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报道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粽叶飘香,品味端午”
二、专题的选题策划
1、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端午蕴涵的意义;
2、端午节也不失为与家人团聚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
3、体现端午风俗,弘扬民族文化,烘托节日气氛,为各地文化风俗的交流建立平台。
三、专题的角度策划
1、中国传统节日渐渐被西方节日吞噬
2、回顾历史,追忆先人
3、回温端午传统风俗
4、珍惜我国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工作。
四、专题的内容策划
1、核心信息是弘扬端午传统文化。
2、在时间维度上,我们将从端午节的源起、习俗等方面设置栏目。
3、在创意的维度上,我们将设置一个栏目让大家更加了解端午节的各个方面。通过我们策划的活动,向亲戚朋友们发送自己的创意祝福短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为中国传统节日增添一份静谧良好的气氛。
4、重点式版面是我们专题的结构方式。每一个设置的栏目都是围绕端午节这个主题的,反映端午节的每一个方面。
五、专题的形式设计
我们采用的是绿色背景,稍带粽子图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使专题显得更为丰富多彩,给受众带来更多的体验感受。
重点式版面,专题的核心信息被安排在屏幕的中间地带。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分别位于屏幕两边。
六、各个栏目的表现形式及具体内容
(1)端午节的起源
(2)端午节的习俗
(3)端午节诗词
(4)健康端午
(5)参与端午
(6)端午节祝福
七、端午节活动
Part 1:聚精会神——观看赛龙舟录像
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龙舟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 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Part 2:秀出你的手艺——包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
2. 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Part 3:眼明手快——端午小游戏
通过在端午游戏网站上举行的拯救屈原游戏比赛,通关时间最短的优胜者,将获得美味粽子奖励。
操作说明:
方向键控制移动,空格攻击鱼群。
八、 端午节祝福
端午送祝福必不可少,我们征集了众多端午创意短信,来传达心意。
创意短信: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陷肉陷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
五月初五是端午,粽叶飘香鼻尖传。片片芦苇片片情,点点红豆寄情谊。粒粒红枣心欢喜,滴滴雄黄吉祥意。年年岁岁端午节,分分秒秒幸福时。
九、 端午节健康
鲜艾叶烟熏能杀菌
西医研究发现,用鲜艾叶烟熏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起到杀灭作用。建议:对患有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体质的儿童要慎重佩戴,以防香囊内的芳香药物引起患儿不适症状。
粽子是消暑良“药”
在中医里,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
篇2
关键词:重大新闻;学生主体;职业能力;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63-02
《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是北京吉利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新课程,属全国首创。该课程开设于2009年3月,在新华社原副总编辑曹绍平教授的带领下创立而成。该课程摒弃了以往以书本为主、以理论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以媒体正在集中报道的重大新闻和热点问题为主要授课和训练内容,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准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参与重大新闻的策划与报道,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比例。该课程注重国情教育,注重增强学生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侧重培养学生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改革至今,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得到了业界、理论界专家以及学生的高度好评。
一、《重大新闻报道》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紧扣重大新闻,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重大新闻报道》课程以媒体正在集中报道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和训练载体。以2012年的选题为例,我们关注、报道了访美、朝鲜发射卫星、旅游景点票价问题、美国总统大选、十的召开等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重大新闻报道》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改变了以往“新闻专业学生不知新闻”的怪现象,培养了学生每天关注新闻的良好职业习惯;也着力培养学生洞察社会、分析问题、把握时代的综合能力。《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注重关注媒体最新报道成果、报道理念、报道形式,上述内容都渗透到课程之中,是授课的重点,这改变了“教材陈腐落后,知识更新落后于实践”的现状。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无疑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头等大事。2009—2012年,我院以全国“两会”为平台,通过寒假作业、集中授课、系列讲座、现场报道等形式,将“两会”和“两会”报道全方位植入了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属于创新课程,没有可以参照的教材,所以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今,我们已对该课程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我们制定了《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教学合同,该教学文件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对该课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并对所学内容和所能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认知。
二、《重大新闻报道》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大实训比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利用“两会”时机,突出现场报道。在“两会”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对新闻会进行现场报道,实质是通过营造媒体工作环境,让学生报道新闻会,提升其上岗能力。通过反复报道新闻会,学生的新闻敏感能力、标题制作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选择新闻角度能力、制作版面能力等核心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准新闻工作者身份,使其参与重大新闻的策划与报道,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便是:注重实践、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走上讲台。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训练平台,我们的做法是:关注重大新闻+制定策划方案并实施该方案+学习、运用媒体最新报道成果+学习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具体表现为:依托重大新闻,让学生形成报道小组,制定策划方案,组织实施实际报道,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修改策划与报道形式。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策划、报道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知识领域得到拓展,职业素养也有所提升。《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报道成果。
三、《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得到专家、学者、学生的高度评价
经过了长达四年的摸索,《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得到了业界和理论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教授认为,《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改革比较系统地结合当前新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课程改革的最大创新点是比较好地找到了新闻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点。新华每日电讯社总编辑解国记认为,该课程非常具有针对性,又易操作和模仿,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原创、独创,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新华社高级编辑周亮认为,《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模拟实战培训,此观点若付诸实施,则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又可以作为引领学生增强自我能力、丰富自身知识的途径。从最终的结果判识,有可能解决新闻无学和新闻教学不能学以致用的困境。同时,该课程也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在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总结中,学生们都会谈到该课程在培养新闻敏感、提高策划能力、运用最新媒体报道成果、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巨大而直接的作用。
四、《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对如何落实新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做出了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有课程难以支持新型人才的培养。这已经是新闻传播学者、业界工作人员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以下价值:
1.该课程体现新闻教育时代性的特性。突出新闻传播教育时代性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媒体,使学生心系国家、心系民族,关注国情、社情、民情。一个好记者好编辑,首先应当是一个思想家,每天在思考,在关注社会和时生的各种现象,从中发现时代之新、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如何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体现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当前新闻教育中不但没有得到解决,结果反而是“教材内容陈旧,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重大新闻报道》课程通过引领学生长期关注重大新闻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洞察社会变化、把握时代脉搏的职业素养,通过研习新闻界对重大新闻报道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理论和知识。
2.该课程解决传统新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新闻专业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实践环节过少”,《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授课理念之一就是: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再是学生,他们是以新闻记者、编辑的身份参与到重大新闻的报道中。当以重大新闻为训练载体,在学生在校期间即组织学生策划、参与重大新闻报道,各项新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这将会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各项专业能力也会通过实践得到提升。
3.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陷入困境,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在传媒业快速发展和进一步专业化的大趋势下,急需既有新闻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新闻传播技能的专门新闻信息人才。但在职业竞争中,学新闻的人反而竞争力不足,相当多的媒介就业机会向其他专业开放,如法律、经济、科技、哲学、历史以及其他相关专业。针对这一问题,不少新闻教育专家提出将新闻教育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引入科学、艺术、哲学、法律等专业内容,推行复合型学科教育。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大胆的想法,但如何引进尚未突破。安徽大学新闻学专业从2009年对新闻学专业进行调整,改为“1.5+2.5”,即前一年半打通专业教学,后两年半实行专业教学。但因为新闻信息工作者究竟需要哪些专业的哪些知识是由所在岗位的性质、任务决定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种课程体系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的需要呢?如何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低成本的、易操作的、适合新闻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的道路,是新闻传播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正是新闻传播教育对通识教育模式的一次创造性的改革与实践,它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媒体为师,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学习适合新闻专业学生需要的各种通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提案与议案、选举法的制定与修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税收制度等涉及不同领域的基本知识。这样,通过不同新闻案例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得到很大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总之,经过五年的摸索、改进与完善,《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已成为我院一门创新课、特色课。这门课程的开设给我院学生的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知道、不关心新闻和时事的荒谬状态,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显著提高,新闻敏感性以及新闻策划、报道能力也获得很大提升。实践证明,该课程在落实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庆胜.新闻改革实践队新闻教育事业的促进》[J].当代传播,2009,(4).
篇3
与此同时,一个严峻的现状也同样摆在我们面前,在近些年大量的虚假新闻、不当新闻和打官司新闻中,有不少新闻就是打着“新闻策划”的旗号进行的。在有些新闻单位,有些新闻工作者,有些新闻受众那里,好像有了新闻策划就有了一切,就可以制造一切。在他们眼里,什么事物发展的规律,什么新闻报道的规律,都被忘却了,新闻成了可以随意把玩的器具。一门严肃的学科被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给歪曲了、亵渎了。这一问题不仅受到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引起高校的重视,不少的新闻院系已经将新闻策划这门课列入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程。不仅如此,在2000年的新闻学专业的博士生招考试卷中也有了关于新闻策划方面的试题,而且比分还很重。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试题是《简论新闻报道策划》,50分;复旦大学的试题是《评析目前流行的“新闻策划”的利弊得失》,25分。在硕士生的考试中也有这方面的试题。中国传媒大学2002年有什么是新闻策划的名词解释;2003年四川大学的试题是什么是选题策划,如何进行选题策划?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试题是试结合一个近期的实例,分析报道策划时需要把握的信息;暨南大学2005年的硕士招考试卷中,也有一道题目《新闻策划与公关策划》。有一批学者和学子都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等等。尽管各校在试题的选择和考分比重上有不同,但是,这种不谋而合的相似已经反映出我国新闻院校特别是高层次学生培养中对此课题的重视。
新闻工作的实践对新闻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本书《新闻报道策划》(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首次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正逢其时。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提出这个定义或表述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新闻报道策划是整个策划属概念中的一种,在“策划”前面冠以“新闻报道”,是有别于其他的如经济策划、军事策划、商业策划、文化策划、体育策划等等。
第二,新闻报道策划既属于策划活动中的一种,那么,关于策划的一般属性和要求,新闻报道策划都应具有和必须遵守。
第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前提是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这是新闻报道策划与其他的策划活动的根本区别――新闻传播者步入社会,深入实践,一切所作所为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可越俎代庖或随意扭曲;策划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遵纪守法,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讲究传播技巧。
第四,新闻报道策划是人们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现实的一种行为表现――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搞好新闻报道策划;同时,必须防止由于人的主观意识违背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干预客观事实,造出假新闻或使新闻失实。
第五,新闻报道策划是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大量收集和掌握各种信息材料(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自己的和他人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和失败的)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胆的预测和假想――这是一个有一定风险的创造性工作。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和宽松的思想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第六,新闻报道策划是一个有目标并追求最佳效果的策划活动。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是策划者的行动起点和最终检验标准,策划者的一切策划方案都不能违背这个大方向。
在上述“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中,关键词是:事物发展规律、新闻报道规律、最佳效果、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对新闻报道策划的一般的也是较为科学的认识,我以为将“新闻策划”改为“新闻报道策划”,不仅仅只是增加了两个字,而是这样表述更加科学严谨;同时,对于新闻实务单位的同志来说,他们在使用“新闻策划”一词时也不必受到指责。对于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强求将其更改过来,实际上强求也是无效的。只要我们都认真把握策划的实质,对于学界和实务界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本书对我国近十多年来关于“新闻策划”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和理论框架,收集和介绍了100多家中外媒体成功的策划经验,指出了新闻报道策划中认识上的理论误区和实践中的偏颇之处。本书阐述了新闻报道策划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行动守则、创新思维、素质培养,对新形势下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有关突发事件报道,专题报道,专栏、专版、专刊报道,体验、暗访、催生或促成等参与式报道,节日、假日、纪念日等特定日报道,会议报道,摄影报道,社会活动报道以及电视和网络报道的策划技术。书中附有中外媒体成功策划的精美版面和图片。本书作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可供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此课程学习,供研究此课题的有关人士参阅,同时也有助于新闻媒体的报道策划及宣传部门的科学管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策划开始受到我国新闻界的关注和研究,我是其中一位。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使我对新闻策划有了一些感受,于是有了对新闻策划的初步思考,2000年出版了拙著《新闻策划》(曾获湖北省新闻学会新闻论著评选一等奖)。随着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新闻策划实践的广泛实施,其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理论研究对此作出更深入更明晰的说明。2001年,我调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当年在我校召开了“新世纪首届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使我有机会与来自全国的新闻学界和业界的朋友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在此基础上,2003年,我出版了《新闻传播策划导论》,被列入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术丛书。回顾我对新闻报道策划课题的研究,大约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我经历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过程。2006年,我在原著基础上申报的《新闻报道策划》一书被列入“十一五”国家教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改撰写,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竞争对从事新闻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作为一个新闻学院必须培养具有新闻特质的人才才能适应媒介市场的需要。这种新闻人才的特质就是:以新闻的敏锐和智慧去发现故事,以新闻的视角和手段去描述故事,以新闻的威力和魅力去促使故事在有利于社会和大众的轨道上完善和圆满。拙著《新闻报道策划》的出版愿为培养新闻人才的这种特质提供一些有益的知识。
本书的出版得到全国不少新闻界同仁的鼎力相助,他们提供了经典案例,还有不少国外的最新资料。我应邀到一些新闻单位和大学讲授有关策划的专题,有机会与他们交流切磋,受益匪浅。我的研究生参加本书的编务工作,提供了许多有新意的文字和图片。在此,谨向长期关注和支持本人教学、研究和写作的诸位师生和同仁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存在误区;科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25-02
新闻是靠记者像蜜蜂采蜜一样去采集来的,还是靠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拍拍脑袋“策划”出来的?这应该是常识,无需多问。可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已把“策划”当成搞新闻的主要手段,而对新闻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一般来说,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其实就是有计划地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和编排。就电视新闻而言,就是通过策划,使新闻节目的质量更高,更能吸引观众。策划实际上是在已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如何去做好报道的行为,如果只强调“策划”而轻视现场采集,那么新闻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证。
笔者认为,对电视新闻报道的策划行为必须进行正确的理解,避免走进“策划”的误区。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误区
(一)设置圈套,造假做假
现在,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总是想方设法去“策划”一些另类题材。
如雇一个老太,让她背一个大包,假装刚下火车,走在路上向行人求助。记者拿着摄像机躲在车内偷偷地跟拍,把一些看似很真实的长镜头自然地展示给电视观众;有的则在过往行人多的马路上扔几枚硬币,看谁会来捡,让捡钱的人在电视屏幕上出出丑,并在片子后面再发一通“现在的市民素质不高”之类的议论。如果把记者当作行为主体,那么采访对象和受众就是客体。靠设置圈套、造假做假“策划”出来的“新闻”,伤害了两个客体,一是愚弄了当事人,二是欺骗了受众。
(二)小题大作,变相广告
“有偿新闻”是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错误的“策划”理念为搞有偿新闻的人大开了方便之门。如一些小店开业,店主想做广告又出不起钱,于是就请那些热衷于搞“有偿新闻”的媒体人士去“策划”一些“活动”,花几百元小钱买点水果什么的,到一些福利院或敬老院去“送温暖”,同时叫上一些媒体的记者朋友来为店名亮相。有一家保健品商店做变相广告的“策划”可高明了,该店新进了一些“海马强肾”保健品,急需做广告,但没钱,于是叫上媒体人士“策划”。他们请来了一个老太太做托儿,装作买药时营业员错给了她“海马强肾”保健品。
稿子是这样写的:某地一个老太,最近一段时间晚上尿频经常睡不好觉,于是她来到某地某路的一家保健品商店,营业员让她买“海马强肾”,说能治此病。于是老太花100元钱买了9盒“海马强肾”。当晚服了一粒药丸后就浑身发热,精神异常兴奋,整夜都不想睡。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海马强肾”是一种治疗男性障碍的药物。报道名义上看是在对这家保健品商店进行曝光,而实际上是在为该新上市的保健品做隐性广告,不但宣传了药效,还把价格也“标”了出来。
(三)主题先行,按图索骥
有人说,新闻内容的“策划”是主观新闻客观化。只要想出好的点子,就能做出好的片子。于是,少数几个自认为是“精英”的人就开始闭门造车,他们为记者定好调子,划好框框,甚至选好采访对象,让记者拿着“图纸”去“施工”。对于主题先行的报道,你要想去找些例子,世界这么大,正反两方面的都找得到。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还存在着一个以偏概全的问题,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准确反映。
报道策划的立足点应该是新闻的真实性,离开了真实,所谓的“新闻策划”就成了“策划新闻”,就是为了追求某种轰动效应,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下人为地策划一些可供报道的东西,这就走进了新闻报道策划的误区。“商业化的竞争,使得传媒一方面表现出更加贴近读者和观众,强化对新闻的捕捉,强化服务功能,改进包装等等;而另一方面,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争夺市场已经不惜以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煽情声色,弄虚作假”[1]。
现在,经过所谓“新闻策划”而出笼的假新闻已越来越多。这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底线是绝对不能突破的。那种妄图通过恶意“策划”、片面报道、刻意炒作来赢得收视率的投机做法,只会把电视媒体带入死胡同。
二、策划者与操作者认识的差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事万物转瞬即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说明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是预料不到的。有时编辑策划出一个自己认为很不错的题材,但记者到现场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策划者和实际操作者对事物认识差异所造成的。因为许多客观事实的存在、发展和变化是我们料想不到的,必须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还未发生的事实,经过你的“策划”,就能成为新闻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策划必须要忠于事实,反映事实。无论如何策划,新闻报道都要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丢失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即使策划的再好也只能称之为炒作,失去了意义。[2]”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区别新闻宣传与新闻报道的不同点,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绝对不能混淆报道策划与宣传策划的概念,新闻宣传可以有主观色彩,而新闻报道却要强调它的客观性。新闻记者是社会公正的守望者,最讲实事求是,由于记者的职业特点,有时他们在受众的心目中甚至是正义和真理的化身。去“策划”报道内容和题材,是违背基本的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丧失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承担的责任。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将导致媒体公共性、公正性和公信力的名存实亡。
三、正确实施报道策划行为
报道策划作为媒体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闻报道的事前准备、角度选择和事实提炼,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记者的职责是深入生活、发现新闻、报道新闻,忠实地去记录和客观地去反映客观新闻事件,而不是先去刻意制造一个事件,然后再去加以报道。报道策划以客观新闻是否存在为策划的前提条件,是一种被动的、“第二性”的行为,策划要准确预知和估算受众的心理期待与满足的度,一旦超出了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不少媒体在策划时对度的理解和把握不当,从而成为让人反感的新闻炒作。
关于报道策划,还有一个新闻预见力的问题。新闻预见力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前瞻性,是媒体现实抓住受众的关键所在。报道策划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新闻预见力,不但要占有当前的信息,还应该把握那些尚未充分表现出来的、作用于未来的信息,并不断挖掘和展示某一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在新闻报道时先声夺人。当然,发挥新闻预见力的作用,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你的报道就会失实,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如一些节假日报道、“两会”报道、重点项目开工或落成、大型体育运动会等等。这些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些是可以预料的,策划也不过是把这些报道做得更好而已。“别人按照惯常的思维报道,我独辟蹊径,围绕着事件、会议、活动与节日本身,在横向上拓展,在纵向上开掘,把新闻背后的新闻一一展现出来,使报道呈现出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力度。[3]”
所以说,报道策划应该立足于客观新闻事实这一前提,只能对报道活动进行有前瞻性的、有巧妙创意和构思的、能够解答重要新闻热点问题的谋划与设计。这样做是为了提高信息加工层次,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同客观主义报道思想并不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应该而且需要适应观众的需求,生产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但同时又不能背弃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体既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社会生活的热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四、科学理解报道策划要求
报道策划不是策划新闻,而是寻找新闻中的亮点、新闻价值之所在,并且赋予这一新闻亮点以恰当的表现形式,以达到“令人眼睛一亮”的报道效果。这是提炼的结果,也是深刻思考的结果。因此,不赞同“策划”新闻,并不是要求编辑被动编稿,有啥编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不断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重点问题来主动寻找和组织稿源,做到由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寻找信息,由单纯接受信息变为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及时反馈。报道策划的目的是追求新闻报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增强节目的吸引力。一方面是争取领导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追求节目的收视率。
特别是那些主题报道,为了做到位,是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的,同时更要强调它的客观性和新闻性。一般是去寻找一个动态事件作为新闻由头,再选择部分典型事例加以分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由点入面,通过层层剖析来展示一个阶段的成就,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由此来阐述上级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性。但策划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情况,不能策划内容,策划的重点应该放在选取事例,角度切入,报道形态等方面。
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必须科学理解报道策划,先弄清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当然,对于报道策划,也有事先策划和即时策划之分。事先策划就是某一项战役性报道或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有报道计划、报道方案、记者分工等等;即时策划则是在记者报题时,编辑与记者进行及时沟通,确定做片方向、切入角度、片子的体裁、长度、形式等。科学理解报道策划好处很多,一是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二是的利于记者深入采访;三是有利于使新闻主题鲜明;四是有利于组织最佳采访方案,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新闻自由社会责任传媒操守.陈力丹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传播;全媒体;策略分析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一种由新闻本身延伸开来挖掘其背后意义和探索启迪的报道,它可以是突发性动态新闻之后对原因、未来意义的探究,也可以是就某一类、某一个社会现象的特别关注,发掘更多的现象,就现象提出解决策略。深度报道以分析见长,背景丰富、资料翔实、调查充足,注重分析事件和现象的前因后果。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新闻受到的冲击不容忽视,但其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仍然在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概述
第一,电视新闻报道经验丰富,社会反响好。中国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是中央台创办的《观察与思考》,它推出的“有这样两个县委书记”“后”等报道节目,开创了国内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先河,不再仅仅是短期的、突发性的动态新闻,而是将报道触角延伸至社会深处,发掘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多视角、杂志型的电视新闻栏目《新闻透视》,它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剖析电视新闻,不仅关注电视新闻的广度,也关心电视新闻的深度,准确寻找并把握社会热点问题,针砭时弊、风格生动,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随后,我国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评论性新闻栏目,《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如今依然家喻户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二,部分电视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新闻报道不够全面。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人们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提高之后有的深度报道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味地追求新闻报道的深度,忽视了新闻的本质依然在于新和真实;调查周期长,新闻制作时间不断拖延,甚至为反思而反思,断章取义,捏造不存在、不全面的社会现象;追求新鲜刺激,强调煽情主义,一味强调曝光,煽动舆论;新闻内容空洞,没有深入调查,以毫无说服力的评论支撑报道;叙事方式老套、单一,没有发挥好电视媒介的优势,缺乏可视性……加强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深度在新形势下对保持电视新闻的传播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在如今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都要顺应时展,拥抱新媒体,努力探索新的新闻报道方式,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二、加强电视新闻报道传播深度的策略
如何克服一些报道上的深度难题,加强电视新闻的报道深度,新闻媒体内部的记者、编辑、制作人等要加强自己的立体新闻观,严格把控新闻报道的选题、取材和评论方向,运用好多样的电视媒体的表现方法,发挥电视的技术特长。第一,树立深度报道的宏观意识,运用宏观传播策略。电视新闻在制定传播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以确定新闻的题材和表现方式,深度报道的宏观传播策略是从整体上确立可操作性强的选题和报道的整体构想。电视具有得天独厚的声画兼具、视听结合两方面刺激的优势,对展开新闻深度报道起到了重要作用。电视新闻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将思维、观点转变为可听、可视的声像图画,需要传播者从全局上理清思路。一要确定选题的可行性,搜集大量的信息,摸清可预见性细节;二要架起从采访到表现方式的思维架构,形成完整的结构设想,为后期的现场调查和编辑制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大致方向。好的选题和可操作性强的结构模式是实现优秀的深度报道的一大前提。一是把好选题关。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既要遵循新闻的根本原则,即新闻性、党性、真实性、时效性,又要遵循一般深度报道的共性原则,即“难”“热”“新”“疑”。要在社会难题上做文章,将视线投向社会热点问题,敢于做前沿性、前瞻性话题的报道,针对社会的难点、热点为受众解疑释惑。比如,当前的社会难点问题有:青少年被案屡屡发生,未成年人的权益到底要怎么维护?青少年犯案,未成年保护法合时修改、怎样修改?热点问题有:共享经济推行情况如何?除了单车之外是否存在其他可行的共享物品?有些问题热点与难点并存,这些选题如果制作成功将会收获更好的社会效应。当然,报道“难”的选题时不应让人失去信心,报道“热”“新”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前瞻性的预测报道,解释“疑”时要注意有事实根据,解释到位。另外,电视传播的迅速性决定了策划选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将其转变为自身的优势,选取利于电视表达的题目,通过声像的特点抓住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二是形成结构设想。在确立了选题之后,完整的调查样式和结构设想的形成对于加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必不可少。深度报道比普通的动态新闻报道更注重核心思想,集中说明某一个问题或引起社会对某个问题的重视,又或对某个问题的反思。为了体现核心思想,必须对报道有一个调查样式的或结构设想上的准备,前期要制定结构设想方案,以缜密的逻辑论证和社会文化意义思考来保证选题切入的准确性和挖掘的深入性。提前做好结构设想,让现场采访更加完善,捕捉更加及时,通过画面的表现更好地展示出深度报道的核心主题。另外,结构设想之下,显性采访与隐性采访能够更好地结合。例如,央视在调查快递行业的包裹分拣乱象时,记者通过“卧底”的方式进入分拣间,用摄像头偷偷记录快递分拣时的乱象,直接将主题展现出来。第二,利用技巧加强电视新闻报道的中观、微观传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中观层面是指充分利用电视的特性来构建叙事形式,形成观众的参与感,要充分考虑到电视的形象性、现场性、完整性、实证性、易受性,最大限度地增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深度和魅力。微观层面指的是单独运用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具体过程,最大限度地体现电视的优势。画面与声音的意义在电视新闻中至关重要,每个声音、每个画面都包含特定的意蕴。因此,想要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就要凸显电视中的特别元素。一是在了解受众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细节策划。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系统由元素、环境、结构、功能四部分组成,电视新闻的编辑、剪辑要充分考虑电视受众的时空环境与心理环境,同时讲究自身的逻辑性:了解观众所处的时代、社会、地域、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针对不同的人群制作不同特点的深度报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符号的叙述功能,即在深度报道中报道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优秀的报道词可以还原电视画面,形成声画互补,传播有效信息,明确相关隐秘的要素,生动表现报道中的重大事物,丰富人物的内心情感,传达独特的价值意义;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魅力,利用对比性画面、冲突性画面增加和衬托出报道的深度,利用兴奋点体现报道的思想深度,利用简化的画面提炼深度。另外,对背景资料的合理运用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对某一个新出台的法规进行调查解释时加入该法规出台的背景,让受众了解到更多的细节,更加理解深度报道的主题。二是在具体的报道时,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表现方式。视觉角度深化信息的方式有画面细节的表现、精巧的构图、光点与色点的完美确定,注意这些方面的呈现可以强化新闻的视觉传播效果。此外,适当的解释性配图、数据解释会量化新闻事实,直观清晰地补充深度报道。从听觉角度升华主题的方式有增加配乐,配乐具备烘托气氛、增加趣味性、打破沉闷等方面的作用,能渲染报道主题,加强报道的深度。这些中观和微观方面可行的技巧都是电视相比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凭借声画合一的丰富性和主题的深入性,电视新闻报道依然具有明显的价值。
三、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给电视传播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电视媒体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点,深度报道如何更深、更广,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电视新闻报道需要有全球性思维和开放创新的理念,电视媒体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细化传播策划的细节,加强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在报道时要运用电视传播的各种手段,顺应时展,及时转变思路,将电视新闻报道推陈出新,以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优势取胜。
参考文献:
[1]张相涛.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编排原则研究[J].大众文艺,2015(08):188.
[2]裴德明.新时期强化电视新闻报道深度的路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5(11):76.
[3]刘畅.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0+51.
[4]李强.加强电视新闻报道深度的策略分析[J].民营科技,2016(02):237.
篇6
现代社会,无论是国外的新闻媒体,还是国内的新闻媒体,无论是党的机关报。或是都市生活类报纸,都十分重视报道服务新闻,很多晚报把服务新闻列入改版的重要内容,纷纷扩大版面,延伸服务内涵。在新闻报道中,大量的服务类新闻让读者变得越来越亲近报纸,亲近新闻.使报纸赢得更多受众。如何使服务类新闻更好的体现思想性和指导性,使新闻媒体成为受众的参谋和顾问,笔者认为,深人生活,研究生活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报纸作为一种商品,新闻报道首要追求的是服务到位,也就是宣传效应,报纸每天向大众传递各种信息,而提供大量的服务新闻,更能体现出报纸贴近生活,服务读者的直接性与参与性。随着人们对各种知识,各种信息的迫切需求,服务类新闻必将成为现代报纸不可缺少的内容。观察国内众多报纸,辟有服务内容版面的报纸比比皆是,如休闲版,热线版,民生版,帮办版,互动版,理财版等,这些服务性内容的增加,使报纸变得更耐读,也为当今报纸走入厚报时代做了铺垫。当今报纸与过去相比,明显区别是报纸变得厚了,内容丰富了,每天除了刊登天下要闻和时事新闻外,报纸施展的服务手段越来越明显,报纸增强对读者的服务观念,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调动读者的生活乐趣,当好读者的谋士,为读者的衣食住行玩购的信息提供更多方便.这是报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信息化时展,自身职能的一次变革,报纸要想尽办法使读者对报纸产生好感,亲近报纸。把每天阅读报纸,接受服务作为他们的一种生活需要。
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指那些时效性明显的,政策性较强的突发消息或通讯,它们被称为新闻报道的主料.软新闻则是以面广量大的社会服务类内容为素材,为广大读者传递与生活相关的诸多信息,知识和趣闻。近年来。各地报纸尤其是晚报对服务类报道投入了大量精力,调整服务思路,不少服务专版汇集大量生活信息,很受读者欢迎,许多城市建设,科教文卫,商贸金融等领域的报道,做到新闻性强,服务性佳.发挥了新闻宣传和引领的作用,很多服务新闻贯穿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以高考招生工作为例,充分体现了报纸的一贯制服务,从高考政策出台直至高考录取工作全面结束,有关报道贯穿了考前考中考后近两个月,由此可见,报纸重视服务新闻,广大读者就会对报纸产生一种信息依赖,希望从中得到他们需要了解的资讯。
新闻的服务性还可以通过直观的报道形式体现出来,譬如,一条原本政策性很强的会议消息。只要找准了服务的切入点,把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的信息或者政策及时报道出来,或者解释清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服务。一个市政规划,一条城建新闻可以写得干巴巴,也可以写得使读者关心,关键是看报道人有没有把握市民的命脉,如果抓住读者最想了解的信息,深入挖掘,服务的含量会大大提高,比如报道某个地区要拆迁,单纯写某月某日这里要拆迁,可能很多市民看了担忧今后的住房问题,甚至少数拆迁户产生抵触情绪,反之,换一种软笔调去报道。效果可能不一样,报道时可先把政府的最新拆迁政策、该地区为啥要拆迁、如何安置好拆迁户,被拆迁人怎样依法维护权益等事项及时详细的告诉大家,就变成了一条很有看头、让当事人关注的服务新闻了。
篇7
关键词:新闻策划 原则 尺度 策划新闻
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一家媒体独享新闻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同题竞争的态势,通过新闻策划有效地利用资源,是媒体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提升媒体品牌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一些媒体的新闻策划却引起了社会争议,甚至被社会舆论批评为“新闻炒作”。这些争议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新闻策划活动中,如何把握好尺度呢?
首先,什么是“新闻策划”?我们可以从“策划”的字面意思来分析。所谓“策划”,《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设计规划,密谋计划,也作‘策画’”,也就是对工作或行动预先作出考虑、规划、安排、拟定步骤、方案等等。而在新闻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新闻策划即是整合新闻媒体内外的各种资源,实行有效联动,以宣传目标为核心,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新闻报道活动,是快速有序地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与受众覆盖面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新闻策划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包括媒体自身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方面内容。狭义的新闻策划专指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策划是媒体及其产品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对于搞好新闻宣传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新闻策划是不是新闻报道活动中的“万能钥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新闻策划毕竟只是新闻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新闻工作的目的,更不是全部的新闻工作。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如何正确地把握好尺度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陷入误区。
1.新闻策划一定要坚持客观性原则
新闻策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轨迹。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这一过程,策划者作判断时所依据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原则就是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一定要从客观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如对当前一个省或一个市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如何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的报道,就是必须做到这一点。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来说,这里所指的客观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地域的客观性,即新闻策划要符合新闻媒体所在地或者是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客观事实;二是新闻媒体本身的客观性,即新闻策划一定要从自身的客观情况出发,不可贪大求全;三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客观性,即新闻策划要考虑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新闻宣传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都有一个时期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新闻策划只有摸准“脉搏”,吃透中央的精神,找准切入点,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如对山西正在进行转型跨越的报道,就要事先有所策划,报道的对象一定得非煤非电而是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这就有一个选择、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策划。
2.新闻策划不能滥用于所有的新闻报道工作中
新闻策划仅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和形式;相对而言,对于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时间跨度的重大题材宣传报道,新闻策划更有用武之地。我们不能把新闻工作者的所有活动都加上“策划”这顶桂冠,也不能对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报道都应用上“策划”这一法宝。真正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策划,只能是那些对于重大事实、典型事实和代表某种发展趋势的事实的策划。如对长治市2011年10月底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重点工程的观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次观摩,前后进行了十余天,又是当地一项重大事项,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样的选题就需要预先进行策划。特别是这次制做长篇专题报道的记者,就更需要事前进行多方策划。事实上,长治广播电视台这次采制的大型电视专题报道《转型跨越正当时》,就在全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新闻策划不能变成策划新闻
篇8
一、组织领导。县委宣传部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宣传部副部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新闻宣传的组织协调。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以及重点企业都要抽调素质高、有能力、有水平的精干人员,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网络评论员队伍,负责新闻宣传、应对媒体以及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工作。
二、工作职责。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负责制定新闻宣传方案,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协调会,及时向新闻单位通报工作情况,提出报道要求,根据事件处置进展和境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调整报道内容,协调有关部门为媒体提供时间信息,收集上报舆情,提供决策参考。工作中,一要坚持例会制度,组织召开新闻宣传例会,通报工作进展,汇总报道情况,分析舆情,安排部署宣传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二要坚持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定专门负责人、联络人及联络方式,确保联络渠道畅通;三要制定应对媒体预案,积极收集各种舆情信息,及时分析研究,采取对策措施,正确引导舆论;四要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由专人负责收集网络舆情,对恶意攻击、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要给予正确引导,必要时封堵和删除信息。
三、新闻。以县委宣传部的名义,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方式由县委宣传部提出意见,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批。事件第一时间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等,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滚动。针对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谣言、传言,迅速公开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
四、工作要求。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全面、客观、准确地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新闻事实;要敢于直面热点、难点问题,对媒体和公众坦诚相待;要提高工作效率,把握新闻时效性。二要严肃新闻纪律,维护新闻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未经批准授权,不能擅自组织新闻活动。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以及重点企业在接待上级媒体记者采访之前,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报告县委宣传部,不得擅自接受采访,由县委宣传部负责接待记者,制定统一报道口径。在接待记者工作中,既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工作作风,尊重记者的报道权,又要保持高度警觉性,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有关部门和领导要及时采取措施,争取支持,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责任追究。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以及重点企业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深刻认识做好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妥善处置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管理,依法报道,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水平。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权威信息,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重要信息,严重影响事件处置、损害县委形象的,要依照法律法规、党纪政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各新闻单位要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把握不准的要及时请示,涉及重要、敏感问题的稿件要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审定,对违反规定刊播虚假新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篇9
从某种意义上说,策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1.媒体的整体策划。媒体的策划是指利用整个新闻媒体的资源,由新闻媒体单位整体协调进行的策划。2.部门的策划。根据媒体整体的策划思想和所分配的任务,做第二层次的策划。即由部门来确定具体的题材、研究写作或拍摄的切入点、编排内容、调配人员采访等具体实施工作。3.记者编辑的策划。是指记者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具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的策划。当遇到一个新闻题材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报道一下,完成任务了事,而是要认真思考,这个题材值不值得做大,如何做;做大之后又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与别人雷同。
策划新闻摄影报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新闻报道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的子题,比如香港、等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新闻事件。第二,新闻报道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更精彩的后续发展。如1998年抗洪报道。第三,新闻报道题材本身虽然止于一定程度,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南方日报》梁文祥卧底吸毒群落的报道,由报道吸毒者,引起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火车站周边地区的导火线。这一次报道在精心的策划下逐渐扩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2.遵循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
3.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不同题材的策划
1.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主要是对重点、难点和热点三方面题材所进行的策划。第一,关于重点题材的策划。如祖国十周年的报道,这是政策性很强、题材重大而严肃的报道。对于这类题材的报道,首先要找切入点,切入点应该从读者的视角去观察香港,从中发现回归后十年的政治、经济上的变化,特别是人们在精神面貌上的变化。第二,关于难点题材的策划。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存在困难或阻碍的题材。这类题材往往以批评报道居多,如何巧妙地获取报道所需的信息,如何突破压力报道,如何使报道最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需要周详地安排,细致地思考。所以,难点题材的策划,主要是在寻找报道的突破口。第三,关于热点题材的策划。热点问题是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是所有媒介都关注的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讲,热点题材是最能考验策划功夫的。既然所有竞争者面对的都是同样的素材,那么,如何做出富有特色、别出心裁的报道就是策划的重点,
2.常态新闻的策划。记者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日常新闻,也就是常态新闻。这一类新闻以社会现象居多,它们往往相对平淡,这一类新闻,更加需要记者与编辑主动地策划,主动地思考,从平淡中挖掘出精彩,从孤立中衍生出联系。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摄影队伍
无论多么精彩的策划,都需要人去思考,去实现,所以,一支高素质的摄影队伍是策划成功的首要保证,首先要从硬件上武装,以提高摄影记者的作战能力,以保证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和图片的质量。其次,对摄影队伍应采取“硬制度,软管理”的办法。一方面“硬制度”就是要遵守报社统一的规章制度,并在这一规章制度下制定出摄影部独有的管理制度。制度必须要不折不扣严格遵守执行。另一方面“软管理”是要尊重摄影部的特殊性,对摄影部报道选题的决策、报道方案的规划、具体拍摄内容和手法、版式设计一般不予干预。
篇10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体育媒体
1、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
1.1、报道内容的竞技性。各类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凡是体育新闻的报道,都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要。竞技运动最大的魅力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比赛结果随时随地都会出乎观众的意料而使结果始终充满悬念;竞技运动具有丰富的新闻源头,其丰富的源头渠道之一就是来自于竞赛项目十分丰富,源头之二是竞技体育比赛频繁的赛事活动。
1.2、传播的国际性。体育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体现在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上。想要深刻理解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因素,就需要认识到,当代竞技运动竞赛的国际性特征,由于竞赛组织国际化、竞赛运动员的国际化,所以就不难理解体育新闻的竞技运动国际化和跨文化特征。体育新闻的报道就是这些跨文化的特征、跨文化的运动情景、跨文化的竞赛过程。
1.3、鲜明的娱乐休闲性。体育传媒的商业化发展进程在加快,报道的娱乐化色彩也日渐浓厚,体育娱乐新闻逐渐进入我国大众传媒领域,与此同时也就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受众群体。观看体育新闻娱乐报道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大众群体关注体育事件的另一观看视角。体育新闻以其无可取代的娱乐性,与娱乐化的浪潮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群体。体育新闻越来越吸引广大受众,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1.4、丰富的情感特性。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的运动。对于以这种形式进行报道的体育新闻而言,自然也就充溢着情感色彩,尤其是,当受众带有明显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时,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就更加鲜明的体现。在节目中,运动员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尊重,通过对运动员教练及其家人以及朋友采访,来获悉奥运选手背后的故事,展现他们鲜为人知的奥运情缘。
2、 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2.1对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2.1.1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人们基本的权利,指的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民法》、《刑法》等法律对隐私权的范畴以及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都做出了相关规定。
时代不停步发展,观念时时更新,体育明星与其他社会名人一样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吸引受众眼球,对体育明星进行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个别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更是热衷于搜集名人婚变、艳遇等消息,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置于脑后。例如:中国男足的奢侈生活、罗纳尔多另寻新欢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胜枚举,很大程度上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体育新闻媒体人要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关注他们的价值与尊严,所以说在报道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
2.1.2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许久以来都是“以胜败论英雄”,各大媒体也都是以胜利者和成功者为焦点,各个媒体都是优先报道在比赛中胜利的消息,集中报道胜利者的心情、感言、未来打算等。运动员获胜的过程以及观众为此欢呼雀跃的场景,通常不断循坏回放播放,摄像机也都是聚焦在体育明星和比赛中的获胜者身上,到处宣扬一种表彰胜利、崇尚奖牌的情绪。在庆祝获胜者的时刻,其他运动员已被遗忘在媒体和观众的视线之外。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上,110米栏赛场,各大媒体无一例外都聚集于刘翔身上,从赛前准备活动一直追踪到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刹那,从解说员、观众到记者,全场都为之沸腾,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与刘翔一同参赛的另一位优秀运动员史冬鹏却成了刘翔的陪衬,他与刘翔一同绕场一周,却始终处在镜头的边缘。赛后,纵观各大网站对此事件的报道,只有新华网在《110 米栏刘翔破纪录豪取三连冠书写亚运会新历史》的报道中提到史冬鹏。竞技体育好比是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运动员也是凤毛麟角,而当今媒体这种“唯冠军论”的报道显然忽略了更多优秀的运动健儿,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宗旨。所以媒体在今后体育新闻报道时,要适度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
2.2对体育受众的人文关怀。体育受众具有满足欲望的权利,同时还享有一定的知情权,这就是法律赋予受众的重要权利。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是对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赛事结果的知晓和对比赛过程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赛事内部运作、体育相关部门的管理方案等情况。媒体应适当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这也不仅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深切希望,也是现代体育媒体吸引受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道。
3、谈谈对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认识和提议
3.1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所有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关注,不仅仅是比赛中的获胜者;二是重视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自身价值,关注精神需求及个人身心的发展;三是要突出受众本位的想法,加强对受众的重视。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自身对受众意识的敏感性,关注普通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感受。
3.2新闻媒体要把好关,避免低俗化报道内容。媒体品质高低的重要保证就是把关人的行为。个别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思潮,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媒体人要意识到危害性,不能缺失报道的原则性与使命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把关人”的职责,向受众展现积极向上的作品,避免低俗化倾向,同时,媒体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对于那些无原则、臆造低俗新闻的工作者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保证体育报道的整洁队伍。
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这是体育新闻报道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体育新闻报道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客观公正、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加强自律。国家立法机关要完善体育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体育新闻传播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坚信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