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土地管理法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农田土地管理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广大群众的爱土地、珍惜土地、护保土地意识和法制观念,坚决杜绝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为了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各村、各单位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创建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依法建立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新秩序
二、创建工作内容
(一)四无
1.无非法用地
①没有非法占地行为;
②没有以租代征行为;
③没有破坏耕地行为;
④没有非法转让、非法租赁集体土地等行为。
2.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行为;
3.无涉土集访和越级上访现象;
4.无抛荒、荒芜耕地现象。
(二)六到位
1.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到位。各村认真制定宣传计划,利用村广播、张贴宣传标语、召开多种会议等形式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确保全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覆盖率达85%以上。
2.土地监察网络发挥作用到位。建立由村、组代表组成的村级土地监察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及时向镇国土资源所、镇政府反馈在本村内发生的违法用地信息,使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得到制止与查处。
3.基本农田保护到位。各村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的有关要求,切实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实到组到户,并做好村与组、组与户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工作。绘制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公示牌、界址桩的分布图,并聘请管护员对公示牌、界址桩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同时加强本村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监管工作,对破坏基本农田及一般耕地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确保耕地不被破坏。
4.土地矛盾纠纷调处到位。认真调处本辖区内发生的土地矛盾纠纷,对涉土上访、越访行为积极妥善处置。尽量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
5.土地补偿安置费用发放到位。有被征地行为的村组,要严格按照市政府淮政(2006)57号文件精神落实征地补偿,及时依法足额将被征地群众的补偿安置费用发放到位,不截留、挪用,确保被征地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到位。积极配合政府做好本村区域内的规划修遍或修改工作,确保辖区内农业建设用地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工作要求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镇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负责创建工作的业务指导,各村必须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切实做好创建工作。
2.坚持标准,积极推进。镇政府将“土地管理模范村”活动列入年终考核内容,各村要围绕“四无、六到位”创建目标,抓好落实。
3.常抓不懈,务求实效。创建“土地管理模范村”是一项长期活动,并实行动态管理,对已获镇政府表彰的村,镇政府将定期组织回访和跟踪督查,对土地管理秩序出现混乱、失去示范作用或发生严重土地违法行为的村将报镇政府取消荣誉,保持“土地管理模范村”称号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篇2
一、清理整顿的范围和内容
(一)清理整顿的范围遵循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国发[2004]28号、一是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的土地管理和土地交易使用情况;二是管理相对人的违法问题;三是未经处理和尚未终止的违法占地行为。
(二)清理整顿的内容
1、在我县境内的一、二级公路及其他公路两侧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用于建加油站、煤栈、修理摊点、饭馆、木材站、商业摊点以及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
2、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3款之规定,各乡(镇)、村(街)与占地单位(户)私下签订转移土地使用权等用于非农业建设违法占地问题。
3、根据《土地管理法》第36条之规定,全县已建的砂厂、采石厂、砖瓦厂违法占地问题。
4、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开煤矿违法占地问题。
二、违法占地的处理
1、对全县境内一、二级公路及其他公路两侧坚决杜绝新的违法占地,对已开办的而且又是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2条之规定,每平方米罚款30元以下,对有复垦任务的依照《土地复垦实施办法》第16条之规定,每亩每年收取1000元复垦押金,并责令到指定地点经营。
2、对这次清理出的私下协议转移土地使用权用于非农业建设的,依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8条之规定,处以非法所得的50%以下的罚款,同时,还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违法建筑该拆除的拆除,对直接责任人该撤职的撤职,对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对占地单位(户)的建筑既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又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可在规定的时间里补办占地手续。
4、对拒不接受处罚,不按规定缴纳土地复垦保证金的,不按时补办占地手续的,停止营业,直至取缔。
篇3
现将《关于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法律性质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法律性质的意见,收回土地使用权是人民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行政行为,主要采取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两种方式进行。《行政处罚法》颁布施行后,除行政处理决定仍旧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外,土地管理的各项行政处罚必须依照《行政处罚法》由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实施。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正确区分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的界限,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现对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的法律性质提出如下意见:
一、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对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者迁移的;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二年未使用的;不按批准的用途使用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土地管理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收回用地单位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理决定。人民政府依照该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收回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其批准权限应与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相同。
二、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临时使用土地,期满不归还的,或者依照该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被收回,拒不交出土地的,土地管理部门责令交还土地,并处罚款的行为,属于行政处罚决定。
三、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九条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人民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门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理决定。
四、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依照法律有关规定未获批准的,由人民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无偿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理决定。
五、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人民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无偿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罚决定。
六、依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土地使用者未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无偿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罚决定。
七、依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需要依法收回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属于行政处理决定。依照该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市、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也应属于行政处理决定。
篇4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二〇一〇年我镇严格执行《县基本农田保护五项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现就我镇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遵守用途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了《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细则》,按照用途管制制度,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杜绝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挖塘养鱼、植树、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擅自将基本农保护区内耕地变为非耕地。要求承包经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单位和农户,不得以任何理由闲置和荒芜基本农田。
二、坚持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
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要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对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照省上规定,缴纳耕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进行易地开垦。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必须将所占用基本农田的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三、严格执行质量保护制度
由县国土资源部门及农业部门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对全镇基本农田进行地力分等定级。要求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农户要按照农业部门提供的肥料品种定期施肥,每年最少施一次农家肥,严禁白籽下种。因管理不善,人为造成基本农田地力下降的,要视情况进行警告、罚款、收回承包经营权等处罚,确保农田质量和地力水平。积极组织村民利用冬春季节,搞好基本农田建设,逐步改造中低产田,有效地保证了基本农田的地力水平。
四、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
通过刷写标语,利用进村入组开展各项工作召开会议的机会,广泛开展以“爱护家园,珍惜资源”为主题的环保宣传,大力提高了全民的环保意识,确保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禁止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其他化学药品。严禁向公路两边基本农田保护区乱扔塑料袋、一次性泡沫等“白色”垃圾。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向农业、环保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篇5
【关键词】建设用地;总体规划;基本农田
1.违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需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同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权限内的,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见,只有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才能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后调整规划。但是,在审计中发现,调整规划后的置换指标并未全部用于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是用于园区开发和其他项目建设。
2.逃避法定审批程序侵占基本农田
从审计情况看,某市指标调剂规模较大且涉及大量的基本农田。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业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并符合法律规定,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征用土地的,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然而,某市在建设用地涉及基本农田时,往往通过指标置换,通过调整县、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的数量与布局,规避报批占用基本农田。 在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和耕地异地保护中,占用的耕地多数是好地和熟地甚至是基本农田,而补充的耕地一般选择山坡地、盐碱地、生地等,加上对这些新增耕地投入不足,即使在数量上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但是质量明显下降,粮食生产能力不能得到保证。
3.无依据收取建设用地指标款且支出混乱
某市国土资源局在未经审批且无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向建设用地单位收取购买建设用地指标款近2亿元,拨付各县(市)和有关农垦农场用于购买建设用地指标0.6亿元,虽然此款项的支出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但是本着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此款项应用于耕地的开发和改善新增耕地的质量,但根据检查情况,收到建设用地指标款的县(市)将此款多用于弥补自身经费不足等与耕地保护毫无关系的支出,使得建设用地指标款成了出售建设用地指标的县(市)的经费来源,其实质是有关单位通过出售建设用地指标为本单位谋取利益。
4.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建设用地指标的置换,使得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增加,周边县(市)的建设用地指标相应减少,将不利于出售建设用地指标县(市)的长远经济发展,同时由于中心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招商引资的机会,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进一步拉大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经济发展的差距,从而拉大了二者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差距,这不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一些中心城市出现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短缺,土地储备资源匮乏,补充耕地困难的问题。而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城市,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相对富余,整理开发增加耕地的潜力较大。于是中心城市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采取行政命令和经济诱导的双重手段从辖区县(市)有偿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建设用地指标的随意置换,势必危及耕地乃至基本农田的保护,降低耕地的质量。为此,应积极采取措施,限制建设用地指标的置换,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使地方各有关部门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应定期对各地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审查,严禁各地通过调整县、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严禁各地通过修改或调整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降低基本农田保护质量,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坚守我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建议规范国土部门的收费,杜绝无任何依据收费的现象发生,掐断了部门和地方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就从源头上掐断了其违规使用土地资源的可能。
【参考文献】
篇6
一、工作任务
全面摸清我镇2012年1月1日以来发生的各类违法、违规占地情况。全面落实整顿和规范我镇建设用地秩序任务,依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土地管理,有效保护耕地,全面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规范全区国土资源秩序,改善土地管理和土地执法环境,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这次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清理清查专项行动顺利开展,镇政府成立了镇土地违法违规清理清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全镇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清理清查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及其它日常工作。全镇八个村分别成立八个工作组,具体分工如下:
三、清点
1、对辖区内未批先占及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清查。
2、对违反国家土地政策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未经许可擅自在耕地内搞建设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清查。
3、对全区范围内2012年1月1日以来各类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清理检查。
4、对辖区内所有擅自占用基本农田建设的住宅进行全面清理清查。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11月4日——11月9日)。各村要迅速召开村组干部大会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清理清查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及具体要求,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清理清查阶段(11月10日至11月20日)。各村要严格按照“全面清查、分类登记,依法依规,严格处理”工作要求,采取有力举措,迅速开展清理清查工作。要建立统计台帐,将每宗用地的位置、面积、权属及合法性记录在册,力争通过开展清理清查,全面摸清我区土地利用情况。
(三)查处整改阶段(11月21日——11月30日)。各村认真配合国土部门对清查出的违规违法占地问题进行纠正、整改和规范,对问题严重的要依法立案查处。对于具有一下情况的要依照法律该拆除的进行拆除,该罚款的进行罚款,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是占用基本农田以及未经批准严重超面积占用耕地建房的;二是陕南移民搬迁、避险搬迁已搬迁入移民小区的农户原有宅基地,“一户多宅”的老旧住房;三是私自占用耕地修建养殖场所的等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检查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10日)各村要查漏补缺、完善资料,配合镇清理清查领导小组开展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夯实责任。各村要充分认识本次国土资源大清理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扎实开展好本次活动。认真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好我镇良好的用地秩序。
篇7
所谓“一”,是指一种违法倾向。按照国家土地督察局发出的整改意见,北京市共查出“以租代征”违法用地442宗,其中涉及耕地7995亩;河南省为从事非农建设,擅自发文同意调整基本农田位置;大连、云南两案则属于违法占地,其中大连是占用大量农用地,云南曲靖则表现为占用基本农田。
观察所督查的几个案件,不论是“以租代征”、擅自同意调整基本农田位置,还是未经批准非法占地,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违法行为直接侵害的目标指向却极为相似,都是冲着农用地、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来的。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土地违法倾向,已经使我们无法回避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所谓“二”,是指土地违法的两大突出表现形式。一为“以租代征”,二为违反规划。虽然土地违法行为多种多样,但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集中表现形式。比如,从量大面广到化整为零;从倒卖土地到侵害农民利益;从低价出让到拆分批地等等。在这四起督察的案件中,北京某镇政府与用地单位签订长达50年的《场地承包协议》,属于典型的“以租代征”。
“以租代征”也好,擅自调整基本农田位置也罢,抑或是非法占用农用地、基本农田,都共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违反了土地利用规划。督察机构在组建之初、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一定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违法形式进行督察。退一步讲,即使这四起案件是随机确定的督察对象,在林林总总的违法形式中,四起案件的共同特点竟恰好集中在“以租代征”和违反规划,也足以说明近一个时期以来,这两类违法现象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正视的两大突出违法表现形式。
所谓“三”,是指容易引发三类社会问题趋向恶化,即建设用地失控,开发区扩张反弹和“小产权房”包袱加重。
首先,大量农用地被占用、建设用地失控,将危及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如果“以租代征”行为继续泛滥,并用于建住宅、搞别墅,如今已经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问题,会愈加沉重,解决问题的难度会更大。开发区建设与违法用地本无必然联系,但如果违规调整规划或者直接违法占用农用地的主要目的,在于设立或者扩大开发区,那么,土地违法的结果就不仅仅表现为土地违法了,将给国家土地资源、土地资产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流失。
从督察的四起案件来看,涉及的违法用地,均发生在城市建设规划圈以外的农用地。即使在批地环节管住了,不再在建设用地指标以外批准用地,通过“以租代征”、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违法占用农用地,以及直接实施非法占用农用地的行为,仍将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规模造成极大的威胁。以北京市为例,房山区查处的青龙湖镇青龙头村“以租代征”318亩土地案件中,这些土地就是用于建造别墅的。倘若不是果断实施了没收和拆除的处罚,而任其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话,势必又会诞生一个以“小产权”名义存在的楼盘。
所谓“四”,是指应当旗帜鲜明、反复重申的四点结论。一是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凡涉及基本农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二是“以租代征”属违法用地,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无关;三是房屋产权应由法律界定,而无大小之分;四是地方各级政府不能只管批地和用地,对土地违法行为同样负有监管责任。
长期以来,对包括基本农田调整在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规划确定的批准机关即为规划修改的批准机关。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遵循哪个规定?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站在地方的立场上纠缠“法律大还是条例大”,而忽视了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必须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为此,《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此后,2006年下发的《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又重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国务院基本农田占用审批的,按非法批地处理”。
所以,对于督察中涉及的,类似河南省政府擅自同意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位置的做法,必须理直气壮的予以否定。
“以租代征”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单位,以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的方式,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进行非农业建设。对此,《紧急通知》明确指出,“未依法进行农用地转用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准‘以租代征’的,按非法批地从重处理;单位和个人擅自‘以租代征’的,按非法占地和擅自出租农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从重处理”。
但实践中,以北京市查出的442宗“以租代征”违法用地为例,违法者往往打着“深化土地市场改革”的旗号,标榜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以《决定》允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为理由,实施“以租代征”。
事实上,加快用地市场改革也好,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也罢,都必须在现有的法律规定框架下进行。“以租代征”的实际用地主体是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单位,明显违背《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条只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规定。 在北京督察案件中,尽管某公司与村委会签订了旨在掩人耳目的《联营协议书》,但仍无法掩盖“以租代征”的违法事实。
前面已经谈到,督察中“以租代征”、违规调整基本农田、违法占用农用地等问题,大多涉及农民集体土地。这些土地如果用于商品房建设,将导致“小产权房”问题的恶化。
严格来说,房屋产权只有合法不合法之分,而无大小之异。所谓小产权房不过属于非法定概念的一种说法而已。其主要争议不在房而在地,即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究竟是违法的,还是属于超出现有法律规定,或者现有法律尚未禁止。
所谓的小产权房是否合法,应当由法律说了算。对此,国土资源部领导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已经站在依法行政的高度,表明了态度。建设使用农村集体土地,法律规定只有四种情况:一是农民的宅基地;二是农村公共设施用地;三是农村兴办的村办企业或者联营企业;四是根据担保法,使用农村集体用地抵押权实现的时候可以允许。除此之外,都是现行法律不允许的。
督察中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热衷批地、用地,对于土地违法行为往往视而不见。云南省曲靖市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当地政府不制止、不查处的问题,就颇具代表性。
篇8
为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转让管理,杜绝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用地秩序混乱,非法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特别是非法交易农民集体土地的现象,以及借“开发”之名非法集资、炒卖土地的行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1999〕39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依法加强土地管理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前学习、宣传、贯彻新《土地管理法》和《实施条例》的有利时机,深入贯彻《通知》精神,紧紧抓住土地用途管制这条主线,推进土地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通过农业开发和土地产权清理整顿工作,努力实现规划管理、审批管理、地籍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是新《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是新法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在进行城市、村庄、集镇建设时,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不得随意突破用地规模。对于建设用地,要坚持做到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先用闲置土地,再用荒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原则上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三、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土地产权清理整顿工作步伐
土地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多年来,土地权属不清、界址不明以及无证用地是导致土地市场秩序混乱,土地非法交易和土地权属纠纷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了确保《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各地必须对土地产权和农业开发用地清理整顿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明确责任,突出重点,从国有土地到集体土地,从单位用地到个人用地,全面进行清理整顿,登记发证,不留死角。
四、严肃查处,规范用地
篇9
为全面做好我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近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责任,遏制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耕地,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各村要成立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任组长,设一名土地管理协管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深入宣传国家的土地政策,从严把好土地“闸门”,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不折不扣地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各村要建立土地巡查制度,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控,如发现违法用地行为要立即制止,并及时上报国土管理部门,最大限度地控制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制止、早上报”。镇政府每月定期召开由土地管理协管员参加的土地管理工作例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通报情况,分析当前形式,部署下一步工作。
二、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土地政策
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的管理,严格禁止采取以租代征得方式出(转)让集体土地;严禁以签订种植、养殖土地承包合同为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在承包土地上进行建设;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承包土地上挖沙、取土、堆放沙石、废弃建筑物,固体垃圾等;对有违法建设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
三、严格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要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决制止任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行为,切实做到保护基本农田“五步准”,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四、严肃法纪、依法问责
为加强土地隔离力度,镇政府制定土地巡查制度,设专人进行巡查。对有重大违法占地案件的村,除进行通报批评外,将给予相关责任人一定的经济处罚。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本村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行为不制止或隐瞒不报的,对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的,采取“以租带征”等方式进行非农建设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三百四十二条、四百一十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保护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强,耕地保护正面临着多重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耕地保护现状
为保护好耕地,自1998年8月29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规定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土地税费制度等等。其中,最核心的政策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在我国编制的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期为1997―2010年),贯彻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期为2006―2020年),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细化了各类土地用途区,并针对各用途区制定了差别化的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现对耕地的保护。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及2009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31号),先后提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实行“先补后占”,以及“以补定占”,形成耕地占补平衡倒逼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耕地的保护。
通过各项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快速减少的势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1997―2005年间,全国年均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05万亩,而同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达到年均379万亩。但从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看,各项政策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力度明显不足,1997―2005年间,全国灌溉水田和水浇地等优质耕地分别减少1397万亩和449万亩,而同期补充的耕地灌排设施的比例不足40%。根据《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于评定》结果,全国耕地质量评定为15个等别,平均等级为9.8等,等级总体偏低,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优、高、中和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低于平均质量等级的10-15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57%以上,并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耕地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
(二)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1.耕地数量锐减,后备资源日渐匮乏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城镇化率将达到58%。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耕地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将有大量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用于保障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据统计,2005年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不足2亿亩,其中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剩余可用于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日渐匮乏,且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且呈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很低。未来一个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还将有大量的分布于城镇周边的优质耕地将被占用,而新开发的耕地往往质量相对较低,若不加大对耕地质量提高的力度,耕地总体质量还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3.耕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隐患加重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退化、沙化、碱化,水土流失情况也愈发严重,仅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就达53.4亿亩。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每年都有大量的耕地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也是近年耕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部分地区产业用地布局混乱,土地污染严重,城市周边和部分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严重。这些都对耕地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发展情况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为农地整理,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二)国外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土地整理自16世纪中叶起源于欧洲的德国。从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土地整理是有组织、有规划地归并地块、调整权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目的主要为改变因土地私有和继承的分割使农用地日渐细碎、零散的现状,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使管理更加有效;20世纪初至50年代,土地整理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其目的主要是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为基建建设提供土地,同时消除工程建设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土地整理主要为综合土地整理,其主要目的为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土地整理。
以德国为例,土地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目的在于改善农业和林业的生产条件与劳动条件,促进农村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发展和自然平衡的保护,其具体措施包括田块调整、公路建设、村庄更新、土壤保护、水利经济、景观保护等。德国的土地整理具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联邦德国于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整理法》, 1976年修改和颁布了《土地整理法》,为土地整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德国的土地整理还格外的注重土地权属调整,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注重公众的积极参与,重视融资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我国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我国土地整理概念的正式提出以199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土地整理逐步得到重视,自1998年以来,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土地整理对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土地整理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开展初期简单的地块合并、土地平整发展到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国外土地整理不同,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土地整理是基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出的,因此,我国的土地整理更加注重对农地的整理,突出其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的作用。由于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晚,在土地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上,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公众参与、信息技术采用等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来不断完善发展。
三、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意义
(一)稳定耕地数量
在耕地数量锐减,后备资源日渐匮乏的形势下,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而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已成为未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更为有效的措施。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为2730万亩,占规划期内补充耕地总面积的49.6%。
(二)提高耕地质量
在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已成为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个重点。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规划期内,全国将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经整理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能力增加100公斤以上。未来土地整理将成为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防风林、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的数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未来的耕地保护将不再是单一的数量保护,而将是对数量、质量、生态的全面管护。按照这一发展趋势,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将对耕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为各项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姣云,贺荣兵,龙振华,余周武.从国外土地整理特点看我国土地整理的意义与原则[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6期:75-76.
[2]胡荣,邱道持.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与应对策略[J]. 城市问题,2008,12期:69-72.
- 上一篇:乡镇食品安全年度总结
- 下一篇: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