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规模范文

时间:2024-02-02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规模

篇1

超市搞的会员制,许多人认为是舶来品,其实在中国消费者知道"会员制"之前已有很多人接触过类似的模式,尤其一些成规模的国有企业职工。一般由三产部门牵头组织,让大家预先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然后利用大宗进货的条件,共享一个较低的商品价格,这些商品一般为日用消费品。这种消费形式在全国各地被称为不同的名堂,但较早的说法是"消费合作社",参与者被称为"社员"。前几年屡见报端,有的地方已扩展到生活小区范围,但超市兴起后,这些"合作社"大多不景气了。

人们进行消费合作,当然最大的动力是希望享受低价位,并且也做到了。会员制超市也是这样,它的另一好处是消费者不必预付款。话说回来,也有先购卡的会员超市,那样能得更多优惠。责任和义务、付出和获得在商界总是联系最紧密。从全球来看,会员制超市很有市场,也有成功的例子。近年来,外资会员制超市在国内也搞得比较引人注目。任何经营业态也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准,会员制超市在某些地方不温不火、运行受阻也在所难免。从普遍意义上去寻找原因总是不难的,消费者需要会员制大概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位的是价格优势。这种优势必须体现在所有商品上,是总体水平,决非个别商品大张旗鼓地"降价"。既然是会员,就是长期消费者,一时一事的"便宜"是打动不了的;第二位的是质量优势。在质量问题上,会员的心比散客的心更脆弱易碎,碰不得的;第三个条件是全。会员是被某种方式"锁定"的顾客,如果不能满足其所需,自然会引起背叛,其心理随力比散客更弱。说到底是老生常谈,仍是"价、质、全"三元素,但不同的是,会员没有散客那么宽容,更需细心呵护,这是会员超市的一大难点。——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大多经营者不管是否进行过考察对比,就往往认为自己在这三方面已经做到了,这往往标榜为自己的优势。且莫说这三方面存在欠缺,即使假定已很完美,会员制超市仍有几道槛儿。第一,有无固定消费群。需要澄清的是,固定消费群并非多数人理解上的人口集中区,否则城市郊外的会员超市就无法解释了,并且,往往在生活小区,所谓会员制偏偏搞不好。第二,有无足够的固定消费群。足够是相对于超市规模而言的,因为会员超市因为要"全"所以不可能"小"。第三,目标消费群是否以"购物"为单纯的目的。大多中国人没有把"购物"和"逛商场"分开,对于需要"逛"的顾客,你再全也挡不住他货比三家的兴趣。这是国外商业资本在中国遇到的大问题,并不能小看。

尽管城市各有脾性,但会员制超市的成败大致是基于以上几点,总括起来是两个"规模",一是超市规模,二是消费规模,这两者是互动关联。还有一点往往被忽视却至关重要,那就是超市的品牌形象。国内商界往往把超市当成大众购物场所,这一点并不差,但在品牌塑造上追求"俗"或无所追求,随意性很大。要记住,除了商品,如果你不能再提供别的,那也免不了消费者倒戈而去。

篇2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策研究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衡量与评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引言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一个和城市容量、城市规模等相关的概念,一般说来,承载力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系统在吸收人口增长或有形增长的同时而不带来明显的退化或破坏的能力”,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一种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物质发展的水平,能使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转的破坏。总而言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城市对其中的人口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力,即整个城市能承担多少人口、提供多少就业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等,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逐步涌入城市,所需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住房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逐年增加,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和人口承载问题等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转移,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仅对河南省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省内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8.8%,到2014年底,城镇化率达到45.2%,4年间增长了6.4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从2010年的2,0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2,375平方公里,4年间增加了361平方公里。快速的城镇化既是工业化社会的大势所趋,也给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出新的问题,给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带来新的要求。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压力的增大。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河南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是逐年增长。虽然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河南省内自然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但湿地面积却因气候和其他因素呈减少的趋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情况均不容乐观。2014年、2015两年秋冬季节,省内各城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断,市民出行越来越倾向于戴上口罩。虽经多方治理,空气质量问题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经合组织在郑州市开会,郑州市政府限制了一些施工作业、公用车辆出行等对空气质量不利的各种活动,期间郑州市空气质量保持了连续几天的优质,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会议蓝”。可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仍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逐年增长,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0.9%,可见每年为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河南省每年都拿出可观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旧不能赶上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的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省内各个城市目前尚缺乏大容量轨道交通,城市交通问题始终难以得到缓解。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交通拥堵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发生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即使不在高峰期,也常常会堵塞,特别是省会郑州市的市内交通拥堵严重,停车场短缺,一些车辆夜晚停在马路边人行道上,屡禁不止。同样,城市的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供应管道等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居民小区的需求,排水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也需不断改善。省内各个城市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由于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和其他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到位,是火灾事故发生的密集区,且难以管理,给城市安全问题带来严重隐患。

(三)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得到缓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许多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作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虽然留在城市,但难以承担市内的高房价,因而居住环境大多比较差,以租房为主的较多。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城市出现了高档小区、普通小区、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等并存的现象,致使一个城市中同时存在有不同层次的消费经济区域,而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内饮食卫生、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使城市居民生活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给全面实现小康和社会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三、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

(一)空间发展对策。改善河南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首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1、城市规模布局的合理化。城市规模并非越集中越好。河南省地域广阔,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中小城市并重。大都市建设要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致,城市规模的扩大要逐步进行,同时辐射四周区域,带动周围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以省会大城市为中心的卫星形态。大都市建设为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周围中小城市发展各有侧重,以避免大都市一枝独秀,并使中小城市各有发展空间,同时也缓解了人们涌入大都市的盲目性。以省会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进行了郑汴一体化建设,以高速公路、物流通道、高铁、轻轨等作为联系两个城市的纽带,既带来了城市的规模效应,也避免了过度将郑州市城区扩大化而带来的城市承载力问题。本文建议郑汴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可以用于和其他中小城市的密切连接上。另外,中小城市之间也可借用这种模式加强合作,在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经济能力。

2、城市增长形态的合理化。传统的城市增长呈现出“摊大饼”式的模式,即城市沿着周边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蔓延”,造成“三环外面有四环,四环外面有五环”的局面。事实上,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单一的城市中心难以服务到更大的范围,且会带来更多的城市承载能力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城市增长规划。目前,郑州市正在进行的新城区建设、大学城建设和航空港区建设给城市中心多极化创造了契机,政府应该进一步围绕新中心进行经济分布,科学调整城市发展模式,并限制无序的围绕城市周边的蔓延式发展,例如要限制城市边缘对周围村庄的自发蚕食,而要沿着新的增长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城市做成一个围着一个中心的大饼子,而是留有间隙的沿着多个中心发展。

3、城乡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来进行城市建设,合理的统筹城乡布局。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即要同时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减缓并最终消除城乡对立的二元化局面。一般来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多种提案,其一是合理的对城乡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多个小组团围绕主城区的布局;其二是建设主城―副城―新城―卫星镇―乡镇社区―乡村社区等网络结构式的城乡布局,再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策略。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后两种提法均难以实行:首先河南省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规模有限,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而网络式的城乡布局战线过长,并不能改变乡村社区的相对落后。如何围绕主城区进行小组团建设的思路则具有可行性,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展小城镇经济和乡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小城镇做好,并使小城镇产业和大都市产业密切衔接起来,也就是说,让小城镇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可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电子信息网络密切连接起来。政府在进行城市建设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建设投资,把一些教育、医疗、环卫、体育以及医疗设施带到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做好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居住在乡村,不仅城市的退休人员,即便是城市工作的人口也可在非工作日在乡村居住,从而带动乡村的经济消费能力。最初由政府做引导,进而可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而此规划对于交通和网络技术发达的现代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在社会生活上使得城乡融为一体。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对策。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要考虑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1、城市人口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城市人口应该包括在城市工作或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居留超过一年的也应纳入到城市的保障体系中。也就是说,对于流动人口,其子女入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障要和原城市人口一视同仁。大力发展多模式的住房政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例如政府购买廉租房给流动人口居住等。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提高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改善其就业条件,以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水平,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2、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社区文化。资源节约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环境友好要求生产与生活要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不仅在生产中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本拉动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还应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以多种方式宣传和教育居民节约用水、用电、用气,讲究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区文化,以文化的约束力规范居民的行为。对于承载了数百万人之多的大城市而言,人人节约资源、人人爱护环境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城市建设对策。在城市建设方面,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结合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低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低碳城市要求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实行低碳策略,在建筑方面低碳环保,在交通方面实行低碳出行。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时,要包含低碳的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建筑规划,防止浪费型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作风,研究并推广建设生态节能的绿色建筑。而对于企业,也要严格按照低碳的模式组织生产。宜居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人的宜居,而城市的过度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之中,不利于居民健康,并影响到城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一个城市的区划设计中,注重把工业园区、商业区、金融服务区、大学教育区、居民聚集区等做专业分工,区分出来,把大学教育区放到城郊,而把中小学教育分散到市内各个居民聚集区,建立更加良好的生活、工作秩序,以避免更多的无序事件和交通压力。注重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打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并减少各种污染事件的发生,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城市绿地、公园等不可或缺,改善城市本身的环境质量,以减缓城市的环境压力。

2、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建设智慧城市是新型内涵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而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构建中的应用,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体系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改造。在生产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生活消费中,通过网络将虚拟市场与现实市场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减少无序竞争,以更好地发展经济;通过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使城市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结语

总之,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省内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城市并重发展;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展大都市策略,在建设城镇的同时要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策略;具体到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建设低碳、环保、和谐的宜居之城,还要在信息革命时代把握机遇,建设智慧之城。

主要参考文献:

[1]Schneider D M,Godschalk D R,Axler N.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s a Planning Tool.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Report 338.Chicago,1978.

[2]谭文垦,石忆邵,孙莉.关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篇3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左)与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右)在双方战略合作新闻会现场签约。

“终于签了!”11月21日,在新奥与IBM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新闻会上,IBM企业策划传播与对外关系部大中华区副总裁周忆发出感慨。从今年元宵节开始,IBM和新奥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谈判。“这次签约背后蕴含着很深刻的意义。”周忆面对全国上百家媒体的记者强调。她还转述了新奥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的一句话,“新奥和IBM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虽然新奥和IBM都没有透露任何与投资金额相关的细节,但双方都将本次战略合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表示:“这次与新奥合作因其层面之广、时间之久,以及程度之深,是IBM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合作项目之一,对IBM而言意义非常重大。”据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合作涉及的直接金额大约两亿元,但是其后续的投资数目要比这个大得多。

从当天的签约情况来看,新奥和IBM的合作包括三大核心部分:第一、IBM将向新奥集团基于节能减排的能源服务业务进行战略投资; 第二、双方将合资成立基于实现智能能源和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公司; 第三、IBM将成为新奥集团信息技术战略服务伙伴。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奥和IBM的跨界合作是一种双赢。对于IBM来说,“智能能源”是实现“智慧城市”落地的最佳路径。而借助IBM的智慧理念,新奥集团将实现从能源分销商向清洁能源服务商的转型,使新奥集团能够站在新的战略制高点,变成一个面向中国甚至全球市场的新能源服务公司。

新奥要转型做服务

新奥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燃气供应商,根据其最新财报,截至2009年6月,新奥燃气的营收为40.16亿元,同比增长13.5%,毛利润为12.24亿元,增长为29.2%―无论从营收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新奥都保持着健康的发展。

但是新奥的“心病”却始终存在,那就是随着拥有资源优势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能源巨头开始向终端分销网络发力,没有气源的新奥发现,自己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逼仄。加之像中华燃气等其他同样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在城市管道燃气市场的争夺,新奥的发展遇到极大的挑战,而中国内地具管道燃气投资价值的城也愈来愈少。

正如王玉锁在给员工的一封长达8000字的公开信中所说:“在这个时代大变革的环境中,我们辛辛苦苦赢得的竞争优势只是暂时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脆弱的; 新奥的事业走的是一条全新道路,时刻需要我们在技术上突破、在管理上创新。”

从2005年开始,新奥开始多方位寻求突围:一是积极寻求在气源上的突破。据新奥总裁王瑛透露,明年将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化实验基地,计划在未来的3年内实现煤的清洁利用,以突破资源瓶颈; 二是加强对信息化的投入,寻求管理上的创新。新奥2005年引进了SAP的ERP系统,IBM作为SAP产品的实施方进入新奥,双方的合作由此开始; 三是请麦肯锡做战略咨询,为新奥制定从能源分销商向新能源服务商转型的战略规划。

如果没有IBM,新奥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也许不会这么快。今年年初,新奥首席财务官于建潮曾表示,预计“能源服务”业务2009年可贡献盈利1000多万元,5年后这一数字将增至两亿元。相对于新奥全年几十亿元的利润来说,能源服务业务的贡献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是,与IBM的合作却可能加快新奥转型的步伐,因为IBM是一个从硬件制造和销售商向软件和服务商转变的典范,可以为新奥提供非常实用的经验。

而且,新奥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新的系统能效核心技术与IBM的IT技术和咨询、架构、实施、服务等能力相嫁接,将可能打造出一个系统的整体能源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一个城市或园区大幅度地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益,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种新能源服务模式可以创造非常大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不止是在一个城市,不止在一个地区,不止在中国,甚至是到全世界。”钱大群如此表示。

从卖低附加值的燃气到卖高附加值的服务,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变成高科技企业,从立足廊坊到面向全球,从100亿元营收做到1000亿元……这是IBM和新奥共谋的蓝图。

IBM智慧城市要落地

“我们今天会的主题是推动智能能源创新,带动智慧城市发展,双方合作的内容就是在能源服务创新的同时,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所以这个合作是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充性的。”钱大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IBM在全球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以来,业界质疑其“虚无缥缈”的声音至今犹在。IBM急需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一个更小的切入点来实现“智慧地球”的落地,而经过仔细地论证后,IBM将打造“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最好落点。这其实很好理解,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智慧的地球。

而如何确定一个智慧城市的样本?这是IBM首先遇到的难题。很显然,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人口在1000万以上,系统极其复杂的城市是难以下手的。而二线甚至三线的城市规模小、功能相对简单、政府控制力强,成为打造一个微型智慧城市的最好切入点。

这些城市,也正是新奥的目标市场。新奥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拿管道燃气的独家经营权。过去10年里,新奥通过独资、合资等形式迅猛扩张,市场业务已覆盖全国14个省的80多个城市。据了解,去年一年,新奥就和11个城市和园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意义;智慧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一系列城市问题也纷至踏来:日益拥堵的交通、低效的城市管理方式、越来越少的资源、难以发挥实效的城市应急系统、远未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等。当城市面临这些挑战时,须应用新的措施来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建造城市的智能基础设施,这就要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主要要求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城市信息资源,为市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这样可以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和政府行政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通过智能的感测、分析、整合和处理,以更加机动和灵活的方式优化城市的各个方面,使城市变得“智慧”。

智慧城市是从信息化和关注人的价值角度出发,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动态整合城市信息数据资源,连接物理城市与虚拟城市,构建智慧基础没施、智慧资源管理、智慧产业和智慧运行服务相结合的框架,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数据资源丰富、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具有较强公众意识的优秀城市形态。

二、建设智慧城市重要性

1、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报告:城市已经承载了全球50%的人口……至2050年全球城市化程度将达到70%。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至2050年,将超过70%。城市品尝着荣耀也咀嚼着诟病。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示其弊端。智慧城市用虚拟网络引导实体网络,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改善城市资源配置效果,减轻城市压力,优化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由“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式”模式转变,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是一条优化了的城市化道路。

2、智慧城市将催生新的“智慧产业”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支持。物联网建设将带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与传感、信息储存和处理等服务产业发展。美国独立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曾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要比互联网大很多,会形成一个超大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根据产业数据库显示,2008年,中国RFID产业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2009年达107.77亿元,2010年更是大幅度增长,根据预测,至2035年前后,中国传感网络终端将达到数千亿元。这样这一产业的得到极大发展,从而促进智慧城市的进程。

3、智慧城市能实现城市管理与运营的多赢

智慧城市的营建能优化城市管理、降低城市运营成本。“物联网+互联网”模式能及时准确地对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响应;智慧服务深入食品、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使公共服务如影相随。智慧政府将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城市管理由“主体中心”向“客体中心”转变。智慧城市使信息成为城市运营的新资源,使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智慧城市通过整合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极大可能实现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的多赢。

三、如何把握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要把握好三大方面,即基础设施、应用创新、产业发晨。

1、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

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两层含义.一是网络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要智慧。如:建设无线城市,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云计算中心,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快捷,满足人们“即需即供”的需求。二是城市道路以及路灯、给排水管网、燃气管网等市政设施需要智慧。道路能够根据干燥度决定是否自动启动洒水装置,燃气管道能够探耐压力等参数,当出现异常时自动关闭并通知维修以防爆裂。实际上,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畴。

2、“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传输与存储等技术,在自动智能化融合,电子政务、社会信息化三大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在自动智能化融合过程中,目标是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开展工业物联网应用推广工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设备监控、产品质量溯源、企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领域,通过进料设备、生产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监控,实现工业自动智能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费用,在工业企业大力推广无线网络、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应用到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在建设电子政务时要体现智慧,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领域,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变通管理、公共安全、、安防安保等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政府数据中心建设,作为承载大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计算平台。发展政府知识管理系统,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台素质。发智慧政务系统,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在社会信息化领域,发展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健康服务体系和远程关爱系统。推广电子学校、虚拟教室等来促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发智能住宅、智能家居系统和智能社区。建立高度开放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产业

实践证明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信息产业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即一个地方的信息产业越发达,该地方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往往越高。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要建社“智慧城市”,必须重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发展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三网融台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以及支撑两化融台的生产业。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会改变城市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应对城市病,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和金融的创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规,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但是发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特别是要防止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筐,把一些无关的东西往里面装,希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城市的智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

【2】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 2011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智慧城市;信息技术;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作为中国最富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随着广州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广州市行政区域面积达7434.4km2,常住人口达到1270万人。随着行政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应的许多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为了方便城市的管理,更好地解决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建设广州数字化智慧城市意义重大。

1、数字化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 数字化智慧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上,利用现在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把城市中所存在一些组成部分。如:人口、环境、经济、人文等,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对所要管理的城市加以展现。这种数字化城市其实本质上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将城市内部的资源整合起来,利用整合的这些资料对城市进行规划、运营和监管。

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下,智慧城市的概念也随着产生,智慧地球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基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产物。就现在而言,智慧城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化城市进化体现形式,它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相互结合之后的产物;另外的学者认为在我国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组织形式,它是城市进步的体现,利用它可以将城市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并且应用互联网技术对城市建设中的各方面做出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

数字化智慧城市是集合了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优势的一种新型智慧城市,它是城市化和信息化以及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是一种更高程度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代表了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字信息化向网络化、智慧化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

2、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数字化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建设观念的转变,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种新的需求。这种城市管理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对实体网络进行必要的引导,针对城市有关环境问题进行优化,促进城市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最终达到优化城市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建设数字化智慧城市,所依据的新型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推动我国上游RFID技术、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为下游企业提供管理方面服务技术的支持。同时,大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对不断掌握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减轻了城市的压力,使城市的环境能够处在不断改善过程中。

2.3 实现优化城市管理和控制运营成本的双赢

智慧城市建成之后,可以对城市进了科学的管理,最大化利用了城市的内部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了城市的运营成本。数字化智慧城市依托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迅速地对城市管理方面所处的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同时这种城市模式已经逐渐渗入到了城市的饮食、医疗、卫生、教育等各种领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数字化智慧城市通过对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正确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实现智慧城市中多方面的共赢。

3、广州市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或者是花城,一直到今天,广州都是作为华南门户城市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近几年以来,随着它自身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已经开始实施“智慧广州”发展战略,旨在为广州市民创造新产业、新生活、新技术。国家“十二五”规划了对我国城市建设的鼓励和推动,就在这期间全国共有400多个城市和地区启动了智慧化城市建设。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近年来广州市对“智慧广州”更加重视,提出了“低碳生活、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响亮口号。为了进一步落实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广州市政府部门还出台了旨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1+15”政策性文件,智慧城市建设中各项重点工程都有长足发展,在2012年广州市被评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带头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位居第二。

4、广州市建设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建议

4.1 广州市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第一、广州市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在已经处在发展的瓶颈阶段,为了推动广州市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就需要遵循“数字化”和“智慧”并行的原则。数字化能够确保对城市有关信息的采集,实现城市建设中有关信息资源共享;“智慧”在这里指的就是人们对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视,不再是单纯的满足人类的私欲。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广州市目前居住人口破千万,人居的活动空间变得十分狭小,这就要求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建设,除了满足第一点的“数字化”与“智慧”相结合的原则之外,还需要根据人们的生活生理需求,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建设,保证人居环境的舒适性。

第三、要重点突出广州市的城市特色。每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这些不同赋予每个城市都有它们自己所独有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我们区分它们的最有利证据。所以在广州市进行数字化智慧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它的自身特色,地理位置优势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广州市的每一方面的优势,在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智慧化建设。

第四、广州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知道智慧城市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再加上它们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远远领先我国。所以我们国家在进行数字智慧城市建设时要根据我国当前的信息技术条件,量力而行,争取逐步实现数字化智慧城市。

4.2 广州市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一、基础设施层的建设。加大对广州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智慧化城市的硬件保证,它主要包括互联网、计算机资源库、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传感器等高新技术设备,这些基础设施是建立数字化智慧城市庞大数据库的保障。

第二、各类支持平台的建设。这一类平台也可以称之为决策支持层,它通过分析基础设施层所提供的数据,为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建立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和改进意见。

第三、最后所需要的框架是能够把这些分析数据应用到广州智慧城市建设中去的智慧服务应用层,它的存在才能够保证所采集、分析得出的各类数据的有效利用,切实把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应用到数字化智慧地球的建设中去。

结语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通过数字化智慧城市的不断建设,必然会引起城市固有很多方面的改变,在改变中也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等待着我们解决。所以,广州市进行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一定要遵循数字与智慧并存,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华,王凯.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3,16(13):71-73.

篇6

受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带动融合了道路照明、充电桩、Wi-Fi覆盖、环境监控、广告牌和微基站等功能的智慧灯杆在国内多地进行了试点,但这还远远不够,随着新技术的革新发展,AI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等等都可以纳入需求清单内。将杆体划分为多个系统平台,每个平台规划出需求属性,同时依靠良好的网络环境来实现各平台的数据传输与共享。

(1) 车路协同与5G

道路如同城市的血管,血管的通畅程度与城市活力息息相关。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不断增长,交通拥堵的程度日益加剧,仅仅靠道路的建设等方式来构建高效的交通体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难。5G时代的来临,作为城市和车辆的连接点,道路也将成为通信网络、云计算、智能传感器融合创新的交汇点,如何利用新技术来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路网与车辆的协同效率和安全性,从而降低城市拥堵、改善出行体验,成为技术改变生活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车路协同是将道路、车辆以及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先进的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网络的实时数据交互,帮助乘客和车辆选择更好的出行路径,改善传统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不足,从而提升道路交通的效率。

我们希望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让万物互联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5G的来临正好顺应了万物互联的趋势,同时它还具有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等特性,将5G网络看作一把钥匙,它能够帮我们解锁原先难以数字化的现实场景,让数字技术以更小的颗粒度重塑现实世界。通过多部门(电信运营商、交通部门、车企、IT大厂)的协同合作,推出车路协同的整体解决方案,这能够有效地解决4G时代难以实现的“毫秒级低时延”,以及高精定位等问题,将大幅度的提升车辆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近年来,车路协同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个国家通过战略、规划、标准等多个层面进行布局,积极抢占本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随着5G的到来,5G+人工智能、5G+移动边缘计算等技术融合方案,将能够更好的感知环境的变化,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实现整个道路和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车路协同落地实施的关键,需要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这背后涉及车载智能终端、网络连接、移动边缘计算、路侧智能与传感设备的普及应用,各模块背后又有复杂的供应链和渠道商。如何把高速公路公司、无线网络设备商、数据中心设备商、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组织在一起是一件纷繁复杂的产业协同工作。将致力于做好“连接器”为车路协同的相关企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

随着技术创新的快速普及应用,智慧交通与汽车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车路协同则成为智慧交通的核心,也是解决交通出行安全畅通的有效切入点。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NHTSA)的官方数据显示,车辆与车辆通信技术能预知即将发生的交通事故并对潜在危险发出实时预警,它的广泛应用能帮助避免高达81%轻型碰撞事故。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SA- China)的研究表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使普通道路的交通效率提高30%以上。目前,车路协同主要涉及车载系统、路侧系统以及数据交互系统等三个主要部分。

车载系统有效强化车辆行驶安全。车载系统主要负责对车辆自身状态信息的控制和对周围行车环境的感知,协助驾驶员完成车辆的安全驾驶,比如车车避撞、人车避撞、交叉口安全通行、换道辅助驾驶等。

路侧系统将有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通过路侧系统与各个传感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可以获得当前的道路情况。包括交叉口行人信息采集、突发事件快速识别与定位、密集人群信息采集、多通道交通流量监测、通道异物侵入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发送。

数据交互系统保证人车路的有效通信。实现路侧设备与车载单元之间的交互,以及各种行车安全、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应用的打通,最终确保整个车路协同系统快速稳定运行。

车路协同需要构建新的产业链格局,通过生态协作、利益分享实现多方的共赢。一是连接公路公司,加快路侧基础能力建设,基于高速公路设备感知道路信息,提供实施精细化道路信息分发,实现分钟级以下车道路况更新。二是连接无线网络设备商和数据中心设备商,为道路提供稳定的5G网络和边缘计算设备,将碎片化道路信息进行连接,形成规模优势。三是连接内容服务商,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积累的技术、用户洞察以及用户体验方面的经验,为出行乘客提供高品质内容服务。四是连接基础电信运营商,提升频谱利用率,搭建电信运营商与道路建设公司的合作桥梁,支持商用智能终端(4G/5G)接入。

在车路协同推进过程中,企业间通过生态协作的方式,连接车路协同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将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无缝连接到整个汽车出行的场景下,实现人和车、设备。服务之间的连接,多个终端场景的打通。

车路协同需要加快打破信息孤岛,打造统一的信息内容分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一致性的体验。

作为交通智能化的核心,业界一直在探索车路协同的解决方案,未来的车和路会具备更好、更高的智能,能够更实时、更细的感知环境,并且把这些环境的数据以及车流、人流的数据为未来的城市规划、道路规划、交通管理和疏导提供更好的帮助。

(2) 公共服务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阶段,以服务为基础、以成效为标尺为核心,持续优化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供惠民便企服务成为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似乎也越发重视周围环境的变化,PM2.5的检测、风力检测、天气检测等也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主要关注点,具备这样功能的公共基础设施也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必要环节。

智慧路灯杆系统,集合环境监测、控制照明、车流量监测、视频监控、道路积水监测、LED信息、公共广播、充电桩、无线WIFI等功能于一体,美化城市、园区道路建设,打造智能、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智慧路灯杆系统顶部配置一系列传感器,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并将相关数据通过智慧路灯杆专用网关上传至云平台,并多路发送相关管理部门。

(3)新型城市管理

智慧型城市发展下如何管理好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连接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所谓智慧,必然要舍去一些依靠人力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转而依靠智能化的设备或智能语音系统来实现数字化的管理。

(4) 新基建建设

随着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工信部《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的建设范围包含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多杆合一后的解决方向。

车联网的生态:人,车,环境。其中车和环境是新基建建设的关键点。

车:高精度地图、超视距决策、车辆监控、车辆救援、车辆诊断、车况信息用于车辆研发、保养。

环境:路况信息、道路收费、事故监测、实时调度。

以上的功能实现都要基于车厂研发,各数字化模块、传感器的组合才能实现,也是未来道路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5) 新技术的驱动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与边缘计算,模拟仿真,高精地图,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可以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来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和人民。

对于驱动多杆合一工程的主要技术还是在于5G的部署,大数据的计算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的识别侦测上。

视频监控:终端智能转为云上智能,依赖的是5G边缘上行带宽和安全;同时通过人工智能(AI)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搭建平安城市,让一切犯罪无所遁寻。

车联网:依赖的也是5G安全、可靠、低延迟和高宽带连接。

车路协同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切入点,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随着高清智能摄像头和城市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的快速普及,城市道路的信息化、数字化加速到来,随着车路协同体系的逐步完善,道路交通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时交通路况监测与预警、交通信号配时调整与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大幅提高。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并且对于我国综合实力有一定的积极效益。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环保、节能、交通、治安、产业机构优化等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长,需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管理体系来维持城市发展的稳定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渗透,“数字城市”成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

1.城市规划测绘

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其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阶段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构成了数字化测绘体系,主要以网络通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为中心,全面提升我国测绘水平。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发展与产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现阶段城市规划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其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城市规划测绘学科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加深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增长。信息化城市规划测绘是立足于数字化城市规划测绘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城市规划测绘设备以及仪器的创新,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1]。城市规划测绘是在网络环境中为使用者提供各项城市规划测绘信息服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城市规划测绘学科中的实现,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测绘技术进步的需求。

2.城市规划测绘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2.1信息感知

对城市信息按管理需求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动态监测,其主要是通过末端传感器、底层传感网关以及上层感知传送管理系统这三部分的应用。现阶段的网络建设中,多以满足流量大、在线时间长为目标。但是城市感应网络的要求多为流量小、在线时间短、随需信息感知[2]。所以,网络带宽并非其建设过程的重要问题,而如何构建适应其要求的数据传输以及信息传感管理,成为城市信息感知的制约问题。

2.2便利协同

多信息系统的联合运作,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交互式处理,智能化系统能够对反馈信息进行迅速、灵活、准确的分析并且有效解决问题[3]。所以,协同运作是构建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才能够做出智慧型决策。

2.3智能处理

测绘技术对数字城市的构建起到了重要影响,具有位置信息获取、传递、定位等功能。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利用空间资源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利用我国空间资源,将空间技术融入数字城市的建设并促进我国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是我国发展数字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城市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分析、建议、行动、事后评估等能力,能够为决策提供支持,实现智能化响应。

3.城市测绘应如何把握数字城市提供的发展契机

第一,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有效措施数字城市的建立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提升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对测绘技术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数字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明确城市测绘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方案,积极与数字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展开交流与讨论。例如,宁波市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生态文化等方面出发,全面构建智慧城市,并通过多年努力,将宁波市建设成具有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并力争在2020年进入国际智慧城市的名列中。第二,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城市测绘正在不断向信息化测绘转变,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但是目前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就需要明确测绘技术的辅助作用,突出测绘技术的积极影响,强化测绘技术的积极效益。信息化测绘服务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测绘学科的长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北京市通过《智能北京行动纲要》,对城市管理中60多个项目进行规划,包括智能交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在2015年无线宽带将全面覆盖北京,并实现北京市物联网[4]。第三,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多个领域、多种学科以及多种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并逐步向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目前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加速了民用的推广进度。随着测绘学科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以及用户对空间地理位置的需求,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

结束语:

篇8

事实上,要形成精确的“大数据中心”,还需从政府入手,构建政府的“数据服务中心”。其既是服务于政府政务协同和辅助决策的关键基础,也是将来服务于公众和社会的主要工具,是支撑城区“智慧”运行管理/卜可或缺的手段。

政府数据资源应整合共享

而对政府各部门信息分散、互不联通的局面,关键要进行数据整合,当然,我们还要改变传统简单的建一个数据交换中心的思路,更要从“智慧城市”的框架下来看待数据资源的整合思路。

首先,政府必须清楚数据资源的整合汇集范围。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任何一位公民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看到或查到与他所有相关的信息。从这个视角出发,数据资源整合的范围是整个城市(区县)相关的信息资源。不仅要实现政府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整合,包括基础要素数据、城市感知数据和部门业务数据,其中基础要素数据是指人口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地理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而且应该整合定位信号数据、RFID感知数据、交通流量感知数据、人口流量感知数据等海量数据;当然还包括部门业务数据,如社保、教育、卫生、税务、财政等。

其次,政府必须采取合理的数据资源整合汇集方式。当前政府数据现状是:有统一数据需求,但过于分散;有数据保密需求,但各部门专网良莠不齐;每项基础数据有多个部门管理,但不见成效;上级各部门统建应用系统,但容易形成孤立的信息烟囱等等。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外,在技术实现上,则必须在数据资源整合汇集方式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从基层、源头入手。目前政务数据的来源主要在社区、乡镇街道和窗口部门,“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在现有上级烟囱信息系统不可能完全的情况下,保证基础源头数据采集的质量,需要创新基层采集数据的技术,给基层用户以简便的数据采集手段应对上级部门的多头采集需求,比如建设基层的数据采集作业平台,使用二维码标识和移动终端提高采集的效率和便利性,通过页面数据容器对接各个上级系统,实现一采多用多存等。

另一方面要不追求政府数据全面集中,而是实现物理分布、逻辑集中。政府不仅要疏理全部的信息资源,形成信息资源目录,而且要抽取出有共性的基础要素,进行物理集中建库,各部门业务数据还是分布式存储,可以通过在线信息服务进行共享,更好地实现逻辑集中。

第三,建设数据服务总线,打通数据“流动”的脉络。传统的数据整合主要依靠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对不同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实现数据的交换,或者通过文件传递交换数据,此种数据交换方式应用到如今,但没能成功解决数据共享的需求。而建设数据服务总线,就是建立一个类似于水管、电网的”数据流动网”,它可挂接所有政府数据库,各部门将自身可共享数据按需注册进来,其它部门就可连上“数据网”,就可供各需求部门使用,就像“水龙头”,打开就能获得其它部门的数据。

此外,数据资源不但要“整”而且要“合”。数据服务中心要建设基础要素数据集中,业务数据分布的数据中心,不仅仅是建设“四大库”或“五大库”就收官。要挖掘这座“数据金矿”,关键一步是要打通“数据链”。只有把不同数据关联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为深化利用数据发挥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数据整合最关键的一步。

数据资源的价值在于应用

必须承认,数据整合与深化应用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数据是“从应用来,到应用去”。应用是数据服务中心价值体现,数据状态的丰富性直接决定和影响应用的价值。当然,我们更需要积极思考和实践数据的深化应用。

一是支撑协同政务。 “智慧”的城市一定需要高效的政务,而国内目前的电子政务还远没有达到深度协同的阶段。虽然政府建成了集中办事的政务大厅,但行政审批的每个环节流转还是传统纸质作业方式,效率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各部门间的数据彼此不共享,或共享水平低。而通过深化的数据整合共享服务,可以开展深底的政务协同业务,能提升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

二是支撑监测和辅助决策。城市高层管理者需要时常做出影响城市的重要决策,而这些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将直接影响民生、经济生产及社会稳定。传统的决策主要是依赖数据+经验来进行,当中往往依靠经验居多,这意味着决策的风险也很大;而有了政府数据服务中心的支撑,政府可以基于精确的数据来监测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交通流量、空气水质污染、治安情况等,让领导直观掌握城市的现状,并且为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事实上,基于一个完善的政府数据服务中心的支撑,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实现对城市的实时动态监测,实现对城市的综合管理、指挥、决策和调度。

三是服务社会公众和企业。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是很多公共数据的所有者,数据服务中心为政府服务社会提供了创新的手段。比如:交通流量数据可以用于车辆智能化导航;人口分布数据可用于商业选址分析等等。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只把公共信息公开和提高政府透明度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开放公共数据的意义远不止此。如果埋藏在数据库中,数据永远只能是一堆数据;而如果开放给社会,就有可能被深度挖掘,变成有用的信息,因为更多有效信息的传播通常能使城市运行更加高效。

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商业运营

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仅限于政府,服务于社会更能产生巨大的价值,能让社会更良性的运转。国外有纽约、新加坡等地区率先开放了数据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国内有北京等地政府也正在积极探索。

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政府既可提供基础的公共信息服务,还可以给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分析服务;既有市民个人应用,也有企业利用政府数据进行商业化开发。可以说,政府数据服务既具有公共属性也具有商业属性。政府首先可以考虑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增值的数据运营服务,建设一个Data-Gov. cn(数据政府)平台,而这个平台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化运营。

事实上, “数据政府”又是一个重大事项,不仅需要获得政府的政策性指引,还应该成立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具体主管数据事务,提供公共数据服务,管理政府数据安全。

篇9

一、基本思路

安达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与大庆毗邻,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上,在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都与大庆建立了紧密联系,为突显与发挥“城市走廊”节点上的黄金效益,积极融入大庆经济圈共谋发展,已经成为两个城市的战略共识。

通过研究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的安达市,承接大庆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整合区域资源,同城发展。

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的政策优势、“两城两区”的核心战略,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底优势,按照 “调结构促改革”的要求,安达市委市政府立足区域统筹、产城一体,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的目标。2010年,按照“实施评估、战略研究、总规修编”的步骤,开展安达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规划按照“先底后图、自下而上、战略掌控、城乡一体”的技术路线,确立了“区域协调、生态优先、城乡发展、产业升级、社会和谐、文化再塑”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区域联动为重点,协调大庆与安达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以城乡统筹为重点,协调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低碳为重点,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体系、格局、机制”三大方面的新探索。

二、规划要点

(一)融入大庆、一体发展。规划承接大庆经济圈辐射,发展区域综合交通,构建区域设施共享。共同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经济综合体。

(二)产城融合,统筹城乡。以城乡统筹为平台,整合八个方面具体落实,打造新型城镇化典范。根据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城镇拓展的需要,规划将市域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区,对特色乡镇和村庄加强引导,强化城乡特色空间的塑造。

规划提出做强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做优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构筑城市产业体系。

规划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城乡教育资源等方面做到均等化,实现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另外规划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就业、 城乡资源配置、城乡社会保障、 城乡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做了具体的安排。

(三)性质科学、规模合理。规划安达市为:大庆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以发展油气化工、高新化工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加工基地,黑龙江省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并通过生态敏感度分析,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四)紧凑发展,结构优化。明确 “东移北拓、西优南控”的城市发展战略,构建“双主双副、两轴三带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建立城市、组团和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提高城市基础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能级,保护弱势群体。

(五)生态优先,凸显特色。依托市域现状湖泊、水系,结合河湖规划,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生态绿道串联市域斑块景点,促进生态功能的发挥。

践行低碳导向的规划理念,在尊重既有绿地和水网格局的前提下,注重绿地总量和结构优化,构建生态的绿地系统。

依托北湖、自然河道等生态要素,以湖为心、以水为脉,构筑蓝绿交融、网络渗透、绿带分隔、斑块点缀的生态格局。并结合地区特色打造“休闲水都、生态绿洲”的城市形象。

(六)交通引导,设施智能。规划形成“多通道、高保障”的对外交通网络和功能合理的内部主次干路系统。推进“网络覆盖、智能绿色”的公用设施建设,实现城市智能管理,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七)注重衔接,单元控制。为更好的衔接下层次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划分控制单元,明确主导功能、人口容量、限制功能等控制要素,保障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

(八)时序规划、可控发展。建立弹性近期建设项目库,设定实施时间及紧迫度,中期建设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远景引导城市发展。

三、规划特点

(一)创新规划方法。安达市城市总体规划采用“战略性规划――实施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以整体城市设计为框架引导两个层面规划的衔接,宏观把握城市定位,微观指导城市建设。

规划在长达3年的编制过程中,对多层次多类型的规划进行整合协调,实现专项与总体规划的互动。

(二)突出区域特色。规划充分研究了安达与大庆的关系,在功能、设施、交通、生态等方面积极与大庆进行联动。

规划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的特殊性,将园区合理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三)深入探讨城市规模。规划从产业动力牵引、从业人口增多、就业机会增加、行政区划调整、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根据综合增长、回归分析、弹性系数等方法,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

(四)贯彻低碳城市理念

1.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形成以生态规划为前提、生态产业和生态能源为动力、生态工程和生态交通为基础、生态生活为目的的城市生态网络格局,并通过技术改良等生态手段,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利用,将水系连通,利用北湖和湿地净化水体,实现全方位的城市生态低碳发展。

2.构建多模式绿色交通体系。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

倡导低碳出行生活方式,规划构筑“形式合理、衔接良好、导向鲜明、连续安全”,以自行车和步行道为主的慢行交通网络。

3.打造生态复合社区。规划还结合分级配套设施、慢行交通和绿色开敞空间理念,形成生态社区组织模式。同时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五)践行公众参与与部门合作。规划开展了“前期战略方案征集,公众意愿调查”等工作,全过程实现公众参与。通过政府探讨,全方位实现部门合作。

四、规划实施

规划编制期间完成对市域新型城镇化规划、村镇体系及居民点布局规划以及管网综合的完善,对北湖新区城市设计、安东产业园区概念规划、安东公园等概念规划的指导,对北湖新区控详、铁路街历史文化街区控详、站前广场设计及历史建筑迁移、市民广场设计、市标公园设计与引导,多条城市道路改造设计的控制与引导。

篇10

因此,在荆门中心城区,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统筹综合旅游事业的发展。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优势,把潜在的文化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文化旅游市场,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的文化创造力相结合,大有可为。

从荆门市的历史和现实的整体思考,我们对发展文化旅游进行科学的谋划和运作。一是荆门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实施城区南扩战略,一方面壮大城市块头,扩大城市规模,把荆门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的中等城市”,提供空间和载体。有利于保护好老城区的地面文化遗存,如古建筑、历史街区等。二是荆门中心市区的文化定位。城市精神定位以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中老子和孔子经典的事实为代表,以东宝山汇集儒道佛三教特色建筑为明证,反映荆门人民海纳百川、兼容包并的文化胸襟和开放的思想气度;以“太一生水”中那最朴实也最精深博大的宇宙生成思想为代表;以陆九渊亦官亦师的政教合一为特色,反映荆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思想境界;以荆门城一千多年来,屡经战火而不废,屡遭兵燹而不毁,延续发展至今的事实为基础,充分反映荆门人民坚韧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境界。

经过精心设计,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文化旅游精品。其中包括精品线路,作为拳头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推荐给游客,同时结合自身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一些内容健康、形式独特、游客乐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

从荆门中心城区文化资源特点出发,我们首推做为精品项目设计建设的是东宝山公园,它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风格别致,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千佛洞的佛教建筑,青龙山的道教建筑等形成的庞大宗教圣地,以及藏有轰动世界的郭店楚简、最早的《老子》本竹简的市博物馆、象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遗存、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学家老莱子隐居荆门的遗存等,均可以开发成系列文化旅游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