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质量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质量现状

篇1

关键词:瓯江口海域 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特征 富营养化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121-04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山溪型河流。河长379.93 km;流域面积18168.75 km2。瓯江口位于浙江省南部,北邻乐清湾,南接飞云江口。发源于浙南庆元县仙霞岭,流经龙泉、云和、青田、永嘉、乐清等县市,沿程有楠阴溪、宣于溪、好溪、楠溪江等支流汇入。瓯江河口为强潮河口, 感潮河段长78 km,潮区界到达温溪,多年平均年径流入海总量分别为133.47亿m3和14.58亿m3,合计总量为148.05亿m3;年际间最大与最小年平均流量和径流总量变化达3.4倍,径流实测资料年内变化统计,径流主要发生在3月~8月(占全年下泄流量的76.1%),瓯江最大流量主要出现在6月份,最小流量出现在10月~翌年2月份枯水季,同月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变化达3~23倍。其径流携带着上游各县市乡镇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进入河口海域。

由于近年来随着温州地区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及外来流动人口的激增,工农业污水、乡镇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染物排海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的过量排放,引起瓯江口海水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从而给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分析当前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该文根据2010年春季、2012年夏季和2013年秋季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监测主要结果进行评价,从海域生态环境方面探讨了瓯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程度,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和渔业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海域和分析方法

调查和监测海域和采样站位见图1,调查和监测时间为2010―2013年。根据《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 [1]和《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2]的要求,水质采样在大、小潮的涨、落潮时分别进行,水深小于10 m的站位仅采表层水样,水深大于10 m小于25 m的站位采表、底层水样,水深大于25 m的站位采表、中、底层水样;石油类仅采表层样。

水质样品的现场处理及分析测定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和《海洋监测规范》海水分析(GB 17378.4-2007)方法执行。NO3-N测定用锌片还原分光光度法;NO2-N测定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NH4-N测定用次溴酸钠氧化分光光度法;活性磷酸盐(PO4-P)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Mn)测定用高锰酸钾氧化法;重金属(Cu、Pb、Zn、Cd、Cr)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g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s用原子荧光法分光光度法;石油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

2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2.1 评价标准

本文主要从环境现状和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考虑,水质监测选用pH、溶解氧(DO)、CODMn、无机氮(NO3-N、NO2-N、NH4-N)、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Cu、Pb、Zn、Cd、Cr、Hg、As)等为主要评价因子;沉积物采用硫化物、有机碳、重金属(Cu、Pb、Zn、Cd、Cr、Hg、As)、石油类为主要评价因子。

瓯江口海域的主要海洋功能为农渔业区,因此水质现状评价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3]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进行;海洋沉积物质量按《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4]第一类标准执行。

2.2 评价方法

(1)单因子标准指数法。

水质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其计算方法如下:

――第i站评价因子j的标准指数;――第i站评价因子j的监测浓度(mg/L);

――评价因子j的评价标准(mg/L)。

(2)DO的标准指数计算。

DO的标准指数为:

DOj≥DOs

DOj

式中:Si,DO――第i站上溶解氧的标准指数(mg/L);DOi――溶解氧实测值(mg/L);DOf――现场温度和盐度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mg/L)。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质评价

3.1.1 2010年5月(春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0年春季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1。由表看出,各评价因子中,除了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Mn外,其他评价因子pH、DO、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Pb、Zn、Cd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超标,超二类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00%和47.2%,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CODMn超二类标准的比例为5.56%。

3.1.2 2012年8月(夏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2年8月(夏季)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2。结果表明,各评价因子中,DO、CODMn和重金属Cu、Pb、Zn、Cd、Cr、Hg、As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能满足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均超海水水质二类标准,超标率分别为40.7%和96.3%。

3.1.3 2013年5月(春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3年5月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3。由表可知,各评价因子中,溶解氧、pH、CODMn??、石油类、Cu、Pb、Zn、Cd、Cr、Hg、As的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超标率100%,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率56.7%。

3.1.4 2013年9月(秋季)海水水质现状监测与评价

2013年9月瓯江口海域各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特征值详见表4。由表可知,各评价因子中,溶解氧、pH、CODMn??、石油类、Cu、Pb、Zn、Cd、Cr、Hg、As的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超标率100%,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率94.7%,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

由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外,瓯江口海域其他水质评价因子基本能满足相应海域功能区海水水质的环境保护目标,该海域水质状况最为突出的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3.2 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

瓯江口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特征值详见表5~6。

由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监测中,瓯江口海域除铜外,沉积物质量能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铜超标率为50%。2012年夏季监测中,瓯江口海域除铜、锌、铬外,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铜超标率为60%,锌的超标率为6.7%,铬的超标率为6.6%。沉积物质量现状基本满足环境保护目标对沉积物质量的要求。

3.3 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演变趋势分析

为了分析瓯江口海域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富营养化现状,本文收集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瓯江口海域的监测资料,统计数据能反映瓯江口海洋环境质量整体变化趋势。从现有指标分析结果看,瓯江口海域水环境质量近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综合分析表明瓯江口海域的环境质量问题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对瓯江口海域的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以及与以往的历史资料相比较,反映出该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比较突出的问题,冬季,瓯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普遍与江浙沿岸流有关。江浙沿岸流水系入海之前汇集了沿途地表河网所接纳的各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大量由于面源的水土流失,使得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水体进入沿岸海域,造成浙江沿岸海域的营养盐含量较高。在夏季受到北上的台湾暖流的影响,台湾暖流是一支高温、高盐、低营养盐和透明度大的外海水,冲淡本海域营养盐的含量,加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吸收了海水中的营养盐,因此夏季本海域营养盐的含量低于冬季。

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在冬季生物活动减弱,对氮、磷的消耗减少,该海域受到长江冲淡水与杭州湾(钱塘江等上游入海水)水系一起合并沿岸南下的影响。由于长江、钱塘江径流量大,流域面积广,入海之前汇集了沿途地表河网所接纳的各类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富含营养物质的农业面源污水,使得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水体进入沿岸海域,从而造成浙江沿岸海域的营养盐含量较高。目前瓯江口上游及周边的城镇生活污水大部分处于直排状态,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粪便污水。近年来乡村进行了城镇化建设,但村镇生活污水大多还没有纳管,瓯江口周边人口密度增大,城镇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生活污水大大增加,特别是乡村人都普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都用起了抽水马桶,改变了农村原来将粪便作为有机农肥的传统观念,这样产生粪便全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雨水与生活污水合流排放,这是导致瓯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瓯江位云江北面,相距不远,对该海域水质产生相互影响。

3.4 瓯江口海域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通过对瓯江口海域水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超海水水质标准。这表明周围海域水质已表现为富营养化,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均超标,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基本无环境容量,因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环境承载力不足。

根据调查,瓯江上游的乡镇农村,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排污系统,生活污水排入雨污合流管网或直接排入水体,对瓯江口海域环境质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止水系污染,改善水源水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温州市正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量减排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

随着瓯江周边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厂的陆续建设和投入使用,排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将明显减少,瓯江口海洋环境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4 结论与对策措施

4.1 结论

通过瓯江口近年来的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瓯江口海水中,单项指标pH、DO、COD、油类、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一类至二类海水标准的浓度范围,可满足各水质类别的要求,水体主要受无机氮和PO4-P的影响,瓯江口海域水质现状呈富营养化状态。

造成瓯江口海域水质富营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瓯江口上游乡镇人口密度大,城镇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生活污水大大增加,而乡镇污水大部分处于直排状态,排放了大量的无机氮和PO4-P化合物,对瓯江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有很大的贡献。

瓯江口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除铜外,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环境保护目标对沉积物质量的要求,能满足相应海域功能区沉积物质量的环境保护要求。

4.2 对策措施

针对瓯江口海域水质现状的富营养状态,应在控制污染物入海量的同时,注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自净能力,使水体保持动态平衡。该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加强对入江陆源污染的治理,加大沿岸中心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生活污水纳管力度。

(2)加快周边各乡镇污水处理厂以及排污管网的实施进度,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纳管量,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排放,减少生活污水对瓯江口海域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调查规范[S].GB/T12763-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监测规范[S].GB17378-2007.

篇2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现状;改善对策;柴河水库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总库容6.36亿m3,兴利库容3.36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7430kW。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江河、水库的水质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美化环境、改善库区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

1库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根据柴河水库自身特点,分别在入口、前端、库中、坝前、出口布设了5个监测站,每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进行定时和加密监测。根据各年度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1评价结果

“八五”期间,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1994年、1995年丰水期pH值最大值分别超过标准的0.81个和1.10个pH值单位,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上游的地质结构以石炭为主,这两年汛期发水,雨水冲积石灰岩矿进入库区,造成径流水pH值偏高。“十五”期间,5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5年中pH值一次值超标率54%,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持续低水位运行库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丰水期石油类监测值高于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高于平水期。水生生物状况检测,“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隶属于6个门;“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溶解氧很高,化学需氧量低,底质不呈黑色,无硫化氢,植物有硅藻、绿藻,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属轻污染。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八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28种,“十五”期间增加到33种。叶绿素a监测结果平均值也由“八五”期间的10.94mg/m3,降至“十五”期间的7.26mg/m3。“九五”、“十五”期间检出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所增加,而叶绿素a监测结果明显降低,这说明,“九五”、“十五”期间水质好于“八五”期间。

1.2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pH值的主要污染源有库区内多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由于管理不善,石体材料,特别是石灰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散落堆放,每到雨季石灰水顺流而下,是造成库区pH值偏高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石灰岩山体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库水中石灰水的含量。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影响柴河水库水质的重要原因。此外,引汎济柴工程是柴河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明渠段较长,渠道年久失修,每年安排人代管。由于沿河乡村百姓常把垃圾、粪便等弃物倾倒于渠内,不仅严重影响水流通畅,而且经此渠段进入库区后的水体质量严重下降。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经说服、教育,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石灰岩山体向库区排放石灰水问题和引汎济柴明渠垃圾、粪便等污染物排放问题,一直是水库局力求解决的问题。

2库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

自建成蓄水以来,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HTtP//:

2.1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较大,多年来,岩石,植被很差,不仅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而且由于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对pH值的影响很大。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陡峭部位的岩体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对于岩石、风化严重的部位,采取削坡清除的办法,并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凿坑换土,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2大坝两端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由于爆破,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m、高20m的范围内,岩石严重,由于风化,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再放上钢网,填入壤土;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栽植树木,种植花草,既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又封盖了石灰岩体,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从而降低库水pH值,改善水体质量。

2.3引汎济柴明渠的改进

引汎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km,肩负着1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渠道穿过乡村,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对引汎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经节制闸,至入库山洞口,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彻底解决了引汎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提出了在21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完善库区水环境。

4参考文献

[1]郎黎明,沈必成,侯炳红.龙头桥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保护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4):71-73.

[2]高旭,赵宠富,侯锴.基于观音阁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137-138.

篇3

关键词:程海, 水质现状 , 变化趋势,污染源

Abstract: cheng hai is yunnan nine plateau lakes, and also one of the world three natural growth of one of spirulina lakes. In recent years, as cheng hai river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to cheng hai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of a negative impact, water reduced transparency, the lake water China often happen phenomenon, native species such as fast dying, is cheng hai the decrease of water quality, lakes function sign of recession. This paper applied to cheng hai decades of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cheng hai change trend, for the health of cheng hai out according to the inspection report, for the health of the lakes and play a role.

Keywords: cheng hai, water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the change trend, the pollution sources

Abstract: cheng hai is yunnan nine plateau lakes, and also one of the world three natural growth of one of spirulina lakes. In recent years, as cheng hai river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to cheng hai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of a negative impact, water reduced transparency, the lake water China often happen phenomenon, native species such as fast dying, is cheng hai the decrease of water quality, lakes function sign of recession. This paper applied to cheng hai decades of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cheng hai change trend, for the health of cheng hai out according to the inspection report, for the health of the lakes and play a role.

Keywords: cheng hai, water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the change trend, the pollution sources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丽江分中心对程海的水质监测已有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程海流域的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程海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但是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程海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湖泊功能自然的形成、退化到衰老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上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时间,人类的感观难以觉察到其自然变化的过程,只有在人为排放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条件下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水质变化,促使其功能快速退化、衰老。

在这短暂的三十年里,特别是在近十年,程海的水质变化、功能衰退呈现出明显而快速的趋势。程海水体透明度迅速降低,十年前透明度最大监测值达8米,到2011年只有1-2米;土著鱼的数量和种类大量消失,据湖岸居住的年长老人和水文站老职工回忆,以前程海鱼数量和种类繁多,从岸边到湖心到处都有,是当地世世代代老百姓生活的依靠,程海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是永胜县名符其实的一个聚宝盆,现如今湖里除了银鱼和少量的鲤鱼、鲢鱼外,很难见到其它鱼种,湖边的百姓也难吃上湖里的鱼;回顾我们对程海的水质监测过程,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初,程海开始出现少量浮游藻类团聚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浮游藻类呈现出越来越多趋势,近年来,已经发展到每年都发生水华现象的程度。据2009―2010年程海藻类监测资料表明,程海的藻密度在100―5000万个/L之间,都处于发生水华现象条件的临界状态之中,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程海就会发生水华现象,5―8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多。

从以上的诸种现象表明,程海水质呈恶化趋势,富营养化趋势,随着富营养程度的加剧,湖泊功能的衰退,势必影响沿湖区域乃至永胜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最近的水质监测资料(2010年),对程海水质现状做出准确、科学的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程海的水质特征和水质类别;引用近十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用季节性肯达尔趋势分析方法,对程海的水质变化趋势做出趋势分析,从水质的角度,客观、全面地反映程海的水质变化趋势,找出达至程海水质恶化

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揭示程海的水质变化趋势,为当地有关政府决策部门提供预防、治理程海的微薄技术依据。

1 程海概况

1.1 自然、地理

程海地处丽江市永胜县城南部,距永胜县城45km,位于东经10038’~10041′,北纬2627’~ 2638′。

程海属长江流域金沙江上段水系。湖面呈椭圆型,湖面南北长19.2km,东西平均宽4.3km,最大宽度5.2km,最小宽度2km,湖岸线长45km,最大水深35m,平均水深25.7m,湖泊总库容19.79亿m。主要入湖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沟,源短流急。由于地形限制,无修建蓄水工程的条件,地表调蓄径流能力低,其水源有三:一是湖中地下泉水,二是湖面降水,三是地表径流。消耗主要是水面蒸发和工农业用水。

程海湖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1℃。湖区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500~75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6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33.6,年均蒸发量2169.0,全年无霜,光热资源丰富。

程海为南北向封闭型高原内陆湖泊,按成湖的主导因素划分,程海为断陷侵蚀湖,湖盆受程海断裂构造控制,后期又受河流长期侵蚀作用而成,该湖形成年代较晚,为新生代的更新早期,湖底沉积物少。

1.2 水质监测情况

丽江水环境监测中心于1975年开始对程海水质监测,至今已有25年的监测历史,在这25年里没有断测、漏测的现象,比较长久、完整地收集了程海的水质监测数据。

自1975年设立监测断面至1986年,河口街是程海唯一的水质监测代表断面,为了满足水质监测、评价工作的需要,1993年增设了青草湾、湖心、东岩村3个断面,一共有4个监测断面,监测延续到现在。

1975年至1986年,所开展的监测项目为一般理化学指标, PH、总硬度、钙镁离子、总碱度等12项目;1987年增加了一些重金属项目,监测项目增加至20个,又分别于1992年、2003年、2008年增加了透明度、铅、镉、叶绿素、藻类等10个监测项目,到目前,一般理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浮游生物指标等共有30个项目,基本满足了水质监测、评价工作需求。

1975年至1986年,年监测4次,每个季度监测一次;1987年―1992年年监测4次,每个季度监测一次,1992年―1995年监测2次,1995年至今,年监测6次,安排在双月。

2 程海现状水质评价

程海现状水质从水质类别、营养化水平、水华风险评估等三个方面来评价。因程海的藻类监测项目2008年才开始检测,年际年内的监测结果差别较大,为了把水华风险评估做得更为准确、合理,采用2008年至2010年的同期监测平均值来评价;水质类别、营养化水平评价以2010年作为基准年,应用2010年的监测资料评价。

2.1 评价依据

2.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1.2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2.1.3 地表水资源质量(SL63―94)。

2.2 评价参数

2.2.1 评价参数

根据2010年的监测项目,评价参数有水温、pH、电导率、总硬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氟化物、铜、锌、砷、汞、、镉、六价铬、铅、总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叶绿素、透明度、藻密度等26个监测项目。

2.2.2主要评价参数

从我们长期对程海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以上监测项目中,有很多项目监测结果都较小或从未检测出,对程海的水质评价结果没有造成影响,选取对水质评价结果有影响,代表着程海水质的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氟化物、叶绿素、透明度等9个项目作为主要评价参数。

2.3 现况水质类别评价

2.3.1 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目水质类别评价方法:用实测浓度值与GB3838―2002限值比对,确定水质类别。当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遵循从优不从劣原则。

2.3.2 监测结果

2010年对程海的4个监测站点共监测6次,分别在2、4、6、8、10、12双月监测。因程海年际年内的水质变化不明显,监测站点之间的监测结果偏差不大,监测成果先计算各个监测站点各个监测项目的年均值,再计算各个监测站点的年均值的平均值,作为2010年度程海的水质监测成果,监测成果见表2-1。

2.3.3水质类别评价

从2010年表水质监测成果2-1可以看出,程海的每个监测站点,现状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主要污染项目为氟化物和PH,两个超标项目超标率都为100%,超标倍数分别为1.29、0.03倍。据我们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对程海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都很小,该流域不属于高氟地区,PH都在8.0左右。程海属封闭型湖泊,氟化物和PH的超标是其长期、缓慢演变的结果,是天然形成的水质恶化,属天然污染。

从透明度的监测结果看出,自北向南呈逐渐下降趋势,离程海的点源污染(螺旋藻厂排污口)越近,透明度越小,说明了螺旋藻厂污水排放对程海水质带来一定的影响。程海现状水质类别虽为劣Ⅴ类,其它指标都保持在Ⅲ类以上。值得重视的是,营养化指标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都达到Ⅲ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入湖污染物控制措施,会给程海增加污染负荷,海水会向富营养化过度。

2.4 富营养化评价

湖泊富营养化是水中富集营养的物质不断增加,透明度降低,水质下降,湖泊功能衰退、老化表现。

评价采用内插法计算营养化评分值(F)方法,依据评分值判别程海的营养化水平,当0 〈F〈20时,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当20〈F〈50时,为中营养,当50〈F〈60时,为轻度富营养,依此类推。

在对程海营养化水平评价中, 3个站参评项目有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透明度4个,湖心因增测了叶绿素,参评项目为5个。统计201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计算各个监测站点的年均营养化评分值,判别各个监测站点的营养化水平,再用各个监测站点的总体营养化评分值的平均值,判别程海的总体营养化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3。营养化评分值

从程海营养化评分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程海各个监测点的营养化评分值都比较接近,青草湾的评分值比其它站点稍大一些,应该是青草湾监测点离螺旋藻厂排污口较接近的原因;各个监测点的营养化评分值在46.3-47.1,都处于中营养水平,但都非常接近轻度富营养化水平(50),入湖营养物质再不及时控制,那么离程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时日将不会太远了。

2.5 水华风险评估

湖泊的水华现象是指湖中富集有大量营养物质,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湖中浮游的藻类大量快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甚至产生大量鱼类死亡的现象。近年来,程海湖面每年的春夏季节都会发生水华现象,而且来势越来越猛烈,绿色藻团的厚度越来越大,覆盖的水面面积越来越广。

2.5.1发生水华现象原因

内因是湖中富集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程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达到Ⅲ类水质,营养化水平为中营养,接近于轻度富营养,湖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备了发生水华的内部条件。

外因是程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藻类的生长。程海湖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天气晴朗干燥,日照时数2500~7500小时之间,全年无霜,光热资源丰富。统计2008-2010年程海河口街水文站监测到的气温、水温资料,得到程海年内气温、水温变化图。从图可以看出,从5到10月,程海的水温都在20℃以上,8月最高;从5-9月,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8月最高。在这一段时间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藻类的生长,遇到天气晴朗,光照充足,风力风速小的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水华现象。

2.5.2水华风险评估

从2008-2010年的藻类监测结果来看,程海监测到的藻类有20多种,隶属于蓝藻、绿藻、硅藻、隐藻、甲藻、裸藻等6个门,优势种群为蓝藻门的颤藻、微襄藻 、十字藻藻。

统计2008-2010年程海的藻类监测资料,得到表2-4。从表2-4可知,2、4、6月份,程海藻细胞密度在中等含量水平,水华风险评估为初具条件;8、10、12藻细胞密度在高等含量水平,水华风险评估为临界状态或水华发生。

3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采用2001-2010年最近10年的水质监资料,以所布设的4个监测站点监测结果年均值的均值作为年度监测结果,选取检测数据有明显变化趋势或对程海水质评价结果有影响的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氟化物、透明度等9个项目作季节性肯达尔趋势分析。另外,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异常增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营养化水平能够综合反映湖泊的水质质量状况,营养化评分值也列入趋势分析中,以便更为全面、直观、真实地反映程海的水质变化情况。

3.1. 水质监测成果

分析常期以来对程海的水质监测结果,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氟化物、透明度等8个项目基本能够代表程海的水质特性、水质质量状况。弄清这8个项目和营养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就基本掌握了程海水质的变化趋势。统计以上项目2001-2010年的程海水质监测成果,平均4个监测站点的年均值参加长序列肯达尔趋势分析,营养化水平以平均4个监测站点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透明度、叶绿素的年度监测平均值,用内插法计算出营养化评分值,以评分值参加趋势分析计算,得到表3-1程海水质监测成果统计表。

3.2 肯达尔趋势分析

将2001-2010年度水质监测资料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两两进行比较, 获得W个比较个数,W的值必须和根据排列组合所得M的值相等。当(时间上)在后面的值大于前面的值时计“+1”,小于计“-1”,等于计“0”。 计算总和S,当加减号总合S为正时假设为“上升趋势”,为负时假设为“下降趋势”,为零时假设为“无趋势”, 最后对以上假设进行证明。

3.2.1计算证明

计算总和S后,要证明以上假设必须先计算出样本的标准方差Z,标准方差Z计算如下:

(1)有n个样本,在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S(正负号总和)的方差为:σ2=n(n-1)(2n+5)/18。

(2)当n个样本中,有t个数值相等,为了消除由于数值相等而带来在方差计算中的误差,因此要减去每一个相同数值所产生的方差。最后的方差应为:

σ2=n(n-1)(2n+5)/18-[∑t(t-1)(2t+5)]/18

计算出方差后,通过方差σ2和样本的正负号总和S可计算出样本的标准方差Z,其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得到Ph、电导率、溶解氧、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总磷、透明度、营养化评分值等项目的S、ó、N、Z、a计算值,结果见表3-1。

3.2.2结果判断

经过以上计算获得样本的标准方差Z,我们将用Z的计算结果查《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298页-正态分布的双侧分位数uα表来获取显著性水平a值。根据显著性水平a值判断正负号总和S所作出的假设(上升趋势、下降趋势、无趋势)所具有的显著性。

在显著性水平的判断中,选取a值为0.10和0.01,即当a≤0.01时,说明所作的假设是高度显著的(即趋势非常明显),当0.01<a≤0.1时,说明所作的假设是显著的(趋势比较明显)。

从表3-1可以看出,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营养化评分值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氧、透明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H、电导率、总磷无变化趋势。

3.2.3结果分析

PH和氟化物是程海影响水质类别的两个重要监测指标,是造成程海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近10年监测资料的趋势分析, PH无显著变化趋势,氟化物呈显著变化趋势。氟化物的这种变化趋势,一是外部来水中的氟化物富集于湖中,不断增加了湖内氟化物的含量;二是程海自身的特点造成,程海属封闭型湖泊,入湖来水量小于蒸发量(见程海2001-2010年水位变化表),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水中的氟化物起到位浓缩作用,浓度增加;基于主要以上两个原因,氟化物就呈显著上升变化趋势。

总氮、高锰酸盐指数、营养化评分值呈显著上升趋势,说明了湖内受纳含氮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增多,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逐渐恶化。程海湖流域污染源类型主要有点源和面源;点源污染主要来自螺旋藻厂,根据调查,目前程海养殖厂螺旋藻每吨藻废水排放量为:1000~1200 m3/t,按现状五家生产规模,年总产量为540~740吨,废水总外排水量为:48万m3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村面源污染、农田面源污染和城镇面源污染。

程海透明度的显著下降,不仅是程海景观娱乐用水功能的下降,是水体有机污染物增多,水质恶化感观上的表现,体现了水体水质恶化现象从内在渐变到外部。程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营养化评分值的显著上升是透明度显著下降的直接原因。

4 程海污染源分析

程海湖流域污染源类型主要有点源和面源;点源污染主要来自螺旋藻厂,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村面源污染、农田面源污染和城镇面源污染。

4.1点源污染

据调查统计,程海湖岸共有施普瑞、宏源、蓝宝、程源、云海五家螺旋藻养殖企业,五家养殖厂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生产废水主要为藻泥清洗水、藻泥脱水压滤水、报废培养基和养殖池冲洗废水,废水PH、COD、BOD5、氮、磷和全盐量的浓度比较高。根据调查,目前程海养殖厂螺旋藻每吨藻废水排放量为:1000~1200 m3/t,按现状五家生产规模,年总产量为540~740吨,废水总外排水量为48万m3 ,日排放量为1200m3。

4.2 面源污染

4.2.1农田面源污染

程海流域共有耕地3.76万亩左右,其中包括水田和旱地。旱地主要集中在半山区,水田主要集中在坝区。农田径流污染主要包括农田化肥和农药流失。

流域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桂圆、石榴和油橄榄等,秋季主要种植豌豆、油菜和小麦,小春种植以大蒜和菜豌豆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流域化肥年耗用量达到1840t,农药施用品种达100多种,约有87.9t。

4.2.2农村生活污水

据调查统计,程海流域内共有35315人,主要为农业人口,以农业人口计算,可推算出污染物排放量103119.8吨/a,入湖量COD为38154.3吨/a,总氮、总磷为22686.4吨/a。

4.2.3畜、禽粪便污染

程海流域内养殖以放养和散养为主,目前猪、羊、大牲畜和家禽等畜禽存栏数约20.1万头(匹/只)。根据畜、禽排放污染物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得到产生污染物总量:7614.2(COD)t/a、1803.9(总氮)t/a、351.95(总磷)t/ a,其排放量约占产生量的2%,同时考虑污染物在输移过程中的损失,综合取拆减系数,从而计算得到入湖量:118.8(COD) t/a、36.1( TN) t/a、7.04 (TP) t/a。

4.2.4农村固体废弃物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程海流域共有10个简易垃圾收集池(房),其中河口村委会有6个,潘村委会有4个,每个垃圾池平均服务的人口数为500人,其余村委会均无垃圾收集池(房)。流域内无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基本都是散堆散排,弃于冲沟内,最终随雨水冲入湖内,部分村民会自发对堆积的垃圾进行焚烧,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4.2.5水土流失污染

程海流域森林覆盖率底,植被差,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永胜县水务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分析,程海流域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16km2,占陆地面积的48.11%,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年流失量为52.76万t/a。在降雨期土壤和泥沙随雨水大量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TN、TP等大部分溶解于水或以流失土粒为载体直接进入河道水体中,这都将对程海的水质造成影响。

5 结论

5.1程海现状水质为劣类。PH和氟化物两项指标超过类,是与程海上千年的缓慢演化一道形成,属天然污染。要把程海的水质目标定为Ⅲ类,是不尊重事实不切合实际的,程海的水质难以达到Ⅲ类。

5.2程海营养化水平为中营养,接近轻度富营养水平。程海为封闭型湖泊,生态修复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都很弱,水体一旦进入富营养化水平,就会进入恶性循环阶段,水质会快速下降,防治水污染就更加困难。应该说现在是防治程海水污染的最好机遇期,遏制程海水质继续恶化,拯救程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3程海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处于发生水华现象的临界状态。控制入湖营养物质,减少湖中COD、TN、TP的含量,是治理程海的重中之重,关健所在,也是预防程海大面积发生水华现象的唯一途径。

5.4程海水质恶化有显著趋势。流域内的面源污染和湖边的点源污染是程海水质恶化的原因,加大对程海的水质保护力度,重点是对点源污染物的限制,用最严格的红线控制入湖废污水排放,遏制水体水质下降趋势。

5.5防治程海水污染要做到综合整治,突出重点。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营造水源涵养林,保护植被,建立生态屏障;推进沼气池、节能灶等农村替代能源建设;推广使用农家肥,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合成洗涤剂禁磷和限磷;改造畜圈、厕所,防治面源污染。

5.6引用国内国外整治湖泊的先进技术,控制减少内源和外源的营养物质。如应用前置库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库(塘)拦截暴雨径流,使暴雨径流滞留在稳定塘内一段足够长的时间,然后颗粒性物质携带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一起沉降,从而减少N、P以及有机物负荷。使用人工或经过改造的天然湿地,截留悬浮物,吸收污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这是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去污能力强、兼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有效的控制技术,也是较为成熟的湖泊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有效技术。

参考文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6.1

[2]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11.20

[3] 冯太国,万新南. 富营养化对湖泊的危害及修复技术探讨[M].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06.4

[4] 董镇,唐俊芳.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危害及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M]. 江西省德兴市环境监测站.2005.2

[5]《云南省水功能区划》.云南省水利厅.2004.3

篇4

[关键词]环境质量现状改善对策;小型水库周边

中图分类号:TV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小型水库负责农田的灌溉以及某些地区农民生活用水调度,与其说小型水库是一个屯水的装备倒不如说它是周边居民的移动水源。大多数小型水库在修建过程中为了图方便和实用,没有在其周边进行必要的防护遮挡更没有一纸明细规定该如何环保地使用水库。水库的使用和保护没有遵循专门的政策和规定往往便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后果,水库周边恶劣的环境现状是这些不计得失的行为中影响最恶劣的结果。

一、水库周边环境质量现状

(一)水库周边沟渠密布植被遭到大量破坏造成土壤流失

小型水库是农民灌溉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水库周边修建渠道以方便将水库中的水引向田地是农民们最习惯的做法。然而由于相关部门疏于管理,农民们在水库周边胡乱地开垦渠道,农民们压根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开垦出最有效的水流渠道他们只是根据农田的实际需要东挖一条、西挖一条。于是水库周边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渠,开挖水渠自然要松动泥土,而松动泥土则必然会影响到水库的堤坝防护和水库周边的植被,这些环节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水库周边的生态平衡。由于大面积的水渠开垦,水库周边的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进而水库周边的泥土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大面积地冲刷到水库或者沟渠里,水库蓄水量严重下降。

(二)下流的积雪、雨水使得水库周边泥土大量流失

水库地处下游位置经常受到高山处的积雪与雨水的冲击,由于水库周边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因此从高处下流的雨雪直接冲击水库周边表层的泥土,长此以往水库周边的泥土便大量地流入到水库中。水库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水库周边必须得承受来自上游地区的雨水冲击,因为积雪融化以及雨水下流的方向是不可控制的,水库周边的泥土流失也不是一日两日造成的结果。水库周边大部分岩石,水源涵养差,库区周边地形逐渐向库盆倾斜。一旦遭到强降雨或者强降雪的恶劣天气,积水从高向低下流形成强大的冲击力直接冲刷地表的泥土,滴水尚可穿石,何况水库周边毫无防备的泥土层呢[1]。

(三)强大的风力侵蚀作用使泥土大量流失

水库地处高强压的风带地区,不论从风力或者风速来讲,它均能形成一定的破坏力。水库周边多为泥沙土壤,随风便可四处散逸,再加上水库周边植被覆盖率低,长期干燥泥土得不到保护,一遭遇强风天气水库周边的土壤便大肆地向四处飘散。在水库周边根本没有放风带或者减缓风势的基础设施,水库周边的土壤大面积地暴露随时面临被风席卷而去的威胁。相关统计资料表明,随着人们淡化水库周边环境质量的保护意识以及弱化了水库周边的基础保护设施,每年水库周边因强风干扰已有大面积的泥土损失[2]。

二、改善水库周边环境质量的对策

(一)规范水库周边土地管理和土地使用权利

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小型水库的管理往往不够全面,特别是在小型水库周边土地的使用问题上基本上是默认任何形式的使用和占有,这极大地纵容了农户的冒险主义行径。许多农户发觉国家对水库周边的土地管理并不严谨就想方设法地想要从中捞得好处。因而要杜绝污染加强水库周边的土地管理便显得颇为重要,相关部门应该严肃处理机制,对非法使用或者无偿占有水库周边土地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并将其行为公之于众教导农户切莫妄自使用或者占有土地;对一些非法蛊惑他人进行水库周边土地侵害的行为予以处理严肃处罚当事人并进行思想教育;对一些不经请示自作主张擅自在水库周边开凿沟渠不论其用心是否合理一律同等对待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二)加强水库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

水库是公益性设施并非某一个人的私人财产也不单单只为某一个人服务,因此每一个水库周边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维护水库周边的环境质量。必须加强农户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如果水库周边的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整个水库的水质污染那么农户到底有何损失或者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多大的威胁,让每个周边居民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是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的手段,因为周边居民一旦惧怕破坏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后他们的一些贪图小偏宜的心理才不会作祟让他们知法犯法。另外在水库周边大力宣传环保教育,必要时可以召开一些小型的环保知识讲座或者知识问答鼓励每个周边居民都参与进来以提升他们的公共责任心和道德品质[3]。

(三)重视水库环境质量检查,预防为主

小型水库虽然偏僻,然而它与农户的利益密切相关,周边居民们并不知晓该如何去发现或者解决水库周边的一些环境质量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间隔地检查水库周边的环境质量。要加强对小型水库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开展对水库环境的综合研究,对水库环境在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协同驱动下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水库污染物类型和来源、环境沉积学和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面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报批相关部门予以审核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而不是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环境治理,要加强水库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系统科学的水库环境整治技术方案,强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治理效果,对于一些水库周边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如果有需要可以重新开垦水库以确保农户灌溉的不时之需[4]。

三、结论

水库对于城市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型水库周边的环境现状的确让人堪忧,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水库管理单位自身努力,还需要有关方面制定出合乎时宜的科学策略来治理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未出现问题的水库要秉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水库的管理尽可能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这样才能使水库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才能让小型水库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旭.基于观音阁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

[2]李广波.汤河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水质保护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2)。

篇5

关键词:离子型稀土,地下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 ionic type rare-earth or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monitoring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coal mining area and downstream effects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us, give the rare earth in-situ leaching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mine factor and its change trend, and in-situ leaching of rare earth mineral process, protection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ionic rare earth,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某离子型稀土矿矿区面积为0.4186km2,拟采用原地浸矿采选方式,开采标高为320~280m,设计生产(氧化稀土)能力为2.0万吨/年。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的要求,对该矿区及其下游影响区地下水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评价区地质背景及水文地质条件

1.1地质背景

评价区地处属华南褶皱系赣中南第二隆起带中。区内地层有震旦系上统(Z2),岩性上部为灰白色条带状厚层硅质岩夹变余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分布于矿区;第四系全新统(Q4al),分布于区内河谷两侧及山间低洼处,一般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灰黄色粉质粘土,下部为灰黄、褐灰色中粗砂、砾砂组成。区内岩浆岩分布较广,为弹前岩体,属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为稀土矿主要成矿母岩。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北北东向~北东向断裂发育,为压性及压扭性断裂。

1.2水文地质条件

评价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海拔高程在150~820m,地形切割较深,冲沟发育。区内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年最高气温为40.0℃,最低气温-3.9℃,历年平均气温为19.9℃,全年的无霜期297天,年平均降雨量1365.5mm,最大降雨量2047.1 mm,最小降雨量1157.0 mm,其中每年的4~6月为丰水期, 10月至翌年的元月为枯水期, 2、3、7、8、9等5个月为平水期。

区内地下水类型有三种:(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相地层中,多呈较连续条带状沿河谷两岸展布。岩性结构上多具有二元结构,即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砾石,水力性质为潜水,局部微承压。含水层厚度一般0.50~4.80m,水位埋深一般0.10~12.50m,单井涌水量54.0m3/d,渗透系数为6.20m/d。富水性贫乏。水质类型以HCO3-Ca、HCO3 -Ca·Na型为主,矿化度为0.014~0.162g/L。(2)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赋存于燕山早期花岗岩的风化带网状裂隙中,是本区最主要的地下水类型。风化壳厚度一般0.5~22.8m,水力性质为潜水。泉流量0.00248~0.089L/s,单井涌水量1.26m3/d,渗透系数0.0076~0.022m/d,富水性贫乏。水质类型为HCO3-Ca、HCO3-Ca·Na、为主,矿化度为0.014~0.157g/L。(3)构造裂隙水,含水岩组为震旦系上统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泉流量一般为0.032~0.039L/s,富水性贫乏。水质类型为HCO3-Ca·Na、HCO3·Cl-Ca·Na型,矿化度为0.032~0.061g/L。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大致遵循着山区基岩裂隙水的特征与规律。往往小型山间洼地范围内即可成为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具有“近源补给,短途径流,就近排泄”的特点。

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3.1监测点布设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的要求,结合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的空间展布,地下水的基本运动规律,地下水水质监测主要是稀土矿区及附近的地下水污染区敏感点和矿区下游地下水可能被影响的区域,并重点评价区内浅层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尤其是网状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具体布置点位时,适当兼顾当地居民饮用水井;监测点数按一级评价考虑,本次共布置监测点10处,详见表3-1。

3.2监测项目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1993),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指标确定本次地下水水质监测项目。测定项目包括:pH、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硬度、砷、硫酸盐、汞、六价铬、铅、氟、高锰酸盐指数、铜、锌、镉、铁、总α、总β共20项。监测结果详见表3-2、3-3。

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指标和步骤

本次评价按国家颁发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所规定的监测项目分类标准和规定的方法,进行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和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进行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本次综合评价指标包括:pH、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硬度、砷、硫酸盐、汞、六价铬、铅、氟、高锰酸盐指数、铜、锌、镉、铁、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共20项。

评价的具体步骤:

(1)、将各项指标首先进行单项组分评价。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5类,对照单项组分测试结果与标准值,确定所属质量类别。

(2)、确定各单项组分评分值。根据组分所属质量级别按照表4-1进行评分。

4.2评价结果

篇6

关键词:水环境;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质分析

水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水环境中污染物进行监测,找出水污染因素并评价分析出污染物产生原因及污染途径,同时制定污染对策和采取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以为区域防治水污染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1]。水环境监测对于防治水污染、制定水环境标准、加强水环境及水资源规范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目前水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及在线自动监测等相比,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由于存在制度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健全、资金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滞后问题,距离“科学、准确、实时、动态”信息自动化监管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水质监测数据和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可靠性和全面实时性,为环境管理部门和政府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区域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数据依据,具有较大的工程实践应用和水环境高效优质监测管理研究意义。

1区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水环境监管现状来看,尚还缺乏科学合理、统一健全、动态修正的水环境监测质量监管体系,大多采取多层次、多部门、分区域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区域水质监测和优化配置带来了局限,影响到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效率和效益水平。

1.1区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方面现状分析

为加强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可靠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91年颁布实施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和2006年颁布实施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并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上述规范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和规范环境管理行为均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现行水环境监测机构,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和管理权限设置,实际管理中出现水环境监测站分布过多、管理权属混乱、监测设备资源重复配置浪费严重、信息孤立交互功能严重不足等问题,加上管理体制近10年未进行有效修正,存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滞后性”,监测方法、监测手段等得不到有效完善,监测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负责制条件下的水环境监测,其监测质量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部分行政干预,出现水环境监测数据、水环境信息公开等存在“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问题,造成区域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无法统一、有序、优质的开展。

1.2区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方面现状分析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水环境监测站的制度化建设,为开展全程序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夯实了基础。同时,借助开放流服务平台,为区域水资源污染和优化调至提供了联防联控的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但由于多方原因,目前区域水环境监测其质量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修正完善,具体表现为:(1)管理认证缺乏全面监测指标和有效质量控制。目前,区域水环境监测工作大多注重事后控制,缺乏事前分析和风险预控理念,水质监测指标不全面、水质监控实时动态性较差,整体质量控制体系、方法和手段较缺乏。(2)水环境监测认证标准缺乏针对性和完善性。目前,环境监测部门对区域水资源监测的认证标准与制度,均是通过国家环保部门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两个标准进行鉴定。而实践工作中,水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行业多、规模不同等问题,各地、各行业领域其所需要监测的指标和工作内容又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认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与工程实际和指标要求存在不匹配问题,制约了水环境监测业务的高效、优质和有针对性的开展[2]。(3)缺乏完善的水环境质量监管网络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目前,不同部门在水资源的质量监管全程中存在重视的类别、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资源设备重复配置、信息孤立等问题,缺乏资源交互共享和信息实时公布的“科学、准确、实时、动态”的在线网络交流和服务平台。

2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2.1深化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区域水环境监测部门,应构建完善的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要通过培训、宣传和实际工作等多渠道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监测质量管理意识,同时要强化全员参与意识,树立完善的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等水环境质量监管和服务理念。要进一步健全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质量监管人员。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制定适合不同行业和工程领域的全面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建立完善的信息交互平台。统一水环境和水资源信息的渠道与方式,避免出现信息相互矛盾、相互混淆等问题,提高水资源信息公开、质量监管工作透明度。

2.2合理放权加强区域水环境监测认定资质管理

为了提高区域水资源质量监测管理服务水平,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实施认证资质管理机制,通过资质认证一方面保证水环境监测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合理授权和资质认证,区域水环境监测部门顺利开展相应的水环境监测服务工作,出具全面准确的水质监测数据资料及相关证明,并承担相应责任,提高与其他行业和工程间的水资源协同监管和合理配置水平。

2.3提高水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能力

(1)提高样品采集水平。水质样品采集要注意采集点的合理布局,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多样性,同时样品采集数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不宜过多或过少。要注意把握好水质样品采集的深度,避免监测分数据受到表面污秽物或杂物等的影响,确保水质样品分析数据真实反映采集区水环境的实际质量。要按照地点、种类等合理进行分区编号,避免检测数据相互混淆,影响分析结果。(2)保证实验室监测水平。在实验工具、实验试剂和试液、实验环境、实验技术等方面均应满足水质监测站实验室要求,严格遵循“量用为出、只进不出”的原则进行样品分析,并严格规范实验分析操作步骤,将样本监测分析的全流程具体化和过程动态复核,减少每一环节可能带来的误差,确保水环境监测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匹配性。(3)强化水环境监测分析工作。根据不同污染有针对性的制定水质监测指标和评估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采取全面、先进的监测方法、监测技术和监测手段。合理运用多参数采集、自动化监测分析等先进设备。要加强重金属、有机物和其他有毒物质的全面识别和分析能力,有效提高区域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完善性、准确可靠性和实时全面性,更好地满足区域水环境的质量控制需要,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和分析结果。

3结束语

水环境质量监测是环境保护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收集污染资料,提高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效率效益水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监测部门,应加强对水污染监测的体系制度建设和动态质量监管,综合提升水环境监测样本采集、数据分析能力,确保数据全面准确,实现对水环境现状的动态掌握,有效预防和防治水环境污染,确保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吕少银 单位:遵义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空气质量 变化原因 大气污染 防治对策

本文研究了2009年到2013年以来,资阳市城市能源消耗、气象、空气环境质量变化等情况,调查研究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并根据国家2016年实行的新标准要求,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1.资阳市自然经济社会现状

1.1自然状况

资阳市位于长江流域中上游四川盆地丘陵区中部,北纬29。40' 32''―30。0' 29'',东经105。15' 57''―104。11' 34'',资阳市属浅、中丘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小,山脊走向不明显,沟冲纵横曲折,谷坡平缓。资阳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长等特点。该区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1米/秒。

1.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92.4亿元,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千亿俱乐部”,比上年增长10.6%。

2.城区空气质量状况

2.1城区空气质量监测情况

资阳市城区共有5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分别为莲花山(对照点)、雁江区环保局、雁江区法院、四三一、资阳中学,均属国控点位,监测项目为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三项。

2.2近年来空气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情况

2009年至2013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年均值统计情况见表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如下明显的趋势:

2.2.1年均浓度两升一降:资阳市城区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来共下降21.6%;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却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来二氧化氮上升了37%,可吸入颗粒物上升了21.9%。[1]

2.2.2按2012年新空气质量标准衡量,空气质量大为下降:按新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评价,3项指标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值达标,可吸入颗粒物2009年和2010年年均值达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年均值不达标。[2]

3.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研究

对近几年资阳市工业能源消耗情况、大气污染物排放、机动车等情况作了研究。

3.1经研究表明资阳地区五年间工业快速发展,但工业能源消耗没有出现大幅增长。

3.2从2010年开始工业废气中烟(粉)尘及二氧化硫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氮氧化物出现了上升,但随着2012年减排工作的开展,2013年排放水平已下降到2010年的排放水平。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见表2。

3.3 2009年以来,机动车增长67%,各项污染物也随之大幅度增长。污染物增速较快主要体现在2010年和2011年,此后虽然机动车保有量仍然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污染物排放增速开始趋于平缓。

4.气象状况研究

气象条件与大气环境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经研究资阳市气象条件有如下特点:

4.1无极端天气。最近5年来气象条件变化不大,比较平稳,没有出现极端气候。

4.2季节变化明显:地面平均风速小、静风频率高;且随着季节变化,明显出现变化。春夏两季平均风速较大,秋冬两季风速较小;冬季静风频率最高,其次是春、秋、夏。

4.3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夏季降雨量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

5.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资阳市按国家的要求,实施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5.1扬尘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城市大量的建筑、道路施工和渣土运输是造成城市扬尘的主要污染源。

5.2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困难。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在以每年4万辆左右的速度增长,排气污染日益加重,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困难不断增大。

5.3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难度大。近年来,餐饮业油烟、夜市烧烤废气污染已成为市民投诉最多的环境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学习。

5.4我市工业企业尽管上了一些脱硫设施,但二氧化硫依然排放量很大,所占污染负荷比重较大;重点企业脱硝工作尚在规划阶段,具体实施尚需时日;化工企业排放异味,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对局部区域的影响仍然较为明显;机械加工行业涂装工艺产生的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气体收集治理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6.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分析结论

通过研究资阳市影响空气环境质量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资阳市空气环境质量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6.1二氧化硫浓度下降:资阳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控制污染源排放、调整城市产业布局、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使二氧化硫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近5年来城区二氧化硫污染水平逐年下降。

6.2 PM10和二氧化氮上升:资阳市机动车保有量及其排放的污染物近年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资阳市最近几年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根据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表明,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等对城区环境空气污染贡献已经占到重要的位置,而资阳市空气质量受到周边地区影响也比较明显。在各种因素相互叠加的情况下,造成了资阳市城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逐年上升。

由此得出结论:气象条件变化、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机动车猛增和周边地区的影响,是资阳市城区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7.对策措施研究

7.1实施扬尘污染整治。持续深入开展扬尘专项整治,制订“绿色施工”标准,落实扬尘防控长效管理措施,对防控不到位的施工单位严肃查处,责令限期整改。

7.2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采取机动车达标上牌、高污染车辆淘汰、重点区域限行、绿色交通建设、油气回收改造等措施,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

7.3实施综合污染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做到增产减污;加大水泥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进SO2、氮氧化物、烟(粉)尘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快机动车油品升级和黄标车淘汰,提高机动车减排能力。[3]

7.4加强餐饮业油烟整治及秸秆禁烧工作。开展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治理;制订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控制计划,新建规模以上餐饮企业燃料限用天然气。强化秸秆禁烧工作。

7.5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严格限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

7.6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划定并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7严格产业环境准入。按照国务院关于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要求,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

7.8实行区域联片联防。与成都、眉山等周边地区开展大气污染区域联防,从而在更大范围与空间进一步降低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S].

篇8

关键词: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日益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质量,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目前,随着核工程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核辐射以及污染问题也越发的关注,除此之外,人们也逐渐的开始关注一些和辐射相关的污染。因此,作为检测环境中辐射量的辐射环境监测,已然成为检测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随着我国核能和核技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发生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使得社会和公众更加的关注核与辐射监测工作,尤其是核辐射对于周围环境质量的影响,辐射检测在核工程以及应用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本文主要简要介绍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并总结分析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一些解决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1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的现状

1.1网络组织机构

环境保护部组织并建立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部门: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核与辐射应急技术中心、六个地区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 在这些机构中又包含有8个国家级和31个省级以及106个地市级的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由这些庞大的辐射环境监测网构成了国家与省以及地市的三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从结构的分配上可以明确的看出在整个系统中,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起到的是总揽全局的作用,其主要的任务是为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制定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工作和任务计划表,为我国所有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等。而省级以及地区级的环境监测机构则是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辐射程度的检测并及时的向上级汇报。

1.2 质量体系以及制度的建设

通过近些年的不断改进,在辐射环境监测的各个单位中,其每一个成员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预防为主的,并主要监测对报告质量能够产生影响的各要素进行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以及预防措施来解决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质量管理问题,进而逐渐的形成一种可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改进机制。

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是保证辐射环境质量工作进行的重要条件。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根据在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快了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制度的建设,例如《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暂行)》(环办[2003]56号文)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1.3队伍建设现状

截至 2011年底,目前,在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中的技术中心有技术人员165人,核与辐射安全中心300人,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总人数 1029人。在这些人员中,占到总数10.6%的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有109人,占总数71.5%的辐射监测上岗证人员为736 人。

2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应急监测能力有待加强,基层尤其突出

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省市都具备有相应的辐射检测设备,因此,在发生应急情况时,很多省市不能及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这不利于城市进行快速的应急部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有32%的地级市成立了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但是在这些机构中的检测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职人员,而且机构的办公环境也相对较差,检测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2.2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质量的控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在实行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单位中,出现了侧重于检测和分析室内辐射环境的质量,而对于室外环境质量的检测不够重视,而且对于环境监测点的选择也不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没能足够的重视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2.3监测数据的利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检测到的存在于周边环境中的各种辐射性物质的监测数据、以及存在于核电站中和其周围的主要污染源监测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技术及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分析技术和方法,不能仅仅将检测到的数据停滞在汇总和显示阶段,应该将数据充分的利用起来,逐步的实现数据信息的公开化。

3 改进措施和对策

3.1建立有效的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在辐射环境监督过程中应该逐渐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以及考核机制,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运行,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的推进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首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量值验证及质控实验室,同时还要验证国外相同机构给予的参考样品,及时的填补我国质控实验室的空白。其次,积极建设国家认可的标准化实验室,以能够保证科学管理体系建立具有充分的技术支持。第三,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标准化的建设:统一质量控制方式;统一标准物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样品库;强化监测的技术指标。第四,逐步的完善以及落实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3.2 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质量管理网络平台

建立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动态数据库以及相应入库数据的审核监督机制,有利于我国辐射环境监测信息流的顺畅运行。因此,我们应该将技术人员的相关信息、标准物质量值溯源信息分析检测方法信息等主要的因素纳入到这个数据库中,以方面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数据的查询,使得其他相关机构能够及时的了解情况,从而监督网络成员单位能够做到质量管理,使整个网络更加的规范、科学、有序。

参考文献

篇9

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国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实践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也正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难以取得进展,恰恰相反,农业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何况与一般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

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方法的启发,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国生态农业等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以及经济收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以使农业系统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

从总的来看,在我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2002)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当属陈德敏与王文献(2002)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二、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关于发展模式

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我国其实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不少案例也已总结出来(解振华②,2003)。从现实看,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其中,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实质上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

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③,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则根据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影响因素,也逐步开发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7个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良敏等,2004)。

与此同时,刘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佳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王鲁明等(2005)分别根据陕西及山东青岛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区也发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陈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书民等(2005)则探讨了以畜牧业为核心,实现农作物秸秆三段循环利用与畜禽粪污两段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汪怀建(2005)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大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三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等等。

但以上述各种模式并不代表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而且不论实行什么模式,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就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归类,但黄贤金等(2004)曾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发展循环型农业大体可以采用的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并认为上述每一类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就包括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7]。

(二)关于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一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而后者则为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5]。陈德敏等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并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6]。

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④。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三)关于发展策略

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

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联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 (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篇10

【关键词】无公害水稻;环境污染;监测

1.基本情况概述

1.1任务来源

受石屏县种子公司的委托,我站于2004年4月6日至4月7日,按照《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投机条件》(NY5116-2002)的要求,对石屏县种子公司的水稻产地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和监测,并提交此报告。

1.2企业、产品及原料基本情况

石屏县种子公司位于县城异龙镇珠泉街101号,隶属县农业局行政管理,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水稻产地位于异龙镇高家湾、大水村委会,宝秀镇、宝秀村委会,坝心镇、白村委会,三个乡镇境内,10000亩范围;其中:石屏异龙镇、大水村委会4000亩,坝心镇白浪村委会300亩,宝秀镇宝秀村秀会3000亩。2003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1500亩,平均亩产优质稻450千克,总产优质稻967.5万千克。生产实行“公司+农户+基地”一条龙服务。

2.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2.1自然环境状况

石屏县位于云南首南部、经河洲西部,东经102°08′至102°,跨度35′,北纬23°19′至24°06′,跨度47′。水稻基地地处坝区和半山区,主要公布异龙、宝秀、坝心三镇,海拔在1410-1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2℃,年平均降雨量955毫米,相对湿度76%,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值PH值在6-7之间。基地用水主要有异龙湖、赤瑞湖两个天然淡水湖泊,水面积达43.4平方千米,蓄水量1.12亿立方米。

2.2环境污染情况

水稻产地位于石屏县比较发达的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境内无任何污染因素存在,地形开阔、平坦,空气自然清新,人口居住分散,灌溉水是天然湖水,基地周围5千米以外无任何污染因素超越,环境污染对种植产地无任何影响。

2.3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水稻产地,从选种到收获,均按国家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扶植规范的要求进行。并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凡属无公害水稻禁用的农药、化肥一律不用,可以用的化肥、农药在整个生产周期中限量使用。制定严格的基地管理制度,确保无公害水稻产品的质量。

2.4产地环境现状初步分析

从调查的资料分析和实地勘察,水稻产地无任何污染源环境的因素存在,产地水质、土壤、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较好,产地周围5公里,主导风向20公里以内无工业企业及污染物,依据《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第三章3.3.1条的原则,该产地属免测空气区域。

3.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3.1布点原则和方法

依据《农田水、土壤、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大气免测,不采样。水样采集2个点,土样采集6个点。

3.2采样方法

土样采用随机采集法采集,采样深度0~40厘米,每个样点由5个以上分点混合缩分后组成,采样量1千克以上。

水质采样,采取异龙湖坝心西河嘴、赤瑞湖水水样共2个。

3.3样品处理原则和方法

所有样品采集后,按《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5116-2002)并参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尽快完成测试。

3.4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土壤分析项目和方法(NY5116-2002)

项目:镉,方法:原子吸收法,执行标准:GB/T17141,使用WYX9003A原子吸收仪;项目:汞,方法:冷原子吸收法,执行标准:GB/T17136,使用590测汞仪;项目:砷,方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执行标准:GB/T17134,使用752C分光光度计;项目:铅,方法:原子吸收法,执行标准:GB/T17141,使用WYX9003A原子吸收仪;项目:铬,方法: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执行标准:GB/T17137,使用752C分光光度计;项目:PH值,方法:电极法,执行标准:NY/T395,使用MS酸度计;项目:阳离子交换量,方法:乙酸铵交换法,执行标准:全国土肥总站《土壤分析技术规范》,使用计量玻璃器具。

水质分析项目和方法(NY5116-2002)

项目:PH值,方法:电极法,执行标准:GB/T6920,使用MS酸度计;项目:镉,方法:原子吸收法,执行标准:GB/T7475,使用WYX9003A原子吸收仪;项目:汞,方法:冷原子吸收法,执行标准:GB/T7468,使用590测汞仪;项目:砷,方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执行标准:GB/T7485,使用752C分光光度计;项目:铅,方法:原子吸收法,执行标准:GB/T7475,使用WYX9003A原子吸收仪;项目:铬(六价),方法: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执行标准:GB/T7467,使用752C分光光度计;项目:挥发酚,方法:4-氨基安替比林光度法,执行标准:GB/T7490,使用752C分光光度计;项目:石油类,方法:红外线光度法,执行标准:GB/T16488,使用752C分光光度计。

3.5分析测定结果

土壤分析测定结果:白浪大寨二组:镉

水质分析测定结果:异龙湖坝心西河嘴:PH值8.0,镉0.0004mg/l,汞

4.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产地环境指标

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NY5116-2002)

产地水质环境质量指标(NY5116-2002)

PH值,浓度限值5.5~8.5;总镉mg/l≤0.01;总汞mg/l≤0.001;总砷mg/l≤0.05。

总铅mg/l≤0.10;总铬(六价)mg/l≤0.10;挥发酚mg/l≤1.0;石油类mg/l≤5.0。

4.2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依据标准和方法按照:《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5116-2002)中灌溉水质量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判定。

石屏县种子公司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10000亩水稻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测试项目全部符合“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用水水质所测项目,完全符合“产地灌溉水质量”要求,未出现超标值。

4.3产地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

石屏县种子公司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水稻产地范围内的灌溉水质、土壤、空气质量(免测)从监测结果分析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周围5公里无工业企业,无污染环境因素存在,坝区宽敞,空气流畅,生态环境良好,所测项目全部数据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5116-2002)的要求。

5.评价结论

石屏县种子公司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10000亩水稻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完全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NY5116-2002)的要求,可以作为无公害水稻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