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制度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福利制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公司提供优良的福利条件,并根据国家、当地政府有关劳动、人事政策和公司规章制度,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条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建立起公司规范合理的福利制度体系。
第三条公司福利不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应根据绩效不同、服务年限不同而有所区别。
第四条避免公司笠蛋焐缁的福利一应俱全的弊病,福利享受从实物化转变为货币化。
第三章福利对象
第五条公司福利对象:
1.正式在职员工;
2.非正式员工;
3.离退休员工。
不同员工群体在享受福利项目上有差异。
第四章福利项目
第六条公司提供的各类假期:
1.法定节假日;
2.病假;
3.事假;
4.婚假;
5.丧假;
6.探亲假;
7.计划生育假(产假);
8.公假;
9.年假;
10.工伤假。
具体请假事宜见员工请假办法文件。
第七条公司提供进修、培训教育机会。具体事宜见员工培训与教育管理办法文件。
第八条公司可提供各类津贴和补贴。
1.住房补贴或购房补贴;
2.书报费补贴;
3.防暑降温或取暖补贴;
4.洗理费补贴;
5.交通补贴;
6.生活物价补贴;
7.独生子女费和托儿津贴;
8.服装费补贴;
9.节假日补贴;
10.年假补贴。
具体事宜见公司补贴津贴标准。
第九条公司可提供各类保险:
1.医疗保险;
2.失业救济保险;
3.养老保险;
4.意外伤害、工伤事故保险;
5.员工家庭财产保险。
具体事宜见公司员工保险办法文件。
第十条公司推行退休福利,所有退休人员享有退休费收入,领取一次性养老补助费。
第十一条公司提供免费工作午餐,轮值人员享有每天两顿免费餐待遇。
第十二条公司提供住宿和宿舍给部分员工。申请事宜见员工住房分配办法。
第十三条公司员工享受有公司年终分红的权利和额外奖励。
第十四条公司为员工组织各种文化体育和联谊活动,每年组织旅游和休养、疗养。
第十五条公司对员工结婚、生日、死亡、工伤、家庭贫困均有补助金。
第十六条劳动保护。公司保护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1.凡因工作需要保护的在岗员工,公司须发放劳动保护用品。
2.劳保用品不得无故不用,不得挪做它用。辞职或退休、退职离开公司时,须交还劳保用品。在公司内部调配岗位,按新工种办理劳保用品交还转移、增领手续。
第十七条保健费用。
篇2
10月23日早晨9点,法国政府投资部负责带领记者在巴黎进行采访报道的塞弗琳,提前20分钟便来到了我们所住的酒店。“我没法预订到出租车,看来我们现在就得出发,乘地铁赶去采访了。”她神色焦急地提示我们,前几日在巴黎爆发的公共运输系统的影响似乎还在延续。
由于反对总统萨科齐最近推出的一项针对“特殊退休制度”的改革方案,法国工会于10月18日起组织了地铁和公交系统的。这一改革方案意在延长缴纳社会分摊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年限。以前,像铁路工人、警察、矿工等从事高劳动强度职业的雇员的缴纳年限为37.5年,其他普通职员则须缴纳40年。萨科齐希望改革这项福利倾斜政策,让所有的人在缴纳40年的社会分摊金后,才能领取全额退休金。
如是,以25岁为工作开始年限来算,缴纳40年的社会分摊金,就意味着得工作到65岁才能退休;如果不能缴纳足年的社会分摊金,根据此项改革方案中的“减金制”,将不能全额领取退休金。
10月18日起,这次“法国12年来最严重的工潮”,几乎导致了法国地铁、公交等运输系统的全面瘫痪。罢工期间,许多原先乘搭公交或地铁上下班的人不得不改为搭乘出租车,数量本就有限的出租车变得极为抢手。
不得不改
福利制度向来被视作法国社会最难撬动的内核。萨科齐此次福利改革方案首先触及的,是退休金制度这一环。
以“和过去决裂”为竞选口号上台的萨科齐选择将此作为自己改革思路的起点,可谓勇气可嘉――短视的政治家完全可以为了自己所在政党能在下届选举中继续获胜,在一开始就采取讨好选民的政策,避免触碰到福利制度这个敏感领域。
对于萨科齐而言,选择福利制度率先开刀的道理却也简单。在法国,福利制度改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任何一种改革措施的成功推行,几乎都得以改革僵化的福利制度为前提。
不过,历届政府对此领域进行改革的努力几乎都以失败告终。1995年,前总理朱佩也曾倡导过类似后延退休年龄的福利制度改革,但终因为期三周的全国性罢工而作罢,朱佩本人不得不引咎辞职。去年3月28日,将使企业解雇年轻人更为容易的新劳工法《首次雇佣合同法》也曾引起强震,从而导致总理若斯潘的此项改革计划夭折。
然而,高度社会公平的福利制度,却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法国政府承受能力的极限。对于目前的法国政府而言,公共财政赤字已经到了相当危急的程度。
法国现总理菲永9月在视察科西嘉岛时曾语出惊人:“我是一个濒于破产边缘的国家的政府首脑;我是一个15年来赤字不断的国家的政府首脑;我是一个25年来预算没有一次平衡过的国家的政府首脑。”
根据欧盟的稳定暨增长协定,成员国应稳定其预算赤字水平,使其规范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之内。法国已因多年未能达标,遭到了来自欧洲央行的连番警告。
率先向国有企业开刀
萨科齐经济改革的思路,主要是以减税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这本来就将在短期内给法国政府财政带来很大负担;再加上目前福利制度的拖累,法国已很难完成欧盟指定的在2010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
在今年7月的欧元区13国财长会议上,法国已向欧盟请求将法国削除财政赤字的期限从2010年推后两年。
为了应付无法继续维持的财政重负,根据萨科齐9月向参议院递交的预算案,法国政府誓言要在2008年以前削减福利系统24%的赤字。这意味着将使公共开支维持在89亿欧元的水平上,而今年这部分津贴的预算就已经达到了117亿欧元。
为落实此项预算案,萨科齐选择了向国有企业部门的退休金制度率先开刀。对于萨科齐推出的这项涉及50万人的首份福利改革计划,法国国内的国企和私营部门有着不同的心理和反应。
在法国,福利制度所产生的社会负担,因职业、产业,特别是由于公私部门性质的不同而具有二元特征。因为与政府讨价还价能力存在差别,法国国有企业部门是福利制度的较大受益者,他们享受着比私营经济部门更为稳定的就业保障以及更受优待的工作时间。这在私营经济部门看来不公平。在法国期间,记者走访了数家私营企业,他们对法国政府拉平公私经济部门福利制度差异的改革方案,几乎无一例外持有正面评价。
“国有企业和我们的劳动合同不一样,国有企业应该和我们私营部门工作同样长的时间,这样才是公平的。”欧莱雅集团卡尼尔化妆品生产中心负责公关事务的玛丽纳(Marina Paris)说。中国国旅法国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晋予谈到近日罢工时说:“参加罢工的那些国营的公共交通部门,除了工作稳定,他们本身已经享受了全方位的、比私营企业好得多的福利待遇。”已在法国生活多年的陈晋表示,予对这次公交铁路系统的罢工无法理解。
静观其变
11月3日,在萨科齐就任总统接近六个月之际,法国《星期日报》公布了一份民意调查结果:如果再给一次投票选举总统的机会,55%的回答者表示会将选票继续投给萨科齐,这一比例高出萨科齐在此前总统选举中53%的得票率。
在罢工阴影下,萨科齐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应该可以看作是大部分法国人支持改革的表现。
“从外面看,法国似乎抵制改革,但实际上,法国却是欧洲国家中最先就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的国家之一。”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短期经济分析部主任贝菲(Pierre-Olivier Beffy)告诉《财经》记者,“改革需要时间,现在看来已在实施了。但是法国需要对此改革公开辩论,可能和其他国家情况不一样,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对政府实施的改革发表意见。”
法国民众对福利制度改革的情绪是复杂的,由于“福利刚性”的作用――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只能允许上升不能下降的心理预期,对于那些享受优厚退休条件的受益团体而言,割舍并非易事。国家理应担负福利和救济的神圣职责,更是众多法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想法。
因此,即使是那些认同商业竞争价值、以私营经济部门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他们对于萨科齐改革方向的态度仍是较为隐晦的,他们不大愿意公开表示对萨科齐改革的支持,往往选择冷静观之。
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CEO安东尼(Antoine Frerot)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便说:“在我们的宗教中,托马斯阿奎那有句名言,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萨科齐推行的福利制度改革在法国政治生活中已不是第一次了,我认为最好还是静观其变。”
篇3
内容摘要:企业为员工建立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正处于由企业统包向市场化运作转轨的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员工福利内容几乎囊括了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形式上主要以报销和实物为主,其中包括福利分房、公费医疗、子女教育以及节假日发放粮油食品、水果等,费用也完全由企业或国家负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福利的形式转变为主要以货币或实物券形式给付,包括各种津贴、补贴、困难补助和节日慰问购物券等。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大家的福利意识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还在延续,整个社会福利体系尚未建立,职工仍对企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稳步推进,我国在基本经历上述两个阶段之后,构建现代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一、构建多元化员工福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化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员工福利计划每投入1美元能促进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的观念已成为普遍共识。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剥离原本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职责,打破“企业办社会”的格局,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平等地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2.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保障企业财务稳健和有序经营。不确定的风险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异常,影响企业财务的稳健,而企业定期为员工购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团体补充医疗保险等,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疾病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构建现代化企业员工福利制度可以未雨绸缪,帮助企业建立财务平滑机制,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分配机制。企业市场化的福利分配机制尚在形成中,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不健全,短期行为普遍存在,轻视长远利益而注重现实利益,分配形式较为单一,福利货币化倾向严重,通过构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可以引导其重视真实的保障需求,形成良性的分配机制。
4.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有利于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综观全球500强企业,其共同特点都是以完善的福利制度回报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机制。构建企业员工福利制度能增强企业的吸引利和凝聚力,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商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状况
目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经历着重大变革,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员工福利由原来的国家、企业包办逐步向企业、个人统筹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员工福利具体可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员工福利是政府通过立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缴纳税费的方式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公积金、病假、产假、丧假、婚假、探亲假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政策。二是:用人单位或行业在没有政府立法要求的前提下,为增强自身凝聚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福利,一般是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等方式基本满足本单位,本行业员工某些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消费需要,并且以低费或免费形式提供,如:免费工作餐,独生子女奖励、文娱设施,提供交通服务或交通设施等。正是在自愿利的设计上,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企业顾问精心策划,特别是那些效益好,人才流动率高的企业,福利方案更是成为阻止员工跳槽极为有效的“杀手锏”。
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立法原则,社会化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不可避免的出现员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企业养老金的调整力度,但与当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医疗保险是保障员工基本医疗水平,保护员工基本身体健康而设立的,对于重大疾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开支,基本医疗保险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一人生病全家贫困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因突发意外伤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更是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只有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以及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才能妥善解决。中国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
员工福利保障计划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非工资性质的一揽子计划。商业保险公司做为主要的操作者,所承担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主要指寿险公司以团体保险形式,为企业员工养老、疾病、伤残、死亡等提供风险保障。目前,团体保险、个人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共同构成了人寿保险业务的三个主要来源。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开展国内寿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保费收入一直占据了寿险业务的半壁江山。自1992年起,采用了专职人销售保险的模式后,个人保险、银行保险以及企业年金业务开始蓬勃发展,而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人身保险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87%下降到2008年的7.8%。成为制约人寿保险快速发展的“瓶颈”。从国际上看,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已经成为团体保险的主流。因此,发展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商业保险公司的团体保险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员工福利计划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为员工制定详细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主要原因是企业相关部门对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团体保险)的了解认识不够,对为员工增加福利保障的内容不够重视,认为员工有了社会保险就万事无忧,员工再遇到什么问题就不属于公司的责任了。其实,这是对自己公司及员工的不负责任。企业给员工增加福利保障,从长远来看是保证企业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的有力措施,企业每年把福利费交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来承担员工的生老病死,使员工无后顾之忧,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换来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资金合理运用和降低运营成本,还有利于减轻税负,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部分保险费可以税前开支,从而避免企业资金管理的浪费,有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保障,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能体现在精神上。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良好形象,更有利于企业留住现有的优秀人才,吸引其它企业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优秀人才是保证企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为他们投保高额的福利保障,是确保留住优秀人才的有力手段。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福利,因为日渐高涨的工资已使企业不堪重负,而且靠涨工资这一短期效应已无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长远计划和关怀。对企业来说,如果想少花钱多办事,通过各种福利来增加职工的稳定性,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率是性价比最好的方式。相对于等量现金支付,某些福利的延期支付在一定意义上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员工来说都更有价值。
总之,在经历高薪的阵痛之后,企业经营者痛定思痛,但深刻反省的结果,仍是必须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各种福利方案的出台,则成为企业经营者在留住人才方面而奏效的法宝之一。
四、善员工福利计划,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企业人文关怀
企业提高公司员工福利水平其实最终体现的是企业的人性化关怀,有利于凝聚人心,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动力和活力,尽管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需要花费企业的部分利润,但更能体现的是企业的温暖感、人情味,让员工体会到企业最贴心的关怀和帮助。
企业员工的完整福利方案,一般可含盖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1.住房贷款利息给付计划。这是目前众多企业普遍推行的较先进的一种方案,即根据企业薪酬级别及职务级别确定每个人的贷款额度,在向银行贷款的规定额度和规定年限内,贷款部分的利息由企业逐月支付,也就是说,员工的服务时间越长,所获利息给付越多。
2.商业人寿保险计划。除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企业通常还应该为关键职位的员工购买员工意外伤害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保险,并允许职工自行缴纳保费增购一定数额的额外保险。
3.补充医疗保险计划。一些效益较稳定且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应当为员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即在社会医疗保险之外,再由保险公司报销部分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既充分保障了生病员工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福利费用支出的稳定。
4.带薪休假计划。随着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逐步完善,一些智力型企业放宽了带薪休假的期限,最长的已达25天,更加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
5.教育福利计划。对员工提供教育方面的资助,为员工支付部分或全部继续教育课程、学位申请、岗位培训以及其他各类培训费用,还可以包括报销图书资料费等内容。
6.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及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企业聘请的法律专家或心理咨询顾问,为员工及其家庭提供法律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
7.子女教育辅助计划。目前,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日益高涨的赞助费已成为工薪阶层十分痛苦的一项支出,企业如果能适时推出“投资小人才,留住大人才”的计划,可以迎合工作5至8年员工的需求。
除此之外,许多跨国企业实行雇员股票所有权计划(ESOP),此举尤受一些绩优企业及上市公司员工的欢迎。不少员工为保住股票持有权甚至拒绝其它企业的高薪诱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金手铐”。据悉,对于高级人才,跨国企业还有“金降落伞计划”等。值得关注的是,现在许多企业采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风靡美国的“自助式福利”方案,也有人称其为“综合福利计划”,即公司把花在每个雇员身上的附加福利数额告诉雇员,允许雇员在公司指定的多项福利计划中选择,直至花完其个人额度为止。但对某些重要福利则规定最低额度。此举虽然深受雇员欢迎,但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管理和登记手续较麻烦、琐碎,易引发管理成本上扬,员工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急功近利而造成选择不当。
篇4
论文关键词 老年福利制度 物质保障 社会服务工作
一、西方国家几种典型的老年福利制度概况
目前世界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福利应该有国家包揽向多元化转化。这也就是福利多元主义观,倡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新型社会福利主导思想,旨在营造一种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公平合理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社会福利制度或计划,以社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发动和鼓励所有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生活质量。虽然世界福利事业都受到福利多元主义的影响,但因为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政治状况不尽相同,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思路也存在差异,因此各国老年福利制度也各具特色。
(一)英国——终身型老年福利模式
英国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是一种终身制的,也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均享有政法的福利。在英国,一方面,英国的老年人普遍认为子女应当主要负责自己的生活,父母不应当成为子女生活的拖累,各有各的生活,因此,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同住率很低;另一方面,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并有专为老年人设置的老年人医院;于此同时,英国医疗机构与社区结合,配置老年人健康文员,按照医师的建议的指导定期到老人家中探视,提供医疗康复等方面的建议。
(二)美国——国家社会型老年福利模式
1944年美国成为老年型国家,老龄化发展速度比法国和瑞典快,而且根据相关的统计表明,美国的老年人有220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美国,由政府兴建了大批的老年人福利机构,对老年人提供衣、食住等全方面的服务,在美股的福利机构运作中,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这些机构不仅负责资金的筹集而且还负责养老机构的运作和管理。而且有很多的非营利机构和慈善机构以及其社会自愿者组织会通过上门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我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体系的几乎都存在尚待完善之处。在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刚刚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上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付标准还都比较低,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的第一部应该是完善我国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进程,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度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
三、我国老年福利制度建设的突出成就
(一)老年福利水平不断改善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老年人福利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健全了相关的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廉租房制度等惠民制度与工程,保障金额不断提高,保障层次不断提升,这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状况,总体上实现了“老有所住、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年人的福利水平等到了极大的完善。
(二)老年福利制度内容在不断完善
2011年,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第十八条新增内容,“赡养人与老人分局的,应该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首次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这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史上也是是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也表明了,我国老年人福利制度不仅仅在物质层面,国籍更加重视精神层面对老年的人关照,这更利于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三)老年福利制度进一步落实到实处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8593个,是1978年的4.5倍,床位146.8万张,比1978年22.6万张增长549.6%;收养110.9万人,比1978年16.3万人增长580.4%。各地针对老年人口日益突出的问题,除了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外,还纷纷为老年人开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使社会福利从单纯的院内走向社会大众,拓宽了社会化的路径,同时也保证了老年福利制度的可执行性与可持续性。
总体来说,无论是从福利的受益者——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福利制度的内容来看,亦或是福利制度的可执行性来看,国家的老年福利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老年人的福利需求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老年人有寻求家庭以外帮助的需要
我国实现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需要。据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目前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因此,老年人有对社区帮助的需要,有对居家养老的需要,也有对养老机构的需要。
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我国应当具备了满足老年人寻求家庭以外帮助需要的要求,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2012年GDP达到401202亿元。据统计,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如果按照预计5%的老年人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且政府给予每人每年600元补贴的标准,那么预计补贴53.3亿元,约占GDP的0.01325%。可见,按照目前的国力,将GDP一部分用于安老工程并不困难,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加以经济上的扶持,并不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其次我国传统文化支持老看,“敬老养老”、“共扶共助”是中华民族传美德,不仅国家、社会,而且有很多人都随意通过自己的力量成立一些社会性的扶助机构。因此,在未来,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多渠道扶持养老机构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老年人有寻求较高标准物质保障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提供“广覆盖、提标准”的原则,仅仅能维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停留在“老有所养”的初级层面,不能满足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因此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是未来老年福利的发展趋势,也应当成为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从我国层面要改变老年福利提供的观念,要转变原有的“高覆盖低标准”的理念,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不断发展的老年福利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寻求老年福利制度的资金支持体系,通过社会共同的力量来共同建设更加完善的老年福利体系。
(三)老年人有积极参与社会的需要
当前老年人普遍愿意参加与社会,寻求自身发展。我国全国性老年群众组织已经达到30多个,基层老年群众组织42万多个。此外,我国基层老年人协会已达79.21万个。老年大学的报名人数也逐年增长,“十一五”期间,老年大学学员数量将超过1000万人。体现出老年人“老骥伏枥在千里”的雄心与期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既是人力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又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帮助,要通过政府、社会和公共组织共同努力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积极开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群众组织等福利服务机构,显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必要。
五、我国老年人福利制度模式
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福会福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在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模式的建议。
(一)政府与市场共建型老年福利模式
借鉴法国和瑞典的老年福利模式。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建的老年福利模式,政府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调动经济资源兴办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丰富用于投入老年福利的资金。老年的经济福利和服务福利都有了切实保障。我国近些年来,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这种模式的实践,如上海市民政局举办的淞江社会福利院,广州番禺颐养院,浙江的浦江养老院等。
(二)社区核心型老年福利模式
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采取的是一种民办公助的模式,过分强调了社会部门、社会关系和市场力量的作用,淡化政府的责任。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只负责提供部分建设资金和奖励资金,没有常规性预算。为了实现“老有所养”,使每一个老人都得到最好的社区照顾,我国应该适当加大对社区老年服务的资金投入,并为提供服务的机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同时提供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资金和地皮等,让社区老年服务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良好的发展。
(三)家庭中心型老年福利模式
这种模式应当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提倡,由于这些地区政府的经费省少,老年人举办福利事业的能力相当有限。但是这些地区的老年人的更需要得到照料和关心老年人的观念也比较保守,多希望与子女共同生活。综合这些方面的特点,比较适合参考注重家庭的日本老年福利模式。大力弘扬中国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发挥家庭照顾老年人的功能,注意引导老年人与年轻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使老年人在家庭里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同时社区和老年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适当的支持,比如提供托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护理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员、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照顾等。
六、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合作、合理分工的格局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机制适当引入,非营利组织做补充的机制。具体来说,政府制定系统、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整体老年福利制度的运作提供健全的法律环境。鼓励老年福利领域兴办私营机构,分层次为不同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竞争的压力下,提高老年福利服务质量。政府在此过程中负责监督、维护老年福利市场秩序。同时,大力扶植非营利组织加入其中,每年以一定标准为其进行补贴或免税,并随时监督,定期检查,完善形成“公助民办”的福利格局。此外,还应该采取措施鼓励社会捐助、慈善事业的发展,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解决老年群体需求。
(二)加快培养老年人社会服务工作专业人才步伐
为了提高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使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对已确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应研究其职业标准、资格标准及继续教育标准,扩展其工作内容,明确其职权和责任,提高职业化水平。此外,对原有的非专业社区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确保所有的社区老年服务提供者掌握必要的老人病学知识和专业的社工知识。
篇5
(一)福利国家概念的界定
福利国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福利国家是以“福利”进行界定的一种国家形态,即以统一的、大规模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社会团结和公正为目标的一种国家形态。从狭义上讲,福利国家即指由这些国家所实施的具体社会福利制度。
当前理论界公认的“福利国家”概念的评价指标有四个:1.福利支出占政府公共支出的比重;2.公共支出占福利支出总额的比重;3.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4.福利制度中是否存在力度较大的再分配。其中指标一和二在结构上表明了国家的性质,指标三在数量上反映了国家福利的规模,指标四反映了全民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欧洲主要的工业国家基本都能满足上述四个指标,进入福利国家的行列。
(二)福利国家的模式特征
福利国家是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协调并进的制度模式,其核心是国家主导下的“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模式。因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福利国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同时由于欧洲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各不相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欧洲各国的福利模式也是不同的。考斯塔・埃斯平―安德森(G・sta Esping-Anderson)根据劳动力“去商品化(De-com?鄄modification)”程度和福利受益人身份“分层化(Stratification)”的程度将欧洲福利国家的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由型福利国家、保守型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型福利国家,其特征如下表所示:
二、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同时,由于福利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缺陷,高福利、高税收所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欧洲福利国家纷纷陷入福利制度的危机当中。
(一)充分就业政策难以实现
实现充分就业是福利国家的重要政策目标,也曾是特别引以为豪的社会成就,但这一成就在70年代中期以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以瑞典为例,1981年瑞典的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8万人,占当年劳动力总数的2.5 %。若加上隐性失业人口,瑞典1981年的总失业率将达到5.5%。究其原因,高税收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大量缩减,近而导致失业率上升。此外,福利国家净替代率过高导致了人们工作热情降低,产生了大量的自动失业人员。
(二)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
为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公共开支,而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分增长造成了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了福利国家的通病。据统计,欧洲福利国家1975至1980年间公共开支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法国从22.9%上升到25.8%,英国从19.5%上升到21.4%,荷兰从28%上升到30.7%。为弥补高福利所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得不大举借债,同时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劳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连锁反应。
此外,高税收导致民众逃税现象严重。1978年瑞典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达88%,全部征税占GDP的比重达65%。在这样的福利制度下,瑞典国民收入的相当部分被作为社会保障税和各种福利缴费加以扣除,税后所得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高税收客观上导致了国民对福利制度的普遍不满和严重的逃税倾向。
(三)人民不满与日俱增
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除失业给工人生活带来的困苦。通常,欧洲福利国家的失业保险津贴不到工人原工资的一半,而且实际上大多数失业工人领不到失业津贴,不少失业者只得依靠社会救济和领取施舍度日。据统计,1978年法国的100万余失业者中有45%以上的人得不到任何补贴,15.7%的人每月只能得到450-500法郎,略高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保证工资的1/5。此外,欧洲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仍以过去的产业工人为主,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三、“第三条道路”的福利国家改革
为将欧洲各国从福利制度的危机中挽救出来,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改革理念,其指导思想是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
(一)观念上调整: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第三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强调责任与权利相结合。吉登斯认为,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传统福利制度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滋生了人们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丧失了自主生活的动力,国家自上而下的包办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依赖、道德风险和,权利和机会最终变成了自私和贪婪的动力。因此,吉登斯将“第三条道路“的重点确定为个人自我负责精神和独立意识的培养,他指出“在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当延伸为一项伦理原则。”
(二)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型国家
1.强调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统一。吉登斯承认国家在实现社会公正中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提出国家不应当包办一切。他认为国家应当强调的是人力投资而非一味的直接资助,国家应当从转变就业机制入手,改变传统的家庭模式,促进人民就业,通过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对风险进行“事先预防”。吉登斯指出,传统福利政策的结构性缺陷就在于它主要是为外部风险服务的。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面对的风险不再是可预见的、呈现一定时间规律或具有自发特征的外部风险,所以应当抛弃“事后补偿”的传统福利制度,建立积极的风险管理机制。
3.对传统的福利结构进行调整。吉登斯认为,若福利“只具有消极内涵而且主要面向穷人,则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化”。因此应当扩展社会保障对象以避免社会分化,同时扩大人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使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参与对福利资金的投入。
(三)建立新型福利社会的具体主张
1.变被动的“恩惠式福利”为主动的“进取式福利”。吉登斯认为传统的福利制度是在人们遭受外部风险以后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其进行补偿,这种做法阻碍了公民独立意识的培养,导致公民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因此,吉登斯强调国家应当积极进行“培训和教育性的社会投资”,通过“可供替代的发展方案”提高公民的个人技能,倡导“进取式福利”。
2.吉登斯认为,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被动的补偿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失业工人在失业后通常不会积极地寻找另一份工作,因为领取失业救济金虽然只能维持最简单的生活,但重新寻找工作所能得到的净收入可以维持的生活水平也大致如此,那么又何必再去工作呢?因此吉登斯提出必须变事后的“补偿利”为事前的“预防利”。
3.减少社会排斥,解决不平等问题。吉登斯认为解决不平等问题的重点在于提高被排斥者的社会能力,解决方法主要包括重建公共领域,增加上下层对话;营造公共的生活环境;利用福利制度调节再分配;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增强公民个人能力,等等。
四、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明确国家职能定位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国家的角色到底应该是什么?是公民社会的监督者还是全体公民的保险人?对此问题政治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西方福利国家的改革中,社会民主主义者坚守一整套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自由主义者则将福利制度看作自由社会的敌人。事实上,国家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定位应当根据风险类型予以划分。具体而言,对超出个人抵御能力之外的外部风险,例如工伤等由现代化生产方式引起的不幸事件,国家应通过福利支出弥补公民遭受的损失;对于人为的可控的内部风险,国家则应尽量减少干预,防止理性个人过度依赖国家提供的各种福利而丧失独立精神。
(二)扭转传统福利观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个人出资进行风险抵御的意识是很淡薄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各项制度尚未完善,下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们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风险完全要由自己承担,因此大量储蓄,最终导致内需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事实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承诺在公民遇到困难时国家将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公民个人的自助义务,在国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给个人自愿保险留出一定的空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政府或个人承担,而是政府与个人各应承担多少,这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首先应当明确的。
(三)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考虑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我国在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时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注重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在确定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和支付水平时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保障应当满足全体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二是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即享受社会保障必须以劳动和缴纳保险费为条件;三是保障基本生活原则,即社会保障只确保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四是统一原则,即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须统一。这些原则的提出和实施将会使我国社会保障理论更加丰富和成熟。
(四)构建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篇6
一、现代医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内容
激励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曾对医院中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本文结合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相关研究以及现代医院发展情况,认为现代医院的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方面:
1.薪酬福利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见效的一种制度,同时薪酬福利制度也是医院正常运转最重要的保障性制度。员工对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非常看重,薪酬福利制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较大。薪酬包括多方面内容,如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定额报销、社会强制利以及医院统一福利等。薪酬福利制度的制定也要通过充分的市场薪酬调查,进行严谨的职位分析和评价,从而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制度。现代医院的薪酬福利制度往往会考虑较多因素,如医院的绩效、员工所在科室、员工职称、员工的岗位类型等,以岗位为基础,综合制定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办法。
2.培训制度薪酬福利制度是医院正常运转最重要的保障性制度,而培训则是医院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医院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使员工获取工作中所需的各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员工与管理层的双向沟通,增加医院凝聚力,提高员工对于医院的归属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医院效益。通过系统科学的医院培训体系,员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医院,从而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因此,医院对员工的培训同时也是医院的重要投资。医院培训一般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部门岗位培训、专题学习培训、在职培训、员工进修培训等。现代医学技术和理念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而医学手段和医药的应用需要很高的精确性,因此对于现代医院来说,定期举行新方法和新知识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员工技能,更可以减少生产事故,提高医院效益。
3.奖励惩罚制度奖励惩罚制度是指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激励包括正激励与负激励两方面,奖励属于正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包括颁发奖金、职位晋升等形式。通过奖励的方式对员工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从而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为医院创造更大的价值。惩罚属于负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否定和制裁,包括罚款、警告、记过、降职等形式。通过惩罚可以减少员工对医院不利的行为,鼓励和鞭策员工分发向上。奖励和惩罚二者相辅相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员工的行为。因此医院在制定奖惩措施时需要明确规定哪些行为会受到奖励,哪些行为会受到惩罚,同时在实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奖罚分明。尤其在医院环境下,严格实行奖惩制度是一种有效地规范员工行为的方法,因此,现代医院往往会制定完善清晰的奖惩制度作为一种激励员工的方式。
4.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在医院既定目标下,对员工行为结果的一种衡量和评估,考核的目的在于对员工将来的行为进行激励和引导。绩效考核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尺度考核法(GRS)、交替排序法(ARM)、配对比较法(PCM)、强制分布发(FDM)等。绩效考核的一般流程为:将工作量化、明确工作目标、合理安排员工职责、评价员工表现(包括员工工作效率、目标完成度、工作态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允许员工对考核结果申诉。而现代医院对员工绩效考核方面并不重视,从而导致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和指标的设计,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估机构和监管机制。同时由于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形式相对单一,出发点往往在员工奖金的分配上,因此使得医院自身的战略目标无法很好地实现。
二、采用SWOT模型分析现代公立医院现状
本文采用SWOT模型对现代公立医院面临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表1所示。
1.优势(1)公立医院获得了较多的国家资源支持,发展较为顺利。首先在资金方面,公立医院能够得到国家充分的财政支持,从而能够拥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医疗环境。而在经营规模方面,公立医院往往能够获得较大的经营面积,打造综合性医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创造更多地价值。(2)在人力资源方面,公立医院由于具有完善的设施条件,能够创造更好地医疗和科研环境,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名誉和声望,从而可以吸引到更多更好地医学人才,更好地致力于疑难杂症的解决,在人才之间也可以产生规模效应。
2.劣势(1)盈利是民营医院经营中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好的医生是医院树立口碑,建立品牌的重要条件。因此民营医院往往会不惜花费重金,给出较高的薪酬来聘请医学人才。相比而言,公立医院在薪酬方面则低于民营医院。(2)现代医院正处于转型期,医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还在于提供良好的服务。我国公立医院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够,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不断发生,一方面患者抱怨医生不敬业、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多有抱怨,从而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严重影响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形象。
3.机会(1)随着民营医院的不断兴起,医院产权正在向多元化逐步迈进。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产权归于国有,经营目的并不在于盈利,而是在于为人民提供更好更专业的医疗服务,能够得到比民营医院相对更多地资源和政策扶植。(2)自2009年“推行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新医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在全国推行开始,国家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在试点医院试行。尤其随着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向公立医院提供补偿方案的实施,新医改或为公立医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威胁(1)公立医院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品牌影响力较强,因此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基础设施方面,人们对公立医院的要求都很高。在较高的期望下,一旦公立医院的医疗手段和服务内容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就极容易在患者及家属之间产生不满情绪,从而相较于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2)随着我国对民营医院政策和管制的放宽,全国各地出现了形形的民营医院。民营医院以营利为目的,在经营机制上创新颇多,不论是在规模还是经营内容上都不乏特色。同时,民营医院在医疗过程中还注重提高服务水平,并将医疗服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发展较好,管理严格的民营医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这些民营医院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公立医院也造成了不小的竞争威胁。
三、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发展建议
公立医院是国家为人民提供医疗保障的重要平台,经营职能就在于为公众服务。根据上文对公立医院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本文结合现代医院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内容,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1.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提高医务人员薪酬福利水平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不仅是公立医院应对民营医院高薪聘请人才竞争的策略,更能够对医务人员造成良好的激励效果。完善的薪酬体系包括三方面:基本薪酬、可变薪酬以及福利制度。基本薪酬是医务人员完成基本工作即可得到的保障性工资,是薪酬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可变薪酬是对医务人员的一种激励性薪酬,如绩效奖金、加班补助等都属于可变薪酬。可变薪酬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对医疗环境做出灵活的反应。福利制度重点在于为医务人员提供精神上的激励,包括带薪假期、报销政策、住房补助等。
2.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人才的竞争是医院竞争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公立医院较易吸引到相关人才,而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医院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而又快捷的方式。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对职业精神的培训和对专业技术的教育。对职业精神的培训是指及时向医务人员传递近期政策信息,并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服务精神,使其在工作中与时俱进,时刻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专业技术的培养是根据医务人员发展方向和岗位的不同,定期举行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帮助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技能,从而为医院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人才。
3.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奖励惩罚制度绩效考核体系是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的重要实践手段。公立医院在运营中,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优质、廉价的服务,也要保证医院可以长久持续的运营。因此,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仅可以对医务人员产生激励效果,还可以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促进其效益增长。与绩效考核体系相关的是奖励惩罚制度,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来配合。人事部门需要对员工进行考核后,而对于达到要求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同时对于未达标的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同时要保障可以严格执行绩效考核体系和奖励惩罚制度。
4.注重对医务人员的情感激励医务人员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员工,人们将其置于较高的道德高点,同时他们自身往往也会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和精神方面压力。因此,公立医院人事部门应尤其注重对员工进行精神方面的激励和关怀,例如定期举行心理减压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工作需求以及给予员工荣誉表彰等。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751.05 文献标识码:B
鼻咽癌是我国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极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因此颈部淋巴结引流区需要进行照射,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颈部皮肤会逐渐出现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皮炎是因放射线导致局部皮肤发生进行性坏死、血管挛缩和(或)局部微小血栓形成,进而加重缺血、缺氧所致。严重的放射性皮炎会影响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者可影响原发肿瘤放疗的继续进行,从而影响治疗效果[1]。已有大量文献证明,金因肽可促进放射性皮炎修复,促进受创皮肤愈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但金因肽与复方磺胺粉联合使用治疗重度放射性皮炎的疗效如何还待临床观察。本科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出现的鼻咽癌III度放射性皮炎患者,比较金因肽联合复方磺胺粉与单纯使用金因肽和单纯使用复方磺胺粉的疗效差别。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疗后出现III度放射性鼻炎84例,纳入对象无糖尿病、无磺胺过敏史、无金因肽过敏。其中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设为复方磺胺粉治疗组,2012年9月~2013年4月收治的28例设为金因肽治疗组,2013年5月~12月收治的设为金因肽联合复方磺胺粉治疗组。复方磺胺粉治疗组中男21例,女7例,年龄36~72岁,平均(43.1±12.1)岁。金因肽治疗组中男23例,女5例,年龄38~71岁,平均(42.9±12.4)岁。金因肽联合复方磺胺粉治疗组中男22例,女6例,年龄35~78岁,平均(41.9±13.4)岁。3组中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出现II度放射性皮炎后,无菌操作下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创面,清楚脓痂和渗出物,用无菌棉签拭干。复方磺胺粉治疗组:将复方磺胺粉均匀涂洒在整个创面上,2次/d。金因肽治疗组:将金因肽均匀喷洒在整个创面上,2次/d。金因肽联合复方磺胺粉组:现均匀喷洒金因肽至整个创面后,再立即涂洒复方磺胺粉,2次/d。所有患者治疗时创面均充分暴露。
1.3疗效评价 我们通过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制定疗效标准如下:连续治疗5~7d后疼痛消失、创面无渗出且结新痂为治愈;治疗7~9d后疼痛减轻、创面无渗出为有效;治疗10d以上,症状稍减轻,但仍有渗出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结果
见表1。
注:*表示P
3讨论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放射性皮炎是放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根据肿瘤放射治疗组(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评定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2]。具体如下:0度:无变化;I度:滤泡、轻度红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度:明显红斑、斑状湿性皮炎、中度水肿;11I度:融合性湿性皮炎、凹陷性水肿;IV度:坏死、溃疡、出血。鼻咽癌放射治疗中,上颈部皮肤照射剂量达到甚至超过50Gy,阳性淋巴结表面皮肤照射剂量更高,因此,II度及以上放射性皮炎时有发生[3]。
金因肽即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可促进皮肤与粘膜表面的DNA、RNA和羟脯氨酚合成,从而加速创面表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4]。但我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单纯使用金因肽对具有脓性分泌物的创面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金因肽无抗炎作用。细菌分泌物可形成假膜,降低金因肽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复方磺胺粉可显著抑制细菌生长,并保持皮肤干燥,因此,我们将金因肽与复方磺胺粉联合使用,结果表明,联合使用2种药物治疗III度放射性皮炎的效果优于单药治疗效果。
4 护理
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不仅与局部照射剂量有关,与放疗期间的局部护理也有密切关系。
4.1心理护理 入院后即开始对患者进行有关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皮肤、粘膜放疗反应进行告知,介绍成功病例,提高患者对鼻咽癌放疗的认识,减轻患者恐惧及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4.2皮肤护理 放射治疗开始后,需尽早告知患者保持皮肤卫生,尽量着低领柔软宽松衣物,避免衣领对颈部皮肤的摩擦。避免搔抓、擦洗、忌用热水、忌暴晒,以减轻局部的皮肤反应。
4.3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纤维素、低脂饮食。如鱼肉、瘦肉、新鲜蔬菜、果汁等,如出现因咽部反应进食困难患者,鼓励患者进流食,并根据已知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5结论
金因肽联合复方磺胺粉治疗鼻咽癌III度放射性皮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金因肽和复方磺胺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正确及时的护理指导有助于患者完成放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徐敏,李建彬,田世禹.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7):1354-1357.
[2]谷铣之,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2:1108.
篇8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问题探究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39-01
1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等情况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更需要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如果偏离教学目标这个靶子,尽管教师下了不少功夫,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对于通过教师讲解就能领会的问题,一般不要列入。比如,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一目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三幅图和《权利法案》中的部分条文。三幅图分别是:英国议会大厦(附有说明文字)、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设计了如下问题,要求同学们思考:(1)图片中的议会大厦说明了英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传统?(2)图片中人物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何时完成的,其标志是什么?(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给胜利的掌权者提供了怎样的借鉴?(4)从《权利法案》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扩大了议会的哪些权利?(5)从以上的思考中,你能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吗?(6)英国政体的这种政治设计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以上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权利法案》制定的背景、必要性、内容和作用来展开,注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思考,踊跃回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 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一目时,就可以引用一句典故“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来设问:国王为什么不能进(老百姓的屋子)?这体现了《权利法案》的什么特点?这个比喻很形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更能很好的使学生深刻理解《权利法案》王权受限、法律高于王权的特点。设置有趣味的问题的方法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
3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高中历史平时的训练或考试题中,我们往往所遇到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平平坦坦”的,而是有梯度、有层次的,大都是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再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最后还有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或综合。这样做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所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由弱到强地激活,使学生的思考渐入佳境,得出的结果会更接近正确答案,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效益。仍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权利法案》的制定为例,问题的设计顺序是:(1)图片中的议会大厦说明了英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传统?只要根据文字说明即可得出的正确答案;(2)图片中人物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何时完成的,其标志是什么?利用课本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回答问题;(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给胜利的掌权者提供了怎样的借鉴?需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才能解决问题;(4)从《权利法案》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扩大了议会的哪些权利?必须归纳概括历史事物,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难度再加大;(5)从以上的思考中,你能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吗?考查对所学知识的高度综合能力;(6)英国政体的这种政治设计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答案应与现实相联系,并非固定。
4 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方便学生讨论探究,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构思,预设好探究的方案和结果,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交流、探讨过程中发现、获取新知识,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比如在学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教师提问:什么是福利制度?你怎么认识西方的福利制度?对于第一问实际上学生都知道,无需探讨。而第二问则比较笼统、空泛,不方便学生探讨。我们可以转化一下问题,通过阅读材料:对于一个德国公民来说,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这样,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福利制度,并能归纳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
5 问题设计要有联系性
篇9
事实上,收入分配模式只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与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基本经济制度之外的收入分配模式。因此,讨论收入分配模式,不能离开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讨论。而在整体改革大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恐怕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
那么,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模式以界定收入分配?我认为有5个基本问题需要作出回答。
首先,是计划体制还是市场体制?中国不能为了追求平均主义而偏离市场经济轨道,或倒退回计划经济时代。上世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在实践中的失败,已清楚地告诉我们哪些事是不能做的:不能因为暂时的社会不公而否定市场,用政府分配代替市场分配,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否则,每个公民必须放弃个人自利,把自身命运的决定权和收入的分配权交给上级和少数金字塔顶端的决策者,给了政府过大的决策权力,也使滥用权力或轻率错误的经济决策成为可能。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这条路违背多数人的利益,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重大灾难。
其次,是原始市场还是现代市场?中国需要现代市场经济,需要自由竞争,需要在竞争中鼓励进步、淘汰落后。但这种淘汰是指资源重组,而非人身淘汰。中国不能重走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丢弃的完全自由放任、“丛林法则”式的原始资本主义。这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承认和保护市场竞争带来的收入差别和社会差别,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把收入差距限制在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后者则单纯强调私人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一切政府干预,主张把经济活动中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目前,国内关于市场经济是好是坏的争论,常常没有区分清楚这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
第三,是权贵资本主义还是公平竞争?市场经济之路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权力与资本结合,通过钱权交易把公共资源转化为私人财产,形成少数侵占社会公众利益、把持经济命脉的既得利益阶层或,形成高度垄断的市场;另一种是权力在公众监督下行使,市场按公平竞争的原则运行,鼓励提高效率和创新。前者不仅造成巨大的社会不公平,也导致经济效率的丧失,把社会引向腐败和停滞、倒退。而只有在公众监督下运作的权力和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才可能是一个和谐、高效、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欧洲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和拉美国家在20世纪后期的历史经验都证明,当收入分配严重向少数人倾斜,而把大多数人抛在一边时,它带来的经济失衡和社会冲突早晚会导致体制发生改变。
第四,是低福利还是高福利?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能够并需要在确立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建立一套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福利制度,以保证全体公民基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条件。但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上,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标准不能过高,不能超过经济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变成未来发展的沉重负担。希腊等南欧一些高福利国家发生的严重债务危机,就是前车之鉴。不过,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福利过高,而是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福利和保障。简单概括,中国目前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原则应该是:相对低水平的福利和保障,全社会公众的全面覆盖。
第五,是国富还是民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使全体人民走向富裕和进步。GDP增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但不是目标本身,国富民穷更不是中国应当选择的模式。在政府、国有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上,政府不应集中过多资源,国有企业不应与民争利,尤其要防止凭借政府权力假公济私和国有企业垄断,侵害公众利益。
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制度以保证政府收入有节制,公共资源使用有限制,保证公共资源用于公共目的。我们需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保证公共资源管理在阳光下进行,让公众能够监督,其使用需要符合公众利益,而不能允许挥霍滥用,更不能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篇10
■引以为傲的“大锅饭”医保出现问题
德国现行医疗保险体制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根据法律规定,收入在一定标准以下的国民有强制性义务在250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中选择一家参加保险;而收入超过该标准的国民可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德国8200多万人口中,90%以上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其余参加私人医疗保险。
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付一半,按照一定比例从工资中扣除,一般约为14%。缴费基数设有封顶线和保底线,即工资超过封顶线的部分不再额外征缴,工资收入在保底线以下的可免除缴费义务。儿童原则上跟随父母名下,不需要缴纳保险金。
政府每年根据情况对封顶线和保底线的标准进行调整。保险费取决于投保人的经济收入――收入多者多缴,收入少者少缴,无收入者不缴,但投保人享受的医疗服务没有任何差别。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曾被德国人引以为傲。但这套行之有效的保险体制发展到现在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是过分追求团结互助的宗旨使得健康保险如同吃大锅饭,投保人、医院、药房、保险公司任何一方都没有降低医疗费用的意识,医疗费用年年增长,保险费率也年年递增。收缴保险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法定医疗保险公司赤字严重。
施罗德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制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规模革新,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及早诊治计划,另一方面要求投保人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改革后,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占整个卫生事业支出的比重从2003年的60%降至2004年的56%,而私人保险支出比重上升,暂时缓解了医保支出无限膨胀的被动局面。
默克尔上台后,将医疗改革作为其内政的重要内容。2007年2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新的医改方案,其核心举措是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卫生基金”,通过税收为医疗保险体系注入更多资金。根据这项方案,私人保险公司必须提供类似法定医疗保险公司那样的“基本服务”,鼓励保险公司进行更多的市场竞争。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不堪重负
德国的其他社会福利制度也因为过于“优越”而不堪重负。
在“社会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善:婴儿刚出生,父母就可以得到抚养费,大学生可申请助学金,失业者领取救济金,退休者享有养老金,死亡后还可得到丧葬费。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无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的德国公民都可以享受。德国还有许多法律保护劳工的权利,特别是残疾人和妇女等群体的权利。
这一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来源主要靠税收和社会保险金。除所得税之外,德国职工还须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医疗护理等国家法定的社会保险金,社会保险金占德国职工收入总额的约40%,其中职工和雇主各承担一半。
庞大的福利开支意味着高昂的劳工成本。为了降低成本,企业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这导致德国失业队伍的扩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负担的增加。
施罗德政府时期实施了名为“2010年议程”的改革计划,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和企业的收入,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逐年削减失业者的救济金,并加强再就业培训,对拒绝再就业者予以削减救济金惩罚;推迟甚至暂时冻结退休者养老金的增加等。
默克尔上台后,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将法定的退休年龄从2012年起由65岁延长至67岁,提早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会减少0.3%。目前,德国单身失业者失业后5年内能够领取的失业金,已降至失业前净收入的36%。
由于政府的改革计划触动了广大选民的根本利益,各项改革法律的出台都遇到阻力。
■应对老龄化的养老金倾斜
布莱尔政府1997年执政以来,在英国建立了养老金信用体系,增加了冬季取暖补贴,并且使国家基本养老金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增长。政府还实施养老金领取者的最低收入保障,使200万养老金领取者摆脱了绝对贫困,100万人脱离相对贫困,养老金领取者的收入持续增长。
2002年英国推出国家二级养老金制度,为没有纳入国家养老金体系的低收入者提供养老保障。2004年的《养老金法》,使大约1000万参与薪水养老计划的人,可以在雇主破产或养老金不足的情况下获得赔偿。
2006年英国政府制定了长期养老金计划,强化基本国家养老金体系和二级养老金制度,雇主为员工设立个人账户,介入员工养老金储蓄,到2050年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8岁等。
2006年11月公布的《养老金法》草案,主要关注国家养老金事务,为国家养老金改革提供立法基础。根据新的《养老金法》草案,到2010年,3/4的女性将有权享有全额国家基础养老金,而在此之前,只有约50%的女性是受益者。到2020年,有权享有全额国家基础养老金的女性将增加到约90%。养老金改革草案通过将个人收入与养老金挂钩等方式,确保今后将更多的钱用在养老金领取者身上。到2050年,那些几乎一辈子都工作或照料老年及残疾人士的人,退休后每周可以领到约135英镑的国家养老金。
老年人中的贫困人口是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对象。英国政府推出了“支持老年人计划”,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控、个人安全、情感支持、咨询与忠告、帮助理财和申请救助等各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