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质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质量

篇1

(一)数据来源。以研究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和2009—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地质地貌图、气象部门资料、统计部门提供的相关人口经济资料等为主要数据源,少数不全的资料通过相关数据替代估算等方法加以补充。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确定。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由土地生态状况基础性指标、土地生态状况结构性指标、土地污染、损毁与退化状况指标、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效应指标和区域性指标等5个准则层,13个指标层、39个元指标层构成。各指标层分别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等方法确定权重,最终确定多方法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

(三)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个指标具有自己的相应量纲,指标之间没有可比性,所以首先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标准化处理模型如下:其中,S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值;Wi为一级指标权重;m为元指标数量;Wk为元指标的权重;Yk为元指标分值。

二、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一)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的粗评估。按照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数据信息按行政村进行提取,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综合评价分值计算,结果表明,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属中等级别,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值集聚在1.06-1.69之间,依据总分频率直方图分值突变处作为区段分界点,划分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为中等级别,从划分行政村等级数目上看,质量中等的行政村34个,占总数的25.95%,质量较优和质量较差的行政村数都为32个,仅次于质量中等的行政村数目,质量优和质量差的行政村数目相对较少,分别为17和16个;从各等级行政村所占面积上看,质量较差行政村所占面积最大,为3189.73km2,占总面积的38.69%,其次是质量中等行政村面积,占总面积的19.09%,面积所占比例最少的是质量优等行政村,面积仅为456.40km2,约为质量较差行政村面积的七分之一;从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级别分布情况来看,质量优、质量良好、质量中等的行政村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沿岸、与包头接壤的地区,质量较差、质量差的行政村主要分布在达拉特旗的西南侧,库布其沙漠东侧。

(二)格网化精细评估。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利用ArcGIS软件,将达拉特旗以500×500m网格划分成33614个评价单元,对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格网化精细评估,根据指标综合打分法,得出达拉特旗土地生态质量综合得分聚集在0.36—0.65之间,采用频率直方图数值突变处作为分值区域的分界点,得到达拉特旗格网化精细评估结果,如图1所示。达拉特旗土地生态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质量较差的格网数量最大,面积占到总面积的35.34%,质量中等和质量较优的格网数分别占总面积的21.21%、18.65%,质量差的格网数次之,占总面积的17.52%,质量优的格网数最少,占总面积的7.28%。按照行政村界线看,受到格网划分影响,大部分行政村边界处都存在两种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中等格网分布最广,覆盖64个行政村,质量差的格网覆盖行政村数目最少为25个。通过对比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与各指标层的关系,可以看出,土地生态状况结构性指标层是引起等级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该指标层中无污染高等级耕地比例、天然草地比例、城镇建设用地比例的影响最大,如达拉特旗土地生态质量较差等级主要位于达拉特旗西南部,只有树林召城区位于北部,主要影响因素即为城市建设用地覆盖面积较大;达拉特旗耕地主要位于达拉特旗北部,黄河沿岸地区,这与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较优等级走向相符;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达拉特旗西南部,该指标覆盖处基本属于达拉特旗土地生态质量较差和质量差等级处。

(三)对比分析。对比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的粗评估结果和格网化精细评估结果,得出达拉特旗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都处于中等水平,但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级别总面积相差较大,其中质量较差级别相差最大,格网化精细评估结果比行政村粗评估结果少277.03km2,质量中等级别相差面积次之,为174.80km2、质量较优的相差最少为13.23km2。粗评估和精细评估相对比,质量优、质量较优、质量中等、质量较差、质量差相差面积占粗、精评估各质量级别平均面积之和的比重分别是27.20%、0.86%、10.52%、9.08%和1.94%。其中变化差异较大的是东兴村,在行政村粗评估中东兴村为质量中等级别,但在格网精评估中东兴村有38个格网为质量优等级别、22个格网为质量较优级别,主要原因是东兴村有林地和无污染高等级耕地分布较好,在格网化精评估时直接影响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其他130个行政村内部包括两种质量等级的较多,一般以同时包括相邻两质量等级为主,质量优和质量较优格网共同覆盖的行政村数目为3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3.66%;质量较优和质量中等格网共同覆盖32个行政村,所占比例为24.33%;质量中等和质量较差以及质量较差和质量差格网也分别覆盖23个和21个行政村。如沟心召村326个格网为质量优级别,705个格网为质量较优级别,行政村内部质量较优格网面积占总面积的68.38%;马场壕村内部质量中等格网面积占总面积的67.93%;吴四屹堵村质量中等和质量较差格网面积各占一半,主要受土地生态状况结构性指标层中的生态基础设施用地比例指标影响;补录梁村质量差等级格网数为197个,占总面积的53.83%。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203-02

1引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本溪市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山城、建设生态本溪”的总目标,坚持将造林绿化与现代林业建设相结合,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加快绿色通道、绿色村庄、绿色校园、绿色厂区、城区绿化建设进程。通过遥感调查与实际野外核查,本溪市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本溪市生态环境现状。通过评价的量化指标综合反映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特征,科学地规划生态资源的合理结构,为政府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决策提供有价值、有效的生态信息,对生态市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态环境现状

2.1土地利用

本溪市土地覆盖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河滩地。辖区内总土地利用面积841100hm2:其中耕地面积70086.9hm2,园地面积12384.5hm2,林地面积653928.7hm2,牧草地面积4487.9hm2,水面面积21323.1hm2,建设用地面积41693.9hm2,未利用土地面积26007.96hm2,河滩面积12087.1hm2。

2.2河流水系资源

本溪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地表水资源量为72.10亿m3,地下水资源量7.28亿m3。大小河流近200条,这些河流分属于太子河水系、浑江水系和草河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7条,在200km2以上的河流有太子河、浑江等12条,境内太子河流域面积4428km2,是本溪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本溪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

2.3林业资源

本溪市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国土面积84.11hm2,林业用地67.88hm2,森林蓄积量5072.07万m3,森林覆盖率74.5%,其中天然林45.37万hm2,人工林21.498万hm2,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宝贵的绿色屏障。

2.4矿山生态

全市有开发利用矿产地866处,大规模、高强度的矿产开发致使矿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占用大量耕地,植被生态破坏,诱发地质灾害,河流及地下水污染。目前全市完成矿山土地复垦率为5.78%,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为14.12%。

3评价方法

为保证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动态趋势的客观性、真实性,采用国家环保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进行生态评价指标计算,对本溪市2012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生物丰度指数:是指称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2)植被覆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农田三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3)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4)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5)污染负荷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担负的污染物的量。

(6)生态环境质量分级: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分级标准见表1。

4评价结果

本溪市区包括平山区、明山区、溪湖区、南芬区和开发区,两县有本溪县和桓仁县。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见表2。

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EI)为75.1,本溪市的生态质量状况为优级。植被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红松阔叶混交林、油松栎林、次生灌丛,生长发育状态稳定。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比较充沛,河流纵横水质较好。本溪市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市区生态质量为良,基本适合人类生存;本溪县和桓仁县生态质量为优,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5生态环境主要压力

(1)人均耕地少、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难以遏制。本溪山地面积占80%,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人均耕地0.5亩。耕地中坡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0%~40%。土层薄,砂石多,“跑风、跑水、跑肥”,土壤贫瘠。

(2)水资源逐年减少。本溪地区水能资源量占全省总量的1/3,是全省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全区水资源开发已达50.32万kW,占全区可开发量的79.4%。按目前标准,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以不超过50%~60%为宜,超过70%将会对区域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区域生态失调。

(3)植被变化速度加快。本溪地区近50年来气候出现的暖旱化,将迫使冷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带向东北后退,同时促进暖温性落叶阔叶林向东北推进,使本溪地区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发生根本性变化。

(4)矿山资源开发的生态破坏。本溪地区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只顾挖掘,多产高产,不少矿藏资源已近枯竭。而且矿产开采过程严重忽略了因开采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使目前矿山环境修复任务十分繁重。本溪矿山点多面广,大量剥离山体,破坏了植被和土层。尾矿乱排乱放,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生活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质下降,影响了区内居民的人体和食物安全。

(5)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地方病防治形势严峻。本溪地区石灰岩分布地域较广,加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不少深山地区地下水贫乏,农民自打水井较浅,枯水季节水井干枯,人畜饮水困难。不少村屯因地下水中含氟量高和水质及生物等原因,出现克山病、甲状腺肿、克汀病、氟中毒、大骨节病及肺吸虫病等地方病。

(6)森林公园的密集开发破坏山林植被和生态平衡。本溪地区已建成或在建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至少有18个。这些森林公园多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偏远中山上部,山高、坡大、林密,树龄在百年以上,是辽宁省大型动物和不少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布局过于密集。有的地方为了开展旅游,不惜砍伐大面积的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森林,并将盘山道修到海拔1200~1300m以上的山顶,破坏了大型或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切断了这些动物迁移活动的通道,其生态后果极为严重。

6结语

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结构合理,生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存。但近年来由于受自然和人工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建议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用经济建设的思想指导生态建设,规划建设生态示范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本溪市环境保护局.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R].本溪:本溪市环境保护局,2011.

[2]本溪市环境保护局.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年)[R].本溪:本溪市环境保护局,2014.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 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00-01

1.调兵山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1 生态环境保护成绩:

建市三十三年以来,调兵山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化”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空气污染的防护和治理,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加强污水废水集中处理和水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园林式的调兵山的具体实践,体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相协调。

1)实施“蓝天”工程。改进城市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燃气、液化气,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投资4亿多元,拆除了33家小锅炉房,城区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面积190万平方米。加大煤气普及力度,城区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0.3%,加强了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全年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了300天以上。

2)实施“碧水”工程。投资7800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经过生物净化后的中水,一是排入新湖公园涵养城市水系,二是成为循环经济项目生产补给水源。以前,煤矿企业煤泥水顺沟流淌,曾被群众无奈地称为“黑河”。

3)实施“净化”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日处理能力20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1.2 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虽然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调兵山市生态环境状况仍然面临严峻形势。突出表现在:

1) 水资源污染及短缺。调兵山市是辽宁省缺水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32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仅为全省的1/3。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304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484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61%;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820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9%;另外,水污染现象也愈演愈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不断被排入地表水中,使水体污染不断加重。

2)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铁法煤业集团煤炭开采累计堆存煤矸石3800万吨,形成矸石山13座,占用土地面积1325.6公顷,并累计造成沉陷区域面积为518公顷,现仍有192公顷土地尚未恢复利用,且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3.3公顷以上。

3)大气污染严重。现代社会里,随着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4)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部分农田因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污染有所加重。民营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缺乏,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及禽畜粪便管理不善利用效果不佳。

2.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1)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人口压力。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生产力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体力,而客体要素是耕地,新增劳力只有获得土地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于是,同步于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地被开发。人们以一种几近掠夺式的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平衡机制,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直接加快了生态退化的速度。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开垦荒地、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过度抽取地下水,破坏自然的自我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昂环境代价。人口素质低下,尤其是大批农业剩余人口进入低技术、粗放乡镇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分散排放,难以治理。同时,人口就业压力迫使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发展,产业发展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工业对资源依赖程度高,“三废”排放强度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但GDP单位能耗、物耗,及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均大大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生态保护工作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生态保护能力落后,各地存在经费紧张、装备落后等问题。

3.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开发利用进行管理,有节制、有计划地开发,禁止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

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建立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

3)做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矿山开采破坏地区要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逐步恢复生态功能。

4)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畜禽粪便处理、土壤污染调查与治理、形成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优美的乡镇和生态村、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合理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禁止秸杆焚烧。

4.结语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一项系统而紧迫的基础性工程,它不仅关涉人类的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关系到人类是否能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完善环保法制,加强对国民的环保教育,为我国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2] 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资讯.2010(01).

[3] 薛莲.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4] 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哲学,2011,12(2):173~179.

篇4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我国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的变迁,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协调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就成为敏感且关键的问题,这不仅仅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涉及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农建设用地增加,农地非农化以及工业污染引起的农地质量退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而且导致农地质量出现肥力下降和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农业土地状况的改变必然会对我国粮食的生产和食品安全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工业污水、城市废水引起的农业用水紧张及农业用水质量下降。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提出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明显且深远的,对农业的土壤环境、农业水环境、农业大气环境以及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但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因素,也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保护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农业用地、农业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物资源以及农业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用地的生态保护

首先,高效率集约运用建设用地,缓解非农占用压力。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周边的建设用地对农业用地的土壤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农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挥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要落实对工业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监督机制,严格审批流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用地的变化动态监测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土壤检测系统,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其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土壤动态变化的了解。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业土壤的检测系统,从而对农业用地的生态环境作出动态的评价,及时了解其变化状况,提出相应对策措施,意义重大。

再次,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由于一些保护性的耕作制度和物质投入(如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经济效益低,消耗大量劳动力,农户最终实施此种耕作制度的较少。因此,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实施此耕地制度的农户进行补贴,提升农户保护土壤环境的积极性,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最后,加大宣传教育,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利用农业用地。要合理施用各N肥料,包括氮磷钾肥、各种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配合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合理施用农药,减少农药对土壤的间接污染;对农业地膜进行合理的调配,不但能提高产量,还能避免地膜对农地的污染。

二、改善水环境

首先,对农村水资源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对农业用水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调配,对地表水、地下水、用水及防污进行统计规划和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的耕作方式、经营生产方式、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合理分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城市用水,确定具体的用水方式和用水模式。

再次,强化对生产企业污水和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研究发现,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与城市生活污水流入江河湖泊中,其中的污染物质会给农业用水以及农村生活用水带来威胁,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因此,加强对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污水的排放监管力度,防止处理不彻底的工业和生活用水进入农田灌溉水系,这对于改善农业水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人均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所以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加大污水处理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提高工业用水以及城市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二是为农业用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倡节水灌溉,为农业提供节水技术等。

三、改良空气环境

(一)工业及城市建设方面

首先,建立大气环境质量检测机制,健全检测标准,控制污染企业的大气污染排放。对农用地周围的工厂进行长期的检测,监督他们建立起符合标准的排污体系。对于污染严重的,应加大惩处力度。建立排污收费机制,从利益方面对工厂企业进行约束。

其次,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量。目前,大气污染的类型由煤烟型向汽车排放型转变,所以国家要提高机动车的生产标准和出厂规格要求,加强对己有车辆的排污检查和维护管理,加强年检和路检制度,对不合格的实行淘汰制度。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对燃油的消耗量,控制大气污染。曾有研究表明,按照目前的价格计算,中国到2020年,“公交优先”政策将只需要300亿美元的汽油和柴油消耗,而在私人机动车为基础的策略下,汽油和柴油总耗量将达到870亿美元。增加绿色能源汽车,包括电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鼓励使用零排放个体交通工具,如电动助力车和自行车,淘汰燃油助动车。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减少冷启动、发动机空转等,保持经济时速。此外,应适度加宽道路,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在道路两旁种植抗污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可以吸附颗粒物和吸收有毒气体。

再次,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扬尘污染。城市的建设活动尤其是建筑施工增加了大气的扬尘污染。因此,在建设施工和生产活动中应全面加强污染控制,严格管理,减少扬尘污染。对建筑工地施行监督管理,及时清理运输的车辆,施行围墙措施和建筑垃圾清理工作;在道路两旁绿化,控制裸土扬尘,对中心城区的土地实现全覆盖;道路要做到一日一次清洗,施行对运输车辆的扬尘污染控制;对建材渣土运输车辆实行全封闭运行,控制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

最后,多途径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为了降低污气染排放量,减少尘埃,净化空气,达到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应扩大绿化面积。在中心城区可以采取立体绿化和提高绿化质量两种措施,改变目前单一的平面绿化方式,加大垂直绿化面积。通过对低效绿地的改造来提高绿化质量,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要注重景观效益,建设高质量绿地。

(二)农业大气环境建设方面

首先,实施农田绿化工程,逐步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增加森林植被,改革造林营林机制,进一步完善林业政策,同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造林和经营。改革林业经营管理机制,实行分类经营要吸取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林业的地域性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的发展。要将公益林纳入公益事业建设范围,以政府为主导,根据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经营和管理。

其次,制定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林业产业政策,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政府对森林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而森林特别是公益林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市场为主要的补偿方式,对无法通过市场获得价值补偿的,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林业产业政策,特别是应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此外,要对提供生态效益的公益林的营造、保护和管理的人员进行适当的补偿。鉴于公益林的共享性和生态性,应将公益林建设纳入公益事业建设范围内,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行分级负责,逐步实行财政投入制度化。

再次,实行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森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再生性。森林一旦被破坏,有的将从根本上不可再生,有的甚至会出现生态恶化,所以,必须完善我国森林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健全林业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森林保护等方面要切实落实法律和法规,做到依法o林、依法兴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机制,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形成监测、检查、监督制度及运行机制。控制资源消耗,加强林地的保护管理,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确保林木采伐量低于生长量,实现资源的持续增长。

四、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首先要得到农民的支持,没有农民的支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想象的。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农户控制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施用量,增加对生物肥料及新型肥料的施用量,以减少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积极提高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倡导和鼓励企业单位承包租赁荒地、荒山、荒滩,进行植树绿化、水土保持和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奖惩制度,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发挥标准化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林宏程(1960―),男,湖南长沙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基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编号:14WTC38。]

参考文献

[1] 林宏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研究路径[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篇5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改进的AHP;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被誉为“自然之肾”。人类对湿地的关注和研究随着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退化、湿地丧失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开始。目前,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偏差,中国在过去较长时间过分强调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对其的保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8]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判定的简易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为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军事、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戴新等[1]利用传统的AHP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使得难以定量化的湿地生态质量指标定量化,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然而,传统的AHP方法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传统的AHP中的判断矩阵一般不满足一致性,此时说明决策者对被比较的元素所赋的值,有些是不准确的[2]。石建等[3]指出,T.L.Saaty等人提出的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构造成比较矩阵,其一致性效果不理想。传统的AHP没有充分利用已有定量信息,认为传统的AHP是研究专门的定性指标问题,对于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的问题讨论得不够[4]。传统的AHP提出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讨论得较多,而对判断矩阵的合理性考虑得不够,这是因为对标度专家的数量和质量重视不够[5-6]。基于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为例,将传统的AHP方法中由“1-9”标度,改进为AHP层次分析法的“9/9-9/1”的新标度,构造成比较判断矩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以得到更加科学、精确的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戴新等[1]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简介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8°07′-119°18′,北纬36°55′-38°12′之间,处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南岸中心地带,处于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又是环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交汇点。三角洲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岸线全长约590 km,湿地总面积约4 150 km2,是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黄河三角洲各类湿地面积如表1所示[7]。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油田开采和石油加工业等所产生的工业废气,给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黄河三角洲9条入海河流的河口水质均受到污染。潮河、挑河、溢洪河、广利河、神仙沟等河口污染严重,致使鱼、虾、贝类数量减少,鸟类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条件。浅海、滩涂水质均受到了石油类污染,影响了浅海滩涂生物的多样性。因而,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维护该区域内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刻不容缓。

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

最初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它是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各种因素层次化,并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为分析和预测事物的发展提供可定量依据。

2.1 层次分析法的标度改进

传统的AHP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使用“1-9”的原始标度准确率会降低;各层次之间联系设立混乱;数据处理过程繁琐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文对传统的“1-9”标度进行了优化改进,采用新的标度“9/9-9/1”,详见表2。

2.2 改进的AHP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2.1 明确问题并建立层次模型

为便于成果引用和结果比较,参照文献[1],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也依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结构、特征、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筛选出形成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3类,共计13个主要特征因子,如图1所示。总目标层A,在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建立的总目标就是黄河三角洲湿地AHP综合评价;要素层B,根据湿地生态功能及湿地影响因素从湿地生态环境、湿地功能、湿地环境质量指标3个方面分析,用这几个方面特性的非线性相加来反映总目标的价值;指标层C,具体反映要素层的多项指标,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在上表中取b13=9/5,其含义表示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湿地生态环境指标相对于湿地环境质量指标而言,属于稍微重要;b31=5/9表示湿地环境质量指标相对于湿地生态环境指标,属于较不重要。依据文献[8]的相关公式计算,求得最大特征值λmax=3.000 8,一致性检验系数CR=0000 7,CR0.1,建立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按照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可得要素层对指标层的最大特征值、归一化特征向量,并对特征矩阵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均满足要求。要素层对于相应各评价层的计算结果,见表4。

2.2.3 层次总排序

利用上面层次单排序的结果,综合得出本层次各因素对更上一层的优劣,最终得到指标层对总目标层的优劣顺序。对求出的各间接判断矩阵的向量进行权重计算,并进行排序得出表5。根据文献[8]计算公式所得,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CR=0.0050,CR0.1,层次总排 根据归一化后各指标权重值排序结果,可以把13个指标划分为重要指标(≥0.12)、次要指标(0.07~0.12)和一般指标(≤0.07)3类,结果见图2。

2.2.4 结果分析

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指标划分图可以看出13项评价因子中,指标 C1、C6为重要指标;指标C3、C5、C10、C12、C13为次要指标,共计5项指标;C2、C4、C7、C8、C9、C11为一般指标,共计6项指标。

3 结论

经分析,得到以下初步结论:重要指标C6(权重极大值)与一般指标中权重最低的指标C7(权重极小值)二者之间的权重相差比较悬殊,差值达到0.1225。说明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相关部门在三角洲的洪水调节功能(指标C6)这方面,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投入力度也比较大;然而,在气候调节功能(指标C7)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显示结果中,一般指标里面的其他几个指标的权重也相对较小,都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和警惕。

参考文献

[1] 戴新,丁希楼,陈英杰,等.基于AHP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35-139.(DAI Xin,DING Xi-lou,CHEN Ying-jie,et al.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ppraisal of the Wetland 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AHP Method [J].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2007,(2):135-139.(in Chinese))

[2] 王传玉.改进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的一种新方法[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1,(4):47-50.(WANG Chuan-yu.A New Method Improving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mparison Matrix in AHP[J].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igineering,2001,(4):47-50.(in Chinese))

[3] 石建,郭跃华.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7.(SHI Jian,GUO Yue-hua.AHP on the Basis of Index Number Scale and its Usage [J].Journal of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2004,3(4):4-7.(in Chinese))

[4] 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64-267.(WU DIAN-ting,LI Dong-fang.Shortcomings of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Method[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4,(2):264-267.(in Chinese))

[5] 魏翠萍,章志敏.一种改进矩阵一致性的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 (8):62.(WEI Cui-ping,ZHANG Zhi-min.An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Consistency of a Comparison Matrix[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0,20 (8):62.(in Chinese))

[6] 王应明.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综述[J].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5,5(5):101.(WANG Ying-ming.An Overview of Priority Methods of Comparison Matrix[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1995,5(5):101.(in Chinese))

[7] 王学金,郅兴桥,万鹏,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4,(10):10-11.(WANG Xue-jin,Zhi Xing-qiao,WAN Peng,et al.Use and Influencing Analysis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J].Yellow River,2004,(10):10-11.(in Chinese))

篇6

随着科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仅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项,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带来全球温室效应、酸雨、大气层等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生态危机迫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抗争的力量。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环境问题。我们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只是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向消费者表明产品质量,忽视对环境的危害。仅质量管理是不全面,不可持续发展,它忽略“地球的质量”。于是衍生出另一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1972年6月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呼吁人类不要把生态破坏问题留给下一代。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宣言》,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做出抉择和行动方案,强调了加强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性和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1992年国际IS0成立了“环境特别咨询组织(ISO/SAGE)”,并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宗旨是: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标准,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环境质量,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达到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1996年10月1日,ISO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我国标准化组织,已于1997年5月27日正式批准等同采用ISO14000系列,其编号为GB/T24000—ISO14000。

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即绿色质量管理,其特点是:1、产品质量与环境质量相平衡,产品生态价值寓于社会、经济之中。2、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过程始于自然—生产—消费—终于自然。3、生态系统管理贯穿于产品形成过程。4、建立生态系统管理和保证体系。结合ISO14000环境管理实施,推行绿色质量管理,其模式为:1)森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管理模式。2)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管理模式,按功能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林进行分类经营。3)森林多效益综合管理模式,以获取木材为目的转向游憩、放牧、生产木材、保护集水区和野生动植物等综合管理。4)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ISO14000标准有效结合,将ISO14000这一科学管理手段有效实施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保证生态质量,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与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组织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传统森林经营发展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必然的。现代林业已经融入整个“人类———自然———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过程。建立比较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把ISO14000标准管理理念融入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ISO14000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早在1992年,公司就被评为全国环保先进单位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04年公司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全员环境意识,又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2004年4月19-21日,经中环(北京)联合认证中心4位国家审核员三天的严格现场审核,认为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是有效的,符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场审核通过,推荐认证注册。这不仅标志着公司的环境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改善公司对外环保形象,促进公司持续改进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以福人木业有限公司为实例介绍实施ISO14000工作的具体步骤是:

(1)首先确定管理者代表,组建工作班子,确定1名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贯标科。会同相关的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开展贯标工作。

(2)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分期分批进行ISO14000系列培训;请具有咨询资质的机构派资深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ISO14000标准讲解;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贯标宣传,提高企业员工对环保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贯标意识,参加环境管理标准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证书。

(3)实施环境现状的测试和评价,明确环境因素。

(4)进行企业环境初期评审,评价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及环保现状,明确实施ISO14000贯标后所要达到的各项环境经济技术指标;组织进行可行性讨论,把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职责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5)参照ISO14000标准体系,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环境管理手册明确各部门和领导的主要职责,及开展贯标所提出的环境方针和承诺。相应的组织机构程序文件应包括17个要素22个文件,内容涵盖各部门。

(6)组织各部门对程序文件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消除分歧,使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7)由贯标科和相关科室的程序文件编写人员,对初始评审并经修改后的程序文件,结合ISO14000标准,根据国内外的实施经验,进行程序文件的系统性修改,使之既符合GB/T24000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又能切合生产的实际,具备可操作性。

(8)将程序文件下发到各部门学习讨论、使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操作岗位都明确各自岗位的环境职责,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9)进行内审员培训,选派各部门主管环保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具有ISO14000内审员培训资质的培训,经培训考核取得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并由最高管理者发给内审员资格委托书。

(10)最高管理者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11)进行内部环境管理评审(内审),对评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发出不合格及观察项的整改通知单,限期组织整改。

(12)有针对性地实施环境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改进,并对改进进行复审。

(13)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由最高管理者组织进行管理评审。

(14)对管理评审中的不合格事项,进一步落实整改,使环境管理体系进入新一轮的运行,并使之保持PDCA循环。

(15)向有关认证审核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申请进行现场审核,并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和观察项进行即时整改后,由该审核机构在第二次现场审核认证中予以确认,对第二次审核中新发现的次要不合格项和观察项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认证审核机构认可,方可获得通过审核的相关证书。#p#分页标题#e#

篇7

1.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对质量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各级领导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整个监测机构质量意识的形成与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质量宣传教育应从领导抓起,使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对于海洋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自上而下推动本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宣传教育可通过入职教育、上岗培训、资质认证等形式开展。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为新进人员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初期质量意识教育;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上岗证,考试内容应包含海洋监测质量控制相关试题,进行强化教育;同时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考核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1.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人监测质量管理应贯穿于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全过程,实验室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分级管理,使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人。

2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2.1落实质量管理分级责任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分级责任制,设置四级管理体系,分别由海区级、省级、市级、县级管理层级组成。海区级成立海区监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海区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实施,其他层级指定部门或人员配合海区完成相关质量管理工作。

2.2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海区各级监测机构应不断完善本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建立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包括:人员及经费保障机制、质量体系运行机制和质量管理评价机制。

2.3实施持证上岗制度承担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监测人员应持证上岗,未取得证书者,只能在持证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2.4优化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模式海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海区监测机构质量档案和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举办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等质量管理培训,监督各级海洋监测机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前技术培训。各级监测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管理人员,任命与监测任务数量匹配的质量监督员,并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履职考核,建立监测人员个人质量档案。

3强化监测业务全过程质量控制

3.1质量保证工作方案与监测方案同时设计和实施各监测机构按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制订监测方案和质量保证方案,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分工、职责和进度安排等,确定各项监测任务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指标。

3.2加强数据源头质量控制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外业采样环节,开展现场监督和检查,确保现场取样操作规范,杜绝样品沾污,从数据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

3.3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各监测机构应在计量认证授权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具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所需的人员、仪器设备和实验环境等条件;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室样品分析,实验室应采取空白样品、加标回收、平行样、内控样和实验室内部比对、留样复测等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同时应逐步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样品管理、分析测试、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和质量控制手段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监测数据编报系统有效对接。

3.4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海区质量管理部门协调海区计量、监测和信息三大业务中心,按照各自业务职能,分别开展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相关工作。海区标准计量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质控报表进行审核,确保质控手段、监测方法等质控措施满足《海洋监测规范》的要求。海区监测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资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海区信息中心对数据报表的格式进行审核。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通报

4.1加大全过程监督检查力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每年编制海区生态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组织海区质控专家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2~4年内实现对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检查的全覆盖,检查内容涉及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样品、方法、环境和检测等全部环节和全部要素。

4.2深入开展外控样考核测试活动通过差异化外控样考核,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室监测分析能力,帮助存在问题的技术机构进行原因分析,并督促改进,提高实验室综合检测能力。

4.3建立质量通报制度建立并推行质量通报制度,对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通报,针对质量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及对策建议,对各级监测机构质量改进情况进行跟踪。

4.4建立监测质量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建立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监测机构制定单位内部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结论

篇8

在2010年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会上,张志宽局长代表市局党组提出了“营造首都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新理念,这是市局党组适应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任务、新目标,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随后,海淀工商分局党组几经研究,在工作会上提出了“营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理念。

可能有人会问,生态、生态环境这些生物学、环境科学的概念怎么能、为什么要移植到工商行政管理领域来呢?市场生态环境是不是就是生态食品、用品组成的市场环境呢?

在生物学的意义上,生态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圈是有上下游、层次之分的。但这个概念近几年来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市场营销的范畴,大有返朴归真的趋势。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说的生态食品、生态用品是指自然的、未经污染和化学过程处理的、有机的、无公害的、安全的、富有营养的和利于身心健康的,不仅吃得饱,还要吃的好,吃的有营养。不仅穿的暖,还要穿的好,有利于身体发育的需要。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他不仅包括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物体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如土壤、岩石、水、空气等)之间的关系。

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学概念,把他移植到公共管理中来是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进步。是指市场经济就“在”市场生态环境下运行和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就“在”市场生态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经济秩序。市场生态环境既包括市场主体之间和主体个体内部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市场主体与外部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宏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包括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用体系、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以生产型企业为例,既要与上家的材料供应厂商、客户,下家的经销商、目标客户发生关系,还要与竞争对手、金融机构、各级政府、相关媒体等发生关系,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道义责任、传承企业文化,建立起一系列类似生物链的市场链关系。工商行政管理要在市场链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市场链相适应的包括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市场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保障市场生态秩序的动态平衡和有序竞争即是市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看出,市场生态环境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分层生活、上下游链条的衔接、自我处置内部事务(自净功能)、开放系统,等等。正因如此,这种概念移植才有价值,才有文章可做。

故此,我们认为,营造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中心意思有两个,一是可持续发展,一是和谐社会建设,根本目的是和谐社会建设。包括三个环境建设,即安全的投资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和放心的消费环境。

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是适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的战略目标的需要。作为世界城市,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0多万消费者,140多万市场主体,没有一个安全的投资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放心的消费环境,是万万不可能的。

同时,建设市场生态环境也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思想。传统的提法是:工商局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综合经济监管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那么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提法有何异同呢?我们说一脉相承,继承创新。工商局早期的职责主要是监管集贸市场和个私经济,基本的方法是“六管一打”和驻场制。上世纪90年展到巡查制,本世纪初实行动静结合的网格责任制。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交给工商以后,意味着工商不仅监管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而且监管商品客体,并做到主客体监管相统一。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倡导监管与发展相统一、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可以说,市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是“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在首都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上的实践和落实,丰富和发展,具有全新的实践和历史意义。

二、营造市场生态环境的新要求

(一)市场监管要遵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行政管理要按规律办事,自觉遵从规律,因势利导。老虎虽为百兽之王,称王称霸,但繁殖能力极弱,子孙后代极少,蟑螂虽弱,人见人捏,但繁殖能力极强,这是生物的规律。行政管理要认同并尊重这种规律,主要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行政的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来维护市场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发展,不要动辄以长宫意志、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调整市场资源,让市场主体无所适从。

(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以行规、行约来约束市场主体及其行为

大雁南飞有领头雁,羊群食草有领头羊,市场生态链也得有挑头的,我们认为,这个挑头的,不是政府,而是行业协会、商会等企业自治组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部门不要总是迷信、迷恋、习惯于行政命令,要从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管不着的领域逐步淡出,请行业协会、商会用行规行约逐步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要相信圈中人管圈中事自有高招。当前情况下要积极扶持这些企业自治组织的发展,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开展一些活动,把一些事项交给他们来做,腾出手来做好公共管理。当前政府部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如绿色消费通道的建立、超市下架食品公示栏的制作与张贴等等,都可以交给行业协会来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从市场准入到市场监管,要有意识地培育、发展核心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帮助产业做大做强

从电子一条街到试验区,从试验区到科技园区,从科技园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产业在不断升级,蓄意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工商行政管理要顺应这种升级。从市场准入开始,有意识地培育符合示范区核心区产业规划和布局的市场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得

核心区产业的上下游紧密连接,保障供给和市场终端,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四)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管理”型政府,不断满足市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

做公共管理得有公共服务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在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同时,也像一双无形的手对市场发挥引导、预警的作用,引导市场理性投资。目前来看,市场对我们最迫切的服务产品是工商信息。我们要把海量的死信息变成市场主体需要的活资源,强化工商信息的预警、警示和引导功能。譬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分析,总结出中关村企业成长的规律、存续时长、市场饱和度等等,还可以分析中关村大街沿线这一特定区域企业开业、变更、灭失、业态变动情况,这些都是市场需要的“商务信息”,以此引导投资和经营。此外,像下架食品的信息、消费警示信息等等,都可以广而告之,引导社会消费,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生态环境。

(五)行政执法与行政指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市场秩序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行政执法与行政指导犹如我们的一双手,两手都要硬,都要强。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以行政告诫、行政建议、行政提示等方式,防微杜渐,妥当处置。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传销或变相传销、危害公共食品安全、大要案件等,则坚守“严格执法即是最好服务”的理念,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就是对守法行为的保护。近年来,海淀分局每年立案查处的案件四五千件以上,有力维护了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除了对个案的查处,我们还要对市场中出现的苗头问题、疾顽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分析和监控,采取重点监管、科学监管的方法,标本兼治。

(六)更加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调、配合,擅打组合拳

核心区市场生态环境建设是海淀区所有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的责任,不是工商部门单打独斗的事,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协作又越来越紧密,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调、配合,共同打造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譬如说,质检部门已经在生产领域进行了QS质量认证,我们完全可以接过来,做到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对接,还要延伸到消费领域,防止不合格商品的二次回流。还有企业场外经营、占道经营问题,可以与城管部门一起配合解决。

(七)研究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指导实践

篇9

兴安盟土地整治规划的范围包括全盟6个旗、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51.31万公顷(兴安盟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围绕全盟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针对全盟当前土地供需中的突出矛盾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本轮的规划目标如下:

1.农用地整治成效显著。到2015年,农用地整治规模达到24.73万公顷(370.9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模达到11.30万公顷(169.50万亩),形成50处万亩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开展内蒙古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建设,建设规模3.30万公顷(49.50万亩);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建设,建设规模2000公顷(370.90万亩),提高基本农田和耕地的质量,经整治的耕地平均提高1-2个等级。

2.建设用地整治规范有序推进。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废弃居民点的复垦规划等措施,加强散乱、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使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得到优化,整治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幅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到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模达到2723.00公顷(4.08万亩)。

3.土地复垦明显加快。工矿废弃用地复垦取得重要进展,生产建设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到2015年,复垦土地4647.13公顷(6.97万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

4.限制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转变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宜耕未利用地600公顷(0.90万亩);开展盐碱地、沙地治理的试点工作,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5.加大对牧区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到2015年,建成优质人工牧草地1.47万公顷(22万亩)。

6.土地整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制度规范更加完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公众参与更加充分,监督管理更加有效,为土地整治的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一、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兴安盟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可能导致原生或次生天然植被减少和退化,为单一的人工植被所替代,降低了景观多样性,使病虫害发生的频次与强度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公路、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兴安盟生态景观的破碎,并造成水土流失,天然植被破坏,使土壤理性结构发生不利变化,耕地复耕后地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原来水文条件和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能源工程使当地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压力增加;矿产资源开发破坏地表景观,占用大量土地,地下矿产的开采还可能改变当地水文条件,并在选矿、冶炼中产生的“三废”对区域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内蒙古规划期内各项重大工程的实施,应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引,在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强化项目环评工作。

二、减缓措施

由于任何规划方案都会带来环境影响,因此,作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终落脚点就是提出减缓不利环境影响,增加有利环境影响的措施。根据兴安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结果,提出以下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加强未利用地开发管理

重点未利用地开发,要以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为前提,开发利用荒草地,整理沟渠、农村道路及田坎等农用地中的非耕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同时,要积极探索未利用地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避免在具体开发活动中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强化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缩小非生态用地规模,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基础;积极推进以土地整治复垦和开发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探索建立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三)大力推进优化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废弃土地复垦,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将综合利用效益差的土地逐步纳入复垦范围。对依法需要复垦的土地,应当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依据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的用途,并采用先进复垦技术,能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

加强工矿用地复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区内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保留城市间开敞的绿色空间,保护好水系、林网、自然保护区等用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规避生态灾害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在进行城镇建设时,注重对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在广大农村则要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大对田水路林村等规划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灾害的发生。

(五)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

坚持节约用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解决土地供求矛盾,严格用地定额标准,工商业项目用地应明确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开发进度。要大力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用地集约化单位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容积率。鼓励利用荒地、废地等搞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用地。

篇10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和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全球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受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评估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的质量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主要包括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资源、水资空气质量及土地荒漠化等要素。然而气候要素对这些要素存在着巨大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因此进行气象生态环境评估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发展概况

生态环境系统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 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评估体系针对范围较广,根据评价区域划分主要有各省域生态环境评估、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农村态环境评估、县区生态环境评估、旅游景点生态环境评估乃至个别具有典型特征的具体小区域生态环境评估。根据评价对象划分主要领域有森林生态环境评估、湿地生态环境评估、城市森林生态环境评估、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流域生态补偿、森林景观资产价值评估和碳评估七大领域。但各评价体系着重评价研究区域各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好坏,各次评价结果纵横向可比性差。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可比性强、操作简单易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正确评价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类型及及计算方法

在分析生态环境各要素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指标体系,吸取李如忠、李晓秀、屠玉麟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成功经验,笔者选用5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因子,即生物丰度系统因子、土地退化系统因子、自然资源系统因子、人类活动影响系统因子和环境质量系统因子[2-4]。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叠加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EQI),综合评价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1)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评价指标选取要求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综合性、简明性、方便性、适用性;所选取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尽可能反映自然、生态和社会特征,能够反映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同时,指标尽可能地少,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指标的数据要易于获得和更新,指标易于推广应用。

a、生物丰度指数:是指衡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bio,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b、植被覆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农田三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c、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水网密度指数 = 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 式中: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备注:计算值大于100时,一律按100计算。

d、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ero,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e、污染负荷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担负的污染物的量。

污染负荷指数=(O2×0.4×SO2排放量+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O2,SO2的归一化系数;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ACOD,COD的归一化系数。备注:计算值大于100时,一律按100计算。

(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及评价分级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0.3×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100-污染负荷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1。

(3)其他常用指标

a、大气:大气背景值、降雨pH值。

b、土壤:土壤类型、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质量(肥力、水分、质地、厚度)。

c、水:地表水状况、地下水状况。

d、气候:年降水量、降水分布均匀度、灾害性天气日数、无霜期、蒸发量、常年风速。

e、景观:绿色植被率、人均绿地面积、农区土地与植被的比例、景观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