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工程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种苗繁育、森林营造、森林管护基本知识,具备种子生产、林木育苗、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和林业规划设计能力,从事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林地经济开发、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以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等方向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林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环保、林业、农业、水利、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单位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生物、土壤、水质监测和净化、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在:林业规划设计院、林业局、林场、林业站、营林企业、林业公司等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森林资源监测、营林企业管理、林业职业经理人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农、新能源、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农/林/牧/渔;
2 新能源;
3 建筑/建材/工程;
4 房地产;
5 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在林业技术员、景观工程师、园林工程师等岗位工作,大致如下:
1 林业技术员;
2 景观工程师;
3 园林工程师;
4 项目经理;
5 农艺师。
篇2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基础兽医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的生命科学实验班,是农大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主要进行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任何一个人、一个学期内同时有两门专业不及格就失去了在实验班继续学习的资格,将被迁送回原专业。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葡萄酒专业除了学习与食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葡萄酒相关的知识,包括从种葡萄到葡萄酒生产的全过程。学院还有自己的酿酒厂,设备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
农学和生物技术学院涵盖了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和果树学,并且这5个学科已基本建成功能较齐全、设备先进、研究条件良好的开放性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农学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生命科学学科了,其下设的四个本科专业中,有三个是本硕连读的基地班,基地班的学生待遇十分优厚,八成以上的学生直接被保送攻读研究生。
园艺学本科设有园艺、园林、林学(含茶学方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食品科技学院是一个比较有“口福”的学院,因为他们在上食品加工实验课的时候,可以亲自加工各种食品,甚至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开发新食品,当然了,对于实验结果的验证就是品尝了。
水产学院是全国农业高校中最早成立的水产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中央直属研究单位均设在武汉地区,这也给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是最有威望的一个学院,它下设的专业好多都是近几年报考的热点,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科研性很强。
动物医学也是不可不提的专业,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从事兽医行业,而且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该校最有名气的文科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葡萄酒学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生产、销售、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院。成立了国家评酒员培训基地和全国葡萄酒、果露酒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站。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的特色是以农业为根本,生物技术为特色,只要涉及大农业方面的,包括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资源环境、农副产品加工等都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重点内容。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预防兽医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东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是东北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
农业大学当然是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工程等等,食品科学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乳品工程,都是东北农大的特色。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是比较推荐的。
南京农业大学
食品类和动物医学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食品类是最热门的学科,动物医学在整个亚洲都有一定优势。
南农是老牌的农业院校了,就业也是不错的,动物医学薪水很高,不过就业面是有一定限制的,毕竟宠物医院还是新兴行业。
土地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金融专业在省内也是比较有名的。
北京林业大学
林学专业的学习很有特色,学生不仅要学林业相关的基本课程,还要学习相关的如气象、土壤和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给这个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这个专业也逐渐变得热起来。北林在这个专业方面优势非常大,它有12个主要野外教学科研实习试验基地,给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机会。
园林专业培养高级园林综合人才,但要求学生具有绘画基础和形象思维素质。
此外,北京林业大学的植物学和木材科学与技术也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专业,比较具有特色的学科还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在教授学生林木等相关基础知识之时,还会让学生了解一些经济管理的内容,构成全面型人才。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该校骨干专业,实力很强,理经结合,教授的内容覆盖面广,毕业生首次就业成功率较高。
野生动物资源专业是我国的元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野生动物管理学和动物生理学。学生可以在了解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的知识之余,掌握一些人文和管理知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
地质学科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地球物质科学、地球表层科学和地球动力学三大学科群的研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珠宝学院是我国第一个宝石教育高等学府,有着中国“珠宝教育的摇篮”的美誉,它不仅是我国仅有的三个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站之一,也是全国最有权威的宝石鉴定检测中心之一。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传统特色专业之一,在全国同领域有很高的名气,就业率每年都居高不下,待遇特别好,但是勘探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所以不建议女生报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
石油工程专业是中国石油大学实力最强大的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了考研,而且通过率非常高,出国的机会也比较多。
化工学院是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为特色而成立的学院。化学工艺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从2000年开始,化工学院每年选拔部分品学兼优的大学三年级学生与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联合培养,可获得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中国石油大学非常具有特色的专业之一,毕业生一般都是到全国各大石油公司从事相关工作,待遇非常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总部在徐州,北京是独立办学。
篇3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林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66-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都在不断创新和研发新的材料,而每一种新材料的使用,都能够引起一次技术上的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可能是世界性的。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领域分别为材料、能源和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发展迅速。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工科类专业统一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出台的专业建设指导精神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产业[1]。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00年10月,专业的建立基于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利用等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由我国木材胶黏剂领域知名专家顾继友教授组织创办。在十几年的不断实践探索中,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发展平台,明确培养目标,凸显了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兼具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依托院校优势,打造品牌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建平台”项目重点院校。学校是以林科为发展优势,以林业工程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建立之初就显示出专业的优势,它是在天然高分子开发利用、生物质复合材料、高聚物合成、合成树脂胶黏剂的开发等领域都较成熟完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厚基础的专业优势。专业发展迅速,于2003年获批建立“生物材料工程”博士点学科,2006年该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10年进入“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行列,目前是东北林业大学的重点专业。专业涵盖了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和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方向。其中胶黏剂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尤其是木质基材料用胶黏剂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行列;专业的另一个特色是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在木塑复合材料、木质素、蛋白质、淀粉等生物质材料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本专业有三门课程“胶黏剂与涂料”、“生物质材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入选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东北林业大学作为林业院校的领跑者,有着林业院校的优势。为此,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以林业院校优势为依托,支撑学科“生物材料工程”在科研方面以天然高分子为核心,以生物质复合材料、胶黏剂、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特色研究方向为重点。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更体现林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优势特色。在近十几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也在不断的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既重基础,又宽口径,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林业院校品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高等院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随着目前人才市场化程度的日益高涨,如何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不同的学校、专业应根据人才需求、本身专业特色以及学校优势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我们总结了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偏差,积极探索出“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发展方向、内在潜质,按照发展方向和个人选择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就业、继续深造、出国深造等几种类型,以此为前提在课程设置、实践动手能力、毕业论文和设计、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广泛,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在聚合物合成、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开发研究、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种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培养过程,提升教育实力
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各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相互关联成更大的、完整的学科体系[3]。这就要求现代大学教育要有更广博的知识背景,更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及开阔的学科视野。只有在大学科平台上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采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4]。
为满足国家林业科技的战略需求、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重点突出“林产”特色,构建相关的学科课程体系。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主导思想,构建学科基础课;结合专业方向的特色,构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程;同时完善交叉学科的渗透,构建开放性的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修,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和学科带头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专业管理制度,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业教师团队;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定期在学院及学校范围内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专业教师牵头,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大胆创新,认真观察;创建具有自己学科发展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创新实验室,建立以专业教师牵头,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训练团队,在保证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从大一新生开始实行“导师制”,提倡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开展批判式学习,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知识,用发散的思维研究知识[5]。
(二)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来自于生产实际,学生通过走进工厂、校企合作单位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凡事不再依赖教师、依赖课本,是完全意义上的实践;学生通过实习较早地熟悉了工作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对待就业问题不再盲目,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另一方面,工厂在实际生产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为企业解决了遇到的实际问题,节约了用人成本,并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所收获。“研学结合”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导师的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及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导师指导学生更直接、更具体,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结合科研实践培养专业人才是专业建设大力提倡的,专业教师积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突出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和实验室,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到企业现场观摩,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将理论和生产结合,学生将学习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反馈实习内容。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案,健全实习质量保障体系。为此,专业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依据指导教师的特长进行分工指导,邀请具有培训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模拟。学生的整个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和设计紧密结合,实践过程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不断探索高等学校专业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林业院校还是各类地方高校,都在努力地积极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东北林业大学在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实践中,既结合了传统的专业优势,又不断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Z].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8.
[2]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6,(1).
[3]曹赛先.一流大学的大学科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4]陈峥滢,秦毅红.大材料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
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1).
[5]熊建辉,付刚.林业特色学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篇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就业方向主要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主要课程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环境监测等。
篇5
一、福建林业和林业产业概况
福建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我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4.2毫米),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适合林木生长,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林分综合生长率达8.66%,明显高于全国林分林木平均生长率4.47%。且区位优势明显,是林业对台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二是福建生态环境优良。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290万亩,占林地30.8%。自然保护区85处(国家级10处、省级22处,市县级53处)、保护小区3300处,保护面积占陆域面积6.8%。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省级128个。据专家评估全省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超过7000亿元(不包括沿海防护林);全省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7.8%。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优的省份。三是福建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业用地1.3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75.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林地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其中竹林1490万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4.8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其中人工林蓄积量1.9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木本植物1943种、陆生野生动物828种,均占全国1/3。四是福建林改全国率先。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又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有效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和“国家得绿,林农得利”目标,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五是福建林业产业发达。年产商品木材近600万立方米、毛竹2亿多根,人造板、松香、活性炭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境内外上市林业企业15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3枚、省级名牌产品156个,省著名商标92枚。201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56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涉林人口约占农民总数的四分之三,涉林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1年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082元、增加365元,约为全省农民增收贡献5个百分点。截止至2012年福建省在境内外上市的林业企业已达17家,是全国林业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今年来,有9家林业企业入选2012年至2013年度福建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名单,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枚、“福建名牌产品”55个。
1.福建林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木材:2010年全省木材生产完成1455.4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51.7万立方米。2012年1-5月全省累计完成人造板498.8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64%;木地板23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96%。木质家具完成771.43万件,比上年增长23.65%;纸浆16.17万吨,比上年降低9.6%;机制纸及纸板249.29万吨,比上年增长9.33%。
2.出口增速保持良好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新市场开拓,林产品出口仍保持平稳增长,但较去年同期增幅放缓。2012年1-5月累计实现出货值7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月份完成出货值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3.6%。
3.林业经济效益增长平稳
2012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96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累计完成销售产值93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产销率97.32%。
二、我省林业产业存在问题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业投融资政策不健全,投入资金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林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林业投资以政府投资和社会公益性投资为主,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性投资只是辅助部分。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向前发
展,林业建设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发展和保护资金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林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我省林业产业对策思考
1、要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为林业重点工程区的替代产业、主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替代产业的壮大,实现林业产业向非林产业转移。在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同时放开小企业,大力调整林区资源利用结构和林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经济结构。国有林区应当尽快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局面。可以鼓励林区林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野生动物养殖、生态旅游和花卉盆景种植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要为林业产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天保工程中的富余分流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分流职工的转岗培训,促使下岗、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要为林业劳动力转移到林区外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便减少人类生活对森林的依赖,促进森林保护。
3、要健全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
首先,确立公共财政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使政府投资林业法定化,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范围,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第二,继续实行林业治沙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吸引低成本保险基金的介入、加大对造林投资主体的信贷扶持;第三,拓宽林业建设的社会资金渠道,广泛地向社会筹资,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补偿受损者政策;第四,建立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国家公益林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森林生态效益交易市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自我积累;第五,为完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提供政策保障,必须制定林业优惠政策和林业税费减免政策。同时,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转让市场。
4、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最近,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提出今后将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意见》指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的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中显示出强劲动力。在《意见》中还提出了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推动地方性法规制定,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将森林旅游发展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林业基本建设中央投资计划,扩大林业信贷对森林旅游的扶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这个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我省发展林业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发展森林旅游业,这也同时是一个新兴环保的产业,是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5、积极发展林业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目前林产工业企业许多在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这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发展的一种积极选择,例如人造板企业向上下游、木地板企业向整体家居的拓展。东方不亮西方亮,多元化的优势可分散经营风险,品牌有延展空间,销售终端有互补优势,消费者有一揽子解决的方便。但问题是拓展的目标与资源是否匹配,如企业家的驾驭能力,各个层次人力资源的招揽和使用,企业的融资能力,设备、技术、物流等条件以及运营的经验,新品类终端产品售后服务能力的建设等,甚至要考虑到新
项目建设和试产期老项目的营业收入能否支撑企业,其经营现金流能否满足扩张愿望在总量和时间上平衡。
篇6
关键词:林业;林业产业化;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林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于林业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是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缓解木材等林产品供需矛盾,发展生态物质能源工业,促进林农就业增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也就成为了一种大势所趋。
1 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产业,是处于微观经济细胞与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产业化,则是依据相互关联原则,对产业组织进行充分整合,以使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行为。林业产业化是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以发挥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区、分类生产和协同合作等经营方式,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化是林业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重构,有力推动了林业现代化进程。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处于瓶颈状态,具体表现为林业各生产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木材及其加工产品产值比重高等。推进并加快实施林业产业化,是在林业产业合理组织与布局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发挥森林多种功能、高效创造多重价值为目的,优化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协调产出,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原则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产业化涉及到产业内部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各种关联。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林业产业化目标,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 生态良好原则
生态良好,是指在确保森林系统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森林资源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本要素,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当前,林业部门提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现代林业建设总体思路,要求各林业生产部门应采取合理的经营行为,避免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无序破坏,促使林业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2.2 科技先导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先导,即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各领域,如,以先进的资源培育技术、木材深加工技术、非木质产品加工技术等推动林业生产的现代化,以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林业生产的现代化等,切实提高林业经济的科技含量。
2.3 利益协调原则
利益协调,即各生产要素、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作关系。林业产业体系十分复杂,涉及到林业行业内部及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各利益主体,如林农、林区集体、林业企业等,只有建立起合理的经营和利益分配机制,才能科学、有效协调这些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2.4 区域优势原则
区域优势,即依据本区域内的实际条件和特点,有选择性地实施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现实情况,林业发展道路和策略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只有从现实出发,在考虑到本地区森林资源保有量、林业主导产业等多种要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结构合理布局,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 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推进林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业科技含量,可以采取培育林业特色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等有效策略。
3.1 促进生产经营规模化
规模化生产经营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路径。可以通过推行山林折股、收益按股份配制度,采取租赁、拍卖、合作等多样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实现森林资源、劳动力力、生产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规模化培育和集约化经营。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所在。政府应建立专项扶持资金,针对区域内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林产品生产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着力培育出龙头企业和优势主导产业,壮大本地区的林业产业集群,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强林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本地区林业产业的发展。
3.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林业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构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专业性与综合项目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进程。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推动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林场、家庭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这些机构进行自我完善,并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可以支持、引导和促进林业中介组织机构健康发展,如组建地区林业产业协会,并使其为广大和林农林业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优质高效的服务。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主体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产业化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应当深入探索林业产业化的具体原则,采取促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有效策略,为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耿玉德.林业产业化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林业工程;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S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77
1 林业工程技术发展意义
1.1 贯彻实施以林养林的方式,为林业经济发展创造效益
以林养林的发展方式有着多样化,可以通过经济林果养林,可以通过林木加工养林,还可以种植苗木养林这些都是经过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种植户可以通过林果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等以林养林方式来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林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也充分的说明了办法的可行。
1.2 引入先进品种,提高林业发展速度
推进林业发展需要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借鉴国外的发展成果和先进的技术,要发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的经营方式,推广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农作物或者林业树种。发展乔灌混交、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的生态种植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机会,创建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多方共赢的全新发展模式,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总效益双收的局面。
1.3 全面负责林业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国家林业部门对林业工程的建设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和职责。林业部门受国务院委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林业工程实施相关法规、原则、办法、政策、规程等对新建或者在建林业项目实施监督、指导、检查、调控、协调等工作,但施工交由地方全面负责。当林业部门在根据相应的法规和行业准则对林业工程施工中的资金、工程质量、数量进行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纠正并总结经验教训并推广到其他项目中,保证林业工程项目顺利的进行。地方作为林业工程的主要施工方对林业工程的建设负全部责任。因为施工中的各项组织工作、实施的规划、任务、落实情况检查等都由地方执行。所以地方工作的态度以及方式和方法会对工程施工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 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发展林业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使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遏制,保护物种存活的多样性,确保林业产品的产出速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引进先进品种进行种植,根据地理及用途重新划分天然林和用材林,更好地保护天然林资源并且充分利用用材林,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向进行优化整合以达到保护和培育林业资源的目的。实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坡耕地退耕还林、根据地理条件选取适当的树种在合适的地域种植,使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遭到破坏的植被得到回复,并且利用法律手段对毁林开荒的行为进行制裁,建设重点保护工程。虽然我国林业资源很丰富也在不断地发展林业建设,但我国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也非常大,所以要建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林业资源,这样就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林业工程具体管理工作
3.1 建章立制
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为了使林业项目发展更加健康,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其中有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林业项目管理办法等,促使林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规章制度更加的完善。在林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项目进行全程的跟踪,z查资金的使用情况。政府部门通过利用林业工程监督、检查和决策权力使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化,实现各方的相互牵制、相互配合达到建设高品质林业工程的目的。
3.2 实行项目责任制
确立项目行政领导责任制,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任命项目总负责人,明确各专业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在项目开始之前是十分必要的。项目责任法人在林业项目中是不可或缺的,在项目前期进行项目项目策划和资金筹措,在中期对施工进行管理、在后期进行债务偿还和资产增值,对整个项目起到全面负责的作用。
3.3 实行招投标制度
为了使我国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可以根据我国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工程建设前进行招投标管理。由于优秀的总包单位对于林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更有经验,更能将各生产要素完美配置,可以降低费用成本,将总造价降到最低。所以在工程开始前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管理机制,对投标单位执行优胜劣汰的原则,这样才能吸引有实力的施工队伍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想要保证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方式,加快林业技术和勘探技术发展的步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发现新林地,使林区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林区生态林;生态林补偿机制;农民增收
1引言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的根本出路和首要任务。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国策,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尽快实现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目标,补偿机制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条件和要求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创新。
2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福建省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是在不改变林木所有权的前提下落实管护主体。管护主体只有限制性的经营权、有限的处置权和政策性补偿与限制性利用的收益权。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所有权的基础上,以落实管护主体为核心,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利、政策性补偿与林下利用的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有利于林农权益的维护,有利于生态公益林质量的稳步提高。各级政府大力宣传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保护的责任意识;县镇政府应加强对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监管,确保管护责任的落实;村级组织对辖区内的生态公益林的监管负有直接责任,除了发挥村级组织的监管作用外,要通过聘用专职监管护林员来强化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督管理;林业部门要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与商品林承包收益挂钩的监管办法,确保经营者在管好商品林的同时,自觉保护好公益林。通过均山、均权、均利方式,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的管护权、收益权,体现集体所有是集体内部成员共同所有,即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坚持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生态公益林林木所有权不得买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依法开展生态公益林资源的经营和限制性利用。
3林区生态林的现状以及生态林补偿机制的不足
3.1林区生态林的现状
闽江上游生态林虽然有特殊的生态功能,但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就业情况不乐观。将闽江上游划分为生态涵养区之后,一些原有的水泥、采矿等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企业相继被关停,使得就业容量和财政收入进一步减少,而替代原有企业的新产业尚未建立,地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缓解这些矛盾。另一方面,生态林补偿机制现目前还不完善,所以就需要查找现有生态机制的不足,并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
3.2现有生态林补偿机制的不足
福建生态林补偿机制已走在全国前列,并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由于福建沿海经济发展速度快,有些地方不能及时适应沿海城市和谐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完善。当前不足有以下表现。
3.2.1尚未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态功能区
2001年《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中生态公益林经营区林地总面积4278.41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0.6%,由于城市发展部分生态林以地质灾害等理由被调出,调进生态林也是林相破碎,早期根本没有调进,造成生态林面积缩水,不利于生态涵养区稳定发展。
3.2.2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太过笼统不够细化
2001年《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是要发展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作为保障体系提出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引导林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但现目前林区发展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因此在具体落实上还不能完全根据各地特点进一步考虑具体细化发展规划,尚未形成有较高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生态林产业体系。
3.2.3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尚不完善
福建省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林业发展的深入,现有的补偿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1)现行的补偿制度更多考虑的是“养山就业”,补偿途径主要是按面积和人头计算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本质上演变成按山林权属人人有份的社会福利补贴,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就业和生存问题,也加大了对森林的管护力度,由于补偿机制还没有与森林经营质量和生态效益相关联,这就难以体现那生态补偿本来应有目的和特色。(2)现有的生态林补偿机制虽然让生态护林员看护森林,但是却没有给与他们生态经营的权利,使得森林的就业增收能力得不到发挥,森林的整体效益也得不到提高。(3)护林员工作辛苦,劳动强度相对较大,收入偏低,已逐渐丧失原有吸引力,需要适时提高。(4)虽然在2008年福建省对部分集体林权适度进行改革,增加生态补偿资金,组织农民专业队伍进行森林健康经营,而且补偿金额计划每3年调整一次。这个转变一定程度上确实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仍未与森林的整体生态效益和经营水平相关联。
4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
4.1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功能区
福建的发展的速度很快,这必然对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功能要求更加强烈。生态林发展方向虽十分明确,但需要长期持久的努力,要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态功能区。建议抓紧时间认真总结2001年《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以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长期有效的福建省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发展规划。
4.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地方法规
目前我国在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在有些法律法规中只是贯彻生态补偿的理念,没有正式确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补偿权利和补偿义务,更没有涉及生态服务的评估,监督的标准和规范,这不利于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省人大尝试进行制定生态补偿的地方法律法规。地方法律应明确规定补偿的范围、方式、对象以及标准,同时明确规定生态环境破坏责任人的法律制裁和经济赔偿办法,规范生态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法制化的规范管理,使补偿机制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2]。
4.3建立稳定增长的补偿基金和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
目前林区生态林补偿资金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没有建立林区生态林受益者的支付体系。通过市场机制筹措资金是补充补偿资金的的重要渠道,也是补偿机制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引导和支持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可以依托旅游部门、相关企业参与补偿市场机制。根据部门差异,从林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林区森林、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矿产开发等不同内容,制定出统一协调的林区生态补偿机制方案。确定相对应的赔偿方式、补偿标准以及补偿资金来源等。
4.4建立补偿基金的分级分类使用制度
在生态补偿金额度较低的前提下,要更多考虑受益群体的公平性和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性。未来的补偿基金会不断增加,政府也要求在“效益补偿”的前提下逐渐强调补偿基金实际使用效果,也就是实施生态补偿后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作用。可以将补偿基金分为“基础保障、效益促进、产业引领”3大板块。基础保障用于保障受益人群的公平性,效益促进用于森林生态经营,产业引领用于带动林区产业发展。这样补偿金兼有输血和造血功能,使林区农村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步入良性发展模式当中[3]。
4.5引入生态管护人员准入机制
护林队伍要专业化,建立管护人员资格的认证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门槛。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管护人员进行奖惩,甚至淘汰。提高相关人员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培训让管护人员掌握基本相关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采取委托的方式,可将管护责任委托给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村民森林看护队管理,逐渐成立森林管护公司。通过专业化管理提高生态管护质量[4]。
5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对林区农民影响
(1)林区农民养山就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福建省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实施以来,因生态林管护就业的农民累计达4万多人。护林员人均工资4000多元,最高近10000元。农业人口人均年增收100余元。有些村人均年增收达近800元。林区变化尤为突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闽江上游农民生态意识提高,改变了原有的山村面貌。生活在林区的农民思想观念有所改变,随意在野外放牧、乱砍乱伐的现象有所减少,林区农民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在街道房子旁边,空地上种植树、花、草,农村环境明显得到改善。(3)补偿机制有效落实,奠定集体林改基础。通过林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使农民获得直接的收益,也必将使集体林权改革稳步推进[5-7]。
6结语
自从2002年福建省生态林补偿工作的全面展开,解决了部分林区剩余劳动力,使林区农民纯收入增加。以福建为例,侧重阐述了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现状、生态林补偿机制的不足、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建议性措施,针对生态林补偿机制的深入分析得出,只有进一步完善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管理制度,才能一步改善林区农民的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张俊芳,卓军.浅论生态公益林补偿问题与机制创新[J].防护林科技,2007(5):70.
[2]杨锡.福建省林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J].吉林农业,2012(2):17~18.
[3]刘晶岚,宋维明,邢红.福建林区生态林补偿项目管理机制研究[J].林业经济,2006(10):10~12.
[4]肖饶,邓华锋,李慧.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护员补偿机制问题研究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3.
[5]林振显.福鼎市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5(11):111~112.
[6]刘启兴.浅析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6(2).
篇9
1.培养目标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坚持依靠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浙江农业、农村、农民服务[7]。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抓住此发展契机,以面向浙江省“三农”作为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独特优势。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林业建设中应用广泛,我国林业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等都开设了GIS本科专业,共同的特点就是依托农林等学科的优势,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地籍、环境、规划设计、森林工程、防灾减灾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此,毕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工作,全面发展与鲜明个性相结合,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如测量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等,它综合应用这些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8]。因此,要求农林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这些相关课程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掌握院校特色的农科和林科的行业知识。根据我校“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及以后深造需要,构建了“平台+模块”的“3+1”培养模式。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方向模块四个层次构成。同时,综合考虑到学校特色及本省就业需求,开设林学林学相关课程,较好地解决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厚基础与强应用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林、水、土管、城建、环境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四年八个学期内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学业,课时的安排设计为“钟”型。
3.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加强GIS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校GIS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总计37.5周学时。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从GIS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形成实践内容的衔接,由浅至深,贯穿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以培养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课程实验课以林业生产实验、GIS应用开发技术基础实验训练等为主。综合专业实习主要以GIS行业应用软件开发、3S技术应用、野外测绘实习、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开展相关森林资源调查等综合性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减少与生产单位的差距。
毕业设计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设计毕业论文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程开发,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与教师科研、相关的GIS公司、林业与土地有关部门的生产科研课题结合,学校与生产单位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毕业后较早进入状态奠定基础。
4.学科竞赛
我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全国性的大学生专业竞赛。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缩短与应用生产单位的差距;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世界一流的GIS软件企业、著名的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参加的比赛活动有中国地理学会和ESRI中国有限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GIS竞赛•ESRI杯、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和北京超图公司举办的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开发大赛,且与北京超图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同时,成立了以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经理学科教师为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的指导小组和团队,采用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组队、生手和新手组队、3人组队的“阶梯层次式”学科竞赛模式,利用暑假期间指导学生主攻全国性的GIS专业竞赛,培养可持续参赛的人才,连续四年取得不菲的成绩。《浙江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浙江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GIS专业学生予以关注和肯定。
篇10
(一)就业面不断拓宽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就业形势总体发展良好。201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推进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为本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学生就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基层水土保持单位大多设在水利局内或为水利局的下属单位,水利、交通、铁道、电力、冶金等各行业的设计院或企业大多都设有“水保室”或“环评水保室”,这些单位都需要引进水土保持专业的人才。交通、冶金、铁路等行业具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也需要引进本专业的毕业生,打破了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只在本行业就业的局面,因而多个行业成为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毕业生的就业面大大拓宽。
(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多元化趋势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毕业生呈现就业去向多元化的特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申请出国的占毕业生总数的4%左右,主要去往美国、英国等国家。读研深造的占本科生总数的53%左右,应届毕业生的保研率一直保持在15%~18%之间,考研率在30%以上。在读研的毕业生中,有70%以上选择在本校读研,选择在外校读研的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水科院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直接参加就业的占43%左右。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来看,进入国有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占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进入民营企业的占70%左右,参加国家、地方基层服务项目的占毕业生总数的3%左右。在就业区域上,北京就业市场基本趋近饱和,岗位增加放缓,在京就业的人数明显下降,占签订毕业生人数的5%左右;大多数毕业生离京赴外地就业,其中一级省会城市及二线城市占83%左右,且以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居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特点与高校其他专业有共性之处,也有其专业的独特性。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其行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例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掌握工程措施和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如果工程意识淡薄、不懂得行业规范、国标、法律法规、ISO质量管理等一整套工作技能,就无法适应行业的需要。现在政府机关、国企及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从近几年北京林业大学水保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看,80%以上的毕业研究生进入国企、事业、国家机关工作;20%左右的研究生进入私营企业或选择基层就业服务项目,研究生的留京比率也远远超出本科毕业生,约为30%。
(四)地区差异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是受政府和水利部门监督和管理的。地区不同各地的政策也有差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同。其中,部分南方省份,如四川和浙江水保行业的监管比较严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甲、乙级资质大多控制在具有事业编制的各设计院中(如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进入这些单位需要参加各省水利厅事业单位的统一考试,单位接收人员不具有太大的自,而且要求很多、门槛较高;而广东、云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的市场发展相对较早,各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公司和企业也较多,也具有相应的水保资质,这些企业成为接受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力军(如云南“今禹”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等)。目前,我国拥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质的单位共有130家,拥有乙级资质的单位共有862,丙级有1204家,分布在全国各省会城市或二、三线城市,单位的资质反映了实力,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流行业的分析
根据水土保持行业长远发展和近期工作的社会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群可分为5个方面。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1.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指根据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而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规划设计分为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和以小流域或以乡、村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工程初步设计主要是对规划方案中具体治理措施、施工方案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细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以及对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的收益率分析。
(二)水土保持动态监测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保持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地面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对水土状况进行监测,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这也是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深入项目的一线,采集和测量各种数据。虽然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领域拥有众多现代化技术,但是仍需要专人在野外从事仪器维护和信息采集工作。
(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水土保持行业中的主要工作。由于《水土保持法》的实施,凡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做水土保持方案,以预防水土流失,并兼顾生态和谐。编写水土保持方案需要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程》,通过实地探查,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并提供解决方案。方案不仅包括可行性分析,还需编写项目概预算,从业者需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
目前,水土保持事业蓬勃开展,但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水平仍良莠不齐。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法规,加强了水土保持资质的管理。从业者不仅需熟知各种水土保持的法规和技术规程,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从事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
(五)水土保持的行政管理、科研、宣传、培训等工作
据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还分布在各级水土保持行政单位和水土保持科研所、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等。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农、林、计划、监理等部门都有涉及,所以这些单位也有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的特点。优势表现在学生可以依据专业涵盖的各个方向及自身的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劣势表现在本行业属长线专业,很容易出现“大小年”及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因而,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专业爱好和自身优势,帮助其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早规划、早动手、早实践”。
(一)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设计
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走出校园,接触并了解社会,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寻访成功人士并收集业内成功者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通过参加职业竞赛等为个人职业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发掘自身的特长与兴趣,及早做出个性化的定位;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和就业实践,与用人单位接触,使原定目标在实践中得到校正;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各种人脉资源、组织资源收集信息,扩大自己就业选择的空间;把个人特点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依据个性特点规划职业发展,实现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调试是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关键所在。
(二)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
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一般包括3个阶段:入校前,大部分同学对专业不是很了解,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入校初期,经学院和学长学姐的介绍,开始知道专业的主要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专业认识不断加深,兴趣增高,但也会出现学生对自身发展目标把握不清晰的现象。因此,就业指导要做好以下3方面。1.了解专业设置,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目前拥有同类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趋同,缺少自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易于与市场脱节[3]。所以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既要注重科研型的人才培养,也要重视对目前市场需求量大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专业交流会、班会等途径,协助新生尽快认识专业、了解本专业的设置,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职业目标。2.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相关负责人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供学生选择,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素质与思维。3.做好职业规划的过程辅导,及时发现和修正职业目标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会有变化,兴趣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在于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于对自我和环境的不断探索。通过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和就业环境,可以作更充分地准备,有意识的发挥自身潜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随时知时知势知己。所以,职业生涯是立体、动态的,在生命的不同时期,需要反复地进行这样的探索和规划。
(三)分年级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
大一年级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时间管理、自我潜能认知和专业的就业认可度。学院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老生经验交流会,从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初步指导。学院还应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单独设立专业发展概论等必修课程,进行集中指导与解惑。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新老生交流会等途径,围绕“认识专业,发现自我”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的基本知识及自己的优缺点。大二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会逐步发现自己的专业爱好,培养专业特长,初步确定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此阶段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及社会实践、参加何种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素质能力如何培养等。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组织与策划各种比赛或志愿服务,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与使用的能力、资源统筹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大学生就业的有利保障。大三年级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阶段。学生应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充实专业和职业知识,注重培养自己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大三学生关注的问题是考研方向的选择、如何确立职业目标等。学院可以专门邀请专业的老师解答考研政策,并提供其研究方向以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分析利弊,确立职业目标。任何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社会的帮助,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提升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必须将自我努力与社会帮助有机结合[4]。大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依据社会和单位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5]。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大四应届毕业生则更加关注求职政策与技巧,以及如何选择心仪的公司。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成功校友来开展讲座,以其切身经历现身说法,让毕业生加深对行业所需技能或基本能力的了解。
(四)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所从事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