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党的十七大提出用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国各行各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城市的基本建设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要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还要提高城市基础建设和公用设施的水平。 市政工程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是市政工程是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其产品是为公众使用;二是市政工程主要服务于城市区域,由于受到环境、场地、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市政工程的工期一般不会太长,属于短、平、快的建设性质。 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政府行为,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的财税收入。实质上,市政基础设施是纳税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社会公益性项目,又要承受献礼、形象政绩的考验。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也陆续投入建设,大型工程、特殊工程数量显著增加,工程结构造型、结构体系日益复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也将大量投入使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在当前形式下,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探索工程质量监督方法和措施,切实履行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职责,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是摆在市政监督系统面前的首要任务。

1规范市政工程建设市场

提高市政质量,首先要理顺、规范建设市场,执行市政工程的招投标规定。加强对质量责任主体执行法律、法规的监督,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单位、设施、材料进入市政工程建设市场。严格市政工程法定建设程序,规范工程建设各方行为,从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制度,切实把好项目施工许可审查关,加强工程招投标监管工作,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制,依法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市场,禁止无用工资格的个人、组织及“包工头”非法用工行为,确保市政建设健康发展。

2强化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

市政工程施工图审查的目的是确保工程设计不损害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确保工程设计质量以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工程质量监管的关口。勘察设计质量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以致损害公众利益。而部分设计单位因屈于市场压力,迎合企业需要,致使设计质量问题频频出现,给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低劣设计的工程由于其先天不足,施工再努力,工程建成后仍会留有隐患和缺陷。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贯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配齐市政工程专业人员,强化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

3规范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

目前,市政工程建设中质量行为的不规范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①部分工程存在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滞后,存在先开工、后办理施工许可证等方面的违规行为。②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对原设计作了重大修改和变动时,没有按规定去重新申报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手续。③个别建设单位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擅自降低节能设计标准甚至取消节能设计。④个别工程的建筑位置在建设前发生改变,但建设单位未组织补充勘察。另有相当一部分市政工程在工程竣工后,仍然没有办理好相关的法定手续,使得工程无法竣工验收。还有一些建设单位施工图审查意识不强,跳过施工图审查这一法定程序。

在工程施工方面,主要问题表现在:①部分施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②工程资料管理违反程序要求,质量保证资料不完备。③混凝土结构方面,一些传统质量问题仍较多存在。④部分钢筋分项不满足规范要求。⑤部分砌体分项不满足规范要求。⑥地基基础方面,基坑支护或护壁措施存在安全隐患,防水附加层做法不正确是发现的主要问题。还有个别的企业不按图纸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工程技术规范,偷工减料,埋下质量隐患。

还有一些市政工程的监理单位,责任意识淡薄,旁站、巡视、平行检测制度不落实,使得施工现场的质量处于失控状态。其主要表现在:①部分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未取得相应上岗资格,专业配备不完整。突出表现是持注册监理工程师证的监理人员上岗率低,一部分监理工程师没有取得国家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②很多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未按监理规范要求履行监理职责。监理规划、监理细则没有针对性,突出表现是照搬监理规范的内容,而不是针对具体工程,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对施工质量进行过程控制。③部分监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部分监理单位对进场原材料控制不严,缺少明确意见,证明监理结论的附件材料不足。④旁站监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旁站记录或监理日志过于简单,不能反映监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一些有严重问题的工程,在旁站记录或监理日记里有所反映,但没有正式的通知单。因此,加大对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质量行为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4强化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政府监督工作职责

市政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施工干扰大,影响因素多,专业技术性强,技术要求高。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为监督机构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指导,是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

在目前的监督工作中,加强对施工进度的跟踪,随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对施工关键部位进行监督抽查,确保关键部位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参建单位违法行为的抽查,对承建的工程,采取日常抽查、定点抽查、监督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监管效能。表扬一批参建各方质量意识强、整体质量好的工程。对于发现的劣质工程,召开现场会,并邀请当地新闻媒体参加,对被检查单位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起到警示作用。

篇2

关键词:我国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义

企业要高效、有序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就需要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为基础保障,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也是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同时还是市场竞争中企业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产物。

另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然选择,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企业的管理、经营乃至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制定过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要起到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二要起到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三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四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对而言,我国现代化内部控制理念引入较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科学化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企业从治理结构上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设置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和经营层等治理结构,但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尚处于“有名无实”、“虚无缥缈”的状态。虽然我国的企业均实行了股份制改革,但目前在大多数企业中仍存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等职务,其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临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很多企业都是以股份公司为外壳,并没有明确划分董事会、监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等管理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没有从根本上实行科学的法人治理制度。

(二)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领导下,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不能迅速地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其间接的经济效益也需要很长时间积累才能得以体现,此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在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很少有企业肯在内部控制上开功夫,大多数企业都从眼前利益出发,把主要的精力花在产品的生产上和销售上,对于内部控制这个重要的控制环节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连有些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也被慢慢淡化。一般来说,我国企业目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习惯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或者满足于目前企业的发展;二是能够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过于片面强调组织结构的重要性,而对于控制方式却没有特别提出。不论是第一种认识还是第二种认识,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建设的改革和创新,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为了让董事会、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确保监督的有效性。我国目前有的中小企业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这就谈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些企业设有审计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内审工作一般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按照《基本规范》以及五部委的《配套指引》,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然后再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而审计部是审计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对董事会负责,接受监事会的指导,以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管方式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公司治理层更好地履行监督内部控制的责任,防范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质量、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信心、公司防止和发现舞弊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

(二)从内部管理流程改进内部控制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制定、评估、运用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很多资金,增加成本的投入。因此想要降低企业成本,做到内控的有效控制,需要企业对控制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以提高内控效率。目前,我国已经从粗放型发展道路走向了集约型发展道路,因此企业管理也应该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组织构架扁平化的道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精简组织机构,各种风险才能够集中控制。

工作中,要从人员行为控制和资金运用方面来确定企业的管理流程,落实贯彻内部牵制与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细化每一种经济业务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各种要求,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五、结束语

实践结果证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05)

篇3

一、近年来开展内控制度建设活动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

自1999年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行使中央银行再监督职能以来,内审部门在全面内审、专项检查等检查中将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以查促建、以查促整。促使各单位、各部门按照内控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补充建立新制度、修订完善旧制度的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建立了包括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在内的内控制度体系。

通过开展内控制度建设活动,各单位、各部门对内控制度在强化内部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履行基层中央银行职能等方面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排查内部风险点进而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的自觉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单位领导及纪检监察、内审部门等职能部门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逐渐加大,初步形成了内控制度先行、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并重的风气和氛围。

二、目前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

金融部门向来以内控制度严格而著称,但近几年部分机构在内控上却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现象。这一点从全国各地不少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中可以得到答案,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人行洪湖支行枪弹失盗案和赣州抽张短款案给我们以警示,必须从内控制度建设中查找不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内控制度全面性难以界定

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化的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各种工作程序、手续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因此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为:金融监管制度、货币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结算管理制度、国库业务管理制度、货币发行与金银管理制度、机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尽管各种制度较多,但内控制度全面性方面只有原则性规定,在实际建制工作中缺乏具体判断标准也即定量要求,导致内控制度评价、检查时标准不一,不利于相关部门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现实的问题是:基层行及科室需要制定多少制度才是全面的?作出全面性判断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

2、内控制度的规范性不够

(1)有的基层行未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定内控制度,有将上级行规章制度、全行性内控制度直接作为单位、部门内控制度的情况。

(2)内控制度内容过于简单且与相关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存在有前后不一、相互矛盾的情况。有些制度过于概括、简单和条文化,操作性不强,不能为业务提供实际的指导;有些制度偏重于强调纪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处罚措施,更多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制度,但缺乏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制度。使一些基本制度如柜台交叉复核、双人双责和事后监督等难以落实,替岗、代岗、代人签章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制度上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导致内部控制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失误,增加了经营上的风险。

(3)内控制度未按照工作制度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与人员分工三个部分制定。

3、内控制度的及时性不够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业务的需要,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但是,一些单位、部门未根据上级行规章制度以及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内控制度,以致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有些新型业务已经开展,但制度尚未建立,致使运作上带有盲目性。

三、对内控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将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理解为一项临时任务、阶段性工作。甚至,个别原来内控制度比较薄弱的单位、部门存在厌烦、畏难、抵触情绪。

2、由于内控制度建设的有关要求比较原则,导致部分单位、部门在开展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上理解、做法不一。例如,部门内控制度包括工作制度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与人员分工三个组成部分,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没有规定。我们认为应首先制定工作制度与管理制度,然后将制度的相关规定、要求落实到岗位,最后将工作制度与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具体体现在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中。又例如,部门岗位责任制如何制定未明确,有些部门即按部门现有人员来制定岗位责任制。我们认为应“因事设岗”而不应“因人设岗”。

3、内控制度体系不够完整。从情况看,从上到下都只要求职能部门开展内控制度建设,从内控制度的体系角度看是不完整的。我们认为,一个单位的内控制度应由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两部分组成。全行性内控制度对全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约束,部门性内控制度对部门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约束,两者无重要性之分,其区别仅在于约束范围的不同,即全行性内控制度是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部门性内控制度是该部门、该部门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4、内控制度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存在缺陷

(1)内审部门只是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协调、监督、检查部门,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部门误认为内控制度建设是内审部门的工作,因而不是主动开展内控制度建设,而是等内审部门提出后再去修订、完善制度。

(2)内控制度评价效果不佳。各行虽然按规定成立了相关内控制度评价小组,但一方面由于熟悉全行各部门所有业务的人员毕竟是少数,评价缺少针对性,另一方面评价小组即使提出了修改意见也存在理解上的不同缺少权威性。

(3)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不够。上级行职能部门对下级行职能部门负有监督、指导、检查的职责,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也不应例外。而且,上级行职能部门对下级行职能部门各项业务和工作比较熟悉,对制度规定和岗位分工的原则要求比较了解。而现实的情况是内审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上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四、增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性、有效性的建议

首先应该解决好对内控制度的认识问题。对上级行下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任何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在内部制度面前,员工人人平等,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领导干部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一旦违反就要追究责任。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认识问题,才能克服内部制度管理中的随意性,提高内部制度的权威性,增强贯彻实施的自觉性,构筑起风险防范的“铜墙铁壁”。

1、为改变内审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上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状况,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内控制度建设工作要实行分工负责制:内审部门负责本行及下级行全行性内控制度的规范、统一工作,上级行职能部门在做好自身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同时,必须负责下级行职能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2、为解决下级行内控制度建设上理解偏差的问题,同时避免上级行相关部门开展检查、监督时标准执行不一可能导致下级行无所适从的问题,建议上级行内审部门、职能部门制定下发下级行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的目录(目录中规定的制度必须制定,除此之外可结合各行、各部门实际补充制定)。

3、为解决下级行内控制度过于简单、相关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等问题,建议上级行内审部门、职能部门将下级行现有已制定的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规范的各项制度蓝本后印发下级行,由其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制定各项内控制度。在此一是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任何内控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并考虑到其可操作性。因为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和为了规范操作的,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的制度即使再严格、再全面而不具有可操作性也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使员工无所适从、难以执行,这就起不到制度应有的制约、规范作用。所以,要避免制度悬空或华而不实现象。二是要注重制度的动态性、时效性。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制度亦然,目前,因为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法规已不尽适应或相对滞后。因此,各单位、各部门应随着业务的变化、中心工作的更替、重点的转移、时间的变迁等紧跟形势,把握政策,及时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内控制度,树立动态的监督管理理念,避免内控制度对业务行为的不协调性和控制上的滞后,使内控建设紧跟形势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相信,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一定能较好地解决内控制度规范性问题。

篇4

【关键词】 教研制度 现状调查 成因对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GS[2011]GHB42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5-02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赴高等师范院校脱产培训,这分长期的和短期的。二是远程网络培训。三是校本培训。而校本培训是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校本培训是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而开展的。校本教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由学校发起组织,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自主地确立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它能够面向全体教师,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学校工作要立足校本教研,通过教研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以教研促教学。为了探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策略和模式,笔者对当前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做了调查。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具体目标

1)高初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

2)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特点

3)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现状成因及对策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内容涵盖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学校领导对教研活动的重视支持程度、学校现有教研制度、教研活动的形式及开展频度、教师的参与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求等。先后向庆阳市10所高中和5所初中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接近理想的样本数。先后走访学校十所,其中高中6所,初中4所。访谈教师43人,参加了二个学校的教研组会议。了解到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教师调查问卷表分析,以及和老师的座谈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如下:

1.学校教研机制建设

调查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不够重视,或者认为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行动,缺乏经费投入,对于教师提出的有关教研培训需求往往得过且过。100%的高中,85%的初中都有学校教研机制,从分管校长、教研室到教研组、备课组,机构基本都很健全。100%的学校有书面的教研工作制度条例,但是,只有46%的学校有教研组长工作条例和考评细则,58%的学校有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奖惩考评细则,特别是80%的初级中学缺失教研组长与教师教研活动考评奖惩细则。

2.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特点

调查还显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是课堂听课,此项教研活动占100%。但是听课后,评课的只占到学校的46%,也就是说近一半学校教研听课活动只听不评。在评课活动中,老师普遍反映,大家基本是只说好话,没人愿意提意见、找问题。有定期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学校占到40%,但老师认为备课组活动基本是在聊天,集体备课只是形式。40%的学校有教研主题论坛,但每年只有一次。其中3所高中有师徒结对教研互助模式,老师对此评价较高。问卷中的141位老师,有4位老师近5年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29位老师发表过教学论文,占比约20%。高中老师100%参加过网络培训,但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只占到12%。

3.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老师认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但100%的人认为校本教研活动很重要。他们认为教师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制度不健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4.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求

调查中我们得出:100%的教师对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不满意,92%的老师提出外出接受培训和参观学习的需求。另有68%的老师提出希望学校健全并完善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现状成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的影响

调查发现所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领导不重视、缺乏活动经费。教师不重视,缺乏参与和创新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2)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更缺乏检查、考评和激励措施,教师缺乏教研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有些学校看似有制度,但形同虚设,这都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本末倒置,实行所谓年级管理制,层层管人,处处管人,认为把人管住了就可以提高质量,从而淡化了教研制度建设。教研组、备课组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消极怠工现象特别突出。

3)缺乏带头人的影响

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乏学科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任命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论资排辈,不能服众,更不能发挥专业引领的表率作用。

4)缺乏创新性活动的影响

时代在不断变化,知识在不断更新。然而,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几十年不变,很难跟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求,无法满足教师的广泛需求。

2.完善和创新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议

篇5

论文关键词: 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创新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和整体价值服务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发展的永恒主题。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进行科学创新,对财会管理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改革中,企业财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重要问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也就是必须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筹措资金、使用资金和分配收益,才能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建立企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金活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实物形态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3)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因此,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筹集资金、用好资金起积极作用。

2、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企业财务、会计分别设立机构是体制创新的思路,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反映利润取得的时间,反映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反映受风险大小的影响。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企业财务会计体制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讲求实效。要充分认清会计环境,遵循国家法令法规,体现效益原则和内部控制原则,有利于和国际企业财务制度衔接,还要考虑到改制中的便于操作。

(1)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企业的经营者及财务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

(2)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培训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学习班及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财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广大财务人员自觉重视职业道德的修养,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好本职工作。

(3)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

在现代企业中,公司的财务管理通常与公司的高层领导有关,如总裁、财务总监等,还有一些级别较低的部门主管。因此,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避免公司的管理出现漏洞,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强有利的保障。

总之,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以财务决策为中心,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因此,财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地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抓住发展机会,规避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内控制度;建设;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037-02

内控制度是指企业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规、合法,贯彻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和调整的制约机制。

一、当前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方面。任何一个企业的内控制度的执行必然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管理理念、组织制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控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要素能否发挥和怎样发挥作用,影响着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的企业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位负责人超越内控制度控制行使职权 ,使内控制度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是内控制度建设方面。有的企业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全或没有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有些新业务已经开展,但相应的制度未建立;有些制度侧重于法律约束,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制度缺乏必要的奖罚措施和缺乏严格的检查。有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制约了内控制度的有效发挥。

三是在管理人员素质方面。有的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在技能上不能达到实施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对内控制度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意识偏差,会导致内控制度局部形同虚设,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四是缺乏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机制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的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不够重视,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有的企业没有制度化的内部审计,严重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原则

“不相容”原则。企业在设计、建立内控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企业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授权审批的层次、授权审批的程序、授权审批的责任。企业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控制“人的行为”原则。人是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既要制定完善符合企业价值理念和经营管理实际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考评办法,又要制定完善员工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

还要建立决策、经办分离制约制度和经办分离制度,使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同时还要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措施

1.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建设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内控制度建设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应在宏观层面要做好内控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内控制度要涵盖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不留漏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控制系统。此外,内控制度还要随着新的业务和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 转贴于

2.加强内控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内控制度管理的价值在于可执行,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此,对内控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起到了一个信息增强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有效宣贯内控制度。对内控制度的宣贯工作还要形成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并宣贯到制度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员工。

3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到一视同仁,奖惩明确,考核到位,善始善终,才能使内控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内控制度本身又是一种监督制度,不但要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控制,还需对内控部门本身实施再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内控真正发挥作用。要提高领导意识,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控制环境。

4.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内控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要注重对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内控人员应该是企业中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很好地监督执行规章制度,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就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观念,使内控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到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来自市场竞争、企业成长等方面的要求必然会促使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内控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篇7

关键词:内控制度;内审监督;事业单位;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目前正处于平稳的市场经济转型过渡期,政治相对稳定,所以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工作方面应该结合实际国情,充分明确事业单位组织的特殊属性,多多借鉴外部经验,丰富和完善自我,尽快做到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合理完善。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现存的问题分析

(一)内控制度健全性不足

我国目前属于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期,所以政府职能也在随着经济转型而发生转变,公共财政框架逐渐建立,这些也被视为是事业单位内控标准体系的最初形态。如此的现状也就说明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标准方面还不存在严格的机制规范性与专门针对性,还未能为事业单位建立基于单位特点的相应内控准则。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改革上无法适应目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方面出现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亟待改善。

(二)内控意识薄弱

在思想方面,现在多数事业单位管理层都存在过度重视政绩与事业发展,却忽略了对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建设,这种做法就是缺乏对内控机制建设最基本认识的思想表现,根本无视了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这是因为事业单位领导层认为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公共事业管理,而不是生产,因为没有成本核算环节,所以就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种思想是严重错误的。这说明事业单位管理层领导还将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局限于财务管理和审计上,实际上内控制度建设就是对事业单位控制监督职能的强化。因此这样的思想偏差也造成了事业单位对相关业务控制的脱节,无法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的各环节控制监督作用。

(三)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建设的缺失

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的缺乏也造成了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建设的缺失与滞后。没有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现代事业单位发展而言是相当严重的问题。由于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利而导致信息系统滞后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上下级以及部门之间的交流,进而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更不能把握时机发出重要决策。例如某事业单位就因为其信息系统建设的落后,信息交流相对滞后造成了某些部门违反规定私自篡改专项资金用途的恶劣行为,更严重的是这一行为在实施3个月后才被单位发现,造成了单位各方面的严重损失。所以说,由于内控制度建设不利而带来的事业单位信息系统问题不但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进程,也增加了管理及决策的错误率,让国家资产不断流失,无法被正常控制。

(四)内审监督管理体系完备性差

首先,国内许多事业单位都存在内审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虽然在表面上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内审监督机制,但是从本质来看许多单位还是处于“自我监督”的状态。而且许多事业单位管理层还存在“事业单位不需要安排内审监督”的偏见。其次,事业单位内审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而且实际监督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国内事业单位目前所实行的一般多为“双重领导”内审监督体制,所以在这种体制下,内审监督机构通常都是在事业单位的多部门领导下运行,实际缺乏相对独立性地位,尤其是在内审监督过程中过度考虑高层领导的利益,无法贯彻执行相关内审业务。最后所导致的内审监督结果就是难以达成共识,权威性不足[1]。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讨论,发现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方面建设的缺陷,所以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对社会产生正面效应,就必须马上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建设,为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发展提出有效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内控制度

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而言,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完善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建设制度,并同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我国国情,目前的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可以借鉴国际公共部门的内控准则以及国内社会上企业的成功经验,并依据国际惯例中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与相关主管机构合理构建概念逻辑框架,实现事业单位所有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另外,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也应该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措施,以适应绝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共通性,实现有章可循和严谨的内控责任追究制度,进而强化法律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内控监督的严谨性。

(二)强化内控意识

内控制度与内审监督建设的强化要从事业单位人员个体做起,首先要营造单位内部的内控良好氛围,例如领导应该负起责任,做到表率作用,强化管理层内控意识,让内控制度建设真正受到重视,做到内控制度建设的全面落实。在制定内控制度相关规定时,本文建议事业单位在明确负责人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责任风险与管理层政绩与内控制度与内审监督建设挂钩,强化管理层的履责意识,让事业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发挥各自的效能,做到全员团结主动维护改善单位的内控环境,从而达到主动建设内控制度与内审监督的目的。

(三)建立于基于内控制度建设与内审监督的内部报告制度

所谓内部报告制度就是以正式书面形式向事业单位决策层来反映单位目前的各个项目状况。以财务部门来说,资金的利用情况、资金的运营管理状况都是内部报告制度需要负责的部分。内部报告制度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作出与单位本身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的关键决策,它也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而且在建立该制度之后,事业单位的信息交流效果明显有所改善[2]。

(四)建设以确保内审监督质量为主的审计制度

内审监督制约机制的加强也是事业单位改善内控制度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展内审监督不但能有效控制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也能有效协调事业单位高级管理层履行其应该担当的职责,真正达到对事业单位内部各个层面的监督目的。首先,要确保内审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人员首先要做到自我监督,比如为事业单位设立具有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预算委员会,内部监督机构不受审计单位的控制,从而真正实施全面审计,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状况。其次,要做到对内审监督制度的技术创新。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不大不小的挑战。所以事业单位也应该与时俱进,从传统的经验内审监督限制中走出来,向现代化信息技术内审监督的方向发展转变,注重审计技术的革新,顺应事业单位的现代化发展潮流[3]。

三、总结

从本文可以看出,我国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与内审监督建设方面还是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的,比如对组织框架构建的不合理、控制约束力与意识的薄弱、信息沟通的不通畅等等。所以我国事业单位一定要在基于提升社会公信力的同时,从外部借鉴经验到内部自我调整来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行业特殊属性与实际国情,做到对内部控制与内审监督建设的相对完善,保证事业单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杨帆.财政透明度视角下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商业会计,2014(13):56-58.

[2]张学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6):39-39.

篇8

关键词: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35—02



一、重要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了学院或部门管理的自,逐渐形成了校、院的二级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赋予所属学院或部门更大的自和决定权。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立,使学校教代会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完善。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教职工与学生的民利相交织的网络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虽然在高等学校的组织活动中,就教代会的职能和作用作了规定,但是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以学院或部门为主体的改革不断深化、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的今天,总结二级教代会工作的实践,探索如何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对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民主治校,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二级教代会的认识不足

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学院或部门领导对二级教代会工作的重视还不够。有的学院或部门领导把二级教代会当成工会的一项普通工作,没有摆到学院或部门管理体制的重要位置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有的则对于学院或部门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制度方案不按规定提交教代会讨论,使教代会徒有虚名。另一方面是教职工对二级教代会的认识不高。有的教职工民主意识不强,权利意识淡薄,对教代会的职权和作用认识不明确,认为教代会是形式上的民主,实际上还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教职工认为,各学院或部门的教职工人数都不多,有什么事在全体大会上通知了,大家都知道了,再开教代会不过是搞形式、走过场。以上这些思想认识和偏见,是导致二级教代会工作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二)二级教代会的组织建设薄弱化

一方面表现在工会干部的配备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按规定配备学院或部门工会主席,普遍的做法是由教职工会员直接选举产生,基本都是兼职人员,无职级和待遇,导致工会干部地位不高,腰杆不硬,使工会组织难以承担二级教代会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少数教代会代表的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有的代表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愿意参加教代会活动;有的代表对学院或部门的民主程度怀有疑虑,表决时随大流;还有的代表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但缺乏相应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因而不能切实担负起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职责。

(三)二级教代会的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一方面表现在教代会制度不健全。有的学院或部门没有教代会实施办法和工作规范,随意调整削减教代会议程,使教代会真正的流于形式;有的不能坚持定期开会。另一方面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有相当一部分学院或部门对教代会履行职责的情况既无考核标准,也没有奖惩措施,干好干差一个样,从而影响了二级教代会的工作开展。

三、完善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二级学院或部门自和管理权限不断加大,有了不同程度的办学自主管理权。为此,在新的形势下,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和管理是推进学院或部门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促进二级学院或部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渠道。

(一)提高对二级教代会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是前提

需要增强领导思想意识,提高对二级教代会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做好二级教代会工作,学校党委重视、学院或部门领导认识到位,班子思想统一是前提。学院或部门党政领导必须切实提高对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落实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指导思想的民心工程。所以要防止形式主义和搞走过场,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全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其次二级教代会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制化、规范化,对教代会提案的处理作为解决群众困难、为教职工办实事、解决教职工思想认识问题的正规途径,从而也成为新形势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载体。教代会在接受群众监督的情况下所完成的一系列操作过程,也使群众对校务、院务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从而可以强化教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院或部门各项工作的稳步、深入发展。

(二)制定一种长效机制是保障

民主和法制相辅相成,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推行的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只有理论依据,缺少法的依据。高校教代会多年的实践证明,民主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因此,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或试行办法,用以指导二级教代会工作,规范其运行程序、组织形式以及职权范围,进一步确立二级教代会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做好二级教代会工作的前提。

(三)全面履行职责,建立评估和激励制度是根本

二级教代会的职权一般都是套用学校教代会的职权。为确保二级教代会职权的全面落实,一方面要建立学院或部门党委领导、校工会指导、学院或部门行政支持、学院或部门工会主抓的二级教代会建设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二级教代会考核评估机制。根据学院或部门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教代会的职权很难得到全面落实。教职工生活福利的决定权也没有完全交付教代会。只有切实落实好各项职权,才能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的作用。

随着二级教代会制度的不断普及,建立适合新时期高校基层工作特点的二级教代会评估和激励机制,成为巩固、健全二级教代会制度、落实二级教代会职权、推进民主建设的重要保证。这个评估和激励制度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推进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只有工作保持连续性,管理保证不断线,才能使二级教代会制度越来越完善。因此,完善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保障教职工行使民利,促进学院或部门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季.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推进高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中国工运,2008,(4).

[2]沈光泽.论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J].科教文汇,2006,(1).

[3]朱玉华.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

[4]杨志贵.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工会研究,2008,(5).

[5]吴晓红.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现状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

[6]杨琅玲.加强和完善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7]李化树.论全面推进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篇9

关键词:审计 职业化 建设方式

所谓审计职业化指的是审计工作达到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范围,国家要以制度体系为基准,不断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责任所在,进而提升建设规划层次。基于设计职业化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掌握审计工作的相关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职业建设不合理的情况,要制定有效的建设形式,将其落实到实处,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一、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审计职业化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为了适应控制结构的要求,必须了解职业化建设的要求,明确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以下将对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审计职业化建设能完善国家的治理途径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主要适合国家的治理项目存在一定的联系。审计的产生适应在国家的治理需求,其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审计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方式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治理形式比较多,要以审计具体内容为基准,将其作为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审计职业化建设对国家后续治理和发展间联系紧密,能有效打破现有局限的限制,构建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进而实现国家的有序治理。

(二)审计职业化是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化现象,其产生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果,因此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作为一项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此外系统有效的审计制度也能发挥指导性作用。根据社会主义发展形式的要求,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下,不同的发展形式都存在时展的印迹,因此审计职业化也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审计作用明显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点,在国家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基于本质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及时对制度建设类型和控制形式进行分析,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制度体系的建设。此外审计工作属于独立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审计制度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此外审计职业化建设涉及到的影响范围比较广,必须适应职业审计的相关要求,满足制度化建设形式的发展趋势。

二、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

针对审计工作形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控制措施,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制度建设的形式的要求。以下将对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一)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做好相关建设工作。提升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能促进审计的职业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职业规范、职责等方面因素,必须按照诚实守信和社会道德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队伍建设。此外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强化审计职业技能建设,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性。

(二)掌握职业等级标准

根据职业控制机制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职业等级为标准,对涉及到司法形式、外交机构等进行深层次的解析。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必须按照科学有效的等级标准的要求,确定有效的建设标准。科学有效的设计形式在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一级审计官、二级审计官等职级划分,选任一批进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做好等级划分体系的具体要求。等级标准的划分对职业审计工作的后续开展有指导性意义,需要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化建设形式,严格把关,不断推广其他审计形式。

(三)强化制度建设

系统有效的审计职业化制度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必须以制度体系为基准,明确制度体系的具体要求。首先要建立理绩效考核机制,从各个方面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审核,对于审核形式的要求,要对规范标准和控制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严格遵守现有的审计标准,根据审计机构的要求,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素养,建立伴随审计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长期培训机制,发挥制度建设的最大化作用。

(四)建立审计人员的保障制度

审计工作人员职责有很多,在实践过程中要保障审计人员的自身责任和权利。此外在工作中需要减少外力因素的影响,保证审计工作自身的地位。系统有效的保障制度符合建设标准的后续要求,审计人员经录用后,不得被随意免职,各级领导部门必须按照现有的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系统有效的保证制度,能不断增加工作人员的认同感,强化审计职业的吸引力。

(五)转换内部管理形式

系统有效的内审制度对职业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掌握转换机制的相关要求。根据内审职业机构的要求,在不同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建立以组织为基准的服务机制,做好决策和效益服务工作。在推进制度建设的阶段,内部审计协会应坚持自立、自强方向,根据制度体系的需求,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

三、结束语

针对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特殊性,在实践中要求从国家的发展角度入手,掌握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此外建设形式和控制结构对建设工作的后续应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有序的制度体系,发挥职业化建设的相关体系的要求,不断对审计控制形式进行改善,进而使其适应职业化建设的相关要求,达到理想的建设目标,以便跟上审计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道成.关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建设和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内部审,2012,09(12):58-60

[2]王小龙.立足“三化”建设推进内部审计转型[J].中国内部审计,2011,01(5):180-183

篇10

摘 要: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意味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做好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对于保证工程质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意义重大,因此,要从多角度入手来开展工作。在充分认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复杂性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打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新局面,以制度建设保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并以人才队伍建设来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

关键词: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创新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承接工程。能够承接外埠工程是企业实力的重要象征,但是,这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挑战。相较于在国内的工程来说,外埠工程是比较复杂的,无论从人员安排来看,还是从工程风险来看都是这样的。为此,要搞好外埠工程的工会工作,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员工,保障员工权益,在此基础上保障工程质量和外埠工程的效益。那么,就要深刻认识外埠工程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以创新精神来抓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并以制度建设保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规范化,及以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

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特殊性

外埠工程是有特殊性的,人员安排上,会通过施工企业本部与当地结合来达成人员组织结构的构成。[1]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从国内过去管理人员以及大部分的工程施工人员,当然,也需要从当地雇用工作人员。从国内过去的工作人员背井离乡,而且工程都有一定的周期,他们背井离乡到海外施工,而当一个工程结束后又要转战其他地方。这样,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就具有了特殊性,除了要承担国内普通的工会工作要承担的职责之外,还要承担特殊的职能,比如帮助员工的在当地的文化适应,帮助员工克服各种不适等。这些特殊性就决定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

(二)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

外埠工程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比如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信誉风险等。[2]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消除。从员工工作热情激发角度来看,由于远离家乡,且语言、文化等的差异,员工会感到诸多不适,工会工作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帮助员工克服这些不适,帮助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从企业外埠工程风险防范来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风险也是可以防范和消除的。工会工作搞好了,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被激发了,会主动采取措施,预测潜在风险,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确保企业的利益。

二、外埠工程做好工会工作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

外埠工程做好工会工作,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既做好工会工作的整体规划,又能够细致入微地开展工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人员特点都决定了工作开展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困惑很多,他们会遇到各种难题,而这些难题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员工的工作流动性又比较强,随着工程的转移而转移。认识到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在开展工会工作时就要树立创新的精神,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载体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工会工作的效果。

(二)以创新精神打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新局面

面对外埠工程的复杂性,工会工作唯一的出路就在改革创

新[3],切实让工会组织赢得员工的信任,让工会干部赢得员工的认同。从理念上来看,工会工作是为员工服务的,尤其是在外埠工程中,工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更强,要着眼全局,同时,又要从细处入手,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从工作内容上看,可以将文化适应、心理压力缓解等纳入工会工作范围,更好地帮助员工适应工作,增强工作满意度。从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来看,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等媒介,并结合着企业文体活动来开展工会的工作。

(三)以制度建设保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规范化

做好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还要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一把标尺,搞好了制度建设,工作开展才有据可依,否则,工会工作的开展将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工会工作人员要在国内工会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外埠工程的特点,制定出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制度。这些制度要包括工会工作规划制度、工会活动制度、与职工定期联系制度、帮助困难职工制度等,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要规范化、常态化,从制度上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帮助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

做好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还要以人才队伍建设来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工会工作人员首先是要有责任心的,能够胜任工会工作,且热心于帮助员工,能够为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作出贡献。这是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责任心工作将无法开展,工会工作会流于形式。其次,要加大对工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外埠工程工会工作人员,要加大心理咨询、语言沟通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因为是在国外工作,员工难免思乡心切,这就要求工会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进行疏通。再则,工会工作人员还要对当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员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这也可以缓解员工的焦虑情绪。

三、结语

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质量既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幸福感,也影响到外埠工程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客观地评价,随着我国外埠工程数量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发挥了工会的保障功能。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加健全的制度、更加丰富的活动、加倍的责任心来保障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里,创新的精神很重要,工会工作人员要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浅析外埠工程项目管理风险防范[J].城市建筑,2013(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