行资本的自由流动。由于对资本流失的担心,导致了不同国家事实上对储蓄收入很少征税。欧盟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对自然人居民征收一个税收底线,以防止竞争性逃税。具体方案是每个成员国或者以20%的税率对非居民的资本收入进行源泉扣税;或者向其它成员国提供这部分资本收入的信息。但是该方案在1999年12月的赫尔辛基高峰会议上因英国的反对而没有通过。
总的说来,未来欧盟税收政策的走向是以各成员国之间的税收协调和合作为主,但同时保留一定程度的税收竞争。毫无疑问,各国在税收制度上的差别仍将继续存在,但差别会不断缩小,因为不管是通过协调的方式,还是通过竞争的方式,都会有助于缩小差别。
二、欧盟区域一体化税收协调借鉴
1.税收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取决于对区域经济的整体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各种税收竞争所产生的效应不尽相同,因此,税收协调主要限于那些如果继续维持各国在这些税收上的差别将会给市场机制造成巨大扭曲的税种上。如对主要影响家庭收入的税种(个人所得税、雇工缴纳的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等)不易协调,这些属于稳定经济和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有效工具,应由各国政府自己支配和控制;对影响企业的税收(公司所得税、股息红利、外资企业将利润汇回母国等)有必要进行协调,这些投资类型、融资类型的税收制度应该统一;对家庭收入的税收有必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协调,各国可签订一个源泉扣税的最低税率。
2.欧盟经济政策协调是具有递进性和交叉性的制度安排。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扩展,欧盟经济政策协调经历了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各个阶段的经济政策协调在呈现渐递进性、交叉性特点的同时,是一个制度不断创新、逐步递进的过程。一种制度出现了不平衡,而被另一种制度代替,交易费用不断降低、外部性内部化。这种制度的变迁是自发诱致性与政府主导性的结合,在不同阶段这两条路径所起的作用不同,而自发诱致性为主线贯穿始终,政府主导作用则随一体化的深入而逐渐加强。
3.协调并非统一,税收协调程度在不同的税收上是有区别的。税收协调并不意味着所有税收完全一样,区域税收协调必须站在税收竞争的角度审视税收与协调的关系。无论从经济分析角度看,还是从区域各成员国政府事权实际差别看,即使在经济上各成员国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也不宜对税收政策实行集中化,或在税收领域协调所有的税收决定。如欧盟各成员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资金来源、公共产品消费、国家管理作用等方面还存在差别,在欧盟还没有能够达到足够一致性进行决策时,不宜把现有各国的预算和税收管辖权上交给超国家机构即欧盟来实行。目前,欧盟各国税收协调的目标是如何使各成员国在税收方面保持最大程度的同时,使各国间税制差别引起的经济扭曲最小化。美国的经验表明,在一体化的市场中可以存在适度的税收差异。在美国各州之间,无论是间接税还是直接税,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并不妨碍国内统一市场的正常运行。
4.区域税收协调需要在成员国税收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税制演变而来的,各国税收总体水平和税收结构都存在差别。因此,协调过程不是各成员国税制向一个欧盟统一的税制接近或趋同的简单过程。在对某些税种进行协调时,必须让成员国有机会对本国的税收制度和税收结构进行调整,使之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相一致。
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超越国界的经济全球化,伴随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扩大,应在维护税收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和区域税收协调与合作,从税制结构设计、税种配置、政策取向到征管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全方位地适应开放经济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靳东升 税收国际化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钟晓敏 竞争还是协调:评欧盟未来的税收政策走向[J] 财经论丛,2001,(5)
[3]钟晓敏 论欧盟税收政策的协调[J] 世界经济,2002,(2)
[4]钟晓敏 欧盟税收政策的协调:过去、现在、未来[J] 涉外税务,2003,(12)
[5]葛夕良 欧盟的直接税协调[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4,(3)
篇9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纳税 筹划
纳税筹划活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并且有相当规模的专业人员。外国企业在这方面几乎都会聘用专业的税务顾问,并结合审计师、会计师和国际金融顾问等专业人员专门进行纳税筹划工作,通过合法的经济手段来减轻企业的税务支出。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税务体制来看,还没有将各税种完全清晰的细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也没有将纳税筹划工作重视起来,使得纳税筹划活动在我国企业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
一、纳税筹划的定义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在更为宽松的条件下,通过对涉税事项进行事先精心的规划和安排,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的一种合法的涉税财产管理活动。
二、加强纳税筹划的主要方法
1、借鉴国外企业在纳税筹划方面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我国企业对纳税筹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企业完全理解我国相关税法的具体条例内容,使每一条规定都充分发挥制约能力,从而使企业在合法前提下,合理规划和安排纳税项目,从而减轻企业的税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与国际化接轨,我国的税收体制也会更加健全和完善,会给我国企业的纳税工作提供更加可以利用的空间。
2、企业应该改变纳税观念,积极树立企业诚信纳税的典范形象。随着我国社会的法制程度不断加强,企业纳税已经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大力度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对此,企业应该彻底改变以往比较被动的纳税态度,通过重新审视企业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及早革新纳税观念,以及采取合法途径主动寻求减免税负的策略,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财政负担。
三、纳税筹划工作的意义
1、提高人们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大纳税筹划的工作力度,可以使人们更加明确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改变人们对这一工作所产生的误解。许多人都错误的认为纳税筹划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企业逃避纳税,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纳税筹划是以守法为前提来维护企业利益的一项工作,科学有效的规划纳税方案是一种有效促进企业积极纳税的管理机制。
2、提高纳税人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由于企业作为纳税义务的承担者,又是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主体,所以企业有权利在纳税义务中合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通过有效减轻自身税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转,在节约各种成本的基础上,使企业收益最大,企业作为纳税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通过聘请专业的金融管理人才,可以帮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专业水准并满足国际市场竞争的需求,从而使企业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参与国际间的竞争。
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面对企业纳税筹划水平的不断提高,无形中对我国税收制度的不完整性提出了很大挑战,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税收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从而实现税收体制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四、纳税筹划在我国企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纳税筹划工作也逐渐被众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重视起来。对于法制社会下生存的企业来说,纳税筹划工作的大力实施是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要想顺利展开,还需要获得政府部门、立法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提高纳税筹划工作的意识,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展开纳税筹划工作。在进行纳税筹划工作时,企业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1、合法纳税筹划。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遵守相关税收法规,才能保证所设计的纳税方案获得税收部门的支持,否则,非但不会为企业减轻税负,还会使企业面临相关惩罚,情节严重的,还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负责纳税筹划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将每一项内容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尽量减少会引发误解的经济活动,只有将纳税筹划工作透明化、合理化,才能够顺利展开。
2、纳税筹划应该提前开展。企业应该提前进行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纳税筹划。如果已经是既成事实,则没有纳税筹划的价值。因为在纳税任务已经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再进行纳税筹划,就会有逃避纳税的嫌疑。同时,工作人员应该与税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及时获知某些更改条例的信息,为纳税筹划做好准备工作。
五、结论
纳税筹划在将来将会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而且会对企业资金流动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合理的展开纳税筹划工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我国税收条文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纳税筹划认识程度不断提高,这项经济活动将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纳税筹划也具有一定的风险,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仔细认真的进行方案设计,以便将所有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智敏.走出纳税筹划误区[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5—42
[2]张中秀.纳税筹划宝典[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牡,2002:181—196
[3]张冬梅.浅谈企业税收筹划[J].财政与税务,2002,(3):76—78
[4]沈肇张.浅论税收筹划的原则[J].上海会计:2002,(4)t 36—38
[5]俞勇华,昊荣宝.浅谈企业税收筹划问题[J].云南财政与会计,2003,10,22
篇10
[关键词] 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核算原则
一、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
税务会计是以纳税人为会计主体,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税收法规,运用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税务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与筹划,目的在于使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缴纳税金并向税务部门提供税务信息的会计学科,其会计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独立纳税人,包括法人和非法人。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或国家税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本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它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准则,规范了不同的经济对象。在当今形势下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将二者分离应用,为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二者的分离具有必然性,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财务管理以及国家税收制度的要求。然而它们之间又不可避免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税收是会计的环境因素之一,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对会计核算内容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反言之,会计核算同样也是税收制度的实现基础,各种税收规定的最终落实都离不开会计核算。此二者的研究领域交叉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术领域――“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大会计分支,目前在西方国家,税务会计早已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税务会计体系,它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一起成为现代会计的三大支柱。
二、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关于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与否的问题是会计界和税务部门争论的焦点之一,但从经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是势在必行。
1.不同的法律体系。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统一的,而英美等国则相反,财务会计的准则由民间职业会计团体制定,国家通过税法控制税收,因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较大不同,企业平时按财务会计要求核算,纳税申报时改用税务会计要求的会计程序和处理办法。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存在一定差异,我国税务会计一直以税法为准绳,这也是税务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标志。按照税法规定,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税务信息,是税务会计的首要特性。如对资产的计价、收入的确认、成本的核算和费用的扣除等,都有一个从纯粹财务会计信息加工、转换,到依法生成税务数据的过程。因此应有独立的税务会计。英美等国家对会计所得与税务所得规定的差异促使税务会计的产生。随着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经营中地位和作用的加强,纳税人开始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主要集中于递延确认收入、加速确认成本等等。发达国家开始颁布税务会计法规,纳税人相应建立税务会计的管理体系,会计制度逐渐形成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三足鼎立之势。发达国家中型以上的企业,一般在财务总监下设会计主任(主管会计)、财务主任(财务管理)、税务主任(纳税主管),分别主管三个方面的工作,税务方面业务由税务主任及所辖人员负责,包括税款计缴、纳税申报、代扣代缴、税款缴纳和税收策划,他们定期将纳税活动结果通知会计主任,以及时调整有关信息。目前我国实行的基本是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税务会计事项基本采用企业自行进行账务处理,纳税时再由税务机关进行调整的政策,这种方式由于受到税法不完善和征收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家税款大量流失。
2.税务筹划性。“应交税金”在企业未向税务机关缴纳之前,系留存于企业内部,该资金无疑是一笔可观的不计息负债,能暂供纳税人无偿使用。这样,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一个税务资金筹划的问题,该笔负债金额的大小、应税义务发生的时间、纳税人无偿使用期限的长短,都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不同资金的投向、不同筹资的方式、不同管理的决策,都会产生不同的纳税结果,继而影响纳税人今后的经济活动。
3.“财”、“税”相关性。税务会计是会计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财务会计的“近亲”,系由财务会计逐步演进而来,自然无法回避财务会计的某些概念,诸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等这些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以及实际成本计价、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等,均同样适用于税务会计核算。但由于税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也使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诸如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入账基础,而税务会计则是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结合作为入账基础,且更偏重于税负的公平性及支出的必要性等内容。
三、税务会计的主要特点
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财务会计中的基本前提有些也适用于税务会计,如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但由于税务会计有自己的特点,其基本前提也应有其特殊性。
1.纳税主体不同。纳税主体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有密切联系,但不一定等同。会计主体是财务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财务信息,被严格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之内,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而纳税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纳税人。例如,对稿酬征纳个人所得税时,其纳税人(即稿酬收入者)并非会计主体,而作为扣缴义务人的出版社或杂志社则成为这一纳税事项的会计主体。纳税主体作为代扣(或代收、付)代缴义务人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开的。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前提意味着该企业个体将继续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实现其现在的承诺,如预期所得税在将来要继续缴纳。这是所得税税款递延、亏损前溯或后转,以及暂时性差异能够存在并且能够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跨期摊配的基础所在。
3.货币时间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周转使用的资金价值将会发生增值,这种增值的能力或数额,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基本前提已经成为税收立法、税收征管的基点,因此,各个税种都明确规定了纳税义务的确认原则、纳税期限、缴库期等。它深刻地揭示了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之一。
4.纳税会计期间。纳税会计期间亦称纳税年度,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选定的纳税年度,我国的纳税会计期间是指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纳税会计期间不等同于纳税期限,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纳税期限是日或月。如果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改组、合并、破产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限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5.年度会计核算。年度会计核算是税务会计中最基本的前提,即税制是建立在年度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一特定业务的基础上。课税只针对某一特定纳税期间里发生的全部事项的净结果,而不考虑当期事项在后续年度中的可能结果如何,后续事项将在其发生的年度内考虑。
四、税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税务会计是指在企业中从事纳税活动的会计。主要从事两方面的活动:
1.税务活动的核算。从税务活动核算的内容来分析,企业税务会计主要与税种相关,按照现行税制,税务会计核算内容包括:(1)流转税会计。包括增值税会计、消费税会计、营业税会计等。(2)所得税会计。(3)其他税会计。具体有资源税会计、房产税会计及关税会计等,其中增值税会计、所得税会计应是税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2.税务缴纳的筹划。税务筹划是指企业依据税法的具体要求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规划企业的纳税,处理财务关系,使之既依法纳税,又使企业税赋合理。
五、税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密切相关,财务会计中的核算原则,大部分都适用于税务会计。但又因税务会计与税法的特定联系,税收理论和立法中的实际支付能力原则、公平税负原则、程序优先于实体原则等,也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上的特定原则可以归纳如下:
1.修正的应计制原则。收付实现制(亦称现金制)突出地反映了税务会计的重要原则――现金流动原则。该原则是确保纳税人有能力支付应纳税款而使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基础。但由于现金制不符合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只适用于个人和不从事商品购销业务的中小企业的纳税申报。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税务当局都接受应计制原则。当它被用于税务会计时,与财务会计的应计制存在某些差异:第一,必须考虑支付能力原则,使得纳税人在最有能力支付时支付税款;第二,确定性的需要,使得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实现具有确定性。
2.与财务会计日常核算方法相一致原则。由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密切关系,税务会计一般应遵循各项财务会计准则。只有当某一事项按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会计报告日确认以后,才能确认该事项按税法规定确认的应纳税款;依据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会计报告日尚未确认的事项可能影响到当日已确认的其他事项的最终应纳税款,但只有在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确认导致征税效应的事项之后,才能确认这些征税效应,这就是“与日常核算方法相一致”的原则。
3.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这两种收益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担负着不同的纳税责任,在税务会计中应严格区分。营业收益是指企业通过其经常性的主要经营活动而获得的收入,其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部分,其税额的课征标准一般按正常税率计征。资本收益是指在出售或交换税法规定的资本资产时所得的利益(如投资收益、出售或交换有价证券的收益等),一般包括纳税人除应收款项、存货、经营中使用的地产和应折旧资产、某些政府债券,以及除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的版权以外的资产。
4.配比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般规范。将其应用于所得税会计,便成为支持“所得税跨期摊配”的重要指导思想。将所得税视为一种费用的观点意味着,如果所得税符合确认与计量这两个标准,则应计会计对于费用就是适宜的。应用应计会计和与之相联系的配比原则,就意味着要根据该会计期间内为会计目的所报告的收入和费用来确定所得税费用,而不考虑为纳税目的所确认的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
5.确定性原则。是指在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中,按所得税法的规定,在纳税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实现上应具有确定性的特点,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递延法的处理中。在递延法下,当初的所得税税率是可确证的,递延所得税是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历史交易事项造成的结果。按当初税率报告递延所得税,符合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报告绝大部分经济事项的特点,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 上一篇:对社区垃圾处理的建议
- 下一篇:工厂奖励制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