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城市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篇2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1.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是指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低碳理念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向,以低碳社会为城市社会发展样本和蓝图,以低碳生活为城市生活方式和导向的城市。实际上是,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综合应用[1]。
低碳城市规划(Low-carbonCityPlanning):是指从原有的城市形态及城市发展模式、建筑群体布局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最终建成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排放量型城市。
低碳城市是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所引出的城市发展模式需要。而低碳城市规划则为达到低碳城市模式的目标,在以“低碳”为宏观导向下的城市规划手段。两者共同为低碳时代的产物,而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模式的接生医生。
2.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的意义
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也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城市规划有着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在生产、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一旦城市规划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确立,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尤为重要。
3.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在制定城市低碳法规和政策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一脉相承,更好的运用城市规划低碳理念,要根据城市地理环境的特点和空间作为实际依据,在生活、交通和建筑规划中等方面不断挖掘低碳理念的内涵,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低碳发展规划
(1)首先,要要根据城市自身特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实际的低碳理念运用过程中,要对单位的GDP的能耗进行控制,在不断降低碳排放量的过程中,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严格依托城市绿地系统,建立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网络;另外还要加强对城市绿地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实现城市区域环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其次,要遵循城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的原则,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能源和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重点是要有效改善城市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城市中工业、建筑和交通的低碳产业链,不断采用清洁能源。
(3)最后,在进行城市低碳规划过程中,要遵循整体系统性的原则,要不断打破传统固有的城市规划模式,对城市建筑和交通等系统进行重新整合,要尽量减少人们在出行过程中必要的出行距离,把城市合理规划为一个统一的合理的有机整体,保证各个系统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平衡和谐,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4.低碳城市的规划
4.1低碳空间分布
构建低碳化城市空间布局,要大力推动复合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性产业,降低交通、工业用地比重,提高生态和居住地的比重。在城市建设中要多依托原有自然地貌、水文、植被条件,而不是大规模的推倒,重新设置。空间布局采取分散式组团格局,适度配置各地块的人口规模,避免人口过密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
4.2低碳交通模式
因为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尾气含有大量的碳化合物,所以所谓的低碳交通就是兼顾便捷和低能源消耗,最大程度的在交通的各个环节实现最低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化合物的排放。为了达到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运输模式,必须改变交通运输的能耗结构,优化交通工具的组合,提高交通运输中的能源效率和运行效率。鼓励人们出行由私人的交通工具转乘公共交通工具,由耗能型的交通工具转为无能耗、无碳排放的自行车系列的交通工具。
4.3低碳能源
不论生活还是生产,能源是必须具有的,优化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构筑一条稳定、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虽然各地的资源存在质量的不同,开发水平也不同,但能源的低碳化是必然的选择和发展的趋势。
4.4低碳产业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重要因子。从产业结构来说,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工业所产生的碳化合物比较多。因此,推动中国产业低碳化,要通过降低碳排放和提高附加值的方式推动经济低碳化。一方面,加大力度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另一方面,推动生产方式创新,以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提高附加值,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化合物的排放量。
4.5低碳建筑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筑的低碳化,低碳建筑主要是运用新技术新型节能材料,合理设计采光和通风,以便更好的选用节能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低碳装饰材料且避免过度装修。再是,在建筑设计时,要避免因设计的不合理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运用水的循环模式,节约用水。
4.6低碳环保
城市碳输出环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首先要通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保证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使其达到“输出无害化”,实现零碳或低碳排放。在碳输出环节还应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的原则,积极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以便进一步实现环保低碳化。在城市碳排放环节,要统筹考虑节水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调配体系,以便形成碳循环,更高效的利用资源,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
4.7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减少社会生活领域对能量与物质的消费、减少垃圾与废弃物总量,实现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崇尚简朴生活、减法生活,不以物质占有为荣,而以奢华浪费为耻。在低碳城市的进程中,政府应该提倡并鼓励每个市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自觉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改变陋习,从“素”做起。
5.结语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让全民共同的享受幸福生活。当然要人们能在一个好的自然环境下生活,就一定要保护这个自然,用各种合理的措施进行环境预防和保护。把低碳理念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应该得到提倡。如今的自然已经出现被我们开发和破坏殆尽的迹象,如果不好好保护,人类根本不能独善其身。
参考文献:
[1]董琦.甄峰.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08期.
篇3
尊敬的Alan Morrell公使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
作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我非常高兴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各位专家参加的“中国&澳大利亚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BIAD召开。我在此预祝此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作为一名中国的建筑师,在这十多年的时间中经历了很多意义重大的事件,让我记忆深刻。澳大利亚和中国是两个特殊的国家,在新的世纪里,两国都分别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澳大利亚的悉尼举办了2000年奥运会,中国的北京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众所周知,悉尼奥运会是历史上第一届绿色奥运会,在奥运会的选址,野生动物的保护,清洁能源利用,场馆建设中再生材料的使用,以及临时场馆的再利用方面,这届奥运会都堪称典范。
在2008年奥运会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很多设计同行一起,主持并参与了奥运场馆的建设。北京奥运会在努力的借鉴悉尼奥运会的宝贵经验,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并最终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出色的奥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对奥运成果的总结和反思,形成了将奥运场馆建设中取得的成果运用到整体的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去的理念,这为全球,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不仅仅应当关注现在取得的成果,更应该关注这些成果对于未来的影响。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长时间关注城市改革发展的进程,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或许也是本届论坛举办的主要初衷。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澳大利亚各方面的领导和建筑专家,希望通过中澳双方的交流互动,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
通过参阅一些绿色建筑和绿色技术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低碳经济”等新兴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激发了我更进一步的思考。我想,这些理念和概念并不仅仅是新的专业范畴的扩展,学习这方面的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同时,要把它们和传统的建筑理论和知识看成一个整体,这对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以未来角度看待当今建筑设计工作的理念,都将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过程。
在这里,我想通过引用三本著作中的三段话,把最近的一些个人体会与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引用英国的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e roleRogers)的著作《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中的一段话。他说:“城市最明显的,第一位的特征在于,它们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汲取资源,并排放废物。随着它们变得越大、越复杂,它们就越依赖于它们的周边环境,就越显示出顺应周边变化的脆弱性。它们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祸根。在大自然中,我们不是唯一构成自然界的生命体。(The first and most obvious thlnq abOutcities is that they are like organisms,suckingin resources and emitting wastes,Thelarger and more complex they become,thegreater their dependence on surroundingareas,and the greater their Vulnerability tochange around them,they are both ourglcryandourbane WearenotaloneInthenaturat world_n making them,――RichardGeorge Rogers)这句话强调了当今城市发展的现状,这与此次论坛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城市的环境和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都有所思考,但是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7很自然的,我们会想到通过技术这一途径。诚然,技术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技术又具有表面性,它只是一种手段,该如何更合理的运用这个手段?
接下来,我想引用2010年4月19日《纽约时报》上的一段话,作者是一位学者约翰蒂尔尼(John Tlerney),他写道,“自第一个地球日以来。风能和太阳能以种种名义而风靡一时适当的、可再生的、可持续的。但到了今天,它可提供的电力依然不到全世界电力供应的1%,人们一旦发现它需要多少成本和土地后,仍然会对它采取回避态度。(Since the firstEarth Day,wind and sOlar energy havebeen fashionable by a varlety of names:alternatlVe,app rop riate,renewabIe,sustainable,But today,despite decadesof subsidies and mandates,lt providesIess than 1 percent Of the eIectricaIpower in the wo rId,and peopIe stilIshun lt once they discover how muchrt costs and how much land 11 requires――John Tierney)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提到绿色和低碳的时候,是否由于思维的惯性,就顺理成章地会想到利用技术的手段?也许,正是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我们当今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近几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形势还是很好的,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例,本院正在新疆吐鲁番规划建设70万m2的住宅小区,利用太阳能技术,通过光电转换,可以达到13.4兆瓦的发电量,完全可以满足小区自身的需求,另外还有一部分电能被输送到电网中去。但是,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已经解决了当前生态环境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利用清洁能源供给人类发展的问题?答案究竟是什么,我还在思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斯基娅,沙森(Saskia Sassen),是一名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权威专家,2009年11月份,她在荷兰的塞尔斯克大学城发表了一个名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桥梁”的演讲。在这里。我想引用她演讲中的一段话,她说,“虽然在一些其他的环境领域中,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但在处理城市的环境问题时科技手段并不适用。非科技因素是城市环境的关键部分:能源,贫穷与贫富差距、思想体系和文化偏好等问题,是导致问题的根源,但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WhIIe in some 0f theother environmental domains it is Indeedpossible to confine the treatment of thesubject to scientific knowledge,thisis not the case when dealIng with thecities,Non-scientific elements are crucialpart of the Dicture:questions of power,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idecIogy andculturaI pre~rences,are all part 0f thequeshon and the answen――SaskIaSassen)我想,对于中国,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城市到底应该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和全世界的文明同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我也想提出我的疑问,是不是在提到低碳和绿色的时候,只是把重点放在技术的开发上面,会不会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客观上变成一个奢侈的形式。所谓的“绿色”到底是什么7这是当前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希望在我们的论坛中,通过来自澳中两国专家学者的交流,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谢谢各位。
(本刊实习记者苗淼根据讲话整理)
作者,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篇4
【关键词】 碳排放成本; 成本内部化; 成本核算
一、引言
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在构建低碳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其反映和监督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没有纳入碳排放的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没有反映在企业的成本中,导致企业缺乏减排的动力。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低碳经济对会计体系的影响,但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且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并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实施方案。本文尝试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旨在把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二、碳排放成本内部化理论
(一)环境成本与碳排放成本
研究碳排放成本首先要理解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即商品开采、使用、生产、运输以及回收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费用之和。环境成本按成本的负担者与成本的产生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外部成本指的是成本的产生与某一主体对环境的影响有关,但却造成成本主体或获得利益以外的主体承担的成本。外部成本减少了经济的总体效益,但在传统的会计领域是不反映的。内部成本是在造成成本的主体里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根据环境成本的定义,本文研究的碳排放成本是指企业在采购、生产、存储、销售等经营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碳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费用之和。从这个意义上说,碳排放成本是环境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产生的影响是面向社会的,是由成本主体或获得利益以外的主体承担的,因此碳排放成本属于外部成本。
(二)碳排放成本内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的碳排放成本内部化是指对碳排放成本进行估价并将它们内化到生产和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成本中,从而体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消除其外部性。在构建低碳经济体系中,碳排放成本内部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发生许多碳消耗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目前的会计体系中,没有对这种行为进行恰当的反映。也就是说市场主体行为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往往由该行为主体以外的第三方承担,而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成本与价格之中,污染者获得了私人利益,治理环境所需的费用却由全社会共同承担,造成了收入与支出的不对等,这就是碳排放的外部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碳排放成本外部化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和市场的失灵。由于企业把环境治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不需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后果,因此缺乏减少碳排放的动因。而消费者消费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在价格上没有区别,因此缺乏购买低碳产品的动因。要倡导全社会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绿色社会,就必须解决碳排放成本的“外部效应”。成本内部化作为公认的纠正市场失灵的较好手段,已经被政策制定者和环境学家广泛接受。
2.可行性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货币计量。要把碳排放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环境当成一项资产合理定价。目前人们对“环境是一种资源”的认识已经达成共识,既然是资源,就应当具有价格。直接对环境进行定价存在一定困难,由于碳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其实是对环境资源的一种消耗,所以在低碳经济下可以对单位碳排放量进行定价。定价时以治理一定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所需的成本为主要依据。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国际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使得以碳减排为商品的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减排额成为投资界的热门商品。所谓碳交易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的本质是希望尝试建立一种市场机制,有效地调节温室气体在全球的排放总量。我国碳排放的定价可以在借鉴国际碳交易的定价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三、碳排放成本内部化理论下的成本核算方法
为了单独核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企业应在“生产成本”下设置“碳含量”和“碳消耗”等科目,另外还需新开设“应付碳消耗费”账户。“应付碳消耗费”属于负债类科目,企业通过“应付碳消耗费”科目,总括反映企业因碳消耗而产生的负债情况。该科目的贷方登记应交纳的各种碳消耗费用,借方登记已交纳的各种碳消耗费用,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交纳的碳消耗费用,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碳消耗费用。
考虑到“应付碳消耗费”的支出不能重复,因此只需在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如煤炭企业使用该科目,这样就能实现把碳消耗计入产品成本的目的。下面以煤炭企业为上游企业举一例说明:
一方面煤炭企业应在“生产成本”下设“碳含量”明细科目,对其产品的含碳量进行测定,并按照一定方法将这种碳含量以生产成本的形式在会计账面上予以记录。换句话说,企业除了把传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记入生产成本外,还需把碳含量计入生产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所属的产品成本明细账“碳含量”,贷记“应付碳消耗费”。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碳素燃料消耗量、碳排放量的反映,对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碳消耗,应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所属的产品成本明细账“碳消耗”,贷记“应付碳消耗费”;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碳消耗应借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所属的产品成本明细账“碳消耗”,贷记“应付碳消耗费”。对于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产品但是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碳消耗,应借记“制造费用”,贷记“应付碳消耗费”。对于企业在日常管理或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碳消耗,应视具体情况计入期间费用,贷记“应付碳消耗费”。
经过以上核算程序,煤炭企业的会计账面已经反映了碳排放成本。下游企业从煤炭企业购买产品作为燃料和动力或进一步加工为新的产品,这一过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根据碳的消耗过程,碳排放成本的流转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碳排放成本包含在煤炭企业的产品1的成本中,产品1作为一般制造企业的燃料或者原材料构成了产品2,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形成了最终产品,在这一过程碳排放成本始终在各企业之间流转,直至最终由消费者消费,消费者承担了碳排放成本。第二条主线是制造企业将产品1用于日常管理,其成本不能归属于某一产品,因此作为企业的期间费用处理,企业承担了这一部分碳排放成本。
总之,“应付碳消耗费”最终进入了产品成本或者企业的期间费用,实现了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也符合“排污者付费的原则”。对于进入产品成本的那一部分碳消耗,最终是由该产品的消费者负担的,这就有利于刺激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而对于进入期间费用的那一部分碳消耗则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有利于刺激企业减少碳消耗。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企业来说碳消耗进入产品成本,使得产品成本提高,这种成本的提高必然会使该产品丧失一部分市场,从而给企业带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降低碳消耗的激励。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应尽量购买低碳材料和低碳能源。
由于碳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其受害人的范围不易辨别,因此,“应付碳消耗费”最终由上游企业支付给环境保护机构,由环境保护机构统一利用以治理碳排放过量造成的环境破坏。此时企业借记“应付碳消耗费”,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相关科目。
四、结束语
本文从构建低碳经济的视角,考虑碳排放的外部效应对环境的危害,从理论上分析了碳排放成本内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企业设置“应付碳消耗费”一级科目,在“生产成本”下设“碳排放”、“碳消耗”等明细科目,并对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成本核算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解决目前企业成本没有反映碳消耗的问题,对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会计准则的尽快出台。
【参考文献】
[1] 侯晓红,林爱梅.成本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12-319.
[2] 王岩,李武.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3):27-32.
[3] 唐志.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探讨[J].改革与创新,2010,26(2):42-44.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过程,施工, 质量控制管理, 对策和措施
【 abstract 】 : real estate construction stage of real estat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is the key link of the entir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real estate project quality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phase control. This paper first to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control theory were summarized, then analyzed the factors of real estat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and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stage of real estate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etc.
【 key words 】 :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房地产项目质量己逐渐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生命线。评价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优劣,分析房地产企业在当前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提高企业项目质量控制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房地产企业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房地产开发过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依据
施工阶段是将业主的意图和设计图纸,转化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此过程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工程承包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是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实行管理的共同性依据,具有通用、具体、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特点。大致有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建筑材料及制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等,都是工程质量检验控制的专业性、技术性、法规性依据,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施工秩序应遵守的原则,也是衡量工程质量、鉴定材料质量的科学尺度。
2.房地产开发过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任务和内容
2.1 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前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参与施工的各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控制;另一方面是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方案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
2.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l)房地产企业质量控制系统的监控
(2)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跟踪监控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工程变更或图纸修改,都应通过审查并组织有关方面进行研究、讨论、确认后变更指令予以实施。
(4)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验收
(5)处理已发生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
(6)下达停工、返工指令控制施工质量
2.3 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
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具体包括:组织设备的试运行;组织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
3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3.1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对策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质量,其主要对策如下:
(1)以人的工作质量确保房地产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是人(包括参与工程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所创造的。人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据统计资料证明,88%的质量安全事故都是人的失误所造成。为此,我们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始终应“以人为本’,狠抓人的工作质量,尽可能减少人的失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增强人的质量感和责任感,使每个人牢牢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工程质量。
(2)严格控制投入品的质量
任何一项工程施工,均需投入大量的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要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这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从组织货源,优选供货厂家,直到使用认证,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要做到工艺先进、技术合理、环境协调,这样才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3)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分项、分部工程所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对每一道工序质量都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这样,只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一般就能得到保证。
(4)严把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时,一定要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避免出现判断错误。
(5)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这是现代化管理的观念。预防为主就是要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入产品质量的控制,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些是确保施工项目质量的有效措施。
(6)严防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
系统性因素,如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违反操作规程、混凝土达不到设计强度等级、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等,均必然会造成不合格产品或工程质量事故。系统性因素的特点是易于识别、易于消除,是可以避免的。工作质量的控制,就是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范围内。要严防或杜绝由系统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以免造成房地产工程质量事故。
3.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对于房地产企业工程部的施工管理人员,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措施进行监督控制。
(l)现场监督
检查人员在现场用旁站和巡视等方法观察、监督与检查其施工过程,注意并及时发现质量事故的苗头和影响质量因素不利的发展变化、潜在的质量隐患以及出现的质量问题等,及时与监理单位沟通,责令其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以便及时进行控制。
(2)测量
测量是对建筑对象几何尺寸、方位等控制的重要手段。施工前对施工放线及高程控制进行检查,严格控制,不合格者不得施工。
(3)试验
通过试验手段取得的试验数据是判断和确认各种材料和工程部位内在品质的主要依据。
结束语:房地产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参与人。建筑项目本身施工时间长,受外界影响因素多的特点,使质量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针对开发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应严格以质量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运用灵活、与时俱进的思想和管理方法,来监控每一道施工工序,这样才能达到对开发过程中施工质量有效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纪文. 论房地产项目施工管理[J]. 科技风, 2010, (20) .
[2] 杨帆. 房地产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J]. 经营管理者, 2011, (02) .
[3] 宋丹. 浅谈如何提升房地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4] 任晓峥. 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2) .
[5] 张志华. 房地产施工项目管理探讨[J]. 商品与质量, 2009, (S1) .
篇6
摘要文章从形态学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来获取第一手的变迁资料,并在后续整理资料的过程当中,提炼出城中村改造的可取经验,提出适合原住民经济平衡条件的设计方式并探寻居民生活价值回升的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形态理论 城中村调研报告
前言1970年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国与其他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动力机制到实体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快速的城市化吞没了大量的农用地,却没能消化掉国家土地政策保护的农业人口的宅基地,从而形成了城市中的村落即城中村。
本文从形态学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借鉴,以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为样本,将收集的资料和城市形态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对该地进行分析研究。将麻花板村改造过后建筑新与旧、生活环境质与量等进行对比,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探析如何将城市形态学的理论思想与民族地区城中村未来改造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1.研究地点的概况
研究基地麻花板村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北区域,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东至兴安北路,南至内蒙古工业大学,西至呼伦北路,北至成吉思汗大街。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基地周边商业、住宅区都在逐渐形成,基地内随处可见低矮或临时搭建的破旧房子,建筑形态缺失的农家院,这种新旧的差异化使得将麻花板村定为本次论文研究的的区域,具有现实和时代的意义。
2.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理论体系
文章重点探析在西方形成的偏重概念性与分析性研究的理论体系,形态的概念(morphological concepts) 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 一是从局部(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运用这俩种分析思路对麻花板城中村的现状和改造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运用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思路归纳麻花板城中村改造构成要素的差异
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从局部到整体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对麻花板村改造前后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土地利用的结构、人口、劳动力、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等。
2004年麻花板村进行了一部分的尝试改造,即把村庄部分迁出,在离原区域不远的地方重新规划新的居住生活区,与此同时原有地被征用后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但有一部村庄土地未成功迁出,致使新旧的麻花板村有了突出的对比性。
3.1.麻花板村用地构成的变更
用地构成是经济活动的反应,城市的功能结构、聚集内容、用地性质都发生变化。城市的用地性质都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将产生新型的用地性质和聚落形式,各种用地性质的结构比例也发生着变化,麻花板村的用地构成由原来的村民宅基地和耕地,改造后变成居住用地。
3.2.麻花板村住区使用者的变化
3.2.1农村人口总数及民族构成比例
从麻花板村现状调研的数据中可以得出:
表1-1
汉族人口比例 蒙古族人口比例 其他民族人口比例
2004之前 94% 5% 1%
2004至今 85% 10% 5%
3.2.2农村住房使用者单一化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内暂住户约是原居民户的 2.3倍。城中村改造之后,麻花板新村内已有本村140户居民入住,目前新村内无暂住人口,这使得该村住房使用者由过去的多样化逐渐转变为单一化。
3.3.麻花板村就业劳动力的转化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租赁房屋、外出打工、耕地劳作、养车运输等几种形式。在经济逐步增长的背景下,村民的经济来源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生着转变,如下表所示:
3.4.城中村地块周边环境的变化
3.4.1住宅形式的改变
麻花板村村民宅基地面积为200平方米/人,建筑面积严重超标。住宅多数为简陋的平房小院,道路狭窄,人居环境恶劣,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很不协调。
在改造之后,麻花板小区占地390亩,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为8.3万平方米,目前有已建成56栋住宅楼,其中3栋为别墅式住宅。小区楼布局合理整齐,楼层以6层为主,兼以五层和四层。人均宅基地面积为30平方米/人。 调查居民认可情况:表1-5
态度 内容 比例(%)
认可态度 住宅环境有所改变 80
提高了村民整体的素质 50
市政设施得到了完善 80
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80
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90
交通便捷 80
否定态度 老人不方便爬楼 50
宅基地面积减少 80
不适应生活习惯的的改变 30
限制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90
邻里关系的弱化 30
养老方式的弱化 20
3.4.2居住环境的改善
改造之前,本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简单,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缺乏。改造之后,小区内配备了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会所、幼儿园、小学、健身场地、卫生所等,并且还成立了独具麻花板特色的村民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4.3安全性能的强化
过去开敞式的村落形式,在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现如今村民的居住方式转变为居住区,入口区有值班员,安全性提高。
3.4.4 基础设施的完善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内没有定点的垃圾回收站,土厕所居多,没有形成完善的排污供暖系统。村民过冬多以烧煤球采暖,严重污染环境。城中村在改造之后,小区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拥有集体锅炉房,专业的垃圾转运站,为小区内垃圾的收集存贮转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4.5.5交通路网的形成
过去道路狭窄,路网不成系统,路面质量较差,污水不能很好的排放,没有道路防护系统,车辆乱停放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隐患。改造后,小区的道路系统采用人车分流的的设计方式,并在小区的中心区域修建了600米的人形环道,建有地面停车位620个,预留480个地下停车位,停车率为56%,绿化率不仅从过去的0达到了42%。
5.调研总结和规划设计策略
经过尽2个月的调研,将调研资料进行总结找出未来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1.在改造过程中,应本着集约可以收益的土地的原则,尽量将居住用地合理的设置在城市边缘,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绿化设施,交通设施等。
2.住宅设计中应以中小户型为主。
3.将新型产业引入到城中村的经济建设中;
4.改造中应注意民族记忆和空间肌理的保留,经济结构的转化、生活结构的转化使得本民族地区的地方特点逐渐减弱,同时也将本村的历史遗存和空间肌理摧毁了。呼和浩特市的少数民族仅是汉族的八分之一,所占比例很小,如今少数民族逐渐被汉族同化,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很难寻得民族特色的影子。过去毡包是当地住宅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现在城市可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逐渐被简约的6层连排楼甚至是高层楼所取代,并且在整体的小区环境营造上也没有考虑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特点。运用城市形态理论中用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我们一方面要遵循民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历史的记忆,即将部分在麻花板村有历史记忆价值的房屋,材料,设施保留部分,在新的设计地区进行恢复和再现。
结语:通过对麻花板的物质环境与形态的发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从局部到整体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对麻花板村改造前后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找出适应与该地块的改造和更新进行控制,在未来的设计改造中能够激发地区的活力,提升居民的生活价值。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熊国平
2.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麻花板新村的宣传册
篇7
>>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CDIO的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IoT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CDIO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CDIO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CDIO的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CDIO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功能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CDIO 理念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7-1.
[7]左远志,蒋润花,杨小平.以创新设计为导向的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17)3:118-122.
[8]薛颖.民族地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5:36-37.
The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DIO Guidance for the Students of Material Forming Professional
QIAN Fang,WANG Li-hua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College of Mechanical College,Tongliao,Inner Mongolia 028000,China)
篇8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新区规划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具挑战的环境问题,也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新区规划中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规划定位、内涵,并予以实施对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
(三)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篇9
【关键词】低碳化;城市景观;审美文化
到2030年,中国将有10亿人口住进城市,城市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可以说中国的未来就在于城市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城市的形态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论是能源模式的选择,还是用水和农业经营方式都直接受到所选择的城市形态的推动,而城市的形态的确定直接受制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
一、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方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改变了中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城市形态走向简化。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建筑师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念,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特别是在城市交通的布局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方面已经显现出城市形态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现实性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工商业日益发达,交通更加拥挤,交通事故更加频繁,建筑更加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问题还不仅如此,缺水和水污染正进一步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目前在全国600多座设市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己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城市中,城市的河湖水体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不仅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还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在创造更多财富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离开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健康难以保证,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意义。因此,使人们开始怀疑繁荣昌盛目标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能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的“低碳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越来越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是绿色城市建设的引擎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点,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城市。低碳城市景观设计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建筑材料、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景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景观工程建设。就目前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主要是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专题编制体系之中。实际上,只有建立低碳城市景观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引导“低碳城市”发展,并以此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年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
低碳城市景观设计侧重于研究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它是在低碳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低碳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多学科的思想,通过区域分析法、多方案比较法、问题导向目标定位法等,对城市形态和景观进行现状分析、专题研究、规划编制,并建立一系列低碳城市景观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前瞻性地制订出城市景观建设方向整体框架,它强调城市景观建设远近结合,是实现城市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低碳城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对于低碳城市景观设计,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的理念主要是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交通枢纽引导城市服务业发展。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城市景观建设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因此尚无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低碳城市理念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广泛认可,是由当今时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增大的新变化决定的。随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世界各国对于城市景观建设低碳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发展的理念也随之更新,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城市就是“使城市景观低碳化建设”,它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建设的一种模式。低碳城市发展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建筑、交通和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如何选取,工业、交通、燃气等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以及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低碳城市不仅包含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还包含绿色建筑、城市景观设计等。
三、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低碳化
(一)按照低碳化理念搞好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设计。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城市景观建设的龙头。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低碳城市理论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层面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安排低碳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引导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低碳化、如何合理安排景观布局、如何建设低碳绿地系统规划四个方面。
(二)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的核心。作为保护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绿地系统,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的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与布局,未能从整体上考虑城市形象塑造,加上各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往往只能“见缝插绿”,许多城市都未形成“绿廊”、“绿带”、“绿色网络”。因此,低碳城市景观布局应采用合适的尺度,保持一个良好的视野。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重要的感觉方式,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大约75%-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外部空间往往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最终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这完全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建筑环境同样属于视觉上的空间,城市景观的空间形象,道路的组成,绿地的处理,小品等会带来某种心理感受。
(三)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人们的任何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通过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可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目前没有一个城市的交通让人满意。解决的思路有赖于巧妙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交系统、步行和骑自行车。比如快速公交系统这种先进的工程设计,它具备地铁的速度和载客量,但成本只有地铁的5%到10%。这可具有重要意义:同样的载重,成本却低90%,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城市面貌的重大变化。当然公共交通系统很了不起,但并非适合所有出行或所有人。另外两种解决方案是骑自行车和步行。这些手段非常平凡,而且廉价、健康、安静,没有碳排放,可达性高,也让社区变得更加宜居。这些都是极大的优点。这三项策略――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骑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汽车的高质量替代方案。至少 可以带来三大好处:第一,城市变得更加宜居,街区富于活力,拥堵缓解,并拥有更好的交通替代方案。第二,交通能耗下降,最多达三分之二,相应的空气污染也会有所减轻。第三,通过限制扩张,中国城市将减少对水的消费和对耕地的占用。
参考文献:
[1]李国亮,任镇英,龚葳.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山西建筑,2010.12:32-34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2.2:13-20
[3]潘海啸,汤,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4]侯亘,李小伟.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0.6:71-74
[5]崔晶泉.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J].安徽科技,2011.8:31-33
篇10
关键词: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细胞。在加剧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地球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如何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与家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一种可持续的人类聚集模式---生态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如何致力于构造一种和谐的低碳生态社区也成为各国学者纷纷探讨的重要课题。城市低碳生态社区旨在将低碳的理念融入生态社区的规划,从而构建体系上低碳,功能上生态的和谐新社区。低碳生态社区不仅仅是缓解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
1.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1.1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
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中,低碳城市的内涵最初的以减少碳排放为主的狭义观点发展为现在包含社会、 文化、 经济、 环境的综合课题。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
低碳生态社区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是指在社区规划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设计、组织城市社区内外的空间环境,最高效最少量地利用能源与资源,营造一种自然和谐,低碳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环境。低碳生态社区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学的范畴,而应是一个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外部因素于内部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人类和谐的居住环境。
1.2低碳生态社区的特征
1)生态和谐性
低碳生态社区的低碳生态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三者的生态性,主要指高质量的环境指标,以绿地为主的住区结构模式,充裕的自然空间,较好的自然亲和性(2)。社区个人、团体和组织都将生态观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可以拥有更为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社区必须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性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低碳生态社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低碳生态社区应是一种多功能的社区,体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人车分流,绿色建筑、生态步道等思想融入建设中。
2)低碳循环性
低碳循环性主要体现在社区规划、能源结构与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低碳生态社区运营所采用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建设低碳建筑,倡导居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尽可能选用低碳产品。同时,低碳生态社区应该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区域化发展,提升整个所生态化循环。
3)系统高效性
低碳生态社区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必须是高效益的流通转换。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应以“低碳化”为指导原则,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从本质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实现经济、生活的高效化和集约化。
2.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实践
2.1国外低碳生态社区实践基本概况
低碳生态社区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图1),社区的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国相关学者曾根据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将其分为乡村生态社区、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和生态城镇等四种类型(3)。
图1.全球生态社区分布情况(来源:/4)
而国外外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生态环境。(2)提倡绿色出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3)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与建筑的节能设计。(4)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2.2国外生态社区实践分析
国家 社区名称 低碳理念 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途径
英国 BedZed生态村 零耗能
产居综合型
(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社区) (1)再生能源: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及风力发电。
(2)环境绿化:设置屋顶花园。
(3)低碳建筑:建筑材质与功能设计采用可循环材料
(4)资源循环:采用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绿建材。
(6)绿色交通:外出更有全社区的绿色共乘俱乐部和公共交通系统。
阿联酋 Masdar零碳城 “零废弃物”
“零车辆 (1根据以产带居的开发思路。
(2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以绿色环保等相关产业的研发为主导,将知识密集型与人力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政府强力支持,在用地、招商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4)技术创新:新能源、环保材料利用,实现社区真正的绿色低碳。
德国 弗莱堡Vauban社区 光能发电自行车管制系统 1.vauban社区发展出“学习型规划(planningthatlearns)”的模式。结合民众参与和共同治理。
2.无车社区和“零容忍停车政策
3. 建立低碳生活观念:透过Vauban论坛负责的社会工作,居民进行更多的社区活动。
4.建立光能发电系统于能源循环系统
2.3国内低碳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以低碳为口号,同时万科、万通、郎诗、当代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策略联盟也发起了低碳绿色运动。
固然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现状,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社区规模而言,我国的社区人口在5000-10000人,这无疑从技术层面上增加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难度。从组织管理而言,我国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生态保护重视度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进行界定,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4、低碳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体系中,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使用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实现它们的分步发展与整体协调是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重要途径。
4.1 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1)土地布局规划: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区与商业区彼此分离,从而造成多样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因此,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中,应首先抛弃功能主义的束缚,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社区中合理布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增强社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交通系统规划:步行交通系统与绿色出行方式。社区对内交通应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保障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以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已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为目标。同时在社区对外交通规划中,为营造低碳生态社区,社区内应提供良好的交通联系,包括公交车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倡导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倡人们采用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
3)社区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应注重内在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各种生态流的畅通(6),使社区生态系统向有序理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利用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增加社区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保持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4.2 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1)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同时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达到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状态。具体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的作用;采用外墙隔阴和屋顶隔热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减少耗能与空调费用。
2)健康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仅仅是人们对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减低这类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可以延长住宅的寿命,有利于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3 使用管理与运营体系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少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只有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养成节俭的消费观念,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断在最后一个环节。构建低碳生态社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其规划设计到后期管理都应注入低碳生态的理念与意识,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居民,也要针对于规划者与管理者。居民在低碳生态社区构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自觉参与,积极献策,社区的主体是人,因此,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才是建立低碳生态社区的最终目标。
5 低碳生态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1)生态化 研究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中强调生态极限问题,在充分考虑社区承载力,环境容量负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应极限高度来规划建设低碳生态社区(8)。低碳生态社区会尽量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可应用深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安全等理论指导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同时将健康住宅理念融入规划理念。
2)人文化 低碳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体现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怀。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及NGO的各方面协调组织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机制体系,并着手于社区实际,采取长期而整体的建设策略(7)。国外一些新的理念如“开发权转换”(TDR)和灵活分区(FZ)都可以为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提供新的规划思路。
[1]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沈清基 关于生态社区的思考[J] 华中建筑,2000,18 99-103
[3]Hugh Barton.Sustainable Communitie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68.
[5] 王潇文“. 白地”、“棕地”及其它: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研究[C].200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6] 谢更放 城市低碳社区规划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D] 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