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科学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04-0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当有限的陆地资源渐渐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时,占地球总面积达70%以上的海洋就成为天然的替代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我国的海岸线长度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从以上数字看,我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国,却不能称为一个海洋强国。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海洋大规模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近一二十年才逐步开始的,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缺乏足够多的从事海洋研究的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本世纪以前在全国所有高校中设有海洋科学各个专业方向,并从事相关教学科研的只有青岛海洋大学(现已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两所高校,这与美国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海洋学科或相关专业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把海洋的研究和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内一些和海洋研究领域联系比较紧密的高等院校如水产学院纷纷更名为海洋大学,并在原有水产捕捞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海洋基础学科的建设,如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技术专业等等,并开始在这些新增专业方向上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而为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供保障。物理海洋学是海洋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对于海洋科学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除少数几个具有海洋学科传统的高校外,其他的海洋大学或海洋学院大都是从其他院系或专业拓展而来,因此普遍缺乏一个作为综合性的海洋科学机构的底蕴,这反映在涉海学科和课程的建设上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一、《物理海洋学》课程教学内容
《物理海洋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海水的热力特性和温盐特性,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水团特征以及水量和热量的收支平衡,海水的运动形式及控制方程,海流原理,潮汐和波浪的计算等。它是海洋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发生在海洋表面和内部的重要动力过程及其形成机制,对常见的物理海洋现象和过程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海洋科学导论》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课程,从教学大纲来看,两门课程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是两门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海洋科学导论》主要介绍的是各种物理海洋现象,因此可称为描述性物理海洋学,而本门课程的重点则是介绍物理海洋现象背后动力机制,因此也可称为动力海洋学。数学公式的推导是本门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而掌握了较好微积分知识的高年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则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这些也使得本门课程和主要面向低年级本科生授课并且具有通识课色彩的《海洋科学导论》有所区别。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宽泛,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解。以海流为例,它又可分为地转流,惯性流,风海流,补偿流(上升流和下降流),热盐环流等。以上多种海流的共同作用又会产生大洋的西边界强流,如黑潮和湾流等;另外,海流与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又会产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极端天气现象等。这些物理海洋过程虽然都是本门课程所关注内容,但是只凭一门课程的有限学时就把所有内容囊括进去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可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具体的学时数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物理海洋学》课程教学注意事项
如前所述,《物理海洋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对学生之前的专业知识积累要求也比较高。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海洋动力过程的基本概念、特征、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介绍,并将授课重点放在动力机制的分析上。教学内容应注意通过必要的公式推导,用数学语言描述其动力过程,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加大课堂知识的信息量。《物理海洋学》是典型的舶来文化,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专业构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完善,所积累的教学和科研的素材也远比我们丰富和成熟。因此讲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专业英语的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丰富的英文教材和文献。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式教学,对常见的大洋和中国近海环流体系及研究方法,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其感兴趣的相关问题;针对物理海洋过程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并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为了保障课与课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每一堂课开始时,对上一次课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复习;在下课前,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除了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外,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应该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如问题思考或文献阅读,让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并在下次课上进行课堂讨论,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了解本门学科的最新进展。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10学时。最后还需指出,缺乏合适的中文教材是困扰本门课程建设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出版的同名著作的出版年份已经比较长了,都不太适合目前高校学生使用。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或者自编教学讲义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比较成熟并且被业内广泛认可的概念、术语和理论作为教学的主干内容,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更新本学科最近的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洋基础学科课程《物理海洋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籍此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恺,梁其荀.海岸工程[M].海洋出版社,2002.
[2]文圣常.海浪理论和计算原理[M].科学出版社,1984.
[3]蒋德才.工程环境海洋学[M].海洋出版社,2005.
[4]叶安乐,李凤岐.物理海洋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5]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李凤岐,苏育嵩.海洋水团分析[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7]Stewart R.H.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2005.
[8]Pickard G L and William J E.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an Introduction,1990.
[9]Pond S and Pickard G L.Introductory Dynamical Oceanography,1983.
篇2
误撞海洋系
在1962年分到山东海洋学院工作之前,冯士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从事物理海洋的研究。1956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的流体力学专业。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冯士向往去研究火箭和导弹。因为父亲是,“根不正苗不红”的冯士进不去国家军工单位。但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对口地分到了海洋系。直到1963年初,他到赫崇本先生家拜年时,才知道是赫先生因他成绩优异而特意要到学校来的。
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从小就刻苦好学。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工作后,冯士看到了自己与新方向间的差距还很大,学习更加努力。所有的人都酣然入睡了,他的窗口总还亮着灯光。很快,冯士就入了行。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
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突如其来地发生了。冯士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
1970年,在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冯士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强烈的海风和低气压产生了汹涌的海涛。风暴潮产生的潮流和巨浪相结合,不仅可以迅速席卷内陆地区,摧毁建筑、淹没农田、切断人们逃生路线,而且会颠覆狭窄港口中的船只,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洪灾。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
在孟加拉湾沿岸,1970年11月13日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热带气旋风暴潮灾害。这次风暴增水超过6米的风暴潮夺去了恒河三角洲一带30万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万头,使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风暴潮,在有了热带气旋及风暴潮警报的情况下,仍然夺去了13万人的生命。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势湾顶的名古屋一带地区,遭受了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最大风暴增水曾达3.45米,最位达5.81米。当时,伊势湾一带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层浪,汹涌地扑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时间内即被冲毁。造成了5180人死亡,伤亡合计7万余人,受灾人口达150万,直接经济损失852亿日元(1959年价)。
中国历史上,由于风暴潮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1782年清代的一次强温带风暴潮,曾使山东无棣至潍县等7个县受害。1895年4月28、29日,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
撰写《风暴潮导论》
我国是风暴潮高发国家之一,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1956年8月1日-2日,台风风暴潮在浙江象山登陆,给整个浙江东部、上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浙江全省75个县市均遭到极其惨重的灾害;上海有很多电线杆被刮倒,人行道树木被折断30%以上。此次潮灾共死亡4629人,受伤2万余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仅渤海就发生了三次特大风暴潮灾。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风暴潮的预报研究工作。而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初还对风暴潮理论和我国风暴潮的实际状况几乎一无所知,风暴潮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冯士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
为了获得风暴潮的第一手资料,1970年冯士等人环绕渤海湾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渤海周围数省的4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其中的2000多公里完全是徒步跋涉的。他们走村串户向渔民、农民和盐民了解风暴潮的一般常识;走访当地政府、查阅当地县志,寻找有关记载;他们还反复到水利部门和验潮站搜集有关数据。冯士终于获得了国内第一批关于风暴潮灾害的珍贵资料。
要从本质上认识和最终解决风暴潮,当然首先要探讨其机制,因为只有弄清风暴潮的发生机制,建立一定的模式,风暴潮预报预测才能科学准确。研究中冯士发现:在南方风暴潮多有强台风引起;而在北方,寒潮也能在渤海掀起风暴潮。虽同为风暴潮,但二者的动力源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冯士的这一发现,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1975年,冯士及其合作者一连发表了数篇论文,系统论述了风暴潮的概念、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力学模型,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1982年,该成果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年,冯士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风暴潮导论》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风暴潮的理论专著,它不仅为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提供了第一部风暴潮系统教材,而且也成为我国第一部从事海洋、气象、河口海岸和环境工程的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它标志着我国对于风暴潮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风暴潮研究之林,也标志着冯士已经跨入我国一流物理海洋学家行列。
此后,冯士又先后主持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和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风暴潮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究”。这两次攻关,不仅使我国风暴潮研究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而且使得冯士成为蜚声国际海洋科学界的物理海洋学家。
“拉格朗日余流”
1983年,冯士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飞抵美国旧金山,同美国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这次合作又使他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
“拉格朗日余流”是当时学界最有争议的前沿课题之一。冯士和他的合作者敏感地认识到该课题不仅关系到浅海动力学本身,而且涉及到环境、生态等重要领域,甚至还会动摇物理海洋学某些最基本的概念。他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欧拉余流理论的缺陷,深入分析了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期物质输运方程。该方程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回国后,冯士在对该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从根本上改造近海或河口环流传统理论的研究工作。此后十年,他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他的研究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M.Dortch等人将其系统成功地用于美国Chesapeake湾时均浓度场的模拟和长期预测;Carl Cerco将拉氏余流用于Chesapeake湾的富营养化模拟和湾内生态系统对营养盐负载的响应机制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此理论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冯士的这一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悬浮质输运、海洋环境预测和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的重视和好评。其研究成果中的弱非线性理论荣获第四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硕果累累的冯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那年冯士正好花甲之年,他为自己又确定了海洋环保的新方向。冯士动情地说:“中国的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海域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令人担忧。我赞成一些学者的说法:如果海洋健康受到损坏,海洋空间继续污染下去直至消亡,那么人类将不复存在。这决不是耸人听闻的恐吓!”
工作之余,冯士是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他非常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也非常喜爱写写诗、吟吟词。孩子和诗词,童趣和灵感,冯士说这些都可以更好地激发他的创造力。
走进他的办公室,到处可见天真可爱的孩子的照片,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中洋溢着孩子天然的纯真。或许这天然的纯真正是冯士内心情感的外化吧。
闲暇时,冯士很爱作诗,这既是他陶冶性情的方式,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这两句对仗工稳的诗句,不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真实写照吗?
篇3
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0名大学生,每个学生的收费是19950美元,16周内能坐豪华游轮到九个国家旅行,并且完成一学期全英文大学课程,这样新奇独特的跨文化体验学习之旅,被人称为在环球旅行中学习,也有人称之为海上跨文化学院(The Scholar Ship,以下简称TSS)。
在这样一所海上跨文化学院里,也有来自中国的七名复旦大学生,其中唯一的一位理科生――张敏,她是来自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的一个女孩子。
环球旅行中学习
在豪华游轮上,因为要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船上的网络很不稳定,而且上网很贵,张敏和同学们很少查外部邮件,记者和张敏联系的邮件也是等了四天后才有回复,而且联系也是时断时续的。
当张敏收到来自家乡媒体的邮件后,她特别高兴,她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新疆了,非常地想念,一提起新疆的美食,拌面、羊肉抓饭、大盘鸡等等,张敏觉得自己的口水都快下来了。
如今,七名中国复旦学生正在TSS的远洋客轮上,其中四名本科,三名硕士。这些学生中有一半是免学费的,这也是作为海上跨文化学院TSS学术理事会成员大学的优势。这些学生一旦上船,与外界只能通过因特网联系了。
张敏目前硕士在读,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读环境科学专业,今年是第二年。
去年七月左右,张敏通过她的指导老师陈建民知道海上跨文化学院TSS(TheScholar Ship)的,TSS是一所由世界各地的七所大学合办的海上大学。
这所跨文化学院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领导技能,以备为各类国际组织机构培养人才。这样的学习每个学生收费19950美元,对于张敏来说也是不容易承担的。
好在这次学习复旦大学有一半的免学费的名额,在导师和张敏的努力下,张敏终于取得了免学费的名额,而且成了这次TSS处女航行的唯一理科生。
TSS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参与学生的英语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参加本科生课程的学生至少在原先大学接受过一学期的教育,参加硕士生课程的学生必须本科毕业。TSS的不同专业,对学生又有不同的要求。
跨文化的移动校园
2007年9月5日,张敏经过将近两个月的申请,申请过程包括在网上填写申请表、体检、签证申请和一些资料准备等,这一流程很费时间,张敏终于从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出发了。
张敏介绍,在环球旅行中完成本科或研究生的一学期课程,这种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的实现,不得不提到一个美国资深教育人士约瑟夫・大卫・奥兰德(JoseDh David Olander)博士。
奥兰德博士是海上跨文化学院(TheScholar Ship,以下简称TSS)的创始人,这次的跨文化之旅,他经过了四年筹备和努力。
现年68岁的奥兰德博士也是一名足迹遍及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他曾在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北美、南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希腊等地担任访问学者或顾问等职务。他还担任过北京南洋国际大学和深圳亚太国际大学的校长。
在世界各地工作的经历,使他精通汉语、日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也让这位国际教育人士体会到“地球村”教育的重要性,2003年,写过不少科幻作品的奥兰德博士突发奇想,他要创立一项处于封闭环境中的跨文化交流项目。
奥兰德博士需要建立一个“移动的校园”。他起初想在一架波音747上开展短期课程,后来发现飞机上并不适合教学工作。于是,他把目光锁定在一艘船上,一艘适合长途旅行的远洋客轮。
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世界第二大游轮公司)恰好有一些比较老(服役十年以上)的豪华游轮,公司不愿把这些尚能服役的船只拱手相让给他人,培养竞争对手,又考虑到春秋季节正值游轮旅行淡季,于是就愿意给奥兰德博士提供游轮,成为海上跨文化学院(TSS)春秋学期的“校园”。TSS每年一月和九月开课,春秋季航线有所不同。
通过奥兰德在教育界的口碑和人脉,摩洛哥的阿卡韦恩大学、中国复旦大学、澳大利亚的麦考里大学、墨西哥的蒙特雷伊大学、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纳的加纳大学以及英国的卡迪夫大学成为TSS的学术理事会成员。
携带40万设备远洋观测
张敏有幸成了其中一员,她还把系里面价值四十多万人民币的四套设备带上了船,进行远洋观测。
张敏在研一时就完成了所有课堂学习,余下两年主要是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因此这次16周到船上,不会影响她的学业。张敏这次拿到了免学费的名额,复旦环科系也支付了余下的生活费。
张敏带上船的四套设备是臭氧观测仪、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雨水收集器和用来测量气体浓度的DOSA。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此次也上船进行海洋取样,但他们必须上岸后拿回实验室研究分析。而复旦由张敏他们这次是现场取样记录,数据来之不易。
当然,由于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测量工作,张敏上船后发现一个人维护设备十分辛苦。如今,臭氧测定仪的灯已经十分微弱,她还在坚持每天测量工作。
在船上除了监测四套设备,张敏在船上选了跨文化沟通、全球问题、海洋科学导论和环境、自然资源和发展等课程。其中,跨文化沟通和全球问题是必修课。
见识九国不同风土人情
在TSS游轮航行横跨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时候,张敏和同学坐在甲板上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海浪的声音,一边欣赏太平洋上的日落,还一起讨论着海洋科学环境的话题,这样的校园没有边界,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让人感觉确实不错。
在张敏身后不远的地方,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艾莎和来自墨西哥的阿德里娜,她们参加的是“可持续发展”学习组,大家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在游轮上,学生客舱是两个人一间,客舱里有床,衣柜,以及学习用的写字台,在那里,张敏就是用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用因特网和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大家一起交流必须用英语,这一点张敏不存在什么问题。适应了一周后,张敏一天的生活变得紧张而有序。
16周的学习,张敏说起来在船上的学习并不轻松,四门功课、实验、以及各种活动,还有严重的晕船要克服,大家一开始在船上的时候,都不适应船上的生活,晕船很厉害,吃什么吐什么,觉得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了。
篇4
海洋执法涉及众多行政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的核心课程,行政法学课程设置方向具有明确的海洋行政执法特色。本课程作为海大的法学课程,一直力图做到具有行政法学课程本质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也一直秉承这一理念。
一、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沿革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行政法学》就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至今已经开设有十三年时间。2010年该课程列为上海海洋大学“085”重点建设课程项目,并于2011年顺利结项。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12年版)规定,《行政法学》课程学生修学情况分为三种:(1)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学生人数100+;(2)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选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人数50+;(3)作为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管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合班授课,课程代码8203028,每年修学人数20+。自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设立和海洋管理专业开设以来,约有近2 000名学生修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主要毕业去向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读研和留学。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该门课程在其就业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海洋类高校法学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希望形成具有海洋管理特色的行政法学优质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特别是海洋行政执法现状,掌握基本的行政法学概念、原则和制度,充实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加对学生海洋行政执法基本知识的传授。师资建设目标是: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教学内容设计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目标是,不断创新,尤其注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加强课堂(小组)讨论的比重,将“微课”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诉讼、处理行政纠纷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遵守行政法规、依法行政工作、依法维护合法权利,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全课程一共分为5编,48学时,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如下:第一编导论(4学时)、第二编主体论(4学时)、第三编行为论(24学时)、第四编程序论(4学时)、第五编监督与救济论(12学时)。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可以分为课堂上与课堂下两部分。课堂上,应作为解决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讲授与讨论并进,辅之以辩论和模拟法庭,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下的“微课”录制,读物选择,作业任务布置一定要做到知识点涵盖范围广、重点突出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课下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基本概念、程序过程和经典案例。其中,前两部分板块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内容,课堂上用抽查、提问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较难理论内容教师将进行讲解,这取决于对学生考核成果的分析。如果学生普遍掌握良好,则不再赘述;如果学生普遍掌握不足,则需进一步讲解。经典案例的阅读主要是为课堂讨论、辩论做准备。
2.课堂上采取模块化、问题化教学方式。拟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讨论、问答、小组汇报、辩论、模拟法庭的形式。
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对重难点的讲解。本次建设的重点是将“微课”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是,课下录制10~15分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指引,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并按照指引学习。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讲解。对已经录制过“微课”的知识点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70人左右,可以分成10组,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回答是否主题明确、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时间所限,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但是教师随即选取 2~4个组别的方法,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能否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6名助理,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也可以最快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可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初步设想为“问题―对策”模式发言,即教师提出一个现阶段社会存在的行政法问题,学生经过准备给出解决对策。这一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第3、第4、第5编所涉及的内容适合本教学方法。这三编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具有较高学习价值。
辩论是考查学生法学逻辑思维最好的工具。“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是法学家一直争论的焦点,让学生以行政法学案例作为佐证,抽签决定正反两方,课堂上进行辩论,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也可以提高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模拟法庭是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案例,学生自己分析管辖法院、受案条件是否具备、自己写作诉讼状并自己安排模拟法庭角色和程序,最后做出判决。整个过程的而进行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最好总结和考查。模拟法庭将安排在接近期末阶段进行,可以起到对行政法学课程的回顾与复习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网上建设与课外培养模式
课程资源网上建设应充分运用URP、EOL系统,特别是EOL系统提供的多模块,丰富资源的平台,建设该课程的网上资源库。其中不仅包括讲授课件,还将包括课外作业任务布置的方案描述、辅助文档和微课视频、资料搜索方法等内容。适当增加趣味性短片、电影和电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行政法学的兴趣。
课外培养环节要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行业资源非常丰富,充分运用校外实习基地(如东海分局)的资源,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以学生观摩或短期实习的方式,对其进行本课程的课外辅助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很多,在海洋大学有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骆肇荛基金项目等学生项目。具本课程组观察,学生申请、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本课程组的课外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项目的“课外指导模式”。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选题、申报和实施的指导。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思考
篇5
而我对物流最初始的兴趣源于一个故事,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的后勤运输总是遭受德国潜艇的破坏,令反法西斯联军损失巨大,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可以解决该难题。恰在此时,有物流专家通过改变航运的运输频率及编队大小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该难题。那时,我就在想,物流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
搜狐财经栏目曾讨论过一个话题,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中国就要更贵一些呢?专家给出的首要原因是流通成本过高。2007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814%,而欧美发达国家仅占8.99%。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一词也逐步被多数人认知。物流的概念和趋势等理论性的东西百度都有,我也不再做这些理论的搬运工。
2005年,物流管理还是新设立的专业,很多人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学习及就业方向。也正是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在研究了所有的专业后,在很多高中同学疑惑的眼光中填报了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在那几年,顺风、德邦、华宇、圆通及申通等物流企业开始崛起,成长为中国物流业的巨头;也是在那几年,中国邮政开始改革,国家的物流系统开始完善,政府开始大力扶植物流产业,建设物流产业园区,中国的物流产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2009年,我大学毕业那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很多专业的就业率大幅下滑,而我们班同学的就业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我当时收到五六个比较好的Offer,早早签了合同,享受剩余的大学生活。
学习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国际市场营销、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等。
不过每个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了海洋科学技术、港口航道工程和海岸带开发技术以及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以期成为能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形成强大支撑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优势主要是国际物流操作,培养的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加上外经贸的特殊背景,外语、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都比较好。
就业前景
如今毕业三年,我大致讲一下大学物流专业同学的就业情况。
第一类,在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工作,比如中邮、中远、顺风及德邦等。这几年,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扩张的时期,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实现自己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我的最佳时机。周玮同学在德邦工作,进入公司后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最苦最累的搬运工作做起,对加班毫无怨言,服从公司调动,走南创北,短短三年时间。现已升为公司大区经理,开始拿年薪了。
第二类,在制造业从事物流相关工作,比如华硕、东风、格力等。物流专业同学在制造业一般从事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精益生产及采购四个方面的工作。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工作存在重复性,受经济形势影响严重。秦海同学毕业后进入某汽车制造厂,从事零部件采购工作,经常周末无休,平均每天打接两百个电话,甚至凌晨时分都在处理供货异常,任劳任怨,现已升职为采购主管,收入比较稳定。
第三类。在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相关工作。此类工作稳定。待遇较好,比较适合女生。比如杨雪珂同学现在某高职院校担任物流专业教师。待遇各方面还不错。不过,随着专业的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这样的工作越来越难得。
第四类,自主创业,也就是俗话说的自己做老板。自主创业的收益及风险是相对的,收益高,风险大。吴念语同学创办进出口贸易公司,几番沉浮,历尽艰辛,但一直努力坚持,现公司运营已入正轨。吴思瞳同学创办物流货代公司,从小做大,现在收入也颇丰。自主创业的好处是时间自由度大,挣的钱就是自己的,但是业务、利润及成本等方面压力很大,而选择在企业就业的同学每天朝九晚五,时间不自由,但是胜在稳定,压力较小。
第五类,从事非物流工作。人各有志,自己选择。学习本专业并不一定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这不是唯一的出路。很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会安排很多管理类的基础课,比如会计、财务、计算机及英语等。如果自己认为有更好的更合适的机会,完全可以选择。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了非专业工作,比如银行理财及房地产销售等等,甚至有同学考取了村官,进入了国家的公务员系统。
报考注意事项
报考物流管理专业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是性别方面,这是个偏向于男生的专业。从就业率来看,男生也明显高于女生。从事物流管理专业。一般都要能吃苦耐劳,在这方面,男生较有优势。所以女生选择该专业,要慎重。
其次,是学习方面,要真正学到东西,且实践才出真知。物流管理专业会开设运输、仓库、供应链、国际货代及ERP等全方位的课程,上学期间不认为这些知识理论有用,当工作后,才发现很多基础知识还是相当有用。比如说大学课程中会教授各种报关及进出口的基础知识,非常适用于国际货代工作:教授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很多思路及操作,对于以后从事制造业物料计划、供应管理的同学极为有用:教授很多关于仓储的先进理论及操作流程,对于从事仓储管理的同学也是帮助很大。
- 上一篇:报道策划分析
- 下一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