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税的概念和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整合教学 计税依据与会计要素 应纳税所得额与利润表
税法课程是关于我国税收制度和实务的综合性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时总认为税法简单,临考前背背就可以了。即使坚持上课的学生听课时都懂,做题时也经常出错,一遇到较综合的计算题甚至无从下手,更不用说能熟练地识别企业的各项纳税义务,准确计算应纳的各项税额。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有益探索,将税法与会计知识整合后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流转税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流转税的计税依据与会计要素的关系
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总的来说,流转税的计税依据是流转额,流转额就是销售额或营业额。学生在流转税的学习中总是不能区分三税各自的计税依据,尤其是在计算营业税时搞不清楚哪些项目是不计入营业额的。总的来看,三大流转税的计税依据是销售额或者营业额,销售额指的销售货物的收入,营业额指的是提供劳务的收入,虽然在名称上做了区分,实际上它们都对应于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项目,都指的是会计上的收入要素,即企业在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过程中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只要取得收入,就必须缴纳流转税,所以在识别企业的税种时,根据这一原则很容易判断企业应缴纳的流转税。需要说明的是,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和销售不动产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其计税依据是转让额或销售额,它们在会计上并不作为营业收入处理,而是将其转让或销售后的净额作为利得或损失处理了,这一点需要记住。
(二)价内税、价外税与利润表的关系
一般按税金是否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将税金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有营业税、消费税等,价外税只有增值税。组成计税价格中的构成要素有成本、利润、税金。这里的税金就是价内税。根据价格=成本+利润+税金=成本+成本×成本利润率+价格×税率,可以推导出价内税的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营业税税率),公式中的1代表价格,“-”号表示税金包含在价格中。这是很多学生在掌握组成计税价格时搞不清楚的地方,纯粹的死记公式总是将公式中的“-”号写成“+”号,是对价内税概念的不理解。
而增值税由于是价外税,公式推导如下:含税销售额=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额=不含税销售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所以,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同理,这里的1代表价格,“+”表示价格之外。
价内税和价外税的特点在各自的公式中都鲜明地体现出来,这个公式推导的过程如果不引导学生仔细推敲一下,学生就根本不能理解价内税和价外税的根本区别。
从会计处理角度来看,价内税金在核算时都要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即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税”,而这一账户是损益类账户,其所反映的金额最终会列入利润表中,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所以价内税的高低会影响利润的多少,也是在计算所得税时允许税前扣除的税金。
而价外税在会计核算时,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对应的科目是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账户,不涉及损益,因而可以说价外税并不影响利润总额,它根本不会列入利润表中,但它主要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
(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关系
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是我国三大流转税,它们的征税客体涉及货物、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主要是对货物征税,营业税主要是对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征税。
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热力、电能和气体。增值税是对所有的货物征收,而消费税只是从货物中选取了一部分作为应税消费品在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征收消费税。两者在征收环节上非常不同,增值税是在生产、批发、零售的每道环节征收,属于多环节征收的税种。而消费税是一次征收的税种,其征税环节仅仅是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因而凡征收消费税的货物肯定征收增值税,而征收增值税的货物却不一定征收消费税。所以明确记住应税消费品的种类并把握企业所处的环节是判断是否还要征收消费税的关键。
由于营业税的征税对象不涉及货物,所以对于一个销售货物的企业来说,根本不存在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的争论。营业税和增值税对劳务征税却存在此增彼减的关系,征收增值税的劳务与征收营业税的劳务不会重复,一项劳务征收了增值税就不会征收营业税,征收了营业税就不会征收增值税。起初,增值税征税的劳务仅指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伴随我国营改增范围的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中纳入了更多的劳务。营改增自2012年1月试点以来,试点地区由点至面再到全国,试点行业也陆续增加到“3+7”(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和7个现代服务业),目前仅剩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尚未纳入营改增试点,今后增值税终将取代营业税对所有的劳务征收。对于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目前只有营业税将其纳入到征税范围中,这一领域的纳税识别非常简单。三大流转税征税范围的对比见表1。
二、所得税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关键词:税制改革;依据;问题
我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至今,已经历了10几年的历程,这次改革带来了我国税收的连年大幅度增长,可以说94年的税制改革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这些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其不完善和不适应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第一,我国当时的税制改革是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的。当时我国的经济处于投资膨胀的状态,是需求过旺的卖方市场。1998年以后,转变为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买方市场。第二,我国加入了WTO,这就要求我们的税制建设要与世界同步,能够适应国际经济的大环境,能够保护外来企业在国内的公平竞争,同时也要保护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处于有利地位。这些都迫切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时机,深化税制改革,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发展,使财政收入更加稳定。
一、税制改革的依据
1、税制改革理论
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
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专家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数制改革的背景
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专家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另外,专家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税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篇3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税收优惠;完善税种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B
我国目前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正面临着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减少过快、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和污染日益加剧等现实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运用税收政策,加强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节约与综合利用,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一、完善现有税种
1. 改革增值税
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个别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退还增值税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按一定比例,达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效果。
在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时要注意3个问题:一要严格界定和限制优惠范围。利用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支持节能产品生产应该是当前在技术上节能效果确实非常明显、同时市场占有率又很低的产品。政府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意义是帮助其启动市场。二要严格限定优惠时限。节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来认定为节能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可能变为一般产品,市场随之出现了更新的节能产品。所以,政策的优惠必须有一个时限,不能长期化。三要客观认识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效果。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利用其优惠政策除了能影响节能产品的生产外,短期内对最终产品的价格形成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引导等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对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节能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返等政策。在对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从公平的角度允许这部分企业在取得废旧轮胎时按10%抵扣进项税。给废橡胶利用企业利用废橡胶原料部分增值税由10%改为 17%或调整为13%抵扣。
2. 调整消费税
一是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二是适当调整现行一些应税消费品税率水平。如提高大排气量轿车的消费税税率,适当降低低排气量汽车税率等;调整摩托车的消费税政策,降低平均税率,并根据污染情况和销售地区,采取不同税率,鼓励生产、销售无污染的产品和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三是适当调整消费税优惠政策。比照对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消费税的政策,对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节能产品,允许按照一定比例享受消费税减征的优惠。四是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晶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高尔夫球具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的方式,提高其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而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应征收较低的消费税。
3. 完善所得税
对生产和制造节能设备和产品的企业,可从以下方面给予倾斜。首先,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如可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用于节能设备、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据实列支,并可按已发生费用的二定比例(如50%― 100%)在所得税前增列,建立研发专项基金,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其次,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购置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再次,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可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此外,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内的废橡胶利用产品给予免征所得税。这样必将对企业的废物回收和利用发挥激励作用。
4. 增强资源税
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5. 优惠其他税
可选择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对符合一定标准的节能生产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方面可给予一定的减税或免税优惠。二是对从事节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调整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政策。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车辆,可按适当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改革车船使用税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
二、开征新税种
1. 开征燃油税
开征燃油税,就是取代长期以来实行的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公路运输管理费、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维护和建设方面的部分收费意义十分重大。燃油税已经在各个层面讨论了很长时间,国家应择机尽快推行,以此推动节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不同水平的油耗和气耗,规定不同的税额予以征收,改革现行对原油征收资源税的计税办法,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使国家能从原油价格上涨中分享部分收益。
2. 开征环境保护税
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既唤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又能充分发挥税收对环保工作的促进作用。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为:在中国境内从事有害环境应税产品的生产和存在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环境保护税的税目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碳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建筑装饰、电器产品中的有害原料使用)等。在环境保护税的税率设计上,应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对环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税率应高于对环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成分的税率。具体设计为:
(1) 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进行征税。同时,对保护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保护程度讲行税收减免。
(2) 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依据污染物排放量课税,即纳税人应按照某种活动所导致污染的实际数值或估计值来支付,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
(3) 在税率的选择上允许各地区、各部门存在一定的税率差异。
(4) 开征环保税后,停止征收排污费。
(5) 在税权界定上,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和环保税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环保税宜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管理征收。作为一种特定的专门税,必须实行专款专用,环保税收入一部分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用于环保开支,另一部分由中央在各地区之间进行必要的调节。根据“专款专用”的原则,环境保护税收入应当作为政府的专项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并加强对其用途的审计监督,防止被挤占挪用。
3. 开征社会保障税
可持续性发展既是指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更是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
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绿色关税一般都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出口税主要的对象是国内资源(原材料、初级产品及半成品)。进口税是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以强制出口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建立绿色关税的目的,可以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国内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可以提高进口的质量,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可以建立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增加环境保护资金。
此外,对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节能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免征进口关税。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对国内确实不能生产或技术上达不到要求而将用于节能产品生产、节能效益非常显著的重大设备,可以免除关税,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节能产业发展。从出口税收方面看,应当考虑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导向,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对鼓励类的出口产品适当提高退税率,而对限制类出口产品的退税率适当予以降低甚至取消。对清洁汽车、清洁能源以及获得环境标志产品减征关税。
篇4
关键词:经济发展;商品劳务税;资本积累;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任务更为艰巨,要求也更为迫切。规范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力量来自于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它能够自动地促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政府有责任干预市场运行,而对于以市场为配置资源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适当干预经济发展的意义则更为重要。
税收是国家对部分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法定分配,它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政府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工具和为其他财政政策筹资的主要手段。一般说来,现代税收除筹财政资金的基本职能之外,还具有三大经济调节功能,即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调节收入合理分配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在发达国家,所得税是主体税种,税收政策实施的主要工具都是所得税,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税源构成和征管能力等因素,商品劳务税往往成为主体税种,因而其在税收政策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劳务税是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它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本文拟对经济发展中的商品劳务税作一理论上的探讨。
一、发展资本积累与商品劳务税
在发展中国家,实际经济增长和在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有着压倒一切的意义,但经济增长要受资本积累规模的约束。因而,如何形成足够的发展资金,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般而论,一国的资本积累有两种来源,一是利用外资,二是动员国内资金,尤其是国内储蓄。国内储蓄包括居民个人储蓄、企业储蓄(税后利润)和政府公共储蓄(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储蓄、投资方面有两条渠道:一是通过征税筹集财政资金,增加公共储蓄或政府用于公共投资的集中性财力;二是通过制定鼓励储蓄的税收政策,刺激企业和居民个人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扩大私人投资。
在发展经济学的税收政策思路中,一国资本积累水平同税收收入水平相关,也和税制结构选择相关。发展中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税制结构,选择什么税作为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在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看来,首先应服从于扩大和刺激储蓄、促进资本积累的需要。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商品劳务税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税种,对发展资本的筹集发挥主要作用。为此,他们作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商品劳务税的范围主要是指一般销售税、消费税、以及营业税和关税等间接税。从总体上看,这些税收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较高。一般说来,经济发展水平愈低,商品劳务税的比重愈高。据资料显示,在低收入国家,商品劳务税占全部税收总项的比重为41%,而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30.9%,如果将进出口关税并入商品劳务税计算,高收入国家的比重为32.4%,而低收入国家高达71.1%.这表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高的商品劳务税比重相联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商品劳务税作为主体税种具有稳定的筹资功能和较低的征管成本,但根据税收效率的分析,它会对经济增长和市场机制产生较大的扭曲效应,这就需要适当提高所得税比重,推行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商品劳务税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赫立克和金德尔伯格的理解,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去经营更多的产业,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量分布的变化。在一国资源量为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
考察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产业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是:初级产业主导制造业主导服务业主导。而引起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如同经济发展的动因一样复杂,从外因分析,政府的产业政策及其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特别是税收政策在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商品劳务税来说,它作用的大小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争论颇多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作简单探讨。
首先,在讲座经济体制下,商品作价主要采用国家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价格,商品劳务税在配合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以促进产业结构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低税和高税不能直接形成低价和高价,因而商品劳务税对于调节产业结构的功能必将削弱。其次,商品劳务税作为间接税,具有易于转嫁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税的税负转嫁机制将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决定了运用商品劳务税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确定性,甚至使政策目标落空。第三,商品劳务税与价格直接关联,其本身会扭曲商品的相对价格,导致消费者剩余损失;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报酬而导致生产者剩余损失。因而最终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第四,商品劳务税还会对产业政策发生扭曲,这突出表现在增值税选型上。以我国为例,在生产型增值税实行统一税率的情况下,加工工业的进税抵扣比重大,税负轻;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进项税抵扣比重轻,税负重。显然,生产型增值税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产业政策相背离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过分强调商品劳务税对于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应适当弱化。税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节应主要依靠所得税优惠来发挥作用,同时适当发挥商品劳务税的辅作用。
三、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与商品劳务税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和。在同一个国家,由于地区间劳动素质、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自然资源,地理和交通条件,以及其他社会性、国民性因素的差异,往往使区域间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既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甚至经济落后地区。税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如何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以及商品劳务税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则值得探讨。这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
一般来说,税收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地区总税负水平的轻重,影响本地企业的积累能力;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广度和深度,影响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税制结构对地区财政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我们重点从第三方面分析商品劳务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方财力的强弱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发展中国政府大多选择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税种,这对地方财力有两大好处:第一,这些地区的税源比较充实,税收收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高低影响,有利于保证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对于增加当地公共积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有利于减轻落后地区企业的负担。因为商品劳务税属于间接税,可转嫁税,这样地方政府可以从中取得稳定、可行的收入,同时又将税款转嫁给购买方,经济落后地区将从中受益。
四、收入合理分配与商品劳务税
实现收入合理分配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国GNP获得增长,但社会分配状况恶化了,低收入阶层较之过去相对乃至绝对贫困,就可能出现有增长、无发展或高增长、低发展的情况。对我国而言,这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根据库兹沓茨的“倒U假说”,收入分配不均是一国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要从根本上消除,只能以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为动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但同时政府并非对之无能为力。在政府的各项政策中,以实现收入均等化为目标的税收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以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所得税、商品劳务税、财产税以及社会保险税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筹资作用。对商品劳务税的调节机制而言,主要是消费税对高收入阶层支付能力的调节。国际通行的商品劳务税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一般说来,增值税对各类商品和劳务普遍课征,是中性的,因而增值税不论是由企业负担,还是消费者负担,通常都不具备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消费税则不同,只是对某些特殊消费品课征,是非中性的,收入阶层一部分收入在流通领域里就转化用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
从理论上讲,消费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不象个人所得税那样直接、有效,但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消费税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或许更切合实际。这是因为:(1)发展中国家一般实行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消费税又占相当大比例,往往高于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2)征税消费品的选择,一般都是对奢侈品征税或重税、对必需品免税或轻税,这样就把绝大部分税加在高收入阶层身上,因而也具有与所有税相似的累进课税效应。(3)与所得税和财产税相比,消费税税源易控管,逃税难度较大,能够保证政府的分配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同时,由于消费税的非中性特性,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有负面影响,容易产生“超额负担”。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此进行效率与公平、增长与效率的权衡。
五、通货膨胀与商品劳务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巨大的财政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它困扰着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如何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家政府所追求的重要政策目标。在20世纪末,从1997年起,“有7个经济本(指日本、墨西哥、阿根廷、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香港-引者注)经历了与大萧条极为相似的严重经济衰退”,中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因此,治理通货紧缩又成了很多国家当前的经济任务。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同样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通货紧缩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尽管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或是造成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治理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和推行扩张性的财政对策、货币政策、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税收政策方面,目标是刺激消费者需求,除开征利息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财产税之外,还要进一步降低商品劳务税中有关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提高投资倾向和消费倾向,以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
税收政策与通货膨胀问题的相关性有三个方面,即税收收入水平、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对商品劳务税来讲,我们重点分析税收收入水平中增税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增税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消费税实现的。虽然消费税由于转嫁性,在短期内可能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但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也会抑制需求,从而在较长时期内降低通货膨胀压力。消费税的这种反通货膨胀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具有一定需求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征收一般消费税,二是对部分高消费品征收特别消费税。
篇5
增值税的转型和扩容
此次增值税改革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调整。所谓增值税改革不仅包括“转型”,还包括“扩容”。前者是指将目前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后者是指将建筑安装业也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企业购进固定资产中的重复征税,增加企业的财力,以提高企业投资及技术升级的积极性;“扩容”的目的是为了平衡行业间的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的扣税链条。目前正在推进的是第一步,即增值税“转型”。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试点情况与实效
从2004年7月1日起,允许东北地区经过认定的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从事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按规定抵扣通过购进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现在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有三个特点:一是仅仅允许扣除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非设备性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款;二是仅仅允许扣除新增的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存量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三是仅仅面向6个行业。这些特点导致此次转型并不是实行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与试点之前有关人士估算的近150亿元的财政影响相去甚远。尽管如此,对企业来讲此次增值税改革试点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从2004年7月1日到今年4月,东北地区已有总计40980余户企业通过税务机关的认定,被纳入到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依法享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优惠;符合条件的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金已办理抵减欠税和退税约21.73亿元。包括所得税优惠以及降低资源税适用额标准等政策的影响,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快速增长,效益提高。200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8%、12.2%和11.7%,都比上年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增长35.5%。今年第一季度,东北三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35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实现利润3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高于全国投资增速14.1个百分点。
全国推广的路径选择
增值税转型在东北三省的试点兼顾了区域和行业特点,虽然出于对财政压力的考虑,有一些限制条件,但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税负,拉动了经济较快增长。对于改革如何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目前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建议先将机器设备、器具列入抵扣范围,条件成熟后,再将不动产列入抵扣范围。这种转型方案的设计,可以是一步到位,也可以逐步到位,即可考虑规定比例抵扣,逐年提高抵扣比例。比如,第一年允许抵扣当期机器设备投资已纳税款的40%,第二年允许抵扣当期机器设备投资已纳税款的60%,第三年全部允许抵扣,三年到位。这会把转型过程拉得较长,但有利于减轻对财政减收的压力。而最终哪种路径才是最优的选择,应该视东北三省试点的更长时间的效果而定。
降低固定资产更新快的企业税负
虽然增值税转型具有很好的降低税负的效果,但对于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效果。如果存量不做调整,对于固定资产更新较快、后续固定资产投资较多的企业,降低税负的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对于那些在投资初期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到位、后续固定资产更新较慢的企业,降低税负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保持中性仍然是税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企业应该在不影响基本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税收筹划,避免钻空子,盲目加大投资搞重复建设。
两税合一:迈向“特惠制”
由于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导致的内外企业税负不均是此次企业所得税改革的重点。在实现公平税负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外企的冲击,原有的优惠政策做相应的调整。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要点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前景已经相当明朗,虽然税法细则不得而知,但是大的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统一实行法人所得税制;
(2)基本工资实行税前据实扣除,不再实行计税工资的办法;
(3)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基本格局:形成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格局;
(4)降低税率:具体税率的确定参考国际上和周边国家的一般水平及我国的财政承受能力,可考虑在25%~28%的区间;
(5)为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可对外资采取过渡期的办法,减轻其所受影响;
(6)争取所得税改革和增值税改革联动进行,以增加改革的平衡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还认为统一税前扣除标准,规范税基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仍会出现实际税负不公的情况。税基的确定,应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充分体现对纳税人的劳动补偿、资本补偿、技术补偿和风险补偿。具体包括:提高折旧率;提高广告列支标准;对R&D费用,应给予一定的加计扣除;允许适当扣除风险准备金;取消公益性捐赠支出限额等。
从“普惠制”迈向“特惠制”
两税合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其是否会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但理论和实际调查显示,税收优惠并非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外资更看重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健全的法律制度、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和产业集聚度等;其次两税合并对外资的税收优惠并没有取消,相反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税收优惠力度会更大。此外调整后的优惠政策以“特惠制”取代“普惠制”,提高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对于企业来讲,避免了与行政部门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产生的分歧,更有利于企业决策。
重建税收优惠新格局
两税合并后对税率的调整会大大降低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更重要的是取消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双方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将建立起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新格局,更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有关高新技术、环保等国家支持发展的产业会最大限度地继续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对于内资企业而言,就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环保等有关产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其他税种改革
房地产税改:规范市场
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局部地区过热的现象,其中投机性的需求是一重要原因。对此,从长期规范房地产市场来看,也可以采用税收的手段,提高房地产保有成本,改变过去只是在交易环节征收房地产税费,在保有环节征收比较少的现象。房地产税改革有利于解决目前房地产保有和交易中税赋复杂的情况,也可以打击房地产泡沫,抑制投机性的购房行为。
目前,对房地产税费的改革内容应包括:一是解决内外有别的问题,现行的房地产税对外和对内采取两套税制,不符合入世要求;二是对房地产保有环节开征统一的不动产税,尽快建立健全房产登记制度和房产评估制度,以房地产评估值作为课税依据。另外,由于土地出让金属于地租的性质,所以将来开征的不动产税不应包括土地出让金;三是扩大征收范围,将广大农村也纳入征税范围。
总之,此次改革就是要解决目前房地产税费制度中存在的税费种类繁多、税租费概念混淆不清、税制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保有环节税负畸轻而流转环节税负畸重等问题。这将有利于抑制高档房产供大于求,普通老百姓却难以购买住宅的现象,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比如富人买的房子多、面积大、质量好,就要多收税;如果是中低收入者,则要按照房地产税的起征点进行具体分析,在人均住宅面积多少平方米以下应该不收税。此外,房地产税开征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是要对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情况搞清楚,对房地产的拥有者、交易情况等有一个全面的记载;其次也要对房地产价值有一个评估,这需要有评估机构、专业人员、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所以房地产税改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消费税改革:拿高档消费品开刀
消费税作为选择性商品税,着重于体现公平、兼顾效率。消费税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做适时适当的调整。现行的消费税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形势需要,结构性的改革成为必然趋势。改革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现在的价内税改为价外税,增加税金的透明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消费者明白自己承担的消费税金,加强消费税的引导作用,而且可以防止企业转移定价,保证国家税收收入;二是对现有的税目做结构性调整,做到税目有增有减,税率有升有降。对于一些新的奢侈性消费品和体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产品列入征收范围,如高级皮革制品、高档古玩、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品等;原来征收消费税的普通化妆品和护肤品已不属于高档消费品的范畴,应从消费税目中剔除;三是根据国家惯例,将特定消费行为纳入征税范围。例如对娱乐业中的歌舞厅、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美容美发、桑拿按摩等高利润的经营项目和服务项目在征收营业税的基础上另行征收消费税。当然税改的结果会直接或变相提高这类企业税负,对这些企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遗产税和赠与税:财产公证
遗产税具有调节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增加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财力的积极意义。而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各界人士对开征遗产税的呼声逐步高涨。从长远来看,遗产税不仅可以缓解贫富悬殊的矛盾,避免过多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从税收收入来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的不足,不过由于征收遗产税的成本较大,实际收上来的税额也不会很多,但其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纯财政的意义。
要征收遗产税必须先对应纳税人的财产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否则很难准确地计算应纳税额;应当在开征遗产税之前,建立向慈善机构或其他公益事业的捐献免纳遗产税或扣除的制度,这样可以鼓励人们捐献。另外,根据中国当前的情况,遗产税征收的起点应当高一点,把一般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外,而且可以采取累进税制;为了防止遗产税应纳税人事先转移、分散财产,遗产税与赠与税应同时出台。
但是从短期来看,开征遗产税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实施遗产税法需完善实施金融实名制、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杜绝隐瞒财产的可能性,还需设立专门的遗产评估机构。而且遗产的法律制度、税务部门的征管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加之遗产税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美国等有些国家已经计划取消遗产税。因此我国开征遗产税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篇6
[关键词] 奢侈品;关税;税负调整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0037-01
1 奢侈品含义及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1.1 奢侈品含义及特点
奢侈品在学术领域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内消费及税收方面也没有对奢侈品进行专门的界定和分类。针对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奢侈品更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以前某种商品可能是奢侈品,现在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社会消费观念的改变,它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奢侈品,而成为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必需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般而言,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1,这正是从理论上区分它与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标志之一。而本文认为,中国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理论上不一致,我国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总体较低,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消费心理和消费人群差异有密切关系。
1.2 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1)消费数量。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车),而仅2013年春节期间一个月的时间,海外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为162亿美元,其中中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累计达85亿美元,相比2009年的72亿美元增长了18%。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快速增长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2)消费结构。在中国,坐拥大量财富的高端商务阶层在奢侈品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国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级造就了庞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使消费人群更加“年轻化”,他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希望以及更多的欲望促使其对奢侈品时尚消费具有狂热追求,往往具有较强的攀比心理和不理性消费行为,因而暴发的年轻一代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2 对我国进口奢侈品征税现状分析
2.1 涉及的税种
一个国家的税制结构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对进口奢侈品征收的税收主要有3种: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和进口消费税。
2.2 税率设定
由于商品与服务的奢侈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部分科目不能完全认定为奢侈品以及奢侈品自身也存在档次高低的差异,目前我国使用差别税率。如:对进口奢侈品消费税的征收上,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税率为10%,高档手表税率为20%,非金银首饰10%,化妆品为30%,关税税率为6.4%~25%不等,整个关税的结构仍保持促进本土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进口原材料等方面的关税较低,进口自成品尤其是进口奢侈品关税较高,最后加上17%的增值税,奢侈品入关综合税率平均可达50%。
3 我国进口奢侈品税的调整问题分析
当前引发“是否对进口奢侈品税下调”的争论起点是,有学者提出进口环节税负高是导致消费者去国外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是消费外溢和税款损失的背后“推手”,因而提出降低奢侈品关税以让更多境外奢侈品消费回流。那么关于是否应该下调进口奢侈品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看法。
一项税收政策是否应当出台,不能仅考虑其是否能够对社会经济起到调节作用,而更要考虑其发生调节作用的代价是否“合算”,也就是说要对降税的成本和收益同时分析。
成本方面,降税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税收的部分损失,据了解,2010年我国进口环节的3种税收收入达12 518.47亿元,这些都属于中央税,是中央本级支出的主要来源,而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有15 989.73亿元,从中不难看出进口环节税收的分量,如果取消或者降低进口税都会对财政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降税将增加维护社会公平的成本,对进口奢侈品征税实际是对富人征税,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的,政策希望通过征奢侈品税增强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实力和基础,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而降低进口环节税会对税收维护社会公平性的作用造成一定冲击。
收益方面,避开具有争议的观点降税引起降价,从而带来的一系列税收的价格效应和引起的消费回流不谈,据商务部有关解释,他们主张对进口环节降税针对的是那些原来属于奢侈品范畴,但现在已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这部分消费品。如果事实果真如此,这将使我国进口奢侈品征税结构更加改善,征税程序更加合理规范,从而更好地发挥关税的国际协调作用。
通过上述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我国税收政策应该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关键是一个调整尺度的把握,应该尽量减少税收调整的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
4 结 论
针对我国是否应该下调进口奢侈品税这一问题,商务部和财政部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他们各自所在部门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和调节手段存在差异,因而财政部希望能稳定国家税收,促进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而商务部认为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压力大,面临着调整进出口结构,压缩出口规模,扩大内需,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
本文认为,这正是内外均衡的一致性和矛盾性的体现,对我国进口奢侈品税的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这一过程需要国家各个经济部门利益协调,降税可能会导致某方面成本的增加,也有可能引起其他方面收益的增加,因而税收政策的调整应尽量兼顾到国家经济的内外均衡,同时发挥好税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引导社会理性消费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税制优化;环境税;单主体税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F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5-0028-04
近年来,我国关于税制优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税制优化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主体税种的确定。主体税种(Main Tax Category),是指在税收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那一类税种,是表现一定税制结构类型的主要标志。主体税种的基本特征有:这些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或者在履行经济调节等职能方面能发挥较大的作用等等。本文在回顾我国学者对于环境税体系设计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设计思路。
一、我国环境税体系设计的代表性观点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相关问题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有些学者开始提出了将资源环境税列入主体税种的主张。其观点有以下两种:
(一)以资源税为主体的单主体税制模式
这种税制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取消现行生产环节征收的流转税,代之以对人才、资金、土地、矿产、水利、滩涂、森林等资源征收资源税,使资源税收入上升到整个财政收入的70%~80%;而后征收所得税和在消费领域征收流转税,形成以资源税为主体、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两翼的税制结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系统不健全的条件下,以资源税为主体的模式,能够为企业间平等竞争创造大体公允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资源税(费)一般不受成本费用变化的影响,具有保证财政收入的刚性特点。
然而以资源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的缺陷与其一样长处,非常明显。突出表现为这种设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税制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困难。首先,从资源税概念来看,它既有调节资源级差收益之意,又有解决资源无偿使用之目的,其性质难辨。其次,税收广泛来源于各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要求征税具有普遍性。对资源征税,难免出现许多非税户。再次,资源企业生产经营和盈利水平是一个波动的量,而资源税具有刚性,不论企业有无利润、利润多少都照征不误,这就难以实现税负均衡。最后,实行以资源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需要以翔实可信的资源储藏、勘探、开采等资料为基础,而这些正是中国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也给资源税制设计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困难。
(二)以商品税、所得税、狭义环境税为主体税种的三主体环境税制
在各种环境税制的构想中,尤其值得一提是饶立新在其2005年博士论文《环境税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提出了环境税制三主体结构的构想。该文将效率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分为两个层次,认为真正的矛盾发生在“资源应用效率与社会公平”及“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公平”之间。现行流转税加所得税双主体税制结构显然缺失了代际间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所以应确立资源环境税为第三主体予以解决。该论文指出,由于我国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观思路的确立,税制结构的优化和改革有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应用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在税制结构中应该将资源环境税确立为除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之外的第三主体税种,因为,现行双主体税制结构虽然侧重以流转税体现效率,所得税体现公平,但显然缺失了代际间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所以,应该设立第三主体——资源环境税予以解决,进而形成:效率——商品劳务税、公平——所得税、代价间效率与公平——资源环境税的对应结构。税收作为收入与调节工具,自然应该在各环节设置相应税种,即资源环境税——商品劳务税——所得税与之对应,并进行调节和取得财政收入。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构建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总体思路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算起,一直到本世纪初,我国各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粗放型经济是重要的发展模式。然后过度追求GDP也使得我们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虽然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科学发展观,包括施行节能减排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从政策的实施到好的效果的产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治理污染方面欠债太多,导致污染的持续性以及惯性非常强,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严峻。
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环境问题主要有三重特点。第一,严重性。主要指环境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同时限制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第二,广泛性。这主要指环境问题涉及到了各个行业以及全国性的地理范围,而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行业的个别问题。第三,复杂性。环境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包括地方的,部门的,行业的,企业的,乃至个人的利益,牵扯的主体众多,情况愈发复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而且是逐渐积累的问题,不存在一种万能的解决手段,必须要根据我国整体宏观以及各地方各领域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种手段(行政、法律、税收等手段),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与职能,共同努力解决环境问题。
法律与行政手段是我国完善环境税体系建设的根本手段。随着我国财政税收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应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应该着力发挥税收手段的调控优势,逐步建立起以环境税为主,以环境费为辅的基本调控结构,同时将生态补偿以及排污权交易等作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补充手段。
1.保护环境的底线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兼具公平、强制以及威慑之特性。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对污染行为以及环境破坏等行为进行预防和禁止,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限制,从根本上杜绝严重的污染事件的发生。
2.保护环境的基础手段是环境税收手段和环境收费手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环境污染进行收费的举措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环保效应,同时,税收手段的实施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财政税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环境税手段发挥的作用应该越来越重要,可以扩大税收的调控范围,加大征收力度,同时完善征收的规范性,逐步建立起以税收手段为主,收费手段为辅的模式。
3.其他的手段也作为辅手段。其他手段包括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以及绿色金融等。生态补偿主要考虑了生态利益关系,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损害分配,包括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受益方对受损方以及类似模式的补偿行为,体现完全的环境公平的原则。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构建我国环境税体系的具体思路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认为要把握住税制革新的方向,一是环境税的主体税种在我国环境税体系中必不可少,必须要构建在我国环境税体系中;二是已经存在于现有税种的环境税体系仍然需要调整和
完善。
(一)环境税主体税种体系的构建
环境资源的重要方面(涉及资源税、排污税、固体废弃物税、燃油税、煤炭税和城乡维护建设税)应包含于环境税的主体税种体系之中。
1.资源税。调整开发者间的级差收益是目前存在的资源税的主要作用。资源税税率较低,且没有包括水资源和其他一些生态资源,没有充分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因而,资源税的改善与革新一是要做到调高税率,二是添加水资源税和生态资源税到资源税中。生态资源包括森林、草地和湿地。另外,耕地资源占用税可以归入资源税中。
2.排污税。我国目前提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环境保护形势在变化,排污收费势必很难适应。因此可以征收二氧化硫税,氮化物税、废水排放税等,同时要新添加征收汽车尾气排放税,因为汽车尾气污染已然成为十分重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3.固体废弃物税。其主要根据建筑垃圾和企业生产后废弃物的污染情况实施差别税率。
4.燃油税。添加燃油税目的是税负公平化,政府的收费行为规范化,收费行为管理化,消费行为引导化,更加促进节能减排,并提议将燃油税纳入环境税主体税种。
5.煤炭税。作为煤炭的消耗大国,煤炭消耗给我国环境污染带来很大的环境危害,因此煤炭税理应参照燃油税的方式纳入环境税体系中。
6.环境附加税。原来我国征收的是城市维护建设税,未来应由环境附加税来代替。教育附加费的形式是它改革的模型,同时将外资企业归入其中,继续实施专款专用的支出方式,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环境附加税的税率。
(二)己有融入型环境税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目前,其它税收体系如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都含有保护环境的性质。第一,消费税。消费税主要关于汽车轮胎、汽车成品油、摩托车,化妆品,焰火、鞭炮,实木地板和木质一次性筷子。差别税率主要用来调节摩托车和汽车,如购买以旧翻新轮胎可以免征消费税,鞭炮、焰火和的化妆品税率分别是15%和30%,环保作用已经发挥其作用了。但是由于过低的木质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的税率,调节作用无法发挥,因此应更多地适当提高税率。另外,还有一些具有污染性质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用品(塑料制品、一次性纸制品)、家用办公电器、电池、含磷洗涤剂等都应征收消费税。消费税中为了节约资源还应包含包装材料税。第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为鼓励企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进行投资、生产和服务,这些税种主要是通过相应的税收优惠的形式来进行。由于比较落后的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目前我国在环保、节能两方面的研发、投资的资金不足,故应有针对性的给予了这些企业更多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其做法为加大对这些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以上完善我国环境税体系的具体思路也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表达,如下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徐琦.建立环境财政制度时机日渐成熟[N].中国环境报, 2005,(06).
[2] 邢丽.开征环境税:结构性减税中的“加法”效应研究[J].税务研究,2009,(07).
篇8
关键词:绿色税收;可持续发展;环境税
当今,伴随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强调人类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由此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利益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人的可持续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建立和推行绿色税收制度是其有效途径。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义及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制度实践
(一)什么是绿色税收制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中对“绿色税收”是这样定义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
1975年3月3日欧共体理事会又提出,建议公共权利对环境领域进行干预,将环境税列人成本,实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运用经济手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些经济手段中,环境税的运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对环境有污染的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45/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对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大大减少了在泡沫制品中对氟里昂的使用,汽油税则鼓励了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增加,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比70年代减少了99%,而且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二氧化硫减少了42%,悬浮颗粒物减少了70%。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和其他努力,美国确实已经实现了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因此,人们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二)西方国家“绿色税收”制度的实践
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税,包括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课税。如英国、荷兰、挪威等征收二氧化碳税,美国、德国、日本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征收水污染税;二是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德国、荷兰征收的油税,美国、法国征收的旧轮胎税,挪威征收的饮料容器税等;三是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税,如美国、日本征收的噪音税和工业拥挤税、车辆拥挤税。
目前世界上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处于前列的主要国家有美国、荷兰和瑞典。美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包括对产生臭氧的化学品征收的肖费税、对汽油的征税,对与汽车相关的其它征税、开采税、对固体废物处理的征税等。美国无论在联邦层次上,还是在州层次上对环境税收越来越重视,从现有的环境税收的实施效果来看,它们的作用是显著的。荷兰特别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设计的税收主要包括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超额粪便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等。瑞典的“绿色税收”包括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对能源征收的增值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电力税;以及对化肥、电池等的征税等,已经占到税收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环境税的核心是对能源的征税,而对能源的征税是从多方面来进行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征税使能源的消费水平下降,并促进技术革新。
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主要是为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和综合回收“废弃物”而制定的。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未形成规范绿色税收制度
现行税制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人。
2、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
现行税制中对土地课征的税种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计算复杂,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3、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税制中对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项目较少,且不成体系。主要是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中减免项目。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2、消费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烟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人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3、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在5年内减征和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人,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这些税收政策在减轻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位原则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既符合我国环境政策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能通过征税为治理污染提供所需资金,并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因此,建立我国绿色税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其定位原则是:
1.以国情为本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当然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应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保税制,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国做法。
2.公平与效率相协调
环境保护税应该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征税。同时,环保税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以提高效率,更好地治理环境。
3.依法征收
在以前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征收上,经常出现“人情税”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新环保税制中,应体现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依法征收的原则。
4.专款专用。
税款专用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同时,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四、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
1、变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
首先,应将已经实行的。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征,比收费更具有约束力。而且税收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征收成本也比收费低。同时环境保护税收人将作为财政的专项支出,有严格的预算约束,可以保障宝贵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排污等领域实行费改税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税收政策措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措施包括:将二氧化硫排放费、水污染费、噪音费分别改为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和噪音税。其次,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征收环境保护税。具体设计是: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塑料包装物为课税对象;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对“三废”排放行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从量课征,对应税塑料包装物,则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人按比例税率课征;在税率的设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价,以防把税率定得过高,使得社会为环境保护付出太大的代价。此外,应将环境保护税确定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并且环保税收人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开支。
2、改革消费税,开征燃油税
我国消费税对汽油、柴油各规定了一档税率,以定额的方式征收税款,在当前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相关税收收人。因此,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一方面控制燃油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国家税收收人。可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
3、以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我国现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减税、免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对原有政策做出完善。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人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没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没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
4、税收政策的制定要致力于促进再生资源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电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对再生资源业利用废旧物资允许按10%作进项抵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发展。今后,在绿色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还应进一步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5、适当拓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资源课税,起不到全面保护资源的作用。因此,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把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列人其中。并且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扩大资源的保护范围。可将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中,使资源税制更加规范、完善,以进.一步促进我资源的合睬护和开发。
6、税率的确定要有助于扶持企业的成长
篇9
纵观2011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的政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计算题已成为政治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了。这就对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而近几年政治高考中的计算题大多数与函数有关,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
《经济生活》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缺点:(1)图像法: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情况,如物价走势图等,但不能得到准确的函数值,只能粗略得到函数值。(2)列表法:不必通过计算就知道当自变量取某些值时函数的对应值,但只能得到个别的函数值,不能得到全部的函数的值。(3)解析法:函数关系清楚,容易从自变量的值求出其对应的函数值,但不直观。
一、图像法
图像法在近几年高考政治试卷中出现的概率比较大,题中的图像包含的往往是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关系。《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反比例关系的情况主要是:价格与需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股票价格与银行利息率等。《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正比例关系的情况主要是:价值与价格、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等。做这类题目或讲解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图像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正比例函数还是反比例函数,其次,把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与图像对照,看其是否一致,直接排除不一致的错误选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剩余选项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8题)图1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
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②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③
该题涉及四对比例关系,首先要判定这四对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反比),商品的价格随之降低,需求量增大。①图显示的是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求量增大(正比),二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②图显示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随之降低(反比),正确;③图显示的是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大(反比),正确;④图显示的是随价值量的减小,商品价格降低(正比),正确,因此选择D。
再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2题)图2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商品的价格在不断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反比),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反比),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替代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正比),①③应选,答案为A。
二、列表法
列表法在高考政治卷中有的以选择题出现,有的以主观题出现。这些题目往往以一张或多张表格呈现,表格里有一系列的数据,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往往又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些推断或结论往往也要运用函数知识才能得知。
例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1题)假定小张和老赵某月的工薪收入分别为1900元、5000元,结合表1,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具有累进性质
B.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小张该月不用缴纳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D.老赵该月应缴纳450元的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排除正确选项。个人所得税对薪金所得实行累进税率,征收所得税具有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故A、B正确,不选。小张该月的工薪没有达到个税起征点,因此不用缴纳个税,故排除C。老赵的工资扣除免征额后应纳税的工资额为3000元,其应缴的个税为(500×5%)+(1500×10%)+(1000×15%)=325(元),故D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D。
再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27题)张某有5万美元,他决定将其中的2万美元换成人民币,3万美元换成欧元,根据表2四家银行提供的当天外汇报价,张某应选择的银行分别是
A.甲和丁 B.丙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乙
本题考查外汇和汇率,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运用相关知识认识问题的能力。在汇率方面要搞清楚本币的币值和外币的币值成反比,本币的汇率与外币的汇率成反比。1美元能够兑换的人民币最多的银行是丙,张某应该到丙银行把2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1欧元能够兑换美元最少的银行是丁,则意味着在丁银行同样多的美元能够兑换更多的欧元,张某应该到丁银行把3万美元兑换成欧元。因此,答案为C。
三、解析法
解析法是通过分析问题中各要素,利用最简便的数值或形式化语言来表达关系,得出解决问题的表达式,然后设计程序解决问题。近几年关于商品价值量、纸币发行量、外汇汇率、恩格尔系数、股票价格、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存款利息的计算时常在高考政治试卷中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运用函数中的解析法。
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12题)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 B.1320万元
C.1210万元 D.1100万元
解析:解答此题可分三步:首先,根据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计算出2010年价值总量,即132元×10万件=1320(万元);其次,根据2010年单位产品价值量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计算出2011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即132÷(1+20%)=110(元)。再根据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和2010年商品数量,计算出2011年该企业产品数量,即10(万件)×(1+10%)=11(万件);最后,计算出2011年该企业价值总量,即110元×11(万件)=1210(万元)
再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文综第25题)某上市公司的股票全为流通股,共5000万股,当银行利率为3%时,该股票的总市值为100000万元。如果银行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预期股息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该股票的价格约为
A.18.46元 B.21.33元
C.23.08元 D.24.75元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是①当银行利率为3%时,该股票价格=100000万元÷5000万=20元;股票的预期股息=20×3%=0.6。②银行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预期股息提高25%,则银行利率=3%+0.25%=3.25%,股票预期股息=0.6×(1+25%)=0.75。③则该股票价格=0.75÷3.25=23.08元。因此,答案为C。
针对《经济生活》内容理论性强的特点,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理解,作者在教学中还注意将《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连接,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一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我经常把《经济生活》中的有关道理与数学中的函数图相连接,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函数图,将概念中、理论中蕴含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波动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是成反向变动的,商品的价格波动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是成反向变动的,而与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是成正向变动的。前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图3左图表示,后者可以用图3右图表示。
为了巩固和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我还让学生做了2011年高考中的一个政治题目(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24题)。根据学生做的情况,我又作了讲解。
例如:图4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D1左移到D2。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
A.该奶粉生产商供应减少
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
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篇10
关键词:政务基金收入;交换易;非变换性收入;税收收入
2006年3月中国政协会议集中讨论了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方案,其中几个重要议题是:
两税合并。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讲,两税合并有利于中国税收结构调整,能更好的发挥税收调控作用,突出高新产业,抑制产能过剩发展,更加优化资源配置。
增值税改革。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增值税的改革试点,该地区在维持现行17%增值税率不变的情况下,用消费型增值税替代目前生产型增值税(即允许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免交增值税)。这一改革的正面影响是:微观上可以鼓励投资者的热情。为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提供动力;宏观上可以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影Ⅱ自亦显而易见,即地方政府收入将短期内大大减少,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地区。 消费税改革。消费税是一个市场经济调节的工具,本次改革主要是改变原有征税范围偏窄,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适应高档消费品大众化的趋势;逐步使应税品目的税率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相适应;促进节约资源、环保、引导理性消费。
燃油税。海南从1994年1月1日率先在全国开征“燃油附加费”,但象现行政策却给海南交通厅带来巨额负债,截至2004年海南政府仅此一项欠债200亿元。
出口退税税率结构性下调。2004年以前,我国出口退税主要由中央财政支持,但增值税收入却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成。使收入和支出不配比。中央财政承受了巨大退税压力,中央财政直到2005年才彻底偿还了2003年的2000多亿元欠账。
从上述几项税制改革的影响分析,税收收入不仅是政府收入的主要部分。更重要的也是政府政策出台的依据,改革越来越凸现政府提供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由此政府税收收八的会计处理的重要性也就可见一斑了。
一、政府收入的报告主体
通常,收入被定义为使净资产增加的资金流入,而政府活动不考虑盈利指标,政府对财务资源的使用要受到有关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来自外部的约束,目的是确保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能有效地达到相应的公共目的。构成了政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受托责任。为了有效地管理政府的各种财务资源,使相应的财务资源切实按有关要求用于相应的目的,政府会计通常设置相应的基金,并将各基金设置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财务会计主体,用以分别核算不同用途的财务资源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从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较完备的美国政府财务报告来看,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1999年6月的第34号公告《州和地方政府的基本财务报表和管理当局的讨论和分析》对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作了一些史无前例的改革。GASB34号准则公告改变了以往的报告结构,由原先的金字塔模型(财务报告由多个层次构成,基金联立报表汇总为按基金类别列示的联合财务报表)改变为双重视角报告模型,即从政府整体视角和主要基金及其他基金双重视角进行报告。整个报告由两个层面组成:政府层面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列示有关的信息;基金层面对那些主要的基金单独编报基金财务报表,非主要的基金则合并在一起编报基金财务报表。
依据“基金理论”,政府会计的主体是各类“基金”。按GASB的相关解释,基金是指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为从事某种活动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分离形成的,依靠一套自身平衡的科目来记录现金及其他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和剩余权益(基金余额)及其变动情况的一个财务与会计主体。实践中,政府会计设置的基金一般分为:政务基金。用以核算政府从事的;权益基金,用以核算政府从事的商业活动;受托基金,用于核算政府以信托人或人身份代他人保管并按他人要求进行使用的财务资源。其中政务基金主要依靠的就是税收收入。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主体是每一级预算单位。我国的财政部门在编制政府会计报表时是站在一级政府的立场上,因而一级政府是政府会计主体;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它是各级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由于这一模式将政府预算与具体使用资金的核算割裂开来,使得预算对具体财务资源的使用缺乏控制。财政资金的统一向下拨付又助长了各单位争资金而轻效益的动机,不利于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我国政府会计收入计量主体概念选取时,必须从有利于实现评价财务受托责任的报告目标和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双重角度出发。
二、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
政府收入的取得具有无偿性。主要不是通过市场互惠交易取得,而是根据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等通过税收、收费、接受补助或捐赠渠道取得的。其中根据收入的性质可将政务基金收入来源分为交换易和非交换易。根据GASB的收入核算要求,政务基金收入应采用修正的应计制基础确认,即考虑其来源的多样性。就是对于不同的政务基金的收入,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考虑应采用应计制基础确认还是现金制基础确认。还需考虑政务基金收入可以采用应计制基础确认的程度,即需要考虑当期财务资源的概念,当期确认的收入应该可以满足支付当期支出的需要。GASB特别规定了政务基金收人采用应计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第一,可以进行客观计量,政府取得这种收入已经有了客观的计算依据,而不是仅凭推测;第二,可以取得并可以用来支付当期的支出。
税收收入作为政务基金中非交换易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它是为满足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开支的需要,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的收入。在美国,税收根据管辖权不同分为联邦税、地方税,且它们的税目也不同。其中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一般分为财产税、销售税、所得税、其他税收、拖欠税款、罚金、利息等。根据税收收入的确认方式又可分为:自估税收收入、额定税收收入。自估税收收入是指由纳税人根据营业收入、经营所得和其他应税业务并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申报的税收收入,如:所得税收入、销售税收入等。它的特点是收入的取得取决于其他非政府主体所发生的交换行交易,例如:所得税收入的取得取决于盈利性企业或个人赚得的利益,可见自估税收收入一般不是。可应计”的。因为它一般在盈利性企业或个人申报纳税之前,政府无法知道该税收收入数额究竟
是多少,GASB认为自估税收入核算一般采用现金制。额定税收收入是指根据预先确定的税基和税率向纳税人增收的税收收入,它的特点是政府单位对非政府主体征收的税收,取决于非政府单位是否存在某种纳税实施,而不取决于非政府主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交易。最常见的是财产税收入。包括政府对应税动产、不动产等征税而形成的一种收入,对政府来说,这部分税收可以预先知道比较确定的数额,它是一种“可应计”的收入。
显然我国政府收入没有对税收收入一项进行如此细分,仅从实践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我国的税收收入可以全部用应计制来核算,也可以借鉴美国修正的应计制,用现金制作适当调整。以所得税为例,我国企业在申报本年度企业所得税时,需要在当年盈利的基础上预交下一年度的所得税,计入企业。应交税金――预交所得税“。待下一年实际缴纳时进行多退少补。作为一个稳定发展的企业,其盈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政府其实可以预先比较确定地估计这部分收入的数额,因此采用应计制直接核算可以减少分别核算的繁琐。
三、透视我国政府会计收入的改革方向
从本文开头的税改实践中可以看出,单纯的试点改革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政府的沉重债务,关键是支付应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体制。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借鉴分析,笔者相应提出几点对我国政府收入报告主体和核算基础改革的不成熟建议。
(一)在确定收八报告主体时,首先可以各类基金为主体
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基金会计模式。基金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晰,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它可以更好地约束国家预算体系中的各个组织和单位严格执行国家预算,保证各项资源用于其法定用途。另外。基金会计可清晰地描述有关组织和单位对不同法定限制资金的使用状况,增强政府会计的透明度,为立法机关和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鉴于我国的实际,政府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情况。从加强财务资源管理和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需要出发,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基金会计。在每一个基金内部还可以设置若干个子基金,并且每一个基金都有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
(二)要注意层次性,把政府会计收入的报告主体分为基本政府和基本政府的组成单位(如行政单位)和主要基金,并将基本政府的相关单位(如国有独资企业)也纳入报告主体范围
根据决策有用性的要求,编制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时,要将基金主体的数据汇总成政府层面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实行基金核算时,需要在每一个基金内部按政府部门或行政单位设置明细账,然后可以依次按行政单位、部门、整个政府进行逐步汇总、合并。编制一级政府会计报表的方法就像企业集团编制台并会计报表一样,不是单纯对数据进行相加,有些内部往来资金还要进行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