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G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0-01
教学方法体系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指的是建立一个适合于现阶段学生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方法体系,属于已经形成固有模式并能够直接使用的体系。目前稍微有些难度,主要在于体系构建需要涉及到较多方面,例如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内容的完善等。
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实现了较大规模的优化,体系的建立也是迫在眉睫。对于护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而言,其是有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不同教学方法以及各方面教学相关模块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具有职业性(护理专业,职业为护士)、全面性(各项护理人员应掌握的临床操作以及护理要点等)、系统性(分阶段教授护理知识)特点的全面体系。
一、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原则分析
1、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实际上是要保障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能长期处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之前学到的知识点上不断叠加,既学到新知识,又不会忘记旧知识。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只有有了一定的系统性特征,才不会让教学方法显得凌乱,教师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高效。系统性原则是指一个由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组成的整体,研究者既要考虑到其中要素的排它性,又要掌握其独立性。系统各要素是按照一定层次组成的,一个系统可以分成若干个二级系统,二级系统下面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三级系统、四级系统。一个系统究竟划分多少级子系统,一是看系统本身的需要,二是看对系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功能上,系统作用的发挥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动态性原则
教学方法体系的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作用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发挥出来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体现一个时间过程,即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变化。二是系统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与完善的过程。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是相对固定的,但是随着新的要素产生会不断补充到系统中来,推动系统不断发展、完善。同样,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会不断完善。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实施
在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相关研究者理应掌握好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技术三者间关系,理清其中相互作用的影响,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体系。
1、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安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制约。因此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处理好内容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在实践方面的投入应更为具体化,让理论知识更充分为贴合实际,保障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是将来走上社会、进入护理工作行业所需要用到的。一方面,相关人员应在现代化观念下筛选传统教材中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例如新的护理模式等)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方法的设置上,应根据新添加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做到改革与创新共同发展。
2、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中最应注意的一项标准,只有设定了正确的、符合护理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其教学方法体系才能够在正确道路上长远发展。职业教育是帮助学生发展、谋生的一项固有功能。在构建教学方法体系的时候,由于其要形成一个固有的体系,因此首先应注意目标的设定,让学生在学习初始阶段就明白作为护理专业人才,自己应该掌握哪些技能,获得哪些证书,这样才能够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应掌握学生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几年时间内,在专业能力上应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包含基本护理知识、人性化护理模式、优质护理等多方面,不仅仅停留于理论教学阶段,还应树立实践教学目标,例如让每位学生都学会静脉注射等。
3、与教学技术的关系
教学技术是教学的保障,也是教师与学生良好沟通,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在技术方面,目前使用最为普及的应算是多媒体技术,在现阶段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下,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来优化辅助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其是教学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必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或是操作来实现目标。对于护理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而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其掌握更多将来护理技能。例如手术护士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手术器械,单纯的图片可能无法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手术过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则会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学习也会更有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方面,相关研究者理应在准确掌握护理专业人才需要学到的知识技能前提下,准确遵循构建原则,理清不同体系构成模块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方法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何文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 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职业技术 ;德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85-01
职业技术德育是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现阶段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心理素质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行为习惯差,法制观念淡薄,面对这群年龄尚小,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尤其是要全面提升职业技术学校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在研究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1.职业技术德育的教学方法
1.1 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言语或非言语的心理暗示手段,如语言、手势、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都可以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起到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的作用。如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等,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找到自信的力量,消除对老师戒备和对抗的心理,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形成支持老师的积极的情绪效应,从而强化教师所期待的课堂行为;而语气的转换、话语的停顿、眼神的凝视、表情的严肃可以暗示和提醒学生自律,抑制课堂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从而避免直接的批评。
1.2 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师生互动教学就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包括采用问答、专题讨论形式。教师主要做学生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意见统一后,选一人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其他人补充,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实施师生互动,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相互切磋与补充,互相倾听与沟通,互相激励与促动。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动教师,不断循环往复,达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
1.3 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中要特别突出学生自我教自我管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职校教育要坚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高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骨干作用,让学生干部参与每周的值周检查,使学生在充当管理者的角色中得到教育。鼓励学生创办集体的活动,比如演讲、朗诵、辩论、文体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成立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灵的闪光点,受到鼓舞和激励,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管理,规范行为,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
1.4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4.1 选择案例,案例的选取从内容上要注意具有针对性、时效性,贴近实际生活;案例的选取从教学效果上要体现真实性,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只有真实才会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启发、点拨、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 教师通过总结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方向,通过分析点评导出案例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1.5 实践教学法。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发展的,职业技术学校院校必须创新教育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育人。比如通过参观、社会调查、开展志愿者服务、荣誉激励等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教室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教育的途径。每参加完一次活动,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都是有感而发,实现了德育课知识、能力、觉悟三个培养目标的统一,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职业技术德育的展望
如何构建职业技术德育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做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根本教育指导思想,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机制,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是需要继续思考的大问题。
21世纪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意识更加复杂多变,职业技术学校德育面临着更更新的挑战。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职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把这些处于少年转入青年的过渡期,思想、心理未成熟而不稳定,可塑性大的受教育群体,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静;学校教育工作新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 魏国胜;浅谈职业教育与德育[J],河南农业,2008,(2);
[3] 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 会展专业 英语教学现状 改革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渴望,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要求,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必将不断增设高新技术岗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会展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展览会的直接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各大城市纷纷将会展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而会展经济又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迅猛前进的经济新区,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大陆桥距离最近的起点,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的节点,也是华北、西北以至于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的节点。无疑,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启东开西、承外接内,辐射华北、西北、东北亚、中亚的强大战略功能。此外,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一直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作为增强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措施,在全市大力推进会展经济发展。近年来天津成功地举办了天交会、中国天津啤酒节、PECC博览会、全国建材会、房地产交易会、天津汽车展、北方自行车展、环渤海区域中日韩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暨国际零部件配套经贸洽谈会等84项国际性、全国性和全市性的大型会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对内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这些展会适应市场需要,为买卖双方及时搭建了交易平台,显示了极好的发展前景。
在行业高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奇缺的背景下,我院于2007年开设了会展专业,大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我院还为会展专业专门开设了会展英语课程,以将学生打造成为一名综合素质的高级会展人才。
一、我院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概述
以2007级为例,我院共招收会展专业学生人数93人,开设英语课程共4门,其中包括: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
1.会展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会展专业的学生为秋季招生,学生多为高中毕业,因此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生源地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哑巴英语”的状态,不敢说,说不出。然而,作为一名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会展人才,英语的听、说、译在日常的商务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经研究特开设了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会展专业英语教学所用教材
其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和教学改革的成果编写而成,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本书每册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听说、读写和实用技能训练三大板块的内容。听说部分围绕每单元的主题,并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活和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听力与口语方面的专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知识的吸收率,由原来的“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通过大一一学年的深入学习,学生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如打电话、问候、看病、旅游、购物等。
对于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我院专门开设了英语听说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此课程应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上海外国语出版社出版。本书每册内有十六个单元,每单元由四部分组成。
会展英语是专门为会展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所用教材为我院教师主编的“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讲义。“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分为“读”和“说”两部分。本讲义的编写宗旨是在学生掌握英语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使用英语进行会展管理与服务的交际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会展业各部门、各环节以及整个流程中的策划、管理、营销、接待等实施人员应具备的英语沟通能力;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综合文化知识和国际会展业的背景知识;介绍欧美有关会展业的先进理念。针对实际工作需求,按照国家会展流程,通过大量练习,帮助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开展国际会展业务。
“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内容涉及会展业和世博会概况、会展策划、会展融资、营销、谈判、公关服务、展台设计、搭建、物流、安保、财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文案及会展后期评估等领域,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知识。
3.会展专业的英语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定位,英语对于一名专业会展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大学三年的时间内,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处理商务交际、谈判、合作等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术语的广泛理解和掌握也是进行流利英语交际的基础,因此,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专业知识也是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1.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展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很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坚实的英语基础,更要有一定的会展专业知识,才能将英语与会展相结合,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很多学校教授会展英语的教师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没有任何会展方面的知识,甚至以往没有与展会有过任何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仅限于“教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教师。
2.教育理念需要整改
很多教师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把知识教给学生的过程。这种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摒弃。教学,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会展专业的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于实际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大量的模拟场景练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金属工艺学 教学方法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23-01
《金属工艺学》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主要内容由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材料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热加工和机械加工部分的内容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寻找到一种适合本课程和职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 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学生与新课程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也就是所谓的“印随学习”效应。那教师该如何打响这第一炮呢?笔者认为,第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有两个,首先是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金属工艺学》这门课程;其次,应使学生清楚将会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这两个任务如果完成得好,那么学生就会在第一堂课形成对本课程最初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贴近生活、形象生动的实例讲解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学生经常会去五金店买东西,但很多学生却不了解何为“五金”?当笔者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其实对于《金属工艺学》这门课程来说,想要做到实例讲解是较为容易的,因为我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样样都离不开材料,甚至连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都是按照每个时期人类使用材料的特点来划分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讲解一些金属冶炼加工的历史,以及材料工艺的发展改进方面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某一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各章的内容是按照“认识材料—选择材料—材料热处理—热加工—切削加工”这样的顺序衔接起来的,从而对课程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金属工艺学》对后续专业课(如《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铺垫作用。
2 优化教学内容
为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学校选择教材时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力求理论适中,浅显易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应综合考虑教学大纲和课程学时,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删除过于陈旧的知识,适当补充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尤其是在讲“工业用钢的牌号”这一节时,要特别注意同一材料新、旧标准牌号的对比介绍。在介绍各常用材料的用途时也应选一些时新的例子,例如:讲到Q460时,可以介绍它是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的主要用材。
3 巧用实例类比,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程的抽象概念比较多,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语言去解释,学生往往难于理解。笔者认为,若以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类比,使抽象问题简单化,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纯金属的结晶”这一节时,学生会接触到“过冷度”这一概念,课本上给出的定义是“实际结晶温度与平衡结晶温度的差值称为过冷度”,并且“液体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为了讲清这一概念,笔者通常会用“跑步比赛”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类比理解。跑道的终点线好比平衡结晶温度,而跑步者冲过终点最终停下的位置好比实际结晶温度,终点线和停止位置的距离差值就相当于是过冷度。那么跑步者的速度越快,他停止的位置就离终点线越远。经过这样类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液体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的机理。
4 善于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记忆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概念多、图表多”,而这些概念和图表大多都需要学生去识记,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感到繁琐、杂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甚至可以将一些规律和结论以口诀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记忆效果,还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铁碳合金状态图”,它既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图中直观显示了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组织或状态。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不仅要能默画出简化后的铁碳合金状态图,还要能初步利用该图分析一些选材、热处理和热加工工艺的依据。铁碳相图较为复杂,学生常常不知该如何记忆,笔者就为学生编制了一个口诀:“方框格,两条线;大雁小雁上下飞;一条红线牵两端;再添一笔就完成。”。有了这个口诀,学生练习几次后就可以轻松地将图形画出来。至于图中各主要成分点、成分线和各区域的金相组织,教师可以分别编制对应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采用编口诀的方法讲解“铁碳合金状态图”,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课堂的气氛也有了明显改善。
5 采用多样化授课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庞杂,理论性很强,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恰恰存在理论学习能力薄弱的问题。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一矛盾,消除学生对本课程的厌学、畏学情绪,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授课形式,降低知识掌握的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金属的力学性能”这一章时,可以安排学生做配套的“静载荷拉伸试验”,让学生亲手绘制出“拉伸曲线”,从而更好地理解材料“强度”、“塑性”的概念和判别依据。再例如:当讲到铸造、锻压、焊接这三种热加工方法时,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如实践教学好。实际操作中一看就懂、一做就会的知识点放在课堂上却很难讲清楚。相反,如果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实习车间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将课本上的一个个抽象概念和技术要求转换为头脑中的直观认识,那么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如果条件有限不能安排实习,教师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配合播放相关教学录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外,挂图、教学模型、课件等也应成为教师授课时的常用教具。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对本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些粗浅心得。这些改进措施中,有的比较容易实现,还有一些则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条件,让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实习工厂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徐丽荣.“金属工艺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307.
篇5
关键词:教师 反思 成长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事业规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职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极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脱离实际,采用灌注、填鸭式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职业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简单谈谈对职业技术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教学思想改革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技术人才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支撑起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二是明确的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的高投入性,这就要求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在师资、场所、设备、仪器、手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职业技术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职业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根据纺织业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地制定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改革时,我们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调研的深入,不断配合考察结果,更新教学课程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培养模式上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以我校专业为例,我们根据社会对纺织业应用性人才岗位群的需要,培养纺织业一线专业人才,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纺织业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使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辅助人才。目前纺织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三部分组成。该课程体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突出体现培养本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
2.课程设置突显职业技术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特点
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突出职业技能的核心位置,与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
(二)灵活选用教材
完善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职业技术教育近年出版的精品教材不多,主要原因是教材没有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编写实用性强的职业技术教材。教材编写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
(三)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教育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任务,还要完成发展能力及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法,通过灌输方式,强化知识记忆。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这种传统方法必须加以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职业技术院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已成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堂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不容置疑。
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课堂中双向互动式的讨论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深化学生对律师公证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务的掌握。
3.讨论、辩论式教学法
口头表达能力、雄辩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是法律职业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课堂案例的讨论、辩论是培养学生这些最基本技能的最主要的实训方式。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 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各大职业院校必须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从而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推动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这些人力资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从办学思路、办学体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积极组织教研教改活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开展,从而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此,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教育体系完善相适应,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国家总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理论、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职业素质的培养,使职业技术教育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然而,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合理分配文化课与实验、实训课的比例,也没有落实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不足。所以,必须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模式。
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强调特色课程建设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在建设职业技术教学课程时,要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增强专业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特色课程的发展。在开发课程时,要认真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与特点,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确定课程结构时,要着重于建设以专业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选用与课程要求一致的校本教材;在构建课程模式时,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施课程;在进行课程管理时,要确保课程建设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序性。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在以往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课为主,将实践课穿插在理论课中进行,缺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落实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此外,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其不少于50%,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建设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转变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制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用性人才。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可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强化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和成效的必备条件。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新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兴趣。职业院校还应当组织师资力量加快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程系统、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形式,突出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杨秀凌.探索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陈静捷.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2010(24)
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培养模式
当前,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种种要求,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如何抓住机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是摆在职业技术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主动适应”是职教发展的必然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和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目的及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实际的用人需要和职业岗位(群),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促使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就应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要让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满足个人求知、求技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成,充分就业。总之,职业教育的“主动适应”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Www.133229.coM
二、办学理念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的最终形成,涉及办学中对各方面主要内容的通盘考虑与精心提炼。对职业技术院校来讲,尤其要突考虑“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在办学理念中的特殊地位。这是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直接对接的教育,失去了社会经济这个着眼点和落脚点,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院内部搞得再红火、各项工作搞得再出色,也不能说它是在搞职业技术教育。如果说“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的话,那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则是职业技术教育永远焕发青春、永远充满活力、永远保有不断发展能力的源头。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要被淘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必然能获得发展,因此,这就使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三、培养模式是职教发展的基础
如果说办学理念是职业技术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办学理念得以实现的基础。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要素。它回答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不同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它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专学校的方法,应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指导思想应着重体现以下三点: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脉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二是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三是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在上述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制定、实施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izl,是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职业技术院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
1.专业设置与建设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适应需求与条件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指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在强调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条件可能原则,即专业设置条件的具体状况。如比较完善的专业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和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等自身条件,都是专业设置的物质基础,是实施专业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2)适应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专业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动性是绝对的。因此,专业的调整是职业技术院校时时面临的课题。实践证明,坚持“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因势利导”是实现专业设置灵活性与稳定性统一的有益做法。
(3)适应需求与突出特色的原则。只有彰显专业优势,才能培植专业特色。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不仅包括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还涉及师资、教学和实训场地、设备、图书等基本条件,以及体现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方式等,特别是重点体现在教学水平(内容、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上。这里,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必须重点强调职业分析、专业服务方向和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教学计划的编制、专业委员会论证等几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质量的控制方面,应着重抓好教学计划管理与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督导、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环节。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技术院校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对准岗位设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新建职业技术院校由于受传统普通教育惯性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极易犯“理论化”倾向的错误。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课程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社会需求与就业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为了保证突出技能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从根本上否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为此,要从职业分析人手,即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在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从而构筑起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顶岗技能模块四者科学合理、有机协调的课程结构。进行职业分析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依据。我们要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努力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使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带动整个学校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也可以说,一所职业技术院校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其追求的目标。
(二)按照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对于一个就业者来说,既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又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立足本职、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目前,不同的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有不同的要求,有的看重当前的岗位适应性,有的强调岗位的迁移和知识能力的更新。为此,职业技术院校应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设置专业,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按照生产或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加强就业指导为基本措施,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关键词】测量;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化,社会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直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即具有高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强、能活学活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现代测量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发展应用,地理产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对传统测绘形成了强力的冲击,测量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测量教学体系、课程结构设置、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如何使其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胜任现实工作就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虽然已有很多谈测量教学改革的文章,但本文就“测量”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非测绘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谈谈如下几点看法。
1.教学目的要明确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测量教学主要面向土木、水利、农林等建设,而大多以工程建设为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针对所学专业如何进行测量。但是随着测绘科技的迅速发展,3S(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技术在工业建设、交通工程、水利电力、地下工程、管线工程和矿山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拓宽了测量的教学内容与研究空间,对各专业来说测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基础课,而且成为其重要的基础研究工具。对非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说,测量的教学目的、教学思想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表示和应用,充分了解测量在各专业中的作用及如何应用现代测量的成果上。总之,教学目的要有针对性,教学目标要明确。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也应做相应的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于测量的基础知识,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采用提纲挈领,讲解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实践,快速让学生掌握;由于数据软件相当成熟,至于测量数据处理过程可采用案例等形式教学,也可推荐几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测量的数据转化为需要的测量成果。
2.2内容上要简单实用,并注重与新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现在的仪器都是电子类产品,其功能越发齐全,对于所开设专业应着重讲解其相应的先进设备及相关内容。如控制测量,原来都是人工观测,现在很多都采用了GPS、机器人等;地形测量,原来都采用人工跑点等,现在采用激光扫描、航拍等;水下地形测量,原来采用交会加测绳,现在采用单波束或多波束等。至于这些内容,建议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让同学有个了解,由于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知识,则无需更深层次的讲解。
2.3介绍测绘在整个地理信息产业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测量学是研究地理信息采集的方法以及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应用的学科。可通过带学生参观生产建设现场,体验现实测量的作用和过程。
3.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随着国家教育扩招,学生人数较多,如何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交教学质量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教师课堂授课,由于受时间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硬背将是授课成败的关键。若采取“授课+思考+连带知识+综合讨论”的形式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可单独授课,但是角度和距离测量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可以思考如何角度和距离测量来定位地面点呢?为了解决上述思考的内容,就需要讲解连带知识,即如何把角度和距离测量值换算成点位坐标;最后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延伸到导线测量等知识。
3.2课堂教学与校园实训相结合。课堂授课所接触的案例都是现成数据,因此为了让学生懂得这些数据是怎么获取的,就需要采用实训的方式即课堂布置某项内容,实训完成。可以通过提出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实训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如限差超限,在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超限?同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处理超限问题,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经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避免超限等。实训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实训是职业技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3.3多媒体教学和讲座相结合。由于测绘仪器的快速更新发展,很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无法购买先进仪器,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同时也可邀请社会上的相关专业能手做针对性讲座,这样可以加深课本知识的认识也可以拓展知识面。
4.注重社会实践
普通的校园实训与社会实践是不同的,往往受条件限制,很多学校无社会实践项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职业类教育技能。如测量实训中,场地条件较好,往往无遮挡等,但施工现场条件嘈杂,环境不好,影响测量的因素较多,可以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动手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社会实践也是提高职业类技术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往往社会实践中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可以借助工程实践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请教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让同学们知道各种问题都如何处理,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5.结语
职业教育教学测量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是贯穿工程的整个过程,其作用重要毋庸置疑,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者来说,如何更好的做到学生易学易懂,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是是我们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手段,加强课堂学习与校园实训相结合,同时注重社会实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特别感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黄德武高工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 陆良仁,高职高专土木工程类测量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广西测绘与遥感》(2007-1).
[2] 武丹、宫建,《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初探,《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02期.
篇9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质量观念 定位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办学规模及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形成了一批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但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较为低下的现实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大多数中职毕业生都存在工作能力不强,竞争牛存意识薄弱,就业率低下,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得提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其教育质量目标就应该是指承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满足个人需求程度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程度两个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对一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来说,其教育质量目标则具体体现为:管理质量目标和专业教学质量目标两个方面,作为对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体现,社会服务质量目标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综合质量的外在体现形式。
教育质量目标则是教育目的在质量追求上的体现,并在一定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实现。由于教育类型、教育性质和教育层次的不同,各级各类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即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它们对教育质量目标的追求也是有差异的。
根据我们国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和要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实际用人需要和职业岗位(群),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目标也应该体现这一教育目的,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个人求知、求技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就应该依据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熟练技能型、劳动型劳动者的层次上。偏离这一定位。势必影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基础建设,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甚至丧失其应有的基本办学特色,无法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应该看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陈旧的择业观念、对学历的宠爱、对技能的偏见以及不正当竞争需要,致使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质量定位产生了漂移,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对办学层次和教育目标作不必要的拔高,追求学历档次,不安心中等职业教育甚至自我轻视。暂且不谈“拔高”是否恰当,试想经过多层筛选,基本素质一般较差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成具有中级技术人员水准,又有中级劳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若无非常之举,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目标定位的漂移,必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材建设攀高、学科及课程教学各自为战、学科之间由紧密关联趋向松散、实践教学跟不上,理论教学过多。
社会需求是制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目标的基础和基本动力,没有社会需求就谈不上人才培养,更谈不上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确定质量目标应该成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观念定位的基本出发点。一般而言,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评判,即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其中教学质量是核心,管理质量是保证,社会服务质量是前二者的综合反映。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主要体现在其办学是否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被市场和社会接受,这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就业准备教育,主要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实践能力都比较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直接面向应用型人才市场,为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篇10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后期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使得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掌握实用性技术的人才,开始出现以传授职业技术和知识、培养现代职业技术工人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类学校。建国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直至90年代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新的职教体系的建设目标。职业教育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许多有异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如表1)。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迅速成长,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学领域出版的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如《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以及成立的相关管理机构和学术组织,都标志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在我国开始起步。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将职业技术教育学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华东师范大学于1987年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21世纪以后学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1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由于对博士研究生课程安排、需要掌握知识、能力及毕业论文等方面有着比硕士研究生更高的要求(如表2),使得此后职业技术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和专业化,逐步进入反思与多元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研究始走向成熟,较为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制度雏形已基本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科研力量薄弱、人员学术背景单一逐步进行研究队伍结构优化;研究内容由最初仅限于教育领域逐渐进行拓展进而出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不断涌现,这些变化都丰富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增强了其学科包容性,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传统而规范的学科培养平台,但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领域中独立而深刻的研究著作仍很少见,研究热点缺乏新意,缺少原创性研究成果,和成熟学科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因此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模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考核三大要素。
1.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决定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是整个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博士研究生教育内容确定、模式选择与构成和培养质量及评价,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直到现在博士点大都设在师范院校或综合院校的教育学院,所进行的研究大都偏重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面,对博士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强调其教育学属性。如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熟悉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了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毕业后能独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能胜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与决策咨询工作。”这个培养目标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教育学属性,忽略了它还应该包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从而造成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都是移植、参照或借鉴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缺乏能够真正反映职业教育本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的创新型理论。
2.培养过程(1)招生选拔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定位在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大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进行初试的专业科目都是教育学的相关课程(如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职业教育学等)。这种考核方式使理工科学生在入学考试中的竞争力不强,考试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笔者统计了近三年(2010~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学科背景(如表3),发现所招收的博士生大都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这会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将教育与技术相结合,研究技能型人才特征与培养规律”的要求难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只能采取纯学术理论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重点只能从教育学和文科角度展开而缺乏技术背景支持。这种招生选拔方式忽略了职业技术教育学自身的特点,比较侧重职业技术教育学在教育学原理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它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培养出的博士研究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8]。(2)课程设置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博士点大部分设在师范类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教育学院,因此所开设的博士生课程大都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特色,比较注重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课程设置中除了学位公共课(政治、外语)由学校统一组织授课外,其它必修课及选修课基本都是与教育学原理及理论密切相关的传统专业课程,方法论课程不多,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中具体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对仅有文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也没有规定必需选修其它院系的技术性专业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异,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容易使学生的研究领域长期局限在教育学的狭小范围内,无法拓宽视野,很难在研究过程中将教育学原理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做出创新性贡献。(3)教学方式目前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对博士生的教学方式偏重采取课堂学习———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学年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授课,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性教学方式,也有老师采用给出研讨题目,学生选择主题课下准备、课上阐述的教学方式,还有的老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术前沿探讨、专题讲座、各种学术会议等,鼓励他们在不同规模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并与同行的前辈及同辈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方式都能有效锻炼博士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敏锐好学的素质。但由于缺乏技术性背景知识使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职业教育实践,他们研究的问题通常只停留在教育学理论层面,而无法兼顾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性、技术性特征,无法真正接触、全面了解职业教育。第二学年开始多数学生只埋头于自身研究的问题而很少关注他人,缺乏共同研究讨论的机会。因此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式单一僵化,所研究的课题也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层面,很少与教学实际相结合。(4)导师指导在我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中报考者会事先指定报考的导师姓名和研究方向,博士生考核成绩合格被录取后会由导师负责指导和监督他在校期间的学习,导师承担着“评审员”和“引导者”的双重角色(Murphy,2007),包括制定培养计划、组织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指导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等。在这种培养方式中,博士生从开始学习直到毕业始终都由同一个导师指导,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经验有限,精通的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容易造成指导过程中指导形式单一、指导频次少。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生导师大都是教育学学科的教授和专家,比较擅长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因而对学生的指导偏重教育学方向,这种导师指导方式一方面使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可以在教育学原理方面做得很深入,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博士生由于缺乏了解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机会难以博采众家之长,最终所培养出的博士往往“专”而不“博”,完成的学位论文也往往无法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3.培养考核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方式主要是学位论文,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要求至少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选题要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能够解决职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鼓励理论研究与实例验证相结合。论文内容应能够反映作者对理论基础的掌握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大多数博士点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在读期间要有一定数量(通常为2篇以上)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这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博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容易造成论文数量多但创新性不高的结果。
三、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的几点建议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某领域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学自出现之日起就与教育学和技术学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它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所培养的博士首先应该满足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学术功底和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能够对现代教育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灵活运用,并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由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还应该具备职业性、技术性的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种开放程度较高的学科,在博士生培养目标上除了强调对一级学科———教育学的“专”以外,还须兼顾其专业特色而加大对“博”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熟悉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能够结合技术领域的专业特点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及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在培养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博士之外增加有技术背景的跨学科博士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
2.采取灵活的招生制度生源的选拔过程直接决定着博士生的质量和特征,它是博士培养过程的起点。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是必要的,但同时它也是一门包含丰富内容的综合类学科,在创设之初就表现出鲜明的多学科性,每个学科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与思维方式,因此需要以多种学术视角对职业技术教育学进行研究,不仅需要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文科类视角,也需要专业技术等理工科研究视角。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对教育学科目的侧重比较容易造成录取的学生专业来源比较固定、掌握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知识过于理论化。为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应该增加招收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在招生选拔过程中要逐步形成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探索多种招生录取途径,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导师在招生的过程中把好面试关。适当地增加有理工科背景的博士生录取比例,鼓励理工科硕士或具有同等学力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源专业背景多样化,使跨学科博士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背景优势,从教育与技术等多个视角对职业技术教育学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3.合理的个性化课程设置职业技术教育学兼有教育和技术的双重特点,需要加强对跨学科博士的培养,而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方案都是基于本科———硕士———博士连续性的假设制定的,没有考虑跨学科博士培养问题,这使跨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遇到重大挑战。比如从理工类跨学科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博士,教育学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他们进入新的领域面临思维习惯转换、科研能力调整等诸多问题。所以首先导师应该接受不同学科学生由于各种学科背景所带来的隔行如隔山的客观现实,提高对跨学科博士个体差异的关注度,针对每个跨学科博士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指定补修的教育类专业课程,提高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综合性,教导学生将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整合的方法,使跨学科博士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进展。对于没有跨学科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应该选修一定数目的技术类专业课程以加深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扩充自身的学术视野,最大限度地扩展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大量使用项目式教学和行动教学方法,这就使跨学科博士有机会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背景优势,亲自参与职业技能教学实践,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从中深刻领会职业教育是一门“做中学”的学问。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首先对跨学科博士生进行常规的教育学科的学术训练,包括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理论和学科发展动态以及对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让跨学科博士学习改变曾经的单一、静态、线性思维方法,学习利用多元思维方式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学会利用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这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将会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快速发展,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和有价值、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出现,最终形成学习———实践———研究探讨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式。同样对于没有跨学科的博士生来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面的研究时,为了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也应该尽量争取到生产一线或教学一线进行实地调研的机会,比如可以对某种特定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市场调查,也可以安排博士生在职业教育院校或研究所做助教或助研。
5.导师组或导师团队联合指导方式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对象具有教育学和专业技术双重特点,传统一对一的导师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科发展要求。为满足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科和其它学科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鼓励导师参加交叉学科中心、项目和研究工作,带领博士多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博士多与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他导师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增加校企合作,完善对校外专业人士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以形成由多名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使博士生可以在不同领域获得更多的调研及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博采众长,增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参与科研———获得指导———提高能力”的培养链条,保证学科培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要避免将博士生培养变成狭隘的专业培训,以做到“博士要博”。导师与博士生在合作期间为实现特定的学术目标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形成师生相长关系。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博士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但由于导师在学术领域内丰富的经验与学识,必要时也应该对学生加入一定程度的强势指导,当然这也是以沟通为前提的,导师也应该一定程度考虑和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导师指导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并适当增加与博士生见面交流的机会,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合作过程中导师应以培养学科继承人的情怀培养博士生,避免雇佣关系,建立正确的科研规范,在学科集体中形成一种公正、团结和奋斗的氛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